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单元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06 15:57:4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初中化学单元总结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初中化学单元总结

篇1

空气

一、第一个对空气组成进行探究的化学家:拉瓦锡(第一个用天平进行定量分析)。

二、空气的成分和组成

空气成分

O2

N2

CO2

稀有气体

其它气体和杂质

体积分数

21%

78%

0.03%

0.94%

0.03%

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a、可燃物要求:足量且产物是固体

b、装置要求:气密性良好

c、现象:有大量白烟产生,广口瓶内液面上升约1/5体积

d、结论: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空气是混合物;

O2约占1/5,可支持燃烧;

N2约占4/5,不支持燃烧,也不能燃烧,难溶于水

e、探究:

①液面上升小于1/5原因:装置漏气,红磷量不足,未冷却完全

②能否用铁、铝代替红磷?不能

原因:铁、铝不能在空气中燃烧

能否用碳、硫代替红磷?不能

原因:产物是气体,不能产生压强差

三、常见气体的用途:

①氧气:供呼吸

(如潜水、医疗急救)

支持燃烧

(如燃料燃烧、炼钢、气焊)

②氮气:惰性保护气(化性不活泼)、重要原料(硝酸、化肥)、液氮冷冻

③稀有气体(He、Ne、Ar、Kr、Xe等的总称):

保护气、电光源(通电发不同颜色的光)、激光技术

四、空气的污染及防治:

1、对空气造成污染的主要是有害气体(CO、SO2、氮的氧化物)和烟尘等

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为CO、SO2、NO2、O3和可吸入颗粒物等。

2、空气污染的危害、保护:

危害:严重损害人体健康,影响作物生长,破坏生态平衡.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和酸雨等

保护:加强大气质量监测,改善环境状况,使用清洁能源,工厂的废气经处理过后才能排放,积极植树、造林、种草等

3、目前环境污染问题:

臭氧层破坏(氟里昂、氮的氧化物等)

温室效应(CO2、CH4等)

酸雨(NO2、SO2等)

白色污染(塑料垃圾等)

五、纯净物与混合物:

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叫做纯净物;例如:氧气、氮气、水、二氧化碳等可用化学式表示。

混合物:有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物质组成的物质叫做混合物;例如:空气、各种溶液等

多数天然存在的物质,包括矿石、河水、海水等,物质的溶液也属于混合物。

课题2氧气

一、氧气的物理性质:

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大,不易溶于水。

二、氧气的化学性质:

1、氧气与下列物质反应现象及化学反应方程式:

①木炭在氧气中燃烧(黑色固体)

实验现象: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热,生成一种无色无味气体,该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空气中的燃烧情况:木炭红热,无烟、无焰,生成无色无味的气体

②铁丝在氧气中燃烧(银白色固体)

实验现象:剧烈燃烧,火星四射,铁丝熔成小球,生成一种黑色固体。

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意事项:集气瓶底部铺少量的细沙或加少量的水,防止生成的固体物质溅落瓶底,致使集气瓶炸裂。

在空气中加热情况:持续加热发红,离火后变冷。

③硫在氧气中燃烧:

实验现象:硫在空气燃烧产生微弱的淡蓝色火焰,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同时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白色固体)

实验现象:比空气中燃烧剧烈,发出白光,集气瓶内壁出现水珠,有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无味气体产生。

文字表达式:石蜡+

氧气(O2)二氧化碳(CO2)+

水(H2O)

空气中燃烧情况:燃烧产生黄色火焰,放热,稍有黑烟。

⑤铜丝在空气中灼烧(红色固体)

实验现象:加热后,铜丝红热,冷却后,在铜丝表面出现一层黑色物质。

化学方各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论:

(1)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在一定的条件下,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反应。在这些反应中,氧气提供氧,称为氧化反应。氧气便是常见的氧化剂;

(2)物质在纯氧气中燃烧程度比空气中燃烧要剧烈。说明物质燃烧程度,与氧气的浓度大小成正比;

(3)物质燃烧时有的有火焰,有的会发光,有的会冒烟。一般来说,气体燃烧会有火焰产生,固体直接燃烧,产生光或者火星。生成物有固体,一般都会产生烟,即固体小颗粒;

(4)物质与氧气反应不一定是燃烧现象,如缓慢氧化。

三、氧气的用途

1.供给呼吸:医疗上急救病人,登山、潜水、航空、宇航提供呼吸;

2.支持燃烧:炼钢、气焊与气接、液氧炸弹、火箭助燃

四、化合反应:

1、定义: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物质反应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叫做化合反应。

2、表达式:A+B==AB

课题3

制取氧气

一、氧气的工业制法:

工业制氧气——分离液态空气法(原理:氮气和氧气的沸点不同

物理变化)

二、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1、药品:①H2O2和

MnO2

②KMnO4

③KClO3

MnO2

2、反应原理

2H2O2

2H2O

+

O2

2KMnO4

K2MnO4

+

MnO2

+

O2

2KClO3

2KCl+3O2

3、反应装置

选择根据:发生装置:固固加热型、固液不加热型

收集装置:根据物质的密度、溶解性

4、操作步骤(以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并用排水法收集为例)

步骤:连—查—装—固—点—收—移—熄

5、注意事项:

①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引起试管破裂

②药品平铺在试管的底部:均匀受热

③铁夹夹在离管口约1/3处

④导管应稍露出橡皮塞:便于气体排出

⑤试管口应放一团棉花: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

⑥排水法收集时,待气泡均匀连续冒出时再收集(刚开始排出的是试管中的空气)

⑦实验结束时,先移导管再熄灭酒精灯:防止水倒吸引起试管破裂

⑧用排空气法收集气体时,导管伸到集气瓶底部

6、氧气的验满: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

检验: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

三、催化剂(触媒):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

(一变两不变)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叫催化作用。

四、分解反应:

1、定义: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的反应,叫做分解反应。

2、表达式:AB==A+B

补充:常见气体的检验方法

①氧气:带火星的木条

②二氧化碳:澄清的石灰水;现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一定条件下可用燃着的木条;现象:燃着木条熄灭。

③氢气:将气体点燃,用干冷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烧杯内壁有水雾出现;

或者,先通过灼热的氧化铜,再通过无水硫酸铜;黑色粉末变成红色,无水硫酸铜变蓝。

9、氧化反应:物质与氧(氧元素)发生的反应。

剧烈氧化:燃烧

篇2

关键词:

初中化学;作业;误区;对策

一、初中化学作业存在的误区

初中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和科学性较强的课程,它要求作业在促进学生加深记忆和有效理解化学知识的基础上,使学生通过动脑和动手的行动中,有效的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但是,教师在传统教学思维理论的指引下,没有发挥出化学作业应有的作用,初中化学作业的布置还存在以下问题:

1、课堂作业无效

课堂作业主要用来巩固课堂教学成果,使学生深刻理解课堂教学内容。但是,有的化学教师没有发挥出课堂作业巩固随堂知识的重要作用,不能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灵活设置课堂作业,课堂作业往往成了课堂教学的必备环节,学生只是在课堂作业中重复一些书本中的定义、化学方程式等。还有的化学教师将本应课堂完成的作业留给学生在课后完成,不仅增加了学生的负担,而且不能对作业进行有效的讲解和指导,没有及时形成对课堂教学结果的反馈。

2、课后作业太多

新教改明确要求减轻初中生的作业负担,但是,有的教师还依然固执的认为只有增加学生的作业量,才能提高学生的成绩。有些教师甚至还认为初中化学是一门后开设课程,化学相对主科课程教学的时间有限,必须使学生在大量作业中提升成绩,不少重复性的试题和练习册成为了初中化学的课后作业。这些作业不仅起不到促进学生复习化学知识的效果,而且也使学生疲于奔命,甚至还可能使学生丧失学习化学的兴趣。过大的作业量,不仅不能培养学生较好的化学学习方法,也不利于学生充分理解化学定理。

3、作业形式过于死板

目前,初中化学作业过于强调复习基础知识和对复杂题目进行演算两种方式。初中化学作业也主要以完成教科书上的习题和教师统一订购的习题册为主,教师很少留给学生做实验等需要学生动手完成的化学作业。教师布置的作业往往是根据以知条件,运用相关定理求未知数据的单一作业模式,学生主要以思考和演算的方式来得到作业结果。通过结果想过程,根据过程推论结果,或是一道题有多个答案的题目很少出现在化学作业中。有的教师为了应付上级部门的检查,甚至规定了学生作业本在解答相应化学作业题目时应使用的具体统一作业格式,这使化学作业形式于死板。

二、初中化学作业设计的策略

1、突出趣味性策略

在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引下,初中化学作业应当重在质量,要使学生告别以往那种无用的重复练习,要使学生在化学作业中体会到学习化学的乐趣,从而使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掌握化学知识,形成必要的化学能力。因此,教师在作业内容的设计上要有新意,要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展开思考,要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活动,能积极的思考化学理论知识,能为学生在作业中开创学习的自由环境,使学生在找寻答案的过程中乐此不疲。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化学故事、化学史上的奇闻异事,激发学生的作业兴趣,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走进化学的世界中有关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就可以给学生在作业中布置“滴血认亲”的奇案故事,使学生在故事中能自己总结出化学道理,以及再扩展讲述滴血加明矾不相融和加盐相融的化学小实验,从而使学生对物理和化学性质有进一步理解。

2、坚持以人为本的策略

化学作业必须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如果化学作业成为了学生不得不被动接受的一件任务,那么作业的布置就是失败的。因此,初中化学作业的布置,要在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给学生布置能力范围以内的作业,甚至在作业题中教师可以分为高中低三个档次,使学生选择性的完成其中的某项或几项任务,这样不仅有利于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作业需求,而且可以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水平。教师也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需求,反复的设置需要进行巩固学习和熟练掌握操作技术的题目。例如,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教师在进行完前三个课时后,教师可以围绕元素周期表出三道题目,第一题主要围绕元素周期表常识,让学生任意组合写出至少5个氧化物、气体、碱、酸、盐等不同物质的化学式,第二题要求这些化学式在第二天同桌两两讨论中让对方读不出而经教师验证又是正确的化学式,那么既为获胜方。第三题,让学生用自己最精练的话语总结出化学式中发现的规律。这些问题的难度逐一增加,可以使学生至少做出几个题目,同时又有效的使学生积极的探究化学世界的神奇。

3、贴近实际生活策略

化学作业要贴近学生的家庭和生活环境,要使初中生能在日常生活中就可以找到完成作业所需的实验器材,进而让学生自己动手验证化学作业的结果。因此,教师在布置初中化学作业的内容上,应当是学生头脑中已有基本的化学概念或已经是相当熟悉的化学成份,学生作业完成的过程,应当是学生通过生活中的实验,就可以有效得到正确的答案。此外,教师布置的作业应当符合安全要求,必须对学生完成作业有明确的说明,使学生在安全的范围内完成化学作业。化学作业未必都是让学生得到结果,也可以告知学生结果,而让学生想办法推理出结果的正确性。例如,在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爱护水资源一节,就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个观察水污染情况的作业,例如,可以告诉学生生活中可用漂白粉净化水、蒸馏净化水和过滤净化水三种方法,从而让学生完成治理水污染的实验,让学生说说三种方法中哪种效果最好,并找到原因是什么,最后让学得到不同方式净水会有不同效果。

三、结论

初中化学作业既要起到巩固课堂知识的重要作用,也要使学生能在有趣的环境氛围中,促进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使学生通过作业来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目前初中化学作业还存在课堂作业无效,课后作业量大,作业形式过于死板等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创新作业形式,设置符合学生水平的作业,以及让学生在生活中实践检验作业结果的策略来提升作业质量。

参考文献:

篇3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和教材多样化政策的推行,全国共用一套统编教材的局面已经被打破。原来的化学教学大纲逐步被化学课程标准取代,化学教材也由原来的“一纲一本”变为现在的“一标多本”。比较和分析不同版本初中化学新教材的特点,有利于广大教师理解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对正确把握新课标教材的教学尺度和初中化学教学质量标准、选择教材的版本都有重要的意义。

我对我国现行初中化学教材进行研究,选取了国内有代表性的三年制初中化学教材作为范例,对五大教学主题在教材中的比重、教材的图表出现率和有效率、实验活动的广度和深度、教材组织呈现方式的利用率几个方面进行比较。选择的教材为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第2版)》(以下简称“人教版教材”)、上海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第3版)》(以下简称“沪教版教材”)、山东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第3版)》(以下简称“鲁教版教材”)。

一、教材的具体体系设置及特点

教材的体系包括单元主题内容及其编排顺序。三种教材按照新的时代要求和素质教育理念,在具体的编写体系上各有侧重,有各自鲜明的特色和编写方式。三种版本教材的目录体系见表1。从表1可见,五个主题在展开的过程中是根据“由近及远、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的方式安排的。

表1.三种化学教材编写体系与课程标准对比

注:内容标准主题依次用大写英文字母表示为:“科学探究”――A;“身边的化学物质”――B;“物质构成的奥秘”――C;“物质的化学变化”――D;“化学与社会发展”――E。其中“科学探究”主题融入各章内容之中,不做比较。

人教版教材采用“单元――课题”式的结构,单元数较多。每个单元都有几个相关的课题组成。

沪教版教材采用“章――节”式的结构,不论在理论概念上还是在实验操作上能够按照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合理梯度编写,有利于学生学习掌握。

鲁教版教材采用“单元――节”式的结构,各节都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按照学生主动探究的活动过程进行设计。

三种教材的单元主题与社会和生活实际密切相关,与社会生活情景相融合,能够引起学生的探究精神。在单元主题的编排顺序方面,三种教材都是从生活和身边的化学现象走进化学,然后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决社会实际问题,从而使化学走向社会。

二、三种教材主题的鲜明性的比较

根据课程标准中规定的五大主题――科学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与社会发展成为教材编写的重要依据,三种教材首先尊重五大主题的要求,从表1所列的内容数量多、内容全就可以得出这一结论。但是在突出主题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的情况,因此在内容的选取和教学要求上要各有侧重。因为它们对学生各有独特的作用,因此在课程中均成为单独的一个主题;第一个主题――科学探究具有通用的性能,其内容广泛渗透在其它几个主题之中。

为了对三种教材主题的鲜明性进行研究,根据表1,在三种化学新教材中,每一课节(三种教材的第一单元都属于“科学探究”主题,不做比较)都包含一到两个课标主题,我们把每一主题的总数除以该教材的总课节数(不包括第一单元),然后可以对所得数据做出直方图(图1)。

图1.教材课节所属课标主题相对数的统计对比

从课程标准之“内容标准”与所对应的教材课节的数目关系来看,人教版教材与鲁教版教材处理相似,各内容标准所含课节数基本相同,沪教版教材略有差异。三种教材都把重点放在了身边的化学物质主题上,物质的化学变化和化学与社会发展两大主题也占了较大的比重。

三、三种教材的结构特点

教材结构主要指教材中各栏目的组成。

教材栏目设置:

新教材设置了一系列的“栏目”引导学生由被动接受式学习转变为自主探究式学习。

三种教材栏目设计的比较与分析:

栏目的设计,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教科书单一的、线性的教材结构,有利于促进教与学方式的改变,更好地服务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人教版教材和鲁教版教材总体栏目设置类似,与沪教版教材略有差异。沪教版教材有关活动探究、资料拓展的栏目设置与人教版教材、鲁教版教材基本相同;在有关课后总结的栏目中,人教版教材设置了“学完本课题你应该知道”,鲁教版教材设置了“长话短说”,总结概括每节课的内容,沪教版教材只设置了“整理与归纳”作为单元内容的总结,不利于学生及时地掌握课堂主要内容,而鲁教版教材缺乏对单元知识总结的栏目,不利于学生对单元知识的整体把握。

四、对三种教材的思考和建议

从以上所谈的几个方面可看出,三种教材都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依照自己的实际,着眼于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注重体现新课程的基础性要求,重视反映化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联系。教材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营造了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探究欲望。

具体来说,人教版教材知识内容的选取与课程标准吻合度较高,教材内容和素材比较丰富,探究性体现得尤为突出,页面色彩搭配得当,排版简洁大方;沪教版教材习题较多,图表丰富,教材插图印制清晰,页面印刷精美;鲁教版教材栏目设置数量比较适中,布局合理,教材中有关理论、模型的插图丰富,降低了学生学习化学理论知识的难度。

总得来说,教材应遵循多版本并存的原则,根据各地经济文化的实际情况,编写不同的教材或是选用教材版本。

参考文献

[1]课程教材研究所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二版,2006。

[2]中学化学国家课程标准研制组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第三版,2006。

篇4

中图分类号:G613.2 文献标识码:A

0前言

科学素养与一个人的社会生活质量有非常直接的影响作用,公众科学素养直接影响综合国力,也会对国家宏观科技决策形成一定的影响作用。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课堂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已经成为中学最终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也已经成为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真正意义。

1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与其他课程不同,化学课程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因此,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应该将课堂教学内容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不断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真正完成化学课堂教学目标。

比如在学习人教版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利用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总结出鉴别氧气的方法,例如“点燃的硫”、“燃着的木条”以及“带火星的木条”等,这些都是通过日常生活经验可以总结出来的方法,针对这些方法,教师可以进一步拓展教学内容,丰富学生的思维模式,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哪种方式鉴别氧气的方法是不实用的?”为解决教师这一个问题,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自己动手实践做化学实验,实验之后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例如,“点燃的硫”鉴别氧气化学方程式:S+O2=(点燃)SO2,“带火星的木条”鉴别氧气化学方程式:带火星的木炭复燃 C+O2==CO2,而氧气可以使燃着的木条燃烧更旺,燃着的木条熄灭则证明空气中含有氮气。通过化学实验可以发现用点燃的硫鉴别氧气,会生成二氧化硫,二氧化硫会对空气形成污染,对人体健康形成危害。

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可以营造出轻松、生动的教学情景,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情景活动,因为情景与学生自身的实际生活比较紧密,使学生可以在这种轻松的氛围中进行化学实验,不断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真正实现化学教学的重要作用,使学生对化学实验保持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态度,从而培养出学生的科学素养,为社会建设提供具备科学素养的人才,保证社会建设工作可以顺利进行。

2引入案例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案例教学作为现代课堂教学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引入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案例,可以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学内容上面,也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不断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为提高初中化学教学质量提供充分的保障。所以,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应该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引入一些案例,只有这样才能为实现化学课堂教学目标提供充分的保障。

比如在学习人教版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的时候,教师可以适当引入一些与我们生活实际相关的案例,随着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空气污染也越来越严重,雾霾问题已经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在进入正式内容教学前,教师可以将《柴静雾霾调查―穹顶之下》这一则视频放映给学生观看,这一则视频讲述的内容从尚未降生的女儿开始,一直到现在,女儿诞生并接受治疗,通过手术,宝宝手术成功。再通过一组数据准确反映出空气污染的严重性,以及对人体健康的不良危害。在视频放映结束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谈自己的感想,例如“是什么原因导致雾霾的出现呢?”我国出现雾霾的主要原因就是经济发展速度太快,环境保护速度没有跟上经济发展速度,导致空气严重污染,从而使得雾霾的出现。生活质量是当代人们的主要追求,生活环境与我们的身体健康息息相关,通过这一节内容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明白保护社会的重要性,主动担起保护环境的责任,不断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现代社会建设对全面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高科学素养的人才能够为社会建设工作顺利进行提供充分的保障。科学素养对学生的要求比较高,不仅要求学生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综合素质水平高,还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所以,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必须通过化学实验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比如在学习人教版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的时候,关于氧气的制取,教师可以教授学生理论知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化学实验操作,制取氧气的方法比较多,例如“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加热氯酸钾固体”、“加热高锰酸钾固”等,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每一个组都进行不同的实验,结束实验得出相应的化学原理,再分别让学生找出制取氧气的相同点、不同点以及注意点,通过学生参与化学实验,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4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可以为社会建设培养综合型、高水平、高素质的全面型人才,保障社会建设工作顺利进行。因此,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必须利用化学内容的特性,通过化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实现化学教学的最终目标。

篇5

文章编号:1008-0546(2014)01-0072-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4.01.028

我们知道:做先生的,应该一面教一面学,并不是贩买些知识来,就可以终身卖不尽的。[1]每位教师都应认识到,学校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场所,也是教师学习和发展的基地。然而现实生活中笔者看到很多初中化学老师加强自身学习的紧迫感和动机水平在逐渐降低,能力发展进入高原阶段,教学方法的固化和教学内容的窄化使他们早早进入教育生命的“倦怠期”。

最近观摩了一次化学评优课,课题是《金属的化学性质》。评比中,有位老师表现非常突出,但最终没能拔得头筹,只因为授课过程中他指着铁和稀盐酸反应一段时间后的试管中的液体强调氯化亚铁溶液是浅绿色的,但事实上,由于氯化亚铁容易被氧化,此时试管中液体的颜色已不是浅绿色了。科学性的错误导致了该参赛老师的失利,正所谓细节决定成败。如果我们初中老师关注高中化学,在必修1的专题3的第二单元《铁、铜的获取与应用》中就能找到正解。

此课令笔者感触颇深,在近几年的教学中、听课中,愈发觉得初中化学老师有必要学习一些高中化学知识,以下与化学同行做点交流。

一、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专业成长之必要

“为师之道,端品为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一名教师,基础知识扎实,熟悉课本,掌握重难点,这是最基本的要求。身为教师,要使学生信服你,你必须具备本学科坚实的知识基础和扎实的教学基本功,这样的教师才能博得学生的敬重和爱戴。如果一位化学教师在课堂上尽只讲些物质性质,写些化学方程式,然后就是无休止的做练习题,那么学生就会觉得学化学枯燥无味,从而失去了学习化学的兴趣。反之,要是一位化学老师在课堂上谈笑风生,幽默有趣;课后对学生问的各种问题能快速、准确地回答,那么这个教师肯定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共同生活中,教师必须力求长进。好的学生在学问和修养上,每每喜欢和教师赛跑。后生可畏,正是此意。我们极愿意学生能有一天跑在我们前头,这是我们对于后辈应有之希望。学术的进化在此。但我们确不能懈怠,不能放松,一定要鞭策自己努力跑在学生前头引导学生,这是我们应有的责任。师道之可敬在此。所以我们要一面教,一面学。[2]

有些初中化学老师常常自诩选对了专业,认为比起语数外等主课老师,年年都在初三教化学是信手拈来,毫不费力。然这样的老师充其量只是一个教书匠,他会和学生强调明矾的净水原理是利用明矾溶于水后生成的胶状物吸附杂质,使之沉降,至于这胶状物其实是明矾溶于水后发生电离,电离出的Al3+与水反应生成的Al(OH)3胶体,也许很多初中化学老师并不知晓,因为只要让学生背熟书上的原话,应对中考是没有问题的。诚然,中考是不会考查胶状物,但我们常说的,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要有一桶水,如此如何践行?再如,化学教学要使用规范的化学术语,但是一些初中化学老师为了逼迫学生、诱导学生背诵化学式,教学生用读“元素符号”的方式读化合物,碳酸钙称之为“CaCO3”,氢氧化钙称之为“Ca(OH)2”,化学式是背下来了,用化学式来读物质名称也顺嘴了,坏习惯也就养成了。在高中听课的时候,学生也就会对规范的化学用语有一个较长的排斥过程。我们的教育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而奠基,教师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必须有明确的课程意识,要站在整个中学化学课程系统的高度去审视课程模块。不仅要考虑“怎么教”的问题,还要考虑“为什么教”、“为什么要这样教”、“教到什么程度”等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对化学课程模块的地位和功能、目标和要求有正确的认识。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老师拥有一桶水已是远远不够了,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胸无点墨心常怯”。初中化学老师学习高中化学知识,可以充实自我,而这只是教师专业成长的第一步,教师应当确立自己的成长规划,应该有自身独特的成长个性,自始至终把读书、育人、求索作为自己成长的三大基石。

二、不当蜡烛,学做太阳——教师角色调整之必要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把教师比作“蜡烛”,蜡烛总是照亮别人的同时毁灭自己。然而,“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教师理想的高低往往影响着学生的成材高度。新时期的教师不能再作“蜡烛”而应该学做太阳,新课改下的教师应当是一个具有完善人格的人,自身生命的觉醒者。只有生命澄明,浑然自觉,具有了太阳的光辉,才能以己之美造他人之美。

初中化学教育是粗浅的化学常识与化学基本观念的教育。初中化学新课程表明初中化学教育是提高公民科学素养的化学启蒙教育。它没有以高中或大学化学专业教育的预备教育为目标来选取教学内容。教学的知识内容大都贴近学生日常生活实际,遵循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规律,容易理解、接受和掌握。于是相当一部分老师认为,45分钟后就是大“句号”,头脑中很少有“问号”,更谈不上思考。

上学期听了这样一堂课,内容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单元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的第1课时,内容是从酸碱指示剂的实验,简单地反映酸和碱能与指示剂反应并显示不同的颜色,从而说明酸和碱作为不同类物质具有不同的性质,使学生对酸和碱有一些初步的认识。执教老师在演示(第48页和49页)[实验10-1]时,“石蕊试液遇酸变红”现象非常明显,但是没有成功地看到“石蕊溶液遇氢氧化钠溶液、石灰水变蓝色”的现象,老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只告诉学生“石蕊溶液遇碱性溶液变蓝色”这个结论。事实上,类似的“意外”在其他化学老师的课堂上也在发生,他们以种种理由搪塞学生,或干脆就不做这个实验,只告诉学生结论,这种空口说白话的行为,久而久之就成了老师们的心病,但鲜有人去思考,去解决。且在教学中发现放置在试管架上的无色酚酞试液遇氢氧化钠溶液变红后红色又褪去了,有些学生也注意到了,但执教老师没有留意这个教学生成。这样的一堂课,且不说其他问题,教学达成度已然是不高的了。而以上两个问题也不是简单的初中化学知识就能解决的,它需要我们去学习、去思考、去探究。前者我们不妨借鉴江阴市临港新城实验学校的姜跟华老师在扬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吴星教授的启发下试验成功的五种石蕊溶液的配制方法(详见《化学教与学》2012年第5期)。后者就需要我们的初中老师去学习一些高中知识,从而知道控制氢氧化钠溶液的浓度是关键。

我国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正认为,思考是“在宁静中找智慧,”他说,一节好课是思考的结晶。由此我们明白一个道理:“教育家”与“教书匠”的区别就在于是否思考。以谋生为手段的教书匠,常常不思而教,就像蜡烛,燃尽了就没有了。一个优秀的教师往往能把“思考”作为自己发展的源泉,靠“思考”来激发自己去永恒进取,去成为太阳,不仅给学生以知识,同时成就自己的事业。

三、研读教材,把握课标——教师教学研究之必要

课标版的中学化学教材全套一共十本,其中初中两本、高中八本。初中部分:分为上下二册,共十二个单元。高中部分:分为必修和选修二个板块。必修1、必修2。选修一《化学与生活》、选修二《化学与技术》、选修三《物质结构与性质》、选修四《化学反应原理》、选修五《有机化学基础》、选修六《化学实验》。教师仔细研读教材,进行教学研究,不仅可以提高教学质量,还可以从行动中总结出经验,将经验升华为思想,可以促进教师思维的发展,促使教师成为研究型教师。

《课标》的基本理念之一是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在知识的形成、相互联系和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学习科学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仔细研读人教版中学化学教材,可以看到编者以实验为纲领,指导学生来学习化学,让教师演示实验、带领学生实验,让化学教学在实验中进行。高一开始上的化学实验课,涉及的基本操作溶解、蒸发、过滤、沉淀、蒸馏、结晶、萃取等,都需要实验来加以验证。学生对实验的领悟难度很大,比如蒸馏操作的步骤、蒸馏装置的特点,是需要反复强调、提问、讨论、启发才能完全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在这之后,必修2专题三的第一单元中再次涉及到蒸馏操作,而在这之前,初三化学的上册第四单元中水的净化方法就已讲到蒸馏,且教材安排了用简易装置制取蒸馏水的实验。有些初中化学老师在教这一内容时由于时间问题,往往以一句“蒸馏是净化程度最高的一种操作”带过,实验不做,原理也不讲,无形当中加大了初高中衔接的难度。

高中化学与初中化学相比,无论是知识的难度,还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要求都存在质的飞越,加上课本内容和所编选的习题与各类考题之间存在的较大差异,导致许多学生刚跨入高中,就感到难以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做好初高中的衔接不只是高中化学老师的职责,初中化学教师也应承担相应的义务。勤于学习,充实自我,这是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基础。初中化学老师熟悉高中化学,特别是必修1的内容,有利于学生的后续学习。初中教师可以采用分层教学法处理素质教育和高中升学的关系,可以利用初、高中知识的内在联系,适当地拓宽延伸一些概念和规律。如讲解燃烧、氧化还原反应等概念范围时可以适当的进一步扩大。

篇6

在当前阶段,由于科学技术已经逐渐普及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在此背景下,“互联网+”逐步成为人们强大的呼声,被广泛地应用到教育领域当中,它不仅在教师的教育模式、课堂形式、课后辅助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还极大地培养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互联网+”的教育模式不但丰富了教师的教学内容,还完善了教师的课堂模式。尤其是在初中化学的教学课堂上,教师们不再单单仅从化学概念入手,而是借用互联网的形式,形象地将一些化学现象,具体地展示到学生的面前,让学生从抽象的意识逐渐转变为具体的认知,有效地改变了学生对于化学基础知识的认知程度。

一、“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初中化学教学现状

随着全新“互联网+”的教学背景的不断深入,初中化学教师在课堂教学时,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与之前相比,都取得了一定的进步,教师们逐渐开始重视“互联网+”在课堂上的积极作用,并希望通过对互联网的应用,使学生学习变得更加高效,从而培养学生塑造高品质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然而部分化学教师迫于提高学生学习分数,仍然只是给学生讲授化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不将其实际应用性和综合性充分地利用互联网展示到学生的面前。以此造成学生仍旧对初中化学的学习提不起兴趣,对课堂产生厌烦心理,学习成绩无法取得有效的提高。虽然教师们利用了互联网的模式,但是学生在课堂学习时并未达到最理想化的效果。这就要求初中教师不断地在教育思想和教学想法上能够力求完美,努力地利用“互联网+”,这个有效的大数据,为初中化学教学提供更有力的技术支撑,进而不但能够有效地优化课堂教学环境,还能够增加教学效率及保证教学质量的稳步上升。这不仅能够有利于帮助学生实现“以自我为主体”的良好的学习模式,还能够不断满足初中学生在化学学科方面的日益增长的学习需求。这就要求教师们要注意时刻利用好互联网这个有效信息,对课堂教学模式不断改革完善,从而实现“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初中化学教学质量有效的提升和改善。从而为我国教育发展做出突出贡献,为学生良好地学习奠定有效的“物质”基础,为教师不断地提升自我教学质量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撑。初中化学教师在“互联网+”强大的教育背景下应首先完善自身的知识理论体系,在管理学生的过程中,不断地创新自我,以发掘新的教学模式,有效利用“互联网+”的模式,摆脱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努力地为学生开辟一条新时期的教学模式,以实现教育模式的“互联网+”新模式。

二、“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初中化学教学意义

初中化学课堂的教学与其他教学有一定的不同之处,从某种程度上来看,初中化学课程目的是帮助学生以后更好地走向社会,从而获得良好的技术支持。除此之外,学习初中化学还可以帮助学生不断地积累一些有效的生活常识,为学生的生活提供了便利。因而,在初中化学的课堂上,教师们必须要勇敢地摆脱许多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要积极努力地转变课堂的核心,重点地培养和关注学生在化学学科方面的核心素养,而不是只关注于学生在该学科方面的成绩。初中化学教师们对于学生更多的综合素养方面的培养,对于其形成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型人才具有特殊的意义。化学教师应积极活跃课堂气氛,努力引导学生专注到课堂中来,做到从根本上提高课堂效率。这就需要化学教师不断地借助互联网的“趣味性”成功地抓住学生的思想,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而达到良好的课堂效果。初中学生因其年龄段的影响,他们普遍对于新鲜事物充满着一定的好奇性,教师应积极利用这一特性,将丰富多彩的多媒体教学课程展示给学生,给以学生视觉上的冲击,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化学课堂的“趣味多彩性”,从而打造全新的高品质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模式。这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有效地培养化学核心素养,还能够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化学的能力,不断培养学生对化学学习的耐心和细心,帮助其形成迎合新时代下的全新“互联网新型人才”。对于初中化学教学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符合了我国教育发展史的要求。初中教化学教师应高度重视“互联网”课堂,在教育当中实现的最佳教学效果,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对于学习化学的兴趣,同时努力为学生打造一个和谐、愉快的课堂学习环境,以迎合新教育环境体制改革的不断发展需求,让学生在自我学习的“主战场”当中发挥最大的主观能动性,进而体现其自主学习的目的。教师应根据学生需求不断地调整互联网课程,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以最优质的课堂教学模式培养新时期有利的接班人,进而不断推进互联网教育模式在我国教育史上的发展进程。

三、“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初中化学教学策略

(一)教师正确认识化学教育中引进互联网对学生产生的意义

因为化学知识存在于生活当中的每一个地方,因其存在的普遍性,教师必须正确地认识化学教育对学生产生的重大意义,尤其是将信息技术引入到对于初中化学的教育之中,以便让学生更好地将化学知识融入他们的生活之中,化学教师应该对化学知识引起足够的重视,逐渐培养学生形成化学思维能力,不断地激发学生对于化学的探索精神,不仅将化学知识带入到学生课堂之中,还应充分地将其引入学生的生活之中,让化学知识对学生生活产生重要的意义。不断地帮助学生更好地处理生活当中一些化学问题难题,使学生可以大胆地开拓自己的思维,进而培养学生对于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努力将学生的学习情感投入化学课堂之中,并不断引发学生对于生活当中化学知识的思考,这不仅对于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有着巨大的辅助作用,还能帮助学生对于化学课程顺利进行有着促进意义。比如,教师们在教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中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时,可以通过对“空气”“氧气”的学习,开展一个学习讨论小组讨论“空气、氧气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的主题班会,学生通过激烈的讨论以及自身深刻的总结,感受到化学不仅存在于我们生活当中的任何地方,对于我们人生有着重要的意义,甚至离开化学我们都不能生存,因此激发学生对于学习化学课程的兴趣。讨论结束后,教师积极有效地利用互联网为学生展示化学存在的其他地方以加深学生的记忆力,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而通过“互联网+”更加高效地提高课堂的效率,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1]

(二)创办初中“微课堂”辅助学生学习化学知识

在新型互联网的模式下,教师应积极利用互联网的作用,不断地实行自身个性化的教学流程,对学生进行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学习指导,积极有效地做到查漏补缺,巩固重要知识点,并进行相关知识的拓展,教师们可以根据学生所感兴趣的内容有效地制作VCR的形式,定期举行在线“微课堂”以辅助学生学习化学知识,更好地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点的深化,进而得以确定所学内容的扎实性。初中教师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应主动让学生通过对于互联网“微课堂”进行有效的学习,反复加深所学知识点,以达到对于初中化学重点知识的教学。比如,教师在教授九年级下册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第二课题“金属的化学性质”时,对于其中的比较复杂的知识难点,教师可以为学生录制成VCR或以“微课堂”的形式,对于课上没能掌握的学生,课下可以对所学知识点反复学习,以达到学生对知识的充分掌握程度。此外,由于初中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的敏感期,一些学生因为个人“面子”问题,对课上不明白的问题并不会当面请教老师,利用这种“微课堂”的形式学生还可以与老师在线上进行交流、沟通,对于自身学习当中的疑惑点,可以与教师进行留言或线上提问的方式,避免了由于当面提出所造成的尴尬局面,以此完成了学生对知识点的透彻理解。因此,初中化学老师在“互联网+”的强大的教学背景下,增加对其重视性,有效地理解并有效使用互联网,以带给学生更大的便利。

(三)优化教学模式,使其充分地与“互联网”相结合

初中化学教师在“互联网+”的教育背景下,应该做到与时俱进,以不断迎合时代前进发展的道路,充分地利用新兴科技手段,使其为初中化学课堂提供更好的便利,有效地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努力与互联网结合,从而构建多种多样的新型教学模式,以优化教学内容与结构。努力地做到将有效的知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以达到全面地提高初中学生对化学的学习能力及化学核心素养,从而促进其化学成绩的提升,进而达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比如,教师在教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中课题一中的“质量守恒定律”时,可以通过为学生制订丰富多彩的教学课件,找出其与生活当中相关的“质量守恒定律”,为学生归纳、总结到课堂上,比如“木材的燃烧”“铁丝的燃烧”等素材通过多媒体的方式展示给学生,有效地做到将化学知识与互联网相结合,充分给予学生视觉上的冲击,让学生更加有效地认识到化学知识的广泛性,以达到帮助学生更加形象生动的理解该课程内容。这样一来,不仅在学习上做到查漏补缺,还可以让互联网的强大力量为学生提供更加多的便利条件,以此促进教学课堂更加灵活多效性,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热爱学习,培养其独立自主地利用互联网进行学习的本能。初中化学教师有效地借助丰富多彩的网络资源,对学生进行教育指导,不仅做到了对课本化学知识进行有效的补充,还增加了课堂中学生学习的乐趣,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综合能力。充分地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努力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积极利用互联网的教学课堂进行教学,积极有效地做到对课本知识的拓展、延伸,使得学生可以最大限度地掌握并理解运用所学知识。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互联网+”的强大背景下,初中化学教师应做到准确地认识到将互联网应用到化学教学中,对学生产生的重大意义;积极有效地利用互联网,创办初中化学“微课堂”,以辅助学生学习化学知识;不断地优化自身教学模式,使其充分与互联网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在“互联网+的”背景下所面临的一些教学难题,为学生开辟一条正确的学习化学科目的有效途径,更加为学生有效地利用互联网完成学习做出巨大贡献,从而培养新时期综合性化学人才。让我国“互联网+”的教育模式不断地更好地应用到各个教育领域之中,使得互联网更加造福人类,让人们获得更大的收获和满足。

参考文献:

[1]赵斌.互联网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J].西部素质教育.2015(1):111.

篇7

一、如何在初中化学的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元智能理论

1.情境创设,动手操作

在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下,教学形式多种多样,教师应该着力探索出一条适合学生并且可以全面提高每个学生的教学手段.在初中化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化学教学情境,通过设置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化学中有很多问题是建立在空间想象的基础之上的,学生在推敲探索答案的过程中可以提高数理―逻辑智能和空间智能.

例如在进行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的教学时,课题1中原子的构成是通过立体的图片或动态空间解析图展现给学生的,教师可以创设原子世界的情境,让学生体会原子的构成原则和形态,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思考并绘出其他原子的结构图,最后通过语言具体地将其表达出来,这样一来,学生的多元智能如空间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语言智能和自然探索智能都能得到有效的锻炼和提高.

化学学习是书本知识与实验的结合,通过身体操作产生化学现象,得出化学结论,例如在进行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的教学时,教师可以模拟地球植被被破坏后氧气被耗尽的情境,让学生体会到氧气的重要性,随之进行实验制备氧气,让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自省植物生命的存在,激发学生保护植物,爱护地球的意识,在学习化学知识的同时提升学生的身体―运动智能、存在智能和内省智能.情境创设,将学生融入化学世界中,在学习的同时提高学生多元智能,使学生个体在自身基础上更加优秀.

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活动与探究建议”中,共提出了37个实验,其中80%以上的实验要求学生亲自动手完成,50%以上的实验是作为科学探究的方式呈现的.这些实验的设计与实施,即对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能及其变化规律的再认识,从本质上说,其过程与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中的化学实验也是一致的.由此,初中化学实验的教学,不仅要求加强实验基本技能的训练,还要从促进学生的智能发展,推动情感升华以及科学方法教育等各方面进行指导训练,力求培养学生在实验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完成对学科知识的意义建构,形成自己的知识建构,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同时,在化学实验中学生可以充分领略化学学科这种特殊的魅力.

2.自主思考,分组合作

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习是被动接受和自我消化的过程,不仅教学效果差,学生个体的智能也得不到有效的提高.在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下,建立学习小组,鼓励学生独立自主地学习,遇到问题后相互交流、思考与探索,小组内分工合作,共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在划分学习小组前,教师应对每一名学生的多元智能进行考察,即发现每个学生个体独特且优秀的智能,并根据这些个体的独特智能划分学习小组,让每一个学习小组里的同学都能分工合作,发挥自身的特长.学生作为学习个体的存在,受遗传因素和外界环境的综合作用,每个人的多元智能发展都是不同的,有的学生擅长分析思考,有的学生擅长语言表达,有的学生则擅长组织领导.所以,教师应根据这些学生的个性品质合理分组,让每个学生在小组的学习过程中都能发挥自己的智能,充分展现自己.这样一来,学生的多元智能得到发展和提高,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对化学学科的深入学习也是有积极意义的.

3.多元评价

传统智能理论认为语言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智力是以这两者整合方式而存在的一种能力.这种对智能的定义过于狭窄,所以受这种智能理论的影响,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是不全面的.很多有着独特且出色智能的学生由于没有在普遍认可的语言智能和数理―逻辑智能上表现出色则被认定为差生,但其拥有的独特智能往往是一般人穷其一生都无法超越的.所以,在初中化学的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元智能理论,寻找并发现学生个体的多元智能,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提高,针对学生的智能进行多元评价,明确学生的强势和弱势,取长补短,充分提高学生个体的智能.

二、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应用多元智能理论的意义

1.有助于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

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不是一个个个体,而被看成了一个学习的整体,大部分学生的表现被认定成了所有学生的表现.而我们都知道,学生个体因是本身智能的差异对知识的接受和理解程度都是不一样的,而表现出来的能力差异则更大,在初中化学的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元智能理论,可以有效地认识学生个体差异,从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根据学生自身情况进行有效的训练和提高,对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是极有好处的.

2.改善教学效果

篇8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2-0371-02

初中化学作为学生学习化学的基础,主要是通过课堂上的化学学习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加强学生对于化学专业术语的理解,其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率。对初中化学展开教与学的评价是提高化学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通过对化学的教与学展开评价,教师可以充分认识到化学教学中的不足和学生学习过程当中存在的问题,并对不足之处进行完善,提高学生化学学习的质量。

1.初中化学教与学评价的现状

自我国高考制度恢复之后,我国的教与学的评价体制就转变成为对考试的依赖,人们在进行化学教与学评价时只注重对考试成绩的客观评价,使得评价存在缺陷,评价结果不是十分正确,对初中化学教学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随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重视对课程教与学的评价问题,传统的化学课堂教学的教与学评价增加了试验动手操作,在笔试的同时也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理解社会因素对化学教学的影响,在设计化学考试题目时,更加注意化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应用联系,实现化学教学的跨越式发展。

但是,在实际的初中化学教与学评价过程中,由于受到现阶段教育观念以及升学压力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我国初中化学教与学评价存在一些问题,其主要表现在:学校只是将评价机制作为管理教师和学生的工具,在进行教与学评价时主要强调的是评价机制的竞争作用,将评价等同于化学考试和实验,在进行考试时只是反复对课本知识进行测验,导致教学评价显得过于客观、标准化,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1]。

2.初中化学教与学评价的改革重点

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展开教与学的评价活动主要是为了发现化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帮助教师改善问题并完善教学方案,最后达到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要求。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化学课程的教学标注能与过去相比发生了很大改变,现阶段初中化学课程教学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帮助学生了解化学课程学习的方法,激发学生对于化学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效率[2]。根据这些学习目标,本文以学生和教师为评价目标,对初中化学的教与学的改革重点和策略进行分析。

2.1 初中化学针对学生的教与学评价改革重点和改革策略。我国新课程改革标准中对初中化学教与学评价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相关人员在进行教与学评价时,以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作为评价的根本目标。因此,评价者不应当仅仅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学习质量的标准,在进行新的评价时,更应当关注学生对于化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学生对于科学研究的态度和意识等方面的评价。

在进行具体的教与学评价时,新课程标准要求评价者利用以学习成长档案为主的自我评价方法促进学生化学学习的进步[3]。在进行评价时不仅仅是他人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更是要求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行为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以建立化学学习档案的方式,要求学生在档案中记载个人的学习资料,包括化学单元总结、重难点整理以及化学实验活动的整个过程以及化学实验的设计方案等,让学生对于自己记录的化学学习档案进行自我评价或者是他人评价,让学生了解自己在化学学习过程中的不足,并通过不断完善自身的学习方案,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激发自己对于化学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自身的化学学习效率。

2.2 初中化学针对教师的教与学评价改革重点和改革策略。初中化学针对教师的教与学评价改革重点就是要对化学课程的教W方式以及教师自身的教学理念进行改革。学生在学习化学课程时,教师是其引导者,教师的教学方法决定了课堂教学的质量,而教师自身的教学理念是决定其教学方法的重要基础。

对教师进行化学教与学的评价改革重点就是,评价结果应当对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具有促进作用,并且要帮助教师实现教学理念的转变,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协助教师对自身专业能力和课堂教学质量进行总结反思,提高教师的个人素养和专业能力,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质量,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化学知识。

3.结束语

随着我国新课程标准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对于学生的基础综合素质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教师在进行初中化学课程教学时,需要不断对化学课程的教与学进行评价,了解自身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和学生学习过程当中遇到的问题,针对教与学评价中发现的问题不断完善教学方法,对传统的教学方法不断进行改革创新,对于不容易理解的概念,配合化学实验进行立体讲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解决学生在学习化学过程中的问题,使学生在化学学习过程中学习更多的知识,全方位的提高学生的个人素养。

参考文献:

篇9

“互动式”教学是新课改后最为常见的教学方式之一。全新的“互动式”教学模式对于小、初、高等三个阶段的各科目课堂教学中都很实用。经过对中学化学“互动式”课堂教学实践的再思考,我们发现互动式教学可根据以下方式区别于传统的教学互动方式,并使“互动式”教学成为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教学方式。

一、双主体式互动教学的应用

多年来,有关教学中“谁为主体”的研究与讨论从未停止过,不过经过长时间的验证与思考,证明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并不固定,只是不同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都会对教学主体的要求产生影响。根据当前社会与教育环境以及中学化学的教学要来看,双主体式教学无疑是最为合适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教学方式。而这种双主体式教学能有效促进初中化学的互动式课堂的教学效果。

互动是一个双向交流的过程,而单一的主体的教学方式,只能是无人配合的独角戏,根本无法实现良好的互动交流。课堂教学实践中若是只有单一的学生主体,容易偏离原有的教学目标,毕竟初中学生的判断力和自我约束能力都还处于成长过程中,并不稳定。若只以教师为主体,则很容易忽略学生的需求,让学生回归到原始的填鸭式教学之中,如此也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双主体式教学方式却更有助于使教学双方产生主动的互动交流意识,将互动式教学的活动变成教学双方的习惯。

以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为例,教授人教版初中化学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时,教师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制订教学计划、课程安排,坚持新课改下初中化学的教学目标等方面。学生的主体地位则体现在学生的课堂参与性、学习活跃程度以及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上。根据双主体式互动教学的要求,教师主体在课堂授课之前会制订教学计划,需要控制课堂教育节奏,把握整个课堂教学状态。而教师在做出一系列教学安排的同时也会充分考虑学生主体的需求,适当地增强了学生的课堂参与性。如以“学生讨论”的方式让学生主动去了解“化学是研究什么的?”,教师以板书或投影的形式对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总结,让学生明确了解到“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然后,及时引入化学实验的话题,展示一两个简单有趣的化学实验,引发学生们对化学的好奇心。

二、问答式互动教学的应用

问答式互动是课堂教学中最原始也最常见的教学互动方式之一。而且,在互动式教学的研究中发现“问答式互动”也是最值得传承和发扬的。问答式互动教学中最为关键的部分就是与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相关的问题的归纳、设计以及提问方式时机的安排等。

以《分子和原子》这一课的问答式课堂教学互动为例:首先,问题的安排要根据教学节奏来完成。教师授课时,应该以怎样的问题为引言,以怎样的问题为转折都要经过仔细考虑。当教师决定以家庭实验为引子,开始教授“分子与原子”的知识时,第一个问题的安排,一定是以引出“家庭实验”为主。如“同学们的家庭实验都做了吗?观察到了什么现象呢?”这类问题。作为家庭实验的主要实施者――学生必然对这类问题有所反馈,如此第一个问题便打开了良好互动的大门。学生完成相关问题的回答之后,课堂教学的第二个关键节点出现,教师对学生回答的问题进行总结、分析,完成互动衔接工作。然后以另外一问题作为转折引入到这一课教学的主要内容上,继续开始课堂教学。此后的问题互动也可借鉴前面的模式。

根据问题式互动教学的要求,课堂教学中需要归纳总结的问题可大致分为三大类。第一类,课堂教学的重难点。如“什么是分子与原子?”“如何证明粒子的存在?”“水变成水蒸气说明了什么?”等问题。第二类则是精选在互动节点上,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具有良好的引导作用,能吸引学生逐步深入探究课堂教学重难点的问题,如“这些例子你们能够看见吗?之类的问题,直接将学生从家庭实验观察到的现象中引导到与粒子有关的教学内容之上。第三类要求归纳的问题要符合学生交流条件,有助于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交流。

三、多媒体互动式教学的应用

每一个时代的课堂上都会有一些比较典型的能够显示时代特征的东西,多媒体正是现在这个信息化时代的典型代表。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已经非常普及,多媒体俨然已成为促进初中化学课堂互动的重要道具。

初中化学教学领域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主要以计算机为核心,可包含投影仪、视频播放仪器等先进器械。采用这些多媒体技术可以综合处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以及视频等多媒体信息,还能通过一些手段给这些多媒体信息、初中化学教学信息建立逻辑连接,以便我们在进行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时能用更丰富、生动、形象的表现形式来展现初中化学知识与课堂教学思想,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如我们在讲授《金刚石、石墨和C60》这一节时,可先用flash制作的一个金刚石、石墨和C60结构与外形转化的对比动画引入本节主体内容。而且,多媒体动画的动态有声展示形式更易引起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有助于视觉良好的教学效果。此外,初中化学中一些因为对人体有危害、试验成功率低、实验室条件不足等限制条件而不能让学生亲身参与的互动演示实验也可借助数字录像等多媒体技术来呈现。学生们反复观看这类试验,同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从中学到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进而培养出自主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事实上,初中化学“互动式”课堂教学实践的内容还有很多。但综合比较下来,仍是以上三种互动方式最符合当前初中化学教学实际,也最有利于激发教学双方的主动性和探索性,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房中华.初中化学互动式课堂教学策略谈[J].考试周刊,2011

(87).

篇10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8(c)-0062-01

初学时是要记忆一些的,包括基本概念、定义和化学式、化学反应。记住一些规律。(1)只要是化学变化一定有新的物质产生不用怀疑和判断。(2)化合物:指由多种元素构成且一定发生过化学反应,混合物只是多种东西掺和在一起,但一定没有发生过化学反应。比方你们班里的同学虽然在一个屋子里学习但是张三就是张三,李四就是李四。(3)就是这种元素化合过程中失去几个电子那么该反应中总是有元素得到了这几个电子维持一种新的平衡关系,比方你有两个苹果我给你抢过来了但数量上还是两个苹果只是你没有了我有了而已。因为化学学科是有自己的语言和逻辑的。如化学式的书写、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表达。你不知道化学式怎么写,比如AB+CD=?就是因为你不了解这些概念。但化学也不能只是死记硬背,对上述的要理解、分析,如果用心很快就能找到规律,如酸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复分解反应、置换反应都有极强的规律。如果一下子没有入门,不要着急,对一些概念还没有理解,先接受下来,先要求自己记下来,再主动地去理解它,不能被动!既然你其它学科可以学得很好,化学一定也能学好,入门后还会比物理数学好理解些。但一定要以积极的态度对待,不要消极、被动。需要注意的是,化学中常常有些个别物质性质特殊,这些特殊性最好同类似的对比起来记忆,这一点有时候在解题过程中很重要。不管怎么样,只要能用合适的方法是自己最高效、最牢固的记住并理解所学知识,那么学习就变得轻松有趣了。

学生需要做的:其实在理科当中,化学是比较偏文的,所以首先要让学生熟记各种化学反应的特点,各种物质的性质,其实初中化学也就那么几类,再次,必须让学生掌握各个反应的本质,把反映的本质搞清楚,才能举一反三,一眼就看清楚到底是什么。第二,老师需要做的:在初中,老师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老师要正确的引导学生,让学生在熟记,掌握本质的基础上多做题,虽然我也不赞成题海战术,但是我还是提倡多做题,题不是随便做,而是要老师去找那些精题,去找历年的好题,并在讲课的时候点出这个题考的是什么知识,哪里出题人特别用心,哪里有陷阱,哪里学生容易犯错误,让学生深刻理解那些精题,然后再此基础上在给学生一些题,这些题要有变动,但是就是围绕着所讲的精题出,让学生深刻理解,并且消化,熟练。

要上好学生实验课,第一,用实验引导学生的兴趣;第二,将授课的内容多与生活相结合,使学生觉得学习化学对他有很大的用处;第三,授课时宜由浅入深,弄清并记熟各单元的知识点,这点很重要,很多学生就是开始懒记各单元的知识点,最后基础不牢,考试不理想逐渐失去了学习化学的兴趣;第四,如果是初次接触化学的学生,所以开始阶段的测验不能过深,只能考一些基础的东西;第五,一定要求学生熟记元素符号、化合价,写熟常见物质的化学式,弄清化学符号及有关数字的意义,为了分散难点,元素符号,在第一单元时就让学生接触到第四单元课题2时就要记熟;第六,要在学生面前充分展示教师的人格魅力,这是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这点很重要,你的渊博的知识、风趣语言、得体的衣着都会影响到学生学习的兴趣!能做好这几点,才是一名深受学生欢迎的化学教师,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将会得到保持!

鼓励学生对化学实验产生兴趣,运用化学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要充分发挥化学实验对学生的魅力,实验教学能为学生正确认识物质及其变化规律提供实验事实,它具有目的性,探索性,现实性和易感知性,中学化学教学大纲强调指出:“实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培养学生能观察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初步掌握一些常用的化学实验技能,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因此,化学实验是化学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教学形式,它可以帮助学生获取化学知识,培养科学素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很多学生正是爱实验才爱化学,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看好演示实验,做好随堂实验,上好学生实验课,并组织好化学课外活动,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动手做实验。

利用好课题45分钟,把基础知识学扎实。老师讲课时认真听,听到有用的东西就往书上记一记;记好全部的方程式;熟悉各种实验的步骤、过程;自己买练习册和全解看;多向老师问问题;会举一反三,会变通,比如书写没学过的方程式以及配平;清楚一些物质的性质。初中化学是理科中的文科,背诵内容比较多,因为每天都讲新课,所以每天都要复习,必须做到天天清,堂堂清,否则后面的内容越积越多,你就有负担了,另外,实验题,探究题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也要稍做些课外习题,拓展一下,还有家长可以帮孩子建立错题集,让孩子巩固复习,就更好了。

掌握本质规律、坚持归纳总结。所谓本质,就是指中学化学所要学的化学原理。中学化学所涉及到的原理并不多,因此,要掌握它们并不难。难的足要在题目迷人眼目时认清其本质,即这道题到底提供了哪些信息,这些信息又与哪些化学原理相关,这道题想要考你哪方面的知识。如果说化学原理在课上可以学到的话,那么规律则需要你在平时的解题过程中不断归纳和总结。这些总结不一定要写在纸上,但要常常放在心上。这样可能一开始时会让人觉得又麻烦又费时,但只要坚持下去,必定会有不小的收获。化学是一门兼有文科和理科特性的科目,有很多化学性质和方程式需要记忆,同时又有很多计算题,所以也需要一定的做题量。

不过有很多东西是有共性的,所以总结归纳挺重要,比如相同颜色的有什么,同类题怎么解等。所有的原理定义必须弄清楚,因为这是最根本的,错误很多时候就是源于不熟和模棱两可,思路清晰了大方向就不会错。

总之,培养学生化学能力是化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学生实际动手的能力化学能力的综合体现。因此,加强化学实验教学和基础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必不可少的环节,在教学中我们每一位化学教师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

篇11

关键词:初中化学 实验方法 思维

一、初中化学概述

从化学课程的结构来看,初中化学的全部内容都属于理论前教材,理论前教材的教学特点决定了化学实验的基础地位。初中化学具有三个特点:

第一是整体性,即指该模型中的每一个单元在结构中是有机联系的,而不是独立的混合,它们有规律、有秩序地构成一个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有机整体。

第二是动态性,是指结构有一些内在的规律控制着结构的运动发展,随着初中生知识的丰富、方法的完善、品质和能力的提高发展,按一定的规律变化,在这个变化中,整体结构形式保持不变,变化的是具体内容。

第三是自调性,结构由于自身的规律而自行调节,并不借助于外在因素,所以结构是自调的、封闭的。结构内某一成分的改变必将引起结构内其他有关成分的变化。

二、化学实验操作技能的基本方法

初中化学实验内容为主架,选择了氢气、氧气、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和性质等七个演示实验及学生实验作为典型代表,采取如下培训措施:

⑴熟悉常用仪器和药品

要求学生对中学化学实验室中接触到的仪器能进行分类,了解它们各自的性能,适用范围和使用方法。对中学化学实验室中常的药品能够进行分类,认识它们的性能,知道它们的作用和保存方法。

⑵掌握实验操作步骤和方法

要求学生能做好实验准备工作,掌握仪器的安装拆卸与洗涤方法,药品的取用与加热方法,实验操作技能,连贯程序与反手演示操作方法。

⑶学会对现象的观察

要求学生会观察所用仪器及装置,试剂的颜色和状态,物质发生的变化和现象,教师的示范动作,对观察所得到的感性材料能及时进行记录。

①观察的内容

初中化学观察是以化学实验观察为主,每一个实验观察的内容,要根据每一个实验的目的来确定,在观察反应物质时,不仅要看它的颜色、状态,还要观察它的硬度、溶解性、溶沸点和气味。在观察现象时,要看颜色、物态、气味变化等。力求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全面系统地进行观察。由此我们把初中化学观察内容总结为四大部分,包括物质性质、实验装置、操作步骤和实验现象,基本涵盖了初中化学教学中所应观察的各个方面。

②观察的方法

初中生对反映到自己意识里的观察现象感到兴趣或疑问时,他们的思维将会强烈地活动,人脑通过观察获得的感性材料,形成化学事物的印象、表象之后,经过形象分析、综合,产生了抽象和概括、比较和分类、系统化和具体化等一系列新的、高级的、复杂的、主要是在人脑内进行的操作能力,使他们的形象思维得以形成和发展,也就是说初中生进行化学观察必定有思维能力的参与。在化学观察中这些有机地联系,合理地发展,就使得初中生的个体形象思维趋于成熟。抽象思维得以发展。使得他们的观察能力达到更高的水平。

③观察的思维品质

化学观察能力最可贵的品质是从平常的化学现象中发现不平常的东西,从表面上貌似无关的东西中发现相似或因果关系,在观察时不仅在注视而在搜寻着、比较着、分析着每一个细节,观察过程总是包括积极的思维活动,因此,观察也被称为“思维的知觉”。思维品质是思维强弱的反映,是个体思维活动中智力特征的表现。化学观察思维品质,是指学生在观察活动中具体表现出来的个体智力特征,包括深刻性、灵活性、批评性、敏捷性和独创性五个方面。这些品质是衡量初中化学观察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所以初中化学观察能力的结构中,应包括反映化学观察能力的观察思维品质。

④观察的自我意识或监控

化学观察的自我意识就是对观察活动的监控。其含义是在原有的化学观察经验的基础上,来确定新的化学观察目标,调节化学观察过程和策略。化学观察意识越高,目的越明确,化学观察活动越容易成功;无意识、无目的地观察,效果必定不好。

三、培养化学思维

科学思维能力是用辩证观点和逻辑方法对事物或现象进行观察、思考、分析、综合和抽象概括的能力。化学教育学家曾经说:“化学教学既传授化学知识和技能更训练科学方法和思维,还培养科学精神和品德”。这说明我国老一辈化学家是多么重视在化学教学中对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对化学实验现象的思考,是对学生科学思维训练的重要途径。从师范教育的超前性看,未来的初中化学教师现在的学生就有一个先进行科学思维训练的过程,这需要在初中化学教材教法开放实验课中来完成。

例如,我们在实验中发现,二氧化碳(纯净)很容易使澄清石灰水浑浊而二氧化硫(纯净)却很难,我们在《酸、碱和盐的溶解性表》中查得碳酸钙和亚硫酸钙均是不溶于水的物质,教科书上的解释是二氧化硫先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不溶的亚硫酸钙,亚硫酸钙与二氧化硫反应生成溶解度很大的亚硫酸氢钙。这种解释是否合理?因为氢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发生反应生成的不溶碳酸钙继续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的碳酸氢钙溶解度也很大。对上述现象做出更合理的解释就必须从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在水中的溶解性比较(浓度),碳酸和亚硫酸的酸性比较以及碳酸钙和亚硫酸钙的溶解度比较中得出。这是一个完整的科学思维过程。最后得到二氧化硫不易使澄清石灰水浑浊的结论。利用化学实验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可分为两步:观察—对实验现象的感知,思维—对实验现象本质的认识。

科学思维的形成,是自觉地、深刻地掌握知识,灵活地运用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只要我们在初中化学教材教法开放实验的教学中坚持这一原则,我们就一定能培养出思想敏锐,能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初中化学教师。

参考文献:

[1]谢飞. 利用课堂生成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动力——高一化学《物质的分离与提纯》教学设计[J].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 2012 (09).

篇12

引言

一般中学在九年级时开设化学课程,初中化学涉及的知识较为简单,是为高中阶段引入更复杂的化学知识做铺垫,但在初中化学实际教学中教师不难发现,简单是相对的,学生面对化学学习时容易出现学习分化现象,这种现象不但影响课堂教学氛围,还严重影响整体教学水平的提升。造成学生化学学习分化现象的原因较多,教师在教学中除了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外,更重要的是探寻引发学生出现学习分化现象的原因,并通过分析总结出解决对策以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信心的基础上促进化学教学水平大大提升。

1.学生化学学习分化现象的原因调查

为进一步了解学生在化学学习中产生学习分化现象的具体原因,笔者总结出学生个体因素与教师具体教学活动是引发化学学习分化现象的主要因素,为验证结论,笔者对108名九年级学生进行了走访,其中86%的学生认为自身个体因素是影响化学兴趣的主要原因,而75%的学生认为教师的具体教学活动在学习分化方面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1.1学生的个体因素。

学生的个人原因致使其在化学学习方面出现分化,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具体展现出来:其一,缺乏兴趣。调查显示50%以上的学生对化学学习不感兴趣,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而学习兴趣的缺失是造成学习分化现象的主要原因;其二,学习意志薄弱。九年级化学会涉及一些难懂的知识点,很多学生在无法正确掌握知识点后便放弃了对化学课程的学习;其三,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很多学生没有正确的学习方法,更多的是通过死记硬背强化学习,容易造成基础知识混淆,因而无法取得更好的成绩。

1.2教师具体教学活动。

九年级学生刚接触化学学科,因而教师在教学中的正确引导很重要,但现有调查数据表明,有些教师不科学甚至错误的教学活动是学生丧失化学学习兴趣、导致学习分化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些教师缺乏耐心,不能及时指正学生学习中的错误,甚至有的会做出讽刺、诋毁学生学习能力的事情,严重打击学生学习积极性与自信心。调查结果显示,86%以上的学生指出教师教学方式过于死板、不能激发其学习积极性。如在制取氧气、二氧化碳等实验课堂上,教师没有让学生亲自实践而是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现象,这种课堂教学模式严重阻碍学生参与化学学习的积极性。

2.学生化学学习分化现象的分析

通过对引发九年级学生学习分化现象的原因的调查,可以明确初中化学教师需要对这些原因进行详细分析,从而总结出可行性较高的解决对策,以改善学生化学学习分化现象,促进初中化学教学水平提升。

2.1构建趣味课堂,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各种趣味性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如学生初学“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老师讲授时既要联系生活实际,又要注重实验。如食物腐败之前可以食用,腐败之后不能食用,引导学生了解食物腐败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瓷碗破碎之前是陶瓷,瓷碗破碎之后还是陶瓷,只是形状发生了变化,从而得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为有无新物质生成。紧接着教师可以做用剪刀将纸剪碎和将纸点燃这两个小实验。实验虽简单,但学生在观察变与不变时能清晰地分辨这两类变化,学生自然乐在其中。在第二单元《制取氧气》的教学中,带领学生进入实验室将每四个学生分成一组,让学生参与实验并给予他们充分表达自己观点的时间,即在学生做完试验后进行小组分析与总结,然后让学生走上讲台以“老师”的身份详细向“学生”讲述自己在实验中看见的现象及实验结论等,具体的动手实践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其实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趣味性教学方法很多,再如在《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这一课题的教学中,教师为强化学生的学习与理解能力可以采取竞赛教学方式,让学生主动融入学习氛围中,与以往竞赛不同,教师可以采取“奖惩”制度,让输了的学生表演个小节目,这种即兴小节目在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方面有较明显的成效。

2.2转变教学观念,强化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教师要充分意识到自己的职责是为学生学习服务的,因而教师要有充足耐心开展教学活动,不但要强化自己的专业教学能力,更要完善自己的职业道德,使自己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除在实验教学中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其他内容的教学中也应以教学引导者的身份自居,为学生预留更多展现时间,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溶液》一单元的教学内容是教学难点,学生除了要掌握溶解度、溶液的质量分数等知识外,还要掌握一些溶液与物质发生反应的计算等方面的知识,因而掌握起来较为吃力,尤其很多学生本身对化学的兴趣就不高,难度陡然加大,更会削弱学生学习积极性,因而教师需要通过与每位学生的互动掌握学生化学基础,从而为学生制定较为明确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在掌握正确方法后实现成绩快速提升,提高其学习化学的兴趣与自信心。

结语

学生化学学习分化现象的产生,虽与学生某些先天因素有些许关系,但这并不是根本原因,关键是学生后天的学习兴趣与教师的教学活动给其带来的影响,因而为改变学习分化、促进教学质量整体提升,教师必须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采取趣味性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氛围、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推进教学质量提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