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6 15:57:4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执业审计工作总结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贵州铝厂工贸实业总公司 龚凤凌
本人1995年从浙江经济高等专科学校工商系劳动人事管理专业毕业后,分配到贵州铝厂第三电解铝厂人事科工作,从事养老、失业、医疗保险统计管理及劳动合同的签订等方面的工作,1998年被厂部聘任为助理经济师;1999年3月调入贵铝工贸实业总公司人事科工作至今,除继续负责养老、失业、医疗保险统计工作外,还主要从事劳动工资方面的管理,并参与了公司2003年劳动用工、人事、分配制度的改革方案试行工作。现将本人自参加工作以来所从事的专业技术工作总结如下:
一、 养老、失业、医疗保险统计管理
本人参加工作后从事时间较长的专业技术工作,主要是养老、失业、医疗保险统计管理工作。95年,贵铝职工养老保险进入行业统筹阶段,刚刚起步的职工养老保险工作千头万绪要从最基本的职工养老保险信息的采集、整理、建立台帐记录做起。在人事科领导的指导下,我认真负责地做好职工的养老保险信息采集、登记工作,填写核算《贵州铝厂职工养老保险缴费基数过录表》,做好各类养老保险数据统计工作,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在办理、核算养老保险金的支付过程中,我灵活运用自己在校学习掌握的《社会保障学》及有关计算机数据信息库知识,将职工养老保险缴费基数的核算修改为一项简便、合理的函数公式,使单位职工养老保险管理工作由单一、老化的手工操作真正转变成了计算机科学管理,大大缩小了工作量,缴费基数核算的准确性也得到了提高,受到单位领导和职工一致好评。在完成厂内职工养老保险的前期阶段性工作后,在随后而来的失业、医疗保险统计数据的统计过程中,我准确理解各类统计指标的解释内容,保证各种保险统计报表基础原始数据正确,对上述保险统计报表体系中,指标栏目涉及内容较多,指标分解要求也较为细致的,我认真正确归类处理统计报表各项指标的内容,按统计报表的填报要求,使发生数据变化的逻辑关系正确,对表中指标数据发生重大变化的,及时调整并作变更说明,及时统计汇总。在实际工作中,这样烦琐的统计工作要求我作为一名业务经办人员,要时常进行细致的业务工作效果分析,从定性和定量分析的角度,对整个业务工作效果进行评价,才能得出准确的定量报表数据,同时,必要的企业保险统计数据报表综合分析也是做好此项工作的重要手段之一,以养老保险为例,从参保单位、参保职工、缴费人数、缴费基数到养老保险费的征缴额度的确定,相互之间形成了一条紧密的工作链,在指标参数都确定的情况下,各项指标之间的对应关系都是十分明确的。通过对统计报表各项指标数据的综合分析,我进一步提高了上报统计报表数据的准确性。多年来,我所在人事部门的保险统计信息资料,填报及时可靠,数据准确无误,多次受到有关业务部门的高度评价。
二、 日常工资管理和岗位工资制度改革
“3353”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即“围绕全县三大主导产业,制定三个阶段系统培训模块,做好五种结合,进行三项考核”。根据建平县是国家商品粮生产基地县和全省百万亩设施农业大县、建平县畜牧肉羊发展大县实际,确定以种植业、设施蔬菜和肉羊养殖三个农业主导产业为培育培训对象;根据培训产业的不同,按照农时季节,实行半农半读、分三个阶段分期学习:第一阶段为基础理论知识学习阶段,主要授课内容有:《现代农业企业经营与管理》、《农产品市场营销》、《农产品质量安全与检测》、《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与会计》、《新农村政策法规》、《市场信息化》,本阶段培训为8天。第二阶段为本专业实用技术培训、田间课堂、观摩学习、知识竞答、经验交流、到企业或基地考察学习,让学员将课堂所学的知识充分应用到实践当中,并在实践的过程中补充理论知识的不足,本阶段培训为6天。第三阶段是技术跟踪指导阶段,在培训一年的时间里农广校教师将会继续分区域、分产业、分层次进行后续技术跟踪指导服务,切实解决学员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全面提升科技素质。为了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训采取了集中授课和田间课堂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异地培训与进村培训相结合、专家讲座与技术指导相结合、短期培训与学历教育相结合等五种培训形式开展农业系统培训。参加此次培训的学员都要经过理论考试、技能测试、毕业考试三种考核方式,合格后发给新型职业农民结业证书、职业技能鉴定证书和所学专业的中专学历毕业证书。认定后发放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证书。
二、“3353”模式主要保障措施
1. 成立组织、加强领导。为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特成立了以主管农业县长为组长,县农经局、县财政局、县发展和改革局、县畜牧局、县人社局的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领导小组和以农经局副局长为组长、农广校为成员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实施小组。小组的成立得到了县委、县政府和各级领导的重视,召开专题会议及研讨会,制定优惠政策,为开展各项工作提供了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的支持。
2. 扩大宣传,遴选学员和教师。通过广播、电视、报纸、新闻媒体、发放宣传材料等多种方式加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舆论宣传,调动农民学习知识、运用知识、掌握技能、创业增收的积极性,激发农民接受教育培训的内在动力。根据建平县是国家商品粮生产基地县和全省百万亩设施农业大县、建平县畜牧肉羊发展大县实际,确定以种植业、设施蔬菜和肉羊养殖三个农业主导产业为培育培训对象;将符合以下条件的农民确定为县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选拨对象:一是劳动力年龄在18~60周岁内的本县从事种植业、设施农业、畜牧养殖业具有一定规模的经营业主。二是在本县种植、养殖规模经营在两年以上并符合相关规定的农民。
建平县农广校把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认定申请表》、《辽宁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学员登记表》发放到全县26个乡镇,让符合以上条件的种植业、设施农业、畜牧养殖的经营业主,到所在乡镇农业站、畜牧动检所领取表,填好后由乡镇农业站、畜牧动检所报送县农广校。审核遴选后确定为培训学员。
为确保教学效果,建平县农广校在聘请教师、专家时严格把关,遴选熟悉“三农”具有丰富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并有一定职称、资质的人员作为培训教师,成立一支专业高效的培训师资队伍。所聘教师在有理论知识的同时,都是在本行业某些实用技能上有专长的人,为了拓展选修课程,达到综合素质的提高,还有针对性地外聘沈阳农业大学的教授讲师来授课,极大地调动了学员学习的积极性,提升了培训的实效性。
3. 制定培训计划,编制培训教材。根据培训班特点,分产业分班次制定培训计划和课程表,按照农时季节,实行半农半读、分段学习、分期实践、采取集中授课和现场指导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异地培训与进村培训相结合、专家讲座与实地观摩相结合、开展培训与跟踪服务相结合等方式开展农业系统培训。管理参照农业创业培训方式进行,实行班级管理,每班50人,确定1名班主任,实行班主任负责制,组织开班仪式、点名签到、维持课堂纪律、组织现场观摩、有奖竞答等等有关教学工作。集中室内培训8天,专业实用技术培训、田间课堂、观摩学习、知识竞答、经验交流、到企业或基地考察学习累计6天,后续跟踪服务1年,所有学员全部参加了农业职业技能鉴定,并有80%以上学员自愿参加农广校中专班。
建平县农广校还精心组织农业中心、畜牧局、设施农业发展中心的专家学者,结合三大产业,编写了《玉米创高产综合配套栽培新技术》、《建平县设施农业生产技术》、《东北细毛羊良种繁育技术》、《畜牧养殖技术》等培训教材及各种典型材料汇编10余种,这些教材,针对性强,因地制宜,通俗易懂,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奠定了科学的技术基础。
4. 优化培训模式,创新培训方法。一是积极推行多样化培训方式。玉米产业因为相对集中,规模较大,推行了培训教师、媒体资源和培训课程“三进村”;设施蔬菜产业规模经营的大户分布全县各个乡镇,相对分散,因此统一组织到农广校培训室进行集中授课;对企业拉动力强的养羊产业实现校企联合培训,其中2013年县农广校与建平金旺羊业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培训养羊产业50人。二是完善农民科技书屋、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应该建立农民长期学习的主阵地,县农广校结合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项目为项目区农民科技书屋送去了1000余册实用图书和2000片科技光盘。从而使职业农民学习经常化、便利化。学校还本着“教学有设备、下乡有工具、学习有场所、实习有基地”的目标,根据不同产业建立建设示范实训基地,组织职业农民现场观摩,实践实习,现身说法,示范操作,使职业农民的科技意识、科技素质和生产经营能力得到一步步的提升,为推进农民职业化进程奠定了物质基础。
5. 完善制度,加强档案管理,使职业农民培训形成长效机制。为了保质保量完成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培训国家级试点工作,建平县加强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建设,建立健全了第一节课制度、班主任职责、农广校职业农民培育学员守则、新型职业农民认定标准及条件、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培训计划、资金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和对培训合格学员的跟踪服务制度及大力宣传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培训的优惠政策和措施制度等等,使各项管理工作实现了有序化、制度化、系统化。同时加强了培训档案管理工作,把学员登记表、培训台账、学员培训档案、教师授课和培训效果评价表、跟踪服务卡;签到簿、考卷、职业技能鉴定相关表、培训班总结、试点工作总结、各种活动的图片及影像资料全部整理归档,做到了学员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电子化。
三、“3353”模式特点
我所全体成员对ERP实验中心老师所提出的要求以及相关经营规则进行了认真的学习,对做好事务所工作进行了认真地研究和讨论,认为审计是我所的一项重要工作,并结合我所的实际,做出了具体的安排布置。了解会计师事务所的机构设置,进行相应的分工,制订具体的审计计划,编写审计程序,编写详细的审计规则,学习审计方法,为审计工作做充分的准备。
二、联系实际,突出重点,会计工作扎实深入
一、目前大部分企业在内部审计工作方面存在的问题现状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指内部审计机构为确保其审计质量符合相关准则的要求而制定和执行的政策和程序。审计工作的内容较为复杂烦琐,且企业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一)审计方法有待创新
新时期,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相应的经济管理制度和财务工作上的项目分类也都有了新的规划。同时,基于科技信息技术的发展进步,各个企业都在积极建设信息化工作平台。这就对内部审计工作有了新的要求,尤其是对企业实物资产和无形资产的数量统计和质量检查问题上,传统的审计工作不仅会耗费大量的人力资源,工作效率慢,而且容易出现数据记录错误的问题,而影响审计工作的质量。此外,许多审计人员所使用的方法还存在不科学的问题。比如,目前仍然有审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根据自身长期的工作经验来做出分析和判断,在专业技术的使用方面只对统计抽样的方法有一定的应用,其他审计技术都没有发挥作用。而且,内审人员的审计理念和意识仍停留在账项及制度基础审计方面,片面地认为内部审计就是查问题、找毛病。过于注重企业资产核对的工作,而忽视了内部审计在监督、服务、管理等方面的职能。对审计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还容易出现工作马虎的情况,无法全面地展示出企业的经济运行情况。这些问题都是由于审计工作人员自身审计能力不够完善引起的,也与企业没有重视起对员工定期进行培训教育工作有一定的关系。这是目前企业在开展内部审计工作时,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二)管理制度有待完善
内部审计工作人员虽然是在企业内部完成各项工作,但是其相应的技术操作及运行方法都是经过国家统一规定的。而实际上,许多企业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所使用的工作方式和发展目标都不相同,就使得各个企业内部的管理机制也各不相同。这就要求内部审计工作在运行机制方面应当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并且,工作人员应当制定科学的审计工作方案,规范工作流程才能保证审计工作的质量。而基于目前个别企业的管理机制无法有效落实到位的问题,审计工作经常出现同一项目重复审计或者审计疏漏的情况,导致审计工作质量下降,这也与信息沟通交流渠道不畅通有一定的关系。因此,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在内部审计问题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尤其是针对审计部门的独立性问题上还存在许多不足,制约着内部审计工作效力的充分发挥。
(三)审计质量评价问题
不论在哪个工作岗位上,在具体进行工作时,都需要按照一定的标准来进行工作。而这体现在内部审计工作上就是对质量控制的标准设定问题。国际上有很多的内部审计准则,说法不一。企业的内部审计作为企业发展中不可缺少因素,更应该结合自身情况制定一套科学的合理的评价审计质量的标准。主要应当将评价目标放在员工的工作行为上,而在目前的审计工作中,有部分企业就缺乏质量控制评价体系,主要是以业务量的多少或者查处问题的多少来衡量其审计能力。内部审计业务标准的缺乏,使得审计人员执业目标不清晰,执业能力低下,没有积极的执业意愿,只关注于如何提升审计工作量,而忽视了质量方面的问题。
二、有效控制和优化内部审计质量的可行方法
基于内部审计质量方面在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相关企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对控制和优化审计质量的有效方式进行分析和研究。
(一)提高审计团队的工作能力和素质
要想充分提升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就必须要对相关的工作人员开展培训教育工作。工作的内容应当以思想教育和知识技能教育为主,结合新时期社会经济制度发展变化情况以及企业生产经营工作的具体需求,安排专家授课。企业必须要意识到设置审计工作部门的重要作用,认可审计工作人员在企业当中的地位,并帮助审计人员明确意识到自身的工作职责。为了能够提高审计团队整体的工作能力和素质,企业还应当设置人才引进机制,面向社会开展招聘会议,招收一些高技术、高素质的专业审计工作人员,为内部审计工作团队注入新鲜血液,从而确保各项审计工作的有序开展。
(二)应用信息技术建立全面的审计结构体系
在信息时展进步的环境背景下,相关企业应当重视起信息技术能够为审计工作带来的便利性,增加资金投入,引进相应的工作设备,然后创建内部的网络工作平台。审计工作人员需要明确一点,就是审计质量控制的实质和核心便是审计证据是否充分和适当,不同的审计证据可以实现不同的审计目标。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必须要结合内部审计工作的具体流程,设置完善的网络结构运行体系,保证审计工作的全面性。比如,审计工作主要包括事前监督、事中管理以及事后审核,审计人员需要根据不同阶段的不同侧重点来明确工作的重点方向,细化网络结构体系的分类情况。利用信息技术收集并整理相关的经济收支信息,在这里尤其要注重网络信息安全的问题,建立安全防护体系,并设置平台的身份验证系统,其他工作人员可以查看审计信息,监督审计工作的公平性和合理性,但是不能对审计数据随意进行修改。
(三)内部监督管理机制的健全和完善
健全的监督管理机制是保障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决定性因素,基于传统的监管机制没有结合企业自身发展特点进行设置,因而无法有效落到实处,也就无法发挥监管工作的真正价值。针对这个问题,相关企业必须要结合企业内部的监督管理机制、审计工作的范围以及国家相关的管理规定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制定出科学合理内部管理制度。企业需要设置一个监管工作部门,保证其各项工作的独立性,避免出现权责问题划分不清而导致影响工作效率和质量的情况。但是,独立不代表不与其他部门建立联系,企业内部每个部门的工作数据变化都会对审计工作的最终数据产生影响。这就要求监管部门与内部各个部门之间建立起紧密的联系,在这方面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来保证工作数据的及时传递,确保数据的真实性。
(四)建立审计质量的综合考评制度
考核和评价内部审计工作的效果是完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重要内容,通过内部审计工作效果的评价和考核,可以从总体上了解内部审计工作,才能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审计工作的整体实力。这就要求企业建立一个科学的审计质量综合考评制度,对内部审计人员的每日工作情况进行详细的记录。并定期针对记录的内容进行工作总结,在总结会议上,对严格按照管理规定进行审计工作的员工给予表扬,并对出现审计马虎情况的人员进行批评。同时,企业要设置一些奖惩结合的考评机制。根据每位员工的实际绩效情况合理进行职位和薪酬的调整,以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热情。在这个环节,企业还要根据基础审计结构体系当中对审计内容的分类来为每位审计人员安排具体的工作任务,这是保证员工工作效率的关键所在。
三、结语
企业必须要意识到内部审计工作对自身发展以及社会经济稳步发展的重要作用,积极结合国家的相关管理规定,以及新时期审计工作的具体内容和形式变化,对相关工作人员展开培训教育工作。在这个环节要注重对员工个人工作素质的提升,然后可以应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来建设工作平台,根据审计工作流程来完善审结构体系。并将审计工作的相关基本要求与企业内部的运行管理机制结合起来,为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基础保障。最后,建立审计工作质量的考评机制,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进而达到控制和优化内部审计质量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