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7 15:00:0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中国经济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国经济论文

篇1

求学网小编为你提供论文范文:“中国经济论文透过金融危机看中国经济”,大家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写出论文。

中国经济论文透过金融危机看中国经济

以上就是我们为您准备的“中国经济论文透过金融危机看中国经济”,更多内容请点击求学网论文频道。

篇2

“中国经济论文关于当前中国经济问题的思考”怎么写呢,请看求学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范文

中国经济论文关于当前中国经济问题的思考

以上就是我们为您准备的“中国经济论文关于当前中国经济问题的思考”,更多内容请点击求学网论文频道。

篇3

论文正文:

气候变化中国经济论文

1、数据来源以及处理方法

本文的主要数据源是年鉴资料(1992~2006)、公报资料(1991~2005)以及中国国家统计局、农业部和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等部门公布的统计资料(1991~2005)。依据以上数据源,整合为与气候变化相关的8种影响,即洪涝、干旱、台风、风暴潮、风雹、低温冻害、病虫害和火灾对农林牧渔业以及其他领域的直接影响。其中的小部分资料为量化非经济指标,参考了1991年以来《中国物价年鉴》的统计价格,先将直接从数据源中获得的量化非经济指标转化为与该时期价格相匹配的量化经济价值指标,然后将量化的经济指标与统计资料中直接获取的经济指标按照以上的分类计算得到各种影响的经济损失,8种影响的直接经济损失总和即为气候变化的经济响应评估值。

2、结果分析

2.1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经济的直接影响1991~2005年气候变化对农业经济的直接影响1992~2005年洪涝灾害造成的农业直接经济损失在214亿~1159亿元之间,经济损失的上升趋势不明显;1991~2005年干旱造成的农业直接经济损失在102亿~603亿元之间,经济损失呈上升趋势;

1991~2005年风雹、低温冻害造成的农业直接经济损失分别为24亿~90亿元、8亿~74亿元,经济损失呈上升趋势1991~2005年农作物病虫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在138亿~245亿元之间,1991~2000年经济损失呈上升趋势;1994~2003年台风造成的农业直接经济损失上升趋势不明显,经济损失为3亿~58亿元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中国近百年的气候也发生了明显变化,年平均气温升高了0.5℃~0.8℃,略高于同期全球增温平均值,近50年来气候变暖尤为明显。

年均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显著,但区域降水变化波动较大。主要极端天气与气候事件的频率和强度出现了明显变化。农业是对气候变化反应最为敏感的领域之一。1991~2005年干旱、病虫害、风暴和低温冻害对农业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均呈现上升趋势,洪涝和台风的损失上升不明显。在未来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极端高温事件将增加,未来的干旱和洪涝灾害亦将增加。农业生产将更加不稳定,产量波动增大,农业生产布局和结构将出现变动,种植制度和作物品种将发生改变,农业生产条件将发生变化,农业成本和投资需求将大幅度增加。受气候变化影响,农业遭受的损失会更加严重。

2.2中国经济对气候变化的响应1991~2005年洪涝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在623亿~2551亿元之间,经济损失上升趋势不明显;1991~2005年干旱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在102亿~603亿元之间,经济损失呈现上升趋势1995~2005年台风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在54亿~900亿元之间,经济损失上升趋势不明显;1991~2005年风暴潮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在13亿~308亿元之间,经济损失呈上升趋势;1991~2005年农作物病虫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在138亿~245亿元之间,经济损失呈上升趋势;1991~2003年森林病虫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在33亿~88亿元之间,经济损失呈下降趋势;

1996~2002年草地病虫害的直接经济损失在6亿~30亿元之间,经济损失呈上升趋势;1991~2005年风雹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在5亿~138亿元之间;1991~2005年低温冻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在16亿~180亿元之间;1991~2003年森林火灾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在1亿~17亿元之间,经济损失呈上升趋势;1996~2002年草地火灾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在0.06亿~1.25亿元之间,经济损失呈下降趋势(1991~2005年因气候变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在932亿~3570亿元之间,经济损失呈明显上升趋势;相当于当年GDP的1.08%~5.70%,比重呈下降趋势。GDP年际增长率呈下降趋势,而与气候变化相关的直接经济损失年际变化率呈上升趋势。在GDP增长过程中,因气候变化造成的直接损失显著抑制国民经济的增长,成为削弱经济增长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3、结论和讨论

3.1结论

以国家权威部门的统计资料为基础数据,分析气候变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结果表明:近15年来气候变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在加剧。1991~2005年期间与气候变化相关的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在932亿~3570亿元之间,呈明显上升趋势;所占GDP的比重为5.70%~1.31%,呈下降趋势。在此期间,干旱、农作物病虫害、草地病虫害、风暴潮、森林火灾的直接经济损失呈现上升趋势;洪涝灾害和台风上升趋势不明显;森林病虫害和草地火灾呈下降趋势。2000年以来自然灾害的直接经济损失一直稳定在相当于GDP1.08%~2.05%的水平,气候变化对国民经济存在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

3.2讨论

据《中国灾情报告》统计,我国每年仅气象、洪水、海洋、地质、地震、农作物病虫害、森林灾害等7大类自然灾害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折算成1990年价格):50年代平均每年约480亿元,60年代平均每年约570亿元,70年代平均每年约590亿元,80年代平均每年约690亿元,90年代前5年平均每年约1190亿元,经济损失逐年增加。建国近50年来,各种自然灾害经济损失高达25000多亿元,平均每年造成的损失大约是平均GDP的3%~6%,财政收入的30%左右,是发达国家的数十倍。

我国GDP连续多年保持8%的高速增长,但各种灾害造成的损失也在逐年上升。1989~1996年,中国每年因自然灾害所造成的损失占GDP的比重在3%~6%之间,平均为3.9%。

所不同的是,与气候变化有关的自然灾害不包括地震、赤潮、人为诱导的地质灾害和火灾等。1991~2005年由气候变化引起的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在932亿~3570亿元之间,经济损失呈明显上升趋势;损失相当于当年GDP的1.31%~5.70%,呈下降趋势。尤其在2002年GDP首次突破10万亿之后,2003~2005年GDP保持13.96%、16.99%和33.55%高增长率的情况下,2000年以来经济损失一直维持在GDP1.08%~2.05%的水平上,直接经济损失对我国GDP的负面影响并没有随着经济迅速增长而减弱。

我国目前观测到的气候变化影响远不止上述8种,还有:20世纪50年代以来,沿海海平面上升速率为1.4~3.2mma-1,西北冰川面积减少了21%,西藏冻土层减薄,最大可达4~5m,四川、青海和甘南草原产草量下降;20世纪80年代以来,春季物候期提前2~4d,海南和广西还发现珊瑚白化现象,六大江河实测径流量都呈下降趋势;20世纪60年代以来,祁连山山地森林面积减少16.5%,林带上升400m,覆盖度减少10%,西南地区、三江平原和青海的湿地面积减少,功能衰退,气候变化对虫媒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洪涝灾害后,感染性腹泻,如霍乱、痢疾、伤寒、副伤寒等病例增加。这些由气候变化引起的缓变性影响尚没有从经济的角度开展研究,若不采取应对和缓减措施,其中一些影响将给人类的生存环境造成致命的毁坏,功能的衰退或丧失造成的潜在价值损失可能也远超过直接经济损失。我国未来的气候变暖趋势将进一步加剧,与2000年相比较,2020年年平均气温将升高1.3~2.1℃,2050年将升高2.3~3.3℃;未来50年年平均降水量将呈增加趋势,预计到2020年,全国年平均降水量将增加2%~3%,到2050年可能增加5%~7%。未来100年,极端天气与气候事件发生的频率可能性增大;干旱区范围可能扩大、荒漠化可能加重;沿海海平面仍将继续上升,青藏高原和天山冰川将加速退缩,一些小型冰川将消失;草原承载力和载畜量的分布格局将发生变化;

主要造林树种的分布发生变化;河流的径流量下降,平均年降水量偏少,以及海平面升高、冰川退缩、湖泊水位下降、湖泊面积萎缩、海水入侵、海岸侵蚀、冻土融化、河湖冰迟冻与早融、中高纬生长季延长、动植物分布范围向极区和高海拔区延伸、某些动植物数量减少、一些植物的开花期提前,冰川、珊瑚礁岛、红树林、热带雨林、极地和高山生态系统、草原湿地、残余天然草地和海岸带生态系统等仍面临适应能力有限的问题,容易受到严重的、甚至不可恢复的破坏危险,缓变性的经济影响随气候变化的加剧继续加重。未来加强研究其经济影响对全面认识、正确看待气候变化影响至关重要,但是评价难度也远大于直接突变性经济影响,需要各国给予足够的重视,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

从我国15年来GDP的增长率与气候变化直接经济损失增长率的变化趋势来看,我国GDP增长率逐渐下降,气候变化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增长率逐渐上升。随着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方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等政策性措施的实施,以及节能减排技术的进步,经济损失增长率应该会有所下降。

篇4

由于我国国土资源面积辽阔,能源和资源的储量丰富,所以在经济生产过程中往往忽视了资源节约的重要性,一直以来都采用粗放型发展战略,而这种发展方式的弊端正在逐渐显现,资源过度浪费导致我国正面临着能源储备量不足的危机,虽然近年来政府大力提倡经济发展方式向集约型转变,但由于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已经根深蒂固,所以要想在短期内有较为根本的转变具有很大难度。

1.2煤炭能源的消耗量占据主导地位

我国长期以来都以煤炭资源作为主要的能源供给来源,这是由于在煤炭能源在我国分布面积较为广泛且具有充足的储量。煤炭资源在使用过程中会导致碳排放量过高,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是引发温室效应的主要根源之一,因此,我国政府正在努力尝试改变工业生产的能源结构,开发更加新型的环保能源,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天然气资源。但由于新型能源的使用成本在近年来有不断抬头的趋势,较煤炭能源不具有成本优势,因此,煤炭的主导地位在很长时间之内都不会有明显的改变。

1.3产业生产结构的制约

在全球化经济合作中,我国的贸易输出主要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商品为主,而这些商品的生产制造通常都要耗费大量的物质资源,带来巨额的环境成本,这不但降低了我国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地位,还会直接加重对环境的污染和能源的消耗。

1.4低碳技术发展水平较为落后

技术水平较为落后是制约我国向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客观因素。要想真正实现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就要以先进的科学技术作为依托,而我国在工业生产方面,往往只致力于如何依靠能源的消耗来实现产量的增长,而对技术研发不够重视,导致我国在新能源开发和新型生产技术研发方面还与其他国家存在较大的差距,也制约了低碳经济转型的步伐。

2转型优势分析

2.1发挥空间大,转型效果明显

由于我国在低碳经济发展转型方面还处于探索阶段,较其他国家而言就具备更为明显的发挥空间。传统的粗放型,高耗能经济发展模式长期主导我国经济发展模式,与世界同行业领域相比较,工业生产的资源成本和环境成本都高出许多,因此,只要采取科学的方法降低产品的能耗,其低碳转型效果则会更加明显。

2.2先天性能源优势

我国能源种类众多,除了传统的煤炭资源之外,还存在大量的环保清洁能源,因此,可以通过对清洁能源的利用来实现低碳转型的目的。例如,风能和太阳能在电力行业的应用,就可以借助自然资源来达到工业生产目标,而同时又不会造成环境污染。

2.3技术合作潜力大

一方面,中国与发达国家在低碳技术方面还存在较大落差。比如,在电力行业中煤电的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技术、高参数超临界机组技术、热电多联产技术等,中国仍不太成熟;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技术方面,大型风力发电设备、高性价比太阳能光伏电池技术、燃料电池技术、氢能技术等,与欧洲、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有不小差距。在交通领域,汽车的燃油经济性问题、混合动力汽车的相关技术等,还处于探索阶段;冶金、化工、建筑等领域的节能和提高能效技术,也有较大改进余地。另一方面,低碳技术国际合作的机会在增加。《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规定发达国家有义务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转让,此外,中欧之间签署的《中欧关于气候变化的共同宣言》,美国发起的《亚太地区清洁发展与气候新伙伴计划》等多边及双边合作都把低碳技术的开发与合作作为基石。

3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有效途径

3.1坚持国家利益,正确评估中国温室气体减排的义务和责任

中国的碳排放增长不仅要考虑中国特定的发展阶段因素,更要考虑现代贸易和投资引发的转移性因素,尤其是高碳产品出口引起的碳排放问题。要把中国特定发展阶段所产生的"生存和发展排放"的客观必然性与发达国家的排放相区别,并要求出口的需求方,为由出口产品造成的排放买单,从而减少中国在减排温室气体上面临的国际压力,避免陷入发达国家借气候问题给中国设计的陷阱。同时,在进行低碳经济的国际合作中,要坚持严格的可持续发展标准,对技术和项目严格把关,并准确核算减排成本,增强碳排放交易的透明度,防止清洁发展机制等项目成为发达国家廉价的减排工具。

3.2改变落后的经济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

从根本上转变对于低碳发展方式的认识,积极的参与低碳减排行动,实现最佳减排效果。首先,政府要创造一个有利于低碳发展模式推广的宏观经济发展环境,并提供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要充分认识到低碳转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各方面长期的坚持和共同努力,同时要正确处理好在转型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矛盾,改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抱枕转型效果。其次,还要重视人们的配合,要逐渐转变人们对于低碳转型重要性的认识,使人人都能参与到低碳减排的行列中来。

篇5

求学网为您编辑了“中国经济论文把握我国经济发展的环境变化”

中国经济论文把握我国经济发展的环境变化

以上就是我们为您准备的“中国经济论文把握我国经济发展的环境变化”,更多内容请点击求学网论文频道。

篇6

2结果分析

2.1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经济的直接影响1991~2005年气候变化对农业经济的直接影响1992~2005年洪涝灾害造成的农业直接经济损失在214亿~1159亿元之间,经济损失的上升趋势不明显;1991~2005年干旱造成的农业直接经济损失在102亿~603亿元之间,经济损失呈上升趋势;1991~2005年风雹、低温冻害造成的农业直接经济损失分别为24亿~90亿元、8亿~74亿元,经济损失呈上升趋势1991~2005年农作物病虫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在138亿~245亿元之间,1991~2000年经济损失呈上升趋势;1994~2003年台风造成的农业直接经济损失上升趋势不明显,经济损失为3亿~58亿元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中国近百年的气候也发生了明显变化,年平均气温升高了0.5℃~0.8℃,略高于同期全球增温平均值,近50年来气候变暖尤为明显。年均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显著,但区域降水变化波动较大。主要极端天气与气候事件的频率和强度出现了明显变化。农业是对气候变化反应最为敏感的领域之一。1991~2005年干旱、病虫害、风暴和低温冻害对农业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均呈现上升趋势,洪涝和台风的损失上升不明显。在未来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极端高温事件将增加,未来的干旱和洪涝灾害亦将增加。农业生产将更加不稳定,产量波动增大,农业生产布局和结构将出现变动,种植制度和作物品种将发生改变,农业生产条件将发生变化,农业成本和投资需求将大幅度增加。受气候变化影响,农业遭受的损失会更加严重。

2.2中国经济对气候变化的响应1991~2005年洪涝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在623亿~2551亿元之间,经济损失上升趋势不明显;1991~2005年干旱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在102亿~603亿元之间,经济损失呈现上升趋势1995~2005年台风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在54亿~900亿元之间,经济损失上升趋势不明显;1991~2005年风暴潮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在13亿~308亿元之间,经济损失呈上升趋势;1991~2005年农作物病虫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在138亿~245亿元之间,经济损失呈上升趋势;1991~2003年森林病虫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在33亿~88亿元之间,经济损失呈下降趋势;1996~2002年草地病虫害的直接经济损失在6亿~30亿元之间,经济损失呈上升趋势;1991~2005年风雹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在5亿~138亿元之间;1991~2005年低温冻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在16亿~180亿元之间;1991~2003年森林火灾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在1亿~17亿元之间,经济损失呈上升趋势;1996~2002年草地火灾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在0.06亿~1.25亿元之间,经济损失呈下降趋势(1991~2005年因气候变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在932亿~3570亿元之间,经济损失呈明显上升趋势;相当于当年GDP的1.08%~5.70%,比重呈下降趋势。GDP年际增长率呈下降趋势,而与气候变化相关的直接经济损失年际变化率呈上升趋势。在GDP增长过程中,因气候变化造成的直接损失显著抑制国民经济的增长,成为削弱经济增长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3结论和讨论

3.1结论以国家权威部门的统计资料为基础数据,分析气候变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结果表明:近15年来气候变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在加剧。1991~2005年期间与气候变化相关的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在932亿~3570亿元之间,呈明显上升趋势;所占GDP的比重为5.70%~1.31%,呈下降趋势。在此期间,干旱、农作物病虫害、草地病虫害、风暴潮、森林火灾的直接经济损失呈现上升趋势;洪涝灾害和台风上升趋势不明显;森林病虫害和草地火灾呈下降趋势。2000年以来自然灾害的直接经济损失一直稳定在相当于GDP1.08%~2.05%的水平,气候变化对国民经济存在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

3.2讨论

据《中国灾情报告》统计,我国每年仅气象、洪水、海洋、地质、地震、农作物病虫害、森林灾害等7大类自然灾害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折算成1990年价格):50年代平均每年约480亿元,60年代平均每年约570亿元,70年代平均每年约590亿元,80年代平均每年约690亿元,90年代前5年平均每年约1190亿元,经济损失逐年增加。建国近50年来,各种自然灾害经济损失高达25000多亿元,平均每年造成的损失大约是平均GDP的3%~6%,财政收入的30%左右,是发达国家的数十倍。

篇7

二、新常态经济下的财税发展特点

税收收入的高速增长转变为与GDP增长基本同步的平稳增长从1994~2012年的10多年中,财政的税收收入多数年份以明显高于GDP增速的两位数高速增长(见表1),因此税收收入占GDP比重不断得到提高。1994年税收收入占GDP比重仅为10.64%,到2012年提高到19.4%。在经济转向新常态后,根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宏观税负将趋于稳定,即不再继续提高税收占GDP的比重。这也就意味着税收的增长速度将告别旧常态经济下的高速增长,转向与GDP增长基本同步的税收平稳增长态势。这一变化将使企业和居民的税收负担得以稳定,并使一些行业的企业税收负担减轻,居民的税收实际负担通过物价的稳定得到实惠。2013年开始到2014年税收收入的增长速度开始明显下降。2013年税收增长率已经降到一位数,2014年前三季度税收增长7.4%,与GDP增速基本同步。

篇8

求学网为您提供“中国经济论文我国当前经济形势及其走向形势与政策论文”解决您在写中国经济论文中的难题

中国经济论文我国当前经济形势及其走向形势与政策论文

以上就是我们为您准备的“中国经济论文我国当前经济形势及其走向形势与政策论文”,更多内容请点击求学网论文频道。

篇9

论文正文:

韩流影响下的中国经济

一、韩流在中国的发展

并且也都取得了很高的收视成绩。除电视媒体之外,计算机网络也成为了人们的接触韩国电视剧的一个主要平台,在最近几年人气比较高的《妻子的诱惑》等影视作品也成为了韩剧发展的新亮点。韩流在我国的发展除了电视剧以外,偶像人气组合和搞笑的娱乐节目也同样吸引大量中国观众的目光。在2000年的时候,韩国当红的人气组合东方神起在中国北京首次举办专场演唱会,各方媒体对其进行大肆的宣传及报道,制造了轰动一时的偶像效应,从此韩流正式进入人们的视野及生活中,并且成为的年轻人十分关注以及效仿的对象,在此之后还有许多韩国人气组合也频繁的来到中国大陆。

另外韩国的娱乐节目,例如《情书》《家族诞生》《Runningman》等也在网络上爆红,并且收视率高到了令人惊叹的程度。韩剧带动了韩流的发展,同时也带动了韩国的经济。韩国的文化不仅具有其自身独特的美学魅力还具有极具新颖的创造力。韩国文化,之所以能够历久弥新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越走越远,与文化的创造力还是分不开的,尤其对于一个民族的文化而言。韩流文化给我国的文化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鉴,也就是利用好自己的发展优势,最大限度地为其提升创造力。

二、中国经济产业的发展举措

(一)以媒体行业带动中国经济产业的发展近几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正在逐渐的采用植入式市场营销策略,其实韩国经济产业的发展也主要是依靠了这种方式的营销策略,但是不一样的是,韩国是将这种市场营销策略用在了文化产业上,并且以电影电视、音乐、娱乐节目为代表,带动了服装,电子,动漫等产业的发展。在韩国电视剧《宫》中,女主角精巧的服装搭配,再加上浪漫感人的爱情故事,不仅能够吸引大量的效仿对象,还提高了电视剧的收视率,带动了韩国传媒产业的发展。

除此之外,海外的大量影迷也被剧中被丰富多彩韩国服饰所打动,使得韩国服饰开始风靡全国。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韩流的影响范围就已经扩大到了包括服装,电子产品等在内的多个领域。在我们中国完全也可以通过这种植入式市场营销策略,将以中国功夫为题材的影视剧作品中融入更多中国本土文化,使之具有更加浓郁中国色彩,也可以将陶瓷、凤凰、龙等元素等融入到电影中去,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产品,并且具有强列识别度,以带动我国经济产业的发展。

(二)创立特有的品牌价值中国在世界范围内,是最大的出口国之一,在世界品牌中,具有百分之七十品牌是在中国挂牌生产的。

然而,即使中国拥有这么强大的生产制造能力,但是却仍然欠缺创造以及创新能力,造成这一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国对品牌重要性的忽略。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世界品牌正式进入了我国,而中国的服装饰品销售商还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仍然还在价格上继续做文章,企图降低自己产品的价格,并且利用价格上的优势来争取更多的消费者。这种现象的发生导致中国的营销商根本没有意识到建立起完全属于我们自己的高端服装品牌的重要性,并且中端服装品牌也并没有能够平稳的立足于服装产业中。

韩国作为亚洲时尚界的后起之秀,为了确保自己的韩流位置不受到任何威胁,一直在遵循着消费至上的发展原则,并且这种消费理念已经在韩国人的心中根深蒂固,成为了现如今一种有效的营销策略。韩国营销上对于消费者心理状态的把握要比中国强的多,并且发展趋势的敏感度也比较高,这一点是需要我们去学习的。随着经济产业的不断扩大,消费者的心理状态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对于产品价格的要求已经逐渐转变成为了对于产品个性化的要求。

所以韩国服装业从低廉价格中脱颖而出,逐渐转变成为了注重品牌一项经济产业,以满足顾客的个性化作为发展的目标,使得韩国的品牌开始对服装面料具有更多的要求。在这种运营模式的背景下,有许多韩国品牌已经成功的进入了国际市场中。

三、对我国经济产业的影响

在韩国经济发展的战略中,首先用电视传媒来当做经济发展的首要策略,韩国政府并且相继采取了一切有关韩流向外扩张发展举措。一方面,韩国政府自行进行内部管理以及内部政策指导。另一方面,韩国政府相关部门也正在积极的进行外交活动,希望在其他国家推动本国电视文化产业的出口,并且向世界人民推荐大韩民族的生活、经济等一些内容。

经过统计表明,独特的文化不仅能够拥有占领其他国家人民心灵的作用,还能够使人们因为受到文化的影响,或是受到流行时尚的影响而改变了自己原有的生活方式,这种影响是蕴含着无法估量的经济效益的。韩流对中国的影响不只是局限在文化产业,而且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韩国的经济发展,使韩国的经济焕发出全新的生机。

当前在中国,中国的产品已经开始向全世界流通,但是普遍都存在着低价出售的现象。对于任何改变中国的产品形象在目前已经成为了一项重要的问题。要想发展中国的经济产业,在这一点上应该向韩国学习,先发展文化产业。通过将文化作为载体,例如用电视剧来对我们国家的形象进行刻画,使我国的电视剧具有自己的特点,同时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中国产品的价值。

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全球范围内的世界商业媒体市场就己经形成,并且有四十多家具有实力的跨国传媒公司占据了整个世界传媒业,在世界媒体业具有的主导作用。这些具有实力强大的跨国传媒集团,在当时凭借自身雄厚的经济实力,对全球范围内的传媒业都进行了垄断,并也成为了我国的电视媒体行业主要的竞争对手。

在另一方面,我国人们的视觉经济也随着中国的对外开放而不断的进行深化。尤其是在中国正式加入WTO以后,我国的大队经济产业迅速的与国际市场相接轨。例如中央电视台英语频道(CCTV-9)的电视节目己经通过美国在线-时代华纳公司的有线电视网在美国纽约、洛杉矾、休斯敦地区进行播出。而美国时代华纳公司所属的华侨娱乐电视广播有限公司中文电视台(CETV)在2002年的时候也在中国开始播出。

这一现象表明,在国际传媒市场中,其一体化的特点使世界各国的经济产业都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影响,并且呈现出了交叉发展的趋势。当前我国电视传媒的经济实力与国外相比还远远不足,甚至不能够相提并论,主要原因在于:我国电视传媒产业发展进程较为缓慢,并且电视传媒中的商业化功能以及电视传媒中的社会宣传职能还具有错位现象存在。我国政府在对传媒产业进行宏观调控的过程中,还有很多薄弱的环节存在。

篇10

1.1提高国民收入

为了提高还没有充分享受到发展成果人群的收入水平,首先需要通过城市化将劳动力从劳动生产率较低的农业部门转移到工业、服务业等。劳动生产率较高的部门。同时必须提高在工业、服务业等部门的劳动分配率,促进普通劳动者收入的升高。为了谋求稳定的社会经济发展,中国亟待提高劳动分配率和劳动者的权益。

1.2培育消费心理

对未来的不安也抑制了人们的消费水平,使人们倾向储蓄手头的资金,导致中国的储蓄率一直维持在非常高的水准。高储蓄率造成了投资的无节制扩大,助长了经济过热。因此从扩大消费的观点也需要消除人们对未来的不安,为此必须构建以全民为对象的义务教育、医疗保险、养老金等国民最低保障制度和公共服务体系。

1.3发展第三产业

在中国一方面严重内需不足,另一方面却存在着有需求但是供应不足,甚至没有供应的领域,这种领域集中在第三产业。因此通过发展第三产业推动扩大内需的潜力非常大。第三产业的发展首先需要打破垄断。特别是在垄断倾向较强的金融、运输、通讯、文化、传媒等领域,如果不打破垄断状态,不可能有第三产业大发展的局面。因此各级政府需要重视服务业的发展,打破垄断,缓和管制,让服务业能够真正地回应旺盛的社会需求,甚至创造新的社会需求。服务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巨大潜在空间,是扩大内需的一大关键。

篇11

求学网为您编辑了“中国经济论文基于指标分析的我国国债规模风险”

中国经济论文基于指标分析的我国国债规模风险

以上就是我们为您准备的“中国经济论文基于指标分析的我国国债规模风险”,更多内容请点击求学网论文频道。

篇12

以下为求学网为您编辑的:“中国经济论文基于信息技术范式的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研究”,敬请关注!!

中国经济论文基于信息技术范式的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研究

以上就是我们为您准备的“中国经济论文基于信息技术范式的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研究”,更多内容请点击求学网论文频道。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