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6 15:59:2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经济学小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工程经济学是一门新兴学科,主要讲解与研究工程建筑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如何做到最佳结合,是经济学知识融入到工程建筑领域的相关学科,具有交叉性与渗透性、理论性与实践性、复杂性与深奥性相结合的特征。随着人类社会欣赏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价值观的不断升级与完善,任何一栋建筑施工前进行规划与评估时,人们不仅仅看重这栋设施的建筑价值,更为看重的是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这就给我国工民建专业的学科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每所相关院校都应重视工程经济学这门学科的课程教学,着力培养土木类毕业生的经济学思维。这门学科的教学离不开课外实践环节,如何有效组织课外实践活动、发挥实践环节对课堂教学的互补作用,就需要进一步研究。
一、工程经济学的教学意义
工程经济学也是一门复合型学科,涉及到工程建设概论、现金流量管理、建设项目评价、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项目投资效果评价、建设工程的时间价值与社会价值研究等方方面面的内容,这门学科可以实现一些独特的教学目的。
(一)可以培养土木工程类专业学生的经济学思维
传统的土木工程类学科的专业教学中,一般院校和教师都重在传授建筑领域与施工环节的相关知识,学生也重在学习规划、设计、画图、预算、造价等方面的知识,可以说,这些学生一旦毕业进入工作领域,都会成为建筑型人才。但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人们社会价值观的不断发展,各行各业人群的审美水准也在不断提升,而且经济领域中投融资体制的不断变革,这就要求我国建筑类人才在进行施工设计、项目建设规划时,不仅仅要评估技术领域的可行性,更要分析每一个项目的经济功能与社会价值,是否能顺利实现盈利并及时收回投资、是否符合人们的审美与欣赏习惯、是否与社会文化观念和周边人文环境相吻合等等经济与社会指标,这就要求我国一些院校重在培养土木类学生的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思维。
(二)可以培养学生满足施工企业多人才多样化需求的能力
随着经济管理体制的深入进行,我国一些房地产开发公司、施工经营单位、规划设计单位和建筑企业都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主体,这些单位对毕业生的能力需求,也从单一化的技能需求演变为多样化的复合需求。在这种社会趋势中,我国相关院校在进行建筑类专业的学科教学时,就应及时改革与调整教学安排与教学计划,适当增加工程经济学的教学课时,向学生讲授工程经济学的理论内容,让学生明白这门课程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让学生明白他们不仅仅是在要学习相关施工技艺,更要学习经济学学科的相关知识和理论在建筑施工领域中预算、控制、分析、评估、规划等环节中的具体运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最终满足房地产开发公司与建筑施工企业的人才需求,使这些学生具备提升建筑施工类企业经济管理水平的能力。
(三)帮助学生理解工程建设领域的经济学难关
现代房地产公司或施工类企业在开展施工之间,前期的评估、规划与预算工作,不仅仅只考虑技术因素,更要关注经济领域与社会领域的技术指标,对企业而言,如何照顾并对一些经济指标准备好实施预案,就需要相关技术人员具备一些经济治疗的操作与处理能力,这些能力都需要相关院校在教学中进行重点安排,工程经济学学科就可以学生理解工程建设领域的经济学难关,理解与掌握一些经济指标的主题内容与实施要求。具体教学中,教师通过讲授如何计算折旧、分析资金的时间价值原理、构建工程项目财务评价指标体系及其计算、编制财务评价基本报表、投资方案比较、不确定性分析方法、评估名义汇率与实际汇率的影响等相关经济学的内容,帮助学生具备用经济指标处理与分析建工施工领域相关问题的能力。
二、课外实践在工程经济学教学中的作用
工程经济学具备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特征,这门课程的教学离不开一定的课外实践环节,课外实践在这门课程的教学安排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有助于学生对一些理论知识进行理解与掌握
工程经济学的只是比较深奥,既涉及到建筑领域的知识,还涉及到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文化学方面的相关内容,对学生而言,有些内容相当深奥,也难以理解,教师单纯的课堂讲授难以实现预计中的教学效果,学生只有通过大量的课外实践,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对一些理论知识进行深入理解,最终掌握相关内容,为运用能力的培养打下了基础。课堂上一些知识的讲授、一些习题的解答,仅仅是学习的一部分,学生只有在课外实践中,不仅仅到建筑工地上进行实际锻炼,还得通过课外实践进行一些实践操作,尤其是用一些经济方法来分析某个项目的施工周期、时间价值与经济收益和社会受益等,通过具体运用来对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消化吸收。
(二)有助于学生从事一定的实训操作
工科专业的任何一个学科,都离不开一定的教学实训,课外实践就是教学实训的一部分,这个环节对工程经济学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学效果的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课堂教学仅仅是教学任务的一部分,学生的课外实践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学生只有通过分组或者独立开展一定的实训活动,才能把一些理论知识转化为易于理解的操作方式,比如:对于一些固定资产、原有建筑、待建项目的使用价值进行折旧计算、项目资金的时间价值评估、施工进程中不确定因素的评估、名义汇率与实际汇率对项目资金和流动资产的影响,等等,这些具体内容只有通过学生在实践中进行运算、造表、列式、分析等活动,才能加深理解并得以熟练运用,课外实践环节就是工程经济学课程中教学实训的有机构成部分。
(三)有助于提升的实践操作能力
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于土木建筑类的毕业生和而言,积极具备本专业方面的知识是不够的,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书面表达能力和文字处理能力等等,更需要具备用经济学、管理学的相关原理来分析项目施工可行性、社会文化价值等综合分析处理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就要求每所相关院校在开展工程经济学学科的教学中,重视课外实践环节,教师可以率领学生走进施工工地,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出这个项目的未来使用价值和文化价值;可以结合一些实际情况,让学生走进已建成的标准建筑,尝试开展画图、价值估算、价值折旧等经济分析活动;还可以通过实验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设计、制作经济学建筑作品图集之类的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操作能力,通过持续不断的书面写作,提升他们的应用文处理能力,增强他们的职业竞争力。
三、工程经济学中课外实践环节的实施方式
根据国际具名院校相对成熟的实施方案,工程经济学课程中,课外实践的实践至少需要课时总量的30-40%,时间不够的话,达不到实践的效果,故此,我国相关院校应合理安排课外实践的教学时间,采取一些灵活的实施方式,确保课外实践环节的顺利实施。
(一)鼓励学生从事独立课外实践
针对一些院校课程任务重、教学时间紧的客观现状,授课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课余时间中,独立从事一些课外实践活动,弥补课外实践时间的不足。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结合一些实际情况,引导学生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描述、建立或解决一个来他们自身所学学科的工程经济学问题(例如建筑工程或电气工程);运用软件计算课后习题,并给出答案;阐明每个问题都考查了哪一个知识点;收集可以阐明工程经济学某些方面知识的数据、资料、照片或图表,并在这些数据、资料、照片和图上写上标题等说明性文字;计算分析过程和列示简要评价的可行性分析报告,等等。学生独立开展实践活动,可以有效延长课外实践环节的总体时间,每位学生还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重点对自己难以理解的知识要点进行反复实践操作,直到完全理解并掌握为止。
(二)合理安排分组实践活动
课外实践中,最有效的操作方式就是分组实践,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把兴趣爱好相似、学习成绩差距不大的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开展一些实践活动。教师可以布置出模拟投资项目实例,让学生完成财务分析模型和经济分析模型的建立;可以选择一个社会上或校园中的工程项目或问题,引导学生对一个或多个有建议的解决方案应用工程经济分析。分组实践的时间安排上,教师可以允许一部分实验在课堂上作,另一部分实训内容由学生自己在课后独立完成,为了培养学生的文字处理能力,实训作业实行电子版提交,这些内容都有助于课外实践环节的顺利完成。
(三)探索课外实践的新模式
作为一门应用型学科,工程经济学的理论教学和实训基地应能够满足学生学习理论、实践、实训的要求,每所院校都应按照实用型和紧缺型的人才培养方案,把理论教学和实训有机结合,边讲边练,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为了确保课外实践的顺利进行,学校还应改革考核措施,把实践成绩、实践考核、学生作品成绩等内容和日常表现都纳入到这门学科的期中期末考核之中,彻底改变一卷定成绩的单一考试模式,除此之外,还应加强双师型实师资队伍建设,聘请专业教师承担相关的专业管理和专业实验工作做到授课教师与实践教师的完美结合,使得教学内容与实践安排做好有效统一,以更好地适应教学改革需要,认真总结理论教学与实训技能的有效运行机制,探索出实施新模块课外实践的实施模式,并逐步加以推广,最终实现造价类工程经济学课外实践的新模式。总之,我国相关院校在工程经济学的教学安排中,不仅要重视对学生工程经济知识的传授,还要重视培养学生对相关实际问题的处理能力,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进而才能强化学生对工程经济的认识,以实现学生对专业课学以致用的目的。
高二经济学小论文范文二:数理时代经济学论文
一、数理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数理经济学在20世纪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并成为了经济学研究的主流方法。然而,在我国却是20世纪末才逐渐开始学习和应用。国内较早对数理经济学进行系统研究的是杨小凯先生,后来他在国外创建了超边际分析的新兴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框架。
二、对数理经济学的不同理解
如今人们对数理经济学的理解还存在着明显的不同,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数理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经济学中的数学问题,其研究方法不同于纯数学的方法(严密的逻辑推理、论证),而是可以通过查询文献,了解数理经济学中所提出的数学问题,然后对它们进行解决。这种观点可称之为经济学中的数学问题研究,根本算不上是一门独立的科学,所以说这种理解不可能是数理经济学的合理解释。第二种观点认为:数理经济学与经济控制论并不是经济学新分支,它只是采用更多数学工具来描述的微观、宏观、国贸、福利经济学等经济领域问题的。这种观点是将数学作为工具,使用于经济研究领域,也不能算做是独立的科学研究,所以说这也不是对数理经济学的合理解释。第三种观点认为:由于经济系统的大规模与复杂性,任何定量计算的结果都不可能是十分准确的,采用较为艰深的数学工具,在最宽条件下来定性描述经济系统的行为,则可能更准确地描述经济运行规律。人们常称之为侧重于理论的数理经济学,例如由瓦尔拉斯、阿罗、德布鲁等人创立的理论一般均衡分析等。第四种观点认为:数理经济学要给出具体的即使是不十分准确的计算结果,其主要内容为一般均衡分析或可计算的一般均衡分析。例如在瓦尔拉斯、阿罗、德布鲁、斯卡夫、冯纽曼、列昂惕夫等人创建的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可计算的一般均衡分析,目前已常见于产品市场、资本市场、劳动市场、资源市场、及国际贸易的开放等各类经济系统的分析报告之中,并形成了很多精典的数理分析模型。第五种观点认为:数理经济学就是经济控制论,只是将规划解的存在性与求解方法等问题的研究作为数理经济学的核心,而经济控制论侧重于讨论稳定性、能控性、合理性、一定时空内到达合理位置的能达性等。数理经济学试图以经济系统的确定性关系、随机性关系、经验性关系等方程来描述经济现实,建立看包括决策系统、对策系统、线性系统、非线性系统、灰色参数系统、集中参数系统、分布参数系统、精确系统、模糊系统等等各类经济分析系统模型。上述各种认识各有不同的侧重点,是从不同的视角来理解数理经济学。他们的多数人只是将其作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或经济学的一个组成部分,独立的进行数理逻辑的分析。很少将其视为经济学发展的重要的历史阶段,或是经济学的成熟标志。这种不从历史必然选择的视角,来观察经济学的演变规律的做法,不仅是保守思想的体现,更说明其对经济学掌握程度。从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上观察经济学的发展,自马歇尔之后的新古典经济、新古典综合经济学、甚至包括新兴古典经济学都可以看作是数理经济为主流的重要研究成果,也可以说是近代经济研究的主要成果。
三、数理经济学的研究意义
留学生经济学论文:经济增长效应 The Effect Of Economic Growth 简单的经济学解释说,有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每一个经济体都应该寻求实现。这些措施包括充分就业、价格稳定、收支平衡和经济增长。然而,世界经济的排名这些目标之前,自己,这取决于这种经济发展水平。 例如,显而易见的是,尼日利亚中央银行在过去的时间内投资的稳定价格水平的政策措施。这在很大程度上是有一个增长可以增加和减少失业的手段之一。换句话说,对就业水平等宏观经济目标之间的增加是一个重要的目标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失业和未充分利用的资源导致了贫困率上升。 Nigeria is an economy characterized by several policies which are aimed at correcting adverse conditions limiting its growth and possibly its survival as a nation. Some of these policies however lack good formation, implementation and monitoring. This is evident even in current policies of power transformation,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encouragement and other past plans and programmes of the government. Simple economics explains that there are certain macroeconomic objectives that every economy should seek to achieve. These include full employment, price stability, balance of payment equilibrium and economic growth. Economies of the world however rank these objectives prior to themselves, depending on the level of development of such economy. For example, it is evident that the Central Bank of Nigeria had in time past invested its policy measures on stabilizing the price level. This to a large extent is described has one of the means by which growth can be increased and unemployment reduced. In other words, the goal of increasing the level of employment among other macroeconomic objectives is an important one in many developing nations where unemployment and underutilization of resources has led to rising rate of poverty. Given that there are several visions and continuous establishment of agencies and parastatals within the Nigerian economy more than other nations of the world, the achievement of impressive growth and acceptable employment level remains in prospect. High rate of unemployment, unimpressive growth rates and poverty among other miseries of the populace, are the order of the day. Facts gotten from publications for the Nigerian economy as analyzed by Adebayo and Ogunrinola, 2006 and the 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2010(NBS), shows a high rate of unemployment and underemployment, for instance, the rate of unemployment was 12% in March 2005; it rose to 19.7% in March 2009 while the rate of underemployment was around 19% in 1998. This rate of unemployment can be considered high based on the overall performance of the Nigerian economy as at that time. As a matter of emphasis, among the youths in the 15-24 age brackets, the rate of unemployment was observed to be over 40% according to the 2010 edition of the Labour Force Sample Survey of the 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It is important to note that the study of employ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cannot be separated from their respective determinants. As explained in 2001 by Fofana N. F. in his work, "Employ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in the Cote d'Ivoire: An Analysis of Structural Determinants", the issue of real output and employment growth in developing nations is a requirement for poverty reduction and a more equitable income distribution. This means that other economic indices are tied to the basics of employment and factors affecting it. In the light of the above therefore, Adebayo and Ogunrinola, 2006; Oladeji, 1994; Omotor and Gbosi 2006 explained that many studies on Nigeria's employment situation have been devoted to unemployment and its determinants and/or its impacts on economic growth. These studies mostly conclude on the nature of employment and may also suggest reasons and solutions to the curse of unemployment. Oni, 2006; Patterson et al 2006 also opined that "Though from a quick look at the Nigerian data on employment level and real GDP, it appears that the recent economic growth trends and patterns have been insufficient to make any appreciable impact on employment generation and poverty reduction, but this has not been sufficiently investigated empirically in the literature". It is thus needful to find out categorically the causal effect between employ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based on available data collected by various data gathering establishments. STATEMENT OF RESEARCH PROBLEM 研究问题陈述 The major problem identified in the Nigerian context is that of these increases in these economic growth indicators, unemployment has really been a major cause for concern. Policies and policy target to curb unemployment have really not been working and various labor market laws and policy have not really worked. In macroeconomics analysis growth has been described to have positive relationship with the level of employment. According to various economic principles this has been proven. Of such principle is the okun's law which states that has the economy grows by say 3%, the rate of unemployment is to reduce by 1% and vice versa. But the reverse has been the case in the Nigerian context. The economy in recent times has been experiencing growth but the level of unemployment has been increasing both among the youth and among working class adults. The various theoretical literatures read shows that the nexus between the employment rate and the level of growth as stated in the paragraph above is a positive one, contradicting the Okun's law. This stated fact is shown by the recent figures on both employ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The rates of economic growth for 2010 to December, 2012 are as follows: 7.76% to 6.99% respectively and those of unemployment from 2010 to 2012 are as follows: 19.7% to 23.9% respectively (Source: tradingeconomics.com/ Nigeria Bureau of Statistics).
These growth figures shown above tell us about the break from the norm that the Nigerian economy is passing through. But in a normal economy the increased level of growth is supposed to boost the level of income, level of investment, level of consumption and savings and eventually the level of employment. But the reverse has been the case in the Nigerian context: the employment generation rate keeps falling, the unemployment rate keeps rising and the growth rate has to some extent increased consistently with minimal fluctuations. The problem that this research wishes to deal with has to do in details with the nature and dynamics of this growth; what has influenced it overtime? Why has it that this increased growth has had no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rate of employment generation? And finally how these increases in growth can be exploited to get maximum growth in employment generation rate. RESEARCH QUESTION 研究问题 Thus, given the above problems, the research questions are; What are the major relationships between employment gener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What are the effects of economic growth rates on employment generation and how wide is the gap between the two economic objectives? How is this gap going to be reduced? Which is the best macroeconomic model and strategy to adopt to curb unemployment Nigeria? RESEARCH OBJECTIVES 研究目标 The major objective of the study is to empirically investigate whether employment increases or unemployment decreases with increasing economic growth rate. The specific objectives of the study are: To model the rate of economic growth in Nigeria with respect to its effect on employment rates and policy. To examine the role of various policy regimes in busting the economic growth and also policies to increase the rate employment in the economy. To review the various types of employment and the employment strategies with respect to various job types and how it has affected growth. To show various trends in the data of both economic growth and unemployment, look at the various gap analysis and then model ways of reducing the gaps identified between economic growth and employment. To provide policy recommendation(s) RESEARCH HYPOTHESES 研究假设 The research aims at testing the following hypotheses: Hypothesis 1 Ho: αi=0 There is no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nomic growth and employment rates.
Ha: αi‰ 0 There is a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nomic growth and employment rates. Hypothesis 2 Ho : αi=0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effect of economic growth on employment. Ha : αi‰ 0 There is significant effect of economic growth on employment. JUSTIFICATION OF THE STUDY 研究的正当性 Many occurrences about the fluctuations between the economic growth rate and the increasing level of unemployment as influenced researchers in recent times to study the great influence of the growth rate on the level of employment in the Nigeria economy. Due to the fact that the Nigerian economy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sophisticated hence the need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is two concepts since it has been stated in various literature that both economic indicator has very high influence on other economic variables like the exchange rates stability, price stability etc. Various studies from the review of theoretical literature, has shown that the rate of unemployment is growing likewise the rate of growth in the economy. This prompted the study to further advance the study on the impact of the latter on the former and also to know more about the impending issues which have also been mentioned in other literatures. ORGANIZATION OF THE CHAPTERS 各章组织 This project is divided into five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gives a general introduction of the study, the statement of the research problem, objective(s) of the study, research hypothesis, and the justification of the study. Chapter two is the review of related concepts;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literature, while chapter three presents the research methodology. Chapter four ispresentation of data, interpretation and analysis of result. Finally, chapter five presents the summary, conclusion and recommendation. Other miscellaneous details are presented in the appendix. SCOPE OF THE STUDY 研究范围 This research work describes why, how and if there is a major impact of economic growth on the rate of unemployment in the Nigerian economy. This also will examine the role of government in curbing unemployment through various policies from 1990 till date. SECTION 2 CONCEPTUAL LITERATURE 文献概念 ECONOMIC GROWTH 经济增长 Economic growth is measured in terms of growth in real GDP. The 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 is measured in terms of the amount of final goods and services produced in a particular country in an accounting period excluding income from abroad. This growth rate is always measured in real terms which are described as inflation adjusted terms.
二、学业预警制度的基本内容和实施方法
以黑龙江省某高校为例,从监控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全过程为出发点,通过学校、家长、学生之间的沟通与协作,面向每一名学生构建多元一体的警示工作系统。下面我从预警的工作原则、类别和等级、程序及帮扶措施等方面介绍如何建立学业预警制度。学业预警制度是通过对学生每学期的出勤、违纪、成绩等情况进行数据统计,对因学习目标缺失、动力不足、自主性差等原因导致的违纪、学业滞后、延迟毕业、受学籍处理乃至退学的学生及时进行警示,并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防范、补救、帮扶措施,将传统的“事后处理型”管理改为“事前、事中预防型”管理,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一种信息沟通和危机干预制度。
(一)预警工作原则
学业预警本着“以人为本,全员育人”的工作原则,坚持将“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相结合,通过“以学生为本”的工作方式和思维,建立起师生之间的情感和默契;将“外部监控”与“内部机制”相结合,建立自律与他律、激励与约束有机结合的长效机制;将“家庭教育”与“学校培养”相结合,实现学校、家庭联动预警,形成学生、家庭、学校间积极互动、互补的良好局面;将“普遍性监控”与“个性化帮扶”相结合,构建由学校领导、教学部门、学生工作部门、任课教师、学生干部以及“学困生”家长组成的爱心帮扶体,以帮助高校中学习困难、心理困难、面临学籍异动的学生走出困境;将“静态档案”与“动态跟踪”相结合,为每个预警学生建立预警管理档案,经常性跟踪学生学习计划执行情况,进行学习效果评价、反馈。
(二)预警类别、等级
1.预警类别考勤预警、学分预警、成绩预警、学籍异动预警、毕业预警、处分预警。2.预警等级学校实时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审核,并对其所产生影响的程度,发出不同等级的预警信息。从低到高分别是蓝色预警、黄色预警、橙色预警、红色预警四个级别,同时对于没有预警的学生标注绿色。
(三)预警程序
1.确定预警学生名单。根据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学习成绩及其他相关情况确定进入预警范围的学生。2.下发预警通知。向预警学生下达《预警通知书》,并将名单发给相关部门及任课教师,进行重点关注。(1)分析预警根源。辅导员通过与学生、家长、任课教师的谈心、交流、沟通等方式查找学生出现问题的原因。(2)建立预警档案。辅导员记载学生受预警的前因后果、帮扶转变情况等,建立受预警学生档案。(3)制订整改计划。依据个人特点制订整改计划,明确整改目标、内容和时限等方面。(4)预警等级变更通知。学生受预警等级发生变更时要及时通知学生及家长。
(四)预警学生帮扶措施
1.建立教育体系。针对学生不同情况开展系统全面、针对性强的教育活动。2.建立帮扶机制。对受到预警的同学确定一对一的帮扶联系人。3.建立重点关注机制。重点关注受预警学生的生活学习状况,及时反馈。4.建立定期谈心机制。定期与预警学生的谈心交流,掌握学生现状。5.建立分级监护机制。实行三级预警监护,一级监护是辅导员、任课教师及学生干部;二级监护是学院管理者;三级监护是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同时建立家长监护制度。6.建立定期反馈机制。定期进行情况反馈,做到辅导员与学生干部间、与学生家长间、与任课教师间的沟通与反馈,辅导员与学院管理者的反馈与汇报,学院与学校职能部门的反馈与汇报。
三、学业预警制度的实施效果
在我们对黑龙江省某高校的预警制度实施前后各类数据的比对、分析中发现,实施学业预警制度以来,学风有较大程度的好转,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学习效果明显改善。毕业前补考人数减少,延长修业年限人数减少。2012年延长修业年限学生人数占毕业生总数的3.16%,2013年延长修业年限比例为2.90%。2.学生因学习成绩受到学籍异动处理的人数减少。2013年受到学籍异动处理的人数较2012年减少了72.79%。3.学生受到各类预警人数明显下降。以2009级学生为例,2012年有315名学生受到预警,2013年仅21名学生受到预警。4.学生受到预警的级别在逐渐降低。大部分受到预警的学生在经过帮扶后取得了较大进步,有89%的学生预警级别从高一级别降到低一级别,也有43.3%的学生解除预警。5.学风逐渐好转。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断增强,学生课堂出勤率、自习室利用率、图书馆资源利用率均有提高;学生在省部级以上各类学科竞赛和技能竞赛中获奖人次逐渐增加;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通过率、考研录取率、毕业生就业率逐年提高。通过学业预警制度的实施,提高了学校人才培养质量。预警过程有效督促了学生按照学校和专业培养目标、培养方案的要求,努力完成学业,加强素质修养,减少或避免学习和生活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难,提高了高校整体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通过学业预警制度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高校校园稳定。由学校管理部门、任课教师、班主任、辅导员与学生家长和学生之间建立的沟通和交流机制,为学生成长、成才搭建了多方协作、齐抓共管的平台,适时的引导和及时的干预,大大减少日后可能因学籍异动而产生的各类不稳定因素。同时,通过预警的警示作用,大大减少了学生的各类违纪违规行为,尤其是二次违纪开除学籍的违纪现象,控制了校园稳定高危人群的扩散。通过学业预警制度的实施,营造了和谐的校园氛围。学业预警制度更加注重营造和谐温馨的校园环境,更加关注、尊重和爱护学生,更有利于学生、家长和学校建立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体现了高校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对创造和谐校园、和谐社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高职院校一向是注重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因此往往会偏重实践操作课程而忽略各种基础理论课程,以致理论课程课时受到一定程度的剪裁,其中就包括经济数学这门基础理论课。这样压缩了经济课程的学时,无疑增加了教师的教学难度和学生的学习难度。另外,经济数学虽然是一门重要的基础性学科,但在高职院校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偏低,导致学生学习投入不够,热情不高,严重地影响教学的开展。
2.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经济数学课程仍采用“以教师为主,以书本为主”的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单一地沿用“引出定义、证明定理、例题讲解、布置作业”的方式,向学生灌输大量定义、定理和解题技巧。这种传统教学方法只是把学生打造成装载知识的容器,忽略了学生数学思维和应用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3.学生考核方式单一
采用笔试方式进行学生考核,是高职院校一直贯彻的理论课考核模式,这种单一的考核模式虽然对维持教学秩序有一定作用,却不利于学生的自由发挥。以成绩来判断学生学习状况无法科学、全面地评价学生的能力,反而增加学生心理负担,降低学习的热情。在这种考核机制下,学生只会疲于应付,无法做到数学思维的培养和数学知识的全面掌握。
二、经济数学教学改革的有效措施
经济数学是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人才的基础课程,目前经济数学课程的教学现状,揭示了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笔者从优化课程体系、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素质的角度,对如何有效促进经济数学教学改革提出以下几点措施:
1.优化教学内容,构建校本教材
目前,高职院校使用的《经济数学》教材往往不能结合高职学生的课程特点进行教学工作,一方面,教材内容上偏重理论知识,没有突出经济数学的实用性与应用性;另一方面,教材中所用到的定义、概念等基础知识过于严谨,使学生很难从抽象、严密的逻辑体系中脱离出来,真正理解掌握教材知识。因此,为了提高教学质量,高职院校可以制定以经济应用为主线,对严谨的数学定理、概念等进行合理整合的校本教材。这样不仅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减少了学生的心理负担,还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强调经济数学理论与应用相结合
据调查,经济数学教材中有关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应用实例非常少,导致学生不理解经济数学的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尽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引出相应的数学概念,避免采用过于专业化的叙述来表达概念的定义,减少经济数学的理解难度。例如,在介绍极限的这一抽象概念时,可以从庄子所说的“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的例子出发引出极限的定义,这样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形成直观表象,降低理解难度。另一方面,教师要将经济数学的理论与应用相结合,例如,运用极限的知识解释细胞的繁殖、树木的生长等问题。这样结合理论与实际应用的经济数学教学方法,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而且让学生树立学以致用,学有所用的意识,提高了教学质量。
3.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
如何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是关键。一直以来,高职院校往往遵循“以教师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忽略了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因此,在经济数学课程改革中,教师要结合学生专业特色,运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达到更高的教学质量。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灵活运用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法、启发式教学等多种方法,把数学问题具体化,积极引导学生独立解决各种经济数学问题,让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这样不仅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数学学习枯燥无味的印象,提高了经济数学在学生中的地位,还培养了学生从问题中不断探讨解决方法的独立意识和创新精神,全面提高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4.完善经济数学课程考核模式
单一的经济数学课程考核,不仅不能全面地评价学生的能力,反而给学生带来心理上的负面影响。因此,高职院校应从学生出发,优化并完善经济数学的课程考核机制。一方面,院校在考察学生基本知识掌握能力的基础上,要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等综合能力的考核。杜绝采用单一片面的考核方式判断学生的学习能力。另一方面,考核方式要灵活多样,除了笔试这种常用的方式外,还可以采用调查报告、论文研究、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考核。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不仅能加强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更促进了学生技能方面的发展。
(二)教材及软件甄选的科学性和实践性不协调目前,在新疆高校的此类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教材及软件甄选的科学性和实践性之间的不协调性问题,主要表现如下:一是受师资力量的影响,同一高校的计量经济学教材由于教师所教授计量软件的类别不同,再加上教材的多样化,一般很难统一成一种教材。二是对于新疆高校学生来说,根据主编的学术声望和出版社级别所甄选的教材有的内容过多且难度较大,增加了授课难度,降低了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三是在新疆高校经管类专业中,有的学院以计量经济学理论为教材甄选的主要依据,有的高校则注重某种计量软件操作的实践指导性为教材甄选原则。
(三)数学和统计学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自我效能感较低新疆高校特别是经管类专业的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生源是民考汉的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相比,其本身语言理解能力相对较差,而且他们本身对数学和需要数学基础的统计学课程缺乏兴趣,学习的自我效能感非常低。这与计量经济学的连贯性要求有差距,因为学习计量经济学必须有良好的数学和统计学基础,而且其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连贯性。主要表现在:有些学生在一些前期内容上“卡壳”后,如得不到及时解决,会明显影响后续章节内容的学习;有的学生听不懂的内容累积到一定程度,往往会产生放弃本课程学习的念头;有的学生特别是少数民族学生,对数学、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这样的课程自我效能感特别低,有的学生从开始就彻底放弃了学习此类课程。所以,在民汉学生合班的计量经济学授课过程中,民族学生自我效能感较低,学习状态和掌握程度呈现两级分化的状态。
(四)新疆高校计量经济学课程的师资力量薄弱教授经管类专业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师应该有深厚的数学背景、经济学和统计学基础,还要具备计量经济学软件操作的应用能力。目前,新疆高校从事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的教师具备这样要求的明显偏少。这就导致新疆高校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理论教学与经济模型脱离、与实际案例脱节、与相关计量软件分离的问题。具体表现在:第一,有的高校讲授计量经济学的教师是非经管类专业的学科背景,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知识结构虽然能够讲授计量经济学,但由于学科功底不够深厚,使其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利用计量软件分析经济现象数量关系的能力较弱。第二,有的高校理论教学与软件教学完全由两个学院的教师承担,理论教学由经济类专业的学院负责,而计量软件由数学或计算机学院的教师负责。从学科融合角度看,导致计量经济学中的经济模型与实际操作之间的讲授产生脱节,影响教学效果。第三,有的高校仅注重某种软件的操作应用能力,学生根本不了解经济计量学的基本理论,使学生缺少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导致学生学完该门课程后,不能结合实际情况运用所学到的知识。
(五)验证式实验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目前,新疆高校的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模式主要是以讲授、验证式实验教学模式为主,通常采用先讲授后实验与边讲授边实验两种教学方法,但在教学实践中,该方法仍存在一些问题:第一,“填鸭式”地向学生展示软件操作、验证书本内容,使学生被动地接受相应内容,亦步亦趋地模仿教师所展示的内容。第二,此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很少考虑学生统计思维和解释数据能力及其运用计量模型解释经济社会现象的统计素养的培养。
二、学生数学和统计学基础差异下新疆高校经管类专业计量经济学教学的改进
(一)根据学生差异调整教学内容
1.加强统计学内容与计量经济学内容的衔接。统计学原有基本内容应该保留,保持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同时也要注重概率论与数量统计、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内容的衔接。
2.针对民汉合班教学形式,建立概率论与数量统计、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课程授课教师之间教学沟通机制。注意三门课程教学的前后顺序,避免内容重复讲授,而且授课教师应根据学生基础,对于涉及的数学基础与概率论及数量统计部分,如有必要可适当多分配一些课时。对一些重要但难度较大或因课时受限的内容,应予以简单介绍,以满足“吃不饱”的学生,同时要注意提高自我效能感较低的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学内容设计中应多引用有关新疆经济发展的案例,这样既可以了解新疆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也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一起编制《计量经济学案例库和习题库》,使教学内容与实践相结合。其中,案例库由教师负责编制,习题库由优秀学生的实践调查报告和国内最新习题组成。
(二)教材和软件甄选应体现科学性和实践性的统一
1.在计量经济学教材管理方面,学校应建立教材质量及其使用价值的评价机制。教材应树立知识与能力并重的理念,不仅要注重理论和统计方法,注重数学推导,同时还要增加计量经济学软件的教学课时数。
2.教材甄选应突出“理论+实际案例+软件”的特色。同时,根据长期的实践积累,整合本校计量经济学师资队伍,发挥教师的优势和特长,综合各类软件优势,编写实验教学手册,提纲挈领地向学生介绍各类软件,给出相应的参考资料和网站,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弥补教学软件单一的弊端。
(三)调动自我效能感较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计量经济学章节体系内容一般是按照“概念———前提假定———理论推导———统计检验推导———案例”的顺序安排的。针对基础较差且理解能力较低的学生,教师设计教学环节可以从实际例题出发,调整该顺序,即采取“案例———统计检验推导及验证———理论推导———再举例———前提假定———概念”的方式展开,结合案例来讲解相应的理论推导及概念内涵,然后再通过举例进行巩固,最后使学生系统掌握章节的核心内容。
2.针对民汉学生基础差异分化的实际情况,加之计量经济学是一门方法性较强的课程,可设计PBL型的案例题,将学生置身于实际问题情境中,通过“讲解+提问”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掌握理论知识、软件操作和实证分析能力。同时,在教学中应减少对概念、理论推导等内容论证的时间,侧重对计量分析方法的应用步骤和背后暗含的理论讲授,使学生掌握针对不同计量分析数据进行相应处理的方法及实证结果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能力。
3.教师应与学生多沟通,掌握学生基本情况,将学生分成小组开展学习活动。根据授课内容教师可安排专题性讲座,及时消除学生畏难情绪,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通过设计案例习题,由学带领组内学生收集数据、处理数据和计量分析,同时组织小组对实证分析结果进行讨论,并由组内选派一名学生讲解案例分析过程及相应的结论。
(四)提升计量经济学课程师资的专业能力
1.注意各学科教师之间的衔接。师资队伍中应包括概率论和数理统计专业的教师、统计学教师和计量经济学教师,并加强彼此间的沟通,以保证在教学实践中,各专业教师根据教学对象的专业性及学生特点及时调整教学内容,设计符合相关专业的教学大纲,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2.提高计量经济学专业教师的经济理论水平。教师只有较深的理论功底,才能带领学生借助经济理论对所研究的经济现象和问题进行经济模型的构建,运用经济理论知识处理数据和模型检验,结合实证分析结果和经济理论解释经济现象。这是计量经济学教学的灵魂所在。
3.加强教师专业培训。整合本校计量经济学师资队伍,根据本校经管类专业特点,选派教师参加主要计量经济学软件与专业培训,提高教师实际操作能力和专业水平。
(五)革新教学方法
1.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可通过“结对子组建实验小组”、“好帮差”等形式,引入PBL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开展基于问题情境的教学,为学生设计基于现实经济世界的真实问题,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经济学知识,通过分工协作、分析讨论并最终解决问题的方式,逐渐培养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课时不合理。就所了解的情况而言,我国绝大多数高校把本科计量经济学课程开设在大二或者大三的某个学期,其中包含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共计48学时或54学时。这对于既有理论讲解、又要进行实验操作的计量经济学课程来说,总课时无疑不够。在课时分配上理论课通常被压缩到40学时左右,而实验课则为剩下的10~14学时。结果是教师为了完成教学基本内容,在进行理论教学时,浅尝辄止,无法进行深入的理论分析,学生也无法深入理解模型背后的经济意义;而在进行实验教学时,通常学生也难以有充足的时间来进行独立操作从而完成实验项目。教学课时的不足,制约了理论教学的深入性,制约了实验教学中学生操作的熟练性,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
3.实验教学中主动发现问题、解决能力较弱。整体上看,在现行的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中,基本的实验教学模式是教师先在理论课堂上讲完相关理论模型,随即在电脑上通过教材案例进行操作演示,然后学生据此进行实验操作,并按照既定的格式化实验报告要求,完成实验任务。由于有具体的书本操作实例,又配有上机指导书,加上之前的教师操作演示,学生甚至不需要明白实验原理,更别说理解计量模型背后的经济意义,就可以“依葫芦画瓢”完成实验。有些学生在做完实验完成“漂亮”的实验报告后,就将其操作内容忘到九霄云外了。很显然,现行的实验教学模式是学生对教师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而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无从体现,使得实验教学的效果很不理想。
4.传统的考核方式有待改进。目前,大多数高校计量经济学的考核方式还是比较陈旧的,灵活性也不强。有的高校完全依据期末考试成绩,而有的高校则是期末考试成绩加一定占比的平时成绩,而平时成绩的给出主要是以学生的到课情况、课堂表现和平时的课堂、课后作业为主。这样的考核方式只是简单考核了学生对计量经济学理论知识和计量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并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更不能体现计量经济学实践性强和工具性强的特点。计量经济学应该注重考核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靠短时间临考前的死记硬背蒙混过关,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程的考核方式应该是多方面多角度的。
二、计量经济学教学的几点建议
计量经济学是现代经济学的重要分支,为了突出本学科的特点及在经济学科中的地位和作用,强化学生对计量经济学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以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的,总结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1.创新课程教学内容。计量经济学作为一门经济学,其课程建设的目标应该是建设成为一门真正的经济学课程。因此课程教学内容必须真正实现“经济理论、数学、统计学的结合”,教学内容应涵盖“模型设定、数据诊断、模型估计、模型检验、模型应用”全过程。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体系应该包含如何设定计量经济学模型、如何分析和诊断数据,这应成为课程教学内容创新的主要方向。具体可以从以下2个方面着手:①注重教学内容的精选和层次划分,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依据不同教学层次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精选,形成具有不同层次的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体系。教研室需要对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的层次划分进行反复讨论和界定,比如对于本科层次尤其是独立学院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要做到“重思想、重方法、重应用”的原则;而对于研究生层次的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要做到“重探索、重科研、重理论”的原则。②紧跟学科的前沿发展,适时更新教学内容,计量经济学学科本身在不断发展,除了一些经典的着作,国外一些新教材不断涌现。国内高校在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中也要紧跟国际上的新发展,注重教学内容及教材上的适时更新。
2.实验教学的进一步重视深化。计量经济学是一门方法性和工具性很强的学科,即为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如何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方法指引和工具支持。针对目前学生实验操作能力较弱的情况,在实验教学中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创新:首先是强化基础性实验教学,在实际教学中,要保证实验教学的课时,不能因为理论教学内容的博大精深有失偏颇,然后根据理论教学内容,结合实际精选实验项目,先是教师的演示讲解,而后是学生观摩学习,最后由学生独立完成实验项目的所有操作流程,教师则从旁予以适时纠偏,从而保证实验教学顺利进行;其次是大力开展探索性实验教学,探索性实验教学是指教师结合不同专业学生自身专业理论特点,引导学生借助于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对本专业的某一理论或现实问题,自行设计实验项目并以课题申报形式组团完成项目研究的全过程。比如
1.2课程衔接不到位,课时安排欠合理要学习好计量经济学,需要同时具备扎实的经济学理论基础、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与数理统计等课程知识。然而一些地方本科院校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存在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课程与计量经济学脱节的情况,例如曾有院校在开设计量经济学时学生没有先修过线性代数;又如概率与数理统计课程的讲授中,授课老师往往侧重于概率知识而忽视数理统计这一块,致使学生难以全面掌握好计量经济学理论和方法。更有甚者,一些院校没有开设概率与数理统计这门课程,例如经管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最初的人才培养方案就没有开设概率与数理统计,后来在个别老师的提议下也因各种原因仅仅把该门课程作为选修课,然而事实上并没有开过课,并且在湘南学院2013版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中又再次把这门课程取消掉。在课时安排上,多数地方院校计量经济学课时安排相对较少,致使有的授课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为了赶进度,对所有知识一带而过,没有足够学时确保在重点内容和方法实际应用的讲授上;还有的教师则进行选择性讲解,使得学生缺乏对计量经济学知识的系统学习。例如经管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这门课的教学时间起初是18周,每周3学时,总共54学时,后经修订增加到56学时,老师往往是匆匆讲授完教学大纲内容,没有多少时间留给学生进行实际操作,从而学生的深入学习和强化应用也就是一句空话。这是目前地方本科院校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通病,学生似乎学了不少计量经济学方法,却不知道如何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之中,也理解不了模型输出结果的经济含义。因此,如何合理调整教学大纲,统筹好理论和实验教学的时间,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正视的一个重要问题。
1.3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方法不丰富多数老师进行计量经济学教学时通常停留在依靠单一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上,不太注重协同采用其他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对于增强教学内容动态性与直观性,加大课堂教学信息量有很大帮助。然而多媒体教学容易使得教师流于照本宣科,仅仅充当放映员和播音员,致使教学重点不突出、教师与学生的互动环节减少。另外,仅靠多媒体教学容易造成老师为赶进度将教学内容在短时间内强塞给学生,使得学生对教学内容理解的难度加大,教学效果不佳。在其他辅助教学手段的采用上,许多地方院校的计量经济学教学都是一个薄弱环节。表现在授课老师往往用多媒体教学替代实验课教学,除了用ppt演示计量软件操作后,不另行安排上机操作课。一些地方院校受财力制约,没有建设计量经济学实训室,学生缺少对计量软件进行操作与掌握的机会,比如湘南学院目前在计量经济学实践教学方面基本上没进行什么投入,授课老师只有靠自己从网上下载的Eviews、SPSS等免费软件进行教学,在多媒体教室上课时偶尔安排一两位同学实时操作一下,这种教学效果毕竟有限。在教学方法上,多数老师没有很好地开展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和实验等教学,不太重视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激发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听课过程中和教师互动较少,课堂气氛不活跃。在教学中主要存在两种倾向:一种倾向是重理论讲授,轻能力培养和实际应用。学生学了不少理论方法,却不知道怎么用,或者对计算的结果不能作出合理的解释。另一种倾向是过度夸大实际操作,忽视基本理论基础教学。似乎认为计量经济学就是进行实际操作,在教学中教师常常完全略去数学推导,直接给出结论;学生则不问来龙去脉,在实际操作时生搬硬套。
1.4教学目标定位不精准,教学内容实用性差教学目标要服务于专业培养目标,而教学内容则应围绕教学目标进行科学设置。现实情况却是地方本科院校计量经济学教学没有很好顺应我国高等学校计量经济学课程多专业、多层次、多要求的发展趋势;在课程大纲和教学内容设置上没有与强调研究型、学术型人才培养的重点大学进行很好地区分,对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位不精准,导致教学模式与学生人才培养目标不吻合。突出问题表现在教材和案例的选用上没有与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没有体现各专业的培养特色。目前,适合地方本科院校计量经济学教学的教材很少,大多数地方本科院校都是直接采用或模仿重点院校的教学版本。国内现有各种计量经济学教材比较倾向于强调理论方法和数学推导,对参数估计和各种检验的理论介绍较多,编撰的案例较少,而且往往具有时滞性。有的教科书上虽然对于一个专题附有相应的案例,但选择的案例都是就事论事,解决也仅仅是侧重于相应专题的问题。比如湘南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该门课程采用李子奈教授编写的《计量经济学》版本。这本教材虽然在介绍每一个专题时都附有相应的案例,但仅仅是侧重于相应章节的案例,然而计量建模解决的更多是一些综合性的经济问题。还有就是缺乏探究式引导,例如教材上在介绍建模时一开始就指出变量之间的某种函数关系,接下来再搜集数据、参数估计、检验等;这样容易使学生产生一种思维定势,习惯于把模型首先设定为某种函数关系,然后再搜集数据、估计、检验等,建模的探究和选择过程运用得不得力。最后,就是授课老师自己选择的教学案例的现实代表性、应用性也不强,所选案例与本专业相关领域经济现象和现实经济问题联系不紧密。
2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的思路
2.1加强师资建设,调动学习积极性地方本科院校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首要一点必须加强课程教学团队建设。地方本科院校要想办法逐步改变高素质、应用型计量经济学教师人才缺乏的状况,可借助于引进人才、组织教师进修培训、为计量经济学教师提供一些科研项目机会等方式,加快培养一支既懂经济又熟悉数计量操作和分析方法的优秀教学团队,促使课程建设创新能力的大飞跃。计量经济学教师应向学生讲述清楚这门课的经济学学科分支性质,让学生意识到这门课程对专业学习的重要性;使学生明白学习计量经济学重在应用,而不单单是掌握理论。为此,教师应在掌握教学规律的基础上,下大力气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要适时根据学生的课堂反应和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做出教学调整,可适当删减一些较难的数理推导,突出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把培养学生应用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放在优先地位。
2.2合理安排学时,加强课程协调与衔接建议将总学时增加到64-72之间,在此基础上统筹规划好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时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理论教学进度合理安排实验教学时间,可先结合例题讲授计量软件的应用,并通过软件操作及时消化章节理论知识。这样有利于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和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要想办法让学生为计量经济学学习打下一个坚实的课程基础。在学习该课程之前,注重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与数理统计、统计学等先修课程的协调与衔接,打破各课程主讲教师各自为教的局面,增强彼此间教学信息沟通和交流。例如,在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与数理统计的教学中,授课讲师不仅要强调其理论性,也要重视其应用性,突显其作为经济学工具为经济学服务的地位,凸出文科数学与理科数学的区别。
(一)竞争是什么
在学生的课本上,想要找到关于竞争的的章节是很困难的,而出现竞争方面的教程一般只存在于高校的经济方面和法律方面的教程。竞争正是人类必不可少的活动,他对社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竞争拥有着社会性、胜负性以及冲突性。
(二)什么是竞争意识
意识是人的头脑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是思维、感觉和各种心理过程的总称,竞争意识就是竞争规律在人脑中的反映,并对人的行为进行支配的一种特殊的心理思维活动过程。本文的竞争意识是包括本人的竞争状况意识和对竞争本身的意识,还有对竞争结果的承受能力的意识。
(三)竞争意识的意义
竞争意识的产生拥有很大的积极意义,它能让人的精神状态振奋,努力进取。促进做事的效率和社会的发展,是现代人或者团体,甚至国家都不可缺少的一种积极心态。
(四)竞争意识培养的提出
在当今社会,竞争越来越强烈,技校学生作为一股即将踏入社会的力量,已经到了非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不可的地步了,无论是从个人的发展角度来说,还是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来讲,我们培养的的人才都必须要具有健康的竞争意识,要让他们充分认识到竞争意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只有做好了对他们竞争意识的教育,他们才能真正在社会上站稳脚步,力争上游,不甘落后,绽放他们活力和激情的火花。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提出了对本校学生的竞争意识的培养,以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
(五)竞争意识培养的必要性
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经济和国力的竞争愈加猛烈,任何一个国家都将无可争议地卷入竞争这个漩涡中,竞争已经成为一个一个无可回避的事实,而随着21世纪中国加入“WTO”以后,更是面临着来自内部和外界的许多挑战。在这种大的背景下,对学生竞争意识的培养就有着充分的必要性。
二、造成学生竞争意识淡薄的原因
(一)当前学生中独生子女过多
当前的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过惯了娇生惯养的生活,他们习惯以自我为中心,从小就对竞争这一现象没有深刻的认识。在技校学习的过程中,他们的学习不够用功,动手能力差,遇到困难时还缺乏主动性以及必要的冷静和沉着。对事没有主见,缺乏进取的勇气和束手无策,从而表现出害怕困难,听天由命的现象。
(二)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和主动性不足
技校的学生在目的性方面较差,对自己的学习没有目标,不能合理地对自己的学习做出规划和找出好的学习方法。同时技校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足,随着他们的长大,他们的视野也不断扩宽,技校学生在社会的待遇,让他们的思想陷入极大的矛盾当中。而这样的事实就造成技校学生对学生学习对学习缺乏主动性,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也不能够充分的找到自己的不足,找不到人生的坐标,不能根据时代要求来对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能力进行更新。同时他们缺乏勇气和信心,没有脚踏实地的精神,甚至一些人还陷入麻痹当中、让自己随波逐流,深陷在这个沼泽中。
(三)学校方面的因素
学生的竞争意识淡薄和学校也有很大的关系,比如说学校的课程设置、教育理念、成绩考试考核、学生评价、教学手段等多个方面都对学生的竞争意识的培养和提高有着不好的影响。
比如在教育观念上,很多技校教育的观念上的落后,导致他们的教学上以知识的传授为主,重视理论的传授,对方法和能力的培养方面不够重视;在教育手段上,他们重视课堂的教学和灌输,对课外活动和实践活动的不重视等等;在在这种教育观念和手段上,一些课外的能力就被忽视了,而竞争能力就在此列。
三、如何进行学生的竞争意识的培养
(一)树立学生正确的竞争观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树立正确的竞争观念的关键在于搞懂利己主义和的个人正当利益差别。正当利益是个人发展和生存的正当需要,是通过正当的符合社会道德原则以及国家法律法规的方法,在不损害他人或集体的理由的前提下获得自己的利益。而利己主义的做法就是只考虑自己的利益,对其他东西都一律无视,把自己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为了自己的利益可以损害所有人、集体以及国家的利益。这两种中谁都看得出孰好孰坏,但当真正面对一些巨大的利益时,很多人都会忍不住选择利己主义,而在学生的教育中,作为班主任就要把好这个关,树立他们的正确竞争观,教育他们立足岗位开展争当的竞争,在平凡的工作中做出不平凡的效果,让他们的才能在以后得以充分的发挥。同时要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心理素质的提升能让他们在面对巨大利益中也能做到不动心,用正当的方法获取想要的利益;同时心理素质的提升还能让他们在竞争失败后能够勇敢的再次站起来。
(二)发挥班主任的示范和榜样作用
教师的天职是教书育人,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不但要传授学生知识和技能,还要进行学生思想教育和培养学生适应能力的教育,竞争意识作为一个新时代人才的必备素质,教师对学生的竞争意识一定要精心培养,进行淳淳教导。而班主任作为学生的生活和学习进行的直接负责人,就更应该做好着方面的教育。班主任要利用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办法,用一些名人名言和一些现实中有关竞争的实例,以及往届本校毕业生中一些典型的实例对学生进行教育,时时刻刻对学生的竞争意识加以强化,让他们深刻认识到竞争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将其做到学生的内化,让他们在潜意识中形成正确的竞争意识。
(三)用校内活动对学生的竞争意识进行强化
班主任可以联合其他的班集体,或者是一起向学校申请组织一些校内活动,例如演讲比赛、辩论赛、球类比赛、校园歌手比赛等一些带有竞争色彩的活动,同时积极组织班里的学生主动参加这些比赛,这些比赛可以让学生的热情和竞争意识得到空前的增长,对学生形成正确的竞争意识有着很好的效果。同时还能带动学生的创造性、主动性和积极性,可谓一箭数雕。
但在组织这些竞争性竞赛活动时有些地方一定要注意:
1.活动不能过多,要做到少而精,否则会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才能让活动达到预期的效果,让学生形成竞争意识的同时促进学生想学习。
2.在组织时要选择学生自己有兴趣的活动,同时结合学生的能力和特点,考虑到学生的能力大小和知识水平。
3.在组织活动之前要对活动的内容和要求有充分的了解,对活动内容进行精选,不能为活动而活动,最好是针对学生的某些现象同时结合他们的专业进行组织,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和竞争意识的效果。同时还可以促进一些学习不好的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达到提高他们学习积极性的效果。对学生会和学生社团等一些学生组织要做好监督工作,使活动能够真正拥有培养和加强学生竞争意识的效果。
4.在竞赛活动的过程中,不但要注意注意参赛的人员,同时要对注意群众,活动的进行要让参赛的优秀选手脱颖而出,让他们的才华得到足够的展现,同时又要让大部分的群众也能参与到活动中去。这就要求班主任要特别注意和鼓励班上的那些性格内向,平常不大活跃的学生,让他们也参与到这些比赛中去,这些做法的实施,对学生竞争意识的培养有着良好的效果,同时对班主任发掘学生的才能有着巨大的帮助。
(四)发挥学校管理机制的作用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一个国家整体经济的运作情况,宏观经济学的鼻祖凯恩斯认为宏观经济不是微观经济的简单加总,研究宏观经济要从宏观经济总量出发研究,这也就产生立一系列宏观经济的概念和指标。宏观经济的概念和指标比较抽象,多数学生感觉看不见、摸不着,容易造成误解和困惑。
(二)教学内容体系难懂
宏观经济理论是一门有争议的理论经济学,流派颇多,每一个流派都有自己的一套理论。我国流行的本科教材多以西方萨米尔森等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者主编的经济学教材为依据。为了体现宏观经济学教学的完整性,我国教材在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理论体系基础上,吸收西方其他宏观经济流派的理论内容,希望能够把西方其他宏观经济流派的理论融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理论体系中,形成一套能够全面反映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的教科书。但是这也增加了老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难度。宏观经济学体系庞杂,争论颇多,虽然在本科生教学中教师主要讲解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学理论体系,但是为了让学生全面了解宏观经济学,还是会涉及到众多经济学派,由于学派之间的学术排斥和对立,造成学生的疑惑与费解。
(三)学生学习主动性较差
学生学习宏观经济学主动性较差,主要因为:(1)认为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国家宏观经济问题,与自己以后的工作和学习相关性不强,学好宏观经济学对就业和生活关系不大,学习积极性不高。(2)在学习宏观经济学的过程中,由于没有深入理解宏观经济理论,认为该学科对以后其他专业课的学习基础作用不大,认为应付考试过关即可,故没有下一番苦工奠定一个良好经济学理论基础的决心,学习过程草草了事。(3)由于宏观经济学理论概念抽象、体系庞杂、争论颇多,学生对宏观经济理论理解混乱,更无法运用宏观经济理论来分析现实经济问题,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浓。(4)本科生宏观经济学一般在大学一、二年级开设,很多学生思维方法和学习习惯还停留在中学时代的上,不会自我学习。学习方法单一,仅限于课堂上听教师讲解。因为上述原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为学习不努力,课前不预习,上课不思考,课后不复习和进一步阅读相关书籍,被动地接收老师传授的知识。
二、教学改革的方向和对策
1.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较好的掌握知识,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对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起到决定性作用。
所以,教师在教授宏观经济学时,第一堂课应该把学好宏观经济学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作用介绍给同学,以提高学生们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首先,宏观经济学是对一个国家宏观经济的理论分析,它提供了人们了解、研究和分析宏观经济的基础工具,学好宏观经济学为以后学习财政理论、货币理论、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金融等理论打下良好的基础。如果学生们宏观经济学基础没有打好,以后在学习涉及宏观经济的许多理论时会出现对这些理论认识不清、理解不了、难以进行更深入地学习和研究的情况。所以一定要让学生们认识到宏观经济的理论基础地位和作用。其次,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宏观经济问题,仿佛对一般个人的经济生活现实指导意义不大,学生们意识不到学习宏观经济理论对他们显示经济生活的指导作用,所以学习积极性不高;同时宏观经济理论较为抽象,学生们对宏观经济理论理解不到位,更谈不上应用宏观经济理论分析现实经济,所以学习兴趣不浓。要想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教师应该把宏观经济理论的应用简要介绍给学生。告诉学生们现实生活中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一个宏观经济范围内,一个国家宏观经济和现实生活中每一个人息息相关,宏观经济是繁荣期还是衰退期将大大影响着学生就业情况,一个国家经济增长速度将影响每一个家庭的收入增长速度,物价水平高低影响着每一个居民的生活等等。如果学生们能够运用自己学习到的宏观经济理论分析现实经济,对学生们的毕业后的就业、买房、结婚和理财等一系列经济生活问题有重大的指导意义。通过介绍宏观经济学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作用价值让学生们了解宏观经济学,提高学生们学习宏观经济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2.宏观经济的概念和指标比较抽象,教师在开始讲授宏观经济学时应该把为什么宏观经济理论要应用这些抽象的概念和抽象概念表达的具体经济现实介绍给学生。
要介绍给学生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一个国家整体经济的运作情况,宏观经济学的鼻祖凯恩斯认为宏观经济不是微观经济的简单加总,研究宏观经济要从宏观经济总量出发研究,但是宏观经济总量是无法直接在现实经济中观察到的,这就要求定义一些宏观经济总量的概念和指标,并通过宏观经济统计来求得这些指标,用以反映宏观经济总量。宏观经济学第一章国民收入核算讲授的正是宏观经济理论中与产出水平有关的宏观概念和指标,但本人在教学过程中认为这一章仅仅讲授与产出水平有关的国民收入核算概念和指标是不够的。本章的目的是为学生在接下来的理论学习中提供一个宏观经济概念基础,应该把宏观经济中的其他概念和指标也放到这一章讲授。教材如此安排是因为秉承了国外凯恩斯主义学者编写教材的习惯,因为凯恩斯和早期凯恩斯主义学者在研究宏观经济时只讨论产出问题,不讨论物价等问题。他们的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和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理论只研究一个国家产出和国民收入如何决定,故没有讨论物价等问题,给出国民收入核算理论概念即可,没必要给出与物价水平等宏观总量有关的概念。但是,我们现在讲授的宏观经济学包括讨论物价水平和失业等问题,应该在讲授宏观理论之前,把这些概念都介绍该学生,并且这样也有利于介绍清楚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具体做法如下:首先介绍给学生微观经济学主要讨论的是价格和产量问题,宏观经济学同样也讨论产量和价格问题。但是微观经济学讨论的是某一具体产品的价格和产量,价格和产量在市场中可以直接观察到,但宏观经济讨论的是总产量,它在现实经济中无法直接观测到,一个国家的总产量反映的是该国一定时生产产品的总和,但是由于产品各不相同不能简单地在数量上加总,例如不能一个鸡蛋加一斤猪肉,这样就要求创造一个概念来反应一个国家的总产量,经济学家们认为一个国家产出的产品虽然在数量上无法加总,但是可以在价值上加总,于是提出了国内生产总值等国民收入核算概念。在宏观经济理论中价格也是一个问题,微观经济学中价格反映的是某一个产品的价格,可以在经济中直接观测到,但宏观经济讨论价格是所有产品的价格,这就要求创造一系列反应价格水平的概念和指标,于是有了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和生产者物价指数PPI和GDP折算指数等概念和指标。与失业有关的概念也应该在这一章介绍,并且应该介绍失业和国内生产总值是相联系的,因为一个国家在资本和技术短期内一定的情况下,国内生产总值主要有就业来决定,失业率高则国内生产总值小,失业率低则国内生产总值大。如果处于充分就业水平,则该国国内生产总值也就处于潜在国内生产总值水平,同时一个国家国内生产总值处于潜在国内生产总值水平,该国也就处于充分就业水平。那么研究国民收入的决定也就等于研究失业问题,即如果该国经济决定的国民收入小于潜在国内生产总值水平,该国必然存在失业问题,解决国民收入向潜在国内生产总值水平收敛的经济政策也同样解决失业。
3.宏观经济教学内容体系繁杂,学生学习起来晦涩难懂,其原因在于宏观经济学教材中涉及的内容不是出自一个理论体系。
宏观经理学流派颇多,各自有各自的理论体系。本人认为教师在讲授宏观经济学理论内容时应该按照个宏观经济流派的各个体系来分开讲解。
二、重视写法指导,掌握写作技巧,使学生轻松习作
1.教给学生基本的构段谋篇法
有了内容该如何清晰有条理地表达出来呢?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谋篇构段的方法就很有必要了。我们很多语文教师会结合文本,让学生从“模仿”入手,不失为一个聪明而有效的做法。比如:学习了《北大荒的秋天》、《东方之珠》等课文后,可以让学生用“中心句总起”法,按“总分”或“总分总”的写法来练习写片断。另外,还可以结合阅读教学,逐步渗透“开头法”和“结尾法”的指导。学生心中有了这些基本框架,写起来也就得心应手了。
2.教给学生基本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
如何具体生动地表达,把内容写清楚写精彩呢?这就需要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写作方法了。对处于习作起步阶段的小学中年级学生,必须掌握几种基本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问和设问等。但在训练时,不宜一蹴而就,应让学生从仿到创,从句到段地逐步训练。例如:《校园一角》、《有趣的云》等习作可让学生重点练习比喻、拟人等写法。当然,在实际教学时,可以根据学生情况和习作要求灵活调整训练要求和目标。而一些基本的写作技巧,学生也是必须掌握的,比如:描写景物时,可以把动静结合的描写法以及从景物到人物的写法教给学生。在描写人物时,如何抓住人物特点,如何通过典型的事例来表现人物形象等方法,也是学生需要明白的一些基本技巧。
三、实行立体评价,尊重鼓励为主,使学生写出个性
语文教学本身就具有开放性和互动性,作文评价也应该呈现出师生间、生生间以及学生与家长之间的互动状态,实行立体评价。在鼓励学生“写真事、说真话、抒真情”的同时,也提倡学生“不拘形式地自由表达”。现在很多教师都主张学生之间互评互改,这是一种非常好的方法,学生以平等的姿态面对面,更容易让学生接受,而且在互评互改中,能互相促进共同提高,“评改小组”的设立和“流动日记”的形式值得推广。
教师在评价学生的作文时,应尽量避免“大刀阔斧”、“面目全非”,而是应以尊重鼓励为主,一个好的词语,一个好的句子,一个与众不同的开头和结尾,甚至一个标点的合理准确运用,都要表示肯定和称赞,让学生受到激励,增加自信。“精彩开篇(结尾)奖”“、新颖选材奖”等奖项都能给学生带来喜悦感,让他们爱上写作文。教师还要尽可能把优秀的作文推荐出去,让学生的作文在各类报刊发表,在各类比赛中获奖,那么学生会对作文产生更巨大的热情。写出“好作文”和“个性作文”就不是难事了。
1.引言
西方经济学是原国家教委统一规定的我国高校财经类专业1l门核心课程之一,该课程的原理、定律和理论,是财经类专业大多数课程(如管理学、营销学、国际贸易等)的基础或相关科目。当前我国正处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升产业结构的关键时期,社会急需大量掌握经济、管理知识的创新型人才,该课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从经济学的教学过程来看,经济学所分析问题接近实际,学生学爿兴趣浓厚,但经济问题过于复杂、传统教学模式单一等问题的客观存在,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足,这不利于我国经济类人才培养,也不利于未来我圜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分析原因,找到提升教学效果的方法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2.经济学教学效果不佳的原因分析
从多年的经济学教学实践以及j其他高校的进修、访问的比较来看,导致我国高校经济学教学效果不佳的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目的的理解偏差
经济学的教学目的是要if:学生掌据经济的基本原理,并会运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分析、解释frJ-场经济FI】常的一些基本现象,提高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述f{的来看,掌握基本原理仪是浅层次婴求,深层次要求则是提高学生运用经济分析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终Ij的是为社会培养经济管理类创新人。由于删解的偏謦,导敛部分教老师在教学过程巾过于沣m基本沦、模型及数学方法的讲解,理论脱离实际,教学内容枯燥,学生习带仃雄情绪。
(2)理论体系庞大,内容多抽象
西方经济学是研究在市场经济制下。稀缺资源置0利用的学科。建立在一系列假设础f:的方经济学娌沦随着社会经济实践的不断发展,论体系}j庞大,授课内容覆盖面广,涉及知识多,存在较多的数学模,学,普遍感到不易理解,加大课程的难度。
(3)教学方式问题
现在高校教学存在两个极端,一部分高校教师If1于高校教学设施建设滞后,导致很多教帅只能使圳他统的“黑板+粉笔”这一教学手段,进行“填鸭”灌输,教学F段落后,限制了讲授的信息量,降低了课程的l贩引力。一部分高校老师则过度依赖多媒体技术,一套课什从头讲到尾,所有的数90理论研究学及模型推导均在多媒体上进行,导致上课进度较快,内容过于丰富,学生一时难以接受。最终,两种教学方式都导致教学效果较差。
(4)教学组织问题
由于评估体系及考核体系客观存在,各个高校在进行教学管弹时多是从便于考核评估的角度加以管理,对于不同学科、不Ii=l专业实行标准化管理,但经济学本身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一一门复杂学科,应用性较强,标准化的管理方式限制了教师在教学过程组织中的灵活性。如课堂教学组织中讲授时间过多,课堂讨论时间较少,而在教材选用方面过于相信权威,教学内容选择局限于教材内容,限制了教师在时间组织及内容组织}:发挥的空问,也限制了教师钻研经济问题的积极性,最终限制_r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培养。
(5)考核方式一
山于西方经济学是专业荩础课程,其考核方式一般都采用闭卷考试,而由于各类评估及检查的存在以及方便批阅等方面的冈素。导致试卷I1】钾论联系实际的案例分析类试题较少出现,考核学生仍以考查识记能力为主,忽视了学生实际运J{J经济学知识的能,不利于学生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另外,在考卡发过程『11过f强调考试结果的重要件。忽视平时学习过程管理。学平时学习积极性不高,考试时突击复习现象客规存,导致学生平时缺少锻炼思维能力勘.
(6)班级规模问题
课常讨论是激发学卜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用经济思维分析、斛决实际题,提高学生动脑能力的有效途径。但由于高校火规模扩招,学生数垃小断增加,班级的规模也不断扩火,使得课堂讨论无法组织进行,即使可以组织效果也较差,影响了学牛学习经济学的积极性和效果。
(7)学习环境问题
下j内高校由于经费及方便学生管理等方面的原因,很多学校的寝室尢法上网,校阅内也缺少学自由讨论、学习的窄问,减少了学牛学习交流的机会。课后均是以自主复习课本内容为主,学生缺少观察经济问题、分析经济问题、解决经济问题的仃效途径,影响学习效果。
3.提高经济学教学效果的途径
(1)正确理解经济学教学目的
加强对教师的业务培训,利用网络、经济学组织等资源增加教师交流机会,辅导教师正确理解经济学教学目的,在教学中减少单纯理论、模型及数学方法的讲解,增加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运用经济分析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恰当运用教学手段和方法
学校应当增加经费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增加多媒体设备等先进技术设备的应用。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充分利用先进技术设备对教学的促进作用,采用多媒体设施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增加课堂教学的吸引力。但不能对这些设备过度依赖,忽略传统教学方法的优势,在增加信息量的同时,对于复杂理论、模型及数学推导方面应以采用传统讲授方式为主,降低学习难度,提高学习效果。
(3)改进教学组织管理
高校的根本目的在于为国家培养人才,因而其出发点不是便于管理,而是要便于人才培养,一切要以人为本,即以教师教好和学生学好为本。应当给予教师更多的课堂组织的灵活性,如课堂时间分配、教材选择、课堂内容组织等。
(4)改革考核方式
为增进学生学习经济学的兴趣,提高学习效果,改革考核方式必不可少。在实际中,应当增加平时考核的力度,增加考核方式,如可以学习香港高校经济、管理类课程考试、作业、课堂讨论综合考核的模式,减少考试在考核中的作用,提高平时作业及课堂讨论在考核中的地位,培养学生在平时学习理论及用经济思维解决现实问题的积极性。
(5)减小班级规模
学校应当增加经费投入,加大教师引进力度,实行小班教学,方便课堂组织,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增加学生与教师、学生之间的课堂交流机会。
(6)改善学习环境
积极增加经费投入,改善学校软、硬件设施,增加学生对外交流的空问。可以借鉴香港城市大学等高校做法,设立开放阅览室、增加学校食堂开放时间,建立校园无线网络,方便学生在线交流及平时交流,这对于提高经济学以及其他学科的学习效果,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均有极大帮助。超级秘书网
4.结束语
经济学的学习有助于学生掌握基本经济理论及提升运用经济思维解决现实经济题的能力,这有利于未来我国继续进行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对于我国经济的健康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是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却存在着诸如教学手段单一、教学目的不明等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和存在非常不利于学生全面认识和理解真实的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和核心内容,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因此,正确认识教学目的、恰当运用教学手段和方法、改进教学组织管理等就成为提高西方经济学教学效果的必要措施。
参考文献:
[1]李刚。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教育与现代化,2009,(3)。
[2]朱学君。西方经济学教学方法改革探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9,(6)。
信息技术在当今社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与学生的整个学习成长过程中也必将发挥其特有的功能。陈至立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会议上的报告中指出:“学习信息技术知识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新的时代对人才必然有新的要求,我们的教学也必然要进行改革以应对时代的进步。信息技术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提供了技术支持,同时也对我们的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现代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是多元信息与语文的人文性的碰撞。它为小学语文注入了新的活力,为教师教学,学生学好用好知识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可以这样说,现代信息技术不仅已成为教师教学的工具,学生学习的工具,也是人们用来获取知识,传授知识、运用知识的媒介。就信息技术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简要谈谈我的一点认识。
一、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
多媒体赋予了语文教学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艳丽的色彩,生动的画面,悦耳的音乐使学习内容图文并茂,栩栩如生,在儿童的认识与教学之间架起一坐桥梁,使他们能愉快的探索知识的奥秘。“学之不如知之则也,知之者不如好知者也”,激发了兴趣,也就为学习开了一个好头。例如在教学《小小的船》这一课,一开始,在屏幕上展示动态画面:一艘船,在海面上行驶,立刻把学生的注意力从课间与同学闲聊或玩耍中转移到课堂上来,使学生更快更好地进入到学习状态中。接着引入课题后,马上展开课题画面:蓝蓝的夜空中,有着闪闪的星星,一小姑娘坐在弯弯的月亮上,犹如坐在小船上划着桨。在画面切换的同时,配以背景音乐:童声朗读《小小的船》。在这过程中,一方面精美的画面首先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这一画面产生好奇心,进而开始探测下面讲学习的内容;另一方面,美妙的童声朗诵课文,使学生注意到课文中的部分生字,如船、弯等,部分学生会主动开始跟着朗读,这就激发了学生学习这些生字的兴趣,使他们尽早地全身心投入到识字教学的过程中,在不知不觉中体验识字的乐趣。
二、信息技术教学促使教师的角色有了转变
信息时代,教师在课堂不再是知识的权威和垄断者,学生自己在课外,在信息技术环境里获得的知识十分丰富,学生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要求。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前台走到后台,成为学习的支持者和帮助者。为学生提供物质条件、必要的学习资源及传授必备的基础知识。
尽管学生有多种学习选择的权利,但离不开教师的组织规划。课前,我从整体出发策划教学环节,在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标;组织学生先检索阅读,协作完成电子文稿;在分组汇报的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评议。信息化技术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提供了广泛交流协作的机会。通过这种协作交流能有效完成学习任务。
三、利用信息技术突破重难点、巧妙解疑
在教学中,可以适时的利用多媒体,化抽象概括的语言文字为形象具体的可感的东西,使文字与客观事物间建立起联系,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感官去感知。如教学《开国大典》一文,这篇文章篇幅较长,由于当时的社会状况,学生没法体验到。那么对于人民当家作主的欢乐心情更无法体验到。在讲解这篇课文时,我采用了长文短讲的方法,抓住入场-大典-阅兵-游行这一发展顺序,突出重点段的学习,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在课堂中播放当时大典的盛况,用那浓重的乡音和大典的热烈气氛感染学生,使学生置身与开国大典的兴奋之中,从而缩短学生的历史距离。使学生学的生动活泼,课文难点在不知不觉中巧妙地化解了。
四、合理使用评价方法
一个评价活动不仅是前一个学习过程的结束,更重要的是又一个新的学习过程的开始。后一个学习过程的开始决不是前一个学习过程的重复,而是质量更高的一个学习过程,现代先进的评价方法就要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