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理论学习材料范文

时间:2022-12-16 08:00:4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教师理论学习材料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教师理论学习材料

篇1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4-0039-02

认识实习是高等工科院校教学中的一项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认识实习的形式是带领学生到工厂去参观了解工业生产过程和状况,了解产品的制备和加工工艺及主要设备。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认识实习,了解专业知识在生产实际中的应用,了解所学专业的社会地位、作用及发展趋势,以此增强专业学科范围的感性认识,通过将学过的基础课程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形成初步的专业概念,为学习技术基础课和专业课奠定基础。同时认识实习对教师深化课堂教学,提高专业课教学质量有很大帮助。

我校材料学专业所涉及的专业方向多,专业课内容广,包括钢铁冶金、铸造工艺、压力加工、焊接工艺、金属热处理和表面处理、玻璃工艺和陶瓷工艺等,因此也希望认识实习所参观的内容尽可能丰富,以便学生对不同专业学科都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也有利于学生选择专业方向。

一、认识实习面临的困难

目前认识实习同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其他实践性教学环节一样,面临许多问题和困难。具体表现为如下几方面。

1.难以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工厂和企业越来越不愿意接受学生实习。并且,近几年来学生人数因扩招而大量增加,同时为适应市场需求设立的新专业也要求建立新的实习基地,凸显了实习教学基地不够的困境。

2.实习经费紧张。学校拨给学生的实习经费较少,很难满足不断增长的实习交通费和缴给企业的实习费等支出。因此,实习时间和实习质量难以保证。

3.教师的指导能力与现阶段培养人才的要求有些不相适应。目前学校对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知识结构和职称结构强调较多。近几年由于扩招补充了许多年轻教师,其中大多年轻教师从学校中走出来就直接投入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从总体上说教师理论水平是较高的,但是缺少企业和社会实践经验,实践能力较欠缺。

二、认识实习教学现状和实习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直以来,材料学专业的认识实习都是采取参观的形式进行,先由实习指导老师联系好实习单位,然后带领学生到企业,听企业的部门负责人讲解企业的发展历史、发展前景,主要的产品及其经济效益等,最后由生产技术员带领实地参观生产车间,讲解产品的生产工艺过程和设备。

1.由于认识实习之前学生还没有学习专业知识,参观时学生很难分清参观的重点,不清楚什么是该记的,什么是该了解的,再加上所看到的多是些局部工艺或设备,学生很难对产品整个生产加工过程树立起整体的概念。实习形式仅仅是跟工程技术人员走马观花,看热闹而不是看门道,无法达到实习的目的。

2.由于实习学生较多,实习场所空间大多较为紧凑,加上多数参观都处于设备运行期间,机器噪声很大,在参观的过程中,只有在技术人员和指导教师身边的少数同学可以听清讲解,大多学生无法听清、听懂老师在现场所讲解的内容,更谈不上与工程技术人员进行交流。

3.实习时间比较集中,往往是几个企业的参观在一周内就完成了。因此学生在实习时除了对车间的工作环境有感性认识外,对产品的生产过程不能较好地结合理论教学的内容进行理解。这种讲授和实习分离的教学实践方式很难将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没有很好地体现实习在工程意识教育中的作用,也没有体现实践教学环节和课堂教学环节的有机结合。

4.实习内容简单。由于是认识实习,学生到企业去只能看,而且实习安排的一些企业或生产车间生产过程有相似之处,只是生产的产品、设备的先进程度等方面不同,学生到第一个企业可能有一点新鲜感,多去几个企业参观的话,可能就会失去兴趣,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三、认识实习与《材料工程基础》课程相结合的教学实践

1.“材料工程基础”课程特点及教学现状。“材料工程基础”是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的主干基础课程,与认识实习开设在同一个学期。该课程着重论述了金属材料、陶瓷材料、有机高分子材料和复合材料的生产制备、成形加工、材料改性的理论和方法,讨论了各工程领域所涉及的基本专业技术知识与工程技术基本原理和方法。“材料工程基础”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程,与企业生产密切相连,该课程对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一定的工程应用基础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然而,目前很多高校在《材料工程基础》课程教学上采取以传授知识为主的课堂中心教学模式,这种以理论教学为主,实验教学以及工程方面的训练较少的教学模式,造成学生学习比较被动,很难将材料制备和加工等基本原理和方法与生产的具体实践过程相联系。使学生在该门课程学习过程中,仍然不能根据工件的使用要求,有效选择材料的制备方法和成形工艺,缺乏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造成理论和实践脱节的弊端。

2.认识实习与《材料工程基础》理论课教学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实践。我们结合认识实习和《材料工程基础》的特点和问题,将认识实习与“材料工程基础”课程相结合,尝试了理论课和认识实习实践教学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改革,具体实践如下:①加强理论教学和认识实习的结合,采用边实习边进行理论教学的模式,有效延长学生在企业实习的时间。在认识实习的时间、内容和方式上作了较大的调整和改革,将实习贯穿在整个课程的过程中,根据课程讲述的内容和进度,安排实习单位。一方面一部分教学内容可搬到生产现场去,使学生带着问题实习。另一方面通过撰写实结,及时将心得和发现的问题反馈给老师,将现场的工艺方法通过课堂的讨论和理论教学密切地联系起来。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思维创造力;又可以使教师不断地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式,使教学达到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相结合的目的。②根据企业特点,将实习企业工程生产环节和课程的教学环节相结合编写实习指导书,进一步精选实习教学内容,以期在有限的实习期内达到最佳的实习教学效果。实习教学应该根据专业特点,让学生带着问题和任务参观,再带着疑问和感想回到课堂上来进行讨论,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教学达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目的。实习计划和方案的制定要保证良好的实习质量和效果。第一、实习计划的内容要充分体现教学计划的目标,反映教学计划的整体原则。第二、实习计划的制定和实习步骤的实施,要兼顾各个方面,不能顾此失彼,教学安排应按照课程的内在联系,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进行。③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积极探索多种实习模式。在实习前为学生播放视频学习资料,运用电视教学手段保证学生去现场参观,之前对所要参观的内容有一个系统的了解。例如,在到长安集团实习之前我们播放了“宝马制造过程”和“超级工厂-法拉利”视频资料,使学生对汽车的构造、引擎的生产过程、车身的制造和喷涂工艺等都有了一个比较全面和感性的认识,克服了参观过程中看到的多是些局部工艺或设备,学生很难对产品整个生产加工过程树立起整体概念的弊端,改善了实习效果。实习和教学过程中,播放钢铁冶金、铸造、压力加工、焊接、热处理和玻璃成型等方面的影像资料,再进一步详细讲解某加工工艺过程。例如“砂型铸造”、“模型锻造”、“摩擦焊”、“高速钢热处理”以及“玻璃管拉制成形”等视频,加深了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和对材料工程的认识。另外,根据专业和实习环节特点,利用本院实验室和模具中心资源,加强校内实习基地建设,解决实习经费不足,校外实习基地看多动少的缺陷。④认识实习考核方式的改革。实习考核采取实习报告和小论文的形式。根据实习内容撰写实习报告,总结实习内容和心得,使学生将金属材料的制备、加工、热处理和表面改性等方面的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结合《材料工程基础》的课程教学,撰写小论文,教师给出题目让学生通过分组和合作,查阅相关资料,做有关材料工程方面的论文和报告。引导学生如何从价值工程的角度和从环境角度思考选择材料、选择制备和加工工艺。培养学生掌握学科最新发展动态和开拓知识的能力,锻炼了学生快速有效地获取并分析材料信息资源,综合运用材料知识撰写科技论文的能力。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新世纪,不断强化实习教学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虽然我们在认识实习方面,特别在企业实习和课堂教学相促进方面做了一定的改革和尝试,然而在实习教学工作中还需对教学和实践的效果进行总结和改进,如进一步完善教材和实习指导书、提高师资队伍实践能力,进一步提高认识实习的质量等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只有根据新形势下实习教学的特点,切实抓好实习教学工作,不断改革实习教学的内容和方法,提高实习教学质量,这样才能培养出综合素质全面适应社会需求的综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陈志浩,姚敏,朱协彬.工科院校实习教学环节的实践与思考[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刊,2011,(1).

[2]鲍怀富.校外实践基地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中,2012,(6).

[3]洪翠,温步瀛,江新琴.浅谈认识实习与专业基础课的有机联系[J].中国电力教育:下,2010,(9).

[4]张春艳,杨明波,田中青.材料工程类课程建设与实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探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7).

[5]顾祥红,李宏,李晓颖,郭明.开拓教学资源提高专业认识实习质量[J].大连大学学报,2008,(12).

篇2

产生式教学策略是指让学生自己产生教学目标,学生自己对教学内容进行组织,安排学习顺序等,鼓励学生自己从教学中建构具有个人特有风格的学习。也就是说,学生自己安排和控制学习活动,在学习过程中处于主动地处理教学信息的地位。这种教学策略与新课程改革提倡的“学生主体地位”相吻合的,其优点是学生可以积极地把信息与他们自己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对信息的处理过程主动深入,因此学习效果较好;它还允许学生自主地设计、实践和改善他们的学习策略,从而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产生式教学策略主要出自学生自己的学习动力,因此可以激发起学生对学习任务和学习过程、学习策略的积极性,培养学习兴趣等。

二、产生式教学策略运用的必要性

英语是一门语言类的学科,其课标总体要求提高学生课内外的听、说、读、写四方面的能力,在学校组织的一次次“少教多学”理论学习之后,让我进一步肯定了产生式教学策略在英语课中的作用。

我所带的班级是八年级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处于青春期的他们,在课堂中自主学习的要求日趋明显,对许多知识有自己较系统的见解和核心的观念,并对学习方法有较明确和相对稳定的选择。如果老师过多的向学生传达自己的教学方法,则容易引发教师教学方法与学生学习方法的冲突,导致学生学习效率降低。特别是教师以往传统的照本宣科、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已经跟不上学生们的心理认知发展水平,作为语言的学习,英语更倾向于实现语言能力从理论知识向自动运用进行自动转化的过程,这些都无形中显现出以“学生为主体”的产生式教学策略是符合教师英语教学要求和学生学习要求的。

三、产生式教学策略在英语课中的具体运用

(一)开课之前:准备充足的自主学习材料

在每节课上课之前,我会先为学生准备相应的学习材料,学生自己必须准备一些学习资料,比如:简短的文章、句子、英语表达内容、活动内容、课堂练习,等等。在开始上课前三分钟分发资料,并对学生准备的学习材料进行检查。这一部分的作用是为后面课堂学习部分做充分准备。

(二)开课中: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教师主导地位

第一步:确定学习目标。我先给出本课主要的教学目标,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并依据我给定的教学目标范围,在两分钟时间内确定自己的本节课的具体学习目标,记录在学习本上。这一步的作用是根据学生的个体水平差异,实现学生学习目标的个性化,而不是教师给定学习目标一刀切。

第二步:寻找学习伙伴。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寻找学识水平相近的学习伙伴,学习伙伴为2—3人。我在这个阶段要让学生明白学习伙伴的重要性——取长补短。-因为学生平时比较了解相互之间的学习情况,所以在这个环节学生能够很快地找到自己的学习伙伴。

第三步:根据学习目标进行自主学习。这个环节我给学生设定的时间是15-20分钟,学生完全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逐步进行学习和练习。学习和练习内容主要有:朗读并书写单词和短语、造句、朗读课文、相互扮演角色、一问一答口语练习,等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问随时举手,我在课堂检查过程中随时进行解答,对学生提出疑问最多的知识问题,则记录下来,作为本课学生学习的难点。

第四步,归纳讲解重难点。这一环节的重难点,是根据我备课中的重难点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的重难点二者合一,重新确定下来的。根据这些重难点,我会让一些学生当小老师,实现生生讲解,或者我会直接采用学生的表述方式进行讲解,这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这是他们的课堂,而不是老师的课堂,在这个环节学生的学习注意力非常集中,学习效率很高。

第五步,回顾学习目标,检测学习目标。学生根据自己记录的学习目标,先检查自己的学习目标是否完成;然后让学生回顾自己掌握的内容或能力,是否还有疑问;最后,在全部学生确定已经完成相关学习目标之后,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依据我提供的相关测验内容进行自主测验。

篇3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数学课程资源的界定

根据信息资源学的观点,资源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能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各种客观存在或存在物。由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数学课程资源应该既包括《标准》所说的各种教学材料以及数学课程可以利用的各种教学资源、工具和场所等,也包括有利于数学课程实施的各种无形资源、隐形资源,如智力资源、文化资源、习俗等社会资源,等等。

2 课程资源的划分

如果要正确理解课程资源,必须对课程资源有比较明确、清晰的分类。这种区分,一方面说明人们对课程资源认识的深度和广度,另一方面说明课程资源具有丰富多样性。根据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分类,下面我们就按照数学课程资源性质、存在方式和分布的空间三个标准来分类:

根据性质,分为自然课程资源和社会课程资源;根据物理特性和呈现方式,分为文字资源、实物资源、活动资源和信息化资源。

根据存在方式,分为显形课程资源和隐形课程资源。显形资源包括:图书(包括教材及教辅)、报刊、图片等。隐形课程资源是指以潜在的方式对教育教学活动施加影响的课程资源,如学校和社会的风气、家庭氛围、师生关系等。

根据课程资源空间分布的不同,也可以把课程资源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凡是学校范围之内、能够促进数学课程目标得以实现的各种资源,都属于校内数学课程资源,超出学校范围的数学课程资源就是校外课程资源。校内资源对于学生的学习更加方便,利用率也更高,因而校内资源占主导作用,而校外资源则起辅助作用。校内、外数学课程资源对于数学课程实施都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我们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学校内部的数学课程资源,另一方面也要加大利用校外数学课程资源的力度,帮助学生与学校以外的环境打交道。

3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3.1 挖掘教材潜在价值,创生数学课程资源

数学教材是数学课程资源的核心部分,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数学教材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基本素材和重要工具,它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基本内容和主要的数学活动机会,教材作为丰富而重要的课程资源,蕴涵着或多或少、或深或浅的潜在价值,这就需要教师正确处理教材,充分地挖掘教材的潜在价值。

3.1.1 “活”用教材提供的材料,充分发挥教材功能

用“活”教材体现在创造性地使用数学教材,选择学习材料首先要考虑的是用好教材提供的材料,尊重教材又不“唯”教材,“基于”教材又能“再生”教材。

首先,教师要钻研教材、把握教材,深刻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善于对教材进行教学法加工,将教中静态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学生能主动参与的数学活动,引导学生在“做数学”过程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其次,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学习的现实起点,关注学生的经验和兴趣,注意挖掘材料的价值,充分发挥材料的功能。要合理呈现学习材料,注意学习材料的呈现方式多样化,可以是文字、图表、实物、媒体等多种形式;呈现的时间要适当,可以整体呈现也可以分步呈现。注意充分挖掘学习材料的价值,可以是同一材料在一节课中多次使用,可以是材料的分层使用,还可以是通过教师的追问、引申使学习材料的教育价值发挥得更加充分。

3.1.2 改编教材提供的材料,拓展学习资源

教师要突破教材的束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挖掘其中的潜在价值,要善于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对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编排顺序等方面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改变,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实现教材功能的最优化,主要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适当增减:即以教材的学习材料为本,适当增加、删除,或增加与删除结合的形式,以期达到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目的。

改头换面:教材中有部分内容较好的学习材料,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一些具体的名称、人物和情境不符合具体情况,从而作一定的“改头换面”,变成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与具体班级学生相适应的有效学习材料,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展开联想:由教材提供的学习材料展开联想,创设新的学习材料。这种材料与教材原有材料比较,可能从形式上、内容上、呈现方式上都有了很大的区别,这种方式也是有效开发学习材料的主要手段之一。

3.2 发挥人力资源优势,提升课程资源的价值

3.2.1 提升教师开发课程资源的主体价值

数学教师是重要的数学课程人力资源,他们不仅决定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利用和积累,还决定着能否实现自身的主体价值,发挥数学教师这一人力资源的优势,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强理论学习,提高对课程资源的认识,要系统了解数学课程资源的类型,加深自身对课程资源开发主体的认识,不断提升自己开发课程资源的意识与能力。二是要掌握各种教育技术,动手制作一些有用的课件,训练操作技能,熟练掌握在图书馆、网络上查询资料的方法,提高自身搜集资料的能力。三是教师要根据自己的特点。发挥专长,形成自己与众不同的风格,具有自己的个性。四是教师之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探索网络环境下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新方法,发挥教师集体合力。

3.2.2 综合开发

(1)融汇生活资源和文化资源。数学资源的开发要将数学置于广阔的生活背景和文化背景中,从生活中提取素材,从数学史中汲取养料,这样,学生感到亲切、自然,能较快地从生活现象中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容易获得真实的内心体验,感受到数学的博大与精深,领略到人类的文明与智慧。因此,对现实生活资源和文化资源的挖掘加工是开发有效学习资源的重要策略之一,生活中有着丰富的资源,只要我们注意观察、挖掘和积累,做生活的有心人,那么农村的变化,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的西部开发,2008年北京申奥成功……都是我们可以利用的资源。

(2)重视学生积极参与资源的开发与建设。学生既是课程资源的消费者,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尤其是在现代信息技术被广泛运用到教学与生活的各个方面的背景下,学生获取知识与信息的途径多元化,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学习显得越来越频繁和重要了,他们本身就成了特殊的课程资源的开发者,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经历、兴趣等都可能成为课程资源,与此同时,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中,相互之间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

3.3 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实现课程资源的整合

篇4

一、努力实践课程标准,扎实推进课程改革

1、重视理论学习。我校充分依托教研组这个载体,要求教研组学期初必须组织全体教师学习新教材、新课程标准,主题教研活动必须安排教师学习相关主题的理论知识,实现了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教学研究相结合,使教师的教学观念得到转变。

2、加强新课程的实施研究。本学期,教务处组织所有教师参加县级上好课分析培训活动,开展了关于语文阅读教学的专题讲座,并印发了教师人手一份的相关学习材料。通过培训与学习,使教师进一步更新了教学理念,把握了新教材,促进了新课程的实施。

3、校本课程备受关注。在校本课程的实施调研中,我们发现,多数村完小都在努力实施已开发的《中国象棋》、《剪纸》、《写字》等课程。但由于条件所限,实施情况仍不容乐观。

二、抓好抓实教学工作,稳步提高教育水平

1、常规工作常抓不懈。我校在常规管理上继续坚持检查、常规月报和教学调研相结合,并与学校综合评估、教师工作考评挂钩。本学期,对全校小学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了大检查一次、抽查两次,组织校级教研员开展了一次教学调研活动,有效地规范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实现了学校工作的有序高效的运行。

2、校本教研多措并举。本学期,我校以“搭建平台,发展教师”为思路,营造了浓厚的教研氛围,有效地开展各种形式的校本教研活动。

⑴、组织各项比赛,搭建竞争平台。为强化教师的竞争意识及校本教研意识,有效地激发教师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开展教育教学技能比赛活动,是不可缺少的一种形式。本学期,教务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组织了全校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教学大练兵活动,举行了全校小学青年教师钢笔字、粉笔字考核评比活动,开展了教师上课、主任评课比赛活动,进行了优秀教学反思月评比活动。

⑵、开展主题研讨,搭建探究平台。为了将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这些校本教研的核心要素,创新地融入教研活动中,促进教育教学问题的解决和教师的专业的成长。我校积极开展主题式教研活动,活动分四阶段进行,即:确定主题、理论学习、集体备课、交流研讨。此外,我校还推行各村完小协作教研活动,加强了学校间、学科间的合作交流,充分发挥了集体的智慧;学校做到人员落实,任务到人,责任到人。

篇5

二、工作目标:

1、进一步完善学校教科研制度,提高教师的科研意识,拓展教师的教育视野,浓厚学校的教科研氛围,落实科研的激励机制,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

2、充分调动教师参与各级各类课题研究的积极性,努力指导并规范教师的课题研究工作。重视过程性管理,重视强化课题研究与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让课题研究真正为教学服务。

3、认真落实教科研常规管理,正常有序地开展各类科研活动,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类征文活动,做好宣传发动、修改完善工作,争取收获更多成果。

4、将校本课程的校本研修纳入教研组工作的范畴,提供每一个教研组案例研究的资料。积极参加学校建立的导向机制,确保科研对教研的引领作用,在“课、研、修”一体化研修模式背景下,完善绩效考评办法,激励教师积极参与教科研培训。

三、具体工作:

(一)加强理论学习,打造学习型团队

通过领导带头、榜样示范、检查督促等多种形式不断提高教师理论素养,造就一支有思想、有意识、有创新力的骨干教师队伍。

1.结合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及时向教师推荐学习书刊和阅读文章,引导教师利用网络、书报、期刊等认真学习教育理论,了解教育科研的新动态,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进一步提高科研意识和能力。

2.认真组织教师参加市、县等各级组织的各类教科研评比活动。做到边学习,边实践;边反思总结,边提炼经验。鼓励教师撰写论文、案例等相关教学文章,使教师自觉地将教育理论与科研实践结合起来,并把理论学习的感悟、体验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中。

(二)规范过程管理,深化课题研究

细化管理我校现有的课题。重点是做好“初中网络学习资源”省级课题工作,同时对学科“草根式”课题,有计划、有组织地落实实施,规范过程管理,以提高课题研究的实效。

1.确立实实在在搞课题的思想,将课题研究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开展好实验研讨课活动,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提高资源的整合与效益。具体以教研组研讨和各类研讨、展示课为抓手,倡导互助、合作、自主、探究的课题研究。鼓励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学会反思和总结得失,不断产生新的灵感,享受教科研的乐趣。

2.加强课题资料的规范管理,完善“课题研究档案袋”制度,抓好教科室课题研究资料的管理工作,认真做好课题资料的收集、归类、整理和存档工作。

3. 做好课题指导工作。对于立项的各级各类课题,将作跟踪管理,定期做好课题的过程监控、研究资料等方面的指导,促进课题研究向着规范有序、高效优质的方向发展。

4.加强教科研工作的计划、总结、调研工作。学期初制订好教科研工作计划,继续加强业务培训,及时了解学校各课题研究进程动态,组织课题组负责人互相交流研究过程中的体会与困惑,并请有关专家指导,各课题组都要做好已有资料的整理和分析工作,期末要做好阶段性小结。

(三)加强科研培训,提高师资水平

1.组织教师积极参加各项校外培训,开阔视野,提高学识,更新理念。组织骨干教师参加教科培训、学术研讨等活动,学习先进经验,提高科研认识。通过创造条件,不断加速教师的成长。

2.不断加大校本科研培训的力度,营造良好学术氛围,全面关注教师教科研能力的提升。一是对五年内新上岗的青年教师,开展“青蓝”活动,充分落实传、帮、带,鼓励青年教师乐于学习、勤于研讨,尽快胜任教育教学工作。二是对于五年以上的中青年教师,通过建梯队、抓重点、压担子的方法,不断为骨干成长教师提供条件、搭建舞台,加快成长脚步,争取有更多的青年教师脱颖而出。

3.结合上级教育教学研究论文、教学案例等评比活动,继续开展校内教育教学论文、导学案等评比活动,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写作水平和反思能力,不断发展和完善专业水平。

四、具体工作安排:

篇6

说课是在教师备课的基础上,授课教师对同行教师或教育行政领导系统地谈自己的教学设计及其理论依据,然后由听者评说,达到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微格教学则以教育传播理论、教育控制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在一个可控制的条件或环境中,系统训练学生掌握各项师范技能。在传统微格教学活动中增加说课能力培养内容,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微格教学的作用,可以有效缩短“学生一教师”角色转换的时间,解决英语师范生在校期间实习锻炼机会少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师范性素质和就业能力。

一、研究背景

说课诞生于1987年河南省新乡市红旗区教研室开展的一次教坛新秀评选活动。说课一经提出便得到了教育专家的肯定。经过20多年的实践探索,说课不仅成为推动教学改革、加快师资队伍培养的新型教研模式,也是招聘教师、教师技能比赛的评价方式之一。因此,培养师范生的说课能力对促使学生毕业后能尽快适应教学工作大有裨益。

微格教学自80年代传人我国大陆以来,经历了从单纯的介绍和模仿到结合本地特点的开发性研究。然而,传统的微格教学侧重于师范生教学技能的培养和提高,而忽视说课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在毕业后对于说课该如何进行感觉非常陌生,这种局面对于师范生的职业能力培养无疑是一种欠缺,影响了师范生教学能力的整体养成。实际上,说课不仅可以检验学生对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设计及其理论依据的熟悉程度,还可以促使师范生对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初步培养师范生的教育科研素养。

因此,将说课作为一项技能糅合进微格教学中将弥补师范生教学能力培养方面的不足,有助于英语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的养成。

二、理论基础

(一)教育控制论

根据H・G弗兰克的观点,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媒介、心理环境和社会环境在教学过程中相互影响又相互制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要对这些因素进行控制,就能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教育是一种目的性、计划性都很强的社会实践活动,因此,教育系统中的每一个过程、每一个环节、每一个要素都离不开控制,而且只有通过控制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最大限度地实现教育目标。

在利用微格教学培养学生说课能力的过程中,教师向学生呈现可操作的教学目的矢量――培养说课能力,并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媒介等教学分量进行控制,使学生内隐的学习心理活动转化为可观察的思维操作行为,形成一个有控制的实践系统,以便学生在有控制的条件下进行学习和技能训练。微格教学的影像技术为说课提供了反馈――矫正程序,通过这个程序,教师和学生便可以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矫正训练。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仅仅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得的,学习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中,借助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协作,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构建自己的知识的过程。根据该理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探索和发现知识,并主动构建新知识,即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借助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学生利用微格教学进行说课训练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的教学技能、提高说课能力的过程。当一节微型说课结束后,学生可以通过放录像及时进行自我分析和互相讨论评价,找出说课中的优点和不足,并且还可以通过暂停、回放等方式分析自己说课的得失。由于使用录音和录像这一纪录技术,学生可以作为旁观者来观察自己的说课活动,自己认识自己的不足之处,在不断的矫正――反馈中构建说课能力。

(三)教育传播理论

该理论认为教学是信息的传播过程,而传播又是一种双向的互动过程,它包括四大要素,即媒体、教育者、学习者和学习材料。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根据教育目的和要求,选择合适的媒体工具,把有关知识和信息传递给教学对象。在这个过程中,媒体、教育者、学习者和学习材料共同构成了一个相互作用的系统。反馈机制使这个系统得以循环,最终在不断的调整中实现教育目标。

根据教育传播理论的上述观点,教学传播系统的功能主要是通过系统内部的信息传递实现的。在微格教学中,教师(教育者)通过讲授说课的理论知识(学习材料)、组织学生(学习者)观摩说课示范视频材料(媒体),帮助学生获得说课的基本知识,为后面的说课训练提供理论指导。学生在理论知识的指导下,面对同学和老师进行说课技能训练,完成一次传播活动。通过录音录像技术和学生、老师的反馈意见,发现自己在传播过程中的不足,及时进行调整改进,进入下一个环节的训练活动。学生的说课能力在这种双向传播活动中得以提高。

三、说课技能培养流程

基于微格教学的说课技能培养流程与教学基本技能训练流程基本一致:学习说课理论知识一观摩说课范例一分析讨论一撰写说课稿一说课训练一观看录像,评价反馈一反复实践一掌握说课技能。

要培养师范生的说课能力,首先需要他们从理论上了解说课。因此,在学生掌握了一定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和教学技能后,应进行有关说课的理论讲授,让学生了解说课的特点;说课与备课、上课的关系;说课的内容、要求等。只有通过理论学习,学生才能明白说课与备课的区别、了解说课的核心、并知晓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教育理论在说课中的地位和作用。理论学习为接下来的观摩提供了基础,也为观摩后的分析讨论提供了方向。

观摩说课范例既包括视频范例也包括文本范例,旨在让学生对不同教师的说课实践进行解读。在选择说课范例时应考虑说课的层次性与差异性。例如,选择说课大赛的视频时用普通说课视频和获奖说课视频来体现层次性;借鉴同课异构的教学实践,选择同一课题不同教师的说课实践来展示差异性。

观摩学习后应组织学生进行分析讨论。可以根据班级规模,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结合所学理论知识对说课范例加以分析。然后再进行小组间的交流,教师做最后总结。

实践是学生建构说课能力的关键。当学生从理性与感性上对说课有了基本认识之后,接下来就是实践环节,它包括撰写说课稿和说课训练。在训练学生撰写说课稿时,起始阶段用汉语撰写,再过渡到用英语写。为使学生迅速掌握撰写要素,可使用说课稿撰写模板进行训练。在学生基本掌握了说课稿撰写技能后,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创作,而不拘泥于单一的固定模式。

说课训练的重点是帮助学生准确熟练地f出教学思路和教学安排,对于“教什么、怎么教”有明确的理论依据,即“为什么这样教”。说课材料的选择上,教师应对每种课型选择一个有代表性的课题,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对不同教材和课型进行分析与处理。说课训练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语言训练。在说课训练过程中,首先要帮助学生克服胆怯心理,使他们在讲台上能流利表达自己的观点。其次,应要求学生语言完整、条理清晰,表述准确流畅、生动形象、简明扼要。同时注意从语音、语调、语气等细微处人手,提高学生语言表达策略。

与微格教学中教学基本技能训练方式一样,学生在进行说课训练时,应利用微格教室的录像设备对学生的说课行为进行记录,为反馈和评价提供直观依据。

篇7

教科室利用各种集会或在和教师平日的交谈中,反复宣传理论学习的重要意义。和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协调,努力争取教师理论学习的时间,并积极提倡教师利用业余时间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教科室还向校行政积极申请,尽可能为教师多购买和订阅学习材料,本学期订阅的教育理论报刊10种以上。另外,为了下学期“常胜小学青年教师讲坛”活动的顺利高效地开展,教科室早作准备,提前谋划。我们广泛征求了青年教师个人的意见,了解他们的学习需要。根据青年教师的理论学习需要,我们与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联系,在学校经费紧张的情况下拿出一千多元添置了一批教育大家所写的教育专著,供教师借阅学习。我们还注重教师学习成果的交流。11月份,我们要求教师学习“正确对待学生的错误”主题的理论知识,并在学习活动之后举行了教育沙龙活动。教师学得很认真,交流探讨得也很深刻。我们整理的沙龙实录《教育该如何面对孩子的错误》被市研训中心评为市级优秀沙龙话题。

本学期,我们学校在教科室的带动下,很多教师都系统学习了跟新课程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我们还要求教师学习了与学校主课题《学校文化建设的研究》相关的理论。通过学习与交流,进一步强化了教师的研究意识,加快提高教师的新课程实施水平;进一步强化实践意识,积极开展教育行动研究,促进教师树立主动发展的观念,让科研反哺教育教学;进一步强化效益意识,在工作实践中不断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形成新成果,为学校走内涵发展、特色发展之路奠定智力支持和理论保障,为推进课程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科学高效的服务。大多数教师都树立了“争做一名学习型、研究型、反思型教师”的理念。

二、课题管理——不放松

1、继续做好学校十五省级课题的课题研究工作。本学期,《学校文化建设的研究》总课题组注重过程性研究和管理,深化课题研究,积极参加课题成果评比和阶段调研活动,把该研究不断推向深入,用教育科研为学校发展赋值。通过课题研究活动和一系列的学校文化建设活动,学校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教学文化等各方面在品味方面有了很大的提升。如何让科研可能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如何在制度、精神、设施设备、师生行为等层面更好地建设和提升学校文化品味,是该课题下一阶段的研究和实践的重点。

2、指导教师扎实有效地开展课题研究。本学期课题研究工作的一个重点是接受市研训中心对全校十九项教师个人课题的中期评估。对此项工作我们给与了高度的重视,专门开展了数次培训活动,带领教师们深入学习了课题研究的方法、过程性材料的整理和收集等关键性的问题,提高了教师课题研究的针对性、规范性和科学性。在10月份举行的市课题中期评估活动中,我校教师的个人课题研究以其研究过程的实效性、研究成果的丰富性和课题网站建设的规范性得到了评估组专家的一致好评。最终,我校教师的十六项个人课题被确定为金坛市级课题,姚立新老师的课题还被确定为常州市级重点课题。

三、服务工作——不言累

篇8

关键词:药学;高职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教学改革;实践操作;能力培养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社会卫生事业的进步,社会对药品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对药学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医药类高职大专人才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仍然是大有可为,尤其是各制药企业及各基层医疗机构中。传统的本科教学注重理论学习,不适应高职高专教育的培养需要。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特征是,以培养新的高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为此,对我院高职药学专业微生物和免疫学理论教学方法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实践,收到了初步成效,现将经验和体会总结如下,旨在与同行交流探讨。

一、背景分析

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是药学专业一年级的基础课,学生对大学生活还不能适应,学习方法仍然停留在中学水平,以死记硬背为主,总希望教师能像中学教师那样手把手地教,一个题一个题地练。而传统的教学方法不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很难和自己以往的经验联系起来。为此,我们开展了一系列教学改革和尝试。

二、开设两周的岗位体验周

学期开始,进行两周的岗位体验周。学生到医院去,到药厂去,实际体验工作岗位。学生通过岗位体验,看到了实际的工作环境,不再把自己定位在一个高中的毕业生上,看到了药学岗位对微生物、对环境的粉尘的各种严格的要求,树立好自己的角色目标。通过岗位体验,再进入正式的理论学习的时候,往往是带着兴趣和问题的,不再觉得理论知识枯燥乏味。比如说药品生产管理规范(GMP)对洁净度的要求,对微生物指标的要求,药品片剂对大肠杆菌的要求。学生学习这些的时候不再觉得是和自己无关的知识,而是觉得这是自己以后工作中会涉及的,会更加的专心和认真。而岗位体验周的经验不只停留在两周,学生回学校以后要一直探讨下去、去了解这个行业的特点和要求,对各门课的学习和对自己职业生涯的规划都是有益的。

三、采用分组合作学习和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将学生分成7个小组,每个组6名同学,组内又分成3个小组。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教师变成了一个向导,准备好了各种学习材料,列出了各种需要探讨的问题。学生采用分组对学、小组和小组之间讨论、各大组之间交流展示的方法。对学习材料进行学习交流,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以及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经过这样的学习后,学生把枯燥的书本知识变化成了自己内化的知识。最后教师要回答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总结该部分内容的理论知识和重点。这样一来,学习方法的改变,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学习,把知识分解成一个个问题。而这些问题有教师提出的和临床及职业考试息息相关的问题,也包括学生自己感兴

趣的问题。通过两年的教学实践,我们发现学生对学习本门课的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有了大的进步。

四、理论倾向实用性,提高学习兴趣

高职院校培养的目标是技术型、实用型人才,同时社会也需要上岗即为骨干的人才。为此,在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教学中理论必然要倾向实用。在平时的理论课教学中也要时刻灌输实用性原则。拿很多案例来说明,比如最近的恒天然奶粉实践中存在肉毒杆菌的示例,某中学食堂出现食物中毒感染的事例等。还可以让学生去搜索往年的一些大的与微生物有关的事件,拿到课堂上与同学交流。而且交流后,请学生回家的时候对家人宣传微生物和人们的关系,加强药品和食品的卫生工作宣传,这样就能起到很好的激励学生学习的作用。

五、就业结合教学,给予压力与动力

对于现代的大学生,就业是一道人生的门槛,大家都非常重视。在课堂和课间,经常和同学们交流沟通,让教师听听同学的想法,让同学听听药学专业的最新信息,了解工作中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的重要性,了解就业的压力从而产生更大的学习动力。

由于医药高职高专教育介于中职医药教育和本科医药教育之间,使医药高职高专教育较难找到准确的定位,大多数医学高职院校对其培养目标、教学模式、课程体系设置、教学内容取舍等诸多方面难以定夺,以致医学高职高专教育不能体现出自己的特点。医药高职高专教育培养目标应以应用及能力培养为中心,瞄准广大制药企业和基层医疗机构及社会药房,培养具备药学综合职业能力和素质,适应制药企业及基层机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技术应用型人才。通过教学方法的改革,使学生从一个学习者变成一个探索者,以就业后的岗位责任和目标来要求自己,增加了对知识的适用性的认识。以上是我对我院高职药学专业《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教学方法改进的一点心得。

参考文献:

[1]金路.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2]胡淑珍.教学技能[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3]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4]张德良,程荣福.整合课程,强化实训,创建高职人才培养新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04(8):42-43.

[5]王锦倩,祁国明.关于医学高职高专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1(5):1-2.

篇9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08-0004-02

[作者简介]韦艳艳(1982―),女,广西田东人,广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教学法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生物教师教育,生物微格教学。

生物微格教学在长期的实践中出现的一些不足引起了人们的思考,科学技术下的产物――翻转课堂的出现以及它的教学模式,促发了人们思维的碰撞,通过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提供一个信息化的生物微格教学平台,以弥补传统的生物微格教学中存在的一些不足,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本文是抛砖引玉,期待更好的教育模式出现,更加完善我们的生物微格教学。

一、没有生物微格教学的“翻转课堂”

2007年春天,美国科罗拉多州的一个山区学校――林地公园高中的化学教师乔纳森・伯尔曼(Jon Bergmann)和亚伦・萨姆斯(Aaron Sams)开始使用屏幕捕捉软件录制PowerPoint演示文稿的播放和讲解。他们把结合实时讲解和PPT演示的视频上传到网络,以此给课堂缺席的学生补课。不久,这种教学模式也就是翻转课堂开始被更多学生所接受并广泛传播开来,但没有在生物微格教学中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真正在全球流行要归功于美籍孟加拉裔青年萨尔曼・可汗,2011年,可汗和他的可汗学院突然红遍全球,随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美国日益流行起来。

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是一种混合的、创新的教学模式,它与传统的课堂恰好相反。传统的课堂上教师通过讲授等方式进行知识的传递,而知识的内化则通过布置家庭作业或者实践完成。翻转课堂则把知识的传递放到课前,让学生通过观看教师制作的教学视频自主学习,知识的内化这一过程放到了课堂上,课堂上学生可以以小组讨论、教师辅导等方式完成知识的内化。

要真正实现课堂的翻转不仅需要硬件和软件的支持,更重要的是需要教师和学生观念的更新。要完成在课前进行知识的传递、教学视频的设计以及其他学习材料的准备很关键,一旦视频设计得不好或者学习材料不足,学生接受知识就比较困难。再者,课前观看教学视频需要学生自学能力比较强且有条件观看教学视频,有些学生自学能力较差,需要教师时刻提醒。同时,知识的内化是在课堂上进行的,主要是师生、生生互动讨论、解决疑惑,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课堂变得随意,要想提高知识内化的质量,教师必须设计好课堂活动。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受到越来越多人的欢迎,不仅在于它的革新,更重要的是能够在课堂上解决学生遇到的学习困惑。传统的课堂往往没有足够的时间让教师辅导或是生生互动,但这恰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所凸显的优势。首先,在课前,教师要把设计好的教学视频及学习材料通过网络传给学生,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采取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完成新知识的传递,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学习效率,同时教学视频形象生动,还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其次,在课上,教师设计好课堂活动,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先解决组内问题,如果还没解决教师就要集中解决普遍存在的问题,最后教师还要进行个别辅导,这样的课堂增强了师生及生生间关系,锻炼了学生沟通、交际、合作等能力,使课堂氛围变得更加活跃。

根据大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大学的教学模式即翻转课堂的特点,翻转课堂在我国高校的应用是具有可行性的,但在此之前,并没有将翻转课堂的优势应用于生物的微格教学中,翻转课堂与生物微格教学是完全独立进行的。因此,两者的有机结合是在教学上的尝试性创举。

二、传统的生物微格教学

没有加入翻转课堂的微格教学(Microteaching)又称“微型教学”“小型教学”和“录像反馈教学”等,它是以现代教育理论为基础,利用先进的媒体信息技术,依据反馈和评价理论为依据,分阶段、系统地培训师范生和在职教师技能的活动。只是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具有翻转的特点。在具体运用教学培训和提高技能方面,传统微格教学的一般过程如下:

教学技能的理论学习教学技能的示范分析教案的设计微格教学实训录像反馈评价重新教学

以长期的教学经验来看,传统生物微格教学在实践中仍存在一些不足。就生物专业师范生的教学技能培训而言,我们开启的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模式,课程安排先为理论技能的讲解,紧接着是在微格教室中十大技能的开展,但由于传统生物微格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在现实的高校生物微格的技能实训中,并不能完全给学生提供足够多的课时和教室完成全部的技能实训,以致传统的生物微格教学存在以下问题:

1.实践课时少,实践机会少,无法满足培训的需求。传统的微格教学课由理论课和实践课组成,理论课和实践课的课时各占一半,远远没有达到培训的要求。而且生物微格教学这门课重在实践,而由于实践课时的局限,学生真正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机会不多。充分、扎实的实践训练的缺乏,导致培训达不到理想的目的。

2.理论课太枯燥,导致学生理论不扎实,实践上盲目。传统的生物微格教学,微格指导教师花费课时讲解了大量的理论知识,但是学生还是一知半解,原因在于传统的理论学习实在太枯燥,调动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没有强大的理论支撑,实践课也就比较盲目。

3.学习资料不充分,训练效果差。学生在学习每一门大学理论课时都能够拿到的学习资料有教材和教师上课的教学课件。其实生物微格教学的资料远远不止这些,还有每个教学技能的示范录像及教案等,可是这些资料往往没能通过一个很好的方式发送到每个学生手上,最终导致学习资料不充分,训练效果不理想。

4.没有照顾到每一位学生。每个学生都是不一样的,但是传统的生物微格教学却没有照顾到每一位学生。有些学生可能对某个教学技能理解不透,而传统的理论教学课堂上师生又缺少沟通、交流,这样容易导致学生对这门课的学习失去信心。

三、翻转课堂优化下的生物微格教学

翻转课堂与传统课堂过程相反,把知识传授与知识内化两个过程分别放到了课前和课上进行,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自主能力,还可以增强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广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微格教学实训平台为学习生物微格教学的学生提供了充足的学习资料,该平台包括教师录制的PPT视频、各个教学技能的示范视频及教案等。本平台的开发可解决当前传统生物微格教学存在的以上四个问题:

第一,平台提供教师录制的PPT视频,视频讲解全面细致地涵盖了每节课的新知识,通过翻转课堂的模式,学生可以在课外自由安排时间进行学习,在没有教师查勤的压力下,自主学提高了学生理解知识的效率,从而节约课时以便进行实践。

第二,平台提供的教学视频都是经过教师精心设计的,画面生动形象,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解过程中突出重点难点,全程教学逻辑清晰,根据学生的最佳注意力为15~20分钟设计的教学视频,让学生在体验在线的有效教学。

第三,平台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料,不仅包括教学视频,其中还有每个教学技能的示范视频、示范教案等,充足的学习资料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学习生物微格教学。

第四,平台提供的教学视频方便学生观看、学习。当学生对某个教学技能不太理解的时候,他可以反复去观看视频,反复去琢磨,或者可以通过平台的互动论坛进行讨论,针对训练中的具体情况具体评价,并加以分析,加强生生和师生间的交流。

教学是科学,是技术,又是艺术。教学作为科学是有规律可循的,作为技术是能够通过专业训练掌握的,而教学艺术则是科学达到“神乎其技”的理想境界。利用“翻转课堂”的模式可以很好地优化生物微格教学。

参考文献:

[1] 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4).

[2] 黄燕青.翻转课堂中微课程教学设计模式研究[J].软件导刊,2013(6).

[3] 汪晓东,张晨婧仔.“翻转课堂”在大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教育技术学专业英语课程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13(8).

[4] 卜彩丽,马颖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我国高等院校应用的可行性分析[J].软件导刊,2013(7).

篇10

在区教育局下达了“师德师风教育月”活动通知后,我校随即召开了领导班子会,对我校教师的基本情况进行了分析,确定了师德教育月的重点和办法,对于我校师德师风教育月活动作了全面部署。

1、成立校长为组长,全体行政干部和教研组长为成员的“师德师风教育月” 活动领导小组。

2、迅速组织发动。根据我校《师德师风教育月活动的工作安排》,组织全体教师参加了师德师风动员会;会上校长除了传达上级文件精神,还结合身边及师德方面的先进事迹从思想深处到教学实践,使广大教师都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在教师中产生了很深的影响。

二、精心组织,加强学习,提高教师师德师风素质

为了使教师们深刻认识到师德的重要性,本次活动采用集中学习和分散学习相结合:一是例会集中学,二是平时自觉学。学校充分利用周二的例会时间,每周进行一次理论学习,并以教研组为单位展开形式多样的小组学习和交流讨论。通过材料学习与本职工作相结合;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等方式,对各类文件、学习材料进行了全面学习。学校还通过教师QQ群向教师下发了师德学习材料,内容包括:《教育法》、《教师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等相关政策法规。并明确了学习要求:认真学习,做好笔记,深刻领会,并能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谈体会,谈感想。全校教师通过不间断的学习,知道什么样的教师才是适应时展的合格教师。如今,我校老师们爱岗敬业、团结协作、遵纪守法、乐于奉献蔚然成风,广大教师用他们过硬的自身修养展示了新时代教师的师德风尚。

三、活动推进,形成师德教育的新风尚

为进一步提高我校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学校积极为教师创设有效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从多方面多角度挖掘身边的典型,以点带面,放大亮点效应,蕴养校园里良好师德师风的浓郁底蕴。

1、深入师生和家长,促进师德建设。以庆祝第34个教师节为契机,召开部分教师、学生、家长座谈会。通过面对面座谈及问卷活动等一系列活动,使学生、家长和教师的交流更加的透明,促进师德建设工作的进一步提高。

2、树立师德典范,发挥示范作用。我校结合上级的“优秀教师”、 “优秀班主任”、“师德标兵”“先进教育工作者”等评选活动于9月7日举行了学校层面的庆祝教师节颁奖大会,对在上年度获得先进荣誉的教师代表进行表彰以给老师们树立了榜样,从而在校内掀起比、学、赶、超的热潮,有力地推动了本次师德师风建设活动。

3、根据教师在师德师风学习的体会,结合平时的工作实际,全体教师向学校递交了师德承诺书。学校将各人的承诺在宣传橱窗内向学生、家长和社会公示,鞭策教师改进工作作风,激励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学习生活中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

四、巩固成果,建立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

师德师风教育是一个长期的工作,它关系到学校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关系到学校的持续发展、关系到学生的成长与成才,因此,这项工作要常抓不懈。下一阶段,我们将继续立足实际、大胆创新,积极探索师德建设工作的新路子:

篇11

一、“教师专业化”与“校本教研”的兴起及相关概念的界定。

20世纪60年代后,尤其是80年代以来,教师专业化运动成为当今世界教师教育改革的主流话语和发展趋势。“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作为教育教学的实践者,能在复杂的、各种具有挑战性的教育教学情境中,熟练地运用经过自己整合的知识和技能,并对教育教学的内容、过程和方法等进行反思、改进,且具有对教育教学问题进行探究、自主寻找和确定解决问题的对策的见识和能力的发展。

2003年3月,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方案明确提出:学校应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鼓励教师针对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开展教学研究。2004年2月10日,教育部刊发了《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该计划明确规定,要“深化中小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积极推进校本教研制度建设”。政策的推动,使“校本教研”在很短的时间内成为教育界的探索热点和实践工作者的主流话语。

朱慕菊认为,校本教学研究,即校本教研,是以校为本的教研,是将教学研究的重心移到学校,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理论和专业人员共同参与的一种教研活动。其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既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经验的总结、理论的提升、规律的探索和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保证新课程改革实验向纵深发展的新的推进策略。

二、校本教研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关系。

从校本教研的概念可知,校本教研以其明确的目标指向,与学校和教师的天然联系,以及能动和不断创新等特性,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条现实的有效途径。校本教研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方面主要表现为:教师主体性的激发,教师反思性实践水平的提升,教师合作意识的形成,等等。

(一)以主体性参与为特征的校本教研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了动力。

校本教研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认为发挥教师的主体性是顺利推进校本教研的关键。校本教研确立了教师在其专业实践和研究中的主体地位,肯定了教师的主体价值,并为教师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提供了平台。校本教研赋予了教师研究自身实践的权利,他们不再是被研究的对象、研究成果的纯粹消费者,而是研究自身专业实践的主体,教师应该也能够主动地发现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研究它和解决它。主体地参与、分享和决策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和内容。“教师在教育实践中的主体性参与,是教师发展的根本性动力”。教师要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首先应成为独立的人,主体意识觉醒的人。虽然学科知识和专业知识是教师专业化必不可少的载体,但如果教师的主体性没有得到足够的张扬,那么即使掌握了学科知识,精通如何教的技能,他们在专业化过程中最终也摆脱不了被工具化的命运。

(二)以反思性实践为基本形态的校本教研为教师专业发展夯实了知识基础。

实践性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它是在经验与反思的基础上形成的。只有基于反思性实践及其中生成的实践性知识,才能找到自己知识的生长点和自我专业发展的空间。校本教研就是体现这种新方向的具体措施。教师作为专业人员,要具有从经验中学习和对自己的实践加以反思的能力。植根于实践,对经验与实践进行反思,进行实践性研究,这是实现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

(三)以合作为标志的校本教研为教师专业发展创造了条件。

虽然教师个体的实践性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个体的反思性实践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路径,但并不意味着“自修”将成为教师专业化的唯一策略。教师的专业成长更多的是依靠群体的力量。教师之间的合作关系、骨干教师对于一般教师的专业帮助,对于教师的专业成长是至关重要的。实际上,实践性知识作为“反思性实践家”的专业知识基础,本身就要求教师经验与教养的共享。专业共同体的形成对于教师成长为“反思性实践家”是不可或缺的条件。合作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词,离开了教师之间的合作,离开了教师在专业共同体中的专业对话与协作,教师的专业发展就丧失了发展的根基,失去了发展的活力。

三、充分发挥校本教研的教师专业化功能,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综上所述,校本教研是实现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所以我校从校本教研入手,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我校自从被确定为县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基地以来,成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使得校本教研制度化、规范化和系列化,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我校的校本教研工作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的。

(一)加强校本教研制度建设。

1.建立理论业务学习制度,增强教师研究意识。

学校提供书籍,如《给教师的建议》、《心灵处方》、《教育研究文稿的写作》等。每个月教研处提供两次理论学习材料,安排两个单位时间,供教师学习理论和研讨教学。鼓励教师将理论学习和实践反思相结合,集体交流和个人自学相结合,并写好理论读书摘记,不断提高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建立教研活动制度,有效开展年级段、教研组和备课组活动。

篇12

1 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

工学结合的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下文简称一体化课程)是将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结合成一体的课程,它的核心特征是“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相结合;促进学生认知能力发展和建立职业认同感相结合;科学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符合职业能力发展规律与遵循技术、社会规范相结合;学校教育与企业实践相结合”,学生通过对技术(或服务)工作的任务、过程和环境所进行的整体化感悟和反思,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的统一。

2 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

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亦称为“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是工学结合的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的一种典型课程模式,它是基于工作过程进行课程内容选择和序化,而开发的职业教育工学结合、理实一体的课程。课程基本的要求涵盖三个方面,即工作过程结构的完整性(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反馈)、工作要素的全面性(工作的内容、对象、手段、组织、产品、环境)以及知识内容的工作过程性。课程内容以工作过程知识为主,陈述性知识为辅,并按照工作过程来序化知识内容,即以工作过程为参照系,将陈述性知识和过程性知识整合、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整合。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多以“项目课程”“任务驱动课程”“学习领域课程”等形式实现,其教学方法主要采用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

3 教材与学材的区别

3.1 教材

教材是由三个基本要素,即信息、符号、媒介构成,用于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和思想的材料。

教材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材指课堂上和课堂外教师和学生使用的所有教学材料。狭义的教材就是教科书。很显然,广义的教材既包括课堂教学的教科书,也包括其他所有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材料。

3.2 学材

“学材”是广义的教学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传统的教科书相比,它是用于“直接帮助学生学习”的教学材料,不同的行业和地区有不同的叫法,典型的有工作页和自学卡片(individual study card)等。在学材的引导下,学生可以设想出最终工作成果并进行自我控制的(独立或小组合作)学习。学材有传统教材无法替代的作用,表现在:促进有目的的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指导学生从技术资料中获取和分析专业信息,并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经历完整的工作过程直到完成学习任务,从而获得方法能力等关键能力;帮助学生从实际经验和书本抽象的描述中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实现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的统一。

学材是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指导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工具,它不是传统教材的替代品,而是传统教材的进一步发展,它甚至可以指导学生在使用传统教材方面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学生按照学材的要求,从传统教材及其他专业技术中找到所需要的信息,并完成学习任务。

学材的编写方式与具体的学习任务和学习条件(包括学校、学生和老师)有关。学材(和教材)可分为分科型和综合型两类:分科型学材(类似传统教材)分别从相关学科领域中选择学习内容,彼此独立地安排学习内容,组成不同学科性质的学习材料;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一般采用综合型学材,即将针对某一学习任务的有关内容结合在一起编制而成。综合型学材的知识不限于一门学科,而是包含了多门与完成学习任务相关学科领域的内容。

4 工作页及其内涵

“工作页”,是学材的一种,它是按工学结合与“教、学、做”一体化思路,基于工作过程和认知规律、学习理论等建构和设计出的“工-学”任务的一种纸质化载体文本。其内容包括工作要素、工作过程及学习任务,既是学生的工作对象(相当于待加工的工件),也是老师的教学工具。“工作页”的最基本功能是用于实现做中教、做中学。

从性质上讲,“工作页”是一种开放或半开放性的“工学课业”,是一种融汇了工学目标、工学内容、工学方法手段、工学组织方式、工学效果评价等的教学设计,正好契合了“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边做边教,边做边学”的内涵与要求。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