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6 15:59:0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中专学习计划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一、“学困生”特点及成因
1、特征
(1)学习数学缺乏兴趣;(2)学习不努力;(3)参与意识不强
2、”成因
(1)内因:认知准备不足;情感准备欠佳;(2)外因:家长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言行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子女;数学教师的素质对学生数学素质起着决定作用的因素。
二、“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基于对学生困难学生的成因及其特征的分析,结合布鲁姆的学习理论,对形成学习困难学生的成因的储因素进行权重比较(认知准备不足和情感准备欠佳占65%,教师教学的质与其它占35%),笔者认为应从教师的教学的质入手促使学生的认知准备不足及情感准备欠佳的变化,逐步累积,达到转化之目的。
1、以建立较好的情感准备为先
(1)培养师生良好情感是转化的突破口
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教学中,要采取“忍、寻、导、信、爱。”五字教育法,加深师生感情。“忍”即遇到任何事(尤其是课堂上的突发事件)都要忍不发脾气;“寻”即为师者应千方百计地从学生身上寻找长处,进行表扬;“导”即引导他们加入数学兴趣小组,寻找他们的薄弱环节进行重点辅导,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信”即教师自始至终地信任他们,鼓励他们;“爱”即以深厚的无私的爱去点燃他们内心的情感之火。
(2)通过适当方式激发学习动机,是转化的切实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激发数学学习困难生的学习动机,增强学习困难学生的内驱力 ,是转化的切入点。主要把握好两方面: 一是激发学习兴趣.兴趣是一种强烈而持久的动机,在某种意义上讲,是好奇心的延续和发展,唯有热爱,才能主动长久参与。另一方面及时反馈,适当竞争。 对学困生的学习结果一定要及时反馈,而且反馈应倾斜,学困生的学习结果出现错误或不足很自然的,教师应着重关注正确的合理的部分,并不吝赞扬话语,从而克服自卑,树立信心,改变自我评估状况。同时,要建立适当竞争,主要是他们与过去的自我相比以及同一水平的学生之间的相比。
2、逐步改善认知结构是提高数学困难学生水平的根本出路
(1)注重前补
前补指的是课前补,即在每堂课前就本课新知所需应用的原认知结构中应提取的部分对学困生进行情况摸底分析,针对学困生的实际情况,设计相应的练习,并且进行面批面改,帮助学生寻找原因。事实上,对学困生整个学习生活来说,每次补课既可以视为前补又都是后补,通过这种前补,可以提高学困生上新课时注意力和投入程度,由于对他们已经搭了阶梯,扫除了一部分障碍,降低了学习新知识难度。从而达到学困生能较好地掌握新知的目的。
(2)注重基本能力训练
学困生的计算能力、记忆、再现能力等都较弱。往往要进行分析,专门设计进行训练。以记忆能力为例,学困生一般记忆能力并不差,主要是对数学概念性质和对象之间的本质关系的直觉性保持能力较差,对数学问题的类型和模式记忆较差。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抽象概念形象化;知识系统顺口化等多种有效手段。
(3)新知学习必须着眼于构建良好的认知结构
在学困生的原认知结构逐步完善之时,要注意新认知结构的构建。即防止原有学困生在学习了新知后又造成结构不完善,同时要防止新的学困生的再度产生。为此,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a:要善于引导学生寻找新知学习的联系点。新知识和经验、新知和旧知、新知之间都存在着联系,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来引导学生揭示知识之间的联系。如在学习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回忆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SAS,ASA,AAS,SSS)来归纳总结出三角形相似的判断方法。
b:重视感知全面性。人对事物第一次接触总是最敏感的,如果在学习新知的过程中出现了片面理解,那么认知结构就不完善了。
c:重视知识的发生过程。在教学和学习中注重结论,而往往忽视了知识的发生过程,只是记住了概念、公式、定理、而不会灵活运用,无法解决千变万化的习题,因此,教学中要充分暴露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有利于学生形成系统化的认知结构。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6-0088-03
所谓数学学困生就是指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数学学习的主动性差,不能进行独立思考,作业常常完不成或出错较多,数学测验成绩经常处于落后地位的智力正常的学生。在初中阶段,他们表现在数学学习能力不足、找不到得当的数学学习方法、对数学缺乏兴趣和信心等,因此数学学习效率低下。并且这些数学学困生都有一些共同特征:学习数学的注意力不能很好地集中,缺乏学好数学的自信,行为上懒惰(包括懒于学习和懒于改变学习数学的方法)。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学生在学习数学中遇到的困难越来越多呢?转化这些数学学困生的策略有哪些呢?
一、初中数学学困生成因分析
初中数学学困生成因,可以从以下学生主观原因、教师和学校客观原因及社会环境等方面给予考虑。
1.学科方面的原因[1]。初中数学内容具有较高的概括性与抽象性,具有严谨的逻辑。对学生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要求比较高。学生要想学好数学,一定要善于思考,勤于总结。但大多数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懒于动脑,不善于思考,只是依靠一味地死记硬背,遇到实际问题时便束手无策,普遍认为数学学习很枯燥和乏味。
2.小学数学基础差。部分学生自上小学起就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数学的习惯,缺乏学习毅力和上进心,满足于一知半解,似懂非懂,不主动地去学习消化当天学习的知识,时间长了,欠账就会越来越多,在小学就成了数学学困生,升入初中后无法适应初中的学习,而学校未能处理好小学与初中知识的衔接,因而造成这些学生学习困难。
3.学校原因。新教改以来,初中教材内容增多,知识难度增大,学生学习负担加重,学习情绪受到严重打击。并且学校为了升学率,利用检测结果对老师、家长大做文章,如发奖金、评先进、训话、开家长会等,增加了教师和学生的压力,对学生的学习造成负面影响。有些学校分“优班”和“差班”,使学困生产生不平的心理,而且这些心理很快转化为气馁、愤怒、退却,造成心理障碍,不利于学困生的进步。
4.班级原因。现在的学生具有很强的摹仿性和依赖性,他们互相干扰,互相影响,再加上个别教师对学困生的不重视,讽刺挖苦,学生之间的排挤和瞧不起,使他们的自尊心受到极大的伤害,他们逐渐从老师的视野中消失,脱离群体,拉帮结伙,打击、挖苦其他同学,跟老师对着干,严重干扰老师的正常教学,加剧了学困生的形成。
5.教师的原因[2]。(1)教师的师德修养和业务素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和学习效果。新课程标准提出以后,教师们试图改变在课堂中的地位,但由于受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个别教师的教学方法仍沿袭传统,课堂单调、乏味,老师讲得多,学生练得少,剥夺了学生的主体权力。学生的思维完全处于被动应付状态,致使学生缺少创新的活力和积极参与主动思考的能。(2)教师不理解学生内心的需要,不同学生的认知结构是不同的,对已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不一样。如教师不理解学生内心的需要,把所有的内容强加给学生,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学法的指导,不但加不进去,而且会挫伤部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扼杀他们的学习兴趣,窒息他们的思想,引起他们自觉或不自觉的抗拒,导致学困生的出现。(3)教师偏爱优生,缺乏对学困生的关怀、辅导和照顾,对他们采取任其自生自灭的态度,课堂提问只提问优生,课堂练习只关注优生,对练习、作业,没做到分层分类。对他们的练习、作业出现的错误,没给予及时的剖析和矫正,日积月累问题多多,从而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这样,学困生必然产生。
6.学生自身方面的原因。(1)数学学习兴趣不浓厚,缺乏信心。数学学困生对学习数学普遍缺乏兴趣,并且求知欲低,意志薄弱。当学生对数学不感兴趣,情感不强烈,意志薄弱时,就难以激发他们智慧的火花,学习就进入不了状态。(2)数学学习目标不明确,自主性差,依赖性强。有些学生学习数学只是为了应付差事,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只是为了免受教师及家长的责备,学习数学没有成为他们的内在需要和形成自觉索求的信念。并且他们缺少自主学习的能力,缺乏主动,上课不能跟上老师的节奏,更不可能真正理解所学知识,学习态度比较被动。(3)数学学习方法不科学,听课效率极低。部分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不会动脑筋,只会死记公式、定理,机械模仿,照葫芦画瓢,久而久之,分析能力、思维能力得不到锻炼,随着年级的升高,数学学习内容的知识性、逻辑性越来越强,其数学学习成绩自然而然地就慢慢走了下坡路。很多数学学困生不会举一反三,缺乏对问题的深入思考、探究,也不善于比较、归纳、总结,不能对所学内容形成知识网络,尽管付出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但数学成绩依然不尽人意。
7.家庭原因。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家庭教育,特别是青春期的家庭教育,在促使孩子获得全面发展上,起着学校和社会都难以起到的奠基作用。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叛逆心理强,并且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家长望子心切,过分溺爱,部分学生形成自私、蛮横的不良恶性。一些家长素质低,缺少文化,不懂得教育方法,与子女缺少交流沟通,对学生漠不关心,出现问题后轻则抱怨、责怪,重则打骂,赶出家门,更有甚者,认为教育子女是学校和老师的事情,不主动和老师配合。并且随着外出务工者增多,这些家庭的孩子就成了留守儿童,无家长监督管理,家长将孩子交给学校,寄希望于老师,而因学生多,老师又照顾不周,这些学生在学校学的知识在课后得不到应有的消化,时间长了,就会导致一部分学生在数学学习方面的困难越来越多。
8.社会原因。由于社会的高速发展,商品经济的更加活跃,各种不良社会现象极大地影响了在校学生,特别是网吧、游戏厅的无序发展和管理上的混乱,加之学生自控能力差、好奇心强,使网络吸引住了不少学生的心。有些网吧老板为了赢利,误导学生,为学生上网提供食宿方便。
二、初中数学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1.培养数学学习兴趣。(1)情景导入。在情景教学中应该遵循“教师引导、设疑,学生思考、讨论、解疑”的原则[3],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要主动参与思考、讨论,进行情景操练和自主活动,得到相应的结论。在具体选择要创设的情景时要注意以下原则:一是导入目的要明确,由具体的教学内容选择相应导入的形式。二是导入形式要多样化,不能每次导入都一样。三是从实际出发,根据学校的自身条件采取合理的情景导入模式。最后,在情景教学中要注意设疑的技巧和方法。适当的设疑、提问,能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既能有效提高课堂效率,又能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习兴趣,形成思考问题、解决的能力。创设视觉情景的手段很多,有图片(包括导入图形)、实物、动作、表演等等,当学生在解题过程中遇到困难时,通过对学生视觉上的冲击,引导学生主动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2)建立讨论小组。小组讨论教学模式是现如今很多教师都在广泛使用的一种教学模式。在小组互动学习之前和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和帮助,让学生有一个明确的研究目标,对程度较弱的小组教师要给予特别的帮助,让所有的同学都投入到小组学习中去,达到全体学习的目标。再次,教师在进行小组学习时要讲究民主,耐心协调各组内的不同意见及各组提出的不同见解,让互动讨论有序。最后,教师要建立适当的评价体系,爱护学生的自尊心和创造力,对各组的结论要从正面积极地加以鼓励,给予积极的评价。特别是较弱的小组,要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关爱,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全面落实“以人为本,全体发展”的教育理念。小组互动学习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有目的地加以运用,具体的小组互动合作学习方式可以分为探究式、体验感悟式和实践式三种。并且小组内请学生当小老师进行师生换位的方式,是使学生参与教学的有效方法。学生互教互学,能者为师,既能提高学生成绩,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有专长的学生得以发挥,使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从同学处得到比在老师那里更大更及时的帮助,并有助于克服以自我为中心,培养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自我意识,不仅改善了同学之间的关系,也将对学生的成长产生深刻影响。
2.心理策略[4]。从心理上给数学学困生树立可以学好数学的信念,使学生感受到学好数学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新课程标准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数学学困生数学成绩虽然不好,可他们同样渴望数学进步。数学教师应真诚地与数学学困生沟通,用一双慧眼,去了解他们的性格特征和兴趣爱好,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对他们的闪光点加以赏识,甚至将他们的一些错误也转化为一些鼓励的语言,让他们体会到赞扬和肯定的喜悦,体会到数学老师是一视同仁的,在数学老师那里得到尊重和平等的对待。宽容,让学困生感受到教师的爱是真诚的。数学学困生最需要教师的关心和呵护,我们应该以宽容的心态,放下心中的成见,真诚帮助数学学困生,唤起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3.注重反馈。课堂上学生的表情、回答问题的状况、练习中的表现,给教师提供大量的反馈信息。我们要根据这些信息,及时地调节教学。而且着重抓好课堂知识达标练习和精批学困生作业,针对练习和作业中发现的问题,及时给予纠正和针对性辅导。另外,当学困生有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学习兴趣后,必须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要求他们做好预习,通过教师提前下发的新课讲学稿,阅读课本,进行力所能及的教材处理。要求他们独立完成作业,这是培养自学能力的最好机会,它对培养学生的理解分析概括等各种能力很有帮助。制定学习计划,尽量做到长计划短安排,合理科学地安排时间。
4.其他策略。①做好与家长的联系工作。因为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对孩子的态度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学习,我们教师要和家长做朋友,经常联系沟通,共同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了解学困生的内心感受和外在表现,帮助家长用积极的心态、赏识的目光来发现学困生身上的优点,并不断放大。给家长介绍科学的家教方法,引导家长帮助学困生战胜学习上的困难,不断提高数学学习成绩。②探索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教师在教学中要高度重视学习方法的教学和引导,让学生切实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5],如实际操作、直观感知、抽象概括、演绎推理、迁移类推、系统整理知识等方法。通过这些方法的掌握,促进他们学习能力的发展和素质的全面提高。数学成绩不佳的学生中绝大多数都不是由于自身的智力原因造成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设法帮每一个学生都能学好一定的数学知识,因材施教,对在数学学习中产生困难的学生多给予及时指导,帮助每个学生树立起学数学的信心和决心,不让每一个学生掉队。使每个学生在个人原有基础上发挥出最大潜力。③借助优秀学生的力量,帮助学困生提高数学学习成绩。同学之间兴趣爱好相仿,易相互沟通。在课余时间要有目的地将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与学困生结成对子,让他们多在一起玩耍,为学困生辅导作业和练习,帮助其学会一些数学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消化,逐步树立起学困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在初中阶段,数学学困生很多,我们不应该歧视他们,而应该给予帮助。他们不是智商的问题,而是思考问题的方式不同,应该同家长、社会、学校共同努力,使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得到提高,让他们有信心去面对学习中的难题。教师们在教学中要做到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对在数学学习中产生困难的学生多给予指导,帮助每个学生树立起学数学的信心和决心,不让每一个学生掉队。使每个学生在个人原有基础上发挥出最大潜力,想方设法帮助每一个学生都能学好一定的数学知识,发挥出数学学习的潜能,学会学习的方法。
参考文献:
[1]肖礼顿.考试周刊[J].2011,(22).
[2]艾阳辉.四川文理学院学报[J].2007,(z1).
[3]张行淘.新世纪教师素养[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章飞.初中数学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学困生”是指智力与感官正常,但英语学习效果低下,达不到国家规定的英语课程标准要求的学生。通过观察、询问、调查,发现产生困难的原因各不相同,其成因是极其复杂和多方面的,但从教育教学角度将其形成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
(一) 内部原因
1.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上进心。大多数学困生由于升学无望,认为读书无用,无心学习;认为学习是一种负担,读书是碍于家长的要求。因此,他们缺乏上进心,上课不愿听讲甚至违反纪律或旷课去玩,作业照抄,应付老师,从没想到提高自己。
2.意志不强。学习过程是一种艰苦的劳动过程,它要求学生付出较多的脑力和体力来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因此,没有坚强的意志是难以完成学习任务的。而学困生由于缺乏对自己的严格要求,一遇到困难就放弃对学习目标的追求,不愿和学习中的困难作斗争,久而久之,就成了害怕困难、不求进取、意志薄弱的学困生。他们学习英语的毅力和耐力较差,只有三分热情,不能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自卑心理严重,缺乏自信心。由于学困生长期处于班级的“底层”,处于被遗忘、被摒弃的角落,他们内心深处一般都很自卑。以至于认为自己不行,没有出路,造成对教师缺乏信任或对老师怀有敬而远之、敬而怕之的心理,很少主动提问和回答问题。太多的失败使学困生常感到学英语很无聊、很枯燥,情绪非常低落、沉闷,心理上敏感,脆弱,易形成挫折感,导致对自己学好英语缺乏自信心。
4.学习基础不扎实。学困生在前一阶段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基础不扎实、见识少、知识面窄、思维不活跃,接受能力较差,影响了今后的英语学习。
5.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不好。大多数学困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没有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仍满足于“喂一口吃一口”的学习方法。他们大多养成了等待、依赖的学习习惯,学习不主动,不会温故知新,在课堂上不能自始自终全身心投入,养成了不投入、不参与的不良习惯。有疑问也不及时弄清楚,学习时也抓不住重点,成绩自然低下,学习效率低。
(二) 外部原因
1. 师资力量与教学条件差。一些学校的师资、教学条件相对薄弱,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成绩。教师是科学知识的主要传播者和学生迈向正确人生道路的矮正者。他们的师德和业务素质,直接影响着学习效果和学生的成长。教师职业的辛苦、清贫以“经商热”的高涨等,致使许多教师不安心本职工作,不进行必要的政治业务学习,讲课敷衍了事,教法单调、乏味,内容安排上缺乏层次,没有充分照顾学困生这一弱势群体;不注意学法指导和兴趣培养,对学生的了解,渗透着个人的意识倾向,以教师自己的认知、情感、意向和个性特征去认识学生,致使教师产生心理偏差,出现体罚、讽剌、挖苦学生的现象,严重地挫伤了部分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积极性。教师授课“重”知识的传授,“轻”知识的发生过程,不重视知识的消化和巩固,逐渐形成初一重全体,初二重视中等生,到初三就以中上水平的学生为授课对象,盲目地提高难度,大搞题海训练,这样无疑抛弃了部分学生,严重挫伤了这些学生的积极性,加剧了学生的两极分化。
2. 家庭环境的影响。当代中学生都为独生子女。家长一方面望子成龙心切,另一方面又过分的溺爱,造成了学生复杂的矛盾心理,形成自私、蛮横的不良恶习,没有吃苦耐劳、认真学习、帮助别人的意识,对学习失去信心、对教师的善意批评教育记恨在心;一些家长认为对学生的教育是老师的事,不主动与教师配合,甚至外出打工,助长了这些学生的不良行为,挫伤教师积极性,导致这部分生受到冷遇,挫伤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困难未及时得到解决,随着问题的积累,学习成绩下降,沦为“学困生”。没有良好的家庭环境和缺乏家长的正确引导,孩子们的成绩就会一落千丈,成为学困生。尤其是一些单亲家庭和经常发生冲突的家庭往往更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
3. 英语教学本身存在的问题。现行的英语教材内容多、要求高,且班级容量大,学生水平参差不齐,而教师在教学上往往统一要求,难以照顾到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学生。
4.社会原因。由于社会的发展,商品经济的活跃,金钱的诱惑,读中专大学学费高、不包分配、就业难以及网吧、游戏厅的吸引,加上学校、家长未给予及时正确地引导。“读书无用”论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5.突发事件的影响。如父母离异、生病、去世等,致使学生学习中断及心灵遭受重创,使学生出现心理偏差,造成学生的突然学习困难,若不能及时从思想上解决,随着时间地推移,问题的积累,导致这部分学生丧失学习信心,学习成绩一落千丈。
二、对症施治,是转化的关键
在转化学困生方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1. 帮助学困生端正思想,树立信心
心理学认为,人都有自尊的需要,学困生在班级中学习成绩差往往觉得矮人一头,缺乏信心,进取心理处于十分矛盾中。我们教师要有意识地鼓励他们,不要认为以前没学好,现在就没指望,只要从现在做起,运用新知识的同时,也复习旧知识,从而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
2. 诚心对待学生,以情育人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奥妙就在于如何爱护学生。”我们深知教师热爱学生能弥补自己教育才能的不足,可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感。诚心对待学生,尤其是对待学困生,有空就找他们谈心,遇到问题耐心帮助他们解决,尽可能抽出时间与他们多接触,尊重、理解、信任他们,真心实意帮助他们。
3. 表扬鼓励,激发兴趣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因此在教学中,要首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许多农村中学,英语是初中新生接触的新鲜事物,更能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可通过有意识地引导,组成英语学习小组、唱英语歌曲、做游戏、讲英语故事、举办小型英语演讲比赛等,给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消除师生间的心理隔阂,不失时机地调动他们的求知欲,用“兴趣”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一)家长方面
农村中学大部分学生是来自农村,家长的知识水平有限,学生在家学习遇到难题时无人可问,容易丧失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这么一来家长在学生的课余学习方面起不到大的积极辅导作用,有些农村家长甚至根本不重视学生的学习,对其不闻不问,造成学生学习成绩越来越差。
(二)教师方面
班级过大、学生人数过多,教师辅导难到位和细化。学生个体差异明显,后进生面大,教学时间又有限,教师难以照顾到每一个学生。课后与学生沟通的时间少,情感联系脆弱,使少数学生的心理需求难以得到满足,充满疑惑,他们甚至会感到被老师们冷落,时间一长,这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消失了,因此影响课堂气氛,阻滞课堂教学进程,导致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和成长都很不好。
(三)个人原因
1.学习方法欠妥,效率低,依赖心理强。只重视掌握知识结论,生搬硬套,不多问几个为什么,造成学习时抓不住重点。这样长期会养成上课依赖老师,作业依赖同学的不良习惯,缺乏创新意识和应变能力。
2.意志不坚定。在学习过程中,缺乏自制力,不能坚持始终,学习是毅力和耐心的较量,是马拉松赛跑。而这些“学困生”只有三分热情,没有养成良好的终生学习习惯。
3.有自卑心理,缺乏自信心。认为自己不行,对老师缺乏信任,很少主动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从而在学习上形成枯燥、无聊、沉闷、低落的情绪,缺乏自信心。
二、转化农村中学“学困生”的技巧
(一)不吝啬赞赏“学困生”
“学困生”一般表面上看都对学习成绩漠不关心,对他人对自己的看法毫不在意,事实上,他们也渴望得到同伴的认同,老师的赞扬。因此他们更需要教师对他们多关心、多爱护,当他们有所成绩时,更需要教师的鼓励和肯定。当“学困生”接收到教师赞赏,表扬的信号时,就会极大地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达到自主学习的状态。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亲切的话语、轻松的动作、友好的微笑、鼓励的眼神、赞许的手势等等都不应当吝啬给予“学困生”。教师在课堂上用诸如“你太棒了!”“对极了!”“你的想法很独特,真有科学家的脑袋!”等称赞、鼓励,能呵护学生的良好心态,使学生以饱满精神投入到课堂学习上。例如我们班上的李莉同学属于“学困生”中的一员,长期对她的观察后,我把她找来谈话说:“老师看了你上学期的成绩,相对而言,数学是比较低的,老师相信你别的学科能学好,数学也可以的,以后数学作业做好就拿来老师先帮你检查,要背诵的概念、公式、定理、法则等也要先找老师来背一遍”。之后李莉同学每次找我,我都会对她的作业和背诵表示赞扬,并说:“你是个聪明的孩子,别人都没有你背的快、背的好呢。”一段时间之后,李莉同学不仅数学成绩有了显著提高,其他学科也有了很大进步。
(二)以名人学习的曲折经历激发“学困生”的自信心
向学生介绍一些大科学家学习的曲折经历。如爱迪生、爱因斯坦的故事。
(三)课后作业的布置与解答
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注意难易程度,要注意加强对“学困生”的辅导、转化,督促他们认真完成布置的作业。对作业做得较好或作业有所进步的“学困生”,要及时给予表扬鼓励。教师要注意克服急躁冒进的情绪,如对“学困生”加大、加重作业量的做法。对待“学困生”,要放低要求,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谆谆诱导的方法,从起点开始,耐心地辅导他们一点一滴地补习功课,让他们逐步提高。
(四)使教学贴近生活,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在数学教学中,怎样的教学才能使数学与生活相联系,让学生从解决“身边发生”的问题中去认识学习数学的重要性?我认为要注意如下几点:一是用生活情景 “包装”数学;二是把数学“蕴藏”在生活的游戏中;三是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中的现象;四是教学内容力求生活化;五是数学应用生活化。例如:可设计一些这样的习题:小红不慎将一块三角形模具打碎为两块, 她是否可以只带其中一块碎片到商店去,就能配一块与原来一样的三角形模具呢?如果可以,带哪块去合适?
(五)开展第二课堂,建立“超越自我”学习班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对于中专绘画教学来说也不例外。激发学生学习绘画的兴趣是学生今后坚持学习绘画的关键,是促使每一个学生成长与进步的关键。所以,我们必须积极利用一切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来促使学生的成长与进步。在绘画课程中激励学生学习,使学生逐步体会到美术学习的乐趣,为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和掌握基本的专业技能奠定坚实的基础。那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成效的关键环节。笔者以“如何在中专绘画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话题谈谈自己的体会。
在中专绘画教学中,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放在重要位置,这就使学生在浓厚兴趣的前提下,更好地增强课堂学习效果。
第一,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包括多媒体、网络、幻灯片等的使用。现代教学手段具有形象生动、信息量大、传播便利等优势,不但可以使得课本上的知识信息更加直观、更加迅速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还可以使教师能够更直观、更轻松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效果最优化。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学生通过直觉感受绘画的魅力和吸引力,从而达到情景交融和声并茂的效果。在绘画教学中,有些用语言不能清楚传授的东西,而通过多媒体手段则可让学生在欣赏之余感受到绘画魅力,使学生可以顺利突破教学难点和重点,让学生始终保持学习乐趣和兴趣。
第二,教师生动又有效的教学方法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重要方式。传统教学方法往往只注重教师的课堂传授,对于绘画来说就是传授绘画技巧等。但是,想要激发学生的绘画积极性,教师就要在传统教学方法中融如一些新元素,例如在课堂上营造艺术氛围就是一种很好的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我们还可以通过在教室里悬挂名人绘画作品、学生的优秀作品和具有特色的海报等来营造艺术气氛,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第三,使课堂“活”起来也是激发中专学生绘画兴趣的重要手段。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是平等及和谐的,即师生之间是在彼此尊重和信任的氛围中进行互动。在现代中专绘画教学中,我们可以积极创建一种新型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活”起来。教师要创造一切条件让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上活跃起来,对于好和不好的作品不要轻易做出判断,而要巧妙地进行引导,鼓励和保护学生的想象力和好奇心,将创造力融入绘画之中。让课堂“活”起来,我们就要从师生关系入手,让学生成为课堂中的主导者和活动者,启发和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大胆地说出自己的艺术想法,克服畏惧心理。对于学生提出的课堂问题,教师不要急于解疑,而要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和研究,并积极交流,让每一名学生都积极投入。总之,师生只有积极互动,才能实现高效课堂教学和建立师生默契,让课堂真正“活”起来。此外,在课堂上采用组内合作与组外竞赛的形式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的合作与竞赛可以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使每个同学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艺术意见,共同进步。通过与同学分享自己的绘画劳动成果来展示自我,同时也为自己所在小组争光,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这些教学活动和手段都可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及学习兴趣,我们应该多多合理应用。
第四,构建鼓励性评价体系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保证。绘画教学具有丰富性和多样性,因此,单一的评价标准不能给予学生最佳评价。采用鼓励性评价体系是以往绘画课堂教学评价的重要补充。特别对于职业学校而言,相当一部分都是偏长生,对于每个不同特点的学生来说,单一评价方法会打击其中一部分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长此以往,学生就会产生厌学的负面情绪。所以,根据平时的教学体会和经验,笔者尝试构建出一套能适应不同水平、不同层次、不同个性学生的鼓励性评价体系,以评价学生的绘画学习和绘画作品,其结果是可喜的,因为它调动了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将分数的标准的评价变成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鼓励性评价。主要措施有:对学生绘画中的态度进行评价,例如:学生是否积极参与;对学生的绘画表现进行评价,绘画是否有特色、是否是学生自己独立完成的;对学生在绘画中表现的合作精神进行评价,是否在共同完成一幅作品时发挥了每一个成员的参与作用等。这些因素都可以成为评价学生的标准,并且要尽量找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欣赏和尊重,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上就是笔者以“如何在中专绘画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话题谈的自己的体会,并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经验给出了一些建议性意见,希望同行之间相互交流、相互提高,以改进自己的教学质量和水平,最大限度地激发中专绘画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学困生具体表现为:①对物理知识的学习缺乏主动性,积极性;②对物理知识概念不能用自己的思维去理解;③对课本知识找不到重、难点,不能理解;④对物理知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不积极思维,学习困难,持消极态度;⑤不能理解、掌握简单的物理实验操作,不能迁移旧知识、旧技能,去解决新问题。
总体表现为缺乏自主性、自信心、目标性、久而久之,先是厌恶后是放弃。将学困生分为以下几种类型:①学习暂时困难型;该类型学生主要是学习基础能力较好,学习中所遇问题,主要由非智力因素造成;②学习能力缺乏型;这类学生主要特点为: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解题能力,都较低,但学习行为习惯较好,意志比较坚强;③学习动力缺乏型;这类学生的能力总体水平处于中等或偏上水平,但学习习惯、学习意志低于上述两类学生,主要由于自身学习动力不足而导致学习困难;④学习整体困难型;这类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能力、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均较差,求知欲低,意志和好胜心不强,所以总体能力和个性发展水平均较低。
二、形成学困生的原因
有学困生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学生自身因素、学校因素、家庭因素,还有社会因素造成,这里仅谈教学过程中的失误或缺点所致的三个原因。
1.教学思想有偏差导致教不得法,学生学习情感难于建立。这个问题突出表现为片面追求升学率,不顾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求,忽略多数学生实际水平,违背教育客观规律,教学精力主要集中在培养学优生上;师资力量主要集中在重点班级;注重统考学科而忽略常识科目,使学生的爱好特长得不到发展和培养;忽略了学生的德育、体育及美育,身心得不到全面发展,精神面貌和身体素质也受到影响,这样一来学生学习的愿望重视不够,无法调动学生积极性而失去学科吸引力,最终成为学困生。
2.教学过程中缺乏适应学生发展规律的教学手法和教学艺术,从而导致学生学困方面的最终形成。①教学过程中,缺乏感性材料的铺垫,使学生未形成或形成不完整的理体抽象物理感念或规律的情景。中学生抽象思维逻辑能力较弱,形象直观思维占有相当比例,恰当地给学生提供,较丰富的感性材料,主要是利用教具、课件、录象、实物等感性材料,减缓知识坡度,逐步使学生的认识水平与知识同步。②新课教学过程中知识迁移和联系的忽视,使学生未形成良好知识体系,也是形成学困的主要原因。新课教学前,对学生已掌握的已有的基础,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必要的知识铺垫,有利于知识的迁移,但是如果即使抓不住新知识,生长点和支撑点,不能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事例寻求联系点,会造成新旧知识脱节,不能使知识更加系统化,会造成新知识的学习和接收造成困难。③教学节奏过快或教学要求过高,使学生学习知识兴趣冲减,高质量的物理课是高效率、高密度的,这并不代表节奏快则效率高,如果片面追求教学进度,欲速则不达。使学生思维无法与教学内容同步,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不能真正发挥,学习不求甚解,囫囵吞枣,思维受到压抑,久而久之,丧失学习物理兴趣,学困生也会随之而生,同理,若忽略学生认识水平,凭借教师对知识掌握程度,拔高教学要求,增大知识容量,使多数学生无法达标,结果是个别优生表演,多数学生当观众,严重挫伤多数学生积极性,使其丧失学习兴趣,演变为学困生。
3.教学中缺乏正确了解学生个体发展了解忽略学生自身因素。①忽视学生知识与能力的结合。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面对严峻的考试形势,高密度、高难度的题海战术;讲实验、背实验等单一枯燥的教学模式,为考试、为做题而学习、而教学,禁锢了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使学生成为考试的工具,缺乏开拓钻研精神。②学生未正确树立学生观、知识观,容易产生自卑心理。教师对学生的不平等对待,反差强烈,偏爱学优生,歧视学困生,对学困生少提问少过问,指导缺乏耐心,使学生缺乏克服困难勇气,丧失学习乐趣,最后放弃对物理的学习,成为学困生。
三、立足教学实际,转化学困生的方法
1.激发学困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物理兴趣,要深入学生学习实际,根据学生平时、听课、作业情况,以及学生学习习惯、心理特征、智力水平等情况,结合测验考试成绩,分析找出学困生成绩差的原因后,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善于捕捉学困生身上的闪光点,培养、激励他们的学习兴趣,并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从而树立能够好的信心,努力搞好学习。
2.锻炼学困生的意志,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学习物理的信心,学困生学习过程中,情绪波动大,意志薄弱,缺乏毅力、畏惧困难与挫折,学习本身就充满了困难挫折与挑战,因而要引导学困生战胜困难,压倒挫折,在练习中克服重重阻力,在情景中循序渐进,提高自我克服困难能力,逐步提高学好物理信心。
日本著名教育家米山国藏指出:“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在进入社会后几乎没有什么机会应用,因而这种作为知识的数学,通常在走出校门后不到一两年就忘掉了。然而不管他们从事什么工作,唯有深深铭刻于头脑中的数学思想和方法等随时地发生作用,使他们受益终身。”小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启蒙时期,这一阶段注意给学生渗透基本的数学思想便显得尤为重要。
新的课程标准提出,由原来的“双基”变为现在的“四基”。转化思想是数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一种解决数学问题的重要策略,是由一种形式变换成另一种形式的思想方法。课堂教学中若能及时地将新知识转化为学生熟悉的知识和经验,问题就容易解决了,学生就能够较快的掌握新知识,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见,转化方法的学习、转化思想的渗透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是十分明显的。下面就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学习转化方法、渗透转化思想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小学数学中几种基本的转化方法的学习及其转化思想的渗透
1.数与数的转化。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小学生在进行抽象的思维活动过程中由于年龄的特征,往往表现出难以摆脱已有的思维方向,也就是说学生个体(乃至于群体)的思维定势往往影响了对新问题的解决,以至于产生错觉。所以要培养与发展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必须十分注意培养思维求异性,使学生在训练中逐渐形成具有多角度、多方位的思维方法与能力。
2.式与式的转化。在教学中,我十分注意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渴求,使他们能带着一种高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四则运算之间是有其内在联系的。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加与乘之间则是转换的关系。当加数相同时,加法转换成乘法,所有的乘法都可以转换成加法。加减、乘除、加乘之间都有内在的联系。例如:在二年级《乘法初步认识》一课中,我先出示几道连加算式让学生算改写为乘法算式。由于有乘法意义的依托,虽然是二年级小学生,仍能较顺畅地完成了上述练习。而后,教师又出示4+4+4+4+3,让学生思考、讨论能否改写成一道含有乘法的算式呢?经过学生的讨论与教师及时予以点拨,学生列出了:4+4+4+4+3=4×5-1=4×4+3=3×6+1……
这样做虽然课堂费时多,但这样的训练却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寻求新方法的积极情绪,感受到因为转化而让加法和乘法更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从而激发学生对新知识、新方法的探知思维活动,这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
3.形与形的转化。在整个小学阶段,图形的面积和体积的认识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内容。对于小学生来讲,比其它知识更难掌握。因此,教学这些内容时,一般是将要学习的图形转化成已经学会的图形,在引导学生比较之后得出将要学习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教师要让学生学会转化方法,渗透转化思想,由难变易。
4.数与形的转化
“数”与“形”是一对矛盾,数形结合是连接“数”与“形”的“桥”,它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数”和“形”的相互转化,可以将抽象的数学语言与直观的图形结合起来,即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结合。可以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形象性、直观性,使问题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因此,在解决数学问题时让学生想想、画画,头脑中的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相互沟通,协同作用,启迪解题思路,为学习道路扫清障碍。如:在学习了四则混合运算后我出了这样一道题让学生计算,〔(25+〇)×2-11〕÷9=5求〇=?由于学生还没有学解方程,一些学生不知从何下手,加减乘除,不知该先算哪个。我启发学生根据原来的运算顺序画出枝形图来,学生从图中清楚地看到逆向计算就很快能得出结果。六年级学生在学习分数的认识和运算时,把数转换成图形,可以增强直观感,减少计算上的坡度。
5.知识与知识的转化。在解决数学问题时,转换是一种非常有用的策略。对问题进行转换时,既可转换已知条件,也可转换问题的结论;既可以公式之间进行转化,也可以概念之间进行转化。在教学比的知识后,联系分数与比的关系引导学生将已知条件进行转化,可以达到化繁为简的效果。
二、在课堂中如何实现转化方法的学习与转化思想的渗透
1.在教学新知识时渗透转化思想。课堂教学作为数学教学的最主要的阵地,新知识的教学往往显得非常重要,而在其中进行转化方法的学习及转化思想的渗透尤为重要。
2.在数学公式推导过程中渗透转化思想。如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等图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它们均是在学生认识了这些图形,掌握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之后安排的,是整个小学阶段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一个重点,也是整个小学阶段中能较明显体现转化思想的内容之一。教学这些内容,一般是将要学习的图形转化成已经学会的图形,在引导学生比较之后得出将要学习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随着教学的步步深入,转化思想也渐渐浸入学生们的头脑中。
3.在数学练习题中挖掘转化思想。在三角形内角和教学后,书中有一练习题,“求出四边形和正六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这一问题的解决完全依赖于转化思想,即:把四边形和正六边形都转化成若干个三角形的和。即连接对角线把四边形转化成两个三角形,那么四边形内角和就等于两个180度,即360度。而正六边形通过连接对角线转化成了四个三角形,则内角和是四个180度,即720度。教师在处理习题时,不能仅仅教给学生解题术,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收获其数学思想,用知识里蕴含的“魂”去塑造学生的灵魂。这才是让学生受益终生的。
三、教师本身的转化思想及转化意识
1.数学教师本身的转化思想和转化意识
我们常常谈论的是教师要如何如何的在教学中渗透转化的思想,那么教师自己有转化的思想吗?教师自己会多少转化的方法,会在解决问题时用转化的思想去解决吗?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转化方法的教学,更重要的是在教学中渗透转化的思想,然而教师本身如果就缺乏转化的意识,也就无从谈起对学生的培养与渗透了,因此在教师本身也必须着力学习数学的转化方法,努力培养自己的转化意识,在教学的各个方面体现转化的思想,在转化的过程中,教师自身应该有一个宽阔的转化意识,充分发掘每一个转化的过程,夯实转化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在单元结束后的“整理与练习”中,再次提升转化思想,并在后续的学习中有意识地关注转化思想,进行必要的沟通与整合
2.转化教学的着意与教学的无痕
教师着眼于学生的思维发展,使学生充分经历探究过程,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整个探索知识的发生和形成过程中渗透了对学生的数学转化思想方法的培养。数学的思想和方法是隐蔽的,它渗透在学生探索知识、解决问题、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在观察、探究、分析、验证、归纳的数学活动过程中,体会到知识背后所蕴涵的思想方法。教师要有效地引导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学生经历这样的过程之后,所掌握的知识才是富有生命的,才能灵活应用,学生的数学素养才能得以发展,得以提高。
总之,“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学过程中要进行方法的指导和思想的渗透,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受益。教给学生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学生就会自己学习一些新知识。学会质疑问题,学生就会自己独立扫清学习路上的拦路石,学会多种验算方法,学生就会验证自己的发现,把复杂的问题转化成简单的问题。可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适时地进行转化方法的学习和转化思想的渗透是多么的重要。
参考文献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分析化学是中药学专业一门非常重要与实用的专业基础课,是后续课程中药化学、中药鉴定学、中药炮制学、中药药理学、中药制剂学、中药制剂分析等专业课的基础。激发学生了解、学习分析化学的兴趣,学好分析化学,是中医药院校分析化学教师的重要责任和义务。文章分析了中医药院校中药学专业学生学习分析化学兴趣的影响因素,并在分析化学教学过程中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行了教学改革和实践。 【关键词】分析化学 学习兴趣 教学模式 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31-0060-02
分析化学是发展和应用各种方法、仪器和策略以获得有关物质在空间和时间方面组成和性质的一门科学。分析化学在中医药研究中应用极为广泛,如:中药材的GAP建设,包括引种、栽培、采集、加工、炮制、检定、质量控制与品质评价;中药材内在质量及其与药效间的内在规律研究;中药药剂学中制剂的稳定性及生物利用度的测定、制剂生产工艺的制订;药理学及药代动力学研究;中药化学中药效物质基础的分离制备及结构鉴定等。因此,分析化学是中药学专业一门非常重要与实用的专业基础课,学好分析化学可为后续中药化学、中药鉴定学、中药炮制学、中药药理学、中药制剂学、中药制剂分析、药物分析等专业课程奠定基础。分析化学的教学质量将直接影响后续课程的学习和学生未来从事药学研究工作的能力。由此可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分析化学的教学质量,对于中药学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在中医药院校从事多年分析化学的教学实践,在此对如何激发中药学专业大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分析化学教学质量进行浅谈。
一 分析化学学习兴趣的影响因素
1.分析化学学科交叉性较强,偏重于方法原理介绍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学习兴趣较低
分析化学是由化学、化学计量学、数学、物理学、电子学、计算机学、生物学等多种学科交叉而成的综合性学科,而课程内容侧重于介绍基于各学科发展而来的各种分析方法的原理,但对各种方法在中药学领域中的重要作用介绍却涉及较少。学生各学科知识的储备不足,加上对分析化学在中药学专业中的重要性认识不深,造成学习分析化学原理的能力常显不足,主动性下降,久之则兴趣下降。
2.对课程的认识偏差导致学生学习兴趣降低
中药学专业课程设置具有特殊性。分析化学虽然非常重要,但内容上易使学生产生与专业相关性不强的错误观点。另外,许多分析方法与技术在其他课程如药物分析中也会涉及,这同样会使学生认为分析化学的重要性不如中药化学、中药鉴定学、中药炮制学、中药药理学、中药制剂学、中药制剂分析、药物分析等课程。因此,极易对分析化学产生轻视、排斥、拒绝情绪。
3.教学模式与方法单一使学生学习兴趣不浓
分析化学是一门理论性与操作性都很强的学科,虽然具有很强的应用性,但同时也具有很高的抽象性。当前分析化学教学模式是以教师讲授为中心,以考试内容为半径的传统教学模式。这种 “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对具体的仪器设备、实验操作缺乏足够的感性认识,学生往往学而不知,最终导致其感觉课程枯燥、乏味而逐渐失去学习兴趣。
二 激发学生分析化学学习兴趣的实践
分析化学学习兴趣是求知的前提与动力,也是教学成败的关键。因此,针对上述影响因素,笔者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1.从分析化学在中药现代化中的重要应用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药现代化是依靠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遵守严格的规范标准,研制出优质、高效、安全、稳定、质量可控、服用方便,并具有现代剂型的新一代中药产品,达到国际主流市场标准,可在国际上广泛流通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从中药现代化过程中中药材的GAP建设;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的阐明、质量标准的建立;中药药剂的开发及质量控制;谱―效关系;药代动学研究等诸多方面讲述分析化学的重要作用,使学生充分了解到分析化学与中药学学科的密切关系。结果表明这种方式既强调分析化学学科内涵,又突出了中药学专业特色,在学生学科储备知识不足的情况下仍然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
2.从分析化学方法技术在科研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引用一些分析化学在中药学研究中的应用实例,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即可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因此,笔者在教学中首先从现代中药研究文献讲起,既介绍中药研究的过程,又介绍其中应用到的各种分析化学技术和手段,然后再导入分析化学的教学内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现代中药研究文献中HPLC、GC及其联用技术、NMR、IR、UV、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及荧光分光光度法等现代分析仪器以及经典分析方法在中药研究中的广泛应用,从文献开始介绍各种技术,学生学习兴趣高涨。如笔者从陈竺对中药三氧化二砷治疗急性白血病研究工作的文献介绍现代原子吸收光度法与PCR技术的应用;从中药利尿研究中的应用到容量滴定分析方法氯离子测定文献中强调容量分析在现代中药研究中同样具有的重要作用;从屠呦呦对青蒿素的发现介绍NMR、IR、UV等技术的重要意义。这种授课方式既介绍了分析方法技术的应用,又阐述了方法技术应用所产生的研究成果,从而使学生的兴趣大大提高。另外,笔者还通过文献及时将分析化学领域的新方法、新技术、新进展,如电分析中的电化学传感与生物传感、中药分析中的样品处理方法介绍给学生,使学生了解到分析化学在中药研究中的发展前沿。实践表明,采用这种方式教授分析化学,学生的学习兴趣变得日益浓厚。
3.改革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还从三个方面大胆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首先,笔者大量选用动画、视频等多媒体手段以及仪器内外部的结构图片来演示分析化学的分析操作过程与原理。比如笔者制作了化学的分析虚拟实验动画;GC、HPLC分析原理动画;质谱分析原理动画;拍摄了仪器大量内外部结构照片,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动画和照片,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记忆能力,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其次,笔者大量采用教学道具,演示分析技术的操作。如容量滴定分析酸碱滴定、配位滴定等所用仪器设备非常简单,可以酸碱式滴定管为道具;色谱分析教学可以应用色谱柱、滤头、滤膜、注射器等色谱耗材为道具;紫外及荧光分光光度法可以使用比色皿为道具;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可以使用元素阴极灯;毛细管电泳法使用毛细管色谱柱及其色谱柱卡盒等作为道具。将道具与照片、动画教学相结合,教学过程形象生动,学生参与程度高,效果很好。再次,让学生走进研究中心了解参与科学研究。如我校具有中药制剂国家工程中心、现代中药制剂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药资源与民族药研究中心、中医理论分化研究中心、大型分析仪器共享中心。这些中心拥有大量的先进分析仪器,学生不仅可以看到具体的实物,还可以现场学习各种操作,因而极大地加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另一方面,笔者还邀请主持国家各级项目的负责人讲解课题研究中所应用的分析方法,学生不仅能学习分析化学原理,还能了解分析化学所产生的重要科研成果,因而学习兴趣愈发浓厚。
中图分类号:G6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8-0070-01
随着中学化学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师即研究者”、“向教育科研要质量”已成为教育界乃至全社会普遍认同的理论和努力追求的目标。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掌握教育科研的常用方法已经势在必行。本文中,笔者就如何在化学教学中掌握一些基本的教育科研方法略谈拙见,以供参考。
一、初中化学教育科研的常用方法
化学教育科研方法是指在化学教学中,为达到研究目的而采用的途径、手段和工具的总和。常用的方法有文献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四种。在研究中往往采用起主导作用的某一种方法,又配合运用其它方法。
(一)文献法。文献法是运用文献史料进行研究的方法。它适用于研究以往的化学教学实践和教学理论,通过研究历史资料来认识化学教学的发展规律,吸取历史上化学教学经验的精华,总结教训,探讨化学教材、教学和学习理论的原则和规律,以指导当前的化学教学实践。
文献法的操作有四个步骤:一是文献检索,二是文献收集,三是文献鉴别,四是文献的研究与运用。
在研究过程中应注意:尽可能搜集第一手材料;既要搜集正面材料,又要搜集反面材料;要善于辨证分析史料的价值,选择能反映本质规律的材料。
(二)观察法。观察法是在教育教学处于自然状态下,研究者有目的、有计划地直接观察教学、学习和实验等外部表现,搜集化学教学的感性材料,探求化学教学规律或经验教训的一种方法。
观察的方式有定量观察和定性观察两种。定量观察常通过填写观察量表来进行。设计观察量表最主要的是根据课题需要确定观察项目,再将项目分解成可以观察的目标行为。定性观察只需尽可能详细地对观察对象的表现做原原本本的记录,不追求量的确定。
观察的要求是:观察要有目的、有计划、有重点;观察前要阅读有关的基本理论和经验总结等文献资料;观察者要作实事求是的、全面的、详细的记录;观察后要及时整理观察资料。
(三)实验法。实验法是人们根据研究目的,适当控制或模拟客观现象,排除干扰,突出主要因素,有计划地逐步变化条件,探讨其条件与现象之间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在化学教学研究中,这种方法应用是较多的。一般有实验室实验和现场实验之分。实验室实验较多应用于摸索某些实验的最优方案或化学反应机理等。现场实验一般用来检验不同教学方法,不同教学手段等。
实验法的一般步骤是:首先是提出问题、订立计划;然后进行实验,再从理论上加以探讨验证;最后得出结论、撰写论文。
其基本要求是:实验必须周密设计,系统进行,精确测量,反复进行;广泛参考、吸取前人的经验教训,不断学习新理论,采用新方法。
(四)调查法。调查法是通过访问、问卷、座谈、测验等方式,有计划地收集化学教学工作某一方面的资料,并从大量事实中概括出化学教学的某些规律的方法。它常与实验法、观察法配合应用,方法比较简单易行。可以用它去研究范围较广,涉及面较大,时间较长的化学教学现象。
调查的一般步骤为:一确定调查课题,制定调查计划。二搜集材料,这是调查的关键环节。可以综合运用实地考察、开调查会、问卷或测验等调查手段。必要时要设计调查表格,问卷过程中设计的调查表,较好的方法是让学生用“√”或“×”进行选择。三整理材料,将原始材料的可靠性和统一性进行检查并进行统计处理。四撰写调查报告。
在调查过程中要求调查目的明确、选样方法科学、收集手段多样、统计方法合理。
二、化学教育研究论文的撰写
研究论文的撰写是课题研究的最后阶段,直接关系到科研成果的呈现。 其基本组成包括:
(一)题目、作者及单位、摘要和关键词。题目要求醒目、新颖、具有科学性。作者及单位需如实填写。关键词是表示全文主要内容信息款目的单词或术语,字数一般控制在3~5个以内。摘要需用最简洁、精练的词语表达出论文研究的问题、方法、意义等,字数一般不超过论文总字数的5%。
(二)绪论绪论要求简明扼要,有吸引力。主要用以说明研究课题的背景,意义及方法。
(三)本论。本论是全文的精髓,占论文的绝大部分篇幅。要求论述充分,论证有力,重点突出,层次分明,布局合理。要说明研究的过程、方法、样本和所使用的测量方法。用调查法或实验法研究的课题,要列出和研究密切有关的数据、表格和图表等等。
(四)结论。主要论述研究结论,特别说明有创见的论点。
(五)参考文献。一般论文习惯于把参考文献列在最后,有时把引用的文句在脚注中表明出处。参考文献的著录有相应的国家标准,一般格式如下。
图书著作:主要作者.书名.版次(初版不写).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始页码。
期刊杂志:作者.刊名,卷或年(期).起始页码。
报纸文献:作者.论文题目.报纸名,年.月.日.(版次).
网络文献:网址.题名,下载年.月.日。
当前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以及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要使每个班、每个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就必须认真解决学生中形成的参差不齐、“两极”分化、“学困生”越来越多的问题。如何使“学困生”情绪稳定、提高成绩,是教育教学的当务之急。结合本人多年教学实践,现就“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和如何做好他们的转化作一些探讨,以期抛砖引玉。
一、“学困生”自身原因
“学困生”形成的自身原因是“学困生”形成的主因,主要有:
1、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上进心。有的认为学习是一种负担,只碍于家长的要求,所以在学习上缺乏上进心与主观动性,上课不认真听讲,甚至违反纪律,作业照抄,应付老师,没有养成踏实的学习作风。
2、意志不坚定。学习是毅力和耐心的较量,是马拉松赛跑。而这些“学困生”只有三分热情,没有养成良好的终生学习习惯。
3、学习方法欠妥,效率低,依赖心理强。“学困生”因没有做好课前预习,仍满足于“喂一口吃一口”的方法,只重视掌握知识结论,生搬硬套,不多问几个为什么,造成学习时抓不住重点。这样长期会养成上课依赖老师,作业依赖同学的不良习惯,缺乏创新意识和应变能力。
4、自卑心理严重,缺乏自信心。由于“学困生”经常会受到老师的批评、家长的责备和学生的鄙视,长期处于班级的“底层”。在他们的内心深处,认为自己不行,没有出路,形成对老师缺乏信任,对老师敬而远之、敬而怕之的心理,很少主动提问题和回答问题。从而在学习上形成枯燥、无聊、沉闷、低落的情绪,缺乏自信心。
二、外部原因
1、小学阶段基础较差。由于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学校老师综合素质赶不上形势需要,再加上小学毕业后不管成绩好坏全部直接步入初中,以及初中管理和小学管理及教学上的差异,致使一部分原本成绩较差的学生无法适应初中的学习方法,未处理好小学和初中的知识衔接,造成学习困难。
2、教材原因。大多数农村小学只重视语文、数学两门学科,升入初中后因教材内容增多,知识难度加大,学习负担加重,作业量增多等因素影响,他们只重于流程,对新学的知识没有巩固,没有弄懂,随着量的积累学习越来越费劲。
3、家庭原因。当代农村子女较少,家长一方面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另一方面又过分地溺爱,造成了学生复杂的矛盾心理,形成自私、骄横的不良习惯;心理脆弱,对老师平时的批评记在心上。因此,随着问题的积累,学生的学习成绩逐渐下降,沦为“学困生”。
4、社会原因。由于社会的飞速发展,商品经济日益活跃。尤其是读完中专、大学后,就业不包分配或者就业难问题,与当前落后的农村意识相交织,“读书无用论”四处蔓延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
5、教师原因。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又是学生迈向正确人生道路的矫正者,他们的师德和业务素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在教师中,大多数教师没有达到应有的素质标准,在教法上单调、乏味,内容安排上缺乏层次。只注重班级优秀生,而忽略照顾“学困生”这一弱势群体,致使他们产生心理偏差。
三、转化策略
针对以上现象,笔者认为,转化“学困生”是初中教育的当务之急。根据不同“学困生”的形成原因,采取科学正确的方式方法,对症下药,消除他们的思想和心理障碍,明确学习目的,树立学习信心,培养他们的自觉性。教师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新理念,对学生能够进行客观的评价,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要与家长多联系,多沟通形成合力,营造出和谐的管理氛围,让“学困生”感到在班级这个群体中,自己也是主人,在社会、在家庭有立足之地,引导他们进入良性循环轨道。实践表明,只有把好“学困生”的脉,做到辨证施治,才能有效地调动他们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真正体现出学校的品格意志教育和全面发展教育。
1、辨证的看待学生困生,进而使用赏识教育的方法,帮助学困生,树立自尊心和学的自信心。从前面的论述关于学困生的特征看出,学困生最大的问题是学习,他们除了学习成绩较差外币在上的闪光点是很多的,他们爱好广泛,有的还有一技之长,他们有关心集体、爱劳动、爱帮助人的良好品质,他们精力充沛、生活知识多,有些还善于表现自己,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赏识。为此,任课老题要善于把握这些闪光点,对学困生多加褒扬,多加赏识。对于一名学习较差而具有闪光点的学生来说,任课老师若采取赏识行的语言加以引导和激励,如:你在音乐(或美术或体育或动手能力)方面能有过之外,如果在学习上稍加努力,相信你一定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这样,当学生自尊得以维持,能力得以肯定,就极有可能在学习上找回自信,奋力拼搏,迎头赶上。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7)10-0105-02
在教育部提出有关于高职高专教育工作发展问题的解决中,曾经指出,想要发展高职高专教育,就应该从基础理论教育内容和信息化技术的结合出发,针对当前社会的发展形势,培养出更多具有专业素质的人才。突出体现高职高专教育的专业性和针对性。在近些年的教育改革中,高职高效教育发展已经得到初步的成果,极大程度缓解了社对人才的需求。但是就目前而言,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还不够成熟,仍然需要进一步的发展,以及和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性的结合。本文从信息化技术在高职高专教学中的应用分析,旨在促进高职高专院校人才的培养。
1.信息技术与高职高专教学改革的联系
技术发展推动教育变革。国家要求促进教育变革。用417字作出了重要指示,概括总结为:更好支持和帮助职业教育发展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人才保障。总理接见与会代表并作重要讲话:“我们要用大批的技术人才作为支撑,让享誉全球的‘中国制造’升级为‘优质制造’。”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十八)提高信息化水平,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推进职业教育资源跨区域、跨行业共建共享,逐步实现所有专业的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作为教师评聘考核的重要依据。
所谓信息化技术,主要是通过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获得、传递、采集多种信息和数据的技术手段。高职高专教学发展的本质就是在于教学手段的改良,信息化技术在高职高专教育中的应用,使得更多的教学手段逐渐形成,带动了高职高专教育的发展。高职高专教育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增强专业素质,主要从实践活动的发展人手,为社会提供更多具有专业性的人才。信息技术极大程度的改变了以往高职高专教育活动的单一性,在教育手段的改革和发展中逐渐形成一种独特的教育方式,重点在于以学生的实践活动发展为基础,促进实践与理论知识相结合的手段。信息技术在高职高专教育中的每个步骤都得到了大范围的利用,以下结合几个角度进行重点分析:
1)成为教学实施的重要辅助手段
信息技术的优势在于方便、快捷,在高职高专教育中,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极大程度地促进了教学效率的提升,在教学方式的改善中起到了很大帮助。加速数字化、信息化进程。信息技术在学校局域网的应用中起到很好的效果,成为教学实施的重要辅助手段。主要体现在课堂多媒体的利用中,通过生动形象的信息化教学来向同学们展现出更加接近生活的教学形象,学生在计算机网络的利用和教学资料的搜集和学生之间、学生老师之间形成交流互动,提高了交流学习的效率。教师通过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手段,在课件的使用中起到很好的效果,结合生活中的实例,来向学生们展现出更多具有鲜明形象的教学内容。并且电子教案的融入,让学生们都能够拥有教案的内容,更方便进行学习交流。教师可以通过翻转课堂教学方法授课。例如:“雨课堂”、“蓝墨云班班课堂”在任何移动设备或Pc上,可以轻松管理自己的班课,管理学生、发送通知、分享资源、布置批改作业、组织讨论答疑、开展教学互动。在任何普通教室的课堂现场或课外,您都可以随即开展投票问卷、头脑风暴、作品分享、计时答题等互动教学活动。即刻反馈,即刻点评。
学生通过互联网的访问来了解来进行自主学习,提升基础知识理论,加强自主学习。
2)成为管理的重要辅助手段
信息化技术的应用重点在于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使用,在高职高专教学方案管理中,采用信息化的技术手段来实现对管理方式的调控,例如智能办公系统、教务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等,在信息数据的和传输方面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极大程度的促进教学资源的共享,减轻教师负担,相比于以往课堂教学中简陋的黑板字有明显的提升。并且在关于智能自动化查询上也有很大程度提高。智能化的资料查询方式能够很好地对数据进行访问,尤其是关于学生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方面,采用智能化查询的方式进行查找,查找结果更为精确有效。并且在计算机对学生信息的储存和统计方面,有很大程度的提升,能够更好的收集、整理、分类各种数据信息,有效减少了人力物力资源的浪费,在资源的利用方面有很大程度的提升。学校各种信息的通知和校园数据的收集中,促进了教学管理手段的提高,以及学校知名度的增强。
3)成为教学评测的重要手段
在教学评测中,高职高专院校从学校信息的管理出发,对学校网站数据进行评测,以及对特殊教学资料的收集。比如在教学质量改善、优良教学评测、教学团队改善等方面。信息技术的利用给教学评测带来了很好的改进,在工作效率和准确度上有大范围的提升。在对高职高专教师进行教学评估时,采用信息化的技术手段能够准确对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反馈,及时查找其对学生作业的批改情况,以及教学问题的收集和整理。通过计算机网络的形式进行数据传输,就能更好的传递给教育部门,方便对教师教学方式进行及时改善。
2.信息技术在教学改革中的作用
信息技术在教学改革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对于高职高专学校教育活动中,信息技术通过多媒体的辅助来更好地实现教学活动,以及互联网交流平台的利用,促进学习交流活动的开展,实现网络化教学等。信息技术能够极大的促进教学手段的改善,在教学方式的改进中有着良好的效果,特别是关于教学活动中的“练习”、“交流”、“授课”等方面。教师从学生的专业对口岗位需求为基本原则,促进学生基础知识技能的提升,以及实践能力的提高,旨在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信息技术在高职高专教学中有很多的作用,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分析:
1)提高了理论知识的学习效率
在高职高专教学活动的开展中,学生对基础知识理论的了解开始只是非常片面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才开始逐渐提升对知识的进一步认识。在高职高专教学活动开展中,以信息技术来展现出多媒体、视频、文件等多种信息传递方式,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手段的利用,将专业知识以更好的形式传递给学生,知识的框架都是在经过精心处理后,通过更加详细的手段来展现给学生,这些细腻的知识更能够深入学生的生活中,更加便捷的把握学生情感的变化,并进行实践活动,大幅度提高学习效率。例如:camtasia studio是一款功能强大的屏幕动作录制工具,Lectora课件制作工具是一个强大的而灵活的e-learning课件和在线演示的制作工具软件。老师可以通过这些软件制作某一T课程的PPT。再通过教授PPT的方式传递知识。
2)提高了基本技能的训练效果
信息化技术在教育实践应用活动中,结合专业的知识技能要求,按照多媒体、计算机网络辅助的形式,对专业知识内容进行实践模拟,教师通过对实践模拟活动的讲解,来促进专业知识能力运用的提升。例如在计算机网络知识专业课程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网络组建模拟软件来建立模拟实践培训,学生通过模拟训练的方式,来进行虚拟实践操作,在实践活动中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学生的实践活动技能在信息技术的运用中得到训练,在传统的教学中,显然不能够让学生达到这种效果。
3)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高职高专教学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专业知识素养的提高,以及知识技能的运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对知识技能的培养,才促进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在高职高专教学中,信息技术能够让学生的学习活动得到发展,在信息的获取、加工、收集中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分配。学生在信息技术的运用中获取了更多的知识,促进了学生对专业知识技能手段的运用,也方便了学生对信息的收集、整理能力,以及对不相关信息的排除。
3.信息技术在教学改革中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来讲,信息技术在高职高专教育中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利用,在各个教学步骤都能够见到信息技术的身影。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化技术和基础知识教学的结合并不是那么紧密,导致一些问题的出现。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1)缺乏领导机制和机制保障
在信息技术手段和传统专业知识的运用中,高职高专学校一直缺乏对应的管理方案。教师需要得到更多的领导监督。学校高层管理者在政策的决定方面,没有真正将信息技术和专业知识教学相互结合,在领导决策中出现了一定的失误。构建完善的信息技术领导监督体系,对信息技术在高职高专教学中的发展来讲有着很大的作用。高职高专学校在关于教学方式的改变中,从偏重基础知识理论到更加重视对实践技能的培养方面,而减少了对信息技术手段的利用。在信息技术对教学监督工作的整理方面,教学监督工作仍然仅仅停留在对教师传统教学方式的认知中,不能够形成有效的信息技术利用监督体系,在整体教学制度的改善上还存在很大的不足。
2)信息技术平台的构建缺乏完善的体系
在信息技术下的教学环境构建中,教师通过信息技术实现和学生之间的交流。然而部分高职高专院校在管理方面存在着很大的不足,缺乏相应的管理体系,不能够形成良好的规划。在教学管理中,教学制度管理和教学方案之间没有形成一定的协调性,教学方式过于单一。教学管理制度存在严重的不足。
4.信息技术推动高职高专教学改革新思路
1)建立健全信息技术使用机制
在信息化技术的管理方面,各部门采取合适的扶持政策,对教育信息化体系投入一定的资金、技术支持。此外,在关于信息技术的利用中,通过有限的条件发挥出更多的优势,是当前信息技术在高职高专教育中的重要发展方向。
2)建立统一标准的信息技术平台
一、会计电算化教学中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1.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职业中专的会计电算化教学普遍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这样可以使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以后较快地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较好的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这一点无可厚非。纵观会计行业电算化市场可以发现,市场上流行着众多的会计财务软件,如金蝶、用友,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如果只是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某类财会软件,必然导致学生在找工作的时候能够选择的就业面受到限制,也不利于学生今后的事业发展。教学目标不能简单的定位在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某类财会软件的实际操作技能,更应该让学生对整个会计行业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了解,实际教学中要对各种流行的财会软件都有所涉及。
2.教学层次设定不合理。大部分会计教师的做法是选择以某种软件的使用说明为教材,教学的内容往往只注重财务软件的操作方法,对基本理论不作系统讲解,造成学生对会计信息系统认识模糊,不能了解系统的全貌,影响了学生对会计行业本质的把握。在实际教学中,经常出现学生说不清楚会计软件中的常用名词,可见对整个会计流程的认识是相当模糊。学生在实际的工作中面对多种多样的财会数据,难免会出现纰漏。应当在课程中加强对基础知识、基本原理的讲授,让学生对会计电算化上游和下游的知识理论都有所了解。
3.选用教材内容过时。会计电算化伴随着计算机行业的发展,呈现日新月异的发展势头,ERP等先进管理思想和方法的不断完善,Oracle、SQL-server等大型数据库在财会软件中的广泛应用,使得教材上的内容已经不能满足实际工作岗位的需要,这也是很多教师这节选用先进的财会软件说明书作为具体教材的原因。
二、对职业中专会计电算化教学实践的几点思考
1.培养不同层次的会计电算化人才。会计电算化设计的领域有很多,目前的培养模式培养出的人才仅仅限于能够使用财会软件,基本不了解财会软件的基本架构,更不用说能够掌握相应的计算机语言和对数据库的编程操作。一方面导致大量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够找到合适的工作,另一方面要求员工熟悉会计基础知识和财会软件架构的公司企业又招不到合适的人才,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在具备基本硬件条件的专业中专,是有能力培养更高层次的会计电算化综合人才的,可以向这些领域开拓。
2.改革现行教学方法。现行的教学方法是从讲授到实践的流程化教学,学生根据具体的操作流程和步骤,一步一步来完成学习要求,这样的教学方法优点是规范、实用,缺点是死板、无法引起学生对会计学科和电算化的思考。会计电算化教学方法的革新,有利于改变这样的现状。
3.改善会计电算化硬件教学环境。现在,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现代化的先进手段纷纷被引入会计电算化教学领域。我们的硬件环境应当跟随会计电算化的发展潮流,不断的更新换代,在投影仪、打印机等基本教学设施具备以后,应当建立内部的局域网,安装Oracle、Sybase,SQL-server等大型主流数据库,安装流行的财会软件,全方位的模拟真实的工作环境、工作流程,让学生切实掌握会计电算化的基本技能,熟悉将来的岗位要求,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进行一系列软件建设:模拟会计电算化流程练习、自学网站、操作规范演示等自主学习环境建设。
上述几点建议,正逐渐被各个职业中专接受,成为行业的共识。2010年福建省把会计电算化专业列为改革试点专业;山西长治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中会计电算化考试样式实行无纸化考试。针对职业中专的会计电算化教育和考试中,都在不断推陈出新,对不同层次人才的定位越来越明确。这些改变都要求职业中专的会计电算化教学要跟上社会和时代的要求,找准方向,大胆创新,通过合理定位、区分层次、革新模式、加大投入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会计人才。我国职业中专会计电算化教育经过20多年的发展,无论在人才培养、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设施方面都获得了极大的发展,还应该看到,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还存在着不能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弊端,应当从教学层次、教学方法和硬件环境等方面入手,贴近实际应用,建立多元化的会计电算化教育体系,培养出基础知识牢固、软件操作熟练、通晓会计电算化流程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