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参观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6 15:58:0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大学生参观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大学生参观论文

篇1

(一)阿尔伯塔大学学生参与学校决策的途径与内容阿尔伯塔大学采取两院制的管理模式,其决策机构由董事会和教师联合总会共同组成。

1.董事会中的学生参与。阿尔伯塔大学的董事会主要负责学校资产、收入、支出、各类行政事务的管理和监督。董事会还握有学校内部的人事任免权,各学院的系主任、所有的教师、行政工作人员、后勤管理人员都是由董事会任命的。董事会共有21名委员组成,其中包括3名学生代表①。学生委员作为代表全校学生共同利益的发言人参与决策,有力地保障了学生权利不被侵犯,也从被管理者的角度提出意见,与董事会其他委员一道为学校的发展进行尽可能正确的决策。阿尔伯塔大学董事会下辖七个专门领域的常委会,协助董事会完成工作。专门委员会主席一般由董事会直接指派,而副主席则由委员会内部选举产生。七个常设委员会分别是:教育事务委员会、审计委员会、人力资源和薪资委员会、社会和政府关系委员会、投资委员会、财政和资产委员会、安全卫生和环境委员会。七个专门委员会中,三个委员会有学生代表参与。教育事务委员会。教育事务委员会主要从事大学宏观事务的组织、执行、评估和决定,例如研究教师联合会送来的提案、制定大学发展规划、研究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审查和批准相关的学术成果、政策规划等。教育委员会作为董事会设立的常设机构之一,管理与学校教育教学相关的各项工作。教育事务委员会共有9名委员组成,其中学生社团成员1名①。把学生代表引入这个机构,不仅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学校制定的教学目标,也可以在各项教学目标制定时获得来自学生最直接的反馈,使教学目标更加切合实际。学生代表以如此高的身份地位参与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在高校管理实践中是很少见的,这也使得加拿大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得到充分体现,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学校教学管理目标的实现。财政和资产委员会。财政和资产委员会主要负责处理与大学的财政、资产相关的事务以及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财政与资产委员会共有9名委员组成,其中有1名学生代表①。学生代表很少具有专门的知识,所以在学校财政、资产相关的管理问题上很少有独到的意见,更多的是旁听参与。但学生代表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也给了学校财务、资产管理方面更多的压力,他们要在制定政策时更多地考虑到学生利益,因为在市场经济的视角下,学生是学校最大的消费者。学生代表的存在,也有其监督意义的表达,为学校的财政、资产管理工作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更多的保障。安全、卫生和环境委员会。安全、卫生和环境委员会主要负责处理和决定与大学环境保护、大学社区卫生和公共安全相关的管理事务,主要包括:保证影响环境、卫生、安全的相关的法规;批准、操作和加强以上相关大学政策和法律标准;在与大学相关的环境、卫生、安全的事务上与政府和其他部门合作、互助等①。安全、卫生和环境委员会也是由9位成员组成,其中2名学生成员。安全、卫生与环境是与大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这几方面的管理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生活。大学生作为高校的消费者,不仅要求有高质量的教育教学水平,更要求有良好的安全、卫生与环境保障。大学生代表加入到委员会中,可以从实际出发,提出与安全、卫生、环境管理切实需求紧密结合的管理意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最大化的保障学生的利益不被侵犯,也可以提高相应管理工作的工作效率,促进管理目标的达成。

2.教师联合总会中的学生参与。教师联合总会主要负责学校日常的教学管理工作,包括教学大纲的制定、课程安排、教学计划、学术研究计划等相关教学目标的管理,以及考试安排、学位授予、听取和处理学生投诉、奖学金颁发等相关的日常教学工作的管理,也可以在教授任命、校园建设、宿舍食堂管理规章制定等方面向董事会提出建议。教授联合总会共有155名成员,其中学生成员55名①。虽然教师联合总会的名称使人误以为这是一个由教师共同组成的维护教师相关利益的组织,但其实不然,学生代表在教师联合总会中占三分之一的席位,他们是联合总会中代表一方利益最为庞大的集体。在教师联合总会中学生代表的地位与教师是平等的,这就意味着学生可以参与学校教学工作的管理,并且这种参与是有力的、深入的,在好多方面学生代表的意见会左右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目标的制定与办法的形成。学生与教师一同在教师联合总会的管理领导下,为教学目标的达成贡献力量。教师联合总会同样下设多个常设委员会,其中学生代表参与的有三个。学术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共有16名委员组成,其中有4名学生委员,委员会主席由分管学术的副校长担任。委员会主要负责:为所有在校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优化教育服务,在学术相关事务上提出管理意见,在学校的学术建设方面给出议案、可以在其他任何有关学校的管理工作领域向董事会提出建议。另外,学术委员会还在新设专业、部门名称变更、本科与研究生专业建设等方面拥有决定权①。学生代表参与学术委员会,使学生在争取学习环境优化方面占据主动,他们可以要求学校在学生学术研究上给予更多的支持,而这样的支持在之前往往是更多的给予教师。另外,学生参与学校的学术管理工作也使得学生必须投入更多的精力到学术事务中去,必须有一定的了解才可能进行有效的管理。学术标准委员会。学术标准委员会组成人数并不确定,委员会的成员大多由其他委员会推举产生,也有分管学术副校长委任的成员,但学生代表的人数基本是确定的,一般由分管学术的学生会副主席、一名由教师联合总会选举产生的本科生,共两名学生代表参与管理。学术标准委员会主要负责:在学生的录取、转系、学术目标制定、其他影响学生一般性录取政策以及成绩评定政策的制定等方面提供建议和推荐①。学生代表有其自身知识储备的局限性,所以在某些专业领域学生代表并不具备专业的管理知识。学生代表参与学术标准委员会更多的时候是旁听参与,提出学生的意见,这种参与更多的是体现对学生意见的尊重。学习环境委员会。学习环境委员会主要负责:教学质量的保障与提升、提供大学社区作为一个整体的信息资源、审查监控大学的教学和学术计划、促进教学合作项目等。该委员会共有11名委员,其中学生委员1名。学生的参与也主要是浅层的参与,主要为学生在有关事务的管理工作中提供表达意见的途径①。

(二)阿尔伯塔大学学生参与学校咨询、监督的途径与内容

1.评议会中的学生参与。阿尔伯塔大学的评议会共有30名经选举产生的委员,分别代表各附属学院以及与大学利益相关的地区组织,其中学生代表5名。评议会的主要职责是负责大学与公众的沟通。阿尔伯塔大学一直都认为社会是大学存在的基础,与外界的不断联系是大学提高效率的关键。社会通过评议会把意见传达给大学,而大学也通过评议会传递信息①。学生参与评议会的管理工作是有其现实基础的,学生是构成大学的主体部分之一,同时学生也是来自于不同地域,他们本身就携带着大量的信息,也是学校获取外界信息的自然渠道。通过学生参与评议会,可以更多地获得社会的支持,使学校的管理意图更好地与社会需求结合,为学校管理目标的制定与达成提供保障。

2.校友会中的学生参与。阿尔伯塔大学特别看重学校校友会的发展,把校友会视为学校精神的传播者与延续者。校友会因其组成成员与机构作用的特殊性,更多地是由学生代表来进行管理的,学生代表与校友会的成员本身就有一种亲密感,可以更为顺畅的进行管理工作。学生管理校友会的同时,也给他们与学校优秀毕业生接触的机会,对学生学校学习结束后的生活会有很大帮助。

(三)阿尔伯塔大学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特点

1.学生地位受到高度重视,参与管理等级高。阿尔伯塔大学把学生管理引入学校的最高管理机构,在董事会中有3名学生代表,他们的存在不仅有其现实的管理作用,同样也有很深的象征意义。学生存在于学校的最高权力机构这本身就是对学生地位的无比尊重,同样也象征学校最高的管理权力是民主的、是与现实情况紧密联系的。学生参与到学校的最高权力机构中去,使得学生自尊心受到极大满足,也使得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得到加强,学生会从学校的长远发展来看待学校的管理政策与制度,在自觉维护与遵守的同时也为它的发展提供自己的帮助。学生参与学校的高层管理,使得学校的发展目标与学生个人的发展目标有了结合点,双方共同努力,为实现各自的目标提供了有力保障。

2.学生管理内容十分丰富,参与管理层级多。阿尔伯塔大学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内容十分广泛,从学校的宏观发展到学校的教育教学,再到后勤生活保障都有学生管理者的身影。他们的参与不仅为学校的管理工作提供了充满活力的力量,也使学校的管理工作不断吸收切实有意义的建议,工作变得更加顺畅。多层级的参与也形成学生管理参与的连续性,使学生管理的作用得以最大的发挥,为学校管理目标的实现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意义和局限性

(一)积极意义

1.有利于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参与者对其影响最大。教学过程中的最直接参与者不外乎两个主体,一是教师,二是学生。传统的管理体制下,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这种简单生硬的关系容易造成二者权利义务的对立,从而导致教学质量下降。把学生作为管理者之一的角色引入学校教学工作的管理,学生可以有权利对教师的授课情况做出评价,教师教学过程就有了动态的监督;同时,学生可以根据同学们的意见和自己的看法对学校所开设的课程提出建议,这都是学校教学质量提高的有力保障。

2.有利于学校日常管理目标的达成。学校管理工作是一个复杂而琐碎的工作,学校管理人员及其工作能力是有限的,管理工作往往会在细小方面变得薄弱、甚至被管理者忽略掉。这些方面作为学校整体来看是无足轻重的,而对于学生来看却是十分重要的。当学生的诉求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与解决时,被管理者就会与管理者形成对立,就会阻碍管理目标的达成。把学校内人数最多、作为主要管理对象的学生作为管理者吸纳到学校日常管理的体系里来,可以大大减轻学校专业管理人员的负担,使许多管理方面的细小问题得以被发现并得到应有的重视与解决,学校更多的管理决策能够被学生及其同学所理解和认同,减少管理工作中的矛盾,保障各方面的利益,管理工作变得更加高效,保证了管理目标的达成。

3.有利于学生权益的保障。在市场经济的观念下,学生是作为消费者来参与学校运作的,消费者处于被管理者的角色。这就使得消费者的权益保护问题变得敏感,消费者权益存在被侵犯的风险。这就要求消费者必须有合适的途径能够保护自己的利益不受侵犯,当然,直接参与就成为最为高效而且有力的保护办法。所以,从学生作为消费者来保护自己权益的角度来看,学生参与学校的管理是必需的。

(二)局限性

1.学生自身的局限性。学生作为学校的主要构成部分,被管理的地位实际上是由其自身条件决定的。首先,学生与老师、学校专门管理人员相比,在知识储备、管理经验以及自身能力上都有很大差距。虽然他们可以热情积极地参与学校管理事务,可是自身的缺陷也导致这种管理参与存在风险。其次,学生在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习得更多的有利于今后发展的知识储备,这本身就需要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而在参与学校管理工作时,必然也要付出时间与精力,这就使得学生在二者取舍间难以平衡,影响学生的学习生活。最后,学生在学校中更多的时候是被管理者的角色,而参与学校的管理在主观意识上给学生造成了一定的角色混乱,使得其在接受管理时的角色转换困难。当管理意见与自己的意见相悖时,变得更加难以管理,甚至滥用手中的管理权力,组织更多的学生与学校进行对抗,使学校的管理目标难以达成。

2.学生民主有其特殊性。在追求民主的同时,需要牺牲部分效率来作为代价。学生民主更是如此。一所学校,学生来自全国各地,甚至是世界各地,拥有不同背景、不同信仰、不同观念、甚至是不同理想,所以统一学生的管理观念是一件困难的事情,把这种管理理念合理地导入学校管理决策中去,这就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学生在课程的计划、实施和评价方面享有与教师平等的权力的话,他们就有可能成功地降低他们自己的学位质量。学生的行动和能力由别人来指导和评价,如果他们想直接参与这个指导和评价的过程,那么必然会出现自相矛盾的情况[1]。所以,学生民主在学校管理过程中也是一把双刃剑,合理的引导运用,会使得学校管理顺畅,相反,就会导致学校发展的停滞甚至是倒退。

3.学生在校时间的特殊性。在学校各类管理参与者中,学生的在校时间却是最为短暂的。学生往往是一所大学管理工作中的一群过客,只是在较为短暂的时间里参与到学校的发展中来。这就使得学生在参与学校管理时的目光不会有学校专门管理者与长期管理者那样远大,他们往往更多注重当下学生利益,这就使得他们的管理意见可能只具备一时的合理性,而对学校的长期发展没有益处。学生作为学校管理者之一,是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学校的管理权力,这就使得权力使用时可能存在随意性,对学校的长远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三、对我国高校管理的启示

(一)合理借鉴加拿大高等教育管理理念加拿大高等教育管理坚持“以人为本”、“教育公平”、“以市场为导向”等管理理念。把学生作为学校工作的根本,注重学生权利的保护,合理引导学生诉求,学校的相关政策制定、管理运行都以学生为中心,把学校的发展和学生个人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合理保护学生作为学校消费者的权益,由学生的需要制定学校的发展策略,吸引学生作为管理者进行合理管理决策。这对于我国高校管理具有学习和借鉴的价值。

(二)为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提供制度支持对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方式、权限范围、内容进行立法,为大学生合理参与学校管理提供依据。加拿大多个地区法律都有明文规定,学校的某些主要管理机构中必须有相应数量的学生代表,这不仅强化了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必须性,也为大学生如何参与学校管理提供了必要依据,避免把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流于形式。目前,我国大多高校的大学生的确参与到学校的管理工作中去,可是没有制度依据,学校往往只容许学生参与无关紧要的琐碎的日常管理工作,而学校发展等核心管理领域,仍然没有学生参与。

(三)合理确定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内容和范围高校管理工作的内容很多,有哪些内容是大学生应该参与的?陶行知对学生自治和参与的范围提出了几个标准:一是以学生应该负责的事体为限,学生愿意负责又能够负责的事体,均可列入其中;反之,亦然。二是事体之愈要观察周到的,愈宜学生共同负责。三是事体参与的人愈普及的,愈宜学生共同负责,共同自治。四是依据以上三种标准而制定学生参与的范围时,还须考虑学生的年龄程度经验。

在我国现行的管理体制下,学生应在以下三方面参与学校管理。

第一,行政管理工作方面,目前把学生代表引入学校的最高管理机构还不现实,但在有关学校办学宗旨的确立、发展规划的制定、规章制度的改革等重要事务管理中,尽可能地让学生参与,不仅体现了学校对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重视,突显大学生在学校的主体地位;同样也利于学校重大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激发大学生的积极性与热情。

篇2

1.时间安排及导师选择

日本大学生的毕业论文一般是在大四进行的,整整安排一年的时间来完成。而导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选择则是从大三的下学期开始,一般是由导师对自己研究室的情况做报告,特别是要对研究室所承担的课题和成果情况进行详细的说明,学生在听报告后,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到相关的研究室参观,与研究室的教授、研究生等进行交流,然后提交自己的毕业论文导师选择申请。则由系里出面统一权衡,与学生选择较多研究室的导师及学生商谈,将部分学生调整到其他学生选择较少的研究室。

2.课题选择及课题指导

日本大学生毕业论文的课题一般都是由导师给定的。课题可能来自于导师当前所承担科研课题,也可以是导师的“萌芽”课题,也就是具有一定探索性的课题。导师当前所承担科研课题,一般已经有博士和硕士研究生承担,本科毕业生则分担研究生任务中的部分子课题。做这部分课题的学生一般由相关的研究生来具体指导,导师只负责把握大的课题方向。而导现的“萌芽”课题一般是导师最近新形成的课题思和构想,比较具有挑战性,需要导师和学生之间密切沟通,及时发现和解决论文进行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所以导师在承担这类课题的学生身上会花费更大的精力进行指导。

3.课题进行及课题完成

进入大四,学生马上到相应的研究室做毕业论文,由导师指派研究生给学生介绍研究室的规章制度、基本的实验操做方法及注意事项,以使学生尽快熟悉和适应研究室的工作。学生每天必须到研究室上班,一边做实验,一边查阅资料,了解和学习有关课题的背景知识。一般在进入研究室后4~7周提交开题报告和实验方案。学生在做毕业论文的一年中还要参加研究室每周一次的研讨会(seminar),这种研讨会是由研究室全员参加的,包括教授,博士和硕士研究生。每周有3~4名学生在研讨会上介绍最新的英文论文或自己最近的研究结果,每人发言15~20分钟,每一位参加者都可以向发言者提问质疑,大家充分发言后,教师再提出指导性的意见。通过研讨会,导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实验进展,并解答学生提出的各种对课题指导性的意见。通过研讨会,导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实验进展,并解答学生提出的各种在课题研究中遇到的问题。而学生则可以从其他学生的报告中学到很多与课题研究相关的知识。而且,学生通过自己做报告,一方面可以理清研究课题的思路,另一方面,也能锻炼归纳总结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篇3

实践性教学环节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环节。为了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各高等学校都努力改进实践性教学体系,把课堂教学、生产实习、社会实践、社会调研以及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从科学知识型向科学知识实用技能型的转化。

1 从教学方法上加强专业课程的实践内容

大学生获得专业知识的必备教学环节是农学专业课程体系其特点是技术性强、实践性强,通过实验内容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实验促进理论课的学习。

改变以往的教学的方法。作物栽培学和作物育种学是农学专业的重要专业课程,其特点是实践性特别强,传统的方式是首先讲授理论,然后进行实验和田间参观,课程学习与生产实践脱节,学生动手实践性和参与性较差,难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主动性;新的教学方式采用生产实践式教学法,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如作物栽培学的授课方法是根据作物生产的技术环节安排教学时间,将作物生产环节分解为整地、播种、中耕管理、收获等环节,在每个生产环节出现时,教师将学生带到生产现场直接讲授;作物育种学也采取与栽培学相似的教学方法,将课程环节分为育种圃建设、杂交、田间选择、考种鉴评等环节,教师针对各环节在田间讲授。

2 提升毕业论文质量,培养学生科研创新精神

毕业论文是对大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训练,在提高综合实践能力、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指导教师队伍水平,要求指导本科毕业论文的教师,必须具有硕士以上学历和中级以上技术职称,而且毕业论文的研究内容必须是科研课题的一部分内容。这些举措的实施,使教师的科学研究活动与大学生毕业论文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促进了学生的求知欲,激励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五学期期末开始论文选题,首先由指导教师拟定研究题目或学生自拟题目,学生根据兴趣选定论文题目,学生与指导教师实行双向选择;确定论文题目后,学生进入指导教师的研究室,在导师指导下查阅文献,完成开题研究报告,进行试验研究。毕业论文的试验在第六、第七两个学期进行,贯穿整个作物生长季节,在此期间学院组织教师进行中期检查

l~2次;第八学期完成论文的撰写和进行答辩,由农学院学科组分派老师按毕业论文写作要求对论文进行评阅,给出评定成绩,此成绩是学生能否参加答辩的重要指标,评阅不合格者,不能参加答辩;合格的论文,将论文返回给学生,学生对照评阅意见与指导教师进一步的进行交流、修改,申请答辩;由至少1名校外专家组成5人答辩委员会,严把答辩质量关,对第一次答辩不合格的同学,一周后进行第一次答辩。 转贴于 农学专业建立了一整套涵盖论文选题、开题、中期检查、评阅、答辩等各个环节的规章和制度,取得了明显效果。

3 强化生产实习,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高等农业院校的学生,不但要学完必要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通过毕业生产实习,把已经学到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运用于生产实践。这不仅是锻炼学生、使学生在综合能力上得以提高的过程,而且可以对教育质量进行综合检验。农学专业在总结多年生产实习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目前大学生就业等基本情况,对生产实习进行了多方面改革,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

3.1集中与分散相结合,避免生产实习与找工作的矛盾

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使大学生在最后一学期,不得不把精力投入到就业找工作

方面。过去安排生产实习计划在时间上与找工作冲突,效果不好。为使生产实习不与找工作争时间,又能提高生产实习的效果,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方式,明显提高了生产实习效果。第一,将实习环节分散到多个学期。如针对耕作技术的实习安排在第五学期、针对栽培技术和育种技术以及制种技术的实习安排在第六和第七学期、针对生产现场和社会调查的实习在第八学期进行。第二,实习采用集中方式进行。如耕作实习、制种实习分别安排在1周里集中完成,春播实习安排在第七学期的第四周至第七周集中完成。第三,第八学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调查,采用分次进行。现在将生产实习分为3~5个关键环节,每一环节集中3~5天时间集中完成,避开招聘会时间,提高了实习效果。

3.2面向社会,加强同社会的联系

我们把社会义务咨询活动和社会调查,也列为实习内容。通过咨询活动,不仅增加了大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也让社会了解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风貌,而且锻炼提高了学生的演讲水平及适应社会的应变能力。让大学生利用生产实习的机会把自己切实地置身于民众之中,面向社会、了解社会,服务于社会,从中锻炼自身的综合能力。这不但是毕业学生未来工作的需要,也是大学生自身的责任。

3.3强化实习指导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提高实习效果

篇4

关键词: 高校教师;大学生科研指导

高等学校的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一定学科领域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而且要使学生能在本专业领域进行一定的科学研究,创造性地解决理论和实际问题,具有一定的科研素质和能力。学生科研的主要内容包括参加相关学科竞赛和专业(技能)比赛,组织开展各类科学研究,以及撰写并发表学术论文、专利申请。完善高校教师对大学生科研指导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全校师生参加科研活动的积极性。在对大学生的科研指导中,教师自身的科研素质以及有效的科研指导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形成会有很大的影响。因此,教师对大学生的科研指导也是教育科研应关注的领域之一。指导大学生参与科研活动有多种途径。

一、 结合专业课的教育进行科研指导

大学生科研主要是一种研究性的学习活动,而不是独立的科研科研活动,不能脱离学生的实际,结合专业课教学进行科研是培养学生科研兴趣,提高科研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最直接的方法。因为大学生的学习具有专业性特点,学生有大量的时间与专业课教师接触,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个阵地,传播科学知识与科研精神,帮助学生确定选题,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专业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改变专业课教学的被动局面,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科研兴趣。

二、在师生合作研究中进行科研指导

大学生科研的主要目的不是进行创造发明,取得重大科研成果,而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一种探索活动,因此,师生合作进行科研很有必要。因为学生科研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教师有意识地精心安排课题,有赖于教师因材施教地进行科学训练指导。教师所承担科研任务的前期工作也可以让学生去做,这样能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掌握文献检索、查阅、整理、分析的基本方法,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特别是在较大课题的研究中,吸取大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工作,一方面能发挥他们在科研中的作用,充当科研助手,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科研精神,科研态度;另一方面,合作科研有利于提高学生科研水平,因为简单地让学生自己去承担科研任务,因其水平有限,科研成果很难得到承认,容易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三、结合社会实践进行科研指导

大学生是一个涉世不深的群体,学习的多是理论知识,对社会的需求知之甚少,只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使他们学习的知识应用于社会。纯基础理论研究很难受学生的喜欢,学生也没有这个实力,所以结合实践搞科研比较实际。在实践中,容易发现问题,大量接触业内人士,对学生科研十分有利。因此,各种参观,调查和实习都是进行科研指导的有利时机。要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此外,指导学生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带领学生与一些企业合作或单独建立产学研基地、科技园区,并指导学生以勤工助学、兼职等方式,从事科研工作,使之加深对科技的认识,掌握科技的发展趋势,提高学生的科技素质和科研能力。

四、结合学生的学年论文或毕业论文进行科研指导

学年论文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综合应用一门或数门课程的知识、理论和技能,解决比较复杂的理论和实际问题。毕业论文是在学生掌握了本专业要求的全部知识理论和技能的基础上综合运用这些知识理论和技能,独立地、创造性地解决理论和实际问题。学年论文与毕业论文是学生从事独立科研工作的起点,是学生从学校学习过渡到实际独立工作的关键性环节。通过指导学生完成学年论文与毕业论文,可以很好地对学生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进行训练。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具有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的选题,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查阅相关文献,制定写作计划,拟定论文大纲,把握研究进度,修订论文成稿等。

此外,高校应加强学生科研工作的措施及保障,第一,学生科研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是需要教育教学、学科科研、师资队伍、学生工作等多方面协作的一项综合性工作,学校需要加强组织领导,并建立健全的工作机构,确定学生科研工作的直接领导机构,负责全校学生科研工作的政策制定和督促落实等工作。第二,学校应制定相应政策调动教师参与指导学生科研活动的积极性,形成一支科研水平高、创新意识强、实践经验丰富、年龄结构合理的学生科研指导教师队伍,为学生科研活动提供及时、全程、专业的指导。成立学校学生科研工作专家指导委员会,依托各学院成立相关学科竞赛指导小组并逐步形成学生科研指导教师培训机制。第三,学校应整合校内资源,完善校、院两级协调统一、系统完整、功能多样的大学生科研训练平台并构建校、院两级的学生科研人才选拔与培育机制,开设学生科研指导选修课,实行竞赛指导课程制,吸引更多学生参与学生科研指导课程学习与培训。第四,学校需要建立完善学生科研工作经费保障机制,提高学生科研基金资助总额并加大对学生科研活动的奖励和培养力度。第五,学校需要建立完善教师指导学生科研创新活动的考核和奖励力度,把指导学生科研列入教师专业技术资格的评聘条件并提高对教师指导学生科研的奖励标准。第六,学校需要完善学生开展科研创新的激励机制,在各类评奖评优中加强对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激励力度,深入推进大学生科研创新学分认定工作,设立以科研助手为内容的勤工助学岗位并改革毕业论文的考核方式,鼓励学生培育科研创新成果,突出优秀学生科研成果在学生学业考核中的作用。

高校应鼓励大学生参加科研活动,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增强大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和学术探讨的兴趣和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学术水平和综合素质,营造良好的学习科研氛围。高校教师需要从提高自身素质做起,同时对学生要悉心引导,并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从而真正培养出具备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后备人才。

篇5

(2)集体主义观念弱化。部分大学生集体主义观念很薄弱,以自我为中心,强调个人奋斗,不顾集体、国家利益,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甚至有人认为“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3)人际关系僵化。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事业的成功和发展。因此,同学与同学、同学与老师、同学与社会人之间都应建立一个健康向上、互帮互爱,彼此尊重的和谐氛围。这对于增进身心健康,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工作的开展大有益处。

二、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时代的需要

构建和谐社会理论之一,就是要强调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既要达到内部各阶层、各群体之间的和谐,又要争取外部环境的和谐。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创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培养诚实守信,奉公守法的公民,造就讲文明,懂礼貌,有知识,乐于奉献的社会主义新一代是必不可少的。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1)坚持正面引导,培养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良好习惯。大学生的思想教育方法应该从培养其自我教育的途径入手,大学是培养和造就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场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和谐的社会需要和谐的人,用灌输式的教育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大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要加强用英雄、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来教育和启迪新时代的大学生,例如:参观革命烈士馆,参观故居,请石战辉等模范人物作先进事迹报告,观看革命历史故事片等。让大学生身临其境、心灵贴近、思想有促进。活动结束后,组织同学讨论,谈体会写心得,出黑板报、墙报,写广播稿等多种形式,让大学生从内心深处,知、情、意、行方面触动学生的灵魂,激发出高昂的学习热情,有效地促进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恋爱观和择业观的形成,从而为树立远大的抱负、志向和理想打下坚实的基础,为走向社会面对纷繁复杂的市场竞争和应对职场的挑战,鼓足勇气、加强斗志、增添信心。

(2)加强理想信念的教育。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的价值观正在被越来越多地忽略和否定。“跟着感觉走”一度被许多人当成是人生的最高追求。大学生处在各种思想观念冲突和变化的社会环境中,也难免受到各种各样的干扰。于是,有的同学懈怠了,学习不上进,纪律不遵守,思想不提高。针对这种情况,高校要针对大学生可塑性较大的实际情况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的教育,引导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把实现个人价值融入到为社会为人类作贡献中去,引导他们树立竞争意识,加强专业知识学习,从而克服自卑情绪,认识自我,欣赏别人。

篇6

关键词: 大学生;经济学专业;就业能力;实践教学

Key words: colleges students;economics;employability;internship and practical training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4-0209-01

1就业问题是大学教育必须适应和统合的问题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反映、显现和观察全部教育问题、社会问题的一个窗口。在近一个世纪的大学史中,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个有过多次艰难经历和反思的话题。“一个十分恼人的现象是青年人的失业,其中包括那些日益增多的持有学位和毕业证书的大学毕业生。”[1]对于一所绝大多数属于农村生源的大学来讲,农村学生通过上大学而改变自己社会地位的情形与其就业状况的相关,涉及大学教育更复杂的功能。这些都考验并挑战当今中国大学教育、大学生个人、大学教师的智慧、精神和能耐。今天的大学教育必须适应、必须统合,把学生就业能力放到整个大学教育文化和教育管理体系的建设与发展中来认识和实施。

2就业问题的关键在于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培育并利用学生力量解决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基本的教育管理思想。大学生就业能力,包括大学生作为一个普通人为适应社会生活而应具有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如正确的认知、表达能力、新学能力(掌握新知识和新技术的能力)、沟通与协作的能力和创造能力,包括作为专业人才应具备的专业素质和能力,如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熟练的专业实践能力,包括作为就业者所需要的对于求职的摸索、在任一具体工作中发现自我的能力。大学生的就业准备和学校的就业工作,应该从关注就业机会及相应的求职技巧,转向关注就业能力。

3经济学专业提升就业能力的思路和对策

3.1 调整教学计划把对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纳入教学计划当中,使理论教学时数与实践教学时数比接近1:1。根据社会需求分类培养具有更强就业能力的毕业生,这是基础,培养社会适应能力,这是提升就业能力的关键,同时还要教育他们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正确的择业心态,这是提升就业能力的保证。

3.2 技能课程实践通过普通话、外语、商务谈判、经济应用文、管理沟通、商务礼仪等课程的开设培养学生的沟通与表达能力,如普通话能力、外语口语能力、社交能力、谈判能力、写作能力、管理沟通能力。通过计算机、市场调查与预测、统计学、会计学、管理信息系统等课程的开设培养学生的信息采集、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3.3 模拟实验实践到相关企业实习有一定难处,为此部分实践性教学可以在实验室体验。如国际贸易课程的实验,通过教学软件对贸易术语、品质、检验、索赔、不可抗力和仲裁、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订立等都能进行训练。模拟实践教学虽然是在假设环境中进行,但参与者如同亲身实践,初步领略到竞争的气氛,尝试到竞争的艰辛和乐趣。通过这种模拟实践的方式,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

3.4 社会调查和毕业论文提倡学生在每个假期都能到工厂、农村进行实地考察、调查等社会实践活动,并写出调查报告或实践报告,返校后对这些报告进行评选,对优秀的报告进行奖励。激励学生走进社会,了解现实,增强所学专业的实际应用研究。毕业论文选题最好结合假期和实习期间的所见所闻和岗位要求,做到紧贴科学研究、专业培养目标和社会实践需求,来选择课题。以毕业论文检查制度和评优制度为抓手,加强毕业论文全过程的规范管理,确保质量。[2]

3.5 参观实习根据教学计划,通常安排在第一、第二学期对学生进行认知教学,由教师带队深入工商企业、公司等各相关部门参观实习,使学生对职业和岗位产生感性认识。如到本专业对口的工商业企业和产业园区等现场实习,已与渭南高新区、渭北产业园、陕西北人印刷有限责任公司、渭河化肥厂等单位建立了固定长期的关系。这种方法可以克服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不高,部分学生对专业认识不深刻而造成的弱点。

3.6 课程实习学生在学习相应课程时,应组织其进行专题性实习,这种实习是为了及时消化、巩固所学专业知识,从实践中验证和修正所学知识。如本专业的市场调研、零售学、企业管理、市场营销和国际贸易等课程。这种方法可以解决缺乏双师型人才指导学生的实践教学而存在的问题,以有效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

3.7 校外实习基地实习已与西部证券渭南分公司联合办学,他们负责给学生提供实习岗位,使符合条件的学生利用寒暑假和大四的毕业实习期间,到公司进行顶岗实习。这时学生已基本掌握本专业相关知识和技能。这样四年均不断线地安排各种实习等实践活动,提高专业实践能力。

篇7

通过这两届“网络炼钢大赛”的开展,教师们发现学生参加大赛,有助于其将大学四年所学的知识尤其是专业知识融会贯通。例如,在网上模拟转炉炼钢工艺时,学生必须首先对炼钢的工艺过程有全面的了解和掌握,熟知钢铁料和造渣材料的加入时间与方式、氧枪的操控制度(何时开始吹氧、纯吹氧时间、氧流的大小)等各个知识点,并将这些知识点有机结合到一起,运用到冶炼过程中,最终炼得符合规格要求的钢种。事实上,网络模拟炼钢的过程,可以使学生真正体验到当“炉长”的感觉,并有助于其建立炼钢工艺的全局观。通过成功地冶炼一炉钢水,不仅使学生将整个钢铁生产串联起来,了解各生产工艺的原理、特点和操作,还极大地满足了他们的自我成就感,加深了学生与本行业的情感。最后,通过对毕业生的回访了解到,他们在进入企业参加工作轮岗时,在很多岗位上都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因为网络炼钢培训使其对工艺的各个环节有了较深刻的认识,也熟知了相应岗位上的操作。由此可见,网络炼钢训练对毕业生工程实践能力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开展实验室开放项目,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

实验教学是实践教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的关键环节。而实验室开放项目与普通的实验相比,在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方面的要求更高。作为成立不久的新专业,面对科研基础薄弱、设备和经费不足的局面,如何促进实验室开放项目的顺利开展并且保证实施的效果,是全体教师关注的焦点。为此,系里分别从硬件环境、软件师资和参研学生的筛选三个方面进行了充足准备。首先,冶金工程专业的实验中心经过了大规模的升级改造,不仅新增了感应炉、高温烧结炉等一系列教学科研设备,实验中心的布局及环境也得到了良好的提升,为实验室开放项目的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硬件保证。其次,在师资方面,经过自愿报名和专家组评选,最终挑选有经费、有能力的优秀教师指导开放项目,从而为项目的选题、经费和实施提供了保证。最后,在实验室开放项目的学生人选方面分三个阶段进行选定。第一阶段,对自愿报名的学生进行摸底调查,调查内容主要是学习成绩和学习时间的投入多少,选择成绩较好且学习时间投入较少的学生,这样能保证被选中的学生有比较充足的时间进行项目的执行;第二阶段,对选择出来的学生进行简单的项目背景介绍,引导其进入课题,之后分配给学生一到两个月的自学时间,深入全面地了解课题,这是为了考察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和查阅文献的能力;第三阶段为课题答辩环节,学生需要将查阅的文献进行归纳总结、消化吸收,完全理解之后再在答辩环节表达出来。通过答辩的学生才是最终参加开放项目的人选。选定学生之后就可以深入开展项目,在项目执行过程中要严格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即从实验方法的选择、实验方案的制定到具体的实验操作,以及后期的数据处理等全部由学生来完成,教师则主要起到“三导”作用,即“引导、指导和督导”。因此,学生执行项目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可以很好地锻炼其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三、充分利用生产实习,强化学生的职业认识

我校的实践环节共包括以下几个部分:金工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课程设计、个性化教育、专业技能培训、毕业设计(论文),其中在生产实习中,学生与企业的直接接触时间最长,且有充足的机会与现场工人师傅讨论交流,这是强化其职业认识的最佳途径。目前国内高校生产实习的主要方式有跟班式、参观式、现场讲座式以及座谈交流式。考虑到我校的生产实习周期短(一般2到3周)、任务重(炼焦车间、烧结车间、炼铁车间、炼钢车间、炼铸车间等)以及学生自身的安全问题,历年来的生产实习多采用“参观式”。整个实习下来给学生的感觉就是“走走看看”,学生缺乏对岗位的深入了解,印象不深刻,实习效果较差。为此,自2012年开始专业对“参观式”的实习方式进行了改进,并增加了现场讲座式和座谈交流式。在“现场参观”的过程中,要避免“走马观花”,首先要对学生们明确实习的目的,及时下放任务书及实习计划安排,然后有选择、有重点地参观:对有高炉、转炉、轧机等设备的车间,多分配时间,多做讲解;对炼焦炉、烧结机、制氧机、缓冷机等附属设备则“提纲挈领”式讲解。带队教师要尽量安排时间让学生向一线工人师傅取经,内容包括现场操作经验、岗位特点、工作制度等,使学生对各岗位有充分的认识。“现场讲座式”实习方式是邀请具有5年以上工作经验的工程师,为学生讲解其负责的设备(如烧结机、高炉等)特点及该设备在整个工艺流程中的位置和作用、基本原理等内容。有的工程师在讲座的过程中还进行现身说法,就大家敏感的考研、工作、自身职业发展和钢铁行业的历史规律、最新动态等内容进行互动交流,效果颇佳。“座谈交流式”实习主要是请有经验的现场人员为学生解答一些参观过程中遗留的与实际生产相关的问题,并就其多年的工作经验和对本行业的了解对学生的价值观进行引导,加深学生对本行业的认识,从而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意识。

四、区别安排毕业论文(设计),促进毕业生与未来对接

毕业论文(设计)是我校冶金工程专业实践环节的最后一环,学生做完论文就面临着就业或者进入高校继续深造。由于我校的冶金工程专业暂时还没有硕士点,因此,毕业论文(设计)模式按照“985工程”或“211工程”等高校通常采用的“博士带硕士,硕士带本科生”的方式难以实施,近几年的毕业论文(设计)都是由指导教师亲自指导,“手把手”式地教学生如何一步步进行实验。这种方式存在以下三个问题:第一,由于每位教师指导的学生人数太多,而且学校要求“一人一题”,且四年内的论文题目不能相同和类似,因此每年的毕业论文题目都是教师们绞尽脑汁想出来的,缺乏必要的研究基础和课题的深度。第二,做实验需要有经费支撑,而指导教师大多参加工作时间尚短,处于课题研究的摸索探究期,未形成明确的研究方向,而且很少有经费入账,因此对于他们而言,大部分毕业论文的费用只能自己筹集。第三,从学生角度考虑,这一环节的安排还涉及到与毕业去向的对接问题:对于毕业之后攻读研究生的学生而言,跟着指导教师做科研是合适的和必需的,因为可以很好地锻炼其深入钻研课题的能力;但是对于毕业之后参加工作的学生而言,他们更需要多了解和熟悉工厂的布局、设备等情况,以缩短其就业后的适应期。根据师生的实际情况,并吸取兄弟院校的经验,自2012年起对我校冶金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实践环节的实施进行了合理改革,在原来单一的“做实验”型毕业设计基础上,增加了设计型和在企业做课题的选题模式。安排的原则是:对毕业后参加工作的学生安排设计类课题和在签订工作的企业做课题,前者如设计工厂布局、高炉车间或转炉车间、高炉、转炉或轧机等,通过做设计让学生深入掌握现场的车间格局、设备构造,并通过对设备的掌握进一步加深对工艺原理基础知识的理解;而在企业做的课题往往是由企业提出,他们希望毕业生提前进入工作状态。指导教师则全程监督指导,保证论文质量。考研的学生则偏重于做毕业论文,通过文献的查阅和综述、实验方案的设计和实验过程的具体执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考研学生日后继续深造奠定坚实的基础。

篇8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是工科高等院校教学计划中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教学环节,占用一个学期,达大学教育阶段的八分之一。这一教学环节能培养学生查阅文献资料、使用各种工具书、应用计算机、外文翻译、工程设计与科技论文写作等方面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调研能力、实践能力、动手能力、社交能力,同时通过毕业答辩培养和强化学生的材料组织能力、讲演与口头表达能力、反应敏捷能力。东北电力大学生物工程专业的教师经过多年的教研总结出:这些培养目标仅靠在校园里苦读书本、纸上谈兵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要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加学生就业的机会,只有到社会实践中去,走学科交叉、产学研合作办学之路。

一、改革的措施

1.采用多元化毕业设计(论文)模式进行个性化培养

将参与毕业设计(论文)的学生分为考取研究生进一步深造型、签约就业型和自主创业型三类。根据不同类型学生特点,进行个性化培养,指导教师有针对性开题,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并结合自己的毕业去向选择合适的毕业设计(论文)题目;也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提出新颖创新的毕业设计(论文)题目,由专业教师把关审题;也可支持学生到就业单位或实习实训基地做毕业设计(论文),可使学生受到正规的科技开发训练,熟悉未来工作单位的环境和要求,提前完成由学生向工程技术人员的角色转换;支持学生参与大学生"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性、自主开放型"实验项目的研究,参加大学生节能减排等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为日后的就业、创业和研究生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支持考研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提前进入研究生课题的研究。这些措施能极大地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对增强我校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建立和完善独具特色的多元化毕业设计(论文)联合指导企业基地

积极探索与企业联合开展科学研究、产品开发、共建研究等产、学、研合作模式,企业借学校人力资源进行研发工作,学校利用企业条件培养人才,互利互惠,建设一批工程实践基地,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学生作为生力军,直接参与工艺设计、产品研制、科技开发工作,锻炼了学生的工程能力,形成了特色。我校地处各大类企业门类齐全的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吉林省,有优越的校企联合优势和校企合作传统,同时,各企业中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很多是我专业的毕业生,因此可依托本地建立多元化毕业设计(论文)联合指导企业基地,在培养一批校外兼职指导教师同时,也解决了教学设施和工程训练场地不足及到企业实习只能以参观形式进行的困难,为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有力的硬件支撑和保障。

3.建立和完善实效显著的校内工程训练基地

利用校内资源条件,发挥学科优势,依托我院学生科技园、应用化学特色专业、省水处理实验中心组建了培养学生工程能力的校内工程训练基地,为毕业设计(论文)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力保障。

4.对校内指导教师进行工程实际能力再培训,增强题目的工程实用性

近几年,我专业引进了一批青年教师,他们的学历高、综合素质高,但没有工厂企业工作的经历,缺乏深入的工程背景。因此,每年安排青年教师在学生到单位进行毕业设计(论文)过程中也下到企业锻炼,亲身体验工程实际和生产管理运行过程,积累工程经验,既可提高他们的理论教学水平和科学研究水平,同时,也能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水平。

5.建立可操作性强的质量保证和评价体系

针对不同方式的毕业设计(论文)情况,制定相应的工作计划要求及联合指导协议书等教学文件,以保证毕业设计(论文)的有序进行。为考核学生的培养效果,制定了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评价内容和指标体系,提出了评价的操作及过程控制方法。在毕业设计(论文)中实行10~15%的末位复审制,保证了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

二、改革的可行性

"学科交叉、产学研结合"毕业设计(论文)新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它是教师的一种自觉需求,教师既可以寻找科研立项课题,也可为企事业单位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同时在为社会服务的过程中,学习生产新技术,反过来又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最终为教师提供了一个施展才华的更加广阔的空间,有利于高校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形成。

这种模式也是学生渴望的,学以致用,用才是学习的终极目标。一方面考研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提前进入研究生课题的研究,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也提高了我专业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同时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过程中申请校级、市级、省级乃至全国的自主创新科研项目,参加大学生节能减排等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另一方面企事业单位委托的课题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学生真题真做感兴趣,更易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培养合作和团队精神,提高综合素质;同时,企业在这个过程中也能了解到学生的真实情况,及时与优秀学生签订就业协议,在一定程度上防范人才流失,增加了引进人才的可靠性,节省了培训费用。

通过这种模式的实践有效地缓解了我们专业实验资源不足的问题,充分利用企业或科研院所的实验设备作为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实验的有益补充,能有效地缓解学校因扩招而造成的资源紧缺的状况,提高了企业与科研院所实验设备的使用价值。

三、结束语

这种新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有利于造就优秀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可全面提高我专业的教学质量,是我专业教学改革的方向,符合高等教育综合化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冀满祥.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控制的实践与思考[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4):142-143.

篇9

关键词:高等教育;科技素质;现状;教育改革

一、科技素质的含义

科技素质主要是指人们为了在科技事业上取得成就并适应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所必须具备的科研能力、科学知识和热爱科学、敢为科学献身的科技道德品质。科技素质既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理论、科学观念和科学思想:也包括科学思维、科学智慧、科技研究能力、科技发明与创造能力、科技应用能力;还包括讲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爱科学的科技道德品质。

二、大学生科技素质现状

科学知识与科技素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两者既不能混淆,也不能互相代替。科技素质教育要包括三个层面:科学知识教育、科技技能教育、科学思想品质教育。客观地说,目前,不少高等院校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停留在科技知识教育的层面上。就目前高等教育中大学生的科技素质现状来说,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严重缺乏科技素质教育的内容

课程设置如同大海中的航标,它为大学生指明了学习的方向。由于目前人们仍把科学知识教育等同于科技素质教育,课程设置也就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这一陈旧的教育观念。围绕各自的培养方向各高校各专业都设置五花八门的课程,这无疑开拓了学生的知识面,但却无法弥补学生科技素质的缺陷。因为在其课程设置中很少看到“科技发明技巧”、“科技写作学”、“科技发展史”、“创造学”、“科学思维”、“科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科技实践”等意在培养学生科技技能和科技思想品质的课程。理工科本来还有一些实验和实习的时间可为学生提供科技技能的体验,但由于实验设备陈旧、实习经费严重不足等原因,只好将实习和实验的时间一缩再缩,只剩下少许的技能体验,再加上有些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将这些少许的技能体验的机会看成可有可无,马虎应付了事,科技技能和科技思想品质的培养根本无法在课程设置中占有一席之地。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的安排本来可以弥补课程设置的不足,时间一般在12~16周,这是大学生培养科技技能的一次好机会,但由于学生缺少有效的科技发明与创造的理论指导,再加上学校管理上的问题,使科技实践成为一种盲目的、毫无把握的实践。在大学生看来,完成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是为了顺利毕业,而不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科技素质,因而对此不予重视。对指导教师来说,选题时基础理论研究的课题较多。而应用型的较少,他们指导学生开展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工作的思路仍是向学生传授基础理论知识,而不是培养学生的科技技能,同时有些教师把指导毕业设计看成自己完成教学工作量的途径,要求不严格,使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工作难以发挥其培养学生科技素质的功能,也很难为学生打下扎实的科技素质基础。

(二)校园缺乏科学研究的氛围

在高等院校学生群体中,各种文化娱乐活动很多,但是,很难找到科学研究社团开展的科技活动。学校学生工作部门仍以“德、智、体”评定学生的在校表现,但其“智育”却被“智育”代替了。在“智育”评定中,只要学习成绩优秀,其“智育”就为优秀。采用奖金数额可观的办法对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给予奖励,学生科技成绩的奖项却很少出现,大学生科技技能的锻炼和科学思想品质的培养很少采取激励的措施。同时学生的科技素质缺乏统一的指导、规划和培养,学校缺乏提高大学生科技素质的指引和导向,校园也就自然缺乏科学研究的氛围。

(三)大学生缺少科技实践活动

科技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发现科技领域许多悬而未解的问题。这必然会引起大学生的好奇心与注意力,促使大学生去思考,并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激发大学生研究问题的兴趣和创新欲望,促进和提高大学生的观察、联想、动手操作、运用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锻炼大学生独立思考、实践动手和创新的能力,激发他们崇尚科学、追求真知的决心。但多年来,将大学生课外实践活动的目的定位在“了解国情和社情民意”上,高校组织学生开展此类活动就成为“参观访问式”的实践活动,而科研技能只有在科技实践活动的亲身体验中才能得到认识、锻炼、巩固和提高,可惜目前大学生的科技实践活动还没有从真正意义上开展起来,致使一些学生在进入专业基础课的学习过程中,产生的设计灵感经常会因为没有经费、场地和专人指导等因素,而将这些学生从事科技实践的积极性扼杀在萌芽状态。

(四)大学生缺乏科学研究的兴趣

笔者曾作过一次300人的问卷调查,在“每学期参加过多少次科技活动”的栏目中,选择“无”的占97%;在“业余兴趣是什么”栏目中,回答是“参加科技活动”的占2%;在“完成毕业论文的目的是什么”栏目中,回答“是为了自己的科研兴趣”的占1.7%。学生很少参与学校科技活动,究其原因,除了学生对科技活动感觉陌生外,科技兴趣的淡薄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五)大学生缺乏为科学奋斗的精神

大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是一个以掌握一定的科技基础知识、科学的研究方法、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以及不怕困难、积极探索的精神为基础的系统工程。大学生是祖国建设的科研后备力量,然而,面对毕业设计题目和指导教师的选择,有些学生事先打听的却是哪位老师题目简单、工作量小、管理松懈、容易通过:面对毕业分配,相当一部分学生事先考虑的却是工作是否轻松、待遇是否好的问题,即使是读生产应用型专业的大学生也不愿意选择生产第一线单位。于是出现了许多学非所用的怪现象,如读电子专业的争着去税务部门工作,读化学专业的争取去银行工作,读汽车维修专业的也一心一意选择去党政机关工作。尤其是近年来采取毕业分配双向选择的措施后,这种学非所用的现象更加突出。即使毕业分配时无奈选择到科研和生产第一线去工作的,走上工作岗位后,也挖空心思跳槽。在这种情况下,全国各地普遍出现了人才流失的现象。造成大学生不愿到科研和生产第一线去工作的原因之一是大学生缺乏为科学奋斗的精神。

三、提高大学生科技素质的思路

科技素质——兴国富邦之必要,时代需要大学生具备良好的科技素质。不重视大学生科技素质教育的后果是严重的,作为高等院校,要设法使受过教育的学生既能掌握科技知识,又具有科技技能和科学品质。要做好大学生的科技素质教育工作,首先就要构建大学生的科技素质教育的思路。

(一)从树立科技素质教育的角度重新构建高等教育办学质量评价标准

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以来,对高等教育办学质量的评价停留在每年能培养多少大学毕业生的标准上,这种以数量为标准的办学质量评价使我国的高等教育陷入办学实践的误区。 而对高校毕业生的质量评价,以“学历”和“文凭”为依据,这种以“文凭”代替“水平”,以“学历”代替“能力”的评价标准,妨碍了大学生科技素质的培养和提高。评价标准作为一种科学的舆论导向。必须顺应科教兴国的新时代要求予以重构。如果仍以旧的标准评价高等教育的社会贡献,必将产生扭曲高等教育生产功能的严重后果。高等教育的生产功能如同工厂的生产功能,具有外延扩大再生产的功能和内涵扩大再生产的功能。从本质上讲,高等教育生产多少的问题不能体现其固有的生产功能。能够反映高等教育生产功能的是内涵扩大再生产。内涵扩大再生产的主要特点是在不增加教育投入的情况下,通过调动学校人的办学积极性,让教师潜移默化地在大学生心灵深处种下科技创新的种子,通过优化学风、教风、校风的途径,通过设置科学的办学目标,通过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同时,又通过采取有效的激励机制和措施来实现,所体现的应是教育质量从本质上得以提高。

(二)从提高大学生的科学理论和科学知识水平出发重新构建高等院校的课程设置

客观地说,不少高等院校现有的课程设置为我国大学生朝“一专多能”的方向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是,由于受到特定的历史条件和传统观念的制约,还不能体现出科教兴国的模式州。为了提高大学生的科学理论和科学知识水平,使他们扎实地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树立大学生的科学道德品质,要下大力气增加大学生科技知识的教育,重新构建高等院校的课程设置。重新构建高等院校的课程设置的基本思路是体现科教兴国的特色,增加科技教育的内容,为大学生开展科学研究和科技发明、科技实践提供扎实的知识准备。

(三)以提高大学生的科技技能为目的重新构建大学生科技实践的内涵

首先,要充分利用好现有的科技实践环节。针对毕业设计的状况,要采取措施扭转这一局面。其一,要求大学生都要认真完成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所规定的任务:其二,要采取措施加强对大学生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工作的指导和监督:其三,制定严格的大学生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答辩制度,答辩不合格的学生不予毕业,重做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参加下年度的毕业答辩。学校要加强对毕业答辩过程的监督,各个答辩组的老师要严格执行答辩的各项要求和规章制度,绝对不可草率了事。使学生从思想上更加重视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工作,更加重视科技素质培养和锻炼的效果。

其次,在学校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多设置大学生科技实践课或实践环节,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条件开展科技实践。对于学生在实习工厂的实习,除了配备足够的设备外,还要进一步规范实习的目的、内容、时间和要求,做到讲授和实践相结合。要采取必要的措施,保证实践活动不流于形式。

再次,要组织力量重新对大学生开展科技实践活动的各个环节进行评估,做到科学而周密地统筹规划和布置。其中,应把对大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科技应用能力、科技研究能力、科技创造能力和科技发明能力的培养和锻炼,放在大学生科技实践活动规划中的突出位置上加以重点安排,保证对大学生科技实践活动进行定期的检查、督促和总结。

(四)以深化大学生科技道德品质和科技实践为目标重新构建提高大学生科技素质的激励机制

第一,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广泛开展,在客观上要求营造浓厚的校园科技学术气氛,学校应通过各种舆论工具,广泛宣传大学生提高科技素质的重要意义,在学校中营造“提高科技素质光荣”的强大舆论,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大学生开展科技实践活动。结合重大学术科技事件,进行科普宣传,举办科技报告。只有进行广泛的宣传和发动,才能激发广大的教师和同学积极地加入到科技活动的行列中来:才会有大量的科研成果涌现;才能有助于更多的同学锻炼成长: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第二,大学生只有在科技活动中才能感受到提高科技素质的活力。学校可以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定期统一组织一些学科知识、科技作品竞赛等大型的科技活动,如科技发明竞赛、科技论文写作比赛、科技创新大赛、科技素质全能赛、机械设计创新大赛、机器人大赛等等,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科技活动氛围。结合暑期社会实践,进行科技服务、科技下乡等活动。

第三,增加投入,扩大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覆盖面。要积极争取各方面的支持,增加对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投入,要积极引导更多的学生来参加科技活动,尤其是要鼓励学生参加项目研究,增强学生的科研和创新能力。要通过政策手段加强对学生参与的应用型项目和社会科学项目的引导和扶持,要逐步转变“重基础、轻应用”的局面,使学生在实用新技术和社会科学研究方面能够取得一定的成果,全面提高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第四,设立各个级别的大赛奖,加重各奖的含金量,以点带线,以线带面,形成更好的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新氛围,借此激励大学生勇攀科学高峰和加快提高科技素质的步伐。在重视奖励学生的同时,不应忽视对指导教师的重奖。学生的各个大赛往往离不开指导教师的辛勤劳动,因此,对指导教师进行重奖也是十分必要的。如果没有教师的积极参与,各个大赛也不能够长久持续下去,即使坚持下来,恐怕也只是流于形式。

四、结束语

篇10

为了展现高校的发展脉络,更好地服务高校教学,各高校都着力建设属于自己的高校校史馆。高校校史馆集中收藏着高校丰富的档案资源,保存了学校所从事教学、科研与管理活动,以及在这活动过程中直接形成的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片、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这些都是高校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各个阶段积累下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高校校史馆对缅怀历史、育人育德、丰富校园文化有着重要作用,也是学校宣传、联系校友、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因此,高校应重视高校校史馆的作用,充分发挥校史馆的优秀资源,营造人文环境,把校史馆建设成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一个平台和基地,以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高校校史馆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意义

校史馆是当前高校极具生命力的新生事物,它记载了学校的发展历程,陈列着学校的历史资料,展示学校不同阶段发展的办学理念以及学校风貌。校史馆既可以作为学校提供历史档案资料的宝库,又可以作为学校对外宣传交流的平台,集结了历史发展过程中一代又一代教育者的汗水与智慧,是学校发展史上所创造出来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凝聚体。校史馆不仅发挥收藏档案材料、图片画报的作用,更凝聚了学校的人文精神与创造精神,记录着高校从小变大、从弱变强的历史发展过程。时光流逝,岁月迁移,改变的是高校的外表,不变的是高校的宗旨和教育者教书育人的宗旨。高校校史馆具有文化功能、教育功能等作用,对现代教学理念具有传承、警示、启发等意义,为高校营造了一个书卷气息及历史气息浓厚的学习氛围,可以说是学校最宝贵的历史财富。

二、高校校史馆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高校校史馆由于其诸多的功能性特点,在高校学生学习生活等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为营造高校校园文化提供了物质基础,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奠定了历史基础与人文基础。1、文化功能作用校史馆是高校开展思想教育、文化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教学活动的一个坚实的根据地,也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优劣的重要衡量物。校史馆集中珍藏了高校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资料档案以及优秀的物质财富,包括论文著作、先贤手稿、名人著作、雕塑、视频音像、本校的校训以及领导讲话等,记录了过去一代又一代的教职员工为教学事业做出的一次又一次的奋斗和革新,集中体现了学校在过去的几十年甚至是几百年的发展历程。每一所学校的校史可以说都是一部爱国史、教育史、文化史、学术史、人物史,是一所学校发展轨迹的真实记录。通过阅读校史馆的记载,浏览校史馆的展品,向学生宣传学校发展的辉煌轨迹和历史沧桑,把本校的办学传统、办学精神、名人轶事、校友事迹、校风校训等进行展示,就是特色鲜明的校史校情教育活教材。学生可以在文化气息浓郁的氛围下进行知识的洗礼,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高校的发展史带来的震撼,油然而生对母校的自豪与眷恋。合理利用校史馆进行素质教育,可以展现教育先行者们的奉献精神及呕心沥血的敬业精神。2、教育功能作用高校校史馆对学生具有教育功能,它不仅宣传学校的发展历史,辉煌成就,还有更重要的是利用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对在校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人文素养。高校历史档案的诸多素材中具有原始性、突发性以及直观性,是最为生动的历史教材。对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身心等基本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对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具有促进作用。(1)人生观教育。大学阶段塑造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是教学的首要目标。通过带领学生对校史馆进行参观学习,将高校校史馆中珍藏的名人义举展现给学生,并通过历史材料,向学生展示历届校友的勤奋努力、励志报国,为实现个人价值和国家利益相结合而奋斗,通过这些历史资料以及珍贵图文的展示,以史为鉴,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2)爱国主义教育。高校的发展历史与我国的国家发展史离不开,高校校史馆档案中记录的高校历史是以我国历史发展进程为大环境,因此其记录的每一章历史都有着爱国主义教育意义。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通过高校历史发展记录来激励、引导学生加强爱祖国爱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怀,促进学生面对困难激流勇进、敢于开拓进取的精神,为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以及现代化建设作出更多的奉献。(3)爱校教育。高校发展史作为记录学校的发展历程的存在,学生能够最直观的感受到学校在历史的进程中不断的改进校训、教学精神等教学改革。对高校历史发展的了解有利于学生了解学校的优势学科以及课程设置的来由,使学生了解到学校从几十年甚至是几百年前发展到今天的峥嵘岁月。了解到从高校走出去的那些优秀的校友风采,感受高校背后强大的生命力及自强不息的精神,增强大学生对母校的认同感、归属感以及自豪感,激发学生爱母校的精神,以及促进学生对历代校友的成功进行奋发图强。3、人文素质培养作用现代化人才必须具备突出的人文素质,高校校史馆对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具有积极意义。高校校史馆作为历史人文信息的集中地,是学生的第二课堂,是大学生素质培养的重要场所,通过校史馆的文史珍藏资源以及雕像手抄本珍藏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同时校史馆内珍藏的教育发展史以及学校发展史能够更好的激发学生对学校发展史的研究,从而促进学生人文情怀的发展以及对教育先驱者优秀精神的感同身受,从优秀的事迹以及感人的故事中促进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引导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同时馆藏中大量的跨领域、跨学科的历史文化书籍对学生进行史料研究以及开拓思维具有促进作用,为学生全面开展素质教育提供了可行的资料基础及物质基础。

三、加强高校校史馆建设,促进大学生素质教育

1、定期开放校史馆,宣传校史高校校史馆是教育资源的直接承载者,经常开放能使参观者亲临现场、直接感受、直接受益。校史馆可以设置大学生讲解员岗位,对学生进行系统培训后上岗。大学生讲解员参与校史馆讲解活动,不仅能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增强强烈的主人翁意识,同时与参观者拉近距离,保持良好的互动和沟通,使双方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得到启发,受到教育。2、改善校史馆环境营造良好的参观环境能够增强校史馆的吸引力。高校校史馆作为学生进行历史回顾、缅怀前辈的重要场所,馆内优良的环境以及配套设施对创造人文环境营造书香气息都具有积极意义。因此高校校史馆在设计和日常管理中,应注意结构合理、环境卫生,并营造安静的氛围。与此同时可以加强人文环境的布置,如模拟历史文献中的会议场所、具有历史意义的雕像以及名人肖像等的建设,以增加校史馆内人文气息。3、优化馆藏结构大量丰富的馆藏是校史馆得以引人入胜的基础和必备条件。高校校史馆应积极进行馆藏结构的调整,优化馆藏资源,搜集与学校发展史息息相关的历史材料与历史文献,加强校史馆教育的基础建设。高校校史馆在构建中应注意开拓培养学生的思路,坚持人文性、促进校史馆馆藏的宽度和广度,最大限度的发挥校史馆对学生品德教育、人文素质教育以及爱国爱校的教育。可适当增加互动因素,调动参观者的积极性,引导参观者参与和思考。4、充分利用馆藏整理校史要培育一批专人进行资料的收集,将校史馆建立时遗留下来的资料重新编研、整理,整合、编印教育小资料或画册,进行分发。学生既可以从这些珍贵的档案中看到学校在过去所走过的艰辛历程,也可以看到改革开放以来学校迅速发展所取的巨大成就,有助于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并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发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优良传统。现在一些高校专门成立从事校史编撰工作的团队,对学校的档案进行梳理,编撰成册,及时记录学校发展过程中取得的成就和经验以及师生感人事迹。通过建立校史馆及对校史编研工作的开展,呈现学校精神文化的形成过程及其蕴含的校风、校情、校训等,也进一步提升了校园文化的内涵。5、建立社会实践基地在校史馆建立社会实践基地,让相关专业的学生在这里进行社会实践,包括跟踪采访当今工作在不同岗位,取得杰出成绩的校友事迹,写成文章登在校报上或出刊成册,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斗志和爱校情感,也可以锻炼学生的素质能力,同时可以保持与优秀校友的联络,从侧面也是增进校友工作的一个有效手段。这是最好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是最直观的校园文化体现。

四、结语

在人才竞争激烈的现代化社会下,高素质的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生力军。高校校史馆在培养大学生素质教育领域具有关键作用,对大学生的人文思想、品德教育、爱国爱校以及人生观的教育都具有突出的作用。在高校校史馆的发展进程中应不断突出校史馆对大学生的素质教育的关键作用,促进当代大学生在高校教育中实现全面发展,综合提高。

参考文献

[1]吴月芳.发挥高校图书馆在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现代情报.2003年02期.

[2]柴松青.大学校史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J].理论,2015年07期.

篇11

学生因年龄不同,兴趣点也不同。故在校本课程开发之初,学校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进行了问卷调查。统计显示,三至五年级的学生,对于动物、植物、微生物和环境方面的问题比较感兴趣,他们希望通过校本课程的学习,拓展课外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基于学生兴趣点,学校在三至五年级开设了与动物、植物、微生物相关的课程。之后又陆续开设了《21世纪――生命科学的新世纪》《营养、菌群与健康》《生物技术与我们的生活》《人类、科技、未来》等有关生命教育的各类科普讲座,将校本课程建设引向深入。

二、校本课程的实践探索

学校为了开设适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校本课程,在教材的研发和学生实践活动方面下了很大工夫,具体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是整编系统知识,为学生提供生命教育的学习平台。在教材编撰时,学校积极与上海交通大学的专家教授进行研讨,既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又避免与现有《自然》课本知识的重复。学校首先根据知识体系确立每个单元教学的内容,然后对照现在使用的《自然》课本,删除重复的内容,使教材更加科学化。

二是关注生命成长,搭建生命科技的实践平台。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生命的成长过程,笔者让三年级的学生亲自体验选蛋、孵化、照蛋、孵出小鸡的全过程。通过这一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分析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此外,在学校四楼楼顶的平台,学校还开辟了一块生命科学实践基地。在辅导员的指导下,学生们进行蔬菜的播种、浇水、观察、收获等操作,菜的品种也根据时令季节的不同而不断变换。

三是为学生提供灵动的实验教育平台。在实验室,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花朵、树叶、果实等进行解剖,观察它们的内部结构,也可以制作自己喜欢的实物标本。

四是以校外参观与实践,丰富学生体验。鉴于每个年级学习的主题不同,笔者根据课程安排,结合学校的社会实践活动,定期举行不同主题的参观活动(每个年级每年大约有4次参观活动)。例如,五年级的课程中有“微型自来水厂”的内容,笔者便联系闵行自来水厂,联合创立学生实践基地,让学生在自己设计“微型自来水厂”的同时,可亲自前往“闵行自来水厂”参观,进一步验证和完善自己的实验内容。

五是组织专家学者大讲坛。学校邀请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高校的专家学者,为学生开设相关讲座,除了让学生学到丰富的知识外,还给学生提供与专家教授互动的机会,收获颇多。如四年级的校本课程,其主题围绕植物而展开,需要安排学生参观“辰山植物园”。在参观之前,学校就先邀请专家对相关植物进行介绍,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又让他们对之后的参观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一举两得。

六是让科学商店入驻校园。课题组在学校成立了上海交通大学科普教育基地和科学商店。这意味着学生有了一个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实践锻炼的学习平台。针对学生在课程中遇到的问题,科学商店的大学生们利用每周一次的中午时间,来到学校为小学生进行科学小知识的解答与互动,及时答疑解惑。此外,大学生志愿者还协助教师们开展课内小实验,使得校本实验课程的内容更加扎实有效。

七是积极开展各种活动与竞赛。学校还不定期组织学生参加活动和竞赛,如昆虫识别竞赛、校园植物识别竞赛、微型自来水厂设计比赛等。学校鼓励全员参与,鼓励学生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呈现出来。活动与竞赛可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校本课程的延伸学习之中。学校会从中挑选在某一方面有特长的学生,参加更高级别的竞赛,如上海市“宝山杯”青少年生物与环境科学小论文评选、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大赛等活动。

八是认真开展小课题研究。从2014年起,为了鼓励更多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进行探究,笔者每年都在学校范围内进行“预备小院士”的招募,邀请上海交通大学和上海师范大学的专家,对课题的科学性、创新性、实用性进行评价,最终确定学校生命科学预备小院士立项课题。在小学和大学教师的共同指导和帮助下,这些学生大部分都已完成了课题研究的过程,并完成了课题小论文的撰写,解决了自己的很多疑难问题,也为其他同学的学习提供了参考。

三、校本课程建设取得的成果

经过几年的建设,校本课程从无到有,形成了以“生命科学”教育为主线、以“探究课程”为载体的特色课程,实现了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全面提升。

一是学生层面。通过校本课程的学习实践,将原本可能在大学才能接触到的生物实验、课本知识,下移到小学,使学生能了解与生命科学相关的动物、植物、微生物、环境方面的知识,不仅开阔了视野,扩大了知识面,还使得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究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得到了增强。学生在中国少年科学院小院士评选暨课题答辩活动、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等重要比赛中,取得市级以上奖励六十多项。

篇12

 

流金岁月,激情夏日。为了响应团省委、校团委以及会计学院团总支关于组织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活动的号召,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2010年7月带着一份激动,一份热情,在学院领导老师的带领下,我跟随会计学院暑期“三下乡”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团来到目的地五河县。在这里,我们开展了社会实践和相关调研活动。硕士论文,社会实践。

一 、“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过程记录

(一)、锻炼学习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培养正确的就业择业观

7月7日,会计学院暑期“三下乡”团队一行乘车到达此次社会实践活动的第一站——华润雪花啤酒(五河有限公司)。

本次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得到五河县委高度重视,活动期间县委书记胡启望亲临现场指导。在县委办公室、经委以及五河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的陪同下,我们参观考察了五河有限公司的生产线,详细了解了生产流程,第一次近距离的观察啤酒的生产全过程,企业先进的生产设备,精湛严谨的生产技术和工艺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离开生产线,我们来到了企业的仓储间,巨大的仓储空间,整齐的产品摆放以及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和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让我们每一位参观的团队成员叹服。

随后,我们来到五河有限公司的办公楼,与五河县委领导和该公司负责人进行座谈。通过财务部门的负责人的介绍,我们了解到雪花啤酒已晋身“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前列,品牌价值达377.26亿元。培养就业创业能力和锻炼学习实践能力是本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重点之一。在座谈中,企业财务部门负责人针对企业财务部门的相关工作做了简单介绍,并从企业用人的角度,强调在校大学生应树立良好的精神面貌,培养主动学习的能力、承受压力的能力和有效的执行能力,只有做好这四点才能为毕业后更好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我院院长盛明泉和党总支书记袁世俊分别发言,要求同学们在走访过程中仔细观察,虚心学习,认真思考,将本次活动的所见所感结合到自身的专业学习中,以实践促学习,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最后,我们走进企业的财务部门办公室进行考察学习,看到工作人员娴熟的专业技能和严谨的工作态度,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学好专业知识重要性。

(二)、“心手相牵 快乐成长”——关爱“留守儿童”

结束在华润集团的学习考察,我们实践团队在五河县教育局局长和相关人员的陪同下来到五河县沱湖学校。沱湖学校是一所以渔民子女为主的小学,学生多为“留守儿童”。以“心手相牵 快乐成长”为主题,关爱“留守儿童”也是我们此次社会实践活动的重点。硕士论文,社会实践。在沱湖学校,安徽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向沱湖学校学生的捐赠仪式隆重举行,五河县教育局局长和沱湖学校校长先后向我们介绍了“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以及沱湖学校的发展情况。随后,我院师生向部分“留守儿童”捐献了价值3000多元的图书文具等学习用品,并与活泼可爱的孩子们进行了亲切的交流。院长盛明泉代表我院对沱湖学校的孩子们表达了殷切期望,并祝愿孩子们健康成长。

二 、“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感悟

此次实践活动虽已结束,但它为我们开启了生活中的另一扇大门,是它开拓了我们的视野,使我们对自己有了清醒的定位,同时我们认识到了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作为一名当代时代的大学生,不能只埋头于课本专业知识之中,更多的时候要投身于社会实践,拓展知识面,使自己全面发展。我们青年一代要有理想,要坚定自己的方向,把握自己的前途,为了理想而奋斗。“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每当回首往事,不因虚度光阴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

在“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我从中学到很多,可谓感悟颇多:

1、我们在这次社会实践活动深入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把“创先争优”的思想融入到了我们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使我们在实践中经受锻炼,认识国情,了解社会,增长才干,更加促进我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2、当代大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注重择业心态建设,不要好高骛远,要放低姿态,要脚踏实地,要虚心学习,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在学好本专业知识的同时要多掌握几项其他技能,争取成为一专多能,求真务实的人才。硕士论文,社会实践。硕士论文,社会实践。只有成为这种人才才能有用武之地,才会受到用人企业的欢迎。

3、要了解我们所学专业的前沿动态,了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了解所学专业的就业前景、发展趋势等,为自己将来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4、积极培养锻炼自己学习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当今社会,只立足于书本知识是不够的,只有把所学知识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增强大学生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才能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为自己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5、当代大学生要关爱“留守儿童”,关注“留守儿童”的受教育问题。“留守儿童”是作为伴随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而产生的新的弱势群体,他们也应该受到我们更多的关爱,“留守儿童”这个群体普遍存在受教育条件差的情况,他们没有良好的师资条件,我们作为当代大学而生应该多关心他们,尽我们的能力多帮助他们,改善他们的受教育条件。

6、要积极投身青年志愿者活动。在我国的广大贫困地区和偏远山区,教育条件差,师资力量薄弱的情况普遍存在,我们大学生应该积极参加在贫困地区和偏远山区举行的“支教”等青年志愿者活动,帮助改善贫困地区的师资条件。

7、要了解我国国情,认清国情,大学生要积极走出校园,努力接触社会,深入了解国情,认清国情,只有这样才能戒骄戒躁,才能激发我们为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而努力奋斗的热情。硕士论文,社会实践。

8、在本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增强了我们大家的自我组织管理能力、协调能力、社交能力和团队精神,更重要的是我发现了自身存在的问题:实践动手能力不够强,在课堂上学的知识往往不能和实际操作有效的结合起来,有一种纸上谈兵的感觉,为此我更加认识到自己下一学期的努力方向:努力学习理论知识并积极进行实践操作,让自己的理论知识和动手能力同步发展,为自己以后的工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硕士论文,社会实践。

三 、对“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总结

在本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我们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深入实际,深入企业和学校,用建设性的态度,了解新的情况,学习新的经验,开阔视野,以小见大,创新认识,增长才干,加深了对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的把握,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培养了我们以人为本,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和科学严谨的精神,锻炼了我们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黄昌建.《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2)

[2]中国高等教育《让大学生在实践中锻炼成长》2005年12期

[3]叶敬忠,杨照.《关爱留守儿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3月31日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