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实训报告范文

时间:2023-03-06 15:58:0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护理实训报告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护理实训报告

篇1

系部

班级

姓名

学号

日期

目 录

一、实训的基本要求……………………………………..3

二、实训纲要……………………………………………..4

三、实训报告的内容

(一)酒精擦浴………………………………………….4

(二)生命体征的测量………………………………….5

(三)氧气吸入疗法…………………………………….6

(四)鼻饲法…………………………………………….7

(五)导尿术…………………………………………….8

(六)大量不保留灌肠法……………………………….9

(七)给药法…………………………………………….10

(八)静脉输液与输血方法…………………………….11

(九)抢救技术………………………………………….12

(十)护理文件记录…………………………………….13

四、见习日志…………………………………………….17

五、问卷调查表………………………………………….18

实训的基本要求

(一)实训前准备

1.了解实训目的、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2.复习有关的理论知识,充分理解实训的意义。做到心中有数,以提高实训课的学习效果。

(二)实训期间

1.遵守规则,服从指导,认真执行实训室守则,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2.服装整齐,仪表符合要求,正确操作,认真听取指导教师的讲解,注意观察示教过程;按操作规程正确使用实训仪器,注意安全,爱护护理模型人,节省消耗性实训物品。

3.应积极参与实训,并执行三查七对及无菌技术操作的原则。

4.讲究卫生,实训仪器的摆放要整齐、清洁、有序。

篇2

2004~2007年,教育部和财政部分别资助各地的护理专业实训基地建设,至今已建成一批能够实现资源共享的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技术服务于一体的护理专业实训基地。以下针对护理专业实训基地存在的问题及评价体系谈几点认识。

护理专业实训基地主要问题

装备更新迅速,管理理念滞后 依赖政府投入,短期内实验实训设施装备条件明显改善,但装备规模扩增后的管理矛盾突出。表现在规章制度不全,人员配置不足,激励机制不完善,管理理念滞后,措施方法陈旧。

招生规模扩大,实训工位不足 职业院校连续几年的扩增招生,部分已建成的护理专业实训基地结构布局与功能已不能适应迅速增长的学生人数。

依赖国家支持,缺乏后续增资 上级财政支持的经费主要用于购置实训装备。其特征是导向性、一次性,而非经常性的资助。各校应该根据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改革、就业需要等,有计划、有步骤地逐年追加投入,保障可持续发展。

部分资源冗余,设备利用率低 过分豪华、不切实际的高档装备,至今作为实训陈列展示,没有发挥应有的实训功能。平时闲置并不参与实训,成为上级主管部门检查时的摆设,时间久了又要面临淘汰或更新,造成资源浪费。

开放时间不足,实训服务不够 实训过程缺乏开放性、综合性,不能高效合理地使用实训室。由于管理协调、信息反馈、服务准备、实训耗材等因素,实训过程不能向全体护生全天候(包括双休日、节假日等)开放;学生不能自选实训项目;影响护生实训时间的自我掌控,不利思维能力、综合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实践教法陈旧,实训项目欠新 实践教学仍采用教师原本熟悉的教法,没有紧跟临床护理技术的最新进展;教材依旧,教法照旧,项目陈旧,有的脱离临床实际,有的临近淘汰;新的临床路径和护理程序没有进入实训基地,尤其是专科护理技能实训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脱节现象,实践教学课程改革深度不够。

护理专业实训基地评价指标构建

(一)评价目的作用

护理专业实训基地评价的目的,取决于不同的评价主体。财政部门是教育投资方,依据投资目标的实现与否,评价实训基地建设的质量与运行效益;教育部门是职教的监管方,依据基地的社会性质,评价其人才培养服务社会的功能;学校是经营方,依据行政管理的目标任务,评价其执行及完成任务的经济与社会效率;教师与学生是实训基地的使用方,评价其实用性、方便性和创新性。护理专业实训基地的评价目的归纳为如下几点:(1)总结成绩,发现问题。(2)判断质量和运行成效。(3更新理念和调整思路。(4)争取达标,赢得信誉。(5)以评促建、促改、促管。(6)吸取经验,以利再建。不同的评价目的,会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产生不同的评价结论。但无论何种结论,越是客观公正和切合实际,越能产生积极影响和预期效应。

(二)评价理论依据

欲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掌握科学的评价理论是基本要求。它是统一评价认识,制定适宜标准,作出公正评价的基础;也是评价结论发挥积极作用的内在力量。各地抽调的评估专家,其评价理论的知识储备不同,所以各有所长。分组时,评估专家应取长避短,各司其职。常用的评价理论如下:

实证主义理论 认为凡事物总有数量,有数量就可测量;经测量可知量变,有量变就有质变。以测量数据作为分析判断依据,以数据说明问题,做出基本评价。不可测量的部分采用一定的方法将其转化为可测量的部分,再进行论证评价。

目标分类理论 依据评价目标,将评价对象先行分类。分类后由于性质相同的内容集中在一起,易于做出客观准确的评价,避免一概而论的模糊评价,使评价更为明确具体,有针对性,便于依据评价结论进行实训基地建设的整改与完善。

知识构建理论 凡评价,总是选择事物的某一进程,进行时间横断面的随机抽检分析,不必等待相关知识与经验完备以后进行。投巨资建设护理专业实训基地是近五年内的事情,其知识和经验的积累,既需要时日,又分成阶段。根据构建主义理论,评价中的分等分级更符合事物发展的阶段论。

社会需求理论 护理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医学模式转变,维护人民身体健康的社会需要。社会需求常可用作评价标准,用来评价实训基地建设水平满足社会需求的程度。社会服务功能越好,符合社会需求程度就越高。

科学发展理论 护理专业实训基地的科学发展,指在基础护理与专科护理、临床护理与社区护理、普通护理与特别护理、疾病护理与康复护理等实训领域,实训项目的衔接、融合和配套;管理模式的选择与运行机制的构建;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技能培养与就业导向;技术因素与环境因素的和谐发展。

以人为本理论 护理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评价重点在于人的作为而非实物装备。对实训基地的结构与布局、设施与装备、数量与质量、管理与效益、规划与发展的评价,最终是对人的管理能力、创新水平和工作效能的评价。因此,评价的重点不是事物的数量,而是工作的质量;不是设备的多少,而是发挥的价值效应。

上述理论在评价中配合应用。理论不能以偏概全,单一理论在实践应用中,总有自身缺陷和盲区。

(三)评价原则要素

理论与实践一体原则评价护理专业实训基地要注意理论联系实践。即“理念要新,实践要行”,说到做到,做到写到,写到看到,看到评到。

软硬兼顾原则软件指管理、效益和效应,硬件指装备、设施和设备。软件是质量价值所在,硬件是数量实物基础。基础扎实,管理到位,则能产生效率和效益。评价时要更看重质量和效价。

内外结合原则评估护理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眼光要关注校内校外两方面。加强内涵建设的目的在于更好地满足并服务于校外需求。评估专家不应仅按照主观认识评价,更应依据其他满足社会需求的程度。不仅横向评出高低,更要纵向评出服务满意度。

量效转换原则等级对应评分,评分对应等级。教学评价应以数据测量为据,难以量化的绩效考核,可通过量效转化公式或量表,折算成统计数据,再进行分析评估,做出定级评价。

(四)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上述评价理论和原则,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转贴于

护理专业实训基地评价方案制定

(一)评价标准等级

评价标准很难有统一的评价标准。(1)评价标准由评价主体确定,依据评价目的而变。(2)评价标准应需而生,因时而异。(3)现代评价标准正向“由刚转柔、由量转质,由物转效”演变。所谓标准,只是变动的量标,而非固定的钢尺。可在上述评价体系的基础上制定适宜的参考标准。根据上述评价体系制定的评价标准,较适宜校内护理专业实训基地的评价,尚不适宜校外医院临床教学基地的评价。

评价等级有的地区将评价等级分为合格、不合格与优秀三级;有的采用星级法分为五级(一星至五星)。前一种方法有明显的定性态度,后一种方法分级排序而不定性表态,符合事物发展规律,更易为大家接受,利于继续努力晋级。星级标准应预先制定,评价结果对号入座。即使自评,也能预测自己所在等级,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

(二)评价策略方式

评价策略客观公正的评价应采取相应策略。(1)明确评价主体。评级主体可由出资方、承办方、用人方三方组成的专家群体担当,也可聘请专业中介评估机构主持。(2)预先公布评价方案,包括评价时间、评价对象、评价标准、评价量表、评价程序、评价方式、评价等级、评价用语等,形成完整的评价执行方案。(3)深入现场调查研究。护理专业实训基地评价,宜采取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实到虚、由硬到软、由量到质的递进策略。先从硬件环境切入,转入实训项目,再看管理效益,细审创新规划。(4)集中评价结果排序分级。做到全面掌握信息,总结特色亮点,理出成功经验,写出评价报告。

评价方式一般有以下几种:(1)内审自评。护理专业实训基地管理人员根据评价标准,先期内审自评自纠。内审自评应严格把握评测积分要点,从严入手,账物对应,数据准确,计算正确。(2)外援参评。聘请兄弟院校护理专业负责人组成外援同行评审组,对本校实训基地进行模拟评价。外援参评借助外脑智力和经验,较能发现问题和缺陷。因是专业同行,评价更为中肯求实。(3)专家点评。由临床护理专家、护理教育专家、护理管理专家或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组成的专家组进行点评。他们平时参与护理实践教学,熟知护理专业实训基地的内部情况,能够抓住要害、缺陷、问题进行分析点评。(4)上级抽评。由国家或省级教育评估院组织专家现场评价。上级抽评程序严谨、科学规范,评价权威,效应明显。尤其是他们的评价意见,可作为指令,贯穿于后续整改实施之中。

(三)评价过程报告

评价过程 听取基地建设情况汇报、查看过程文件资料、测量核查硬件数量、调查取证管理效能、观摩实践教学授课、座谈创新发展理念、交流各方评价观点、撰写初步评价意见、集中反馈建议信息。每一过程均有材料纪要,以便综合分析评价。

评价报告 评价报告分会议报告和书面报告两种。会议报告也称即时报告,一般于评价结束时,当面反馈给受评实训基地管理人员。书面报告也称事后报告,一般于评估结束后,各路专家集中比较分析,广泛听证意见,综合评分论定。书面报告应由以下部分组成:(1)评价组织过程描述。(2)评价意见汇总(包括分类评价意见和总体评价意见)。(3)成绩亮点归纳。(4)缺陷问题指点。(5)整改意见建议。(6)重点努力方向。(7)评估专家签名盖章。评价报告应注意读者一般为专业负责人以上行政管理人员。评价报告的语言应言简意赅(1000~1200字为宜)、规范流畅,意见应实事求是,态度要真诚坦率,亦应行之有效。

参考文献:

[1]常唐喜,侍杏华,王艾兰.护理实训基地建设新探[J].教育与职业,2007,(21):169-170.

[2]陆秀华.护理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J].当代护士(综合版),2006,(3):26-27.

篇3

所谓评判性思维是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问题及解决方法进行选择、识别假设,在反思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推理,作出合理判断和正确取舍的高级思维方法及形式[1]。评判性思维是一种思考过程:能明确目的;能准确找出问题;能分辨资料的完整性及相关性;有敏锐洞察力,能探索资料的含义及其影响,亦能呈现多元性看法并作出决策。近年来,随着国外教育界对评判性思维研究的深入,国内教育界对评判性思维的认识逐渐全面,亦相继开展相应的研究。即将进入临床实践阶段的专科护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妇产科护理医学知识和护理理论,但传统的教学法在实习前的实训中重复,使他们缺乏激励性和互动性,评判性思维具有主动性、独立性、反思、全面审查、说服力强的特点[2]。为了提高护生的临床护理质量,适应临床护理发展的需要,我院于2014年4月至5月将评判性思维教学法应用在妇产科专科护生实训中,取得满意效果。现将应用过程和体会介绍如下。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

2014年4月至5月在妇产科护理实验室实训的专科护理学生(以下简称护生)176人,女性163人,男性13人;年龄21~23岁。其中89人设为对照组,运用传统妇产科护理实训模式教学;87名设为实验组,采用评判性思维的教学方法教学。两组护生在实训前均进行摸底考试。两组护生年龄、摸底考试成绩均无统计学差异。学习教材为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十二五”规划教材广东广西海南高职高专院校规划教材(供护理专业用)。

2.方法

两组护生均采用实训的形式,实训内容均按教学大纲要求。实验组及对照组再各分小组,每小组8~9人。对照组运用传统护理实训模式。实验组引入评判性思维教学模式,选择妇产科具有典型或有普通意义的2个实训项目,并制定实训目标,每周实训1次,每次90分种。实训形式是以教师带教为引导、护生为中心、小组讨论及实操式教学。

(1)选择实训内容。实验组带教老师提前1周帮助学生选择妇产科护理大纲范围内有典型或有代表性意义的实训内容。如妇科炎症、妇科肿瘤等病例的护理,并由护生复习、臆测可能的合作问题或护理诊断,让护生查找相关资料,找出解决问题的答案,做好小组讨论实训的准备。

(2)实训过程。实验组实训课可由老师和学生轮流主持或学生独立主持。实训最初的20min内提出臆测的护理问题并进行讨论及作出护理计划,并对护理计划排序。目的是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复习并提高护生的思考能力。国外护理专家主张应采用灵活多样、多种形式的评判性思维的教授技巧[3],着重培养3个基本要素:知识与经验、判断和思维,作出相应的决策。训练学生对临床护理问题的处理能力,最终达到对患者的病情做出准确的判断和及时干预的目的。运用护理评判性思考技能的培养方式对护生进行能力的培养。应用培养教学法、模拟情景教学法、临床护理反思法、回顾讨论法、访谈法等多种教授技巧提高学生的激励性和互动性,同时培养学生形成评判性思维的习惯思考方式。

(3)组织讨论。实验组最后30min进行评估归纳,带教老师先让1名护生对本次实训内容设计的病例提出护理评估、护理诊断、制订护理计划、排出优先顺序并实施护理、作出目标评估。小组的其他成员进行补充或纠正。其它小组的护生提出不同观点并展开讨论,带教老师进行必要的引导、启发、更正及补充,最后帮助护生总结。

(4)书写实训报告。实训结束后对照组和实验组均以小组为单位书写本次实训记录、病例护理流程、总结及护理反思情况。将完成的作业本交学院妇产科教研组进行评价。

二、结果与分析

1.评价方法

(1)实训前对护生进行1次理论知识摸底测验,以了解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程度是否有可比性,两组测验卷相同。(2)实训结束后由带教老师对学生进行临床综合技能和理论考试。(3)按学院实训报告书写评分标准对实训报告书写进行评价

2.结果与分析

见表1.两种教学法教学成绩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平均成绩进行比较,通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通过t检验,P0.05,但在实训后的临床综合技能和理论考试成绩上有显著差异

表1. 两组护生实训后部分课目考评成绩的比较(分)

三、讨论

1.护生临床护理教育现状

随着妇产科护理模式的转变,临床护理工作倾向于独立性、复杂性、整体性、多样性等方面的发展。护生是护理队伍中的后备群体,即将担负风险系数大、技术含量高的妇产科护理工作重任。护理专业的培训大多是通过学院及医院进行传统带教,妇产科护理从属于临床医学,在思想上缺乏主动性,工作中又存在不可预见性,变化多端,在医院中处于高危科室,容易引发医疗及护理纠纷。合格的妇产科护理人员应具有扎实的相关专业技能,并具有敏锐的观察力、自信力并及时决策。由于妇产科专业理论性强,专科复杂性大,意外发生率高、患者及家属期望值高,对从未接触临床的学生来说,很难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2.实训教学中运用评判性思维教学法有助于调动护生的激励性和互动性

传统的护生实训带教模式只注重“传、帮、带”,注重技能的熟练程度,带教老师只重视经验传授而忽视了评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致使护生进入临床工作后只是一个“机械性操作工”,往往缺乏主动性,在临床上不能运用动态,整体的观念去观察病情,缺乏系统性,不能灵活、有效、及时地去解决问题,满足病人需求[4]。而评判性思维教学法的重点在于通过思考、讨论,提高学生的激励性和互动性。

3.有助于护生临床护理技能的提高

从表1中可以看出,在实训后的临床综合技能和理论考试成绩上有显著差异

4.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决策能力

通过对实验组中50名护生的问卷调查,显示出90%的护生非常喜欢这种学习方法,反映评判性思维教学法留给他们深刻印象,能较好地将专业理论与实践操作更加紧密结合,愿意接受,并渴望通过即将的临床实习来验证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带教老师均认为该教学方法能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尤其在独立决策能力方面提高较为明显。

参考文献

[1]殷磊 护理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09,第3版。

篇4

中等医学职业学校学生在校期间实训课的开展情况及效果将对他们今后的职业生涯产生直接的影响,而学校采用合理的实训教学评价体系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操作能力、分析及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人文关怀及团队协作能力。

一、实训教学模式对学生实训效果的影响

护理专业的实训教学是课堂教学的辅助,可以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联系,是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相关基础理论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学校教育与临床实践的桥梁,虽然许多中等医学职业学校已经认识到护理专业实训课的重要性,并不断提升实训教学学时数在本学科总学时数中所占的比例,有的甚至已经达到总学时数的50%以上,但是实训教学效果仍不是很理想,研究表明现行的实训教学方法、实训考核办法及成绩计算方法对学生实训效果有重要的影响。下面以学校为例说明:

首先,在学生临床实习之前集中实训。学校在三年制中专护理专业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能很快与临床实践相衔接,第四学期内科护理、外科护理、妇科护理、儿科护理、基础护理理论等课程教学任务结束后,在学生临床实习之前往往要进行一段时间的技能操作集中培训,即实训。实训教学方法为:教师介绍实训内容,分组示教、讲解,学生分组练习。教师精心组织、指导和答疑,然后学生按示教训练。教师总结,学生整理示教物品,完成实训报告。

其次,集中实训结束后对学生的实训情况进行考核。以往的考核办法是在学生每科所学的实验项目中,以学生抽签的方式抽取两项进行考核。评分标准均按现行的操作流程编制,教师根据评分标准打分。

最后,内科护理、外科护理实训考核成绩各占15%、妇科护理、儿科护理各占10%,基础护理占50%,综合成一门实训考试成绩,不及格不允许实习。同时,成绩计入毕业成绩范畴。

这种实训教学方法以及考核办法简单易行,评价标准明确,容易量化和评价,但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由于现行的评分标准均按操作流程编制,使得学生在练习及考试时会严格遵循规范进行操作,不利于发挥学生的创新和应变能力以及评判性思维的能力。并且考试时在所学的十几项操作中只需抽取两项,而各个实验项目之间又存在难易之别,用抽签决定考核项目还使学生在操作练习时存有一定的侥幸心理。

这种仅单项技术操作考核的方式,主要注重于考查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形式单一,不能反映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高低,即以护理操作为中心而非以病人为中心,忽略了心理护理及人文、社会关怀的相关内容,严重阻碍了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发展。另外,这种按比例由各科综合计算实训成绩的方法,可能会使某些学生产生偏科现象,如学生会认为基础护理实训成绩在总的实训成绩中占比例较大,对总成绩影响大,会高度重视,积极地进行训练,而妇科护理、儿科护理实训成绩在总成绩中占的比例小,使学生不够重视,这样不利于学生各学科的均衡发展。

二、实训考核以及成绩评价方法的改革

近年来,学校不断对护生实训方法进行改革,探讨建立客观实际的中专护理专业实训考核以及评价方法,以促进护理实训教学的发展。具体做法为:每门学科的实训成绩独立记,同时改革以往以一次考试考核定成绩的评价方式,对每一科目的实训成绩采用综合评价方法,即每门课程“实训成绩=平时实训成绩(40%)+技能总考成绩(60%)”,其中“平时实训成绩=临床技能多站练习评价(80%)+实训报告(20%)。

临床技能多站练习评价是指在平时技能练习过程中,根据操作流程以及评分标准对学生的实训进行评价,是一种包括教师评价、护生自己评价、护生相互评价的多元评价方式,分别由五次自身和同学评价记录以及两次教师评价记录组成。教师评价占临床技能多站练习评价总成绩的70%,护生自己及护生互评各占15%,只要涉及成绩的都采用百分制。

通过自身评价和同学评价,学生扮演了教师的角色,不但可以提高对操作要点的掌握程度和拓宽对内涵的深度理解,还可以培养评判性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有利于综合能力的培养,真正体现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实训报告要根据规定项目以及要求进行书写,教师根据学生书写情况做出评价。另外,技能总考成绩是指实训结束后各科通过临床技能多站考核方法得出的成绩。

临床技能多站考核是一种有别于传统考核方法的实践性考核,是指受试者在指定时间内经过四个考试站,完成各站考试内容的一种考核方法。技能多站考核中各站考核内容包括基本技能操作技术、采集病史做出护理诊断并制定相应护理措施、小组角色扮演、护患沟通与心理护理、人文关怀等部分。基本技能操作在技能操作训练模块上进行,学生在每科所学的所有实验项目中以抽签的方式抽取两项进行考核。对所抽取的每一技能操作项目,设定 3 项指标,即态度指标,包括仪表、举止、表情、语言;技能指标,包括用品准备、操作程序、用品处置;整体指标,包括熟练程度、沟通能力及整体效果。

病史采集部分由主考教师代替病人提供病史,设定病例,模拟情境,让学生说出患者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由学生根据不同的病种拟定护理计划,作口头回答;最后让学生选择最佳的护理方案,并选一项进行实际操作。小组角色扮演中4人或5人组成的小组自愿选择医护角色,主考教师扮演病人。护患沟通及人文关怀部分由主考教师主诉心理、社会问题,考生口头作答。考核总分100分,其中小组角色扮演部分40分,包括仪表、实验操作、沟通应变能力、协作能力,每项10分;其他每部分20分。考核前制定好各项考核指标及评分标准,考核时根据学生完成情况逐项评分。

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综合表现进行评价,给出成绩,这就是技能总考成绩。这种临床技能多站考核方法基本上能够比较全面地评价学生的临床技能,在培养优秀护理人才中有重要意义。

三、体会及建议

通过对实训教学及其评价体系的改革,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主动性,增强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增强了实践能力;促进了评判性思维、创新意识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新的成绩评价体系将实现理论、实践和时间的有机结合,并将学习、见习、医院文化融为一体,对护生护理职业能力的培养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同时,笔者还有如下两点建议。一是制定实训评价手册,将实训考核评价指标尽可能量化。二是根据社会的需求,修订培养计划,要把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渗透到各科教学之中,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

参考文献:

[1]袁义厘,孙建玲,高井全等.《护理学基础》实验教学改革的探讨[J]. 中华护理杂志,2004(5).

篇5

[中图分类号] R322-3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7-285-01

Research and Design on Experiment Course and Teaching System of Nursing Anatomy

Wu Long1 Zhang Zhigui1Li Liying1Gao Jinsong2*

(1 Lesha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Leshan, Sichuan 6140002Changsha Medical College, Changsha, Hunan, 410219)

[Abstract] Based on its characterizes and target, the content of nursing anatomy course was discussed and the arrangement and measurement method of experiment course and teaching system of nursing anatomy were investigated. In practice it is proved to be an effective way.

[Keywords] Nursing Anatomy; Design; Teaching system; Research; Experiment course

1 课程性质与任务 护用解剖是高等护理职业教育的专业核心课程,集基础性、应用性、实践性于一体。为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提高综合能力、学习后续课程以及进入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本课程注重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培养,注重学生爱岗敬业、团结协作精神的培养。在内容选择上,兼顾护士执业证书考试的需要,以实现双证融合。该课程目标是通过学习本课程,要求学生,能够描绘出器官的位置、形态、毗邻,并了解其功能。能够对护理技能操作相关的血管、神经准确定位。合理运用本课程所学知识,为正确操作奠定解剖基础。

2 教学内容及学时安排 对于这门专业核心课程,各大专院校的相关教师对护理解剖实验教学体系和实验教程的内容结构、实施的手段、方法、模式等在进行着不断地摸索与探讨。该课程的主要内容是使学生通过理论和实验的学习掌握人体的正常形态结构及注射应用解剖、穿刺应用解剖、引流应用解剖、插管应用解剖、急救应用解剖的相关知识。其中,理论课程58学时: 1)绪论:2学时;2)基本组织:6学时;3)运动系统:8学时;4)内脏:12学时;5)脉管系统:8学时;6)内分泌系统:2学时;7)感觉器官:4学时;8)神经系统:14学时; 9)胚胎学总论:2学时。

3 实训课程 实训内容涵盖基础护理解剖、应用解剖两个层次。

3.1 基础护理解剖实训 22学时,包括基本组织、运动系统、内脏、脉管系统、内分泌系统、感觉器官、神经系统。实验目的:掌握人体四大基本组织的结构特点和功能,人体重要器官的位置、形态、微细结构特点和重要毗邻关系及其功能关系。

3.2 应用解剖实训 18学时,包括肌肉注射术、浅静脉穿刺术、股静脉及股动脉穿刺术、颈内静脉及颈动脉穿刺术、锁骨下动脉、静脉穿刺术、心肺复苏术、腹部的应用解剖、腹腔引流术、会的应用解剖。实训目的:掌握各种注射、穿刺、引流、插管、急救的解剖学应用知识。

4 实训教材 自编教材《护理解剖实训教程》。内容包括两部分:

4.1 基础护理解剖实训概述 实验一:基本组织实训;实验二:运动系统实训;实验三:内脏实训;实验四:脉管系统实训;实验五:内分泌系统实训;实验六:感觉器官实训;实验七:神经系统实训。

4.2 护理应用解剖实训概述 实验一:脉管系统注射、穿刺实训;实验二:肌肉注射实训;实验二:心肺复苏术实训;实验三:腹部应用解剖实训;实验四:会应用解剖实训。

5 方案实施 在教学方法上,采用教师讲解、学生预习、实训和考核的环节。要求学生预习相关理论知识和实验中的思考题,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能够合理解决,学生完成实验后,总结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及现象。充分利用多媒体电子教案于实验教学中,它将护理解剖实验目的、实验步骤、内容及要求、注意事项等直观地、动态地展示给学生。

6 课程考核 实训课程不仅体现对人体基本结构的掌握能力,同时要体现护理解剖临床应用实践能力,因此课程的考核分为:

6.1 基础护理解剖实训测试

6.1.1 实训报告 包括实训目的、实训步骤、实训内容、实训结果(绘图、填图)等。

6.1.2通过自制基础护理解剖多媒体标本测试软件测试学生实践能力。

6.2 护理应用解剖实训测试 通过选取20个标本测试题,测试学生识别标本能力。

实训成绩依据每次完成实验的情况、实验报告的优劣给出一个成绩,所有实验成绩汇总核算占60%,多媒体考试占20%、标本考试成绩占20%。

参考文献

[1] 井西学,王金民,等.基于医学现代教育技术的医学教育[J].基础医学教育,2002,4(3).

[2] 谭立文,李震强.解剖学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的组建[J].解剖学杂志,2003,26(2).

篇6

护理心理学是护理学与心理学相结合而形成的一门交叉学科,是研究护理人员和护理对象心理现象及其心理活动的规律、特点,解决护理实践中的心理问题,以实施最佳护理的一门应用性学科。护理心理学实训教学作为护理心理学教学中重要环节,有助于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帮助学生更好地实施整体护理服务,全面提高护理质量。当前,护理心理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对护理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与护理岗位的职业要求不完全一致,理论、实训等教学环节衔接不够紧密等问题,不利于护理专业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因此,为了适应现代护理岗位需求,课题组尝试建构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护理心理学实训教学体系,探讨对高职护理专业学生护理心理学实训的教学效果,以期为探索培养临床实用型人才的教育方式提供参考。

一、对象和方法

(一)对象。2014年9月初,采用方便取样,在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2013级护理专业平行班级中随机选取4个班级,其中两个班为对照组,另外两个班为实验组,对照组117人,年龄(20.14±0.73)岁,实验组118人,年龄(20.10±0.66),两组均为女生,学生在性别、年龄方面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

(二)方法。具体如下:

1.对对照组实施传统模式的护理心理学实训教学,即对照组先进行理论学习22学时,再安排实训学习8学时。实训分为若干项目,每个项目包括学习目标、操作流程、注意事项等内容。例如在放松训练的实训项目教学中,老师提出学习目标:掌握放松训练的原理和操作方法,给学生进行操作演示后让学生分组练习。

2.对实验组实施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护理心理学实训教学。通过与临床护理专家沟通调研,总结出医院相关护理岗位职业能力要求护士具备护理专业操作技能、健康教育、人际沟通、团队协作、人文关怀等能力,结合护理执业资格考试大纲要求,将护理心理学的教学内容进行整改,分为基础心理学知识、心理护理知识、护士职业心理知识三个模块,每个知识模块设计相应的实训教学内容,分别为:基础心理学实验、心理护理技术、护士职业心理素质训练三个模块,即完成知识模块的理论授课后进行相应的实训课教学。每个实训模块包括若干实训项目,每个项目包括任务引领、学习目标、操作流程、情境操作、注意事项、评分标准等教学环节。每个环节均按护理岗位需求进行设计,并遵照心理护理的工作过程“评估―计划―实施―评价”四个步骤,组织“教、学、做”一体化的实训教学。例如在心理护理干预技术模块的放松训练实训项目教学中,课前由教师根据岗位需求,设计典型病例的剧本,培训标准化病人;上课时先由教师模拟临床情境,按照心理护理工作的过程,对标准化病人进行“评估病人―护理计划―放松训练―评价病人”的规范示教,并给学生提出与护理工作岗位有关的实训任务及学习目标:要求学生学会放松训练的心理护理操作技能、能顺利与患者进行沟通、能对患者进行人文关怀等;随后学生3人为一小组进行角色扮演操作的分组练习,熟练操作的流程;练习期间,老师进行巡视,及时纠正学生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高操作的质量;学生分组练习后,再对标准化病人进行放松训练的操作练习,由标准化病人给出反馈和意见,老师亦进行点评和总结,指出学生是否完成护理岗位需求的任务和目标,学生进行反思和分享;课后学生完成与实训教学相关的作业。

3.实施教学的场所及人员。对实验组与对照组进行实训教学的场所均为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心理学实训室,实训室配备了模拟病床单位、心理测评软件、生物反馈仪等仪器设备,并装有摄像头、音响、电脑、大屏幕液晶显示器等多媒体设备,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设备组织学生开展单向观察、开展影像资料播放等多手段的教学活动。

进行实训教学的教师为具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及高校教师资格的“双师型”教师、骨干教师,并定期到医院进行临床实践,具有丰富的临床心理工作经验及实践教学能力。

(三)教学效果评价。采用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对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实训教学效果进行评价。过程性考核为学生课堂表现、考勤情况及实训项目教学后作业完成情况,作业包括完成基础心理实验报告、心理测量自评报告和护理人员心理素质培养的论文各一份,评分由授课教师来完成,总分为40分。终结性考核由学生抽取考核题目进行操作,考核成绩由考核教师进行评分,总分为50分。考核后学生需完成与操作考核相关的理论知识问题,回答问题总分为10分。考核完成后采用自制问卷对实验组进行教学效果的调查。

(四)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用率描述;计量资料用均数和标准差表示(±s);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实训前后两组过程性考核分、操作考核分、回答问题分,教学效果问卷调查进行组间比较,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一)两组过程性考核分、操作考核分、回答问题分比较。教学后,实验组过程性考核分、操作考核分、回答问题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01)。

(二)实验组对教学效果评价。实验组118人,发放问卷118份,回收问卷118份,有效问卷118份(100%)。实验组80%以上的学生认为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实训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提高操作能力、语言表达及沟通能力、人文关怀能力,有利于加强对护理心理学知识的理解,有利于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敬业精神,有利于促进心理健康。

三、讨论

(一)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护理心理学实训教学模式有利于加强学生对护理心理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反映护理心理学这门课程教学内容理论性强、抽象枯燥,不易理解。很多实习护生及毕业护生反映,虽然学习了护理心理学这门课程,但在临床工作中不知如何与患者交流,不知道心理护理如何开展。说明学生对心理护理的学习还停留在理论层面,难以应用到实践中。在对实验组的实训教学中,模拟临床心理护理工作过程及情境,使得抽象的心理护理工作更直观,易于学生理解,同时老师通过规范化的示教及直接纠正学生练习中的不足之处,让学生对标准化病人进行操作以检查学生学习的效果,使得操作技能得到练习和强化记忆,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操作能力。同时,在与操作相关的理论知识考核中,实验组回答问题的分数高于对照组,说明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护理心理学实训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护理心理学知识。

(二)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护理心理学实训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积极性和促进心理健康。对照组的实训教学在理论授课结束后进行,使得理论和实践脱节,增加了学生在实训学习的难度,学生没有学习的积极性。实验组在完成知识模块的理论授课后安排相应模块的实训课教学,使理论和实践不脱节,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效率。同时,教师课前精心准备案例,培训标准化病人,模拟临床情境进行示教,让教学更接近临床护理岗位的工作过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在教学中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等环节,掌握心理评估和心理干预的方法,也学会了解自己、自我心理调节的方法,激发了学习兴趣和积极主动性,同时促进了心理健康。

(三)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护理心理学实训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语言表达及沟通能力。在实训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练习,并按护理职业岗位需求,模拟临床情境对标准化病人进行心理护理的操作,使得学生通过护患对话的练习,更好地学习如何接触和了解病人,提高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

篇7

急重症护理培训主要是针对急性创伤、危重等重症患者的护理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培训,传统的急重症护理培训多是以理论课程讲授为主,而实训多是在课程结束后所给予的辅实习。在现代临床护理越来越受到关注的大环境下,针对各项护理人员的能力培训也在逐渐做出调整,而近年来所提出的模拟情境实训方式在护理人员的培养中得到了显著的成效。基于此,在本次研究中,对现代急重症护理综合情境模拟实训体系的构建与实施情况进行了调查与分析,具体报告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JP+1]选取我院200名护生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0名,女190名;年龄18~24岁,平均年龄(20±15)岁。负责课程教师10名,其中年龄28~45岁,平均年龄(36±53)岁;本科9人,硕士学位1名;副教授2名,副主任护师3名,讲师3名,主管护师1名,实验员1名;专职教师5名,医院兼职教师5名。

2方法

(1)模拟实训方法。将参与实训的护生进行随机分配,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两组护生各100名。对照组:选择传统的急重症护理培训方法,主要通过理论讲授的方式进行课程培训;实验组:将传统教学课程进行压缩,在此基础上参与仿真情境模拟训练培训方式。两组课程同步进行,教师分配无明显差异,课程结束后对两组护生的综合技能与理论知识进行综合评价。

(2)急重症护理综合情境模拟实训体系的构建与实施方法。①建立仿真模拟环境,成立ICU模拟病房,在模拟病房内部设置模拟系统与抢救监护设备等。所有实验组护生在模拟仿真实训环境下完成实训课程,参与教师利用病房内的健康设备对护生的操作过程进行监控。②急重症护理课程共计108个学时,将理论课程压缩至50个课时,实训课程设置为58课时。将理论与实训进行协调配合,在相应的理论知识讲授后对其进行对应的实训训练,深刻落实理论内容,充分实践理论与实训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实训课程中主要划分为单项技能培训与综合情境模拟培训,其中单项技能培训主要包括心肺复苏、呼吸囊应用、监护仪应用、呼吸机应用、应急抢救措施等,综合情境模拟培训的主要课程为结合当下典型病例进行培训课程设计。③综合性考核体系。结合ECS、SimMan系统,建立以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为核心内容的时间教学考核体系,并制订详细的考核指标与考核方式。

二、结果

1护生对综合情境模拟实训的满意度情况

所有课程结束后对实验组的护生进行调查问卷发放,对调查问卷结果进行统计,结果显示为护生的实训满意度达到9900%。

2参与课程培训教师评价情况

通过对参与培训的教师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教师普遍认为在理论课程基础上参与综合性的模拟实训,能够帮助学生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在实训过程中,护生能够有效锻炼实践能力以及应急能力。

3两组护生培训成果

通过对两组护生进行的综合考核结果显示,实验组护生的综合能力与实际操作能力显著高于对照组护生。

三、论

护理教学是一门相对特殊的课程,尤其是本次研究中的急重症护理学,其护理理论知识与技能涉及范围较广,不仅要求护生掌握绝对的理论知识,更需要护生掌握实际操作技能与应对急重症患者突况的应急处理能力,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参与相应的实践技能锻炼,以提升护生的综合实力。

在本次研究中选取了200名护生作为调查对象,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传统理论型教学方法,实验组在合理压缩理论课程的基础上参与综合情境模拟实训,分别对两组护生进行综合能力考核,同时对护生以及参与教师进行回馈调查,结果显示:实验组护生综合实力要显著高于对照组护生,普遍护生与教师对综合模拟实训教学方法给予了高度评价。此结果充分证实了建立合理的综合情境模拟培训,对护生急重症护理相关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技能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针对急重症护理人员,在教学过程中,建立综合情境模拟实训,将理论与实训课程进行有效融合,能够提升护生的综合实力及针对急重症患者护理的应急反应能力。

参考文献:

篇8

《儿科护理学》是中职护生一门重要的临床专业课程,而注重培养护生实践能力更是中职教育重要的教育目标,因此儿科护理实训教学在《儿科护理学》课程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缩短学校教育与临床实践距离的桥梁课程,也是儿科理论联系实际,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如何通过改革,探索出一条适合中职儿科护理实训教学的新模式呢?通过对实习护生及在校生进行调查问卷,我们对2010级中职护理专业的儿科护理实训教学模式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和探索,取得了满意的教学效果。

1.对象

对象为本校2009级及2010级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共518人。将2010级253人设为实验组,采取新的实训教学模式,2009级设计为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两组学生年龄,文化层次,平时学习成绩无明显差异。

2.方法

2.1 对照组

按照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授课。首先是课堂上将实验所需的理论内容进行讲解,然后到实验室,按照操作示教-模拟练习-学生演示-教师归纳总结的流程进行;而应用护理程序制定护理计划部分通常采用:大班课讨论-教师讲解-写出整体护理计划-批改反馈。

2.2 实验组

采取改革后的新的教学模式授课。

2.2.1 培养目标

儿科护理实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具有熟练动手实践能力、零距离上岗的实用性人才。

2.2.2 教学目标

根据护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层次制定适合中职护生实践技能培养的教学目标,力求科学合理、切实可行,有合适的评价机制,保证护生能充分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从而锻炼护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细化的教学目标为:1)热爱儿童,有责任心;2)接受新知识的能力;3)熟练掌握儿科常用护理操作技能;4)能理论联系实际,处理临床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2.2.3 课程安排

传统的儿科实验教学课时少,以演示为主。改革的主要措施首先是加大实训课时的比例。对2010级中职护生的理论与实训课时比由原来的2:1调整到1.5:1,由原来的实验课调整为实训课。主要区别是实验课为上了理论课后直接到实验室上实验课,而实训课为将所有理论课教授完毕后,儿科护理实训操作的内容集中进行。其次,对实训课程内容进行优化。对内容进行优化时,遵循的原则为:1)针对性:儿科护理的群体具有特殊性,年龄小,以独生子女为主,家长特别关注小儿疾病的预防保健和康复护理等方面的知识,针对这种需求,在儿科护理实训教学中,我们将护理措施的重点由原来偏重疾病的护理逐渐转向健康教育、心理护理方面,并将之作为实训考试的内容,从而提高了学生以人为本的服务意思。2)实用性:根据儿科临床的实际,将《儿科护理学》教材中的儿科护理操作项目进行筛选,对临床常用的“婴儿沐浴法”、“约束法”、“更换尿布法”、“小儿头皮静脉注射法”、“股静脉穿刺法”、“暖箱、蓝光箱使用法”六项内容作为实训的重点,增添了临床常用的小儿“体格测量法”以达到结合的临床,学以致用;3)前瞻性:在实训教学中,将最新的护理技术和思维方式引入课堂。例如在进行“婴儿沐浴法”操作实训教学中,引入目前医院广泛进行的“新生抚触法”,又如在进行“小儿头皮静脉注射法”操作实训教学中,将临床目前广泛使用的静脉留置针介绍给护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2.4 教学方法

改变以往实验课上“教师演示-学生模拟练习-教师巡回指导”三段式实训教学模式,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实训教学。通常采用的方法有:

(1)思考-推进教学法:对操作难度较大的如“头皮静脉注射、暖箱、蓝光箱的使用”等操作常采用该方法。以新生儿蓝光箱的使用操作为例:将整个实训过程分思考-推进两个阶段。首先,思考阶段:首先播放蓝光箱使用的录像,然后教师进行讲解与演示。让学生仔细观察整个操作过程。然后教师质疑:为什么退黄疸要用蓝光进行照射?进行蓝光照射前需要准备哪些用物?蓝光照射前、照射时、照射后的护理要点有哪些?从哪几方面来观察蓝光照射的效果?蓝光照射有哪些副作用?我们应当如何处理呢?带着这些问题,安排护生分组进行实践,通过个性化练习,亲自体会、思考操作技能。其次,推进阶段:学生演示-师生点评、小组交流-学生自我评价、完成实训报告-教师批改反馈。该教学方法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强调了师生的互动和合作,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及学生的主体作用。

(2)讲评并进法:对一些较为简单的实训操作,如“体格测量法”、“更换尿布法”可采用此方法。先将学生分组,由学生根据教学项目的操作标准进行边熟悉边演示,教师巡回点拨辅导。讲评并进,有利于培养护生的自学能力,发现问题及时进行纠正。

(3)案例讨论法:理论课每上完一个系统,教师将整理好的典型病例发放给学生。讨论前先由学生独立思考,查阅相关资料。将全班分成若干小组,每组6~8人,从病史资料的评估、存在的护理问题、护理措施(包括健康宣教、心理护理)等方面进行讨论,提出小组的护理方案。讨论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各组派代表来汇报本组的讨论结果。教师进行归纳和答疑。最后完成书面作业,教师进行批改反馈。案例讨论教学法使师生处在一个和谐平等的学习氛围中,学生学习的潜力得到发挥,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和竞争意识。

(4)角色扮演法:在每一个疾病进行健康教育时或者体格发育测量法的操作训练时均可采用角色扮演法。例如对维生素D缺乏佝偻病患儿家长进行健康宣教,将学生分为二人一组,一人扮演责任护士,另一人扮演患儿母亲,要求“护士”对患儿母亲进行宣教,要求“家长”提出咨询。形式自由发挥,扮演后由师生共同评价。角色扮演法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学习激情由感而发,不仅掌握了已学内容,而且熟悉了护患沟通的技巧。

(5)PBL(以问题为基础)教学法:教师根据实训教学大纲的要求拟定教学提纲。拟定教学提纲时,注意把实训教学目的问题化,设置疑问和创造悬念,以激发护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按照提纲学习,指导护生到图书馆查阅资料,实训课堂上教师向护生提问,学生作答,最后教师总结。此法可提高护生自学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利于调动护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但是对于中职护生来说实施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2.2.5 教学设施

根据专业特点儿科护理实训室,购置了先进的仪器设备如保暖、光疗合二为一的婴儿恒温箱、婴儿头皮静脉注射模型、静脉留置针等,建立了模拟新生儿沐浴室为护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实训环境和学习条件。建立实训室开放制度,实验设备的管理采取实训组长登记负责,没有实训课的时候完全开放。

2.2.6 评价制度

为了保证儿科实训教学质量和检验实训教学效果,我们编写了每个项目详细的百分操作标准,作为实训考试的评分依据。编写了供中职护生使用的《儿科护理实训实习报告》,从而提高了实训教学效果。

3.结果

为客观评价改革实训教学模式前后两组护生的教学效果,我们对两组学生的理论考试成绩、操作考试成绩进行了对照。结果显示:两组护生理论考试成绩无明显差异。而操作考试成绩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4.讨论

改革后新的儿科实训教学模式,在实训教学的各个环节中,特别注重师生互动,整个实训过程贴近临床实际,不仅可以激发护生学习的兴趣,参与的热情,而且在实训过程中还潜移默化地对护生进行了德育渗透,培养了其良好的医德和护患沟通能力。对中职护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起到了显著的作用。今后要继续不断改革和完善这种儿科实训的教学模式,将中职护生培养成临床不可缺少的实用性人才。

篇9

中图分类号:G48 文献标识码:A

实训教学是高职护理学科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护理教学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实训室是进行护理实训教学,培养学生护理技能,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场所,其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护理教学的成败,以及护生素质和护理人才的培养。近年来,笔者所在学院为适应在校护生不断增加及现代护理教学和人才培养的需要,加大了对护理实训室建设的投入,并在加强护理实训室规范化管理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实践,使实训室管理朝着科学、高效、可持续方向发展。

1实训室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实训室建设的目标和任务是逐步建立和完善多层次、多功能、高水平、高效益、开放式的实训体系。完善实训室各项规章制度,实施规范化管理,使实训室的管理工作能够深入、细致、具体。为此,在严格贯彻和执行学院关于实训室工作和建设的各项规章制度的基础上,我院还制定了符合护理实训教学特点的一系列管理制度和办法,如《实训室工作职责》、《实训人员岗位职责》、《实训室安全须知》、《学生实训守则》及《实训室设备的使用、保养和维修制度》等,建立了护理实训中心,加强实训室的综合管理。要求各实训室和实训人员严格履行岗位职责,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实训室工作职责。通过制度的执行,达到实训室帐、物、卡相符,工作记录完整,仪器、设备、药品、试剂等物质采购规范有序,进一步提高实训室和实训设备的利用率,确保护理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

2实训仪器设备的范化管理

为实现实训仪器设备的规范管理,达到仪器设备专管共用,避免重复购置,体现规模效益,达到资源共享,增强实训室活力,提高办学效益的目的,我院制定了有关采购和安装、保管和使用、报损和淘汰,以及仪器设备技术档案等规章制度,严格执行领用、借用和赔偿制度,防止仪器设备的损坏和流失。同时,利用计算机进行管理,将实训室的仪器设备名称、数量、存放位置及使用和维修状况进行详细登记,极大的提高了实训室管理效率和水平。并对大型和精密高档护理实训设备,如心电监护仪、呼吸机、心脏除颤仪等,明确专人负责使用、维保等,确保实训仪器设备的完好。

3实训室的安全管理

实训室安全是实训室管理的重要内容,是保证实训教学顺利进行,保障师生安全的必备条件。一是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落实安全责任制,注重实训室安全检查。二是严格执行落实安全管理制度。认真做好防火、防盗、防中毒等安全工作,对有毒、有害、有传染性的物质由专人保管,并有领用记录;对危险、剧毒和传染性的药物,严格办理使用审批手续和回收登记制度;各实训室配备安全防范设施如防盗门、灭火器等。三是开展安全知识教育和培训,如火灾逃生、毒液清除等知识教育,提高师生的安全意识,为院校实训室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安全环境。

4实训人员的规范化管理

实训人员是建设、使用和管理实训室的基本力量。实训技术人员的管理,主要是建立一支能满足实训需要,专业思想稳定,胜任本职工作,年龄结构合理的实训技术队伍。尤其是面对护理知识的不断更新,实训室的装备水平不断提高,各种贵重、精密、先进仪器、设备等进入实训室,对实训技术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能对先进仪器设备进行维护保养,还要能指导学生开展护理实训。为此,我院一方面加强对现有实训技术人员的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其管理水平;另一方面通过引进新人、进修学习和从护理理论教学教师队伍中选取部分教师充实到实训队伍中,以相互促进,进一步提高实训室管理和教学水平。

5实训教学的管理

实训教学是实训室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进一步加强实训教学管理,首先规范实训教学计划,要求各专业制定实训教学计划,每门课程要有实训教材、讲义、教学指导书和实训指导手册等。其次,制定了一系列实训教学管理办法,涉及实训教学的各个环节,如实训课程设计、实训教材、实训内容、实训报告、实训考核及评价等,要求实训室根据护理理论教学的需要,以及实训设备的现状,及时更新实训教材,提供最新的仪器设备操作手册,确保实训开课率。同时,为使实训室真正成为培养护理人才的实训基地,我院按照有利于教学、仪器设备充分发挥作用和效益的原则,探索建立开放式实训室,在节假日、课余时间,安排实训人员值班,对学生实行开放,满足学生实训的需要。

实训室的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真正实现实训室管理规范化、系统化,需要学校、医学院和护理系上下共同努力,更需要实训室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加强专业学习,增强规范管理的意识,认真落实每一项制度和措施,才能保证实训室规范化管理的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 郑梅.基础医学实训室规范化管理的探索与实践[J].西北医学教育,2007.4(2).266-267.

篇10

护理药物学实训并非只是用来进行相关理论的验证,而是让学生在实训中学会利用知识解决用药护理中的实际问题,包括学会用药前对患者的评估,用药中如何正确执行处方、医嘱及用药指导,用药后如何观察药物的疗效,监护不良反应并能采取初步的应急措施,防止和减少药源性疾病的发生,确保临床用药安全有效等,最终目的是提高护生的“用药护理”能力和未来的职业竞争力。但多年来,受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高护专业《护理药物学》实验教学大多是沿袭医学专业的《药理学》实验,实验内容一般为纯理论验证型[1],其实践项目主要是动物实验和药物性质等观察与判断,缺乏用药护理的真实场景体验,与护理专业学生的核心能力培养,未来职业岗位需要相脱节。

笔者尝试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模拟病房营造护理职业氛围,解决传统护理药物学实训中的实验室环境与医院病房明显脱节的问题,以工作过程为基础,通过情境教学,消除以往理论验证性实训教学的局限性,让学生在主体参与中应用药物学知识,提高用药护理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1.对象与方法

1.1实施对象

随机抽取某卫生高职院校高职护理专业1303班为对照组,采用传统实训项目;高职护理专业1308班为实验班,采用情境式模拟用药演练项目。两个班级进校时平均成绩无显著差异(P>0.05)。授课内容为《护理药物学》实训,通过一学期实训实践,比较情境式模拟用药演练和传统药理实训在《护理药物学》实训课中的实施及效果评价。

1.2实施方法

1.2.1对照组实训流程:多照组采用传统的验证型实验,在传统药理实训室,以动物为实验对象,按照惯常授课形式进行:药物理论知识的讲解―实验目的介绍―实验对象―实验仪器及药物―实验步骤―分组实验―汇报结果―讨论分析―实验报告。

1.2.2实验组实训流程:通过创设护士未来的职业情境,以护理工作任务为主线,依托模拟病房这一实训场地,打破传统药理学的实验体系,以学生核心能力为培养目标,以情境为中心创设教学环境,通过“情境―过程―结果”[2]三个维度构建教学实施的基本框架,整合教学思路。

1.3效果评价

期末对学生核心能力进行综合评价,量化考核。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采用t检验,P

2.结果

学生核心能力综合评价指标[4]包括评估观察能力、沟通合作能力、临床用药思维能力、学习表达能力、护理操作能力5项。每一项分很好(10分)、好(8分)、一般(6分)、较差(4分)、差(2分)5个等级,结果见表1。

表1 学生核心能力综合评价结果(■±s)

3.讨论

作为高职护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护理药物学》实验除了可以验证理论、强化知识理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外,更重要的是可以训练学生的用药护理基本技能,提高评判性用药思维能力和与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以贴切学生未来的工作岗位。但长期以来,受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高职护理专业《护理药物学》的实验教学大多沿袭医学专业的《药理学》实验,护理药物学实验内容一般为纯理论验证型[1],其实践项目主要是动物实验和药物性质等观察与判断,缺乏用药护理的真实场景体验,与护理专业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未来的职业岗位需要相脱节。

情境教学指在教学过程中按照实在或仿真的情形,通过学生亲身经历的学习实践,提高学生的自主性,促进学生学习、培养学生能力的教学方法[2],通过创设真实情境激发学习动机和培养职业能力[5]。模拟病房以其仿真的护理环境,通过职业情境的创设,学生在其中可亲身经历并体验护理人员的护理职业情景[6],从而真实地走进“临床”,走近护理角色,经历护理活动,实现知识应用。因此,模拟病房有效拓展了护理药物学实训环境,缩短了实践与临床的距离,是护理核心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是实施“护理药物学”情境化实训教学的有效平台。

本研究打破常规教学程序,摒弃传统实训教材,结合学生未来岗位任务的需要及应具备能力的要求,编写情境式实训教材蓝本,依托模拟病房,营造职业氛围,按照用药前、用药中和用药后的护理程序序化教学内容,以行动为导向实施教学,发挥学生在实训中的主体作用,强化知识的实际应用,提高学生的“用药护理”能力和职业核心竞争力。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情境实训教学)学生的评估观察能力、沟通合作能力、临床用药思维能力、学习表达能力和护理操作能力都较对照组(传统实训教学)有显著提高。

因此,依托模拟病房开拓《护理药物学》实训场所,借助情境教学模拟护士职业情境,营造职业氛围,打破传统药理学的实验体系,通过“情境―过程―结果”[2]三个维度构建《护理药物学》实训教学基本框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用药护理”能力和职业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龚益生.“三步教学方法”改革护理药物学实训教学体系[J].职业技术,2011:90-91.

[2]张国方.创设情境教学环境是中职学校有效的教学管理模式[J].教育与职业,2008,5:39-41.

[3]钱美娟,姜声扬,沈建新,袁俐.“课业”作为新型评价方式在整体护理能力考评体系中的应用[J].护理教育研究,2012,26(12):3433-3434.

[4]华危持,孙丽芳,陈玲.五年制高职护理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江苏卫生保健,2008,5:12-14.

篇11

护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训教学是其关键环节。传统的“讲解、示教、训练”型实训教学模式是一维的,其过分强调向学生传授知识,训练学生熟练操作以掌握技能,学生没有自主权和主动性,难以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能充分发挥实训教学特有的教育功能[1],导致学生的能力无法满足临床护理工作的需要。为了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培养合格的高级技能型护理人才,本校护理学院对实训教学进行了改革,现介绍如下。

1优化实训环境

按照现代化医院的规格、布局、设施进行规划,建立了面积近8000 m2国内一流的现代化护理实训中心,包括“1个医院、5个中心”,形成了高仿真的职业环境。“1个医院”指1个模拟医院,内设护士站、治疗室、器械室、中心供氧及病房呼叫系统、内科病室、外科病室、儿科病室、母婴室、老年病室、更衣室、外科洗手室、产房、手术室、重症监护室等。“5个中心”指基础护理实训中心、专科护理实训中心、综合技能实训中心、卫生技术人员考试培训中心、护士执业模拟考试中心。创造学生能看、能触、能做的教学环境,实现学生与实际护理岗位的零距离,满足学生校内实训需要,充分实现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

2整合实训设备

在确保基本实训条件完善的前提下,紧跟护理教育的发展趋势,引进国内外先进的护理教学模型和仪器设备,其中包括ECS高级综合模拟人、KERI护理模型人、妇科检查模型、分娩及急救模型、动脉穿刺手臂、电脑心肺复苏(CPR)急救人、心肺复苏仪、呼吸机、心电监护仪、心电图机、全功能手术床、全功能分娩床、虚拟静脉注射培训考核系统、臀部肌内注射训练及对比模型等。先进的实训教学条件,充分满足了护理专业实训教学的需要,有效地提高了教师实践示范和学生练习的质量和效率,使学生在教中学、学中做、做中学,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3强化教师队伍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形成具有“双师素质”结构的教学团队,采用“走出去引进来”的策略。一方面,每学期及假期派送青年教师到临床一线进行实践锻炼,强化青年教师的临床实践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优化教师的知识结构。通过实践锻炼,教师将临床护理的新技术、新理念、新动态引入实训教学,例如留置针的使用、中心静脉压(CVP)的监测、新版CPR技术、一次性氧气湿化瓶和自动止液输液器的使用等。实现教学与临床需要零距离,缩短教学与实际的差距,使学生到工作岗位时就能达到专业知识够用,技能要求实用的目的。

另一方面,聘请临床医护人员来校兼职任教,把临床工作经验及所见所闻带入课堂,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加强教师间学习与交流,每周二召开教研室会,兼职教师与专职教师集体备课,既可统一操作标准、规范示教,对质疑问题进行讨论,又可把临床新动态传授给专职教师,促进“双师素质”师资队伍的培养和建设。

4创新课程设计

4.1充分利用校内实训资源采用情境教学等方法,实现教、学、做一体,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以“心肺复苏”为例,教师组织学生在校内模拟病房利用ECS高级综合模拟人进行心肺复苏的教学。首先,教师指导学生对患者进行快速评估。通过电脑参数的调整,学生可以观察到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掌握心脏骤停的判断方法。第二步,学生运用CPR技术对患者进行抢救,通过模拟人的反应,学生可得知自己的操作是否到位,进而掌握心肺复苏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复苏成功所带来的成就感会激发学习兴趣,在兴趣的指引下学习的积极性升高。最后,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操作情况,带领学生进行心肺复苏效果的评价,并启发学生说出自身不足之处,便于学生进一步提高。在此过程中,学生也切身体会到生命重要,争分夺秒的急迫感,促进学生良好职业素养的养成。

4.2开放式实训教学在课余时间开放实验室的设备和资源,提高设备的使用率。学生课余可到实训室练习,大大的增加了学生操作训练的机会。不仅提高学生操作技能,同时可培养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及“慎独”的精神。

4.3与临床见习交叉进行第3个学期安排学生到临床见习,使学生能够感受到真实的职业环境和医院文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见习过程中,专业教师与临床带教教师之间相互沟通,及时反馈,对教学与临床实际相脱离的内容进行及时的调整。

5更新教学方法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其中问题教学通过设置一定的问题场景,鼓励学生质疑,如学生在练习普通吸痰法过程中,教师会请问学生,如果遇到老年、儿童、气管插管、气管切开、痰液黏稠的患者怎么办?启发学生运用批判的眼光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辨别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角色扮演法能大大提高学生的新鲜感和学习欲望,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参与式学习。在实训教学中采用真人模拟、真人实践,如各种注射、口腔护理,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切身体会“患者”的感受,进而能够“急患者之所急,痛患者之所痛”。对于一些枯燥、抽象、难理解的内容,如整体护理查房,采用案例教学法、小组讨论法,用生动的案例说明具体问题并进行讨论。既能提高学生多方面能力,又有助于培养团队合作的精神,真正实现既授之以“鱼”,又授之以“渔”的教学目的。

6调整考核方式

多元主体、多元内容、多元方式评价能客观、公正、全面地反映学生学习效果[2]。在实训考核中采用口试、实验报告、病例讨论和临床能力测试等多种形式。考场设在模拟病房,实施患者床边考核。在操作技能考核过程中,灵活变化床号、考生号、场景的设置及物品的准备等,考核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应变能力。在强调实践操作的规范性、熟练性的同时,注重对患者的情感关怀和语言沟通技巧,增加人文素质的测评,素质要求包括仪表形象及语言态度,占总分的10%,目的是培养学生“以人为本”的护理观念。对于考核不及格的学生,考过后教师进行个别辅导,当场补考,目的是使每个学生能都掌握护理操作。

7小结

高职高专护理专业实训教学,尽管很多教育者已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多方面进行了探索研究,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但由于课时的限定,传统教学方法的思维定势的影响,很难从根本上解决实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3]。所以应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的改革,贯彻“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才能确保实训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的整体护理水平,培养出合格的高级技能型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柴翠萍,赵翠枝.自主合作与探究型实验教学模式在急危重症护理教学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10,25(5):65-66.

[2]冉波,左凤林,谭严,等.高职高专护理专业校内实训教学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护理研究,2012,26(7):2001-2003.

篇12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1]。自2004年以来,为了适应护理岗位和护士执业考试需求,我校《内科护理学》经院校合作重构为《内科护理技术》,课程组成员进行了一系列的课程改革: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创新了1235的教学模式;基于护理工作过程,重构了教学内容;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改革教学方法手段;建立了以综合职业素养为核心,全过程、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改革中我们依据护理岗位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我们突出了整体护理、强化了技能训练[2]。该课程2013年被评为山东省高等职业学校省级精品课程,现报告如下。

主要改革内容

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创新1235的教学模式。以培养岗位职业能力为核心,设计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模式,创新了1235的教学模式即“一个核心”、“两个结合”、“三位一体”和“五个对接”。“一个核心”是指以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两个结合”即院校结合、工学结合。“三位一体”是指边教、边学、边做,教、学、做一体化;“五个对接” 包括课堂内容与实训内容对接,实训过程与临床过程对接,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对接,教学与社会服务对接,国内护理与国际护理对接。①理论教学:《内科护理技术》理论教学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即按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要点、护理诊断、护理措施等学科知识满堂灌的模式,建立了以“任务驱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工学结合”的思想,按照真实的内科护理工作过程和工作任务进行整合和序化教学内容,以案例为载体,按入院、住院、出院护理3大过程组织教学。首先教师示教,然后学生进行模拟训练,边教、边做、边学,教学做一体化,实现了课堂内容与实训内容对接,实训过程与临床过程对接,培养了岗位职业能力,解决了以往学生所学知识与技能与临床和就业岗位脱节的问题,使学生在实习阶段迅速适应临床,在就业时迅速适应工作岗位。②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始终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培养职业技术应用能力强和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侧重培养学生临床工作中的实际工作能力,使学生掌握内科临床基本护理技术、各种常见疾病的整体护理方法及技能操作流程。临床见习过程中,注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护理程序评估患者,制定出护理措施,并以书面的形式做出报告,同时安排见习讲评,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基于护理工作过程,重构教学内容。为适应护理专业培养目标的岗位需要,基于护理工作过程,本课程原有内容整合为8个模块,即呼吸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血液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及代谢疾病、风湿性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的护理,设计37个情境。每个模块的主要情境为常见病的护理技术和常用诊疗技术的护理,如模块1呼吸系统疾病护理包括支气管哮喘、慢阻肺、肺心病、肺炎等常见病护理技术和呼吸系统常用诊疗技术的护理9个情境。每个情境按真实护理工作过程(入院护理、住院护理、出院护理)组织教学,住院护理教学按照与国际接轨的整体护理程序进行设计,即护理评估-护理诊断-护理目标-护理措施-护理评价。教学内容设计基于护理工作过程,课程内容编排有序,技能训练循序渐进,因此,对于技能型护理人才的培养有较强的适用性,专业知识和技能满足护理岗位和护士执业考试的需要。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①教学方法:课程组通过院校共建、工学结合,注重培养岗位需要的核心能力如评判性思维能力、操作能力、健康教育能力、心理调节和人际沟通能力,在课程教学中因材施教,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a案例导入法:课堂授课和实训课时,我们以案例为先导,通过典型案例导入教学内容,以解决问题为出发点,对病人提出实施整体护理的具体方案,使课堂教学的内容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通过“案例导入法”教学,把护理程序融入课堂教学中。因而提高了学生运用护理程序的能力,培养了学生评判性思维能力。b角色扮演法:“角色扮演法”在《内科护理技术》在实训课中重点。“角色扮演法”把理论知识、实践活动有机结合在一起,使课堂教育变成“动口、动脑、动手、动情”的活动,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有利于学生掌握专业技能,并强化职业认同[3]。具体教学设计:课前给予学生典型案例,学生根据自己扮演的角色,病人或护士,查阅相关资料,构思剧情,设计语言。实训课中,扮演病人的学生,扮演“病人”的学生要表演出病人的临床表现、存在的心理问题及社会问题,向护士提出问题。扮演“护士”的学生,要“以病人为中心”,把护理评估和护理要点及健康教育等相关知识表演出来。“护士”通过对“病人”护理评估,提出护理诊断,制定护理目标,然后实施护理措施,并进行全面的健康教育,把护理程序贯穿于整个实训过程中。最后,教师针对学生表演情况、存在问题,围绕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进行总结。c理实一体化教学法:理实一体化教学强调职业能力的培养,将专业理论课与实践课进行组合的教学,它不仅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而且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和激情[4]。在理实一体教室,每个情境以案例为载体,基于护理工作过程,任务驱动组织教学,即按入院、住院、出院护理过程组织教学,住院护理按照护理程序进行设计。首先教师仿真教学,然后学生仿真训练,边教、边学、边做,教学做一体化,使课堂教学与临床护理工作严密对接。d床边教学法:即现场教学法,在课间见习、实习时,由临床兼任教师在教学医院实施。床边教学法激发了护生学习的主动性,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5]。见习前教师深入病房精选病例,见习时在教师指导下,由1名学生主要负责询问病史,并进行必要的体格检查,提出存在的护理问题,然后实施护理措施,并对病人进行健康教育,其他同学补充。床边教学法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教学印象真实而深刻。②教学手段:a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课程组成员已经制作了全套教学课件,课件中插入了丰富的图片、音频,使授课内容形象生动、学习印象深刻;同时可充分利用学校的教育技术中心的相关的DVD、CAI视频、网络资源、内科护理技术精品课程网站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源库等。b配备齐全的护理技能实训中心:临床综合技能模拟病房、重症监护实训室,设有多媒体护理教学示教反示教系统、高仿真电子化教学系统(多功能心肺触听诊仿真电子人模拟系统9套,腹部触听诊仿真电子人模拟系统9套)、高级综合模拟人4套、中央监护站、床边监护仪、全能呼吸机、除颤仪、经典成人气管插管模型等,为学生创造了逼真的实训环境。c广泛使用课程网站:本课程2012年开通了课程网站,校内校外可快速访问,实现了资源开放与共享。本课程网站教学资源丰富,包括教学大纲、电子教案、电子课件、教学录像、有图片库、案例库、试题库等,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自主学习,自测学习水平,同时师生可通过网络进行讨论和交流。

加强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学校一直重视校外实践基地的开发与建设,不断开发和建设校外实训基地,经过多年的不断努力,已经具有一定规模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60余所,遍布全省各个地区。分别与北京301医院、广东省中医院、广东武警总队医院等建立了合作关系。实习基地具有丰富的教学资源供课间实习和顶岗实习的学生使用,为学生提供了理想、快捷的教学实践环境,使学生有机会“早实践、多实践、反复实践”,增加见识,提高职业岗位能力、就业能力和适应社会的综合能力。学校与医院建立了教学联席会议制度,每年召开“教学医院实习工作研讨会”和实习管理工作经验交流会,共同探讨护理实训基地的规划、设备配置、临床带教等护理实践教学问题,交流教学经验。

以综合职业素养为核心,建立全过程、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课程组构建了以综合职业素养为核心的全过程、多方位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突出考核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评判性思维能力,实行了专业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全过程跟踪考核:包括课程学习过程中考核(课程单元考核、单项技能考核、课程结束考核)-顶岗实习前综合技能考核-顶岗过程中的轮科考核-毕业前过关考核-上岗前选拔考核,由校内任课教师和行业带教教师根据每个工作过程完成的质量、学生表现及自我评价的情况,进行职业岗位能力情境化考核,实现五个结合(职业资格证书和学历证书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过程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自我评价结合,学校评价与行业企业评价的结合)的多元考核评价体系。

讨 论

课程组成员根据护理工作过程和工作任务,创新了教学模式,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和序化,以案例为载体,按入院、住院、出院护理过程组织教学,护理程序进行设计。在教学方法上,改变传统“灌输式”为主的讲授方式,采用“案例导入法”、“理实一体化”、“角色扮演法”、“床边教学法”等教学法,教师仿真教学,学生仿真训练,使课堂教学与临床护理工作严密对接。较好培养了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整体护理能力,显著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田红岩.整体护理之我见[J].实用医技杂志,2003,10(8):81-82.

2 朱丹,陈燕华.中美护理本科临床实践环节的比较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2006,6(1):14-15.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