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6 15:58:0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舞蹈教学计划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一、课程的性质、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
1、课程的性质、教学目的:
少儿舞蹈课程属于普及性课程。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提高舞蹈素养,提高综合性艺术素质。
2、教学任务: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具有适应舞蹈需要的正确身姿、完整、快乐、优美地表演舞蹈,掌握舞蹈的基本常识,强调学生在艺术氛围的熏陶中健康成长。
二、具体教学目标
1.通过训练使学生身体各部位有一定的灵活与协调能力。
2.跳舞时与音乐协调一致。
3.对事物的动态和舞蹈动作有模仿兴趣,乐于参与自娱性的儿童集体活动。
4.初步理解舞蹈表情,知道舞蹈与音乐的姐妹关系。
5.在舞蹈中与他人合作。
6.欣赏舞蹈,能有体态反应,掌握舞蹈风格。
三、以舞带功的形式让孩子逐步掌握舞蹈的要领和要求
1. 动作基本准确到位,配合协调,身体各部位可以灵活运用。
2. 跳舞时能情绪投入准确表演掌握不同舞蹈风格。
3.乐于通过舞蹈表达自己情感。
4.集体配合协调默契队形整齐准确
(1)意识到在生活中注意自己体态语言行为美
(2)观赏舞蹈表演,简单了解欣赏舞蹈的文化背景。
四、教学内容
第一教学单元
Ⅰ、教学目的及教学要求:
通过本单元学习,要求初步掌握舞蹈的基本知识,具有正确的身体姿态,掌握幼儿舞蹈的基本舞步。动作有一定的力度和节奏感,舞蹈动作协调。
Ⅱ、教学内容:
一)理论课
1、掌握舞蹈的概念、种类,了解舞蹈发展的相关知识。
2、了解舞台平面、空间、方位,懂得常用舞蹈术语,学会识别舞蹈图谱
二)舞蹈的基本训练
1、学习舞蹈基本手位、脚位。手形、脚位、手位、脚形。
2、进行不同节奏的脚位站立、脚腕训练、腰的训练、,走跑跳训练,基本舞步训练,组合训练。
三)教学进度
片段舞训练(总共四课时)
第一课时(第一周)基本动作练习
第二课时 (第三周)完成“准备段,第一舞段”
第三课时(第五周)完成“第二舞段,间奏部分”
第四课时(第七周)综合表演,动作提高
片段舞训练(总共四课时)
第一课时(第九周)完成“准备舞段”教学
第二课时 (第十一周)完成“第一舞段,第二舞段”教学
第三课时(第十三周)完成“间奏段,第三舞段”教学
1、课程的性质、教学目的: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提高舞蹈素养,提高综合性艺术素质。
2、教学任务: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具有适应舞蹈需要的正确身姿、完整、快乐、优美地表演舞蹈,掌握舞蹈的基本常识,强调学生在艺术氛围的熏陶中健康成长。
二、具体教学目标
1.通过训练使学生身体各部位有一定的灵活与协调能力。
2.跳舞时与音乐协调一致。
3.对事物的动态和舞蹈动作有模仿兴趣,乐于参与自娱性的儿童集体活动。
4.初步理解舞蹈表情,知道舞蹈与音乐的姐妹关系。
5.在舞蹈中与他人合作。
6.欣赏舞蹈,能有体态反应,掌握舞蹈风格。
三、以舞带功的形式让孩子逐步掌握舞蹈的要领和要求
1. 动作基本准确到位,配合协调,身体各部位可以灵活运用。
2. 跳舞时能情绪投入准确表演掌握不同舞蹈风格。
3.乐于通过舞蹈表达自己情感。
4.集体配合协调默契队形整齐准确
(1)意识到在生活中注意自己体态语言行为美
(2)观赏舞蹈表演,简单了解欣赏舞蹈的文化背景。
四、教学内容
第一教学单元
Ⅰ、教学目的及教学要求:
通过本单元学习,要求初步掌握舞蹈的基本知识,具有正确的身体姿态,掌握幼儿舞蹈的基本舞步。动作有一定的力度和节奏感,舞蹈动作协调。
Ⅱ、教学内容:
一、理论课
1、掌握舞蹈的概念、种类,了解舞蹈发展的相关知识。
2、了解舞台平面、空间、方位,懂得常用舞蹈术语,学会识别舞蹈图谱
二、舞蹈的基本训练
1、学习舞蹈基本手位、脚位。手形、脚位、手位、脚形。
2、进行不同节奏的脚位站立、脚腕训练、腰的训练、,走跑跳训练,基本舞步训练,组合训练。
三、教学进度
片段舞训练(总共四课时)
第一课时(第一周)基本动作练习
第二课时 (第三周)完成“准备段,第一舞段”
第三课时(第五周)完成“第二舞段,间奏部分”
第四课时(第七周)综合训练,动作提高
片段舞训练(总共四课时)
第一课时(第九周)完成“准备舞段”教学
第二课时 (第十一周)完成“第一舞段,第二舞段”教学
第三课时(第十三周)完成“间奏段,第三舞段”教学
一、小班舞蹈课教学计划
由于小班幼儿刚接触舞蹈,对一切都特别好奇,且兴趣较浓。因此在教学中要激发和保持这种兴趣。但小班幼儿的自制能力和接受能力较差,所以教学活动要形象、生动有趣。针对这些,我在小班教学中采用游戏的形式,让幼儿在玩中学、在乐中学。
1、律动练习、走步练习。根据走步的方法和节奏、速度、力度来表现不同的人物及情绪,同形象的走,可以慢慢的走,雄壮的走,欢快的走。
2、碎步练习、蹦跳步练习。根据幼儿步伐来选择相应的歌曲来表达游戏或律动,来激发幼儿对舞蹈的兴趣掌握身体平衡,培养幼儿的节奏感。例如《乘飞船》《小鸟飞》等。
3、律动《火车开啦》培养幼儿节奏与手脚动作的协调性。要求幼儿掌握脚尖小跑步与开火车动,
4、律动《划船》模仿划船动作。学习按照音乐的节奏使手臂和身体动作相协调。
5、律动《这是小兵》模仿小兵吹号、打铜鼓、开枪、开炮等动作。初步培养幼儿对音乐、舞蹈的兴趣和节奏感,发展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力、记忆力、想象力、表现能力,陶冶幼儿的兴趣和品格。学习弓箭步和单腿跪等动作。
6、《摊推手》掌握摊、推手,转动手腕等基本动作。
7、《踢小球》模仿踢小球动作。学习原地跑。用脚盘球、踢球、停球、用头顶球、双脚跳起、双手抱球等动作。
8、《扑蝴蝶》模仿扑蝴蝶动作。学习蹦跳步。
二、 中班舞蹈课教学计划
中班幼儿对舞蹈有了初步的接触,且基本功达到了一定要求,因此中班的舞蹈要带有一定的表演性。
1、舞蹈《小红帽》学习基本动作:踏步摆手、蹦跳步、踵步、后踢步、吸跳步、等。
2、律动《小鱼游》模仿小鱼游水的动作,两脚用碎步,手臂的动作较多。小鱼游水时,可向前、向左、向右、向后及可转圈。
3、舞蹈《跨世纪的新一代》学习基本动作:踮步、跳点步、旁点步等。
4、舞蹈《摘葡萄》学习基本动作:学xxx退步,要求一前一后的垫步。迈步转身、三步、三步一抬、碾步、手腕花,学习手腕花时,要求转动手腕要柔软,灵活动作,不要僵硬,眼睛跟着手转动。认识手腕花是新疆舞的基础动作。
5、《开枪,开炮》游戏模仿解放军开枪开炮的动作。增长幼儿团结一致的精神。认识踵趾步的步法,掌握步法的要求。
6、舞蹈《草原小牧民》认识跑马步的基本步法,能做出马儿跑或跳的动作的精髓。初步学习挤牛奶的手法,要求做出虎口形的手势,由上往下捏挤的动作。锻炼幼儿间团结合作的精神。做出丰收时喜气洋洋的表情
7、《表情歌》 训练幼儿的表情,做出丰富的脸部表情。在舞蹈游戏中进行舞蹈练习。
8、《邀请舞》基础动作:碎步走,小步跑时做到两脚踮起,用前脚掌轮流快速地向前走,膝盖稍弯曲。在小跑时要求步子轻快,速度均匀。锻炼幼儿的相互合作精神。为便于幼儿记忆,邀请时按音乐节奏口唱。
三、大班舞蹈课教学计划
1、基本训练前、后抬腿,大踢腿,前、后滚翻,掌握前、后滚翻的技巧,训练腿部控制能力。
2、舞蹈《格桑花》学习基本动作:颤膝、退踏步、嘀嗒步、摇步、悠步等。
3、舞蹈《草原小骑手》学习基本动作:跑马步、硬腕、提压腕、硬肩、柔肩、笑肩等。
4、手绢花组合学习基本动作:单臂花、双臂花、双开花、双绕花、双盖花等。通过各种手绢花动作的训练使幼儿初步掌握一些民间舞蹈的风格特色。战线幼儿活泼、欢快的性格。
5、舞蹈《摘葡萄》 学习基本动作:学xxx退步,要求一前一后的垫步。迈步转身、三步、三步一抬、碾步、手腕花,学习手腕花时,要求转动手腕要柔软,灵活动作,不要僵硬,眼睛跟着手转动。认识手腕花是新疆舞的基础动作。
高校舞蹈教学的现状令人担忧,教师应该正确面对这种现状,并深刻分析其中的原因,才能够找到症结所在,从而为提高高校舞蹈教学质量提供切实有效的参考。笔者联系高校舞蹈教学的实际,就如何做好高校舞蹈教学的相关问题进行如下探讨。
一、高校舞蹈类课程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是学生舞蹈水平参差不齐。从高校的舞蹈课程教学来看,很多学生的舞蹈水平很不一致,接受舞蹈专业训练的时间不一样,他们对舞蹈的认识也不相同。因此,作为教师,应该对学生的基础全面地了解,根据舞蹈水平,将学生分为不同层次。那么,如何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舞蹈理论、动作技巧等方面的训练呢?如何在原有基础上培养出高素质的舞蹈专业人才呢?这是值得我们每个舞蹈教师都深入思考的问题。
二是舞蹈基本技能较差。好多高校的舞蹈专业教学仍然只是注重基本动作技能的训练,而对舞蹈的理论学习不够重视,导致很多学生的知识理论和教学理论严重不足,在舞蹈综合性编排等方面掌握不到位。学生在舞蹈编导方面缺乏创造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三是教学手段过于简单。长期以来,主要以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主,主要以技术训练为主,而对舞蹈理论教学及语言技能等方面的学习不到位,主要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方式,而缺乏启发式的教学模式,缺乏创造性的活动。从而导致高校舞蹈教学不到位。
二、高校舞蹈教学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是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在进行舞蹈理论教学时,要注重其与实践相结合,减少空谈或长篇大论,加强理论指导的实用性。要摸清身体运动规律,增加对舞蹈运动知识的了解,渗透音乐、舞蹈等多方面的知识,以增强学生的综合素养,提高学生的舞蹈素养。
二是遵循引导与强制相结合的原则。在进行高效舞蹈专业教学中,应该注重兴趣的培养和方法的引导,采用启发式教学,注重意志、毅力、信念、态度、习惯等方面的培养,这样才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是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的原则。针对共同存在的问题,采用集体指导,针对存在的个别问题,则要采用个别指导的方式。教师在舞蹈排练中,要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充分了解和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做到共性与个性相统一。
三、高校舞蹈类课程教学现状的优化措施构建
1、注重教与学的结合
在进行舞蹈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舞蹈技术的教学,还要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的示范能力、领做能力、讲解能力、表演能力和组织能力。让学生亲自参与到教学环节中去,为学生提供多方面的信息刺激,使所学内容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丰富学生学习的内容和情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活动中掌握知识技能。这样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传统单一课程教学所无法比拟的。传统的舞蹈训练模式就是“老师讲,学生听”或者是“学生做(动作),老师纠”,学生很难摆脱被动学习的状况。作为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教师不妨在教学计划的框架内,让有条件的学生当一当临时老师,或者有组织地让学生们互为师生,互教互学,互相纠错。这样,学生们得到施展才智的实践机会,既能得到锻炼、增强自信,又能体会出老师授课的意图和要领,察觉出自身的不足。当学生既当学生又当老师的时候,他们便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训练,而是参与创造。这时,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都是最深刻的。“教学能力培养法”可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在运用时要做好组织与引导工作。
2、整体示范动作与分解示范动作相结合
整体示范动作能够给学生提供较完整的视觉感受,使学生形成对动作最初的视觉形象,从而对舞蹈动作的风格、韵律、节奏进行整体性的把握,这样就避免了学生学习动作时的盲目性和被动性。而分解示范动作则能够提供给学生较细致的动作学习过程。在分解动作的过程中,注重示范和指导,让学生对舞蹈动作进行仔细地观察,不断提升学生的舞蹈动作技能。其实,学生在学习舞蹈的过程,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要不断提高认识,通过不断地模仿,才能够达到熟练的水平。但是,不管在哪一个层次,都要注重分解动作和整体动作的示范,示范不论哪一层次阶段,整体示范动作与分解示范动作都是非常重要的。在不断的示范中,要指导学生进行观察与模仿,使学生对舞蹈动作的认识、理解更加到位。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动作,要不断地纠正,以确保正确的动作在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注重从单一到连贯动作的教学,并在联系汇总逐渐规范、熟练,使标准的动作能够定型下来。
3、加强学生舞蹈创造性培养
在高校舞蹈专业教学中,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动作技巧的教学,还要注重舞蹈编导能力的培养。
一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师可以在学生中选择一些舞蹈素养较高的学生,与舞蹈基础薄弱的学生结成对子,并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团队的作用,可以采用相互对练、相互指点、相互纠错的方式,在学生合作交流中提高学生的舞蹈素养。
二是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舞蹈国际大赛的视频,让学生通过视频清晰地欣赏舞蹈动作。这样不仅可以丰富舞蹈教学内容,还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舞蹈兴趣,不断提高学生的舞蹈能力。
三是注重舞蹈编导能力的培养。在做好单一动作教学基础上,要注重整体动作,连贯的动作的教学,并着力提高学生的编导能力。在多种舞蹈活动中,让学生学习编导,提高学生的创造性编导能力。
四是注重综合素养的培养。舞蹈与音乐具有密切的联系,学生必须具有足够的音乐素养,才能够更好地学习舞蹈。除了进行舞蹈方面的教学外,还要重视学生音乐素养的提高。随着音乐节奏变化,可以对舞蹈动作进行调整,因此要注重培养乐感,对各种风格音乐进行广泛地收集。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对音乐进行正确地领悟,指导学生加强对音乐素养的理解。另一方面,还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注重学生形象思维的培养,让学生学会用自己的身体、面部表情传达以舞蹈动作一致的情感,做到动作与精神的完美结合。
四、结语
综上所述,针对当前高校舞蹈类课程教学现状,高校舞蹈教师应该深刻地认识到加强舞蹈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转变教学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注重教与学的结合,整体示范动作与分解示范动作相结合,加强学生舞蹈创造性培养,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舞蹈素养。
【参考文献】
现在的全球逐渐一体化的发展,就使得现在国内外在逐渐的形成一个整体,交流逐渐的频繁以及深入,全球的各个国家都开始将自己的目光对准中国。舞蹈作为承载着民族的文化的载体,是构成华夏民族文化的重要部分,民间的舞蹈是我国的各个民族在几千年中的精华展示,也是历史的沉淀。能够充分的表示出人民的情感,同时能够呈现出民族对于世界的态度和取向。当下,高校是文化进行传播的主要方向和阵地,同时也是文化进行双向交流的重要的场所。高校在地方性的文化建设中作为主力军,是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的,高校的舞蹈教学通过研究以及创新现在的民间舞蹈,能够对于当地的文化进行有效的交流,这也是高校的舞蹈文化承担起社会责任的表现。
(2)增加民族认同感以及自豪感。
文化的传承是要通过民族的保护以及继承从而发展的,这样的传承就使得培养下一代对于该文化的认同尤其重要。实现文化的认同也是地方的高校要实现的目标之一。学习民间的舞蹈,最重要的是要能够理解在表象背后的文化内涵,这就使得关于民族的舞蹈的教学不能够仅仅停留在表面的表现上,教师还要对于背后的文化进行拓展,使得学生能够理解民族的信仰以及习惯,这样才能在表现肢体语言的时候同时展现精神的共鸣,使得舞蹈有着相当强大的内涵以及表现力。
2各个地方的高校在舞蹈的教学中应该如何进行民间舞蹈的传承
(1)应该主动地改变高校单一的舞蹈教学的模式,要开始重视民间采风。
一般来说,很长时间以来,舞蹈教学都是以教师为主导的方式进行指导的,诚然,舞蹈作为肢体的表现形式,是需要这样的教学的,但是舞蹈更是一种情感的迸发和表达,所以更加需要习得文化以及逻辑思维。所以,在舞蹈的高校教学中,更应该引进民间的舞蹈文化,使得学生能够习得其深邃的文化背景,这才是使得民间的舞蹈文化得以传承的重要方式。
(2)要改变以往的传统的教学理念,要培养学生实践的能力。
以往的传统教学中,教师主要是充当被模仿的角色,学生一般是一招一式的模仿教师,很多的单一模式构成了舞蹈教学的全部,这样的教学模式,学生一般是相当被动的,没有自己主动实践和思考的过程,这就使得其不适合现在的社会发展。1)应该是模仿性的学习和自主性的学习相结合的方式。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要接受教师的言传身教,并且积极的练习,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在课后,学生要自发的学习以及自主的收集关于舞蹈学习的资料,激发自己的学习欲望以及关于舞蹈的学习兴趣,这就使得学生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并且拥有自己的发展空间。2)在舞蹈学习过程中要将形态的学习和文化的学习相结合。在舞蹈的学习过程之中,不仅仅是要学习舞蹈的外在的形态,还要将舞蹈的内在涵养融汇在自身之中,舞蹈作为一种文化的本质是绝对不能被忽略的,要让学生在各类的项目以及课题中主动的探究本民族的文化以及实事求是等优秀的学习的品质。3)要在舞蹈学习之中将肢体训练和思维的训练相结合起来。舞蹈也是有着一定的逻辑性的,在教学之中,教师不能仅仅关注学生的肢体动作是否合格,还要关注其支配动作的思维逻辑是否正确,这样才能使得学生成为有着自己思维的舞者。
(3)要改变相雷同的课程,建设有着自己特色的高校舞蹈课程。
第一,是要将本地的有特色的民间的舞蹈课程纳入到整个的体系教材之中,事实上,在我国的民间有很多的舞蹈文化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高校应该立足于自己的民族特色角度,探求适合自己的教学的模式。第二,要将课堂之外的调研也作为课程的一部分,设置能够深入民间的课程。这就说明舞蹈教学要以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并且探究合理的教学模式。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逐步的将学生的能力培养作为首要的实现目标。
(4)将民间的舞蹈优秀表演者请进课堂,构建高校和民间互通的舞蹈桥梁。
地方的各个高校要利用自己在地域方面的优势,深入调研本地民间的舞蹈的资源,让学生近距离的感受民间舞蹈者的经历以及感受,使得学生真真正正的受到民间艺术的感染,让高校的舞蹈教育与民间的舞蹈相结合。
在舞蹈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掌握舞蹈技巧相关动作,老师一般是首先让学生进行动作模仿,然后对学生的舞蹈动作进行指导评价,经过指导纠正之后,练习舞蹈动作,进而掌握舞蹈技术。但是,众所周知,一个简单、优美的舞蹈动作基本上是瞬间完成的,学生在模仿时容易出现错误,很难掌握其中的技巧,进而影响学生的掌握程度。应用数字化微格教学正好解决了整个问题,能够为提高学生的掌握程度提供有效的方法。本文就重点讨论数字化微格教学在舞蹈技巧教学中的应用。
一、数字化微格教学的概念
数字化微格教学主要是利用计算机、多媒体、存储、网络、传输、视音频监控等技术进行教学讲解。在舞蹈教学中,老师在规范舞蹈技巧之前,根据数字化微格教学系统将所要进行的舞蹈课程录下来,然后让学生根据视频中的舞蹈分解动作进行动作练习,通过舞蹈动作练习,老师进行动作评价,找出学生动作中的不足,纠正和规范学生的动作,然后使学生不断地进行练习,快速、准确地掌握舞蹈动作,最终不仅能够提高老师的教学技能,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的舞蹈水平。
二、数字化微格教学在舞蹈技巧教学中的应用
(一)使教学方法和技巧更加人性化
利用数字化微格进行舞蹈技巧教学,改变了传统意义上老师的“口传身教”的教学方式,传统的舞蹈教学中,老师一般是向学生讲解舞蹈技巧的相关知识,然后示范舞蹈动作,让学生进行模仿,这种方式导致学生很难掌握舞蹈技巧要领。利用数字化微格教学,通过网络媒体、计算机相关技术、音视频技术进行动作分解讲解,这样学生能够清晰地明白每个动作之间是如何衔接,更快地掌握舞蹈技巧,抓住舞蹈动作的要领。这个教学方式更加人性化,使学生能够直观地学习舞蹈技巧。
(二)完善舞蹈评价系统
在传统的舞蹈教学中,老师主要是通过自身的舞蹈经验和一些舞蹈印象进行学生舞蹈动作的评价,这样的评价方式不仅目标不明确、而且评价范围过于窄小,评价结果不客观,而且不全面。在舞蹈教学中应用数字化微格教学之后,能够通过网络技术制作舞蹈学生的动作练习影像,在公共平台上,让围观者进行点评,这样能够收集各个行业人士的点评,使最后的评价结果更加完善、全面、客观。
(三)提供舞蹈技巧反馈信息
利用数字化微格教学收集舞蹈技巧反馈信息,能够更加直观、快速、节约时间。舞蹈学校的老师们能够随时点开微格练习影片,查看学生们的舞蹈练习情况,根据学生的进度进行教学方案决策;观看影片能够使老师直观地、迅速地找到学生动作中的不足之处,根据学生的情况,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动作,并进行教学内容的创新;同时学生在观看自己的舞蹈练习影片,能够自己发现自己的动作错误,能够及时地进行动作改正。
(四)建立直观的档案记录舞蹈技巧
利用数字化微格教学指导舞蹈技巧,可以为学生建立相关的舞蹈练习影片档案,这样能够帮助老师和学生随时掌握学生在不同阶段舞蹈技巧动作的练习情况。建立每一个学生的舞蹈练习影片档案,可以使学生能能够进行自主练习和评价,根据自己的练习情况,自己调整自己的状态,及时有效地进行动作纠正,进而掌握舞蹈技巧。
利用数字化微格教学进行舞蹈技巧教学指导,主要是根据计算机等网络技术进行教学内容的制定,利用微格进行教学记录,老师根据学生的练习状况进行动作纠正和示范,然后学生进行动作模仿练习,根据自己的练习影片进行动作练习反馈,记录动作的不足,分析其中的要领,评价动作技巧,及时进行纠正。
三、舞蹈技巧教学中应用数字化微格教学的意义
在舞蹈技巧教学中应用数字化微格教学,主要以下四个方面的重要意义:①能够使教学方式和技巧更加优化,不仅改革了传统的舞蹈教学方式和技术,同时也为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提供了更加简单、明了的教学手段,促进了舞蹈教学的方法更新,使舞蹈教学更加信息化、网络化和数字化。②优化了舞蹈教学的评价方式,能够有效地把定性与定量评价、集体与自我评价、议论与评价结合在一块,从而形成了比较系统、综合的评价系统,使舞蹈教学的评价范围扩大了,同时利用数字化微格教学进行网络化与信息化的评价平台,也使评价结果更加客观、全面,并且具有高度的可信度。③使舞蹈动作反馈信息更迅速、直观,不仅提高了老师的教学质量,同时也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练习影像进行自主的学习和练习,促进学生更快地掌握舞蹈技巧。④为学生创建了微格影像档案库,使学生能够自主地进行学习和练习。利用数字化微格教学系统,学生即使是在老师不在的期间,也可以进行舞蹈动作练习,不断地根据练习影片进行动作纠正,根据其他人的点评,进行信息反馈指导,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练习舞蹈动作,掌握舞蹈技巧。
利用数字化微格教学,使学生能够有效地利用教学资源,并进行详细的舞蹈动作分解和讲解,通过学生的练习进行动作指导和规范,及时有效地纠正学生的动作,使学生更快地掌握舞蹈技巧。
四、结语
在舞蹈技巧教学中应用数字化微格教学,能够把复杂的舞蹈动作进行分解,然后根据分解动作制成影像,帮助老师确定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进行及时的动作纠正和练习。在数字化微格教学中,每一个步骤都是都是根据学生的实际练习情况进行分析和规划,每一个教学行为都是一种能够直观的进行观察、示范、操作和反馈的练习模式。根据数字化微格教学,能够完善老师上课的舞蹈技巧知识点,并能够锻炼学生的自我练习能力,为学生的练习提高更加有效、科学的评价模式。
参考文献:
一、跨文化冲突现象在国际商务谈判中的普遍性
跨文化冲突是指不同文化成员由于在语言、非语言的编码过程中所依据的社会规范的差异对同一行为、同一现象作出不同的解释。在跨文化交际中,当交际双方的行为、观点或对目标的期望相违背时,就会产生冲突。国际上,商务活动的不同利益主体,为了达成某笔交易而就交易的各项条件进行协商,就是国际商务谈判。欧美人在谈判前就会要求双方能开诚布公,直接切入主题。对于亚洲人来说,感情是谈判的基础,他们往往会在正式谈判前进行礼节性的会谈,以期建立友好互信的人际关系。所以,在欧美人看来,亚洲人工作效率过低;而亚洲人则认为欧美人过于咄咄逼人,缺乏耐心。可见,由于谈判的双方对文化与交际关系认识不足,或在交际时缺乏文化意识,往往会在国际商务交流中彼此发生误解,或彼此无法相处,有时甚至互相指责。这也就导致了商务谈判中的跨文化冲突。美国学者保罗・A・郝比格指出:“一个成功契约的障碍大多来自文化因素,而不是经济和法律因素。由于谈判双方都从自己种族优越的情景和经验来观察对方,所以每一方也常常不能完全明白为什么谈判会失败。有关文化知识的缺乏及将谈判对方设想成‘外来的’和‘不自然的’阻碍了同来自其他文化的人的有效谈判。”因此跨文化冲突在国际商务沟通中是难以避免的和普遍存在的。
二、国际商务谈判教学中的文化导入
1.树立文化差异普遍存在的意识
现在“地球村”这个词在国际交往中被频繁使用,这反映了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之间的交流在不断地扩展和增加。近年来,世界经济一体化及国际贸易的迅猛发展,加强了不同文化间商务谈判人员的跨文化意识,但仍有许多人因低估文化差异对商务谈判的影响而导致跨文化冲突。在国际业务交往的过程中,人们应当意识到文化差异的客观存在性,应对不同文化有高度容忍精神,尊重并理解其他文化,形成多元的文化意识,以宽广的胸怀接纳这种文化差异。文化差异是不会消灭的,并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保持稳定。因此,在商务英语谈判教学中,增加文化方面的内容,要充分考虑到文化因素的重要性,树立文化差异普遍存在的意识,使学生的语言知识结构更为合理,进一步增加学生的文化内涵,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进而改变在传统商务英语教学中,只重视语言知识结构教学而轻文化背景的不足。了解文化差异及其对商务谈判的影响,不仅有助于克服文化障碍,发现导致彼此误解或冲突的原因,实现有效的沟通;还有助于我们在谈判中知己知彼,在谈判桌上能说善辩,成为始终掌握主动权的强者。
2.培养学生的文化整合意识
世界经济贸易的全球化已经改变了国际商务的运作方式。虽然从长远和发展的眼光来看,全球化还只是处于早期阶段,但作为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新鲜事物,它的发展前景是不可阻挡的。因此,在新的世界经济贸易格局下,国际商务人员应当不断地充实自己,形成全球化的意识,运用全球战略,使自己成为具有文化整合视角的新型国际商务人才。文化整合是不同文化通过合作寻求共同发展而创立起来的,是不同文化相互作用而创造的整合效应。通过文化整合,双方可以,融合差异,丰富人类活动。在国际商务谈判中,双方可以吸取不同文化之精华,彼此取长补短,从而减少交际障碍尽快达成协议。因为国际商务谈判的最终目的是双方达成协议。谈判中面对来自不同国家或地区的谈判对象,他们的价值观、语言及风俗习惯各不相同,在谈判的风格上有着明显差异,因此谈判中的误解和冲突十分常见。
在国际商务谈判教学中,首先,要指导学生多读一些有关西方文化背景的课外书籍,多看英文原版电影,使学生能够全面而直观地了解西方国家的风土人情,在理解与欣赏文化差异之上建立文化整合意识,把文化差异当作一种资源,而不是一种障碍。其次,课堂教学内容应尽可能结合真实的语言材料,课外商务行为和商务礼仪等相关背景知识,从而使学生在潜意识中逐步获得文化感知能力。另外,还可通过案例教学、情景模仿、讲座、报告会等多种方式。并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强化背景知识和文化习俗激发学生的兴趣,开拓他们的知识视野,掌握不同文化的观点与视角能增加解决问题的独特思路及方案。所以,把文化整合的视角应用国际商务谈判教学中,不失为是为培养复合型国际商务人才实现国际商务谈判的成功运作和良性循环,从而减少跨文化冲突的一条捷径。
三、结语
总之,国际商务谈判比单一文化语境下的谈判更具有挑战性,跨文化谈判是不同文化、价值观念及思维方式交流和碰撞的过程。在国际商务谈判教学中,我们必须意识到加强商务文化教学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对西方文化的感知能力,培养学生树立具有开放型的心态,准确感知文化的异同,在理解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实现商务谈判运作时的文化整合,使自己的谈判风格和策略灵活多变,适应不同的文化,从而减少国际商务谈判时的跨文化冲突。
参考文献:
[1]庄恩平.跨文化商务沟通案例教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9.
[2]Charles Mitchell.国际商业文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4.
[3]杰勒德.尼尔伦伯格著.曹景行,陆廷译.谈判的艺术.上海翻译出版公司,1986.
信息技术提供明快节奏 在舞蹈学习及平时练习过程中可用计算机等多媒体设备进行节奏伴奏练习,可省去录音机、音响等传统手段。信息化设备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音质效果好,不像录音机使用磁带或光盘,录放效果有杂音。多媒体设备拥有更加方便快捷的操作,同时电子还原能力强,能够有效地使学生感受到伴奏歌曲中明快或悠扬的节奏,方便平日练习。
信息化装置规范化示范作用 信息化设备可放映视频音频图像,在学生练习某一动作时,一些细节错误可通过视频课件讲解进行改正。此外,在非正式场合下的教师示范动作,尽管细节讲解都很到位,但毕竟缺乏舞蹈美中的整体美,而这种美只有在舞台上才能全面显现出来。通过观看优秀示范舞蹈录像教材,能够对所学舞蹈有一个整体的认识,进而在学生头脑中对舞蹈的意境以及编舞要表达的标准形成准确的认识,能够起到参考和借鉴的作用。在观看优秀示范舞蹈之后,学生加入自己风格,根据自己的领悟对舞蹈需要达到的水平形成大概的印象,对学习也立下标准。播放优秀舞蹈时能够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水平,开拓视野,从中学习和领悟新的舞蹈内涵,化为自己的创新思维,有效提高学生主观鉴赏、创造、评价舞蹈的能力。在师生共同观看舞蹈视频时,对于舞蹈典型动作技巧可以进行讨论和着重强调,有利于师生共同改进舞蹈细节,教师方便教学,学生方便学习。
方便舞蹈理论讲解 在向学生讲解中国古代舞蹈的时候,如讲唐代乐舞,这些知识不需实际操作,却要教师通过语言表述出来。枯燥的语言叙述既不能让学生全面认识唐代乐舞的特征,也不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致。而信息化技术带给学生的不仅是生动形象的相关影像,而且新奇的信息内容比语言更加吸引眼球,使学生即便对较乏味的教学内容也升起好奇心和求知欲,方便各种理论知识的讲解。
2 使用信息化技术进行舞蹈教学的注意事项
计算机多媒体设备掌握熟练 在进行舞蹈教学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多媒体设备的熟练掌握,教师自身首先要对舞蹈的技术及全过程、舞蹈的风格和表演特点等各项重点有所了解,以便运用信息设备制作课件时有所侧重,不致盲目使用多媒体而浪费教学时间。对于教学中需要的信息要进行有机挑选,不能毫无选择使多媒体的使用成为多余。同时要了解和使用PowerPoint放映和制作、Word文档设计、Authorware课件制作等。合理科学地使用信息化设备,能够使之发挥优势,为课堂教学提供便利。
分清主次,突出教师主导作用 信息化为舞蹈教学带来诸多便利,信息化设备是时展的产物,是科技进步对教育的新要求。教学的主导仍然是教师,信息技术只是起到推动教学、方便教学开展的作用,并不能完全取代教师的地位,一些基础性、技巧性强的知识需要教师亲自传授。为了培养学生的主观创造力,锻炼其理解能力,一些问题不能面面俱到地详说细说。摆脱教材的束缚,真正做到多媒体技术得心应手,而不是毫无规律地选择材料导致学生学习时目不暇接,这样反而影响课堂秩序和氛围。
教学目标转移 传统教学中将关注点更多地投放到教师与学生的教与学过程上。新媒体的介入要求将舞蹈教育在关注学习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主观创造力、自觉选择力及主动理解力上来,循序渐进地将学生培养为创新型人才而不仅仅是学习型人才。在情感与知识交流层面与学生形成共鸣,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舞蹈技巧适应力,而且能有效加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对于课堂教学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3 总结
信息技术是把双刃剑,应用得好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应用不好便会造成资源、时间、精力的浪费。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推动舞蹈教学改革,也是目前教学需要长期坚持下去的发展方向。因此,如何有效运用信息化技术,合理推进舞蹈教学是当前必须关注的事,也是新时期对舞蹈教学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2)通过播放优秀的舞蹈,学生的自主学习水平可以得到不断提高,同时,信息化技术可以提供更多教学资源,不断开拓学生的舞蹈学习视野,从而在学习和领悟的过程中对新的舞蹈内涵有更全面的掌握,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提高学生的主观鉴赏能力、评价能力等有着重要作用。与此同时,通过合理利用信息化技术,师生在共同观看舞蹈视频时,可以对舞蹈典型动作和技巧等进行讨论和着重强调,从而在教师的引导下帮助学生改进舞蹈细节,在方便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中职舞蹈教学中信息化技术的运用策略
(一)熟练掌握计算机多媒体设备的各种操作技巧
为了不断提高舞蹈教学的整体效果,信息化技术的合理运用,教师必须熟练掌握计算机多媒体设备的各种操作技巧,并对舞蹈技术、舞蹈风格和表演特点等都有比较全面的了解,从而在熟练运用信息设备的基础上,制作各种舞蹈练习课件,以有效提高中职舞蹈教学时间的利用效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信息化技术可以有机的提供教学中需要的各种信息,从而充分发挥多媒体的实用价值。随着高科技信息技术的不断推广,PowerPoint、Word文档和Authorware等的合理利用,可以使各种信息化设备得到最有效运用,以促进中职舞蹈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二)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全面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发挥着主导作用,信息技术的合理运用,可以推动和方便教学,并且,根据中职学生的学习情况来看,部分基础性、技巧性强的知识必须在教师的亲自指导下,才能真正得到提升,因此,信息化技术有着重要辅助作用。为了培养学生的主观创造力、理解能力等,多媒体技术的合理运用,可以选择性的提供各种教学材料,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舞蹈综合能力。
(三)明确舞蹈教学目标,提高舞蹈教学效率
在中职舞蹈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明确舞蹈教学目标,才能在合理运用信息化技术的情况下,提高舞蹈教学效率。现代教育制度下,信息化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舞蹈学习所需的生动形象的影像,通过新奇的信息内容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得到快速提高,从而在好奇心和求知欲的支配下,更有效的掌握各种理论知识,最终达到全面提高舞蹈教学效率的目的。与此同时,在循序渐进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尽量让学生在情感与知识等多个层面上形成共鸣,才能在舞蹈课堂教学上发挥信息化加护的积极推动作用。
Abstract:Wudang taoism culture finds best expressions in ancient literary travel notes about Mt.Wudang, which is valuable in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Mt.Wudang.This paper rectified deviation inunderstanding the naming of Mt.Wudang, and made an indepth exploration of the causes that the Ming emperor ZHU Di built Mt.Wudang energetically.Meanwhile,this paper sorted out and analysed thoroughly the origin of the Wudang Taoism,the Legend of Zhenwu,the religious self-discipline and daily living of the Taoism priest,ect.implied in lots of works of travel notes.
Key words: Mt.Wudang; the Taoism culture; the name of mountain; build; the living of the Taoism priest; understanding and exploiting
一
位于湖北省丹江口市境内的武当山,是继四川青城山、江西龙虎山之后的又一座道教名山。慕名前来朝拜观光的历代道教信徒、政府官员和旅游者,一为武当山绝美风光而来,一为武当山道教繁盛而来。在许多文人墨客笔下,有关武当山道教及道教文化的发生和发展,自然也就成了永恒的主题。
武当山别名很多。据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沔水注》记载:“武当山一曰太和山,亦曰嵾上山,又曰仙室山。……亦曰谢罗山。”[1]23296在众多名字当中,尤以太和山、武当山最为古老,也叫得最响。据《正蒙·太和》解释:“太和”就是“道”[2]2-3。由此可见,武当山的别名太和山,就是源于道教。武当山和太和山这两个名字相比,当数太和山一名更为古老。《九五经结天地历》就曾这样记载:“乃考翼轸之下,有山曰太和,故老相传云:上古玄武得道飞升之地,更太和之名,就封武当山。”[2]58元人刘道明在他的《武当福地总真集》中也是这样认为的:“是山先名太和,中古之时,天地定位,应翼、轸、角、亢分野。玄帝升真之后,故曰非玄武不足以当之,故名焉。”[3]48上述两条引文,不仅说出了太和山一名早于武当山这一事实,并且也明言武当山一名的来历:源于玄武(宋代因避讳,改“玄”为“真”)在此修炼,飞升成仙。这个说法在一些古代武当山游记文学作品中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宣扬。如明王世贞在《游太和山记》中说:“谓武当者,非真武不得当也。”[4]14明汪道昆在《太和山记》中也说:“南山如负扆,信非元武(因避讳,也改‘玄’为‘元’)不足以当之。”[4]106明徐学谟在《游太岳记》中也说:“山故名武当,非玄武不能当之。”[4]152众口一词,似成定论。然而历代包括现今的一些较真的有识之士,对武当山的名字源于“非玄武不能当之”一说屡有微词:一是源于用字假借。中国道教文化研讨会论文集《中国道教》所载的今人王家祐、沙铭寿两先生的《武当山命名考异》一文持有此观点[3]51。二是清代王概、今人王一军先生的“武力阻挡外力”说。清王概在他的《大岳太和山纪略·图考》中说:“纪武当者,谓惟真武之神是以当之……夫山之奉元武者多矣,此何独以武当名?”他进而又说:“均阳至此房陵,西通蜀汉,北接终南,山菁险深,自昔防之。且襄为重镇,南北朝关陇之师,多出武当,前代建武当郡、武当军、武当路以扼之。”[3]52今人王一军先生在他的《“武当”语源研究》一文中,详细列举了春秋战国时期发生在武当山及武当山地区大大小小的战争或与战争有关的大事件20多起,且认为古“当”、“挡”二字通用,以此来证明武当山得名系“武力阻挡外力”说的确凿无误[3]52-53。对此观点,笔者持赞赏和支持的态度。《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武当县》载:“(武当县)汉置。以武当山名。”[5]《汉书·地理志》“武当”地名下面,班固无注。“则是秦亦以武当为县名,汉因之而不改也……县之得名由此。”[6]《后汉书·郡国志》载:“武当有和城聚。”刘昭注引《荆州记》云:“县有女思山,南二百里有武当。”[7]从以上所引资料可知,武当山名与武当县名联系紧密,而武当县在秦汉时已有建制,固武当之名最晚晚不过秦汉。至于武当山名与武当县名孰先孰后,因手头资料有限,似不好妄下结论。但就一般情形而言,似应县名源于山名,况近人臧励龢、今人潘行藻及张培玉先生均持此说[8]。
再则,玄武本为古代神话中的北方之神,而将其人格化,则最早见于《山海经》和屈原的《远游》。这说明,有关真武神的传说,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2]57-58。而将真武神化则源于唐中晚期成书、北宋时期传出的《玄天大圣真武本传妙经》一书,后又续有《真武启圣记》、《元始天尊说北方真武妙经》等书问世。直至北宋晚期,武当道士张明道编成了《玄帝实录》一书,才完整地叙述了真武的出生、修行、降魔、受封的神话,明确真武的寓所为八百里武当。到此,真武的传说和神话才真正完全形成[9]。并且经过进一步演绎,将真武说成是净乐国(神话传说中位于西域的仙国,一说在今湖北省丹江口市境内)太子,系玄武托胎于善胜皇后所生,后受玉清圣祖紫元君督引的京城一紫衣道人指点,越过大海,到武当山修炼[10]。由此可以看出,真武修炼后飞升成仙的传说最早传播于北宋,而武当之名则最迟在秦汉间已有,因此武当山名出自“非玄武不能当之”一说显然不妥。对将真武附会为净乐国太子的说法,明代的袁中道在《游太和记》中曾嗤之为“俚甚”(意思是很俗气),“无足存者”。在该文中,他还借用陶贞白与杨许等往来的传说,认为真武是黄帝的儿子昌意与蜀山的女儿所生之高阳氏,且说“尚有可信”之处[4]49。袁氏之说虽未必可信,但他怀疑陈说的精神确是难能可贵的。而明代的顾璘则更是在他的《游太和山记》中直言:“按真君其书所传,(真武)本清修得道士也。”[4]9在朝野上下一片神化的氛围中,此说也确振聋发聩。《古今图书集成·山川典第155卷·武当山部汇考一》引经据典,说得更为可信:“《图经》引《道书》载:真武开皇三年三月生,生而神灵,誓除妖孽,救护群品。舍俗入道,居武当山四十三年,功成飞升,遂镇北方。人召而至,语以其故,妖氛顿息。”[1]23296根据《道书》所言,真武确有其人,并且指明他生于隋文帝开皇年间,原本凡人,然生而有志,后来才“舍俗入道,居武当山四十三年,功成飞升”。这说明,最晚在隋代,真武还未跟玄武神搭上界。这条史料尤其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上述所引几条史料说明,真武在历史上是个真实的存在,是一个隋代飞升成仙的武当山道士,与玄武无关。之所以从宋代开始,把真武与玄武扯在了一起,完全是因为一些人刻意给道教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以壮大其声威和感召力而已。
武当山作为道教名山,历史久远。据《太和山志》记载,自周康王以后的两三千年,武当山一直是我国宗教活动的圣地。东汉末年道教诞生后,武当山就被尊为“仙山”、“道山” [2]2。魏晋南北朝时期,武当山就成了隐居学道者荟萃的活动中心。南朝刘宋郭仲产《南雍州记》云:“武当山山高巃峻,若博山香炉,岧亭峻极,干霄出雾。学道者常百数,相继不绝。若有于此山学者,心有隆替,辄为兽所逐。”[1]23296而且自北宋以后,武当山又成了道教所敬奉的“玄天真武大帝”的发源圣地[2]2。作为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是以张陵(又名张道陵)在四川鹄鸣山(今四川崇州市西北青城山一带)传播五斗米道为其发端的。因此,青城山作为道教的祖庭,即道教第一大名山可谓当之无愧。然而武当山为何接下来又成了另一座道教名山了呢?我们可以推想,道教自四川诞生后,当然会沿着蜀道向东传播,而武当山地处秦巴山区,系秦岭、巴山余脉,且风光清幽。“天下名山僧占多。”顺理成章,武当山就会成为道教流布的又一座天下名山。到了唐代,由于统治者的推崇(李氏视道教尊神之一的老子为自己的祖先),武当山被列为七十二福地之一,名扬天下。贞观年间(627-649),均州太守姚简在此建立五龙祠,正式揭开了营建武当道场的序幕。以后又陆续建成了太乙、延昌、神威武公新庙等庙宇。宋代帝王又尊奉其先祖赵玄朗为道教尊神之一的财神,当然也极力推崇道教的武当真武之神,致使武当山建筑规模更大。宋真宗赵恒为“虔思报德”、“永耀鸿祯”,于天禧二年(1018)下诏“升祠为观”。自称“受命天地合德”的元朝帝王,也“大兴老氏之教”。元世祖忽必烈于至元二十二年(1285)下诏,“改观为宫”,后又大建元武殿。而到了明代,由于明成祖大力营建武当山的非凡举动,致使武当山的营建达到了鼎盛阶段[2]3。加之明成祖和明世宗两次赐名,使得武当山的声名愈发显赫。另外,灵应、神化的推波助澜,也是武当山雄踞五岳之上的又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明王世贞在《游太和山记》中就曾直言不讳地评说道:“自文皇帝(即明成祖)尊宠之,而道家神其说,以为修道于武当之山,而宫其巅。山之胜既以甲天下,而神亦遂赫弈,为世所慕趣。”[4]13并且他还慨叹道:“(武当山)一旦遇真主以疑似惟重之迹,而膺特拜,遂超五岳而帝之。宫殿大者拟建章,小者凌祈年望仙。道流非耕蚕而衣食者以万计,奔走四海之士女,争先而恐失,号泣鼓舞。”[4]29通过这些文字,也通过明代留存下来的武当山游记文学作品大大多于历代前朝的事实,我们不难想见武当山在当时人们心中的位置,也不难想见该山建筑的奢华和空前的繁盛。
二
宋元以降,道教在全国迅速发展。特别是到了元代,原来的多个教派经过南宋以来的逐渐整合,加之元代最高统治者的优待礼遇,在南方最终形成了正一道一统天下的局面。元初,王重阳的弟子邱处机创立了道教全真龙门派,经过发展壮大,逐渐形成了元代道教另一个大的派别——全真道。至此,元代的道教正式分为正一道和全真道两大教派,并一直延续下来。
武当山道教属于全真道。全真道在明代不及正一道兴旺,显得很冷清,但武当山的全真道是个例外(原因后述)。历史上,符箓派道教最初在北宋进入武当山,南宋时期这里成了上清派(茅山宗)的天下。到了元代,南北方道教交流汇合,全真、清微(后归正一道)等派都传入武当山。至元十二年(1275),道号寂然子的全真道士汪真常带领6名徒弟来到武当山开山传宗,使武当山道教重新兴盛起来。明初,全真道龙门派传人丘元清(也有人写作“邱玄清”)来到武当山住持五龙宫。一直到清中叶,全真道始终是武当山道教的主体[11]154-155。
如前所述,武当山在明代以前就已经成为道教圣地,并且自北宋真宗时代起就是被称为真武的玄武,即天帝的居所[12]77-78。而武当山的极盛时期,当属明代,这固然也与真武神有密切关系。明顾璘在《游太和山记》的结尾曾经很有见地地道出了其中的原因:“(武当山)凡宫殿,皆拟天庭帝座之崇严。虽行寮寄寓,皆费中人有家之产,莫状其胜。志云:‘聚南五省之财,用人二十一万。’不知作之若干岁,信有之乎?按真君其书所传,(真武)本清修道士也,其后乃有大威力,灵显于宋、元及圣朝。如此,惟我文皇大圣,首物垂训作事为天下法,非真君有大功于国,大惠于民,报典奉祠,乌能臻是哉?”[4]9顾璘的话,至少道出了这样几条信息:一是武当山建筑规格极高;二是明成祖朱棣(即文皇帝)大修武当山耗资巨大,且与真武神密切相关;三是真武神对明成祖有“大功”,实为大修武当之直接原因。顾璘的见解,与历史事实相符。
事实是,明成祖对武当山格外看重,除了派人苦苦寻找武当道士张三丰,赏赐道士李素希道袍(这两件事在明王在晋《游太和山记》和明王世贞《游太和山记》中均有记载)外,最大的举动就是不惜动用大量人力物力,大修武当山道观。永乐十年(1412),明成祖命工部侍郎郭琎、隆平侯张信、驸马都尉沐昕等督军夫三十余万人,在此大兴土木。先后用了近十年的时间,建成了八宫二观、三十六庵堂、七十二岩庙、三十九桥、十二亭的庞大道教建筑群[13]。为了提升武当山的地位,明成祖又赐名武当山为“大岳太和山”,到了世宗朝,嘉靖皇帝又赐名为“治世玄岳”,并亲自书写匾额,雕刻于武当山山门的巨大石牌坊之上。从此,武当山声名大振。致使天南地北的许多道士纷纷前来进香,并且也吸引了大批政府官员和文人前来观光。人们都以先睹为快,同时也留下了大量的旅游华章。
对于明成祖为何对武当山情有独钟,大修武当道观,历来是人们关注且大为感兴趣的问题。就目前我们手头掌握的资料而言,较有代表性的说法有五:一是其侄惠帝朱允炆被推翻后,逃到武当山修道仙去,明成祖营建武当山是为了纪念朱允炆;二是朱允炆逃到武当山当了道士后,被张三丰隐藏下来,明成祖营建武当山是为了担心惠帝复辟,而寻找朱允炆的下落[2]4;三是明成祖特别敬仰武当山著名道士张三丰,且张三丰曾言“此山(指武当山)异日必大兴”,所以大修武当山是为了寻找、会见武当道士张三丰;四是明成祖自称是真武神转世,而武当山又是真武神的“居所”,为了感谢神灵的庇佑,所以要大力营建武当山;五是明成祖为了告慰太祖(其父朱元璋)夫妻之灵,并为人民祈福,故而要大修武当山[12]78。上述五条,虽各有道理,恐均有所本,但综合各种历史的和现实的资料,我们认为还是上述第四条,即明成祖的真武神情结与大力营建武当山密切相关,或者说是直接原因。
转贴于
对于明成祖大力营建武当山的原因,明代的正史出于种种考虑,一般都避而不谈,只有《明实录》中的《明孝宗实录》卷十三一笔带过的些许文字,还算是多少透露了点滴信息:“太宗(指明成祖)入靖内难,以神有显功,又于京城良方并武当山重建庙宇。两京岁时朔望各遣官致祭,而武当又专官督视。”[14]这条信息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前面所引明顾璘的《游太和山记》曾讳莫如深地提及到了“真君有大功于国,大惠于民”的迂曲说法,而国内现今的一些学者和研究武当山道教文化的专家,也多持有明成祖系真武神转世、真武神曾助其夺取天下,因而着力大力营建武当山的观点。对此,笔者持赞赏的态度,并且还找到了相关的直接证据。对为何大力营建武当山,明成祖本人虽然未曾明言过,但在他亲自为武当山撰写的永乐十六年的碑文中,“曾引用道教经典,叙及了‘真武大帝’和武当山的关系,宣称他父亲朱元璋和他取得天下,都曾得到真武神的阴助默祐,因此在武当山营建宫观,表彰神功,报答神恩。”[2]18另外,朱棣还曾对营建武当山的官员、军民、工匠们说过这样的话:“我自奉天靖难之初,神明(指玄武)显助威灵,感应至多,言说不尽。”[15]上述两件史料,比较真实可信,因为这毕竟是明成祖自己所言。
无独有偶,倒是非正史中的一些文章说得更为直接一些。明傅维鳞的《明书(卷160)·异教传》在叙及明成祖为燕王,兴“靖难之师”推翻其侄惠帝朱允炆之前的情况时,曾记录了这样一段鲜为人知的史实:“太宗(指明成祖)召道衍(明成祖的近臣姚广孝的道号)入便殿密议。或叹息泣下,道衍曰:‘天之所兴,谁能废之?’忽檐瓦飘堕而碎,太宗不悦。道衍曰:‘此祥也。天意欲陛下易黄瓦耳。’因问期,曰:‘未也,俟吾助者至。’曰:‘助者何人?’曰:‘吾师。’又数日,入曰:‘可矣。’遂谋召张昺、谢贵等宴,设伏斩之。遣张玉、朱能勒卫士攻克九门出,祭纛,见披发而旌旗蔽天。太宗顾之曰:‘何神?’曰:‘向所言吾师,玄武神也。’于是太宗仿其像,披发仗剑相应。兵初起,暴风雨,太宗不悦。对曰:‘飞龙在天,从以风雨,元吉。’兵行,道衍曰:‘每日师行必克,但费两日耳。’”[16]同样事件,明高岱的《鸿猷录》也曾有相似的记载:“成祖屡问姚广孝师期,姚屡言未可。至举兵先一日,曰:‘明日午有天兵应,可也。’及期,众见空中兵甲,其帅玄帝像也。成祖即披发仗剑应之。”[17]上述两条史料,所言虽不免有灵异神怪的虚妄成分,但至少道出了一些历史的真实。事实是,明成祖在即帝位前,于洪武三年(1370)被其父朱元璋封为燕王,十三年(1380)就藩北京,镇守北边。其侄明惠帝朱允炆听从其身边近臣尚书齐泰、黄子澄的削藩建议,在北京安插布政使张昺、都指挥使谢贵等,以防燕王起兵。建文元年(1399)七月初,燕王听从姚广孝等人的建议,设计捕杀了张、谢等人,举兵起事,史称“靖难之役”。为了“名正言顺”,朱棣便援引“祖训”,以“清君侧”,讨伐奸臣齐、黄等为名,称自己的举动为“奉天靖难”。朱棣知道,叔叔举兵推翻侄儿,有违伦理纲常,大逆不道,所以除了遵从“祖训”之外,还必须寻找其他理由来“正名”,于是就大造其为真武神转世,真武神助其“靖难”的舆论。据民间传说,真武(即玄武)为司北方之神。燕王镇北,方位相符,所以真武神就自然引起了试图于北方起事的朱棣和谋士姚广孝的注意,于是就编造了建文元年(1399)燕王起兵誓师时“玄帝显灵”的神话,企图造成一种举兵合理、“君权神授”的假象,以迷惑天下[15]。这恐怕就是明成祖大修武当山的真正原因之所在。
三
经过明成祖大力营建后的武当山道教建筑群,金碧辉煌,一派盛大气象。武当山的名气,也一时盖过五岳,吸引了无数的进香者和文人游客前来朝拜。就连从小“蓄五岳志”的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对武当山也“慕尤切”,在母亲年迈不宜久游的情况下,宁肯舍弃峨嵋之行,也“先事太和”,由华山下来直奔武当山,完成了他胸积以久的夙愿,写下了著名的《游太和山日记》[18]。古代武当山游记文学中描绘武当山宏伟瑰丽建筑的篇章和内容较多,容当专文讨论,这里不再述及。
武当山自古作为道教名山,吸引了无数道教高士前来这里修炼成仙。其中多数都在古代武当山游记文学中有所提及。如周代的关令、受老子《道德经》五千言的尹喜,就曾在武当山修炼过[1]23296。“登凌虚岩,为唐孙思邈、宋陈希夷(即陈抟)修炼处。”[4]156五龙宫“人皆知陈希夷于此修道”,还有著名道士“殷长生、房长须、李玉溪、马明生、田蓑衣之辈,皆于此仙去者也。”[4]52罗公岩“高山绝壁,往年屋之居罗太史,凡七楹。”[4]107三公岩“路险绝不容足,学仙者刘媪居之。”[4]108仙侣岩“为陶幼安得道处。”[4]157南岩一阁楼为“往年虎皮张修道”处[4]159。此外,汉钟离、吕洞宾等道士先后在武当山修炼过的事迹,也都在相关作品中有所反映[4]9。
也许是游记作者多为官人而非道士,也许是他们未曾赶上道场仪式的缘故,古代武当山游记文学中几乎未见描写武当道场盛况的文字,这应该多少是一个遗憾,但描述道士修炼艰辛的文字却可见到。如明王世贞在《游太和山记》中写他所亲见的道士范丫髻,就在武当山“居二十余年,冬夏一衲,食一饭,亡盐酪,所栖止一石窦。”[4]19字里行间,个中疾苦,非常人所能体味。明袁中道在《游太和记》中也有类似的描写:道士们住在绝壁上如蜂房一样的岩屋中,他们“饵芝、煮石,咽气餐和,无绝梯磴,独耦烟云以待羽化者。”[4]48并且他还在该文中提及,有的道士为了修炼成仙,竟然不食五谷,只吃苍术等野生果实度日[4]52。所有这些文字,均有助于我们今人对当时道士们艰难修炼等情况的了解与认识,并且这些情形也均为游记作者所亲见,极具说服力。
古代武当山游记文学中还反映了不少散居道士食宿诵经的真情实景,有助于我们对明代武当山道士日常生活的了解。在武当山修炼的道士们当中,有的仅吃黄粱米饭[4]119,有的则学辟谷术[4]118,不食五谷,且还须兼做导引等功夫。至于住所,除了那些集中学道、集中住宿于道观的道士之外,一些散在岩居且自行修炼的道士们就只能住在山洞里,有的甚至靠行乞为生。明王世贞的《游太和山记》写作者登上太和宫,环顾道士们的屋舍,房基一半建在崖上,重重叠叠竟有七层之多,像蜜蜂、牡蛎的窝房一般。高空的风蓬蓬作响,房舍似坠非坠,十分危险,最终倒也安然无恙[4]18。明陆铨的《武当游记》也有类似记载:在南岩附近的千仞绝壁上,有蜂房燕巢般的山洞,从上面垂下来一副用铁绳加短木制作的摆动悬梯,道士们靠着它上上下下,让人看了面面相觑,肝胆欲裂,然而倒也能反映出道士们修行的那种挥斥八极、神气飞扬的人生境界[4]64。明徐学谟的《游太岳记》还描写了巢居的道士们屏绝人间烟火,每天从树梢上垂下一个器物,乞求施舍的情形[4]159。明陈文烛在《游太和山记》中还写到了道士们在林间悠闲的钟声里诵经的情形:“时有道人,多坐树间,闻谈经声,又风送钟声不绝。”[4]175-176明汪道昆在《游太和山记》中还写到了道士们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将剩余的饭食喂猴子的情形[4]110-111,使人感到道士们的生活多少也还有某些乐趣在,读后让人稍稍有些安慰。
中国的宗教与外国不同。中国从来没有过神权大于王权的时代,而西方则不同,神权有时可以大于王权,甚至会发生像十字军远征那样的宗教战争。在古代武当山游记文学作者的笔下,反映政府官员前往武当山,道士们头戴黄帽、身穿青衣,毕恭毕敬地远道迎送的情况随处可见。明顾璘的《游太和山记》写他“将至遇真宫,则童冠羽人数十,提香、鸣乐、持幡旆来导” [4]7;明陆铨《武当游记》也写到了他在遇真宫受到的礼遇:“忽闻清籁振山,幽香载途,心甚异之。舆人曰:‘此遇真宫道士迓舆也。’而黄冠前导,髻童翼趋,笙箫鼓吹,且奏且行,遂入遇真宫。”[4]63入三天门大门,也是“道士吹敲金竹,雁行前导。”[4]65明徐学谟《游太岳记》写作者出遇真宫,“道士列青衣吹而前引。”[4]152道士们除了列队且吹奏道乐迎送政府官员,以示尊崇之外,还在礼仪上采取小跑的形式,足见道教依附王权之深之诚。明陈文烛《游太和山记》就曾记载了道士们小跑迎接政府官员的场面:“过遇真宫,诸黄冠走谒。”[4]175由上述记载可以看出,明代道士们迎送政府官员主要集中在遇真宫,其他地方几乎未见记述(只见一处记述在三天门)。
武当山道教在明代受到朝廷的格外重视,且礼遇极隆。这主要表现在,除了朝廷花巨资修建武当山宫观外,五龙宫道士李素希就曾因为向皇帝进献榔梅果有功,所以明成祖下诏赐给他道袍两件。明王世贞在《游太和山记》中写他在五龙宫“饭已,道士奉真武玉像来观。已又出文皇帝所赐道士李素希二衲,被之正与余体适,因笑谓:‘此衲出尚方,而复不偕鸾鹤逝者,亦胡异中丞紫耶?’”[4]28写得绘声绘色,饶有趣味。明王在晋《游太和山记》还记载了明成祖派人寻访张三丰的史实:“成祖革命,数使都给事中濙访张仙人,而仙人不可至,今御书宛然在焉。”[4]73另外,明代武当山山林茂盛,生态环境极佳,与朝廷下禁令封山不无关系。明汪道昆在《游太和山记》中将武当山诸宫在规制和形胜等方面加以比较后,曾大发感慨:“至若群山万壑、泉石岩阿,各擅一奇,更仆不可系数。大都天閟灵秀,以待明时,帝力神功,于斯为备,且也稽古定制,不藉有司,递遣中贵人、藩大夫掌其禁令,故草木盛,鸟兽训,其斯为地道之章,游观者之至乐也。”[4]111所有这些记述,查核史书,均相符合,毫无虚言妄语之嫌。
这里附带说明,武当山虽为道教名山,然而佛教在此也有一席之地,且也不乏高僧足迹。这在古代武当山游记文学中也有反映。明汪道昆在《游太和山后记》中写作者在尹喜岩附近的佛子岩处探访佛家寺庙,与佛教僧侣热情攀谈,并且在一僧人的引导下,来到一座莲池旁,目睹了成排僧人为死去的僧人作灭度法事的场景。在五龙宫,作者又急切地与高僧周泰亨会面;在行宫,与石教会、舒复初等僧人高士玩投壶游戏,十分富有生活情趣[4]123-124。同样也是在佛子岩,明陈文烛在《游太和山记》中也记述了与僧人不二和尚的交往。不二和尚备饭款待作者,并且一起坐在石榻上,谈论大乘佛教超度一切人脱离苦海、五大皆空之类的佛学理论[4]176。两人同样写的是佛事,并且都是在佛子岩,这至少说明,在明代,佛教在武当山也有一席之地。佛、道共处一山,并和平相处,也是武当山宗教的一大特色。
古代武当山游记文学中有关武当道教文化的记述,内容十分详备,涉及了道教建筑、礼仪、与朝廷王权的关系以及道士衣食住行、修炼学道等诸多情形,是我们了解、认识武当道教,研究武当道教文化不可多得的宝贵历史资料。深入挖掘古代武当山游记文学中有关武当道教文化的稀缺素材,对于武当道教文化研究和开发武当山丰富的宗教旅游资源,无疑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突出的现实意义。这既是我们每一位地方文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义务,也是不容推卸的责任。
[参考文献]
[1] 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M].成都:中华书局,巴蜀书社,1985.
[2] 陶真典,朱道琼.武当山[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6.
[3] 王一军.“武当”语源研究[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999,(1).
[4] 程明安,饶春球,罗耀松.武当山游记校译[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
[5] 臧励龢.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509.
[6] 潘行藻.湖北省建制沿革[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7:180.
[7] 戴 逸.《后汉书》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4298.
[8] 张培玉.十堰市建制沿革[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8:34.
[9] 张有富,赵本新,朱道琼.武当榔梅勘证[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7.
[10] 段宝林,江 溶.山水中国(湖北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89.
[11] 金正耀.中国的道教[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12] 郑鹏程,丁 波.中国宗教流变史[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
[13] 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中国名胜词典(湖北湖南分册)[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49.
[14] 游建西.道家道教史略论稿[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105.
[15] 杨立志.靖难之役与大修武当[N].十堰日报,2007-06-13(4).
一、民间舞蹈文化
我们先来看看什么是民间舞蹈文化,舞蹈是一种文化现象,是通过人的形态、神态进行传情达意的艺术形式,它的形成受自然和社会两种因素的影响。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最初从实用的角度、功能的需要出发而产生的,经过不断地消化和吸收人类各种文化因素,在经过不断地过滤、筛选和沉淀的过程后,凝聚在劳动群众的心理结构的集体无意识之中,它是基础文化,又是深层文化,是创造雅文化的基础和前提。它表现了一定历史时期经济条件下的文化背景,又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而注入新的成分。它是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是由人们在劳动生活中逐渐形成的体态。
二、民间舞蹈的文化特征
1.雅与俗: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自其形成以后,在其自然发展的过程中,始终伴随着“雅”与“俗”的相互交织、影响和渗透,一直呈现出由“俗”至“雅”和由“雅”归“俗”的互通之中。
“雅”之表现为精致与纯粹,显现出华丽和成熟,代表着规范和严谨;“俗”之表现为粗糙与驳杂,显现出朴素和天真,代表着自然和随意。虽然“俗”往往来自民间的土壤,拥有丰富的养分,具备旺盛的生命力,但是,一旦迎合时代和现代的审美心理,则势必趋雅,并显露出一定的僵化和呆板的倾向。因此,就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趋势来看,“俗”终究是民间舞蹈文化的主流,是民族民间舞蹈发展之根。可见,由俗至雅以及由雅归俗乃是一切民族文化发展的必然过程。雅对俗来说是一种提高,是对长期艺术实践的提炼和总结,是发展也是对多层次文化积淀的质的提纯;俗对雅而言是一种根基,是一切艺术实践的源泉。其实,雅俗之间本无不可逾越的鸿沟,是多层次文化的堆积,本身已很难剥离,所以雅俗共赏才是保持和扩大民间舞蹈艺术活力的有效途径。
2.自由与简约: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从形成之后,伴随历史的发展和文化的变迁,依赖于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样式,便逐渐有了分离和异同,即由原始的信仰巫术神话到追求纯正质朴的精神,即所谓的真、善、美。自由在民间舞蹈的艺术内涵上,表现为纯粹和纯真。在表演形式上体现为不受约定的表现时空和表演形式。民间舞蹈的产生本身决定了其必定充满了本乡本土的独特内容,来源于各民族在特定环境下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以及由此形成的民族群体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要求。所以自由是民族民间舞蹈最本质的属性;简约则是指民间舞蹈的艺术结构自然和直白。
3.传承与发展:民间舞蹈有着极强的传承性。几乎每个民间舞蹈都是在一定的种族、民族或族群内,并且在漫长的岁月里,经过集体创造、流传、加工才最终形成。世世代代口传身授,即是积累的过程也是创新和提纯的过程。为此民间舞蹈文化在时间上具有传衍的连续性,也就是沿着时间纵向延续;同时民间舞蹈文化在空间上具备蔓延性,即沿着空间横向延伸。这是由民间舞蹈的功能决定的。这种功能主要体现着教化的职能,传承仅仅是一种形式和手段。
但是,传承这种形式又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传承载体的变化自然而然地渐渐发生着缓慢的变异,或者发展,或者消失,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
四、民族民间舞蹈的独特“个性”
1.鲜明的民族性:一定的民族居住在一定的地域环境内,他们在一定环境条件下形成了自己特有方式的生产和生活,同时也一并形成了各民族共有的文化心理。这一特点是在各民族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发展中自然形成的,然而一旦一个民族由于特定的历史原因离开原来的居住地域环境,他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会随新环境的或多或少地产生一定的变化,但是这个民族的文化心理在强烈传承性的导引下,仍然会保持着本民族固有的文化习性。民间舞蹈的风格、动律、形式一经形成,就必然具有较强的稳定性,这是构成民间舞蹈民族特征的决定因素。也正是这些典型的民族性,成为我们现在区别各民族民间舞蹈的重要依据之一。
2.明显的地域性:地域性是民间舞蹈在空间上表现出的特征。它是在一定地理环境条件下形成并显现出的,是由地理环境所影响和决定的。民族民间舞蹈是在一定的自然与人文环境中孕育生成的,其基本形态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该民族生存环境所提供的物质条件,这些物质条件主要包括了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生物群落等,以及在这种特定物质条件下的生产、生活方式。所以民间舞蹈有着很强的地域性。
3.典型的时代性:历史在不断发展,社会在不断进步。远古时代的民间舞蹈由于处在萌芽时期,其内容和形式表现为最简单:即简单的节奏和形式、简便的道具和服装、简朴的内容和情节。但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向前迈进,人类的认识水平也进一步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得到了飞速的进步,促进了民间舞蹈文化由局部的、量变的逐步更新,从而使得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面貌日新月异,民间舞蹈的内容和形式等逐渐变得复杂起来,远远超过了古代的风貌,并通过传承和流变逐渐开始定型,形成了各自独特的风貌,伴随时代的脚步衍化着自身,展现出浓重的惯古通今的特征。
五、民间舞蹈在教学中的应用
民间舞课在一个舞蹈专业院校的课程中,是一门基本功训练课。它所担负的任务是通过较科学系统的,少而精的教材和配以生动有效的教学方法,使之具备掌握和体现各种民族民间舞蹈风格的基本能力。在大学表演系中,还担负着培养具有较高独特技巧和独特表演风格的高水平的民族民间舞演员。民间舞作为课堂训练的课程已有二十多年了,教材教学都在建设和发展中并得到了国内外专家和群众的重视与好评,实践证明,民间舞训练是培养较全面的民族舞蹈或舞剧演员的一门必修课。下面就民间舞蹈教材的选择,并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整理和总结了舞蹈教材的“三性”原则,即“代表性”“训练性”“系统性”。
1.民间舞蹈的代表性:指具有鲜明的风格特点和民族地区特征,我国有56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民间舞蹈,如果都在课堂上作为训练教材是不行的,于是北京舞蹈学院就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的汉、藏、蒙古、维族、朝鲜族等民族的民间舞作为基本教材。这些民间舞都有自己的风格和性格的典型特征:如汉族灵活矫健、蒙族豪放剽悍、藏族雄浑潇洒、维族热情诙谐、鲜族含蓄稳健。训练性是指具有训练身体各部位的松弛解放、灵活性、技巧性、乐感和表现力。系统性是指教材要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从易到难、从单一到组合、从单一的较高技巧和表现力,也就是说民族民间舞蹈教材要依照“三性原则”。
2.教材要有民族性:要注意民间舞蹈的民族特色,不同民族的民间舞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过程和文化生态中,让学生掌握浓郁的民族舞蹈风格,如果风格不够浓郁,就会串法儿,也就失去了教育的意义。所以民间舞蹈教师不能以个人的审美为标准,而要以民族的审美为准绳。
3.教材要有文化性:就是在教材的动态结构中要有文化内涵,民间舞蹈教学不单纯是动态风格和技术技艺的传授,更多的应是对民族心理的精神把握,所以我们的民间舞是一种文化构成的东西,是对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社会学等人文背景与文化心理定势与开拓。所以,舞蹈教育不单是技术教育更重要的是文化教育。
4.将民间舞蹈文化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舞蹈来作为民间舞蹈教师,必须不断加强自身民族民间文化修养,掌握社会学、民族学等多学科知识,把培养具有综合知识结构的新一代民间舞蹈文化人作为教学总目标。在教学当中,教师应分析不同的民间舞蹈文化内涵和风格,并引导学生进行民间舞蹈文化内涵的分析比较,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快地理解与更好地掌握不同地区的民族舞蹈。比如文山壮族舞蹈的风格就与别的民族舞蹈的风格不同,壮族舞蹈绝大部分与本民族的生产劳动、爱情和斗争生活有关,具有鲜明的写实风格和浓厚的生活气息。如“手巾舞”是典型的反映生产劳动的舞蹈。一般由“插秧” “收割打谷”“舂米”几个部分组成。表演时,表演者手拿手巾围绕于木槽周围,上下左右边唱边打。形式虽然简单,但气势恢宏、场面欢快热烈。民间舞蹈教学是一种肢体动态的传授过程,同时也是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授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学习具体的形体动态;还要学习我们民间舞蹈的文化;知其文化内涵、源流,其原始和变化过程,我们的民间舞蹈艺术也才能不断地完善。作为民间舞蹈教育工作者,必须教育学生达到心灵与肢体的共鸣,才可能培养出具有较强的专业素质和全面的民间舞蹈文化素养的民间舞蹈人才。教学中,不仅要保持民间舞蹈风格,还要大力弘扬民族舞蹈文化。不仅要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现场教学和表演活动,还要创造机会,到该舞蹈流传的区域开门办学,给群众表演,虚心向群众请教。只有这样,才能精益求精地提高,才能原汁原味地继承,保存民间舞蹈原有风格。
参考文献:
[1]罗雄岩著.《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上海音乐出版社
[2]于平 著.《中国舞蹈艺术》.人民音乐出版社
[3]潘志涛著.《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法》.上海音乐出版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b)-0000-00
高等职业教育专家和职业教育教师针对课程的教学提出或应用了很多的理论和方法,如案例教学[1]、项目驱动的教学[2]、任务导向的教学[3]、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4]、情境化教学[5]、教学做一体化[6]、理实一体化[7]、主体―主导教学[8]等,各种理论或方法有其应用的条件或范围,教师应该根据具体的条件和具体的课程来选择合适的教学理论和方法应用于课程教学。由于单片机应用课程具有理论性、实践应用性等特点,教师应根据这些特点综合采用多种理论和方法来指导和实施教学。
1 遵循认知规律,明确教学目标
在传统的单片机原理与应用教学中,教学是按照传统的课程内容体系来组织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分离,理论教学先于实践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理论和实践脱节。教师在理论教学时采用的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学生在理论学习时由于没有置身于实际的工作情境,普遍觉得单片机原理和接口技术学习抽象、空洞、枯燥,而实践教学多为演示性的验证性的实验教学,学生由于应掌握的理论知识没有理解掌握,或者由于间隔时间长而早已遗忘而不能应用于实验,因此,无论是理论学习还是实践训练效果都比较差,学完课程后很多学生还不知道单片机是用来干什么的,更谈不上实际应用了。因此,传统的单片机教学必须进行改革。对单片机应用课程的教学可以开展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情境化教学,在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中融入主体―主导教学理论,尽量做到教学做一体化、理实一体化。
通过对行业中单片机软硬件技术应用类岗位调查分析,学生通过学习训练应具备以下核心能力和素质:根据项目任务书分析课题的能力、调研及方案确定能力、硬件电路设计仿真能力、元器件选型及采购能力、元器件装连(含PCB制作)能力、软件编程能力、软硬件调试检测(含电子仪器、工具使用)能力、评价改进维护能力、交流总结表达能力、时间管理和压力管理等管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
2 重构课程内容体系,开发项目教学模块
针对多数高职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要比抽象思维能力强的特点,让学生置身于具体的工作情境中更能引起他(她)们的学习好奇心,更能培养他(她)们的学习兴趣,更能激发他(她)们的学习热情。同时,在具体的工作情境中学和做,看得见、摸得着,任务清楚、目的明确,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或指令的“填鸭”,而是主动学和做的主体。因此,教师应突破传统的课程内容框架局限,吸取传统的课程内容体系中的符合认知规律的体系优点,以项目为导向整合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模块,每一个项目教学模块的内容按照感性认识到理论再到实践进而到知识、技能拓展这样易于接受的学习顺序展开,力求做到理实一体。项目教学模块之间的关系可以是平行的、递进的、包容的,按照从简单到复杂予以排序,把层次低的内容、被后续项目模块包容的内容安排在前面的项目模块中。开发具有实际应用背景的项目,并把项目分解为若干任务。开发项目模块可以直接采用实际项目案例,也可以模拟实际项目,如果实际项目比较复杂,那么就把它进行任务分解,使项目包含必需、够用的理论知识点,使项目训练包含职业核心能力训练和职业核心素质培养。开发项目教学模块应和行业用人机构合作,这样可以充分利用企业的资源,使学生置身于真实的职业环境,工学结合,实现学生角色和职业角色的无缝对接。
3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情境化教学实施
教师在项目开发的同时结合项目实施的工作情境,围绕核心技能培养进行教材或讲义的重构,这种以项目为导向的教材或讲义应具有可操作性好、启发性强的特点。除了教材或讲义外,还要具备项目化教学所需的场地、设施、软件工具、硬件设备、师资团队等资源,然后进行教学设计并实施教学。
为了模拟真实的职业情境中的项目开发小组的开发活动,可以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来学做项目开发训练,小组长可由小组成员推选。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采用教、学、做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来实施,教师根据项目要求把项目分解成描述清楚、具有可操作性、略带挑战性的任务,小组组长可以在组员间分配任务,各小组成员根据任务要求在所处的情境中利用合适的方法、手段、已知的资讯等获取有用的资讯来进行计划、决策、实施项目任务,进行自主式的、协作式的、探索式的学习实践。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起引导、帮助、促进的作用,教师可以示范,可以利用摄像头、屏幕录像软件等对实践示范进行摄像并实时投映到实训室的多媒体投影大屏幕上,也可以适当利用仿真软件(例如PROTEUS等)仿真项目开发工作情景并投射到实训室的多媒体投影大屏幕上,同时利用“多媒体教室”软件把视频或教师在主机上演示的内容广播到每一个实训工位的PC机显示屏上,可以边示范边要求学生跟着学做。教师可以结合实物展示、现象演示、实际操作等进行直观讲解、复习讨论和分析引导。由于采用了“多媒体教室”和“屏幕录像”等教学辅助工具软件,可以进行广播教学、分发文件、监控教学、提交作业、个别指导、考勤管理等工作。利用合适的教学辅助软件和多媒体工具可以提高效率。实践证明,针对部分内容开展这样的理实一体、虚实结合的示范教学,效果较好。
创造条件让学生在课外继续进行研究性学习。在实训室装设监控摄像和门禁系统,为实训室的课外开放提供条件。教师应为学生课外学习提供硬件和软件支持,例如可以开发或者选用仅用PC机的USB口就可以供电的、利用PC机的USB口和USB线或者ISP下载线就能下载程序的单片机开发实验仪供学生使用,这种单片机开发实验仪应是体积较小、具有坚固外壳的、便携式的,配合一台PC机及编程下载软件就可以在宿舍或者家里进行单片机实践性、研究性学习。对提前完成项目任务、实现项目要求的学生可以布置提高性任务,让他(她)们去尝试完成。为了弥补学校教学的不足,聘请行业中有丰富经验的工程师对学生进行实际的单片机应用系统开发项目案例教学。这种因材施教、内外结合的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情境化教学提升了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教师在实施每一个项目模块教学前要制定项目任务考核方式和考核标准,考核主要结合成果或功能的实现和过程中任务的执行情况来进行,同时兼顾安全、纪律、操作、协作、出勤、交流、总结等情况。每一个项目模块完成后,首先由小组长组织本小组成员进行自评,然后每个小组推出代表集中交流和互评。教师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表现、自评和互评成绩确定这个学生的本项目模块的学习成绩。每个学生的本课程成绩的评定可以规定为他(她)的各项目模块成绩的加权平均值。
4 结语
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单片机应用课程情境化教学中,学生、教师和教学平台之间构建的是一种良性互动的关系,学生及其行为是项目情境中的主体元素,教师融于情境中并且是项目情境中的主导元素,教师根据项目要求、项目教学目标,把项目分解为若干任务并引导学生主动去思考、分析、解决问题。这种单片机应用课程的教学方法改变了传统教学方法上的理论和实践联系不紧密的缺陷,而且教学是在实际的或类似的工作情境中实施的,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可以大大缩短学生就业后的职业适应期。当然,这种教学方法无疑对教师的知识能力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渠丽岩. 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谈案例教学法在“单片机原理与应用”教学中的应用[J].计算机教育, 2009(18).
[2] 熊春如, 彭小娟, 刘世安. 项目驱动在高职单片机C语言教学中的实践[J]. 职教论坛, 2010(32).
[3] 李秀忠. “单片机应用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 中国电力教育, 2010(4).
[4] 赵东辉, 金长虹, 靳建峰 等.基于工作过程的“单片机及接口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J]. 中国电力教育, 2011(7).
[5] 徐江海, 王海燕. 以产品为教学载体设计单片机课程学习情境探究[J]. 职业时空, 2010(5).
[6] 陈立. 《单片机原理》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 科技信息, 20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