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教育实习工作范文

时间:2023-03-06 15:57:2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研究生教育实习工作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研究生教育实习工作

篇1

2、班主任工作:组织一次《迎奥运主题班会》观摩课。

3、教育报告;完成一份教育调查报告。

这次实习令我感受颇多。一方面,我深感知识学问浩如烟海,使得我不得不昼夜苦读;另一方面我也深深地体会到教学相长的深刻内涵。比如在我从事教育教学活动时。在我第一次深入课堂时,我就遇到了许多师范学校里没学过、没想过的难题。即当自任口才出众的我绘声绘色地讲完一节课后,我问学生:“你们听完课,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学生面面相觑,茫然无语。学生何以如此呢?在我看来主要是由于学生没有学习的兴趣。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兴趣对于一个学生的学习来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条件。兴趣是学习入门的阶梯兴趣孕育着愿望,兴趣溢生动力。那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在班主任实习工作中,我在班上开展了“迎奥运”主题班会活动。起初,我遇到了许多困难:比如学生的不配合就常常令我痛心疾首。当时,有人建议我使用强制方法。比如说罚站、罚蹲等。诚然,这种方法可以勉强维持班级秩序。然而,这也无疑加深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隔阂,甚至会使学生产生厌学的心理。作为教育工作者,就要想方设法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在教学活动中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而且,教师要把自己当成活动中的一员,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发者,是学生的学习伙伴、知心朋友。

通过和学生的接触也使得我对班上的一些学生有了一定的了解。班上有几个同学家庭相当困难,于是有人向我提议:在主题班会上为这些同学献爱心——为他们捐款。可是,经过我的再四考虑,我还是把他否定了。因为,为贫困生捐款献爱心动机非常好,可是这样做却很容易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学生没有了自尊,也就很难再有强烈的学习兴趣了。最终,我还是把班会主题敲定为一个十分时尚的主题——迎奥运。

为了办好这个班会,我努力为每一个同学创造展示自我的机会,提供展现自我的平台,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感觉到自我的价值,品尝到其中的乐趣。结果,在准备班会的过程中,同学们都很积极。班会的节目花样繁多,唱歌、跳舞等应有尽有,而且还组织一次辩论会。论题为:体育是否可以创造友谊。辩论中双方各执异词,辩论深刻到位。另外,为了普及奥运知识,我还在班会上举行了一次声势浩大的“奥运知识有奖抢答活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都很浓烈、热情也很高涨。最后一曲笛子独奏——歌唱祖国将班会推向了。

当然,在开展班会活动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我曾经问过班上的同学一个问题:一斤棉花和一斤铁哪个重?尽管我一再“放水”,可是人有为数不少的人回答:“当然是一斤铁重了!”

最近,我还在学生的习作中发现这样的句子:“除夕之夜,深蓝色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色的圆月。”除夕之夜,天空中又怎么可能出现一轮金黄色的圆月呢?严重失真,近乎荒谬。其实,这仅是一个常识性的问题,这样简单的问题都回答不好,问题似乎就变得复杂了,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深思了:不懂得这些常识的学生,又怎能拥有完整的人生?这样的教育能被称作素质教育吗?

此外在一些观摩课上,还常常呈现表演的风气。一个学生回答了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后。教师说:“讲得真好!”其余同学马上“啪、啪、啪”地鼓起掌来。另一个同学回答了另一个简单的问题,也得到了同样的“殊荣”。一节课下来,表扬不断,掌声此起彼伏。这就是明显的弄虚作假,这种现象很值得我们去深思。

针对以上问题,我也想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

1、 教师应该坚持客观的原则。弄虚作假对学生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因为从教师的职业道德,从教师在学生、家长的心目中的形象以及从教师的高尚责任来看教师都不应该弄虚作假。而应该坚持客观的原则。只有这样,教育才能更富于魅力。

篇2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31-0179-03

1 问题的提出

随着教育制度的改革和发展,以及对高新人才的需求,我国自2001年以来有很多师范院校及地方高校都有专科院校生为本科院校。这样的转变不仅满足了很多学生的大学梦想,同时也为培养高新人才提供了便利。但是对这些转型后的高校教师在个人的专业素养以及心理健康上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关注专升本高校教师的工作倦怠并有效地进行干预,是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对教师的心理健康以及培养优秀的大学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工作倦怠(job burnout),即我们常称的“职业倦怠”,通常被认为是工作压力和工作应激的特殊表现形式。Christina Maslach 认为,工作倦怠是从事高强度、高人际接触频率的人员产生的情绪衰竭(emotional exhaustion)、去个性化(depersonalization)和个人成就感低落(diminished personal accomplishment)的症状。情感衰竭被认为是倦怠最具代表性的指标,其特征是缺乏活力,有一种情绪资源被耗尽的感觉,常伴有紧张感、挫折感的发生,所以员工会在心理上认为自己无法致力于工作。去个性化的特征是视其服务对象为物,员工对待同事或客户倾向于冷漠,是人际工作在面对过度紧张或耗竭时的一种防御反应。个人成就感低落指员工对自己产生负面评价,感觉无助以及自尊心下降,员工可能感觉工作能力的衰竭,丧失成就感,以消极的态度来评价自己。

教师的自我概念主要体现在教师在其职业活动中的自我感知,教师的自我概念对教师的行为有调节和定向的作用,教师自我概念中自我图示的失效将导致教师产生一种消极的行为,例如,与学生关系疏远或教师的效能感降低,甚至出现对工作的不满或对自己健康的威胁,这种认知评价过程导致心理失调,久而久之,将产生倦怠症状(Park & Yager;Villa & Calvete,2001)。Kitto,Pierce在对澳大利亚的教师进行实证研究表明,在教师主观紧张与压力、倦怠的关系上,自我概念是一个值得重视的中介变量。

教师自我效能感主要是指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影响学生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方面所形成的一种主观判断和感受。它是教师对自我能力的一种信念和认识,反映着教师的主观体验和能动性。一些研究表明,自我效能低的教师常常在教学中付出沉重的代价却效果欠佳,他们感到职业压力大而精神疲惫,缺乏个人成就感而毫无工作进取心,严重的还出现人格“解体”。Brissie等人发现对自己的教学能力作积极评价的教师比评价低的教师较少经历倦怠感。国内的刘晓明(2004)对教师的职业压力、教学效能感与职业倦怠的关系研究中表明,教师的教学效能感越低,职业倦怠越严重,教师的职业倦怠中的情感衰竭和人格解体越严重。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在职业压力与职业倦怠之间可能存在调节作用,高教学效能感可以改变职业压力的作用,减少情感衰竭和人格解体的程度。

2 研究的被试及研究方法

2.1 被试

本研究主要是抽取河南省几所高校的教职工,发放问卷300份,经过仔细筛选和剔除无效问卷后,共回收有效问卷245份,回收率为85%。其中男教师138人,女教师117人,教龄分为5个等级,有初中高级职称若干人。

2.2 研究工具

(1)《教师职业倦怠量表》。采用Maslach职业倦怠量表,台湾学者根据我国的语言习惯做了修订。该问卷由职业倦怠的三个维度共22道题目构成。采用4点记分法。1代表“从未如此”,2代表“很少如此”,3代表“有时如此”,4代表“经常如此”。

(2)教师自我概念量表。采用Villa 和Calvete编制的教师自我概念量表(Teacher Self-concept Evaluation Scale,TSCES)。该问卷分为六个等级记分(非常反对、有点反对、有点同意、同意、非常同意),该量表包括六个维度(专业能力、人际知觉、创新突破、师生关系、工作满意、自我接纳)。

(3)教学效能感问卷。采用Gibson与 Dembo以双向度的观点评价教学效能感的研究。该问卷为五等级记分(非常符合、符合、说不准、不符合、很不符合),被试得分越高,说明教学效能感越高。问卷主要有两个维度,分别为个人教学效能感和一般教育效能感。

2.3 施测程序及数据处理

在有关教师和领导的帮助下采取团体施测和随机施测。测试时,研究者要求被试阅读指导语,并强调真实填答的重要性,测试在40分钟内完成,全部施测工作历时15天。对数据进行审核,并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3 结果及讨论

3.1 专升本高校教师工作倦怠、教学效能感总体现状

本问卷为4点记分,中数是2。工作倦怠总均分与各因子得分在2分以下,表明不存在工作倦怠问题,在2~3分表明工作倦怠问题存在,3分以上表明工作倦怠问题比较严重。教师工作倦怠总体情况如表1所示。从表1中可以看出教师总体中至少有一半的人已经出现工作倦怠问题,1.8%的人工作倦怠比较严重。在工作倦怠的三个维度上,情绪衰竭最严重,有85.3%的人有情绪衰竭状况,11.8%的人情绪衰竭比较严重;在非人性化中,有60%的人有非人性化倾向,比较严重的占4.1%;在个人成就上至少大多数人还是比较高的。总的来看,专升本高校教师的工作倦怠虽然不是很严重,但也有工作倦怠的表现,而且情绪衰竭最严重。

从表2中可以看出高校教师的自我概念、教学效能感以及工作倦怠之间两两相关显著,相关系数如表2所示,同时也可以看出,教师自我概念、教学效能、与工作倦怠之间在0.01水平都呈显著负相关,也就是说当教师自我概念水平越高,教学效能感越强,教师的工作倦怠程度也越低。

同时在对教师自我概念、教学效能感以及工作倦怠作逐步回归分析,并对三者进行偏相关分析。结果发现,当未加入自我概念时,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与工作倦怠的相关显著,R=-0.454,P=0.000在0.01水平相关显著,在加入教师自我概念后与工作倦怠的相关程度更高,R=-0.528,P=0.000,相关程度在0.01水平非常显著(以工作倦怠为因变量,自我概念、教学效能感为自变量时的逐步回归分析);在控制教学效能感时,自我概念与工作倦怠的偏相关为R=-0.303,在0.01水平相关显著。在以教学效能为因变量,自我概念和工作倦怠为自变量时进行回归分析发现,自我概念没有进入到回归模型中,当控制工作倦怠时,自我概念与教学效能感的偏相关为0.147,P=0.057>0.05,相关不显著。在以自我概念为因变量,教学效能感和工作倦怠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时发现,只有工作倦怠进入回归方程,工作倦怠与自我概念的相关是-0.393,相关显著,在表2中也可以看出自我概念和教学效能相关是显著的,但在控制工作倦怠时,自我概念与教学效能感的偏相关为0.147,相关不显著。这说明教师自我概念与教学效能感之间的相关是通过对工作倦怠形成表面相关的,也可以说是自我概念与工作倦怠的相互影响而导致教学效能感水平。(例如,工作倦怠程度高,自我概念水平就低,就会影响到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即教学效能感也相对下降;或是自我概念水平越低,工作倦怠的程度越高,从而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也越低)。

3.3 教师自我概念、教学效能感预测教师工作倦怠及各因子的回归分析

对教师自我概念、教学效能感、社会支持及各个因子对工作倦怠的影响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见表3所示。

从表3中可以看出教学效能、自我接纳、专业能力进入到回归方程,并对工作倦怠的预测都很显著,F值都在.001水平很显著。其中贡献作用最大的是教学效能,再有是自我接纳,最后是专业能力。在进一步的回归模型分析中,各个变量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314、-0.718、-0.424都为负向预测,三个因子对工作倦怠联合的解释率为36.1%,说明教学效能感越高,自我接纳水平越好,专业能力越强的人,工作倦怠水平越低。

4 结 论

第一,专升本高校教师的工作倦怠程度不是很高,但也有一定的表现,应该值得学校管理组织的关注。第二,专升本高校教师的自我概念、教学效能感及工作倦怠各变量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即自我概念水平越高、教学效能感越高的教师工作倦怠程度越低。第三,专升本高校教师的教学效能感、自我接纳、专业能力可以显著预测工作倦怠。第四,专升本高校教师自我概念是工作倦怠影响其教学效能感的中介变量。

从本研究结果中可以给我们对以后的专升本高校教师的工作倦怠的干预工作得到一点启示和建议:①努力提高专升本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以降低教师的工作倦怠程度。例如,提高教师对个人教学能力以及教育对学生影响的重大作用的自信以降低工作倦怠程度。②要让教师培养良好的自我接纳水平,面对自己,面对现实,并努力去提高专业教学能力,以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以及个人的教学工作的主观幸福感体验,提高工作的热情,从而降低工作倦怠程度。③管理部门对专升本高校教师做好岗前培训及在职培训与学习。④教师主动的利用一些家庭或社会的支持资源以缓解倦怠,以及提高个人的科研能力水平以保证较高水平的自我成就感,并敢于面对自我,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

参考文献:

[1]闫晓静,职业倦怠研究综述[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2):102-104.

[2]杨秀玉,西方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综述[J].外国教育研究,2005,11(32):67-71.

[3]于小艳,论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2006,24(1):83-86.

[4]于红丽.中小学教师自我概念、教学效能感与职业倦怠的关系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5.

[5]王晓英.北华大学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调查及原因分析[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

[6]周彦良.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师职业倦怠调查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

[7]王文增.小学教师职业压力、职业倦怠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及干预研究[D].长春:吉林东北师范大学,2005.

[8]郝明.河南省普通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与职业自我概念关系的研究[D].郑州:河南大学,2006.

篇3

一、生B系统理论

系统理论分为一般生态理论和系统理论,梅叶将生态论和系统论统称为生态系统理论。生态系统理论把人类的发展看做是不间断的适应环境并且与环境的很多层面进行系统交换的过程。人类与生俱来的拥有与环境进行交互沟通的能力,不仅可以从环境当中取得对自己相对有价值的信息,而且可以向环境表达自己的某些信息。而对于社会工作者来说,要想设身处地的去帮助案主解决问题,就要了解其成长环境,因为一个人人格的形成是长期受环境影响并且影响环境的结果。

二、社区工作

当今社会,各种社会问题不断出现,当遇到困境时社工理论体系会根据新的发展研究点,去摸索、促进相关体制的完善,进一步深化理论的内容,完善社会工作体系、充实社会工作实务内容。而社区居民的各种社区服务需求的出现促进了社区社会工作的诞生于发展。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的助人活动。社区工作与小组工作、个案工作统称为社会工作的三大工作方法。而社区工作不仅仅只是社会工作的专业工作方法,同时它也是一项社会服务。

(一)社区工作的特征。社区工作以整个社区为服务对象而不仅仅局限或者等同于其他社会工作服务方法。社区中的任何居民无论他们的特征有什么不同,只要生活在此社区中就可以共享社区所有设施与福利,并对社区环境进行保护,有良好的社区环境意识。社区工作的目标是鼓励居民一起参与社区建设,集众力解决社区问题,为社区发展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尤为重要的是社区环境的保护,没有一个好的环境,居民没有好的环境行为与环境意识,怎么会有一个和谐向上的社区。

(二)社区工作的目标。社区工作可以促进社区居民改善自己的生活水平并且参与解决自己所出现的问题。出现问题或受社区问题影响的居民通过社工的鼓励可以主动的向社区表达自己的意见或建议,进而使社区资源权利分配到达一个相对合理的状况。社区居民应可以发挥自己的潜能,为营造社区安全美丽环保的社区做出自己的贡献,同时可以更好地实现自己应有的权利。

三、环境行为与环境意识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们对环境和资源的过度开发和使用,环境问题已成为阻碍我国经济发展和居民生存最关键的问题之一。社区工作中的环境问题也尤为重要,没有一个好的环境,怎么能建设出拥有良好素质与文化的社区呢?

(一)环境行为。这一专有名词被提出至今仍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对于这一的定义也至今没有一个标准性的定义,但无论定义是否标准化,他们的内在含义几乎是一致的,对各种发生的生态环境问题主动进行解决或预防此类问题的发生。社区中各业主对社区的环境行为有好有坏,当然,良好的环境行为也是社区发展的重要条件。

(二)环境意识。所谓环境意识,这一名词至今也同样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结合众家对环境意识的理解,笔者认为环境意识即人与环境的交互认识与影响和人类对环境保护的认识总和。人与环境是互相影响的,在社区中,一个好的社区环境会起到帮助居民往好的方向发展的作用,而良好的居民环境意识也会促进社区环境更加美好。

四、社区工作对居民环境行为与环境意识的影响

社会工作者运用生态系统理论对社区居民进行社区工作,让社区居民懂得人与环境是交互影响的,人类做了哪些破坏自然、破坏环境的事情,自己本身也终将会受到影响。相反的,人类要懂得顺应环境,爱护环境,不对环境进行大肆破坏,环境终将有利于民。在社区工作中,要让居民领会到好的环境行为与良好的环境意识会对社区环境产生好的影响,以便居民可以更加自觉地、有意识的保护社区环境,让社区环境不受到破坏。

社会工作者在进行社区工作的同时要让居民深刻的了解到居民的环境行为与环境意识的重要性及其意义,何为环境行为?何为环境意识?懂得环境行为与环境意识的意义有哪些?懂得这些知识对居民本身有什么帮助或影响?是否会促进社区环境与居民生活更加和谐等。这些问题都需要社会工作者运用生态系统理论在社区工作的过程中进行解决,以培养社区居民好的环境意识与行为,同时让居民懂得他们良好的行为与意识会帮助他们所在的社区更好更快的发展。

社区社会工作应对居民的环境行为与环境意识有着正向的影响,这就要求社会工作者有正确的环保观念,以身作则,爱护环境,人人有责。最终为创造良好的社区环境贡献一份力量,同时带动居民群体参与环保,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

参考文献:

[1]何雪松.社会工作理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2]张玲玲.社区管理体制建设中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以苏州市金闻区X社区为例[D].苏州大学,2012.

篇4

长期以来教师的研究工作被大学过分强调,特别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等原因使教学与研究从相互结合走向彼此分离,出现了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知名教授几乎不给本科生上课,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在不断下降。为此,美国于1995年创立了旨在全面提升与改进大学本科教育质量的“大学本科教育全国委员会”,专门研究应对这些问题的具体政策与实施措施。 美国于1998年成立的博耶委员会(The Boyer Commission on Educating Undergraduates in the Research University)首次发表了题为《重建本科生教育:美国研究型大学发展的蓝图》的研究报告,报告提出了“共同分享学校目标,以建立良好的大学研究生态”的教育理念,要求大学管理者从制度和政策方面重视本科教学,而这个理念的核心就是构建以研究为基础的本科教学体系,并且把本科生纳入大学的研究和发现体系之中。博耶报告的发表在美国拉开了重构大学本科教育的序幕,各个大学纷纷以多样的形式创设或者扩展了原有的本科教学计划。比如:大学生研究计划中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大学生研究计划(Undergraduate Research Opportunity Program,UROP)、工程实习项目((Engineering Internship Program,EiP)、综合研究项目(Integrated Studies Program,ISP)以及回归工程计划(Reengineering Projects,RP)等;此外,还开设了形式多样的研讨课程,其中最具特色的是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的“斯坦福导读”课程,它是以小班Seminar课程为单元的一系列年级课程创新项目的集合;西北大学(Northwestern University)的高级顶点课程(Culminating experiences),它是为毕业班开设的回顾与巩固四年所学知识与所具备能力的课程;还有加州理工学院(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设置的独立学习研究课程。

近年来,我国越来越多的优秀大学在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等方面实践了本科研究性教学活动。但从总体上来看,还处于摸索阶段,而且有些研究性教学模式是对国外大学的模仿,需要进行本土化的改造。在化工学科教学中,如何发挥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的作用,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与创新能力,本文从以下五个方面展开了研究与实践:

(1)探索学科间融会贯通的研究性学习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教育规律。展开大化工学科学生学习现状与特色分析,从社会学、文化学、心理学、教育学的层面研究学生的学习动机、方法、能力和效果,探索适合大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和培养模式;把握化工学科背景下创新人才培养特点,充分利用化工学科的实践性教育环节,研究如何在实习基地的教育实践中变学科壁垒为优势互补,建设为学生提供充分学习、交流和发展机会的大学科平台;打好本科教育科研训练规划基础,充分发挥化工学科教、学、研三位一体的传统优势,研究在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中通过层次递进的实习、科研实践,对本科生进行科研思维的熏陶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培育精英型化工人才的成长环境,依托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校园文化氛围、充分发扬化工企业的人文精神,研究化工人才的学习特点,探索个性化的教育规律,为化工人才培养提供理论基础。

(2)建立由层次平台与社会平台组成的资源共享学科开放平台。构筑从认识,到实践,再到创新的层次递进的实践教育基地平台建设。针对低年纪学生开设学科概述和研究方法等研讨课程,并采用引导型训练模式,利用科研过程动态模拟软件,建立科研实践实验室,仿真实验室,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科研思维能力;针对高年级学生开展走进化工企业、将企业中的高级工程师请进来等系列活动,采用研究型训练模式,进行科学研究训练,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自主研发化工工艺流程,提高学生自主研究和开发的能力;依托化工类大型企业,让教师和学生直接进入教育、科研与成果转化一体化发展的事业环境中去,实现教、科、产的有机结合,使教育和科技活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紧密结合,激发创新激情,并依托大化工学科横向科研合作优势,充分聚集社会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加广泛的研究与实践空间。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友情链接
发表咨询 加急咨询 范文咨询 杂志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