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6 15:59:0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如果明天世界末日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如果明天是世界末日,我想看看父母脸上那一张张为我憔悴不堪的脸,想看看那些网上真心待我的好朋友,想看看同学们在一起的笑脸,想看看。
如果明天是世界末日,我想做太过太多。是我不懂珍惜,父母的无私,造就了我的胆大妄为。朋友的背叛,造就了我的冷漠无言。其实还有很多很多真心对我好的人,在我孤独的时候陪在我身边;在我绝望的时候微笑的告诉我相信;在我痛苦的时候温柔的说微笑。
如果明天是世界末日,我想改变,改变自己。
如果明天是世界末日,我想。
初一:袁方
最近,考古学家发现了一本关于玛雅人预言的古书,这本书上的文字非常特别,科学家花了半年的时间才研究出来这是一种什么字。原来,这本古书上写的是:再过5000年,有一位考古学家会发现这本书,你们赶快造一艘宇宙飞船,叫“诺亚方舟号”。因为2012年,也就是明天是世界末日,赶快行动吧!别犹豫了!天呀,明天就是世界末日,我该怎么办?
在一个社会急速发展的时代,自然资源已经成为了一个“稀有”的东西了。人类对动物的捕杀,动物栖息地的破坏,森林大片地消失,土地的迅速沙漠化……这只能说明一个重要的问题:自然资源马上就要枯竭了。伟大的大自然正在面临消失的危险,并且我们人类也会随之灭亡。如果我们还不停止这种毁坏大自然的行为的话,终有一天,大自然会向我们报复的。难道非要等到世界末日那一天的降临人类才会醒来吗?
明天,也许不那么美好,也许就是终极人类的世界末日了吧。如果明天真的是世界末日的话,会是什么情景呢:我看到天变成了一团黑雾,刮着犀利的风,就连空气也是浑浊不堪的;人们在疯狂地逃窜着,惊恐的尖叫着,可是,人们又能逃到哪里去呢。这个赖以生存的地球已经被毁灭了,或者可以说唯一能让我们生存的星球已经不复存在了。当这一切来临的时候,那些随意砍伐树木的人到哪里去了,那些破坏自然资源的人又是什么下场。但这个蔚蓝色的星球在经过天昏地暗的洗刷之后,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我可以看到,当世界末日的第二天来临的时候,地球上的“多样化生物”已经不复存在,只剩下极少数的人、动物和植物,就连我们最珍贵的空气也是浑浊不堪的。人类所生活的这个时期已经消失了,那些美好的生活就像是过往云烟,永远地离去了。就在这时,远方升起了太阳,那个生命的起点,从太阳升起那一刻开始冲刺。人们看到了太阳,欣喜若狂,疯一般地向着太阳跑去。或许,在那个时刻,太阳就是人类的救世主,是一切生命的希望。没有人觉得阳光刺眼,而是觉得阳光是那么的温暖,很有安全感。这时,人们想起了自己曾经犯下过的种种罪过,不禁流下了眼泪,而那滴眼泪,已化成甘泉,滋润了人们受伤的心灵,净化了所有人的心灵,使这个世界变成了一个充满爱的世界!
你相信命运吗?是的,我相信,所以我感谢上苍赐给我一切。
那,你相信世界末日吗?不。除非,我热爱的世界已经破碎,除非,我爱的人们已经逝去,除非,世界末日已经发生。但在这之前,我会坚定的活着。
这个世界发生的一切,难道真的是安排好的?至少,玛雅人是这样认为的,因为他们早已开始为这个可爱世界倒计时。如果真的是这样,我们只是上帝操控的一场木偶剧,一切都是板上钉钉的剧本,我们的存在只是木讷的按照剧本表演。
如果真的是这样,为何要赋予我们感情?为何让我掌控我们的躯体?我们稍稍变动心中的选择就会让精心编排的剧情朝对立的方向驶去。我想,上帝也许是有的,他赋予我们基础的属性,然后,便飞去创造下一个世界,把这世界的一切,交给我们所有的小角色随性表演。
如果所有人都相信,2012年12月21日是这个世界的终点,而我,在2012年12月29日,也就是八天后,有一场表演,对我很重要的表演,尽管电视里网络上滚动着散播着这个消息,我也会尽力准备着我的表演,因为上帝的剧本上,世界末日这段情节还未发生,我们的世界还在继续,我们的生命还在这个世界盛开,没理由就这么为自己倒计时,没理由就这么放弃所有的希望!
在一个社会急速发展的时代,自然资源已经成为了一个“稀有”的东西了。人类对动物的捕杀,动物栖息地的破坏,森林大片地消失,土地的迅速沙漠化……这只能说明一个重要的问题:自然资源马上就要枯竭了。伟大的大自然正在面临消失的危险,并且我们人类也会随之灭亡。如果我们还不停止这种毁坏大自然的行为的话,终有一天,大自然会向我们报复的。难道非要等到世界末日那一天的降临人类才会醒来吗?
明天,也许不那么美好,也许就是终极人类的世界末日了吧。如果明天真的是世界末日的话,会是什么情景呢:我看到天变成了一团黑雾,刮着犀利的风,就连空气也是浑浊不堪的;人们在疯狂地逃窜着,惊恐的尖叫着,可是,人们又能逃到哪里去呢。这个赖以生存的地球已经被毁灭了,或者可以说唯一能让我们生存的星球已经不复存在了。当这一切来临的时候,那些随意砍伐树木的人到哪里去了,那些破坏自然资源的人又是什么下场。但这个蔚蓝色的星球在经过天昏地暗的洗刷之后,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我可以看到,当世界末日的一天来临的时候,地球上的“多样化生物”已经不复存在,只剩下极少数的人、动物和植物,就连我们最珍贵的空气也是浑浊不堪的。人类所生活的这个时期已经消失了,那些美好的生活就像是过往云烟,永远地离去了。就在这时,远方升起了太阳,那个生命的起点,从太阳升起那一刻开始冲刺。人们看到了太阳,欣喜若狂,疯一般地向着太阳跑去。或许,在那个时刻,太阳就是人类的救世主,是一切生命的希望。没有人觉得阳光刺眼,而是觉得阳光是那么的温暖,很有安全感。这时,人们想起了自己曾经犯下过的种种罪过,不禁流下了眼泪,而那滴眼泪,已化成甘泉,滋润了人们受伤的心灵,净化了所有人的心灵,使这个世界变成了一个充满爱的世界!
江苏省 淮安市 延安路小学六年级:1535744506
12月21日,已经过去10天了,传说中的世界末日没有如期到来,原本对末日疯狂的痴迷崇拜到头来化作了一阵风。
12月20日,星期四。因为城市的极寒天气,学校决定在星期五那天放假一天。这一天无疑是最令人兴奋的。课间时,同学们激动地谈论着明天会发生的事,大家的脸上没有不舍。一天结束的好快,晚上天很黑,大家相拥着告别,在冻得满是霜花的窗户上留下了自己手印,约定星期一时见面。
老师和我们开着玩笑:“如果你们没死的话,要记得给我带糖吃”,我们肆无忌惮的笑,末日的言论无疑是极其不可信的,但我们还是带有一丝玩味的把它当做了真事。令我奇怪的是,为什么班里的同学没有一丝的不舍和悲伤。
世界究竟给了我们什么?我们有朋友,朋友是镜子;我们有亲人,亲人是心灵的港湾;我们有老师,老师是辛勤的园丁……这美好的比喻,把我们的生活渲染得那么真实。是啊,世界把我们所有需要的都给了我们。我们享受着世界无私的馈赠,不用花一分钱就可以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下,不用虔心祈祷就会迎来一场酣畅的降雨!
12月21日,已经过去10天了,传说中的世界末日没有如期到来,原本对末日疯狂的痴迷崇拜到头来化作了一阵风。
12月20日,星期四。因为城市的极寒天气,学校决定在星期五那天放假一天。这一天无疑是最令人兴奋的。课间时,同学们激动地谈论着明天会发生的事,大家的脸上没有不舍。一天结束的好快,晚上天很黑,大家相拥着告别,在冻得满是霜花的窗户上留下了自己手印,约定星期一时见面。
老师和我们开着玩笑:“如果你们没死的话,要记得给我带糖吃”,我们肆无忌惮的笑,末日的言论无疑是极其不可信的,但我们还是带有一丝玩味的把它当做了真事。令我奇怪的是,为什么班里的同学没有一丝的不舍和悲伤。
世界究竟给了我们什么?我们有朋友,朋友是镜子;我们有亲人,亲人是心灵的港湾;我们有老师,老师是辛勤的园丁……这美好的比喻,把我们的生活渲染得那么真实。是啊,世界把我们所有需要的都给了我们。我们享受着世界无私的馈赠,不用花一分钱就可以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下,不用虔心祈祷就会迎来一场酣畅的降雨!
在传闻中那个所谓人类一起玩完的日子越来越近的时候,南京一位女高工因为笃信末日将临,背着家人欲将房子抵押的上百万元捐献给失学儿童;110接警中心频频接到诸如“马上就要世界末日,我不想活了”之类的来电;网络上“玛雅体”和“末日心愿”走红;成都郊区人民也因为听说世界末日要连黑3天,疯狂抢购白蜡烛……
———— “末日”由来 ————
最早可追溯至公元前2800年
回顾历史,我们不难发现2012世界末日并不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末日猜想。最古老的末日预言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800年,居住在两河流域北部(今伊拉克的摩苏尔地区)的亚述人,在泥碑上记述了世界末日,碑文上写道:“我们的地球在今后将衰落。种种迹象表明世界将迅速走向灭亡。”
而公元970年3月25日,洛塔林王朝(地处欧洲西北部地区)的算士们认为他们在《圣经》中发现了证据,于是散布“公元1000年是世界末日”的言论,引起了较大规模的恐慌。在此之后,各种版本的末日论都在不同程度上引起人们的关注。而最终,总是以什么都没发生而告终。
1993年,乌克兰基辅兄弟教会预言人类大劫难的到来,并组织信徒举行盛大的仪式迎接这一刻,结果那天什么也没有发生。9天以后,他们再次做出同样的预言,举行了同样隆重的仪式,引起不少人围观,结果还是什么也没发生,最终以闹剧收场。
1999年,有人称16世纪法国预言家诺查丹马斯在《诸世纪》中曾预言“1999年7月,恐怖大王从天而降”意味着当年7月将是世界末日,一时间弄得人心惶惶,结果人们还不是迎来了那一年的8月。
美国加州奥克兰市的10名基督教成员组成一个名为“家庭电台牧师团”的组织,该组织的负责人哈罗德·康平曾做出预言:耶稣将在2011年5月21日下午6时第二次来到人间,人类将面对世界末日,即“审判日”。当然,事实证明,圣子“失了约”,那一天注定成为平凡的一天。
———— “末日”流传 ————
或与宗教和文明周期观念有关
纵观所有的末日预言,你会发现它们大多是从西方流传出来的,其中原因何在呢?
这可能与他们的宗教不无关系。西方学者一再阐明,“末世”的提法直接源于《圣经》。其原因在于,与东方文明相反,《圣经》创造了时间有始有终的概念。这种时间概念影响了整个西方思想的发展,包括西方非宗教群体的思想发展。《圣经》之《创世纪》叙述的是人类起源,其各种末世故事着重描写的是世界的终结;而《圣经》之《启示录》则预示了人类发展的各个时期将要发生的、多为悲剧性的事件。其终局是人们熟悉的所谓“最后审判”,上帝将终止历史的运行,并根据每个人的作为将他们一一审判。它也是西方文化中关于世界末日预言的一个重要源头。
此外,西方人和中国人看待文明的观念有所不同。科学史家、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江晓原指出,在现有教育体制下成长起来的中国人,一直以来被灌输的都是社会无限进步的图景,从小所受到的教育告诉我们:人类社会总是呈线性的不断发展前进——“昨天比前天好,今天比昨天好,明天一定会比今天好。”而西方人习惯于接受文明是要衰落和毁灭的。当他们研究历史上曾经如日中天的那些帝国的时候,比如罗马帝国、埃及王朝,看到的都是文明一次次繁荣了又毁灭,再重新繁荣又再毁灭。因此在他们的意识里会普遍认为文明具有周期性。
———— “末日”情结 ————
灾难记忆、未知恐惧等是其土壤
总有人预言末日,也总有人相信末日,似乎很多人都有“末日情结”,这是为什么呢?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员祝卓宏说,无论是《圣经》里的大洪水,还是上古传说中的女娲补天,这些宗教经典和历史文献中记载的人类曾经遭遇过的大灾难,无不体现了人类对于灾难记忆的传承。
而生存是人类的终极问题,人类对于大灾难的记忆总是非常深刻的,因为这关系到人类自身的生存。因此当一些自然灾害发生或某些偶然特殊事件发生时,特别是当发现某些与灾难有关的考古证据、天文现象的时候,就会激活群体的灾难记忆,引发人们对大的自然灾难的恐惧情绪,使人更加相信《圣经》中的末日审判或佛教经典中的末法时代的说法,从而导致末日预言的产生与传播。
另外,随着天文学的发展,我们了解了地球和月球,发现我们只是太阳系中的一员;当对太阳系有所了解,却发现我们只是银河系中的一粒微尘。科学技术的每一点进步都带来了更多未知。随着人们探索领域的不断扩大,未知的领域也相应增大,这时候就会对未来产生更多的不确定性。而这种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也会导致人类的焦虑与恐慌情绪,使末日预言的产生有了土壤,因为人们总希望能够预测未来,以增强对未来的控制力。
人类30万年左右的历史和宇宙的历史相比不过是沧海一粟,所以我们并不知道前途如何,因此人们总是对未来充满了未知。同时,对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的不可测,也使我们感到无法控制自己的命运。祝卓宏说,这些“不可知”和“不可测”就会导致人们对某些末日预言感到恐惧,越是恐惧,越是更加敏感地选择性关注负性的危险信息。在负性情绪下,人类大脑的觉察能力会降低,因此,我们头脑里的负性语言特别是预期性语言就会与可能的事实建立密切联系,产生认知融合现象,让我们无法区分想法与事实。就如同走夜路,心里越是害怕,越会想“会不会有鬼”,越这样想,就越会紧张害怕。这样便成了恶性循环,越是害怕,越会关注末日预言,越关注,越会当真。
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李竞表示,一些末日预言总是选择披着科学的外衣出现,就更容易使人相信。比如这一次关于2012年世界末日的若干版本,无论是磁极反转、冬至连珠,还是小行星撞击,都是以科学为依据衍生出来的谣言。
此外,在谣言的传播过程中,一些媒体似乎也“功不可没”。
1881年,一名天文学家通过光谱分析发现,哈雷彗星的彗尾包含致命气体氰。所以当1910年哈雷彗星光顾地球时,一些人认为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将被这种气体毒死。当时《纽约时报》以及其他报纸对可能发生的可怕一幕进行了预测。他们的这种报道最终将恐怖的阴云吹遍整个美国,同时让美国以外的人们陷入恐慌之中。直到科学家站出来辟谣,事情才最终得以平息。
李竞指出,100多年后的今天,网络发达、信息爆炸。从网络上充斥着“2012世界末日生存手册”“盘点2012中国十佳避难城市”“当十二星座遇到世界末日”等末日话题,就不难看出媒体在末日猜想中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 “末日”意义 ————
如镜般折射人生真谛和内心真爱
“末日情结并非一无是处,它就像一面镜子,能让我们思考活着是为了什么,也能让我们看清自己心里真爱的是什么。”祝卓宏说。
以“请问玛雅人靠谱吗?要是靠谱我就……”开头的“玛雅体”以及“末日愿望”在网络上的走红,正是反映了人们对人生意义的思考。祝卓宏认为,这是人们在反思自己活着是为了什么,什么对于自己来说最重要。从这个角度来讲,末日预言也算做了一件好事。
我没有加长版的林肯车,没有总统爸爸,我更不是好运的作家,当然,更买不起10亿欧元的船票。我承认我是卑微的,不过凡人一个。
原谅我只记得女主角对前夫那句欲语还休的“I love you”,是的,我知道那是我爱你,毫无生息,却溃不成军。就如同当年听到杰克对露丝说“你要活下去”一样,竟不自觉地潸然泪下。我还爱着你,虽然法律意义上我们毫无关系。那又怎样?我从不怀疑世界终将毁灭,但却不是此时此刻,在找到“杰克”之前,在登上只属于一人的“诺亚方舟”之后。
别以为我铁石心肠,一个拥抱足以让我在劫难逃。2012世界末日我不担心,我最担心的是,我还找不到那个人……
倘若2012就是句号,请绝不要用今天的虚度光阴换明天的物是人非。
《公主日记》里Michael在后花园问公主:“为什么是我?”答日:“因为你在别人看不见我的时候看见我。”这么多年来是否真有那么一个人,锲而不舍又亦步亦趋,却无论如何也得不到你默许的男子,曾异想天开相信某一天牵着你的手欢呼雀跃,即使下一刻便是世界末日。
还记得高中A同学,在伤感的欢散会上当着全班同学对那位暗恋已久的女生说出一句“我爱你”,最后却换来女孩一句“对不起”。
我要为爸爸妈妈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分担。这一天的家务,全都由我承担,让爸爸妈妈不再为工作跑腿,不再为家庭担忧。让爸爸妈妈也能享受一个舒舒服服的周末。我还会让他们尝尝我的饭菜,虽可能不敬人意,但其中却饱含着爱和深情。
我要为爸爸妈妈做的第二件事便是洗脚洗手。泡一盆热烘烘的洗脚水,拿起爸爸妈妈的脚放入水中。长长的青筋,厚厚的皱纹,望着那双饱经风霜的脚,我的眼泪不禁一滴滴地落下了。此时此刻,我多么想把爸爸妈妈一生的劳累都洗去。
淡淡的,带着丝丝伤怀
末日,就是明日。没有恐惧,没有慌张。想想如果明天是末日。我是否该留些遗言什么的。但我更远愿相信没有末日,没有尽头。把每一天都当作世界末日去过,便什么遗憾都没有了。
从初始的呱呱坠地,到现在的能跑能跳。十四年的时光,改变了我,也改变了这个世界。我失忆了。丢失了太多记忆,忘却了儿时时光。突然发现我没有好好的写过自传,鲜少有东西证明我来过,成长过,经历过,认识过。没有一张照片,没有一个好的印证。没有办法想起在那个雨夜做了什么,在哪个晴天想了什么,一切发展的那么跳脱,不着边际。看着吧!末日,以你为誓,我将证明我来过。
吹着的宿命
宿命,不清楚是几时的词了。以前人信,现在的人还信。
2012,是地球的宿命。这是玛雅文化。前人留下的东西,前人是人,人就非神。所以没有末日,也没有宿命。
宿命问:你信命吗?
我答:信。
你认命吗?任命就跟我走吧!
我转身离开,信命,不认命,更不行宿命。
于是宿命走了。去找下一个目标。
景,叹着的娇容
见过古城,古城有一种淡定的力量,没有浮华躁动;古城有一种浑厚典雅的东西,如麦香,如混沌的月色。
识过大理,所谓下关风,上关花,苍山雪洱海月。大理想国风花雪月。
假设句的语义特征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主观假定性、对比性、指称性和论断性。
假设句表达的是假设性虚拟范畴,是在某一主观假定条件下所能产生的结果,因此假设句都具有主观假定性。主观假定性不等同于非真实性或非现实性。它比非真实性或非现实性的语义内涵更为丰富。“如果VP”的语义内涵不是“[非真实]VP”,也不是“[非现实]VP”。“如果我去”并不是“我没去”,也不是“我不去”,而是主观认定某一非现实或非真实情境为真实,即“以[非现实]VP为真实”或“以[非真实]VP为真实”。可以表示为“[主观性真实][非现实]VP”或“[主观性真实][非真实]VP”。“[主观性真实][非现实]VP”即可能假设,它的主观假定性低,“[非现实]VP”一般具有实现的可能性;“[主观性真实][非真实]VP”为违实假设,“[非真实]VP”与事实或事理违背,说话人主观认定其不具有实现的可能性。由于[非真实]也可以看成是一种特殊的[非现实],我们可以用“[主观性真实][非现实]VP”来概括假设条件分句的语义特征。
有时候,假设句的条件分句可以是已知的事实,这时候,似乎不存在主观假定性。例如:
(1)甲:我决定明天不去公司了。
乙:如果你不去公司,那我们就去春游吧.
(2)甲:外面下雨了.
乙:如果下雨了,那我们就别出去了。
(3)甲:我昨天没去图书馆啊?
乙:如果你没去,那我看到的会是谁?
例(1)中,乙在甲已经告知其不去公司的情况下,仍然说“如果你不去”,似乎并没有主观假定性。但其实甲乙双方所谈论的是未来的事情,甲是否去公司并未成为既定事实,因此乙所说的话仍然是一种主观的推测,说的也是一种可能性。只不过这种可能性极有可能成为现实。这个句子具有较弱的主观假定性。例(2)谈论的虽然是当时的事情,但是很明显,乙并没有看到下雨的事实。如果乙已经看到了下雨的事实,那他绝不可能说出“如果下雨了”的话来。因此这个句子也具有主观假定性。例(3)谈论的是过去的事情,而且甲已经将其没有去过图书馆的事实告诉了乙,在这种情况下似乎不应该再有任何的主观假定性。但是,在这个对话中,其实乙对于甲所陈述的事实并不确定,“如果你没去”是一种姑且认定的假设。因此,此类句子仍然具有主观假定性,也是可能假设的一类。
假设句的另一个语义特征是对比性,这种对比性可以体现在两个方面:可能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对比和可能世界与可能世界之间的对比。假设句的对比性在排比形式的对比句中表现得最为明显,例如:
(1)主尊贵之,则恭敬而僔;主信爱之,则谨慎而嗛;主专任之,则拘守而详;主安近之,则慎比而不邪;主疏远之,则全一而不倍:主损绌之,则恐惧而不怨。(荀·仲尼)
(2)财利至,则善而不及也,必将尽辞让之义,然后受;福事至,则和而理;祸事至,则静而理。富则广施,贫则用节。(荀·仲尼)
(3)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孟·离娄上)
(4)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孟·离娄下)
例(1)中,“主尊贵之、主信爱之、主专任之、主疏远之”等都是假设的情形。各个分句都在前句提出某种可能的假设,后句说明在此种情况下应该采取的态度和措施。这种句子由于采取了排比句的形式,其对比性是显而易见的。这种对比属于可能世界之间的对比。例(2)的“财利至、福事至、祸事至”及“富则…,贫则…”与此相仿。不论在现代汉语还是古代汉语中,这种排比形式的假设句都不乏其例。也许有人会说,这种对比性是由排比句式带来的,与假设句无关。但是,当假设句不采用排比形式的时候,很多假设句仍然存在着或隐或显的对比性。例如:
(1)若废其教而弃其制,蔑其官而犯其令,将何以守国?(国·周语)
(2)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左·僖23)
(3)如果你下岗了,你将如何对待?
(4)我们认识到,对于这样的学生,拓展他们的知识领域非常重要,如果你再给他们教授更多的数学之类的课程,那么你就不是在培养管理人。
(5)如果明天就是世界末日,你最想做什么?
“若废其教而弃其制,蔑其官而犯其令”是一种可能性,说话人将这种可能性与现实世界对比。“公子若反晋国”也是一种可能性,说话人将这种可能性与另一种可能性即不能返回晋国相对比,我们完全可以在这一句之前加上“公子若不得反晋国,则不论也”之类的话。其余几例类似:“如果你下岗了”是与现在的未下岗相对比的;“再给他们教授更多的数学之类的课程”是与“拓展他们的知识领域”相对比;“如果明天就是世界末日”是与事实上的明天不可能是世界末日相对比。任意一个假设句都是对可能世界的一种虚拟。说话人之所以进行这样的虚拟,是为了说明在某种特定的虚拟的条件中会有怎样的结果,以此与现实世界或别的可能条件下的情况相对比。因此,假设句对比性的根源在于其虚拟性,而虚拟性是假设句的本质特征。如果一个句子没有虚拟性,那么它就不能纳入假设句的范畴。对比性也应看成是假设句的本质特征之一。
假设句前件的VP具有指称性。这一点.姚振武(1998)已经指出。他认为,“分句一般总是谓词性的,并且相当一部分同时也是陈述性的。但是,有些分句,例如,以“因为”、“假如”、“即使”、“为了”等连词引导的从句以及表时间的从句,往往是指称性的。如:
(1)因为天气不好.所以我们没去颐和园。
(2)假如明天下雨,那我就不走了。
(3)即使他有错,你的态度也不好呀!
(4)为了做好工作,他经常忙到深夜。
(5)我刚走进教室,铃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