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6 15:58:3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教学研究先进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8-0120-03
一、中师化学实验教学的现状和局限特征
化学实验是学生学习化学知识和运用这些知识的重要手段。在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过程中,由于学习知识的抽象性[1],需要学生通过实验来理解一些专业知识。在看到化学实验对化学学习重要性的同时,我们还要看到当下化学实验教学所存在的问题和需要改革的地方。在当下化学实验教学当中,学生只是简单地对一些化学实验进行操作理解,按照书上的一些步骤要求进行化学实验操作。但是对于化学实验的原理和为什么要这样进行操作不是特别了解,这就造成了学生在进行操作中,只是按葫芦画瓢进行化学实验,并没有对实验有自己的清晰认识,这样就会造成学生在化学实验当中的收获不是很明显。与此同时,在化学实验教学当中,学生的一些操作步骤和流程不够规范,没有形成一套科学有序的化学实验操作流程,这样就造成学生在实验当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从而影响学生最终完成化学操作的正确性和准确性。
在化学实验教学当中,还会出现一些受到实验条件和实验安全性的限制,不能正常给学生演示或者让学生自己进行操作的实验。例如:在进行实验时如果需要贵重的实验药品(硝酸银、金溶制剂等),而这些药品又极其贵重,如果让每一名学生进行实验,就会让学校产生大量的实验费用。同时,在一些实验当中需要强腐蚀药剂、有毒药剂,操作不当就会给学生和老师的身体带来巨大伤害。但是这些实验又是学生必须掌握和了解的,这就给化学实验教学带来巨大的挑战,所以创新新型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既能保证实验正常运行下去,同时还要保证实验安全性,让学生既能学习到知识又能保证实验正常进行。这些问题就需要化学实验教学人员充分考虑和研究,探讨如何正确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方法和步骤,让化学实验能够在正常环境下运行。
二、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改进化学实验教学意义
在当下化学实验教学当中,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情况,结合信息网络的重要作用,对化学实验教学进行改革创新,让学生和教师借助现代教学技术丰富化学实验内容,从而提高当下教学质量,推动素质教育的实现和完成。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改进化学实验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它对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对于化学实验教学的积极作用可以从以下几点来阐述。
(一)运用现代教学技术可以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学习到丰富的知识
运用现代教学技术对于化学实验教学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如今,网络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网络上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教学视频。教师可以借助现代教学技术学习到先进的教学方式和手段,这样在自己实际教学当中充分运用他们自身的经验,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与此同时,学生还可以运用现代教学技术进行远程学习和自我学习,学习网络上自己需要的知识内容[2],对于自己平时课堂上不知道的学习内容运用网络进行自我学习。这样可以让学生不仅可以学习到最为先进的知识,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的知识提升到更高层次。例如在化学实验中往往有许多现象难以被学生想象,实验又无法进行,有些实验虽然可以演示,但其反应过程无法看到,可信度低,学生难以理解,这时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制作逼真的模拟课件,可以帮助学生摆脱这些认识障碍。例如:学习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既是一个重点又是一个难点,学生难以理解的是前面学习好多反应都]有反应条件,为什么学习复分解反应时还有反应条件呢?所以制作一个课件四个动画,使两种溶液混合,四种离子在溶液中自由移动、碰撞,一种情况是生成沉淀,一种情况是生成气体,一种情况是生成水,最后一种情况是四种离子在溶液中只发生碰撞,没有任何新物质生成。这样学生通过观察动画,很快理解了复分解反应为什么要有反应条件,使得由于受条件的限制无法完成的实验效果,利用计算机将实验装置和微观离子“行为”及实验过程通过模拟动画效果顺利完成。让学生在直观、明了和有趣的视听画面中明白了事理。
(二)运用现代教学技术可以解决当下无法操作的化学实验,让学生能够学习到各种化学操作
在一些化学实验当中,由于受到学校教学资源的限制和教学安全性的考虑,一些实验不能让学生亲自进行操作,但是这些实验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这就造成学生安全和实验要求之间的矛盾,需要教学工作者充分协调好两者之间的关系,运用现代教学技术就可以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运用现代教学技术可以让学生知道这些操作是如何进行的,教学视频当中有相当丰富的教学细节和明显的教学现象,学生可以通过视频来学习到这些内容,从而避免学生对于某一实验不清楚造成的实验误差。同时运用现代教学技术可以让学生规避一些具有威胁性的化学实验,从而减少实验给人身安全造成的危害。例如:在初中、高中化学实验当中,初中危险实验占有比例为9%,高中危险化学实验占比15%,中师危险化学实验占比11%。这些内容是需要学生理解和学习的,就是由于考虑到危险性,从而不操作这些实验。
(三)运用现代教学技术可以规范学生实验操作步骤,让每一名学生都科学完成实验
现代教学技术可以让学生学习到最为规范的行为准则,学生可以利用现代教学技术进行实验学习,学习每个实验所需要掌握的关键步骤和注意事项,让学生知道自己在进行实验当中应该注意哪些方面,从而让学生顺利完成实验,达到自己实验预期的目标。同时,规范学生的实验操作步骤,可以降低学生的操作误差,降低学生因操作错误而影响最终结果得几率。同时,规范性的实验步骤可以提高学生的安全性操作,让学生整个实验处在安全的运行当中。运用现代教学技术可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到最为科学的知识,丰富学生的经验,让学生的化学实验操作水平上升到更高的层次。当下,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很大程度上不是很完善,极大程度上影响最终的数据和实验结果。
可以根实验看出,学生的实验操作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在一些容易出现问题的化学实验操作当中还是占据着较大比例。例如,在搅拌液体后不冲洗玻璃棒和不用去离子水冲洗试管占据的比例为35%和37%。这些内容尽管教师在实验当中反复强调,但是学生没有在心底产生很深的影响。同时,学生对于自己不掌握的实验或者没有从事的化学实验更是不知道其中的主要事项和重要步骤,从而更为容易产生实验误差和错误,影响最终的化学实验结果。
三、如何科学合理运用现代教学技术到化学实验教学当中
现代教学技术对于提高化学实验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去合理运用这些技术,从而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目标。提高化学实验的准确性,需要学生充分掌握现代知识,教师能够给学生讲解最为清晰的化学知识,学校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空间。这样,学生在从事化学实验过程中能够更好地符合要求,更好地完成实验教学。如何科学合理地运用现代教学技术需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入手。
(一)建立互联网教学视频公众平台,让学生能够课下学习先进的化学实验操作
互联网上有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学习视频,学生和老师可以借助网络的便利性来进行学习和教学。学生可以运用互联网来下载优秀的化学实验操作视频,通过互联网视频的准确性和各个步骤的详细说明,让学生学习到最为科学的操作,特别是关键步骤的化学实验操作和理解,从而掌握整个化学实验。教师还可以借助网络建立互联网公众平台,给广大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空间,给学生推送丰富的化学实验视频,让学生借助公众平台学习化学实验知识,从而提高化学实验教学水平。借助网络,还可以将学生的疑惑、想法及时反馈给老师,实现方便快捷的互动。例如:
(二)运用现代教学技术培养学生自我设计实验的能力,让学生深入学习到其中的基本原理
运用现代教学技术可以让学生自我学习、主动学习,学生可以借助现代教学技术提高自身学习化学实验的操作水平,培养学生自我设计的实验能力。不仅可以让学生学到最为先进的知识,同时可以培养学习方向。让学生不仅可以知道化学实验是怎样进行的,而且知道为什么这样进行化学实验设计。从而可以让学生深入学习化学实验操作,为未来进一步自己设计化学实验打下坚实基础,如下表所示。
(三)培养学生运用现代技术的能力,让学生主动利用现代技术来提高自身水平
学生不仅要在课上学习化学实验知识,同时还要学会运用现代技术能力。这样学生在学习时,能够在自己不懂的地方借助现代技术进行学习,可以让学生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与此同时,学生还可以形成良好的主动学习能力,让学生懂得如何利用网络进行化学知识学习,从而让化学实验学习能够提升到更高的一个水平。不仅可以让学生能够加深对化学实验课程学习的动力,而且能让学生充分懂得如何进行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自我能力。
参考文献:
[1]马丽.现代信息技术优化化学实验教学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2,(12).
(一)教学目标不明确金融行业的迅速发展对金融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不仅需要全面掌握经济金融知识,还要能够熟练进行市场运作。因此,如何帮助学生构建扎实的理论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实现学生知识、技能与经济社会的融合是金融学教学担负的主要任务。现阶段,国内高校的教学通常能够完成理论知识的传授,却忽视了对学生研究能力、实践技能的培养,导致金融学专业的学生走入岗位后,所学知识无处可用,业绩不理想,创新意识不强,无法满足金融行业的人才需求。
(二)学科建设不完善,课程设置不科学近年来,为适应社会对金融人才的大量需求,开设金融专业的院校纷纷扩大招生规模并进行专业细分,实际上很多细分出来的新专业都是出于包装需要,在教学内容上与传统的金融学并没有显著差异。然而,专业过度细分反而打破了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的完整性与系统性。简单的细化与分割,导致学生的知识结构变窄,一些专业基础理论在很多课程中都有涉及,却都讲的不透。金融学学科内涵与外延的划定及学科体系的建设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目前,多数高校金融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仍偏重宏观经济理论、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学等核心课程,对数理分析、计算机技术应用重视不够,比如像经济数学、计算机编程、数据库等能够辅助学生进阶的课程并未广泛开设;而公司理财、证券投资、财务分析、金融工程、基金管理、资产定价等与时展联系紧密的课程也未能实现知识与应用的互动。此外,金融学教学对国内外金融发展的动态追踪仍是一个薄弱环节,教材陈旧、内容良莠不齐的问题依然存在。近年来,金融体系一直在发生着新的变化,新问题的出现为教学和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比如,国际上新兴资本市场的崛起、金融危机的爆发、跨国并购、资产证券化等问题,以及国内的资本市场发展、汇率改革、人民币国际化、影子银行等问题,都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如果在教学中不能跟随社会发展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学生的认知跟不上时代变化,如此的教学效果必然是不达标的。
(三)教学方法单调,对研究能力的培养重视不足很多高校在教授金融专业课程时,仍以灌输式教学为主,在这种培养方法下,学生习惯了被动接受,为应对考试而强行记忆,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高。针对学生学术研究能力的培养,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是布置课程论文,由学生个人完成或者以小组形式完成。撰写课程论文确实是锻炼学生研究能力的有效方法,但实际效果却参差不齐,难免流于形式。在学生独立撰写论文时,如果缺乏指导,且不存在严格的外部监督,学生可能会在网络上直接抄袭他人已有观点,这不仅起不到促进作用,反而滋长了不诚信的学术之风。而在以小组形式开展学术研究时,往往出现“搭便车”的现象,无法保证每个学生都得到训练,单纯的分工再拼凑也严重损害了研究的完整性。在教学改革中,高校也在积极尝试新型教学模式,如案例教学、课堂讨论、实验模拟等,然而从长期禁锢的思维向发散创新的思维转变仍需要多年的教学摸索,相应的配套措施也需逐步完善。
(四)教师队伍素质仍需提高作为教学的主要参与者与引导者,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是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因素。近年来,国内金融学博士培养的跟进与海归博士的引进为高校的教学队伍补充了一大批高学历人才,较大幅度地提高了教师整体素质。然而,高校教师队伍在学术研究、工作经历、教学经验等方面还存在着结构性问题,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的分工与协调也存在脱节。针对教师个人而言,不合理的职称评定制度还会对其教学任务与研究任务的分配造成负面影响。
二、学术研究在金融学教学中的作用
在金融学专业教学中强调对学生学术研究能力的培养,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有助于提高教师队伍的教学与科研能力。
(一)学术研究能够帮助学生更加准确地理解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多种能力主要表现在:1.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实际运用能力。学术研究活动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成为主角,为他们提供足够的空间展示自己,可以激发其学习兴趣,提高主动性。在研究过程中,学生将理论知识用于分析现实问题,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大大缩小了教学与实际生活的距离。2.锻炼学生思维,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研究过程中,学生既要留心观察经济社会运行,发现问题,又要大量地阅读与思考,从实例中归纳分析出一般性结论,检验已有理论的正确性。通过对金融市场已经发生的或将来可能发生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可以启发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通过交流与讨论,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国外课堂常采用的小组讨论方式,近年来也备受国内老师追捧。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结合成讨论小组,根据班级的规模,每组可由4~8人组成。挑选经济热点展开讨论,针对不同的观点展开进一步的探讨、辩论。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参与问题的各个环节,教师可以通过适时引导、简单评论来参与学生的讨论与分析。这既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的合作学习,也有助于学生之间互相启发、取长补短,同时学生的表达能力与沟通能力也得到提高。
(二)注重学术研究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与科研水平在引导学生进行学术研究时,教师需要关注专业领域的前沿发展,收集、更新、整理数据及案例,这就对教师的授课水平提出了高要求。要想讲好金融学的课程,与同学形成良好互动,要求教师不仅要有广博而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了解相关业务的实际操作,同时还要密切关注国内外金融市场的风云变幻和理论研究前沿。另外,在科研工作中积累的素材也可用于编写教学案例,实现教学与科研的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可见,提高学术研究在教学内容中的比例,重视学术活动的开展,不仅能使教师积累教学经验,提高教学质量,而且可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与研究能力。
三、在金融学教学中推动学术研究的途径
为了推进金融学专业研究型教学的开展,一方面,要转变教学观念,纠正师生“重应试轻学术”的观念,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深入开展学术思想的讨论与学习;另一方面,要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完善硬件设施的现代化建设,精心设计教学方法,抓住课堂互动、课外实践和评价反馈几个主要环节,积极推进研究型教学进程。
(一)试验研究型课堂教学与传统的单向传授课堂不同,所谓研究型课堂教学,是指以学生为主体,研究理论形成过程为主的教学方式。金融学作为一种社会科学,与现实联系紧密,很多理论都可以通过观察总结得出,或者放入现实社会进行验证。老师可以通过设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索理论知识的产生,还原经济学家们的思维活动,并鼓励学生质疑反思已有理论,发表独立见解。研究型的教学课堂有很多种实现方式,比如案例探讨,头脑风暴,问题情境,正反方辩论,小组讨论等,每种方法都有其各自的适用条件,可以根据具体教学内容进行选择。教师们通过掌握新型教育理念,就可以不拘于已有模式,根据课堂内容和学生特点,自主设计教学方案,借助多媒体和信息技术,开展研究型教学试验,提高教学质量。
(二)完善金融学学术研究方法在传统金融学专业教学中,定性分析往往占主导地位,定量分析比重则十分有限。如果没有精确的数量分析,质的规范性就难以把握;但无视定性分析,单纯定量研究也会失去经济学意义。只有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得到更准确的结论,更好地揭示资金运作的内在规律。现代金融学的量化特征日益显现。定量分析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将理论模型化,即利用数学语言来表达某一理论的基本内容;另一种是实证研究定量化,即运用统计数据来验证理论的适用范围与正确性。近年来,西方国家的金融领域研究多数都是通过运用数学工具来研究。国内的量化分析仍处在起步阶段,可以在借鉴国外成熟模型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进行研发,但同时也要防止过度强调数量分析而忽视了经济含义。
一、锦州市各个小学当前英语的教学现状分析
1、各小学师资力量的分析
就在2001年教育部春季颁发《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指导意见》(教基[2001]2号)文件中,要求各省市从2001 年秋季开始,全国城市小学和县城小学逐步开设英语课程。2002年秋季乡镇所在地逐步开设英语课程以来,锦州市领导加大了对各个小学英语教学的重视,并派调研组调研小学英语课程的开设和教学情况,并在假期对现有英语老师的培训,并且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但是,由于锦州市偏远山区的小学英语教学不够重视,所以乡镇小学英语教学起步较晚,师资力量尚不足。在调查过程中,除了室内重点小学有专业英语外占10%,周边地区的小学不是专业英语教师大概占了80%的比例。其他小学均为别的学科代课英语教师。
2、各小学教学质量的分析
小学生对英语的认识一开始就是从语音方面开始的,因此小学阶段的英语教学更应该注重语音、语调的准确性。由于个地方小学英语教师没有经过专业系统训练和学习过,老师发音无论是在语音、语调方面,还是在口语表达方面都比较欠缺,发音不准,甚至不能正确的读出和教授英语单词,这样的教学既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能让课堂丰富多彩,教学氛围呆板,缺乏实践操练,从而影响了教学质量。更为严重的是我们在调查中处处感到许许多多学生已经把英语学习看成一种负担。
3、各个班级教学设施的配备
经过调查由于各个小学设施配备不一样,学生学习英语的的成绩和能力也不一样。例如:有的农村学校班级里没有语言实验室和多媒体教室甚至最简单的电视机、DVD、幻灯机都没有。学生就不能听到地道的英语,也看不到相关的影像资料和图片。进入21实际我们国家加大了对贫困地区的教育投入,但是很多基层教师授课主要还是靠一支粉笔和一块黑板来进行的。更别说用这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二、对锦州市小学英语教学对策的研究
1、小学英语教学对学生目标的明确性
小学英语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他们喜欢学习英语和使用英语,为他们升入中学继续学习英语奠定初步的基础。老师应该主动加入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基本的听、说、读、写训练,使学生打好语音、语调基础,掌握一定的词汇和最基本的语法知识,培养学生基本的日常会话能力以及拼读、拼写能力。例如:培养学生指图片、涂颜色、画图、做动作、做手工等 ,能在图片和动作的提示下听懂小故事并做出反应。
2、小学英语教学对老师目标的明确性
第一,英语教师明确教学目标可以更充分的认识英语课堂教学的重要性,从而进一步加强自身学习更好的提高自身素质,使自己今后的课堂教学越来越接近教学目标要求,提高教学质量。第二,英语教师明确教学目标可以在备课的过程中综合考虑学生的因素、教材的因素和其它教学设施的因素,更好的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并能明确的知道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素质的高低来确定相应的教学的目标,从而使学生的英语水平更上一层楼。
3、加强锦州市各地区师资队伍建设
锦州市农村小学英语师资力量薄弱,多数教师学历不达标和没有教学经验。因此,搞好小学英语师资培训显得尤为重要。在本市每年从大专院校英语专业毕业的学生大部分走向条件较好的沿海地区,能回到各县市从事中学英语教学的毕业生人数很少,走上小学英语讲台者则更少。从问题反馈来看,解决师资短缺问题则主要依靠充分挖掘现有教师的潜力,建议可考虑以下途径:各地教育学院、教师进修学校和中等师范学校对有一定英语基础的其他学科在职教师进行培训,经考核合格后,转岗任英语教师。提倡巡回教学优秀教师可在校际间兼职教学。各级教研部门应多组织各类小学英语教师研讨会、培训会和小学英语优质课的评比,促进教师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动员师范院校的英语专业在校生课余时间到小学做英语辅导教师。
4、改善锦州市农村小学现有的英语教学条件
英语学习需要的硬件设施包括语言实验室、多媒体教室、电视机、电脑、录音机(配套磁带)等。加大硬件的投入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应注重直观性。因此相关的场景模拟很重要,这就需要有一定的硬件投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积极为英语教学创造条件,配置必要的教学设备。如电视机、投影仪、磁带和教学挂图等必要的教学设备,并逐步建立语音实验室和多媒体教室等。学校要利用这些设备,加大英语信息的输人量,为学生学习英语营造浓厚的氛围,从而形成学习英语的良好外部环境。
参考文献:
[1]邓海波,许林麟.农村小学英语教学现状及对策.[J].党历苑,2006(12).
[2]遵义县教育和科学技术局.2011年工作总结.教育与科技[J].2011(6).
[3]范淑玲.浅谈小学英语课程设置及评价的思考[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2005(5).
朱永新教授在他的《我的教育理想》一书中说:“勤于学习,充实自我,这是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基础。”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作为一名省实验小学教师,首要一点是,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提高理论水平,更新教育观念,把握教改方向。一是要学习新课程改革纲要;二是学习上级有关教育工作会议文件精神;三是学习教育报刊上具有导向作用的重要文章。四是学习教育名著,向名家、同行、网络等学习。学习形式要做到五个结合:一是集中学习与自学相结合;二是理论辅导与课堂教学研讨相结合;三是理论学习与教学经验交流相结合;四是校内特邀专家讲学与外派学习相结合;五是学习与考核相结合。坚持计划性、实效性,突出指导性,杜绝形式主义,唯学习而学习的倾向。通过学习要准确领会其精神,切实认识课程改革、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意义及其要求。找出本人与改革形成的差距,增强改革的紧迫感和自觉性。通过学习,吸取营养,丰富自己,真正确立“以人为本,以教育为本,以服务为本,以创新为本,以发展为本”的新理念,正确把握数学教学的特色,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确立专题,加大研究力度,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数学教研首先要抓好以“教学五认真”为内容的常规教研活动。主要采取以下四项制度:一是业务能力考核制度。每学期都要根据学校实际组织一次分年龄档次的封闭式限时教师业务能力考核。内容包括:课堂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评价,说课,单元测试命题,解题能力等。二是集体备课制。为增强集体备课的时效性,凸显集体备课优势互补、互动的功能。在集体备课时注意四个环节:独立备、集体备、修改备、总结备。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促进学生发展。三是课堂评优制度。每学期都要参与学校开展的不同类型的评优课,特别是青年教师评优课,不断积累课堂教学经验,促进青年教师不断成长。四是经验论文评优交流制度。根据学校实际,每学期开展多层次经验论文评奖交流、学校数学经验论文评优,参与县市、省级等论文评选交流。其次根据学科特点和教师实际,确定切口小、操作性强、有研究推广价值的专题,制定计划,积极进行研究,要把专题研究与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及时积累资料,总结经验,发挥专题研究实际效益,促进教学水平和教学研究双丰收。
三、注重过程,加大质量监控,深化评价体系改革
1.注重过程质量监控
要做到三控:一是自控:根据课堂标准,从教材、学生的实际出发,认真落实“备课—上课—作业—辅导—检测—反馈—矫正”的常规,同时面向全体学生,不断研究,改进教法,使每一个学生有所为。关注学生的发展,还要研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对教学关键点进行自我控制,调节教学行为,以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二是互控。在年级备课组中,通过教研,互相听课,以学生测试中反馈出来的问题,以单元为单位,以知识点、能力点为监控目标,寻找“教”的问题,互相取长补短,调整教学策略,制定相应的教学措施,进行有针对性补救,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标。三是调控。一是通过对教学质量抽测听课,检查作业、备课等,发现问题、及时进行质量分析,督促教师改进教学;二是教师自身要经过自我反思,分析自己教学行为,不断调整和改进教学。
2.深化评价体系改革
一是评价的目的是促进师生素质全面提高。因此,在教学改革中,要着力优化教学评价,着眼于评价的发展性。二是要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要重视教师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要关注教师的从教态度、责任心、改革热情、教学理念、教学成果,进一步确立评价指标,不断完善“教师自评,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三是要重点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的目的是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学业评价,而且发现、发展了学生多方面的潜能,避免评价的片面性,增强了评价的客观性,全面性,真正体现教育评价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真正获得发展性教学评价的巨大教育力量和教育价值。
四、加强培训,刻苦砺练内功,培养出科研型教师
教师队伍培养的具体做法是:合理分类,多重目标,典型引路,因材提高。采取如下措施:
1.实行六项机制,加速培养步伐
一是实行数学备课组公开教学报告制。以备课组为单位开展“备—说—上—听—评”的每周一课制,要求提前两天向教导处报告,由教导处派专人听课;二是校级公开课教学申报竞争机制。校级公开教学采取在个人申报的基础上竞争上课;三是名师展示课指派制。每学期将邀请外地,名师来校讲课,同时也制定本校名师同台“献技”。四是课堂教学开放制。每学期都定期组织课堂教学“开放日、周”活动,向教师开放,向家长开放,向校外兄弟学校开放;五是骨干教师去外地进行理论与实践培训,主要是提升教师科研水平;六是“导师指导制”,实行名师指导“结对”承包培养,提升教学教科研能力。给每位教师营造宽松、和谐、自主发展的空间和提供发展的平台,以加速名师、骨干教师培养步伐。
随着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职教育越来越倾向于对学生实践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而当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统计教学理念相对落后,过于偏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较多的还是延用传统的教材体系和教学模式,缺乏统计教学与专业教学、市场需求的有效结合,导致统计教学应用性、实操性不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统计教学的质量。尤其是在当前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的市场背景下,高职统计教学应当坚持市场需求为导向,不断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进而更好地满足市场的需求。
一、高职院校统计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教育教学观念相对落后
高职院校的一些教师由于对统计教学的目标认识不清,教学观念也相对落后,统计学的课程体系业相对滞后,在教学内容上也主要是以理论教学为主,忽视了实践教学的开展,导致很多学生对统计课的学习兴趣不是很高,也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偏离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
(二)教材选用不科学
高职统计教学由于在统计教材选用上的不合理,导致学生的统计课程学习与市场需求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脱节,进而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一方面,有的高职院校照搬本科院校的统计教材,超出了高职学生的接受能力,使得教师难教、学生难学;另一方面,有的非统计专业照搬统计专业教材,出现了教材使用对象上的模糊。此外,还有的教材的内容非常陈旧,未能介绍最新的统计分析软件等,导致教学内容严重滞后于统计学的发展。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过于传统
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的学生基础和个性化素质存在较大的差异,而教师授课则主要还是采取单向、标准化的授课方法,未能给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质疑发问留下充足的空间,不注重同学生之间的互动,采取差异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同时,在考核评价方式上,仍旧采取闭卷考试的形式,而不注重实践技能和应用能力的考核。此外,还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同实践教学的有效联系,导致学生不懂得学习统计课程的意义,甚至导致很多学生存在厌学情绪。
(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节
统计课程是高职管理类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要求学生掌握调查方案设计、统计资料搜集、加工整理、指标分析及统计分析报告的撰写等基本技能,并能熟练运用统计原理以解决实际问题。但在高职统计教学课堂上,很多教师将教学重点放在了统计理论和方法的教学上,很多教师的统计思想比较落后,仍旧采取手工计算的方式,没有及时向学生讲授像Excel、spss、sas等应用性很强的统计软件,使得学生的实际统计工作能力很难得到有效的提高。
二、改进高职统计教学效果的有效对策
(一)积极转变教学理念
戴维・S・穆尔在《统计学的世界》中讲到“不要把统计当作专业的工具,而要当作受过教育的人应有的文化素养……统计是一种独立且基本的思考方法”。因此,要想提高高职统计教学的质量,必须首先转变教学理念,彻底改变过去“重理论、轻实践,重方法实施、轻思想传递”的教学观念,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学生统计思维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保证学生在统计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二)科学选用统计教材
为了提高统计教学的针对性,高职院校要杜绝照搬高等院校统计教材的情况,统计专业与非统计专业的教材要区分开来,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尤其是对于非统计专业的教材选用,要在保证教材内容科学性、先进性的基础上,增加与专业课程相关联的教学内容,将统计教学与专业素质培养有效结合起来,实现统计教学与专业教学在人才培养目标上的统一。
(三)创新统计教学的方法与手段
随着高职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应当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素质,具备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创新与应用能力,懂得如何活跃课堂教学的氛围,引导学生的积极思考和自主学习。例如,互动式教学方法与案例分析教学方法在统计课堂上的应用,实现了统计教学的“以学生为中心”,可以帮助学生更形象、快捷地接受知识,同时发挥其独立思考与创造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四)重视实践教学,增加统计软件教学
为了有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统计应用能力,教师必须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同时增加统计软件的教学,使统计教学由繁琐抽象变得简单轻松、由枯燥乏味变得声情并茂。例如,教师可以组织一次完整的关于“在校学生饮食习惯”统计调研活动,并将其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让学生边学习理论知识,边进行统计方案的设计、统计问卷的设计、统计资料的搜集、统计数据整理以及统计指标的设置等实践环节,最后利用先进的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这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将是非常有帮助的。
三、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当前高职院校统计教学现状不够理想的现状,教师需要进一步转变教学观念,提高自身的教学素质,重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统一,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这样才能确保统计教学目标与高职教育目标的统一,培养出更多能够适应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纪淑娴. 网络环境下经济管理类统计学课程教学的思考[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30).
[2] 李爱兰,张娟. 关于《统计学》课程教学设计的几个问题[J]. 金融教学与研究,2009(01) .
初中生物学科是一门科学学科,学科学习内容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实验,是生物教学的重要内容。做好生物实验教学改革与优化,引导学生在实验中探究生物知识,有利于初中生物教学效率的提升。
一、有效导入实验,引导学生探究
课堂导入,对于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有重要影响。要优化生物实验教学,需要教师在教学规划过程中重视实验导入,促进学生找到实验学习的动力。举个例子,比如在讲解《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一片树叶,让学生说一说他们眼中的树叶是什么样的。之后,将树叶切片放在显微镜下,并用投影展示出显微镜下的景象,引导学生探究。给学生自由,促进学生用显微镜观察微观世界,有利于学生成为生物课堂中的实验者,有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二、丰富实验内容,激发探究兴趣
实验,是初中生物课堂中探究学习的最好形式。在实验中,教师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全神贯注地学习,还能让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好地发挥出来。教师要从初中生物课本出发,结合教学内容去设计实验,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习得更多的生物知识。比如在讲解《种子的萌发》时,为了让学生了解种子萌发的过程,教师可以让学生种下一粒种子,观察其萌发的全过程。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种子的类型,丰富实验内容,鼓励学生多观察一些萌发之外的现象。鼓励学生用透明器皿种下种子,全程观察种子的成长过程,能够促进学生探究意识的快速形成。
三、建立实验小组,促进学生探究
初中学生刚刚接触生物知识,独立学习生物知识的能力较低。引导学生结成实验小组,将课内实验延伸到课外,让他们在小组中相互帮助、相互监督,有利于生物实验效果的优化。一些过程较为烦琐,耗时较长的实验,可以转变为课外实验,发挥团队作用,在小组内完成。比如在讲解《食物链和食物网》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去实施实践性实验。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去观察生物的食物链,通过多位小组成员的观察,建立一个基于现实的食物链,让学生在实践实验中体会到探究的成就感。
四、改革实验方法,培养探究能力
加强教学方法的改革,对于实验魅力的彰显以及初中生生物探究能力的培养有积极作用。打破教师演示,学生观察的实验模式,让初中学生真正参与到实验中,成为生物知识的第一开发者,才能促进课堂活动服务于学生。比如在讲解《发酵技术》时,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一段发酵原理的视频,让学生了解发酵的微观过程。再鼓励学生讨论生活中有关于发酵的现象,如发面、制作酸奶与啤酒等。当学生逐渐接受了发酵这一生物原理后,让学生用发酵原理自己设计一个实验发明自己的产品,能够激发学生的生物实验积极性。鼓励初中生利用课下时间在网络平台上寻找与发酵相关的食物,并动手去制作,将实验成品带回课堂进行展示,能够促进探究教学魅力的彰显。
综上所述,改变传统的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思想,给学生提供相对开放的实验学习环境,引导初中学生在实验中探究与获取生物知识,能够推动初中生物教学进步。在实验中尽显生物学科的探究价值,才能让初中学生建立正确的生物实验学习观。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都随之变化。中学生物教学不仅是提高生物知识水平,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整体生物科学素质。为适应新需求新发展,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及学生综合素质,中学生物教学方法必须与时俱进,富有创新精神。
一、传统生物教学方法
传统生物教学方法是以老师授课为主,通过对课本知识进行表述分析,利用逻辑性的问答,带动学生积极思考;学生根据老师的讲解抄录书本知识并理解记忆的传统教学方法。一般在生物教学中老师还常用演示法,例如借助标本,模型等有形的概念进行展示,通过更直观的讲解使学生拥有更好的想象和理解空间,方便其理解和记忆。另一个常见的教学方法是实验法,教师带领学生利用实验室内的科学仪器,指导学生进行生物实践活动。通过研究和观察,学生可以更加全面和真实的感受到生物知识的意义。观察和动手实验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使学生积极动脑,帮助学生理解并加深记忆,同时丰富了课堂环境。
但传统生物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知识接收程度及心理需求不能及时得到反映并作出整改,导致老师授课目标和学生学习不具有一致性。同时教学方法较单一,不够生动有趣,知识较抽象难懂,易导致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停留于表面,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学习和研究的意识不足,创新能力及探索意识较差。老师的教学备案依赖于书本,教学模式按部就班,课堂知识较为枯燥,均导致学生学习的逆反心理,一成不变的教学方式容易使学生产生精神疲劳,无法集中注意力,难以保证教学质量。
二、新型生物教学方法
(一)兴趣培养式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应注重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在课堂上笔者会利用生动有趣的生物学小故事以带动学生积极性,对现实生活中常遇到的生物学现象进行提问,促使学生自行观察研究,并对发现的问题给予建议性的意见,开发其思考及观察能力。通过鼓励和启发,鼓起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令学生自主学习,成为课堂的主体,老师则起到作为开导性作用,不但提高了学生对生物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而且培养了良好的兴趣爱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多媒体教学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发展,多媒体设备被广泛地应用于教学中。它实现了网络资源共享,使得教学模式更加方便,知识更加具体化,学习资料更加多元化,大大丰富了教学知识和学生学习的趣味性。生物是研究生物形态、结构、生理、分类、遗传和变异、进化、生态的自然科学。这些特点决定了多媒体教学在生物课堂上可达到常规教学所不能达到的效果。课件是目前生物教学中应用的最多的一种多媒体教学方法。它能够轻松演示生物的形态、结构等。
(三)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是一种融合了各种先进教育理念的成功教学手段。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因材施教。它在建立民主的生物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的同时,科学引导学生的思维及探索能力,使学生的各项能力得到培养。虽然启发式教学在我国高中生物领域积累了丰富经验并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依旧存在不少问题,仍是值得我们进行研究的课题。
高中生物启发式教学注意原则:第一,自主性原则。第二,独立思考原则。第三,举一反三原则。
(四)小组式协作教学
生物教学中小组式协作教学模式的应用实现了学生趣味学习,快乐学习的新形态。它是广受学生喜爱的学习模式,老师实施开放式教学要求,把学生分成兴趣学习小组,提出问题和计划,各小组进行自主研究思考。小组成员间相互协作探讨,得出结果。学生在整个过程中作为主体,彼此共同努力,只有具有强烈的团队意识才能在小组研究中取得较好的成果。老师通过各小组表现对其进行评优鼓励,使其全面发展。学生在小组学习过程中学到的比书本上的知识更多,学会了团结互助和坚持不懈。老师在学习过程中起到鼓励和开导作用,帮助学习小组更好地开展和进行。小组式协作学习能够强烈调动学生积极性及参与性,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
(五)概念图教学
概念图教学方法是通过对相关知识点进行标注并延伸,对相关知识点进行囊括的一种教学方法。该教学方法的优势是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回忆和概括,总结新旧知识点间的关系,将其串联起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便于复习旧知识点,真正做到温故而知新。笔者教学时在黑板上边提问边回顾并整理新旧知识点,帮助学生复习的同时,还让学生将所学知识点形成一个相关知识体系,对日后学习起到较大促进作用。
中学生物教学方法不断向前发展,将传统的教育方法与新型教学方法及教育理念相结合,可更好地实现生物教学新目标,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水平。引入新方法新理念后,采取多元化教学模式,方便教师教学,丰富学生学习环境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自主及创新能力,注重综合能力培养,逐步适应并完成当今社会发展下的生物教育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董立云.高中生物教学中提高记忆效率的方法浅析[J].林区教学,2006,5:73.
[2]高红雷.试论高中生物教学中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应用[J].教法研究,2013:68-69.
[3]韩美宁.关于中学生物教学方法的思考[J].建筑科学, 2012:203-204.
[4]黄海霞.建构主义理论下的三种教学方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2.
[5]刘塘.近现代生物教学方法的比较研究[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07-110.
[6]罗银春.高中生物概念的教学方法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8.
据古代文献资料验证,我国是第一个被发现使用金属工艺装饰品的国家。金属工艺作品作为一种传统手工艺品,是手工艺人在经历了相当多复杂的技术程序后,最终才成为一件实用品的,器皿上面将喷绘高光漆,既起到保护器皿的作用也有美观装饰的作用,自金属工艺作品诞生之时就与艺术有着艺术密不可分的关系。现代金属工艺作品严重脱离了传统金属工艺以实用为目的的制作,却继承了传统金属工艺的手工锻造技术,金属工艺艺术家们在新的技术革命的环境下充分运用传统金属工艺技术自由的表达自我。在当今艺术设计领域,金属工艺教学文化建设更是被视为重中之重。
一、目前我国金属工艺教学文化建设
近年来,不少国内学者在金属工艺的课题研究方向进行深入研究。经研究得知,目前,国内外的各大高校在教学方式的分歧逐步扩大化。在国内,现代文化教学的生活论转向是后现代消费社会出现的文化现象,对于金属工艺的发展带来了一些新变,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普遍美、标准美、审美的幻境以及与现实社会脱轨等.这些都需要深入的研究和思考,进而破解消费社会的审美谜题。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期里,我国艺术设计教育,尤其是在工艺课程中,我国的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十分重视理论教育,对学生进行大量的艺术设计理论知识的灌输,而忽略了操作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极度的远离现实生活,走进了艺术设计的理论知识的书籍中,以至于学生长期养成只看不做的习惯,并且导致了学生所创作出来的作品与现实生活轨迹脱节,毫无实际生活意义可言。
二、目前国外金属工艺教学文化建设
目前,国外各大高校对于艺术设计金属工艺教学方面有着独特的教学方式。首先,在所有学生都能学好的思想指导下,以集体教学为基础,辅之以经常及时的反馈,为学生提供个别化的艺术设计金属工艺理论知识及制作技术方面的帮助以及额外的学习时间,使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要求;第二,国外教师显然是根据学生目标,在促进学习者学习时,不断地给予设计思想上的强化,促进学习者向着创新设计思路上迈进;第三,以最好的艺术设计金属工艺教学效果来达到学生最理想的金属工艺作品水平。把设计理论知识的学习看成信息的获取、加工和储存。在此基础上,对于学生的动手能力设有一定的要求,并且严格要求学生作品要与现实社会生活接轨,也因为国外各大高校这种独特的教学模式,国外学者的社会实践以及实地考察经验十分丰富,也因此才会设计出那些十分惊艳且贴切社会生活的优秀作品。此外,教师应努力使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即课堂上获取知识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他们按自己的需要,可能、意愿和兴趣,去安排自己的学习。通过教材中典型事例的研究,使学生从个别到一般,理解带普遍规律性的一种教学方法,支持学生独立进行艺术设计思考,独立完成作品的一种教学方式。教学过程必须有利于发挥学生的联想能力和现实记忆能力,有利于发挥学生的设计联想能力和现实记忆能力,有利于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教育者都认为在设计教育领域,使学生缺乏感情的学习不是真正的学习。
三、国内外金属工艺教学差异
分析过国外高校对于金属工艺教学的文化建设,便可很清晰的得知国内外在艺术设计金属工艺教学方向上有着很大的差异。在艺术设计金属工艺教学方向上,国内的教学文化建设较为内敛,拘束了大多数学生的设计思维。而且,我国的金属工艺专业教学过于重视理论教育,而忽略了对于一个艺术家最为重要的培养方向,即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进入社会生活时显得无所适从,不知如何下手。使学生极度的远离现实生活,走进了艺术设计的理论知识的书籍中,以至于导致了学生所创作出来的作品与现实生活轨迹脱节,毫无实际生活意义可言。而且缺少实地考察经验,使得学生作品而这种差异则是导致国内金属工艺领域发展前景不够乐观,更是这种教学文化建设的差异,导致金属工艺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使得大多数优秀的专业人才转行就业。因此,在金属工艺课程的教学实践中,还有许些问题值得思考与解决。
四、总结
作为高等教育的工艺美术专业教学,尤其是手工艺教学文化建设上,直接指导学生日后实操,必须引导学生从书本中走出来,进入社会这个真实的环境中,直接指导学生日后实操。过去很长一段时期,我国的金属工艺专业教学过于重视理论教学,从而忽略了操作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进入社会生活时显得无所适从,即使在金属工艺理论知识教学方向上,也应组织学生进行群体谈,讨论是一种群体谈,良好的讨论应在学生中随意开展,是多向性的信息传递,讨论的方式是多种化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可见,教学实践与社会生活密不可分,向社会回归才是当今教学改革与发展的主流。在此,我呼吁不只是金属工艺课程的教学,而是所有艺术设计的课程教学,在中国传统理论知识基础之上,我们应主张艺术设计的教学与所学专业以及现实社会生活所结合,重视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搞好艺术设计金属工艺教学文化建设,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活动能力,掌握更多的生存与竞争的本领,更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作者:张星晨 单位:天津美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邬烈炎主编.设计教育研究[M].江苏美术出版社,2005年
一、要点紧密联系,在初中的基础上渗透高中教学
导学案的构造板块清楚明了,其中包含了自学目标、知识要点、归纳反思、预习自测、知识巩固等等。每一个板块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都起到了关键性的影响,每一个板块各司其职,共同帮助学生解决数学疑难杂症。在促进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的问题上,导学案也发挥了自身的强大作用。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大批学习资料应运而生,顺应知识时代的潮流,学习资料的涌现成为必然。但太多的学习资料让学生摸不着头脑,完全找不到重y点,不知从何下手,特别是学生刚进入高一,看到繁多的数学资料,令学生头疼,里面的要点要么过于简单,纯属初中知识;要么太难,学生看不懂,完全脱离了初中数学。这些都是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中普遍出现的问题,而导学案的出现,恰到好处地解决了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不均衡的问题。
比如说,翻开高中数学必修一的导学案资料,仔细看一下编写的要点,不难发现,这些要点基本都是在初中的基础上加入高中的新知识,联系紧密,具有高度连贯性。对于函数学习的那一章,导学案上的要点也是如此。其中有一个要点为:根据函数的解析式求出函数的定义域。从语文的角度来看导学案上的这个要点,前半句话的表达重点是“解析式”三个字,而后半句的重点在“定义域”上,解析式是初中时代学生经常接触的问题,初中时候的数学考试动不动就是让学生求解析式,而定义域则是高一学生需要新学习的知识。通过解析式求出定义域,加强了初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导学案的要点指出正符合了初高中知识衔接的要求,推动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进展。
要点紧密联系,在初中的基础上渗透高中知识。这是导学案促进初高中数学衔接的一大特征,导学案开门见山地指出要点,又不缺乏对初中知识的巩固和再现,完美地诠释了数学是一门具有高连贯性的学科特征。
二、归纳反思清晰,初高中知识并举
学习就是一个不断归纳和反思的过程,导学案中涉及到的归纳反思,具有独特性。每一个归纳反思点,都加入了很多的知识,其中有初中阶段的知识,也有高中的新内容。归纳令学生的思维清楚,不会紊乱。反思让学生懂得回顾,理解数学学习的真正思想和内涵。导学案中加入归纳反思这一板块,并不多余,它有规律可循。最重要的是,导学案归纳反思中将初高中数学教学巧妙地衔接在了一起。
举个例子,还是关于函数学习的。函数学习中,归纳反思里提出:学生要通过函数解析式正确做出函数的图像,利用描点法做出准确的函数图。提示学生注意定义域和解析式特征。所有读过初中的学生都知道,函数的解析式和图像是初中数学中常常涉及的问题,这在数学学习中已然司空见惯。导学案的归纳反思里着重强调了函数图像的画法,其实,简单的函数图像初中生都能画,但是导学案把初中学习中通过解析式画出函数图像的方法进行了归纳反思,中间加入高中的描点法,而这个描点法就是解析式对函数图像的形成途径。导学案这一归纳反思板块,将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在一起,便于学生学习。
归纳反思清晰,初高中知识并举。导学案的归纳反思板块,结合了高中数学教科书大纲,并在初中简单的知识中赋予了新的高中数学课程学习,这是广大编写数学资料者可以学习的地方,它的意义在于初高中数学教学的连贯性。
三、自学目标明确,强化初中知识,导入高中新理念
无论是语文、英语,还是数学的学习,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都需要一个明确的学习方向。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即使学生有意预习也无从下手。但不是所有的自学目标都能让学生接受,如果翻开一本数学资料,学生看到的自学目标里都是一些难懂的文字或是占了三分之二的新内容,那么,可能学生连预习的心情都没了。可见,关于自学目标的设置,在数学学习中显得很重要,它直接决定了一个学生学习数学的进展情况。从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这个问题上来看,由于初中生刚刚进入高中,学习思维和思想还不能真正适应高中的数学学习,再说,初高中数学教学的学习本来就大相径庭。高中对于学生学习能力和思维的要求,比初中超出太多。由此可见,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的问题,理应渗透到数学资料的每一个板块。当然,自学目标也在其中。导学案自学目标板块中,将初高中数学教学知识进行有机结合,符合学生的发展规律和教育教学的客观要求。
例如,在高一学习集合的那一章自学目标中,就明确地展示了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这一鲜明的特性。其中的一个自学目标为:数轴在集合中的应用。高中数学教学大纲里没有直接点明数轴在学习集合中的重要性,但是导学案对学生的自学目标提示中,就清楚地提出了这一点。
中职学校,是个两极分化相对较为严重的学校。在中职学校中学习的学生,他们入校的起点较其他地方的低,因而,在这种学校学习的学生,他们的文化层次相对而言较低,文化基础相对而言较为薄弱。
数学教学,是中职学校教学内容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由于数学方面的知识逻辑性较强,并且整体的知识框架较为宏观,导致本来就文化基础薄弱的中职学生们更加没有学习的信心,甚至于出现有些学生对数学方面的学习已经完全放弃。但是,我们需要明白的是,数学方面的知识,是所有其它专业课的基础,倘若我们连基础课程都没有办法进行扎实的学习,何以在专业课的学习上有所建树呢?我们走上社会之后又如何能够有效将学到的知识用到工作中呢?那么,在这样的状况之下,发现中职学校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上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有效的改进中职生数学学习的策略显得非常的重要。
一、中职学校数学教学上存在的困境
(一)学生的基础知识薄弱
在中职学校中,学生普遍的基础知识都不强,他们的学习,仅仅只是停留在对公式定理的了解上,对学习的要求也只是知道这些定理就行,对于他们而言,学习要求上的放松使得这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相对较差。在学习中,知识点的学习相对孤立,大家的学习都徘徊在似懂非懂的边缘,这样的学习状态是非常不利于中职学校学生的数学学习的。
(二)学习方法不恰当
在中职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方法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学生将过多的精力放在了抄笔记上,亦或是有一部分学生只注重听,而没有记笔记,这两方面的学生,学习方法上都趋于一种极端化,是非常不利于数学知识的学习的。这些学生的学习,存在着一个通病,就是对知识的学习非常的被动,课前没有进行有效的预习,课后没有及时的进行复习和巩固式的练习,在这样的发展趋势下,数学方面的学习必然不会有非常好的效果。
(三)学习态度不认真
数学的学习本身就存在着一定的枯燥性,并且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连接较为紧密,一旦一个知识点没有弄懂,后面学习的知识点就没有了依据。例如,在函数的学习中,如果对函数本身的概念没有了解清楚,那么,在后面的学习中,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以及函数的求值方面就会出现很大的问题,并且自己很难发现错误的地方。这方面的现象很多程度上归因于学生学习态度的不认真,学生没有用一种严谨的态度来面对数学方面的知识学习,何以能够巩固好数学方面的知识呢?
(四)学生的学习能力较差
中职学校的学生,普遍的学习能力都不算高。在学习的过程中,很注重记和背,而没有积极的开动脑筋去思考其所以然。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学生学习的能力变得更差,思维不够活跃,甚至于出现思维呆板的状况,对于知识的运用上是机械的使用,生搬硬套,而不能进行有效的灵活的运用知识要点。
二、困境出现的原因剖析
在中职学校数学教学方面出现以上的问题,其根本原因究竟是什么呢?那么,接下来,本文将针对以上出现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来揭示这种现象发生的缘由。
(一)招生方面的原因
从1999年开始,普通高等学校的招生比例在逐年提高,这样,对中职学校的招生造成了强烈的冲击,特别是近几年放开招生以来,生涯的质量明显下降,从学校招生处了解到,有些学生的中考语数英三门课程总分甚至才两位数。显然,中职学校的学生之间本身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差异。对于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而言,他们的成绩档次就会出现很明显的差异。曾经的一项调查,深刻地揭示了这种差异的出现。在问卷调查中,对某一中职学校的122名学生进行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的运用进行调查,竟发现有35名学生不能准确的写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还有18名学生对公式不能熟练的进行运用,只是将这些公式死记硬背下来,而仅仅只有35人能够熟练的掌握并且运用求根公式。这样的现象,不得不给我们以深刻的思考。当然,这也揭示了正是由于招生方面出现的重大变革,使得中职学校很难招收到文化层次较为高的学生,再加之数学方面的学习需要有一个相对较高的文化水平,致使中职学校中的数学方面的教学显得非常的困难。
(二)对学生的重视度不够
我们都应该有一种感觉,当一个人受到重视时,其在各项工作上也更加容易取得成就。这是一种非常正常的心理状态和现象,它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自尊心所决定的。但是,在调查中显示,中职学校的老师很大程度上没有给予其学生应有的重视度,在教学的过程中,大多是以批评教育为主,很少一部分老师会经常性的给学生以鼓励,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学生的自尊心受到很大的打击,甚至于在学习上已经失去信心,自然而然,对于这方面的学生的学习是非常不利的。
(三)老师在教学方式上缺乏创新
传统的思维模式是最为我们所了解的:老师讲,学生听;老师抄,学生记。在这样的学习状态下,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每一节课,都是老师事先准备好的,课堂中变成了老师是主体而非学生,这样的学习状况是非常糟糕的。每一节课都按照计划来进行,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交流会变得越来越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会相应降低很多,这个对于学生的学习是非常不利的。尤其在数学教学方面,是需要学生自己进行大量的训练,从而去发现问题。倘若课堂上以老师为主角,那么,这样的数学课堂将会显得非常的被动,老师不仅上课没劲,学生听着也没有精神,这个对学生在数学方面的学习是非常不利的。
(四)教学内容偏多,并且很多已经脱离实际
对于中职学校的数学课程的学习而言,目前还未能找到一套真正符合学生实际情况和发展要求的教材。现在的教材,大多都是从高中的教材的内容增减而来,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没有能够得到有效的解决。老的教材固然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但是在与时俱进上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并且,教材的内容非常的庞大,知识点多,但是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这样就造成了一种时间和内容上的不平衡。例如 对财经专业的学生而言,排列组合的那一章的学习是必须的,但是在时间上显得非常的不够。
(五)学生缺乏参与的意识
对于中职学校的学生而言,他们在学习上的积极性被扼杀,在数学学习上的兴趣也不浓,这样的状况,将直接导致学生没有办法积极的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中去。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一味在被动地接受着知识的传授,而没有办法以自我为主体地参与到课堂的教学中去,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这样的教育模式是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的。在现代化教育的模式中,素质教育应当是当前的教育的主线,那么,重视和培养学生参与课堂的意识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三、改进中职学校数学教学的策略
本文针对中职学校数学教学中存在的困境进行了有力的剖析,那么,对于我们而言,最重要的,是能够提出有效的策略来解决上述的问题,从而使中职学校的数学教学水平有所提升。在这里,笔者将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几点有建设性的建议来抛砖引玉,希望读者能从中有所启迪。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中职学校的数学教学而言,要想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学校可以避免采取传统的上课模式:粉笔加黑板,而是将一些多媒体设备引入课堂的教学中,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是学生眼前一亮,而且,对于学生在立体图形的学习中,更具有直观性。将一些有趣的教学方式引入到数学的教学课堂中,使得数学的教学不再枯燥,而显得生动有趣。
(二)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
所谓态度决定一切。没有一个良好的态度来面对学习,如何能使学习成绩得到有效地提高。那么,在这里,不得不将端正态度这一项列入进来。学生的学习态度,需要在老师鼓励声中得到端正,学生只有得到老师的肯定,才会更加的肯定自己。只有这样,学习的积极性才会相应的被调动起来。因而,端正学生学习的态度也是改善中职学校学生数学方面学习的关键。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是教和学相互促进。但是在学习的过程中,要能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提升,这样的学习,才能能够培养出满足21世纪优秀人才的需要。
这里,笔者举出一个简单的例子,作为对前文的有效例证。
已知有一条双曲线 2x2-y2=2,有一条过A(2,1)的直线L与所给双曲线交于P1、P2两点,求P1与P2中点P的轨迹方程。
按照常理,学生会将直线L的方程设出来,然后联立直线L和双曲线的方程,消去y。这种方法具有常规性,那么,在有限的时间里面,我们可以换一种思维模式,利用中点的思想进行解题,将中点设为P,为P1(X1,Y1),P2(X2,Y2)的中点,联立方程,再利用之前的P1、P2均在双曲线上,得到的方程相减,后续工作将会迎刃而解了。
结语
在现代化的发展教育中,有效地提高中职学校的数学方面的教学,是广大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心愿。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当将素质教育作为教学的根本宗旨,在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真正培养出能够独立解决问题,能为国家做出贡献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面对信息社会,面对知识经济时代,面对当前学校中、社会上出现的种种教育问题或与教育有关的问题,心理健康教育已经作为一种教育理念,一种教育途径、一种教育技术,同时也作为促进教育改革的有生力量之一,正在走入我们的学校、家庭和社会。心理健康教育也称心理教育、心理素质教育等,是培养受教育者良好心理素质的教育,是提高受教育者心理机能,充分发挥其心理潜能,促进个性发展的教育,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心理的自主构建相互作用的社会活动过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人从小就逐渐形成并影响其终生的素质一般有两个:一个是心理素质,另一个是科学文化素质。尤其是在竞争日趋激烈、社会应激事件层出不穷的当今,社会对一个人的心理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但另一方面,现在的学生心理健康、心理品质、心理潜能被学校和家长所忽略,他们或因考试成绩的不理想,或因同学之间的小纠葛,或因老师和父母的一句重话,便离家出走,恶意报复、甚至轻生等极端行为。有媒体曾报道了某省一学生因与同学之间的小纠葛而投毒报复,造成全班数十人食物中毒的恶性事件。该事件在令教育界震惊的同时,也提醒着教育界人士重视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已刻不容缓。
据国内一项对学生心理健康的调查资料显示,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很乐观。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一般都在10%~30%之间。中小学生心理素质建构与培养研究课题组对全国16472名中小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小学生中度心理和行为问题的检出率是16.4%,有严重心理问题的人数占4.2%;初中生中度心理和行为问题的检出率是14.2%,严重心理问题的检出率是2.9%;高中生中度心理问题的检出率是14.8%,严重心理问题的检出率是2.5%。
学生中存在明显的心理问题,需要及时矫治;心理品质不高、心理潜能挖掘不够的问题,也需要进行引导和矫正。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学校应肩负起对全体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具体包括:对学生心理行为问题进行矫正、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等。
二、现代教育技术在促进心理健康发展中的意义
现代教育技术指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和实践。
现代教育技术在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中的意义有以下三个方面:
1、提高心理健康教学质量。
在传统的心理健康教学活动中,教师更多地以讲授的方式来组织学生学习。以小学为例,由于小学生的思维方式主要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加之社会经验很少,因此这种口耳相传加文字讲授的教学模式很难达到心理教育的预期目标。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心理健康教学活动,更加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这是因为现代教学媒体有着很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教师正确使用它,可以更有效的帮助学生分清是非、辨别美丑,培养道德情感和意志。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对学生进行知能教学,能够促进学生知能发展过程,提高学生掌握知识和能力的质量,采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心理教育,使教学活动更生动、形象,更富感染力,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部动机;而且对学生知能发展的每个环节,诸如感知、理解、应用等,都能起到有益的作用。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还能更好的适应学生的个别心理差异实现因材施教的心理健康教育原则。另外,采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视听结合,形式多样,这样学生就能在比较轻松愉快的情境中进行学习,减轻他们的学习负担,增进其心理健康。
2、增进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效率。
人们的学习是通过多种感官(眼、耳、鼻、舌、身)把外界信息传递给大脑中枢而形成的。在学习中眼、耳、脑的功能发挥得越好,学习效率就越高。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心理教育,可以让学生综合利用视觉、听觉等多种分析器进行学习,因此,这样能使学生得到较佳的学习效果,提高教学效率。
3、扩大教学规模。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扩大教学信息的传递范围和增值率。由于现阶段我国学校心理教师尚缺,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弥补这一空缺。
过去以个别教学的方式传递知识,信息只能一比一的增值,用传统的班级授课制方式,信息的增率增加到几十倍、上百倍,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信息的增值率可扩大几万倍甚至几十万倍。
三、现代教育技术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要突破在心理健康教育传统教学中,教师以课本为主要信息载体,以言语为主要传播媒体的这样一种授课方式,突破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教师讲解代替学生的实际经验或模拟情景体验的授课方式。在突破的基础上,研究要达到以下目标(以小学为例):
1、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⑴指导和帮助小学生具备一定水平的认知能力,矫正其与年龄特征、心理特征不符的认知。
⑵指导和帮助小学生具备正确的自我观念,具有健全统一的个性,能愉快地接受自己,把自己的需要、愿望、目标和行为统一起来。
⑶指导和帮助小学生具备情绪自我调控能力,使其情绪稳定,心情愉快,经常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情绪反应适度。
⑷指导和帮助小学生具有健全的意志,使其能自觉地确定行为目标,并根据目标去克服各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注重提高其行为的自觉性、果断性、顽强性和自制力。
⑸指导和帮助小学生形成较强的学习适应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⑹指导和帮助小学生形成良好的交往适应性,使其乐于与人交往,宽以待人,乐于助人,客观评价别人和自己,形成积极的交往态度。
2、优化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包括心理辅导活动方案,心理辅导个案,心理咨询手记,心理辅导教学设计。它既是学校对学生施加影响的一种媒介,又是在心理教育活动中形成、发展的。
怎样让学校心理教育资源得到优化,让它的辐射范围更广、使用效率更高呢?网络在传输、管理、共享心理教育资源的优势明显,能够达到使资源优化的两个标准:一是资源配置的优化,将相同主题类的活动方案、辅导个案、咨询手记、教学设计放置为一类;二是资源共享的优化,教师能通过网络这个平台互相交流在心理教育中积累的经验和面对的难题,能将自己所需的活动方案通过查找关键词快速调出来并根据本班学生心理特点,对方案进行修改完善。
这项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由于缺少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给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压力,有利于全校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质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减少她们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的畏难情绪,对整个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及推进工作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3、积极开拓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原有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包括在班级内开心理辅导活动课。在心理咨询中心开展的咨询活动。采取这类途径来展开心理教育工作,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局限性也不要避免地暴露出来,它的受益对象有限,这与我们提出的心理健康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的根本目标存在差距。为了弥补这种差异,可以利用网络这种现代化的信息工具,更大范围的传播信息,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程度大幅度提高。
⑴利用电视、广播等视听工具及时反馈学生或家长咨询的心理问题,同时通过办专栏的形式定期定时与学生见面,集中对他们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人际交往的辅导。
⑵利用渗透法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小学各科教学中,形成要操作的渗透模式。
⑶建设专业性的心理辅导中心,开设心理辅导热线,接听师生、家长的问题,在学校网页上建立心理咨询平台,以适应家中有电脑的学生寻求心理辅导的要求。
⑷开展班级心理辅导活动。在心理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各班每月开展一次班级心理辅导。
4、利用渗透法,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小学各科教学中,形成渗透序列。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接受知认的同时心理也在发生着变化。这是被教育心理学业已证明的客观事实。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不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懂得心理发展对知识发展的影响,那么,教学目标就难以全部实现。
小学各科教学作为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既有共同的特点,也有不同的特点。任何一门学科的良好的学习心理品质都包括了兴趣需要,动机、态度、意志等,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重要的是它们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所起的独特作用和所承担的独特任务。
⑴语文教学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特殊作用与任务
全面发展人的思维品质是语文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独特任务。语文教学既要发展抽象思维品质,也要发展形象思维品质,既要发展逻辑思维品质,也要发展非逻辑思维的品质。
⑵数学教学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特殊作用与任务
数学学习是学习抽象的概念,法则和定理,并运用这些概念按照一定的法则,定理进行逻辑转换的复杂的思维过程。它在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数学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独特任务是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的品质。
⑶自然学科教学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特殊作用与任务
自然学科有助于促进小学生观察与归纳能力的发展,同时它也有助于促进逻辑的与非逻辑的思维品质的结合,形成科学创造思维的品质。它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独特任务是培养小学生创造思维的品质和科学精神,科学态度。
⑷艺术教学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特殊作用与任务
艺术学科包括音乐、美术等。它的内容是艺术形象和关于艺术形象的知识。它涉及的心理品质是对于艺术美的感受力创造力。艺术教学不仅可以促进形象思维品质的发展,而且可以促进美感与道德感的发展。艺术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是促进形象思维品质发展与美感道德感的发展。
⑸体育教学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特殊作用与任务
一、新课改浪潮下中小学美术教学中出现的两个问题
基础教学课程改革以来,中小学美术教学改变了过去与实用性和功利主义相结合,知识传授与技能训练为主的教学模式,重构了一个人文的、愉悦的、综合的和开放的美术教育新体系。这个以“素质教育”与“创新精神”为核心的新体系,掀起了全国中小学美术教学的新一轮探索与创新。然而,课程改革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新的困惑和问题。
问题一:学生对美术基本技术技能掌握程度低,无法自如的运用美术语言表达他们的想法和情感,也就是俗话说的“手上功夫差”。
问题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课程的安排,教学方法的运用等方面缺乏系统性与连贯性。
二、注重线条教学研究的意义
针对学生对美术基本技术技能掌握程度低的现象,我们应该将注意力回归到美术学科本体。可以把线条教学作为提升中小学生美术基础技能水平的切入点。因为线条是美术作品最基本的艺术语言之一,也是运用最广、表现力最强的一种语言要素,广泛应用于绘画、雕塑、书法、篆刻、工艺、设计、现代媒体等各个美术门类。
线条教学是以线条为主要表现手段的多种美术形式的教学。线条教学并非单一的线条绘画的教学,而是囊括了所有与线条表现方式相关的书法、篆刻、工艺、雕塑等等各种美术门类。本课题以整合线条绘画的教学资源为主,同时也包含了工艺、书法等其表现线条的艺术形式。
三、分阶段递进式的研究模式
“分阶段递进式”是本课题的研究方式。“分阶段”从宏观上是指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龄阶段。中观上是指课程标准细化的五个学龄段,义务教育阶段包括(第一阶段:1-2年级;第二阶段:3-4年级;第三阶段:5-6年级;第四阶段:7-9年级)和普通高中教学阶段。微观上具体到每学期的教学阶段,每节课的课程教学乃至每个教学环节的设置上。依据中小学生身心特征、美术能力和美术学习态度在各个阶段的不同表现,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方针下,有针对性、有的放矢的设计美术线条教学的相关课程。
四、中小学线条教学课程体系构架
(一)课程目标
1.总体目标
让中小学生了解“线条”这一基本的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并且能够灵活运用于表达情感思想,美化生活环境等方面。
2.阶段目标
小学阶段:
(1)小学1~2年级认识各种线条,体会不同线所传达的感觉,初步掌握各种线条的绘制方法,浅显认识线条的疏密和虚实变化。
(2)小学3~4年级学会运用各种线条进行游戏、装饰,体会不同线所表达的情感,初步理解线条的多样性、准确性以及风格化。
(3)小学5~6年级学习线条绘画形式美法则,能运用线的粗细、长短、聚散、曲直等表现方法记录与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通过装饰画、中国画中线条语言的学习,发展美术构思与创作的能力,传递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初中阶段:
(1)了解线条的作用和组织规律,能够在画面上较为完整清晰的表达出来。
(2)学习线条绘画的构图规律和透视法则,运用线条构建出物象的空间关系。
(3)通过速写、素描、国画等美术门类的学习,让学生在造型上能做到基本准确,在线条的表现力上有一定的掌握并能进行艺术表现。
高中阶段:
响应大纲要求,采用模块式教学模式。在美术鉴赏模块中,回顾和拓展小学初中已知的有关“线条”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由广到专,选取包含线条因素的一样或多样美术门类进行深入学习,提高学生线条的表现能力和创造力。
(二)各阶段课程内容
1.小学1-4年级阶段
围绕认识线条、线条的组织规律、线条的运用和创造三个教学目标开展设以下课程:
(1)“认识线条”分为两个阶段的课程,第一阶段让小学生通过游戏的方式感受线条,第二阶段学习线条的几种基本类型。
(2)小学阶段学习的“线条的基本组织规律”以平面空间为主,1-4年级阶段学习线条在平面中的组合变化规律,不涉及透视和立体空间的表现。
(3)“线条的表达和运用”部分的课程可以细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倾向于“线条的表达”的教学,主要包括“线条与情感的表达”和“线条的装饰美”;后一阶段倾向于“线条的运用”的教学,主要包括“线条写生”的相关课程。
2.小学5-6年级阶段
小学5-6年级的课程主要围绕线条的组织规律、线条的表达和运用这两个教学目标开设课程,两个教学目标相互结合,递进展开。线条的组织规律的学习,从平面空间逐渐向立体空间的表现过渡。线条的运用和表达的相关课程则主要围绕线描绘画的学习来组织安排。
3.初中阶段
依然围绕认识线条、线条的组织规律、线条的表达和运用三个教学目标开展设课程,难度上比小学阶段有所提升。
4.高中年级阶段
高中阶段实行模块化教学,按照课题研究的需要选择鉴赏模块和工艺模块,将认识线条、线条的组织规律、线条的表达和运用这三个教学目标融合在一起,贯穿于模块教学的始终。
鉴赏模块美术史部分的学习中,着重书法、中国画、壁画、剪纸这四种能够体现线条美的美术门类的教学。这一阶段可以说是对线条教学的实践操作进行理论铺垫。
①书法教学中的线条美。②中国画中的线条美。③壁画中的线条美。④剪纸中的线条美。
五、课题研究成果
1.理论成果,形成一套中小学美术线条教学课程体系构架
依据新课标对各个学龄阶段课程内容的目标、教学活动、评价要点的指导性建议,围绕线条教学中基础知识与技能、情感与表现、创造力的培养这三个层面,运用分阶段递进式的方式对线条教学的教学目标、教学组织、课业设置、教学内容、教学进程等方面梳理和整合,形成一套由指令性知识到教学导向性建议的课程构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