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教育实习工作范文

时间:2023-03-06 15:57:2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研究生教育实习工作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研究生教育实习工作

篇1

2、班主任工作:组织一次《迎奥运主题班会》观摩课。

3、教育报告;完成一份教育调查报告。

这次实习令我感受颇多。一方面,我深感知识学问浩如烟海,使得我不得不昼夜苦读;另一方面我也深深地体会到教学相长的深刻内涵。比如在我从事教育教学活动时。在我第一次深入课堂时,我就遇到了许多师范学校里没学过、没想过的难题。即当自任口才出众的我绘声绘色地讲完一节课后,我问学生:“你们听完课,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学生面面相觑,茫然无语。学生何以如此呢?在我看来主要是由于学生没有学习的兴趣。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兴趣对于一个学生的学习来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条件。兴趣是学习入门的阶梯兴趣孕育着愿望,兴趣溢生动力。那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在班主任实习工作中,我在班上开展了“迎奥运”主题班会活动。起初,我遇到了许多困难:比如学生的不配合就常常令我痛心疾首。当时,有人建议我使用强制方法。比如说罚站、罚蹲等。诚然,这种方法可以勉强维持班级秩序。然而,这也无疑加深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隔阂,甚至会使学生产生厌学的心理。作为教育工作者,就要想方设法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在教学活动中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而且,教师要把自己当成活动中的一员,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发者,是学生的学习伙伴、知心朋友。

通过和学生的接触也使得我对班上的一些学生有了一定的了解。班上有几个同学家庭相当困难,于是有人向我提议:在主题班会上为这些同学献爱心——为他们捐款。可是,经过我的再四考虑,我还是把他否定了。因为,为贫困生捐款献爱心动机非常好,可是这样做却很容易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学生没有了自尊,也就很难再有强烈的学习兴趣了。最终,我还是把班会主题敲定为一个十分时尚的主题——迎奥运。

为了办好这个班会,我努力为每一个同学创造展示自我的机会,提供展现自我的平台,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感觉到自我的价值,品尝到其中的乐趣。结果,在准备班会的过程中,同学们都很积极。班会的节目花样繁多,唱歌、跳舞等应有尽有,而且还组织一次辩论会。论题为:体育是否可以创造友谊。辩论中双方各执异词,辩论深刻到位。另外,为了普及奥运知识,我还在班会上举行了一次声势浩大的“奥运知识有奖抢答活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都很浓烈、热情也很高涨。最后一曲笛子独奏——歌唱祖国将班会推向了。

当然,在开展班会活动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我曾经问过班上的同学一个问题:一斤棉花和一斤铁哪个重?尽管我一再“放水”,可是人有为数不少的人回答:“当然是一斤铁重了!”

最近,我还在学生的习作中发现这样的句子:“除夕之夜,深蓝色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色的圆月。”除夕之夜,天空中又怎么可能出现一轮金黄色的圆月呢?严重失真,近乎荒谬。其实,这仅是一个常识性的问题,这样简单的问题都回答不好,问题似乎就变得复杂了,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深思了:不懂得这些常识的学生,又怎能拥有完整的人生?这样的教育能被称作素质教育吗?

此外在一些观摩课上,还常常呈现表演的风气。一个学生回答了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后。教师说:“讲得真好!”其余同学马上“啪、啪、啪”地鼓起掌来。另一个同学回答了另一个简单的问题,也得到了同样的“殊荣”。一节课下来,表扬不断,掌声此起彼伏。这就是明显的弄虚作假,这种现象很值得我们去深思。

针对以上问题,我也想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

1、 教师应该坚持客观的原则。弄虚作假对学生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因为从教师的职业道德,从教师在学生、家长的心目中的形象以及从教师的高尚责任来看教师都不应该弄虚作假。而应该坚持客观的原则。只有这样,教育才能更富于魅力。

篇2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31-0179-03

1 问题的提出

随着教育制度的改革和发展,以及对高新人才的需求,我国自2001年以来有很多师范院校及地方高校都有专科院校生为本科院校。这样的转变不仅满足了很多学生的大学梦想,同时也为培养高新人才提供了便利。但是对这些转型后的高校教师在个人的专业素养以及心理健康上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关注专升本高校教师的工作倦怠并有效地进行干预,是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对教师的心理健康以及培养优秀的大学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工作倦怠(job burnout),即我们常称的“职业倦怠”,通常被认为是工作压力和工作应激的特殊表现形式。Christina Maslach 认为,工作倦怠是从事高强度、高人际接触频率的人员产生的情绪衰竭(emotional exhaustion)、去个性化(depersonalization)和个人成就感低落(diminished personal accomplishment)的症状。情感衰竭被认为是倦怠最具代表性的指标,其特征是缺乏活力,有一种情绪资源被耗尽的感觉,常伴有紧张感、挫折感的发生,所以员工会在心理上认为自己无法致力于工作。去个性化的特征是视其服务对象为物,员工对待同事或客户倾向于冷漠,是人际工作在面对过度紧张或耗竭时的一种防御反应。个人成就感低落指员工对自己产生负面评价,感觉无助以及自尊心下降,员工可能感觉工作能力的衰竭,丧失成就感,以消极的态度来评价自己。

教师的自我概念主要体现在教师在其职业活动中的自我感知,教师的自我概念对教师的行为有调节和定向的作用,教师自我概念中自我图示的失效将导致教师产生一种消极的行为,例如,与学生关系疏远或教师的效能感降低,甚至出现对工作的不满或对自己健康的威胁,这种认知评价过程导致心理失调,久而久之,将产生倦怠症状(Park & Yager;Villa & Calvete,2001)。Kitto,Pierce在对澳大利亚的教师进行实证研究表明,在教师主观紧张与压力、倦怠的关系上,自我概念是一个值得重视的中介变量。

教师自我效能感主要是指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影响学生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方面所形成的一种主观判断和感受。它是教师对自我能力的一种信念和认识,反映着教师的主观体验和能动性。一些研究表明,自我效能低的教师常常在教学中付出沉重的代价却效果欠佳,他们感到职业压力大而精神疲惫,缺乏个人成就感而毫无工作进取心,严重的还出现人格“解体”。Brissie等人发现对自己的教学能力作积极评价的教师比评价低的教师较少经历倦怠感。国内的刘晓明(2004)对教师的职业压力、教学效能感与职业倦怠的关系研究中表明,教师的教学效能感越低,职业倦怠越严重,教师的职业倦怠中的情感衰竭和人格解体越严重。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在职业压力与职业倦怠之间可能存在调节作用,高教学效能感可以改变职业压力的作用,减少情感衰竭和人格解体的程度。

2 研究的被试及研究方法

2.1 被试

本研究主要是抽取河南省几所高校的教职工,发放问卷300份,经过仔细筛选和剔除无效问卷后,共回收有效问卷245份,回收率为85%。其中男教师138人,女教师117人,教龄分为5个等级,有初中高级职称若干人。

2.2 研究工具

(1)《教师职业倦怠量表》。采用Maslach职业倦怠量表,台湾学者根据我国的语言习惯做了修订。该问卷由职业倦怠的三个维度共22道题目构成。采用4点记分法。1代表“从未如此”,2代表“很少如此”,3代表“有时如此”,4代表“经常如此”。

(2)教师自我概念量表。采用Villa 和Calvete编制的教师自我概念量表(Teacher Self-concept Evaluation Scale,TSCES)。该问卷分为六个等级记分(非常反对、有点反对、有点同意、同意、非常同意),该量表包括六个维度(专业能力、人际知觉、创新突破、师生关系、工作满意、自我接纳)。

(3)教学效能感问卷。采用Gibson与 Dembo以双向度的观点评价教学效能感的研究。该问卷为五等级记分(非常符合、符合、说不准、不符合、很不符合),被试得分越高,说明教学效能感越高。问卷主要有两个维度,分别为个人教学效能感和一般教育效能感。

2.3 施测程序及数据处理

在有关教师和领导的帮助下采取团体施测和随机施测。测试时,研究者要求被试阅读指导语,并强调真实填答的重要性,测试在40分钟内完成,全部施测工作历时15天。对数据进行审核,并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3 结果及讨论

3.1 专升本高校教师工作倦怠、教学效能感总体现状

本问卷为4点记分,中数是2。工作倦怠总均分与各因子得分在2分以下,表明不存在工作倦怠问题,在2~3分表明工作倦怠问题存在,3分以上表明工作倦怠问题比较严重。教师工作倦怠总体情况如表1所示。从表1中可以看出教师总体中至少有一半的人已经出现工作倦怠问题,1.8%的人工作倦怠比较严重。在工作倦怠的三个维度上,情绪衰竭最严重,有85.3%的人有情绪衰竭状况,11.8%的人情绪衰竭比较严重;在非人性化中,有60%的人有非人性化倾向,比较严重的占4.1%;在个人成就上至少大多数人还是比较高的。总的来看,专升本高校教师的工作倦怠虽然不是很严重,但也有工作倦怠的表现,而且情绪衰竭最严重。

从表2中可以看出高校教师的自我概念、教学效能感以及工作倦怠之间两两相关显著,相关系数如表2所示,同时也可以看出,教师自我概念、教学效能、与工作倦怠之间在0.01水平都呈显著负相关,也就是说当教师自我概念水平越高,教学效能感越强,教师的工作倦怠程度也越低。

同时在对教师自我概念、教学效能感以及工作倦怠作逐步回归分析,并对三者进行偏相关分析。结果发现,当未加入自我概念时,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与工作倦怠的相关显著,R=-0.454,P=0.000在0.01水平相关显著,在加入教师自我概念后与工作倦怠的相关程度更高,R=-0.528,P=0.000,相关程度在0.01水平非常显著(以工作倦怠为因变量,自我概念、教学效能感为自变量时的逐步回归分析);在控制教学效能感时,自我概念与工作倦怠的偏相关为R=-0.303,在0.01水平相关显著。在以教学效能为因变量,自我概念和工作倦怠为自变量时进行回归分析发现,自我概念没有进入到回归模型中,当控制工作倦怠时,自我概念与教学效能感的偏相关为0.147,P=0.057>0.05,相关不显著。在以自我概念为因变量,教学效能感和工作倦怠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时发现,只有工作倦怠进入回归方程,工作倦怠与自我概念的相关是-0.393,相关显著,在表2中也可以看出自我概念和教学效能相关是显著的,但在控制工作倦怠时,自我概念与教学效能感的偏相关为0.147,相关不显著。这说明教师自我概念与教学效能感之间的相关是通过对工作倦怠形成表面相关的,也可以说是自我概念与工作倦怠的相互影响而导致教学效能感水平。(例如,工作倦怠程度高,自我概念水平就低,就会影响到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即教学效能感也相对下降;或是自我概念水平越低,工作倦怠的程度越高,从而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也越低)。

3.3 教师自我概念、教学效能感预测教师工作倦怠及各因子的回归分析

对教师自我概念、教学效能感、社会支持及各个因子对工作倦怠的影响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见表3所示。

从表3中可以看出教学效能、自我接纳、专业能力进入到回归方程,并对工作倦怠的预测都很显著,F值都在.001水平很显著。其中贡献作用最大的是教学效能,再有是自我接纳,最后是专业能力。在进一步的回归模型分析中,各个变量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314、-0.718、-0.424都为负向预测,三个因子对工作倦怠联合的解释率为36.1%,说明教学效能感越高,自我接纳水平越好,专业能力越强的人,工作倦怠水平越低。

4 结 论

第一,专升本高校教师的工作倦怠程度不是很高,但也有一定的表现,应该值得学校管理组织的关注。第二,专升本高校教师的自我概念、教学效能感及工作倦怠各变量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即自我概念水平越高、教学效能感越高的教师工作倦怠程度越低。第三,专升本高校教师的教学效能感、自我接纳、专业能力可以显著预测工作倦怠。第四,专升本高校教师自我概念是工作倦怠影响其教学效能感的中介变量。

从本研究结果中可以给我们对以后的专升本高校教师的工作倦怠的干预工作得到一点启示和建议:①努力提高专升本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以降低教师的工作倦怠程度。例如,提高教师对个人教学能力以及教育对学生影响的重大作用的自信以降低工作倦怠程度。②要让教师培养良好的自我接纳水平,面对自己,面对现实,并努力去提高专业教学能力,以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以及个人的教学工作的主观幸福感体验,提高工作的热情,从而降低工作倦怠程度。③管理部门对专升本高校教师做好岗前培训及在职培训与学习。④教师主动的利用一些家庭或社会的支持资源以缓解倦怠,以及提高个人的科研能力水平以保证较高水平的自我成就感,并敢于面对自我,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

参考文献:

[1]闫晓静,职业倦怠研究综述[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2):102-104.

[2]杨秀玉,西方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综述[J].外国教育研究,2005,11(32):67-71.

[3]于小艳,论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2006,24(1):83-86.

[4]于红丽.中小学教师自我概念、教学效能感与职业倦怠的关系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5.

[5]王晓英.北华大学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调查及原因分析[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

[6]周彦良.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师职业倦怠调查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

[7]王文增.小学教师职业压力、职业倦怠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及干预研究[D].长春:吉林东北师范大学,2005.

[8]郝明.河南省普通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与职业自我概念关系的研究[D].郑州:河南大学,2006.

篇3

一、生B系统理论

系统理论分为一般生态理论和系统理论,梅叶将生态论和系统论统称为生态系统理论。生态系统理论把人类的发展看做是不间断的适应环境并且与环境的很多层面进行系统交换的过程。人类与生俱来的拥有与环境进行交互沟通的能力,不仅可以从环境当中取得对自己相对有价值的信息,而且可以向环境表达自己的某些信息。而对于社会工作者来说,要想设身处地的去帮助案主解决问题,就要了解其成长环境,因为一个人人格的形成是长期受环境影响并且影响环境的结果。

二、社区工作

当今社会,各种社会问题不断出现,当遇到困境时社工理论体系会根据新的发展研究点,去摸索、促进相关体制的完善,进一步深化理论的内容,完善社会工作体系、充实社会工作实务内容。而社区居民的各种社区服务需求的出现促进了社区社会工作的诞生于发展。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的助人活动。社区工作与小组工作、个案工作统称为社会工作的三大工作方法。而社区工作不仅仅只是社会工作的专业工作方法,同时它也是一项社会服务。

(一)社区工作的特征。社区工作以整个社区为服务对象而不仅仅局限或者等同于其他社会工作服务方法。社区中的任何居民无论他们的特征有什么不同,只要生活在此社区中就可以共享社区所有设施与福利,并对社区环境进行保护,有良好的社区环境意识。社区工作的目标是鼓励居民一起参与社区建设,集众力解决社区问题,为社区发展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尤为重要的是社区环境的保护,没有一个好的环境,居民没有好的环境行为与环境意识,怎么会有一个和谐向上的社区。

(二)社区工作的目标。社区工作可以促进社区居民改善自己的生活水平并且参与解决自己所出现的问题。出现问题或受社区问题影响的居民通过社工的鼓励可以主动的向社区表达自己的意见或建议,进而使社区资源权利分配到达一个相对合理的状况。社区居民应可以发挥自己的潜能,为营造社区安全美丽环保的社区做出自己的贡献,同时可以更好地实现自己应有的权利。

三、环境行为与环境意识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们对环境和资源的过度开发和使用,环境问题已成为阻碍我国经济发展和居民生存最关键的问题之一。社区工作中的环境问题也尤为重要,没有一个好的环境,怎么能建设出拥有良好素质与文化的社区呢?

(一)环境行为。这一专有名词被提出至今仍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对于这一的定义也至今没有一个标准性的定义,但无论定义是否标准化,他们的内在含义几乎是一致的,对各种发生的生态环境问题主动进行解决或预防此类问题的发生。社区中各业主对社区的环境行为有好有坏,当然,良好的环境行为也是社区发展的重要条件。

(二)环境意识。所谓环境意识,这一名词至今也同样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结合众家对环境意识的理解,笔者认为环境意识即人与环境的交互认识与影响和人类对环境保护的认识总和。人与环境是互相影响的,在社区中,一个好的社区环境会起到帮助居民往好的方向发展的作用,而良好的居民环境意识也会促进社区环境更加美好。

四、社区工作对居民环境行为与环境意识的影响

社会工作者运用生态系统理论对社区居民进行社区工作,让社区居民懂得人与环境是交互影响的,人类做了哪些破坏自然、破坏环境的事情,自己本身也终将会受到影响。相反的,人类要懂得顺应环境,爱护环境,不对环境进行大肆破坏,环境终将有利于民。在社区工作中,要让居民领会到好的环境行为与良好的环境意识会对社区环境产生好的影响,以便居民可以更加自觉地、有意识的保护社区环境,让社区环境不受到破坏。

社会工作者在进行社区工作的同时要让居民深刻的了解到居民的环境行为与环境意识的重要性及其意义,何为环境行为?何为环境意识?懂得环境行为与环境意识的意义有哪些?懂得这些知识对居民本身有什么帮助或影响?是否会促进社区环境与居民生活更加和谐等。这些问题都需要社会工作者运用生态系统理论在社区工作的过程中进行解决,以培养社区居民好的环境意识与行为,同时让居民懂得他们良好的行为与意识会帮助他们所在的社区更好更快的发展。

社区社会工作应对居民的环境行为与环境意识有着正向的影响,这就要求社会工作者有正确的环保观念,以身作则,爱护环境,人人有责。最终为创造良好的社区环境贡献一份力量,同时带动居民群体参与环保,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

参考文献:

[1]何雪松.社会工作理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2]张玲玲.社区管理体制建设中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以苏州市金闻区X社区为例[D].苏州大学,2012.

篇4

长期以来教师的研究工作被大学过分强调,特别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等原因使教学与研究从相互结合走向彼此分离,出现了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知名教授几乎不给本科生上课,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在不断下降。为此,美国于1995年创立了旨在全面提升与改进大学本科教育质量的“大学本科教育全国委员会”,专门研究应对这些问题的具体政策与实施措施。 美国于1998年成立的博耶委员会(The Boyer Commission on Educating Undergraduates in the Research University)首次发表了题为《重建本科生教育:美国研究型大学发展的蓝图》的研究报告,报告提出了“共同分享学校目标,以建立良好的大学研究生态”的教育理念,要求大学管理者从制度和政策方面重视本科教学,而这个理念的核心就是构建以研究为基础的本科教学体系,并且把本科生纳入大学的研究和发现体系之中。博耶报告的发表在美国拉开了重构大学本科教育的序幕,各个大学纷纷以多样的形式创设或者扩展了原有的本科教学计划。比如:大学生研究计划中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大学生研究计划(Undergraduate Research Opportunity Program,UROP)、工程实习项目((Engineering Internship Program,EiP)、综合研究项目(Integrated Studies Program,ISP)以及回归工程计划(Reengineering Projects,RP)等;此外,还开设了形式多样的研讨课程,其中最具特色的是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的“斯坦福导读”课程,它是以小班Seminar课程为单元的一系列年级课程创新项目的集合;西北大学(Northwestern University)的高级顶点课程(Culminating experiences),它是为毕业班开设的回顾与巩固四年所学知识与所具备能力的课程;还有加州理工学院(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设置的独立学习研究课程。

近年来,我国越来越多的优秀大学在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等方面实践了本科研究性教学活动。但从总体上来看,还处于摸索阶段,而且有些研究性教学模式是对国外大学的模仿,需要进行本土化的改造。在化工学科教学中,如何发挥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的作用,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与创新能力,本文从以下五个方面展开了研究与实践:

(1)探索学科间融会贯通的研究性学习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教育规律。展开大化工学科学生学习现状与特色分析,从社会学、文化学、心理学、教育学的层面研究学生的学习动机、方法、能力和效果,探索适合大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和培养模式;把握化工学科背景下创新人才培养特点,充分利用化工学科的实践性教育环节,研究如何在实习基地的教育实践中变学科壁垒为优势互补,建设为学生提供充分学习、交流和发展机会的大学科平台;打好本科教育科研训练规划基础,充分发挥化工学科教、学、研三位一体的传统优势,研究在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中通过层次递进的实习、科研实践,对本科生进行科研思维的熏陶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培育精英型化工人才的成长环境,依托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校园文化氛围、充分发扬化工企业的人文精神,研究化工人才的学习特点,探索个性化的教育规律,为化工人才培养提供理论基础。

(2)建立由层次平台与社会平台组成的资源共享学科开放平台。构筑从认识,到实践,再到创新的层次递进的实践教育基地平台建设。针对低年纪学生开设学科概述和研究方法等研讨课程,并采用引导型训练模式,利用科研过程动态模拟软件,建立科研实践实验室,仿真实验室,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科研思维能力;针对高年级学生开展走进化工企业、将企业中的高级工程师请进来等系列活动,采用研究型训练模式,进行科学研究训练,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自主研发化工工艺流程,提高学生自主研究和开发的能力;依托化工类大型企业,让教师和学生直接进入教育、科研与成果转化一体化发展的事业环境中去,实现教、科、产的有机结合,使教育和科技活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紧密结合,激发创新激情,并依托大化工学科横向科研合作优势,充分聚集社会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加广泛的研究与实践空间。

篇5

中图分类号:TP3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5(b)-0139-02

为科学评价学院教师的研究生工作业绩,更好地发挥分配机制的杠杆和激励作用,促进研究生工作全面、和谐、持续的发展,学院对教师研究生工作制定了一套计算研究生工作量的业绩奖励办法。为了保证研究生教学工作量的准确性、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实现研究生教学工作量的信息化,学院建立了《院级研究生教学工作量在线查询系统》。下面就查询系统建设的必要性、总体设计及实现手段等方面进行阐述。

1 《院级研究生教学工作量在线查询系统》建设的实际需求

为了让教师了解本人一年的工作绩效并对工作量计算中出现的差错及时纠正,该院研究生教学秘书每年年底对院级研究生教学工作量进行计算并通过原始的Excel数据表格分发给每位老师进行核对和查看。此方法优点是简单好操作,但是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1)各位教师的个人工作量信息无私密性、完全透明,部分教师提议应建立并实现针对个体服务、保护隐私的查询系统;2)工作量表信息较多,Excel表格数据的阅读很不方便,不能清晰的反应各位教师工作量的构成情况。鉴于以上两个原因,建立一个清晰的在线工作量查询系统非常必要。利用该系统,各位老师通过个人的姓名和工号登陆系统查询个人的工作量信息,迅速了解本人工作量构成情况,及时核对并反馈工作量计算中存在的问题。

2 《院级研究生教学工作量查询系统》的总体设计

教师研究生教学工作量包含导师指导学生、授课工作量、获得学校研究生教学工作相关奖励等三大方面。 具体细分:1)导师指导学生含导师指导的全日制学术型硕士、全日制专业型硕士、全日制学术型博士及导师对在职工程硕士进行的论文指导;2)授课工作量含教师全日制研究生授课学时数、在职研究生集中授课及博士前沿课程讲座学时数;3)教学工作相关奖励含省优博指导奖、培育学生学术创新奖、精品课程建设成果奖等。

在系统的具体设计中由于指导全日制硕士生与博士生的工作量是教师教学工作量中所占比重最重的两块,需在界面中突出并细化(列出学生年级、姓名等,方便教师查漏补缺或分解教分),故这两块在系统中需分别罗列。课堂教学工作量须将硕士课程(含合课情况)、博士课程讲座等课程名称及教分的计算结果清晰的展现出来。而工程硕士论文指导、在职研究生的集中授课及各种教学工作奖励由于均不折算成教分而直接算报酬,所以这一板块以其他的形式展现。最后设计共分四个部分:1)硕士教学工作量(全日制硕士生信息)。2)博士教学工作量(全日制博士生信息)。3)课程教学工作量(含课程类别及课程名称)。4)其他工作量(含教学奖励、工程硕士生信息、集中授课信息等)。

3 《院级研究生教学工作量查询系统》的技术实现

3.1 技术方案

我们利用现代的Web技术框架(webpy[1],jQuery[2,3]等),建设了一个在线的工作量查询系统,为各位教职工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工作量查询与核对的工具。图1表达了系统的数据流向图。

3.1.1 数据组织

原始数据表格存在字段非原子性的情况,需要更改原始的Excel数据表格,使表格满足关系数据库的基本原则,然后将各位教师的工作量信息输入设计的表格,最后导入到文件数据库SQLite中备系统使用。

3.1.2 系统引擎

后台使用python对SQLite数据库进行查询,并利用工作量数据,通过Web应用框架webpy驱动系统,渲染前端的用户界面,最后通过Apache服务器系统。

3.1.3 前端设计

前端界面是面向用户的接口,需要简洁明了。首先对工作量数据项目进行分类,分为四大部分:

硕士教学工作量

博士教学工作量

课程教学工作量

其他工作量

然后,利用Bootstrap界面效果库,设计组织各项数据内容,得到简洁清晰的页面效果。登陆查询后,页面标题显示教师的姓名和工号以及其总的工作教分,页面主体以面板的形式进行组织,分别详细显示:各位老师各个年级所指导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及其教分;各位老师所教课程名称及其教分;各位老师的其他奖金和工作奖励。页面组织清晰明了,便于用户对数据进行核查。

3.2 系统示范

首先,通过链接http:///wlviewer 进入系统登陆页面(图2),然后,用户通过输入姓名名和工号查询自己的工作量信息,效果如下(图3)。

4 《院级研究生教学工作量查询系统》的拓展计划

工作量查询系统1.0版本只是对制作好的工作量数据表设计了一个查询的接口,数据的更新与维护,信息的反馈,还是基于Excel表格来完成,为了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预期下一个版本的工作量查询系统根据用户的需求加入以下功能。

具体设计:管理人员可以登陆系统,在教师列表页面按照各个系别列出教师姓名链接,点击教师的名称,进入该教师的信息编辑页面,编辑信息后,保存即可更新该教师的工作量信息,教师可查询。同时可以添加新的教师用户到系统,或删除已经不存在的用户。

4.2 用户问题反馈功能

具体设计:一方面,在教职工工作量信息查询页面添加一个信息反馈框,用户可以填写与自己工作量的相关疑问以及意见,提交后存入数据库中,待处理。另一方面,系统管理人员登陆系统可以查看信息反馈列表,逐个条目进行处理,对处理完的反馈条目做标记。

4.3 报表输出功能

具体设计:一方面,系统管理人员可以导出工作量信息表。另一方面,系统管理人员和教职工用户可以导出自己的工作量信息为易于阅读的文件形式(如:pdf格式等),系统管理人员可以批量导出所有老师的工作量信息到一个文件以供参阅。

5 结语

《院级研究生教学工作量查询系统》缩短了管理人员的工作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加快了信息传播速度,也提升了数据的准确率。经过半年的试运行证明,该系统能节省管理人员反复解释等无谓的时间消耗,整个工作能按流程顺利进行,提高工作效率30%以上,同时数据的准确性与个人化服务保证了工作绩效评定的科学性及信息的私密性,系统受到了广大教师的好评与认可。然而现阶段该查询系统还处于试运行阶段,在应用中还需不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使整个系统日臻完善。

参考文献

篇6

二、社会学校和企业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的需求

不同于以往的学术型研究生教育,社会对实用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多。从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来看,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的大工厂,中国制造已经成为了大家的共识,支持中国高速发展的核心就是各种高素质的人才。现代企业对实用型人才的需求缺口日益加大,极大的制约了企业的发展。为社会为企业培养有针对性,实用性的人才已经成为学校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重心。

社会和企业的需求就是学校教育的根本,学以致用,学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实用。江苏科技大学正是在《笃学明德,经世致用》的校训精神鼓舞下,坚持创办有自己特色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学校与多家国有大中型企业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有针对性的培养企业急需的各类人才。其中与中国船舶工业集团、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等企业签订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与实习的合作协议。研究生培养重在理论联系实际,理论实际并重,在课堂能了解工厂的实际问题,在工厂能联系课堂的理论原理。其中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的研究生每年都供不应求,是我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工作中的典范。

三、关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的几点思考

(一)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的目标

在以往的研究生教育中,老师指定的内容多,学生自由掌控的内容少,教学任务模式相对固定。要转变研究生教育培养的机制,把研究生当成科研工作的主体,鼓励研究生不断完善人生规划“自我管理”调动研究生的主动性和自主创新意识。[2]更加能动主观的调动学生的研究学习热情,参与更多的项目,促使其学习工作能力得到提高。明确培养机制,区分教育管理人员和研究生导师的具体职责,使其各司其职,更好的把握研究生的教育进度目标。教育管理人员能够随时跟进评估,进行量化考核,研究生导师可以在学生研究学习的各个方面给予指导,帮助其确立目标,顺利完成研究学习任务。

(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的模式

在研究生培养的过程中,双导师机制也越来越得到认可。[3]学校的专业导师负责学生在校的理论学习和研究工作,工厂的实习导师负责学生的实践工作,对其实际能力进行指导和锻炼。江苏科技大学也采用了这种培养模式,除了在校的理论学习和研究工作外,还在上海外高桥沪东船厂设立了校企联合实习基地。极大培养了学生理论和实践能力,也帮助企业培养了一大批急需的实用型人才,实现了学校企业和学生的三方共赢。

(三)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的设置

当前的世界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由于经济和社会的高速发展,专业化的程度越来越高,导致教育的全球化趋势已经显现。作为教育的最高阶段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程度正在加速,高端教育体系的国际化为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习其他国家的先进教育理念和模式,对于改善和优化我国的现行教育体制都有着积极的作用。就国外研究生教育而言大致可分为研究型、教学科研结合型、教学科研生产结合型、工业实验室型等四类模式。[4]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教学科研生产结合型和工业实验室型的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比较符合我国现有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的设置,注重实践和应用的培养,属于实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的资源共享

21世纪是网络的世纪,互联网把地球村变为了可能。在今天的信息化时代大背景下,各种信息充斥着我们周边。教育的方式也和以往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种教育资源的获得变的日益简单且丰富。资源共享成为了现实,利用好网络工具学生可以足不出户的享用各种优质的教育资源,优秀的导师可以同时指导更多的学生,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因为网路有了惊人的发展。

四、结语

教育的培养总是根据社会发展的不断变化而调整,有一定的历史继承性,但在各个不同时期又有着各自的特点。目前根据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现状来看,加大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已经成为了共识。注重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并重,总结其他国家研究生教育中的得失,调整和优化现行的教育体制已经迫在眉睫,国家发展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

参考文献:

[1]吴仁群.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的思考[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2(1):20

[2]孙鸿雁,刘洣娜.研究生教育培养的目标管理模式探析[J]长春大学学报,2012(2):22

[3]冯涛,常媛,成爱武.突破培养资源瓶颈,促进研究生教育和谐发展[A]教育研究,2009(12)

篇7

全日制教育硕士作为全日制专业硕士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的研究生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由于该类型研究生出现的时间还非常短暂,所以在其培养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尤其是在实践教学环节。实习作为全日制教育硕士实践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其存在的问题更是凸显了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解决好全日制教育硕士的实习问题,不仅有利于提高教育硕士的实习质量,而且有利于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教学质量,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大量应用性、复合型、技能型的人才。

一、问题提出:基于必要性和可能性的思考

之所以要探讨全日制教育硕士的实习质量问题,就是基于实习在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及完善我国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现实可能性而提出的。

1.实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之所以要探讨全日制教育硕士的实习质量问题,就是基于实习在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及完善我国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现实可能性而提出的。

1.实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实习不仅是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保证培养目标实现的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也是学生提高就业能力和增强对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手段。

首先,作为社会实践的重要一环,实习的重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无论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专业,从根本上说,都需要社会实践,使研究生获得在学校课堂上得不到的知识。对研究生来说,进行实习不仅可以检验自己的理论知识学习,把所学用于实践,而且还有利于自己接触社会,查找自身不足,学到象牙塔之外的生存技巧。对高校而言,自己的学生参加实习,不仅可以弥补自身教育过程中的不足,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而且有利于高校服务社会职能的实现。对实习单位而言,实习不仅可以密切自己与高校的联系,而且有利于将自己所需求的人才规格告知高校等研究生培养单位,可以为自己单位的发展招揽更多的人才。

其次,实习是实践教学的重要一环,探讨教育硕士的实习问题是因为实习在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而做出的。在所调查收集到的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方案中,都对实习工作做出了明确要求。例如,沈阳师范大学全日制教育硕士教育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中要求:实践教学包括学校管理见习与实习、教育调查、教育报告等实践形式,到中小学进行实践活动的时间不少于半年(创造条件,尽可能采取顶岗实习的方式)。沈阳师范大学全日制教育硕士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培养方案中要求:实践教学包括教育实习、教育见习、微格教学、教育调查、

课例分析、班级与课堂管理实务等事件形式,其中到中小学进行实践活动的时间不少于半年(创造条件,尽可能采取顶岗实习的方式)。在东北师范大学攻读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现代教育技术专业培养方案中要求:全日制教育硕士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1年的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包括教育实习、教育考察、模拟教学、教育调查、课例分析、班级与课堂管理实务等实践形式,其中到中小学进行实践活动的时间不少于半年,教育实习时间为8周等。由此可见,研究该类型研究生的实习问题非常有必要。

2.以“史”为鉴:基于高等教育实习经验的反思

全日制教育硕士在我国招生才刚开始不久,它的教学和培养工作还缺乏经验,可以从其他形式高等教育实践借鉴经验,吸取教训。

我国高校的实习已经进行了多年,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问题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是“难”、“散”、“浮”、“假”、“偏”五个方面。“难”主要是指学校找实习单位难,学生找实习岗位难;“散”主要是指总体上看高校学生实习活动分散而混乱;“浮”是指学生实习难以深入企业生产等环节,实习效果差;“假”是指假实习,根据零点调查公司的数据,中国仅有11.7%的学生拥有实习经历;“偏”是指学生实习的目的和形式偏离了实习的真正目的和要求。实习本来是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重要教学环节,越来越多的学生却把实习当成找工作、获得学分或者纯粹的打工挣钱。一个包括媒体在内的社会性普遍错误认识是:实习就是到企业去工作。很多学生在企业实习,从事的工作与专业风马牛不相及,往往扮演着勤杂工的角色,端茶、倒水、打字、复印材料成了不少大学生的实习内容。因此,全日制教育硕士在实习过程中要以“难”、“散”、“浮”、“假”、“偏”为戒。

3.未雨绸缪:基于现实的需要

提高全日制教育硕士的实习质量,是基于我国当前的实际需要作出的必然选择。截止到2011年,我国在校的全日制教育硕士招生才刚刚两年,所以该类型教育硕士的培养模式、课程模式和实习工作尚处在探索阶段。因此,探讨全日制教育硕士的实习问题就非常具有现实意义。实习是专业实践的重要环节,充分的、高质量的专业实践是专业学位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因此,必须下大力气搞好教育硕士的实习工作。这不仅是完善我国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需要,更是提高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专业硕士更好发展的关键之举。

二、关于提高教育硕士实习质量的几点建议

1.要转变观念,重视全日制教育硕士的实习工作

第一,要理清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定位,改变培养模式。只有准确定位全日制专业硕士,才能搞好该类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工作。专业学位(professional degree)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一种形式,是相对于学术型学位(academic degree)而言的学位类型,二者属同一层次的不同类型。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定位,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掌握某一专业(或职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全日制教育硕士不同于全日制教育学硕士,它是为适应教育管理现代化、科学化和专业化的要求而设立的,其培养目标是为教育部门及教育相关的公共机构培养德才兼备、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因此,在培养过程中一定要明确专业学位教育要培养的某种特定职业的高层次技术应用性人才,而不是为了从事学术研究工作。只有如此,才有可能搞好教育硕士的实习工作。

其次,高校等培养单位要重视实习工作。作为教育硕士培养单位的高校必须重视教育硕士的实习工作。首先,高校要制定科学的实习计划,合理地安排实习工作,加大实践环节的学时数和学分比例。其次,高校要为教育硕士选择合适的实习单位。最后,高校要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实习考核评价制度,严格考核评价实习的过程和结果。

第三,研究生自身要重视自己的实习。教育硕士要端正态度,重视自己的实习。教育硕士要严格按照培养方案和实习计划进行实习。在实习过程中,要明晰自己的权利与义务,严格遵守实习单位的规章制度,不能存在“走过场”的心理,要脚踏实地的进行实习。

最后,实习单位要做好实习服务,严格要求实习学生。实社交能力在内的一系列能力发展指标。3.评价手段和方法。教育硕士实习质量的评价手段应该多样化。除了高校制定的手段,还要使用实习单位的考核评价手段。

最后,要处理好研究生、实习单位和培养单位三者之间的关系。只有明确了三者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实习工作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首先,对于研究生,高校和实习单位要考虑到他们的特殊情况,比如他们的年龄一般较大,所承受的生活压力相对也较大等等。因此,在实习过程中要规定实习期间人身及相关权益保护制度(如带薪实习的最低报酬标准、工伤赔偿、社会保险等各项权利等),对研究生实习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相关劳动纠纷问题的解决进行规范,明确学生实习和入职前有获得培训的权利及允许学生获得实习资助和补贴。其次,研究生也要明确自己实习时要承担的义务,如必须提高对实习的正确认识,自觉接受相应的必要培训,遵守实习单位的规章制度,自觉完成各种实习任务等。第三,实习单位和高校之间也要处理好各自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在必要时,可以签订合同等来约束和规范双方的行为。

参考文献:

[1]都昌满.高校学生实习:问题分析与解决途径[J].高等工程研究,2010(5):144.

[2]薛天祥.研究生教育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08:19.

篇8

关键词:

研究生教育;创新实践;校外教育;校企合作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高校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愈来愈密切,为了实现“走自主创新之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国家发展战略,满足企业对学校在人才培养等方面提出的更高要求,各高校在实践教学上狠下工夫,逐渐通过团队的校企合作,以“面向工程、项目驱动,能力培养、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为指导,搭建“实验室+实践基地”递进的“学做合一”的产学研合作教学平台,形成“教与学紧密结合、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学校与企业紧密结合+全面素质教育”的创新教育模式,正在走一条在大众化教育形势下培养面向市场化的基础知识扎实、创新与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本科生的改革新路。研究生教育校外创新实践基地的建设与发展,需要确保学生实习落到实处,制定一定的规范和制度,包括校外实习各个教学环节、实训基地安全管理、实训基地建设与绩效管理办法等。

1.运行目标与定位

1.1学校和企业在实习基地建设、管理、运行中,双方的总体规划要合乎互惠互利、合理体制、全面开放和资源共享的原则。

1.2研究生教育校外创新实践基地建设的定位:最大限度适应研究生创新实践教学的开展,能满足研究生实践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专业的实践内容紧密相关,管理、生产、实习有机组合,相互促进。

1.3不同年级的学生实习,按时间、批次、分类合理分开,提高实习基地资源的利用率。

1.4创新实践基地建立专门的管理部门,并对管理部门各成员进行明确分工,保证实习基地的正常运行。

1.5创新实践基地确立一套研究生工程应用与创新能力的评估系统,按周、月对每一位学生的实践效果进行登记、打分和评估。

2.职责

2.1校企合作共建办公室职责

2.1.1根据学校对在校研究生培养的总体目标,负责制订创新实践教学基地的总体计划,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光源三个专业的课程设计、专业模块设计、创新计划、研究生技能竞赛、研究项目的创新实践、毕业论文等工作进行合理调整及方案、任务和进度的制定。

2.1.2根据培养方案,向具体系部下达具体实践教学任务,并督促系主任、各研究所提供专业对口的双师型教师,同时向企业落实技术人员参与实习基地的教学活动,列出教学时间表;协助学系作好有关创新实践基地聘用校企以外指导教师方面的工作。

2.1.3协助学系对创新实践基地的使用情况及创新实践项目的开展情况进行年度评估与绩效汇总、反馈。

2.2学校工作职责

2.2.1负责与创新实践基地的日常联系,并协助创新实践基地管理部门的日常管理工作。

2.2.2负责推荐创新实践基地的指导教师,保证学生参与创新实践期间的日常管理和实习指导等工作运转正常规范。

2.2.3协助创新实践基地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制定教学大纲,组织编写研究生校外创新实践基地指导书,根据教学计划的要求和研究生创新实践技能要求,制订教学实施方案,并依据科学技术的发展,企业需求的变化,开发新的创新项目与实践内容。

2.2.4做好产学研工作,定期组织项目团队与企业技术人员进行交流与探讨,加强校企合作。

2.2.5负责理论教学的正常进行,并结合研究生创新实践活动的内容,对理论教学内容不断总结与提高,与实际创新应用接轨。

2.2.6负责将建立创新实践基地的有关情况报校企合作中心审批,并将有关资料收集归档。

2.2.7为创新实践活动的开展做好准备工作,包括学生动员、任务分类、指导书印刷和进度安排。

3.合作企业职责

3.1为学生提供包括创新实践技能和综合能力两方面的实践环境,使学生在现场环境下进行实习甚至生产实践,培养学生解决生产实践和工程项目中实际问题的技术及管理能力,取得创新实践工作经验,培养团队协作精神、群体沟通技巧、组织管理能力和领导艺术才能等个人综合素质,为学生今后从事各项工作打下基础。

3.2负责创新实践基地基地的正常运转,保证学生所处工作环境都是真实环境,实践项目利于学生工程能力培养,使学生能真刀真枪进行创新实践训练。

3.3指定专人负责学生在创新实践期间的一系列考核等工作,同时对学生进行安全、劳防、保密等规章制度及员工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使学生在创新实践期间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从思想上热爱本职工作,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精神,进行职业道德培训,并负责对实践教学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3.4指定有关职能部门组织、管理创新实践教学工作,协助校方一起考察选派政治素质好,实践经验丰富、具有一定理论水平、责任心强的专业人员担任实践教学指导工作,并保持相对稳定。

3.5与校方的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共同组成考评小组,对实践教学学生进行全面考核评定,对参与创新实践的学生共同签发“工作经历证书”。

3.6为教师提供部分实践岗位,承担“双师素质”教师的培训任务。

参考文献:

[1]刘月秀,谭仕林,钟强,等.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与对策[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90-92.

[2]方祯云,赵郁松.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重庆大学模式”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4(5):37-39.

[3]王悦,冯秀娟.高水平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的建设与探索[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113-115.

篇9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5-0253-02

一、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现状及研究背景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社会需要的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技术人才,推动社会进步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自1990年正式设立专业学位以来,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已初具规模。目前,我国硕士专业学位达到39种、博士专业学位达到5种,基本覆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干领域;具有研究生专业学位授予权的培养单位达到509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 679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66个,累计招收专业学位研究生超过100万人[1]。

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尚处于发展的初始阶段,专业学位教育的整体构架还不够完善,尤其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仍需广大培养单位积极探索和完善。生源质量、师资队伍、教育环境是影响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三个重要因素。在师资队伍和教育环境既定的背景下,招生工作把关的好坏将直接影响专业学位研究生生源质量,进而影响专业学位研究生整体的培养质量。因此,要保障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首先应把好生源入口关,从保障研究生招生工作中的生源质量抓起。

目前,国内已有部分学者对生源质量保障做过相关的探索,多数研究主要集中于应届本科生源质量保障的探讨,忽视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中在职工作人员生源质量保障问题的研究。所以,本文从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工作入手,结合相关的理论与实践案例对专业学位研究生不同生源间招生质量保障进行探讨。

二、专业学位研究生生源质量保障的特点

自教育部2009年决定开始大范围培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并发放“双证”以来,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逐渐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作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一种类别,它具有实践性、职业性和综合性等特点[2],其生源对象不仅来源于应届本科毕业生,它还包括社会各行各业在职工作人员。因此,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工作中的生源质量保障有其独特的特点。

(一)突出的反馈控制

专业学位在国际上又被称为职业学位,生源对象有独特的知识领域和鲜明的实践性,其培养目标更侧重实践与应用。经过专业学位教育毕业的研究生,相较经过学术型学位教育毕业的研究生,更容易融入社会工作岗位,实践能力更强,尤其是那些在职攻读专业学位的工作人员,经过一段时间的深造,其工作水平和能力将获得明显的提高。因此,企事业单位很容易从员工工作中检验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并反馈到培养单位。可见,专业学位研究生生源质量保障具有很明显的反馈控制特点,而培养单位也能够通过生源输出的社会反馈与用人单位进行点对点沟通,及时调整生源选拔方案,改善和调整生源招收策略,提高生源选拔质量,保障专业学位研究生生源质量。

(二)明显的目标指引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的目标指引,是指招生学校根据国家招生政策、国家当年研究生招生的总体计划和对各类型人才、各招生单位的计划安排,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适应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招生机制。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需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3]。当前,在部分研究生培养单位中出现了将专业学位招生计划更多地用于热门专业,而轻视专业学位中各领域的现象,这样将不利于招生与生源质量保障,并可能产生恶性竞争。为此,陕西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在国家指定的具有招生资格的专业学位领域下,结合学校学科特色和用人单位对高层次、复合型技术人才的需求,有针对性开设多种相关的培养方向,吸引优质生源报考,缓解冷热专业间招收不平衡的现象,适应国家相关行业对人才培养的迫切需求。

(三)扩大化的生源差异

专业学位研究生包括全日制专业学位与非全日制专业学位两种类型,前者主要来源于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后者则为社会企事业单位中的在职工作人员。这两种生源,除了性别、民族与生源地差异外,他们间的年龄、学历、收入、工作经历和可支配的学习时间差别很大,且随着社会发展,这种差异还在扩大,无形中增加了专业学位研究生生源质量保障工作的复杂性,给专业学位招生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生源差异扩大化还涉及另一个问题,即教育公平。因此,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工作中,对待优质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生源,培养单位在招生复试选拔中应研究拟定更加科学合理的政策来保障优质生源顺利入学。

三、陕西师范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生源质量保障实践探索

近年来,学校进一步明确了由“研究教学型大学”向“综合性研究型大学”转型,从“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研究生科研实践基地建设”、“研究生优质生源培育”、“研究生综合素质提升”五项工程入手,不断提高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学校有5篇博士学位论文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2篇博士学位论文被评为陕西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此外,学校于2010年被确定为首批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高校。伴随着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逐渐从“数量与规模”向“质量与内涵”的重心转移,陕西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已将“脚踏实地,努力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作为今后一段时间的工作方针。

(一)优化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式,采用因材施教方式以吸引优质生源报考

与学术型研究生培养不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特点是学术性与职业性紧密结合,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并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因此,在培养方案设置、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授予学位的标准和要求等方面均有所不同。陕西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在充分考虑培养对象及用人单位实际需求的基础上,因材施教,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制定了对口的培养方案,采取多媒体教学、远程教学来辅助教师集中授课或现场教学,运用团队学习、案例分析、现场研究、模拟训练等多种灵活教学方式,实现“进校不离岗”、“先习而后学”、“边习边学”的培养模式,并以执业能力评价为准绳,改革传统研究生教育的考评体系,提出应用研究和调研报告等多种考核方式,切实做到了学以促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

(二)搭建订单式优质生源培育基地,形成品牌效应以扩大优质生源招收面

“专业实践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重要的教学环节,充分的、高质量的专业实践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培养单位要提供和保障开展实践的条件,建立多种形式的实践基地,加大实践环节的学时数和学分比例。注重吸纳和使用社会资源,合作建立联合培养基地,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改革创新实践性教学模式”[4]。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重在应用性、复合性和职业性。为加深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对先进教育思想、教学理念的理解,提升其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必须搭建一个良好的实践教学平台,不仅让他们能够切身感受到一些地区先进的教育思想和育人理念,深入了解新课改形势下各学科教学发展的新思路和新办法,同时为将自己造就成未来的优秀教师和教育管理工作者积累宝贵的经验,进而增强投身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信心和力量,所以学校特别重视教育实习实践基地建设。同时认识到实践基地的选择和建设关系到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因此将建设实践基地的目标重点放在改革开放窗口城市、具有先进办学理念同时也是教育改革创新实践者的深圳地区。陕西师范大学现已与地方教育局合作,在新疆巴音郭楞蒙古族自治州和广东深圳市、东莞市建立了3个全日制教育硕士教育实习实践基地,将其下属的32个(新疆巴州11个、深圳16个、东莞市5个)中小学校、电教馆和教育科学研究培训中心作为实习实践学校(中心)。尤其是与深圳宝安区教育局共建“教育硕士实习实践基地”,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

(三)提高服务管理与信息宣传力度,建立生源资料库以保障优质生源入学率

目前,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对象中,有大部分来自企事业单位在职工作人员,他们具备熟练的工作经验和一定的业务素质,是专业学位研究生优质生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他们往往因为工作繁忙,容易错过专业学位研究生考试网上报名、现场确认甚至考试。针对这种情况,陕西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利用信息技术,在考生自愿的前提下,为这些有意向继续深造的优质资源建立个人信息档案库,通过短信和邮件等方式及时通知考生按时完成网上报名、现场确认以及考试等相关环节,避免优质生源因为非竞争性因素失去入学资格,让企事业单位在职工作人员无后顾之忧,保障了优质生源的入学率。

总之,在国家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大批高质量高层次应用型专业人才的目标下,各研究生培养单位应积极探索和设计我国专业学位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特别是生源质量保障体系,把好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入口关,从培养方式、培育环境和管理服务上大胆创新,稳步推动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9个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成立[EB/OL].(2011-03-18)[2011-03-21.http:///xwyyjsjyxx/sy/syzhxw/272704.shtml

[2]邹碧金,陈子辰.我国专业学位的产生与发展-兼论专业学位的基本属性[J].高等教育研究,2000,(5):49-52.

[3]黄宝印.我国专业学位教育发展的回顾与思考(上)[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6):4-8.

[4]黄宝印.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新时代[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10):1-7.

篇10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6)05-0072-03

为适应社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调整优化研究生教育类型结构,2009年初,教育部部署增加5万名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计划,大量招收应届本科毕业生,并实行全日制培养。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诞生,有效诠释了应用型、实践型高层次专门人才与当前社会需求有效链接的内在契合性。教育部还规定各单位以2009年学术型为基数,按5%―10%的比例减少学术型招生数,调减部分用于增加专业学位招生。此举反映了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的重大转型,即硕士层次的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转变。

当前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招考中却面临着诸多现实困境,报考认同度不高,招考吸引力不够,优质生源不足,导师主动性不强,这些阻碍了全日制专业学位教育的良性发展[1]。基于此,天津大学研究生院组织部分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代表座谈,并有针对性地发放涉及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招考中面临的各类问题的调查问卷270份。通过汇总问卷并做出翔实的归因分析,提出了优化招考工作的建议。

一、加大招考宣传力度

招考工作系研究生教育的入口,是宣传周知全日制专业学位教育的良好契机。生源质量优劣,直接影射到后续的培养质量高低,关系到社会认可度的高低,也会影响到下一年度招生和宣传效果。目前,社会各相关方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认同度并不高。一方面,部分学生对该类型认识非常模糊、浅显,导致其就读动机不高;另一方面,教育部文件宣传力度仍显不够,落实和执行“过于计划性”,所采取措施与预定社会认可度难以协调匹配。

面对上述种种困难,在招考工作中加强宣传,提升认同度是有意义的,也是迫切的。调查问卷中有学生建议:在本科阶段的职业规划指导课上,学校可介绍全日制专业学位教育,实现从考生萌生考研想法至录取的整个招考阶段中宣传周知。有鉴于此:一是研究生报考前进行旗帜鲜明地宣传发动,招生单位需将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优惠政策、专业(领域)及招生计划数突出显示出来,并将各专业(领域)招生计划较往年的增长情况详细说明,显要标识出招生单位培养特色理念和举措;二是通过研究生招生现场咨询会、招考信息网络平台、微信平台等方式,招生单位将象征考研竞争激烈程度的“考录比”予以,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报考全日制专业学位的机会成本低,胜出率高;三是大力宣传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方面的总体规划、展望和布局,介绍国外专业学位教育的成功经验和显著优势,重点将国内在近七年全日制专业学位教育的发展亮点以及国家积极发展博士专业学位教育的新动态展示出来;四是招生单位积极做好推荐免试研究生的引导和组织发动工作,吸引更多优秀本科毕业生以推荐免试形式攻读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此项工作的“马太效应”会很显著,有助于增加报考吸引力。问卷中的“您认为如何保障全日制专业硕士的生源质量”一题,有学生反馈:为2010年启动“推荐免试攻读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这一重大举措点赞,有学生称之为扭转“2009年招收生源全部为调剂生”的“尚方宝剑”。

推进专业学位教育的宣传工作还要与社会实际相结合,由政府、招生单位、考生及关心全日制专业学位教育的社会各界人士齐力宣传,向工业界、企业界及各类行业协会大力推介和宣传专业学位教育,提升其社会认可度,并对推进专业学位教育的短期效应和长期效应进行合理定位[2]。

二、强化招考细节管理

研究生招考细节管理(或精细化管理),指在研究生招生管理活动中实现管理活动的精确化、标准化、细致化和人性化。唯有精细化才能管理到位,提高效能。因此,精细化管理已被各类招考录取工作中密集运用。由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招考工作面临着诸多需探索、挖掘和创新之处,为有效兼顾招考的“质量”与“公平”,以隐性提升全日制专业学位的“品牌价值”,招考管理层次从低级向高级、管理方式从粗放到精细,细化为一个个不可再分或不必再分的基本单元,并确保各单元间的有机衔接。

实现研究生招考工作标准化为着力点,复试环节中引入体现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为导向面试是其重要突破口。招生单位依照教育部及省级招委的指导精神、程序原则、纪律规范、监督复议和实施方案(细则),结合招考的比例、分项内容及分值分布,为体现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为导向面试提供了思想准备和理论支撑;同时,多数高校的研究生招生组织管理工作已下移至二级学院、系所甚至学科的趋势,学院(系、所)可结合自身特色、学科特点,聘请来自于企业的高级专业技术人员、职业领域的需求方、职业资格标准的制定者等参与到面试中,大胆尝试推出实验、小组报告、学术能力测试等多样考核方式(见表一),制定出细化测评要素,量化为具体的测评指标体系或评测量表,以减少面试环节评分的主观随意性。

除复试环节的改革外,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招考工作还应承续原有“单证”专业学位教育之精华,发挥好多方利益相关者共同评价作用,紧密跟踪和对接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美国GRE考试和中国GCT考试均是成功的范例,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考试初试科目设置、内容范围具有重要借鉴意义,体现出考核评价内容从单一的理论知识考核扩展到知识应用能力、实际解决问题能力和跨学科的综合思维力等。考核评价过程中,考生倘若通过了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资格考试并获得合格证书,考生可在1―2年的有效期内向招生单位多次提交专业复试申请。当然,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招考每一环节须充分论证、慎之又慎,只有充分孕育出改革“大环境”,通盘考虑招考的各节点之承续连接,方可试点先行并分步骤推广实施。

三、构建多元化资助体系与就业保障平台

多元化资助体系和就业保障平台的构建既是保障研究生基本生活、职业发展需要,又是促进他们在“生活无忧”和“就业有门路”的状态下潜心学习和科研,自觉承担起知识创新生产和职业发展的必备基础。除国家政策性规定的保障措施外,招生单位构建起多元化资助体系和就业保障平台,有助于引导考生积极报考,同时也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培养体系正常运行的前提[3]。问卷中“您认为目前全日制专业硕士报考热情度不高的原因和后顾之忧有哪些”,超80%的调查者坦陈:目前高校在学费、奖学金、资助政策、继续学业深造方面受到不公正待遇;近90%被调查者提及尚需社会认可和检验,对就业前景持观望态度。这无疑向招生单位提出了建立多元化的资助体系,积极搭建就业保障平台的强烈诉求,以解除报考的后顾之忧。

多样化的资助体系,可有效促进全日制专业学位培养与社会、用人单位的开放式互动,形成长效的专业学位教育质量保障机制和内在激励机制。鉴于其主要生源是应届本科毕业生,尚无工作收入和其他固定收入来源,解决他们的学费和生活费问题是首要面对的。尤为可喜的是,2011年底国家了将全日制专业学位正常纳入国家财政拨款行列的政策,这无异于将会吸引更多考生报考,也能彻底改变为数不少的高校中以“专”养“学”经费配置之怪现状。同时,国家也逐步规范收费标准,并研究调整专业学位教育中增加专业实践、联合培养基地建设费用,各高校也在积极构建有利于激发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学习动力的奖助学金体系。天津大学2009年招收494名首届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时,在学费、奖助学金方面都给予了人性化、前瞻性考虑,将这些学生与学术型研究生一齐纳入到现行奖学金体系中,且与学术型研究生执行相同标准。该做法使他们在入校之初就有平等感,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解除学生的后顾之忧。2009年12月,天津大学承办了全国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工作研讨会,并就全日制专业学位奖助体系工作做了典型发言。

从社会用人单位角度考虑,基于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对称情况下的有效规避风险偏好,用人单位更为倾向于招收培养模式相对成熟的学术型硕士生。当前,相关主管部门应协调制订与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目标和学科特点相对应的、无歧视的就业政策,进一步明确学历认定、工资待遇等就业派遣政策和职场评价标准。培养单位通过与企业共建实践基地、学生企业实习、校企科研合作、订单式培养等方式,在招生、培养和学位论文等环节提前与用人单位建立内在密切联系,有效促动了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理想、顺畅就业。一方面,加强了专业学位与行业、职业的相互联系。从发达国家的教育实践看,较大规模地向“以实践为方向的领域的职业性的学位专业”转移则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主要是在直接与劳动力市场有关的职业训练专业[4]。同时,强力推进专业学位与职业资格相衔接,使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逐渐成为社会信誉度高、用人单位欢迎的教育类型。如建筑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在相同行业进行任职资格考试时给予减免参加考试的年限。另一方面,国家也在政策上对愿意接受学生实习的企业、开展校企合作较多的企业,给予如减税、专项经费支持、科技计划帮扶等政策倾斜,鼓励优秀企业参与到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培养中来,建立良性的校企合作、产学结合和人才输送储备机制。

四、健全体系化兼具特色的培养体系

(一)突显专业学位的对学术性价值取向

著名教育家潘懋元先生曾对高等教育下过这样的定义:高等教育不是普通教育,而是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以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由此不难发现,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顺应了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必然会成为未来硕士研究生培养的主流。专业人员所获得的自由教育绝不能只是他们接受技术训练之前的教育,而必须与技术训练同时进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须牢牢把握住与学术型学位具有相同的教育基础[5],两者对学术性价值取向具有内在一致性,探究和创新则是贯穿专业实践活动的一条主线。因此,培养高层次职业人才与实现建设研究型大学是相辅相成的。通过探索“可流动式”的人才培养模式,打通学术型和应用型研究生的合理转换机制,对有志于进一步从事学术研究的专业学位研究生,一定规模内允许免试或申请攻读博士学位。

(二)强化实践属性和特色

实践性是专业学位最基本的属性[6],实践能力培养必然是专业学位培养之特色,应贯穿培养的始终。突出实践性,既是发达国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成功经验,也是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要求和培养目标的内在规定。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由于实践的组织和实施方式表现为专业实践,因此,充分的、高质量的专业实践是专业学位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应把研究生培养成为胜任专业工作的实践者[7]。

1.严把生源入口关。有意识侧重考察“创新实践、创新应用”的潜质,将专业学位对应职业领域认识和兴趣度、专业能力、职业素养纳入到考察范围,为后续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奠定基础,在就业指导和职业发展规划中突出实践专长。招生单位可要求提交考生本科阶段的实践报告,如实习情况、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是否实质参加过一些科技创新竞赛或实验实习项目等;考察其对相应职业的了解程度、兴趣、职业发展的初步规划设想;在外语测试环节,有意识侧重测试其相应规范、标准的外文专门术语的掌握程度等。复试过程则应从现代工程师能力需求和全面质量管理视角出发,重视各节点中考生专业知识、动手操作技能、实习实践报告、职业能力倾向的反馈,全面评价其对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系统观点、评估和决策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商务与管理能力的考核。

2.充分发挥实践基地作用。实践基地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开展专业实践的重要载体和基本保障,各教学指导委员会已将其纳入到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估的重要指标之中。实践基地不仅为学校提供开展专业实践的广阔平台,为提高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提供培养条件;也是嫁接企业、学生、导师三方共同成长的优化路径,可增强企业的人才意识和培养优秀人才的社会责任感,实现多赢局面。

3.建设实践指导力强的导师队伍。在提高导师实践指导力方面,一是将优秀教学案例和教材编写、行业服务等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实践、服务成果纳入教师考核评价体系[8]。二是制定一系列校外导师薪酬、职称评定等激励机制,引导导师深入业界,真正体会业界最关心、最具挑战性的问题,促进理论的实践化与实践的理论化。

参考文献:

[1]秦发兰等.关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特色化培养的思

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2,(4).

[2]李雪林.我国研究生教育中学科类别结构失衡现象严重

[N].文汇报,2011-01-17.

[3]任欣荣,肖凤翔,张立迁.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招考工

作问题之归因[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5).

[4][美]伯顿・克拉克;王承绪译.探索的场所――现代大学

的科研和研究生教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229.

[5][美]布鲁贝克;王承绪等译.高等教育哲学[M].杭州:浙

江教育出版社,2001:14.

[6]邹碧金,陈子辰.我国专业学位的产生与发展[J].高等

教育研究,2000,(5).

[7]刘国瑜.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实践性及其强化策略

篇11

作者简介:唐欣(1975-),男,湖南邵阳人,长沙理工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湖南 长沙 410076)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5-0033-01

一、问题的提出

2009年开始的“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是我国硕士培养的一种新模式,培养目标是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能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1]专业学位是随着现代科技与社会的快速发展,针对社会特定职业领域的发展,培养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能够创造性地从事实际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而设置的一种学位类型。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生源以应届毕业生,学生往往不具备现场生产实践经验,专业知识、技能基础薄弱,[2]而且不少学生是跨专业报考。以我院电气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为例,所录取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本科专业涉及数学、能源动力、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等众多学科领域,学生既未经过系统的电气工程专业知识的学习,也没有受过电气工程的专业实习和实践培训。因此,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保证专业学位研究生质量的关键。[3]从培养效果来看,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针对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效果不够理想,细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体系未突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职业特性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通常包括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学位论文三大环节,但三个环节的内容设置因培养目标的不同而应与学术型研究生有所区别。[4]由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建设时间短,很多高校未做好准备而仓促上马,没有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体系进行论证,出现专业硕士的课程体系简单地沿用学术型研究生的课程体系和硕士导师往往采取培养学术型研究生的模式培养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等问题,这样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方式不重视应届毕业生无工作经验、无职业背景的特点,也没有突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职业特性,势必造成专业硕士既没有学术硕士的理论素养又没有工程硕士的专业素养。

2.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滞后

教育部决定从2009年开始,除公共管理硕士等管理类专业和少数目前不宜应届本科生就读的专业学位外,均面向应届本科生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争取用5年的时间使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学术型研究生的比例达到1∶1。随着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以长沙理工大学电气工程学科为例,2013年拟招生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学术型研究生人数分别为42人和50人,导师人数增加非常有限,且高校的研究生导师大多是学术型的研究人员,缺乏丰富的实践经历和专业实践教学能力。[5]此外,校外导师往往只是挂名,并未实质性参与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

3.专业实践环节未有效实施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是“职业性+学术性”的高度统一,是针对社会特定职业领域的发展培养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能够创造性从事实际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而设置的一种学位类型,而高校现有的校内实验平台、校企联合实践、创新基地多针对大学生的培养,往往只能对已知领域的知识验证和重复进行实验、实习、设计,一定程度上对实验技术、实验设计、实验方法和独立从事实验工作能力的培养和训练,[6]因而很难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创造性从事实际工作的能力进行培养要求。此外,有些老师由于培养经费问题或者为了避免麻烦甚至减少实践教学环节,这直接违背了全日制专业学位设置的初衷。

二、对策与建议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必须摆脱对学术性研究生教育模式的盲目模仿和依附,凸显自身特色。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路径设计既要考虑到现实可能性又要具有前瞻性,实行渐进性地推进。

1.建立具有职业特性的课程体系和以探究为导向的教学方式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课程教学应突破传统上狭隘的理解,须将实践融入课程教学,两者合为一体。一方面改革传统的“学科”、“专业”单线条知识体系与课程框架内培养人才的方式,采用国内外著名企业或单位的实际工程项目作为案例素材,以工程项目的设计、施工、管理教学为主,重视运用模拟训练、现场研究、案例分析、团队学习等方法,将案例作为一个主要载体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以行业从业要求与职业资格认证体系为导向,以学部、交叉(联合)创新中心等为培养主体,跨学院、学科、专业学位类别(领域)培养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构建公共基础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专业技术课程模块、专业交叉课程模块等课程体系。同时增加一些与本行业职业任职资格考试相关课程。以电气工程为例,可增设一些与注册电气工程师考试相关课程,逐步达到学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行业执业资格的对接。另一方面,将“教学”变为“导学”,“学习”变为“探究”,导师与研究生之间更加互动,突出以实践为导向的工程项目的设计、施工、管理和环境评价能力的培养,着重培养研究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团队协作和交流沟通能力等,构建探究性教学方式。

2.建立健全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培养与评聘制度

一流的师资、一流的条件才能培养一流的人才。一方面,通过培训,让校内导师去科研、管理、生产第一线参观学习,或进入企业博士后工作,了解实际工作方法和管理经验,有意识、有目标地培养一批专兼职相结合、校内教授与校外企业专家相结合、实践经验丰富的双师型专业学位研究生师资队伍,充实导师队伍;另一方面,以行业为单位,组织行业协会组织代表、行业知名企业专家代表以及校内专家等成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指导委员会,共同研讨、论证、制订培养方案;以项目的设计、施工、管理和环境评价为对象,推进实验、案例与模拟体验式教学,企业专家以专题讲座、行业报告等多种形式参与教学过程。制订相应措施,解决企业导师的后顾之忧。同时,研究参与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的企业导师相应的工资待遇及荣誉称号的方案。

3.建立多维实践平台和专业实践的全过程管理制度

充分的、高质量的专业实践是保证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成功转型的关键。一方面,构建生产实习基地、实验室、教师工作室的互动、协作机制,针对职业领域对高层次、应用型、专业性人才的培养要求有机整合校内实践环节(实验、课程设计)、校外实践环节(生产实习)和校企产学研三个实践环节,形成由校外生产实习基地、校内实验室和校企联合研发中心共同组成的、面向全体学生、多角度、多层面的“多维实践平台”。另一方面,利用多维实践平台,以实验课程、专业设计、横向课题、校外专业实践活动等多种形式将实践与应用能力培养贯穿学生整个培养过程,并且学校应专门制订《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手册》,以便管理和评估研究生专业实践的全过程,并将专业实践的情况作为申请学位论文答辩的重要条件。

三、结束语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是一种新型的硕士培养模式,其目标是应用型高层次人才。然而,从已毕业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情况来看,毕业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效果不理想,其培养模式的完善还需要进行不断的探索和实践。要建立具有职业特性的课程体系,采用以探究为导向的教学方式,健全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培养与评聘制度,建立多维实践平台和专业实践的全过程管理制度,强化实践应用能力培养,为我国经济建设输送大量的高级专业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关于专业学位整体设计方案: 征求意见稿[Z].2009.

[2]张兴平,孙恒,曹荣,等.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2,(6).

[3]文冠华,姜文忠,陈宏量.抓好专业实践环节确保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8).

篇12

中药学是我国的国粹,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明传承,古有神农尝百草,药王孙思邈,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药在我国已有五千多年历史,伴随着华夏文明源远流长。今日世界各国知名药学实验室都有中药学研究,中药学的研究和应用有着越来越广阔的前景。广东省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高等教育较为发达的地区,在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教育也处于领先地位。广东药学院作为全国三所独立建制的药科大学之一,从2011年开始了全日制应用型中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招生。作为国内知名药科院校,广东药学院从2007年获得中药学一级学科学术型硕士授权点,作为学校一级学科和品牌专业得到长足发展和深入研究。但应用型中药学专业硕士校企合作在我校尚处于探索和研究阶段。广东药学院中药学专业硕士是经国家统一硕士研究生考试录取,全日制三年制专业型硕士,第一年第一学期进行硕士阶段中药学理论的学习,各学科优秀带头人亲自授课,系统学习中药学理论,为以后两年的实习打下坚实理论基础。第一年下学期按照不同导师的具体安排学习,分为以下几种形式:(1)在导师的安排下在实验室开始实验的学习,为开始自己的课题做好准备。(2)在导师的安排下,实验室学习和企业、医院实习相结合。(3)由各自的导师安排相应的实习单位进行实习,在实习的过程中创作毕业论文。研究生第二年和第三年几乎全部派到实习单位实习,在企业联系好第二导师,由双导师指导,实现与科研工作相接轨,有一部分同学毕业后留在实习单位工作,实现实习与工作相接轨,实习为工作打好基础,工作与学习相结合,符合专业型硕士的培养宗旨,实现专业型硕士的培养目标。

2.中药学专业研究生教育校企合作要求

中药学专业校企合作是加快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有效方法,为尽快适应社会发展和拓展学校科研应用与专业型硕士培养,校企合作是必经之路,与各知名药企建立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是学院中药学专业硕士培养的一个重要战略决策,也是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提高研究生素质和增加学校影响力的重要举措之一。

二、广东药学院中药学专业研究生教育校企合作的方式

1.学校与企业协商签订培养议。

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之间沟通的桥梁,为了更大程度地实现学校与企业合作,提高人才质量,我校领导积极与相关医药企业沟通协商,在企业建立人才培养基地,向企业提供科研指导,派遣中药学专业型硕士去企业实习,完成毕业论文。通过一年的合作经验,我校学生在各知名药企的表现受到一致好评,为更深层次宽领域的校企合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导师个人与企业建立人才培养合作。

学院中药学专业硕士导师绝大部分拥有博士学位,一部分导师有过企业工作经历,绝大部分导师都有与医药企业合作的项目,与一些药企领导有过一定层次的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他们能够按照学生的培养要求和企业的科研需要,派送专业型硕士去药企实习,完成毕业论文。导师与企业之间合作也是校企合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既能合格培养学生,提高学生素质又能加强学术交流,拓宽科研合作,还能促进企业发展,是一个可以长期发展的校企合作途径。

3.企业校友联系开展定向培养合作。

学校作为全国三所独立建制的药科大学之一,伴随着学校领导和全体师生的数十年共同努力,学校在华南地区已颇具影响力,吸引了若干知名企业与学校建立合作机制,谋求长期共同发展。校企合作很好地把学校的人才培养、影响传播与企业的科研进步、人才需求有机结合起来,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产学研相结合。学生在企业实习,企业按照企业需求定向培养学生,实现了中药学专业硕士实习与就业相接轨,既符合企业利益,又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

三、中药学专业研究生教育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与改进对策

自2011年学校开始招收中药学专业硕士三年来,我校专业型硕士培养已取得一些较为瞩目的成绩。但由于开展专业型研究生教育相对较晚,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在中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上仍存在一些问题。

1.产学研相结合的教育模式不够完善。

部分中药学专业型研究生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一旦进入实习单位,发现所学理论与企业的具体实践不相符,不能很好地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还有部分同学所在实习单位只存在简单的科研工作,不能很好地进行科学研究,背离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宗旨。

2.双导师负责制仍需改进。

中药学专业硕士培养实行双导师负责制,校方导师负责研究生的整体培养规划,企业导师负责研究生的科研学习和课题研究,两位导师共同负责研究生的论文制定和完成论文及答辩工作。目前,学校部分研究生存在导师对研究生负责混乱,校方导师和企业导师不能很好地协调,研究生培养方向不明确等问题。部分校方导师偏向科研进展,而企业导师则偏重企业效益等问题。

四、改进对策

1.增强校企合作的理念。

企业经营者需要转变观念,要有长远的眼光,着眼未来,校企合作可以在企业的影响之下培养企业需要的、具有企业特色的专业人才,这本身对企业自身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能够加快企业的发展。学生在进行实践的过程中,能够研究科研的生产,积极主动地担起实习、研究生产的重任。企业在管理生产的过程中,应该积极地选拔企业中的优秀人才担任导师的角色,培养学生的科技技术,向学生传输实践经验,使得学生在导师的帮助下能够掌握企业中的管理生产流程,学习企业先进的科学技术。这样通过实践,才能提高学校人才培养的总体质量,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实现课程对岗位的“零对接”。

2.深化合作共赢的切入点。

一是企业应该注重民生的培养,积极主动把握市场的总方向,能够在政府的支持下把开展校企合作作为企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注重培养人才,提高技术力量,不断地创新和发展,有效地提高企业自身的战斗力与竞争力。二是要契合双方需求。校企合作办学,双方都应该加强自身建设,充分提升自身价值,使得双方在进行合作的过程中能够充分地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得到双方共赢的结果。只有全面通过合作进行互惠互利,共同谋求发展,才能在校企合作中充分调动双方的积极性,而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在于合作伙伴是否合适。我们的实践表明:校企合作伙伴应遵循互补、双赢和信誉良好的原则,针对校企双方课题研究或生产技术革新需求点,使学校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应该和企业进行探讨,制定出合理有效的培养方案,吸取企业给予的意见,最大程度地节约教育成本。充分调动校企中的人力资源,提高人才的总体质量水平。企业应该与学校站在统一的战线上,积极主动地与学校共同培养人才,使得这些人才能够适应于企业的发展,为企业的发展作出贡献。三是要努力把科研成果应用于企业生产。学校是以培养人才为目标的社会机构,科研型学校是每一个高校追求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然而,不能盲目追求科学研究和,应该把科研成果更大可能地与生产应用相结合。为此,我校应该借助校企合作的良好平台,拓宽联合培养基地建设,在企业开设研究生课程进修班,提升企业员工的理论知识,促进企业发展,实现更高层次的校企合作。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