高校教师培训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06 15:57:1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高校教师培训总结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高校教师培训总结

篇1

学生信息技术素养养成,不是几次讲座、培训就能解决问题的,更不只是信息技术课教师几个人的事,而是一个系统工程,应贯穿在高校教育的始终,溶入教师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之中。目前高校教师本身信息素养和现代教育教学理都很薄弱,培养学生信息素养,首先必须在高校教师中深入开展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的研究与培训,使高校教师把建构主义教育理论的基本思想、教学设计理念和信息技术手段正确地融人专业课堂教学之中,而不是简单地用现代教育教学技术和工具来灌输知识;使高校教师从内心深处感受到现代课堂教学离开了信息技术的支持,就像传统课堂教学中突然没有了粉笔和黑板一样遗憾和美中不足。只有首先使高校教师真正领悟了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和信息技术的作用,内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和观念,并在其教学实践中率先垂范、言传身教,才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现代信息素养,而非机械地模仿。

二、构建高校学生信息素养体系

结构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基础要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必须制定学生信息素养体系,明确培养目标。高校学生信息素养体系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意识、知识、能力和品质等四个方面。

①信息技术意识:主要指导面对现代社会,要有信息第~的意识;面对信息资源竞争,要有信息抢先意识;面对世界信息化进程的加速,要有信息忧患意识;面对信息时代的技术进步和知识更新的加速,要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②信息技术知识:主要包括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熟悉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及其背景;熟知与信息获取和便用有关的法律、规范。③信息技术能力:主要包括信息选择、获取与传输能力;信息处理、保存与应用能力;信息免疫和批判能力;信息技术的跟踪能力;信息系统安全与防范能力;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环境的学习能力、教育教学能力和工作能力。④信息品质:主要包括积极生活态度和高情商;敏感和开拓创新精神;团队和协作精神;信息社会的责任心。

显然,高校学生信息素养体系内涵已经远远超①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课程(一门入口课程,必修):各专业在第~学期都开设的一门必修课程,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方法,为更好地完成学习和全面发展提供更多信息资源的支持。②高级程序设计类课程(根据具体专业选不同的语言,必修):从程序设计方法、数据结构、算法分析等方面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创造性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③教育信息化基础课程f多选课):如《信息时代的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现代教育技术基础》,《多媒体与教学软件设计》,《数据库技术与中学校园网资源建设与管理》,《计算机辅助教学》,《网络文化与教师素养》等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课程。④专业拓展课程(多选课):结合信息技术在各专业的应用特点,拓展专业课程,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专业选修课菜单和现代网络化的学习环境,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计算机技术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与素质。

四、加强高校信息技术课程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重点

完善的课程体系只能为学生信息技术素质的培养提供可能,确保学生信息技术素质的全面培养,关键在于教师的教学实施过程和教学效果。

①教材建设。选用国家精品教材和重点教材,根据多年教学经验精心编著并出版了系列教材及教学参考书,如《大学生信息技术素质过关训练》、《计算机文化基础》等,都被省内兄弟院校广泛采用。②实施基于网络环境的课堂教学改革。开发设计《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网站,建设了丰富的网上教学资源供学生预习、复习和自学;废除以前的作业本,实现学生网上在线作业、网上在线答疑辅导和网上学生谈心交流。使学生学习完全与网络紧密联系在一起。③实施基于网络环境的实验教学改革。开发设计开放式《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与管理系统,该系统集开放式计算机辅助教学、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价于一体,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思想,改革传统实验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过程由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围绕学生提问展开。

互动教学法: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中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成立学生兴趣小组,采取学生讨论、演示,使基础好的学生受到更好的锻炼。使基础差的学生掌握基本操作要令,互相帮助、取长补短。通过多年的实践,逐步探索总结出“师师”、“师生”、“生生”互动实验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信息技术发展很快,今天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和技术,明天将被新的软件和技术所代替,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是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在课堂教学中,安排部分内容让学生自学、讨论和交流,学生在课堂的提问和对问题的回答都记入平时成绩;教师指导学生围绕专业发展和兴趣、爱好拓展学习内容,使学生的学习不仅仅限于课堂、限于教材、限于书本,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五、警造校园“信息技术”文化氛围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核心

除注重课堂教学外,还必须营造良好的校园“信息技术”文化环境,环境育人。

①以因特网为基础,使高校学生与有网络的企事业单位的技术人员和大中小学校教师、学生建立一对一或一对多的网上联系,开展网上学习咨询、辅导、答疑、技术讨论、技术革新和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等多方面的交流,并将开展的好坏情况记入学生实践成绩。②以校园网为基础,把教学平台从教室延伸到实验室、办公室、备课室和学生宿舍,改革过去书面作业为网上作业,教师网上答疑辅导、网上批改作业,网上作业的挑战性和创新性,增强了学生的成就感和刺激性,自然就淡化了网络游戏对学生的吸引力。这样既能提高学生专业理论学兴趣,又能更好地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素质和创新意识与能力。③结合专业学习组织学生开展各种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课外活动。在学生中成立“多媒体课件设计兴趣小组”,“网络与计算机维护兴趣小组”等。配备指导教师,指导学生结合专业特点和自身兴趣,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拓展专业方向,培养专业特长。④分年级,分模块开展以信息技术知识和素质为主题的技能比赛。在大一学生中组织计算机基本操作、汉字输入速度和电子文稿编辑比赛;在大二学生中组织程序设计和网页设计比赛;在高年级学生中组织多媒体CA]课件(软件)、动画设计比赛等等,大四学生中开展应用软件开发和毕业设计比赛,构建系统、持续的学生信息素养培养体系方》课程和“信息技术”本身的范畴。

(一)队伍建设普遍有所重视,但发展依旧不稳定

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发展,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基本建立了一支符合学校自身发展需要且独具特色的政治辅导员队伍,初步形成了一支专职为主、专兼结合的辅导员队伍,这支队伍的大多数人员思想政治素质过硬、工作认真负责,能够较好的完成工作。然而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在校学生人数的急剧增加,高校对学生政治辅导员的需求相应的增加。

(三)形成了特定的工作机制,但存在许多问题和矛盾

随着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不断完善,各高校逐步形成了特定的工作机制和管理模式,建立了相应的学生辅导员选聘、管理、考核等一系列规章制度,规范学生辅导员队伍管理。随着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和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的新形势和新挑战,特别是在辅导员的选拔、培训、日常管理及考核、激励和监督措施等方面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体系,导致辅导员缺乏组织归属感和工作成就感。在学生工作任务激增的历史背景下,辅导员不得不承担起这样一个维护学校学生工作正常运转的角色,根本无暇顾及其他学生工作。这样的工作状况下,可以想象具体的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如何细致,又如何达到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目标呢?我

们一直在提倡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教育理念,因此受到了很大的制约。

二、高校学生政治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建议

(一)统一思想——学生工作不是一个人的事情

现在高校里流行一句话,“只要是学生的事,就是你辅导员的事。”人人皆视之“合情合理”。所以,学校各级行政部门处理学生问题时往往一个电话,要求辅导员随叫随到。一切看来,都是为了省事,提高办事效率。可是,如果真是这样,工作就可以总体减压了吗?不是,工作还是那么多,只是分配到学校里最弱的教师—辅导员身上而已。辅导员是干什么工作的?可能辅导员自己现在也搞不清楚了。

但是,学生工作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日渐复杂繁重,学生心理问题、学生就业问题、学生助学金资助问题、学生社会实践问题、学生勤工助学问题、学生宿舍管理问题等等已经演变为一门复杂精深的学问,不是人人皆可为的工作了,不是一人可为的工作了。大学要发展,要生存,就必须解决好这个问题,光靠辅导员一人一力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不能因为各级行政部门人手不够,工作繁重,就将学生工作下移过去,似乎找个顶替的人完结了事,造成大家竞相效仿,使得辅导员的工作任务越来越繁重。 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 大学生的学习生活需要老师指导和管理,难道就不需要各级行政部门指导和管理吗?我们应该反思我们的教育管理理念和方式。让人人参与学生管理,包括学生自己,这才是正常的大学生活。因此,我建议学生工作应该“细致划分,分工合作”。可将学生工作按类划分为“学生活动组织部”、“学生党员发展部”、“学生宿舍管理部”、“学生体育健身部”、“学生咨询服务部”、“学生社会实践与勤工助学中心”、“学生财政资助部”、“学生学习生活部”、“学生就业指导部”、“学生学籍管理部”、“学生档案管理部”、“学生志愿服务部”、“学生辅导员工作部”等依类来服务学生、管理学生。各部和各中心应以全校学生为服务和管理的对象,互相沟通协调做好学生工作的统计和服务工作。让学生在校园里根据自身发展和学习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套餐,而不是生活在盲目和迷惘中,不知道自我发展,自我管理,在大学校园里仍像中学一样,等待老师的指导和帮助。将各部门划分清楚后,责任落实到位,那个环节出了问题,就找那个部门。

(二)辅导员工作职责规范化、明确化

篇2

这次有幸参加了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国家级培训,我收获颇丰。国培送培到校,精准培训,让我们在工作之余,相互交流,共同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首先,我要衷心地感谢湖南网络工程职业学院的各位专家。欧阳处长高屋建瓴,陈朝老师活力四射,陆燕老师亲和认真,左芊老师热情洋溢,银椅淇老师学识渊博,姚丽娜老师耐心细致,江波老师积极专业,尹春玲老师谦虚细心……他们不辞辛劳,从长沙来到澧县,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我们职业教育的理念与经验。

其次,通过这次培训,自己进一步明确了职业院校教师素质能力提升的重要意义,以及对教师个人成长的作用。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教学改革。于是,自己在教学中多了些反思,我们很多时候考虑问题都是说学生的多,很少能够从自身出发,多问问自己究竟做了些什么,哪些还需要改进等等。今后,我将努力把学习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动能,使之有效地指导平时的教学工作。同时,在新理念的引领下,不断探索,不断反思,调整我的教学观。

    再次,听专家、教授们挥洒自如的讲座,心中十分佩服。佩服他们的自信,佩服他们的敏锐,佩服他们知识的渊博。关于微课的制作,关于课程体系的开发,关于课堂教学设计的优化,关于PPT的美化等等,这些有效的课程,我都收获满满。今后,我将努力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爱岗位,爱学生,爱教育,把教育事业作为自己毕生的追求,积极探索,勇做一名默默无闻的耕耘者。

篇3

我国高校教师培训,是为了教师更好地履行岗位职责而进行的继续教育。在近半个世纪的高校教师培训实践中,主要开展以国内在职、非学历教育为主的不同层次、类型、形式的培训。就培训形式而言,有岗前培训、单科进修、助教进修班(研究生课程班)、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教育技术培训、国内访问学者、高级研讨班、短期研讨班、出国进修和外语培训等形式,暨有脱产、函授、长期、短期,也有国内、国外。就培训类型而言,有以知识传授为主的学位教育、大学教学技能训练、科研能力培养等类型。以上不同形式和类型的培训,层次是分明的,有以学术能力培养的高层次培训,也有以教学技能训练为主的一般培训和上岗培训。可见,高校教师培训质量应是建立在对许多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培训形式质量要求之上的高度概括和总结。

一、高校教师培训质量的内涵界定

高校教师培训是一种继续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形态,教师培训质量从本质上是一种教育质量。因此,首先应弄清楚什么是教育质量?教育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有若干不可控因素相互作用的精神生产过程,因此,究竟何谓“教育质量”是难以界定的、也是处在探讨中的发展性概念。1996年欧州大学校长会议(KPE)公布的(制度评估:质量战略)报告指出,质量是一个多侧面的和主观的概念。库姆斯在(世界教育危机)一书中提出,(c6质量’还包括教与学的‘相关性’问题,即教育如何适应在特定环境与前提下学习者当前和将来的需要,还涉及到教育体系本身及构成教育专业要素(学生、教师、设备、设施、资金)的重要变化,目标、课程和教育技术以及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环境等。”美国学者刘易斯认为,“质量就是一种与能满足或超过期望的产品、服务、人员、过程和环境相联系的动态的状态。”美国高质量教育委员会:高质量指的是一个学校或学院为全体学生规定了高标准和目标,然后,想方设法协助学生达到这些目标。

在国内,有的学者认为“教育质量”是“学校根据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要求,为满足特定的社会和学生发展的需要而确立的教育目标,设计、组织、实施的旨在实现这一目标的教育活动达到预期效果的度量”。还有的学者认为,教育质量是“在既定的社会条件下,在教育活动客观规律与学科自身逻辑关系的限制下,一定的教育所培养的人才满足社会需要的程度与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程度”。“教育质量是指教育水平高低和效果优劣的程度”,“最终体现在培养对象的质量上”(《教育大辞典))。目前,国内外对“教育质量”的争议较多。研究表明:如果以不同的教育价值观、不同的方法论和不同的关注点来界定,就能得出不同的概念。各有其合理性,但都存在片面性。

我认为,“教育质量”并非是一个内容与标准固定不变的概念,而是一个与特定的社会主体相联系,随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的动态概念,反映人们对教育活动结果的期望。因此,要描述高校教师培训质量应考虑三个方面:一是培训“产品”或培训活动过程、服务的优劣程度;二是培训活动过程、服务是否符合国家有关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标准,培训“产品”是否符合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目标;三是培训活动过程、服务和“产品”是否使受培训者和社会满意。所以,高校教师培训质量就是以促进受培训者全面发展的教育观为指导,以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目标和标准为依据,整个高等教育系统机构和培训者为受培训者提供的培训活动过程和培训服务能够满足社会和受培训者个人需要的能力特征的总和。此概念包含了高校教师培训质量本质和评价两部分。本质反映了高校教师培训质量质的规定性,回答了教师培训客观上应达到什么标准和要求的问题。评价反映政府、社会、用人单位和培训对象根据评价标准对培训质量、主要是对培训对象的质量做出主观判断,回答是否符合质量标准的问题。

二、高校教师培训的多样化质量标准

质量本质上是相对的、多层面的。因此,不同类型和层次培训形式的培训质量,其质量标准也是不一样的。什么是培训的质量标准?我认为衡量高校教师培训的质量标准是教师培训目的和各类型层次培训的目标。前者规定受培训者的一般质量要求,也是培训的根本质量要求;后者规定受培训者的具体质量要求,是衡量培训者是否合格的质量规格。据此,高校教师培训质量标准可以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根据教师培训目标所提出的一般(根本)质量要求。《高等学校教师培训工作规程》对教师培训的目的作了明确规定,“高等学校教师培训是为了教师更好地履行岗位职责而进行的继续教育”“高等学校教师培训工作要贯彻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并重的培训原则”。高等学校教师思想政治素质的培训是使教师自觉履行和业务水平《教师法》规定的义务,做到敬业奉公,教书育人,为人师表;高等学校教师业务素质的培训以提高教师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为主,全面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科学研究能力,提高应用计算机、外语和现代化教育技术等技能的能力。

第二个层次,根据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培训所提出的具体的质量要求。这一层次的质量标准是多样性的,包括纵向的多样标准和横向的多样标准。从纵向的标准来看,助教培训是一个标准,讲师培训是一个标准,副教授以上培训是一个标准。在不同层次的培训中,其培训的具体目标、规格要求是不同的。从横向的各种类型来看也是不同的,普通高校教师的培训同职业院校教师的培训,其培训的目标是不同的。由于培训对象和高等院校的多样性,高等学校教师培训应该而且必须是一个多层面的概念,即教师培训具有不同的培训类型形式的质量标准。也说明由于其培训条件不同,培训机构的培训水平程度不同和教师培训对象水平不同,同一类型形式的培训质量也是不同的。因此,不能用一个标准来衡量所有培训。我国的《高等学校教师培训工作规程》第三章,根据教师职务的不同确定了培训形式和规范要求:

第一,助教培训以进行教学科研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教育和实践为主,主要有以下形式:岗前培训,主要包括教育法律法规和政策、有关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教师职业要求等内容;教学实践,在导师指导下按照助教岗位职责要求,认真加强教学实践环节的培养提高,熟悉教学过程及其各个教学环节;助教进修班,本科毕业的青年教师学习本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课程;年龄在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必须参加为期半年以上的社会实践;根据不同学校的类型和特点,对教师计算机、外语等基本技能的培训,由主管部门或学校提出要求并做出安排。

第二,讲师培训以增加、扩充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为主,注重提高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主要有以下形式:以提高教学水平为内容的骨干教师进修班、短期研讨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班和单科培训,或选派出国培训;以科研课题为内容的国内访问学者培训;在职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或按在职人员以毕业研究生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博土学位。

第三,副教授培训主要是通过教学科研工作实践及学术交流,熟悉和掌握本学科发展前沿信息,进一步提高学术水平。主要有以下形式:以课程和教学改革、教材建设为内容的短期研讨班、讲习班;国内访问学者;以学科前沿领域为内容的高级研讨班;参加国内外有关学术会议、校际间学术交流或选派出国培训。

第四,教授主要通过高水平的科研和教学工作来提高学术水平。其培训形式是以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交流讲学、著书立说等活动为主的学术假。

三、树立科学的教师培训质量观

在教师培训实践中,普遍存在重视培训的过程而不是结果,轻视了培训质量质的规定性。即存在高校认为派出了许多教师进修,所有进修者都应得到提高,而不是都达到合格。甚至存在由于难得的培训机会,教师不管培训形式只要能被接受就行,个人为培训而培训,忽视培训结果的现象。以上问题主要是与我们缺少对培训质量科学认识有关。因此,在我国高校教师培训处于历史性转折的重要时期,树立科学的培训质量观,对于促进高校教师培训的发展和满足高等教育发展需要很重要。

1.树立发展的质量观。有三层含义:一是以培训的供给为核心,为满足高校教师培训的需求服务。就全国范围而言,我国高校教师培训的主要矛盾是培训供给不能满足培训需求,因此现阶段强调供给是首要任务,在有供给的情况下才有质量,当然没有需求的供给,等于没有质量,甚至更糟。二是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质量问题,通过发展来解决发展中的培训质量问题。三是质量观本身就是变化发展的。不同时代、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质量目标和质量标准。

2.树立多样化的质量观。高等教育多样化,出现了不同类型和层次的院校,这些不同类型和层次院校教师的培训需求将是多样化、个性化。因此,培训需求的多样化、个性化,内在地要求高校教师培训多样化发展,对于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培训,建立多样化的质量标准就既是教师培训多样化发展的需要,也是科学评价教师培训质量的内在要求。

篇4

教师培训是提升教师整体素质、促进高校人力资源开发、加快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取得快速发展,高等学校数量和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普通高等学校专任教师总数由1999年的42.57万人增至2010年的134.31万人。随之而来,对教师培训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建立健全有效的教师培训长效机制,已成为高校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高校教师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政策理论指导

《高等学校教师培训工作规程》、《高等学校岗前培训暂行细则》和《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教学指导纲要》颁布实施15年来,各地方根据本地实际情况,搭建了系统性的培训管理网络,构建了统一的课程和教材体系,取得了显著的培训规模和效果。但是,随着这几年高校教师急剧增加,特别是大量非师范类毕业生和具有丰富实践能力的科研人员进入教师队伍,教师培训对象发生了很大变化。同时,《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与改革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颁布,也对教师培训工作提出了“完善培养培训体系,做好培养培训规划,优化队伍结构,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的新要求。在这样的内因外因环境条件下,原有的政策规章已不适应新形势下教师培训工作,急需对其进行修订,完善政策体系,为下一步教师培训工作指明方向,提供政策理论指导。

2.培训工作任务重

一方面,教师总量增长迅速,培训工作量大。近年来,随着在校生数的剧增,专任教师总量增长迅速,以2010年为例,普通高校增加专任教师4.79万人,平均每所高校增加20人左右,有的学校甚至增加过百人。如何让新进教师尽快融入到教学、科研工作中,对教师培训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另一方面,教师综合能力亟待提升,培训工作任务重。1999年高校扩招后,普通高校在校学生增加了4.4倍,由1999年的413.42万人增至2010年的2231.79万人,而专任教师总数只增加了2.2倍,生师比由13.41增至17.33,教师教学任务增大。同时,教师在承担大量教学任务外,还要从事科学研究及社会服务,这都要求亟待提高现有教师综合能力,进一步加重了教师培训工作任务。

3.培训内容、形式单一

目前教师培训主要由岗前培训和业务培训组成。其中,岗前培训主要为教育理论课程学习,在培训形式上多以严格按照教学大纲讲授课本内容为主,形式过于单一,缺少教学实践技能的训练。虽然近几年部分省份在教师资格证的办理过程中,增加了教学技能测试环节,但是仍未对教学实践技能训练提出实质性的指导意见。业务培训主要由学校组织开展,多以集中式培训讲座为主,由于培训人数多,培训内容不能结合各专业具体的教学、科研要求,无法满足不同学科教师的不同需求,不利于青年教师个性化发展。

4.缺乏健全的考核评价体系

岗前培训主要以四门理论课程的考试作为考核评价手段,这种以一次理论考试成绩来检测评价培训效果的终结性考核机制,形成了“老师讲重点,学生划重点,课后背重点,考试考重点”的怪圈,使青年教师产生了轻视培训过程的心理,存在很大的片面性。而学校组织的业务培训,考核评价要么没有开展,要么往往以培训总结报告作为依据,没有量化考核标准和依据,且缺乏切实可行的奖惩措施,使业务培训考核流于形式,缺乏健全的考核评价体系。

现阶段高校教师培训中存在的问题,虽然和体制机制不健全有一定关系,但究其根源还是由于高校自身重视程度不够,措施不当造成。面对这些问题,必须转变思路,开阔视野,探索新模式,搭建新体系,开展青年教师培训工作。

二、高校青年教师培训体系建设的探索

目前国内高校40岁以下青年教师占学校专任教师总数的比例普遍在60%-70%,其自身发展情况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针对青年教师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各高校都在研究、探索一条适合本校青年教师发展的道路。我校高度重视青年教师培训工作,多部门积极协同工作,以通识培训和业务培训为抓手,通过转变思路,丰富培训手段和内容,完善考核评价体系,构建了适应我校青年教师发展的校院两级培训体系。

1.转变思路,丰富培训手段与内容,做好通识培训

所谓通识培训就是指对青年教师进行共性知识培训,包括岗前培训、政策宣讲等。在通识培训过程中,学校改革原有培训方式单一、内容单调的情况,做到三个注重:注重前期准备、注重落实实施、注重考核反馈,从岗前技能培训、政策宣讲、校园文化教育、职业道德修养等方面,系统地对新进青年教师培训。

在每学年青年教师培训前,精心筹划、编排培训课程表,主动联系校内外专家和校内行政主管部门领导,以报告、研讨会、教学观摩等形式开展青年教师培训。如在岗前培训过程中,除了组织新进教师参加4门理论课程的学习外,邀请国家级教学名师开展教学方法、技巧培训,邀请国家级普通话水平测试员举办“说普通话,写规范字”讲座,开展教师教学用语用字规范培训;在校园文化教育过程中,邀请退休老领导开展校史校情教育,参观校史馆,培育校园文化精神;针对近年来高校学术造假现象的增多,开展师德师风、党风廉政教育等等。这些培训内容的增加,有助于新进青年教师加快完成身份转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使其尽快融入到学校教学、科研环境中。

在通识培训的考核过程中引入问卷调查,由青年教师对培训内容、效果等提出反馈意见,及时了解青年教师的心声,并实施调整培训内容。如青年教师反映近几年出国研修的增多,需要了解外交礼仪及国外生活习惯。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学校邀请外事主管部门举办了“外事礼仪与国际视野”报告,并在每年的公派出国交流会上邀请留学回国人员介绍国外生活注意事项。反馈评价体系的构建,使青年教师通识培训更能切合青年教师培养需要,有的放矢,提高培训效果。

2.拓展方式,以项目为抓手,开展业务培训

学校统筹考虑各学科间差异,拓展培训方式,在学校集中组织业务能力培训的基础上,以项目为抓手,从2010年起投入专项经费设立“青年教师培训项目”,鼓励基层单位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符合广大青年教师需求的培训活动。

“青年教师培训项目”开展过程中,从申请、立项、考核三个方面入手,做到“随时申请、审核立项、经费监督、激励考核”,使青年教师业务培训工作落到实处。一是不明确限定项目申请时间,各单位根据教师队伍实际、培训方案制定情况和工作计划随时申请;二是各基层单位要根据自身学科特色和青年教师实际情况,从培训目标、培训计划、经费预算等方面制定详实的项目实施方案,经学校人事部门审核报主管校领导审批立项;三是为了保障经费使用到位,制定独立的经费使用审批单,加强经费使用监督和管理,实现专款专用;四是考核过程中,将考核对象由教师转为基层单位,根据项目实施方案,会同相关部门检查监督,对效果较好的培训方式和内容在全校宣传、推广并给予表彰奖励。

以“青年教师培训项目”为纽带,有机的将通识培训与业务培训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学校抓通识培训、学院抓业务培训的校院两级培训体系,推动学校青年教师培训工作稳步开展。

三、高校青年教师培训工作改革的思考

随着近年来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等学校要充分认识到教师队伍建设已由数量扩张向内涵发展转变,认识到教师的培训培养已成为高校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内容,切实将青年教师培养作为“人才强校”战略实施的重要手段,构建政策保障体系,注重能力培养,完善考核评价体系,推动青年教师培训工作迈上新的台阶。

1.加强政策研究,构建保障体系

教育规划纲要的出台为青年教师培训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要加强政策研究,更新思想观念,注重经验总结,注重经验借鉴,根据国家、地方新近或即将出台的政策文件,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完善政策文件、规范培训管理,加大专项经费投入、构建保障体系,使青年教师培训有章可循、有钱可用。

2.注重能力培养,丰富培训内容

目前高校教师来源的主要渠道为非师范类院校,以综合型大学或理工类院校为主。这些教师就读期间多从事的是科学研究工作,没有进行过系统的从教能力培养,缺乏教师基本业务能力。因此,在青年教师培训工程中,要注重从教能力培养,通过教育教学知识技能课程培训、教学方法研讨、讲课竞赛等方式,使其了解大学教师职业的特点和要求,掌握基础的教育科学知识、教学技能和方法。同时,加强外联,丰富培训内容。如利用教育部高校教师网络培训平台的丰富资源,搭建校级网络培训平台;加强校际间合作,选派青年教师赴国内外高校进行短期进修学习,把握最新科研动态等等。通过多种形式,丰富青年教师培训内容,加强从教能力、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培养。

3.加强过程监控,完善考核评价体系

重视和加强青年教师培训的过程控制与质量监控,完善青年教师培训电子档案,建立培训进修认可机制,将培训考核评价与岗位聘任管理和职务晋升有机结合在一起,探索学校、基层单位、教师三方共同承担培训成本的分担机制,使青年教师认识到培训工作的迫切性与重要性,变被动为主动,能够自发参与、申请培训,逐步实现培训工作由单纯的组织行为与个人行为相结合的转变,实现自我培训。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通过加强青年教师培训工作的研究,转变观念,理顺机制,丰富内容,加强考核,构架适合本地区高校青年教师发展的培训体系,提升高校自身实力和综合竞争力,推动“人才强校”和“人才强国”战略深入实施。

参考文献:

[1]李强.新时期高校教师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天中学刊,2009,5:87-88

[2]王宇钢,孙鹏.新形势下高校教师培训工作创新[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35-36

篇5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1-0034-02

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应对近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问题,国家提出了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的发展战略,目前全国已有150多所地方普通院校报名参与了试点改革。不过,普通高校要想转型成功,其面临的问题与困难不仅来自其外部环境,更来自于转型高校本身。教师作为高校发展的基本条件,其能否适应应用型高校的教学需要,成为普通高校转型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尽管高校教师的培养问题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但是要想真正在教师培养上做到“学术”与“实践”并重,在方法和途径上还需要不断探索完善。

一、我国高校教师现有培养模式

我国现有高校教师培养模式主要是依据教育部的《高等学校教师培训工作规划》进行,培训项目主要有岗前培训和其他继续教育培训。

(一)从岗前培训方面来看

当前高校教师岗前培训的主要目标是培养提高新进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但是无论是从教学内容还是从考核方式上来看,均是以理论为主。内容上主要有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思想道德修养以及法律法规四门科目,该四门科目均是由其他教师讲授为主。考核方式上也是以传统的笔试作为主要的考察方式。尽管近年来由于不少普通院校开始了转型进程,高校教师的实践能力也越来越被重视,因此在岗前培训中也会涉及案例,甚至增加了实际操作项目,但是总体来看,实践环节的比重仍然较少。

(二)从继续教育培训方面来看

尽管当前的继续教育培训仍然看重培养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但在“学术”导向的引导下,教师的科研能力水平往往更被看作是普通高校教师能力高低的评判标准。而在“实践”方面,虽然不乏提高普通高校教师外语应用能力以及教学技巧与能力等方面的培训,但是即使是针对实践性较强学科的教师培训,也鲜有帮助教师提升其自身相关课程(专业)实际操作能力的培训。

二、现有普通高校教师培养模式与转型后对教师要求的契合度

现有高校教师培养模式是否符合普通高校转型后的要求,并不是能够简单判断的。针对现有高校教师培训运行问题,有学者曾对浙江省48所高校的教师继续教育培训进行调查,发现在培训项目的选择上,大多教师选择到重点高校做访问学者或者在职攻读硕博学位等能够提高“学术”水平和能力的培训。与此同时,从教师的培训意愿上来看,教师希望提升自身科研能力的意愿也最强。另外,该调查还发现接受教师进修的高校对培训重视不够以及教师本身工作任务繁重,是培训中面临的两个重大问题。如此看来,当前高校教师的培养模式与转型后的要求还有相当大的距离。

(一)培养目标的差距

传统高校教师培养目标主要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学术能力,而在普通高校转型为应用型的背景之下,传统的片面强调学术能力的教师已经无法满足需求。在当前背景之下,对于普通高校来说,更需要“双师型”的教师,即在学术和实践应用方面都能够独当一面的教师。这就要求普通高校教师的培养,必须重视其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二)普通高校教师观念需要转变

多数教师希望通过培训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这种观念的形成主要来自社会以及学校:在人们的普遍认识中,高等学校教师的主要工作就应该是科研与课程教学,忽略了高校教师十分重要的任务――引导学生走向并适应未来的工作岗位(这一任务也是当前普通高校转型为应用型的原因之一),尽管未来社会上也需要从事理论研究的人才,但是相比对具有实际动手能力的人才的需要是少之又少;从学校方面来看,尽管部分普通高校已确定未来转型为应用型学校,但是仍然不断片面强调教师的科研能力和任务,加之教学任务繁重,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普通高校教师观念的转变。

(三)培训机构(高校)的局限性

当前主要接受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机构是在该地区有影响力的高校,即重点高校。由于该类高校仍然是以学术、理论教学为主,而无法满足普通高校培养教师学术与实践并重的需要。另外,在培训中主要培训教师同样也来自这些重点院校,其研究导向与培养目标不同,再加上现有设施设备无法满足培训需求,所以普通高校教师在培训中很难使自己的实践能力得到提升,尤其是相关课程(专业)的实践能力。

三、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改进转型高校教师培养模式

曾有学者指出,高等教育与高校教师培养之间的关系与供应链管理理论如出一辙。在供应链管理中提到,通过对各个环节和资源的合理计划、控制和优化,可发挥供应链的最大功效,从而能以最小的成本满足客户的需求。而在普通高校转型为应用型与高校教师培养之间也存在着这样的关系,也就是如果将普通高校转型为应用型当作最终目标,将高校教师培养当作供应链中的重要环节。那么,对高校教师培养目标、方式乃至效果的优化,都将决定着普通高校转型为应用型高校能否成功,因此如何优化高校教师培训培养模式显得尤为关键。

(一)借鉴国外大学的教师培养模式,提高普通转型高校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与我国相似的是,美国也曾经历过以科研成果作为大学教师评价标准的时期。但是由于美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美国高校逐渐意识到教学能力及方法的重要性,加之高校教师的角色在不断发生转变,为了适应这样的转变,许多负责教师培训的机构相继建立起来。这些机构的主要职能是探讨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同时也让高校教师培训更加制度化。尽管中国也存在着类似的培训中心,但是长期以来的培养模式及内容并没有随着时代的要求而发生重大的变革。相反,美国培训中心的培养模式和内容会因为不同时期教师角色的转变而不断变化。例如,20世纪90年代的教师角色从之前的“指导者”转向为“引导者”,相应地,在培训中也更为注重培养教师“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能力。同时,针对不同类型的大学,美国建立了不同的教师培训组织模式,例如集中化的教学培训中心通常作用于研究型综合大学,而支持教师培训的咨询委员会仅适用于规模相对较小的文理学院。

因此,对于我国普通高校来说,要想转型成功,在教师队伍的培养上面可以借助培训中心的力量。培训中心不仅应承担协调高校教师的各种培训项目,还应当不断探索并调整其培养内容和模式以适应普通高校转型为应用型的需要。另外,转型普通高校的培训也可以与其他高校区分开来,例如可以建立专门培养“双师型”教师的培训中心。除此以外,在培训内容上应尽量做到多元化,特别是在岗前培训中,不仅应当涉及到高等教育相关的理论知识、多媒体的操作技巧等,还应当引导新进教师思考未来职业发展方向,了解自学以及与学生互动的方式等。

(二)建立校企联盟,搭建提高转型高校教师实践应用能力的平台

目前,校企联盟通常是通过行业协会而达成的,其运行的方式是学校可以将企业作为实习实训基地,培养学生以及教师的实践应用能力,而企业也可以到学校去选择人才,最终达成企业与学校双赢的局面。具体来说,相关青年教师会被分配到企业相关部门进行观摩实习。在此期间,教师基本不参与学校的教学工作,这为参与观摩实习的教师减轻了教学压力,使其能够全心全意投入观摩实习中。

尽管这样的校企联盟目前多是高职院校与企业的联盟,而转型高校与职业院校具有不同之处,但是校企联盟确实有利于培养教师的实践应用能力。参与过该项培训的职业院校教师表示教师到企业观摩实习不仅有利于教师引导学生提升实践能力,还能够帮助他们了解相关学科前沿信息,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其学术水平的提升。由此看来,这样基于校企联盟,教师到企业观摩实习的方式很有可能成为转型高校教师同时提高“学术”和“实践”能力的有效方式之一。

四、总结

普通高等院校转型为应用型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大举措。教师作为普通高校转型中的重要因素,其培养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在现有条件下,高校教师培养方式、内容以及考核方式都较为固定,并且没有和其他院校区分开来。无论是在实际操作中,还是教师的观念中,高校教师的培养仍然更为注重其学术能力。其原因有来自于社会认识,也有来自于接受培训的教师自身,同时还有目前培训条件的不完善。

针对转型高校教师实践能力培养的问题,可以采取校企联盟的方式为教师提供学习提升的平台;而高校教师培训中心的完善,不仅是教师提升实践教学能力的途径,也能帮助教师以及社会各界转变高校教师应单纯以“学术”为重的观念。

参考文献:

[1]舒志定,鲍聪,黎保锋.高校教师培训项目运行问题及发展策略解析――对浙江省48所高校的调查[J].教师教育研究,2010,(7).

[2]和东芹,郭庆祥,杨爱花.SCM视角下的高校教师培训[J].教育与职业,2012,(8).

篇6

行了数据分析,通过分析总结了教师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高校教师教师培训调查报告

[作者简介]许文芬(1972-),女,河北安国人,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物业管理;刘小兵(1972-),男,河

北邯郸人,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副主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英语教育与职业教育;杜坤(1979-),女,河北邯郸人,邯郸

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物流管理。(河北邯郸056001)

[课题项目]本文系河北省教育厅课题“高校教师有效教学技能培训的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102034)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5-0066-02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高校教师培训工作已成为师资队伍

建设的一个重要形式。高素质人才的培养需要高素质的教师,

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各高校为了提高

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充分调动政府、社会和市场资源,以及广

大教师自身的资源和积极性,组织开发优质化培训资源,搭建多

元化培训平台对教师进行培训。然而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效果

如何,本文对河北省各高校的教师培训进行了调查和分析。

一、调查目的、对象与方法

本次调查的目的主要是了解河北省高校教师培训的效果、

教师对培训的需求和存在的问题,从而为制订针对性的教师培

训方案,提高培训的实际效果,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为促

进河北省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本次调查的对象是河北省各高校教师,采用随机问卷、个别

访谈、数据统计和定量与定性分析等方法。

二、调查问卷的主要形式

调查问卷的设计主要采用半封闭性题目与开放性题目相结

合的形式。半封闭性题目是指除了所提供的选项外,还有一项

是“补充意见”,如果教师对所提供的选项均不满意,可以另外

发表见解。开放性题目有两个:

“您对教师培训工作还有哪些好

的意见或建议”和“谈谈您对教师培训的内容、形式和评价方法

的客观感受”。

三、调查分析

在河北省各高校相关领导和专任教师的协助下,我们对河

北省的

13所高校进行了调查,发放随机问卷

370份,剔除无效问

卷后共有

356份有效问卷,根据调查问卷反映出的情况,现从以

下几个方面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

(一)教师的基本情况

1.教师的年龄结构。在本次的随机调查中,30岁以下的教

师有

100人,31~40岁有

159人,41~50岁有

81人,50岁以上有

16人。从这些数据中可看出,中青年教师有

159人,占总人数的

45%。中青年教师是高校的中坚力量,其素质及教学水平影响

着高校人才的培养质量。因此,这些数据显示的人数及比例符

合本次调查的目的。

2.职称结构。这次调查的对象中,初级职称有

81人,中级

职称有

148人,副高级职称有

98人,正高级职称有

29人,中级职

称的教师最多,占

42%,副高级职称和初级职称教师各占

27%和

23%,正高级职称教师占

8%。因此本次调查的数据有一定的代

表性,根据这个比例和反映的情况可以针对性地对不同职称结

构人员进行培训状况的调查。

3.学历结构。对教师学历进行统计发现,356名教师全部

为本科以上学历,硕士占

44%,博士占

9%。另通过访谈了解,教

师学历提高是教师培训中最突出的,说明高校在教师学历提高

方面很有成效,在以后进行的培训中,可以适当地减少这方面的

投入。

4.毕业于师范类院校教师的结构。在被调查的

356名教师

中,毕业于非师范类院校的教师共有

216人,占

61%,毕业于师

范类院校的教师仅有

140人,占

39%。这个比例显示大部分教

师在入职前没有经过系统的教育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上岗后,

短时间内很难担负起教书育人的担子。

(二)教师培训情况及效果

356名被调查的教师中,参加过岗前培训的占

82%,没有

参加过培训的占

18%,这说明各学校由于在培训对象、培训内容

等方面没有掌握好针对性,使培训并没有能够达到预期的目的。

1.培训对象。在培训对象的数据统计中,机关人员占

4%,

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占

37%,青年教师占

58%,全体教师占

43%。这些数据显示学校培训的重点还是一线的青年教师,但

通过数据也发现,学校对全体教职工的培训的比例仅次于青年

教师,占到43%,说明学校在教师的培训对象上针对性还不够强。

2.培训内容及效果。在问卷培训内容部分设计的答案中,

共有

8个可选项,学校对教学理论及师德的培训分别占到

60%

51%,教法培训、技能培训、教育技术培训分别为

43%、40%和

30%,教材培训、课程标准、通识培训占

20%、31%和

20%。通过

这些数据,学校在培训内容上针对性也不够。高校由于涉及专

业面广,专业性强,学校在对教师的培训内容上应根据专业、职

务、年龄的不同进行相应的设计,突出其针对性。在培训效果方

面,根据统计出的数字显示选择“很有帮助”的占

28%,选择“有

帮助”的

58%,选择“一般”的占

44%。

3.其他方面。被调查的教师都不同层次地参加过培训,其

中参加过省、市级和校本培训居多,分别为

49%、46%和

28%,其

他层次的培训比例相对来说比较少,如参加国家级培训的为17%,

参加县区级培训的为

4%;在高校中,负责教师培训的部门有的

是人事部门,占

50%,有的是系或学院,占

22%,其他的占

10%。

另据调查显示,对学校相关培训制度及政策十分了解的教

师仅占

4%,表明高校在教师培训政策的制定及实施上存在问

题,对教师的培训推行力度还不够强,说明高校对教师的培训并

没有形成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常态化的实施状态。

(三)教师对培训的需求

高校教师参加培训有

60%的调查者是为了学习新的教育理

念,掌握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方法;74%的被调查者是把培训作

为一种自我完善与发展的途径,提升自身专业素质,提高教学技

能;还有

14%被调查者为了评优、评职称。通过这些数据分析,

教师想通过培训的方式提高自己的意愿很强,但是由于各种原

因学校组织的教师培训并没能满足教师预期的需求。通过这次

调查问卷,发现教师在培训方面有以下需求:

1.对培训内容、方式的需求。目前的教师培训,理论教育和

师德教育居多,技能培训、技术培训、课程标准培训偏少,而教师

根据专业和教学需求不同,对培训的要求也不同。在问卷中“希

望接受的培训内容”方面,35%的被调查者选择更新学科和专业

知识,34%的被调查者选择提高科研能力和提高教学能力,20%

的被调查者选择学历学位教育,31%的被调查者选择骨干教师

或学科带头人;在“培训方式的选择”方面,选择访问学者的占

35%,选择高级研讨班的占

39%,选择学术休假的占

22%。可见

被调查的教师对各种培训内容、方式都十分关注,这表明教师希

望培训的内容应该更为丰富,并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来提高自

己的综合水平。

2.培训时间的要求。在培训时间的选择上,60%的教师选

择利用寒、暑假时间,有

26%的教师选择利用工作时间,15%的

教师选择周末或晚上,还有

2%的教师选择其他时间。可以看出

绝大部分教师愿意利用寒、暑假参加培训,这样既不会耽误正常

的教学工作又不会侵占平常的休息时间。

3.培训费用的要求。通过对培训费用方面的统计,发现教

师愿意参加培训并自己出资的占

60%,同意参加培训而不出资

的占

32%,既不同意参加培训又不愿出资的仅占

8%,这组数据

表明只要学校能提供相应的平台,高校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还是很高的。

4.培训存在的困难。这次调查也涉及了教师培训存在的困

难。在对

356份调查问卷进行统计中发现,接收不到培训信息

的占

24%,时间不允许的占

36%,地域受限的占

13%,费用过高

的占

27%。

四、高校教师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教师培训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

根据以上的数据统计,目前高校的培训内容大多集中在教

育理论和师德方面,主要强调专业化和理论化的知识,缺少针对

性较强的教学技能及对老师综合素质提高的案例分析课程,在

培训对象的选择上,没有根据学校及教师的发展形成针对性,培

训缺乏总体规划,没能系统性地将学校的发展和教师职业规划

相结合,没有根据社会经济和科学的发展规划设计培训项目,使

得高校教师培训缺乏系统性、针对性和前瞻性。

(二)高校教师培训没有形成完整的流程

教师培训流程化是把教师培训作为一个流程进行合理的开

发,把教师的培训需求作为培训的起点,培训计划和培训活动作

为具体内容,考核评估作为培训的终点,四个环节缺一不可,且

整个培训始终处于一种动态的管理过程。根据调查数据统计,

356名被调查者中,60%的教师想学习新的教育理念,74%的

教师把培训作为一种自我完善与发展的途径,从而提升自身专

业素质,提高教学技能;另外,18%的教师没有参加过岗前培

训。但高校并没有针对教师的需求层次不同安排不同的培训形

式和内容,也没有根据学校、专业、教师的发展制订培训计划,培

训结束后,大部分被调查教师反映,评估方式简单、主观,没有科

学的评估准则。在整个培训的过程中,没有形成完整的流程,培

训效果难以准确量度,使培训流于形式,既打击了教师参加培训

的积极性,又浪费了社会资源。

(三)高校教师培训机制不健全

根据调查数据统计,仅有

1%的教师对我国教师培训制度和

政策十分了解,4%的教师对本校教师培训制度和政策十分了

解。深入访谈中,大部分教师反映,学校培训的对象、内容、地点

和方式多是安排好的,教师不能自主选择,处于被动地位,这表

明高校没有科学可行的选拔培养制度,对教师没有明确、连续的

培养措施,缺乏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实际工作中,高校教师培

训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根据数据统计,31%的教

师是服从上级的安排参加培训,仅有

14%的教师是为了评优评

职称参加培训,教师的培训没有和晋职、津贴、福利、职称等挂

钩,不能真正调动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培训过程中,学校管

理部门缺乏对教师持续的监督制度和规范的考核机制,不能真

正做到奖优罚劣,很大程度上影响培训的效果。

教师培训在高校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既影响到教师

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又关系到学校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

还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息息相关。通过本次调查分析,希望高校把

教师培训工作作为一项常抓不懈的任务,建立起一套适合高校

自身的、行之有效的培训管理体系和模式,并用一套体系来运行,

以期获得快速发展的师资条件,提高办学的效率与效益。

[参考文献]

[1]梁玉兰,张宇宁,敏.中国高校教师队伍现状、培训情况调查问卷分析

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58(2).

[2]尚亚宁.对高校教师培训问题的思考[J].贵阳市委党校学报,2007(4).

[3]王爱珍.省级中小学数学骨干教师培训调查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2006,

15(3).

篇7

一、高校教师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高校教师培训机会不平衡现象严重。从全国范围内的高校来看,中央部委直属的高校教师培训机会多于地方所属高校;重点高校教师培训机会多于一般高校教师;传授专业教师培训机会多于非专业教师;职务高、职称高的老教师培训机会多于年轻教师;热门专业类教师培训机会多于冷门专业教师等等。

中央部委直属高校和重点高校由于资金雄厚、信息面广,培训机会多不言而喻。专业老师主要教授学生专业知识,需要具备先进的专业知识和科研能力,时常培训很有必要,非专业老师如行政部人员和管理人员作为教学的后勤保障力量,也需要紧跟时代步伐,用现代管理制度开展工作,同样需要培训。当前,学术届含金量高的论坛或重大科研项目往往会邀请经验丰富、职务、职称高、有份量的人物参加,年轻教师就无缘参加,知识面扩展速度很慢。符合条件的老教师由于各种原因不想参加,机会白白流失;热门专业相关的研讨会、论坛较多,冷们专业无人问津,不平衡现象严重。

(二)生源降低,培训经费短缺。教育部曾近对高校招生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2008年参加高考的学生达到1050万,达历史最高,之后出现下降的趋势;出国留学的越来越多,有的甚至是在高中就放弃考试出国学习,这也是造成生源减少的一个原因。生源减少学费就减少,师资培训的经费短缺。

(三)培训内容不深刻,“表面文章”现象严重。很多培训班或培训学校开展培训内容目的不是为了传递知识和技能,而是把钱看作唯一目的,培训内容准备不充分,应付了事。教师参加完培训后,感觉没有什么收获,感觉钱白花了,对培训失去了兴趣。对高校师资的培训,需要一定的理论支撑,需要一套的完备的、可量化的指标体系,既要有深度,又要有宽度。

二、高校教师培训的必要性

(一)新形势下高校教师教学压力越来越大。90后已经开始步入大学校园,这个年龄段的学生由于生活条件优越、教育资源丰富、价值观现代化、获取知识手段多样、知识储备量丰厚;与此同时,承担高校教学大多是70后、60后,年轻的老师也是85年以前的年轻人,老师与学生观念相差很大,对同一事物认识层面不同,让学生心服口服难度大,这给高校老师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二)特色办学对特色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高校为了吸引生源,都在想尽办法宣传特色办学,特色办学需要特色人才。引进国内外在专业上有造诣的人才有很大难度,所以从现有教师队伍中挑选合适人员进行培训成为充实高校教师队伍的一个重要渠道。

三、关于加强高校教师培训对策与建议

(一)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对教师资源进行优化配置。高校教师能力的提升与多种因素相关,高校人事管理部门要充分调动各种资源,创造培训的机会。第一,人事管理部门根据实情制定专业化程度高的培训计划,对教师开展对口的、专业的培训;第二,高校人事部门积极争取上级部门各种扶持师资培训的优惠政策。比如,针对年轻教师考博或者到国外进修可根据情况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读博或进修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可以作为晋升职称的指标。

(二)努力筹集培训资金,专款专用。目前多数高校师资培训受限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资金不足,所以高校行政部门要将落实培训经费落到实处,专款专用,任何人不得以任何理由挪为他用;高校人事部门要科学指定培训计划,将被动培训变为主动培训。教师个人想进修提高学术水平,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将任课课程进行调整,便于教师有足够的时间学习。

(三)加大特色人才教师的培训力度。高校教师行业有才能的很多,但具有鲜明个性的教师人数不多,做学术,有个性,才有批判,才有独特见解,才能创新,高校培训要注重培养这方面的人才。高校行政部门要改变培训理念,减少传统学科培训机会,增加特色学科培训比重。

篇8

教育技术是高等院校教育体制改革的关键,也是推进高校信息化建设发展的主要动力。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高校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加强对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与管理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2001年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开展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本项工作开展的意义与目的,从而进一步推动了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工作的全面开展。在培训工作开展以来,对于我国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效果的研究也逐渐增多,特别是对于构建科学合理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培训实效评估体系来说,成为各校教育技术培训工作关注的焦点。本文将从当前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效果评估现状入手,从可行性、客观性、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原则指导下,运用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估法等技术来设计评估指标,并从指标权重优化上来构建一套科学、合理、可行的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实效评估体系。

1对当前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评估现状分析

现代信息技术下的高校教育技术培训工作已经全面开展,而对于教师培训效果评估上,国内外学者也给予了广泛而全面的研究。教师培训效果评估是教育评价的重要内容,而教育评价模型的建立是从教学实践和学生评价实践中抽象出来的。如上世纪30年代泰勒模型是将教育目标作为指导,从目标分解和量化上来编制相应的课程和教学方案,从而对教学活动进行全面评价,以判定其是否得到预期目标;柯克帕特里克提出的四层次分析模型理论,将评估的深度和难度进行划分为四个层次,即反应层、学习层、行为层和效果层;斯坦弗尔比姆引入对象分析法,分别从情景、输入、过程和成果四个阶段进行评价,得出CIPP四项综合评价方法。美国教师教育评估委员会从教育评估标准的建立上来提升教师教学专业化水平,如从关注培训内容向培训效果的转移;从关注培训者向培训项目的转移;关注标准在培训实践中的运用等。英国教育管理者在建立评估方法上,将培训组织者、决策者、培训者、学校及教师作为考评对象进行多方位评估,并从培训实践中的问题出发来分析原因,改进培训项目的运转机制,提高培训工作质量。我国在教师培训效果评估工作研究中,最早在上海成立“师资培训工作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课题研究组,从办学条件、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三方面来进行综合评价。而随着我国学者对国外评估模式的引入和实践,如引入柯克帕特里克四层次评估模型,引入全因素、全过程、全员评价模型,来对培训的输入和输出进行跟踪评估和监测。总的来看,在我国教师培训效果评估实践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关注培训过程而忽视对培训效果的有效评估,很多培训中心在开展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实践中,对于评估环节疏于管理,仅仅关注反应层和学习层,并未贯彻好全面评估的目标。在对培训后的教师调查反映来看,多数受训教师仅关注培训内容的掌握程度,而对教师在培训中的参与行为和能力等问题很少问津,也对培训效果评价问题缺少足够的认识,从而制约和限制了培训效果评价工作的深入落实;二是对于教师培训效果评价随意性大,由于缺乏客观、有效的评估手段和措施,在对教师培训后的评价工作上缺乏针对性,特别是受训教师、学校领导个人主观上的认识不到位,往往对培训效果的评估上重视不够,在对教师评价上受其总结性发言的影响而侧重于印象成绩,或者为了照顾情面而给出与评估结果不符的成绩;三是对于教师培训效果评估方法上较为单一,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很多培训效果评价工作仅停留在问卷或书面测试上,无法从主客观上进行全面评估,也难以实现评估成绩的量化管理;四是对于教师培训效果评估机制缺乏完善,尤其是很多学校在教师培训后未能将培训成绩与其职位提升建立关联,在缺乏制度建设和统一规范的评价下,培训成绩仅仅是一个分数,不仅挫伤了受训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还抑制了教师参与培训的热情。

2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实效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2.1构建教育技术培训实效评估体系的原则和目标

结合高校教育技术培训实践,在进行全面培训实效评估中需要遵循一定的准则和原则,建立科学而正确的评估原则是开展评估活动,选择评估模型,发挥评估功能的有力依据。为此,一是要遵循客观性原则,客观性是对评估人员在对评估实效进行检测时,要从客观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避免个人主观推断带来了影响评估质量的基本方法。客观性主要表现在坚持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坚持判定实践的公正性,坚持选取指标的事实性,收集和处理数据的准确性,问卷设计的合理性。唯有此,才能从培训实效上来实现对培训结果的准确评价,才能真正发挥培训工作的应有价值。二是要遵循科学性原则,科学性是从科学的视角出发,结合教师培训实践来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科学的指导思想和评估理论来进行科学准确的评价,尤其是对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的选择上,要体现出对数据加工的科学性。三是要遵循可行性原则,对于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上一定要体现出可行性,无论是评价方法还是评价内容,都要避免繁冗拖沓,难以量化,不仅耗费人、财、物、时间,还难以提升准确性。因此,要从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上,遵循科学、合理、可行的原则来确定评估体系,以便于操作执行。四是要遵循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原则,对于定性评价侧重于质,主要是对评价对象的性质进行界定,其特点是模糊性和综合性,而对于定量评价,则侧重于对量上的分析,尤其是对于培训效果中的相关数据的比较和分析,更需要从复杂的培训动态中进行有序的量化,以满足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要求。评估目标是开展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实效性的落脚点和归宿,也是构建多元化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内容。本文结合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要求和相关文献,最终明确4个一级指标、10个二级指标和32个三级指标,从而构成一套层次分明、结构合理的培训实效评估体系。

2.2对教育技术培训实效评估主体及运行模式的选择

谁是培训实效评估的主体?如何选择培训评估主体?从培训评估实践来看,不同的评估主体,其评估视角和认知态度是不同的,如何在评估主体的选择上避免自身的局限性,需要从评估主体的甄选上进行全面审查,并得到相互平衡互补的效果。一般而言,在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实效评估中,主要有五大主体,一是高校主管教育培训工作的相关部门,主要才宏观培训目标和培训方向上来确保培训评估工作的有序进行,并对评估活动进行开展落实和收集整理各类培训实施情况等内容;二是培训中心,主要由相关主管部门下设的实施教育培训管理工作的机构,作为培训工作的具体实施者,不仅需要从知识上进行提供服务,还需要从培训方案的制定、培训过程的监控与考核评定等工作;三是受训教师所在单位,对于受训教师自身单位相关教育培训工作的部门,其在安排自身学校培训工作的同时,也承担着对教师受训后的综合评估责任,并从对其参与到培训实践的表现进行总结和评定。如对其工作态度进行考核、对其教学能力进行对比分析、对其科研实效及工作绩效进行分析,以获得受训教师在培训后的教学水平变化;四是受训教师,作为最终的培训对象,结合自身培训实际进行自评,从培训前后的表现上给予最直接、最真实的自我评估;五是专家,邀请相关培训实效评估专家,通过对教师培训实效评估体系的实施和测评,来对教师的培训效果进行汇总和分析,最终得出相对公平公正权威的评估结果。从教师培训实效评估实践来看,教学评估是贯穿于培训实践的全过程,并通过对培训前、培训中、培训后的教师表现等方面进行检查和考核,发现相关问题,及时改进培训方案,以提高培训实效和质量。作为教育培训主管部门,在落实培训实效评估工作中,既要做好自身的管理和协调工作,又要发挥统筹全局、协助评估的工作,积极在培训实践中制定全面的评估认定措施,并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审查监督来确保培训实效评估工作的有效执行。培训中心作为实施培训的主体,在培训实践及课程安排上,要组织好师资力量,并从教师的参与积极性的激发上来推动培训实效的评估。一方面将自身培训工作接受主管层面的监督,另一方面通过书面及角色模拟等方式来对受训教师进行知识技能综合考核,以提升培训实效。

2.3综合运用多种培训实效评估方法

培训实效评估重在评估方法的选择,结合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工作实际,需要综合运用多种培训方法来提升培训实效评估效果。一是目标评估法,对于培训工作及培训内容进行细化和分解成单个的目标,并从培训规划和培训阶段成绩上对培训过程进行全面监控,培训目标与培训实效是相互联系的,在目标评估法执行过程中,要对受训教师在培训后所达到的基本要求进行明确,从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养成、工作方法的改进、思想态度的转变等方面进行对比,以实现对培训实效的确切考核。二是测试比较法,测试是对受训教师所学相关知识进行考核的有效方法,主要是通过书面或角色互换等方法来对相关知识、能力进行评估,其特点是培训后的测试,忽视在培训过程中对相关知识点的及时评测,为此,可以从测试时间选择上,对培训前及培训后的相关内容进行测评分析,比较培训后的评估方案的权威性和有效性。三是关键人物评估法,所谓关键人物主要是从受训教师自身相关的人来完成评估,如同事、学生、上级领导等。通过对受训教师在培训后综合能力的测评,引入同事评估法或学生评估法,来推进培训实效评估的可操作性和可行性,也有助于上级领导、同事、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来获得全面的培训评估效果。问卷调查评估法,主要以问卷问题的发生来考察培训工作内容,并让受训教师从回答问题中来进行评定其学习结果。在问卷调查评估中,一方面是文字性问卷,旨在从受训教师的思想及知识上进行测评,另一方面是实践性问卷,旨在从受训教师的技能掌握上来测评其学习效果。五是访谈评估法,通过对受训教师进行面对面的对话或交谈,从受训教师的心理及行为变化中来获得评定结果,本方法的优点是能够从谈话中获得受训者的工作态度及动机,不足是费时费力成本较大。

2.4确定培训实效评估指标体系的内容

对培训效果的评估关键是建立公正、合理、全面的评估指标体系。对于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实效评估指标来说,主要分为4大一级指标,即培训反应、学习收获、行为变化及培训成果。培训反应作为最基本的指标之一,主要包括对培训教师、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及环境设施等方面进行评估,是对培训活动的直接评估。主要评估方法有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并从访谈内容和时间的灵活选择上来实现对受训教师的学习情况的掌握,而问卷调查则通过全面的设置问卷内容来获得培训过程的满意度,以改进培训工作,解决培训过程中的问题。学习收获是主要是对受训教师的学习后取得的成绩进行客观评价,如学习后的态度转变,学习后的知识与技能的提升等。通过学习收获测评来掌握教师在消化和掌握培训知识中的进度和程度,如由培训中心开展阶段性的学习评估,从测试受训教师的知识、能力及态度上来获得培训前后的变化,对培训后责任与意识方面有无提升,能否遵守相关规定做好示范和榜样,在知识理论及方法实践上能否得到相应要求等。行为变化的评估重在从受训者的态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的表现来获得评估效果。一般来说,对于行为变化的评估主要放在培训后的3~6个月,通过上级领导测评、同事测评,以及学生测评等方法来考察教师的知识和技能状况。在指标选取上主要分为课堂教学实施和科研创新能力两方面,在教学实施上,结合受训教师的行为变化来测评其能否合理有效地运用多媒体技术来完善课堂教学,在科研创新中能否运用新技术、新方法来改进自身的研究水平等。培训成果的评估是对培训实效进行最高层级的全面评定,其作用是改善受训教师在培训后所取得具体工作表现和业绩,其指标主要有教师和学生。在教师层面上,通过对受训教师的教学实践、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测定,并从其课堂组织、班级管理、科研论文集专著等方面来测评其成绩;在学生层面上,旨在从受训教师的教学能力及合作、创新能力上,能否促进学生成绩的显著提升,能够运用科学的态度和积极的方法来改善交流合作能力,促进教学与科研能力的全面提升。

3结语

总之,对于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实效评估体系的建立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特别是对于评估指标体系的选择和确定上,更要从客观性、可行性和科学性上来进行审慎对待,并能够结合培训工作实际来灵活创新。同时,在推进培训实效评估工作中,不断完善相关规章制度,优化评估工作流程,制定公平公正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逐步提升培训评估工作实效。

作者:陈庶民 孟罡 李克臣 单位:信息工程大学

参考文献:

篇9

中图分类号:G6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07-0254-02

0 引言

在教师的综合素质越来越得到重视的今天,很多高校已不再将科研能力作为衡量教师成就的唯一标准,教师的教学能力也逐渐备受关注。高校教师培训是提高教师专业技能与素养的重要手段,它不但要注重对教师专业知识的培养,还要兼顾对教师职业道德、教学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水平的提高,高校教师培训模式也在不断改变,已从过去单一、陈旧的培训模式发展到现在的多角度、全方位技能训练。传统的教师培训模式及存在的问题有哪些?新时期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方式有哪些?它们是如何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的?这些都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1 传统的教师培养模式

1.1 教师岗前培训

目前,高校教师从业前首先要经历的就是岗前培训。岗前培训是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的的正式培训。培训形式以集中授课为主,其课程内容全面而细致,涉及到教育教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心理健康教育等多方面内容。通过岗前培训教师可以初步了解和掌握教育基本理论知识,更好更快地适应教育教学工作。

但这种岗前培训普遍缺少合理目标,不少高校将其定位为师范性质的适应性培训,把它等同于补修师范院校开设的教育学、心理学课程,缺少针对高校教师教育者展开的培训,过程很难激起参与培训的教师兴趣。岗前培训课程明显偏重理论学习,一般采用传统的专家讲授方式,忽视了与高校日常工作的联系,很难抓住教师成长的关键需求[1]。因此,高校岗前培训在内容上应适当减少理论性内容,增加实践性内容,可以通过加入课堂模拟演练、优秀教师经验交流等方式丰富培训内容,提高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另外,在培训方式上也应注重课堂教学与小组讨论相结合、课堂学习与参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总之,只有不断完善和优化岗前培训模式,才能促进新教师的快速成长和全面发展。

1.2 校本培训

校本培训是由高校自行组织的一种全员性继续教育培训形式,其目的是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和科研能力,促进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由于是以学校自身为培训基地,便于全体教师参与,因此该培训是最经济实用的一种培训方式。

以往的校本培训主要包括教师间相互听课、教研室研讨、示范课和公开课,开办各种学术讲座等。但这些简单易行的培训方式也显得形式化,组织者不重视,青年教师参与积极性不高,培训活动处于放任状态,校本培训没有取得实质性效果[2]。究其原因,主要是校本培训的培训制度不完善、培训内容不丰富、培训课程不具有针对性,培训质量不高。因此,学校需要对不同职业发展阶段的教师制定不同的培训计划、安排不同的培训内容,积极探索和开发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使培训制度化、经常化、科学化,实现教师素质与能力的不断提高。

1.3 教师进修培训

教师进修培训主要采用在职学历进修、国内进修、出国培训等方式。其主要目的是鼓励教师通过进修培训及时掌握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念、经验、技术和方法,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从一定意义上来讲,通过有效的教师培训可以缩小学校间教师的差距,实现高校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最大化。

但进修培训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有的学校对教师培训期间的工作量不能科学合理地量化,造成培训期间教师个人收入受到一定影响。进修培训大多针对的是少数较为优秀的教师,大多数教师很难有这样的培训机会,难以满足多数教师的发展需要。培训模式单一、不能提供多样化的培训课程、不能满足教师个性化需求。所以,针对以上几点不足,建议各高校应严格遵守《高等学校教师培训工作规程》,不断完善教师培训的各项规章制度,使培训常态化、制度化。教师培训工作不但要关注不同教师群体的发展需要,还有考虑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需要。丰富培训项目,设置个性化培训内容,努力探索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提高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 新时期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方式

2.1 教师顶岗实践

顶岗实践是提高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它已经不只是高职院校加强学校实践教学环节的一种措施,其在普通高等院校的实践教学体系中同样发挥重要的作用。教师顶岗实践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起目的在于鼓励教师通过深入企业进行顶岗,通过参加短期实践操作、做企业兼职和技术服务等形式提高教师的企业工作经验和专业实践技能[3]。

教师深入企业顶岗实践不仅可以了解企业文化和生产需求,学习与本专业相关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完善自身的专业知识结构,还可以将自己的科研项目与企业项目相结合,共同提高项目完成的质量与效率。在学习与合作过程中,教师的实践能力得到提升的同时,企业的科学决策水平也得到了提高,实现了校企合作的双赢。

为了达到顶岗实践的预期效果,学校要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为教师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同时要加强监管力度,规范过程考核;教师要明确顶岗实践的目的及要完成的任务,记录顶岗工作情况,定期作工作汇报和经验总结,完成实践成果应用推广;企业要对参与顶岗实践的教师给予支持和配合,认真考核教师到岗情况,为教师创造良好的顶岗实践条件。只要学校、教师和企业的工作落实到位,教师的实践技能必将大幅度地提升,学校和企业的联系将得到进一步加强,双方的科研和生产管理会全面合作、共同提高。

2.2 微课

微课凭借其时间简短、内容凝练、资源多样和传播便利等特点受到教师和学生的追捧,它为教师职业技能培训提供了新的方法,同样也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教师可以通过观看微课作品学习别人的宝贵经验和成果,将其运用到教学和科研中,从而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同时,教师在微课开发过程中,通过上传微课作品、接受微点评、作出微反思和进行微实践,获得理论素养和实践素养的提升、课程开发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高。

微课培训中那些不被正式传授的东西,深深地蕴含在情景化的培训内容中,潜移默化地丰富着教师的实践体验,真正地实现了“理论倒过来讲”,改变了专家强行理论灌输的培训境况,改善了教师被动接受指导的培训境遇,并重构着教师的专业理论体系,实现着实践场域下教师专业实践智慧的内凝[4]。总之,微课改变了教师的学习方式,满足了不同层次教师的培训需求,相比传统的培训更具多样性、灵活性和针对性,能够更好地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为教师终身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3 教师教学技能竞赛

如今,各高校还通过讲课比赛、实践技能大赛等方式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讲课比赛一般分为初赛和决赛。初赛的选手由各院系选参加学校的决赛。由于初赛不限制人数,只要报名的教师都能参加,所以大多数教师都可以通过这种比赛得到锻炼。

每一年的评判标准都较以往更加严格,不仅要讲课生动,还要板书工整。比赛过程中教师要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技术、互联网技术、各种教学用具等)来丰富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效果。还要通过小组讨论、案例研究等方式调动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此外,所讲授的内容必须联系实际,反映科学技术发展前沿,能将现场经验、科研成果及经验带进课堂。在实践技能大赛中,教师不仅要一边讲解,同时还要演示各种仪器。比赛要求教师不仅示范操作熟练,而且对关键步骤和学生易犯错误的方面讲解细致,能够正确介绍采集数据的方法和规范,并针对具体的实验介绍其在生活中的应用。据赛后很多老师反映,这种比赛不但提高了他们的教学水平和课堂管理能力,而且还提升了应对教学中出现各种新情况、新问题的能力,对今后的教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篇10

作者简介:孙丽娜(1981-),女,蒙古族,吉林白城人,东北石油大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讲师。(黑龙江?大庆?163318)刘建(1981-),

男,黑龙江大庆人,大庆石油管理局通信公司信息技术北京分公司,工程师。(北京?100011)

基金项目:本文系黑龙江省教育厅教育科学规划项目(项目编号:GBC1211028)、黑龙江省新世纪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项目编号:6486)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0-0117-03

一、研究背景

1.我国高校新手教师急需提高个人教学能力

据我国教育部门户网站2009年教育统计专任教师年龄情况(普通高校)资料显示:其中30岁及以下年龄段的教师占27.2%,31~35岁年龄段的教师占19.7%。[1]笔者发现青年教师(通常是指年龄在35岁以下的教师)所占比例已经达到46.9%,而且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地增加。随着高校青年教师队伍不断壮大,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新增高校青年教师(即本文所说的高校新手教师)这部分群体,相关研究也在逐年增加,尤其是在教学能力培养、[2]专业成长模式、[3]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4]等方面的研究比较多。通过课堂观察和文献调研,我们发现了一个非常显著的问题:高校新手教师在教学能力方面普遍欠缺,不能尽快地适应高校教育教学环境。按照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伯林纳(D. C. Berliner,1988)提出的教师教学专长发展五阶段理论,新手教师大约需要3~5年的时间才能逐渐发展成为胜任(Competent)型教师。因此,如何有力提升高校新手教师的教学能力,缩短其工作适应期,提高教学绩效,成为很多研究者关注的焦点问题,也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高校新手教师教学能力职后培训迫在眉睫

1996年教育部了《高等学校教师培训工作规程》(教人[1996]29号),使得高校教师培训工作进一步规范化,并得到了高校教育工作者的广泛重视。李天龙(2009)从教师专业成长的角度认为,教师的职业特征要求教师必须经过专业教育和训练,即:职前培养阶段、入职培训阶段和职后提高阶段。在整个过程中,教师专业成长是一个系统,要将三个阶段联系起来进行重点培养,各个阶段各有侧重。[5]在职前培养阶段,大多数的高校新手教师没有经历过专业的教学能力训练,这个群体具有较高的学历、科研能力强、学科知识丰富等特征,并且多数是非师范类学校毕业、缺少教育实践经验、不了解教育教学方法;入职前我国高校新手教师只参加过短期的高校教师岗前培训(简称为岗前培训),但它对新手教师教学能力的影响效果并不是非常显著。而职后培训则集中在新手教师学历层次的提升(在职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和以提高自身学术水平为主的培训项目,并不重视新手教师的教学能力培训。对于高校新手教师来说,职后培训在教师的专业成长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近年来,国内很多研究者已经开始关注:在入职培训的基础上,如何开展职后培训以提高高校新手教师的教学能力。但在培训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童婧(2007)根据调查结果发现:多数以讲授法为主、教师参与度低、“培训内容无层次,培训对象‘一刀切’”、“师资培训重形式,培训效果不显著”、“评课结果没利用,评课机制实效不大”等问题。[6]

3.“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提升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模式研究”的实践背景

近几年,很多教育机构相继开展了多种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项目,如:吴廷坚(2007)在介绍香港理工大学教学发展中心(简称EDC)师资培训经验时指出,EDC是专门负责师资培训的部门,旨在提高大学教师的教学水准和保证教学质量。经过长期的实践研究,EDC逐渐探索出面授和网上教学有机结合的整合式教学能力培训模式。[7]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提升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模式研究”(简称“教学实践能力培养研究”)是在借鉴香港理工大学教学发展中心的先进教师培训模式的同时,结合首都师范大学(以下简称“我校”)教师专业发展现状,探索适合我校的教师专业发展途径。该项目针对高校青年教师“如何教”这个普遍性问题,以我校的青年教师(高校教龄3年以内)队伍为研究对象,通过机制创新,提出一套行之有效、切实可行、便于操作的方法,有效提高了我校青年教师教育教学能力。

二、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

本研究的文献调研主要通过两种途径完成:第一种途径是利用中外文电子文献数据库进行文献收集和整理,其中包括Springer Link电子期刊、ERIC、ProQuest、CNKI、万方等数据库,使用“school-based training”、“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校本培训”、“高校教师校本研修”、“高校校本培训模式”等关键词进行文献检索,初步形成与本研究相关的文献列表。同时,笔者再次对已经形成的主要文献进行筛选,形成重要文献列表。通过对重要文献的引文、参考文献的分析,进一步整理、分析,形成面向高校新手教师教学能力校本培训研究领域的电子文献或著作。第二种途径是借助国内外高校教学促进中心开展的该领域相关研究项目,通过分析聚焦于和本研究密切相关的典型项目,如:哈佛大学教与学促进中心的基于活动的学习课程、香港理工大学教学发展中心的“大学教学入门”课程,通过网络查找项目的相关信息来获取项目的最新研究进展和文献资料。

1.国外相关研究

国外的高校教师教学水平培训研究与实践工作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尤其是近些年来,随着教师专业发展理念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的不断深入,我们发现:在培训模式、培训内容以及培训方法等方面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经验。

美国、加拿大等高校非常重视新手教师教学能力的培训,并在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中都采取了一些积极措施。以项目引领教师培训为名的有美国的“未来师资培训计划”。进入20世纪90年代,美国高等教育对教师要求不断提高,被称为未来大学教师培训主要基地的博士生教育都难以达到这些要求。汪贤泽(2001)在美国博士生教育改革文章中指出,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由美国学院与大学联合会(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研究生院委员会(the Council of Graduate Schools)共同发起和运作了“未来师资培训计划”,目标是将博士研究生培训成为胜任的新教师:使他们具有教学、研究和专业服务的职业能力,了解不同大学中教师的生活和职责,为他们成为新教师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8]加拿大高校对新入职的教师进行深入的教育学教育,使之懂得教育规律、提高教学能力。如:莫哈科学院制定详尽的新手教师培训计划,讲授内容以教学基本知识、常用教学方法以及和原有同事分享教学经验为主。

此外,美国、加拿大等高校还设立专门机构(如:教学卓越中心、教与学发展中心、教育咨询办公室等)以解决新手教师实际教学需要问题,从而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美国哈佛大学教与学发展中心围绕教学的要素(课程设计、技术应用于教学、讲座、班级的差异性、引导讨论等)为教师提供合适的教学资源、方案和教学支持,旨在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能力,从而进一步推动哈佛大学本科教育质量。加拿大多数高校则把提高教师的实际工作能力作为其工作重点,通常请教学、心理和管理方面的专家主持讲座或研讨会、现场观摩、个人咨询和提供资料等。

美国高校内或者校际间以导师制的形式开展科研活动,并促进教学能力的提升。较为流行的校本培训方式还有:微格教学、自学(自我导向学习)、自我反思、案例研究和行动研究等。闫月勤(2001)总结认为,美国纽约大学开展了富有特色的教学咨询活动。“教学咨询”实质上是一种教学方法的培训。首先让教师提出教学中所关心的问题,然后到课堂、学生中去观察,再提出问题,并由咨询人员提出解决办法或讨论,再由教师到课堂上加以试验。[9]

总的来看,国外多数高校教师培训仍然基于本校开展一系列培训活动(即校本培训),结合本校教师的需求特征制定相应的培训方案并开展具体的培训,同时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国内相关研究

在我国高校教师职后教育中,教师教学能力校本培训并没有得到广大研究人员的重视。长期以来,校本培训主要是围绕中小学教师开展的,并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相比之下,高校教师校本培训研究成果仍比较缺乏。笔者针对我国高校新手教师教学能力的校本培训现状进行了梳理。

近年来,高校教师校本培训模式一直是校本培训中的重点问题,也是研究人员关注的焦点问题。在借鉴中小学教师校本培训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许多研究人员借助高校自身的教学辅助机构(如:教务处、人事处、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等机构)开展以提升高校教师教学能力为目标的各种校本培训模式实践研究。周月朗(2006)对当前我国常见的三种高校教师校本培训模式类型做了如下总结:一类是传统的培训活动模式,如:高校教师岗前培训、教研室活动、教师之间相互听课、专家讲座、教学研讨、教学督导等;一类是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校本研修模式,如:建立教师电子教学档案(e-teaching portfolio)、专家教学系统、大学教学模式范例库、教学案例库、教学论坛、网上教学研讨会、在线教学等;最后一类是教师自我教育培训模式,如:撰写教学后记、教师专业日记、生存忠告备忘录等。[10]其中面向高校新手教师教学能力的校本培训模式主要有高校教师岗前培训、青年教师导师制、教研室活动、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课题研究等。按照前面的分类,我们发现校本培训多数是以传统的培训活动模式为主。

这里需要注意的一点是,虽然有些高校并没有从校本培训的角度来对培训活动进行分类,但它们多数是在高校内部进行的,并以提升本校新手教师教学能力和促进新手教师专业成长为目标的校本培训活动。通过文献调研,笔者发现我国部分高校已经初步形成了自己的高校新手教师教学能力校本培训制度和培训体系,尤其是在培训组织、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培训方法和培训评价方面。

目前,我国高校校本培训模式也在发生一些变化,由传统的校本培训活动逐渐向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校本研修模式转变。笔者发现在信息技术环境支持和教师专业发展的整合下,实践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开始成为高校教师校本研修的三种主要模式。但我国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对高校新手教师教学能力校本培训的研究成果还比较少,其中有一定影响力的是香港理工大学教学发展中心(简称EDC)采用面授教学和网上教学有机结合的整合式教学模式。吴廷坚(2007)以香港理工大学教学发展中心开设的“大学教学入门”课程为例,介绍和分析了在这门师资培训课程中,如何通过网上教学平台的功能,把网上教学整合到面授教学之中,发挥面授教学和网上教学的各自优势,使教师培训更加富有成效。[11]他提出,整合式教学的设计以整合式教学理念作为理论基础,尤其考虑到网上学习平台的选择和网上教学法在平台中的应用这两个要素。更重要的是,为了有效地增进师生和生生之间的沟通,EDC在WebCT网络学习平台中设计了一系列的小组探究式学习活动,让学员在参与活动后,通过反思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及应用。可以看出,师资培训更加注重信息技术环境下如何设计学习活动来提高教师个人对教学实践知识的反思,从而提高教师培训的有效性。研究人员刘英琦(2006)提出,在信息技术环境中,可以以现场录像或视频案例为中介进行案例反思研究,将教师的个性化隐性实践知识转化为社会化的教师专业知识。[12]

3.研究现状述评

虽然我国高校每年都在组织新手教师参加各种各样的教学能力校本培训,但培训效果和研究成果并不显著。总体上看,我国高校新手教师教学能力的校本培训还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校本培训过于注重形式而忽视了成效。国内多数高校从组织者的角度,按照某种校本培训模式开展相应的培训,过于注重选择培训模式,尤其是盲目采用国外较为成熟的校本培训模式,没有结合本校新手教师的自身需求和发展需要,从而忽视了培训的成效。同样,也使得有些高校新手教师对校本培训的参训积极性不高,只是服从组织的安排,并没有切实从教师专业发展角度积极参与培训。

(2)高校新手教师校本培训缺乏具体的个性化指导。通过调研发现,我国影响范围比较大的高校教师岗前培训是针对新手教师特定群体开展的集中培训,其中涉及的“大学教学技能”课程以教学理论讲授为主,并没有结合新手教师常态课给予具体的实践指导;青年教师导师制采用的是“一对一”的方式,但从当前实施的情况来看,有些高校的青年教师导师制并没有解决好“导什么”和“如何导”这两个关键问题,也使得青年教师导师制形同虚设;教研室活动以高校各院系教研室为单位,自行组织新手教师参与教学能力培训活动,随机性比较强,不能很好地保证新手教师教学能力的培训效果。

(3)高校新手教师教学能力标准不明确。我国高校在组织新手教师校本培训时,没有指明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教学能力标准是什么,考察新手教师教学能力的指标有哪些,而呈现给我们的恰恰是一些比较宏观的能力标准,如:教学设计能力、多媒体课件制作能力、课堂语言表达能力等等。这不仅阻碍了参训的新手教师设定个人目标,也减弱了他们对校本培训的学习兴趣。

(4)高校新手教师校本培训缺少教师同伴间的交流。我国多数高校注重通过新手教师校本培训(尤其是传统式校本培训活动)提高个人教学能力,而忽视了新手教师要进行必要的同伴间的对话交流。从教师专业成长的角度来看,教学能力的提高需要长期的教学经验积累,笔者根据调研发现,尽管有的高校通过教学促进中心为新手教师构建了面对面对话交流平台,但由于高校教师工作方式的特殊性,很难组织大家集中在一块讨论。

三、研究内容

基于以上对高校新手教师教学能力的分析,笔者认为有效提升高校新手教师教学能力校本培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制定校本培训目标体系

本研究在IBSTPI组织制定的教师能力标准的基础上,由课题组聘请的教师专业发展专家、学科专家和有经验的教师等15位教师采用德尔菲方法对教师能力标准及其绩效指标进行重要性等级的评价,并结合我校参训的26位新手教师的特征分析,进而制定出我校新手教师适用的校本培训目标体系。

2.构建校本培训内容体系

本研究在构建校本培训内容过程中,借鉴了教师知识分类的研究成果,并构建新手教师的知识分类和知识来源,试用教师知识来表征教师教学绩效指标,进一步确定了与教师教学能力相对应的教师知识体系。通过对具体教师知识分类的统计,最后得出校本培训内容体系。

3.设计校本培训活动

本研究以科尔布成人经验学习理论、活动理论和教师知识来源作为校本培训活动设计的理论基础,培训活动的环境包括培训人员和培训支持条件两个组成要素,按照培训活动的内容共设计五个活动主题,其中每个主题包含七个活动设计要素:活动主题、活动目标、对应的能力标准、活动组织形式、活动工具、活动流程和活动分析。

4.实施校本培训活动方案

根据培训活动的设计方案实施校本培训,并通过培训的实施情况进行总结与效果分析,进一步完善培训活动的设计方案。

四、研究整体思路与框架结构

高校新手教师教学能力校本培训活动共分为三个阶段:前期准备阶段、培训方案设计阶段、培训方案实施阶段(见图1)。在前期准备阶段,笔者主要通过文献调研提出高校新手教师教学能力校本培训研究背景及其现状分析,并探究可行的培训理论支持。在培训方案设计阶段,笔者采用德尔菲研究方法对国际较为流行的IBSTPI教师能力标准及其绩效指标体系进行数据分析,形成适合我校新手教师教学能力的校本培训目标;在借鉴教师知识分类的基础上,笔者将新手教师教学能力指标体系进行分解,构建了由“能力—绩效指标—教师知识”组成的三层逻辑结构图,并用具体的教师知识来构建校本培训内容体系;校本培训活动的设计是由科尔布成人经验学习理论、活动理论和教师知识的来源作为支撑条件,按照活动设计的七个要素得出五个培训活动设计方案。在培训方案实施阶段,包括培训环境的构建、组织参训教师、培训控制、针对目标评价培训结果和培训方案实施总结与效果分析;最后,本研究以培训方案实施的效果分析与总结作为培训的反馈信息,不断地完善培训活动的设计方案。

五、结语

本研究作为笔者探索提升高校新手教师教学能力的校本培训的前期研究,在后续的相关研究中笔者将继续以首都师范大学为例进行相关的实践探索,使得本研究更具有时效性和操作性。

参考文献:

[1]专任教师年龄情况(普通高校)[DB/OL]..

[2][6]童婧.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07.

[3]姚智超.高校青年教师专业成长模式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

2008.

[4]李天龙.高校青年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9.

[5]李天龙.高校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现状与对策[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9,(1):178-181.

[7][11]吴廷坚.网络教学平台使用的师资培训——香港理工大学的经验[J].远程教育杂志,2007,(4):4-7.

[8]汪贤泽.美国的“未来师资培训计划”与博士生教育改革[J].比较教育研究,2001,(3):25-29.

[9]詹泽慧,李晓华.美国高校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对话美国迈阿密大学教学促进中心主任米尔顿·克斯教授[J].中国电化教育,2009,(10):1-6.

篇11

在这次培训的开学典礼上,学校领导做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对我们加入到师专这个大家庭表示了热烈的欢迎,也介绍了学校未来的美好蓝图,并且勉励我们努力学习,认真工作,完成这次培训的任务。这些都使我更加对我们学校的前途充满了信心,也坚定了自己扎根于人民教育事业、扎根于我们师专这片充满希望的热土的信心。

二、认真学习教学规章制度、常规和教学方法,做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

虽然在来到师专以前,我已经积累了许多的工作经验,但是做一名人民教师,尤其是一名高校教师,对其中的许多工作规范和制度还是十分陌生的。教导处的纪勇平处长给我们详细介绍和讲解了我校的相关教学规章制度、常规和教学方法,并结合多年来的许多相关事例作为典型范例。这些都使我深受教育和启发,我认识到要成为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同其他的工作部门一样,同样有着很多的规章制度要遵守,同样要付出艰巨的努力。

我认识到,作为高校教师,要有强烈的工作责任心,必须坚持教学领域的社会主义方向,要以教书育人为己任,要将传授知识和思想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思想品德于教学之中。同时,要严格教学规范和坚守学校的各种教学规章制度,防止教学事故的发生,从而确保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三、认识到高校教学不仅是一项工作,更是一门艺术,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摸索。

从前作为一名学生,对教师的工作一直十分崇敬,但是对如何才能够不仅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而且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还是缺乏认识的。郑伟鹏老师以他丰富的教学经验为我们做了一次生动的报告。他从高校教师的构成、对高校教学概念的认识、教学观念的转换、大学课程内容的基本特点、大学教学过程的

基本特点等几个方面做了全面和深刻的总结。通过听讲和自己的认真体会,使我对高校教师的内容和特点的认识从模糊到清晰、从茫然到豁然,确实感到受益非浅。

我认识到,高校教师的教学是一个教与学的相互关系,是一个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活动,教学并非只是教师简单的讲授,而是一个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能动作用的有机统一。

作为新世纪的教师,需要有一个教学观念的深刻转变,包括从封闭性向开放性的转变,从群体型到个性型的转变,从权威型向民主型的转变。这些都要经过艰苦的努力和学习。

大学课程内容有着许多的特点,具体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一是前沿性,二是探究性,三是智能性,四是方法性。

作为大学的教学过程,也是一门艺术,它不仅需要教师有专业的知识,还需要有独立性、创造性、实践性的教学技巧的掌握。

我体会到要作为真正合格的高校教师,确实要付出自己艰巨的努力和辛勤的劳动,只有这样才能收获丰厚的回报。

篇12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0-0078-03

我国民办高校的发展,不仅要强化教学设备的发展,更要重视教师本身的组织发展,要从民办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入手强化整体提升。通过强化民办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不仅可以强化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管理高校的工作内容,还能够提高民办教师的能力素质,从而提高学校的整体竞争能力。

一、民办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基础

(一)民办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理论

教育领域对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一直不够重视,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除了要有固定的知识累计之外,还要有知识的更新和发展的能力。高校教师需要终身化的发展,其专业化的发展也是其全方面成熟的过程。高校教师发展是全部高校教师通过不同的方法实现知识累计和能力提升的过程,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丰富自身的知识理论,教师要作为终身学习的代表者根据自身的工作特点不断学习提升。高校教师的发展主要是教学能力的提升,分析教育发展状况和认识不同,这可以看成是新教师的培训。高校教师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帮助教师实现专业水平和个人素质的提升,提高其教育、教学和科研等方面的能力。教师提高能力水平的关键是要强化学术能力,一般教学工作要重视对学生职业生涯的培养和发展。民办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比较特殊,它的专业发展水平要结合教师的个人成长提升状况分析,以此强化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素质,最终强化专业成熟性。在这个过程中,要重点发挥教师的主体性作用,强调其人生价值的展现。

(二)民办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内容

民办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内容包括专业知识、技能(包括教学设计、表达、教学组织管理、教育教学交往和机智、反思、教育教学研究、创新等多方面能力)、专业情意、教育科研素养等内容。

二、民办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民办高校教师培训不够完善具体

大多数民办高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没有明确的定位,在工作实施的过程中对自身的办学类型特色以及实际状况也没有详细的了解。此外,对教学时间和计划也没有明确的安排和规划,从而在最后针对教师展开教学培训的时候就没有足够的参考标准。同时,现在很多民办学校的教师都是在保证自身具备从业资质和教育资格后直接上岗,缺乏岗前培训,没有足够的针对岗位要求的训练,这会在日后的教育工作中对教学效果的提升有阻碍作用。现在民办高校在岗教师的在职培训比较落后,由于受到师资力量和资金投入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岗教师的培训一直是各民办高校的落后之处,也是民办高校不及公办高校的教师福利待遇的一个方面。教师在岗培训不到位,其自我发展认识自然不够完善,整体发展也就达不到理想的状态。

(二)教师待遇低,科研经费不足

民办高校人才流动性比较大,造成这种情况的关键因素是教师的收入较低,与其初始的心理期望存在偏差,教师的经济收入和付出的劳动不成正比,不能提高教师的生活水平,教师的心理认知和情感价值也不能得到充分的肯定,会使其产生一定的失落感。假如高校教师一直专心于工作,一直坚持教学研究却并没有获得相应的肯定和成绩,这种工作情况他如果不理智,也不会将全部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其在专业发展上投入的精力会逐渐减少。所以说,高校教师的待遇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教师的专业发展,甚至会影响学校的整体能力提升。

科研经费的投入力度也是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教育和科研是目前高校教师的主要任务,科研是实现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但是,民办高校由于自身办学力量的限制以及资金方面的约束,在科研经费投入方面不够充分,就会影响教师在科研方面的热情和工作的积极性。

(三)民办高校教师评价体系还很不完善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民办高校所应用的教师评价体系都是终结性评价。终结性评价是属于结论性评价的一种,其强调的是评价的结果,不够重视基本过程。民办高校始终重视对教师的形成性评价,这样的评价方式对教师的专业发展会有一定的阻碍作用。再者,现在的评价体系还不够科学,很多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存在一定差距,但传统的评价体系不能根据专业内容的不同,课程内容的差别以及不同阶段教师的教育特点确定所对应的评价体系。所以,参考的评价体系缺乏系统完善的科学参考,在进行评价工作的时候也没有相对统一的参考标准。

(四)民办高校教师自我思想认识不到位

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就是教师不断独立学习的过程,是教师实现自主发展的重要过程。一直以来教育领域始终关注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对民办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不够重视,使得这部分教师一直处在被动状态,教师专业发展的主体没有得到彻底发挥。很多民办高校教师对专业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其中的具体指导思想没有足够的了解。民办高校教师的思想认识和能力水平都比较落后,对集体合作的提升方向也不够了解,因此,这也会影响民办高校教师的个体提高和发展。

(五)民办高校教师不善于处理教学和科研的关系

很多民办高校教师认为教学和科研是互相矛盾的两部分内容,很多教师会将教育和科研区别开来分析。高校教师的主要工作包括教学、科研以及服务等多项内容,但是民办高校教师所处的工作环境比较特殊,他们认为教育和科研是一分为二的两个部分,认为教育和科研只能有一个成为其工作发展的重点。长时间的工作习惯和思想认识,使得大多数民办高校开始区分教育和科研的工作。民办高校因为本身师资力量弱和教育条件受限,会更加注重自身在教育教学方面的资金和精力投入,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都有意无意地偏离了教研的基本工作思想。大多数民办高校的教师都不能认识到实际的教学状况,对教学过程中发现的教学问题不能实施进一步的分析假设。由于科研力量投入较少,民办高校的科研水平整体落后,解决教学问题的能力也逐渐下降。大多数教师没有认识到教育和科研之间的关系,没有明确其和专业发展的关系,没有认识到这两方面内容的协调对专业发展的重要意义。教师对科研的忽视,对教学的过度重视,使得教师的研究和思索能力降低,这也使得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水平有所降低,对民办高校教育的完善强化产生不良影响。

三、强化民办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方法

(一)构建民办高校教师培训制度

民办高校教师队伍完善的根本是提升教师培训质量,这也是提升民办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方法,是终身教育的完美体现,更是新的教育环境下对民办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新要求。民办高校的管理人员要强化教学培训,要建立完善的教师培训制度。

第一,民办高校要明确自身的目标定位,要根据自身的实际状况、办学类型和特点,根据不同的教学实践和教师水平及心理状况确定明确的培训计划,同时要确定完善的实施措施,按步骤递进完成培训工作。

第二,要重视对高校教师的岗前训练,完善教师的职业能力,提高他们的教研水平,这是国家完善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强化教师整体水平的主要方法,也是新形势下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手段。民办高校教师的教学预先培训主要是强化其多样化发展和多元化需要的一种培训类型,能够有针对性地提高教学水平。

第三,民办高校要构建多种多样的教师在职培训。教师在职培训是民办高校为教师提供的最重要的福利待遇。教师的在职培训和人员优化是民办高校强化教师专业发展层次的重要内容,强化民办高校的教师培训,不仅能够满足教师的自我发展需求,更能为高校的整体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民办高校要提高教师的待遇,增加科研经费投入

提升待遇水平是保证人才结构稳定的基本要求,提高教师待遇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学校对教师的尊重,展现了对教师价值的肯定。所以,民办高校要从提高教师的教育动力入手,这样才能引导教师获得教育的满足感和价值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够在强烈的职业信念的支撑下完善并实现自身专业的发展,为个人的成熟和整体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三)建立以教师专业发展为参考的绩效评价体制

民办高校在开展教学评价的时候大多会从教学和科研两部分入手,评价的具体内容主要有教师的全方面提升,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奖惩制度的强化,以及完善师资管理几方面内容。现在我国民办高校教师的评价体系还不够系统,民办高校想要构建以教师专业发展为根本的绩效评价体系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要强化学校对教师的形成性评价。与传统的终结性评价相比,形成性评价主要看重的是评价的过程。形成性评价最关键的是要从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入手,强化其教学动力,这是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的关键内容。因此,要强化教师的形成性评价,就要从根本入手,这最能展现民主和人文的基本思想,对教师的教学提升有重要作用。

第二,要确定科学系统的评价体系。要进一步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差异,分析专业的属性、课程的特征以及各个发展时期教师的差异性特点,确定出和其对应的教学科研的评价体系,将其落实在一致的评价标准中。在进行教育评价的时候,要改变传统的学生为主的教学过程,要站在新的思想高度研究对学生的评价理念,从领导、同行、教师还有学生等多角度展开系统化的评价,在整个评价过程中凸显教师的评价的主体地位。要重视评价方法,从传统的重视“量化评价”转向注重“质性评价”,强化民办高校对教师的基本关怀。这种综合性的评价方法,反映了主体和客体两个方面的评价,能够促使教师有效地改善教学效果。

第三,要正确应用评价成果。分析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研究教师的行政职务的任免以及考核教师的科研业绩。

(四)要强化民办高校教师的专业自主发展

教师的个体发展是其自主发展、独立提升的过程,民办高校教师要转变理念,提出自主专业发展的新理念,重视并发展专业的独特性。民办高校教师要研究并整合整体专业的发展,总结并掌握教师专业发展的相关理念。教师的专业发展不仅是其本身能力提高的坚实支撑,同时也是帮助教师实现职业发展的关键。教师对专业发展内容的认识、感受和水平等都会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程度产生重要影响,对其具体的需求、认识和情感体验也起到重要作用。

民办高校教师要展现出自我教育提升的思想和水平,实现自我管理并强化自身发展,最主要的是要强化合作认识。教师要在和谐互助的环境中,实现自我提升和发展,最终实现个体提升和专业发展的目的。

(五)民办高校教师要协调教学和科研的关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