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外运动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07 15:00:1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户外运动总结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户外运动总结

篇1

一年来后勤保障团队为每一次活动提供了高效一流的服务,金银滩200多人同时就餐,大通滑雪场178人同时就餐,在云南、四川、甘肃、内蒙、海南都留下了青海户外人对于本土美食的传播与经典诠释,让我们有信心去组织、接待更大型的户外活动、赛事。

最重要的是大家对于我们团队的支持,信任,理解和帮助。那么多快乐的日子和大家一起渡过,每个人都是活动的参与者,不分彼此,每一次活动都像一个大家庭般的和谐共处,三亚户外领队小杨说:你们的玩法超前、状态顶级、彼此关系就像一家人。

这也是我们力争追求了的效果,户外,是一种运动,但我们想要做的是让户外变成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生活态度,释放压抑的沉重,解开包裹着的隔阂,调和忽视了的亲情。

明年,我们会继续秉承快乐户外的理念组织大家去山野林间享受美好周末时光,策划中长线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寻找合作伙伴走出国门,体验异国风情品赏资本主义的腐败日子。

篇2

1、户外运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的必要性

1.1、应对危机的主要选择

近年来,我国户外运动的参与人数越来越多,与此同时,由户外运动引起的人员伤亡事件也不断发生,户外运动突发事件的频繁发生,不仅考验着参与者突发事件应对能力,同时也考验着我国对突发事件的处置水平。就目前而言,我国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还存在一定缺陷,关于户外运动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更是不完善,从而导致户外运动发生突发事件后,无据可依,而户外运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的制定、完善,能为突发事件处理提供指导,使其成为应对危机的主要选择。

1.2、提高危机处理能力的重要方式

对于危机,最好的处理方式就是防患于未然,但是对于危机事件,处理和防范本身是一个量变对质变的过程,对于危机的应对,不仅仅是为了解决本次危机,更是为了提高下次危机的防范能力。对于户外运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的建立,能使得户外运动突发事件更加系统、规范的处理,并对每次突发事件处理情况进行总结,实现户外运动突发事件被动应对到主动防范的转变。在网上经常可以看到户外运动突发事件引起人员不幸身亡,其主要原因是户外运动突发事件发生后,没有相应的危机处理能力,对于户外运动突发事件的应对缺乏规范指导,导致户外运动突发事件的实质性问题得不到解决,只有制定完善的户外运动突发事件应对机制,才能全面提高危机处理能力,降低户外运动突发事件引起的损失。

2、我国户外运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现状

2.1、户外运动危机意识不强

当前我国户外运动危机意识普遍比较低,我国的户外运动虽然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但真正兴起在最近几年内,到时人们对户外运动的认知仍停留在最初的阶段,忽略了自然变化对户外运动的影响,对于户外运动危机观念更是少的可怜。另外对于户外运动的参与者,大多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缺乏必要的户外运动突发事件应对能力,而户外运动的俱乐部,也大多以盈利为目的,过于注重户外运动活动组织,忽视了户外运动危机,从而增加了户外运动突发事件发生率。

2.2、户外运动应急管理组织结构不完善

对于户外运动应急管理组织结构,其本身是建立在户外运动突发事件上,在我国户外运动属于体育总局登山运动管理中心管理,并没有针对户外运动突发事件,制定专门的应急管理机构,这就导致户外运动突发事件发生后,缺失专业的指导。同时,在发生户外运动突发事件后,并不能派遣专业的救援队伍进行突发事件处理及人员救援,这就对户外运动突发事件处理效率造成极大的影响。

2.3、户外运动应急管理机制不科学

目前,我国的户外运动管理的相关制度仅仅是针对户外运动俱乐部、教练技术人员、出入境户外运动等制定的,并没有系统性的制定户外运动突发事件管理机制,而关于户外运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也是参照体育赛事突发事件和群体活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确定的,并不能完全适用于户外运动突发事件处理,从而导致户外运动突发事件处置缺乏规范,影响了户外运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水平的提高。

2.4、户外运动应急管理救援措施不专业

对于户外运动,其本身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因此,对户外运动应急管理救援有很高的要求。在进行户外运动突发事件应急救援时,不仅需要救援人员有专业的救援知识和救援技巧,还需要有科学的救援设施、通畅的信息交流等,这样才能保证户外运动突发事件应急救援活动的高效开展。就目前而言,我国户外运动应急管理救援体系并不专业,很多时候需要户外运动参与者自主救援,或者依靠当地的民警进行救援,其救援知识、水平较低,救援设备落后,从而对户外运动应急救援造成一定影响。

3、我国户外运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的构建

3.1、构建户外运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的原则

在构建户外运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时,必须遵守以下几点原则:(1)以人为本原则,户外运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的建立就是为了减少人员伤亡,降低财产损失,因此,在构建户外运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时,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2)快速反应原则,对于突发事件,必须做到快速响应,有效组织,因此,户外运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必须快速响应,反应迅速,从而降低损失。(3)专业处置原则,户外运动突发事件往往与自然环境有很大的关联,因此,在处置户外运动突发事件时,必须由专业的队伍进行,实现户外运动突发事件的专业化处置,以此提高户外运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水平。

3.2、户外运动突发事件预警机制的构建

对于突发事件,往往是由于多种因素累积在一起,在特定的诱导因素下爆发的,因此,应对突发事件的最好措施就是将这些因素或者诱导因素消除。为全面提高户外运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水平,必须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户外运动突发事件预警机制,并加强危机教育,提高户外运动俱乐部、参与者的危机意识,并制定完善的信息监测系统,及时收集全面、准确的应急管理信息,避免因信息不通畅,造成损失。

3.3、户外运动突发事件应对机制的构建

对于户外运动突发事件应对机制,首先要建立相应的应急指挥机构,对户外运动突发事件进行统一指导,快速控制危机,处理危机。其次,要及时公开突发事件的最新动态信息,在网络时代下,信息传递十分迅速,只有公开突发事件的最新信息,才能避免谣言的产生,为突发事件的处置提供民众支持。再者要,鼓励非盈利机构积极参与事故救援,充分发挥社会的作用,实现灾害共同治理、共同化解。

3.4、户外运动突发事件善后修复及评估机制的构建

户外运动突发事件的发生具有偶然性和临时性,不同地区的救援要求有所差异,因此,要注重户外运动突发事件的善后修复,首先要加强不同区域之间的合作,以此提高各个区域救援队伍的专业水平和救援能力;其次要明确危机事件处置后的工作目标,立足长远,总将事件,加强预防,并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减少突发事件带来的负面影响,恢复正常工作。另外,要制定相应的户外运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评估机制,对户外运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情况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价,分析存在的不足,加以改正,并不断总结,全面提高户外运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水平。

篇3

1.引言

户外活动是指以自然环境为场地的,带有探险性质或体验探险性质的体育活动项目群。起源于18世纪欧洲的法国著名科学家德・索修尔为探索高山植物资源而进行的登阿尔卑斯山顶峰的活动。早期的户外运动其实是一种生存手段,科考、采药、狩猎、战争等活动无一不是人类为了生存或发展而被迫进行的活动。二战后,随着战争的远离和经济的发展,户外活动开始走出军事和求生范畴,成为人类休闲旅游和提升生活质量的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户外运动作为理想的体育休闲手段,正以一种更加自由、随意的运动方式,越来越受人们的喜爱,参与的人数也越来越多。

2.浙江省户外运动现状

浙江省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势西南部高,东北部低,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呈梯级下降。西南部为平均海拔800米的山区,1500米以上的山峰也大都集中在此,龙泉县境内的黄茅尖,海拔1929米,为本省最高峰。全省70%为山地,地貌形态为中山丘陵,中部以丘陵为主,大小盆地错落分布于丘陵山地之间,诸多中山位于西部和南部。省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气候宜人。全省年平均气温15℃-18℃,森林覆盖率达59.4%。

优越的地形、良好的气候为浙江的户外运动创造了独有的环境条件。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参加户外运动的热情不断高涨,户外运动成为热门话题。浙江省现有上百家不同特色的户外运动网站,其中不少是十分专业的,这些网站一直在组织不定期的户外运动,而且每期参加的人数都十分可观,那些以休闲旅游为主题的户外运动更是每期爆满。可见,户外运动已经在浙江得到广泛开展,为此户外运动指南地图在浙江省已具备一定的市场。

3.户外运动指南地图的技术支持

在户外运动30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地图一直是参与者必备的辅助工具,国外的户外运动指南地图随着地图科学技术的进步得到比较快的发展,各种形式的户外运动专用地图被广泛应用。这些地图,基本上都是在标准地形图的基础上加绘专题要素而成,具有一览性、可量测性、直观性等基本比例尺地形图的主要特性,属于比较正规的户外运动指南地图,在户外发挥了较好的行动指南作用。国内很少见到专门的户外运动指南地图,加之大比例尺地形图属于保密地图,户外运动者很难找到合适的地图,只能寻找一些写景画、线路示意图、简易地图或小比例尺地图代替。户外运动者还经常自制简易的出行指南图,大多在复印的地图上做些简单的标注后形成。

但这些指南地图,均存在以下缺点:

1、具有野外导向的地物太少,大多没有表示最实用的地形,地图内容及表示方法不够规范。

2、详细程度不够,地图比例尺与实际应用不协调,大多为示意图,只能用于概略的行动指南。

3、这些图都无法用于手持GPS。

4、缺乏户外运动指南地图应有的精度,遇到户外运动者在外发生紧急情况时,应急指挥中心很难进行准确定位。近年来,我省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多种比例尺电子地图数据库已经建成,目前测绘与GIS技术手段比较先进,开发多种使用方式的浙江省户外运动指南系列地图的时机已经成熟,从而满足我省快速发展的户外运动对专题地图的需求。经过多年的测绘信息化建设,我省已积累了大量的地理信息资源。通过在应用中不断对电子地图数据库进行更新与维护,使其拥有了比较好的现势性,更为快速编制各类指南地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由于不同比例尺电子地图上地理要素的详细程度差异很大,在编制户外运动指南图时,应选用合适比例尺数据源来编制不同用途的指南图。

4.户外运动指南地图的编制现状

近年来我院为了满足全省群众丰富的户外运动的需求,通过不断地探索和总结,根据户外从事的运动项目和户外运动涵盖的范围, 已相继推出了浙江省户外运动地图的多个不同系列,如《浙江省自驾车指南图》、《浙江省古道探秘指南图》、《自行车运动指南图――环千岛湖》、《浙江摄影采风指南图》、《浙江省古道探秘指南图――仙霞古道》。随着欢迎程度的增加,我院又继而开发了地、县级户外运动系列地图,如《金华采风摄影指南图》、《金华农家乐指南图》、《金华自驾游指南图》、《金华骑游指南图》、此外还编制出版了《京杭运河休闲指南图――杭州段》,还有类似赏花品茶及探访农家乐等户外休闲地图。

5.编制前景展望

篇4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3)01-0056-04

一切科学都是由概念组成的理论体系,而概念又是构成人类思维的“逻辑细胞”,是思维的基本单位。如果概念不明确,就很容易把一些相邻的事物或现象混淆,而无法掌握科学的实质,无法运用科学的规律指导实践。本文拟在总结与反思国内外学者有代表性定义的基础上,揭示”户外运动”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1 国内对“户外运动”概念的阐述

1)从运动项目角度的阐述。

从运动项目的角度来界定“户外运动”概念的主要可分为两类:第1类认为“户外运动”是在自然条件下进行的体育活动,持有此观点的有王莉等[1]、陶宇平[2]、夏征农[3]和董立[4]等;第2类认为户外运动是指在自然场地进行的一组集体运动项目群,此观点主要来源于中国登山协会在申请户外运动成为我国正式开展的体育运动项目时对户外运动所下的定义,持有此观点的有孙班军[5]和董范等[6]6。

第1类的定义将户外运动仅局限在自然条件下开展的,实际上户外运动项目发展到了一定的阶段会逐渐引入到室内的模拟自然环境当中进行,违背了下定义的规则,犯了“定义过窄”的错误;第2类的定义将“户外运动”概念扩大化,使任何在自然场地开展的集体运动项目都可称之为户外运动,也违背了下定义的规则。

2)从教育角度的阐述。

户外运动逐渐进入学校体育课程也引起了教育工作者对户外运动的重视,纷纷从教育的角度来界定“户外运动”的概念。操学诚和祖[7]和李正贤[8]等认为,户外运动是在自然环境中开展的,以户外运动的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为教学内容,以培养学生参与户外运动所需的素质为教学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实施的教育活动。教育工作者认识到了户外运动的教育价值,并将其视为一种教育活动。但仅把户外运动看作一种教育活动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对于一些人来说户外运动还是一种休闲游憩活动。

3)从休闲游憩角度的阐述。

受国内学术界掀起的休闲游憩研究热潮的影响,部分学者也开始从休闲游憩的角度对户外运动的概念进行研究。如齐震[9]认为:“户外运动是指人在与自然融合的过程中,借助于现代高科技手段,最大限度地发挥自我身心潜能,向自身挑战的娱乐休闲项目。”此定义将户外运动看作是一种娱乐休闲项目,认识到了户外运动是一种休闲游憩活动,但也忽视了户外运动也是一种教育活动。

综合来看,目前对“户外运动”概念的语言形式较为统一,基本上都用词组“户外运动”来表示。但还存在违背下定义的规则和认识片面等不足。针对“户外运动”概念界定出现的这些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第一,“户外运动”词语与其实践发展的矛盾性。不变的“户外运动”词语与不断发展变化的户外运动实践间的矛盾是准确界定“户外运动”概念的主要羁绊。因为户外运动实践从作为“体育活动”发展到“教育活动”和“娱乐休闲项目”,体现了户外运动涵义的不断深化和发展,但都一直用的是“户外运动”这一不变的词语。第二,户外运动理论基础的薄弱。目前,学术界对户外运动的研究对象、性质、理论体系和研究内容等问题还未达成共识,而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对“户外运动”概念的界定。第三,由于户外运动本身的复杂性及注重的角度不同,使得“户外运动”概念的界定具有多重观点[10],从而造成人们对“户外运动”概念的不同理解。

2 国外对“户外运动”概念的阐述

1)从运动项目角度的阐述。

户外运动是指在户外开展的体育运动[11]。英国素有“户外运动之乡”的美称[12]。苏格兰已在户外运动领域内产生了众多的世界级运动员,并且在自行车、马术、汽车拉力赛、定向运动、滑雪、射箭、皮划艇、帆船、公开水域游泳、登山和滑水等运动项目中获得了世界冠军和诸多奖牌;大量的户外运动参与者,不是为了获得杰出的成就或在比赛中获得成功,而纯粹是为了和友人们在清新的空气中欣赏美景[13]。国外对户外运动的理解较为宽泛,泛指任何在户外开展的体育运动项目。

2)从教育角度的阐述。

国外从教育的角度对户外运动相关概念的研究颇多且较为深刻,但并没有笼统用“户外运动”这一词语来表示户外运动之教育,而是用“户外教育(Outdoor Education)”这一词语来表示。并且在实践上,国外也将在学校或其它教育机构开展的户外运动称之为户外教育。而和户外教育概念容易混淆的概念还有冒险教育、主题式冒险和户外冒险教育等。

户外教育最为经典和被引用最多的定义就是Donaldson·G·E 和 Donaldson ·L·E[14]于1958年提出的“户外教育就是在户外的教育,有关户外的教育,以及为户外而教育。”这个概念告诉我们户外教育的学习地点、教授主题和教学目的,唯一的缺点就是在理解时会感觉到此概念无所不包。而Ken Gilbertson等[15]5认为:户外教育是一种在户外环境中开展的,强调多感官直接的体验,并综合与自然环境、社区环境和个人环境的接触来实现教和学的方法。持有类似观点的还有Katherine Joy Pinch[16]6和Arthur Owen Sanderson[17]等。从以上定义可知,户外教育是在自然环境中开展的教育活动,并且强调受教育者通过与自然环境的直接接触来实现教育。

冒险教育是指在类似荒野的环境或自然环境中实施的并以身体技能发展而促进人际交流或在户外冒险活动中提高身体技能的一种教育[15]8。持有类似观点的还有Dennis Eaton[18]、Priest Simon[19]和Chris Hodgson、Matt Berry[20]等人。可以看出,冒险教育强调的是通过冒险性的活动来实现教育目的。户外冒险教育是在自然、半人工或荒野环境当中开展的冒险教育[16]7。

主题式冒险是以活动为基础,以体验教育为框架,将原本在野外才能进行的冒险活动,经过主题化的设计,将攀岩、漂流、登山、露营等活动简化或改良成可在学校或一般场地进行的活动课程,只需简单的教具,或甚至不用任何器材都可操作。而且由原来只强调体能活动的取向,转而以培养个人成长与团队共同学习的取向[21]。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户外教育、冒险教育、主题式冒险和户外冒险教育间的联系及区别。根据冒险性可将户外教育划分为冒险教育和其它教育活动;根据开展的场地不同又可将冒险教育划分为主题式冒险和户外冒险教育等。

3)从休闲游憩角度的阐述。

从休闲游憩的角度对户外运动进行界定的概念有“户外游憩”、“冒险游憩”和“户外探索”等。

户外游憩是指在自由时间内自愿参加在自然环境中开展的,且突出人与自然环境有互动关系的游憩活动。持有类似观点的有Sessoms[22]、Driver和Brown[23],Ibrahim和Cordes[24],Moore和Driver[25]及Ryan Plummer[26]等。冒险游憩通常是指非机械性的、与自然环境有互动联系的、包含一定风险和危险因素、收益具有不确定性并且受参与者和自然环境影响的一系列户外游憩活动[27]。户外探索是在户外环境中依靠人力(非机械动力)开展的非消耗性游憩活动[28]。持有类似观点的有Ford[29]和Simon等[30]。

可以看出,户外游憩除了强调在自然环境中开展外,更加强调的是参与者与大自然间的互动关系。所以任何发生在室外的与大自然(自然环境)有互动关系的游憩活动均属于户外游憩的范畴。因此说户外游憩的范畴最大,而冒险游憩和户外探索都属于其中的一部分。冒险游憩和户外探索两者间互有交叉但并不等同,而是并列的关系。冒险游憩侧重于含有风险或危险因素的游憩活动,而户外探索侧重于依靠人力开展的游憩活动。

3 “户外运动”概念的厘定

3.1 “户外运动”概念的界定

户外运动的范畴很广,涉及到体育、教育和休闲游憩等领域,因此将“体育活动”、“教育活动”、“游憩”和“娱乐休闲项目”等作为户外运动的邻近属概念显得过于偏窄。户外运动不仅能以集体形式开展,也能以个人形式开展,所以将“集体运动项目群”作为户外运动概念邻近属概念也不确切。本文认为与户外运动最为贴切的邻近属概念应该是“人体活动”,即由人的四肢和躯干等肌肉群收缩所调控的身体活动,以此可以把户外摄影和野外观赏等带有微量手动操作的活动排除在外。

通过对国内外户外运动相关概念的分析和研究得知,户外运动主要是在自然环境或模拟自然环境中进行的,并且强调人与自然环境或模拟自然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另外,户外运动是一种人类创造的文化活动,不是以创造物质财富为目的的体力劳动,要和生产劳动区分开来。所以户外运动概念的种差就有3个,其一是“以自然环境或模拟自然环境为主要活动场地”,其二是“与自然环境或模拟自然环境有互动关系”,其三是“非生产性”。从这3大种差出发,就能把户外运动这种人的身体活动与其它的人体活动区分开来。将“户外运动”概念的临近属概念和种差整合起来,于是可定义如下:“户外运动是以自然环境或模拟自然环境为主要活动场地,并与其有互动关系的非生产性人体活动”。

3.2 “户外运动”概念外延的划分

划分是由划分的母项、划分的子项和划分的标准组成。划分后的母项和子项属于属种关系,子项必须具有母项所具有的本质属性。划分时也必须遵守下列的划分规则:(1)划分后子项的外延和母项的外延必须相等,否则会犯“多出子项”或“划分不全”的逻辑错误;(2)划分后的子项之间必须互相排斥,否则会犯“子项相容”的逻辑错误;(3)每次划分都必须按照同一个标准进行,否则会犯“划分标准不统一”的逻辑错误。

目前国内关于户外运动分类的观点主要有两种:一是董范等[6]8将户外运动分为空中项目、陆地项目、自然水域项目和综合项目;另一是孟刚等[31]将户外运动划分为水上户外运动、空中户外运动和陆地户外运动。董范等人的分类犯了“子项相容”的逻辑错误,因为以户外越野挑战赛为代表的“综合项目”开展的场地不仅需要空中,还需要陆地和自然水域,所以就出现了“综合项目”中包含空中项目、陆地项目和自然水域项目的问题;孟刚等人的分类犯了“划分不全”的逻辑错误,因为将以野外拓展和户外越野挑战赛为代表的综合型户外运动项目排除在外,与现实情况不符。现在就出现了以活动场地为划分标准的划分方法不能够解决所有户外运动项目的归属问题,所以本文认为以活动场地为划分标准的划分方法不适于当前户外运动的分类。

以人们从事户外运动的目的作为划分标准较为稳妥。人们从事户外运动也都有着鲜明的目的性,为了休闲游憩,或是为获得教育,根据各自目的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户外运动项目或活动方式。因此,按照以“从事户外运动的目的”为划分标准是有根据和有必要的。再用一种统合的思维方式将上文从不同角度描述“户外运动”概念外延的语词整合起来,可将“户外运动”概念的外延分别命名为户外游憩、户外教育和户外竞技运动等:(1)户外游憩是个体在闲暇时间内通过自愿参与而实现休闲娱乐、调节身心和发展兴趣爱好等目的的户外运动。(2)户外教育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实现增强体质、传授在户外进行休闲游憩和身体锻炼的知识和技能、提高综合能力等目的的户外运动。(3)户外竞技运动是以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和创造优异运动成绩为主要目的的户外运动。

另外,在区分某项运动项目是否是户外运动时,不仅要看运动项目的本身,还要看从事此项运动项目的目的。因为运动项目本身并不是划分的依据,并且还存在不同的划分标准下,即便是同一运动项目也可以有不同分类。以“冲浪”为例,并不能简单将“冲浪”划为“极限体育”或者“户外运动”,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划分。若参与冲浪主要是为了挑战人体的极限能力,那么可将之归为“极限运动”;若参与冲浪是为了休闲娱乐,可将之归为“户外运动”。

参考文献:

[1] 王莉,何世权,张慧峰,等. 对北京市户外运动产业发展状况的调查研究[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9):1159-1161.

[2] 陶宇平. 户外运动与拓展训练教程[M]. 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2.

[3] 夏征农. 大辞海·体育卷[M].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23.

[4] 董立. 大学生户外运动[M]. 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7.

[5] 孙班军. 山地户外运动[M]. 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2.

[6] 董范,国伟,董利. 户外运动学[M]. 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9.

[7] 操学诚,祖. 户外运动与青少年全面发展[J]. 中国青年研究,2006(6):25-27.

[8] 李正贤. 高校户外拓展训练课程安全问题研究[J]. 体育文化导刊,2008(10):98-100.

[9] 齐震. 休闲视角下的户外运动[J].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8,27(2):44-46.

[10] 孙永生. 户外运动[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0:1.

[11] Princeton University. outdoor sport[EB/OL]. http:///outdoor+sport,2011-06-11.

[12] Deborah A Wuest,Charles A Bucher. Foundations of physical education,exercise science,and sport[M]. 14th ed. Boston: The McGraw-Hill Companies,Inc,2003:184.

[13] The National Agency for Sport. Outdoor There:a sportscotland policy statement on sport and physical recreation in the outdoors[M]. Edinburgh:Sports Communication Group Ltd.,2008:13.

[14] Donaldson G E,Donaldson L E. Outdoor education: a definition[J]. Journal of Health,Physical Education and Recreation,1958,29(17):17-63.

[15] Ken Gilbertson. Outdoor education: methods and strategies [M]. Champaign:Human Kinetics,2006.

[16] Katherine Joy Pinch. The nature and operation of the gender system in an australian outdoor education program for adolescents[D]. Minneapolis:University of Minnesota,2005.

[17] Arthur Owen Sanderson. Bridges and barriers to offering outdoor education to grade 4-7 students in schools[D]. Vancouver: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2005:15.

[18] Dennis Eaton.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learning in outdoor education[D]. Toronto:University of Toronto,1998:11.

[19] Priest S. The semantics of adventure programming [G]//J C Miles,S Priest. Adventure programming. State College,PA:Venture,1999:111-114.

[20] Chris Hodgson,Matt Berry. Adventure education: an introduction [M]. New York:Routledge,2011:1.

[21] Prouty D. Project adventure:a brief history [G]//Miles J,Priest S. Adventure education. State College,PA:Venture Publishing Inc,1990:93-101.

[22] Sessoms H D. Leisure services[M]. 6th ed. NJ:Prentice Hall,1975:237.

[23] Driver B L,Brown P J. Contributions of behavioral scientists to recreation resource management[G]//Human behavior and the environment. New York:Plenum Publishing,1983:309.

[24] Ibrahim H,Cordes K A. Outdoor recreation[M]. Boston: WCB McGraw-Hill,1993:13.

[25] Moore R L,Driver B L. Introduction to outdoor recreation [M]. PA:Venture Publishing Inc,2005:11-12.

[26] Ryan Plummer. Outdoor recreation:an introduction[M]. London: Routledge Taylor & Francis Group,2009:18.

[27] Alan Ewert. A review of adventure recreation: concepts,history,trends and issues[G]//An outdoor renaissance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conference on outdoor recreation. 4th.North Carolina:Mississippi university,1990:63-64.

[28] Dick Prouty. Adventure education:theory and applications[M]. Champaign:Human Kinetics,2007:232.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