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6 15:57:3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七颗钻石教案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2.通过朗读从整体上把握故事的主要情节,能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内容。
3.了解水罐的四次变化原因,感受小姑娘美好的心灵,体会有爱才有幸福。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小姑娘的水罐发生了哪些变化.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心型书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揭题:
同学们,浩瀚的宇宙总是给我们一种神秘感,让我们对它产生许多美妙的遐想。当我们看到那皎洁的月亮,你会想到什么神话故事呢?那么夜空中美丽的银河,又让你联想到什么呢?虽然我们知道这些都不存在,但我们依然为这些美丽的传说而着迷。今天,老师想和你们一起走近耀眼的大熊星座,了解一下它的来历,你们愿意吗?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听听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童话故事《七颗钻石》吧!(板书,指出钻是多音字)
二、读题质疑
1、同学们,读了这个故事题目,你有什么疑问吗?
三、创设情境
1、看动画,听故事(不用录音,配乐教师讲故事)
2、交流:你能用一句话说说自己听后的感受吗?
四、初读课文
1、提要求自由读课文:争取把课文读正确、流利、有感情。有不认识的字可以求助生字表,或者向老师和同学请教。
2、根据读书三个层次自测,分自然段指名读,其他同学认真听,听读音、听感情,然后评价。
3、读好词语
4、读关键句子、排列句子顺序
五、再读课文
1、我们把这些词语和长句子读得这么好,那我们再来读课文,相信要做到正确、流利应该不难了吧?(对)嗯,老师绝对相信你们的能力。所以这次读书我把难度提高了一点:请你快速读课文并思考小姑娘与七颗钻石有什么关系呢?
2、交流:为什么说小姑娘的心像钻石一样闪亮呢?你能用读书的方法来告诉大家吗?
六、细读课文
1、随机指导学生读2、3、5自然段
2、教学第一自然段:这一切都发生在什么时候啊?用读书的方法告诉大家。
(1)抓住重点词进行字词教学
3、引出第六自然段:在那么一场旱灾里,我们认识了这位小姑娘,她的心像钻石那么透亮,故事里说:“那七颗钻石越升越高,……”
六、填空小结
很久很久以前,()发生了(),一个小姑娘虽然自己(),但还是把水(),小姑娘的心就像()。
七、指导写字:银(动画展示,学生临描)
八、课后作业:
1、继续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
2、把故事情节画成几幅连环画,并在下面用文字作简单说明
第二课时
一、读题导入
二、来当导演:
1、如果你是导演,要拍好这个故事,你认为这个故事的主角是谁?最重要的道具该是什么?简单说明理由
2、速读课文并思考:小姑娘的水罐有什么特点?它发生了几次变化?
3、交流
4、看画面回顾主要情节,说说最令自己感动的情节是哪一个,说明理由。
三、我来当演员
1、每一小组选择最喜欢的情节,反复朗读后进行表演。
2、表演交流,评点感悟
3、思考:什么让小女孩的水罐变得如此神奇呢?
四、小结:同学们通过当小导演和小演员,深刻地体会到了小姑娘有一颗像钻石一样的心,并故事中明白了爱是帮助,爱是互相关心,爱是一种行动,当我们拥有爱心的时候,就会感受幸福,拥有快乐。
近几年来,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出台,新的课程改革的开展,课堂教学模式真可谓是百花齐放,当然,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意在引领我们广大老师通过教学模式的实施,快速走进新课程,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通过多年的一线实践,我觉得不管哪种课堂,只有做到“简单”、“实用”才可能成就自己的高效课堂。
一.教案的简单、实用
应当看到,当前的课堂,教师的教学任务好像是甩了“包袱”变轻松了,但实际上是更重了,因为课前需要做大量的前期工作,课中的顺利与课前的充分准备是分不开的,课前的准备工作是课堂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正所谓“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课前准备“简单”、“实用”的教案尤为重要。编好教案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读人,即充分了解学生,了解学情。了解学生的爱好、生活经验、“学力”水平、思维特征、知识的最近发展区、跳起来摘桃子的“弹跳能力”、课堂即时情绪等等。只有读好“人”,才能在备课和上课时最大限度的关注每一位学生。
读书,即充分了解教材。了解教材的知识体系、思想方法、重点难点、所处地位、薄弱环节等。
只有做到“胸中有教材,眼中有学生”,“多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根据实际去编写“实用”的教案,才会使课堂顺利、热烈而有效。
编写实用的教案,要能顾及到不同层次的同学:对于基础差的同学,要给他们设计出相应的过渡环节,这样在上课时他们就能跟上老师的步伐;对于那些活跃且反应快的学生,就可以设计一些探讨的问题,来让他们一展手脚,只有这样才能使得每一个学生找到自己的展示机会,看到自己的优点,获得成就感。
教案的编写还要有创意。所谓创意就是“充满新意的、有个性的、带有一定创造性的教学构想,就是准备实施教学的新点子、新角度、新思路、新策划。”教学创意讲究“新”、“简”、“实”、“活”。如在教《七颗钻石》一课时可把这一课教学创意定义为:集体训练。这一课的教学共分为三个板块:读的训练、把握课文内容的训练、品读课文的训练。
二.课堂训练的简单、实用
在教学《七颗钻石》一课时,在教学中进行了几个大板块的训练,简单易学、实效高,。
第一板块:读的训练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用讲故事的语调自由读第二段。
3.用讲故事的语调自由读第三段。(老师问:是不是还应该加点东西上去?当时老师很有感情地读了本段的第一句话。顿时学生的朗读热情一下被激发,个个读得很投入。在朗读展示环节,发现学生读得十分精彩,上面的三步朗读训练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这样一路走下来,学生个个能把课文读得声情并茂了。同样是指导读课文,老师加了个“用讲故事的语调来读”便让学生感到新鲜,充分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再加上老师的具体指导,效果出奇得好。
朗读本身就是对语言形式和文学内容的最好融合,既是对语言的积累,又能引发学生对文学内容的思考。
读好课文,有了解决一些问题的基础,接着又进行了第二板块的训练。
第二板块:把握课文内容的训练
出示训练要求(一):
1.概说故事的内容。
2.概说故事的主人公。
3.从童话特点的角度概说课文。
4.概说这个故事的意义。
这几个问题是对文学内容和主旨的领悟,由浅入深,角度新颖,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最适合小组合作学习。值得一提的是教师应该与学生建立起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温馨、愉悦的气氛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取得好的学习效果。
新课标倡导建立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同其他教育教学思想的贯彻一样,我们必须牢牢抓住课堂教学这块主阵地。因而,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应放下居高临下的架子,主动地参与到学生的小组学习当中,真诚地和学生探讨问题,共同研究解决问题,倾听并尊重学生的意见,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想法。教师应面带微笑地走进一个个小组,鼓励学生把握机会来积极地表现自己,而不应使学生因为教师的到来而有所顾忌,影响原本正常的学习秩序。
在小组合作中,“倾听”这一方式尤为重要,教师要教给学生倾听的方法:要一边听一边想,特别是要把别人的发言与自己的问题联系起来思考,边听别人的发言边做记录,同时准备自己的发言。要善于动脑筋思考,提出不同的见解,展开争论和辩论,有时甚至可以跨组谈论。只要对解决问题有益的方式和行为都是允许的。同时要引导学生以平和的、心存感激的心态接受别人的正确意见,不断提高与人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学习在别人的启发下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的观点。
出示活动要求(二):
话题一:开头不写第一段不行吗?
话题二:故事不写小狗与过路人不行吗?
话题三:文中不写水罐的变不行吗?
话题四:结尾处不出现“七颗钻石”不行吗?
这篇简单的童话故事,处处都体现写作的技巧,通过以上四个话题,以文本为中介,在学生和习作之间建起一座多维、有效的桥梁,使课堂“鲜活”起来,以期实现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出示活动要求(三):
请展开你想象的翅膀,想想小姑娘和其他村民以后的生活情况。
作品的艺术形式要求精练含蓄,这就决定了作者对情节和意境往往不能作紧针密线,巨细无遗的抒写,总要给读者留下一些可借想象去补充的天地。在教学中,老师要注意抓住这些“孔隙”启发学生用想象去补充,这样既收到读懂课文之利,又获得发展想象之益。
老师在课堂上要凭着自己扎实的阅读功底,做到对学生提到的问题了如指掌,对作品的分析有自己独到的见解、真切的体会和感受,有高于学生之处,教学语言词汇丰富,感情真挚,能够开启学生的心窗,开阔学生的眼界,赢得学生的认可与尊重,能够在教学中与学生展开真正的交流和对话。此外,教师要在无形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成为一个阅读的榜样,对学生阅读态度等方面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正所谓“高素质的教师实施的素质教育”。
这样,整堂课简单、明了、好上。一位专家曾说过:好的创意能够让人一眼看出他的简明,于是可用、有用。创意离开了“有用”二字,可能就只是“畅想”了。
三.教学媒体的简单、实用
课的简单、实用还体现在多媒体的应用上:少一点色彩,少一点画面。随着多媒体技术迅速兴起,越来越多的多媒体课件走进课堂,它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被我们广大教师所喜爱,是传统教学所无法比拟的。然而在实际教学,特别是公开教学中,媒体辅助,特别是课件的泛滥已成为教学的一大痼疾。一节没有多媒体的公开课好像大家都没有见过,是否应用多媒体也成为评价一节好课的重要标准。于是课件的画面越来越鲜活,声音越来越优美,设计越来越精确,环节越来越细腻。一堂课从开始到结束课件无处不在,取代了课本,代替了板书。不难想像,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下,学生跟着课件走,课件帮着学生学,人为地降低思维要求,只要学生仔细观察,知识形成的过程清清楚楚,还谈何探究,还谈何促进教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更让人尴尬的是,有的教师因计算机操作不熟悉,造成课件中途无法运行,只好配个“助教”,此时班上的学生便闹开了,刚刚调整好的积极状态也随之消散了。不可否认,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对当下的新课堂创设起着不容置疑的作用。但这种作用要用在点子上,不能只顾外表,不注重实效。使用现代化技术并不一定代表新的教学思想,屏幕不能完全代替黑板,教师只有把现代教育手段与传统的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优势互补,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们必须明确认识:多媒体只是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没有多媒体,我们仍可以上一堂成功的教学课。
新课程倡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师生是平等互助关系。于是在实践中,一些老师在转换角色时错位了,他们认为学生是主人,要“把学生失去的课堂还给学生”,就这样,课堂由“一言堂”一下子变为“大放羊”,教师成了旁观者,不能过多干涉,课堂秩序乱了,甚至出现了错误的结论教师也不过问或持模棱两可之态。这是对新课程的一种误解。这就需要我们的老师领悟课标的实质,找到定位。固然教师与学生的课堂关系是平等的,但那主要是指人格上的平等,指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并不是说教师可以卸下自己的职责而失去主导性。教师在教学总体上要引导学生走,做到收放适度。教师不能独霸课堂,但教师若将课堂完全“归还”给学生,自己“甘居人后”也是一种极端。因为教学是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有计划有目的活动过程,教师是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教师定位在哪,掌握什么尺度,不妨听听下面形象的说法。有人给新课程下的师生关系打了个生动的比方:教材是“窈窕淑女”,学生是“谦谦君子”,教师的引导就是传递婚恋信息的“媒妁之言”,而学校和课堂则成了“君子”们“寤寐求之”的花前月下,成了充满浪漫情调的“婚姻介绍所”,言下之意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一个“红娘”,等张生和莺莺走到一起了,红娘就不要在二者之间充当“第三者”了,我想,说到这里,我们的老师应该懂得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把握住自己的定位,演绎好自己的角色,从而真正走进新课程,实现语文课堂改革。
2.理清思路,着力于课堂教学设计
随着新课程改革步伐的加快,很多老师挺自信地说“我们更新了教学观念,我们的课堂教学摆脱了应试教学的模式,渗透了新课程的理念。”但是,一堂堂的课改课却令我们的领导摇头、沉思,所谓的课堂教学设计仍是沿袭传统的备课习惯。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重目标教学,一堂课完成预定目标就是一堂成功的课。不可否认教学要有目标,每一位老师每一节课都得做到心中有目标,这就是教学的方向,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方向,但是我们的教学却不能为目标而目标,目标如果控得过死,就会垄断课堂教学,阻碍学生的思维,中断学生的体验。课改实验中,我们许多老师仍将自己封闭在设计好的教案里。还记得一位老师在《七颗钻石》的公开课上提出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要让七颗钻石变成普照大地的明星?”有学生答:“是为了让世界充满爱”有学生答:“是为了让人人充满爱心”还有学生说:“是希望爱心充满人间”可是这位老师对这些回答都不满意,他一直苦苦引导学生往自己的预定答案上靠,学生想了又想,最终也没有答出和他一样的“标准答案”,他只好自己上阵了。他说:“七颗钻石是由小姑娘的爱心而来,所以它应是爱心的象征,作者是想让爱心充满大地,让爱心充满人间”。试问,这样的课堂教学能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创新能力的形成吗?所以要想步入课改的天堂,必须好好落实课堂教学设计这一块。要让课堂成为学生思维、体验的王国。《新课程标准》对老师触动最大的就是“过程”,过程本身就是一个长远目标,缺乏过程就是缺乏体验,缺乏知识与技能的形成,而老师课堂设计的核心就是要实现学生这个“过程”,把“教”的过程转化为“学”的过程。我们的老师目前仍会以自身任务为目标,认为如果学生活动“过程”太长,讨论思考、体验时间太多,自己书就教不完,“目标”就没达成就是一堂失败的课,于是许多热闹的场合,生机勃勃的体验过程被强令而止,从而让学生从“过程”中匆匆走下来直奔预设目的。结果展示成果的往往还是几个优秀生,大部分学生只是充当“看客”,不能发挥通过讨论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合作、探究 能力的作用。所以新课程下我们的教学要一改以往以自己的教学将学生引入自己的课堂教学设计而忽视学生自己去领悟和感受的过程的教学思路,因为那种以“教”代“学”的设计思路最终只会用教师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致使课改停滞不前。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部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教师是对话者之一”,“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等。虽然课堂教学中存在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教科书编者与文本等多层面的对话,但对话的根本是文本。也就是说就课堂教学而言,不管是隐性的思想的无声交流,还是显性的语言方式的交流,都应该以文本或以文本为中心的辐射范围为对话的依据。
1学生自读走进文本
读是阅读教学的基础和根本,学生是读的主体。语文教师应该在课前和上课时给足学生自读文本的时间,让学生在略读或精读的过程中感悟和品味文本,和作者进行心灵碰撞和情感交流。教师可以教给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方法,比如写读后感、写点评。
例如,学生自读《七颗钻石》就会被小姑娘的爱心打动,会被文中神奇的想象吸引。此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评点和记录这些阅读初感。总之,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学生个体与文本最直接的接触,体现了“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的思想。
2师生共同探究文本
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需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师生共同探究完成对文本的深入学习,应该是阅读教学的第二阶段。这一过程不是教师完成预设的教案,而是以引导学生与文本深入对话为目的。
比如学习《七颗钻石》时,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文章的结尾体现作者的什么用意?为什么作者列夫•托尔斯泰要为大熊星座创作这样一个起源故事?而探究《背影》一文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你认为此文成为经典的理由是什么?
3学生创造超越文本
此环节要在立足文本,精读文本,先入乎其内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出乎其外,把文章读活。
比如学完《背影》课文后,只让学生讲讲自己家的亲情故事,是对文本的肤浅拓展,往往不能真正触动学生的内心,而变成老生常谈的孝敬父母品德教育课。但若是设计成这样的活动:搜索日常生活中,父母最打动你的细节或动作,借鉴朱自清先生的叙事线索和详略安排,进行讲述或写作,则更能在本文学习的基础上,把学生的真情实感调动出来,并强化阅读教学过程中形成的能力。再如学完《七颗钻石》后,可以建议学生根据自己要表达的主旨,运用想象和联想为大熊星座编写另外的起源故事。
二、提问――对话的显性形式
提问的主体是学生或者教师。学生可以把解读文本过程中的疑惑,以问题的形式向对话的“引导者”――教师提出;教师也可以以问题的形式,把学生的对话引向深入。教师设计的问题是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的垫脚石,是课堂教学有序开展的保证。课堂提问不在数量而在于质量。教师的问题设计应该注意横向和纵深两个层次。横向要能涵盖课文内容,纵深要形成问题序列。
比如讲授《最后一课》时这样提问:“透过课文,大家说说看,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分别是怎样的人?文章是怎样通过这两个主要人物体现本文的主题的?”前一个问题是就课文层面上横向展开的,学生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能够概括出小弗朗士是一个有贪玩、天真、自尊、爱国等性格的小男孩,以及韩麦尔在最后一课上有着自责、悲痛、爱国等复杂情感的高大的教师形象。第二个问题的目的则在于引导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领悟作者的创作意图,是一个纵深层次的问题。课文写了小弗朗士在战争环境下自然形成的爱国思想,以及韩麦尔自觉主动的爱国情感。以这两个人物为主人公,反映了整个地区人们的丧失母语的悲痛和深沉的爱国情感。
另外,提问还应该形成序列,当然也可能是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申。这样学生可以形成整体思维或是对文本的整体把握。
三、多媒体――对话的途径之一
多媒体容量大,形象逼真,它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对“莲文化”专题的学习,可以通过网络,找到相关的图片、诗文、莲的名称等等内容,同时教师可以列出相关的网站,建议学生课后继续探究。多媒体的辅助能更好地达到专题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和文本内外广阔的语文资源对话。《林黛玉进贾府》教学中,师生、文本边展开对话,边用多媒体介绍贾府众多人物的关系以及表现贾府内在环境的黛玉行走路线,都比传统的教学手段更直观有效。
但多媒体只是辅助手段,它只是对话的途径之一。教学中,应该以学生和文本为中心,要注意运用时机、技巧,避免学生自身的创造性形象思维遭到扼杀。
四、留白――对话的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