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学习经验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06 15:58:3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高中生物学习经验总结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高中生物学习经验总结

篇1

在记住了基本的名词、术语和概念之后,同学们就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生物学规律上来了。这时大家要着重理解生物体各种结构、群体之间的联系(因为生物个体或群体都是内部相互联系,相互统一的整体),也就是注意知识体系中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的线索。如关于DNA,我们会分别在“绪论”“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和“生物的遗传和变异”这三个地方学到,但教材中在三个地方的论述各有侧重,同学们要前后联系起来思考,即所谓“瞻前顾后”。又如:在学习细胞的结构时,我们会学习许多细胞器,那么这些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有何异同呢?这需要大家做一下比较才能知道,即所谓“左顾右盼”。

二、学会记忆

生物是一个偏文的学科,因此有些知识点一定要记扎实,“当背则背”,没有商量的余地。它不像数学、物理,掌握一个公式、定理,就能在做题上有很大的发挥空间。生物往往会要求你一字不差地答出某概念,比如,问:能释放抗体的细胞是什么?答案应为浆细胞(效应B细胞亦可),但不可以答“B细胞”,又如,问:少量生长素可促进生长,过量生长素会抑制生长,这种现象说明?应答生长素具有两重性,答“双重性”就一分也没有。因为严密是生物科的特点,一个概念,差之毫厘的结果――往往是谬以千里。这又恰恰体现了理科科目的严谨。

三、要准备一个错题本

时间不够,学生可以将改正后的答案抄在即时贴上--然后附在卷子上,可以是左上角(总之要醒目),然后定期装订一下卷子就可以了,这样不用抄题,能节省宝贵时间。再者,改错时学生不只要写完标准答案,要是能加一两句总结或反思就更好了。学生不要放过任何错过的题,及时解决,越彻底越好。只有这样,考试才不会犯类似错误,才更有资本冲击满分。

四、最重要的是做题与总结

1.把做题当成积累

在做题中你会逐渐摸清哪些地方经常成为考点。尤其是大题,出题套路会比较固定,答案也很固定。比如一些有“本质是”这样字眼的题一般要答与基因、DNA有关的知识点;又如,问神经递质在神经元之间为什么是单向传递的,要答“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并作用于突触后膜”。生物是很有规律的一个学科,掌握这些常考知识点,会保证得一个中等、稳定的分数。

2.将经典的题收入记忆中

每一道生物题其实都是老师们智慧的结晶,一些考点,单独考的时候并不难,甚至可以不假思索地回答出来,但出题人往往会将学生在不同阶段学到的知识归纳,找出其共性进行考察,这样就考察了学生对知识点掌握的准确性,以及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能力。这种题一般为选择题。例如:问:下列哪个细胞器可以产生水?然后列出了如下细胞器:核糖体、叶绿体线粒体、溶酶体、液泡等等,A、B、C、D四个选项分别包含了上述细胞器中的几种,需要学生动用之前学过的所有关于细胞器内的反应的知识点:在学蛋白质时,学了脱水缩合可以产生水,场所:核糖体;在学细胞呼吸时,学了有氧呼吸第三步时会产生水,场所:线粒体内膜,所以答案为:线粒体、核糖体。通过这道题,学生可以归纳出:能产生水的细胞器有线粒体、叶绿体――这就转化成学生自己的积累了。这样一来,做题不仅检验了学生知识掌握得怎么样,还替学生归纳、总结了知识点,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储备,所以,对经典的题适当加以记忆,会让学生的知识网交织得更紧密,不失为冲击高分的良策。

3.选择兼顾速度与准度

在平时的练习中,一套题往往会包含30-40道选择题,每道题大约分值在1-2分,但可别小瞧了选择题,正式的高考中一个选择要占6分,相比较而言,大题的一个空也就1-2分,所以,选择对试卷的分数起着很大的决定性。在平时的训练中有些同学往往做到一半就失去了耐心,继续做题准确率就大大下降。对于这种情况,学生不妨尝试此法:按从前往后的答题顺序,先把考察概念、定义、识图(甚至看一遍题就能给出答案的)的简单题先答上,然后回头攻克涉及分析较繁琐、计算量较大的繁琐题目或难题。这样自信心有了,也能避免被难题卡住,造成简单题没时间考虑的情况。此外,记录自己每次在选择题上花费的时间也是很重要的,争取每次都能在速度与准确性上有所突破。

做好笔记的方法包括要做好阅读笔记、听讲笔记、观察笔记等。阅读的时候要准备笔记本,做好摘要然后还要写上出处,以备日后查找;还要在书上做好批语写上自己对原文的个人意见和心得体会等;还要在原文上做好符号标记以加深理解,其中常用符号有黑点、圆圈、直线、曲线、双线、虚线、箭头、方框、三角、惊叹号、问号等。作符号笔记学生应注意两点:一是符号意义必须明确,并且要贯彻始终;二是符号不能过多过密,否则重点难以突出。学生看完一本书后还要写下自己对整本书的认识,用自己的语言简单的概述就行了。做好阅读笔记后学生还要做好听讲的笔记,听讲的笔记是学生的第二个老师。上课笔记学生应该做到:重点问题、疑难之处,书上没有的记;次要问题、易懂之点、书上有的不记。还有最后一点就是观察笔记了,即在生物课内外对生物形态和生命现象进行观察时所作的记录。做这种笔记要注意细节,注意前后比较和过程变化,并要抓住特征。鲁迅先生说:“无论什么事,如果继续收集资料,积累十年,总可以成为一个学者。”相信只要学生可以坚持不懈地做好这些笔记,成绩一定会有所提高。

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生物学的理论知识与自然、生产、生活都有较密切的关系,在生物学学习中,要注意联系这些实际。联系实际的学习,既有利于扎实掌握生物学知识,也有利于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生物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关系更直接、更普遍,所以在生物学学习中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就更为重要。生活实际包括已有的生活常识和未来的生活行为两类。生活常识可帮助我们理解生物学知识,生物学知识也可以指导我们的生活行为。

上面介绍的学习方法和解题技巧,笔者认为不仅适用于学习生物,也适用于学习其他科目,当然要根据每个学科的特点而不断改良。学习方法,如同知识归纳,是要花很多时间和心血的,只有用更多的勤奋才能收获更多的知识。勤奋、付出,是每一个求学的人都必须做到的。

篇2

高中生物学科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给高中生物教学提出的一个要求。从创新思维的引导培育以及创新能力的提升等多个方面,让高中学生在生物课程学习的过程中,不仅接触到最前沿的生物科学发展成果,还能学到先进的科学研究的思维和方法,树立科学研究的意识,拥有创新的思维和头脑。创新是未来人们最基本、最重要的生存素质。无论是从培养21世纪的建设人才的需要看,还是从全面提高和发展学生素质来看,都需要生物教师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高中生物教师只有从思想上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创新教育。

一、在实验教学中,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发展

开展实验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认识生物学的现象,总结其中的规律,抓住这些知识的本质内涵。高中生物教师要在实验教学中,让学生有机会观察演示实验的整个过程,并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自主的实验活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实验设计能够让教师借助一些仪器给学生观察微观生物学世界的机会,也能让教师应用生物学研究的方法,借助生物化学等学科的知识和内容来解决一些高难度的问题。要想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除了让学生喜欢高中生物的学科内容之外,还要让他们带着探索的意识和主动性,参与课堂学习,并且主动地进行拓展式、研究式生物学习活动。高中阶段的学生思维能力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所以在编制探索性的实验设计过程中,学生会不由自主地把以往的知识和经验总结在一起。这能够让他们将已学过的知识点联系得更加充分,在复杂的问题解决情境中,学生需要拓展思路,在看似困难的绝境中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所以,通过高中生物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是一个教师启发、引导鼓励的过程,同时也需要学生夯实基础知识,有学习的主动意愿。光有奇思妙想而没有充足的知识,学生的创新只能是空想,所以要在问题探索中让学生自主地进行知识的建构以及知识的丰富,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二、通过构建问题情境,让学生主动地进行探索式的创新式的学习

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经常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疑问,正是因为人们的好奇和不断探索,才让高中生物学科发展得越来越壮大,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学生学习时最可贵的精神就是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探索问题,只要学生有了主动学习的欲望,学习的效率就会相应地提高,教学活动也就变得简单很多。“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这充分说明了思考和提出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因此,生物教师必须要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让学生更为积极、主动地学习生物学科,在类似于真实的问题情境中主动进行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建构。搭建问题情境的过程,是一个对学生的思维进行逐步深入引导的过程,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也是在这样的过程中逐渐培养起来的。教师要给学生做创新探索研究的讲解和示范,从思维过程上让学生有相对直观的认识,进而模仿教师的思维过程,带着自己的课题进行探索式学习。高中生物教师在搭建教学情境的过程中,可以选择很多方法,情境要求具有一定的直观性,学生容易理解,且情境本身也能促进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高中生物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另外,也要尊重学科的特点,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情况。搭建情境的方法需要各种直观的形式,例如在生活化的理念里,以图片、视频等形式呈现生活中的画面,能使学生联想自己以往的经历,从而在学习中主观地进行加工建构。问题情境创设的目的在于给学生提供各种各样的线索,这些线索有助于学生提取相关的知识点去解决问题。这样一个情境创设的过程,也是学生在创新探索问题解决思路和方法的过程。在问题情境的构建中,教师要展现自己的创新行动,让学生在情境中有新的联想和收获,这有助于教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方式,并增强他们创新的科学能力。所以高中生物教师要在现有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让学生能够在问题情境中有新的收获。

三、高中生物教师要注重借助学科的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篇3

当前正值新课程改革在全国全面试点和推行,多数高中生物教师已经开始接触新课程的理念并努力在教学实践中加以应用,生物课堂已经发生了一些可喜的变化。笔者通过多年对高中生物教学的经验总结,阐述了高中生物课堂中现状,并根据新课程教学改革的要求提出应对策略或建议,以飨同行。

一、目前高中生物教学的现状

(一)师生交流流于形式,缺乏思维深度

从教学现状看,许多教师主观上希望强调与学生的交流,但由于未能对学生的基础进行准确的把握总是流于形式,在课堂上未能提供有效的问题情境,不能在课堂中组织起真正有效的讨论和交流,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就会比较肤浅,更谈不上产生思维碰撞的火花。出现这一问题的主要根源在于教师未能建立科学的教学观和知识观,把教学目标窄化为了知识的传授和巩固。

(二)探究教学过于程式化,缺乏学生的有效参与

教师在组织探究教学的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四种误区:(1)探究点偏离;(2)探究程式化;(3)探究泛化;(4)动手实验=探究式学习。从当前高中生物教学来看,较为突出的是前二个问题,教师常会因抓不准值得探究的问题而发生探究点的偏离;而探究教学出现程式化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教师太过于追求一节课中各个探究步骤的完整,使探究过程在课堂中往往比较匆忙,学生像游客走马观花,未能收到应有的探究教学效果。

(三)合作学习效率较低,缺乏有效的组织

在许多生物的公开课和优质课评比中,常能看到教师组织一些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但从组织成效看,真正高效的小组合作却很少。反观原因,主要是我们的一些教师观念有误,似乎为了要体现新课改的理念,而特意安排学生的合作学习。把这种合作学习过于形式化。这样的直接后果是:由于学生缺乏合作学习的有效训练,也没有养成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再加上合作学习内容的难易度较难把握等原因导致许多合作学习活动显得比较生硬而肤浅,成为了一种摆设,缺乏学生的有效参与。

二、应对策略

(一)重视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

新课程的一个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每位教师都应充分认识到,学校的一切工作,最终都是为了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在人的发展中,最核心的部分是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所以,教师在设计、组织和反思教学活动的全过各中,不仅要关注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和训练,更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他们的人格建树和智慧生成。在课堂教学目标的设置上,应强调通过丰富的生物实验实践活动,使学生形成正面而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是生物科学素养养成的重要途径,其实这也反映出生物教师的“教学境界”。在当前生物课堂里,许多教师把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当作教学的一切,这样做是很不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和理解生物学的学科思维的,其实若能围绕一些知识点教师常能开展一些学生参与的活动,如引导学生分析相关的科学史实和科技新闻、生物学原理在实践中的应用、学生动手进行一些生物实验、野外考察等实践活动或者在课堂里围绕某个学生关心的生物学命题引导学生搜集资料开展辩论(如到底能否支持克隆人类的研究等)等,这样既能发挥学生学习生物学的能动性,又能为学生提供机会进行多种能力的锻炼和提高。

(二)加强学校的教研组和备课组建设,开展有成效的生物校本教研活动

抓好学校教研组和备课组的建设,要重视以下几个方面:(1)学校要重视研究和制定教研组的详细发展规划,根据生物的学科特点和教师实际,善加压力,为生物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目标和动力支持;(2)生物教研组长要重视帮助每位生物教师确立明晰的发展目标和工作任务,重视发挥组内名师和骨干教师等的帮教作用,发挥每位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形成校本教研工作的合力;(3)重视设计和组织好每次生物教研活动,做到有主题、有分工、有讨论、有总结,建立有良好合作氛围的生物团队。

(三)致力于提高生物探究教学的成效,避免程式化

探究学习应成为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教学中如何才能组织好生物的探究教学?笔者认为要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要使教师正确认识探究学习的教学价值。在教学中不能仅为追求探究而进行探究教学,最重要的是要理解探究学习是学生养成生物科学素养的必要途径。

第二,因地制宜,围绕教学重难点问题,尽量设计一些利于学生实施的生物实验、调查、考察等探究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一方面,可有效防止探究活动设计的泛化和探究点的偏离;另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生物科学现象和问题的探究兴趣,增强学生对实际生活中的生物科学实践问题的关注和分析,还学生以学习的主动权,提高他们的探究能力和意识。

第三,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意识的培养是促进探究学习的重要一环,在教学中怎样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教师要重视二个转变:一是改变课堂教学的目标观,即要把教师解决学生的问题转变为让学生产生新的疑惑作为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二是改变问题教学的顺序和方式,即要把教师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转变为教师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四)强调对合作学习组织的训练,重视提高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意识和技能

首先,要加强学生对合作学习重要性的认识,同时加强学生对合作学习技能的训练和合作交流习惯的养成,教师在有计划、有步骤地对通过训练,使学生将在小组内和小组间的合作形成一种默契,训练时应坚持“由易而难,由意识到行为,循序渐进”的原则。

篇4

当前正值新课程改革在全国全面试点和推行,多数高中生物教师已经开始接触新课程的理念并努力在教学实践中加以应用,生物课堂已经发生了一些可喜的变化。笔者通过多年对高中生物教学的经验总结,阐述了高中生物课堂中现状,并根据新课程教学改革的要求提出应对策略或建议,以飨同行。

一、目前高中生物教学的现状

(一) 师生交流流于形式,缺乏思维深度

从教学现状看,许多教师主观上希望强调与学生的交流,但由于未能对学生的基础进行准确的把握总是流于形式,在课堂上未能提供有效的问题情境,不能在课堂中组织起真正有效的讨论和交流,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就会比较肤浅,更谈不上产生思维碰撞的火花。出现这一问题的主要根源在于教师未能建立科学的教学观和知识观,把教学目标窄化为了知识的传授和巩固。

(二) 探究教学过于程式化,缺乏学生的有效参与

教师在组织探究教学的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四种误区:(1)探究点偏离;(2)探究程式化;(3)探究泛化;(4)动手实验=探究式学习。从当前高中生物教学来看,较为突出的是前二个问题,教师常会因抓不准值得探究的问题而发生探究点的偏离;而探究教学出现程式化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教师太过于追求一节课中各个探究步骤的完整,使探究过程在课堂中往往比较匆忙,学生像游客走马观花,未能收到应有的探究教学效果。

(三)合作学习效率较低,缺乏有效的组织

在许多生物的公开课和优质课评比中,常能看到教师组织一些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但从组织成效看,真正高效的小组合作却很少。反观原因,主要是我们的一些教师观念有误,似乎为了要体现新课改的理念,而特意安排学生的合作学习。把这种合作学习过于形式化。这样的直接后果是:由于学生缺乏合作学习的有效训练,也没有养成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再加上合作学习内容的难易度较难把握等原因导致许多合作学习活动显得比较生硬而肤浅,成为了一种摆设,缺乏学生的有效参与。

二、应对策略

(一)重视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

新课程的一个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每位教师都应充分认识到,学校的一切工作,最终都是为了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在人的发展中,最核心的部分是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所以,教师在设计、组织和反思教学活动的全过各中,不仅要关注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和训练,更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他们的人格建树和智慧生成。在课堂教学目标的设置上,应强调通过丰富的生物实验实践活动,使学生形成正面而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是生物科学素养养成的重要途径,其实这也反映出生物教师的“教学境界”。在当前生物课堂里,许多教师把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当作教学的一切,这样做是很不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和理解生物学的学科思维的,其实若能围绕一些知识点教师常能开展一些学生参与的活动,如引导学生分析相关的科学史实和科技新闻、生物学原理在实践中的应用、学生动手进行一些生物实验、野外考察等实践活动或者在课堂里围绕某个学生关心的生物学命题引导学生搜集资料开展辩论(如到底能否支持克隆人类的研究等)等,这样既能发挥学生学习生物学的能动性,又能为学生提供机会进行多种能力的锻炼和提高。

(二)加强学校的教研组和备课组建设,开展有成效的生物校本教研活动

抓好学校教研组和备课组的建设,要重视以下几个方面:(1)学校要重视研究和制定教研组的详细发展规划,根据生物的学科特点和教师实际,善加压力,为生物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目标和动力支持;(2)生物教研组长要重视帮助每位生物教师确立明晰的发展目标和工作任务,重视发挥组内名师和骨干教师等的帮教作用,发挥每位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形成校本教研工作的合力;(3)重视设计和组织好每次生物教研活动,做到有主题、有分工、有讨论、有总结,建立有良好合作氛围的生物团队。

(三)致力于提高生物探究教学的成效,避免程式化

探究学习应成为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教学中如何才能组织好生物的探究教学?笔者认为要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要使教师正确认识探究学习的教学价值。在教学中不能仅为追求探究而进行探究教学,最重要的是要理解探究学习是学生养成生物科学素养的必要途径。

第二,因地制宜,围绕教学重难点问题,尽量设计一些利于学生实施的生物实验、调查、考察等探究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一方面,可有效防止探究活动设计的泛化和探究点的偏离;另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生物科学现象和问题的探究兴趣,增强学生对实际生活中的生物科学实践问题的关注和分析,还学生以学习的主动权,提高他们的探究能力和意识。

第三,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意识的培养是促进探究学习的重要一环,在教学中怎样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教师要重视二个转变:一是改变课堂教学的目标观,即要把教师解决学生的问题转变为让学生产生新的疑惑作为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二是改变问题教学的顺序和方式,即要把教师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转变为教师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四)强调对合作学习组织的训练,重视提高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意识和技能

首先,要加强学生对合作学习重要性的认识,同时加强学生对合作学习技能的训练和合作交流习惯的养成,教师在有计划、有步骤地对通过训练,使学生将在小组内和小组间的合作形成一种默契,训练时应坚持“由易而难,由意识到行为,循序渐进”的原则。

篇5

中图分类号:G633.91

传统的生物教学,往往强调的是“知识的灌输”,要求学生能背诵课文中重要的内容,讲述课文后的列表式实验活动,目的是为了验证课文的内容,学生似乎不是教学中的主角,一切以教师试题的正确解答为依归,“背多分”或“讲光抄”这样的教学模式能否让学习者认识学科整体架构,在概念学习上达到概念改变的成效,值得教学者深度思考。随着现代化教育的推行,教学者在教学上应能使学习者达成“以关键能力的培养取代零碎知识记忆”的学习目标,而欲达成这一目标,在教学策略上必须要有所突破。

一、我国职业高中生物教学现状

虽然在我国教育的口号喊得响亮,但是在实际推广新教学模式的改革过程中,依旧困难重重。许多学校虽然在生物教学上一直提出转变教学理念,但是在过程中却过于理论化,在教学中根本开展不起来,让教学新模式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暴露出弊端。

1、教学的固化思维

许多老师虽然想要去转变教学模式,但是只是浮于表面,在深层次的还是传统教学的固化思维,许多教学方法不能转变,这让学生感到课堂的枯燥无味。

2、师生缺乏交流

许多老师想要与学生交流,但是只是流于形式,很多时候并不能理解学生的想法,无法顺应学生的思维。

3、课堂缺乏有效的组织

老师只是完成课堂教学,没有在课下延续学生的兴趣能力的培养,没有组成实验小组去进行实践,这让学生很难掌握与巩固所学的知识。

二、中职生物教学中应该实施的教学策略

1、理论联系实际策略

施良方指出:“学习是指学习者因经验而引起的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的比较持久的变化。”学习者的“经验”,大多是学生从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等生活世界中通过多元互动获得的。要使学生产生“比较持久的变化”,就要让学生由传统的书本学习回归生活世界,教师应增加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的内容。教师平时要求学生带着问题,留心观察生活,搜集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以及从各种媒体上获得的趣事或问题,把它们带到课堂中来研讨。在讲授动物新陈代谢过程时,教师如此引导:空腹喝牛奶能不能充分利用牛奶的营养价值?为什么小说《红岩》中以江姐为代表的员们在与敌人的绝食斗争中不仅生存下来,而且取得绝食斗争的胜利?由此,学生可以深入理解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过程,从而树立科学合理的饮食观。又如,在学习无机盐时,这样引入新课:猪为什么啃墙皮?这与哺乳动物缺钙有什么关系?这些问题的引导对学生理解无机盐的功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重视教学实践中学生的互相学习、进步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当摒弃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将课堂教给学生,鼓励学生进行主动学习和讨论,例如,可以请优秀的学生上台讲课,同龄人讲课一般来说由于表达方式的相似也会增加课堂效率,同时,定期举办生物知识竞赛和生物试验操作竞赛,鼓励学生参与和竞争,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胜心,让学生在积极的学习氛围中提高自己。在学生中建立兴趣知识角,鼓励学生建立各种知识小组,引用“豆瓣网”上的小组模式,让学生吸取彼此的优点,改善自己的缺点,在小组的互惠互利中提高效率、强化班级团结。对于性格不同的同学进行合理搭配,注意避免相同水平的学生在一个小组,以免形成班级分化。教师也应当对学生进行适时的鼓励和引导,对于学生心理也应当重视,学生的心理决定了行为和学习态度,所以心理的调节是至关重要的。学生由于处在心智没有成熟的阶段,如果教师一味重视教学课程和教学成果而忽视学生心理发育和成熟,即使掌握了高水准的生物知识和操作技能,学生仍然不会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才,在企业也不会脱颖而出,所以教师应当注意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的培养。

3、充分利用多媒体,提高教学质量

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中应用可以说是我的得力助手,它可以取代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利用科学技术可以将画面形象直观地演示出来,让学生对于课本的知识了解得更加直观。比如,我在以往讲解“细胞的分裂与分化”的时候,必须要带上几幅细胞分裂的图例,用很长时间才能把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给学生讲解明白。有时候,由于光线的原因,后排许多学生看不清楚,导致他们逐渐对生物失去了兴趣。无形中不但浪费了许多时间,还耽误了课时,效果十分差。然而,利用多媒体技术,我可以将细胞分裂的过程做成flash,用十几秒的时间就可以形象地把细胞分裂过程表现出来,之后只需要我简单讲解,学生们就可以理解得很彻底。利用多媒体,我可以把复杂的理论变得直观化,因为学生们喜欢看形象的演示,而不是老师冗长而抽象的讲解,所以我提倡老师们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更广泛地应用多媒体技术。

4、运用迁移法易化策略

迁移就是概括,指的是任何学习都离不开概括,所有学习中的迁移都必须通过这一思维活动来实现。概括性越强,迁移范围越广;概括水平越高,迁移就越容易。而迁移的本质在于概括出知识之间的共同特征或具有内在联系的某些要素,因而在教学中,结合内容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概括显得极为重要。

结语:

大力开展素质教育,是对每个学生的义务,对每一个学生的知识掌握、心理成长和成熟都有责任。首先,应当注意职业高中和普通高中的本质区别,让教师在心理上摆正态度,才能让学生获得最适合自己的教育模式。在教学实践中,根据学生和学校的实际情况,集合当前生物学的发展趋势和方向,设计出能让学生最大化发展的学习氛围和知识系统。

参考文献:

[1]仲英杰.职业高中生物教学策略探微[J].中学生物学,2012,04:24-25+33.

篇6

(一)师生交流流于形式,缺乏思维深度

从教学现状看,许多教师主观上希望强调与学生的交流,但由于未能对学生的基础进行准确的把握总是流于形式,在课堂上未能提供有效的问题情境,不能在课堂中组织起真正有效的讨论和交流,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就会比较肤浅,更谈不上产生思维碰撞的火花。出现这一问题的主要根源在于教师未能建立科学的教学观和知识观,把教学目标窄化为了知识的传授和巩固。

(二)探究教学过于程式化,缺乏学生的有效参与

教师在组织探究教学的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四种误区:(1)探究点偏离;(2)探究程式化;(3)探究泛化;(4)动手实验=探究式学习。从当前高中生物教学来看,较为突出的是前二个问题,教师常会因抓不准值得探究的问题而发生探究点的偏离;而探究教学出现程式化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教师太过于追求一节课中各个探究步骤的完整,使探究过程在课堂中往往比较匆忙,学生像游客走马观花,未能收到应有的探究教学效果。

(三)合作学习效率较低,缺乏有效的组织

在许多生物的公开课和优质课评比中,常能看到教师组织一些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但从组织成效看,真正高效的小组合作却很少。反观原因,主要是我们的一些教师观念有误,似乎为了要体现新课改的理念,而特意安排学生的合作学习。把这种合作学习过于形式化。这样的直接后果是:由于学生缺乏合作学习的有效训练,也没有养成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再加上合作学习内容的难易度较难把握等原因导致许多合作学习活动显得比较生硬而肤浅,成为了一种摆设,缺乏学生的有效参与。

二、应对策略

(一)重视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

新课程的一个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每位教师都应充分认识到,学校的一切工作,最终都是为了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在人的发展中,最核心的部分是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所以,教师在设计、组织和反思教学活动的全过各中,不仅要关注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和训练,更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他们的人格建树和智慧生成。在课堂教学目标的设置上,应强调通过丰富的生物实验实践活动,使学生形成正面而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是生物科学素养养成的重要途径,其实这也反映出生物教师的“教学境界”。在当前生物课堂里,许多教师把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当作教学的一切,这样做是很不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和理解生物学的学科思维的,其实若能围绕一些知识点教师常能开展一些学生参与的活动,如引导学生分析相关的科学史实和科技新闻、生物学原理在实践中的应用、学生动手进行一些生物实验、野外考察等实践活动或者在课堂里围绕某个学生关心的生物学命题引导学生搜集资料开展辩论(如到底能否支持克隆人类的研究等)等,这样既能发挥学生学习生物学的能动性,又能为学生提供机会进行多种能力的锻炼和提高。

(二)加强学校的教研组和备课组建设,开展有成效的生物校本教研活动

抓好学校教研组和备课组的建设,要重视以下几个方面:(1)学校要重视研究和制定教研组的详细发展规划,根据生物的学科特点和教师实际,善加压力,为生物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目标和动力支持;(2)生物教研组长要重视帮助每位生物教师确立明晰的发展目标和工作任务,重视发挥组内名师和骨干教师等的帮教作用,发挥每位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形成校本教研工作的合力;(3)重视设计和组织好每次生物教研活动,做到有主题、有分工、有讨论、有总结,建立有良好合作氛围的生物团队。

(三)致力于提高生物探究教学的成效,避免程式化

探究学习应成为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教学中如何才能组织好生物的探究教学?笔者认为要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要使教师正确认识探究学习的教学价值。在教学中不能仅为追求探究而进行探究教学,最重要的是要理解探究学习是学生养成生物科学素养的必要途径。

第二,因地制宜,围绕教学重难点问题,尽量设计一些利于学生实施的生物实验、调查、考察等探究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一方面,可有效防止探究活动设计的泛化和探究点的偏离;另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生物科学现象和问题的探究兴趣,增强学生对实际生活中的生物科学实践问题的关注和分析,还学生以学习的主动权,提高他们的探究能力和意识。

第三,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意识的培养是促进探究学习的重要一环,在教学中怎样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教师要重视二个转变:一是改变课堂教学的目标观,即要把教师解决学生的问题转变为让学生产生新的疑惑作为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二是改变问题教学的顺序和方式,即要把教师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转变为教师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四)强调对合作学习组织的训练,重视提高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意识和技能

首先,要加强学生对合作学习重要性的认识,同时加强学生对合作学习技能的训练和合作交流习惯的养成,教师在有计划、有步骤地对通过训练,使学生将在小组内和小组间的合作形成一种默契,训练时应坚持“由易而难,由意识到行为,循序渐进”的原则。

篇7

本世纪初提出新课程改革以来, 现代生物教学的评定和评价发生了重大的改变,这种改变主要体现在:过去,对教师的教学要求是向学生传授以内容为主的知识,即教学不注重科学过程的传授,只注重详细知识的传授。根据学生接受所传授的教材能够再现知识的准确程度来对学生加以评定。当代生物学由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变和综合理科的出现,必须按照现代的方法评价新的综合性学科的教学,按照学生们的能力、发展态度和实际技能来评定学生。在对学生具体评定时,保留的知识方面的内容约占总学分的30%~40%,剩余的60%~70%是学生在掌握生物知识过程中所需的各种不同的技能。

理论上,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研究,了解当下的课程理念;学习前人和前辈对高效生物课堂教学方法途径方面的建议和经验总结,以明确自己的研究方向,制定自己的研究策略;实践上,以课堂为载体,探寻有利于提高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途径,让学生学会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追求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实践反思,运用理论审视项目组的实践。批判性的审视项目组的实践,努力寻求与教师及其他教育工作者的广泛交流与合作,提供多样化的经验分享、专业评论的机会,互为反思的参照。通过对持续的课堂教学实践的反思,尝试对研究过程进行概念化梳理,将概念、经验升华为理论,实现实践与理论的创新。

课堂的主体是学生,所以说探讨高中高效生物课堂的意义当然离不开学生了。下面我谈几点高效的生物课堂对对学生的重要意义。

1.高效的生物课堂有助于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否在比较短的时间内让学生接受、消化更多的内容一直是我们教师努力的方向,而高效的生物课堂恰好做到了这一点。同一节的课程内容,但不同的老师就会有不同的授课方式,与之相对应的,一堂课的结果也是不同的。如果我们运用高效的授课方式的话,无疑学生的接受效果是非常好的。

2.高效的生物课堂有助于学生成绩的提高。好的成绩一直是学生和家长们所喜闻乐见的,而如何提高成绩更是许许多多的学生们所头疼的事情。高效的生物课堂可以让学生很容易就掌握课程内容,这样的话一方面有利于对生物相应题目的解决;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其它科目的学习腾出更多的时间。

3.高效的生物课堂有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1]学生的学习方式一般来说可以分为接受式和探究式两种。相对而言,这两种学习方式各有利弊。接受式学习方式可以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取大量的知识,而探究式学习方式在这一点上要逊色得多。但探究式学习方式,把学生的学习过程转变为学生的发现、探究、研究的活动过程,使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切实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将学生的"我学会"转化为"我会学"。高效的生物课堂不仅仅是简单的知识的背诵和记忆,更能够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探究能力,为学生提供一个发散思维的平台。

4.高效的生物课堂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一个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多方面的,它包括注意力、观察力、思考力、应用力、自觉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等。可想而知,一个连课都听不懂的人要想提高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则无从谈起。所以,要提高学习能力,必须以听课为重,提高听课水平。而高效的生物课堂最重要的就是要让学生都能听懂课,并将课堂上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由此可以看出,高效的生物课堂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有提高的。

另外,就教师而言,在新课改的实践中,许多一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够较好贯彻现代教育教学理念,贯彻探究教学思想, 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书本为中心的局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调动学生学习的学习积极性,努力创建充满活力的生物课堂,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对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与价值观的培养,促进了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从而使课堂变成师生互动、心灵交汇的舞台,提高了生物课堂的教学效率。如生物教师肯定会注意到生物新课程与旧课程的显著差别在于多了学生的参与, 少了老师的说教。因此生物教师应该认识到, 教育不应该仅仅是训练和灌输的工具, 它应该是发展认知的手段。素质教育的实施,将彻底改变以往的封闭式教学,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都得到了极大的尊重,由于学生积极参与,由于每个学生的创造性都受到重视, 指令性和专断的师生关系将难以维系, 教师的权威将不再建立在学生的被动与无知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教师借助学生的积极参与以促进其充分发展的能力之上。教师更多的是一个向导和顾问,而不是机械传递知识的简单工具。

新课改对高中生物教学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老师在新课改实施过程中,不断摸索研究和创新,无论是从教育理念还是教学方法及课外实践中都要进行积极的创新,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将新课改的目标实现, 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生物教学对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 使学生能够通过在生物课堂和实践中得到更多的锻炼和发展。

篇8

【关键词】高中生物;课堂;导入;方法

高中生物新课导人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兴趣,明确新课将要学习的内容,拉近生物文本与学生的心理距离,激发学生的思维,以使学生更快地进入学习新知的状态。

一、问题导入法

用生物文本的问题创设问题情境,直接导入,简洁明了,零距离的亲近文本,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明确学习方向,以最佳状态投入到学习生物的活动中去。例如,在讲述《生物的进化》一课时,教师可借助多媒体的语言以及画面,根据新课知识创设问题情境:在一片茂盛的森林当中,生活着一群鹿,自由自在地吃着树上的叶子和地面上的青草。突然一场灾难降临,导致地面上的全草都没有了,只剩下树上的叶片。鹿们陷入了恐慌,一部分的鹿饿死了,而另一部分的鹿活了下来,并繁衍后代,逐渐进化成了今天的长颈鹿。画面播放到这里,教师即可提出问题:为什么留下来的鹿颈特别长?同学们听到问题后往往反应热烈,展开丰富的想象并讨论激烈,大致能够形成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是因为经常伸长脖子吃树上的叶片形成的;一种意见认为是由于叶片在树上淘汰了颈短的长颈鹿,留下了颈长的长颈鹿。这两种意见正是拉马克与达尔文的观点,这就很自然引出了本节课的内容。

二、联系生活导入法

高中生物课的导入,也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熟悉的素材出发创设情境,通过生动有趣的提问、讲解等方式导入新课,使学生有一种亲切感和实用感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的兴趣。例如,在学习《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一课时,从血常规化验单的讲解来导入。多数学生都知道血常规化验单能诊断疾病,但对单上的数字和字母都代表什么意思、又是怎样诊断疾病的都不清楚。因此教师通过这些疑问的讲解,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兴趣,进而引入本节:随着外界环境因素的变化和体内细胞代谢活动的进行,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在不断发生变化。内环境会因此而剧烈变动吗?再如,在“生物群落的演替”一课,教师可提出问题“农田和耕地在弃耕后会出现怎样的情况?”学生回答:一两年生杂草,多年生杂草、小灌木、灌木丛、乔木,由此演变现象导入群落演替的概念等等。

三、复习导入法

通过旧知识来导入新课知识,从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也是生物教学比较常用的导入方法。在讲授新课之前,教师从新旧知识的联系中,抓住新旧知识的不同点,并通过对旧知识的概括,提出马上将要研究的问题。这样既巩固了旧知识,又使本节课的学习目的、任务以及重点得到了明确,并且也能够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好奇心,产生积极寻找问题答案的强烈愿望,从而促使学生掌握问题的实质,为学生学好新知识打下基础。例如在讲《植物体内物质的运输》一节时,通过复习茎的结构以及韧皮部、木质部的构成导入新课,为学习植物体内物质的运输作铺垫。再如:在引入《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时,通过复习表现型、基因型和环境条件的关系引入生物的变异,再通过实例得出生物变异的两种类型,从可遗传变异的来源引入新课。这样的过渡可使学生很快进入教学情境。

四、故事导入法

风趣幽默的故事,不仅能增加学生的生物学历史知识,而且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引入伴性遗传时,可先举例由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开始的皇家病——血友病,或者讲第一个发现色盲病的科学家道尔顿,同时他也是第一个被发现的色盲病患者;在引入近亲结婚的危害时,可先讲述维多利亚女王和她的表哥(舅舅的二子)阿尔伯特的婚姻,或达尔文与他的表妹爱玛的婚姻;在引入癌症的危害时,可先介绍傅彪、丛飞等因为癌症而英年早逝的明星,还有些人曾经受癌症折磨,例如蔡琴等;在引入种内互助时,可讲述学生熟悉的蚂蚁、蜜蜂等群体性生活的昆虫;在引入种内斗争时,可先举例繁殖季节两只雄羚羊为了争夺一只雌羚羊展开的斗争(或以其他动物为例)。这些有趣的故事,能很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有效的进行新课导入。

五、谚语、古诗词导入法

谚语和古诗词是中华民族艺术真宝,其中也蕴藏着大量的生物学知识。在教学中运用古诗词进行导入,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审美能力、分析能力,提升人文素养。例如,在学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时,可用“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导入课堂,分析这首诗中蕴涵的生物知识,体现了生态系统遭受破坏后,春季来临小草重新长出嫩芽,使草原恢复原来状态,也说明了生态系统的恢复能力。再如运用“雷雨发庄稼”“种豆肥田”等等谚语、诗词导入教学,学生很快就会进入一个生机勃勃的学习活动天地,在欣赏古诗词的意境中领会知识,同时能培养学生的丰富想象力和欣赏力。

篇9

兴趣是学好一门课的内在驱动力,教师要仔细推敲每节课的导入方式,激发学生兴趣。教师可以展示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课件、音频或视频,讲述生物的有关常识和与人类的联系,或穿插一些生物学家的趣闻轶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运用学生熟悉的事物引入新课,可取得较好的成效。例如在讲解《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内容时,教师可以结合当地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实例导入新课。

二、深入研究教材,做好教学整体设计

由于生物课本中的基本理论知识条理性强,并且仅课内知识是有限的,教师在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内容时,应根据各层次的学生实际情况区别对待,课堂教学内容要有一定的梯度,在课堂上合理地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因材施教,力求所有学生都达到最佳的受益程度。按照新课程理念,教学中要注意更新课程内容,增强课程内容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现实生活的联系,结合生物学与现实生活和社会的联系,将知识渗透到生活中去,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三、发挥想象,把抽象内容形象化

对于教材中许多极其抽象、难懂的内容,如染色体组的概念、有丝分裂和减数分的过程、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机理等,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这就需要教师有较强的想象力,要善于把抽象内容形象化。

四、注重板书设计,便于学生梳理知识结构

课堂教学中信息传递的重要渠道之―是板书。做好课堂的板书设计,对提高生物课堂效率意义重大。把每节课的知识结构,通过列表、图解等多种形式,配合边讲解边板书方法陈现出来,既体现了精讲原则,又利于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学习。通过板书把教学重点、难点呈现在学生面前,帮助学生理清学习思路,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的记忆力,同时加强教学的直观性。

五、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多媒体课堂的教学容量甚大,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获得更大的收获。教师要在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现有水平和能力,充分利用各种教具,如择图、实物、实验,以及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实物投影、幻灯片和视频材料等,把课本上过于抽象、难以理解的知识很直观地展示给学生,让学生的视觉并用,从而加深对该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如讲授细胞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用flas演示,效果很好。

六、善于总结高效的记忆方法,便于学生牢记

篇10

“言传”主要是教师按照一定的教材和要求,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将知识系统地传授给学生,使学生从“不会”到“会”,使原先会的则更加系统和深入。

1.生物专业知识

生物专业知识是生物学科需要“言传”的主体。与其他学科相比较,本学科的发展起步较晚,但由于和生命及生存环境息息相关,尤其是人类在医学上的飞跃进步和各种先进设备的使用,使生物学科也得以快速发展。作为掌握了生物专业知识的教师,就要在课堂上把这些知识展现给学生。而在初高中不同的阶段,要达到的目标和安排的知识层次都是不同的。初中阶段的知识较浅显,和学生的生活联系更紧密,旨在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素养。高中阶段则按照严谨的知识体系,系统而深入地学习专业知识。比如“鸟类迁徙的原因”这个知识点,初中阶段解释为温度的变化,一年四季温度变化学生是有亲身感受的,这样解释比较直观,容易理解。高中阶段则解释为日照的长短,这就比较专业。有这样一个区别存在,教师在课堂上的“言传”自然也不同。当然,如今的“言传”已经不单单是靠教师来传授知识了,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初中课堂以探究为主,由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认识各种生物,认识自身,观察生活环境,在探究中学习专业知识。高中课堂则可以用图片、视频、概念图和例题等帮助学生理解专业知识。

2.自身经验总结 学生从未当过老师,而教师却是从十几年的学生走过来的,所以,教师在很多方面都能体会到学生的感受。在讲解专业知识时,可以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可以和学生分享自己在学习这些知识点时的经验,给学生“言传”一些自己检验过的有效的学习方法。这样可以让学生少走弯路,提高学习效率。光合作用是高中生物的一个重点,怎样能在记忆的基础上理解这个知识点,并应用在各种类型的题目上呢?教师的经验进行和方法是光合作用图解,逐步绘出图解的过程就是光合作用发生的过程,而各类题型中的问题,大部分在图解上相应的点上都能找到答案,这样的图解记忆起来很有次序,解题时也很有用。这个经验和方法教师应主动与学生分享,帮助学生学习专业知识。

二、“身教”

“身教”是以教师自身内在的人格,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影响他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种影响不是立即见效的,而是需要很长时间才见分晓。

篇11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许多生物现象只有通过实验才能得到解释,各种生物体的结构必须通过实验才能观察清楚,生物学的理论也是人们通过实验总结出来的。而实验不仅能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从而自觉地,充满乐趣地投入到生物学习中去,为其他学科的学习,埋下了兴趣的种子。所以实验教学的创新探究在生物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一、实验材料的创新:生物实验材料的适当选择是实验成败的关键

选择生物实验材料的原则是:1.可控性。2.生物学稳定性。3.来源可靠、经济易得。4.繁殖快、周期短。5.可操作性。依照这些原则,在实验中可引导学生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探究、发现新的实验材料,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例如,在设计"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实验时,如果用普通天竺葵做实验材料,只能验证"光合作用的产物之一是淀粉"以及"光合作用需要光"这两个结论;而用银边天竺葵替代普通天竺葵,还可以同时验证"光合作用需要叶绿体"这个结论。又如在"生长素的发现"探究实验中,达尔文等科学家选用的是金丝雀草、燕麦做实验材料。而在赤水市这两种实验材料都很难找到,所以引导学生将物美价廉方便易得的玉米、花生、大豆、小麦、黄豆、绿豆等种子萌发成幼苗,从多角度进行观察、对比、分析、验证……,最后用"筛选法"选择出玉米幼苗做实验材料,不仅有地方特色,而且实验效果好,可操作性强,因此实验取得成功。

二、实验条件的创新:实验条件的改变与实验材料的选择相关

实验条件是影响实验现象是否明显、反应速度快慢的重要因素。例如,在做"光合作用产生氧气"的演示实验中,取一无色透明的饮料瓶(或矿泉水瓶)替代小试管,采集生长旺盛的金鱼藻或水绵放入瓶内 ,倒入清水(留约30ml空间) ,为增加水中二氧化碳的浓度,适量加入碳酸饮料 (如可口可乐、雪碧等)或家庭常用小苏打,捏扁瓶壁排净瓶内空气,拧紧瓶盖倒立其水中放置阳光充足处照射。由于金鱼藻等进行光合作用,不断产生气体,饮料瓶就会收集气体逐渐恢复原状(实验时间与藻类的数量和天气有关)。取瓶放正拧盖进行木条复燃实验,效果十分明显。从而改变实验室实验为学生家庭实验。又如在高二"酶的专一性"实验中,由于用市场上购买的纯淀粉酶代替了学生提供的唾液做实验,不仅改变了过去学生提供唾液的不雅观、不卫生状况,而且由于淀粉酶可配制成一定浓度的溶液,使实验由定性变为了定量研究,这样大大加强了实验的科学性。更重要的是实验条件可改变,温度由37°C提升到50°C,加快了反应速度,缩短了反应时间,使教学更主动,教学过程更连贯。

三、实验方法的创新:按照教材中所提供的材料、方法、操作过程

做实验,大多数是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但有些实验由于材料采集难度大或反应速度慢,持续时间过长等原因影响实验效果,就可以尝试新的实验方法以消除原实验中的弊端。例如,高中实验:"动物激素喂养小蝌蚪",验证动物激素对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作用。该实验有以下缺憾:1.城市学校实验材料采集难。2.蝌蚪变态缓慢,约需1~1.5个月。3.在喂养蝌蚪过程中必须常换池塘水(内含蝌蚪所需营养),若以自来水代替,并喂蛋黄等食物则常使水质变坏变臭,造成蝌蚪未及变态而身先死,导致实验以失败而结束。所以应鼓励学生大胆地尝试,变甲状腺激素为胰岛素,变蝌蚪为鱼,因而探究出新的实验方法:由向水中加入甲状腺激素喂养蝌蚪变为在鱼的鳃部注射适量的胰岛素。由于鱼的血糖浓度急剧降低影响了神经系统的功能,15分钟左右鱼即昏厥,显示了动物激素对动物生命活动的影响。那么是否是由于胰岛素致使血糠浓度降低而导致的昏厥呢?验证方法是:再由鳃部注射适量的葡萄糖溶液,鱼很快复苏。

四、培养创新的心理素质,设计新的完整实验

在生物教学中,为学生提供民主、宽松的氛围,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是发散思维与逆向思维,并培养学生创新的心理素质。如不懈的进取精神,对现有知识的不满足,对已有结论的不轻信,富于好奇,善于幻想,勇于探索以及实事求是的态度,严谨细致的作风和坚韧不拔的意志等。如在"生长素的发现"探究实验中,针对科学家做的切胚芽鞘尖端的实验,学生重复时马上提出:何为选择胚芽鞘尖端?为了搞清这个问题,学生提出了很多方案,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析比较,选择了最佳方案:在胚芽鞘外画竖线后继续培养。经过多组实验结果的观察,发现尖端的实线依然很清晰,表明尖端没有伸长;尖端以下部位变为虚线,表明其已明显生长,然后联系数学、物理等知识通过"光影放大法"将实线部分尖端的长度测量了出来,其长度为2 mm,精确度可达0.1 mm。这个实验的设计是对经典实验的补充与完善,是学生创新能力的体现。

五、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

设计探究实验是发现与创新的手段。教材中实验形式虽有所改变,增加了一些实习、探究性实验,但毕竟验证性实验还占多数。如果教师本身缺乏创新精神,必然是先讲授知识,然后按要求通过实验来验证其正确性。这种做法将造成学生认识过程的思维定势,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因此这样的验证实验必须加以改变与改进。例如,高中生物教材中,先讲述叶绿体的形态及细胞质的流动,然后安排实验加以验证。不妨先由学生实验观察,去探究发现叶绿体的形态及细胞质的流动。这似乎是仅仅将讲课与实验的顺序颠倒,但实质是将验证性实验变为了探究性实验。学生亲自参与了知识的建构过程,其心理体验是前者无法相比的。

实际证明,每个学生都有创造的倾向,都有好奇心和想象力,只要我们在教育过程中给以正确的引导,就会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就会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俄国文学家托尔斯泰说"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是使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他的一生永远是模仿和抄袭。"目前,我国实行素质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见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有其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的。

总之,创新观念的引入是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是时代的需要,为使之更趋完善和成熟,我们还需要进一步的努力。

参考文献:

篇12

选修三教材的编写相对于必修课本来说有自己的一些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部分内容较深,技术细节较多。例如,“基因工程”的内容较深,“胚胎工程”的内容技术细节较多。二是章节之间的知识难度差异较大,“基因工程”和“胚胎工程”与“生态工程”相比,知识难度有很大的差别。三是涉及较多的讨论和辩论活动,与必修教材和本教材的其他专题明显不同。四是部分内容与必修教材内容的表述不一致,甚至看起来前后有些矛盾[1]。

课程标准明确地提出了本模块的教学建议:“本模块的教学以专题讲座和学生讨论为主。由于本模块所涉及的领域进展迅速,教师要积极引导和组织学生查阅有关资料练习撰写专题报告,并组织开展口头交流、辩论等活动[5]。”这些建议体现了本模块的内容特色,也指明了本模块的教学策略。

基于以上的分析,结合人教版选修三教材,为更好地开展本模块的教学,特提出以下的具体教学建议。

一、应用比较法提高记忆效率

选修课的内容特点是知识小点很多,前后的联系又不紧密,需要记忆的多,所以应用比较法可以提高记忆的效率。

比如,基因工程的工具中,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和DNA连接酶的作用相比较,就很好记忆。限制性核酸内切酶是使特定部位的磷酸二酯键断裂,而DNA连接酶是在DN段之间重新形成磷酸二酯键。在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的时候,受体细胞不同,导入的方法也不相同。导入植物细胞采用的是农杆菌转化法,导入动物细胞时使用的是显微注射法,导入微生物细胞则是用感受态细胞法。对于植物细胞来说,受体细胞可以是体细胞,也可以是受精卵;对于动物细胞来说,受体细胞一般是受精卵。

二、与必修内容相联系

学生在必修模块中学习过的一些知识与本模块内容有着必然的联系。例如,基因工程中涉及的DNA重组技术、PCR技术的基本原理等内容与DNA的结构及复制特点相关;蛋白质工程与基因的表达相关;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相关。这些相关内容的教学要充分利用学生形成的已有概念,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利用已有概念拓展和建构新的概念,避免死记硬背相关的知识要点。

例如,基因工程的限制性核酸内切酶与DNA复制过程的DNA解旋酶作用可以相互比较。他们都是作用于DNA分子中的化学键,而两者的作用部位不同,前者作用于磷酸和脱氧核糖之间的磷酸二酯键,而后者作用于两个碱基之间的氢键。DNA连接酶则可以和DNA聚合酶的作用相比较,他们的相同点是催化两个脱氧核苷酸之间形成磷酸二酯键。他们的不同点有:①DNA聚合酶只能将单个核苷酸加到已有的核酸片段的3′末端的羟基上,形成磷酸二酯键;而DNA连接酶是在两个DN段之间形成磷酸二酯键,不是在单个核苷酸与DN段之间形成磷酸二酯键。②DNA聚合酶是以一条DNA链为模板,将单个核苷酸通过磷酸二酯键形成一条与模板链互补的DNA链;而DNA连接酶是将DNA双链上的两个缺口同时连接起来。因此DNA连接酶不需要模板。

PCR技术可以和DNA复制的过程相比较。他们的区别有:①解旋方式不同,DNA复制是解旋酶的催化下解旋;而PCR技术中DNA是在高温作用下使DNA分子变性解旋。②它们的场所也不相同,PCR技术是在细胞外;而DNA复制是发生在细胞内的。③他们所需要的酶也有所不同,DNA复制需要解旋酶和普通的DNA聚合酶;而PCR技术需要的是耐热的DNA聚合酶。④他们需要的温度条件也不同,DNA复制是在细胞内的温和条件下进行的;而PCR技术需要控制温度,在比较高的温度下进行。⑤他们虽然都是DNA的扩增,但合成的对象是不同的,DNA复制合成的是DNA分子,PCR技术合成的是DN段或基因。

蛋白质工程和中心法则相联系。蛋白质工程是中心法则的一个逆推过程,从预期的蛋白质功能出发设计预期的蛋白质结构推测应有的氨基酸序列找到相对应的核糖核苷酸序列(RNA)找到相对应的脱氧核糖核苷酸序列(DNA)。只要掌握了中心法则,蛋白质工程也就好掌握了。

三、应用问题串法加强知识间的联系

有层次、有逻辑的问题设置可以将课本上零散的内容有机的联系在一起,层层递进的问题也可以加强学生的思考,使学生紧跟老师的思路进行,帮助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例如,单克隆抗体制备的教学常见的教学方法是讲解,若教师只是讲得很认真、很详细,教授者的思维与学习者的思维不能很好地切合,就会常常导致学生课上听懂课下遗忘的奇怪现象,其根源在于学生没有真正地理解,即没有时间思考,没有内化于心。在讲完动物细胞融合后,我们会讲到动物细胞融合的应用,从而引出动物细胞融合最大的用途就是制备单克隆抗体,那什么是单克隆抗体呢?在讲之前,我们可以先让学生阅读课本,并回答以下问题:

①抗体是由何种细胞产生的?

②一个B淋巴细胞能产生多种抗体吗?

③动物免疫反应产生的抗体只有一种吗?

④简述获得抗体的传统途径,这种方法获得的抗体有什么缺陷?

在回答完这些问题之后,就说科学家设想克隆单一的B淋巴细胞,形成细胞群,产生大量高纯度的抗体。但是有一些困难:动物细胞是不可以无限增殖的。让学生思考:

①哪种细胞可无限增殖?

②怎样才能得到既能产生单一抗体又能无限增殖的B淋巴细胞?

接着,我们就讲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在讲之前,给出以下几个探究问题,让学生自己先设计制备单克隆抗体的方案。

①怎样让动物产生特异性针对某种抗原的B淋巴细胞?

②培养液中会有几种细胞,如何处理?

③提取B淋巴细胞时,能否确保其单一性?

④杂交的细胞是否都是符合要求的?

在学生设计方案的基础上再补充讲解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这样以问题串的形式来讲,可以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主动去思考,去寻找解决方法,而不是老师讲学生听,被动地接收。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还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内化程度。关键就是老师在设置问题的时候要合理,既不能让学生答不出来,又不能过于简单,还要在问题中将新旧知识相联系,让学生利用自己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新的问题,这样会让学生很有成就感,兴趣也会更高。

四、应用竞答法增强学生的积极性

《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和伦理问题》这一专题的内容与生活联系紧密,课程内容丰富多彩,上课形式也可以多种多样。比如,生物武器的相关内容,学生们经常在电影和杂志上看到相关的知识,像电影《生化危机》是他们非常熟悉也是非常感兴趣的,二战时期日本使用过的细菌武器,他们也经常在电视和电影上看到。在上《禁止生物武器》这一节内容时,先让学生阅读十分钟的课本,然后相互交流与生物武器有关的信息。在交流完后,以小组为单位抢答老师提出的问题,问题有课内的,也有课外的,还有以前学过的。比如:

①炭疽杆菌的结构特点?(两个一分)

②与生物武器有关的电影?(两个一分)

③哪些病原体能充当生物武器?(两个一分)

④生物武器的种类?(答全给分)

⑤生物武器的特点?(两个一分)

⑥肉毒杆菌毒素的致病原理?

⑦接种天花病毒疫苗后还会不会感染天花病毒,为什么?

⑧生物武器的传播途径?(两个一分)

⑨天花病毒的结构特点?(两个一分)

⑩《禁止生物武器公约》是哪年签署,有哪些国家?

???生物武器的局限性?(两个一分)

???我国何时加入《禁止生物武器公约》?

???生物武器具有局限性的原因?(两个一分)

???中美联合声明对生物武器的态度是怎样的?(答全给分)

???与生物武器有关的战争?(两个一分)

???利用基因重组技术制造的全新致病菌有哪些?(两个一分)

???基因重组的全新致病菌有什么好处?(两个一分)

???如何防护生物武器?(两个一分)

活动进行的效果非常好,学生对这些问题都很感兴趣,都很积极地起来回答问题。如果有答错或答不上来的地方,就给出答案,不要在一个问题上浪费太多时间。在抢答完后,一般还剩几分钟时间,这时可以对本节课内容做一个小结。

五、应用辩论赛法锻炼学生的能力

专题4“生物技术的安全性和伦理问题”是以“论坛”和“热点问题讨论”的形式来编排教材,这种编排有利于明确限定讨论和辩论的主题。“论坛”的形式十分鲜明地呈现了赞成的理由和反对的理由之间的对比;“热点问题讨论”也十分明显地呈现了“争论焦点”,这样做的优点是避免主题大而多、问题杂乱而无法展开理性的讨论和辩论。

教学中是不是必须按照教材的设计逐个对论坛进行辩论呢?这样做当然是可以的,但由于有限的时间和相对较多的学生,无法做到有序辩论,而且这部分内容随着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会有新的认识。以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为例,我们上课时可以就“转基因生物与食物安全”进行辩论,而“转基因生物与生物安全”和“转基因生物与环境安全”则略讲。为了课堂上辩论赛的顺利进行,在课前要让学生做好准备工作。首先,确定正方和反方,每一方都要有一个同学陈述本方的观点。确定好人员分配后,就要学生下去收集资料。只有充分的准备才会有话可说,有内容可辩。

从我们在几个班级开展辩论赛的情况来看,如果同学们准备很充分,辩论时也是针锋相对,课堂气氛很激烈。相反,如果准备不充分的话,课堂上就会出现冷场,只有老师一个人在那里调动,尽管如此,学生还是没什么话可说。

当然,辩论只是形式,引导学生理性思考,具备相应的思辩能力是本质。因此,需要反对那种追求气氛、追求辩论技巧而毫无个人观点的辩论。科学辩论的本质在于理性思考,用事实说话,但也存在合理的假设和推理,而这正是需要让学生理解和铭记的。

六、应用情景创设法提高学习兴趣

有些专题讨论的问题虽然也和生活息息相关,但是和现在学生们的生活没有太多关联,而是和他们日后的工作、婚姻、生活密切联系。这时候,我们可以创设相应的情景或者以演小品的形式来上课。

比如,《关注生物技术的伦理问题》中讲到克隆人,就可以让他们想象如果班上有一位同学是某个明星或者某个科学家的克隆人,他们会怎样对待这些克隆人。如果是他们自己,愿意被科学家克隆吗?他们就会去思考克隆人存在于我们身边的利与弊。在讲设计试管婴儿时,就让他们假设自己已经当爸爸妈妈了,如果孩子患病了,他们会为了救自己的孩子而再生一个设计试管婴儿吗?讲到基因“身份证”时,可事先让学生排练小品《我有一张基因“身份证”》,小品的内容是主人公拿着基因“身份证”悲喜交加的人生,他因为有了基因“身份证”,提前治疗和预防一些疾病,但也因为它,在婚姻和找工作时屡屡受挫。这样,比枯燥地去讲各种问题的利与弊要生动有趣得多,而且学生们参与到课堂中来,学习的积极性也很高。

当然,各位老师肯定还有更多更好的教学方法,有的想法在不同的学校、不同的班级实施起来效果也有所不同。笔者在此抛砖引玉,希望能和有经验的老师交流,为自己日后的教学工作积累经验。

参考文献

[1] 陈世宏.《现代生物科技专题》模块的教学建议.网络导报(在线教育),2011.

[2] 陈世宏.高中生物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探讨.科学导报,2012(3).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