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品鉴赏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6 15:59:3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艺术品鉴赏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艺术品鉴赏论文

篇1

二、系统平台架构

作为提供电子商务平台的网站,网络的安全、健壮、性能、稳定与可管理性十分重要,任何方面都必须有周全的考虑。一直以来,人们的观念中总认为WindowsNT不够安全,不够稳定,无法支撑一个访问量巨大的Internet站点。但是实际上,无论是Linux,Solaris,还是WindowsNT,没有哪个产品天生就比别的稳定。现实世界的例子证明,建立在WindowsNT上的站点也可以很安全,很稳定。有不少大型的商务站点,比如,eBay,以及Dell,都是建立在WindowsNT和IIS之上的,这些都是些流量很大的站点。基于上述理由,我们选择WindowsNT+IIS4.0架构,并采用Microsoft用于建立动态网页的技术--ActiveServerPages(ASP),前台开发工具使用VisualStudio6.0,FrontPage98,PhotoShop5.0,Flash等,后台数据库拟采用在NT上有良好表现的MSSQLServer7.0大型数据库。

三、系统功能结构及运作流程分析

针对文化艺术品的广义性,艺术品网上商城除了提供BtoB,BtoC,CtoC等目前较流行的电子商务交易模式外,还针对较特殊的文化艺术收藏品提供对小批量发行的纪念物品等进行形式多样的集体竞价。网上商城是一个虚拟的文化艺术品交易场所,为入驻收藏家、拍卖行等艺术品销售商家提供网上文化艺术品展示销售及客户网上在线竞价拍卖等服务。整个系统拟开发成为通用的电子商城,只要拍卖行、藏家等提出在线申请,经过验证后,即可为之开通。之后系统通过提供相应的空间,以及交易的平台,结合客户网页自助生成系统,无需客户了解任何互联网技术,就可方便地进行网上艺术品的交易与交流。针对网上商城商家与用户之间进行的交易,除非有网上商城公司直接介入,可以提供一定条件下的鉴定等服务,除此之外,包含鉴定在内的相关服务由商家自主提供,与此同时,提供相应的信用等级处理系统,以在一定程度上规范收藏家、拍卖行以及客户的交易活动。对于成功的交易,网上商城提供如下结算方式:

1、网上直接划付;

2、银行汇款、银行转帐、邮局汇款等;

3、送货上门、货到付款、EMS代收货款。

网上商城提供如下的实际运作模块:

1、管理机构运作系统其中包含:入驻商家注册及相关信息管理;入驻商家产品登录及管理;客户注册及相关信息管理;在线销售统计系统。

篇2

1.中国古代汉族传统音乐审美之“雅”与“俗”

民间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的基础。中国古代汉族的民间音乐、文人音乐、宫廷音乐、宗教音乐,无论其音乐创作人员是民间艺人、文人还是宫廷乐师、宗教人士,也无论其表现目的是反映人民日常生活还是服务于文人修身养性、交际言志,是为宫廷享乐或为宗教服务,从其音乐表现因素来划分的话,可大致归纳为普通民众音乐、文人音乐、宗教音乐等。故中国汉族古代传统音乐之审美归属,一为普通民众,二为文化精英或上层阶级,三为宗教民众,其中宗教民众又与普通民众群体有所重叠。宗教音乐与民间音乐关系密切,如将宗教音乐视为民众音乐,这意味着中国古代的汉族传统音乐,按照音乐风格与受众群体来区别,主要可划分为“雅乐”与“俗乐”两大部分。当然,此处的“雅乐”非指中国古代宫廷祭祀活动与朝会仪礼中所用的音乐,而是指审美意蕴与审美表达均符合儒家“中和”之道的音乐,也就是所谓的文雅类的音乐;此处的“俗乐”泛指古代各种民间音乐。中国古代汉族传统音乐当中,可视为文雅类音乐的,主要包括魏晋以来的琴乐、宋词调音乐、清宫廷音乐以及昆剧等;俗乐则最大量地涵括了历朝历代的民间歌曲、民间歌舞音乐、唐代宫廷燕乐、民间说唱音乐以及绝大多数的戏曲音乐、宗教音乐等。

“远古时期,属于娱乐形式的‘乐’是没有雅俗之分的。”[3]随着阶级社会的出现,中国古代汉族传统音乐逐渐分为雅和俗两大类。这样的音乐文化格局本属中国古代音乐常识,但目前众多的有关中国音乐审美的文献,总是或强调中国传统音乐“和静、简易的审美观”[4],或强调中国传统音乐的美学特征是“天人合一”的哲学基础、“气盛化神”的审美追求、“立象尽意”的最高境界[5]等。从最大范围、最高艺术特征的美学角度论述中国传统音乐的审美特点,难免使人觉得中国古代汉族的传统音乐,全是那些乐简意深、文质彬彬的音乐作品,而忽略中国历代汉族俗乐文化的审美特点。

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当中写到:“……我们应当注意到人们生活的实际的世界中,还有一种近乎平均值的知识、思想与信仰真正地在人们判断、解释、处理面前世界中起着作用,因此,似乎在精英和经典的思想与普通的社会和生活之间,还有一个‘一般知识、思想与信仰的世界’,而这个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的延续,也构成一个思想历史过程。因此它也应当在思想史的视野中。”与中国思想史的学术研究传统相类似,研究中国传统音乐的学者们,主要关注着中国古代文雅类的官方主流音乐文化的审美特点,坚守着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雅正”传统,从而使雅致音乐文化的土壤――全民化的民间俗乐消失在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审美虚无当中。

2.中国古代汉族传统音乐文化的多元组合

历经时间考验而传承至今的中国古代普通民众的俗乐其实并非低俗的音乐。生活是艺术的源泉,古代汉族传统音乐当中的雅致之乐,它的最初往往也是俗乐。俗乐的生命力就在于“俗”,俗得有民族特色,有大众品位,俗得清新又活泼。雅致的音乐如果没有俗乐的滋养与洗刷,必将走向雕章琢句、绵软气弱的萎靡不振的地步。虽然雅俗也可相互转化,但俗乐精品,往往俗中见雅、大俗大雅、雅俗共赏,这也就是所谓的“俗到家时便是雅”[6]。

我们承认,“在中国历史上,抒情美典是最为上层文化所赞许,又对整个文化圈最具影响力。”[7]中国古代儒家推崇雅正之乐,隆雅鄙俗,致使中国古代官方音乐理念始终崇尚着“中和”之道。但“大体上,任何文化有上层的美典,也必须有低层的美典。中国经过几千年的演变,终于以中国文化型的抒情美典为主导,但其他美典或同时并存,或在某一集团、某一时期甚至成为主导美典”[8]。在任何人群聚居之地,一定会存在许多并不优雅也不含蓄更不精致但却是普通民众甚为热爱的音乐。中国古代传统音乐的历史是如此悠久,中国地域是如此辽阔,人口是如此众多,音乐文化大一统于“中和”之美只可当作如是观,圣人们的宏大的音乐美的追求,与中国丰富的生活现实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古代官方所提倡的主流音乐思想并不能左右汉民族全部的音乐格调布局,古代汉族传统音乐文化是多种思想文化的组合,这是历史的真实。

学术界对汉民族的起源问题现已持多元论。秦汉之际方成型的汉族是世界上最大的民族、历史最悠久的民族。汉民族在中国历史上,以其先进的经济制度与高文化结构,从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将北方的匈奴、鲜卑、羯、氐、羌以及蛮、俚、僚、等西南少数民族逐步汉化;又在宋辽金元时期与契丹族、女真族等北方少数民族长期杂居,在民族大迁移运动当中将不少少数民族同期同化。[9]汉民族文化的历史,是一部多民族文化汇聚的历史,古代汉族传统音乐文化是多民族文化融入后的音乐文化产物。

二、中国古代汉族传统音乐鉴赏之“术”的多样化

丰子恺曾明确表示,对于不同的艺术类别,“应当根据它们各自不同的美学特性而具有不同的鉴赏方法,应当掌握各类艺术鉴赏活动的特殊性。”[10]鉴赏者对同一类音乐进行鉴赏,因为艺术鉴赏本就有审美创造差异,所以鉴赏差异客观存在;且不同类的音乐鉴赏途径与方法,技术层面的差异也比较大。

1.中国古代汉族传统雅致音乐类的鉴赏之“术”

前面提及的中国古代汉族传统音乐当中的文雅类音乐,主要包括魏晋以来的琴乐、宋词调音乐、清宫廷音乐以及昆剧等。

文雅类的中国古代汉族传统音乐的鉴赏有一些具体的鉴赏技术要求。如琴乐,它用不同音色、不同风韵的泛音、实音与散音音点,吟揉绰注、轻重疾徐的演奏合成了一条虚实相间的旋律线,又用如生命脉搏般的自由散板节奏,营造出了琴乐律动的从容。在古琴音乐当中,虽然散板的精神贯穿始终[11],实则是“形散而神不散”。这种浓淡相间的音乐时空布局,构建出了一个“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心灵与自然相映衬的审美空间,丰沛的艺术张力从中或激越或悠缓地布局了出来。所以琴乐的鉴赏之“术”,主要应当注意它的“美点”至“美(旋律)线”,它的节奏律动、音乐曲体空间布局之美,等等。

虽然宋词保存至今尚有两万多首,但我们现在能够鉴赏到的词调音乐仅有南宋姜夔的词调音乐作品17首(其中自度曲14首)。姜夔的词调音乐作品被视为中国的古典艺术歌曲,品鉴它的时候,除需要运用中国古代文学鉴赏常识、词调美学知识以外,在歌曲曲调的分析处,鉴赏者还应知晓宋词均(“韵断”)与乐句的音乐布局关系,用均的疏密与音乐表情之间的关系,均处即是歌唱表演的击节处等艺术常识。词调音乐作为文学与音乐之双璧,字调与曲调是否合律还需要音韵学的基本修养。

昆剧的腔词声韵关系与词调音乐基本一致,昆剧的文学性强是这个剧种特别值得注意的地方。与词调音乐不同之处应当是它的戏剧性,鉴赏它也就相应地增加了中国戏曲艺术特质的分析与欣赏,如所谓的超时空、程式化、虚拟性、综合性,等等。另要注意昆剧亦歌亦舞的表演特点,昆剧音乐构成的基本规律。昆剧的歌唱风格也迥异于其他剧种,明代沈宠绥的《度曲须知》曾叙述其歌唱特点为“声则平上去入之婉协,字则头、腹、尾音之毕匀,功深熔琢,气无烟火,启口清圆,收音纯细”。如要比较简易地揭示出它的歌唱特点,罗艺峰所谓的“川剧的‘叫’,秦腔的‘吼’,昆曲的‘吟’,越剧的‘唱’”[12]可资鉴别与审美。

大多数人都认为,培养一个人对精致艺术的鉴赏能力相对比较困难,因为精致艺术的意境、神韵、气势等审美构成品格较高,品鉴它对鉴赏者的文化修养、联觉通感等音乐鉴赏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古代汉族音乐当中的雅正艺术,如琴乐、词调音乐与大部分宫廷音乐、昆剧等均吻合言近旨远之艺术要义,如将刘勰《文心雕龙》“隐秀”篇结语所云的“深文隐蔚,馀味曲包”,陆机《文赋》当中所言的“石蕴玉而生辉,水怀珠而川媚”,唐代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含蓄”篇的“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等诸多言语,用于阐释雅致艺术的审美特点,这将大大提高中国古代汉族传统雅致音乐的审美成效。

2.中国古代汉族传统民众俗乐的鉴赏之“术”

如对中国古代音乐史上的汉族民歌文本进行研究,很容易得出“到了明代(主要指明中期以后),民歌才算是完全解放了自己”[13]的文本民歌研究观点,因为《诗经》与《楚辞》《乐府诗集》等历史性的民歌文本相比于明中后期的民歌文本而言,更具规范性与蕴藉有度的文学特征。笔者相信,中国历代的汉族民歌元典都是清新活泼、真挚动人的普通民众的心声。我们现在所读阅到的历史性的一些汉族民歌文本,绝大多数是经过文人润笔、官方许可才采编流传至今的。温柔敦厚的诗教是儒家教化思想的产物,而民歌作为民众艺术的一种普通体裁,在生活当中“矢口寄兴”“放情长言”,整体的艺术特点应当是真切而生动,简朴而深刻。“其感人之深,有时还驾专门诗家的诗而上之。”[14]民歌地方风味浓郁,沁人心脾,文学价值并不低。对于民歌的鉴赏之“术”,固然文词与曲调均需鉴赏,但其人文性、民族性的鉴赏才是民歌鉴赏的根本。

清代说唱音乐可供鉴赏的主要有京韵大鼓与苏州弹词。这两种说唱曲种的共同艺术特征,是唱腔的叙述性、抒情性较强,口语化明显,地方语音的音韵美完全渗透在说唱音乐的唱腔当中,演唱极具个性,等等。[15]要鉴赏好这两种说唱艺术,一定得适当了解它的唱词框架特点,句式组合特点,语音的辙韵与用韵特点,唱腔的板式、腔型特点,伴奏音乐的艺术特点。在此基础上才能详细了解刘宝全的京韵大鼓表演特点,清中叶之后的苏州弹词陈调、俞调、马调的演唱特点等。说唱音乐的鉴赏,尤要注意其说中有唱、唱中有说的独特艺术组合方式,享受说唱音乐因为语言与音乐的丰富结合而产生的音韵美。

清代戏剧音乐鉴赏主要鉴赏中国早期的京剧艺术,但京剧第一代“老生三鼎甲”既无录音又无录像保存并流传他们的京剧表演艺术,我们只能从“新三鼎甲”之一――谭鑫培的极少录音当中了解中国早期京剧的某些艺术特点。京剧艺术自谭鑫培开始才统一使用京剧的音韵规范,这也有利于我们鉴赏现今存在的京剧艺术。鉴赏谭鑫培的京剧表演势必得了解京剧板腔体声腔结构特点,西皮、二黄两种主要声腔及其音乐特点,伴奏乐器与伴奏音乐特点,京剧行当与脸谱,京剧的“唱、念、做、打”有机结合等相关的艺术因素。除去戏剧艺术的基本特点,如要熟悉这种戏曲音乐,得从唱腔的外部形态入手。如同昆曲可从一支支曲牌入手,秦腔可从一种种板式入手一样,“而行当分腔发展得比较完善的多声腔的剧种如京剧,则又加了一个‘行当’的层次,所以在京剧的每一个唱段前,总要标上行当、声腔、板式三项内容。如旦腔西皮二六、生腔二黄散板,等等。”[16]所以应注意京剧每一个行当的唱腔唱词结构、基本句型与其他变化板式等艺术内涵与艺术形式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差异的艺术表演特点;且同样的行当唱腔板式,在每一位优秀的京剧演员的表演当中又独具魅力。了解这些有助于我们深化戏曲程式化的艺术认识,提高京剧艺术的审美能力。

文雅的古代汉族传统音乐与普通民众的古代俗乐并非绝对对立。且不说那些不同类的音乐文化之间决不会壁垒森严、泾渭分明,单说雅致的上层人士们享受的音乐文化与普通市井民众的民间音乐文化之间,历史上始终处在一个相互影响与相互交融发展的态势当中――中国古代汉族传统音乐实为一个多元化的音乐文化整体。

中国古代汉族传统音乐具体的鉴赏之道与鉴赏方法的多样,并不说明鉴赏之“道”与鉴赏之“术”的截然对立。严格而言,“术”在“道”的具体范围之内,“术”是“道”的具体体现。但在中国古代汉族传统音乐的鉴赏当中,如果只有“道”而没有“术”,此“道”将为“虚道”。我们强调,古代汉族传统音乐的鉴赏教学一定要加强各种艺术品种鉴赏方法的研究,即必须向学生介绍中国古代汉族传统音乐鉴赏的基本程序与鉴赏途径、鉴赏此类音乐需具备哪些文化修养、取何种文化视角进行多维认识(此中涉及到了审美之“道”的具体对应),等等,至此方可评论其鉴赏教学真正做到了“授人以渔”的教学水准。在“术”的训练基础上,学生升华形成对中国古代汉族传统音乐审美之“道”的音乐文化的认识,即对中国古代汉族传统音乐的整体文化特征有所把握,依此才能确定音乐鉴赏主体的中国古代汉族传统音乐文化知识,得到真正意义上的稳定性质的内构。

参考文献:

[1]王耀华.中国传统音乐概论[M].福建教育出版社,1999:51.

[2]田青.中国宗教音乐[M].宗教文化出版社,1997.

[3]曹顺庆,李天道.雅论与雅俗之辨[M].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5:9.

[4]蒲亨强.中国音乐通论[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243.

[5]杜亚雄.中国传统乐理教程[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209-218.

[6]刘道广.中国古代艺术思想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225.

[7] [8]张凤.哈佛心影录[M].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72-73.

[9]徐杰舜.汉民族发展史[M].四川民族出版社,1992.

[10]彭吉象.艺术学概论(第2版)[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363.

[11]费师逊.简论“内向文化”的几个音乐基本的问题[C].香港中文大学中国音乐资料馆.香港1988中国音乐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359.

[12]王耀华,伍湘涛.音乐鉴赏(第2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

[13]周玉波.明代民歌研究[M].凤凰出版社,2005:301.

[14]梁启超.中国文学讲义(老清华讲义)[M].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1.

篇3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专业人才的摇篮,一直以来被家长和社会所认可,职业导向作为近些年出现的新事物,在教学中对学生的事业发展有很大的帮助。本文就职业导向在艺术设计教学中的运用进行了探讨。

一、高职艺术设计教学意义以及教学重点

高职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其目的是培养出适应社会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我国高职院校中的艺术设计专业因其系统的高质量教学一直受学生青睐与社会企业的认可。艺术设计专业与其他专业不同,对于其他专业来说对事物的完成需要与他人配合,如土木工程专业的楼房施工作业。而艺术设计更多的是对设计师逻辑思维、艺术创造力、表达能力、行动力等综合素质的全面考察[1]。艺术设计专业有一定的服务性,艺术设计与艺术品不同。艺术是纯粹的,无功利性。而艺术设计是将现实生活中的某种平淡的东西通过艺术赋予其美感,提高人感官上对其的审美享受,最终产生的是具有艺术审美属性的生活实用品。艺术设计不能背离生活独立存在,这样就失去了它原本的意义。如服装设计专业,服装最开始出现的目的是为人们遮体。后来经过数千年的演变,逐渐成为现代有欣赏美感和生活具体需要的时装。现代对服装的基础要求是美感以及穿着的舒适感,满足这两点才可以是在市场上出售的服装。如果设计师设计过于倾向服装整体的美感忽略用户的穿着体验,这样的服装是不会被大众所接受的;反之过分追求舒适感却忽略其上身效果,也很难被大众所接受。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学习是直面就业的,他们学习的内容要与社会需求接轨,就要求课堂中要有更多实用性强的内容。艺术设计的范围很广泛,如平面设计专业、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电脑艺术设计专业、装潢艺术设计专业、工业设计(艺术类)、动画专业、服装设计、展示设计等。网络范围的有网络艺术、三维动画、视频设计、音频艺术、互动媒体设计等。如何确定自己未来的从业方向,除学生自身的思考外,老师要加以引导。根据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人的性格对未来的职业选择至关重要。例如内向寡言的人在卖场进行产品的推销工作,过分嘈杂的环境会使其有不适感,工作起来效果自然不好,也很难有事业上的突破。一个人所从事工作的行为方式如果和个人性格相匹配,工作起来就得心应手,容易获得工作上的发展和个人心理上的满足,反之则会缩手缩脚、停滞不前。久而久之对工作充满怨气,影响个人生活。选择真正适合自己的工作对学生日后的生活、事业发展至关重要。高职在课程安排上可以加入心理课程,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心理想法和性格特质,从而让他们对自己以后所从事的事业做出更慎重的选择。

二、艺术教学中的职业导向

职业导向是对于学生日后就业的引导。设置职业导向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规划自己的人生,有具体的目标性,增强自身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让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有更好的人生规划,可以更好地掌握自己的人生,减少迷茫感,帮助学生实现人生价值。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职业导向性学习,减少非主要课程的上课占比,按照职业规划引导学生上课。设置职业导向性学习小组在日常教学中调整上课结构,除专业的基础性知识理论外,增加课外实践学习。例如广告设计可以由老师出题,学生自主设计并打印完成,在班级里展示评选优胜者。同时,学校也可以将校企合作的企业需求,纳入学生教学实践中,学生根据企业提出的需求进行设计,最终企业采纳的学生设计,企业可支付一定费用,这样可以更大的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也更加的密切,学生实践能力得到培养的同时也减轻了学生部分经济负担。除此之外,一个好的艺术设计师必定是懂得欣赏表达美的。在日常教学中,增加艺术课程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表达能力。如进行国际美术油画鉴赏、雕塑作品鉴赏学习培养学生美感抽象思维,以及将抽象思维具体化的艺术表达能力。艺术设计师在保证作品质量外还要把握市场。一个艺术家对艺术品的构思时间是很长的,如米开朗基罗的《大卫》从构思到完成用了两三年的时间,但如果一个产品广告制作两三年的话可能产品都已经下线了[2]。这样的设计师是没有市场价值的,因此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学习要与市场需求接轨。

三、职业导向对教学的影响

篇4

红宝石一样的晶莹液体流动在酒杯里,啜一小口只觉醇厚宜人,满口溢香,那浓郁的醇香和丰富的层次在唇齿间缠绵,微微的果香缓缓地流过味蕾,慢慢咽下去,更觉惬意异常,通体舒坦。

自古以来,红葡萄酒作为美容养颜的佳品,备受人们喜爱,其功能性保健作用更被人们称赞乐道,究竟怎样饮用才能发挥最好的养生功效呢?

品鉴有道

打开一瓶葡萄酒之前,先验证瓶标是否干净,塞子是否紧密,以确认这瓶酒保存是良好的。开瓶后,要仔细观察取出的瓶塞是否湿润,因为瓶塞如果太干燥就有提前氧化的可能。保存颇久的陈年上等酒需要倒入醒酒器来“醒一醒” ,而含单宁酸较强的红葡萄酒只要直接倒进杯子里就可以。

观酒可以直接目视,倒些许红酒至杯中,端起酒杯,下置一张白纸,细心观看,如果红酒的边缘呈透明状,说明这酒很新;如果边缘呈浅黄色,说明这酒至少有6年的酒龄;如果边缘带紫红色,说明至少已有十年的酒龄。

倒酒的时候酒瓶口不能紧挨着酒杯口,倒至酒杯1/3的位置即可,然后贴着桌面将酒杯稍作摇动,使酒味慢慢从杯中溢出。在快倒完之前把瓶口向上转一圈再抬起来,这样可以防止酒滴到桌面上。

入口的时候用舌尖把酒包住然后在口腔里转动它,也可进行“咀嚼”,使酒散发出酒香,再由鼻子来感受它。主要通过舌头的味觉再配合鼻子的嗅觉,感受葡萄单宁里的果香与醇度。

家庭贮藏葡萄酒时,要使葡萄酒不被阳光直射,温度在一周内波动不超过10℃,酒瓶必须横躺或倒立,以便酒液与木塞接触,使木塞保持湿润,膨胀后可与外界空气隔绝,使酒不被氧化。

喝出健康

葡萄酒中的天然原料及酿制过程,使它蕴藏有多种氨基酸、矿物质和维生素,这都是人体必需补充和吸收的营养品。养生功效,可见一斑。

美容养颜的佳品

有人说,法国女子皮肤细腻、润泽而富于弹性,与经常饮用红葡萄酒有关。除此,还有不少人喜欢将红葡萄酒外搽于面部及体表,因为低浓度的果酸有抗皱洁肤的作用。

葡萄酒能直接对神经系统发生作用,从而提高肌肉的紧张度;也可对神经运动中枢起作用,给人以舒适、欣快的感觉。这种精神平衡状态,使我们的思维更为敏捷,判断更为准确,使我们精神愉快。因此,对于那些由于焦虑而受神经类病症折磨的人,饮用少量的葡萄酒可以平息焦虑的心情,真是一款美味可口的镇静剂。

抗氧化抵衰老

人体跟金属一样,在大自然中会逐渐“氧化”。研究表明,人体产生过多的活性氧自由基会有破坏作用,这是人类衰老和患病的根源。

红葡萄酒中含有较多的抗氧化剂,如酚化物、鞣酸、黄酮类物质、维生素C、维生素E、微量元素硒、锌、锰等,能消除或对抗氧自由基,所以具有抗老防病的作用。

红葡萄酒中的抗氧化物可以多种方式对活性氧基团产生作用,最简单的方式是清除活性物质。另外,红葡萄酒的颜色来源于葡萄果皮的花色素,花色素是天然的植物色素,花色素除了显示一定的颜色外,还是一种强有力的抗氧化剂,能够保护人体免受自由基的损伤。

预防心脑血管病

红葡萄酒能使血中的高密度脂蛋白(HDL)升高,而HDL的作用是将胆固醇从肝外组织转运到肝脏进行代谢,所以能有效的降低血胆固醇,防治动脉粥样硬化。不仅如此,红葡萄酒中的多酚物质,还能抑制血小板的凝集,防止血栓形成。

葡萄酒中的原花色素对心血管病的防治起着重要作用。在动脉管壁中,原花色素能够稳定构成各种膜的胶原纤维,能抑制组氨酸脱羧酶,避免产生过多的能降低管壁透性的组氨,防止动脉硬化。而那些成分较多的花色苷、前花青素、单宁等物质,具有明显的扩张血管、增强血管通透性的作用。

抗癌性能最好

1997年1月,美国芝加哥伊利诺斯大学药学院的John Pezzuto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在著名的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了题为《葡萄的天然产物白藜芦醇的抗癌活性》的论文,引起医学科学界的轰动。论文证明白藜芦醇能有效抑制与癌症各过程相关的细胞活动,也就是说,在癌症发生的起始、增进和扩展三个主要阶段,白藜芦醇都有防癌活性,并对癌症发生的三个阶段全部抑制。

在各种葡萄酒中,红葡萄酒中白藜芦醇的含量最高。葡萄皮中含有的这种白藜芦醇,抗癌性能在数百种人类常食的植物中最好。白藜芦醇可使癌细胞丧失活动能力,可以防止正常细胞癌变,并能抑制癌细胞的扩散。此外,白藜芦醇还具有防治冠心病、高血脂症、抗氧化、扫除自由基、抗血栓、抗炎症和抗过敏等作用。

由于红葡萄酒的单宁、白藜芦醇等多酚化合物含量高于白葡萄酒,因此从这两种成分上讲,红葡萄酒的保健功效远远高于白葡萄酒。

搭配原则

篇5

陶瓷,是人类在生存空间中最早出现的几种艺术形式之一。从初始的以实用为目的,渐渐随着技术的进步而增加了美学的功能,使其成为集实用和欣赏为一体的工艺美术品,最终,陶瓷又摆脱了实用的初衷,成为完全意义上的欣赏品。由此基础上衍生的现代陶瓷艺术,则具有更多的价值内涵,其中尚待我们进一步认识的有商品价值、装饰价值和收藏价值等几项,但是要怎样通过市场来肯定这些价值呢?这是我们现代陶瓷艺术工作者所要面对的课题。

艺术品市场,首先是市场,然后才是艺术。艺术家在禳中羞涩时会使他们在艺术的道路上举步维艰,一个再有抱负的艺术家若没有一定的物质基础支撑,他的事业发展往往会成为一个幻想,即使他才华横溢,贫穷却能使他自生自灭。我们的艺术家大多处于物质生活的初级阶段,他们的当前使命是:除了修炼心中的艺术之外最重要的是如何成为一个生财有道的商人。作为一个陶瓷艺术工作者,应该下力气去了解现代陶瓷艺术品市场,去研究这个市场中带根本性的规律。那么,我们就应该从下面几个方向去认识并熟悉它。

一、现代陶瓷艺术品的特点与品质

现代陶瓷艺术作品有三大类,第一类是纯雕塑作品,第二类是画于平面瓷板上的瓷画作品,第三类是器物造型和釉彩绘画相结合的作品。每件陶艺作品都是独立的欣赏对象,并不受环境条件所影响。但目前大多数艺术的消费者购买陶艺作品,是作家居装饰,这样和现代建筑的环境的相容性和互补性便成为购买者的考虑因素。纵观目前创作的一些现代陶艺作品,或大而无当或过于矫情,难以被大众接受。强化现代陶瓷艺术的装饰性,应注重时代感、多样性和轻型化。

时代感—历史上各个时代的陶瓷作品几乎都与当时的生活居住环境协调一致。现代居室采光充足,色彩明丽,线条简洁,那些题材陈旧,纹饰琐碎,釉彩沉闷的作品已无法适应。

多样化—现代居室功能细化,卧室、客厅、卫厨都有装饰区别,除传统的瓶炉盘尊外,瓷板、壁饰、挂件、摆件都应设计和制作,其中卫生间装饰历来是空白,陶瓷不怕潮湿,具先天的优越性,仅此一项就是很大的市场。

轻型化—现在大多数家庭居室改善,面积扩大,因功能的细化,每一空间又不会很大,过于巨硕的造型会使购买者望而生畏。轻型化是扩大陶艺作品市场的必要条件。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信息技术的先进与地球村的构筑,使世界再也不是分散的板块。而是被日益紧密联系起来。流动开放的环境,互联网的快速方便,带来了东西文化的交流、碰撞。无论主动还是被动,国人的传统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都受到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艺术这一块,后现代主义风格的建筑也屹立在我们的城市里。不少外国艺术形式和风格已被一部分国人接受和认可,也为现代审美需求注人了许多新鲜血液。在这种历史趋势下,开放性的开放部分成为现代陶瓷艺术体现当代人们审美需求具有的可贵品质。

二、现代陶瓷艺术品与市场的关系。

张贤亮先生说得好:艺术有它的游戏法则,商品经济也有它的游戏法则,二者不可套用。许多文人就是因为不懂得这个道理,下海之后不是呛水就是淹死。艺术的法则中创造性是第一位的,你得我行我素,商品经济却不同,他的法则是价值规律,你的所作所为要迎合市场,要讨悦买主,要顺应商品潮流,要大家有利可图。

要让现代陶瓷艺术品进入市场,首先当然应该了解买方喜欢什么样的艺术商品。鲁迅说过一句非常形象的话:“焦大不爱妹妹”,那些纯艺术的作品,曲高和寡,在当前这个形势下是不会有多少经济效益的。追求高品味的艺术品只是那些精通艺术的收藏家和博物馆,遗憾的是这部分人在艺术市场中所占的比例太小,形不成市场气候。我们艺术家能否选择一种两条腿走路的方针:你的奋斗目标仍矢志不渝地去攀登艺术高峰,你也不妨多创作一些市场欢迎的商业性作品,以求获得物质帮助来扶助自己所追求的事业,相辅相成,岂不乐哉。

现代陶瓷艺术品进入市场,千万别忘了包装,在艺术商品中,作者就是商标,名人就是著名的商标,有了著名的商标作品就好卖。推出一批名人是市场的需要,因为大多数顾客对于陶瓷艺术品的鉴赏能力还不太高,他们的鉴别方法只能从商标上来甄别。艺术名人是那些艺术圈中鹤立鸡群者,有极高的市场信誉。好产品也离不开好广告,我们的宣传机构要采取各种手段向社会广泛深入地宣传名人,尤其是宣传那些后起之秀的青年名家。实事求是地介绍他们的艺术成就,宣传他们的艺术特色,让社会真正了解他们的价值所在。

要将现代陶瓷艺术产品打入市场,要熟悉艺术市场的规律,更重要的是学会推销自己,我认为最有效的手段是寻找合适的经纪人。艺术市场的建立是由经纪人和艺术家共同完成的,经纪人主观为自己,客观为艺术家为社会,高明的经纪人会有办法把你推向市场。我们的艺术家要大气,真正让经纪人获得实惠,他们才会有积极性,当一支高素质的经纪人队伍形成之后,各类画廊,艺术商店才会兴起,艺术市场的许多配套工程也就会建立起来,如权威性的艺术品鉴定机构,艺术品当铺,艺术品的保险机构定会应运而生。到时,国家再制定一部关于艺术市场的法律,保护艺术家和买主的正当权益不受侵犯,买卖方在艺术品交易中出现的一系列具体纠纷也就有法可依,陶瓷艺术正常运转对于提高陶瓷艺术家的社会地位,尽快提高国民的文化艺术素质也就是一句话了。

三、现代陶瓷艺术品的价值

现代陶瓷艺术品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商品价值;装饰价值;收藏价值。

在历史上,中国陶瓷与丝绸、茶叶一样,是重要的贸易品,通过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传播的中国文化,其实是有着十分可观的经济利益的。因此,陶瓷的商品价值是明确的。但是,现代陶瓷艺术的纯艺术化追求,似乎淡化了应是与生俱来的经济属性。具体表现为创作和市场的脱节。

脱节之一是艺术形式和社会欣赏口味的差异。当代陶艺家在不断追求新颖的艺术手法,因过于超前或偏离大多数人的欣赏水平,很少有人会买一件自己完全不懂以至不能达到赏心悦目的艺术品,这便打击了市场购买力。

脱节之二是市场价格和实际价值的偏离。现代陶瓷艺术作品动辄上千上万,甚至上百万一件,平心而论,无论从艺术价值和制作成本来说,都是购买者心理上无法承受的。

脱节之三是作品数量和市场需求的脱节。市场需求的理论平衡是永远无法追到的,但可以调节到较为合理的程度。现代陶瓷艺术作品的总体趋势表现为比例失调的供大于求,呈现从艺术品位讲阳春白雪多下里巴人少,从作品价格看高档品多大众化少,从使用价值看纯欣赏性多兼欣赏与使用为一体的少。这些脱节的存在制约了陶艺生产的发展,是值得予以重视的。

和传统艺术陶瓷相比,现代陶瓷艺术更强化作品的欣赏功能,具有装饰价值。陶瓷的装饰价值有一个逐渐被人们认识的过程。中国古陶瓷有日用器和陈设器之分。陈设器从一定意义上说是装饰物,但尚存“实用”的外形。可以追溯到明晚期的瓷板画,是纯装饰意义的陶瓷品。瓷板正发展到清末民初,出现了浅绛彩和新粉彩两大品种,使人们认识到陶瓷品的装饰价值。现代陶瓷艺术的建造基础便是欣赏功能,无疑为其装饰价值确立了前程。

对于现代陶瓷艺术品的收藏价值,中国人历来持保守态度,产生这种情况有两个原因,一是中国人的崇古心理,总以为老祖宗的东西样样都好,新的哪怕再好也不足道。二是当代艺术尤其是陶瓷之类的工艺品大多粗糙简陋,确实无法和古代珍玩相比。因此,现代陶艺家和收藏家之间的通道是封闭的,只要打开这一通道,才能给现代陶瓷艺术的发展提供经济前提。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要做两方面的努力。

首先是培养市场。和中国收藏家不同的是,国外艺术品收藏并不以时间久远为收藏前提。几个世纪以前的无名画家的油画仅值数百美元。当代大师的精心巨作价值几百万美元。艺术品价格的高低的决定因素是艺术价值。现代陶艺作品釉彩的理化性能远超古代,不管是釉上彩、釉下彩都能应用自如,呈色艳丽。先进的技术条件加上现代艺术手法,以更能符合现代人的跟美观。因宣传上的局限性,现代陶艺作品大多数人还知之甚少,不会欣赏,不懂价值,造成陶艺作品乏人问津的局面。

其次是精品意识。现代陶艺作品正处于剧变之中,艺术风格,表现手法都未定型、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因在探索中自然会不成熟,现代陶艺作品中精品虽有但比例很小,大多数作品仍较粗糙甚至毫无美观可言。对于陶艺家来说,精心做好每件作品,不但是为了不欺骗消费者,也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技艺。可以肯定地说,只要有精品就必定有市场。

现代陶瓷艺术品的市场和价值其实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有市场才能体现艺术品的价值,有艺术品的价值才能繁荣市场,才能促进艺术品市场的发展。现代陶瓷艺术品要想得到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在市场中寻找和挖掘自身的价值,离开市场的经济支撑,为艺术而艺术是不现实的。可以预料的是,现代陶瓷艺术品的市场化进程或早或迟会发生,这也将是现代陶艺成熟的标志。

参考文献:

篇6

好琴之风 天下蔚然

从中国原始氏族伏羲“削桐为琴,绳丝为弦”开始,商周时期,古琴已经流行于士大夫阶层,制作古琴器的要诀更是藏于时代更迭中的“秘密”。

孔子就是一位深谙琴道以致三月不知肉味的琴家,俞伯牙和钟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也成为千年传颂的人文佳话;两汉魏晋,司马相如一曲《凤求凰》博得卓文君芳心,以及“竹林七贤”的嵇康临刑弹奏《广陵散》而成天下绝响,到唐宋诗词无不涉及古琴;有明一代,从皇帝到士庶,好琴之风天下蔚然。1950年,国家文化部、音协、广播局联合展开全国范围内有关古琴资料的搜集整理以及琴人的调查和录音。2003年,古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收录到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古琴器的制作自古以来作为“秘密”,除了皇室需要以外,只是父子或者家族传承。历史上许多斫琴名家没有写下自己制作工艺的文字流传于世,宋代以前的文献记载只是略及皮毛的片言只语。像《碧落子斫琴法》等这些文章虽然比较全面地阐述了造琴的工艺,但也没有真正深入它的本质,只是对于制作技术的一个概括。

我们现在弹奏的古琴是唐代以来认为比较成熟的器物,而唐以前的古琴,从近现掘的墓葬实物和绘画、雕刻等艺术品相对比,是否确定还在论证当中。唐代以下,主要的款式是:伏羲式、神农式、伶官式、连珠式、仲尼式、蕉叶式、落霞式等。无论哪种款式,琴身主要由面板、底板和面底胎漆等构成,弧形的面板一般用梧桐和杉木制作,内部挖有槽腹;上下分别装有音柱,留有音梁,音梁俗称纳音;底板用杉木或者梓木制作,上下挖有长方形或圆形、椭圆形的出音空,靠琴肩的部分称为龙池,靠琴尾的部分称为凤沼;承弦的部分是岳山,龙龈和龈托,它和承露、冠角、尾托、轸子、雁足一般均由檀木、红木等制作;琴身向外的一侧镶有十三个表示音位的“徽”,大部分用蚌壳、金、玉等。琴的面底板合拢后,扎上葛、麻布,用生漆调和不同粗细的鹿角霜作为灰胎,经过多次精致打磨,测试煞音,最后用推光工艺制作黑色或者紫褐色的面漆。

斫桐为琴 金石遗音

“惟桐之材,其心虚而理疏。理疏则虚,不特其心而在体,举则轻,击则松,折则脆,抚则滑。轻、松、脆、滑谓之四善”。 ――《太古遗音》・论梧桐

“惟桐之材,其心虚而理疏。理疏则虚,不特其心而在体,举则轻,击则松,折则脆,抚则滑。轻、松、脆、滑谓之四善”。 ――《太古遗音》・论梧桐

百衲响泉 十年弦不断

“……或云其造琴,新旧桐材叩之,合律者裁而胶缀之,号‘百衲琴’,其‘响泉’、‘韵磬’弦一上十年不断,其制器可谓臻妙”。

――宋代朱长文《琴史》

唐代斫琴历史上创造了一种前代没有记载过的,而到现在也没有确证实物流传下来的古琴面板制作工艺――百衲。“衲”的原意是多次缝补的僧衣,百衲言其补丁之多,“百衲琴”就是用许多小木块拼接而成的琴器。

百衲琴据传雷氏家族也有制作,但是文献记载比较详尽的首推唐肃宗、代宗时期,累官至宰相的宗亲李勉。《旧唐书・列传》说李勉“坦率素淡,好古尚奇……妙知音律,能制琴,又多巧思”。《新唐书》又说李勉“有所自制,天下宝之。乐家传‘响泉’、‘韵磬’,勉所爱者”,可以想见其人精通音律又有独特的造琴技术。依此可知,李勉在梧桐小木块的选择上必须符合琴体不同音区而选择软硬、新旧不同的材料。譬如琴的高音部位因为声音短促,但是要追求的是将此音域的韵味增加宽长和饱满的程度,所以材质应该是选择松透的旧桐为好,而低音区本来就韵长有余音色偏沉弱,为增加音色中的骨力需要选择比较坚实的新材为好。

对于胶缀一说,并不是用胶汁粘接木块,因为胶遇水容易软化,遇热容易融解,遇寒又容易发脆,而且它的密度和梧桐的质地没有互融性。如果纯粹用生漆,则不容易很精确地将小木块合缝,所以从我个人实践,以为用生漆调和鹿角霜把小木块粘接起来比较合适。待它干燥后,粘合缝的漆灰的硬度和疏密度以及利于声音传导的特性正好和木材相匹配,加上整个琴的胎体部分用的是同一种用料,完全浑然一体。

百衲琴在物理上最大的优点是不易变形,因为面板用整块木料受气候和地理条件的影响比较大,经常会遇到塌腰或者上拱的毛病。百衲琴的面板由很多小块木材组成,材份短小受到自然条件和物理应力极小,所以有“弦一上十年不断”的佳妙。

宋代蔡京的儿子蔡在其笔记《铁围山丛谈》中记载“唐李勉公者号善琴,乃自聚灵材为之,曰‘百衲’琴。百衲琴流传当陵朝,亦入九禁。时天下号殊绝,独玉鹤、百衲为第一”,其又记此百衲琴因邀皇帝垂青,被当时内廷琴工“……破之,乃止八段,然胶漆俱解散,群待诏反大惧,辄鲁莽仅得和拼……然时时奏功第赏,但求金石之奏,思得山水之清音,无矣”,可知当时李勉百衲琴为当世所重而称第一,可惜因为邀功请赏者破腹而损坏。

在流传下来的古琴实物里面,还有百衲琴吗?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唐代雷氏所制作的伏羲式琴“九霄环佩”,从它的CT图上可以观测,琴面中心弦路部分依然是一块整木,侧面肩膀部分另加木条拼补,由此可见,这床古琴是材料的宽度不够用补木条的办法加宽,所以不能是真实意义上的百衲琴;上海博物馆藏“绿风天雨”蕉叶式琴,面板本来就是整材,只是在龙池、凤沼内纳音暴露的地方刻划成百衲片的形状,然后填充漆灰,无非是百衲琴的假想而已;另外故宫藏有一床名“峨眉松”的仲尼式琴,是将六角菱形的紫檀片,以包镶嵌贴的手法拼接在整块的琴胚木料上下,而琴的表面并没有按照传统制作要求加施灰漆部分,所以也只能是作为的“御赏”之琴。

从命名为“响泉”“韵磬”的百衲琴来看,说明它的音色是温润清亮而余韵绵长的,有敲金戛玉般的清脆。我在不断试验百衲制作工艺的过程中,同时认为百衲片小木块的选择也是需要用梧桐的,梧桐软硬度上的选择余地也比较大,而杉木料的软硬度相对比较均匀,同时梧桐的疏密度和鹿角霜灰胎十分地接近,更加有利于琴体的共振。

篇7

一、教材与教育资源的选用

当前,国内主流的《艺术概论》教材有十几个版本,分别为各个不同高校的艺术专业作为教材使用,但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艺术界日新月异的变化,艺术活动不断出现新的内容,因此艺术概论的教学内容也处于不断更新与修订的动态环境之中。而一般教材中的内容和最新的发展之间往往存在一定的滞后甚至是矛盾的地方,因此,在教学中,笔者更注重按照学习的时代特点,引入大量现实案例来说明相关的艺术理论。以艺术活动、艺术作品、艺术现象为导向,以艺术理论、人类文化、社会演变为拓展,这样可以缩小教学与实际脱节的距离。作为本科教材,不能局限于讲明白“是什么”,还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同时,在运用教材时要注重分层次进行,根据学生的不同专业、不同基础、不同学习能力规划实施教材内容的主次和重点的划分。

在艺术概论课程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已成为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主题,这种新型教学方法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培养其主动探究和创新实践的精神,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90后”大学生在新的生活环境中成长、生活,身边充满了动漫、微博、网络游戏、流行音乐、3D视频影像等新型元素,这种成长环境影响着他们学习艺术的方法和内容。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利用某网络平台建立了自己的教学博客,学生通过博客向教师提问,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灵活性,也让他们有了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时间。而教师的回复也可及时为学生扫清学习的障碍。教师将这个网络上的课堂作为传统课堂教学的延伸,以布置思考题的方式,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教育资源,欣赏名画、名曲、视频影像,关注名人访谈、人物传记、艺术市场变化等,扩展了学生的学习视野。

二、启发式教学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创造性地运用艺术媒介,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思维来促使学生主动获得知识。比如,讲解艺术作品的文化意义专题时,就应该启发学生,让他们认识和理解优秀艺术作品所包含的人类文化的普遍性和思想性。这种启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过程会令学生印象深刻。我们在解读哈利·波特这个让无数读者为之倾倒的艺术形象的时候,可以通过分析哈利·波特之所以能成为继米老鼠、史努比、加菲猫等卡通形象之后的又一个成功的儿童偶像的原因,说明了艺术作品是艺术家创造的,反映了艺术家对其所处时代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思考。继而指出,优秀的作品是时代精神、民族精神的体现,而且会在历史、现实和未来的时空里无限地开放。

在课堂教学中,笔者让学生介绍和评价家乡具有地方特色的艺术形式和艺术活动。这些艺术形式和艺术活动拥有各自的地域文化特征,可以成为今后学生艺术创作的独特性来源。笔者与学生一起探讨模仿秀比赛、艺术评奖活动(如奥斯卡奖)等的评价标准,感受艺术接受和传播方式的历史性变迁,通过多媒体视觉作品展示,让学生关注艺术作品在现代艺术媒介中传播的多元化,启发学生思考艺术概论课程中涉及的艺术趣味、文化观念和意识形态等相关问题。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要以艺术活动、艺术现象为例证,要生动、鲜活地阐述艺术的发生、发展和社会功用,用艺术理论评析艺术作品、艺术家、艺术创作、艺术欣赏等诸元素,给予学生比较完整系统的理论体系。教师在讲解中通过生动、贴切又言简意赅的艺术语言,使学生在快乐的学习氛围中茅塞顿开,进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案例式教学

案例式教学作为一种动态的开放教学方法,提倡师生在课堂上的互动,使学生在学习中主动学习、善于探索和敢于思考。在艺术概论课程教学中让案例教学贯穿于课程的每个专题之中,并且得到全方位的运用。案例式教学包括开篇案例和总结案例,开篇案例是将人类艺术活动的实际案例导入每章研究的专题,激发学生兴趣和探索的愿望,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学生在没有任何感性认知的基础上,直接接触高深理论而产生厌烦和抵触的情绪。由教师将开篇案例作为主导,结合理论,讲授相关教学内容。总结案例则是在该专题讲解完成时,由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分析艺术现象和涉及的艺术问题等。此时学生作为教与学的主体,自由分组讨论和总结发言,教师发挥引导和点评的作用。

例如,在讲艺术家与艺术作品的关系专题时,笔者引入国际艺术品拍卖会上作品《呐喊》的拍卖案例,通过播放精心剪裁的视频资料,有意识地展现当时拍卖现场竞价的激烈,以及最后赢家支付1.199亿美元等相关资料,加深学生认识爱德华·蒙克的版画创作生涯和特殊的人生经历,以及其艺术风格形成的原因和背景,并通过插入艺术品鉴赏、艺术品分类、艺术市场等相关知识的解读,引出艺术作品是艺术家在艺术上被客观化、社会化的自我,也是艺术家创作能力和自身成就体现的教学内容,可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而该专题结束时,教师布置了2011—2012年全球艺术品拍卖排行榜作为案例,并围绕下列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1.艺术作品与艺术家是何种关系?2.艺术家如何通过艺术作品显示出自己的艺术风格和艺术追求?3.如何理解艺术家、艺术作品、艺术市场的关系?以具体艺术对象为代表,分析这些关系对艺术投资的影响。这样,学生不仅可以领会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还可以锻炼检索文献和资料的科研能力,尤其对于第3个问题,由于没有现成的答案可以借鉴,还可以锻炼学生分析新鲜事物的能力,这样就让课堂教学延伸到了课外,使理论联系了实际,从而达到一举多得的教学目的。

四、实践式教学

就现在的艺术概论课堂教学而言,教学内容往往与学生实际接受水平有着一定的差距,如果枯燥地照本宣科,只会使听课的学生感到厌倦和无趣,也让他们对以前从未接触过的艺术理论如在云里雾里,不知所云。笔者认为,教学中要在充分考虑学生主观条件的前提之下,注重学生接受过程的各个阶段。如在艺术传播与接受专题的教学中,应该让不同专业的学生通过社会调查和亲身体验,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笔者带学生参观青岛博物馆、美术馆和展会时,现场讲解艺术品展示的选择标准、排列方式和类型划分,让绘画专业的学生对青岛的画廊、文化市场进行调查走访,使学生懂得了艺术生产、艺术消费之间的密切联系和矛盾对立。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我们联系相关设计公司,让学生进行城市家居装修设计的现场观摩,通过学生与设计人员和客户的交流,了解了当代艺术设计的现状与需求。在活动中,学生获取了数据,加深了体会,最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艺术实践,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艺术问题,运用所学理论进行书面归纳和图表分析。事实证明,这种教学方法能有效提高学生对艺术概论课程的学习热情,增强他们对艺术理论与艺术实践相结合的认知,而且对他们的毕业论文写作和毕业设计的构思等都具有实用性。在实践教学设置、进行和总结时,教师应提醒学生现在进行的是课程中的哪个专题、哪个环节,要讲思路,讲重点和难点。

五、考核评价的创新

艺术概论课程考核的目标是为了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本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考核手段的设置应改变传统考试的思路,在考核评价体系中将课程内容分解成若干个专题,让学生有选择性地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主动探究,这样容易取得较好效果。鼓励和引导学生通过查找文献资料、利用网络资源等方式对相关艺术家、艺术作品或艺术流派等进行专题探索。要求他们在规定时间内以小论文、小视频、小动漫、小课件等多样化的形式将涉及的艺术理论阐释清楚,这样就可以让学生通过“学”而“知”,通过“做”而“懂”,改变学生过去考前突击背书,以期末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指标,同时也避免了学生所学的知识考完试就忘掉的情况。

结语

高校是我国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主要阵地,教学方法的改革对培养创新人才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艺术概论的任课教师首先必须及时更新授课内容,将学科最新成果引入教学。其次,教学中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如在案例式教学中,要努力做到案例的经典性与时效性相结合;多引用在学生身边真实发生的、真实存在的、当代的艺术现象,这样会更具有针对性,更容易让学生理解,更容易让学生产生共鸣。最后,教师在重视教学的同时,要以教学启发、推进科研,以科研反哺教学,促进教学和科研的互相发展渗透,形成一个互动的统一过程,以真正有效地为社会培养出高水平的艺术人才。

(注:本文为青岛大学2011年教学研究项目课题“《艺术概论》课程课堂教学模式创新研究”(序号JY1171)结项论文)

参考文献:

[1]邹跃进.艺术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孙津.美术批评学[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1994.

[3]杜卫.美育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篇8

在跟随刘海粟大师两次上黄山学画后,他便开始了走自己的国画道路。他的泼墨技法自然承接了老师的审美脉络,笔墨间不免洋溢出老师绘画那种独有的大气作风,与此同时,他潜心研究渴求思变,在平泼的基础上发展出自己的竖立泼墨技法来表现山水和人物。他对竖立泼墨技法的研究,特别是具有难度的泼墨人物技法的探索整整花了20年的时间,可谓“艺痴者,技必良”。

十几年的旅美经历使他在中西绘画的结合上做得更自然,更富有个性,更具有激情。在中国画的创作中,他揉进西洋绘画的理念和技巧,借以丰富中国画的表现效果,从西洋绘画的整体观念出发,加强了中国绘画气韵境界的表现。竖立泼写水墨流动产生的流痕像油画笔触一样的刚健,同时也讲究物理空间和团块体量的厚重感。在他的艺术中,我们似乎忘记了中西绘画的界限与区别,他认为好的艺术品,其意境是博大的、高昂的,宏大的、深邃的,归根结底是广阔的包容。

绘画艺术过实只是生活的临摹,而过高过虚又落入居高临下的态势,他的艺术纯是直观自然而来,忠实地把对于自然界的感情描写出来,很深刻地把个性表现出来。

人的生命在社会存在中分为自然生命和精神生命,谢天成的山水画很显然地区别于其他山水画,他接通了自然山水与人类心灵的气场。于是,自然的山水中有了人类性灵的生命流动,生命力就在这山水中悄然释放。如他1986年创作的漓江山水《雷雨倾山乡》,这是一幅竖立泼墨法的典型作品,是画家主观与自然客观完美结合的作品。漓江是我,我为漓江,这不是画家信笔的描绘,而是作者生命力的表露。大盘水墨在宣纸上泼泻倾盆而下,以主观的感性表现客观的理性,重点显现出自然的生命力。他突破了明清以来文人写意山水画以线皴为主的审美格局和对各种固定繁缛的程式的遵循,而是代之以斑驳陆离的抽象水墨表现技法,超越了山水之间的大美之感,意象纵横,墨渖淋漓,解衣盘礴,超形入神的性情本色。他的山水画并不具有固定不变的格式和形态,有时高古苍润,有时粗野放纵,有时简洁精微,有时壮怀激烈。在那些成功的作品中,无论是从整体把握的水墨结构,还是对局部水墨的处理,都让人体会到,他笔下的形已不再是对形的客观摹拟,而是对形的意象化处理,更多体现出的是他的精神性风采。

篇9

一、在环境设计专业中建立人文课程模块教学的意?x及定位

目前很多高校的环境设计专业,特别是地方性的强调培养以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二本院校,专业培养目标基本上都是适应我国社会生义经济建设的发展需要,在系统掌握环境艺术设计与创作方面所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具备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和较强的创新意识及设计实践能力,能在环境艺术设计机构从事公共建筑室内空间设计、居住空间设计、城市环境景观与社区环境景观设计,并具备项目策划与经营管理工作能力的环境艺术高级应用型人才。从这个定位和需求上看,环境设计专业与众多的设计专业学科一样,作为大学教育的一门专业,同时又具备一定的稳定性,因此它的定位、方向、特点、优势、瓶颈、盲区、作为和理由,是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在不断界定中思索和寻求问题,梳理关系后不断调整的结果。正是基于此,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制定一个相对实用的教学模块,同时使其具备一定的“可成长”性,这将为学校向市场提供合格的设计人才提供必要的保证。

近几年来,笔者在与很多沿海一线城市及内地二三线城市的专业环境设计装饰公司及企业的校企合作互访交流中,总能听到一些对于现在专业毕业生的毕业现状的话语,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90后的学生,个性表现中的独立及自主性强,但专业综合素质较弱,这里说到的专业综合素质,其中就包括了个人的人文修养。而毕业生在毕业之季面对社会这个大职场,公司及企业在选择人才的前期考核上岗培训中,也会就此选择出真正符合公司及企业文化发展需求的人才。由此可见,真正培养一个合格的专业应用型人才,除了在专业技能上要有所高要求,还应在环境设计专业课程中系统建立人文课程模块来进行教学,与需要掌握的专业实践技能形成互相渗透、相互影响,综上所述就是其意义所在。

人文课程模块在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中的定位。改革开放的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在当今国际中的地位也有了显著提升,在这样一个转型阶段,用一种学术性的批判态度来看事物的发展是极为重要的。当我们具备这样一种心态的时候,改变、调整和完善已有的教学模式,就变成了一种自信的外在表象了。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湖南本地高校的环境艺术专业该如何发展呢?湖南为中南五省之一,有着丰富的地理资源,历史造就了这个地区充沛的人文与地理资源,这也正是立足本土进行发展的良好基础。在这样一个背景之下,如何使得环境设计的形态与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协调,同时又不失去本地区的地域文化特色,正是我们进行教学改革的重要目的。

二、地方艺术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文课程模块教学的“学”与“教”的探索

1.环境设计专业人文课程模块教学的设置探索。针对环境设计专业的具体情况,需建立一个环境设计专业人文模块教学新模式,配合大学在读的四年时间,该模块绑定目前专业课程教学的六大部分,每个部分都是在完善其专业知识结构,同时细化每不同课程之间的关联性。具体绑定的六大模块分别如下:(1)在公共必修课模块中,在入学的第一学年,就应该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这门课程中,有对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做要求。其次,在后续的培养计划中,还应依次开设中国文化概论及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等相关课程,进一步强化其人文意识。(2)在接下来的造型基础模块中,设计素描与设计色彩的课程大纲设置中,要凸显民族尤其是地方文化的造型特色,总结并提炼出地区民族文化的精髓所在,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进行介绍与课程练习。(3)专业通识必修课程模块中的艺术设计理论基础和中外工艺美术史,要结合地区文化及内涵特点进行讲授,在进行多方位的艺术观点介绍的同时,条件成熟的地方性高校,建议学生结合理论知识,体验式地参加课外相关人文活动来完成课程的学习。(4)设计基础模块中的设计基础(1)、(2)、(3)。主要是强调在“基本技能”之下的“环境与构成基础”和“环境与装饰造型基础”两个知识点,可以在强调环境设计专业特色范围内的构成及装饰特点的同时,让学生适当了解民族民间环境设计造型技法的基础知识,这样可与传统课程教学方法拉开距离。(5)在整个模块教学的核心部分专业设计模块中,教学重心可适当结合对于地区民族文化价值的研究,尤其是地方名族的建筑及环境设计特点,来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如民族民居的研究与改造、民族文化的二次提升等课题进行研究与设计,在了解地区民族文化的基础之上,进行环境设计的保护与创新。(6)毕业设计模块。主要由毕业设计、毕业论文两部分组成。毕业论文必须结合毕业设计进行研究,毕业设计要求对具体一个民族地区进行全方位的调查研究,深入实地,开展调查研究,并与当地政府形成合作关系,进行环境问题的梳理与解答,解决当地在发展过程中碰到的具体问题。相信在这样一个个的学习和探讨方案及项目设计的过程中,能潜移默化地将人文精神贯彻到每一位学生的思想当中。

篇10

园所共用场所是幼儿生活活动中接触、使用较频繁、比较容易引起关注的场所,一般指大厅、走廊、楼道、活动室等。借助这些场所进行生活化审美环境的精心打造,在幼儿走入园所,耳濡目染之处,让幼儿感受到生活中蕴含着无限的艺术审美色彩。在共用场所中时时处处以“生活”元素为中心,渲染审美艺术文化。 

根据共用场所的不同,设置相得益彰的生活化审美艺术环境。大厅或中厅空间较大,适合展示中大型废旧物品创意造型,其功用类似雕塑,如用收集的废旧牛奶盒在端午节进行龙舟造型;大块面的墙体可以作为展现不同风格壁画的场所,如表现抽象风格的生活材料拼贴壁画,或是表现生活气息的、有着纯真笑容的儿童照片墙;曲曲折折的楼道可以成为幼儿作品陈列的好处所,作品通过分类,在欣赏借鉴的同时会让幼儿寻找到新的感悟;长长的走廊有化整为零的奇妙功效,通过墙面挂画的方式,可以向幼儿展示艺术大师的知名作品,通过中外文化的碰撞,感受艺术给生活带来的无尽的文化气息;共用环境中某些角落的巧妙装点有时能让视觉成为焦点。共用场所中“生活”话题层出不穷,缔造无限生活审美情趣 

园所共用场所中生活化环境不是一成不变的,这契合陶行知先生“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的想法。因此,要善于挖掘环境中的“生活话题”,紧密结合幼儿生活,与之息息相关是其主要要素。如四季的更替、节日的来临、主题课程的变化都能为环境带来众多有趣的话题。季节的更替以季节主要特征为话题,如花的春季一个个悬挂高空、姿态各异的风筝展翅高飞的样子,一下子有了放飞心情的想法;炎热的夏季一把把绘着美丽图案的扇子和遮阳伞仿佛给大家带来了丝丝凉意;丰收的秋季是蔬果娃娃们聚会赶集的日子,蔬果娃娃们一个个咧着嘴、堆着笑,仿佛在为一年的好收成呐喊助威;寒冷的冬季是“雪人们”召开一年一度的狂欢舞会的时节,一年未见的雪人朋友们身着绚丽的服装感受着团聚的兴奋。每逢节日,热闹的民俗环境带给幼儿无穷的期待和美好的想象,如元宵佳节挂灯笼,兔子灯、荷花灯、走马灯齐聚一堂;中秋节人月两团圆,月饼香香圆又大,家家户户喜团圆;新春佳节鞭炮串串、灯笼高挂。紧跟幼儿园主题课程的步伐,每每都会生成很多富有创意的话题,如贺羊年喜羊羊家族大聚会,用纸箱拼装组合形式制作聪明机灵的喜羊羊、漂亮可爱的美羊羊、嘴馋贪吃的懒羊羊齐聚一堂,共同恭贺羊年的到来;“我是环保小卫士”主题吸引了幼儿和家长亲子共同收集利用生活中的废旧材料制作了很多款式的环保服装,以服装展的形式向大家宣传环保理念的重要性。 

二、让幼儿主动参与到生活化审美环境的创设中来,成为环境缔造的主人 

在趣味性话题的指引下,生活化审美环境的创设需要主体对象,而“儿童是天生的艺术家”,吸引幼儿参与到生活化环境的创设中来,通过他们的理解和想象,艺术化地表现生活中的人、事、物,让幼儿成为生活化审美环境的缔造者,而不仅仅是环境的欣赏者。 

1.鼓励幼儿善于寻找生活中趣味性的话题,激发生活化审美活动的无限兴趣, 

吸引幼儿主动发现生活中的有趣题材,愿意参与感受美、挖掘美、表现美的审美活动中,让幼儿对生活中的艺术美充满无限的兴趣。幼儿一切感兴趣的活动都可以成为生活中表现美的题材:蚂蚁运粮、蜗牛出现、小鸡出壳、桃花开了等等,找到幼儿的兴趣点,并如《纲要》中指出的通过艺术活动激趣、激活兴趣。兴趣的产生也可能转瞬即逝,教师要学会呵护幼儿宝贵的兴趣,让兴趣成为最好的老师,悄然带领幼儿走入艺术的殿堂,达成“动机呼唤”的效果。如幼儿热衷于观察蚂蚁运粮这一有趣的生活现象,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在敏感捕捉美的瞬间的同时,要借助于幼儿特有的“艺术语言”进行表达。如用撕纸、添画表现一群蚂蚁抬西瓜时热闹非凡,一片丰收景象的场景,让人真切地感受到兴趣是一切艺术最初的源泉,它真切地表达和传递了自己的快乐情绪。 

2.鼓励幼儿选择喜欢的艺术表现手法诠释、创意表达生活化审美环境 

《纲要》中认为: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她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艺术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如绘画、剪纸、泥塑、粘贴,首先,应鼓励幼儿积极参与,自由选择,自主创想,大胆表现。在此过程中一定注意避免枯燥、乏味的技能训练。教师应在支持、鼓励幼儿积极参加各种艺术活动并大胆表现的同时,帮助他们提高表现的技能和能力。其次,根据幼儿现有水平和所掌握的技能,进行创造性重组和想象,采用多种艺术手法结合,借助材料的多元化特点,轻松达到创意效果,如小班幼儿运用画笔的能力较弱。最后,对于幼儿参与的生活化审美环境的成果应给予最真诚的赞美,幼儿喜欢显示自己的成果,因为这些艺术活动成果出自于自己的脑和手,是自己的创作。自己的创作最能体现自我的价值,从而使他们获得真正的满足感。比如,请幼儿介绍自己制作的作品,听听孩子独特的审美“语言”,鼓励同伴间的互相夸赞,既提升幼儿的自信心,又能起到借鉴、榜样的作用,从而让幼儿的生活化审美活动具有非凡的意义。 

三、用专业、独特的眼光甄选生活中的多元化材料,在生活化审美环境中创意展现其艺术生命 

借助生活中的材料,运用夸张、想象、创造性的思维,让幼儿拥有无限的想象和创意,使幼儿乐意从事艺术创作活动,表达自己的喜好。这也符合《纲要》中提出的指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或废旧材料制作玩具、手工艺品等来美化自己的生活或开展其他活动的理念。取材源于生活,艺术表现高于生活,最后回归到生活中,为生活所服务,切实地让幼儿感受到生活审美教育的实用价值,就像陶行知先生一直提倡的“生活即教育”“生活与教育密不可分”的理念一样。 

1.源于生活、取材生活成为生活材料的特有属性 

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物品都能成为审美活动所需的材料。选择幼儿熟悉的、生活中经常能看到的物品成为生活材料特有的属性。这些材料取材便捷、熟悉常见、易于造型、变化多端。一些小型的生活材料可用作审美活动的装饰材料,如吸管、螺丝螺帽、纽扣、棉花等,可根据其外形特性的不同选择使用,用于表现生活中多种不同的艺术形象。一些中大型物品,有时可以作为艺术装饰的展示物,如在草帽、斗笠、伞、T恤等本身原有造型上,经过创意想象,就有了具有生活情趣的艺术化夸张。同时,废物利用也成为生活审美环境创设材料的主力军,这使环保概念逐渐成为生活化审美环境中的特殊基调。泡沫、鸡蛋壳、瓜子壳、铅笔刨花、螺蛳壳,这些本已该被废弃的物品,经过加工、艺术想象、创造后,呈现了惊人的艺术效果,不能不折服于艺术创作的强大魅力。 

2.高于生活、品鉴生活成为生活材料的使用精髓 

艺术生命的神奇在于通过创意想象,创意表现,多种艺术手法的结合,使之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这些艺术材料统统来源于生活,是生活中随处可见,信手拈来的,可是经过艺术加工后就惊艳地成了艺术品,堂而皇之地挤入了审美的行列,具有了旺盛的艺术生命力。这需要幼儿常常能用艺术化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人、事、物,常常具备一双艺术眼或一颗艺术心。如普通的雨伞在生活中成为下雨天常备的工具,可是被用来进行艺术加工后,通过彩绘,通过制作加工,就变成了具有鉴赏甚至收藏价值的艺术品。同时,要乐于使用多种艺术手法加工生活材料,从而发挥其浓厚的艺术审美效能。 

3.回归生活、用于生活成为生活材料的最终归属 

篇11

比如中国的美术创作自古至今都有以地域划分派别的传统,人们(更多是一些文艺评论者)将拥有“独特的绘画艺术理念,形成‘独特美的符号’的绘画者”的集合体称为某一“画派”,而这种“画派”的提法多以地域作为标签。北宋初期,山水画分为北方派系和江南派系。北方派系善于表现雄伟峻厚、风骨峭拔的突儿巨壑;南方画派亦称“江南山水画派”,以“平淡天真、布景平远、秀雅温柔、南方情调”为创作基调。近年来中国艺术繁荣发展,艺术创作的风格化凸显,同一艺术门类下流派渐现。如上海画派、岭南画派、四川画派等一方面代表了美术创作的价值取向,另一方面反映了美术创作吸收地域文化为自身鲜明特色的重要特点……

以地域为视角考察艺术不是什么全新课题,但以地域为视角、按照新的学科门类探知艺术教育的发展态势,则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在这种格局下,我们将会看到艺术教育所呈现出的别样风貌,以及近年来中国艺术教育的两个新趋势——精英泛化和大众崛起。

一、艺术学理论:多点支撑,步履维艰

在众多专家的呼吁下,“艺术学”理论冲破各种质疑,一跃成为“艺术学”学科门类下排名第一的一级学科。这种安排是合理的,毋庸置疑的。因为这符合一般人文学科的内在逻辑,正如文学学科有文艺理论一样,艺术学科应当有一门从总体上规制艺术创作思想的子学科。

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地域布局的总体特点是:

1.学科点少而集中。从地域角度进行观察,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发展的问题所在。全国仅有屈指可数的少数高校开设属于这一学科的专业。截止到2011年,全国拥有艺术学理论博士点的单位有10多家,它们分别是: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东南大学、南京艺术学院、清华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央戏剧学院、上海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等。拥有艺术学理论硕士点的单位有50多家,主要是:山东艺术学院、云南艺术学院、东北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大学、河北大学、内蒙古大学等。本学科国家级重点学科有一个,就是东南大学艺术学理论学科;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服装学院、南京艺术学院等院校的艺术学理论学科都是直辖市或省级重点学科。

这中间有一个明显的问题,就是除了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艺术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这4所学校的艺术学理论是在“升门类”前后一以贯之地延续下来,其余的高校都属于搭顺风车开设该专业,即从原有的专业教育衍生而来,或者是从文学理论衍生而来。即使把所有的学校都算上,其地域布局基本上集中在北京、上海一带。

2.缺乏地域间互相协调共同发展的有效机制。现有的艺术教育单位基本上可分为两类,即“艺术学理论(主要指艺术共性)”和“艺术理论(艺术分门类个性)”。所谓艺术学理论是指凌驾于具体艺术门类上的通用性的艺术理论,如艺术哲学、艺术美学、艺术语言学、艺术传播学、艺术人类学等。所谓艺术理论是指某一具体艺术门类自身在长期实践过程中总结出来的规律,如电视艺术哲学、电影美学、电影语言学、音乐语言学等。“艺术学理论”旨在打通各门艺术之间的壁垒,通过各门类艺术之间的关联,构建涵盖各门艺术的普遍规律的宏观理论体系。不同于门类艺术学,“艺术学理论”的研究不着眼于也不局限于单一的艺术门类的研究,而是侧重从更加宏观,更加着重于思想、文化层面对各艺术门类进行把握和梳理。

很明显,相当多的一部分高校是忽视这种旨在打通各门艺术之间壁垒、通过各门类艺术之间的关联、构建涵盖各门艺术的普遍规律的宏观理论体系——艺术学理论的,之所以从表面上看艺术学一级学科有几十家,但大多数学科点是脱胎于艺术理论而非艺术学理论。更严重的现实情况是,专业艺术院校大多不开办艺术学理论学科点,综合性大学艺术学院乐于开设艺术学理论学科点,两者往往互相轻视,即使是在同一地域,互相也不往来,进而造成同一地域间的艺术学理论和艺术理论不能协调发展。艺术学理论原本应该在与艺术创作实践的携手共进中,引领和创造艺术实践,并最终形成文化凝聚力和文化价值观念体系。艺术创作也同样需要艺术学理论的倡导和引领。一旦落后于艺术社会实践,都会严重制约艺术自身以至文化建设、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不过,当前已有越来越多的人深刻认识到了艺术学理论研究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关键性。艺术学理论升级为一级学科,可以切实加强对文化艺术发展表象、趋势以及内在规律的艺术科学理论研究。同时,艺术学理论还要注重加强自身有关研究目的、内容、范畴、方法等方面的内涵建设。

3.对不同地域民族文化的吸收与融合尚处于起步阶段。艺术学理论学科建设应当充分结合所在地域的民族文化特色,在开展宏观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微观研究。艺术学理论学科应当具有国际化眼光,及时借鉴国外最新理论成果,将这些成果转化为提升艺术创作水平的动力。通过研究一些特定艺术现象世代传承的原因和过程,上升为艺术理论的升华。比如,在河南南阳的一些县城,在逢年过节时,流行一种特殊的“节日乐器演奏”,乐队由五种特殊乐器组成:一个大鼓手,按照复杂的乐谱敲击一面直径2米、厚1米的空腔大鼓;一个小鼓手,单手敲击一面碗口样的小鼓;一位锣手,单手敲击铜锣;五位锸手,双手拍击两个铜锸;三位铙手,双手各拎起一面近20斤重的铜质乐器。五种乐器分工协作,演奏出令众人振奋的有节奏的打击乐。这种流传上千年的打击乐,与当地的民俗文化、地域文化、礼教文化具有紧密联系。这些问题不仅仅是一种音乐问题,更多是一种文化问题。但这种文化自觉却是我们很多专业研究者所不具备的。

二、音乐与舞蹈学:根状结构,遍地开花

音乐与舞蹈学学科呈现出明显的根状结构,即全国几乎所有的开设该学科专业的师资都可上溯到少数几家高校。根状结构的第一层级是拥有强大实力的单科型艺术院校,主要包括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北京舞蹈学院等;之后向下发散,形成第二层级,包括沈阳音乐学院、星海音乐学院、武汉音乐学院等;再向下发散第三层级,则是一些全科型艺术院校开设的音乐、舞蹈专业,如南京艺术学院、艺术学院、上海戏剧学院、广西艺术学院、云南艺术学院等;而第四层级是师范类院校,主要包括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第五层级是一些理工科类院校,主要包括华南理工大学、山东理工大学、湖南理工学院等。

音乐与舞蹈学一级学科地域布局的总体特点是:

1.“寻根现象”较为明显。所谓“寻根现象”,是指某一种文化样态在经过不同路径的变化之后,最本质的东西总是指向它最初产生时的地域。音乐与舞蹈学师资大多可“寻根”至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舞蹈学的师资大多亦可“寻根”至北京舞蹈学院。当然,“寻根”并不意味着因循守旧,而是一种文化血脉传承。这种情况产生的根源是音乐和舞蹈艺术教育向来坚守着一种“精英意识”,即使在其他所有专业都在大规模扩招之际,音乐与舞蹈专业的招生规模比较稳定。特别是几所顶尖的音乐舞蹈院校,毕业生炙手可热。

2.民族艺术的地域特征比较明显。民族艺术的地域特征与音乐教育的融合,产生了丰富多彩的音乐与舞蹈教育模式。以舞蹈为例,资华筠在其主编的《舞蹈生态学导论》中,把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划分为六大文化区——它们分别是:秧歌舞蹈文化区——北方汉族,以北方旱作文化为代表,属于黄河流域文化中心的农耕文化。花鼓舞蹈文化区——南方汉族,以南方稻作文化为代表,属于长江流域文化中心的农耕文化;藏族舞蹈文化区——青藏高原地区以藏族为主体,典型的少数民族民间舞蹈,以农、牧业文化为代表,属于游牧和农耕混合型文化;蒙古族舞蹈文化区——以蒙古族为主体,以温带草原游牧文化为代表,属于北方游牧和定居轮牧型文化;西域乐舞舞蹈文化区——西北地区以维吾尔族为主体,以典型的绿洲文化和游牧文化为代表,属于灌溉农业和游牧混合型文化;铜鼓舞蹈文化区——西南地区多民族,以农耕文化为代表;朝鲜族舞蹈文化圈——吉林省延边自治州朝鲜族,以海洋文化为代表(此文化圈分布于秧歌舞蹈文化区中的亚文化圈)。

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的是上海音乐学院,该院教务处长周湘林介绍说,学院对挖掘本地地域文化特色非常重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全国民族器乐领域中一件较为重要事件和新型艺术品种——丝弦五重奏,是胡登跳教授确立的一种民族器乐重奏形式,亦是上海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系师生长期艺术实践的成果。其以中国传统弦索乐和丝竹乐为传统承载源,除在乐器组合表层上与弦索乐有某种共性外,又从弦索乐、江南丝竹、广东音乐等合奏乐的乐器性能表现、组合织体中汲取养分,借鉴并延展而来,可谓深深地烙上了胡先生对于中国民族器乐音乐的独特创作观念和审美情趣。再如,该校作曲系曾组织师生就上海民族民间文化遗产——青浦田歌(上海地区完整优美的原生态民歌,被列为上海市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重点项目)进行实地采风,对其传承发展作深入课题研究。一方面,感受青浦田歌的独特魅力,激发创作灵感,增加创作元素;另一方面,促进了解上海民族民间音乐,提升音乐涵养的同时,师生也为其传承提出宝贵建议。此外“立足上海、服务全国、面向世界”,在2010上海世博会、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等活动中,上音对于推进上海城市文化建设,彰显海派文化特有魅力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

山东大学音乐学院院长李晓峰在谈到将音乐教育与地域民族文化特征有机结合的话题时,介绍了该学院的特殊做法:“服务社会既是高校的主要社会责任之一,也是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心和良好的从业观的重要途径。我们开展社会服务活动的做法主要是,通过与文化部门及新闻媒体的合作,积极参与社会公共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比如我们通过与《齐鲁晚报》的合作,以本院音乐专业师生为主体,组建‘齐鲁晚报爱乐乐团’,以音乐季的方式在山东各地巡回演出,既锻炼了本专业师生的基本功,也有力地推动了山东省的公共文化建设。”

3.全球化引发的同质化与地域化带来的异质化相互冲突。这种“根”状结构,本应带来“异质化”和“同质化”两种发展趋势,但具体到这一学科,“同质化”明显强于“异质化”,这便带来了学科发展的大量雷同,上升到整体的学科文化层面,则是循规蹈矩,特色缺乏。全球化发展的浪潮对于传统的守护和发展是毁灭性的,因为传统意味着彼此之间的差别。全球化影响下相同的生存空间、生活方式,使得艺术家感知世界的方式和生存思考越来越趋于相同。在全球化的发展中舞蹈的发展也受到这样的影响,尽管它带来了某种新鲜的观念和思路,但它是作为一种强势文化而出现,由于遵循共同的标准,使得舞蹈越来越没有地域差异。但另一方面,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脱离他的民族本性而存在,他所受的教育、他所生活的环境、他所说的语言甚至他的思维方式,无时无刻不在反映着他的地域性和民族性。全球化使艺术趋同化,地域化又使艺术个性化,这便造成了矛盾。

位于山西太原的中北大学是一所综合性大学。该校音乐学院教授杨立岗介绍说,“我们制定了‘宽基础、重实践、以人为本、快出人才’的办学思想。以‘高起点、同类院系创一流’为奋斗目标,探索教学(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科研(通过教学实践的科学总结和对山西民间音乐的挖掘、整理、改编促进科研,并反作用于教学)、创作(以山西民间音乐为源泉)、表演(以山西民间音乐为特色,加强学生至知于行的实践环节)四位一体的办学模式。所以除了教育部规定的课程外,我们在专业选修课中开设了山西民歌研究、音乐论文写作、音乐评论、专业英语、音乐教学法、奥尔夫教学法、柯达依教学法等课程。”

三、戏剧与影视学:星罗棋布,“盗梦”空间

2011 年全国具有艺术类招生资格的普通高等院校数约900 所,其中戏剧与影视学相关专业的招生院校达400所左右。即一半左右的具有艺术类招生资格的高校都设有戏剧影视学相关专业,可谓星罗棋布。每年有近20万戏剧影视相关专业的毕业生涌向人才市场,怀揣着梦想,进入这个“盗梦”空间。

之所以称之为“盗梦”空间,是因为庞大的、遍布全国的毕业生群落与过于集中的就业市场之间产生错位,让很多年轻人的梦想折戟沉沙。全国2000多所普通高等院校中的20%开设有戏剧影视学相关专业,所有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拥有开设戏剧影视学相关专业的高校。这其中存在大量不均衡现象。首先是地域分布不均衡,电影电视分布均匀,戏剧戏曲稀疏;其次是就业不均衡,电影电视作为综合艺术,就业面相对较宽,专业开设门槛相对较低,就业情况稍好,但戏剧戏曲作为一种对文化环境要求较高的艺术样态,专业开设门槛较高,就业范围较窄。再次,作为艺术的影视更是一种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强势媒体,繁荣发展的现状和分工细化的模式(比如一个电影剧组有3000多人,100多个工种)造成该学科的生源长期处于“过饱和状态”。戏剧戏曲则有被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束之高阁的危险。

戏剧影视学一级学科地域分布的总体特点是:

1.地方政府对文化产业扶持力度决定戏剧影视学是否具备良好的经济环境。戏剧影视学专业建设与该地域文化产业发展程度密切相关,地方政府对文化产业的态度和扶持力度对戏剧影视学专业影响很大。综观当前戏剧影视学发展较好的区域,如北京、上海、浙江、江苏、山西、河南都在文化产业上投入巨大,但回报也是明显的。比如浙江,一个横店影视基地每年吸纳的戏剧影视人才就相当于该省连续5年戏剧影视人才培养数量之和,而北京的怀柔影视城、中影集团、华谊兄弟等文化产业集团,每年吸引了来自全国大量的戏剧影视人才加入北漂大军。

2.对传统文化传承程度决定戏剧影视学发展质量。以河南为例,众所周知,河南是一个文化厚重的地域,民族文化传承的基础较好,豫剧、曲剧等地方戏在全国拥有亿万观众,长盛不衰的《梨园春》《武林风》栏目,实景演出《风中少林》为戏剧影视学教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外部环境。这一点,河南艺术职业学院影视系主任王松林感触很深,该校在课程建设上就采用了在广播电视编导素质教育模块中开设《数学文化》选修课程,主要目的是想扩展学生的思维。而在音乐表演专业的专业拓展模块中开设《河南曲艺演唱》《河南戏曲演唱》等课程,主要目的是加强学生对河南地方戏曲音乐的了解,传承河南文化。在绘画专业中专业教学模块中开设《专业写作与评论》旨在增强学生的专业理论素养。

王松林还说,“我校非常注重地域文化特色的渗透。具体做法,一是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整个专业教学方案实施过程中,聘请一些具有河南地方文化特点的文化传承人参与整个过程,在教学中向学生传达河南文化的独特之处;二是开设一些具有河南文化特色的专业选修课程,如《河南曲艺演唱》《河南戏曲演唱》《河南民间艺术》等,增强学生对河南地域文化的了解。三是举办各种河南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的专题讲座。

大学的职能之一是服务社会,我校在这方面也做了一定的尝试。我们的戏曲专业与河南电视台《梨园春》栏目合作,为广大戏迷进行专场的戏曲演出活动。舞蹈专业把学生专业实习与社会服务结合,到九寨沟参加实景演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与河南电视台合作共建电视栏目,为广大电视观众送上了新颖的电视节目。在开展为社会服务的同时,学生开阔了视野,提高了专业技能。我们觉得在这方面的工作还要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的过程必须与开展社会服务相结合,只有通过社会实践检验人才,才是真正达到培养目标要求的合格人才。”

3.高校所处行业为戏剧影视学发展带来特殊机遇。长安大学文学艺术与传播学院院长黄建国将这种特殊机遇形容为“强行业特色”,“我院艺术专业毕业生的主要流向为三类:一是影视媒体及相关公司。二是交通运输、国土资源、民用建筑类大型企业,从事文案工作。所谓‘强行业特色’,就是指上述长安大学的三大学科群及其对应的三大行业而言的。文科学生,包括艺术类学生,将行业企业选择也作为主要就业目标之一。三是其他各类企事业单位。就业指导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集体指导和个人指导。集体指导包括就业宣讲会、求职简历撰写辅导、招聘会专业负责人推荐。个人指导包括为每个学生配备实习指导教师、教师向实习单位推荐学生。与学校其他专业相比,艺术类专业毕业生的一次性就业率仍然偏低。”

四、美术学:均匀分布,异军突起

可以说,美术学科是最早引入地域概念的。2008年11月,广西艺术学院就曾经主办过一场以“当代地域美术”为主题的研讨会,详细探讨了当代中国美术学发展的地域分布问题。参与讨论的专家认为,尽管在全球化的总体趋势下,美术学的地域特征正在消解,但强调地域美术有着积极意义,首先,地域美术不一定与流派联系起来,区域是存在的,可能一个区域里有一种共同的现象存在,但它不一定就是一个流派;第二,地域艺术不能与行政区划联系起来,艺术文化的边界不像行政区划那样明晰;第三,文化艺术是靠它的差异性而存在的,全球化不等于国际化。地域美术存在的价值就在于抵抗文化霸权以及行政霸权。

美术学一级学科地域布局的总体特点是:

1.学科点分布均匀,发展均衡。中国的美术教育源远流长,根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美术思想同样遍布疆域,尽管近代高等美术教育大多都引入了西方美术教育思想,但中国高等美术教育仍然保持了较高的民族文化成色。反映在美术教育的地域分布上,不同地域文化背景的美术创作流派均匀分布,与美术教育结合紧密,学术发展齐头并进,在短时期内一些流派异军突起。

2.地域民族文化充分融入美术教育。长安大学文学艺术与传播学院院长黄建国说,“陕西有鲜明的地方文化特点。在公共艺术教育中,适当地将陕西地域文化的内容纳入课堂教学,比如在《美术鉴赏》中增加对长安画派、黄土派的介绍,在《音乐鉴赏》中,将西安古乐、陕北民歌等极富地方色彩的音乐推荐给学生。学生艺术类社团如戏曲协会组织学生学习并表演秦腔、眉户剧、碗碗腔等地方戏曲。西安是全国影视重镇之一,在影视专业教育中,突出地域文化特色,《影视精品解读》中增加‘西部电影’单元和影视中西部元素的内容;邀请作家、编剧、学者为学生举办‘西部电影’‘西部文学’专题讲座。”

沈阳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院长张鹏介绍说,该院非常注重地域文化特色的渗透,以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为切入点,本科为选修课,研究生为必修课。结合学院文化特点建立“教授讲堂”,让每位正教授开设一门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院本课程。积极参加中国教育学会“地方文化资源的课程开发与利用”的课题申报与实践并已成功结题。引进民间木雕艺人、剪纸艺人、皮影艺人进校传授民间技艺,根据地方文化特色编写人民出版社中小学美术教材,并投入使用。

重庆文理学院美术学院院长张咏清认为,艺术讲究个性,而民族性、地域性是艺术的最大个性。张咏清是渝西画派的创始人,而渝西画派正是地域民族文化与美术教育互相渗透的典型成果。“渝西是一片具有沧桑历史和深厚文化积淀的传统文化沃土,到处是苍山翠竹,人杰地灵。这里有令世人瞩目的大足石刻群,有使游人留连忘返的茶山竹海以及保存完好的古镇建筑等,不仅昭示着过去曾有过的辉煌,更给这片日显现代的土地和城镇提升着不可替代的审美文化和影响力。这些得天独厚的文化艺术资源,成为我们艺术教学、写生和创作的天然基地。我们将课堂搬到野外,带领学生走进大足石刻,走进文化古镇,走进村寨梯田,使学生得到了良好的传统文化滋养。同时,我们通过考察、分析、研究、借鉴、吸收,为我所用。使民间艺术与学院艺术相合,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融,室内与野外一体,技艺技能学习与独立思考相辅,统一的共性要求与差异性的个性表现互补,课堂作业创作化、作品化。尤其是我们进行了石刻艺术的绘画转换和版画再现石刻艺术的创新研究,古镇文化的深刻内涵与现代构成设计相结合等。通过这一系列转换、吸收、融合,使每一个步骤都充满着新鲜好奇,并富有成就感,深深地吸引着学生,感染着作者,使整体艺术教学表现出可喜的新面貌,像‘大足石刻’组画、‘古镇文化’系列、‘荷塘梯田’表现等,均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效果。”

3.全国范围内公立私立美术馆建设不减,美术文化普及效果喜人。在国家文化政策的大力扶持下,全国所有大中型城市都拥有了功能完善的美术馆。美术界艺术创作与展览呈现出多元而丰富的样态。除了艺术展览重镇如北京、上海、广州、南京、成都、杭州、西安等城市,各地均结合自身特色定期举办美术创作交流展示活动。各类型各层次的艺术机构以及大专院校展览馆展览活动异常丰富,展览形式多样,涵盖了个展、联展、主题展、邀请展、回顾展、复制品展、文物及藏品展、文献展、纪念展、捐赠展、跨界展等各种形式,内容丰富,内涵广阔。

五、设计学:“塔”状布局,“道”“器”两成

2012年2月28日,美国洛杉矶——普利兹克建筑奖暨凯悦基金会主席汤姆士·普利兹克正式宣布,49岁的中国建筑师王澍荣获2012年普利兹克建筑奖。这一代表全球建筑领域最高荣誉首次授予一名中国设计师。普利兹克表示:“这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步,评委会决定将奖项授予一名中国建筑师,这标志着中国在建筑理想发展方面将要发挥的作用得到了世界的认可。此外,未来几十年中国城市化建设的成功对中国乃至世界都将非常重要。中国的城市化发展,如同世界各国的城市化一样,要能与当地的需求和文化相融合。中国在城市规划和设计方面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一方面要与中国悠久而独特的传统保持和谐,另一方面也要与可持续发展的需求相一致。”

普利兹克的话微妙地道出了中国设计艺术学正在经历着一段黄金发展期。这与舆论界长期将中国设计定位为远远落后于世界潮流恰恰相反。在我们正常的思维套路中,设计往往与创新密不可分,但近年来中国文化的“创新不足”一度成为舆论批判一切文化教育体制的逻辑起点,“没有创新怎么会有设计?”钱学森之问至今仍然回荡在耳边。在这种先天不足的舆论环境中,设计学冲破藩篱,以实实在在的教育成果建构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塔”状布局,这是偶然?还是必然?

设计学地域布局的总体特点是:

1.不断加大的就业压力迫使高校不断调整办学思路,寻求与地域文化相融合进而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成为艺术设计教育的共识。设计艺术教育与其他门类艺术教育的显著区别是:与市场的联系比较紧密,产品是设计的目的和归宿,尽管有些艺术设计生产精神产品而非物质产品,但设计必须充分融合地域文化的确是这门学科发展的必由之路。

在这方面做得比较成功的当属新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艺术设计专业,该校美术学院教师王晓玲介绍说,“新疆师范大学教师非常注重新疆地域文化特色的渗透。新疆地处丝绸之路要冲,以龟兹佛教美术为代表的传统美术遗产,在艺术史研究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新疆拥有得天独厚的民族民间美术资源,是传承、研究和弘扬传统民族艺术的理想地区。通过这一优势突出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形成区位优势,扭转本学科由于地处边远造成的不利处境。我们在课堂教学的内容、教具、教材方面,在创作经验总结、艺术理论探讨、民族美术研究方面,在教育实习、专业实践、艺术考察方面,在理论研究、艺术创作方面,均全面融入地域性和民族性的民族民间美术资源,紧紧围绕丝绸之路历史文化积淀和少数民族美术创作题材的优势条件展开。例如,艺术设计专业《民族工艺品设计》《装饰设计》《图形设计》等课程依托新疆本土民族民间建筑、工艺品、服装、陶器、铜器、木器等艺术土壤,采集文化元素,运用于现代艺术设计领域当中,为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提供资源,建立具有区域性特色的艺术设计教学体系。教材是课程建设中的基本工具,我们编写有特色、高水平的地方教材,《美术专业汉语》《高等美术学院基础教学教法——刘建新素描教学教法》《中国高等美术院校教学研究丛书——素描的理念与教学》《中国画》《油画》《新疆民族民间工艺欣赏》等十余本。”

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总支书记、教授张勇介绍说,“我们的做法是首先在专业教学中采风、调研;二是民间艺人进课堂,开展示范教学——聘请了一大批各级传承人、民间艺术作为‘特聘专家’‘特聘教授’,使‘进课堂’常态化;三是以‘校地合作’为载体,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全面实践并检阅‘尊重传统,懂得民间,面向社会’办学成效。”

当然,如一些学校对设计专业人才的就业状况表示担忧,唐山师范学院教授徐亮认为,“随着经济结构的转变,社会对艺术类专业人才的需求方向在逐渐转变,室内设计人才也因房地产业的发展而需求不减;平面设计师岗位却日趋饱和;传统的美术学专业更是面临着就业萎缩的局面。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就业供需矛盾日渐突出,我校美术类毕业生中错位就业、频繁跳槽、有业不就的现象时有发生。美术学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较低,就业流向多为社会教育资源末端的县、镇学校或民办学校、培训班或作为储备干部,这部分毕业生占本专业毕业生总数的一半以上,进入教育招考的公办学校的毕业生仅为少数,还有部分毕业生因为学过一些设计软件所以应聘到文化传播公司、装饰公司、摄影公司、婚纱影楼工作,与美术其他学科的学生竞争就业岗位。动漫、动画设计专业由于二、三线城市动漫环境、市场的不完善,绝大多数毕业生流向竞争激烈的京津地区,成为北漂一族;环境艺术、室内设计专业也因房地产业的发展而需求不减,但存在兼职多,跳槽多,工作流动性大,自己当老板的少的情况(这与我校此类专业起步晚,创业成本过高有关);平面设计师岗位却因专业的大众化日趋饱和,就业前景堪忧。美术系毕业生虽然部分能找到工作,但是工作极不稳定,尤其是在装修公司、画室、培训班等就业的毕业生没有劳动合同和社会保险,相当比例的毕业生把这些单位作为就业前的缓冲地带,为自己积攒工作经验和创业资金,准备将来跳到更大的艺术设计公司,或来年再参加教育局的招考。”

甘肃政法学院艺术学院院长白天佑曾经向记者介绍他们的一些独特做法,可以作为设计艺术与地域文化相融合的典范。“因我校是政法类院校,在以法学、公安学科为主体的前提下,如何突出我院艺术设计专业的特色,是我们一直思考的一个课题。所以我们在艺术设计专业下设了应用绘画这个专业方向,有刑侦绘画这个课程,就是考虑尽可能和公安、法学相结合,走一条有专业特色的路子。”

白天佑还介绍说,“地域特色文化是在当地特定的历史、宗教和地理环境中形成的,它以独特的、稳定的形式存在,是当地人们耳濡目染的最熟悉的事物,也是当地人们赖以生存的重要精神支柱。同时地域特色的文化作为多元文化的一部分,它的重要性无可毋庸置疑的。失去了这种地域特色文化资源,就等于失去了这个地区最具鲜明个性特点的文化精髓。教学中,我们十分注重地域文化特色的渗透。具体的做法是在教学当中贯穿能代表甘肃文化的彩陶文化、庆阳剪纸等视觉元素,充分发挥教学的主观能动性,挖掘西北地区的人文内涵。”

2.不同地域的经济发展模式不同,使设计艺术教育与高校所处经济区的主要产品紧密结合。湖南理工学院尽管以理工科为主,但该院的设计专业却办得有声有色,据该院美术学院院长洪琪说,“岳阳地处洞庭湖畔,也是岳州窑文化发源地,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我们在教学中注意把这些资源等引入课堂,例如:在立体构成、编织、包装设计等课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将洞庭湖的芦苇作为设计材料引入设计之中;在陶艺课中,教师带学生参观岳州窑博物馆,把临摹岳州瓷和开发岳州瓷作为教学内容来展开。许多课程是其他学校相同专业没有开设的,例如:地方美术教育资源(理论、必修)、文化遗产与保护(理论、选修)、纸艺(技法、必修)、编织工艺(技法、必修)、木浮雕工艺(技法、必修)等。”

3.各个地域不同层次的高校分别沿着“道”和“器”的两种层次开展设计艺术教育,成效显著。设计理论界一直以来都有着关于道、器之间辩证关系的关注与争议。《易传·系辞上》记载“形而上者谓之道,行而下者谓之器”。“从艺术是物态化的精神产品这一本质属性来看,艺术具有道器合一的典型特征。一切艺术作品中所包含的对世界本体的“行而上”的思考,对思想观念和内心情感的表达,以及贯穿于艺术创作过程中的种种思维规律和抽象法则,皆属于道;而一切艺术作品的具象形态及其物质媒介,以及对这些物质媒介的技术性操作,皆属于器。因此,艺术是一个亦道亦器,融道器为一体的有机整合”。近些年,中国设计教育沿着“道”“器”两种层次开展艺术教育,成绩斐然。

如张鹏介绍说,沈阳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将艺术专业本科人才培养定位为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美术文化人才。首先在国际化合作上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在学院内开设国际实验班、引进外教数名、与国外知名院校实现学分互认、积极开展国际合作项目、互派留学生进行短期与长期的学术交流等,课程体系与国际著名院校接轨,在美术文化人才的培养理念下,根据师范院校的特质强调“文化”的培养。建立人文教育部,开设系列人文教学课程,“美术文化”成为学院教学发展创新的一张名片。沈阳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创建设计专业专利设计工作室,以服务东北老工业基地为宗旨,引领全校各专业展开设计专利发明活动,现已拥有国家认定的学生专利近百项,有部分专利成果已转化为产品,极大地促进了学院的设计教学。在学院所在地开设两大实验基地,即市属123艺术园区工作室、省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工作室。学院开设的“艺术品鉴赏与拍卖”专业在社会实践服务中也为区域文化建设储备人才做出了贡献。

通过对中国艺术教育地域格局进行观察,我们发现,“精英的泛化”和“大众的崛起”似乎是一个不可逆转的潮流。让我们以浙江艺术学院副院长项仲平的谈话作为本篇文章的结束:

“在我看来,艺术教育大众化的发展是一个不容争辩的趋势和方向,客观的事实也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但是,在这种趋势和方向发展的过程中,也应该传承和运用精英化教育的理念、精英化教学的模式和精英化教学的手段。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