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公益广告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6 15:58:5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电视公益广告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电视公益广告论文

篇1

电视公益广告是利用电视媒介进行信息传播,通过一定数量的“形象”画帧表情达意。其线条、形状、色彩、影调、声音和文字等元素组成的电视画帧,形成冲击受众视野的想象结构,电视公益广告创意者捕捉的主要形状,选择的“蛊惑”色彩,构建的音响场景,以及点睛的文字表述,营造出美轮美奂的影视构想空间。伊瑟尔认为,文学作品中存在着意义空白和不确定性,各语义单位之间存在着连接的“空缺”,以及读者习惯视界的否定会引起心理上的“空白”,所有这些组成文学作品的否定性结构,成为激发、诱导读者进行创造性填补和想象性连接的基本驱动力[1]112。电视公益广告作为一种多媒体文本,各组成元素有自己相对独立的审美意义,带给受众视听感官以不同的审美享受。但是,融合于同一个电视公益广告文本中的各元素,在场合中表达创作者情感诉求时,其在衔接表意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连接上的“空缺”。央视公益广告《婴儿篇》中“婴儿”形象鲜明,色彩明朗,“婴儿”的笑,“婴儿”的动,“婴儿”的呐喊,无不带给受众以极丰富的视觉想象空间。“婴儿”的手轻轻一动,紧承而来的是举重运动员的抓举;“婴儿”的脚轻轻一动,接下来的画面是百米跑运动员的蹬踏;“婴儿”的背轻轻一动,承接的是跳高运动员的跨越。这些画面的转化带给受众一种跃动的陌生感,但随着文字和声音“源自生命最初的梦想”和“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阐释,受众结合自身的审美经验,填补各元素之间衔接上所形成的“空缺”,逐渐理解这则公益广告的内蕴:以“婴儿”为创意载体,小小的生命在举手投足间、在稚嫩的心田里早已迸发着卓越的梦想和力量,也代表纯洁的人类有着相同的梦想与追求。视听元素融合生成的结构空间,吸引受众主动填充想象,形成自己的审美判断。

二意象召唤的共鸣想象

创作者把心理体验通过形象思维转化为语词符码,受众则把这些语词符码经过逆向的形象思维再转化为意象意境。意象层属于心理活动产物,是不确定性和空白处最多、最集中的地方。受众的逆向解码构形心理活动虽然有理性的指导或者意识的参与,但主要是在感觉经验和潜意识层产生的。由于受众在构形过程中是以自身的既有感觉经验为前提,所以意象的生成绝不会千人一面,而是“一千个观众心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电视公益广告通过线条、形状、色彩、影调、声音和文字等多种元素合力形成表意结构,“电视广告人对电视画面视觉形象进行选择、提炼、组合、创造,使它有极大的可能性去概括提炼形象,来准确有效地传达信息,传达思想感情。这种提炼创造出来的形象(视象),即是‘意象’。”[2]经电视广告创意者提炼创造出来的意象,已饱蕴创作者的情趣于客观物象之上,是创作者心物交融、情景浑然一体的独特表意结构。电影纪录片大师伊文思曾说:“没有一部纪录片、甚至没有一部新闻片,是不经过某种程度的艺术处理就可摄制成功的,当你为摄影选择位置的时候,影片的艺术就开始了。”[3]电视公益广告作品的摄制也是如此,从寻找摄影的视角开始,图像就已融进了摄影师对真善美的选择、理解和审美评价。摄进画面的人物和事物不可能是对客观世界一切事物的再现,更何况短小精辟的广告艺术,所以,凡是被摄进表现画框之内的元素,就具有了某种符号意义和象征意义。也就是说,电视公益广告画面所呈现给受众的“世界”,是已经图式化、概括化了的,这些画面中所反映的“世界”总存在一些“不确定点”或“空白”,特别是一个形象与另一个形象衔接组合时,互相之间或吸引或排斥,也会产生许多的“空白”,这就需要受众结合自己的“先在结构”,给予创造性的想象和引申,在受众的“补白”中与创作者的“世界”形成共鸣,进而接受广告创作所倡导的真善美。央视公益广告《相信篇》,画面中的人物是拥有良好公益形象的演员濮存昕,由他来阐述什么是文明,其效果会得到加强。但受众对演员濮存昕的了解是有差异的,因而这则公益广告的亲和效果也是不同的。“一条公益广告就好像是,灯光亮一些,那么我们身边的黑暗就少一些。”其中的意象“一盏灯”、“高楼”以及“高楼中渐次增多的灯光”,这些意象群组合在一起,已不是简单的物象“灯”、“高楼”、“高楼中渐次增多的灯光”,而是经广告创作者精心选择的意象,但能否一看就感受到“灯象征文明”,而“渐次增多的灯光却象征文明的传播、扩散”,这其中的“空白”需要受众对视像符码进行整合、再创造,然后形成自己的理解。央视公益广告《感谢不平凡的自己》,选取不同职业、各种角色的中国普通大众生活,展现普通百姓在平凡生活中心怀感恩、坚守梦想、不懈奋斗的中国精神,用一帧帧画面构成的形象(意象)诠释“平凡的生活,总有顺流,逆境,但我们依然努力前行”的酸甜苦辣,每一个心怀梦想的受众都会心生暖意。形象的视觉冲击比生硬的说教要生动得多,受众在认同视觉形象的同时就接受其所宣扬的审美理念。

三意蕴升华形成的审美情愫

篇2

移动电视是指采用了先进的数字电视技术,可以在移动状态中收看的电视。它以数字技术为支撑,通过无线数字信号发射、地面数字接收的方式进行电视节目传播。《2007年中国车载(公交)数字移动电视发展蓝皮书》指出,截至2007年2月,我国已经有40多个城市陆续开始了在公交车上播放移动电视。蓝皮书还预测,2006-2009年中国车载电视市场每年的增长率将超过50%。由于公交移动电视具有覆盖面广、强迫收视、效果显著、反馈迅速以及移动人群结构优势等众多特点,其广告优势也迅速被广大企业和广告商所认同,成为继互联网广告之后又一大新媒体广告。

一、公交移动电视广告的现状与问题

《2007年中国车载(公交)数字移动电视发展蓝皮书》指出,预计到2008年,其市场规模将达到15个亿。而公交移动电视广告的迅猛发展与其自身的传播优势是分不开的。

1公交移动电视广告的传播优势

(1)媒体覆盖面广,接触频率高。

有资料显示,上海每天有500万人次通过公交线路出行,平均每人在公交车上大约需花费40分钟时间:北京市公交车辆已达2万多辆,每天乘坐公交车的人次高达1180万,市民平均每周花费在公交车上的时间为5.18小时,年运营总人数近50亿人次。这些庞大的数字之下蕴涵的是公交移动电视广告巨大的收视入群和发展空间。

(2)环境封闭,频道唯一,“强制性”视听。

相对于传统媒体,公交移动电视受众处于一个封闭的环境当中,受众不像在家里收看电视节目,具有自主选择节目和是否观看广告的权力,只要置身公交车内,就不可回避地会接受到来自电视广告节目所传递的信息,传播信息流失比较少。

(3)广告成本较低。

相对于传统电视而言,公交移动电视广告传播所耗费的成本要低廉得多。根据江西传媒移动电视公司提供的数据显示,其移动电视广告的千人成本仅为5.42元,而传统电视的千人成本为20.64元,杂志为20.80元,报纸为13.28元,相差十分显著。

2存在的问题

(1)对传统家庭电视广告的简单“移植”

目前在公交移动电视上的广告普遍采用家庭电视上播放的广告版本,无论广告内容还是广告的长度都是对传统家庭电视广告的简单“移植”,并没有根据公交车上的传播环境、受众群体和心理特性进行广告创意,这势必影响到广告的传播效果。

(2)广告传播处于“孤立”状态

目前,公交移动电视广告没有和公交系统的其他媒体广告(如车内广告、车身广告、候车亭广告、座位靠背广告等)有效整合起来,达到多点接触、连续传播、强化记忆的效果,而是处于各自为战的“孤立”状态,这同样也会弱化广告传播的效果。

从信息传播介质的角度来说,公交移动电视广告应从属于电视广告,但由于其广告载体的特殊性,公交移动电视广告与传统家庭电视广告的受众群体和受众心理都存在差异。在这个“以消费者为中心”的营销时代,要想实现良好的广告传播效果,就必须了解广告的受众,了解他们的心理需要,并以此指导广告的创作和投放。

二、公交移动电视广告的受众心理分析

1受众群体特征

(1)年龄特征

据调查显示,公交移动电视的受众以中青年居多,年龄集中在15-39岁。这一年龄段的消费者是市场上的主力消费群体。

(2)职业特征

公交移动电视的受众以公司职员、工人、服务业职员等上班族和中学生为主,他们是公交移动电视广告相对稳定的接受群体。

(3)学历特征

公交移动电视的受众大多受过中高等教育,以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为主,整体教育状况良好。

(4)月平均收入特征

以西安、成都为例,公交移动电视的受众个人月平均收入在1000-2000之间。北京、广州、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略高一些,以1000-2500这一区间为主,但从整体上看,均属于中等或中等偏低收入群体。

2受众心理分析

(1)求新、求异心理

公交移动电视受众以中青年为主。这一类消费群体,尤其是青年消费者富有活力和激情,在对事物的认知和接受上普遍存在求新、求异的心理,喜欢关注新、奇、异的事物,对于广告同样如此。因此新产品广告、创意独特新颖的广告都能够吸引他们的注意。

(2)功利心理

由于公交移动电视受众大多属于中等或中等偏低收入者,因此在产品的选择和消费上,一方面注重产品的实际用途,不做无谓的消费;另一方面注重付出和收益的对等性,期望以最小的付出获得最大的利益或满足。因此广告宣传的产品是否与他们生活需要密切相关、产品功效如何都将成为影响他们对广告认知和接受的重要因素。

(3)求便心理

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无论是上班族还是学生,时间是他们的宝贵财富,效率是他们的至高原则,因此无论时在物品的使用上还是信息的接受上,都希望能在有限的时间内以简便的途径或方式获得简洁有力的信息。

(4)自我表现的心理

对于公交移动电视的受众来说,学生虽然没有经济收入。但处于青春期的他们更希望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表现自我个性和能力,而对于拥有中等收入的上班族来说,同样希望能通过自己的拥有物展现自我的追求与成就。

三、公交移动电视广告的传播策略

广告传播策略的提出,可以从信源、媒介、信宿、传播环境以及其他多种影响因素进行考虑,在这里,笔者主要从消费者对广告信息认知和接受的心理过程角度,结合公交移动电视广告的受众心理和传播环境提出广告的传播策略。

关于消费者对广告信息的认知和接受的心理过程的研究很多。其中美国著名营销专家刘易斯提出的“AIDMA说”被广大学者所认可,并在广告业界广泛运用至今。下面就结合“AIDMA”这一过程来探讨一下公交移动广告的传播策略。

1A(Attention-吸引注意):强化声音刺激,注意广告更新

对于公交移动电视广告来说,要想吸引受众的注意,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

(1)强化声音刺激。注重语音形象的传播效果

公交车车厢的环境没有家庭室内环境的静谧与温馨,尤其在乘车高峰期,车厢环境更是拥挤不堪。在这种情况下,可视形象容易遭遇“传而不达”的尴尬状态,要想吸引更多的眼球关注广告画面是不太现实的。然而声音却可以穿越拥挤的人群实现信息的传播。因此,公交移动电视广告的创意应强化声音刺激,特别注重对语音介质传播功能的凸显与挖掘,如对声调、语调、语气、节奏、韵律、音响、音效等语音形象方面进行个性创作,以更好地吸引受众的注意。

(2)注意广告的更新变化

一般来说,公交车的受众具有相对稳定性,这就意味着同一受众群体会频繁接触某一广告。但重复接触同样的广告信息,容易产生“感觉适应性”,从而降低对广告信息的感知和接收效果。因此,广告投放要注意更新变化,可采用间歇性、阶段性传播,以满足受众的心理需求,增强其对广告的注意。

2I(Interest-产生兴趣):运用情感诉求,唤起受众兴趣

情感诉求的广告创意注重以情感人、以情动人,而且常以“满足人们自我实现、自我形象设计的需要为诉求重点”,也迎合了受众“表现自我”的心理,容易引起受众的注意和兴趣。

3D(Desire-欲望):运用强有力的USP,满足受众的产品需求

公交车停车、报站、乘客上下车都会对移动电视广告传播形成干扰,使信息的传播呈碎片状。因此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广告信息的完整传播,诱发受众对产品的欲望,广告创意必须简洁明了,通过强有力的诉求点展现产品带给受众的最大利益,满足其功利心理和求便心理。另外,产品的选择也很重要。有调查显示,公交移动电视受众容易关注的产品主要是日用品(尤其是食品)、常用药品、化妆品等。因此此类产品广告可以充分利用公交移动电视媒体诱发受众的消费欲望。

4M(Memory一强化记忆):充分利用边缘线索,强化记忆。

在公交车上。受众一般都是被动接收广告,主要关注的又是日用品之类的产品,属于低卷入者。此外,由于环境的嘈杂和其他信息的干扰,受众进行信息精细加工的机会也较少。在这种情况下,受众更容易通过边缘线索接受和记忆产品信息,因此可充分利用边缘线索强化记忆,形成积极态度,如名人广告、专家推荐、优美的音乐等。

篇3

中图分类号:F713.8文献标识码:A

1前言

公益广告是为社会公众制作的,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广告形式,倡导社会道德、审美视角、理性观念。公益广告通过某种理念的传达,以引起整个社会的思考、共鸣和响应,呼吁公众关注某一个社会性问题并用所倡导的社会公益性准则去规范自己的行为,或者去支持某一社会事业,亦或者是引领一种社会风尚。电视公益广告是通过电视这一大众传播渠道播出的非营利性的公益广告。要想更加广泛的传播身心合一的体育价值观,将抽象的思想融入试听形象中,让理性的概念通过感性形式映射出来,使传播内容更容易被受众所理解,电视则是最理想的体育公益广告载体。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举行,为中国的体育产业带来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遇,尤其是给电视体育公益广告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从公益广告的角度出发,很多人选择电视这一广告载体去研究;从体育范围看,大多数人研究体育广告的商业价值,但很少有人重视体育广告的非商业价值。

2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

查阅、收集有关电视体育公益广告文献资料20余篇,对有关资料进行整理,为本论文研究提供理论的依据。

2.2个案研究法

从电视体育公益广告资料中选取调查对象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

2.3逻辑分析法

对已经获取的资料进行汇总、分析、比较,根据目前中国体育公益广告的发展现状,进一步探讨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电视体育公益广告概述

公益广告诞生于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由于当时社会化大生产不断扩大,资本主义基本矛盾逐渐加深,出现大量社会问题亟待解决。为了让人们正确认识问题,呼吁大家携手解决矛盾冲突,公益广告发挥了重要作用。所谓公益广告是由社会公共机构、团体或企业通过媒介的,传播公益观念、倡导社会责任、关注社会问题、规范公众行为等为社会公众利益服务的非营利性广告。

公益广告大多通过电视媒体和平面媒体来表现,平面媒体的表达方式较为单一,主要是以漫画、图片为主,需要受众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和背景知识。而电视媒体在宣传效果上则更具有优势,电视媒体声画合一的特有属性使受众在视觉、听觉上同时得到满足,这是平面媒体所不及的,并且它的通俗性和大众性极大的扩展了受众面。

电视公益广告是以电视为媒介播出的非营利性广告,它的目的是为社会公众服务,通过聚焦社会热点问题,规范社会公德,建立科学的道德价值观体系。1979年我国才有了电视商业广告,因此电视公益广告的历史并不长,1986年贵州电视台摄制播出了第一则电视公益广告《节约用水》。随后于1986年10月26日,中央电视台在黄金时段开设了《广而告之》公益广告的宣传栏目,从此我国电视公益广告拉开了序幕。

随着我国体育运动在世界体坛上的出色表现,人们不仅扩大了对体育新闻、体育信息的需求量,同时也增加了对体育精神及本质的诉求。如今的多数都市人工作压力大,精神高度紧张,需要坚持有规律的体育锻炼来减缓情绪紧张,释放生活压力,保持良好心态和工作效率。但是目前很多人仍然不清楚“身心合一,协调发展是体育本质的诉求”,忽视了身心发展与体育锻炼的关系,以及人的发展与社会需要相协调的体育观的树立。

这就需要尽快扭转人们对体育的理解与定位,将人们过去片面的认为体育运动只是专业运动员在大型赛事上为国争光的荣耀,转变为全民健身,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义务。而电视又是传播这一理念的最佳途径,因此电视体育公益广告就是以电视为媒介播出的宣传体育赛事及体育价值观的非营利性广告。

3.2电视体育公益广告的特征

3.2.1体育人文性

目前的体育公益广告内容,一方面是为了宣传大型赛事,鼓励人们观看比赛,了解赛事宣扬的体育精神;另一方面是传播体育文化,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其涉及的主题反映了一个时代、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特性,规范人们的体育行为。例如2008年奥运会期间为了弘扬“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主题,体现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宗旨,制作播出的《鼓掌篇》、《关注篇》、《相信篇》等一系列电视公益广告,创意新颖,引起很大的社会反响,使人文奥运的理念深入人心,强化了“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的主题,为北京奥运会的顺利举办营造了良好和谐的氛围。

3.2.2 体育时代性

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所创造和弘扬的时代文化是不一样的。广告是传播时代文化的载体,它将一个历史时期的文化记录并传播下来,它还传播着本时代最新的文化现象与文化消费观。20世纪90年代我国政府开始重视公益广告的社会效应,将其作为与民众沟通的桥梁,北京奥运期间各大媒体展开了大型公益广告活动,制作了一系列宣传奥运精神的公益广告,达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可见,电视体育公益广告表现出鲜明的体育时代性。在后奥运时代,全运会等赛事的举办也沿用了奥运时期的策略,制作新颖独特的公益广告宣传片,将奥运精神、体育文化传承下来。

3.2.3 体育艺术性

公益广告是一种特殊的缩微艺术。它不是人们一般的消遣品,而是明确的意识到自己肩负传递社会公益文化信息,影响社会公众思想情操和价值观念,发挥其社会功能的特殊艺术品。现阶段的体育公益广告,多以电视为传播媒介,这就增加了此类广告的艺术特色。

由于电视可以同时调动受众的视觉、听觉,丰富多样的表现手法更容易吸引受众的眼球,通过运动员的身体美,体育比赛的竞技美,比赛动作的技术美,观赏比赛的服装美等,展现体育的艺术魅力,引导人们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了解体育文化的深厚内涵。例如第十一届山东全运会宣传片《心跳篇》,就采用心电图的方式勾勒出各种项目运动员的轮廓,配合有节奏的心跳声,以生动形象的方式表现了“与每一颗爱运动的心,一起跳动”的主题。

3.3电视体育公益广告的题材

3.3.1以竞技体育为题材

目前以竞技体育为题材的公益广告内容多是关于大型赛事,以推广体育竞赛为主,其特征以体育时代性和体育艺术性较为突出,通过电视公益广告的形式,宣传赛事理念,提高赛事关注度。例如北京奥运会公益广告宣传片,伦敦奥运会公益广告宣传片。

3.3.2 以体育文化为题材

此类题材的电视公益广告,具有很强的体育人文性特征,以电视为传播媒介,公益广告为传播手段,将体育文化的精神、行为制度、物质各个层面进行展示,使人们了解体育文化,从而改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健康、文明发展。例如公益广告奥运宣传片《鼓掌篇》、《婴儿篇》、CCTV主持人奥运公益广告传递篇等。

3.3.3 以大众体育为题材

目前关于以大众体育为题材的电视公益广告比较少,主要穿插在以上两种题材的广告中,间接表达其内涵。例如06世界杯官方宣传片中人们在海滩边,机场旁,工地上踢球,学校女子足球队等场景都生动的表达了足球已经深入到人们的生活当中,各行各业都热爱足球、热爱运动。

3.4电视体育公益广告的表现形式

3.4.1视觉冲击型

通过多个视觉震撼的画面与强烈的动感音乐相结合,基本上没有故事情节,主要通过短镜头的组合表现主题。例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宣传片之一,广告一开始是类似变形金刚的机器人组装成一个即将起跑的运动员,接下来是一组体操、足球、篮球、网球和游泳项目的机器人运动员起始姿势的画面连接,对应每个项目的背景颜色是红、银、绿、黄、绿、蓝,其巧妙之处在于每一种颜色都一一对应每一项运动的场地或氛围色彩。

随着音乐节奏的加快比赛开始了,每一个机器人都迸发出最大的力量,能量的爆发、色彩的转变、动作的切换,所有的机器人都向一个终点前进,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又组合成小飞碟,镜头随之切换到机器人的视角,从高空俯冲地面,然后一个仰角镜头成百上千的小飞碟从空中一个大飞船中高速飞出,最后的远景镜头定格在鸟巢上空绽放的礼花上。

这种视觉冲击型的电视体育公益广告,色彩鲜明、节奏明快,富于动感,很容易吸引受众眼球,使受众在视觉和听觉上都感受到极大的震撼,受众一旦接触,视觉乃至心灵就会受到冲击,由感官刺激引感冲动和理性思考。

3.4.2 故事讲述型

通过叙事,表达广告主题。如今无论是商业广告还是公益广告都喜欢用此类手法,事情的描述使主题更具体,也更容易被受众接受,电视体育公益广告的叙事或感人或诙谐幽默。例如第十一届山东全运会公益广告宣传片《理发篇》就是一则轻松诙谐的体育公益广告。广告讲述了一位理发师在给顾客理发时电视上正在直播全运会的乒乓球比赛,由于两人都是球迷,同时被电视中的比赛所吸引,突然出现好球,理发师过于着迷手里的推子不小心刮掉了顾客的一撮头发。

理发师究竟该如何解决问题呢,矛盾冲突的设置吸引观众继续观看,这便成为此则广告的匠心独特之处。理发师受到全运会会徽的启发,将顾客的头发设计成全运会会徽的“竞技人形”,最后成为了街头流行发型。整个故事诙谐幽默,矛盾的设置、引人入胜,贴近生活,受众在轻松的音乐和幽默的氛围中自然而然的就接受了传播者所要传递的“和谐中国,全民全运”的精神和理念。

3.4.3名人倡议型

名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名人效应、社会地位、影响力,给受众传达体育公益广告所要表现的主题,最终达到说服受众的目的。例如,迎奥运期间CCTV主持人拍摄的奥运公益广告《传递篇》,片中多位央视著名主持人以旁观者的角度审视日常生活中不同境况下助人为乐的文明现象:捡起旁人掉落的文件、扶起不慎滑倒的路人、帮车主推装满货物的自行车、险救站在高处落物下的路人、汽车谦让过马路的行人等场景,每一个场景都以主持人满意的微笑结束,都在告诉受众“爱心传递你我,文明就在身边”。通过名人的角度,观众易于接受并随之审查自己的行为习惯,及时改正,认真思考,达到“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的宣传目的。

3.5电视体育公益广告的功能

3.5.1引导体育价值观的功能

电视体育公益广告通过短小精悍的故事,或精彩绝伦的运动画面给受众以视觉上的冲击和情感上的共鸣,从而进行正确体育价值观的舆论引导,使受众感受到体育带来的激情与活力,体会坚持不懈,顽强拼搏的体育精神。例如伦敦奥运会公益广告宣传片,影片以一位奔跑的女孩为线索,她所跑过的地方都带给人运动的灵感,如两位绅士看到奔跑的女孩后用手里的雨伞做击剑运动,正在玩耍的小女孩做后空翻等场景。这位奔跑的女孩是奥运精神的象征,她将运动理念传播到人们的生活当中,将体育与生活很好的结合在一起,清晰明朗的节奏,阳光健康的画面引导受众感受奥运精神,体验运动快乐。

3.5.2 劝导说服全民健身功能

公益广告不同于法律措施强制人们遵守社会秩序,而是通过潜移默化的劝导说服人们。体育公益广告的传播就是为了在受众中形成全民健身的观念,激发受众参加体育锻炼的热情,维持持久文明、健康的运动氛围,让人们逐步认识、接受、身体力行。这种劝服的艺术不能带有说教的意味,更不能强制要求,要让受众感受到这件事情和自己有关,从而引起共鸣,引发思考,落实行动。例如北京奥运公益广告《相信篇》“公益行动也是一盏灯”,著名演员濮存昕以熟悉的声音和笑容,通过娓娓道来的方式,唤醒每一个人内心的一盏灯,从点滴做起,参与奥运,奉献奥运。

3.5.3 体育美育功能

与其他领域进行美育一样,体育同样也可以培养人们对美的感受能力和鉴赏能力。电视体育公益广告中精彩绝伦的运动画面,优美激昂的背景音乐以及幽默诙谐的故事情节,多种电视传播符号的组合,都会给受众以美的享受。对力量、耐力的震撼,对速度、技术的惊叹,对柔韧、灵敏的赞赏,都引导人们走向精神层面的至高点――美。电视体育公益广告提高了受众对身体美、运动美、健康美的鉴赏能力,增强全民健身的意识。例如北京奥运会公益广告《婴儿篇》中,当婴儿的动作与运动员的动作重合的那一刻,我们回到了生命力量的本源,婴儿的纯洁、生机和奥运的和平、友谊在那一刹那不谋而合,创意直白生动的将运动员丰满的肌肉、自然协调的动作、健壮匀称的体格与婴儿的纯洁之美相结合,让人不禁感叹运动本身的自然美。

3.6电视体育公益广告存在的问题

3.6.1内容单一化

目前我国电视体育公益广告的选题多是关于体育赛事的宣传,引导受众关注比赛。但是以大众体育、娱乐体育为题材的公益广告却少之甚少,不利于改变传统体育观念,倡导全民健身的理念,推广科学体育锻炼的生活方式。

3.6.2宣传阶段化

北京奥运期间媒体制作播出的奥运系列公益广告取得了良好效果,但之后关于体育理念、体育文化的公益广告如昙花一现般消失。虽然一段特殊时期政策的硬性规定有利于体育公益广告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它很繁荣但之后就迅速凋谢,不利于体育公益广告的长期发展。

3.6.3力量薄弱,资金不足

目前体育公益广告的传播主要依靠的途径是电视,事实上媒体不仅承担公益广告的,同时还要负责选题、制作、组织,它是体育公益广告的主导者。可以看出,电视媒体在这个过程中承担的巨大工作量和资金投入,不可能将黄金时间都让位于几乎没有利益回报的公益广告。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通过对电视体育公益广告特征、题材、表现形式、功能及存在问题的分析,可以看出目前电视体育公益广告的发展势头良好,发展前景广阔。无论是奥运会的举办还是其他大型赛事的开展,电视体育公益广告在宣传体育赛事,传播体育文化,推行体育理念上都具有不可比拟的作用。

电视体育公益广告所具有的鲜明特征将更有利于今后的深入研究和探讨,其引导体育价值观、劝导说服全面健身和体育美育的功能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改善生活质量,以感性的方式促使理性思考,使受众接受并遵循所倡导的健康运动理念。

在电视体育公益广告迅速发展的同时,我们也面临着诸如内容单一、阶段宣传和资金不足等问题,通过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和积极的运作机制,电视体育公益广告将逐步走向成熟,发挥其在体育事业中的重要作用。

4.2建议

4.2.1内容多元化,选题多样化

电视体育公益广告的选题应该涉及竞技体育、大众体育、娱乐体育、体育文化领域,内容不仅包括体育赛事的宣传,还要扩展到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倡导科学的运动理念、推动身心合一的体育观,使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相协调,使全民健身的观念深入人心。

4.2.2保持宣传的连续性

篇4

检 索:artdesign.org.cn 

中图分类号:J02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8-2832(2015)01-02-0056-03 

Outdoor Advertising Interactive Influence on the Public in the Public Service Ads 

LI Hui-ting( Harbin Normal University, Harbin 150080,China) 

Abstract :Outdoor advertisement belongs to start late type of public service ads. With the popularity of high and new technology, as well as entertainment to change people’s life, Outdoor media has become the advertisers to be bestowed favor on newly. It is easy to attract the attention of the public for the public involved. Article analysis from the aspects of characteristics and forms of outdoor interactive advertisement to the influence of the social public behavior and cognition, so as to better the development of public service ads and speed up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public welfare undertakings. 

Key words :outdoor advertising; public service ads; interactive 

Internet :artdesign.org.cn 

在公益广告中的户外公益广告是起步较晚的类型,户外广告这一形式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近两年才逐渐发展。当今社会人们生活和娱乐形式越来越多样化,更多的是到户外交流与互动,那么对于广告商来说户外相关的广告投放是重中之重,更容易吸引公众眼球,并且能让公众参与其中,传统意义上的大众媒体几乎跟不上户外广告的发展速度。在电子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很多新奇的互动电子产品也应用到了户外广告当中,不仅仅是追求应用的创新,甚至能作为一件让人为之驻足的艺术观赏品,同时更能体现出一个地区经济发展达到的程度。超强的广告创意,优越的地理位置,广告占的版面大小是赢得人们眼球并能被称其为经典户外广告的关键,但即便如此,由于跟公众没有互动,大多不被公众所注意。为了留住公众转瞬即逝的注意力,户外公益广告也需要与时俱进加强与公众的互动寻求创新才行。 

我们要从受众心理角度来研究户外互动公益广告的创作手法问题,必须先了解户外互动公益广告有哪些特征和如何影响公众的。 

第一,户外互动公益广告会使公众得到更强的体验,对公众更有吸引力,起到更好的宣传公益的目的。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中,有着各式各样的公益广告宣传,一般都是静态的画面,其吸引力不高,不能刺激公众的感官,大多过路的公众对其熟视无睹,很少留意到公益广告中所表达的内容。而户外互动公益广告大多是动态的画面,甚至公众还可以参与到其中去,得到视觉、听觉等感官上的享受,强化了公众的记忆。 

第二,户外互动公益广告拉近了与公众的距离。传统的户外公益广告一般都是在公共媒体上播放,但在现代城市中,这种普通的广告随处可见,根本不会在公众的记忆里留下深刻印象。而户外互动公益广告则不同,正如前面说到的,它是一种双向的沟通方式,使公众被动的接受变成主动的吸取,增强了公众对于公益内容的认识,更好的宣传了公益活动的思想。 

第三,户外互动公益广告使公众对公益的内容长时间不忘,极大的加强了公益广告的时效性。传统的户外公益广告带给公众的记忆是很短的,比如行人在路边看到一个公益宣传广告牌,他可能都不会过多的留意。而户外互动公益广告则会吸引到公众的注意,让公众参与其中,给了公众更多接触公益广告的机会,公众过后当然不会那么容易就忘记了,甚至会产生较长时间的感官和情感上的记忆,就算这个地方的广告没有了,公众路过这里还会记起来。 

第四,户外互动公益广告的投放比较精确,效果评测能力强。户外互动公益广告可以依据所要宣传的公益内容,根据公众的认知和行为特征进行特别的设计,紧紧抓住公众的心理,并通过与公众进行交流的形式及时的给广告的效果进行评测,加以修正。在这两方面,传统的户外公益广告是不可能做到的。 

一个优秀的户外互动公益广告,往往通过听觉,视觉,触觉等交互手段,体现出广告的创意效果,最终能有更好的社会效益并达到预警的目的及启示作用。超强的互动创意户外互动公益广告是一种艺术的享受。同时,这也是户外互动公益广告的最大问题——如何轻松有趣的把这些枯燥乏味老生常谈的内容表达出来吸引观众,甚至让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通过一些经典的户外广告案例,总结以下几种可以应用在户外公益广告中的互动形式。

首先互动形式可以在户外互动公益广告中用一个充满新意的故事,通过这个故事,让公众成为故事的主人公,这对加深公众对公益广告的记忆非常有用。比如TNT电视台做的快闪户外广告,如图1-2。

路上的行人经过并按动红色按钮,立即出现包含诸多情景的现场表演,让行人似乎身临其境,就像这些电视中的情景真实的发生在身边一样。这是TNT电视台为新电视频道做的宣传。这个户外广告就是通过一个红色大按钮把公众拉入到情景戏剧中,让公众成为了故事的开启者,进而对整个广告有了深刻的印象,那么将如此的互动环节运用到户外公益广告中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

户外互动公益广告还可以参照广告现场的环境来设计出有创意的互动环节,根据不同环境设计不同的广告内容,这样让公众身临其境,起到更好的效果。例如:红十字会为了宣传Science Alberta Foundation(一个致力于宣传科学的非盈利性组织)做的一个公益广告。

如图3所示,在超级普通的公共汽车候车站做的一个户外互动公益广告。从侧面图3看起来公车站并没有人,但如果行人换个角度从图4角度看,可能会被吓一跳,此时却会发现海报下方的标语:"Is invisibility possible? Invent your future with a career in science."(隐形有可能吗?请从事科学工作以创造你的未来。)这个户外互动公益广告正是根据这个公共汽车场所视角的特性,让路过的人们不自主的与之产生互动,有了深刻的印象,并达到了其传播的目的。

另外,户外互动公益广告在公众的体验性上也应多下功夫,所谓的互动性就是让公众对公益广告有切身的体会,这种体验是多方面的,可以是视觉的,触觉等体验。例如电子广告牌对于公众来说是普通再不能普通的了,但是下面这款英国航空电子广告牌非常特殊。

如图5-7所示,在电子屏幕当中,小孩看到有飞机飞过就会站起来,并用手指着飞机,然后跟着飞机走。这实际上是一款飞机技术检测特殊的监控系统。那么如果类似这样的技术也可以用在户外公益广告中的话那么这种关注度和影响效果会如何呢?

除了以上几种互动形式,户外互动公益广告在形式上还应注重公众的参与性,参与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无论哪种参与方式,重要的是使公众参与其中,取得一种全方位的感官体验后在和公众做深入的交流,这样取得的宣传效果会更加的明显。拿可口可乐的小世界——将印度和巴基斯坦连在一起的户外互动创意广告为例。

如图8-9所示,可口可乐公司希望通过这个具有创新技术互动式的可口可乐自动售货机,来减轻印度和巴基斯坦人民之间的紧张关系,来传达一起快乐世界和平的想法。互动现场,两个国家的人民通过这款自动售货机可以互相看见对方,只要双方一起完成触摸屏上的图案:笑脸、心形或者一段舞蹈,双方会各自获得一听可口可乐。

与可口可乐公司这样“快乐”“热闹”氛围的创意理念不同,IBM公司的户外广告——《打造智慧城市》就比较“内敛”“温馨”。(10-12)

与其说这是户外互动广告,倒不如说是使用设施,可以让市民当椅凳坐,躲雨等用途。小小的贴心,感受到IBM公司向人们传达如何让城市周围变得更智能的的理念。这种互动设计正是我们户外公益广告中所需要的创新及思考——以人为本。 

随着户外媒介技术的不断发展,在户外广告形态变迁和户外广告营销理念有了很多新的变化,比如汽车车身广告、候车亭广告、墙体广告、楼顶广告、LED显示屏等。而对于户外公益广告来说,已经不再像传统户外广告那样店招式广告牌单一的向公众传递一些公益活动的信息,更多的是让公众有实质性的互动体验,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户外广告在互动性上的创新与开拓。很多成功的户外公益广告让公众不只是担当接受信息的角色,更是巧妙地使公众作为了传播者甚至无形中成为广告的一部分,参与到公益活动的宣传中,由此来增加公众对于公益广告所要宣传的理念的认识,以达到对社会公众行为与认知的影响。这种互动首先带给公众的是一种感官上的刺激,让公众有亲密接触的体验,在给公众留下深刻记忆的基础上,会对公众的认知与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它不仅对参与互动的公众产生影响,还会通过这个受到影响的公众,传播到它的亲人、朋友、同事等与之熟悉的人的身上,形成更大范围的影响,而这种传播的速度要比传统户外公益广告来的更快更猛更持久。户外互动公益广告就像一课种子,一旦在城市的一个地方生根发芽,它就会迅速的传播开来,对整个城市的公众的认知和行为都产生一定影响。所以,在各类广告繁杂的今天,社会迫  [本文由wWw. DYLw.Net提供,第 一论文 网专业写作教育教学论文和本科毕业 论文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切的需要这种户外互动公益广告来引导社会的优良风气,使得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 

参考文献:

篇5

公益广告最早起源于19世纪40年代的美国,这和工业革命高速发展的结果是息息相关的。中国最早开始出现公益广告是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开始迅速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形式多样,风格各异的公益广告纷纷在各大媒体上出现,掀起了广告界的一阵狂潮。

一、中国公益广告的发展现状

公益广告是一种不以盈利为目的的特殊广告。它与一般的商业广告大不相同,它的目的在于向公众宣传一个企业的文化、形象,提高公民对一些社会问题的关注度,从而促进社会的进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中国的公益广告最早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是1986年贵阳卫视播出的一则以“节约用水”为主题的公益性广告。之后,各中央、地方电视台陆续进行拍摄,公益广告飞速发展,掀起了广告界的热潮。公益广告在我国已有20多年的发展历史,经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的公益广告至今还留在人们的脑海里。公益广告具有重大的社会价值,它向人们传播着一种正确的社会道德观和生活态度,有助于给人们创建一个健康的生活环境。但是近几年来,公益广告处于一种停滞不前的状态,除了一些以国内热点事件为题材的公益广告能够引起人们短时间的注意外,其他题材基本上人们对它兴趣不大,也不被重视。

一方面,我国国内的公益广告大多是由政府命令、媒体制作的,所以在很大程度上要靠政府的强制性制定和发行播放,媒体上缺乏积极性,不能主动制作和播放公益广告,只有在政府下发任务的时候,媒体为了完成播放量的任务会在规定时间内大量播放,没有合理的规定,政府没有下发任务的时候就可播可不播,这样就大大降低了公益广告的社会效益,有碍于公益广告的发展。

另一方面,我国的国有企业还在改革中,企业还没有从再分配体制中完全分配出来,因此这些企业和员工就会缺少社会责任感,不会去主动传播公益广告;一部分人会认为做公益广告是政府的事情,所以他们不回去干涉公益广告;与此相比,一些企业更热衷于商业广告,一切以获利为目的。这种做法无疑是不利于公益广告的发展。

最后,任何事物的发展都离不开经济的支持,公益广告也不例外。优秀的广告制作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和支持,政府、企业和社会机构之间没有建立一个健全的专门的非营利机构来组织、制作和发行的公益广告。如果对这方面进行完善,势必会推动中国公益广告事业的发展。

二、中国公益广告事业的发展前景

二十一世纪我国将完成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从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转变。这中间就要求人们提高整体素质、建立全新的社会道德观念。在这个过程中,公益广告发挥着不了忽视的作用,它将有助于人们关注社会热点问题,重视生态环境危机。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在享受丰富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也越来越关心精神文明。我们发展经济,仅仅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注重经济发展的速度、规模和数量的增长等等。而如今出现了许多社会问题,比如为了片面追求经济的发展,我们的生态平衡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能源日趋紧张等等,这些问题都对我们的生活造成了威胁。

政府也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纷纷采取措施来改善这一现象,其中公益广告是政府与社会公众之间的主要教育沟通形式,他向人们传递一种正确的消费和生活理念,指引着社会健康、文明、富强的前进。

三、公益广告的影响力

一则小小的公益广告,不仅需要独特的思维方式,还需要高超的技巧。同时公益广告传播的是人文关怀,它的传播对象是人,所以要时刻将尊重人放在第一位,要用一种谈话交流的方式来完成,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作为公益广告首先具有广而告之的功能和社会功能,然后还要具有广告学的经济效益和美学价值。

公益广告能够增强实效性。将公益广告与新闻报道结合起来,丰富电视媒体版面,实现两者的相互促进,更好的规范公众的道德行为。公益广告结合新闻产生的影响的深远的,公益广告与明星阵容相结合,充实了广告的意义。比如现在的世界野生动物救援协会拍摄的关怀保育计划的公益广告中,邀请众多明星参与,呼吁全世界不要滥杀野生动物,从而扩大了社会影响力,真正的影响了是全世界人民。利用公益广告模式,投放商业广告,可以促进企业形象建设和市场营销。企业以公益广告的形式来打造品牌和提升企业形象,从而提高企业信誉,为企业应得更多商机。纳爱斯的广告一直致力于贴近生活,以“文化”,“真情”与“朴实”走进消费者心里。

在众多的媒体广告中,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关注公益广告,公益广告也越来越能引起人们心灵和情感的共鸣。相信: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内,公益广告影响力的提升一定会带领公益事业的发展,社会也会因此而变得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篇6

1地铁电视的媒介特质

1. 1“移动性”,随时填补信息空缺

地铁电视是以地铁乘客为受众目标的移动电视。首要特征是变传统电视的固定性为移动性,扩大传播范围,将大部分受众在路途中的时间利用起来,让大众在乘坐地铁时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广播电视及各类信息。与传统电视相比,地铁电视最大的优势在于支持移动接收,移动收视方式与传统电视收视方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和优势互补,便携接收和移动接收,地铁电视通过无线局域传输和光纤通讯等高科技手段,在高速移动的状态下仍可以保持画面的高度清晰,实现边走边看,使电视拓展竞争空间新开发了一个“注意力资源”。

1. 2“环境封闭,频道唯一”的强效广告媒体

在地铁环境当中,地铁电视具有空间封闭、强迫收视、频道固定等特点。这种环境特质就最大程度地降低受众分心干其他事情的能性,使受众群得以保证。

地铁电视具有频道唯一的传播特性,这使得收看具有一定强迫性。这种强制性传播方式,对于某些预设好的内容(比如广告)来说,具有很好的传播效果。这种垄断性传播决定地铁电视无可比拟的广告优势,能够避免广告信息流失,有利于广告信息的到达率,使广告的传播效果更佳.

1. 3传统电视媒体与户外媒体结合的‘旧间视频媒体”

电视传播时空细分可以分为夜间传统家庭电视和日间户外移动电视两种模式。传统电视媒体的黄金时段都是集中在晚间,日间收视率低,因此,‘旧间收视”的优势就是地铁电视从传统电视市场的细分中获得市场份额。

日间地铁电视是将传统电视媒体内容丰富性、高收视率和户外媒体的直接接触目标人群效应性进行完美结合的产物,传播效果弥补传统媒体所触达不到的空白。一方面它具有传统电视媒体声画结合形式,具有丰富表现形式及较强的创意承载能力。另一方面,地铁电视又具备户外媒体的特点和优势,就是带有强制性的传播。这就使得地铁电视跳出与传统电视、报纸、杂志和互联网等户内媒介抢夺受众在家里的注意力的残酷竞争,独辟蹊径地将无聊的等待转换为无限商机。

1. 4达率高,牲价高的新兴媒体

根据对全国地铁乘客的习惯调查,结果显示在地铁环境中,地铁电视到达率96%以上,最高达到10000,乘客明确表示喜欢这种媒体,平均留意观看为74写,最高达到9700,而同环境中其他媒体留意观看平均为1600,最高只有3300,愿意接受地铁电视上播放广告的人数超过5000,这样的高接触频率和受众喜爱度使地铁电视成为企业和广告商不可多得的广告媒体。

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地铁电视的广告传播所耗费的成本却要低廉。根据广州地铁电视有限公司提供的数据显示,其地铁电视广告的千人成本平均仅为14. 35元,而传统电视的千人成本为20. 64元,杂志为20. 80元,报纸为13.28元,相差显著。

2地铁电视受众特征探析

2. 1人数众多,且曾增长态势

广州地铁是广州市交通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快捷、定时、无堵等特性受到广州市民特别是上班族们的青睐。目前广州已有四条地铁线,人流量每天平均10。万,到2008年,随着地铁五、六号线开通,每天将有超过200万人次选择地铁作为主要交通工具。到201。年,广州地铁将建成九条地铁线路网络,每天客流量预计超过300万,约占广州市常住人口的400a,

2. 2受众群体结构稳定,整体消费能力高于其他媒介

地铁电视受众群具有年轻、高学历、高收人的特点。来自CTR数据解释地铁媒体广告价格上涨,广告主应增大投人,其原因:地铁人群以公司白领、政府机关干部、私营企业主等为主体;地铁人群年龄跨度主要集中在18岁到45岁,其中26至35岁占据最大比例;地铁人群大专以上学历占71%,其中硕士学历占地铁总体人群2.800;地铁人群拥有较高的收人,白领占到41 % , 2000元以上的收人人群占地铁总体人群6700,收人3000元以上的人群占地铁总体人群的36%;地铁人群大多又有固定的乘坐习惯,较高的乘坐频次,使地铁电视的整体受众质量高于其他媒体,是一种优质媒体。

2. 3不同时间段受众结构不同,收视心理及习惯不同

一天不同时间段,了解需求特征对节目制作与广告投放有很大帮助。上午7:00 -9:00和下午17:30 -19;00分别为早高峰期、晚高峰期,中午11:30-12:30和下午13:00-14:00为次高峰期,其余时间为非高峰期。高峰期的人群多为中、青、少年,非高峰期老年人为主要比例,人口流动特征决定地铁电视不同的时段应该采取不同的节目及广告策略,以达到节目、广告传播、人口特征最大化广告的效果,不同时段的受众具有不同的收视心理,上午7;00 ^8;30的时段,受众群体希望得到资讯信息,了解最新时事动态,这时段应接受一些快节奏的节目与广告;而下午17:30 19:00,辛苦工作下班,应播放愉悦的节目和广告形式。

2. 4地铁受众群体收看地铁电视时间较长

受众群体与媒体接触时间上,一人接触传统电视时间,一天可能有两三个小时,但电视频道非常多,平均接触一个频道广告可能几分钟;一人一天接触报纸的时间,一般一天不会超过二十分钟;人们接触楼宇电视的时间,一天很难超过两分钟。而地铁乘客接触地铁电视的时间相对而言就比较长,据笔者跟车调查结果:乘客在地铁车厢内逗留平均时间为30分钟,且主要受众群体为固定上班族,一周乘坐地铁平均次数达n次,一周平均在车厢内停留时间大约为5小时。而每次乘坐地铁,目标群体大都用一半以上的时间去观看地铁移动电视内容,受众群体每周收看地铁电视的平均时间为2. 5小时,和传统媒体及楼宇电视相比,地铁移动电视和受众接触的时间更长。

3地铁电视广告传播路径分析

3. 1依据不同时段地铁人流特点。进行针对性广告投放

地铁人流的数量和质量依据工作日和双休日、白天和晚上等因素有明显差异。地铁电视应依据不同类型乘客乘坐时段的差异,在广告播出的时段安排上做出相应的调整。比如,在学生上学放学的时间就可以播放学习用品等的广告;在上班族上下班的时间就可以重点针对上班族推介房地产等广告,以最大化广告传播效果。

3. 2针对特定线路与区域,制定特色广告

地铁不同线路和站点集中的受众群体不一样。以广州地铁为例,地铁4号线由于通过大学城南和大学城北两站,线路的后半段乘客就以学生为主;地铁1,3号线附近拥有众多的写字楼,乘客以公司白领为主;地铁2号线的海珠广场、公元前等为广州商业繁华地段,乘客以喜好时尚、消费主动性较强的人群为主。因此地铁电视可针对各条线路乘客的主要构成进行有选择性的广告信息传递,更容易带动目标消费群体前往消费现场的即时购买行为。

3. 3重构广告时间长度与播放频率

地铁电视广告有分散性和间歇性特点,常常随着乘客上下车而中断,每条地铁线路有不同站点,每站运行时间大概只有2-3分钟,地铁乘客上下车的频率高,地铁电视的收视效果难以保证。家庭电视广告的时长以10秒、15秒和30秒居多,因此,地铁电视广告时间和频度都要重构。一让更多乘客成为地铁电视的广告受众群体,地铁电视的广告应适当缩减广告时长,有利于提高乘客对广告信息的完整接触率。二应合理增加广告播出频次,这样有助于强化人们的记忆,也能让乘车时间较短的乘客成为广告信息的接受者,以转变更多广告信息的受众群体,而提高地铁电视的广告覆盖率。

3. 4丰富节目,开展全新广告表达体系

地铁电视广告要获得更强传播效果和更好美誉度,要根据地铁电视传播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广告的创意。第一,制作合适的电视广告,地铁电视受众群体流动性强,就应该制作适合在流动中观看的节目内容和形式。第二,媒介形式决定广告创意,依据地铁电视的媒介特点发展一套全新的广告表达体系。为满足受众在乘车过程中的心理需求,广告信息应该缓解车厢内的紧张、疲劳的环境情绪,就需要减少广告中说服性内容,多采用轻松愉快的表达方式。地铁电视可通过全新的电视广告杂志的形式,分时段分板块,针对不同受众的需要对广告信息进行选择,使单位受众接受的广告信息由多变少,降低受众的信息挑选成本;通过分类整理制作行业专刊,使广告由无序变为有序,无结构变为有结构;还可以通过不同栏目主持人的归纳和分析,深度挖掘和发现广告与受众需求的关联,帮助用户获取广告信息中的有用价值。

3. 5适当增加公益广告,提高载体美誉度

篇7

1地铁电视的媒介特质

1.1“移动性”,随时填补信息空缺

地铁电视是以地铁乘客为受众目标的移动电视。首要特征是变传统电视的固定性为移动性,扩大传播范围,将大部分受众在路途中的时间利用起来,让大众在乘坐地铁时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广播电视及各类信息。与传统电视相比,地铁电视最大的优势在于支持移动接收,移动收视方式与传统电视收视方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和优势互补,便携接收和移动接收,地铁电视通过无线局域传输和光纤通讯等高科技手段,在高速移动的状态下仍可以保持画面的高度清晰,实现边走边看,使电视拓展竞争空间新开发了一个“注意力资源”。

1.2“环境封闭,频道唯一”的强效广告媒体

在地铁环境当中,地铁电视具有空间封闭、强迫收视、频道固定等特点。这种环境特质就最大程度地降低受众分心干其他事情的能性,使受众群得以保证。

地铁电视具有频道唯一的传播特性,这使得收看具有一定强迫性。WWW.133229.CoM这种强制性传播方式,对于某些预设好的内容(比如广告)来说,具有很好的传播效果。这种垄断性传播决定地铁电视无可比拟的广告优势,能够避免广告信息流失,有利于广告信息的到达率,使广告的传播效果更佳.

1.3传统电视媒体与户外媒体结合的‘旧间视频媒体”

电视传播时空细分可以分为夜间传统家庭电视和日间户外移动电视两种模式。传统电视媒体的黄金时段都是集中在晚间,日间收视率低,因此,‘旧间收视”的优势就是地铁电视从传统电视市场的细分中获得市场份额。

日间地铁电视是将传统电视媒体内容丰富性、高收视率和户外媒体的直接接触目标人群效应性进行完美结合的产物,传播效果弥补传统媒体所触达不到的空白。一方面它具有传统电视媒体声画结合形式,具有丰富表现形式及较强的创意承载能力。另一方面,地铁电视又具备户外媒体的特点和优势,就是带有强制性的传播。这就使得地铁电视跳出与传统电视、报纸、杂志和互联网等户内媒介抢夺受众在家里的注意力的残酷竞争,独辟蹊径地将无聊的等待转换为无限商机。

1.4达率高,牲价高的新兴媒体

根据对全国地铁乘客的习惯调查,结果显示在地铁环境中,地铁电视到达率96%以上,最高达到10000,乘客明确表示喜欢这种媒体,平均留意观看为74写,最高达到9700,而同环境中其他媒体留意观看平均为1600,最高只有3300,愿意接受地铁电视上播放广告的人数超过5000,这样的高接触频率和受众喜爱度使地铁电视成为企业和广告商不可多得的广告媒体。

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地铁电视的广告传播所耗费的成本却要低廉。根据广州地铁电视有限公司提供的数据显示,其地铁电视广告的千人成本平均仅为14.35元,而传统电视的千人成本为20.64元,杂志为20.80元,报纸为13.28元,相差显著。

2地铁电视受众特征探析

2.1人数众多,且曾增长态势

广州地铁是广州市交通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快捷、定时、无堵等特性受到广州市民特别是上班族们的青睐。目前广州已有四条地铁线,人流量每天平均10。万,到2008年,随着地铁五、六号线开通,每天将有超过200万人次选择地铁作为主要交通工具。到201。年,广州地铁将建成九条地铁线路网络,每天客流量预计超过300万,约占广州市常住人口的400a,

2.2受众群体结构稳定,整体消费能力高于其他媒介

地铁电视受众群具有年轻、高学历、高收人的特点。来自ctr数据解释地铁媒体广告价格上涨,广告主应增大投人,其原因:地铁人群以公司白领、政府机关干部、私营企业主等为主体;地铁人群年龄跨度主要集中在18岁到45岁,其中26至35岁占据最大比例;地铁人群大专以上学历占71%,其中硕士学历占地铁总体人群2.800;地铁人群拥有较高的收人,白领占到41%,2000元以上的收人人群占地铁总体人群6700,收人3000元以上的人群占地铁总体人群的36%;地铁人群大多又有固定的乘坐习惯,较高的乘坐频次,使地铁电视的整体受众质量高于其他媒体,是一种优质媒体。

2.3不同时间段受众结构不同,收视心理及习惯不同

一天不同时间段,了解需求特征对节目制作与广告投放有很大帮助。上午7:00-9:00和下午17:30-19;00分别为早高峰期、晚高峰期,中午11:30-12:30和下午13:00-14:00为次高峰期,其余时间为非高峰期。高峰期的人群多为中、青、少年,非高峰期老年人为主要比例,人口流动特征决定地铁电视不同的时段应该采取不同的节目及广告策略,以达到节目、广告传播、人口特征最大化广告的效果,不同时段的受众具有不同的收视心理,上午7;00^8;30的时段,受众群体希望得到资讯信息,了解最新时事动态,这时段应接受一些快节奏的节目与广告;而下午17:3019:00,辛苦工作下班,应播放愉悦的节目和广告形式。

2.4地铁受众群体收看地铁电视时间较长

受众群体与媒体接触时间上,一人接触传统电视时间,一天可能有两三个小时,但电视频道非常多,平均接触一个频道广告可能几分钟;一人一天接触报纸的时间,一般一天不会超过二十分钟;人们接触楼宇电视的时间,一天很难超过两分钟。而地铁乘客接触地铁电视的时间相对而言就比较长,据笔者跟车调查结果:乘客在地铁车厢内逗留平均时间为30分钟,且主要受众群体为固定上班族,一周乘坐地铁平均次数达n次,一周平均在车厢内停留时间大约为5小时。而每次乘坐地铁,目标群体大都用一半以上的时间去观看地铁移动电视内容,受众群体每周收看地铁电视的平均时间为2.5小时,和传统媒体及楼宇电视相比,地铁移动电视和受众接触的时间更长。

3地铁电视广告传播路径分析

3.1依据不同时段地铁人流特点。进行针对性广告投放

地铁人流的数量和质量依据工作日和双休日、白天和晚上等因素有明显差异。地铁电视应依据不同类型乘客乘坐时段的差异,在广告播出的时段安排上做出相应的调整。比如,在学生上学放学的时间就可以播放学习用品等的广告;在上班族上下班的时间就可以重点针对上班族推介房地产等广告,以最大化广告传播效果。

3.2针对特定线路与区域,制定特色广告

地铁不同线路和站点集中的受众群体不一样。以广州地铁为例,地铁4号线由于通过大学城南和大学城北两站,线路的后半段乘客就以学生为主;地铁1,3号线附近拥有众多的写字楼,乘客以公司白领为主;地铁2号线的海珠广场、公元前等为广州商业繁华地段,乘客以喜好时尚、消费主动性较强的人群为主。因此地铁电视可针对各条线路乘客的主要构成进行有选择性的广告信息传递,更容易带动目标消费群体前往消费现场的即时购买行为。

3.3重构广告时间长度与播放频率

地铁电视广告有分散性和间歇性特点,常常随着乘客上下车而中断,每条地铁线路有不同站点,每站运行时间大概只有2-3分钟,地铁乘客上下车的频率高,地铁电视的收视效果难以保证。家庭电视广告的时长以10秒、15秒和30秒居多,因此,地铁电视广告时间和频度都要重构。一让更多乘客成为地铁电视的广告受众群体,地铁电视的广告应适当缩减广告时长,有利于提高乘客对广告信息的完整接触率。二应合理增加广告播出频次,这样有助于强化人们的记忆,也能让乘车时间较短的乘客成为广告信息的接受者,以转变更多广告信息的受众群体,而提高地铁电视的广告覆盖率。

3.4丰富节目,开展全新广告表达体系

地铁电视广告要获得更强传播效果和更好美誉度,要根据地铁电视传播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广告的创意。第一,制作合适的电视广告,地铁电视受众群体流动性强,就应该制作适合在流动中观看的节目内容和形式。第二,媒介形式决定广告创意,依据地铁电视的媒介特点发展一套全新的广告表达体系。为满足受众在乘车过程中的心理需求,广告信息应该缓解车厢内的紧张、疲劳的环境情绪,就需要减少广告中说服性内容,多采用轻松愉快的表达方式。地铁电视可通过全新的电视广告杂志的形式,分时段分板块,针对不同受众的需要对广告信息进行选择,使单位受众接受的广告信息由多变少,降低受众的信息挑选成本;通过分类整理制作行业专刊,使广告由无序变为有序,无结构变为有结构;还可以通过不同栏目主持人的归纳和分析,深度挖掘和发现广告与受众需求的关联,帮助用户获取广告信息中的有用价值。

3.5适当增加公益广告,提高载体美誉度

篇8

平面公益广告作为一种“社会营销”工具,通过电视、广播、杂志、新媒体等媒介,深入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为了“推销” 某种观念或行为准则,平面公益广告常常会在表现形式上力求创新,以智慧的语言,创意的画面,有感染力的声音等打动公众,引起共鸣,进而达到警示教化的效果。本文选取“水环境保护与节水公益广告创意大赛” (中华环保基金会举办)获奖作品为研究对象,试图在Forcevill[1]的多模态隐喻框架内,从隐喻相似性视角分析广告创意者如何运用图像、文字等模态以及模态的组合来表征和传达意义,凸显广告的主题并使其深入人心。

一、多模态隐喻

近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尽管文字在隐喻意义构建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图像、颜色、声音、形状等非语言模态也都可以实践隐喻表征。上世纪九十年代,以Forceville为代表的一些学者开始从视觉层面研究隐喻,使隐喻研究最终突破语言层面隐喻研究的藩篱,开启了国内外多模态隐喻研究的热潮。Forceville & Urios-Aparisi[2]于2009年出版的论文收录了多模态隐喻研究最具标志性的成果,这些研究涵括漫画、广告、演讲、连环画、手势语、电影等不同语类中的多模态隐喻现象。Forceville区分了单模态隐喻和多模态隐喻,认为目标域和源域只用或主要用一种模态来呈现的隐喻是单模态隐喻,而源域和目标域分别或主要用不同的模态来呈现的隐喻则为多模态隐喻。

近五年来,国内学者也从多维视角展开对多模态隐喻的理论及应用研究,如赵秀凤[3]、冯德正[4]、俞燕明[5]、杨友文[6]等。对不同语类多模态隐喻特点的研究中,公益广告成为较受关注的语类之一,研究涉及交通安全[7]、禁烟[8]、“中国梦”宣传[9]等诸方面。这些研究从不同角度揭示了公益广告多模态隐喻的动态构建特征,有助于广告受众更全面、客观地触及隐喻的本质,并提升多模态语篇的识解能力。

二、隐喻相似性

隐喻相似性是指源域与目标域之间某种相似的特征。亚里士多德认为,人们创造隐喻的天赋依赖从不同的事物中发现相同。Lakoff & Johnson[10]在研究概念隐喻时指出,隐喻相似性既可以是物理上的也可以是心理上的。隐喻可以在相似性的基础上产生,人们也可以通过隐喻性思维,将原本没有关联的两个事物以某种方式并置在一起,构成隐喻,从而为认识某一事物提供新的角度。以文字、图像、声音等模态协同表征的多模态隐喻具有强大的意义潜势和语用功能,为具体语境下创造多重感官相似性提供了条件[11]。Forceville[1:p15-34]提出,根据隐喻表征模态的不同,隐喻的构建可以通过感知相似性、出其不意填充空位和共时交错配置等方式加以实现。感知相似性多体现为两个事物之间视觉上的相似或听觉上声音的相似,如两事物在尺寸、颜色、位置、姿势、质地等方面的相似,但这种相似关系并不一定是事物“内在”所具有。出其不意填充空位属于典型格式塔或图示的偏离现象,即把本该事物A出现的图示空位填上事物B,这种置换所创造的相似性往往需要由情景来加以激活。共时交错配置则是指如果两个事物用不同的模态呈现,那么通常通过同时突显的方式呈现源域与目标域,来暗示两个域的等同指认[4:P1-10]。比如,在一副有关“吻”的图像下方配上“监禁”字样,用交错匹配诱发相似性,隐喻婚后的吵闹、如同牢狱般让人失去自由等。

三、水资源保护公益广告中的多模态隐喻相似性

在我们的语料中,不难找到借助创造相似性来构建新奇隐喻的例子。

(一) 感知相似性

图1是一则有关水资源濒危主题的公益广告。该广告设计简单,具有相关背景知识的人很容易识别出图片正中黑白两色的熊猫头像,但该头像又与我们所见有所不同,主要体现在头、眼睛及鼻子的形状上,它们分别由大、中、小三种型号的水滴形构成。如前文所述,就感知相似性而言,两种实体之间的相似未必来源于事物本身,而往往是表层的呈现方式所致,那么,图1广告向我们呈现的视觉相似性也是广告设计者有意为之。这种创造相似性构建了“水资源是熊猫”这一隐喻。通过图片下方的文字“濒危”,广告设计者将源域熊猫身上“濒危物种”、“珍稀保护动物”等特征投射到目标域水资源上,向受众传达出水资源的短缺状况,并由此提醒广告受众珍惜用水,保护水资源。在这则广告中,图像模态是主要的意义载体,文字模态起到了澄清并强化主题的作用,图文结合带给受众强烈的情感效应。

(二) 出其不意填充空位

篇9

二、舆论关注发挥多种媒体的宣传作用

(一)广播电视等有声媒体。电视媒体应紧紧围绕活动主题推出专题节目,采取嘉宾访谈、分析典型案例、普及安全知识等方式,阐述汽车社会弘扬法治理念,遵守交通法规的重要性,倡导、呼吁部门依法尽职,人人遵规守法,安全文明出行。重点选题包括:公安机关酒驾整治实践,实现了立法、执法、司法、普法等环节有机衔接,为法治社会建设带来诸多启示。曝光严重违法行为,如客货车、危化车“三超一疲劳”等违法行为的危害,重大交通事故依法追责等。

篇10

首先,提高全民的文明意识。随着中国进入汽车时代,提高全民的文明交通意识、文明礼让意识迫在眉睫。其次,增强公民的法治意识。让全体参与者学习并且掌握交通法律条例、法规和各项交通安全教育知识,逐渐增强交通安全法制观念,实现人人知法、懂法、守法的目的,自觉地保护好交通正常秩序。第三,增强公民的安全意识。使全体交通参与者尽可能的认识交通安全中违法行为的巨大危害,在出行过程中改变旧的不良的交通习惯,逐渐更新和提升交通安全常识,确保道路交通安全。

二、舆论关注发挥多种媒体的宣传作用

(一)广播电视等有声媒体。电视媒体应紧紧围绕活动主题推出专题节目,采取嘉宾访谈、分析典型案例、普及安全知识等方式,阐述汽车社会弘扬法治理念,遵守交通法规的重要性,倡导、呼吁部门依法尽职,人人遵规守法,安全文明出行。重点选题包括:公安机关酒驾整治实践,实现了立法、执法、司法、普法等环节有机衔接,为法治社会建设带来诸多启示。曝光严重违法行为,如客货车、危化车“三超一疲劳”等违法行为的危害,重大交通事故依法追责等。

篇11

本文所研究的电视广告是指在中国内地电视屏幕上可以看到的各种商业广告。青年与青年期青年是一个充满希望的群体和一段充满希望的时期。在英语中,与“青年期”意义最为接近的词语是adolescence,这个词来源于拉丁文的adolesecere,意思是向成熟发展。对于青年阶段的划分,各国政府及研究机构所持标准不同,因此对于青年阶段的划分,对于青年群体的认知,差异也较大。

关于年龄段的划分,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提出标准是:44岁以下为青年人。联合国关于《到2000年及其后世界青年行动纲领》中,确定15至24岁为青年阶段,这一标准基本属于国际社会对于青年定义所达成的共识。

篇12

中图分类号:J5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5-0177-01

一、交通安全公益广告的特点

(一)履行公益职能,服务于社会

公益广告是由政府部门、社会公共机构、企业、媒介等单位或组织的,以非营利为目的,谋求社会公共利益的广告。以交通安全为主题的公益广告则基于社会中的交通参与者,利用广告的艺术表现针砭时弊,引导公众正确的交通意识行为,最终达到减少交通事故的目的。故而交通安全公益广告具有服务社会,服务公众之特点。

(二)符合公众需求

1、理解和记忆程度需求

一般来讲,广告印象产生从感觉、知觉、注意、记忆到联想,是使人由被动地接受到主动地思维过程。在这点公益广告和商业广告保持一致。交通安全公益广告的受众为广大公众,受众的文化程度不一,因此公益广告必须通俗易懂,便于大众理解和记忆,还要贴近生活,使人共鸣。当交通安全主题的信息内容表达给受众留下深刻的印象,才更容易使其在现实生活中联想到广告的诉求而引导正确的交通行为。

2、体现“人情味”

往往和谐美好的公益广告画面容易到达绝大部分受众的内心,也是他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本意。现在很多的交通安全公益广告会用情感诉求来刺激受众的内心。如长沙市一则驾乘电单车戴头盔的主题招贴,广告语“因为安全,所以幸福”;画面用插图形式勾勒了配戴头盔的一家三口轮廓形象,父母和小孩偎依一团、面带微笑;画面色调呈暖色调,整个氛围感觉平和幸福。这则广告以家庭成员为突破点,用具有“人情味”的表达方式来传达交通安全主题信息,用美好的生活画面打动受众,即使受众的文化水平不高也能够理解广告意图并且赞同主题诉求。广告中的场景、情节等来自于大众的生活和工作,与人群受众所需利益高度一致,那么更能做到广告与受众的有效沟通,达到诉求目的。

3、有效传播媒介

交通安全公益广告传播媒介主要是利用报纸、招贴、大型户外广告牌、社区宣传栏等平面广告,电视、网络、手机视频动态影视广告和广播媒体等。另外环境媒体广告也是目前新的尝试,环境媒体广告是零距离接触受众,强调受众主动参与的传播形式,但该媒体在交通安全公益广告创作上还有待开拓,具有互动性的传播媒介必然也将行之有效地感染交通参与者,达到宣传目的。“两型社会”建设下的城市也可多发展此类节约成本、新型有效的、具有互动性的传播媒介。

二、交通安全公益广告设计创作方法

(一)定位分析

考虑到现实生活中受众是以不同的角色参与到交通中来的,依据受众的年龄、职业、教育程度等多方面的差异,个人对生活的感悟有所不同,生活习惯和喜好也各有不同,交通安全公益广告的创作要合理的划分受众群。

以参与交通的角色来划分可以将受众分为驾驶员、乘客、行人,进行广告创作时则可以依据受众角色的不同以主观角度抑或客观角度进行表现。以受众的年龄层次划分可分老、中、青、少的年龄段,确定表现手法则依据其年龄特点,例如少年一般作为乘客、行人的角色,接受交通意识行为的教育的模式需简单直接,让他们更容易理解广告诉求的主题信息,表现形式还得生动有趣,若是动漫形式的广告更能吸引他们的注意;老年人对于广告的感性诉求表现往往能触动其情感,并且乐于传播主题信息;中青年更多地作为交通参与的主体是广告诉求对象的重点感染人群,合乎情理又赋予意料之外的创意常会令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分法规条例细化主题也是交通安全公益广告创作必须考虑的。广告都力求诉求点单一,清楚有针对性地传达信息,若是主题过于笼统那也只能是作为文明形象的宣传而不能成为教育引导受众的有效工具,另外若是在一则广告中要述说多个主题点,那很容易造成思路混乱无法记忆广告主题的后果。在进行主题诉求点确定时最准确的依据就是相关的法规条例进行归纳,以便在进行创意时拥有准确清晰的诉求点。

(二)视觉、听觉元素的巧妙使用及表达

在进行主题创作时,需要选择恰当的元素创作广告作品,既要有“意”的内涵,以意生形,以形达意,又要依靠有说服力的形象和形象组织关系来成功完成信息传达。一则张贴在长沙城市中主题为正确使用车灯的平面广告:画面勾勒了夜间两车相会的轮廓,视觉角度是在车内驾驶座主观视角,往前看去对方车辆开着远光灯射过来,其光束就好比射过来的剑的造型,尖锐而刺眼,危险可想而知。该广告用刀剑的形态比喻远光灯的光束。两者元素从形、意上都相当符合,内涵同样表达造成对方伤害危险,结合广告语“远光也会伤人”一同完整传达了主题诉求信息。如此艺术表现诠释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的细则让人印象深刻。广播需要用声音、影视广告则需要画音组合体现交通安全公益广告的主题。曾在长沙新闻频道播出的影视广告:内容情节展现为多位行人等待交通指示灯过马路的场景,同时广告结合急促的读秒的音效声、并听见其中一“行人”心急道“快点,快点,就要迟到了!”接着该“行人”违规闯红灯过马路并发生了交通事故,画面落幅是包着纱布的“行人”及广告语,示意不要因为一时心急违反交通规则而付出沉重的代价。看似平淡无奇的场景在该广告中却有标新立异之处——表现人物角色的并非真人而是以人的手指为元素并将手指穿上衣物进行拟人化,食指和中指替代步行形态。这样的“人物造型”配以卡通插图场景使广告生动而幽默,于是广告回避了真实场景的单调和事故现场的压抑,使用新奇有趣的表现手法给人和谐的心理感受。

(三)精辟的广告语

交通安全公益广告的广告语作为画龙点睛之笔,它需要准确传达信息,并利用其文字感染力征服大众的心灵,完成交通安全主题教育意义。好的广告语不仅精辟地把主旨表达出来,而且还能引导受众深思,回味无穷。随着大众阅读习惯的变化交通安全公益广告的广告语也不断推层出新,除了一些已为经典的广告语“宁停三分,勿抢一秒”、“给自己多一份责任,让他人多一份安全”等,一些交通安全广告语摆脱文字的乏味,让受众觉得亲切有趣,愿意朗读和记忆:“狭路相逢让者胜”、”“醉(罪)在酒中 毁(悔)在杯中”、“不要撞我,我伤不起”等各类生动且具时代感的广告语兴起且广泛传播。近期张贴于长沙地铁施工建设围挡上的招贴,画面为酒杯碰杯的形态与两车相碰的形态交错构成,而其广告词:“是朋友,莫劝酒”是基于本地传播的俚语“喝杯白酒,交个朋友”的语句,该广告语朗朗上口,也有望口口相传。该禁止酒驾主题的广告语适合大众口味,教育口吻温和,通俗并具内涵,简单六个大字几秒可阅读完,也便于周围驾驶员行车时注意和记忆。广告语集合当下流行趋势,将原本看似冰冷的交通法规的文字语言融合其中成为新的妙趣横生的词句,可谓是给予受众的文字刺激从而将交通安全意识进行心理渗透。

总而言之“两型社会”建设下的交通安全公益广告的创作总是需要具备沟通性的,不是居高临下、单向传播,而是强调以受众为本,尊重受众,真诚、平等地与受众分享、交流信息;找到交通参与者的生活形态与价值观念为之共鸣,并通过恰当的艺术手法给予刺激和联想,传达正面的主题信息。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