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学作品范文

时间:2023-03-07 15:00:1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当代文学作品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当代文学作品

篇1

文化主体向度的变化使文艺受众由传统的欣赏型向消费型发生转化,其中以20世纪90年代文艺受众的改变最为明显,消费心态已经成为他们主要的艺术意识方式。在“消费”已成人们生活中心的21世纪,消费观念也在不知不觉间渗透到整个文学生产流程中,当代文学开始走向商业化。在某项调查中,调查结果显示对于中外文学名著,有60.5%是经由非文字传播途径了解的,但其中只有18.5%的受众会在影视作品的影响下观看原著。由此看见,电影、电视等电子媒介的出现也给文学秩序造成了巨大的冲击。相比于阅读密密麻麻的文字,人们更喜爱观看色彩缤纷的动态图像。影视作品不但可给受众带来视觉的冲击,而且可为其带来听觉的享受。20世纪90年代后,影视行业的繁荣发展,使视觉文化逐渐成为当代文化的主流,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价值观念也在其巨大的吞噬力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文学以书面语言为载体,无论其所要表达的内涵有多丰富,也只能通过这单一的语言载体表达出来。而影视则可将音乐、影像和文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思想隐藏于图像之下,让作品反映出生活。相对于文学作品的抽象、间接,影视作品画面生动、声效震撼,其所带来的立体观感和表现空间,让观众有身临其境之感,因而更容易被广大受众所接受。

(二)网络文学的大众“共鸣”

文学创作曾被视作一项神圣的工作,作家也被认为是时代精神的引领者。但是,在商业化和网络文学的冲击下,文学创作成了普罗大众的事情,作家的传统地位也受到了质疑和颠覆。现今,越来越少的人愿意花大量时间阅读文学名著,更多的人宁愿把有限的时间花在阅读无太多实质性内容的“畅销书”上。近年来,网络文学越来越受到群众的追捧,有的作品更获得了出版商的赏识。信息技术的进步赋予了网络文学便利性,让人们随时随地可以搜索并阅读,而且网络文学传播范围广泛,因而也让越来越多的人对其有了认识,在无形中加大了其知名度。网络文学多由社会基础阶层创作,其思想普遍与时下大众的思想相符合,给人们带来了娱乐和享受,让人们产生了共鸣,使他们于压力过大的生活中找到了快乐和安慰。因此,网络文学的受欢迎不无道理。而网络文学的受热捧现象引起了当代导演的关注。由于网络文学本身已经拥有一定的话题性和知名度,若将其进行改编,其影视作品可以保证有一定的观众基础,而且喜爱该作品的读者必定会对该作品是否适合影视化进行讨论,在一定程度上为影视剧做了免费宣传。此实为一举两得之策。

(三)名利双收的“诱惑”

传统的作者在作品中主要是抒发自我主张,弘扬时代精神,赞美高尚情操,不计较作品是否能带来经济收益。但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巨大的经济诱惑,一些作家的创作观念开始发生转变,作家王安忆曾说,“电影是非常糟糕的东西,电影给我们造成了最浅薄的印象,很多名著被拍成了电影,使我们对这些名著的印象被电影留下来的印象所替代,而电影告诉我们的通常是一个最通俗、最平庸的故事”。虽然王安忆所言甚是,但面对文坛的喧嚣,少有作家能不被诱惑只执著于真正的文学创作,坚持下来的少部分作家甚至被一些人以怜悯的目光看待。文学作家的稿酬与电视剧编剧的稿酬相差甚大,对大部分作家来说,电视剧创作的经济收入诱惑巨大。同时,影视化作品如果获得成功,不但可给作者带来收益,而且对提高该作者的声誉也有很大帮助。面对名利的驱使,当作品有被改编为影视剧的机会时,作者很难拒绝这样的诱惑。

二、文学作品影视化对当代文学创作产生的影响

现在是一个以影视文化为主导的文化消费时代,是文化正发生巨大变迁的时代。自有了文学作品通过影视媒介实现了其价值,并获得成功的例子后,影视文化与文学创作就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从文学作品到影视作品的转变,文学作品影视化无疑会给当代文学创作带来巨大的影响。

(一)促进文学的创新与拓展

在影像的影响下,很多作家也把电影的表现手法融入到文学创作中,如闪回、蒙太奇。张承志在《北方的河》这一作品中,现在与过去交替变换,利用蒙太奇的手法深深地吸引了读者的目光,让读者紧跟着小说中人物的脚步,并随其意识流动,把自己带入角色中,身临其境,同时增加了读者对作品的了解和阅读的趣味性。因此,将文学语言与影视手法融合,不但丰富了文学创作的表现方式,而且也促进了文学本身的创新。虽然,影视的兴起对文学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但文学创作并不会就此退出历史的舞台。文学作品影视化不过是将文学作品以另一种方式展现于人们眼前,让其大众化,为大众所接受。因此,影视永远不可能替代文学创作,影视业绝不会是文学的坟墓。相反,因为要与新媒介进行竞争,为了让文学的生存空间有所拓展,当代文学作家必定会不停地提升自我,创作出更好的作品,从而使文学在文化舞台上更加地发光发亮。

(二)引发了作家观念的转变

电影理论家张骏祥曾言,“电影就是文学———用电影表现手段完成的文学”。大部分的影视导演获取灵感除了通过体验生活外,还会适当地阅读当代文学。文学有其独特的叙事观点、描述手法及艺术韵味,如果将文学的独特之处在影视作品中加以运用,不但可使影视作品的思想深度和广度有所增加,而且也会增添其魅力和内涵。因此,影视导演渴望能收获更多的受欢迎、能引起话题并适于改编的文学作品,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作家的创作倾向,使其作品倾向影视化。同时,当代文学的入市,让作家的灵魂被巨大的商业利润所侵蚀。文学作品影视化后,如果其电视剧或电影受到大家的热捧,会连带让其原著大受欢迎,同时也会增加该作者的知名度。此现象的出现,更让大量作家有意识地朝影视剧这一领域进发。文学能借助影视获得成功的事实让一些希望能在文化领域上大展拳脚、获得更多财富的作家开始改变其创作观念和写作策略,在创作的时候有意识地迎合影视作品。在这个书籍讲求销量、电视剧讲求收视率、电影讲求票房的年代,出版书籍获得的微量稿费与版税不能满足大部分作家的正常生活需求。对这部分作家而言,影视所带来的丰厚经济收益及其巨大的影响力深深地诱惑着他们,驱使他们将作品商业化、市场化,这也导致某些作家放弃了应该坚守的原则,创作动机不再单纯。

(三)导致文学严肃性消解并向大众化发展

在大量文学作品被影视化的当下,导演对可以影视化的文学作品的选择极度不严谨,对其真实性、逻辑性也不过多研究,致使不符合历史、逻辑的影视作品面世。将一些无法还原历史的作品影视化,使其他作家以此为榜样,认为作品只要能娱乐大众,受到群众认同即可,其他不重要。另外,传统文学的主要功能是“载道”和“启蒙”,但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自由独立的都市大众在文学消费者中占相当份额后,文学的功能中心开始发生了转变。都市大众之所以阅读作品,其主要目的不是为了增长见闻、充实自我,而是希望能满足其心理与欲望。如时下所流行的小白文、雷文、玛丽苏文等不被主流所认同的网络文学,虽然其作品可能会出现立意不清、言辞稚嫩、架构混乱等问题,但由于其大大娱乐了读者,虽然可读性不强,但仍有不少人乐意去阅读和追捧。现今,这种低层次文学作品不但为文化层次偏低的群众所需要,甚至也吸引了文化层次较高的人士。因此,“载道”“启蒙”不再为文学创作者所关注,文学创作的娱乐性与消遣性被无限放大,其严谨性也被大幅度削弱,最终导致了文学严肃性的丢失,消解了其哲学意味。

大众文化是一种世俗文化,其基本原则是能满足大众基本消费需求,主要是通过迎合、娱乐和取悦大众来实现其价值追求。影视作为一种最有效的文化传播手段,可把最大数量的群众纳入其传播范围中。而文学作品的阅读则需要具备一定的知识和文化水平,因而其受众范围有限。在讲求节奏快、效率高的当下,大众更喜爱利用简单直接的方式体验文化———观看影视作品。因为影视剧可将文学作品中的场景、人物及其心理活动的变化形象具体化,不需要人们再去费力地想象和思索,能让人通过视觉与听觉双重享受,轻松而直接地完成审美体验。自影视传媒成了文学产生传播机制之一后,纯文学期刊逐渐为大众所忽视,而通俗的文学读物则开始走进大众视野,并成了大众的新宠。在商业化、市场化文学传播机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文学作品影视化对当代文学创作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

篇2

我国茶文化已经发展到了一个登峰造极的高度。作为中国的特色文化,茶给人带来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满足和精神上的愉悦,更表现在茶文化的价值理念和价值追求中。当前中国茶文化已经通过茶马古道和丝绸之路传播到整个欧亚大陆上,受到中国文化深远影响的日本也开枝散叶,根据中国茶文化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茶文化。中国的茶文化作为人类精神的传承,仍在深深对中国人造成影响,其中的一方面就体现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本文通过对茶文化的探索,分析茶文化在中国现当代作品中的表现。

1茶文化的内涵

茶在中国人心中素来是高雅和礼仪的象征。在过去一直是上流社会流行的饮品,茶的高低贵贱体现了主人的尊严地位;去友人家登门拜访时,友人也常常找出上好的茶叶供客人品尝,体现的是对来客的尊重。由于人们对茶叶质量的高要求,好茶的产量极低,因此,可以从对喝茶的品味中透露出人的价值追求和精神品质。喝茶的工序繁多复杂,一杯好茶的产生,从茶叶的生长就需要精心照料。之后通过采茶、烘茶,到煎茶工具,泡茶器具都有各自的讲究。除了对茶叶和水的挑选,还有对用具的挑剔。中国人在喝茶时还需平心静气,端坐在桌前。喝茶礼仪是时刻不能少的。然后在喝茶时最好有令己欢心的宾朋,三两老友谈天说地,低头啜饮,给内心以片刻的宁静。品一杯香茗,揽一缕清风。茶给人带来的是精神上的美好,是心灵的净润。茶香萦绕,热气氤氲,捧上一卷书,坐在冬日的午后,看茶丝在水中上下跳跃。与外界纷纷扰扰全部隔离开,对烦恼避而不见。体会的是只有自己一个人的安宁和美好。茶文化融合了儒佛道等多家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价值追求,以敦厚仁慈的状态体现出来。提到茶文化,首先想到的是譬如“清”“静”“空”等字眼,这些特征也表明了茶文化的追求。茶文化的这些特点对人影响巨大,它影响了人的性格,让人们变得更加稳重成熟,性格更加温和,让人的杂乱心情得到梳理,灵魂得到洗涤。在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体现在人对茶文化的探索。茶伴随着人的精神生活,作为一个无形的导师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追求。一杯好茶,尝尽人生的酸甜苦辣。茶虽清苦,却能体验出人生不易的感慨。“柴米油盐酱醋茶”茶叶充斥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随着茶叶的种植和技术的改进,茶不仅仅是上层人物所能享用的珍贵物品,它也渐渐被普通大众接受并填充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在过去经常可以看到,在清晨的薄雾中,上班的男人骑着黑色自行车,车筐里放着一大杯泡着茶叶的茶水,奋力地向单位赶去;在学习和工作中,我们也经常泡上一杯茶水,在休息之余品尝茶的清香,给我们的身体短暂的放松;我们还经常可以看到,在一些人的家里,在阳台的窗前摆着一套茶海,茶海上放着一只茶宠,桌子旁还有一两个盆景。在如此忙碌的现代生活中“偷得浮生半日闲”,让紧绷的神经放松下来,无不是一个当代人消遣的生活方式。茶文化以其自身的价值追求,融合对儒释道的独特理解,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2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的具体表现

无人不爱茶。茶影响了作者的生活,故而也会体现在作品中。其中最家喻户晓的当属老舍先生的《茶馆》了。《茶馆》描述的是三个时代的兴盛与衰亡。小小的裕泰茶馆是观察整个社会的窗口,它通过茶馆这一个小社会,来来往往的茶客,各形各色的人物来表现社会的变化,是社会的一个缩影。大茶馆的兴衰和变迁反映黑暗的现实,一个似乎脱离了世界的乌托邦仍旧被历史的洪流席卷。茶馆,在北京城本来是司空见惯的娱乐场所,人们到茶馆点上一壶茶,和朋友或者陌生人谈天说地,茶馆不看社会地位,只要有钱,就可以进来坐坐,因此,这里也就成为三教九流混合集中的地方。在这里各种戏剧生活都会上演,人们也早已见怪不怪。正是这么一家茶馆,以茶作为了联系各种人和事物的纽带,茶作为全剧的中心,所有事情都是在喝茶中展开。因此可以得出:茶道就是人道。同时,在老舍先生的作品里,选择茶馆作为小社会的背景,也正是代表了他对茶的喜爱,不然为什么不写成裕泰酒馆、裕泰饭馆呢?而且在剧中也确确实实透露出很多茶文化。比如对民族性的体现。在剧中描写的三个时代里,老北京存在着清朝遗留下来的满族旗人,还有众多汉人。无论是哪个民族,都是爱来喝一口茶的。而旗人对待茶要更加讲究,要自带“叶子”,喝的都是优质茶叶。即使是家庭没落的旗人,在喝茶这件事情上也不能不讲究。其他一些普通百姓,则没什么要求。这正是茶文化影响下的不同民族的不同习惯。《茶馆》还有时代性的体现。在过去,清朝旗人是不屑于去茶馆喝茶的。只要家里比较富裕,就必然早起洗漱,然后开始喝茶。只有愿意自降身份的破落户才会去大茶馆点上一壶茶。而到了清朝末年,满族旗人没有了从前的特权,收入减低,没有了之前的阔绰,也就只能去大茶馆喝茶了,久而久之也就不觉得这是个降低身份的事了。时代的变化影响人们方式的变化,茶馆处处体现着茶文化,茶文化又处处影响着人们的行为。老舍先生的一部《茶馆》,用茶勾连起了多少兴衰往事!说了北方的茶馆,接下来说说南方的茶馆。这个说当然不是由笔者介绍,而是由著名的“吃货”大师———汪曾祺来说。汪曾祺先生在其散文《泡茶馆》中描述了云南昆明地区的茶文化。这个大概就体现出了茶文化的地域性。昆明的大茶馆中有一个特色:吃围鼓茶。一帮对戏剧有兴趣同好的人,在闲散时候常来茶馆里唱围鼓。唱围鼓的演员并没有报酬,只是因为对同一件事的喜爱而聚集在了一起。而茶馆正好可以借此来招徕生意。这种喝茶配上围鼓,想必在老北京是不曾见到的吧。除了大茶馆,昆明还有小茶馆。小茶馆没有了大茶馆的精致,确有其特色的地方。昆明的茶馆,配的小吃众多。从花生米到云南特产,酸角、拐枣、泡梨、葛根等特色食物均可当喝茶时的点心使用。汪曾祺先生认为,泡茶馆对当时的联大学生有很多影响,比如养浩然之气。通过泡茶馆让学生们改变性格,保持本心,不落污泞邪套。还能聚集众多人才,像现在的一些咖啡厅一样,成为了学生们学习的理想地点。还可以让他们早点接触社会。

3茶文化对文学作品的影响

茶文化充斥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作为故事中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影响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而茶文化在文学作品中的功用远不止这些。接下来我将简要说说茶文化对文学作品还有什么影响。

3.1使作品更贴近真实生活,使读者感到亲切

茶作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人们对茶的存在早已经习惯。甚至如果没有茶,可能还会觉得生活少了一味调和剂。作家通过在作品中对茶的描写,能够让人体会到故事里的世界,感到作品的真实,减少了读者与作品之间的距离,使读者对作品没有了疏离感,更能对故事情节产生共鸣,感同身受。

3.2提高作品的审美特性,增强作品文化底蕴

篇3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9-0-02

现当代文学课程是中文专业的必修课程,同时也是一些应用型专业如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是该专业学科体系的一个重要支撑,它不但承担着文学基本理论知识的传授功能,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为日后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针对播音主持专业的培养目标,现当代文学作品选课程要以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为导向,在教学过程中突出经典选读,不断革新教学方法,促进专业技能和文学学习之间的良性互动。

一、文学素养的重要性

主持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人类远古时代,“部落的酋长和巫术祭祀中的巫师,是我们先民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中的‘主持人’。”1从远古的巫师演变到现代的主持人,其中贯穿的基本精神是对民众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引导。尤其是在当下传媒时代,节目主持人在大众文化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他是社会形象和公众利益的代表,是连接媒体和观众的桥梁,因此,主持人的文学素养,语言表达,形象气质是能否得到观众和社会认可的主要条件,文学素养是一个主持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它对塑造主持人的个人风格和节目的文化品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个优秀的主持人不但要具有过硬的专业技能,同时还要具有深厚的文学知识。丰富的文学知识储备,可以使主持人在面对镜头时从容冷静,挥洒自如,增强语言表达的文采性,更好的引导和吸引观众,而一个不具有文学素养的主持人充其量只是一个传声筒,无法形成自身的风格魅力。其次文学素养指的是一个人对文学作品的鉴赏、理解的综合能力,它可以提高主持人对语言的感受和表达能力,更加准确深入的把握和传达节目内容的核心精神。同时,文学素养还有利于塑造主持人的形象和独特的主持风格,古人说“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句话揭示了文学知识和个人风度气质之间的内在联系,文学不但可以让人增长学识,扩大视野,还能提升个体的人格修养。一个具有文化内涵和文学修养的主持人,通过自身的思想语言魅力会赢得观众的信服和认可,从而更好地发挥媒介传播的作用。总之,文学素养是一个主持人形成自身风格并能获得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二、经典选读

播音专业所采用的现当代文学作品选教材,大都篇目较多,无法在有限的学时全部讲完,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就要有所选择,根据播音主持专业的培养目标选讲篇目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作品选讲首先要选择文学经典。所谓文学经典是指“那种能经得住(纵向的)时间考验的文学作品。是指那种能够穿越具体时代的价值观念、美学观念,在价值与美学维度上呈现一定的普适性的文学文本。…?是具有权威性、神圣性、根本性、典范性的文学文本。”2文学经典是经过历史淘选代表了汉语言文学艺术的最高成就,蕴涵着民族的智慧和精华,其普适性的价值观念对不同时代的读者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经典的功能之一就在于建立、承传和维护人文主义传统,因此,经典教育的意义首先在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比如鲁迅的小说典型地体现了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把现代民族国家的建立和“立人”作为文学创作的要义。通过对这些经典的阅读有利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其次经典阅读可以让学生了解文学发展的脉络,把握时代精神演进的历史轨迹,比如郭沫若的《女神》集中体现了“五四”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郁达夫的《沉沦》则代表了弱国子民的复杂心理,不读作品我们无法了解那个时代文学的风采与精神,也无法深刻体验历史文化的核心。总之,选择现当代文学经典进行重点教学不仅可以使我们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得到继承和弘扬,而且播音主持人是社会形象的一个代表,他们的整体文化素养的提升对民众具有积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从而促进社会精神文化的良性发展。

播音专业现当代作品的选择同时要兼顾文学性。文学作品呈现出来的首先是一种语言组织,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在语言艺术上必然达到了较高的层次,准确优美的语言能够更好的描绘事物表达情感。唐朝贾岛“僧敲月下门”诗句中对“推敲”二字的反复斟酌成为千古佳话,说明了语言在表达中的重要性。有针对性地选择文学性强的文学作品可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这对一个优秀的主持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现代文学著名诗人徐志摩的《雪花的快乐》,起伏有致的音节,轻快鲜明的节奏,形象生动的语言,形成了语言而和音乐上的双重审美效果,表现了徐志摩轻盈飘逸、潇洒灵动的精神追求。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不仅可以对学生的人格塑造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可以从文学鉴赏的角度领悟到语言表达的技巧和方法,增强播音专业学生的业务实践能力。

三、多样的教学方法

现代社会高速发展的信息和多媒体技术,给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带来的新的活力和机遇,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之外,我们要充分利用多媒体开展多样性的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结合播音专业的培养目标从以下几个方面有针对性的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篇4

随着科技、知识的进步,职业教育不再只是让学生获得相应的职业技能证书,主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应变、生存和发展的能力,简言之,就是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一、人文素质培养的背景和具体涵义

社会的高速发展,导致对人才的能力需求表现为多样性,不再局限于专业技能方面。对于现代职业教育,不仅要求学生要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同时要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在学习过程中强调科学技术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要让学生的人文素质得到培养,可以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学校的氛围熏陶以及学生的习惯养成这些方面来获得。语文教学就充当这样的角色,可以通过对具体作品的鉴赏来让学生的人文素质得到最大程度的培养。

人文,这是一个范围比较大的概念,指的是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包含方面比较广,比如,对宇宙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理想和关怀,同时也表现为对这些方面的执着追求的精神。人文素养指的是人们在各种文化现象方面的素质和修养。在所有学科中,最富有人文特色的就是文学作品,是提高人们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可以让学生在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

那么,什么是文学鉴赏呢?指的是在对具体文学作品的阅读过程中,对艺术形象的把握,通过个人的认知、感悟、理解、品味等心理活动的变化来让审美情感得到发挥。高职语文教学中的文学鉴赏教育,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文学作品进行充分的鉴赏的一种教育模式。

二、在高职阶段加强文学鉴赏的必要性

1.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是一项教学任务

在较高阶段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是语文教学本身的性质。人的阅读能力的发展,大体可分为这样四个层面:认知性阅读、理解性阅读、鉴赏性阅读和研究性阅读。在高中阶段,对相应的文学作品只是进行了初步的认知和了解,对作品中涉及的深层次的问题还没有理解,必须借助于高一级的文学鉴赏让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得到培养。比如,讲授《一碗清汤荞麦面》这篇小说时,除了要让学生对这篇小说的基本结构和特定线索进行梳理,还要通过具体的指导,让学生对小说所表现的面对艰难而不屈服的精神及其社会根源性进行充分的鉴赏,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这样才能深层次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让人文素质得到具体的培养。

2.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是教学发展的需要

从高职语文学习现状来分析,不少学校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对语文中文学作品分析方面的培养不够重视。但是,现在的社会现状已经不只是需要单一的技能型人才,综合型人才是未来的培养方向。比如,在《致橡树》这一首诗歌的具体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诗句中对特定语言文字的学习,让学生对诗中表现出来的坚贞爱情进行理解,同时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爱情观,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让学生的人文素质得到最大限度的培养。

三、在文学作品鉴赏中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具体策略

对于如何在文学作品鉴赏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此前有过很多的理论及行之有效的方法。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几个策略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1.针对学生的兴趣来选择文学作品内容

在文学作品的选择上,这是一个重点。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总是发现教材上一些指定的阅读文章,学生没有兴趣,而教材中不重要的文章总是吸引了很多的学生。只有培养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的联想和创造思维得到激发,有了强烈的情感基础,才能在此基础上对特定的人文素质进行培养。比如,学习孙犁的《荷花淀》这篇小说时,学生对这类文章比较感兴趣,对文章中的人物性格、故事情节进行分析,以及从小说表达的社会情感出发,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学生在这类文章的学习过程中,兴趣得到最大程度的激发,学习起来倍感轻松,思维活跃,让人文素养得到全方位的提升。

2.选择教学方法需从教学实际出发

高职语文文学作品的教学不同于高考等类型的方法,可以选择更加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的设计上要具有鉴赏的特点,同时在教学环节上要符合学生的接受规律。首先,要教出个性。文学作品也是特定的文章,在对文章进行处理时,不能只是对文章的内容进行理解,这样就相当于抹杀了文学作品的个性。在教学环节的设计过程中,教学的重点就是要启发学生进行联想,通过想像力来进行文学作品的鉴赏教学。其次,在文学鉴赏中,要注重学生的个人认识。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同样的道理告诉我们,世界上没有两种完全相同的思维。这就要求在文学作品的鉴赏过程中,对学生出现的不同的鉴赏方面进行引导。比如,在《窗外的树》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有的学生在这篇文章的学习中鉴赏到了美好的词语,有的学生在学习中理解了槐树朴实、坚强、沉稳的人生态度;有的学生还有其他方面的鉴赏。

3.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促进多角度的鉴赏能力的发展

在利用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过程中,要让文学作品多角度呈现在学生面前。在当前,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利用现代教学手段,让课堂教学得到优化。如可以通过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这样就把多媒体的图、文、声、像的功能充分引入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来,让文学鉴赏课的功效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增强。在以往的文学作品教学中,常常会遇到一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文学作品。如铁凝的《哦,香雪》这一课的教学,小说的情节十分简单,而相对较多的景物描写和心理描写,使作品具有浓郁的抒彩。作家特有的女性的细腻、敏感也突出了作品的抒情风格,但更重要的是时代思潮的影响。闭塞的台儿沟因为火车的经过而没有了过去的宁静,也扰乱了少女们的心,一方面是因为少女们天生的好奇心理,一方面是封闭的山寨对山外世界、对文明社会的向往之情。就算教师通过多种方法来诱导,但是学生总是无法真正走到具体的作品中来。

总之,教师要全方位转变教学思想,改变相应的教学理念,在提高自身教学能力的基础上,增加学生生活积累,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让学生体验、感受和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通过语文教学的实践,把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体现在教学实际中,在学中用,在用中学,以此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刘彩云.文学作品鉴赏能力的培养[J].陕西教育,2011,(06).

[2]陈昆.培养人文素质的几点做法[J].新课程研究,2010,(08).

[3]王斌云.文学作品鉴赏与人文素质的关系[J].文学欣赏,2010,(03).

[4]余映潮.生动演读,激动心灵——例谈阅读教学设计的诗意手法[J].语

文教学通讯,2008,(05).

篇5

目前应用最多、最广泛的翻译策略是归化翻译和异化翻译。在翻译现代文学作品时,通常译者会比较倾向于异化翻译。异化翻译是以源语中的语言文化为导向,尽可能保留源语中的“异质成分”。异化翻译能够做到在保留源语文化色彩的同时,让读者体会到原汁原味的异国文化,不受异入语的语法习惯和文化特征的干扰。

一、文学作品和跨文化意识之间的关系

当前,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的交流不断加强的同时,也带动并促进了世界各国文化之间的交流。因而,不同语言文字的现代文学翻译活动日益增多。

文学作品大多都承载着一个国家的文化,展示着一个民族的精神、风俗和习惯等。同样,英语文学中也反映出英语使用国的价值观念和人文风情。跨文化意识不仅要求语言学习者能够对异国文化进行主动了解,还要求其将异国文化和本国文化进行对比,发现两者间的相同点和差异化,进而提高自己的文化敏感度。除此之外,文学作品所承载的重要价值之一就是其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例如,一部以人物为主体的文学作品,在讲述人物主角的成长历程和人生故事过程中,必然会交代其生活的背景,而这些背景便可以反映出相应时期这个国家的整个社会发展情况,而人物的精神也是相应时期社会精神的体现。由此可证,在赏析英语文学的同时,亦可以潜移默化地培养跨文化意识。

二、异化翻译在作品翻译中的处理思维

在文学领域,读者通常希望能够摆脱常见的文学形式和文学内容,感受新鲜的艺术魅力,这就是翻译文学阅读的“陌生化”诉求。简单来说,就是希望翻译文学的内容中存在“有异于我”的东西,而异化策略是满足这种“陌生化”诉求的有效手段。以大家林语堂先生所写的一部关于旧中国社会的英文小说――《京华烟云》为例,此书中大量采用了异化法处理中国特色的文化习俗,林先生用自己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为西方读者解读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现象,使其固有的文化思维模式受到一种猛烈的冲击,同时也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绽放四周。例如,书中对“大小姐”“二小姐”“三小姐”不仅分别音译,还在括号中加上注释,让读者了解中国家庭成员之间的称谓与西方国家的不同之处。又如,俗语“赏门包儿”是一种旧习俗,林先生在书中对其实质和含义均进行了详细的阐释,使读者对旧中国“赏门包儿”的民间习俗有一定了解的同时,还引发了读者对中国习俗产生一种强烈的新鲜感和好奇感,这正是对异化翻译策略的成功运用。

三、跨文化翻译中的异化价值及其意义

1.保留了原语风姿,也丰富了语言内涵

翻译工作者的使命不仅是把一种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语言,同时也包括让读者了解异国文化。比如,《红楼梦》作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文学作品之一,能传播于世界各地,有赖于一批优秀译者的出色翻译,其中异化手段的应用也使其翻译最大限度保留了原语的风韵,让西方读者领略到中国五千年历史文化的风采。具体地说,任何民族均有其独特的、灿烂的文化。而跨文化翻译中的异化翻译,对源语的语言表达方式和异域文化的描写进行了最大程度的保留,其将原文中有别于自身的文化思想和艺术特色在译文中进行了还原式再现,使译语读者对原文特殊的表达方式和独特的异域文化有了深刻的感受,从而促进且实现了不同文化的交流。

2.缓和了文化冲突,有助了解异国文化

不同的民族和国家必然有着不同的文化形式。文化形式间的差异从不同程度上阻碍了异域文化之间的交流。异化翻译由于历史环境、社会制度、以及价值观念等方面的不同,不同语言所承载的含义也就不同。正是这种差异使人们在阅读译语文化的作品时产生了障碍。异语翻译可以让读者直接接触异国语言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从而缓和文化冲突;还可以使读者了解并吸收有别于自身的文化,进而促进不同民族和国家的文化交流。语言即是文化的产物,又是文化的载体,有一定的开放性和兼容性,同时,它具有很大的包容能力和吸收能力。成功的异化翻译有利于吸收外语中的新元素。比如,“因特网”、“沙发”、“啤酒”一类常见的生活词汇,实际上并不存在于中国汉语词汇中,其本属于英语的语言内容。翻译者通过异化翻译使这些词逐渐被社会接受,并得到人们的广泛传播和应用,极大地丰富了语言的内涵。

跨文化翻译不仅要求译者能够较为全面的掌握异国文化,还要求其能够对异国文化和本国文化进行比较,从中发现两者间的相同点和差异化。基于上述可知,异化翻译有其一定的适用条件,不可能完全代替归化翻译。译者应综合考虑个中优势和劣势,选用最合适的翻译策略,以求最理想、最完美的翻译效果,尽可能地保留源语中的“异质成分”。

参考文献:

[1]秦楠.浅析<京华烟云>中的异化翻译策略[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4).

[2]张健.谈归化与异化在英汉互译中的有效性[J].办公自动化,2012(8).

篇6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 (2017) 04-0287-01

一、引言

20世纪50年代以来,陕西文坛相继出现了数位有全国影响力作家,以柳青、杜鹏城为核心的第一代陕西作家为陕西的文学创作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们的代表作《创业史》和《保卫延安》等等都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巨作。他们强调文学创作要贴近生活,追求真实。以路遥、实、贾平凹为代表的第二代陕西作家更是继承和发展了这种乡土文风,《平凡的世界》、《白鹿原》、《秦腔》等作品都具有浓郁的乡土情节,这些作品在全国文学创作领域刮起了一股陕军东征的旋风。而以杨争光、红柯为代表的第三代陕西作家在其《老旦是一颗树》、《好人难做》等作品中也紧紧围绕乡土、乡情主题。这里我们主要来探析第二代和第三代陕西作家文学创作中的乡土情节。

二、路遥、实、贾平凹文学世界里的乡恋、乡思与乡情

1.路遥作品中的农民式乡土观――陕北高原情节

路遥是陕北黄土高原孕育成长起来的文学巨匠。渗入到血液里的乡土情怀让他深深的热恋着那片养育他的故土,也更深切的关注着农村发展和农民命运状况。在创作中,他笔下的乡土社会都是陕北黄土高原农村和农民历史缩影,如《风雪腊梅》中的冯玉琴、《青松与小红花》中的吴月琴、《人生》中的高加林和刘巧珍、《平凡的世界》里的孙少安和孙少平等艺术形象,这些人物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和所处的环境抗争、搏斗,以期实现自己人生价值。

《平凡的世界》是路遥“以青春和生命作抵押的作品”。作品紧紧围绕孙少安和孙少平两兄弟来开展,文中复杂矛盾纠葛交织,诸如爱情、挫折、痛苦、追求等各种冲突相互交错,通过他们人生经历和心灵进程,路遥向广大读者展示了改革开放时期我国西北农村一代农民的精神风貌及他们的奋斗历程。坚韧、刚毅的孙氏兄弟是20世纪70、80年代我国农村社会变革中最先觉醒的农民形象代表,在黄土地平凡的世界里演绎着不平凡的人生。可以看到对所有乡土人物的塑造和对大量相关乡土风情的描写都是路遥乡恋的体现,也是他对人生的独特探索和思考。

2.农民作家实作品中深深的乡恋――关中平原情结

实是从西安普普通通的农村家庭走出来的一位文学大师,其文学生涯也一直没有离开乡土这个主题。他先后在《乡村》、《康家小院》、《梆子老太》、《四妹子》、《蓝袍先生》、以及《白鹿原》中刻画了一系列如康田生、冯马驹、四妹子、梆子老太、蓝袍先生、白嘉轩、等各种形形的农村人物形象。通过对这些人物的塑造,既表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厚重,也表现了社会变革中农村社会现代文化的不断发展和壮大。

《白鹿原》是忠实的巅峰之作,是他用生命凝结出的文学传世之作,就如他所说是一部能够死后当枕头用的大书。这部小说以陕西渭河平原上的白鹿村为背景环境,通过刻画白嘉轩、鹿子霖、朱先生、黑娃、田小娥等人物形象,展现了50年间白鹿两个家族之间的恩怨情仇纠葛以及白鹿村在那场社会大变革浪潮中的起起伏伏。整部作品里都充满着黄土与泥沙味道,没有城市的繁华喧嚣,只有乡土安静与厚重。这正是实一生不曾改变的乡土情结的真实写照,故里是他灵魂的栖息地,是他内心深处纯净的传统文化圣地。

3.山地之子贾平凹作品中浓浓的乡情――陕南山地情节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贾平凹在陕南丹凤的农村长大,深深受到商州文化的熏陶和影响。从《山地笔记》描写商州山水开始,到后来的《商州》、《腊月正月》、《浮躁》、《高老庄》、《古炉》等,贾平凹笔下塑造出了刘成与珍子、韩旋子与王才、金狗与小水、高子路等普通乡村人物形象。这些作品述的都是普普通通乡村人物之间的爱情抗争史、矛盾斗争史、生活奋斗史、新旧文化冲突史,将秦人秦地的乡土风情文化全貌的展现给了大家。

《秦腔》是贾平凹的重要代表作之一。这部作品以陕南一个村镇―清水街为焦点,通过引子这个所谓“疯子”的视角来讲述了清水街上白家和夏家两大家族的故事。前后近二十多年,清风街经历着社会变革带来的巨大变迁,农民负担沉重、农地丧失以及农村文化失落等问题,让夏家两代人在坚守土地与逃离土地的变化中产生了诸多对抗和斗争。在贾平凹的笔下,夏家家族的命运变迁正是陕西乃至整个中国农村变革缩影。可以看出贾平凹的相当一部分文学作品都是围绕着山地农村来展开的,那是他骨子里对乡土深深的眷恋。

篇7

中图分类号:I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1(c)-0192-02

后现代文化思潮形成后,对于当代欧美文学作品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力,不仅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模式,而且还会以一副姿态呈现出来,导致当代欧美文学作品中都离不开后现代文化的界定。那么在文学表达上,就会以修辞手法来表达思想。

1 后现代文化思潮引起了剧烈的文化震荡

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作为一种文化思潮,于20世纪的五六十年起于西方。后现代文化思潮在60年代就已经在美国和法国兴起,进入到80年代,达到了鼎盛时期。此时,欧美文学作品中就已经有后现代思维方式。中国的学术研究界对于后现代文化思潮的定位,首先是从建筑和文化领域中形成,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中得以扩展后,被融入了哲学、艺术、社会、历史学研究的因素,因此而被纳入到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后现代文化思潮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引发了意义深远的效仿热潮,以致于在欧美各国引起了文学震荡。

2 当代欧美文学作品中的修辞方法

在当代的欧美文学作品中,为了能够使作品的语言更为丰富,往往会采用恰当的修辞手法,以渲染作品的语境,提高文学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2.1 比喻的修辞手法

比喻在欧美文学作品中是常见的修辞方法,不仅可以使文学作品更为有声有色,而且还可以提高文学作品的可读性。与汉语的比喻修辞手法相同,在欧美文学作品中所采用的比喻,主要为明喻和暗喻。明喻,是将具有相同特征的两种事物和现象相互对比。比如:He looked as if he had just stepped out of my book of fairytales and had passed my spirit.译为:他看上去好像刚从我的童话故事书中走出来,像幽灵一样从我身旁走过去。暗喻具有较为强烈的情感色彩,在欧美的文学作品中,暗喻的手法要经过品位和咀嚼之后,才能够感受深意,令人回味无穷。比如:Rise,like lions after slumber.In unvan-quishable number,shake your chains from you likedew.在这首诗句中,将觉醒的奴隶比喻为沉睡中苏醒的雄狮。这句话当然不是表面的意义,而是采用了暗喻的手法表达更深层次的内在涵义。

2.2 幽默的修辞手法

在文学作品中,幽默主要追求的是语言的形象性和生动性,以将文学语言的表达功能充分地发挥出来,给人以阅读上的美感。比如:It is a truth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 that a single man in possession of a good for tune must be in want of a wife.这句话的前半句和后半句在表达上极具对比性。前半句采用了哲学式的庄重语气,后半句则是诙谐幽默的语言表达。这种不协调的语调,将英国上流社会的无聊与空虚表达了出来。从语言的运用上,这种语言表达很显然违背了语言规范,但是正是这种幽默的修辞手法,才会让文学作品的思想表达更为生动而令人感到轻松愉快。

2.3 反讽的修辞手法

反讽的修辞手法在海明威的《光荣的战士》中极其强烈地体现出了诗文本身所富有的情感抒发,以极其强烈的讽刺手法营造出文章情节中的紧张气氛。E.M.哈里代(E.M.Halliday)曾说过:讽刺使海明威的作品在无形中成为了思想情感宣泄的伟大小说,在现实与理想之间、意图与行动之间等矛盾的焦点当中,在很大的程度上存在着讽刺性的差距,而对于讽刺手法来说,其不仅仅是对情感的宣泄,在一定的程度上来说,反讽具有一种艺术价值,在夸张的反讽修辞手法面前,能够将一个人脱离真实的存在体,从艺术的角度对其进行形象的构造,能够给读者带来思维上的美的感受,并且在某种程度上还有助于读者情感的一种释放,能够让读者充分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从而达到艺术上的共鸣。

另外,反讽能够使相应的文章中的人物的外在形象和内心情感体现得淋漓尽致,就如《弗朗西斯・麦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中所使用的反讽手法,对麦康伯和玛格丽特两人之间的关系通过具体的细节描述,并对他们的生活通过反讽的修辞手法,透过现象看清事物的本质,从而让人们在阅读当中的细节之处时,能够清楚地看到小说故事背后的真实现实生活,用悲愤的言语来反映作者内心对现实生活的强烈不满,使文章的情节更加地生动而富有真情,给读者的阅读带来不一样的视觉,并且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活跃人们的思维,提升人们的阅读兴趣。

2.4 象征修辞手法

在国外一些文学作品中,象征修辞手法通常情况下给读者带来生动的画面感。在《乞力马扎罗的雪》中充分地体现出了丰富的象征修辞手法,其中对雪峰上的豹子进行生动的描写,是文章体现死亡的象征体,以豹子作为死亡的象征,其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作者情感的抒发,通过豹子透视出更多事物的本质,以物象征作者的内心感受,从而对相应的情感进行描述,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更好的看清事物背后所喻指的相关内容,并且其能带给读者无限的遐想空间。

2.5 对比修饰手法

在欧美文学作品中,经常会运用到对比修辞手法进行相关的情感抒发,其丰富的内涵给读者带来更多情感的震撼,对于修辞手法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而言,看似单调的文学作品其实质具有丰富的内涵,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通过细细品味,不仅能够增加自己的阅读内容,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提升相应的阅读审美。

在《一天的等待》中作者对父亲出门狩猎这段情节进行描写,并将其与孩子的相关死亡过程形成一定的对应关系,将两个角色之间的内心情感形成鲜明的对比,作者在对孩子面临死亡的过程与父亲打猎过程中的愉悦心情进行对比,从而将悲痛无限地进行放大,带给读者内心情感的震撼,透过父亲打猎的愉悦心情对孩子死亡形成强烈的情感反差,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更深切地感受到强烈的悲痛情感,在死亡与美好生活之间进行对比,从而形成情感的矛盾体,使读者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透过作者的对比手法,在内心活动中形成强烈的矛盾情感,从而致使读者感同深受,在很大程度上对读者的情感进行有效的升华,以至于读者能够清楚作者文笔下具体思想情感的源泉,从而在情感中达成共勉。

3 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当代欧美文学作品修辞手法的影响

3.1 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当代欧美文学作品的渗入从修辞手法上得以体现

在当代的欧美文学作品中都存在着多元文化观念,思想意识决定了在文学创作中所采用的修辞手法,因此而形成了具有当代特色的写作倾向。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之间只存在着思想上的差异,而在文学创作中,用以表达思想的修辞手法却是同中存异,似乎只是一个自觉程度上的差异。以诗学为例。现在主义在诗歌创作上,更倾向于写实描述,而后现代主义的诗歌则弥漫着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诗歌原本就是浪漫 的,但由于修辞手法的体现上的同一性,使现代主义的创作方法渗透于许多的后现代文化作品中,以观念的形式呈现出来。以美国当代文学创作特点为例。美国文学作品在创作主题上,以追求自我为主,小说的内容多以写实的手法,可以说是现实主义的,其中不乏真实的史实。对于文学作品而言,仅仅是写实当然是不够的,于是,作者就运用了修辞的手法,通常是采用多种形式的比 喻,或者是明喻,或者是暗喻,以将文学作品浪漫的气息释放出来。

3.2 幽默的修辞手法成为了后现代主义思潮在当代欧美文学作品重要体现

对于传统文学观,后现代作家给予了批判,认为传统文学过于原则化,特别是在现实描述的表现原则上以及故事叙述中的内在心理过程的表现方式,都是建立在模仿论的基础上,而并非文学创作。后现代文化思潮讲究文学体裁边界的模糊化,以荒诞和虚无的写作手法,将文学分类法打破,采用幽默的修辞手法,将传统文学作品的教化目的打破,取而代之的是语言排列组合的游戏。后现代主义的崇尚虚无之能事通过幽默的修辞手法的运用被充分地体现出来。

4 结论

综上所述,从理论的角度而言,后现代主义精神与现代主义大相径庭,但是在修辞手法的运用上却存在着共性。在文学创作上,在当代欧美文学作品中因为有了各种虚构的神话和广为流传的民间故事穿插于其中,形成了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的小说叙述风格。后现代文化思潮由于在思想意识上对传统的反叛,因此而对于当代的欧美文学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篇8

儿童阶段是人类成长的初级时期,在这一时期就开始注重对儿童精神世界的引导及启蒙教育有助于为儿童后期成长奠定基础。儿童文学的出现正好满足了人们对儿童教育的需求,通过儿童文学的阅读有利于培养儿童早期阅读的良好习惯,还有利于熏陶和丰富儿童的精神世界,促进儿童真诚品质的形成,同时还能锻炼儿童独立思考的能力。在中西方儿童文学中,不乏有许多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但由于社会环境与文化环境不同,中西方儿童文学作品创作风格具有显著的差异性,从而构成了中西方儿童文学不同的艺术魅力。

一、群体和个体

中国儿童文学以教化和树人为主要发展目标,为了使儿童文学作品能够完成传递本民族文化传统、培养儿童健全社会人格的重大使命,我国儿童文学需要以社会群体需求为出发点,以实现政治伦理思想的传播,进而树立儿童健康的精神意识。我国儿童文学具有群体意识与规范意识的创作规范,在创作儿童文学作品时,作家需要以凸显时代意义与社会群体精神为创作目标,其作品的主题性质、题材范围、情节构思、人物塑造、语言表达等方面要符合政治与伦理的需求。以《大林和小林》为例,这部儿童作品就是以群体生活为创作背景,注重对群体生活及体验的描述与揭示,这种创作模式就是为了满足理论信念与政治需求而形成的。

而西方儿童文学则注重突显作品的审美性与趣味性,注重培养儿童的人文精神。因此,西方儿童文学以个体性原则为主,作者在创作时更加注重挖掘创作主体的内心世界,注重对自我情感、主观思考、生活体验的传递,其作品的个性色彩浓厚。以安徒生的童话创作为例,其作品以人道情感为主线、个体为主要对象,从自身的梦想追求、生活体验、自我实现等获取创作灵感,流露出的情感体验常常触动读者的心灵。西方儿童文学注重个体意识,纵使20世纪中期生存命题要求儿童个体与种族群体相结合,哲学化的群体意识也影响着儿童文学哲学内涵的构成,但是西方儿童文学依旧从儿童个体的生存状态出发,帮助儿童个体从生存困境中走出来,让其树立坚强的生存意志。中西方儿童文学分别以群体、个体为表现对象,因而形成了创作风格的差异。

二、伦理和哲理

伦理意识在我国神话时代就已初步形成,经过数千年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伦理意识更加深入的根植在我国文化与民众的思想中,至今仍影响着我国文化的发展、社会生活的进程。因此,伦理意识也深深影响着我国儿童文学的发展,要求儿童文学作品应引导儿童树立理想的人格,使儿童继承先人的道德模范,成为一个遵循伦理道德的良好公民。在我国,一直流传着许多歌颂先人伦理道德的故事,如尊老爱幼、助人为乐、谦虚谨慎、甘于奉献等,受其影响儿童文学在创作中也延续了这一文风,在构思故事与塑造人物时也尽可能的突显伦理道德精神。这种儿童文学创作风格能够为儿童树立良好的榜样,使儿童尽早树立道德规范意识,以抵制各种有违伦理道德的思想、欲望和行为,进而净化儿童的心灵。

而西方儿童文学更加注重个体及个体命运的关注与探索,道德评价与伦理启蒙相对弱化。基督教主义及中世纪玄思哲学对西方人思想意识的形成具有重大影响,启蒙主义者及浪漫主义学派作家将这种哲学思想融入的西方儿童文学创作中,进而赋予西方儿童文学作品深厚的人文韵味、极具哲理性的精神意识。到了20世纪中后期,西方儿童文学又进一步将哲学思想渗透到作品创作中,开始关注儿童的生存状态与精神生活。这一时代的西方儿童文学作品主要以生存为主题,形成了三种不同的类别,一种是关注儿童的心理困惑,揭示儿童生存的孤独、忧郁,对儿童生存状况进行思考;一种是描写少年儿童在社会与家庭的影响下,其个性与精神的形成过程;一种是借助儿童文学作品对少年儿童进行引导与关怀。而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在第一类作品中表现的最为鲜明,成为西方儿童文学创作文风的主流。

三、中庸和个性

造成中西儿童文学作品创作风格的差异性原因有许多,如传统导向、内在动机、创作目标、创作心理等都是造成差异性的因素,但其中还有一个因素不容忽视,那就是审美标准的不同造成中西儿童文学美学审美的差异化,进而呈现出不同的审美特色。和谐、平衡是中国儿童文学作品体现出来的审美标准,要求儿童文学创作要将教育与审美相结合,在遵循一般规范的同时突出个性创作,使现实生活与想象和谐平衡,注重平易与怪诞的协调平衡。实质上,这种审美标准主要是由“中庸”思想所决定的,注重适宜美,我国在神话时代就逐渐形成了中庸审美尺度,经过我国民族文化的世代相传与弘扬,这种审美标准早已深入人心,构成了我国儿童文学的审美准则与创作风格。

而西方儿童文学则注重突显个性美,推崇个性解放、发挥无限畅想。因此在西方儿童文学作品中常常讲述那些神秘而怪异的故事,荒诞、离奇色彩浓厚。这种审美准则的形成也是由西方传统文化与思想所决定的,个体至上、民主、开放、浪漫、对自然与生命的热爱、对冒险的向往等影响着西方儿童文学作家的创作思想,于是他们所创作的儿童作品都充满了多姿多彩的美学风貌,充斥着奇异怪诞、热闹活泼的想象,且情感丰富,激情洋溢、忧郁感伤等都能够感受得到,就如《敏豪森男爵》、《阿丽思漫游奇境记》等。在这里,审美个性得到了自由发挥,天马行空的幻想可以实现,而这种个性化的创作风格是我国儿童文学作品需要借鉴的地方。

参考文献:

篇9

二、当代文学部分逊色于现代文学

当代文学发展至今已经取得了很好的发展,出现了一批优秀的作品,但是和当代文学相比,在某些方向还是存在一些不足,相比现代文学来说显得比较单薄。下面将进行相关探索。

(一)现代文学中有特征明显的文学流派

文学作品的产出是作家思想的结晶,是作家对生活的观察和自己思想结合的产物,从这方面来讲,文学作品是作家独立的个人的劳动成果。但是作家离不开一定的文化创造氛围、思想的沟通交流、健康向上的艺术创造环境。这样,为文学流派的形成提出了土壤,同时也能够有效地提高文学创作的质量,使其发展兴旺。同一文学流派的作家有相似的意识形态、共同理想、大致相同的写作方法和艺术表现手段。流派的差异越大,他们的写作风格,体现的思想境界差异就越大。流派之间的竞争,促进了作家对社会和生活的深刻认知,是他们创作出优良作品的有力保障。在中国的现代文学中,发展出了许多著名的文学流派。如新月派、创造社、京派、海派等。各个流派之间尤其自身对社会的关注点,对生活特有的切入角度和思考方式。特别是流派之间意识形态的差异、政治理想的差异,写作的方法和表达的方式也存在明显的不同。由于差异的存在,流派之争经常存在,这也是作家互相沟通和交流的激烈表现方式,促使他们更能看到社会发展中问题存在的根本,对中国文明形成各自独特的有见地的见解,从而出现一些流派引领性的作家和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推动中国文学百花齐放,带动和影响了一批作家,促进作家的成长。和当代文学相比,中国现代文学像当代文学一样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流派。如果积极的追究,只能说出现了一些“作家群”。“作家群”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流派,虽然在对社会和生活的关注点、切入点、写作的方式、价值指向方面有相同的地方,但是其在意识形态、政治理想方面并无太大的差异。具体来说,这也是中国当代的国情决定的。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外来文化侵入中国,对中国文化造成极大的冲击,中国思想界趋于活跃。但是很遗憾的是,这一活跃的思想抗争却能渗透到文化领域,现代的作家并没有受到绝对性的影响。政治思想和意识形态的完全统一是文学作品缺乏活力和思想深度。

(二)现代文学的经典作品多于当代文学

至今文学界对经典没有统一的定论,但是也可以从中窥知一二。所谓经典就是具有高度的原创,同时能够充分体现那个时代的思想价值,并且能具有相当的文化影响力,具有时代的穿透力,能够对现在和未来的读者产生思想的激荡和情感的感染和教化。经典的作品具有很强的生命力,经得起时间这个公正的法官的考验。经典的作品是不会被浩繁的历史齿轮给埋没的,而且还会在一个特定的时刻被进行重新的诠释,获得全新的生命力。非经典的文学作品的兴起只是一时,缺乏长久的生命力,一段时间之后就会完全销声匿迹。同时这些没有高度的思想境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作品只会在多如牛毛的烟海中沉沦,没有再次获得生命的可能。从文学作品的发展来看,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的发展都需要经历更多的考验,才能涌现和确定经典的文学作品。经典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趋于稳定,确定其经典的地位。但是现代文学的发展比当代文学更早;而当代文学的发展只有短短的一二十年,还不足以产生经典的作品。同时如果从文学作品的思想高度和价值体现来看,现代文学作品中的体现时代的思想高度和价值取向远远高于当代文学作品。作品的独创性现代文学作品也是远远强于当代作品的。现代作品更经得起时代的检验和重新解读,其思想价值也是现存的当代作品无法企及的。文学作品和当时的社会环境存在难以割舍的关系。文学作品能够反映当时的时代变迁和思想变化,同时当时的社会环境是文学作品得以产生的土壤。现代文学作品中对社会的反应,对人性的剖析和理解,理想的追求和对人生的展望,这方面的艺术成就高于当代文学。

(三)当代文学至今没有出现大师

作家的思想内涵、精神境界是成就伟大作品的重要因素,也是成就文学大师的重要影响因素。当代文学作品不乏大师,如鲁迅,矛盾、老舍等一批大师的出现让现代文学显得熠熠生辉。大师能敏锐抓住时代的步伐,感触社会,看到社会中各种存在的问题,在文学作品中呼吁社会缺失的回归,对当时的青年有警醒作用。然而在当代的文学作品中,已经少了那种锋芒毕露和咄咄逼人,同时那股发人深省的气息也逐渐远去。套用一些评论家的话:“他们太聪明了”。这在90年代的作家中尤其明显,他们既能够在体制内游刃有余,同时还能博得市场的青眼相加。有些时候他们站在平民这边的,有些时候却又毫不保留地走向官方。当双方发生冲突时,他们往往保持缄默。我们知道,大师和世故是没有必然关系的。

篇10

随着高职院校文学教学改革的深入,广大文学教育工作者在现当代文学教学的实践活动中发现:文本细读教学法是一种可行的现当代文学教学方法,不仅有利于提升教师的文学教学水平,而且能够培养高职学生的文学修养。对文本细读引入高职现当代文学教学的方案进行研究,对高职院校文学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文本细读的内涵

从阅读方式角度来说,文本细读就是一种以整体和细节相结合的阅读方法,其具体的含义就是在阅读过程中,尊重作者的文学创作主题,采取对整个文学作品进行系统把握和对细节认真揣摩的策略,多次地阅读文学作品后,挖掘现当代文学作品所隐含和反映的深刻意蕴。那么,文本细读引入现当代文学阅读就是从审美的角度把现当代文学作品看作一个美轮美奂的艺术品,仔细研习文学作品的结构布局、词汇手法、语义铺设和语句意境,以求全面剖析领会现当代文学的文学造诣和艺术魅力。

二、高职现当代文学教学实践活动中引入文本细读的必要性

(一)文本细读有利于培养高职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

把文本细读引入高职现当代文学教学的实践活动中,学生以欣赏一件艺术品的角度来阅读原本枯燥的现当代作品,通过持续、反复地泛读和细读文学作品,对词句的文学用法和修辞手法、段落的匠心安排和布局、结构的系统建构等用心研究,从文学作品中体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把握文学作品的艺术精髓,感受文学艺术之美,品味文学艺术的厚重感。可以说,作品中的精美词藻、恬然的意境、生动的人物、巧妙的情节布局以及深厚的语法无不烘托出作品的艺术魅力。把文本细读引入高职现当代文学教学实践活动中,通过高职学生对文学作品审美性的阅读,最终可以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

(二)文本细读有利于培养高职学生的文学实践写作技能和人文意识

把文本细读引入高职现当代文学教学的实践活动中,督促学生不仅要阅读和欣赏大量的现当代文学作品,而且要反复读、仔细读。一方面,通过对文学作品的研读,学生站在作者的角度去领悟作品中的文学创作手法,并把这种创作手法以自己的理解转化为自己的创作手法,在实践写作活动中,尝试并运用这种手法进行文学创作,从而通过自己独特的创作手法增添作品的文学艺术美。另一方面,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大量阅读,学生不仅对文学作品中各种人物情境设置、故事背景铺设、故事情节建构等方面有深刻的印象,而且可以从作品的现象中挖掘作品本身所具有的人文社会价值本质,在自己的实践文学创作中可以将其转化为创作素材来源。同时,学生把领悟出的人文精神吸收并运用到实践文学创作中,使作品具有现实意义。

三、高职现当代文学教学实践活动中引入文本细读的举措

(一)利用点评式教学法引入

文学作品阅读,不是为了阅读而阅读。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对作品的文学表现手法、创作时代背景、作品的文学主旨、人文精神等进行点评,而且点评要注意站在客观的立场,坚持辨证原则和思辨精神。通过点评能增加文本细读的深度和宽度,而且能够引起学生对作品的同感,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使学生主动阅读、爱上阅读。

(二)利用引导式教学法引入

阅读文学作品本身就是一个枯燥沉闷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打破传统一读到底的方式,采用跳跃式进行摘读、篇幅读或词语读,使阅读成为一种艺术欣赏的过程,并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站在当前时代的角度剖析作品所具有的时代意义,从而培养学生的批判探索精神。

(三)利用合作探究式教学法引入

教师通过文学研讨会、鉴赏会的形式来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在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作品进行自由讨论,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并对有争议的看法和见解进行小组式辩论,相互交流学习,从而使学生深刻把握和理解作品,凸显作品背后蕴含的主题和作者真实的文学意图,提升学生的综合文学素养。

四、结语

在高职现当代文学教学实践活动中引入文本细读的教学方法,是广大文学教育工作者在长期的文学教学实践活动中积累经验的结果,是当今高职院校文学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更是培育高职学生综合文学素养的要求。

篇11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文学在历史岁月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在时代的发展过程当中,文学也进行着自身的改变和进步,在接近七十年的发展、努力和探究之下,现当代文学的发展情况获得了不错的成绩。伴随着越来越多人对现当代文学的兴趣和学者们坚持不懈的努力研究,现当代文学也得以更加细致和全方位的展现,相对应的是不断提升的学科地位。但是面临着现代化社会信息爆炸的现状,迅猛发展的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网络文化和外来文化的侵略,使得现当代文学偏离了其原来的发展路线,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渐渐暴露出来的大部分问题,对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和生存起到了严重的阻碍。

一、中国现当代文学概述和发展过程

(一)中国现当代文学概述

将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进行结合,统称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在一般情况下,现代文学指的是从到一九四九年之间的文学,当代文学指的是一九四九年以后的文学。分析中国现当代文学发生的时间点,它们随着中国社会的变革而产生,而中国社会变革的实质是从农耕文明转向工业文明,从农业社会转型为工业社会,也就是我们说的现代化历程。

(二)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过程

在中国现代文化的视角来看,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过程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三个十年。第一个十年指的是文学革命时期,从一九一七年到一九二七年,创造社和文学研究会是该时期最为重要的两个文学社团,文学作家的代表人物是郭沫若和鲁迅。第二个十年是革命文学的十年,指的是一九二八年到一九三七年六月。这一阶段的代表作家是巴金、和老舍等自由主义作家或左翼作家,而伴随着矛盾的作品《子夜》的发表,文学的形式也进行了创新。第三个十年指的是抗战时期,指的是一九三七年七月至一九四九年九月,鲜明的时代特点被注入了该时期的文学作品当中,将社会背景通过文学作品进行反映出来,在这其中,国统区最为优秀的作家是钱钟书和张爱玲,而解放区最为优秀的作家以赵树理为代表。

二、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现状

(一) 、商业化的文学创作

在现代社会,市场化的发展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和侵蚀了当代文学创作者的文学创作,推动了当代文学的巨大变化,朝着文学功利化的方向发展,文学成为了谋取利益的工具,成为了名利的附属品。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刺激下,“纯文学”逐渐消失,伴随着大众文化在网络等传媒方式大肆发展,导致严肃文学对文学地位受到“俗文学”的挑战。文学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失去了启蒙、审美甚至教化功能,被逐渐放大的仅仅是文学的娱乐功能,抑制了文学作品中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严肃文学逐渐的被边缘化,仅仅被一部分的精英分子所接纳。伴随着文学的功利化,越来越多的作家进入到了市场和名利的竞争当中,他们希望各种奖项都可以通过自己的文学作品而获得,想让自己在文学界中的地位越来越高,更加希望市场被自己所创作的文学作品进行主导,并且从中赚取大量的财富,文学创作根据市场需要来进行,庸俗化、名利化和市场化占据了文学创作过程,扭曲了原本正常的文学创作状态。

(二)缺少自我审视精神

对于“自我”的认真反思和审视,是文学研究和批评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方式,我们传统文化的延续指的是“自我”。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根基应该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当代文学创作的营养应该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汲取。在我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些特殊阶段,自我的反思和审视被我们忽略甚至放弃,文学的发展自由散漫。因此,当代人深刻的心理,没有从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体现出来,缺少自我审视精神是文学极端化的表现。

(三)缺乏创新研究

通过分析人们现在的生活情况可知,人们的生活被都市文化和网络文化填满,社会发展阶段非常迅猛且日新月异,在这个阶段,发展较快的是纯文学和先锋文学,并且成为目前文学领域方面研究方向和热点。举例来说,底层写作、革命小说和乡土文学。与此同时,在时展特征的影响之下,深刻的变化也在文学研究方面发生,造成了研究领域和形式的便捷化,导致功利性占据了文学领域的研究。在目前的时代社会环境中,我国大多数学者都在积极努力的对现当代文学发展进行研究,这种现当代文学研究热度的提高,虽然将文学研究领域进行了拓展,人们的文学视野和文学角度得到了增强,但完全没有体现出现当代文学的研究意义,并且将现当代文学的实用价值和社会价值进行了缩减,造成了降低研究深度的后果,在大家忽略了社会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研究之下,文学创新研究更是迟缓,学术研究的负担过重的现象层出不穷。

三、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方向

(一)民族化的文学模式

在当前全新的社会发展阶段,要将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回归传统,就必须要发展民族化的文学模式,与中国文学发展规律进行相符合。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虽然西方文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但是民族文化还没有被一些当代文学作者忽略。举例来说,现当代文学当中,部分作者创作的白话诗歌,它们的来源多是描述民间的真实生活,或者是一些关于民间生活的歌谣,将民间的这一生活群体进行了细致的刻画,表现出了现当代文学作品中民族化精神的体现。与此同时,现当代文学创作者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弘扬的心理,也在民族文化的描写和中华民间产物的汲取过程当中体现出来,积极地推动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创作的过程当中,对于外来文学的借鉴必不可少,但是中国传统的特色也要在创作过程当中得以体现,中国现当代文学创作的基石是传统文化和民间精神,这样,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深层次发展才会得到保障和促进。

(二)世界化的文学模式

将创作现当代文学的时代背景作为出发点,在今后的发展过程当中,”西方化”的观点要从中国现当代文学当中进行剔除,文学发展的模式要走向世界化。作为一种精神上的文化承载体,文学在任何国家、任何时代,它的发展应该能够将人类的精神内涵和审美情趣进行反映,而不是将人的价值观进行否定或者是从中获利。文学没有国家的界限,也没有阶级的区别,所以,在今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过程当中,一种世界性的交流模式亟须被建立,只有这样,每个国家之间的文学和文化交流才能够得以保持,我国现当代文学的稳定和健康发展才会更好的促进。值得注意的是,在此^程中,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创作者和研究者要明辨是非,在世界文化交流中发扬长处避免缺点,头脑要时刻保持清醒,不是将创作动力基于西方文化,也不是固执地发展传统文化,而是要将一种具有特殊文化内涵和创新动力的新文学精神进行建立,积极健康的文学精神是具有创新性的,看待世界文学要用整体的眼光,才会促进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

(三)人性化的文学模式

通过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发展史可以得知,中国的文学创作者在挖掘人性本质特征的时候,会按照自己的思想和方式,也会树立起一些人性的鲜活的人物形象。对于文学创作者来说,发展人性化的文学模式,要有以下三个步骤:第一,中国当代作家不能忽视重读经典的文学作品,只有将经典进行重读,才能将新文化达到更好的衔接,才能更好地传承我国民族文化。第二,要持续扩大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学术氛围,在扩大的过程当中,还要持续的深入研究传统的古诗词和戏曲,将传统文化的生命力进行深刻的体会和感悟。与此同时,还要重视社会变革或转型期的市民文学,将它的文学特性和社会效应进行认真分析,使得文学发展的平衡可以得到保持。第三,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缺少的是感动人心的语言,面对这种现状,中国当代文学作家一定不能将自己的意识进行禁锢,要在自己的实际生活中将生命的意义进行寻找,将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和社会发展过程,用独一无二的方式进行重绘或记录。发展人性化的文学模式,使得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有一个明确的方向。

篇12

当代文学作为一位新的文学发展阶段,其与我国传统文学相比不仅仅是语言表达方式的改变,其更主要的是语言表达方式背后的汉语思维的变化。当代文学是将汉语思维外化为逻辑性语言表述体系的过程。的开展,使得白话文逐渐登上了中国的历史舞台,虽然在这一过程中,一再宣扬文言文并不能满足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已经被社会自身所摒弃。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文言文作为一种传统的语言表达形式,依旧有着较为广阔的市场,从文化发展的角度来看,文言文的逐渐淡漠以及白话文的出现与发展,是我国文化的一种断层,其对我做传统文化的继承来说是一种打击。但是从当代文学之中的汉语思维模式角度来看,传统古典文学与当代文学直接的关系存在着特殊性与普遍性的关系。所谓的特殊性是指,汉语思维的源头并不是只有中国近现代白话文所独有,他源自于西方文学,的先驱们以翻译西方近现代文学著作入手,借助于西方文学作品,将文学作品中的西方思维方式、意识形态与价值追求,展示在国人面前,就这一点而言当代文学作品中的汉语思维与传统古典文学之间有着较大的区别,从而构成了其自身的特殊性,并且作为宣传中国革命的一种手段,当代文学中的汉语思维与西方相比也有着明显的区别,这一时期汉语思维模式下的当代文学变现出来更为宏大的、更为深厚的故事与人物,并且这种叙事方法与人物设置方式被继承下来,一直被使用。同时由于我们民族自身文化传承的持续进行,虽然汉语思维发生了一定的改变,加入了西式思维方式的内容,但是从实质上来看,汉语思维依旧是我国古典思想文化的集中反映,在当代文学方面表现为故事人物身上依旧有着我国传统文学中角色构成的特点,故事情节仍旧使用经典的叙事方式,因此在汉语思维下的当代文学就呈现出普通性的一面。正是这种普通性与特殊性的存在,使得当代文学有着独特的魅力。

2现代汉语思维下当代文学的潮流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生活方式的日趋多样化,作为放映社会生活的重要媒介―当代文学在演进的过程中,呈现出多样的发展潮流。其中以现实主义为主流,涌现出数量丰富的文学作品,极大的满足的人们群众对文学作品的阅读需要,成为构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手段。

在现代汉语思维之下的当代文学中所展现出来的现代主义色彩,绝不仅仅是对现实生活的反应,而且有着十分巨大的启蒙意义。这是因为文学作品的启蒙是依托于现实生活,是对当代人思想的启蒙,如果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中没有以现实生活作为自身叙述的出发点,那么其启蒙作用就难以实现,文学作品很难真正意义上打动阅读者,给予其内心的启迪,灵魂上的升华,因此对于当代文学的研究,现实主义题材就成为研究的重点,因为不仅仅因为现实主义作品的数量较多,且有着较为重大的社会意义,更是因为作为一种思想意识与价值追求的最为直接的展现,现实主义中所包含的现代汉语思维更为明显,更容易被分析与接收。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