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研究生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6 15:59:0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法学研究生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法学研究生论文

篇1

2.论非法科法学研究生的培养     

3.法学研究生案例教学研究    

4.中国最早的法学研究生教育    

5.对法学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模式的思考  

6.中国法学领域内硕士研究生教育之路

7.法学研究生教学中应用性教学方法的运用研究    

8.刑事诉讼法学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    

9.谈法学研究生的培养方式改革    

10.法学研究生课程教学方式反思与拓展    

11.法学研究生诊所式教育探析   

12.法理学研讨式教学及其对培养法学研究生思辨能力的作用    

13.对现行法学研究生教育模式的思考     

14.对高校法学专业研究生法律英语教学的思考    

15.环境法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  

16.法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反思与探索  

17.法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反思与探索——以实践性教学为视角

18.“三严三宽”育英才——民事诉讼法学博士研究生培养之检讨

19.地方高校法学专业研究生教育亟需解决的几个问题

20.试论法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

21.法学类硕士研究生法律职业能力培养路径探索

22.诉讼法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机制研究

23.论法学类研究生教学方式的改革

24.法学硕士研究生教学改革目标导向与教学方法变革

25.法律硕士(法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的问题与对策

26.金融全球化新时期法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转型之思考

27.法学硕士研究生的“三教”

28.改革法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制度刍议

29.法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30.对法学专业研究生教学模式的反思

31.法学思维在研究生管理中的应用

32.论法学硕士研究生课堂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的构建

33.法学硕士研究生法律英语词汇学习策略(混合方法)实证研究

34.法学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内涵与路径探究

35.论法学硕士研究生教学模式改革

36.法学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的评价方法

37.全国法学专业研究生“企业法务征文奖”专题——公司非破产清算中的制约与权衡

38.硕士研究生导师期望值研究——基于法学类硕士研究生对导师期望的调查分析

39.法学硕士研究生课堂实践教学的进阶路径

40.优化法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的思考

41.创新型法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

42.我国法学硕士研究生教育改革刍议

43.法律硕士(法学)和法学硕士研究生分类培养研究

44.法学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阻却性因素研究

45.我国法学研究生教育现状之检讨——以中日课程设置及教学方式为中心

46.关于当代法学研究生培养的思考——以纯粹学术型法律人为视角

47.谈法学研究生的学术研究及论文写作

48.未来法学研究生的成功指导之道

49.法学研究生的培养方式改革

50.论法学研究生的讨论式教学的改革与创新——以西南政法大学教学实践为例

51.法律史、法解释和法释义学——对法学研究生学术路径的一点建议

52.法学研究生的狂与贪

53.法学研究生如何学习和思考

54.国际法学研究生教学方法改革探析——以法律实证研究为视角

55.专业设置对法硕(法学)研究生思想状况的影响分析

56.论非法科法学研究生的培养——兼谈法学教学理念之革新

57.如何读法学研究生

58.论法学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基于价值序列和创新动力构成的双重视角

59.当前法学硕士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分析——以海南大学法学院为例

60.环境法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

61.医事法学研究生培养现状分析

62.法学研究生教学中知识拓展、知识链接与能力提升的探讨

63.我国法学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改革——从评估标准切入

64.德国、澳大利亚、中国法学研究生教育治理能力比较

65.我国法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现实困境和改革方向

66.论法学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升

67.浅谈法学研究生知识结构的构筑

68.论法学研究生教育中的法律思维培养——兼论WTO案例教学

69.新世纪法学研究生教育--学问、常识、以及道德

70.学生打工遭遇法律空白--一个法学研究生受骗后的醒悟

71.新形势下法学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的系统思考——以湖南高校为例

72.法学研究生课程教学方式反思与拓展

73.中国法学研究生学术成长的思考——从贝卡利亚学术成功之路谈起

74.新世纪法学研究生教育——井田之治抑或阡陌交通?

75.关于法学研究生课程设置和学位论文的思考——以广西师范大学法学院的教学实践为例

76.新世纪法学研究生教育--我们的路,我们的未来

77.新世纪法学研究生教育--研究生如何上课

78.试论司法考试和法学研究生教育的关系及其对策

79.法学硕士研究化法律硕士专门化——我国法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刍议

80.法学研究生培养方式的革新——优势教学法与团队研习法的结合

81.我国法学研究生教育改革的若干思考

82.刑事诉讼法学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

83.诉讼法法学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以“四个结合”为基本指导思想

84.法学研究生教育中的化学知识

85.法学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质量分析

86.法学研究生与导师比例失衡问题研究——基于法律硕士招生的实证考察

87.法律方法课程在法学研究生教育中的引入——法律思维的视角

88.法理学研讨式教学及其对培养法学研究生思辨能力的作用

89.新世纪法学研究生教育--德国的Seminar

90.法学研究生的时间分配——对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的问卷调查

91.法学研究生教学方法创新探讨

92.法学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93.高素质法律人才的培养——日本法学研究生教育改革透视

94.论法学研究生教育方式的革新

95.关于法学研究生教育的几点思考

96.中国最早的法学研究生教育—东吴大学法学研究生教育

97.法学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路径选择——以墨尔本大学法学院为例

篇2

2授课技巧

在法庭科学专业课程的授课过程中,我们除了要注重案例教学的教学方式之外,还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加强:

第一,文字结合图示。标准的化学术语并不是法学专业研究生理解化学物证及法庭化学知识的最佳途径。与此同时,对于化学专业知识不规范的解读又显得非合时宜。因此,文字结合图示的讲解方式可以在实验室之外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对于化学物证及法庭化学知识的感性认识。

第二,认识实验课的必要性。一方面,法庭化学实验课可以帮助学生们感受化学物证的工作流程;另一方面,它也可以加强学生们对于化学物证的感性认识。在日后司法实践过程中,他们能够在看到与化学物证相关的文字材料或图片材料的瞬间,立刻在脑海中构建出关于化学物证的生动形象的立体思维,从而更好地发挥化学物证对于司法审判的协助作用。

第三,注重化学物证提取环节。虽然外观检验的手段和实验方法较为简单,但是它所提供的价值却是不容小觑的。通过化学物证提取环节的学习,学生们可以通过肉眼观察以及显微镜观察两种途径,对送检样品的颜色、气味、性质、数量、酸碱性、灼烧反应等一系列基本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

第四,规范而又通俗的语言技巧。法庭化学专业课程的授课重点在于如何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各种化学物证和分析方法。以显微分光光度法这一知识点的讲授为例,我们可以将其安排在显微镜法和紫外-可见光谱法这两部分内容之后,从而帮助学生们感受到显微分光光度法是结合了二者的优势并且弥补了二者的不足的新方法。

第五,适应犯罪问题发展的动态需求。犯罪问题天生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每段时期介入犯罪问题的各种化学证据也是不断动态变化的,因此学生们需要掌握化学证据外在变化背后的内在规律,例如相对于传统的纤维证据、油漆证据、橡胶证据以及塑料证据等讲授方式,以聚合物类化学物证的概念出发可以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运用此类证据的宗旨。

篇3

心理学告诉我们满足人们对理解、尊重和追求的需要,就能激发人的动机,使人有一股内在的动力,朝向所期望的目标前进。教师对学生“暗含期待”,学生在感情上就会受到鼓舞,对教师产生“好感”和“信赖”,增强自尊、自信、有效地激发学生情绪和学习动机。因此,作为数学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必须激励学生情感,一方面增加“感情投资”,理解、尊重、亲近、关心学生,寓教于情,用真诚和热情拨动学生心弦,使其对数学产生亲切感,乐听爱学,“亲其师而信其道”。另一方面针对学生心灵深处存在着使节自己成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愿望,不断为他们树立学习目标,提供发现问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机会,使他们从一个成功走向另一个成功的不断满足中增强学习信心,激励学习兴趣,享受获得的欢乐。

二、更新教法,实行导学。

苏联学者雅各得钦说:重要的是创造一种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气氛,使学生威到没有思想负担,大胆地、无拘无束地讨论问题。民主、平等、活泼、愉快是创造之芽萌发的温床,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摇篮。教学中教师不仅要用良好的师德、严谨的治学态度、广博的知识感染学生,而且要用民主、平等、多样而富有鼓励性的教法对学生“诱、启、导”,促使学生效法、悟道、解惑。

三、开展活动,评比促学。

学生对开展活动非常感兴趣,在课堂上进行多种形式的活动,如:抢答比赛、知识竞赛、脑筋急转弯、数学家的故事、优秀墙报等等活动的开展,让学生人人准备,个个参加,寓教于评,以比促学,造成你追我赶,比学赶超局势,促使学生“鼓足干劲,力争上游。”

篇4

学会学习,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是21世纪素质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一个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不仅能很快地接受知识与技能,还能更好地适应今后的工作、生活,尽情地自由自在地有效地在知识海洋中遨游,在社会实践中开拓、创新。所以,提高学习能力是素质教育的基本目标,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也是教育工作者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

那么,何谓学习能力呢?

学习能力就是在学习中获得知识技能的能力,它是学生在学习方面的素质,其主要表现为阅读能力、整理归纳能力、转移能力、总结评价能力、科学的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等。

阅读能力。学生通过阅读文字材料能看懂教材的基本内容,能把理解的主要内容用简明的语言表达出来。

整理归纳能力。即在理解文字材料的基础上,整理和归纳出知识的逻辑结构和相应的研究方法,并使之有机地联结在已有的认知结构里。

迁移能力。即能独立地运用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方法对结构相同或相似的以至结构不同的或差异较大的新知识通过采用对比、类比、实验等多向思维的方法进行同化。

总结评价能力。即能对自己的或同学的学习结果作出有价值的判断,在独立自学和交流讨论过程中及时对知识理解、技能掌握、应用能力、思维品质进行价值判断,以形成更高层次的学习兴趣、方法、态度、习惯等,并以此自觉地调控自己的学习活动。

科学的辩证思维能力。即有科学的理论思维能力,能依据科学的辩证思维方法,如比较法、分类法、分析和综合、归纳和演绎推理、类比推理等分析和解决知识学习和社会实践中的问题的能力。它是学习能力中最基本的构成。

自学能力。自学能力是素质教育必需的教育目标,是建设学习型社会,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人必需的一种重要能力,古今中外创新者都是自学能力极强的人。要加强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自学能力的发展。

学习能力是在学习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发展起来的,它一旦形成系统的理论,将对学习实践活动起非常大的促进作用。

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呢,对此,笔者结合多年的教育实践谈一些认识。

一、学习动力的形成是培养学习能力的基础

动力是行动的力量。汽车没有动力就不能日行千里,卫星没有动力岂能直上九天,学习没有动力何谈学有所成。卫星升空靠的是机械力,人学习的动力是靠的是思想、精神信念和目标的力量。

同志为改造中国与世界“学不成名誓不还”,虽身无分文,但胸怀天下,博览群书,勇于实践,成为一代伟人。同志为使贫穷落后、积弱不振的中华民族强盛起来,从少年便立下了“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宏愿,终成一代伟人。陈景润同志酷爱数学,为破解哥德巴赫猜想之谜,苦心研究,终于打开猜想奥秘的大门,为世人瞩目。

思想若水,润物无声,这些都是形成学生学习动力的精神食粮。教者授其道,学者得其法,“道法自然”(老子语)。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社会是大学校,实践是大课堂,社会就是一部百科全书。认为:人才是环境的产物,是人与环境互相作用的结果。要积极引导和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社会需求和社会责任感是奠定学生学习动力产生的社会基础。

二、良好的心理品质是发展学习能力的心理保证学习是艰辛的脑力劳动,其自始至终伴随着心理活动。良好的心理品质对学习能力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和影响。

坚韧不拔的意志是学习者最可贵的心理品质。它是激发自身动力和克服阻力的直接心理依据。从教育和实践的结合上加强对学生意志的坚韧性、顽强性、独立性和自制性培养十分重要。

情商尤要重视,情商(EQ)又称情绪智力,它指的是一个人管理自我的情绪及影响他人情绪的综合能力,其直接影响智商的发展。西方心理学家研究证明,智商决定人生成就的20%,情商决定80%,情商水平的高低对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功有着重大的影响作用。故要非常重视对学生良好情商的教育和培养。

注意力和兴趣对发展学习能力的作用受到了众多教育家、科学家和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和认可。法国著名生物学家乔治·古维叶说:“天才,首先就是注意力”,注意力集中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好是成功之母。

良好的心理品质对发展学习能力的作用和影响是多方面的。

三、老师主导下的课堂学习是提高学习能力的主渠道

学生在课堂上的认知活动包括两方面:知识和能力。

知识指学科知识和经验知识。学科知识是学生在学校内应掌握的最基本的事实知识和原理知识,它是学生素质的基础,也是学生发展的支撑点;经验知识主要是关于生活的经验,关于周围社会背景等方面的基本知识。能力即为获取信息的能力和探索与创新的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是关于在哪里可以获得哪些信息及如何获得这些信息的能力,这是信息时代人人必备的能力。探索与创新的能力,就是能独立判断和解决问题,乃至根据已有的事实进行创新的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友情链接
发表咨询 加急咨询 范文咨询 杂志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