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7 15:00:1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蚂蚁和蝈蝈教学反思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儿童能否得以健康良好发展,是由诸多因素决定的,其中他人的激励,对学习的浓厚兴趣,善于自我反思行为,敢于质疑的精神是最重要的因素。
一、激励,是激发学习动机的最有效手段
一个人即使能够正确认识自我,具有能力意识,也需要以别人的激励为契机。有经验的教师都明白,教师的每一次鼓励,哪怕是一句简单的表扬,一个表示肯定的简单体态动作,都能激发儿童发奋努力的自信心和内动力。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儿童的是非判别能力很弱,他们往往以成人的表扬与批评来判别自己行为的对与错,因而,他们的每一次行为表现都渴望能得到教师或家长的的评价,并在每一次肯定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在这种喜悦的心境下,学生的思维比常态下更活跃,兴趣更浓烈,这就为高效率的教学奠定了心理基础。由此可见,成功的教学手段不是强制,不是命令,而是激励。人文主义哲学思想认为:“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禀赋”,这就是说,每个人都有上进心,都想进步,都想发展。在教学中,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努力营造适合每一位儿童潜能发展的条件和环境模式,关心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利用一切积极因素促进学生成长与进步,是增强儿童学习自信心的关键。
二、兴趣是学习的内在动因
兴趣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好奇情趣。渴望好奇情趣的满足,避苦求乐是人们与生俱来的一种无止境的本能欲望。儿童对学习有兴趣,就能在学习中具有积极向上的情态,对学习的内容产生好奇;为满足这种好奇心,学生就要看、就要听、就要问、就要想,就要动手操作、探索、研究、实践,兴趣来了,尽头足了,注意力集中了,思维也被激活了,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油然而生了,学习怎能不有效呢?要想使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经久不衰,首先,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在教学中,摆正教学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废弃师道尊严,在教学中以极大热情关注每一位学生,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用真情实感激起学生学习的热烈情趣。其次,教师尽可能地运用启发式谈话、情境创设等各种新颖教学手段和电脑动漫等现代教学技术,吸引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比如,在学习《海底世界》一课时,我以播放海底世界录像导入新课,让学生初步了解海底是个什么样的世界,从而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伟大,有效地激发了学生探究海底奥秘的兴趣和欲望。
三、反思是正确思维的根本保证
《论语》中“吾日三省吾身”、“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见其过而自讼者也”等格言都强调了反思在道德修养中的作用,它能让感性的实践升华成理性的经验。有个性、有主见的孩子是值得我们欣赏的。我们既要注重培养儿童敢于直抒胸意的优秀品质,也要注重培养儿童勇于直面自我的良好个性。在整个教学中,要善于用科学的眼光,敏锐地捕捉时机,及时激励、引导学生学会自我反省,以批判的眼光审视自我,通过不断反思自己、不断解剖自己,克服自己的不足,发挥自己的优势,促进自己正确的思维形成。例如,在学习《蘑菇奖给谁》一课时,我引导学生就“蘑菇能不能奖给小黑兔”的问题展开了一场辩论。经过辩论,大多数学生认为可以将蘑菇奖给小黑兔,理由是,在比赛前妈妈并没有规定比赛要求,也没有指定比赛对手,小黑兔选择弱者轻而易举地获胜是聪明的表现。听了孩子们的发言,我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做进一步的思考:如果你是一只小兔子,愿意做一个像小白兔一样勇于挑战强者的人,还是做一个像小黑兔一样轻而易举战胜弱者的人呢?哪一种人对自己的发展更有利?经过思想斗争和思维的不断碰撞,孩子们对自己的想法有了清醒的认识,个个表示,要向小白兔学习,敢于挑战强者,做一个勇敢的人。此后,在学习《蚂蚁和蝈蝈》一课时,对蚂蚁的勤劳勇敢的优秀品质和蝈蝈的懦弱懒惰的性情,又进行了一场讨论。可喜的是孩子们已不再向学习《蘑菇奖给谁》时那样人云亦云了,他们开始大胆地、批判性地提出自己的观点:蚂蚁和蝈蝈各有各的劳动观念,但自己更欣赏蚂蚁,做一个勤劳勇敢的人,不愿做“无远虑”的蝈蝈。从两课讨论的情况看,似似乎只是一个很小的细节差异,但却透视出来两种不同的思维,两种不同的思想。如果我们听之任之,忽略这一细节,不加引导儿童以批判的眼光审视事物,审视自我,就会严重阻碍儿童崇高的人生观的形成。所以,教学中,教师应做到该宽容时就宽容,该苛求时一定要苛求,否则将会导致儿童迷失方向,迷失自我。只有常常启迪他们审视自我,自省自悟,才能养成自我批判和自我反思的优秀品质。
语文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读”与“写”、“思考”和“交流”,如能体现课堂的有效价值,也必定能体现语文教学的和谐之美。
一、动态把握课堂中的“生成”
1.课堂现象
《蚂蚁和蝈蝈》截取一个片小段:
师:这么热的天,蚂蚁们有的( ),有的( ),个个( )。之后在教学最后一个自然段时:
师:冬天来了,蝈蝈们有的( ),有的( ),个个( )。
师:那么小蚂蚁们呢?有的( ),有的( ),个个( )。
学生的回答精彩纷呈,可是一位学生说到了蚂蚁“个个感到很幸福”,教师并没有“接住”,更确切的说,是不愿意“接住”。老师只是强调“个个很高兴”。听者很纳闷。就在接下来的环节中,看出了些端倪。教者在最后的环节让学生比较蚂蚁和蝈蝈,然后在引出蚂蚁感到很幸福,乘势利导:蚂蚁为什么感到幸福呢?因为蚂蚁很勤劳。出示一句关于勤劳的名言警句,完美收场。
2.自我反思
为什么这么处理——“预案情结”的体现
(1)水流成渠。很显然,教者在课前作了深入地钻研,精心地设计,力求教学“滴水不漏”,教学环节也是环环相扣,语言训练也是步步为营听课者也为之喝彩。可是,当学生说到“蚂蚁很幸福时”,教者硬生生地将孩子的思绪从“幸福”拉回了“高兴”,因为教师的教案中“幸福”应该在后面的环节中出现,学生过早地说了出来,打乱了“教案”,所以教师只能“迂回”其中。几番轮回后,终于“回到”自己的教案,水流成“渠”——到达了“幸福”的彼岸。要是教师能抓住“幸福”,直奔“幸福”,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成,”水到就让它渠成,何乐而不为呢?
(2)曲径通幽。究其原因,是我们普通的教师多多少少都有一种“预案情结”。在走进课堂前,我们倾其所能,最大理想化地设计教学过程,在一次次修改中,越来越爱上预案,心里已经形成一种“预案情结”。带着“预案”走进课堂时,我们往往希望学生今天在课堂上的表现能按照预案的步伐行云流水地呈现出来。当孩子们“节外生枝”时,我们往往想方设法将学生再次引入“预案”。我们应该明白:课堂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它的精彩之处就是不断的生成,因为未知,所以随时都会出现惊喜。不失时机地把握生成,就会曲径通幽,看到更美的风景。
二、合理把握“读”与“写”的结合
1.课堂现象
教学《石头书》导入课文后的分角色朗读课文:
师:今天这堂课我们继续阅读一本奇妙的书——《石头书》。这篇课文通过川川、磊磊和勘探队叔叔的一系列对话,想我们一层一层介绍了石头书。让我们随着川川和磊磊一起去问一问叔叔,从他的回答中找一找勘探队的叔叔为什么说石头是一本书。
生:分角色朗读(一个读川川,一个读磊磊,一个读叔叔)。
指名朗读的学生很“卖力”地朗读,有接近一般的学生在认真地听,有四分之一的学生举着课本,但目光游离,另四分之一的学生则明显坐不住,东张西望,乘机做些小动作。
2.自我反思
(1)把握朗读这根线。朗读是一种再创造。同样是朗读全文,同样是分角色朗读,但因为目的不同,自然就要采取不同的角色分配。第一次朗读全文,是为了了解为什么把石头称为一本“书”,这个答案在叔叔的回答中可以找到,而寻找这个答案是全体学生的目标,所以应让大家都参与进来,在分配角色时让大部分学生扮演“叔叔”。在分角色朗读时,不可一概而论,单一色的请个别学生朗读,而把大部分学生晾在一边。更要明确自己的目的,而进行更合理的角色分配,使分角色朗读不仅呈现出它的形式上的吸引人,更有内涵上的实际的朗读效果。
(2)拨动书写这根弦。在许多课堂中,我们也看到泛泛的过多的阅读没能唤起学生真正的主体性。读得热闹的表象往往掩盖了学生思维的贫乏和肤浅。会读是否意味着会运用?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读和写是学好语文的两个方面,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字词名篇,听说读写,知情意性行”本身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恰当处理好读写之间的相互转化,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把握好“问题”的“度”
薛法根老师在教学《我和祖父的园子》时,两个问题:在作者的眼里,这是一个怎样的园子?作者是用怎样的语言给我们描述了这样一个自由、快乐、幸福的园子的?前一问指向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作者情感的体验,后一问指向对课文独特表达方法与语言形式的学习模仿。既明确了学什么,又有了一定的思维难度,促使学生阅读、思考、交流。学生进入思维状态的时间越长,所获得的长进就越大,课堂教学的效益越高。语文课堂教学应该让学生有一种真切的情感体验,真正地“走进去”,而不是简单地“走过场”。薛根法老师的语文让人听起来很轻松,让学生听起来有劲头,关键是问题的设计精当,且直奔文章主题,既不高深莫测,又不过于简单;既有一定深度,又极富挑战性;既注重课堂的“文化含量”,又注重“思维含量”。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情绪和积极性。
最理想的课堂教学可以用“有效”两个字来概括。有效的可前准备和预设,有效的教学组织决定课堂教学的成败。对于我们普通的小学语文教师有必要对课堂教学的有效价值进行自我剖析。
参考文献:
[1]《现代教育教学探索》,2011年第6期
为了便于儿童学习成语,单元里成语歌的内容大都与该单元的课文内容有一些联系。我们教学成语歌时就要充分地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善于激活学生的语言积累、知识储备。比如在教学成语歌“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有备无患,防患未然”时,联系《蚂蚁和蝈蝈》一课的有关情节,对照蝈蝈和蚂蚁的不同表现来理解意思就可以了。夏天,蝈蝈只顾乘凉、唱歌、睡觉,根本不去想到了冬天怎么办,结果到了冬天,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了,这就是“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而蚂蚁就不是这样,在夏天天气很热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储备过冬的粮食了。由于事先有准备,所以到了冬天,就不会挨饿受冻,这就是“有备无患,防患未然”。同样,教学成语歌“博闻强记……犯颜极谏、飞来横祸、不白之冤、忍辱含垢、大笔如椽、鸿篇巨制、藏之名山”时,联系《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文的内容来理解,教师不必作什么讲解,学生也能理解大部分成语的意思。如学生读到“司马迁因为替一位将军辩护,得罪了汉武帝,入狱受了酷刑”时,就理解了什么是“犯颜极谏、飞来横祸、不白之冤”;读到“司马迁发愤写作,用了整整18年的时间,在他60岁的时候,终于完成了这部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时,就不难理解什么是“大笔如椽、鸿篇巨制、藏之名山”了。将这类成语与课文内容教学相联系,儿童容易理解,学得具体实在。
二、 巧用谜语,乐学成语
赞科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到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会变得高度有效。”编谜语的形式触及了学生的情感,因而使学生产生极大的兴趣,在兴趣的支配下学生就能编出许多有趣的谜语。通过编谜语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又让学生品尝到了学习成语的乐趣。谜语和成语是有密切联系的,很多谜语的谜底就是成语。教学时,教师从事先准备好的一个谜语入手,激活学生的情绪。在学生理解成语的基础上,再反过来让学生编谜面,老师和其他同学说出谜底。下面请看第六册《练习2》的成语教学片段:
师:老师今天准备了一个谜语想让大家猜一猜。
生:什么谜语呀?
师:航空公司开业,打一成语。(提示:是和乘飞机有关的)
师:(出示第二单元八个成语)同学们,老师出的谜语,谜底就在这八个成语之中。
生:谜底是“有机可乘”。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因为航空公司开业,就有飞机可以乘坐了。
师:对!祝贺你。但老师要问你一个问题:“‘有机可乘’的意思是有飞机可以乘坐吗?”
生:不是的!它的意思是有机会可以利用。
师:你说得太好了!“有机可乘”的意思是有机会可以利用,有空子钻。理解成语不能光看字面,要深入到成语的内部,从整体上去把握,还要联系相关句子进行理解。(熟读八个成语)
师:现在我们来说说其余七个成语的意思。请同学们编谜语,让老师来猜猜,好不好?
生:好。
师:你们从其余七个成语中选择一个编谜语(水平高的可以编两个、三个)。老师来看看哪位同学设计的谜语最有意思。
生:哑巴。
师:有口难言。
生: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师:有志竟成。
……
师:刚才我们进行了有趣的猜谜语活动,不少谜语编得非常精彩,不记下来十分可惜。现在把你认为有意思的谜语记在书上,回去考考爸爸妈妈,好不好?
生:好!(学生整理谜语)
三、 讲述故事,巧妙点拨
成语的出处不同,含义的深度也不同,源于典籍的比较深奥,来自民间的比较通俗。所以教师别让学生死背释义,可用讲述故事的方法创设情境帮助理解成语的意思。教材所选的成语不少就是典故、寓言或神话,课前让学生准备成语故事,课堂上让学生说一说、听一听这些故事,故事这种形式本来就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故事的内容学生很容易记忆,自然也就明白了成语的意思。
1.课堂中多设计开放问题。
尽量多设置一些能促进学生多向思维、个性思考的开放性问题,摒弃强调“答案唯一性”的限定性的问题,为学生驰骋思维、放飞思想、奔放个性提供广阔的时空。如教学《蚂蚁和蝈蝈》这课时,可以这样提问:“读了这篇课文后,你想说些什么?”这是个富有弹性的、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认识和已有的知识,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地作出回答。这样开放性问题情境的创设,犹如一强劲的催化剂,有力地催促个性的种子破土而出,茁壮成长。
2.课堂外多强调自读反思
注意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对学习的期待”强化“对自己读的反思”。学习过程的自我把握、反思和调控,是学生形成学习能力、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有效方法。一般地说,实现反思和调控有三个途径:一是学生个体单独完成,即自我思考,我的理解最正确吗?我还有不同的见解或更有说服力的答案吗?我能不能换个角度或方法想想、做做……以此调整和深化学习活动。二是学生间的合作交流,让学生发现其他同学在理解思维、方法等方面的独特之处,寻找自身的不足及原因,并获得调整思路、修正认识、改进方法的启示,达到集思广益、相互启发、加深对课文内容理解的目的。三是教师的点拨和调节。如教学《四季》时,先让学生读课文思考,再问读了每一个节后你知道了什么?每个季节各有哪些变化?最后让学生按课文中其中一节的样子编儿歌,这样启发会使学生自觉地对自己的阅读过程进行梳理和反思,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通过自我的把握、反思和调控,逐渐深入,逐步全面。
3.活动中多进行自主实践。
在学生理解了课文的思想内容,感悟了课文的语言形式后,应及时地让学生把知识运用到自己喜欢的实践方式中,从而促进语言材料的内化,使情感得到升华。这种实践可以是听、说、读、写,也可以是演、画、唱、跳。如教完儿歌《九九歌》,我让学生边演边读,在演中受到感染,读有启发;又如教学《小雨点》时,可结合课后题目,让学生描一描、画一画、说一说小雨的情景,在演、描、画、说的过程中充分张扬个性。
二、让奔放的个性在课堂外盛开
“实践出真知”。没有什么比亲手摸一摸,亲眼看一看,亲口尝一尝,更能真切地获得感受。先进入文本,再跳出文本,走向生活,是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努力的方向,也是让学生真正实现个性奔放的有效途径。如在教学《春天来了》时,可以鼓励学生走出家门去公园、野外观察大自然的变化,即通过各种活动引导学生进入社会,走进大自然,使他们的语文学习与社会、自然紧密联系,并得到真实的感受,发表个性化见解。
三、让奔放的个性在作业中展现
1.淘汰机械性练习,推行研究性作业。
在教学中教师布置的机械性练习容易使学生掌握的知识成为死的、惰性的知识,难以灵活应用。那么以获取信息为目的的作业设计,以课本为中心又不局限于教材,强调以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作业取代虚拟情景问题的解决,则可以促使作业功能从识记为主向理解运用发展,使学生灵活运用知识。
2.淘汰消遣性活动,推行寻找信息源活动。
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要将学生的整个生活变成语文学习的场所,使消遣性活动成为充分利用各种渠道获取知识的活动,促进学生自觉地从各种渠道获取知识,在积累、交流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如在识字这块内容中,让学生专门用一本本子摘录广告、商场、书籍中的字词,并请教家长或老师讲解它们的意思,然后在四人小组中交流、展示,进一步提高获取信息的自觉性。
3.淘汰单一性作业推行多层次性作业。
作业布置应该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变单一性作业为多层次性作业。如在上《蚂蚁和蝈蝈》这课时,基础好的学生具体地说说自己的想法,为什么这样想;基础差的则要求只说一句完整的话;如果个别学生有能力写,就更好。在多层性作业实施的同时,各种程度的学生都得到应有的发展。
四、让奔放的个性在评价中诠释
如果评价总是以教师为中心,则对学生的个性发展显然是很不利的,传统的教师评价就像是金玉良言,学生都趋之若鹜,导致学生同一化地发展。学生是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个性,要促使其个性化发展,育人者就要从各个方面评价学生。
1.换个眼光欣赏学生。
父母把自己的理想和希望都倾注在孩子们的身上,虽然偶尔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不合理现象,但父母都会选择理解和宽容,并谆谆教导。老师应该像父母一样,用欣赏的眼光审视学生,把学生的每一个新的动作、每一句新的语言都加以不同的诠释。
关键词 发展性评价;小学;科学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将评价改革作为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并提出了: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和谐发展。因此,我把评价看成了教与学的主要的、本质的、综合的一个组成部分,并把评价作为与教学过程并行的同等重要的过程贯穿于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
一、营造良好的评价氛围,激发学生主动参与
发展性评价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它具有反馈调节、展示激励、记录成长、积极导向等功能。但是,能否有效地发挥这些功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评价活动中被评价者的心理状态。因此,为了使学生参与评价的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我充分利用显性的教学环境营造浓浓的评价氛围。如:在黑板的左上角开辟各小组专栏,每节课根据各小组成员表现采用加星的方式对学生的常规、课堂发言、倾听等进行及时评价,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常规。每一面教室的墙壁,都是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星星园地”,一颗颗闪闪发光的星星扶摇直上,它记录着孩子们的点滴进步。“我能行”的小展台,让孩子们随时可以把自己认为最好的作业、有创意的作品、满意的答卷贴上去。他们在这个空间里自主取舍,比较反思,以此来激发学生参与评价的欲望,也从相互的自评与他评中找到自己的优势和薄弱环节,进而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从而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
二、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促进学生发展自我
发展性评价注重学生本人在评价中的作用,在实践中,我从评价目标的确立直到评价的信息反馈,都使学生始终以主体身份参与其中,让他们了解所要解决的问题和如何评价的方式。因为只有在主体参与中,学生才能更清楚地认识自我,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才会得到不断提高。
(一)自己评价自己,敢于正确对待自我
自己评价自己是重视评价对象的主体地位的重要表现。而正确客观的估量、评价自我也是学生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就比如家庭作业,我会尝试让学生对自己的作业“自定目标,自我评价”。作业前,学生自己给自己订个目标,要得几颗星;作业完成后,让学生自己给自己打星,看看自己离当初的目标还有什么差距,每次作业都会成为学生自我评价的机会,另外,考虑到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个性、差异及特长,我还注意在教育中给孩子提供正确的评价自我,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从而让孩子尝到成功的体验。比如有一次,在上《蚂蚁和蝈蝈》时我请几个同学上台分角色表演,其中有一位是说话吐字不太清楚,学习成绩不太理想的孩子。可我知道他爱表现自己,果然,他把小蚂蚁背、拉的神态和蝈蝈一蹦一跳的动作表演得惟妙惟肖,我带头给他鼓掌,教室里响起了一片热烈的掌声。我问他:“你觉得你表演得怎样?”他兴奋地说:“我觉得我演得很好!”这时,他早已把自己的缺点忘在脑后了。后来,只要有角色表演的机会,他都非常积极参与。事实证明:在自我评价中,同学们不但增强了自信心,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学会了自我欣赏,而且学生对自身建立了更为客观、全面的认识,从而促进其进一步的发展。
(二)同学评价同学,学会互相欣赏
心理学告诉我们,只有在他人的评价中,才能不断调整自我的评价。在评价中,我不仅让学生自评,而且让学生互评。
例如:在怎样评价语文课堂学习时,通过师生讨论及整理,形成了一个班级评比表:
这个评价表在每节语文课后由学生自评,一周后经小组内的同学互相评议,得“真棒”的,由小组长(小组长可轮流当)给组员奖一个大果实的印花。对表现突出的同学还分别发给“知识小灵通”、“小百灵鸟”、“未来小书法家”、“创新大王”、“进步之星”等星星,并让同学写上一句赞美自己的话,然后当着大家的面把星星贴在“园地”里。
刚开始,很多同学不知道该如何评价别人,有时甚至在评议中发生争议和冲突。如有一次,有一个小组在为一个同学能否得“星”争论不休:“我不同意他得‘星’,因为他上课发言不够积极。”“我同意他得‘星’,我们小组学习好,是因为他组织得好。”这个同学究竟能否得“星”?我抓住这个机会,引导学生要客观公正地评价自己和他人。我把争论拿到班上,请其他同学评价。有的同学说:“我同意他得‘星’,因为看人要多看优点,只要优点大于缺点,就可以得‘星’。”还有的同学说:“他这个星期的发言次数比上星期多了,而且有一次发言还得到了老师的表扬,我们应该鼓励他。”通过这样的小组组评议,学生体会到什么是真诚,懂得了赞美与欣赏别人,学会了宽容。
三、捕捉最佳评价时机,让孩子快乐成长
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告诉我们,当学生某种良好的行为出现之后,如能及时得到相应的认可,就会产生某种心理满足,形成愉悦的心境,并使同类行为继续向更高层次需要做出积极的努力。因此,在教学中,我除了让学生自评、互评,更多的是捕捉评价时机,用满怀希望的目光,喜爱学生的动作,激励性的语言对学生进行即时、即地的评价。如:我们班的邹霖柯是个知识非常丰富的孩子,他经常在课堂上说出大家不知道的知识,我会对他说:“你很好学,知道的知识真多,真是一位小博士!”从此小博士就成了他的雅号,对爱动脑筋的孩子,我会说:“你真会学习,一个个拦路虎都被你打倒了!”当学生读得不是很理想时,我也会说“读得真好听,老师要感谢你的爸爸妈妈给了你一副好嗓子,不过要是加上表情就更加能传情达意了,不信,你试一试!”有时,学生答题说错了,我会说:“答题错是正常的,老师相信你会说得好,没关系,再说一次!”实践也证明:这种评价低起点、小目标、勤评价、快反馈的做法,学生最感兴趣,最容易接受,也最能拨动孩子的心弦。
参考文献
小学生昆虫记读后感1我读了《昆虫记》一书后,我知道了《昆虫记》的作者法布尔生活在一个农村家庭里,生活条件很差,但是他仍然生活的很快乐,因为他可以在大自然中尽情地玩耍,学到许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
法布尔七岁时就被父亲送入学堂,在外头野惯了的小法布尔一时难以收心,所以一开始的时候成绩不好,但是小法布尔是个很有志气的人,不甘心落在别人后面,别人花一分精力,他就花两分精力,他的成绩就慢慢追上来了。
三十一岁的时候,他担任了教学工作。有一天,他带着孩子们在外玩,看见了一个蜂窝,回想起他的童年,写出了《昆虫记》。
《昆虫记》分蜘蛛的故事、蟋蟀的故事、蝉的故事和松毛虫的故事。其中,蜘蛛的故事最为精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里面详细描写了塔蓝图拉毒蛛、虎纹园蛛、狼蛛和蟹蛛等蜘蛛的生活习性和外貌特征,比如蟹蛛捕食时,会用两只长长的脚一边转动猎物,一边用丝缠绕猎物,直到猎物不能动弹后,才用嘴上的吸管,吸取猎物的汁液。还有塔蓝图拉毒蛛,会编织一张大网,等猎物撞上来后,它就会先用它的毒牙毒晕猎物,然后慢慢地享用。
读了《昆虫记》一书后,不仅让我大开眼界,知道了自然界还有那么多的昆虫,而且,每种昆虫都有自己奇特的本领。还让我学习到了作者的热爱生活、勤于观察和不甘落后、刻苦钻研的精神。使我深受启发,我要学习法布尔的这些精神,努力学习,今后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小学生昆虫记读后感2法布尔是一位法国的科普作家。他是法国第一位深入研究昆虫的科学家。他把毕生精力都投入到了研究昆虫本能与习性。经过了多少个日日夜夜,终于写成了《昆虫记》这一本著作。
《昆虫记》第一个特点就是,法布尔是亲身实践的,体现出了法布尔对于昆虫研究的严谨性。这从中也体现出了法布尔热爱真理。所以他在编写《昆虫记》时一贯“准确记述观察得到的事实,既不说废话,也不少一个字。
在法布尔的那个时代,动物学家就是在给动物做解剖。昆虫学家则是把昆虫钉在木板上,再浸在烧酒里拿着放大镜仔细观察。却很少思考昆虫这个部分干什么用。法布尔却深入观察昆虫的的生活习性,行为举止。将自己变成了“虫人”。他深入昆虫的生活,用田野实验的方法研究昆虫的本能和习性,探究昆虫的本能和习性,探究生命的本质。
《昆虫记》的第二个特点是语言的生动体现了很高的的文学性。《昆虫记》被认为是“科学与诗的完美结合”。法布尔把毕生从事昆虫研究的经历其成果大部分用散文的形式写了出来。在表现手法上,主要以拟人化的手法使昆虫具有想象力和爱憎感情。读来会感到身临其境
《昆虫记》的第三个特点是昆虫会思考人类,体现了很强的思想性。法布尔凭借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描虫、悟虫,以虫来反观人类。他笔下的昆虫世界仿佛就是人类的缩影。在法布尔看来一切自相残杀,是违背人类法则的,而人类对昆虫呢?孩子们非常喜欢听到他们踩踏虫尸而发出的脆响。
所以,任何时候人类都不能违背人性和道德去做一些悖于自己法则的事。
小学生昆虫记读后感3我第一次看《昆虫记》还是一年级的时候,那时,我还有点看不懂。妈妈鼓励我说:“这本书是法国一个很名的昆虫学家写的,是世界名著呢!你只要多读几遍就会发现这本书很好看。”
于是,我用心地去看。果然跟妈妈说的一样,这是一本非常有趣的书。我深深地被它吸引住了,每看一遍都有新的收获,真是百看不厌啊!
一打开书,我首先被有趣的题目吸引住。《大自然的清洁工》、《穷凶极恶的刽子手》、《行为诡秘的隐士》……我接着往下看,发现它们其实就是我们熟悉的粪金龟、螳螂、蝎子。
看着看着,我似乎来到了昆虫的世界。我看到了阴险的萤火虫正在吃蜗牛;小小的菜青虫在一片绿叶上吃着自己的卵壳;被管虫正忙着做它那件三层的外衣。我听见蟋蟀在青青的草丛中,放声歌唱;金龟子正在说悄悄话;孔雀蛾为找对象而争吵……
《昆虫记》还让我明白了观察和耐心对学习来说是多么重要。法布尔为了观察昆虫,经常几个小时一动不动,有时为了观察昆虫的一生变化,还会连续跟踪观察好几年。可以说,没有耐心观察,法布尔就不会成为昆虫学家,也就没有了这本世界名著—《昆虫记》。
《昆虫记》真是让我大开眼界,受益匪浅。
小学生昆虫记读后感4这篇文章主要写了:蝈蝈儿是夜间出来活动,它长得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白颜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和它的大额是它的攻击性武器。
蝈蝈儿有时吃莴苣叶,但是并不喜欢,有时没东西吃的时候,它们还会吃点草呢。它最喜欢吃蝉的肚肠,鳃角金龟等昆虫和其它甜食,如果给它一片梨,它会立即霸占着,不让其他同伴抢,等自己吃饱了以后,它会自动让开,让同伴吃,自己躺在沙堆上,用带有唾液的的爪子擦擦自己的脸。
因为蝈蝈儿一天大部分都在休息,在夜间,蝉睡着的时候,这些绿行侠很顺利地就能完成屠杀。它的屠杀步骤是:先把蝉咬着死不松口,再用头伸进蝉肚子的深处,一点一点地把蝉的肚肠拉出来。吃完了昆虫以后,那只昆虫的尸体只剩下了断掉鞘翅、头和脚爪。
通过这篇文章,我读懂了:蝈蝈儿很勇敢,它不仅是歌唱家,还是捕食家呢!我学到了很多学不到的知识。我可以想象作者很爱观察,不论春夏秋冬,不论白天和黑夜,他付出了许多汗水和心血,才能写出美好的文字,让我了解了奇妙的昆虫世界!
我的愿望是长大也像他一样,成为一名昆虫学家,长大可以给更多的儿童展现他们想不到的知识。所以我现在要好好学习,养成仔细观察、专心研究的好习惯,跟老师好好学写文章。
小学生昆虫记读后感5《法布尔昆虫记》这本书是一本非常有观察性的书,书中描写了许多昆虫的生活习性、饮食习惯、产卵方式、孵化过程、居住习惯和建造家的过程。
读了这本书,我发现螳螂是最凶猛的昆虫。据我了解,螳螂有两把巨大的臂刀,而且头可以360度旋转。捕猎的时候,它会用一对翅膀不停地摩擦,发出可怕的声音,让其他昆虫感到害怕。此外,螳螂攻击的速度快得惊人----它可以瞬间用两把臂刀钩住猎物的身体。
在这本书里,寿命最短的昆虫是一种很漂亮的飞蛾。它们的寿命只有一两天长,在这一两天中,它们不停地寻找配偶。有些找到了,有些就死在了寻找的路上。
最能辨别方向的就属蜜蜂了。就算它们飞到了1000公里以外,也可以找到回家的路。
不管是什么昆虫,它们的妈妈都是非常伟大的。产完卵以后,昆虫妈妈会一直守候在小宝宝的身边,就算身体虚弱,警惕性也不会减弱一点。
在这本书里,我了解到了许多以前不知道的昆虫,也知道了他们各自的特点。
小学生昆虫记读后感6暑假的时候,爸爸妈妈给我买了一本法布尔的著作——《昆虫记》。我一看外面,没什么兴趣。可一看书的内容,我却爱上它了。
“微项目”基于对每学年、各年级、各学科“关键素养”的分析与把握,具体落实的过程要体现三个“精”。
1.精心设计
如语文学科的关键素养,组织教师研制,专家论证,最终梳理成“听说”“朗读理解”“写字”“作文”四个板块。就“朗读理解”而言,本学期为:一年级下学期朗读课文、四年级下学期朗读课外材料、六年级下学期默读课外材料。从“安排缘由”“该达到的要求”“教学策略例举”“素养检测”“前延后伸”五个层面,进行把握与检测。
2.精当操作
每月一个重点,如四年级下学期朗读课外材料,要关注诗歌的节奏韵味,或童话的语音语调,或写景文的边读边想象,或叙事文的人物说话语气等等。既延伸了课堂内容,又实践了课外朗读,成效比较显著。
3.精彩展示
小组在期初和期末进行朗读检测,两次考核体现内容和激励的坡度,体现学生朗读和概括水平的提高。班级开展“今日我播报”“美文欣赏”等活动,学校教研组在期末以PPT展示“微项目”研究历程,评出先进,给予奖励。
二、微课例
课堂是研究的活力所在。我们变单一的教研课为多元的研讨课,尝试以“微课例研究”为主的多元化研究,如课堂观察、师生访谈、实证研究、同题再构、课例研究、实践探索等等。就“微课例研究”而言,凸显两个“走向”。
1.走向科学规范
我们组织教师学习科学规范的微课例研究,如聘请教研室做微课例专题讲座,组织学习《吴江教育》上刊载的“微课例”材料,指导规范“微课例研究报告”的撰写与表达。
2.走向主题研究
如低年级的关键素养“朗读课文”,学校教科室、教务处、教研组对此进行了切片式的“课堂观察”。观察前期,组织学习朗读教学的相关理论和前沿信息,制定了“低年级朗读指导有效性观察量表”,预设了朗读指导描述、朗读指导策略、朗读形式和简要分析四个维度。例如阅读课《蚂蚁和蝈蝈》观察结束后,观察组成员围绕主题进行交流讨论,提出跟进意见,执教者收获很大,大家进一步认识到:应该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朗读方式,帮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变无声的文字为充满魅力的有声语言,真正走进课文,享受语文学习的快乐。
三、微课程
1.阅读活动
一是校园阅读节活动。学校已连续举办了五届阅读节。2015年4月的第五届阅读节以“享受阅读”为主题,阅读节在欢快活泼的歌舞《和快乐在一起》中开幕。各年级的“人物出场秀”精彩纷呈,“小哪吒”“葫芦娃”“小红帽”“花木兰”等一个个经典故事中的人物形象,赢得同学们阵阵的喝彩。唐诗吟唱、《没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的诗歌朗诵、“静默阅读三十分钟”等等,活动丰富多彩。值得一提的是,每届阅读节都有传统的保留项目,如“挑战作家我能行”“梦想剧场”“图画书阅读专场”“经典电影相约星期三”“寻找最美阅读身影”“连环画创作大赛”等活动,旨在引导学生更好地享受美好的童年阅读时光。
二是图画书阅读专场。张学青名师工作室成员执教图画书阅读课《老虎先生来撒野》,图画书研究专家彭懿先生为大家作《七步读懂图画书》的专题讲座。学校把图画书阅读列入低段的语文阅读课程,并初步构建了个性化的图画书阅读课程。
三是好书美文推荐。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好书推荐会、阅读交流会等等,学校则启用了阅读存折卡,所有的学生每学期人手一份,根据推荐的书目进行读读记记,进一步享受经典,享受快乐的童年。
2.课程创生
一是儿童诵读课程。学校先后成立了儿童诵读课程项目组,负责确定经典诵读材料的选择原则和编排体例,进行儿童诵读课程教材的开发与诵读活动的推进工作。为了优化诵读教学,我们还在低中高三个年段同时推出了研讨课,大家在一起切磋教学方法,并进行了有效的尝试:熟读成诵,持之以恒;不求甚解,会意得言;适当指导,读思结合;活动引领,激发兴趣。朗诵会、背诵比赛、诵读表演等等,激发了孩子们参与的热情,也促进了师生的共同成长。
二是读写绘课程。在一、二年级的课程表中,每周专门有1节课用于实施读写绘课程。一学期安排16本图画书的故事讲述,基本上每周1本,小学低段4个学期,共有64本图画书。这些图画书的选择,遵循好读易懂的原则,围绕爱、成长、幻想、游戏等儿童喜欢的母题,以内容或结构为单元进行适度整合。整个主题单元又呈现一定的序列,如《我上学了》《我爱我家》《认识你自己》《智慧棒棒糖》《我和你》《别样的爱》《梦想》《学会调节与交流》《学习面对变化》《儿童哲学》《生命的终点》等等,同一主题下有若干本图画书,每一本图画书的内容又各有侧重。
课程的评价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读写绘学习单。形式与内容多样,有的以提取信息为主,重在培养阅读力;有的以编织故事为主,重在放飞想象力;有的以链接生活为主,重在发展初步的内省力;有的以模仿语言为主,重在提升表达力。二是活动展示。主要有“故事大王”赛、“挑战作家”赛等等。学生编写的《教你用好50本图画书》,在吴江区第三届中小学校本课程评比中获得一等奖。
四、微评价
1.一师一卷“关键素养”的评价
一抓“试卷编制”,杜绝四种现象,即“一组一卷”的现象、网络下载试题的现象、期末试卷简单化的现象、校区间“抄袭卷”的现象。二抓“关键素养”,着力于修订、研发和实践。三抓“七认真”,实施“底线自查”和“重点细查”,期末试卷进行抽签答辩。
2.“阅读力”的专项测试
六年级语文备课组组织了“吴江实验小学六年级学生语文阅读力测试”,试卷内容有三个板块:图表阅读《药品说明书》,占6%;说明文阅读《金鱼史话》,占24%;文学阅读《钓鱼》,占20%。七个班级的得分率分别是74.12%、79G、73%、76.7%、77.8%、77.4%、75%。通过分析与反思,我们对每个班的阅读情况提出了具体的建议:有的班级在“阅读中直接提取信息、对全文的把握概括、对文本的整体感知力”这几方面相对薄弱,有的班级在“挖掘、理解文本的能力”方面要加强培养,并且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的措施。
3.PISA专题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