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管理函授毕业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06 15:58:5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行政管理函授毕业总结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行政管理函授毕业总结

篇1

摘 要:远程教育行政管理毕业论文是广播电视大学学员的毕业综合实践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学员能否完成学习任务、拿到毕业证书顺利毕业。通过对课题组教师所指导的最近几届远程教育行政管理专科学员的毕业论文进行分析,总结取得的良好经验和存在的不足,找到进一步改进的措施,提高文章质量,促进毕业论文的规范化。

关键词 :行政管理;毕业论文;规范化;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4)22-0222-02

收稿日期:2014-06-08

基金项目:广西新世纪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成人高等教育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创新——以行政管理专科专业为例”的部分成果(2013JGA264)

作者简介:方仁(1981-),男(壮族),广西宁明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教育管理;韦玲云(1972-),女(壮族),广西柳州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行政管理。

一、远程教育行政管理专科毕业论文的写作

电大远程开放教育行政管理专科专业毕业作业环节的首要任务是联系社会实际,加强学生对所学理论、方法、技能的掌握,提高学生运用行政管理理论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专业写作的基本能力[1]。

毕业论文是毕业综合实践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学员几年学习成果的综合检验,这个环节合格,学员才能拿到毕业证书。毕业实践环节包括论文、社会调查要根据成人学员在职学习的特点,培养学员掌握必需的管理知识,适应社会建设的需要,进行创新和实际应用。论文的写作是一个综合的过程,学员通过这个环节,将已有知识、能力进一步转化、升华。完整的论文应包括题目、摘要、

关键词 、目录、正文、

参考文献、致谢等。论文要求格式规范、语言精炼、论述清楚、数据可靠、结论有据。

二、文章的研究对象

在我校(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开设的远程教育2012年春季、2012年秋季、2013年春季、2013年秋季、2014年春季的行政管理专科毕业班之中,抽取课题组所指导的部分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采用面谈、电话、网络询问结合的办法,对其毕业论文进行分析。探讨学生论文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分析学生在论文写作上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问题的途径,注重分析学生的看法、类型与原因。

三、最近指导学员毕业环节取得的良好经验

(一)良好的配合是完成毕业环节必不可少的

对于远程教育的毕业指导,工作人员、指导教师与学员们的共同配合是完成毕业环节必不可少的前提。在前期准备工作中,面对琐碎的毕业环节工作,学校团队工作人员进行了合理的分工,顺利的完成了前期的工作。很多学员刚刚进行论文撰写活动的时候,经验不足,在开展具体工作时,要对他们进行解答疑惑。从学院领导到指导教师到班主任,发挥团结合作、互相帮助的精神,各司其职,才能有效地完成毕业环节。

(二)举行毕业环节辅导会

举行毕业环节辅导会,统一要求,通过面授讲解,到会的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熟悉相关规定,与辅导教师进一步联系。通过辅导会,提高学员的重视程度,让他们通过毕业环节认识到,要认真完成论文与调查,关注地区发展的热点问题,尽自己所能深入调查研究,为区域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及时、有效地沟通有利于提高毕业环节写作的效率

许多学员以前接触的论文写作比较少,在专业知识、调查方法、写作技巧等方面经验不足,这就需要在写作过程中多与辅导教师、班主任、同学进行及时、有效地沟通。我们在近几期的毕业环节中,采取了多种沟通、联系方式,包括有电话、电子邮件、QQ、学校自己开发的毕业论文写作网络平台,或者学员、教师都有空的时候,可以到学校进行面对面的交流,等等。通过多种方式,学员就可以得到更多的信息与指导。

(四)规定写作专题与自由选题的有机结合

规定专题是近年远程教育院校采取的毕业论文方式之一,对学员的论文限定一定的范围,或者直接规定题目,利于学员进行书写,但学员发挥的空间较小,自由选题则是在专业范围内,任由学员自选题目进行书写,学员的自由度比较大。两种方法各有优点,我校近年的毕业论文都采用过这两种方法,有的学期规定了写作专题(例如城市的公共交通服务等),有的学期是自由选题,都取得了一定的实践效果,两种方法可以有机结合。

四、论文中存在的不足

(一)论文格式各异

尽管我们对毕业论文的格式做了统一的要求,并开了说明会,但有的学员因为工作忙碌,没有到会,或者对相关要求不熟悉,在写作过程中论文的格式还是各异。有的缺少摘要、

关键词 ,有的没有

参考文献,有的没有按照规定要求排版,有的没有使用学校论文的表格来书写,等等,需要指导教师多次提醒,最后终稿提交时才补全。

(二)各个模块部分不够清晰

有的学员的论文各个模块部分不够清晰,例如,前言部分对前人的研究成果概括不够,有的对案例缺乏交代,有的论证缺乏说服力,各部分之间联系不强。论文要求其结构安排科学合理,各部分之间联系比较紧密,层次分明,观点表述准确。因为许多学员是初次接触论文的写作,经验不足是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三)细节不够完善

通常说,细节决定成败。论文的写作,也要从细节入手。不管是资料的收集与调查,还是写作的过程,都要仔细认真。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要注意一些平时看来并不十分重要的细节问题,比如有的学员题目不够简练、概括,还没有反映所要撰写的对象、领域、方向等;又如,有的学员还没有认真核对文章中的数据、图标、注释,

参考文献不完整,等等。

五、加强论文规范与提升质量的措施

(一)加强毕业环节的管理,提高学员的重视程度

加强对实践教学的管理,是建立良好的实践教学秩序和保证实践教学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顺利实施的前提[2]。远程教育的学员大多是在职学习,有家庭、工作方面的原因,工学矛盾比较突出,经过几年的函授学习,也存在学习疲劳感,面对最后的毕业环节,有的学员对毕业实习与论文写作不够重视,存在应付心里,积极性不高,科学、严谨的态度不够。社会调查与毕业论文,是通过具体实践活动才得到锻炼与提高。学校要加强毕业环节的管理,首先要提高学员的重视程度。论文的写作与平时的散文、工作总结等写作存在较大区别,需要丰富的资料、严谨的逻辑思维,这是一个系统锻炼的过程,通过这样的锻炼,在职学习的学员才能达到高等教育毕业的要求。

(二)进一步明确论文组成、强调格式

指导老师通过各种方式,告诉学员论文的组成、格式,并按照要求进行书写。例如,论文正文的各级小标题可以细分,但是主体可以分为前言、主体、结尾三大部分。前言阐明写作的背景、目的、现实状况等,提出问题;主体是论文的主要部分,论述研究的方法、发现的问题、解决的对策等;结尾总结文章的主要观点,深化主题,引起思考,展望前景等。在我校曾经采用过的区域公共交通专题写作中,许多学员按照指导老师提示的大纲来进行写作,包括区域公共交通的基本情况、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解决该问题的建议等。学员由此思路展开调查和分析,完成撰写。规定社会生活中的热门话题,学员感兴趣,相对容易书写。

(三)细节完善

论文的细节包括了字体大小、段落、

参考文献格式、错别字完善,等等,这些细节也经常需要指导教师提醒。比如,我们可以统一规定字体字号,论文题目用宋体小三号加粗;一级标题,宋体四号加粗;二级标题,宋体小四号加粗;三级标题、正文、

参考文献,宋体小四号。

另外,一些主要的

参考文献格式,指导教师也经常提醒学员,包括如下:

专著:作者.专著名[M].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

期刊文章:作者.题名[J].刊名.出版年,期号.

网络电子文档:作者.题名[EB/OL].网址,发表日期.

(四)加强写作前的培训与各个环节的联系

毕业论文主要包括了六个阶段:论文选题、拟定大纲、开题、撰写初稿、定稿、答辩。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从严管理,要对学生的论文选题、论文大纲、论文内容和论文意义进行认真指导,督促学生认真地完成毕业论文[3]。我们要求学员按照学校要求参加毕业环节的培训,熟悉相关要求,通过多种方式(电话、邮件、QQ群、论文指导网络平台、面谈等),加强与指导教师的联系,悉心听取指导老师的建议,开展调查,进行论文的书写。

(五)加强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

夯实实践教学保障基础,一要加强实践教学师资力量的培养,强化实践教学软件建设。要将传统理论型的教师通过培养和引导逐渐转变成“双师型”教师,大胆聘请用人单位的一线工作人员作为实践教学的导师,使行政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有另一重意义的“双师”,即学生校内有专业教师,校外有职业导师;二要增加实践教学的财力和物力投入,加强硬件设施建设,满足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必要的物质需求[4]。校内教师也要多加强实践,积累各种行业、企业锻炼经验,积累丰富的案例。完善辅导团队,可以相互分工协作,准备好丰富的教学资源,更好地指导学员写作。

(六)其他好的建议

我们在调查中,一些学员还提出了不少好的建议。例如,有的提议可以在毕业论文培训会、网络平台上多展示一些往年的论文、报告,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论文的说明规范、层次、细节等,让学生更有把握写好论文。有的建议加强规范的同时也鼓励创新,多一块是由学生自由去发挥的模块,作为加分题,这样可以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发挥。好的建议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可以采用。

参考文献:

[1]韦玲云.远程开放教育行政管理专科毕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J].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2):21-24.

[2]马武玲.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0(24):139-141.

篇2

行政管理专业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一项新兴专业,其教学体系、教学模式尚在完善之中,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是一项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新型教学体系,面对行政管理专业越来越重要的局面,其在教学方式中的不足也被一一发现,高校良性、快速的发展行政管理专业,对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起着关键作用,创新实践教学结合现代社会对行政人才的需求制定完善的教学体系,深化改革全面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素质。

一、实践教学的目的

1.深入强化理论知识。

目前我国高校行政教学的有关知识的获取途径仍是书本教学,学生在课堂上通过教师的讲解获得所需要理论知识,但是行政管理专业是一门注重实践的课程,理论知识只有经过实践强化才会形成深刻的认知,在结合经验后才可以对专业有更深入的理解,单纯的课堂教学直接导致了学习效率低下,更为严重的是,应用这种传统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在步入社会后会因为自身缺乏实践经验,很难适应工作需要。从行政管理专业的就业方向可以看出,学生可从事的岗位需求量在逐年上升,从民间组织中管理机构到大、中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公司的经营管理工作均可选择,所任职位也是多种多样,从调查中可以看出,行政管理专业有着良好的就业前景但是对人员的相关技能也有较高要求[1]。

2.掌握实际运用技能。

行政管理专业培养的是具备行政学、管理学、政治学、法学等方面知识,能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管理工作以及科研工作的专门人才。多数企业明确指出需要毕业生具有分析和解决行政管理方面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活动对人能力的形成与开发有着长远影响,费希特曾说“所有的理论法则都依赖于实践法则;如果只有一条实践法则,那么它们就都依赖这一条实践法则”。归根结底,理论知识是对实际生活的总结,没有事实的支撑,一切理论的存在都无法成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是主观见于客观的活动,实践过程是主观认识同客观事物联系的桥梁。知识可以通过书本、询问或多种方式获得,但是技能的掌握只能从实际中探索[2]。

二、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现状

1.侧重理论教学缺乏特色。

新的教学任务不仅要求教师传授知识还要能够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更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但是通过对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现状可以发现忽视实践教学侧重理论知识和结课成绩是各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学生所学知识存在片面性,更多接触的是基本课程理论,缺乏实践经验,无法形成自身特色和核心技能,一个科学、完整的教学体系是实现教学目的的根本所在。美国的一些大学为了确保知识的新鲜度,每年都会淘汰并新增一部分教学内容,而欧美的大学则会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性,选择缩短理论教学的时间。而在侧重实践教学的一些课程上,法国实践教学的科室占到了50%。单一、按部就班的教学方式会使得教学失去原有的乐趣不利于学生自身特色的形成,过分注重理论而忽略实践也会使得教学难以达到教学目的[3]。

2.教学实践平台存在缺陷。

高校行政管理虽然已经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但是实践教学在实际开展过程中往往会受到多方面的限制,例如由于经费不足而无法开展实践活动或者因为平台建设存在缺陷等原因使得教学计划无法顺利进行。实践教学活动是学生最适合培养创新能力的时候但是实训平台的搭建往往并不容易,大多在校外进行的实训活动由于学生参加时间较短,而实际岗位所需要的操作技术各管理方法很难再短时间内融会贯通,因此大多数企业实训学生只是参与基本的日常活动,基本不需要运用专业知识,所以专业技能也无法得到提升,这样的实训则显得毫无意义,或者因为行政专业涉及到计划安排、问题决策等敏感问题,参与实训的学生并不适合参与其中,这些原因都导致了实践教学成为形式化的一个过程,但是对学生提高自身能力没有过多帮助[4]。

3.教学体系不够完善。

完整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是保证教学实践秩序和教学实践质量的基础,制定详细的规章制度是实践教学开展的前提。但是,实践教学的开展还需要人力、财力的支持作为保障。对于行政管理专业学生来说,大多数企业并不愿意提供实习,因为行政管理本身需要的就是具有实践技能的专业人才,而实习学生的加入并不会带来帮助甚至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此外实习人员的工作时间往往并不长久,企业无法为其安排完整的项目工作过程,所以这就要求各高校自主建设实训平台,保证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在实习过程中,高校需要根据自身特征建立合理的管理体系,指派专业人员对学生加以指引,可以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充分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体验行政工作内容、环境、制度,明确行政管理专业的理念[5]。

4.师资力量有待提升。

根据统计,近年来我国从事行政管理专业教学的教师多为刚刚完成学业博士毕业生或参加行政工作不久的管理人员,教师本身的专业理论知识虽然全面丰富但是作为缺乏完整实际经验的教师更多的也只能向学生提供理论教学而无法提出有建设性的实践指导。尽管一些高效为了改善这种状况,选择从校外聘请有经验的工作人员进行兼职,作为专职工作人员虽然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和实践技能,但是这些人员难免会由于本职工作强度而影响教学效果,另外,专业教师的教学方法虽然各不相同但是都有一套完整的教学方案,校外聘请的工作人员缺乏讲课经验,不熟悉学生的学习方式,而且多数工作人员虽然在工作过程中会运用到理论知识但是有时难以表述清楚。

三、创新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对策

1.整合资源。

在有效利用校内资源的基础上,校方应该与校外的行政机构建立联系,两方可以保持长期合作,制定人才培养计划,例如在学生修完学校制定的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并且顺利通过考核后,可以与校外的行政机构了解环境,对其工作特点、工作流程、工作要求作出评定,结合自身存在不足,及时加以补充[6]。

2.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行政学植根于政治学之土壤,沐浴管理学之甘霖而成长,行政管理学可谓出身名门。但是也恰恰因此,使得行政管理学的概念产生模糊和分歧。教学体制的完善主要从优化实践教学课程体制、强化实训课程、构建系统的教学评价体系等几个方面考虑。优化实践教学课程应该涵盖教学的各个方面,以计算机课程为例,传统教学只要求学生了解理论上的使用方式和应用原理,而实践教学课程则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可以通过计算机课程的学习和实践,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培养学生具有文件管理、文字处理、电子表格数据处理等综合能力。开展学生实习首先需要建设实习基地,并有专业人员在实习过程中加以指导最后还要进行严格的实习考核。只有建立起科学的实践教学体制才可以更好的保整实践教学的实施开展[7]。

3.建立完整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

实践教学保障机制包括经费保障、师资力量保障、实践教学基地保障等。经费是实践教学正常开展的前提,在行政管理专业中,高校应该为其实践教学经费的支出单独列出清单,按时储配经费以确保实践教学可以顺利展开。师资力量的强化是实践教学开展的基础,具有专业理论知识的教师可以通过和校方聘请的专业工作他、人员多交流,紧跟行业发展趋势,互相完善自身教学不足,尽最大可能为学生提供高效实际的指导。实践教学基地可以为实践教学提供稳定性和连贯性,相关的教育主管部门也应积极参与,为实践教学的开展提供便利的条件和其他方面的支持。培养行政管理人才不仅需要完善教学体制、实践平台、后台保障,还需要在师资力量的以强化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整合教学方式,全面发展综合素质,以理论知识为指导依据,通过实践对理论进行验证总结,摆脱传统的“书面教学”,为社会培养出具有实际技能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顾铮铮.高校行政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3,(04):35-37.

[2]丁刚,陈倩.有效提升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效果的对策探讨[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01):109-112.

[3]赵京国.地方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2,(02):117-118.

[4]苗壮,朱卉娟.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的问题与对策[J].鸡西大学学报,2012,(09):24,35.

[5]王雪军.吉林省属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06):1-3.

篇3

积极参与卫生镇的创建管理工作。他一直分管基层卫生监督监测工作,他工作的××*和丁伙两镇先后创建成省级卫生镇和国家级卫生镇,都倾注了他的大量心血。对餐饮单位的管理,他坚持上级卫生监督部门监督与基层卫生防保人员检查互动,坚持惩罚与教育相结合,日常管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监督检查覆盖率达100%,监督频次平均达4次以上,冒夏日高温,入经营户检查并提出整改意见,到单位后还进行分类整理,做到好中差心中有数,对少数不服从管理又达不到要求的敢于顶真碰硬,配合上级部门做好卫生执法,并让违法者心服口服,在工作中积累了丰富卫生监督检查经验,得到广大被监督对象的支持,为顺利达标做了突出贡献。

1月调至郭村镇卫生防保所,他充分调研,大胆革新,团结和带领一班人,在原有工作基础上,把社区卫生服务镇村一体化管理率先向全镇、全市推进。一体化管理在老郭村片有一定基础,但是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乡村医生对一些制度束缚有怨言,受并入的塘头片、二姜片影响,管理上难度加大,一体的形式在松动。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他坚持创新模式,提高乡村医生待遇,缩小贫富差距,新制定了“村医工资制”,还充分听取乡村医生意见,在全市率先建立“村医风险互助制”等一系列有效措施,得到乡村医生的拥护和支持;另一方面他积极向主管部门建议,出台一体化管理意见,明确社区卫生服务发展方向,在此情况下,积极参与市相关政策的调查讨论,为江都市《社区卫生服务镇村一体化管理暂行办法》的出台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办法出台后,他进一步把工作推动到原来的二姜、塘头片,以药品的集中采购为切入点,使郭村镇的一体化管理工作上了一个新台阶。

9月原塘头卫生防保所整体并入郭村镇卫生防保所。由于历史背景、人员素质等诸多因素,原塘头片各项工作懒散现象严重,组织纪律性较差,公共卫生工作在全市位列倒数,在平稳过度一年后仍没有较大改变。他及时向院(所)领导建议调整人员分工,改分片为分线,建立每周例会制度,及时了解督查分工工作,工作计划到人,责任到人。在执行初期坚持自己到塘头卫生防保所上班,密切干群关系,听取他们的心声,谋发展、鼓干劲,有效提高了职工工作积极性。工作效率。通过几个月的努力,在免疫规划、死因报告、传染病管理、出生医学证明管理、财务收费管理等工作质量有明显提高。

篇4

43岁的贺俊是西部中心城市附近一个县城公安局的一名中层干部,1987年的高考落榜生。这么多年过去了,当年高考落榜的阴影在他的心中尚存。“那个时候考大学真是难,我们班60个人只考上了11个。”落榜后,他参加了公安局的招警考试。通过考试后贺俊被顺利录取,穿上了令人羡慕的警服,当了一名刑警。在工作中,他踏踏实实跟着老刑警学习侦破技巧,很快就适应了警察生活,并多次获奖。一次他只身前往贵阳抓获犯罪嫌疑人,连夜独自开车9小时将其押解回来。凭着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和刻苦练就的过硬素质,20多年来,贺俊一步一个脚印,做过中队长,派出所所长,后来他从老家的山区小县调到省会附近县公安局担任大队长。

贺俊的经历是上世纪80年代众多城镇高考落榜者通过参加“招干”考试进入行政机关的一个缩影。他们中的不少人在工作中干得风生水起。在那个文凭热的时代里,这批高考落榜生更珍惜来之不易的工作机会,相较一些“天之骄子”的大学毕业生,由于没有大学文凭的“资本”,他们显得更加脚踏实地,而不好高鹜远,也更具服从性,所以在基层颇受领导的亲睐,也受到同事们的欢迎。原四川省平昌县委组织部长赵建仁这样评价公务员队伍中的80年代高考落榜生:“他们有一股不服输的顽强拼搏精神,很能吃苦,非常珍惜工作岗位,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

那时进入国有企业工作是城镇高考落榜者的另一条出路。相对今天而言,那时国企竞争压力不大、收入比行政机关高的优势吸引着人数众多的城市高考落榜生。进入国企有两种途径,一是考试进入,二是“顶班”。但不管哪种方式,在工作中是否有所作为,关键还要看自身的努力程度。不少高考落榜生很珍惜进入国企工作的机会,他们勤学苦练,踏实肯干,虚心向老工人求教,很快就成了技术骨干。后来,国企迎来改制潮,有的变成了民营企业,这些落榜生因为有一身过硬的技术,而作为人才被企业留下继续工作,有的还成为业内的技术专家。

“那时的高考落榜生中不少人的素质并不差,只是因为高考录取比率太低或者因其它种种原因导致他们无法进入大学学习。当时社会的整体文化水平不高,他们进入社会,凭借相对较高的文化水平,找份工作并不难,只要踏实努力,不断学习,也会做出的一番成绩的。”一名在80年代带过好几届高中毕业班的老师说。

常学习,不懈怠

当兵退伍转业安置是上世纪80年代许多城镇高考落榜生普遍采用的“曲线就业”方式,不过即便这样,成功也只属于那些不断提升自己的人。

今年47岁的孙宁是西部某大城市的一名处长,1982年高考落榜的他当兵后退伍安置到机关工作。和很多高考落榜就业的人一样,他就读成人高校,拿到了本科文凭,兢兢业业地工作,从科员一路升到处长。目前孙宁正在就读热门的公共管理硕士。

在上世纪80年代,社会上流行“文凭不是万能的,没有文凭是万万不能”的说法。文凭始终是高考落榜生心中的“痛”。已经参加工作的高考落榜生们通过电大、夜大、函授、成人高考、自考等方式,拿到了大学文凭,以此圆了自己的大学梦。

贺俊进入公安局的第二年,通过成人高考考上了警察学院刑侦大专。当时他的局长因为人手紧张,一开始不给他“开绿灯”。贺俊于是和局长软磨硬泡,很坚定地说“你不放我去读书,我自费都要去”,最后终于成行。拿到大专文凭后,贺俊又参加了高教自考的本科考试,拿到了本科文凭。前几年他还通过了堪称最难的国考——国家司法考试,拿到了律师资格证。“经过系统的理论学习,结合实践经验,我感到对自己提升很大。”贺俊深有感触地说,“尤其在侦查工作中,我经常遇到法律问题,如果不是继续充电学习,光靠自己摸索,就很容易走弯路。”如今,他打算等30年工龄到了,就提前退休做律师,在另一个领域做法律工作。

在上世纪80年代,相比城市,农村落榜生的就业渠道很窄,多数回乡务农。但即便是这样,也有人不甘平庸,抓住机遇,勤奋学习,不断提升自己,获得了成功。

许振出生于川东农村,1987年高考失利,第2年他努力争,成为了乡政府的“七站八所”人员。许振很珍惜这个难得的机会,他的踏实勤奋得到了上级的信任,后来他做过党政办文书,乡团委书记。1995年他成功选任副乡长。第二年,许振拿到了函授大专文凭。“继续学习不是可有可无,既增长了知识,又拓宽了视野。”许振说。接下来他拿到了省委党校的行政管理函授本科文凭。2000年,许振通过了公务员考试,进入到公务员序列。如今,他任正科级乡党委副书记。

从农民奋斗到正科级公务员,许振用了23年时间。“不断充实自己,不放弃追求,人生道路会越走越宽。”许振为自己的这段经历做了个总结。在仕途上比许振走得更远的那个时代的农村落榜生不乏其人,他们通过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又不断在书本上吸取知识的营养,在不断的自我提升中拓宽自己的人生道路。

有冲劲,敢闯荡

“当时搞废品收购那是高考落榜后没办法的事,后来干建筑考证是为了另谋一条生路,到最后自己做工程那是自然而然的事了,是为了更好的发展。”日前,川北某县城的1987级高考落榜生张世屏轻描淡写地回顾过去。

张世屏高中毕业后就干起了当时很不起眼、一般人不屑的废品收购,几年走街串户后就积累了一定资金。为了找到一条更好的出路,他到一个建筑老板手下干活,并且考取了监理师证。后来房地产火了,有了多年行业经验的他看准商机,自己拉队伍承包工程,把业务从川北发展到了成都。“2000年时,他买了轿车,而且在成都温江买房子定居了。”张世屏的一个同学对他很佩服。

篇5

基金项目:本文是2012年度黑龙江省教育厅高职高专科学技术研究项目“黑龙江粮食行业从业人员继续教育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2525097。

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人才发展规律,开发利用行业各类人才资源,进一步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完善人才开发机制,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推动人才结构战略性调整,为我省粮食行业的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广泛的智力支持。这是我们从事粮食职业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国内粮食行业从业人员继续教育的现状

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粮食生产、供求发生了很大变化,粮食科技取得了显著成就,对促进粮食产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上世纪末各省均有一到两所粮食中专学校,现在有的更名、有的合并、有的改变了和粮食管理部门的隶属关系,但粮食仓储仍是这些学校的传统专业,并且有一支长期从事教学、科研和技术推广的专业队伍,这些学校在服务当地粮食安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粮食行业从业人员(主要包括粮食行政管理人员、以及所管辖的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人员、事业人员、粮食加工企业人员)在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中的地位十分明显,在保障粮食流通和粮食安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世纪初,为了加强中央储备粮的垂直管理,组建了中央储备粮管理总公司,通过从新建、扩建项目中上收一批直属库,目前已初步形成了28个分公司、布局在全国30省区的251个直属库的垂直储备粮管理体系。这两个集团公司是经营粮食仓储业务最大的国有企业。中储粮总公司为了适应市场竞争和确保国家储备粮安全,相继建立了研究与开发机构,使企业的研发队伍和研发力量得到了加强,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十五”期间,中储粮总公司投入科研经费约1亿元,取得21项专利。中谷集团公司有5家粮油专业科研设计院所。这些集团公司一是依托粮食科研院所科研、技术推广和产品开发优势,二是与粮食院校合作,开展科技研发和应用技术推广。粮食科技的发展及产学研合作在完善粮食仓储设施,减少储粮数量损失,延缓粮食品质劣变,降低储粮成本和运营成本上,取得了较好的效益,使得这些企业正在向产学研为一体的现代化企业发展。而多数地方粮食仓储企业,普遍存在研发管理机构不健全、科技开发资金不足、科技队伍较弱等问题,致使一些先进成熟的技术、装备不能及时得到推广应用,仅使用一些常规的实用储粮技术,影响了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据统计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中谷粮油集团公司仓储职工队伍中专以上学历人员占总人数的50%,地方仓储企业职工队伍中专以上学历人员占总人数的30%,但经过仓储专业学习和技能培训的远低于这个比例,所以全国粮食仓储职工队伍的学历层次结构和整体素质,还不能适应仓储技术现代化的要求,一些先进成熟的技术、装备不能被很好的使用、操作和维护。

全国粮食类院校粮油学科和专业,每年培养粮食仓储本科专业毕业生100多人,硕士研究生几十人,国家和地方农业、轻工院校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农产品储藏与加工方向的毕业生也有部分在粮食仓储行业就业,全国每个省均有粮食中专学校,按地方需求培养一定数量的中技粮食仓储技术人员,补充仓储队伍。粮食类高等院校和各省粮食中专学校也开展粮食仓储专业脱产、函授成人学历教育和短期培训。2002年国家粮食局组建成立中国粮食研究培训中心,2005年中国粮食研究培训中心在全国首批建立了41个粮食行业特有工种培训基地,开展了粮食行业特有工种的培训和鉴定工作,初步形成了粮食职工教育培训体系,以全面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和业务水平,适应储粮技术应用的要求。

二、黑龙江粮食行业人才发展的现状与对策

改革开放30多年来,特别是第一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以来,提出了一系列加强人才工作的政策措施,黑龙江粮食行业人才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人才在粮食行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但目前我省粮食行业人才发展水平与行业发展需要相比,还有许多不适应的地方,还不能满足粮食经济强省建设的需求。主要表现为:人才总量不足,人才流失严重,整体素质有待提升;人才分布不够均衡,结构性矛盾仍较突出;人才队伍整体创新能力不强,粮油科技创新型领军人才、优秀青年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匮乏;人才资源开发投入不足,人才效能发挥不够,等等。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粮食行业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以市场化为取向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不断推进,粮食行业从业人员锐减,作为从事粮食行业的职业要充分利用现有设施、师资,面向行业广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培训要以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理论知识、操作技能为主要培训内容,使其达到国家职业标准的要求。职业技能培训的目标是为行业特别是企业提供优质的技能培训服务,为行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因此,各培训基地要积极开展调查研究,及时了解粮食行业对职业技能培训的需求。在职业技能培训内容上,要结合生产一线的实际情况,灵活设置学习内容,实行订单培训,突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达到学以致用、学用结合的效果;在培训目的上,要重视受训者职业素质的培养,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以及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要创新培训理念和方式,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大力发展远程职业培训,提高职业培训的质量和水平。

目前我省粮食行业正在实施“粮油深加工及粮食产量超千亿产业工程”战略,从现在起至2020年,是我省粮食行业振兴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人才发展的关键时期。企业要坚持对技术岗位实行先培训后上岗的原则,大力支持职工参加各类职业技能培训,支持职工参加粮油保管员、粮油质量检验员、粮油竞价交易员、制米工、制粉工、制油工等6个职业(工种)的技能鉴定,以技能鉴定促进技能培训。特别是国有粮食购销企业,要结合定编定岗,强化职工技能培训,提高职工素质和业务能力,从而促进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和竞争能力。各有关单位也要利用现有条件,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促使粮食行业从业人员严格执行操作规程,落实岗位责任制,逐步实施持证上岗制度,并以此作为确保安全生产的重要措施。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必须用战略眼光看待人才工作,牢固树立人才是我省粮食行业发展的第一资源的理念,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危机感,解放思想,统一认识,加快人才资源开发步伐,大力实施人才工程战略。

值得欣慰的是黑龙江省粮食行政主管部门十分重视粮食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2011年12月1日,黑粮办发〔2011〕71号《关于做好2011年度粮食行业机构与从业人员及职工教育培训统计工作的通知》,按照《国家粮食局办公室关于2011年度全国粮食行业人事统计有关事项的通知》(国粮办人[2011]195号)要求,各行署、市粮食局,省农垦总局粮食局,局直各单位,省新良粮油集团有限公司,省直属粮库管理公司,省储备粮管理有限公司,省地方储备粮管理有限公司,黑龙江金谷粮食集团等做好2011年度粮食行业机构、从业人员及职工教育培训统计工作有关事宜。多次发文要求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事业单位、国有及国有控股粮食企业应当充分认清粮食行业相关人员培训工作的重要性,切实加强领导,认真总结以往工作的经验,结合本地区(本公司)实际,研究制定继续教育工作实施方案。

针对我省的实际,我们认为,提高粮食行业继续教育的质量,要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坚持以行业发展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建立人才培养结构动态调整机制,实现人才培养“供需衔接”。立足我省粮食行业人才现状,加大力度发展职业教育,积极推进继续教育,坚持因材施教、按需培养,不断提高各类人才的思想道德水平、专业技能水平。

1. 大力发展粮食行业职业教育。充分发挥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对行业职业教育的指导作用,重点抓好职业技能培训,为我省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提供支撑。力争将粮食职业学校办出专业特色。深化职业教育改革与创新,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积极开展订单式培养。稳步发展粮食高等教育,力争建设一所高水平的本科粮食职业学校。积极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各类社会组织及公民个人利用非财政性资金依法独资、合资、合作办学。

2. 积极推进继续教育。坚持行政引导、单位自主、个人自愿的原则,积极发展各类专业化培训机构和现代远程教育,按照“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要求,完善粮食系统在职人员继续教育制度。适应科学发展要求和干部成长规律,强化党政干部能力素质提升,构建理论教育、党性教育、知识教育和实践锻炼“四位一体”的干部培养教育体系。依托国内外知名企业、高水平大学、科研院所和其他培训机构,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训,鼓励和引导企业经营管理后备人才到发达地区考察学习或挂职锻炼。构建分层分类的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体系,加快实施粮食系统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加强职业培训,统筹职业教育发展,整合利用现有粮食职业教育培训资源,依托大型粮食骨干企业,建设粮食类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和公共实训基地,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立覆盖面广、多层次的教育培训网络,在粮食行业营造“人人崇尚学习、全民参与学习”的良好氛围。充分发挥粮食行业协会在人才工作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加强粮食经纪人培训,建立一支规范化的粮食经纪人队伍。建立“技能大师工作室”,采用“学徒制”等方式,传承粮食行业高技能人才绝技绝活。

3. 实施粮油科技领军人才培养计划

服务我省粮油产业发展需要,构建具有黑龙江特色的稻谷加工与储藏、大豆油加工、粮油机械制造等产业技术研发领军人才培养体系,培养造就一批政治素质过硬、创新能力卓越、引领作用突出、团队效应显著、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的科技领军人才。充分发挥粮食大省的作用。利用好国家对我省的扶持政策,根据市场情况,建立若干具有较大规模的稻米深加工示范项目,培育名牌产品和地方特色产品。培养出我省在粮食安全、加工、检测等领域知名的科技创新领军人物。

参考文献

[1] 王青逯. 用终身教育理念指导成人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J]. 现代教育科学. 2006(11)

[2] 胡泽民,李兵. 对继续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些问题的思考[J]. 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8(02)

[3] 朱曙光. 我国继续教育现状及发展展望[J]. 中国成人教育. 2009(08)

[4] 严继昌.加快发展继续教育的八点建设性意见[J]. 继续教育.2012(01)

篇6

教师素质决定着教育质量,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广泛应用,要求教师应具备与之相适应的职业技能,从而更好地利用信息技术推动教育改革。本文通过对信息时代教师应具备的职业技能及其培养途径进行分析,希望能为教师职业技能的培养提供些许参考。

1、信息时代对传统教育的变革影响

1. 1对传统教育观念的冲击 在工业文明中产生的传统教育观念己无法适应信息时代社会发展的要求,这必然会引发一场教育观念的变革。教育观念变革包括2层含义:一是教育者对信息技术的接纳,主要表现为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不单纯是手段的更新,更主要的是由认识时代特征而产生的观念上的认可;二是教育指导思想的变革,由计算机技术,特别是网络带来的信息交流,要求每个人都具有获取信息的能力并能够在大量信息之中分析、挑选有用的信息加以利用。

1.2对传统教育教学的革新 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领域,对“读、写、算”这一传统教育的“三大基石”产生巨大冲击,使阅读方式从文本阅读走向超文本、多媒体和高效检索式阅读,使写作从单纯的文本和手工写作转变为多媒体写作和各种自动化输入方式,使计算从纯数学计算扩展为多媒体信息的综合处理。

1.3对传统教育管理模式的挑战 信息技术的应用给教育管理带来无限丰富的内容。管理内容的丰富性、价值标准的多元性、传播渠道的多样性、信息质和量的变动性等,要求教育管理变得更具有专业性、灵敏性和技术性。另外,由于信息的流动性急剧增强,使得学校行政管理工作一方面要加强保密工作,另一方面又得考虑如何利用信息技术产品来传播自己想要传播的信息,这也必然要求学校行政管理人员改变自己的管理态度与管理方式。

2、信息时代教师职业技能的内涵

2. 1现代教育观念 现代教育观念不再只单方面强调如何教,而是更关注学习者如何学习。现代教育观念要求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传递者,而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学习环境的开发者,学习过程的帮助者、调控者和评价者。现代教育观念追求学习者能力的全面发展,不只是认知能力的提高,而是社会型人格和能力的全面培养。现代教育观念与传统的教育观念不同,它是现代社会对教育的要求,是教育面对急剧发展的社会作出的必然反应,也是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指导思想。

2. 2教学研究与终身学习能力 教师的研究能力,应偏重实践中应用层次的研究能力,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在教学过程中用研究者的眼光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尝试创造性地运用理论,总结规律,进而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对教师来讲,终身学习能力是指教师在飞速发展的社会环境中,为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科学技术,能够有意识地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不断地学习各种最新的教育理论,保证自己职业能力的适应性。每位教师都必须具备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能力,不断提高自我素质,接受新知识和新技术,更新自己的观念、知识体系和教学方法以跟上时代的步伐。

2. 3信息技术环境下系统化教学设计能力 相对于传统的教师备课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有着更加广泛而新鲜的内涵。首先,从设计的观念和方向上,强调运用现代教育观念。它强调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一切教学的安排从学习者的需求和特点出发,改变以往只重视“教”而忽视“学”,造成学习者被动接受、缺乏原创精神的现象。其次,从设计的策略上,强调运用系统观和整合的思想对教学过程中的各个要素进行全面的分析与研究,对各要素之间关系进行协调的、整体的把握。同时强调设计中的问题解决策略,强调设计的创造性和灵活性。其三,从设计的方法上,强调对学习者的分析,强调师生间的关系和角色的重新定位,强调教学过程的整体化设计,强调信息技术和教学过程的结合,强调合作学习、问题解决等教学策略与方法在学习者创新能力培养中的地位与作用。

2. 4信息素养 教师信息素养是教师整体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个体根据社会信息环境及其发展要求所应具备的信息品质、信息知识与信息能力。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环境下,教师信息素养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基本信息素养,即传统的信息基础知识和计算机基本技能。教师必须了解信息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了解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基本知识;必须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操作、Word文字处理、Excel电子表格、打印机以及一些常用应用软件的安装和使用,并能熟练应用计算机处理学生考试成绩、编写测验试题等。

2)多媒体素养。信息时代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媒体。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师应根据不同的学科特点和教育对象,围绕教学目标、授课内容选择和使用不同的媒体。

3)网络素养。网络时代的教师应具有网络基本知识和素养。教师应该掌握电脑网络的一般原理,学会利用网络搜索数据、传输文件和开展网络交互式教学,能利用电子邮件跟同行或学生进行交流,利用电子公告牌或自己制作的网站自己的认知和观点,同时必须尊重知识产权和遵守网络道德。

4)课程整合素养。教师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必须具备把信息技术和不同媒体优化组合、将信息技术有机融入学科教学过程的能力和素养,真正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从而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

2. 5教育信息资源获取及应用能力 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的学习是基于资源的学习,因而教师必须具备获取教育信息资源并能够有效应用于教学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不仅要求教师要非常明确地意识到获取教育信息资源的重要性,在教学中总是想方设法获取有关教育信息资源,而且应该具备较强的对相关教育信息资源进行整合的能力,能够创造性地策划、处理和加工所获资源(如设计撰写课件脚本、设计课堂教学方案、建设专题学习网站)以应用于教学,并能从实际出发,考虑利用资源的最有效的方式,即使运用常规电教媒体或传统媒体,也能体现崭新的教学观念和教学组织形式及方法。

3、信息时代教师职业技能的培养途径

3. 1职前培训 职前培训主要是培训在校师范生,具体方法是开设选修课、指导毕业论文和组织课外活动小组等。

1)开设选修课。开设实用的选修课程,学生可结合兴趣自由选择。课上师生一起分析、讨论课程内容及其反映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鼓励他们在以后的教学中努力探索。

2)指导毕业生论文。这是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机会,在指导他们的过程中,注意将毕业论文与实际情况及教师的科研题目结合起来,以锻炼学生的创新和研究能力。

3)组织课外活动小组。参加课外活动小组的学生都是对此有兴趣的自愿者,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有关专业的创作;课下组织学生到外面参观,了解专业知识在现实中的应用。

3. 2在职培训 在职培训是终身教育中备受推崇的一种形式,它有助于教师队伍中所有成员提高其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教学能力,主要包括3种方式。

1)学位进修。此方式主要指教师为了获得相应学位而参加的进修活动,主要包括本科学位的自考与函授及信息技术教育、教育技术等学科的研究生学位学习等。

篇7

    教师素质决定着教育质量,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广泛应用,要求教师应具备与之相适应的职业技能,从而更好地利用信息技术推动教育改革。本文通过对信息时代教师应具备的职业技能及其培养途径进行分析,希望能为教师职业技能的培养提供些许参考。

1、信息时代对传统教育的变革影响

1. 1对传统教育观念的冲击  在工业文明中产生的传统教育观念己无法适应信息时代社会发展的要求,这必然会引发一场教育观念的变革。教育观念变革包括2层含义:一是教育者对信息技术的接纳,主要表现为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不单纯是手段的更新,更主要的是由认识时代特征而产生的观念上的认可;二是教育指导思想的变革,由计算机技术,特别是网络带来的信息交流,要求每个人都具有获取信息的能力并能够在大量信息之中分析、挑选有用的信息加以利用。

1.2对传统教育教学的革新  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领域,对“读、写、算”这一传统教育的“三大基石”产生巨大冲击,使阅读方式从文本阅读走向超文本、多媒体和高效检索式阅读,使写作从单纯的文本和手工写作转变为多媒体写作和各种自动化输入方式,使计算从纯数学计算扩展为多媒体信息的综合处理。

1.3对传统教育管理模式的挑战  信息技术的应用给教育管理带来无限丰富的内容。管理内容的丰富性、价值标准的多元性、传播渠道的多样性、信息质和量的变动性等,要求教育管理变得更具有专业性、灵敏性和技术性。另外,由于信息的流动性急剧增强,使得学校行政管理工作一方面要加强保密工作,另一方面又得考虑如何利用信息技术产品来传播自己想要传播的信息,这也必然要求学校行政管理人员改变自己的管理态度与管理方式。

2、信息时代教师职业技能的内涵

2. 1现代教育观念  现代教育观念不再只单方面强调如何教,而是更关注学习者如何学习。现代教育观念要求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传递者,而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学习环境的开发者,学习过程的帮助者、调控者和评价者。现代教育观念追求学习者能力的全面发展,不只是认知能力的提高,而是社会型人格和能力的全面培养。现代教育观念与传统的教育观念不同,它是现代社会对教育的要求,是教育面对急剧发展的社会作出的必然反应,也是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指导思想。

2. 2教学研究与终身学习能力  教师的研究能力,应偏重实践中应用层次的研究能力,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在教学过程中用研究者的眼光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尝试创造性地运用理论,总结规律,进而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对教师来讲,终身学习能力是指教师在飞速发展的社会环境中,为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科学技术,能够有意识地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不断地学习各种最新的教育理论,保证自己职业能力的适应性。每位教师都必须具备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能力,不断提高自我素质,接受新知识和新技术,更新自己的观念、知识体系和教学方法以跟上时代的步伐。

2. 3信息技术环境下系统化教学设计能力  相对于传统的教师备课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有着更加广泛而新鲜的内涵。首先,从设计的观念和方向上,强调运用现代教育观念。它强调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一切教学的安排从学习者的需求和特点出发,改变以往只重视“教”而忽视“学”,造成学习者被动接受、缺乏原创精神的现象。其次,从设计的策略上,强调运用系统观和整合的思想对教学过程中的各个要素进行全面的分析与研究,对各要素之间关系进行协调的、整体的把握。同时强调设计中的问题解决策略,强调设计的创造性和灵活性。其三,从设计的方法上,强调对学习者的分析,强调师生间的关系和角色的重新定位,强调教学过程的整体化设计,强调信息技术和教学过程的结合,强调合作学习、问题解决等教学策略与方法在学习者创新能力培养中的地位与作用。

2. 4信息素养  教师信息素养是教师整体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个体根据社会信息环境及其发展要求所应具备的信息品质、信息知识与信息能力。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环境下,教师信息素养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基本信息素养,即传统的信息基础知识和计算机基本技能。教师必须了解信息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了解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基本知识;必须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操作、word文字处理、excel电子表格、打印机以及一些常用应用软件的安装和使用,并能熟练应用计算机处理学生考试成绩、编写测验试题等。

    2)多媒体素养。信息时代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媒体。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师应根据不同的学科特点和教育对象,围绕教学目标、授课内容选择和使用不同的媒体。

    3)网络素养。网络时代的教师应具有网络基本知识和素养。教师应该掌握电脑网络的一般原理,学会利用网络搜索数据、传输文件和开展网络交互式教学,能利用电子邮件跟同行或学生进行交流,利用电子公告牌或自己制作的网站自己的认知和观点,同时必须尊重知识产权和遵守网络道德。

    4)课程整合素养。教师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必须具备把信息技术和不同媒体优化组合、将信息技术有机融入学科教学过程的能力和素养,真正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从而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

2. 5教育信息资源获取及应用能力  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的学习是基于资源的学习,因而教师必须具备获取教育信息资源并能够有效应用于教学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不仅要求教师要非常明确地意识到获取教育信息资源的重要性,在教学中总是想方设法获取有关教育信息资源,而且应该具备较强的对相关教育信息资源进行整合的能力,能够创造性地策划、处理和加工所获资源(如设计撰写课件脚本、设计课堂教学方案、建设专题学习网站)以应用于教学,并能从实际出发,考虑利用资源的最有效的方式,即使运用常规电教媒体或传统媒体,也能体现崭新的教学观念和教学组织形式及方法。

3、信息时代教师职业技能的培养途径

3. 1职前培训  职前培训主要是培训在校师范生,具体方法是开设选修课、指导毕业论文和组织课外活动小组等。

      1)开设选修课。开设实用的选修课程,学生可结合兴趣自由选择。课上师生一起分析、讨论课程内容及其反映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鼓励他们在以后的教学中努力探索。

    2)指导毕业生论文。这是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机会,在指导他们的过程中,注意将毕业论文与实际情况及教师的科研题目结合起来,以锻炼学生的创新和研究能力。

    3)组织课外活动小组。参加课外活动小组的学生都是对此有兴趣的自愿者,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有关专业的创作;课下组织学生到外面参观,了解专业知识在现实中的应用。

3. 2在职培训  在职培训是终身教育中备受推崇的一种形式,它有助于教师队伍中所有成员提高其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教学能力,主要包括3种方式。

    1)学位进修。此方式主要指教师为了获得相应学位而参加的进修活动,主要包括本科学位的自考与函授及信息技术教育、教育技术等学科的研究生学位学习等。

篇8

的关系,同时要抓住重点,加大实施宏观调控政策的力度。

「关键词经济形势经济环境实施宏观调控改革和发展

2000年是全面完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的最后一年,是改革、发展、

稳定的关键一年,是世纪交替之年。这一年经济工作做得如何,对全局影响重大。最近

中央召开了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了形势,提出了奋斗目标,部署了2000年经济工

作的主要任务,需要我们认真把握,狠抓落实,继续奋发努力,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

健康发展,为新世纪的经济腾飞创造良好的开端。

一、当前经济形势的总体判断

(一)当前经济形势总体上是好的

1999年以来,在中央采取扩大内需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的作用下,国民经济继续保持

较快增长的态势,头9个月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4%.1~10月,工业增加值增长9.1%,增

长速度比较平稳;农业收成稳定,粮食总产量大体接近上年的水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平缓,全国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城乡集体和个体投资)增长7%,其

中基本建设投资增长6.6%,更新改造投资增长下降0.9%,房地产投资增长17.4%;随着

居民收入增加和消费领域的扩大,10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2%,增幅比上月提

高1.6个百分点;外贸出口出现回升态势,9月份出口增长20.2%,10月份出口增长23.8%.

财政收入增长较快,1~10月比去年同期增长19.4%,增收1300多亿元,财政收入占国

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进一步提高。金融形势比较平稳,到10月末,M1、M2分别增长15.1%、

14.5%,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国家外汇储备已超过1500亿美元。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

加,生活水平继续提高,10月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59270亿元,同比增长13.4%.

从前三个季度的经济运行情况来看,经济形势总体上是好的,预计全年经济增长可望达

到7%甚至略高一些。这样的增长速度在世界上也是相当高的。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经济形势出现了一些好转迹象:(1)工业经济效益水平提高。

1~9月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比去年同期提高7个百分点,其中成本费用利润率

提高1个百分点,总资产社会经济发展贡献率提高0.2个百分点,产品销售率提高0.8

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下降1.7个百分点。1~9月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总额

1200多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71%,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

480多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5倍。(2)外贸出口进一步回升。随着亚洲周边国家

的经济复苏、需求增加,我国对日本、韩国、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等国的出口增长加快

;同时国家加大了出口退税力度,有力地促进了出口的增长。从7月份开始,出口增长

开始回升。7月、8月、9月、10月出口增长分别为7.5%、17.8%、20.2%、23.8%.预

计全年出口增长可达5%左右。(3)物价下降出现减缓的迹象。8月份,受季节性因素

和肉禽价格进一步回升的影响,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月上涨1%,比去年同月下

降1.7%;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比上月上涨0.6%,比去年同月下降2.6%.9月份,因部分地

区调整学杂费、房租、水电费价格以及部分食品价格上涨,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

上月上涨2%,比去年同月下降0.8%;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比上月上涨0.7%,比去年同月

下降2.8%.10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比去年同月下降0.6%,商品零售价格下降2.6%,降幅均

比上月缩小0.2个百分点。此外,随着工业生产稳步增长,工业品市场回暖,工业品价

格降势也在趋缓。7月、8月、9月,工业品出厂价格分别下降2.5%、2.3%、2.1%,工

业品原材料购进价格分别下降3.4%、3.3%、1.8%.

(二)经济环境日趋严峻的一面不容忽视

以上三种迹象表明,经济增长出现一些好转的迹象,但还没有形成好转的趋势,目

前还不能作出经济增长出现止跌回升、走出谷底的判断。对今后面临的国内外经济环境

是逐步好转还是比较严峻?还有待观察。

从国际经济环境来看,美国经济可望保持一定的增长,但由于美国股市出现一定的

泡沫成分,美元对欧元、日元出现一定的贬值趋势,不排除出现股市动荡、外资抽逃、

消费萎缩、使经济增长发生逆转的可能性。日本经济开始缓慢复苏,但由于日本内需市

场容量有限,日元升值不利于增加出口,所以日本经济复苏的基础还不稳固。美、日GDP

占世界GDP的40%,美、日经济走向如何,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比较大。欧盟经济正在稳

步增长,但由于欧元的实施,欧元区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不断加强。亚洲周边国家和地

区的经济开始复苏,即使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出现好转,对我外贸出口和利用外资也

将形成一种竞争关系。综合以上一些情况,2000年世界经济增长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

即使经济增长快于1999年,对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也不是很多,相反,对我国

经济形成竞争的不利因素在增加。从总体上看,2000年我国外需压力还是很大,外贸顺

差有可能进一步减少,利用外资也有可能会下降,外贸外资的减少,需要通过进一步扩

大内需来弥补。

从国内经济环境来看,2000年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仍很突出。目前市场需求依然疲

软,大多数工农业产品生产过剩,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居民消费意愿不强,民间投资不

振,银行贷款行为趋于谨慎,资金供应趋紧,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增加,社会就业压力加

大,等等。当前经济问题,集中到一点,就是通货紧缩趋势仍在发展和蔓延。到1999年

9月份为止,全国社会商品零售价格指数连续24个月负增长,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连续18

个月负增长,生产资料价格指数连续42个月负增长。按照巴塞尔国际清算银行的定义,

一国消费品价格连续两年负增长,就可视为通货紧缩。我国实际上已经达到这一标准。

造成通货紧缩的原因,从短期因素看,是有效需求不足;从中长期因素看,多年来的重

报告总结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个人总结述职报告实习报告

实践报告工作汇报辞职报告调研报告党政报告

演讲致辞公众演讲竞聘演讲

就职演说安全生产爱国演讲英语演讲开幕闭幕庆典致辞

贺电慰问领导讲话

党政相关入党申请入团申请

转正申请思想汇报党性分析事迹材料申报材料行风建设

公文范例

主持词

求职应聘个人简历英语简历自我鉴定自我介绍

自荐信求职信会议发言婚丧嫁娶祝福祝贺广播稿

心得体会经验交流公务员法政治学习读后感

学习心得创业计划

征文范文应用文论文格式英语作文

综合范文合同范本文秘工作办公表格计划方案社交礼仪

节日相关规章制度毕业设计法律文书时政专栏

论文中心

经济论文

教学论文

法律论文

商务论文

行政论文

医学论文

艺术论文

理工论文

文史论文

免费教案

站内范文搜索

|网站首页|综合范文|报告总结|心得体会|求职应聘|演讲致辞|党政相关|时政专栏|英语作文|教案大全|论文撰写|经济论文|教学论文|法律论文|商务管理|

|行政管理|医学论文|艺术论文|理工论文|文史论文|文档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范文先生网>>商务管理>>信息管理论文>>正文

相关文章

现代企业成本管理的宏观视角

会计论文:现代企业成本管理的宏…

ERP项目在同力公司的实施调查

图书馆实施业务外包的意义和策略

加快实施知识管理,促进传统企业…

对我国上市公司实施管理者收购(…

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及政策取向

加快实施知识管理,促进传统企业…

对我国上市公司实施管理者收购(…

论国有资本宏观财务目标的分割

为什么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我国实施人力资源会计的可行性分…

试论会计委派制实施的可行性

有限度的会计委派制及其实施环境

政府宏观管理与行业自律相结合—…

热门文章

我国企业信息化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经济一体化与国家的碰撞

中国公共管理案例研究与教学探析

新公共管理对中国行政管理改革的…

公共行政的民主和责任取向析论

论公共政策分析中的“公共”原则…

中西方法治理念下的政府公共行政…

市场失灵、政府失灵与政府干预

高校图书馆如何为高等函授教育服…

中美教育行政组织比较研究

实施宏观调控政策的力度

论国有资产重组中的合谋行为及其…

国有资产流失的现状及对策

新公共管理:当代西方公共行政的…

走向公共管理的治理理论

创新:迈进新世纪的图书馆管理

高校图书馆如何为高等函授教育服…

知识经济时代的图书馆人力资源管…

地方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若干问…

网络环境下我国图书馆服务模式的…

实施宏观调控政策的力度

实施宏观调控政策的力度

更新时间:2007-8-1621:03:58

复建设导致经济结构严重失衡。这次通货紧缩,实际上是短期的有效需求不足与中长期

的结构不合理因素交织并发,从而使我国面临前所未有的通货紧缩压力。我国这一轮经

济增长下滑的周期最长,从1992年算起,至今已长达7年,目前下滑的趋势仍在发展。

特别是这两年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对拉动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仍未从根本上

遏制住经济增长下滑的趋势。2000年国内经济环境依然比较严峻。

二、2000年经济工作需要把握好的几个关系

2000年经济面临的国内外经济环境不容乐观,综合各方面的情况分析,预计这年经

济增长的社会经济发展贡献率提高0.2个百分点,产品销售率提高0.8个百分点,资产

负债率下降1.7个百分点。1~9月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总额1200多亿元,比

去年同期增长71%,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480多亿元,比

去年同期增长1.5倍。(2)外贸出口进一步回升。随着亚洲周边国家的经济复苏、需

求增加,我国对日本、韩国、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等国的出口增长加快;同时国家加大

了出口退税力度,有力地促进了出口的增长。从7月份开始,出口增长开始回升。7月、

8月、9月、10月出口增长分别为7.5%、17.8%、20.2%、23.8%.预计全年出口增长可

达5%左右。(3)物价下降出现减缓的迹象。8月份,受季节性因素和肉禽价格进一步

回升的影响,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月上涨1%,比去年同月下降1.7%;商品零售

价格总水平比上月上涨0.6%,比去年同月下降2.6%.9月份,因部分地区调整学杂费、房

租、水电费价格以及部分食品价格上涨,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月上涨2%,比去

年同月下降0.8%;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比上月上涨0.7%,比去年同月下降2.8%.10月份

居民消费价格比去年同月下降0.6%,商品零售价格下降2.6%,降幅均比上月缩小0.2个

百分点。此外,随着工业生产稳步增长,工业品市场回暖,工业品价格降势也在趋缓。

7月、8月、9月,工业品出厂价格分别下降2.5%、2.3%、2.1%,工业品原材料购进价

格分别下降3.4%、3.3%、1.8%.(二)经济环境日趋严峻的一面不容忽视

以上三种迹象表明,经济增长出现一些好转的迹象,但还没有形成好转的趋势,目

前还不能作出经济增长出现止跌回升、走出谷底的判断。对今后面临的国内外经济环境

是逐步好转还是比较严峻?还有待观察。

从国际经济环境来看,美国经济可望保持一定的增长,但由于美国股市出现一定的

泡沫成分,美元对欧元、日元出现一定的贬值趋势,不排除出现股市动荡、外资抽逃、

消费萎缩、使经济增长发生逆转的可能性。日本经济开始缓慢复苏,但由于日本内需市

场容量有限,日元升值不利于增加出口,所以日本经济复苏的基础还不稳固。美、日GDP

占世界GDP的40%,美、日经济走向如何,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比较大。欧盟经济正在稳

步增长,但由于欧元的实施,欧元区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不断加强。亚洲周边国家和地

区的经济开始复苏,即使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出现好转,对我外贸出口和利用外资也

将形成一种竞争关系。综合以上一些情况,2000年世界经济增长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

即使经济增长快于1999年,对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也不是很多,相反,对我国

经济形成竞争的不利因素在增加。从总体上看,2000年我国外需压力还是很大,外贸顺

差有可能进一步减少,利用外资也有可能会下降,外贸外资的减少,需要通过进一步扩

大内需来弥补。

从国内经济环境来看,2000年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仍很突出。目前市场需求依然疲

软,大多数工农业产品生产过剩,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居民消费意愿不强,民间投资不

振,银行贷款行为趋于谨慎,资金供应趋紧,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增加,社会就业压力加

大,等等。当前经济问题,集中到一点,就是通货紧缩趋势仍在发展和蔓延。到1999年

9月份为止,全国社会商品零售价格指数连续24个月负增长,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连续18

个月负增长,生产资料价格指数连续42个月负增长。按照巴塞尔国际清算银行的定义,

一国消费品价格连续两年负增长,就可视为通货紧缩。我国实际上已经达到这一标准。

造成通货紧缩的原因,从短期因素看,是有效需求不足;从中长期因素看,多年来的重

复建设导致经济结构严重失衡。这次通货紧缩,实际上是短期的有效需求不足与中长期

的结构不合理因素交织并发,从而使我国面临前所未有的通货紧缩压力。我国这一轮经

济增长下滑的周期最长,从1992年算起,至今已长达7年,目前下滑的趋势仍在发展。

特别是这两年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对拉动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仍未从根本上

遏制住经济增长下滑的趋势。2000年国内经济环境依然比较严峻。

二、2000年经济工作需要把握好的几个关系2000年经济面临的国内外经济环境不容乐观,综合各方面的情况分析,预计这年经

济增长的社会经济发展预期目标为7%左右,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但仍然要付出艰巨的

努力。对此,2000年经济工作需要着重把握和处理好几个带有全局和战略意义的关系。

(一)既要坚持扩大内需,又要加大结构调整和科技进步的力度

扩大内需的核心是促进经济增长,扩大经济总量。但是,由于目前我国的经济增长

越来越受到结构不合理因素的制约,如果不调整结构,经济增长就不可能上去。调整结

构,不能是短期的、局部性的调整,而必须是中长期的、战略性的调整;不仅要调整产

业结构、产品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而且要调整地区结构,加快西部大开发,这是关系

经济长远发展的重大举措。结构调整要取得成效,必须以技术创新为动力,不能再走低

水平建设的老路。应在技术进步的基础上,坚决淘汰落后的、重复的生产能力,发展高

新技术产业和有发展前景的行业和企业,对传统产业进行较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和固定资

产更新,不断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处理好扩大内需和结构调整的关系,实际上

是处理好经济总量与结构的关系,二者是不矛盾的。扩大内需的一个重要拉动力,就是

扩大投资需求。这两年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以国债投资为主导,重

点投向基础设施等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和领域,不断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扩大内需是

为了促进发展,增加经济总量,但同时也是调整结构的过程,是科技进步的过程。我们

要以技术创新为动力,在扩大内需、促进发展的同时不断调整结构,在结构调整的基础

上求得更好的发展。

(二)既要坚持政府投入,又要努力扩大社会投资和居民消费

坚持政府投入,是在当前经济不太景气、社会投资和居民消费未完全启动以前的必

然选择。但是,政府投入数量是有限的,要受制于国家财力的制约,而近几年国家财政

状况总体上比较困难,这两年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国家增加发行2100亿元国债,专项

用于基础设施等项建设。政府的这笔投入,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相比,数量要少

得多。启动经济增长的真正动力,要靠社会投资和居民消费的正常回升,不能只靠政府

投入来支撑经济增长,否则国家财政难以承受,经济增长也不能持久。所以,政府投入

的着力点,是要努力引导和扩大社会投资和居民消费,使政府投入起到“四两拨千斤”

的作用。具体来说,就是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贴息、参股、合资、补贴、担保等方式,

带动更多的社会投资。例如:1999年下半年国家增发600亿元国债,其中150亿元用于

企业技改项目的贴息和补充相应的资本金,以此带动银行贷款1500多亿元,使社会投资

规模迅速扩大。与此同时,2000年要继续落实已经出台的增加城镇中低收入居民收入的

政策,要通过实施农村税费制度改革、完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等措施,努力增加农民收

入,并结合出台一系列鼓励消费的政策,努力扩大城乡居民消费。

(3)既要积极推进改革和发展,又要高度重视保持社会稳定

2000年要扩大内需、调整结构和实现科技进步,立足点是要保持经济又快又好的发

展。解决当前中国经济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坚持发展。发展是硬道理,这一点是不能

动摇的。但是,要取得又快又好的发展,必须以改革为动力。2000年各项改革已处于攻

坚阶段。特别是国有企业改革,是改革的重中之重,将使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企业实现三

年改革脱困和基本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目标。只有国有企业搞好了,效益上来了,才能

为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加快改革和发展,使社会稳定问题显得更加重要。改革和发展,

最终是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取利益的,因而是有利于社会稳定的。但在改革和发展的进程

中,因结构调整、企业改革、机构改革的深化,使下岗、失业现象增加;因社会环境的

不断变化,竞争加剧,一些人的习俗、观念适应不了环境变化的需要;等等,如果处理

不慎,极易引发社会不安定因素。社会不稳定,改革和发展将一事无成。一个稳定的社

会环境,是顺利推进改革和发展的基本保障。因此,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

系,使三者相互协调和统一。

三、抓住重点,加大实施宏观调控政策的力度

2000年经济工作任务涉及方方面面,非常艰巨而又重要。但基本着眼点是扩大内需、

促进经济增长,并在贯彻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精神的基础社会经济发展上,以国有企业

改革为中心全面推进各项改革,同时注意保持社会稳定。从这个基点出发,2000年经济

工作要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继续加大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力度

连续两年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其拉动经济增长的效果是显著的。由于2000年有效

需求不足和通货紧缩趋势尚未有效遏制的矛盾仍很突出,在社会投资和居民消费未完全

启动以前,为了保持经济的较快增长,必须坚持实施行之有效的积极财政政策,并加大

其力度。现在银行资金充裕、存贷差达1.2万亿元,生产能力充足、近1/3的生产潜力

未能发挥出来,劳动力丰富,面对钱多、物多、人多的因素,应是加快发展的好时机。

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这些资源就会白白浪费掉。实践证明,财政政策对资源利

用具有见效快、导向作用大、宏观配置合理的特点,通过财政向商业银行发行长期国债,

动用部分社会储蓄资金,将相对过剩的人、财、物资源利用起来,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

力的发展。

2000年继续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仍以扩大财政支出为主要形式,双管齐下,

通过发行长期国债进一步扩大投资和继续落实增加居民收入的政策来扩大消费支出;同

时要运用好税收政策,包括实行必要的减免税政策,通过适当减少财政收入的形式,进

一步刺激投资、消费和出口。这样,中央财政赤字和债务规模将进一步扩大。有人担心,

会不会引发财政风险?据初步测算,1998年,我国中央财政赤字(按国际通行口径,包

括为弥补债务利息支出而形成的赤字,下同)和债务余额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

别为2.15%和9.9%;1999年约为2.80%和12.0%;预计2000年中央财政赤字占GDP的比

重与上年大体持平,仍控制在3%的警戒线以内,债务余额占GDP的比重约为14.0%,仍

明显低于60%的警戒线。我国发行国债尚有一定的空间。积极财政政策是否有风险,关

键在于能否管好用好国债资金。只要国债资金能够发挥好的效益,促进经济较快的发展,

就能够为偿还债务创造有利条件,不会引发财政风险,也不会给后人留下债务包袱。近

一两年,财政税收每年增收超过1000亿元,其中就包含了积极财政政策带来的增收效应,

国债投入已经出现良性循环的效果。

(二)进一步发挥货币政策的作用

在当前经济偏冷的情况下,要采取相应扩张的宏观调控政策,使社会资金得以充分

利用。如果仅仅财政政策是扩张的,而没有货币政策的相应配合,就难以充分调动社会

资金来支持经济发展,进而会减弱整个宏观调控的效果。例如:将国债资金投入具有一

定经济效益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采取贴息方式投入企业的技术改造等,都需要大量的

银行贷款与之相配套,如果银行配套贷款跟不上,就会影响整个国债投入的效果。因此,

必须进一步发挥货币政策的作用。一是要保证国债资金配套贷款的及时投入;二是要满

足企业流动资金贷款的需要;三是要支持广大中小企业的发展;四是要适当降低存款准

备金率,促进商业银行扩大贷款,同时对有困难但需要扶持的中小金融机构,给予再贷

款支持;五是要大力开展住房、教育、汽车以及大件耐用消费品等方面的消费信贷业务

;六是要发展资本市场,积极开拓直接融资渠道。总之,要保持货币供应量的必要增长。

只要积极财政政策不出现风险,实行相应的货币政策也不会有风险。金融业要正确处理

支持经济增长与防范金融风险的关系,在改善金融服务的同时,要继续深化金融改革,

健全银行内控机制和银行监管机制,完善金融法制。

(三)大力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

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一中全会提出,用三年左右的时间,通过改革、改组、改造和

加强管理,使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亏损企业摆脱困境,使大多数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初步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2000年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后一年,是搞好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

关键。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首先要尽最大努力

实现这一目标。要从不同行业和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不平衡发展的客观进程,着

力抓好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老工业基地,把解决当前的突出问题与长远发展结合起来,

为国有企业跨世纪发展创造条件。”

2000年要重点做好以下一些工作:(1)推进社会经济发展工业结构调整。继续压

缩纺织、煤炭、冶金、石化、建材、机电、轻工等行业的过剩生产能力,坚决淘汰那些

技术落后、资源浪费、产品质量低劣和污染严重的企业。不断优化工业结构,缓解重复

建设压力,增强企业活力。(2)加大技术改造力度。继续拨出一部分国债资金用于企

业技术改造的贴息贷款。对于技术改造所需先进设备的进口,国家可适当提供外汇、免

税等优惠政策。对国家鼓励的高新技术产业、新兴行业等项目的国产设备投资,实行按

40%的比例抵免企业所得税。(3)实行债权转股权。对一些有特别困难、但有一定发

展前景的国有企业,实行债权转股权。逐步解决企业资本金不足、资产负债率高的问题,

同时盘活银行的不良资产。(4)拓宽直接融资渠道。完善股票发行、上市制度,使更

多的经济效益较好、符合条件的国有企业上市,增加企业的资本金。选择一批信誉好、

发展潜力大的国有控股上市公司,配售部分国有股来筹集资金。一些资信好、实力雄厚

的特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可在境内外发行企业债券,进行滚动发展。(5)实施规范

化的公司制改革。除少数关系国计民生的企业实行国有独资有限公司外,积极发展具有

多元投资主体的股份有限责任公司,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处理好“老三会”(党委

会、工会、职代会)和“新三会”(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的关系,加强企业领导

班子建设,强化内部管理,实行企业会计外派制度,完善企业在经营、用人、分配等方

面的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四)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这是加快国有企业改革、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条件。要继续做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

再就业和基本生活保障工作。但是,成立再就业服务中心,按“三家抬”(财政、企业、

社会负担)的办法来保障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只是一种过渡性措施。要从根本上解决

国有企业人员多等方面的问题,最终要靠建立健全全国统一的、覆盖所有企事业及行政

机关单位职工的、由政府承担并强制执行的社会保障制度。我国原有的社会保障制度,

是实行由政府通过企事业单位从当期收入中偿付各项社会保障费用的现收现付制,近期

社会保障改革的方向是由现收现付制转向通过个人帐户实现的基金积累制,即职工在领

取工资后向社会保障基金缴付社会保障缴款,这笔缴款连同企业缴付的部分社会保障缴

款都进入职工的个人帐户,以后就从职工的个人帐户中支付他们的社会保障开支。实行

基金积累制,对新参加工作的职工来说是没有问题的,他们有足够的工作时间在个人帐

户中积累足够的养老金。成问题的是,已退休的职工和在实施个人帐户制度以前较早参

加工作的在职职工(统称老职工),由于在过去的工作年限里没有直接为自己积累养老

金、医疗保障基金、住房基金等,而是通过预先扣除把保障费用转化为政府收入并凝固

在国有资产中。转入基金积累制以后,老职工新建的个人帐户中的资金很少,已退休职

工的个人帐户则完全是空的。因此,在实施从现收现付制向基金积累制转轨时,政府应

对老职工过去对养老金基金的贡献作出补偿,这就需要由政府出面来筹集和建立社会保

障基金,这是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条件。要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对所有不

同经济成分的企业和职工依法收缴社会保险费,提高收缴率,筹集社会保障基金;同时

也要考虑,在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过程中,对国有股权变现

所得,中小企业的拍卖、租赁所得,国有房地产的出售、租赁所得,以及财政预算支出

的安排,要按照一定比例划入社会保障基金。条件成熟时要着手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制

度。

(五)加强科技与经济的结合

科技进步是加快结构调整和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要加强科技与经济的结合,

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充分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但是,目前我国

最薄弱的环节,不是科技水平低,而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环节滞后,这与现行科

技体制和生产体制密切相关。现行科技力量主要集中在科研院所,与生产相脱节。企业

的科技力量非常薄弱,许多优秀科技人才都集中在科研院所。这种体制,大大阻碍了将

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进程,使先进的科学技术无法得到及时的应用和推广。为此,

要深入进行科技体制和生产体制的改革,将应用科技的基本力量从原来的科研院所下放

到企业中去,使企业成为应用科技研究的载体和主要力量。这也是当今发达国家的通行

做法。科技力量与企业合二为一,既可以使科研经费得到保障,使科技人员有了用武之

地,又可以使企业生产有技术创新力量的支撑,增强企业的竞争力。2000年要基本完成

科研机构管理体制的改革工作,使应用科研机构转制为企业,或纳入企业的科研体系中

去。对于高校中的应用科技力量,也要逐步分离出来,按照科研机构改革的方向进行运

作。

此外,要加强知识产权的立法和执法力度,保护技术创新者的利益。尽快制定反垄

断法和严格执行反不正当竞争法,规范技术市场及其他市场,维护多种所有制经济平等

竞争的市场秩序。建立鼓励技术投入的税收制度。政府除了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和对市场

前景好的共用性产业技术的研究开发提供资助外,应制定鼓励企业进行技术投入的政策。

如:对技术转让收入、设备投资等扣减所得税;改进现行的增值税制度,明确企业研究

篇9

中图分类号:G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88(2011)05-0063-04

为全面了解河南省地市级公共图书馆的人员队伍建设情况,2008年11~12月份,笔者通过发放表格、电话咨询、邮寄信函、实地考察等方式对我省15所地市级公共图书馆人员结构、知识结构、读者对图书馆服务的评价、业务培训情况等方面进行了调查采访,并对所反馈的信息作了认真的统计核实,目的在于使调查结果符合当前我省地市级公共图书馆的实际情况,在此基础上总结我省地市级公共图书馆队伍建设的实践经验,分析人员队伍建设中存在的薄弱环节,找出产生问题的真正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切实可行的办法和措施,为我省地市级公共图书馆队伍创新提供决策参考,从而推动我省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1]。

1 河南省地市级公共图书馆人员队伍的基本情况及分析

1.1人员结构(见表1)

从河南省地市级公共图书馆现有人员结构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几个结论:①我省地市级公共图书馆除开封市馆未超编(现有编制79,现有人员57人)外,其他各馆超编现象严重。图书馆行业被当今社会认为是清贫行业,主要是职工的工资福利待遇比较低,大中城市图书馆、高校图书馆的工作人员有条件的纷纷跳槽转行[2]。但在我省各地市中,图书馆与一些经营不好,效益差的企业相比,却又是一个可以旱涝保收的事业单位,因此一些权力人士总是千方百计将自己的亲属、子女、关系户、朋友调进图书馆,文化系统为解决本系统子女和下岗家属的就业问题,也把图书馆看作是吸纳人员的最好去处,致使图书馆人员超编现象逐年上升。②从学历层次看,分布结构是从低到高的金字塔或亚腰葫芦型。学历起点低,高学历人才少,研究生学历空白。尽管从表1的统计数字表明目前我省地市级公共图书馆人员具有大专以上学历者超过60%,但真正起始学历为正规院校本、专科毕业生者不多,不少人员是高中甚至是初中毕业生,他们虽然通过函授、电大、自学考试等成人教育形式拿到了大专、本科学历,在文化专业方面有不同程度的进步和提高,但客观地讲,存在着先天不足,基础薄弱的问题。③从职称结构分析可以看出我省地市级公共图书馆正高级职称极少(只有1人),副高级职称偏少(只有57人),中级职称占专业人员的40%。原因在于公共图书馆的技术人员平时忙于实际工作,从事技术含量高的科研工作少,河南省职称晋升条件对于公共图书馆的技术人员来说有点太高。④从年龄结构调查中可以看出,由于历史形成,图书馆领导层有年龄老化的现象,而工作人员平均年龄在30~45岁之间。⑤从男女比例调查表中可以看出,我省地市级公共图书馆性别比例严重失调,大部分是女同志,业内人士甚至称图书馆为“女儿国”。女同志多的地方是非多,且许多女同志结婚后生孩子,许多时间投入到孩子、家庭上,精力分散,影响工作质量。还有许多女同志,孩子大了,职称有了,虽不高也是中级了,于是她们在工作上只求过得去,对自己的事业没有多少追求,满足于现状。这些都必定影响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1.2 知识结构(见表2)

人员队伍的知识结构是一个图书馆综合实力的体现,关系到图书馆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与服务效益。图书馆管理包括业务管理、设备管理、人事管理、经费管理、行政管理、党团政治思想管理等,因此图书馆管理需要多方面的知识,多方面的人才。

从笔者对15个地市级公共图书馆人员队伍知识结构的调查中得知,我省地市级公共图书馆人员队伍的学科结构、知识结构不合理。表现在:①知识结构比较单一,缺乏科班毕业的人员。在我省地市级公共图书馆从业人员中,具有图书情报专业学历的专业人员占图书馆总体人数的比例很小。其他专业的技术人员对图书馆专业深层次的内容了解不多,尽管都是大学生,但在图书馆岗位还不算十分称职,不能得心应手地解答读者提出的各种咨询问题,或完成好图书馆难度较高的业务工作。②外语人员短缺。由于因特网的迅速普及与应用,越来越多的图书馆作为一个节点联入网络并开展网络信息服务,而网络中流动的信息中英文信息量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在互联网上有95%以上的信息是英文,要想在网络中畅游,有效地开发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则需要具备一定的外语阅读水平,尤其是英文水平。③缺乏计算机人才。我省地市级公共图书馆中具有计算机专业的本、专科学历者除极少数馆外,绝大多数图书馆是空白,这对图书馆的现代化建设是极为不利的。

1.3 读者对图书馆服务的评价

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及态度代表着人员队伍的思想政治水平和职业道德状况,所以我们也将其列入调查范围。因这项调查如果全面开展涉及面太大(15个地市级图书馆及其读者),不易操作,因此我们仅对濮阳市图书馆主要读者群发放调查表,利用读者到图书馆借书,阅览的机会,了解读者对工作人员服务情况的反映。这次调查共发放调查表400份,收回384份,有效卷376份。通过调查,读者对工作人员满意的占33.60%;基本满意占48.18%;不满意占18.22%。仅从一个馆概括出15个地市的情况,难免以偏概全,但我们的目的主要是要说明我省地市级公共图书馆人员队伍的职业道德和政治思想状况,期望能起到“窥一斑而见全豹”的作用。

从调查情况看,广大读者对我们市级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工作和服务质量给予了肯定和赞扬,同时出于对图书馆的爱护和关心,也给我们留下了一些宝贵的建议和意见。从提高工作水平角度出发,我们认为馆员服务意识不够强,敬业精神差,工作方法,尤其是语言艺术确实有待提高。

1.4 业务培训情况

最近几年来,我省地市级公共图书馆都重视在职人员的培训工作,并(去掉)针对不同对象,采取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进行培训。主要有以下形式:①有的馆充分发挥本馆潜力,以老带新,馆里自己办班,组织学习。图书馆请几位有工作实践经验的同志,发挥他们的专长,请他们当老师,在馆内举办学习班,每周五下午学习;有的馆从省里或高校图书馆请老师给馆里工作人员授课,集中培训。这种植根于本馆的培训方法,能联系本馆实际,学用结合,学员不离开工作岗位,一边学习,一边工作。②参加省图书馆或郑州大学信息管理系举办的图书馆学基础知识短训班,分编知识培训班等。③参加正规化、系统化的函授教育,电大教育,党校教育,远程教育等。

从调查及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省地市级公共图书馆业务培训已初具规模,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少,主要有:①部分领导对图书馆在职人员培训工作的意义认识不足,措施不得力,针对性不强,缺乏总体规划。有的图书馆对在职人员培训工作抓得不紧,放任自流,没有组织学习,即使组织了,也有“走过场”之嫌。②有的图书馆对业务培训重视不够,没有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和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职工参加学习的兴趣不大,积极性不高。③大部分图书馆经费比较困难,常年的包干经费除了工作人员的工资所剩无几,对选派一些同志到各类型学校深造或到外地培训有心无力,经费负担不起。④有的单位业务培训和继续教育目的的不够明确,没有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开办培训课程。培训内容老化、老套,用的教材甚至仍是八十年代的,导致不少人员还停留在传统的专业知识与观念上。⑤有的图书馆是为了应付上面的检查而进行培训,有的是为了完成年度计划而进行培训。

2 公共图书馆队伍创新与图书馆可持续发展应采取的对策与措施

从以上的调查和分析我们知道,我省地市级图书馆人员队伍目前确实缺乏,整体素质也不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人员队伍创新问题如不高度重视,势必影响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对图书馆人员队伍进行创新。笔者认为,对公共图书馆队伍进行创新和实现图书馆可持续发展应采取以下对策与措施:

2.1 图书馆管理层的创新

公共图书馆隶属于文化行政主管部门,自身没有用人权,造成急需的人才进不来,进来的人员素质低,不能满足需要的局面。因此,要通过体制改革,给图书馆自主用人权。要对图书馆的领导班子进行必要的调整以达到图书馆管理层的最佳结构,逐步组成一个专业知识、年龄、经验、才能、见识、身体、品德、素质都兼优的领导班子,并保持相对的稳定性。走马灯式的频繁调动也不利于熟悉情况,积累经验。图书馆领导班子成员的人数也应有所规定,人浮于事的现象应解决,领导多了反而办事难,耽误工作。图书馆管理者的知识结构也应该进行完善和创新,为了适应管理图书馆的需要,图书馆管理者的知识结构至少应当包括以下五个方面:一是领导管理的知识,二是图书馆学情报等的知识;三是信息技术的知识;四是文化法律的知识;五是市场财会的知识等[3]。

2.2 图书馆职工队伍的创新

公共图书馆要健康、稳步、持续地发展,要为广大读者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服务和文化服务,离不开图书馆职工队伍,只有拥有一支思想、文化、专业过硬的图书馆职工队伍才能创造出公共图书馆良好的发展态势。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与其他上级主管部门要重视图书馆人员队伍建设,图书馆要重视图书馆人员队伍创新。具体来说图书馆职工队伍创新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要通过以业务改革为目标的人事制度改革来进行队伍创新。首先,实行竞争上岗制,打破干部任用“铁交椅”制度,使真正有领导才能、热爱图书管理岗位的技术人员及时充实到科室领导层;推行全员合同聘用制,优化现有的人力资源,使每位技术人员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进一步加大地市级图书馆用人机制和灵活激励机制,把传统的岗位责任制与目标考核制、量化任务考核制、课题项目考核制、经济指标考核管理制等针对不同部门、不同岗位的多种管理模式结合起来,把传统的以职称职务高低为基础的工资制逐步改变为所任岗位,所担负工作任务挂钩的动态工资制,采取多种形式的激励手段,完善考核制度,以公平、公开的竞争为手段,完善队伍创新制度。其次,实施图书馆职业准入制度[4]。图书馆事业要兴旺,要发达,要持续发展,必须严把入口关。从事图书馆事业的人员必须要同律师、医生、会计师一样,只有通过了全国图书馆从业人员的资格考试,获得了准入资格证书方能上岗。按照国际上图书馆界成功的先例,建立图书馆员职业准入制度,求职者要先通过学历验证,然后参加图书馆学专业知识、计算机、外语和综合素质测试,确认合格后,才能颁发准入证书,等待图书馆正式聘用才能上岗工作。这既从根本上切断了不合格人员入馆渠道,又优化了图书馆人力资源。②倡导图书馆服务文化,提倡图书馆精神,使队伍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图书馆服务过程实际也是传播文明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可以有一些馆规条约来管束,使员工照章完成自己对读者的服务。但服务文化是图书馆组织的灵魂,是图书馆的一种精神,是图书馆人共同拥有的精神家园。每位员工有了这种自觉为读者服务的精神世界,他们便会不计较个人得失,把图书馆的利益放在首位,主动、热情地为读者服务,这是馆规条约管理不出来的服务境界。因此,我们要倡导服务文化,提倡图书馆精神,加强人员队伍的思想工作,不断提高人员队伍的思想觉悟,使之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只有这样,才能把为读者服务作为思想和行动的准则,才能为图书馆事业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力量。③队伍创新要在现有的基础上调整提高。首先,提高图书馆人员队伍的学历水平,改变图书馆人员队伍知识结构单一的状况。人员队伍的学历水平是衡量其知识结构和素质水平的一个基本标志,图书馆事业要发展,就必须提高人员的学历水平。由于近几年图书馆的现代化速度明显加快,馆舍越来越豪华气派,设备越来越先进,而图书馆人才缺乏的状况越来越严重。在目前河南省地市级公共图书馆人员队伍中,既有一定专业学科知识又懂计算机、外语的人员匮乏,先进设备不能充分使用维护,电子文献不能充分开发利用,现代化服务不能正常开展,用户的高级需求难以得到满足。为解决上述矛盾,图书馆急需高学历人才,特别是掌握现代化技术和具有现代化管理理念的人才,这就要求地市级图书馆要陆续出台学历教育奖励办法,鼓励技术人员参加学历教育,特别是急需专业学历的学习。其次,优化图书馆人员队伍的年龄结构。大至一个社会,一个单位,小至一个家庭,都是由老年、中年、青年等不同年龄的人组成,不同年龄的人既有不同的智力,也有不同的职能,有的任务需要老年人来承担,有的工作需要中年或年轻人来完成。一般而言,一个完整的年龄结构,应该由“老马识途”的老年,“中流砥柱”的中年,“奋发有为”的青年构成一个具有合理比例的综合体系,并处于不断发展的动态平衡之中。只有这样的年龄结构,才能按照人的心理特征与智力水平,发挥其各自的最佳效能。

2.3 引进和猎头新成员的创新

引进和猎头的新成员是图书馆队伍创新方面十分重要的一环。引进和猎头的新成员应该是高层次的、复合型的、网络技术水平较高的或经营型的人才。要改变图书馆的一些岗位“什么人都可以上岗”的陈旧观念。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曾经在一年中引进3位博士生、2位硕士生和1位本科生,其中3位博士生被安排在一线阅览编目岗位,他们一上岗就具备了良好的计算机、外语及文化水平,使一线的服务和编目质量明显提高。国家图书馆近年从社会上引进信息技术人员,使全馆的系统网络管理明显改观。这些都是引进与猎头新成员带来的新气象。作为发展中的地市级图书馆,引进与猎头人才更是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 蒋丽静.论人力资源管理的现代化是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J]图书馆论坛,2004(5):51-53.

[2] 赵益民.21世纪公共图书馆的社会责任与社会职能.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9(2):11-14.

篇10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律师法律服务业也在不断的发展,客户对律师法律服务的质量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为此,要确保律师为当事人提供的法律服务专业、高效、优质,就必须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持续稳定的法律服务质量管理体制。

一、法律服务质量的现状及问题

(一)律师业务水平不精

律师队伍的整体执业水平不高,缺乏办大案、办疑难案件的能力。在我县,律师的学历普遍不高,没有一位律师是拥有法学研究生文凭的,法律科班毕业的也瘳瘳无几,大多是通过网络教育、成人高考和函授等形式取得法律本科文凭。有些律师工作虽然认真,但业务水平不高,知识不扎实,承接的案件业务不熟悉,超过了自己办案难度的案件,在一定程度上就影响了法律服务质量,引起了当事人的不满。再者,在多数律师平时不善于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学习,把自己来束缚“老框框”内,尽凭老经验和老的做法处理事情,思想和业务素质不能适应新形势和新要求,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和社会要求,更不可能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

(二)律师缺乏质量意识

很多律师重经济轻质量,不愿意受理小案件、经济标的不大的案件,即使受理了也敷衍了事,或者交给刚跨入该行业的年轻的律师承办,对案件的办理结果毫不关心或根本没有考虑办案质量的意识。加之分配制度的矛盾,使得律师以追求经济效益为目标,并不把满足顾客需要摆在首位,更谈不上超越顾客需求,有些律师注重眼前利益,甚至放弃省市司法行政系统组织的学习、考察机会。

(三)服务质量管理滞后

目前,在我国依据现行《律师法》建立的律师事务所绝大多数都是合伙制的律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的合伙人就是律师事务所的管理者。事务所的主任律师或者名律师往往以习惯的操作方式来指导律师办理案件,但是并不能使律师提供的法律服务的过程受到控制。在此情况下,律师的工作基本上是独立进行,服务提供的全过程都由律师自行操作。律师事务所的内部各项制度不健全或不落实,不依法履行法律服务管理职责。再者,“两结合”管理体制不成熟,有权的管不着,管得着的没权管,律师办案的质量问题就变得无人问津了。

二、加强对律师法律服务质量监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我国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包括法律服务在内的现代服务业,将发展法律服务业纳入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进一步提升了律师法律服务业的地位和作用。律师努力为社会和当事人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是律师业发展的根本。

(一)加强对律师法律服务质量监管是社会各方面的迫切要求

律师提供的专业法律服务承载着多方面的社会评价,有来自委托人的层面,委托人对服务的满意与否是衡量律师服务质量的重要指标。有来自律师个体的层面,其承办案件或委托事项时对办理过程的掌控和把握是体现律师个体专业胜任与否的关键。有来自律师事务所的层面,律师的服务质量代表着事务所的形象。有来自社会公众和管理机关的层面,作为专业服务提供者的律师事务所和律师都必须受到司法行政机关和律师行业管理的特别监督,这已为我国律师制度恢复建设28年来的实践所证明。而普通民众对一些涉及国计民生和社会生活中的敏感案件的关注也对律师服务质量的评价形成影响,可以说这些都是律师服务质量评价与其他行业服务质量评价最有区别的一个层面。因此,对律师法律服务质量的监管是包括律师本身在内的社会各方面的迫切要求。

(二)加强对律师法律服务质量监管是对法律服务合格“产品”监督的需要

我国正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一个健全的法治国家提供给社会成员的法律服务属于市场法律服务。市场法律服务则是具有商品属性的选择,服务对象须支付对价方能获得。拥有市场准入条件获得执业许可的法律服务者享有报酬权,但是当服务有瑕疵或过失时,有可能报酬权归于消灭,造成损害的还应赔偿,违法违纪的,还有可能受到行政处罚和行业处分。再说,服务质量也有高下之分,因此,加强对律师法律服务质量监管是对律师法律服务“产品”生产过程的一个监督。

(三)加强对律师法律服务质量监管是促进律师法律服务质量提升的需要

我国律师制度恢复建立和发展28年来,如何评价和怎样衡量律师服务质量在管理机关层面和社会公众层面仍然是缺乏系统的评价机制。一方面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的质量监督和评价体系发展很快,社会公众层面对商品和服务质量是否满足消费者要求的维权意识的逐渐增强,极大地促进了商品和服务质量的提升。另一方面,对律师的法律服务质量从国家对律师行业和律师职能管理机关看,已经颁布和制定的有关律师服务质量的监督和管理规章缺乏,在司法部转发的《律师事务所内部管理规则》(试行)的通知(司发通[2004]32号)中,仅在第四章第34条中提到“律师事务所应当建立服务质量管理制度,对律师的服务质量进行跟踪监督”。而2004年3月20日五届全国律协第九次常务理事会通过的《律师执业行为规范》中竟没有涉及律师服务质量的规范性条款,只是在第八章,业务推广的第115条中提到一句“律师应通过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提高法律服务质量……”。2008年7月21日司法部出台的《律师事务所管理办法》、《律师执业管理办法》中也没有直接提到服务质量管理的条款,因此,在其他行业服务质量已经成为服务提供者和消费者最为重视的要素时,对律师的法律服务质量也急需完善评价标准和方法,切实加强监管,促进法律服务质量的提升。

三、加强对律师法律服务质量管理的思考

通过以上对律师法律服务质量现状及问题的分析,并指出法律服务质量管理的重要性。笔者就加强律师法律服务质量管理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建立服务质量管理体系,明确律师事务所管理者在服务质量体系中的职责:

1、建立良好的服务质量管理体系,首先要求管理者科学地确定律师事务所的质量管理方针和管理目标,引导律师进行规范服务,以质量取胜。事实上,不同的律师事务所因规模、人员和定位的不同,其质量方针也是不同的。律师事务所应当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在质量方针中明确主要面对的客户群体、希望达到的质量形象和信誉以及与之相对应的措施等内容。

2、任何质量目标的实现都是以确定质量活动为基础的,管理者的质量管理活动需要通过建立、健全,并实施一系列的文件制度加以明确。针对律师行业的服务质量管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律师收费及业务合同管理制度

律师事务所应当根据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参照当地律师业收费情况,制定收费的基本标准,并建立统一收费制度。律师代表律师事务所接受当事人委托办理法律事务,必须与委托人签订委托合同,并履行收案审批手续。律师事务所对于合同的印制、空白合同的保管、合同的领用、签订及归还都应当加以明确规定,并要求律师遵照执行。对于委托人要求在格式合同以外增加风险条款,必须经律师事务所管理者同意并确认,以避免扩大律师事务所风险责任。

(2)确立执业规范制度

律师事务所可以通过编制一系列的执业规范,而使律师在办理刑事诉讼、民事诉讼、法律顾问、非诉讼等业务活动中,具有明确的操作规程。并可以通过规范化的文件管理提供样本,以提高律师的工作效率,增加客户的满意度。

(3)主、协办律师制度

主、协办律师制度要求每一法律事务的承办律师原则上不少于2人(含2人),其中至少应当有1名主办律师。主办律师对案件质量和法律文书的质量负责,承担与客户进行及时沟通、研究案情、通报进展情况的责任,并应当在诉讼中主导庭审,及时与相关部门取得联系和沟通。协办律师则主要承担法律服务过程中的资料收集、材料取送及草拟法律文书等偏重于事务性的工作。主、协办律师制度可以有效地控制案件质量和执业风险,并可以通过相互协作,提高律师的服务效率。最重要的是,主、协办制度可以迅速地使年轻律师得到锻炼和成长,从而在律师事务所建立合理的人才梯队。

(4)工作日志及案件通报制度

要求律师养成记录工作日志的习惯,并定时报送客户,得到客户的确认。这不仅是一种与客户建立良好沟通的方法,使客户对律师的工作心中有数,促进律师提高工作效率,还便于事务所了解律师的工作内容,加强对律师的监督和管理。同时,经确认的工作日志,对于防范和化解律师执业风险,解决客户投诉方面也会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5)案件讨论制

对于重大和疑难的案件,建立事务所的案件讨论制度尤为重要。通过事务所律师对案件的集体分析和研究,往往可以汇集各专业部门的意见,选择合理、有效的办案思路,作出正确的业务判断,指导客户修正其不合理的预期。

(6)隐含执业风险类法律文书管理制度

律师事务所执业风险责任的加大,不仅要求律师在出具法律文书时,应当充分考虑其必要性和可能承担的风险,更要求律师事务所建立相关审查制度,对其质量加以控制,以避免律师事务所因律师的执业过错而发生赔付。

(7)业务档案管理制度

律师事务所应当确立相应的规范确保律师在接受委托承办具体法律事务时,注意收集和保存相关证据和资料,并在法律事务办理完毕后,全面整理,入卷归档。

(8)投诉管理制度

律师事务所应当建立专门的部门处理客户的投诉,并建立完备的超过客户期望的纠正措施。在客户看来,不能积极的处理投诉,甚至比出现基本的服务问题更令人难以容忍。对于的确是属于律师工作出现问题的,事务所应当根据客观情况采取向客户道歉、退费、更换承办律师等办法进行处理,表现出律师事务所对于投诉的重视和积极态度。客户投诉如果能够得到满意的解决,客户会谅解律师的错误,或者仅针对个别律师表示不满;反之,客户投诉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客户则会对整个律师事务所留下恶劣的印象。

3、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后,管理者还应当定期进行评审,根据客户反馈意见,不断调整质量目标和落实质量管理的执行情况,保障科学的质量管理体系正常运行。

(二)建立法律服务质量评价体系,明确律师提供优质法律服务的评价方法

律师法律服务质量的高低是一个多方面因素综合形成的结果,因此,对律师法律服务质量的监管必定也是一个全方位,多方面的系统工作。需要从队伍建设、所务管理、违纪查处诸方面,综合运用行政监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等手段,实现对法律服务质量的有效监控。具体做法应当把好“三关”、建立三个机制。

1、加强从业教育,把好人员进口关。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没有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作为广大律师从业的指导,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就难免会发生少数律师为追求经济利益而不顾职业道德的现象发生。因此,在加强律师队伍建设的过程中,要始终高度重视律师的思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要在律师队伍中深入开展“大学习,大讨论”活动,积极组织律师队伍教育整顿活动,坚持用正确的理论武装律师头脑,用高尚的职业道德规范律师行为。在律师事务所,可以通过面试、笔试和职业能力测试对新招聘律师进行考查。事务所对新律师的要求,决不仅仅是学历和专业能力上的。更重要的是,新招聘的律师应当认同事务所发展的理念,并具有敬业精神和良好的个性。

2、加强所务建设,把好规范管理关。律师事务所是律师的执业机构,直接承担着对律师的日常管理,包括对律师办案收费、案卷归档等。事务所管理的规范与否,对每个律师规范办案程序、防范执业风险、提高办案质量直接起着约束作用。要通过引入ISO9000质量认证体系管理等先进管理方法,使律师事务所对律师办案的每个环节实行有效监控。通过对过程的每一个环节进行控制,使其达到标准的要求,避免和排除破坏办案质量的因素,从而将影响案件质量的不合格及时消除,并总结、筛选出更有效、可靠、便捷的操作手段,提高案件的质量和效率,进而使法律服务的质量得到保证。

3、完善惩戒体系,把好违规查处关。要认真贯彻落实修改后的《律师法》、司法部颁布的《律师事务所管理办法》、《律师执业管理办法》、《律师违法行为处罚办法》和《司法行政机关行政处罚程序规定》,进一步加强律师惩戒制度建设,规范惩戒程序,加大惩戒力度。通过完善律师惩戒体系,坚决遏制乱收费、低价竞争、服务质量差等现象,提高律师法律服务质量。

篇11

(请伸出各位宝贵的双手,时不时给点掌声表示鼓励!)我叫**,1996年×××邮电学校程控交换专业毕业后,就在农话工作。几年来,我当过维护员、统计员、管理员。除了干好本职工作外,我参加了重邮函授本科的学习。因而,可以说技术和业务与我形影相伴,而文学和网络则是我的好朋友。我来自农村,纯朴自然、崇尚品德、爱好文学和富于创意是我的特点。我没有过人的聪明才智,也没有大起大落的坎坷经历,更没有轰轰烈烈的豪迈事迹。我有的只是一种坚忍不拔的精神,和矢志不移的信念,以及对学习和工作的满腔热情。摘自《我要公文网》()"以天下兴亡为己任"是孟子的思想,以电信兴亡为己任是我的理想。对于一位有强烈责任感的职工来说,我参加今天的竞选演说,是不需要理由的,不参加才需要理由!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继往开来有所作为选拔一个勤奋好学,具有良好的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精技术懂业务、有较强的文字驾驭能力,且善于文化管理的办公室主任或副主任是**州电信分公司的人心所向,更是**电信企业文化建设的希望所在。综合办公室有文秘宣传和行政管理两方面的职能,是**电信对外的形象代表。

下面,我谈一谈对综合办公室工作的四点认识、构想与建议:

第一、认识本位,勤于服务

众所周知,办公室是综合部门,是领导工作和机关工作的参谋部门与服务部门。在整个企业中处于承上启下、服务左右、应酬各方的枢纽地位和中心位置。我认为,办公室是服务部门,应该做好三项服务工作:

一、为领导服务。当然不是狭义上的为领导的个人服务,而是指为领导的工作服务,为领导的思想和决策服务,当好部门主管的助手,当好公司高层领导的参谋。

二、为各部室服务。办公室在传达上级指示,在贯彻领导旨意或在催办、督办时,要从团结科室或班组,共同做好工作的良好愿望出发,要充分尊重每个职务角色的重要性,体现平等的原则。如果遇到困难,要学会换位思考,置身于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共同研究,以达成解决问题的共识。

三、为职工服务。办公室是企业的办公室,是人民群众、是大家的办公室。我认为,综合办公室是领导与群众沟通的桥梁。为大家解决实际问题和虚心听取职工的良好建议,是我们的重要职责之一。而且,我们要尽快在公司内部设立群众意见箱,高度重视职工的意见和建议。把群众要我们解决问题转变为,我们主动向群众征询有没有问题需要解决。此外,**地区地处祖国边疆,在当前变幻莫测的国际环境和国内、外激烈的电信市场竞争中,要把保密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来认识,这对国家的安全战略和中国电信的利益尤为重要。我们要加强公司的文件、档案及对外发文的严格管理。

第二、只求所得,不求所有

有人说,办公室工作可用八个字概括,即:"参与政务,管理事务",形象地说是"上管天文地理、下管鸡毛蒜皮"。具体一点,参与政务是指参加领导对重大问题的讨论和决策;管理事务是指管理环境卫生,组织参加各种社会公益活动等。的确,办公室的工作是苦、是累、是默默无闻!每天埋头于琐碎小事,风光与荣誉总擦身而过。"台下十年功,台上一分钟",深夜的伏案写作,常常只换取匆匆一瞥。因而,树立正确的义利观对办公室工作很重要。我想,作为办公室的一员应该多牺牲一点个人利益,用孔总的话说,就是"只求所得,不求所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仁人志士的追求,更应该是办公室人员的人生旅程。

第三、精诚合作,追求完美

办公室作为公司的文书部门,要经常起草大量文稿、传达上级指示和本单位意图。无论是起草领导发言稿,还是撰写年度计划或总结,需要办公室群体的通力合作。要充分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仅凭个人奋斗是难以生存的,只有自然地融入集体、相互协作,才能无往不胜。为了能更好地为**电信的企业文化服务,办公室人员要练就过硬的写作能力、组稿能力和改稿能力,我认为要从三个方面入手:

一、认真学习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

例如要起草一份产品购销合同,办公室主任作为合同起草的第一负责人,就必须熟读《经济合同法》、《产品质量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相关法律。否则,凭个人的主观臆想,写出来的合同,必有疏漏之处,一旦发生纠纷,必将给企业造成损失。

二、深入实践,掌握第一手材料

mzd说"谁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罗素也说过"要购买房子,至少要到里面看看"。调查研究,是办公室员工的一项基本职责,也是重要的工作方法。要掌握第一手资料,可采取发征询函

、走专访、听汇报、开小组会等形式。只有调查研究,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才能为领导提供真实准确的决策依据。

三、言之有物,写出高质量、高水平文章

第四、开拓进取,永无止境

随着社会文明和人类科技的进步,如何利用网络技术、internet技术和管理信息技术进行信息的采编整理、如何加速信息在企业内部的流转、如何实现企业的信息共享,以及如何加强企业的电子文档管理等等,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对此,我们应该开拓创新,有所为,有所不为。

一、加快办公自动化进程

电信行业是高科技行业,我们拥有其它行业不可比拟的通讯工具,如电话、传真、手机和现代的语言信箱、internet(国际互联)、intranet(企业内部网)、e-mail(电子邮件)等等,但要说真正利用在日常办公的,恐怕只有电话和传真。这个现象,就好比我们开了一家最先进的光学眼镜店,但我们的店员个个是近视眼,却依然没有配戴眼镜。不难想象,这样的眼镜店又怎能提高工作效率呢?同理,不把最新通讯技术用于现代办公实属企业的遗憾之事,因为公文处理的自动提醒,自动流转,自动归档等可使办公业务无纸化,有序化,使枯燥无味的工作变得轻松愉快。在这一点,万城公司已经作了示范--他们将几个办公室的微机通过hub(网络接线器)互联形成lan(局域网),实现了xxxx办公室的打印机和公司电子文档共享。其实,这种局域网的技术是最简单不过了,购买5000~1000xxxx的相关材料将现有的电脑相互联网,便能实现**州电信分公司的电子文档与资料共享。那样,我们全州办公室工作效率将会大副度提高,同时秘书的工作将会比目前轻松至少40。我认为,我们重视的是功劳而非苦劳,办公室工作更应力求效率、效益。

二、倡导企业文化建设

在传统管理过程中,一般比较重视人事管理、财务管理、技术管理、生产管理等职能性管理。但最新的管理理论认为,包括文化管理在内的创新管理、战略管理、知识管理等经营要素的综合性管理,才是现代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其中不少重要的学者和企业家认为,世界级著名公司之所以能较长期地保持世界领先地位,最重要原因之一是它们都有一种能吸引人、激励人和留住人的独特的企业文化。

也许有人会问:"企业文化是什么?"它什么也不是。一个企业的文化看不见、摸不着,但文化无处不在,你外婆给你讲故事时其中有非常多的做人的道理,这就是文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文化是土壤,人才是种子。摘自《我要公文网》()文化是一个平台,是使有潜力、有才能的人真正发挥作用的平台。

目前,我们公司靠积极的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传统体制的束缚,它已具备一个现代企业的特征。然而,在机构改革、人员整合发生质的变化之后,如何调动公司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及如何统一职工思想认识、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可能领导们最关心的问题。我想,如何在目前的氛围中培育**电信独特的企业文化,对**电信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

关于建设**电信的企业文化,我认为应做到以下两点:

一、办公室应当责无旁贷地承担企业文化建设这一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我们要把《***》信息进行全面改版,在内容和形式上作大的调整,要把它办成是引导**电信员工与干部携手前进的一面旗帜,一个灯塔。《**电信》应当分为内部、外部两个版本。内部版本要增加对工作有指导意义的"管理与优化"、"it(information&amtechnology信息技术)评论"等栏目。外部版本要增加"企业管理"、"市场营销"、"通讯技术"、"电信业务"、"行业动态"等栏目。从内容方面讲,要具体而不空泛,真实而不虚假。文章要长人志气,发人深省。从技巧方面讲,可以考虑排版成彩色,力求主旨突出、图文并茂、富于新意。使之在深受读者欢迎的同时,更有收藏价值。总之,我们要把最优秀的一面展现给客户和我们的员工。实现"企业管理报刊化,报刊内容专业化"的现代管理目标。

篇12

中图分类号:G40-0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7-062-02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将“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也再次强调要“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可见,推进终身教育的发展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20世纪末以来,许多国家都开始发挥政府职能和通过立法手段促进终身教育的顺利实施,这为我国推进终身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十分宝贵的可资借鉴的经验。

一、发达国家终身教育的实践

(一)美国终身教育发展的实践

1.终身教育的立法基础。1976年,参议员沃尔特・蒙代尔(Wlatero Mndal)提出设立《终身学习法》,并得到议会通过。对全体公民的终身学习,美国政府制定的一个目标是,使他们不受原先所受教育和训练的限制,也不管性别、年龄、生理状况、社会、种族背景,或经济条件等情况如何,要都使他们通过各种机会有效地参加学习。”

2.终身教育的范围。法案明确指出“终身教育包括成人基础教育、继续教育、自学、农业教育、商业教育、职业教育和工作培训计划、家庭教育”,还有提高职业水平和专门技能的教育,帮助商业、公共机关和其他单位应用或发展研究成果活动,以及为家庭需要和为个人发展服务等的学习活动。

3.终身教育的管理。法案规定:“联邦政府对终身学习的计划,要起促进、提高和调节作用。”助理秘书要“检查当前资助和管理终身学习所提出的方法、决定,包括:对促进终身学习的范围,提供终身学习的计划和管理特征,确定联邦政府额外赞助的重要性和提供帮助的程序,以便更好地供应和调节,从而达到预定的目标。”

4.终身教育的形式。美国终身教育的形式多种多样,其中社区教育在终身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社区学院是美国社区教育的主要形式。美国把社区教育看作是社区学院的一个职能,认为社区学院有着与传统的正规大学不同的教育职能,即它为社会提供的是职业教育、补偿教育、大学转学教育、普通教育等多种形式,社区教育将传统的正规教育延伸到为非正规的社会教育服务。

(二)日本终身教育发展的实践

1.终身教育的立法与机构。历届日本内阁都意识到“人是日本的财富,教育是国政的根本”。早在1988年,日本就在文部省设立了终身学习局,首创了为终身学习体系的建设而专门设立国家级行政管理机构。尤为重要的是,1990年,通过了《终身学习振兴法》,并同时在文部省设立了终身学习审议会。专门制定终身学习的国家法律,这在世界也是先例。目前,日本在所有类似我国省一级的都道府县政府都设立了专司终身学习的行政机构。

2.终身教育的主要政策。在建立终身学习体系的过程中,日本官民并举大力推进终身学习事业,建立起了比较完备的终身教育行政体制和推进机制,创建和完善了各种学习机构和设施,为满足不同层次人群的学习需求提供了各种机会。日本推进终身学习的政策主要包括给予财政支持和建立终身学习成果的评价制度和应用机制。

3.发达的企业职工教育。日本企业内职工教育比较发达,许多企业打破局限于企业内办学培养人才的框架,加强了企业间联手、同企业外公共机构协作、委托外部专门机构办学的多种形式。如由十多个大企业共同集资开办的“企业家大学”、“中小企业大学校”等,经常性举办各种短期和长期讲座,大大提高了日本企业自身和职工的综合素质竞争力。

4.终身教育的投资渠道。国家和地方政府对终身教育投资的同时,鼓励和支持企业和民间团体参与终身学习事业。日本现有如下教育机构为国民提供终身学习的机会,广播电视大学、专修学校、大学和短期大学、社会教育设施、文化中心、政府各部门和企业等。

(三)英国终身教育发展的实践

1.终身教育发展的基础。英国终身教育是以其成熟的成人教育为基础发展起来的,终身教育与成人教育有着天然的联系,倘若没有成人教育,与终身教育有关的思想无疑是不可能产生的。这一点在英国的终身教育发展过程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2.终身教育发展的法制建设。英国政府重视教育立法和着重强调通过立法解决一系列实际问题,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教育法案或法规来确定各级政府部门有义务为那些未受完全义务教育的成人提供全日和半日的教育,有义务组织教育性的文化娱乐活动、确认职业技术教育和继续教育的合法地位并保障英国公民获得受教育机会。

3.终身教育的理念。终身教育倡导社会全体公民都能终身享受教育,终身教育的“全民性”指终身教育面向全体国民,其核心是教育机会平等。它在英国终身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表现在其一,在终身教育的具体实施过程中,通过法律法规保障公民受教育的机会;其二,终身教育的对象广泛,重点对象是“从l6到60岁”的人。

4.终身教育的形式。英国政府开发了住宿制学院、开放大学、社区学院,使社会成员能在任何时间和地点都能方便地获得学习机会,满足其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其中,开放大学是英国实施终身教育的主要形式。1969年6月,英国开放大学依据获得的皇家法令宣告正式成立,作为独立设置的、运用多种媒体教学、面向整个社会开放的、有权授予学位的远程大学,如今己经成为英国最大的一所大学,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特色其根本宗旨和办学理念就是对学习者开放、教学地点开放、教学方法开放和观念开放。30多年来,全方位彻底的开放性作为英国开放大学最核心、最根本的特征,成为其不断创新、不断进步的成功之源。

二、发达国家发展终身教育的经验

(一)政府重视教育事业,并以立法为保障

以国家立法的形式对终身教育的地位和实施做出法律规定,使终身教育的发展有了法律保障,从而促进终身教育的发展,是各国一致的经验。除了美日英三国,还有法国、德国、韩国、瑞典等国家都实现了终身教育立法,并通过拨款、财政政策、税收优惠等方式支持终身教育发展。在美国,每年用于知识生产与传播的开支占其GDP的20%,其中教育开支占10%,在职教育和培训开支占5%,研究与开发开支占3%~5%。1990年,日本终身学习局预算为428.6亿日元,占整个国家教育费的0.89%;到1993年,该局预算增至519.4亿日元,占整个国家教育费的比例上升为0.96%。各国都能从教育的视角来重视终身教育思想,更把终身教育视为提高国民素质、促进经济发展,提高本国综合国力最重要的战略手段。

(二)终身教育机构的作用重大

各国在终身教育的形式上多样,承载终身教育的机构也各有不同,美国国际性的成人教育组织主要是国际继续教育与训练协会,还有许多全国性的和地方性的教育协会组织。以社区学院为主要形式;而英国则主要依靠原来的成人教育网络开展终身教育,开放大学的形式较大限度地实现了教育资源共享;日本则更加重视企业职工的终身教育,通过政府扶持企业投资的方式,对企业各层级的人才进行终身培训。这些专业团体和机构,营造了良好的教育氛围,有利地推动了终身教育的发展。

(三)高等教育与终身教育有机结合

高等教育机构积极面向社会开放,是实现终身教育理念的重要方面之一。美国的社区学院是美国特有的一种新兴高等教育机构,它的出现为成人教育、高等教育及职业教育三者的结合开辟了一条新途径,这种普及型高等教育制度的建立,为美国终身教育的推广与民众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英国开放大学其全方位彻底的开放性使得最普通的民众也能通过现代化的传媒方式随时获取有用的知识,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四)终身教育内容务实多样

国外终身教育始终针对社会和个人发展的实际需要使其目标呈现多样性。诸如基础教育补习、职业技能培训、科技成果的推广与应用、家庭与个人生活问题的解决、社交与闲暇的需要等,都鲜明地表现出务实性。以美国为代表,它们既提供学位课程和职业培训,还为社区所有居民提供就业咨询与指导、闲暇娱乐等方面的服务;在日本,无论传统的插花、艺能,还是现代的音乐、艺术,日本政府都会从终身学习的角度重新认识其功能,并使其贴近社区人员的生活;德国则通过大力发展培养经验丰富、技术娴熟的工程师型人才的高职教育,建立起了强大的经济。这些多样务实的目标使终身教育成为各国社会与个人生活的有机部分,从而具有强大的活力。

(五)注重终身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国外从事终身教育活动的师资既有兼职者也有专职人员。在美国,前者主要由机构或专业协会资助,参加在职短期培训,而专职人员,则通过正规的学位教育来培养;德国高等专科学校的教师必须具备博士学位,至少有五年以上从事专业的实际工作经历,其中三年在企业里。学校一般都有一支强大的兼职教授队伍,大都在生产第一线工作,可以把生产实际中最新的技术发展有效地引进课程,还可以在加强校企合作、安排实习、毕业生就业推荐等方面起重要的纽带任用;在日本,从事终身教育专业指导人员必须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经过严格训练达到一定标准方能上岗。

(六)多样化的教育形式和现代化的教育手段

目前国外终身教育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包括现场培训、学校培训、函授教育、电教培训或网络教育等。发达国家已普遍采用现代化手段,广播、电视电影、录像、通讯卫星、计算机以及电化、自动化模拟教学实验与实习设备以及多媒体教学设备等已被广泛应用,有助于提高学员学习的兴趣并改善了教师备课教课、考核的效果,促使学员更加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学习。

三、发达国家发展终身教育的启示

(一)教育立法是推行终身教育的有力手段

我国在1995年通过的《教育法》中提出“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这是我国第一次用法律的形式确立终身教育在我国教育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但还缺乏具体的实施体制和措施,仍处于倡导和宣传阶段,政府的介入和推动不够。各国发展终身教育的经验表明,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必须依靠法律法规的强制和规范,需要有从中央到地方行政系统的政策支持。目前,我国福建省制定了《福建省终身教育促进条例》并从2005年9月28日起施行,上海市在全国率先制定了《上海市终身教育条例》,鉴于我国各地区发展不均衡的国情,可以考虑尝试从建立地方性终身教育法规入手,通过规范和促进地方性终身教育法规的完善和发展,在其试行和修订的基础上,订立国家的“终身教育法”,为我国全面推展终身教育的提供更权威的依据和更有力的支持。

(二)财政支持是实施终身教育政策的有效保障

雄厚资金的支撑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条件。各国家在立法、财政政策、税收等方面加强对终身教育的支持,日本为了支持地方政府开展终身学习活动,还特设“地方终身学习振兴费补助金”,1996年预算为136亿日元。1999年在成立英国新的“学习和技能委员会”时,英国政府提供50亿英镑的启动资金。法国政府每年投人终身教育的经费约2.4亿美元,占终身教育经费需要量的10%。国家立法规定“凡10人以上企业每年必须拿出相当于其工资总额的1.1%的经费作为继续职业教育税,用于对企业人员进行职业继续教育。其中0.2%交地方用于职工教育,0.1%交专门机构用于求职者的培训,0.8%由该企业经理用于本单位职工培训。”

(三)完善终身教育管理机构的设置

日本在颁布《终身学习振兴法》后,其终身教育政策管理机构也得以逐步健全起来,形成了中央、地方两个层次的终身教育行政系统。在这两级教育行政系统的大力支持和推动下,日本的终身教育政策在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以及家庭教育各领域得以贯彻实施。发展建立终身教育的经营实体,最终通过多种机构形式,有效地推动终身教育体系的有效运行。目前,终身教育在我国教育系统内缺乏统一的协调和管理,和教育以外的社会各组织机构也缺少一种有效的沟通和交流,以至于无法有效促进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因此有必要借鉴国外经验,构建一个自上而下形成管理系统,终身教育工作由专门机构负责,各级政府在制定当地事业发展规划时把发展终身教育作为政府工作的目标之一,就有可能迅速地将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工作落到实处。

(四)发挥高等教育优势,加快高等教育改革

高等教育应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互相整合,成为联系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重要枢纽。宏观角度,高校和社会应互相充分利用彼此的资源,达到真正的资源共享。一个国家如果没有一种全面开放的学校教育制度,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将只能是纸上谈兵。从微观上看,首先要转变学校的教育目的,除了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外,还应注重对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其次共享教育资源,高等学校应充分提供成人受教育的机会,积极兴办、大力支持农村成人教育和社区教育,发展老年教育事业,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再次改革课程结构,提供给学生能够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给予学生自由选择的空间,多方面发展自己,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养成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第四,改革单一的教学方式,充分利用现代的先进教学设备,开拓师生的思维空间,改变被动式的学习方式,便于他们适应未来的终身学习。

参考文献:

1.叶忠海.社区教育学基础[M].上海大学出版社,1996

2.顾明远.教育大辞典[M].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