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6 15:58:5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新课改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新课改论文

篇1

仔细分析一下新教材特点,我们不难发现,其中一个重要特点是传统教材中的理论性强、抽象、难以理解的文字被删减,代之以图文并茂的感性材料,这些感性材料或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或是根据学生以往的直接经验能感知的。新教材内容的变化是为了遵循人类认识的普遍规律,即从感性到理性,不断深化,不断提高。

这里要提出的是,新教材内容的变化,不是降低对学生的要求,即只对知识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层面,而是让学生通过感性材料的认识,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进而对抽象理论的深刻理解。由于一些教师对新课改精神的歪曲理解,往往只停留在感性分析的层次,而忽视理论的深化。

笔者曾听过一节政治课《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制度》的内容,这节课的核心内容就是分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教师通过一些数据来论证这个结论。这些数据反映的是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的所有制结构中,非公有制经济的比例越来越多,如果让学生从这些感性数据分析,不难得出一个结论:非公有制经济作用越来越重要。但是否非公有制就冲淡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呢?教师没有解开这个疑团。很显然,教师只停留在感性分析层面,没有作进一步的理论分析,因此本节课结束以后,学生对公有制经济在数量上越来越少,却仍然起着主体作用,没有办法理解。如果教师再作深入分析: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不是体现在数量上,而是体现在控制力上,那么学生的感性认识就上升到理论认识的高度。

误区二: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搞成自由放任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就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它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针对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的学习,在探索自主性学习的过程中,必须首先执行科学的教学计划,明确教学目标,然后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自主性学习不是无师自通,因为学生很难把握自己该如何学习以及学到何种程度才符合要求。所以,自主性学习没有教师的指导是无法完成的。

笔者也曾听过一节活动课“上网的利与弊”,教师采用辩论的形式,首先把辩题交给学生,学生自由组成两组,辩论过程中教师站在—边。时不时地说“好,不错,继续”,不做任何总结、引导,任由学生发挥。教师这样做似乎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勤于思考,让学生敢于发表不同意见和看法,但结果往往导致“放羊式”课堂。

也有一些教师做得更是离谱,一上课就说“今天请同学们自学,可以自由讨论”。诸如此类的教学形式可以说无计划、无目的、片面追求课堂的活跃气氛,还美其名曰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其实在搞自由放任。

误区三:“穿新鞋走老路”

有的教师也主动参与新课改,但总是对学生的能力产生怀疑。因此不敢真正迈开课改的步伐,不敢放手让学生自我阅读、思考、议论、练习,仍用传统的思维方式去思考解决问题。他们搞课改,只是形式发生了变化,实质上仍是传统教学的模式。我们把他们的做法叫做“穿新鞋走老路”。

笔者听过一节课改课,不能说这位老师在课前没有准备,他充分运用多媒体的功能,把这节课的重点、难点进行分解,提出一个个不同类型的问题,再设计一定数量不同形式的巩固练习,在课堂上,他紧紧围绕着这个方案进行教学,这种教学形式在名义上是“新”,但本质上仍然是模式化教学,弊端不少。—是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教师根据教学大纲以及学生可能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把教材内容以问答题或填空题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从课本中找出问题,那么学生只能成为回答问题的机器,毫无主动性可言,学生得到的也仅仅是记住教师给出的结论,结果,学生的思维得不到拓展。二是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能力是指学生自觉能动地,有针对性地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去更新旧的观念,获取新信息,掌握新知识的能力。教学中,如果学生不是通过先阅读课本内容去分析、归纳、推理、总结,就毫不费力得到现成答案,就会失去体验知识产生的过程,失去用已用知识和技能去感知新知识和技能的绝好时机。

真正的课改是彻底转变教育观念,大胆打破传统模式的束缚,从而走进新课改的大课堂中。

篇2

现象:有些版本的新课标实验教材按照主题组织单元,凸显人文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开掘文本的人文价值,难免将体悟和感受课文中的“人文性”当作重要的教学目标,让学生把目光聚焦到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上,导致知识型目标和能力训练型目标的弱化,使得教学目标变得空洞无法测量。

问题:这是教师不能正确理解三维目标如何统一所致,在关注了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维度的同时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摒弃不理,从单维度的知识和技能目标转变为单维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反思:如何将三维目标统一起来呢?首先需要正确理解三维目标,对其理解可以准确表述为“在过程中掌握方法,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只有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融合于识字写字、阅读、写作、练习等语文实践活动,语文教学目标才能在清晰可见的过程中得以实现;只有将知识和能力、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渗透在过程中,语文实践活动才不至于只剩下“呐喊”几句“轰轰烈烈”的口号。

(二)语文教学内容的泛化

现象:有些教师上的语文课怎么看也不像语文课,既不让学生品味语言、也不让学生朗读课文,而是抓住课文中的一点,不及其余。譬如学习《小壁虎借尾巴》要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再生现象;学习《竹影》,要让学生了解中国画和西洋画的区别、画竹与画马的区别;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要看大量的《山海经》图片。语文课变成了生物课、绘画课,甚至历史课、地理课,独独不是语文课。

问题:面对一节具体的语文课,我们也许没有办法判断教师对语文教材使用的角度是否恰当,不过,如果一位教师一学期的课都是如此下来,语文失去了精髓,将不能称其为语文,导致学生语文学习成绩的下滑。

反思:那么,哪些是语文问题,哪些不是语文问题呢?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来解决的问题,就是语文问题,反之则不是。

比如说,在学习《陈太丘与友期》时,对“期日中是否科学”的讨论即不能称之为语文问题,因为学生讨论“期日中是否科学”无非是想借以判断“友人”是否迟到了,而对于友人“是否迟到”,文中有言答得很清楚:“过中不至。”即已经过了约定的时间,友人还没有到来,显然是友人没有如约而至,迟到了。根本不需要借助于外在文本内容的资料来回答的问题,应该紧扣文本,通过认真阅读,仔细分析来解决。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语文教学内容的无意识泛化,使学生阅读文本的能力得到提高。

(三)语文教学过程的表演化

现象:一位教师在教学《陌上桑》时,让学生表演“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学生分别扮演行者、耕者、犁者,做含情脉脉痴呆状看着“罗敷”。这时老师提问了一个问题:“这么多人见到罗敷以后,都不约而同地停下脚步去‘观罗敷’,这说明了什么呢?”一个学生回答道:“好色!”问题:新课标实施后,许多老师在上课的过程中,采用貌似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教学过程“表演化”的现象十分突出。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再现课文中所描绘的情境,以体验人物的情感本没有错。但是,并不是任何情节都适合表演。这段描写最终的指向是讲述罗敷的美丽,而表演展示的却是观者的垂涎欲滴。所以学生不但没有体会到罗敷的美丽,没有发现间接描写的作用,而是将种种“好色”的丑相记在了心中。显然,在这里表演起到了反作用。

反思:表演只是学习过程中的一种方法,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积极方面,也存在着某些不足之处。不应该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某种教学方法。否则,就会过分强调和夸大运用某种方法,而方法的不恰当运用只能将学习领入误区,其结果势必是教学方法的积极方面难以发挥作用,而消极方面造成的不足则逐渐扩大,对教学产生不良影响。方法只有运用得当,才能够发挥其特有的价值。

(四)语文教学手段的形式化

现象:一位教师上《再别康桥》,展示了几幅粗糙的当年的真实的康桥黑白画面,让同学们体会“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体验“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学生看着这些模糊不清的图片一脸茫然。

问题:用影视替代学生的文本的阅读,用图片代替学生的想像,显然是与语文教学的初衷背道而驰的。粗制滥造的多媒体课件无法再现康桥的美丽,精工细作的影视资料不能取代文字的魅力。

反思:多媒体只是手段,决不能起到取代文本的作用。语文教学的中心应该是学生与语文的接触,恰当运用帮助学生学习的教学手段理应受到欢迎,但偏离了教学指向、违背了教学初衷的教学手段应该遭到摒弃。

教学手段的本质是为了激发、维持、促进学生的学习。只有从这个角度加以判定,才能够真正理解教学手段的价值,并在适合的时间恰当地应用。

(五)语文教学评价的肤浅化

现象:在教学中,有的老师对学生的回答、讨论,不做任何分析,不管对错,只是频频用“你真棒!”“你的感受真特别!”“真聪明!”来应对。

问题:新课程标准实施以后,许多教师认为,批评学生可能会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于是,面对学生的回答,教师或者用一味的肯定表扬学生,不管学生怎么说,都加以肯定;或者是用模棱两可的含糊语言来应对,即不加以肯定,也不加以否定,让学生不知可否。

篇3

物理教材中包含了许多可以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热爱科学和献身科学教育内容。如:牛顿的忘我工作,勤奋和悉心钻研精神。安培的刻苦学习、专心致志。欧姆的坚持不懈精神。法拉第的高尚品质和致力于科学研究精神。从我国古代指南针、地动仪、火箭的发明,到现代的"两弹一星"和"祌舟号"成功收回。教师应善于挖掘利用这些辉煌的科学成就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和为科学而学习的责任感。用知识的魅力去影响学生,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积极性。

二、物理课的教学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切中他们的脉博,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不断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物理学研究的是自然界最基本的运动规律,而自然界中的物理现象蕴藏着无穷奥秘。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生活,现象中探究并认识物理规律,同时将学生认识到的物理知识和科学研究方法和社会实践及其应用结合起来。让他们体会物理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应用,这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物理的乐趣,而且还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科学探究能力。

1、学生的亲身体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从生活中获取的经验,学生感受比较深。根据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在物理的

教学过程中,把学到的物理规律,力求使之贴近生活,去解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现象,把物理规律同学生的生活经验对号入座。这样即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规律的理解,又会使学生觉得物理知识非常有用,从而激发出对物理的浓厚兴趣。例如:在讲授蒸发时,可以先给学生讲一个生动的贴近生活的故事:中国的茅台酒在参加国际评酒会时,国外参展的酒,由于其包装精美,受到与会厂商、官员青睐,而中国的茅台因包装粗糙无人问津。这时中国外交官急中生智,立即将一瓶茅台摔在地上,此时展厅内酒香飘逸,从此茅台酒驰名中外打入国际市场,给国家带来了丰存的经济利益,接着问:"飘逸的酒香怎么来的?"引入所讲的内容。接着让学生举出日常生活中见到的蒸发现象,在教师的引导下归纳出蒸发的概念。最后利用学生举出的日常生活中最熟悉的晒衣服的例子,启发学生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例: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是物理学中最重要的规律之一,但比较抽象,在教学中可多举一些学生熟悉的例子进行解释,如冬天热水泡脚,能的转移。双手相互摩擦做功,双手觉得暖和,能的转化。太阳能热水器将太阳能转化为热能,煤燃烧将化学能转化为热能。

三、对学生进行情感教学

1、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实施情感目标,一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个性都得到和谐充分发展,把传授知识与情感有机结合起来。二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发智力、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使学生感到学习又艰苦又愉快。

注重教学艺术、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2、设物理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中充分利用演示实验,学生随堂实验和分组实验,小实验和小制作,课本的封面、插图和漫画、想想议议、阅读材料、科学家的故事、教学挂图和模型带趣味性的物理问题去吸引学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充满乐趣中掌握知识。

3、注重教学艺术,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4、鼓励性提问,注重对学生作业、测试作业适时肯定,成立物理兴趣小组,使学生表现自己,鼓励学生参加小制作、小发明和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对老师提建议,从而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自尊心。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在课堂感情要真挚,教态和蔼;课后要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尊重和信任学生,平等的对待每一位学生,对差生更要关怀备至。这样学生才会把老师当作知心朋友,他们才会把心里话,真实的教学信息告诉教师。

1、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

国际物理教育委员会前主席焦塞姆说:"最好的老师,是让学生知道他们自己是自己最好的老师。"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不仅能着重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感受到自己的失败与错误,逐步走向正确,真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教师的首要任务在于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使学生形成探求创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教师在备课时首先要考虑为学生创设探索情境通过创设与教材内容有关的情境,要精心设计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形成过程和应用过程,形成"参与―体验―内化-外延"的"科学探究"物理课堂教学模式。下面以欧姆定律教学为例。

2、创设情景,提出问题,科学猜想

以调光台灯切入,问:调光台灯是调节了电路里的什么物理量使灯的亮暗发生变化的?再通过演示实验观察电流的变化与灯亮暗变化的关系,问:"电流的变化与哪些因素有关?"鼓励学生大胆猜想,电流与电阻、电压有关系。这样就确定研究方向。

3、引导讨论,设计方案

启发和引导学生设计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案,先应用控制变量法设计总体方案:控制电阻不变,研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控制电压不变,研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如何研究?再进行局部设计:由学生小组讨论、设计电路,让学生交流自己的设计,并评价他人的设计,以器材的作用和选择加以讨论。

4、学生操作,实施方案

让学生相对独立地进行实验操作、采集数据。教师地学生的操作技能、仪器使用上给予帮助。

5、分析讨论,得出结论

从实验得到的两组数据引导学生用计算和图像分别分析电流与电压、电流与电阻的关系;再进行综合,得到结论。

篇4

校本研究是把关于新课程改革研究(主要是新课程的教学研究)的立足点放在学校,以解决学校在新课程改革中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学校教育者(主要是教师)为研究主体,以促进学生健康、主动、充分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为主要目的一种研究活动。

校本研究同时也是一种研究理念,它不刻意强调研究是要探讨人类所未知的东西;不刻意要求研究成果必须对原有的某一方面的知识量有所增加或有所改造;不刻意要求研究所提供的精神“产品”或物质“产品”是首创的;不刻意要求对研究过程进行详细周密的设计;不刻意要求对研究对象作出定性与定量的分析而得出客观、准确的结论。校本研究遵循“自然”的原则,即研究者不改变研究对象所处的自然(包括人类社会环境)环境,遵循“合作”的原则,研究者在与被研究者相互交流乃至共同生活的过程中去身临其境地研究对象,校本研究同时遵循“人本”“人道”的原则,在研究过程中尊重研究对象(学生或者教师)的人格和权利。

校本研究还是一种研究制度,它要求在教育管理(主要是学校管理)方面给校本研究以经费、时间方面的政策支持,为校本研究创造宽松的环境和开放的氛围,要求形成以校为本的研究中心或者机构,要求形成校本研究的交流与对话、协调与合作的机构,要求形成新的研究成果评价制度。

校本研究与校本管理有着相互包容的关系,校本管理可以是校本研究的对象,校本研究也可以是校本管理的对象或者开展校本管理的策略和措施。

校本研究与校本课程及其开发之间则是包容的关系,校本课程是校本研究的对象,校本课程开发可看成是校本研究的一种形式或类型。

校本研究也是一种方法,它是把新课改的理念、目标转化为学校教育者实际的教育教学行为的手段、措施或桥梁。

二、校本研究的价值

首先,它具有将素质教育理念、新课改理念转化为学校教育者的教育教学行为的作用。在校本研究过程中,研究者以素质教育的理念和新课改的理念为指导,或验证于自己的实践,或反思自己的实践,或提升自己的实践,进而丰富和发展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从而指导和改进自己的实践。这一研究过程即是由理念转化为行为的过程。

其次,有助于改善学校教育教学环境,推进校本管理,形成办学特色。校本研究是以学校的教育教学实践,尤其是推进素质教育与新课改过程中的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结合学校所处的环境和条件,通过校本研究寻找解决策略,不仅能够发现学校教育教学的缺陷,更为重要的还能寻找到学校推进素质教育、实施新课改的突破口,古往今来的知名学校,没有不是结合自身实际开展研究之后,形成各自特色的。

其三,有助于主体即广大教师素质的提高。中小学教师推进新课改所需的素质已不再是学历层次的提高,也不再是专业知识与教育教学知识的获取,而是教育教学研究水平的提升,是将教育教学研究融入教育教学实践过程,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审视、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的境界,分析和解决自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的能力。通过校本研究,教师会从单纯的知识传授成长为研究型的、专家型的、学者型的教育者。

其四,有助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校本研究的价值取向就是为了促进学生健康、主动、充分的发展。校本研究不仅是关注新课程标准带来的内容变化,更重要的是关注新课程实施中学生的变化;不仅关注和反思研究者自身的教,更关注学生的学,关注学生的发展。通过校本研究,研究者相互学习、彼此支持、共同分享教书育人的经验,共同解决教书育人过程中的问题,这将极大地改善学校的育人环境,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学生在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和彼此合作的过程中,创新精神、多方面的能力必将得到发展。

概而言之,校本研究会在实质上促进学校教育环境和面貌的改善,促进学校教学实践的改善。

三、校本研究的特点

校本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然而要很好地开展校本研究,须把握其特点。一般来讲,校本研究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研究对象的具体性、生动性。校本研究的对象,是学校教育工作者自身的教育教学的实践,是研究者根据素质教育的目标,根据新课改的目标,结合学校与个人的实际情况,选择和确定的研究课题。校本研究要求更新以往学校教研以讨论教材、讨论教案、研究考试为主的方式,要求将立足点放在解决新课改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上,放在新课程理念与教育教学实践结合产生的新困惑上。比如,如何看待课堂教学中的“呆板”与“活泼”?教师在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时,如何让学生掌握必备的知识与技能?新课程倡导尊重学生、激励学生,是不是就不能批评学生?新课改要求教师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教师如何备课?新课改倡导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等等。这些问题与研究者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工作密切相关。明确校本研究对象的具体性、生动性,能够真正激发研究者的研究兴趣。

二是研究主体的广泛性、参与性。校本研究的主体是学校的广大教师,学校的其他教育工作者以及广大学生家长都可以参与校本研究。肯定校本研究主体是广大教师,对于改变教育科研是学者、专家或专职教科研工作者的事,与学校第一线的教师无关的观念,对于改变教育科研神秘或者神圣,教育实际工作者遥不可及而生的畏难情绪具有重要作用。其实,教育教育并不神秘,在某种程度上说,教师每天都在进行研究,教师所面对的学生不是死的自然材料,不是没有意识的植物,而是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的学生,因而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本质上应是创新的,教师要以研究的眼光观察、发现和了解学生的变化,进而结合学生的实际来组织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育教学方法培养教育学生。校本研究要求教师从一个不自觉的研究者转变为一个自觉自为的研究者。同时要求教师还能成为校本研究的组织者,能够将学生、家长或其他教师组织起来,围绕自己的研究课题开展研究。

三是研究方法的综合性、灵活性。校本研究需要多种教育科研方法的综合运用,如观察、访谈、调查、总结、分析―综合、归纳―演绎、比较、预测等等。研究者根据研究对象的实际变化以及研究的进展等情况,可以灵活地选择和确定研究方法,如行动研究法、实践反思法、个案研究法等。校本研究不强求研究方法的一成不变,而是要求在运用研究方法时要实事求是,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

四是研究过程的描述性、反思性。校本研究强调真实地描述研究对象,通过教学笔记、教学日记等形式将研究对象尤其是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或发展过程如实地记录下来。同时,研究者要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行为、自己与研究对象相互作用的过程进行描述,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反思。这种“反思”既有一般意义的“回顾”,更要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反思、分析研究过程和教育教育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善于总结研究过程与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行之有效的做法。

五是研究价值取向的应用性、创新性。校本研究的价值取向主要是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实践、研究者个体教育教学实践的改善,主要是寻找在一定条件下解决学校与研究者个体即教师教育教学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的方法,这是校本研究应用性的体现。同时,校本研究所研究的问题及其解决的方法要具有一定程度的新颖性或创新性。因此,校本研究对学校教育实践的改善有直接的推动作用。但是,校本研究的创新性不是强调原创、首创,而是重在教师研究个体意义上的创新,重在学校范围内的创新,重在今天的研究要比昨天的研究更有进步更有新意,对明天的工作会有帮助。

四、校本研究的过程

校本研究虽然不要求对研究过程进行刻意严密的设计,但其开展还是有一定程序的。

一是发现与提出问题。发现与提出问题是任何研究的起点,校本研究也不例外,开展校本研究,首先是要对学校教育教学实践(包括研究者个体的教育教学实践)进行问题诊断,通过对已有的实践有什么需要改进的,按新课改要求学校的教育理念、教师的素质与教育教学方式有哪些差距,与其他学校、其他教师相比有哪些不足等等问题的思考,找出学校发展、教师个体发展以及学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围绕着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而展开。

二是确定研究问题或研究课题。由于实施素质教育和新课改对学校教育实践和教师教育教学方式提出了比以往更高的要求,也由于学生对学校教育、对教师教育教学有了更高的期待,学校教育实践,教师的教育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发展等方面会产生很多的新问题。从校本研究的角度看,不可能将这些问题都进行研究。因此,在发现、提出问题之后,要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选择真正对学校发展、教师发展以及学生发展有重要价值的问题(主要的问题,同时又是研究者感兴趣的,有能力展开研究的问题)。有些学校为鼓励教师开展校本研究,采用课题立项,或项目申报的形式,将教师感兴趣的研究问题确定下来,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和政策支持,这对于推动教师参与研究有积极作用。

三是研究方案设计。研究问题确定之后,在展开研究工作之前宜有一个初步的研究方案,该方案的设计包括总体的研究目标的确定,研究对象的选择,研究步骤及研究时间的大致制定,研究方法的选择等内容。研究方案形成之后,还可根据研究的实际进展情况进行修改。

四是收集资料。校本研究方案形成之后,便可进入研究的实施阶段,实施阶段的关键是围绕研究对象收集相关的资料,通过观察、测量、问卷、访谈等手段,收集、占有关于研究对象多方面的材料,为形成对研究对象的分析奠定基础。

五是分析资料,形成事实,得出结论。在收集和占有关于研究对象材料的基础上,对材料进行全面的整理分析,以区分材料所包含的真实事实与虚假事实,主要事实与次要事实,典型事实与个别事实,必然事实与偶然事实,一般事实与个别事实,孤立的事实与联系的事实,由此得出关于研究对象整体的、全面的看法,防止以偏概全的错误。

六是拟定研究报告、论文或体会。分析资料,形成事实,得出结论的过程,已为拟定研究报告、论文或体会打下了基础,通过研究报告、论文或体会的撰写,进一步理清关于研究对象的认识,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或澄清有待进一步思考与研究的问题。

七是研究结果的应用。校本研究的结论或结果形成之后,要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的改善上,在应用过程中要对哪些是可以立即运用于实际工作之中,哪些还有待于进一步归纳、比较之后才能应用,哪些有待在教育实践条件的调整之后才能应用,哪些还不能应用,但却对改善教育和教学实践有启发、借鉴参考价值等进行区分。

以上为校本研究的基础过程,这一个过程的完成,意味着下一过程的开始,上一研究过程结果的应用,即是新的教育教学实践的开始,在新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又会产生新的问题、新的困惑、新的疑点。因此,真正的校本研究的过程,应该是一种实践和认识都不断得到提升的过程,校本研究过程的不断展开,是推进学校教育教学实践的不断改善,推进教师不断成长,促进学生不断发展的重要而有效的方式。

五、校本研究的评价

校本研究的评价对推进校本研究的发展,对激励研究者的研究热情与积极性有着重要的作用。对校本研究的评价,不仅是研究结果的评价,重要的是对研究过程的评价。

篇5

高中新课程培训进行了20天。可当手中拿着高一新课程教材,脑中装着新课程的观点和理念,真正面对高一新生的时候,却又不知道这新课改的课堂该怎么组织,老师的传道、授业、解惑怎么完成。在跌跌撞撞、似是而非的状态中,上了一个多月的课,困惑挣扎了这一段时间后,没想到《奇妙的对联》这一节课却给了我一些启示,让我看到了新课改的曙光和影子。

《奇妙的对联》主要是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形式的了解,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与能力。对联对学生来讲是司空见惯的东西,如楹联、春联、贺联、挽联等。但是真正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对对子,好像又没那么容易。以前课堂教师只是一味的理论讲解,学生似懂非懂,动手能力很差。那么新课改如何组织课堂,让学生自己在课堂上动手是备课必定要深思的一个问题。枯燥的理论讲解不可能使学生有什么收获。于是,整节课我设计了三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学生分析理论知识。走上讲台,我问了一个问题:1932年清华大学入学考试有这样一道试题,上联:孙行者;下联:——。有以下几个答案:之,韩退之,祖冲之,王引之等。阅卷的老师认为非常好,为什么?同学们看到是清华入学考试的题目,来了兴趣,又看到如此简单的上联,更有兴趣,看到只是评价答案而不需要对,更是兴趣大增,你一言我一语地发言开了。一些同学回答“者(zhě)”是仄音,“之(zhī)”是平音,平仄相对。我说好。什么是平仄教材的知识短文中有讲解,能回答上来,说明这些同学自己看并理解了,一些同学回答上联中间字是“行”,下联中间字是“适、退、冲、引”,都与行动有关,相对仗,我说好,这就是对偶。接着,我就又问,谁能从内容上评价一下?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最终有一个学生小声地说了一句“之是一个首倡白话文的作家”……我及时地捕捉到了这个信息,便要他再重复一遍。同学们愣了一下,突然都鼓起掌来。我想有戏,我问为什么鼓掌,不知哪位同学说了一句:“那还用说,都是敢做第一的。”然后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说了起来,孙悟空斗天斗地,敢于反抗;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祖冲之的圆周率……一个小问题引发了学生各方面的思考。看来,设计问题要巧妙,有趣味。

理论知识解决了,第二个环节就需要考查一下学生的文学修养。我把几副与一些名人有关的句子写在黑板上:

一代文章推——,毕生心血似——。(茅盾的两部作品,查资料填写)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涉及到哪几个作家)

同学们在一番紧张的翻阅资料、讨论之后,答案准确地写了出来。我又不失时机地进一步提问:《子夜》、《春蚕》写了什么内容?你还了解作者哪些作品?唐宋家是哪几个人物?他们的代表作是什么?连续的问题,不但没有让学生感到厌倦,相反,他们的兴趣却越来越高。一石激起千层浪,一个简单的问题却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调动了学生的文学储备,真令人惊喜、欣慰。

整堂课的还在第三个环节上,学生当堂对对联。开始我只要求每组写两句上联,相邻组对下联。一会儿,情况就失控了,上联一出,学生就争着抢着对下联,一个上联甚至有好几个下联,学生也不由自主地离开了座位,围着讲台,思考着,评论着,争抢着,没有了回答问题的羞涩,没有了课堂上的挺身端坐,取而代之的是不断展现自我的身影。看到好的下联,雷鸣般的掌声和叫好声便骤然响起。黑板的每一个角落都写满了学生稚嫩的对联,如

中国字四四方方,方方正正;西洋文弯弯曲曲,曲曲折折。

平顶山顶平;青草地草青。

东升旭日山河秀;西落残阳星空奇。

高一十班小组擂台热火朝天;鹰城二高运动盛会硝烟四起。……

下课铃响了,同学们还不愿离开,还围着讲台讨论着……

课下交流,业务校长说,这节课,上得很好,如果买来红纸与毛笔,当时让学生来写对联,岂不是锦上添花?一语道破天机,新课改的课堂教学怎么完成?怎样在课堂上落实素质教育……回忆一下参观所见,资料所看,我恍然大悟。新课改的课堂就应该是这个样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兴趣,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使他们动脑、动手、动口,做学习的主人。

反思这一节课,有以下几点感悟:

一、设计课堂问题一定要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全体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而不是传统的分层、背景、写作意图与思想,让学生局限在这样的框框中而厌倦。形形的资料给了学生偷懒的机会,人云亦云的表述扼杀了学生的思维。备课切记远离现成的教案,给自己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更是给学生一个创新思维的机会,也就是说,备课一定要把“备学生”放在首位。

篇6

二、实践的设计要注重趣味性

语文实践课是以学生的兴趣为依据,在语文教师的引导、学生自立实践中获得新的知识,以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能力的过程。不管什么样的课堂,如果有较强趣味性最能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达到“知”的目的,所以语文实践课的设计应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参与到课堂中来。这样才能达到寓教于乐、启智于动的效果,才能唤起学生的丰富想象和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特长,发展其智力。怎样设计具有趣味性的实践课堂呢?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心理和思维特点,巧妙设计多种形式,如表演式、游戏式、辩论式等。无论何种形式都要以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教材范围来设计,力求灵活多变。

三、实践的层次具有阶梯性

在语文实践课的内容设置上要由浅入深、由低到高地发展,不能跨度较大,使学生在实践课中有一种跳一跳可摘到果子的,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不会因为难度偏小而乏味,也不会因实践的跨度太大而失去信心。如教学《找春天》,分别设计“找春”、“赏春”、“颂春”的多媒体片段,逐层深入,具有层次性,使学生保持一种欲罢不能的情绪,消除了学生注力不集中的现象,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

四、实践气氛要保持和谐性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提高实践课堂效果的有力保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情感往往影响着每一个学生,一个表情严肃、面孔冷漠的教师在课堂上无法和学生进行沟通,更谈不上寓教于乐。新课程标准提出要构建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教师只有把课堂变成学生温馨愉悦的乐土,把干巴无味的说教变成亲切的嘱咐,把严肃的质问变成真挚的叮咛,才能调动每个学生学习的兴趣,打开学生的心门。如何创设实践课的和谐氛围呢?这就要求语文教师了解学生的期望值。对低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喜欢和老师在一起活动,而高年级学生则喜欢老师在平等的位置引导他们活动。教师可以设置不同的方案,给学生充分的自立表现机会。

篇7

2、发挥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的主导作用

新课改后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的自学能力要求有所提高,减少了以往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课模式。新课改要求课堂教学必须因材施教、以学定教,增加课堂教学的灵活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到引导组织的重要作用,应该将大部分的时间交由学生自我创新、自我发现、自我讨论、自主学习。将课堂真正的交给学生,并不是说教师在课堂上就可以少讲或者是不讲,一些教师错误的观点意识,认为学生的讨论时间多了,课堂变的更加活跃了,就是真正提高了课堂效率,实际上热烈的讨论背后却脱离了开始的主题。课堂上教师做好引导作用,大部分时间交由学生自主学习。尤其对于课文的理解和诵读上,若没有老师的正确引导,学生只是一味的互相讨论,任由自己的喜好展开交流,那么一节课后学生对于课文重点还将不能区分、把握,这样课程结束不仅没有达到新课改的教学目的,反而浪费了学习的时间。让学生主动、积极的表达自己的观点确实符合新课改要求,但若只是一味的、没有根据的表达观点,又并非符合语文的课堂教学要求,那么只会让学生对语文的学习产生错误的理解。所以,要想使得语文课堂变得更加有效率,就必须让教师在课堂上的“引路”、“主导”与学生的“创新”、“自主”有机结合。

篇8

二、扩展学生的审美趣味,开阔音乐视野

在美学界流行着一句话:“趣味无争辨。”这是说,一个人喜爱什么音乐,不喜欢什么音乐是因人而异的,我们没有必要让人们都有相同的爱好。相反的,我们应该尊重每个人的兴趣和爱好,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放弃了引导和教育。小学音乐教学负有不断扩大学生音乐审美视野的任务,要让学生不仅喜欢当代的音乐,对古代、近代、现代的优秀音乐作品也能逐渐欣赏、喜欢。除此以外,还可以利用课外音乐教学活动,如学校艺术节中让有文艺特长的学生演奏民乐,演唱民歌、名歌,有的放矢地介绍民族乐器、乐曲、民歌或历史上有名的声乐作品,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和热爱民族音乐。

低年级学生往往对本民族、本国家的音乐作品感到亲切,因而感兴趣。然而,世界上每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优秀音乐作品,这就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音乐风格和式样。人们常说:“音乐是没有国界的。”这正是音乐教学的优势所在。我们不仅要教好本民族、本国的歌曲、乐曲还要让孩子们欣赏外国歌曲和乐曲,喜爱外国歌曲和乐曲。一位教师在教唱美国歌曲《祝你生日快乐》时,做了这样的导入尝试:(1)创设生日情景:在一个生日蛋糕上点燃腊烛;(2)教师手持贺卡,声情并茂地表演《祝你生日快乐》,熟悉的情景、熟悉的歌声唤起学生强烈的共鸣,学生情不自禁地拍着手跟着老师唱起来,老师也拍着手鼓励学生用情演唱这首歌。在学生充分体验歌曲欢快的情绪和因为成功演唱而获得创造美的喜悦时,教师向学生介绍了《祝你生日快乐》是两位美国老师在1893年创作的歌曲,不少学生感到意外,教师抓住时机发问:为什么一首歌曲能长上翅膀超越时空飞过万水千山,飞遍世界?为什么在100多年后的今天,男女老少在过生日的时候还会常常唱起它?学生回答:“它有意义”,“它有感情”,“它好听”。教师总结:“对,同学们说得好,一首好的歌曲不受时间的限制,它永远不会老;一首好的歌曲不受国界的限止,可以传到世界的各个角落!让大家都喜爱它!”这个导入设计非常浅近,非常生动,非常煽情,视觉、听觉获得的美感,情感想象获得的审美喜悦,音乐无国界的道理深深地留在孩子的心里。

当然,审美趣味的扩展是以生活经验、知识结构和情感体验的增长为基础的,进行扩展审美趣味教育时不能脱离这个基础。音乐教师要不断地加强自身文化素养,特别是音乐素养的积累,不断进行音乐教改的探索,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从古今中外的优秀音乐作品中汲取精神养料,扩展音乐审美趣味开阔音乐视野。

三、提高审美品位,培养高尚情操

音乐是一门很特殊的艺术,一方面它很抽象,一方面它却又能最深刻、最细腻、最准确地反映人的情感!欣赏者从这门特殊的艺术中感受歌曲(乐曲)的丰富情感和思想内涵,从中获取精神力量,使思想得到升华,这就是音乐的社会功能。许多哲学家和音乐大师对音乐的这一功能作用都作出了充分的估量,给予高度评价。

当前,文化市场发展不平衡,在相当范围内主旋律不响亮,优秀民族文化不占主导地位,流行歌曲作为一种商品进入市场,渗透到各个角落,学校也不例外。音乐老师应从中省悟自己身上的重任,在音乐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优秀音乐作品,精心设计音乐教学课内外活动,通过听听、唱唱、讲讲、跳跳、演演、比比等教学手法,让学生体验每一个音乐作品的美感和思想内涵,同时教给他们必要的音乐知识以促进学习,引导学生树立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念;提高音乐审美品位;逐步培养学生对高雅艺术的好感、兴趣,从而净化学生心灵、培养高尚情操。在音乐游戏“好朋友来了”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们愉快地边唱边进行角色表演:“客人”来了,轻轻“敲门”,主人“开门”,互相问好;主人招待客人“请坐”,告别再见。在唱唱、动动的活动中学生体验了朋友见面的快乐,懂得了团结友爱、礼貌待人的重要……事实就是如此,提高学生审美品位,培养学生高尚情操,对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会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

篇9

二、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古代文学教材中选用的作品都是文言文,其中的字、词、句子、音调和语法结构都与今天的语言习惯有很大差别。此外,文言作品的思维跳跃性也较大,句子之间、词语之间都缺少关联词。而且大部分作者的生平经历和作品的创作背景都比较复杂。这都使得学生在学习古代文学时感到枯燥、艰涩。

篇10

我们通过调查研究发现,旧政治教材有着较强的理论性,观点与中学生的认知特点不符合,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会感觉到乏味,而且会死记硬背教材所述的观点,失去了学习的热情。新课改对过去传统的学科体系课程模式进行了创新,除了传授知识之外,还对生活主题和学科知识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处理,促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思想观。因此,将案例充分运用到了政治课教材中,选用的案例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较为贴近。

(二)淡化抽象的理论,生活化表达政治理论

我们通过研究发现,概念抽象是旧政治教材难的重要原因。高中学生往往能死记硬背,使得很多的细节都无法了解清楚。这种死记硬背下来的知识,容易忘记,并且加重了学习负担。在新教材中,生活化表达政治理论,没有过分强调概念定义。

(三)突出探究性教学策略

我们通过研究发现,旧教材在推导概念的时候,往往是从概念出发,没有充分关注学生的生活形态和思维特点,只给学生留下很小的空间。而新教材对其进行了创新,模块划分了教材内容,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给充分发挥出来了,大力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积极性。

二、高中政治教材的创新和使用

(一)对传统的教学理念进行转变,把握好课程改革目标

新课程充分重视学生的发展,结合本学科的具体特点,全方位落实科学素质教育,促使学生更好地学习。教师要结合高中政治课的具体情况,转变思想,对学生发展足够重视,对学生个性化需求进行考虑,要充分结合人文要求,对学生的科学素养进行培养。教师应鼓励学生大力创新,将多元化的学习方式给应用过来,要大力重视学科渗透,对学科本位观念进行改变。对于思想政治教师来讲,需要对新课程新教材进行研究,要对新教材的编写模式进行领会;对课题与课题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研究,要从细节来对教材内容、结构等进行研究。另外,教师也需要全面了解师生生活、思想和学习,对学生的兴趣充分关注。培养学生兴趣,需要从多个方面来努力,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激发出来。

(二)积极创设情境

我们通过研究发现,新教材对过程和体验十分重视。新教材中的活动框有着十分丰富的内容,有着较多的探究途径。这些活动,可以将学生的主动性给充分激发出来,促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就需要将教材中的活动内容积极应用起来,不能够单单向学生灌输知识,而要将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给应用进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结合学生的具体爱好,来创设情境,如辩论、演讲等,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三)整合教材资源,细化教学过程

在新教材中,知识的获取是从活动中得来的,而要想成功开展活动,就需要将学生参与的热情给充分激发出来。因此,教师就需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资源,对教材资源进行整合,对教学过程进行细化。如整合教材提供的文字和图片等,教师需要大胆改进教材提供的文字和图片等,优化教材资源。

篇11

1.1.1选择技术和支持风险传统的商业金融机构必须选择一种合理、有效的网络金融技术来支持开展网络金融业务,但是在选择网络金融技术解决方案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设计缺陷,也可能会出现操作错误问题,比如网络金融技术比较落后、陈旧,网络并没有切换到最新状态,都极易导致选择网络金融技术风险,造成金融机构经营出现严重的技术机会损失。而且网络技术的专业性较强,一旦出现网络技术问题,必须通过外部市场技术服务支持进行解决,这样的话,很可能在外部人员操作过程中出现操作错误,导致传统商业金融机构面临各种安全隐患和风险。

1.1.2安全风险网络金融业务活动的开展必须以通信网络、因特网为载体,利用计算机软件平台来实现各种业务,但是由于网络的特性极易导致网络金融活动陷入安全风险中。主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计算机磁盘列阵受到破坏;

(2)计算机系统出现漏洞、停机;

(3)网络外部数字攻击;

(4)计算机病毒入侵或破坏。网络金融交易运行过程中会将双方所有交易信息和资料都放在计算机中存储,但是在互联网环境下,在传递信息的过程中,很容易受到网络黑客的恶意攻击。据相关调查显示,目前我国网络黑客攻击活动能量迅速增长,基本上保持每年10倍的增速。网络黑客会寻找网上一切缺陷或漏洞,通过一些专业的非法入侵途径进入计算机系统,发送虚假、伪造的电子邮件,或者修改信息资料,或者窃取信息等。其次,计算机网络病毒可以以网络的途径迅速扩散、传播,而且传播速度非常快,高达单机状态的几十倍以上,如果计算机系统中某一个程序感染,会迅速累及整个计算机设备甚至网络系统,造成大范围的破坏,严重的话可能会导致系统崩溃。

1.2网络金融业务风险

1.2.1法律风险网络银行业务中有很多会和法律挂钩,比如知识产权保护法、财务披露制度、货币发行制度、隐私保护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如果不慎忽略了其中一项法律规章制度,都有可能会导致金融机构面临法律风险。

1.2.2操作风险由于信息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普及应用,很多金融机构可以以多种方式,不限时间、地点为网络银行客户提供各种金融服务,只要客户有电脑、有网络就可以很快地办理各种业务。但是在操作过程中,由于网络银行的安全系统或者是客户的网络系统出现问题,都有可能导致操作风险。在网络银行方面,主要表现为整个网络银行的安全系统设计出现问题,系统错误或者操作人员的操作失误。也有的银行人员凭借自己对金融系统的熟悉,为了一己私欲利用网络进行金融犯罪,故意删除或修改各种数据,最后侵吞资金或者其他非法目的。而网络银行客户方面,主要表现在使用网络银行时,并没有注意安全操作,从而导致操作风险。

1.2.3市场选择风险市场选择风险主要是由于信息不对称问题,导致网络银行很难真实了解客户的全面信息,不易选择客户,产生业务风险。比如网络银行客户通过网络的优势可以隐蔽自己的信息,导致网络银行并不能全面掌握客户的风险水平,很难鉴别客户,导致在客户选择过程中处于劣势。

1.2.4信用风险网络金融的虚拟性较为明显,在这种虚拟易模式下,金融机构和客户并不是面对面的直接交流,很难验证交易双方当事人的身份以及身份的真实性,因此无可避免地会产生信用风险。信用风险造成的影响是长期、持续的,也不能通过任何技术手段来解决,因此是金融机构面临的一大难题。如果产生信用风险,公众很容易对银行机构失去信心,也会损害银行和客户之间长期以来培养的信任和友好关系,导致银行丧失客户,减少资金来源。

2我国网络金融风险的防范对策和措施

网络金融风险会造成很多不良影响,严重的话可能会诱发金融危机,进一步加重金融危机的破坏性。网络金融风险无可避免,必须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2.1进一步完善网络金融系统基础设施建设由于我国信息技术起步较晚,在计算机软硬件系统技术方面存在很多不足和缺陷,大部分都是引进国外一些相对落后的产品,导致网络金融系统基础设施建设存在较多漏洞,不利于我国网络金融风险防范。因此,我国应注重信息技术的开发和创新,大力发展信息产业,研发一些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信息技术,进一步完善网络金融系统基础建设,加强计算机系统核心技术水平和关键技术水平,在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的安全防御方面进一步强化。只有确保较高的安全防御能力,才可以从根源上减少、防范网络金融安全风险,最大限度地避免技术选择以及支持风险。

2.2加强网络金融系统计算机的安全措施安全问题是网络金融业务中无可避免存在的风险,传统的金融机构是开展网络金融活动的主体,为了做出最有效的网络金融风险防范措施,应从金融机构开始着手。应加强传统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措施,加强内部科技力量,制定完善、全面的计算机安全防护办法,比如建立交易可信赖作业系统,使其无法被入侵,也可以采用防火墙技术或者客户端乱码处理技术,加密所有的金融数据,确保金融网络的安全性。同时,应建立科学、完善的网络金融风险防范制度,并且成立专门的网络金融风险防范小组,聘请专业的专职人员负责。

2.3应建立完善的社会信用制度根据相关数据统计,一些发达国家企业贸易总额中,仅有0.25%~0.5%左右为逾期应收账款,但是我国逾期应收账款总额却超过5%。而且我国个人信用体系建设比较落后,基本上为空白页,这是导致网络金融信用风险的重要原因。因此,为进一步发展网络金融业务,首先我国应尽快建立完善的信用制度,健全个人信用体系,尽可能为网络金融虚拟性所致风险提供重要保障。金融机构应在传统纸质结算的基础上建立个人信用数据库,并且应尽可能使个人信用信息实现共享,从而为个人提供信用咨询服务、个人信用资信认证、个人信用报告网络查询服务、信用等级评估等服务,可为网络银行鉴别客户风险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2.4应进一步完善网络金融风险防控法律体系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出台了一些关于计算机安全使用保障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和制度,如《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等,同时在刑法中,也明确规定了一些关于计算机犯罪的罪名,在一定程度上为网络金融的发展提供了一些法律保障,但关于网络金融风险的防控体系建设方面仍然比较滞后。我国应仔细分析当前网络金融活动出现的常见问题,充分借鉴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进一步规范电子商务的安全性以及电子交易的合法性,应尽快制定《电子商务法》,明确规定电子凭证、数字签名的有效性,使网络银行、客户之间的权利、义务能够明确划分。其次,应加强金融行业的监管力度,一旦发现有网络金融犯罪行为,应严格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严惩。

2.5应积极引入现代金融体系制度建设经过几年来的不断发展,我国现代金融体系制度建设已经有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想要使网络金融风险防范体系能够长期、有效地维系下去,促进网络金融的长久、健康发展,应该将现代金融体系建设制度充分融入网络金融风险防范建设中,分阶段逐步实施网络金融系统的开发与建设工作。现阶段,我国网络金融业务和金融系统电子化建设并没有制定统一的规划和技术标准,在很大程度上导致网络金融业务中出现很多漏洞,我国应根据管理信息系统原理、系统工程理论和方法,制定统一、规范的技术标准,进一步提高网络金融系统的监管力度,使网络金融系统内部保持协调一致性,尽可能使支付结算的风险降至最低限度。

2.6应强化国际合作,进一步防范网络金融风险网络金融风险的“传染性”非常强,世界各国都应该注重防范网络金融风险,目前我国比较缺乏网络金融风险方面的人才,因此,应该抱着合作的态度积极寻找一些国际上网络金融风险防范能力较高的国家或机构,充分利用他们比较成熟的风险防控技术来帮助我国解决网络金融业务中关于软硬件的问题。比如,目前有一个全球认证中心(由42家金融机构合作组成)可为133个国家进行认证服务,我国可以利用国际认证中心进一步加强网络金融风险,有利于促进我国跨境电子银行业务的安全、快速发展。

篇12

2.幼儿教育应遵循的原则

2.1兴趣第一的原则

对幼儿园里的孩子而言,兴趣是最重要的,学习和玩耍在他们心中已经深深地融合在一起。而新课改理念也要求以新的教学方式突出教学的趣味性,幼儿教师对此应该提高重视程度,尽量顺应孩子的天性,科学合理地引导他们的兴趣,让他们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尽量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学习的动力。

2.2肯定性原则

幼儿通常内心都很敏感,同时对幼儿教师也很依赖。教师在开展教育活动时应该多给他们正面的反馈,不论孩子们做什么事,提什么问题,尽量从积极的角度去肯定他们,多赞美和鼓励他们,这样有助于树立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的身心能比较顺利地成长。

2.3平等原则

新课改中强调幼儿教师和幼儿之间应建立起平等、融洽的关系。在这一要求下,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要让幼儿平等地参与到教学活动,通过相互合作、共同讨论等方式来进行学习。教师在师幼平等、尊重幼儿的基础上,要以幼儿同伴的身份与他们一起游戏和交流,使他们切身体会到教师对自己的尊重和理解,这样有助于幼儿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

3.幼儿教育的策略分析

3.1确定幼儿教育的主要内容

幼儿阶段不仅是孩子们的人生起始阶段,同时也是他们的各种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开始形成的阶段。而且由于孩子们在这个阶段可塑性非常强,如果在幼儿教育阶段能够塑造好孩子们的品质和习惯,对他们将来的成长将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基于这一原因,幼儿教师在确定教育内容时要将对幼儿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培养放在第一位,而把知识的教学放在次要的地位,尽量能够让孩子快乐成长和学习。

3.2明确幼儿的教学内容

幼儿教育的教学内容必须要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点,不能贪多求快而设置超出他们理解和接受能力的教学内容,另外还要保证不同教学内容之间要保持平衡。

3.3家校有效沟通和合作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构成了幼儿教育的完整体系,二者都是不可或缺的,相互之间无法取代。针对当前家长普遍不重视家庭教育的问题,幼儿园要以平等、合作的态度来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尽量争取他们的支持和理解,同时要帮助家长提高对幼儿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让他们明白双方的有效合作是最好的教育方式,引导家长真正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中。在这一过程中,父母也要不断学习和提高,有效弥补孩子在幼儿园学习缺失的部分,这样才能给幼儿完整的教育。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