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养殖技术范文

时间:2023-03-07 15:00:3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泥鳅养殖技术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泥鳅养殖技术

篇1

1.1位置选择选择日照充足,温暖通风,空气清新、交通便利、水源充足、排水容易、家宅附近用电有保障的地方建养殖场,这样便于管理。另外附近不能有工业和城市污染源,不能有农药和有毒废水的侵害。

1.2水源、水质的要求泥鳅的适应性较强,对水质的要求不是十分苛刻。一般无污染的江、河、湖、库、井水以及自来水都可以用来养殖泥鳅。养殖用水的溶解氧在3mg/l以上即可。ph值在6~8之间,透明度在15cm左右。

1.3土质土质对养殖泥鳅效果影响很大,在黏质土中生长的泥鳅体黄色、脂肪多、骨骼软、味道美;在沙质土中生活的泥鳅体乌黑、脂肪少、骨骼硬、味道差。因此养殖泥鳅的土质以粘土为好,显中性或弱酸性。

2 苗种放养

3 成鳅的日常管理

篇2

中图分类号 S966.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6-0258-01

Paddy Loach Fish Breeding Technology

WANG Xiao-dong

(Taiping Town Agricultural Comprehensive Service Station of Panshan County in Liaoning Province,Panshan Liaoning 124101)

Abstract It is the first time that the paddy loach fish farming in Panjin area. From the production practice,the main benefits are outstanding,but also need to improve and perfect the technology. Loach fish in paddy field farming technology are presented in this paper,including plots selection,seed selection,food culture,fry put,scientific feeding,daily management,harvesting and other aspects,for the vast number of farmers reference.

Key words paddy;loach fish;breeding technology

泥鳅鱼被称为“水中人参”,高蛋白、低脂肪、营养丰富、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是滋补佳品,备受消费者青睐。2015年在盘锦市政府的大力号召扶持下,全市稻田泥鳅鱼养殖规模超过3 333.33 hm2,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成为农业结构调整、产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和有效途径。本文主要通过生产实践,总结一些稻田自然生态养殖的技术要点,以供参考。

1 田块选择

选择水源充足、水质清新、无污染、进排水方便、交通便利、保水性能好的田块。田埂高出稻田水面20~30 cm,上下水口设防逃网,并在上下水口各挖长20 m、宽0.5 m、深0.5 m的鱼沟,以利投喂和起捕[1]。

2 苗种选择

2.1 夏花

体长3 cm以上,规格整齐,体质健壮,无病,无畸形。

2.2 鳅种

体长5~7 cm,规格整齐,行动活泼,无病,无畸形。

3 饵料培养

放苗前7 d,将鸡、牛、猪粪等肥料施在鱼沟内,以促进天然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以后根据具体情况适当追肥,保证充足的天然饵料[2-3]。

4 苗种投放

在放养时间上要求做到“早插秧、早放养”。一般在插秧后10 d左右,再放夏花或鳅种。夏花放养量为15万尾/hm2,鳅种放养量为7.5万尾/hm2。

5 科学投饲

通常情况下,养殖泥鳅,稻田可以正常施肥。以玉米粉、颗粒料、麦麸、米糠、畜禽加工下脚料、豆饼粉、鱼粉等作为饲料,方法是将饲料加水捏成团进行投喂。鳅种放养第1周先不投饵,1周后,每隔3~4 d喂1次。开始投喂时,饵料撒在田面和鱼沟上,以后将范围逐渐缩小,集中在鱼沟内投喂。30 d后,泥鳅正常摄食时,每天要求喂食2次,日投喂量占鱼总重量的3%~8%,每次投喂的饲料量,以2 h内吃完为宜,超过2 h时应减少投喂量。当天然饵料不足时,要投喂一些植物性饵料、动物性饲料,如蔬菜、米糠、鱼粉、鱼类废弃物、动物肝脏等。

6 日常管理

经常整修加固田埂,检查进排水口拦鱼设施,有损坏及时修补。遇降雨量大时,及时排出田内过量的水。当水温超过30 ℃时,经常换新水,且增加水的深度,避免被农药污染的水入田。

泥鳅鱼病害较少,自身抗病能力强。注意防治寄生虫病、水霉病、烂鳍病、气泡病、自身红斑病。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重点抓好4个方面的防控:一是鳅苗(种)放养前用碘制剂严格鱼体消毒;二是控制养殖水质,投喂新鲜饵料;三是经常使用有益微生物,进行水质改良;四是根据水质情况,定期用药剂进行水体消毒。应尽量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防治时尽量将药液喷在稻叶上,打药后及时换水。具体如下:①寄生虫病。多由三代虫寄生虫、舌杯虫和车轮虫所致。病鳅体瘦、弱,常浮于水面,不安或在水面打转,体表黏液增多[1]。防治三代虫病,可用0.5 g/m3晶体敌百虫全池泼洒。防治舌杯虫病和车轮虫,可用0.7 g/m3硫酸铜和硫酸亚铁(5∶20)合剂全池泼洒。②水霉病。发生于水温较低时期,当鱼体受伤时极易感染。常见白色毛状水霉菌附着在病鳅体表。可4%食盐水浸洗病鳅5~10 min。此外,捕捉运输泥鳅时,应尽量避免损伤泥鳅体表。③烂鳍病。病鳅体两侧白,头部至尾部浮肿,并有红斑。周围及鳍、腹部皮肤充血、溃烂,胸鳍、尾鳍发白并溃烂。可用呋喃那斯溶液浸洗病鱼15~20 min,用量为20 g/m3。或用1 g/m3漂白粉全池播洒。④气泡病。由于水中氧气或其他气体含量过多而引起,主要危害鱼苗。病鳅浮于水面。应注意不施用未发酵的肥料,及时清除池中腐败物。立即冲入清水或黄泥浆水。科学制定投饵量和施肥量,防治水质恶化。可用食盐60~90 kg/hm3全池泼洒。⑤自身红斑病。由于泥鳅捕捉后长期蓄养所致。病鳅身体呈灰白色,出现红色环纹。可将病鳅移入静水池中暂养一段时间。或者用4%食盐水浸洗病鳅10~15 min[4-6]。

7 起捕

稻田泥鳅鱼起捕最好在8月初开始进行,过晚易造成钻洞。第2年上水泡田时,稻田上下水口应安装网具,进行二次起捕[7]。

8 参考文献

[1] 周元春.泥鳅稻田养殖技术[J].科学养鱼,2002(9):32.

[2] 宁理功.稻、鸭、泥鳅复合生态系统土壤理化性状及效益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03.

[3] 黄文凤.泥鳅的食性与饵料[J].台湾海峡,1998(17):112-115.

[4] 王卫民,张家波.泥鳅的大规模人工繁育试验[J].水利渔业,1999,19(1):9-10.

篇3

二、成鳅的饲养

1.专池养鳅

引水方便、弱酸性质的池塘是养殖成鳅的理想地方,池塘面积一亩大小为宜,密度宜为8~10万尾,水底应有15~20厘米深的淤泥,以满足泥鳅钻泥的习性,还需辅以底肥,为泥鳅提供有机肥。有机肥和浮游生物是不足以满足泥鳅对食物的需求,投放有机肥料和各种饵料,如米糠、豆渣、麦麸、蚯蚓等,各种食物的残渣活食品加工的剩料也可以作为泥鳅的饵料,另外,还需提供各类的肥料,如人畜粪便、农作物的堆肥等,这样有利于浮游生物的增加,也增加了泥鳅的营养来源。泥鳅的生长温度适宜在15~30oC,而且在这个温度范围内进食也比较多,有助于泥鳅的生长。成鳅的生长期大约为8~10个月,若管理得当,饲养方法科学的话,每亩产量可达300~400千克,每尾泥鳅可达15~20克,身长可达12~16厘米,符合市场上的普遍规格。

2.稻田养鳅

稻田养鳅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做好泥鳅外逃的防护,加固田埂,无论是进水口还是出水口,也都需要加固,最好选择金属网栏。在稻田中需要开挖2~4个水坑,每个大约占地2、3平方米,深度应达40厘米,每个水坑都要有水沟相连,这些水坑可以在施化肥时和水温过高时为泥鳅提供栖息水域,同时也利于集中泥鳅,便于捕捞。稻田放鳅的时间适宜在插稻后的第一次耕田,每亩稻田可投放10千克的鳅苗,在水稻施肥的时候顺便为泥鳅供食,投放的饵料以麦糠、蚯蚓、鱼粉等为主。尽量减少农药的使用量,尽量使用高效低毒的农药,减少对水体的污染和对泥鳅的危害。

三、病害的防治

第一,水霉病,多由霉菌引发,其病症是病体表面长出白色绒毛装的碎斑点状霉菌,常见于鳅苗孵化过程中的低温阴雨天气,尤其在冬天,泥鳅发病率很高。其防治措施为:①尽量避免使泥鳅受伤,在运输和捕捉是尤为注意。②将生病的泥鳅放入浓度为4%的淡盐水中,持续5~10分钟。③在全池喷洒浓度为50mg/L的新洁尔液,有效防治水霉病。第二,腐鳍病,由杆菌引发,其症状是背鳍周围肉体腐烂,严重时背鳍会脱落,病体内浮肿,伴有红斑出现。其防治措施为:①全池泼洒金霉素比例为1mg/kg或土霉素比例为0.1mg/kg。②用浓度为20mg/L的土霉素溶液浸洗生病的泥鳅15~20分钟。第三,寄生虫病,多由车轮虫、舌杯虫、三代虫等寄生虫引发。其防治措施为:在全池泼洒0.7ppm的硫酸铜杀灭车轮虫和舌杯虫,泼洒0.5ppm的晶体敌百虫杀灭三代虫。第四,生物敌害,往往对泥鳅养殖业产生重要影响,各种蛙类、水蜈蚣、夹子虫等会杀死泥鳅幼苗,蛇、鸟类会以泥鳅为食,这对泥鳅养殖的产量会有很大影响。尽量避免在泥鳅池中实行蛙捕,在全池喷洒浓度为95%晶体敌百虫5ppm,也可用煤油灯诱捕夹子虫和水蜈蚣。

四、泥鳅养殖技术的发展建议

注重泥鳅养殖过程中的病害的防治工作,保证泥鳅的健康成长。一定要参考专业技术人员提供的技术和养殖方法,争取达到泥鳅养殖业的增产增值。在培育过程中,对温度和饵料的掌握决定了鳅苗的成活率,养殖者要严格按照要求来控制。在捕捞的过程中,要讲究技巧,不可蛮干,尽量避免泥鳅受伤,以免影响销售价格。

篇4

1.2水温:放养时运输泥鳅的水温与池水的水温温差不能超过3℃。

1.3放养规格:放养规格要求规格整齐、健壮,做到大小基本一致,在放养时大小要分开。

1.4放养密度:放养规格为5~7cm的泥鳅种1500尾/m2。

2日常管理

2.1水质:水质保持新鲜,含氧充足。注意防止水质恶化,经常换注新水。在夏季,如发现泥鳅将头部频繁伸出水面吐食空气,立即添注新水或换水。

2.2投饵:泥鳅为杂食性偏动物性鱼类,日常以就近就便原则投喂。一般投喂小鱼虾、蚯蚓等,加投豆饼、麦麸等,夏季还在池子上方安装灯泡诱虫。一般每天上下午各喂1次,投饵量为泥鳅体重的3~6%。每个网箱中设置一个饲料台,饵料投放在食台上,以便观察和防止浪费。

2.3防暑:在夏季要做好防暑降温工作。池上方搭建遮荫物,水温超过30℃时勤换新鲜的凉水。雷雨、闷热天气要勤加新水或换水,以防泛池死亡。

2.4防逃:坚持做到早、晚巡塘查看网箱,检查网箱有无破损和漏洞,及时修补,以防泥鳅逃逸。

2.5防病:做到无病早防、有病早治。定期用生石灰或漂白粉泼洒。做到经常巡塘,定期洗刷清理网箱,保持网箱内外水体畅通,及时清除池塘中的水蛇、老鼠等敌害,发现病鳅、死鳅及时捞出。养殖过程中未发生疾病。

3小结与讨论

3.1苗种选购时要注意辨别。不要购买广告所谓“特大泥鳅”苗种或其它所谓的“优质”苗种、新品种,也不要购买长时间贮存及反复转运的鳅苗。

篇5

[中图分类号] S96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10-0138-01

素有“水中之参”之称的泥鳅属鲤形目,鳅科、花鳅亚科、泥鳅属,在中国南方各地均有分布,多见于江河、湖泊、水库、池塘等水域,全年都可采收,尤其是在夏季,是一种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的淡水经济鱼。随着近年来,消费市场对泥鳅的需求量大幅增加,在天然水体当中的泥鳅,已经很难满足市场的需求,人工培育泥鳅的养殖业随之兴起,在此,笔者对泥鳅的人工养殖技术进行探讨,以期对泥鳅养殖业的发展有所帮助。

一、泥鳅的人工繁殖

1.亲鱼选择

选择繁殖用的亲泥鳅,可直接从市场够得,也可自行捕捉,一定要体质强健,无伤病,分泌粘液多,体长达到15~18厘米,体重达30克以上的泥鳅,雌雄泥鳅的比例应该把握在1:1.1~1:1.5之间。分辨雌雄泥鳅时应注意:雄鳅胸鳍明显宽长,在生殖季节挤压腹部,会有流出,身形瘦长,但比较活跃;雌鳅胸鳍较短,呈扇形,身形圆胖,在生殖季节挤压腹部,会有卵粒流出。

2.催卵孵化

催卵的时间一般在4月末至6月初,水温适宜在22℃以上,催卵的药物一般选择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或促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或鲤垂体(PG)或A型混合激素。剂量为每尾雌鳅注射绒毛膜激素100~150国际单位或鲤脑垂体0.5~1个,用生理盐水配成0.1毫升的药液,使用蒸馏水亦可,雄鳅则剂量减半。

雌鳅后,取出雄鳅精巢,研磨制,放入卵粒,轻轻搅动,以清水清洗数次,将卵粒转移到他处孵化。受精卵在20~30℃的水温中正常孵化,密度要保持在每升水500粒左右,两三天内便可孵化出鳅苗。

二、泥鳅苗种的培育

1.土池对鳅苗的培育最为适宜,作为鳅苗食物的浮游生物,应该提前准备充足。应注意的是,每一池放养的鳅苗应是同一批孵化,并保持密度在800~1000尾/m2,有助于该池中的鳅苗平衡生长,提高鳅苗的成活率。

2.鳅苗的培育,应当注意投放食物的营养成分和投放数量,各类的浮游生物的供给量一定要准备充足,轮虫、原生动物和小型浮游植物等饵料都是不错的选择,同时精饲料的投放也必不可少,熟蛋黄、鱼粉、奶粉等可以为鳅苗提供一定的营养,大约4~5天后,便可以投放粗饲料,如米糠、麦麸等,小杂鱼肉等肉类的饲料在此期间也可以投放,投放的次数应该为3~5次/天,每天投放食物的重量应当不超过鳅苗总重量的10%,此外,池内的温度应当保持在20~30℃,保持鳅苗的活跃性和进食的积极性。

三、成鳅的饲养

1.专池养鳅

引水方便、弱酸性质的池塘是养殖成鳅的理想地方,池塘面积一亩大小为宜,密度宜为8~10万尾,水底应有15~20厘米深的淤泥,以满足泥鳅钻泥的习性,还需辅以底肥,为泥鳅提供有机肥。有机肥和浮游生物是不足以满足泥鳅对食物的需求,投放有机肥料和各种饵料,如米糠、豆渣、麦麸、蚯蚓等,各种食物的残渣活食品加工的剩料也可以作为泥鳅的饵料,另外,还需提供各类的肥料,如人畜粪便、农作物的堆肥等,这样有利于浮游生物的增加,也增加了泥鳅的营养来源。泥鳅的生长温度适宜在15~30oC,而且在这个温度范围内进食也比较多,有助于泥鳅的生长。

成鳅的生长期大约为8~10个月,若管理得当,饲养方法科学的话,每亩产量可达300~400千克,每尾泥鳅可达15~20克,身长可达12~16厘米,符合市场上的普遍规格。

2.稻田养鳅

稻田养鳅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做好泥鳅外逃的防护,加固田埂,无论是进水口还是出水口,也都需要加固,最好选择金属网栏。在稻田中需要开挖2~4个水坑,每个大约占地2、3平方米,深度应达40厘米,每个水坑都要有水沟相连,这些水坑可以在施化肥时和水温过高时为泥鳅提供栖息水域,同时也利于集中泥鳅,便于捕捞。

稻田放鳅的时间适宜在插稻后的第一次耕田,每亩稻田可投放10千克的鳅苗,在水稻施肥的时候顺便为泥鳅供食,投放的饵料以麦糠、蚯蚓、鱼粉等为主。尽量减少农药的使用量,尽量使用高效低毒的农药,减少对水体的污染和对泥鳅的危害。

四、病害的防治

第一,水霉病,多由霉菌引发,其病症是病体表面长出白色绒毛装的碎斑点状霉菌,常见于鳅苗孵化过程中的低温阴雨天气,尤其在冬天,泥鳅发病率很高。其防治措施为:①尽量避免使泥鳅受伤,在运输和捕捉是尤为注意。②将生病的泥鳅放入浓度为4%的淡盐水中,持续5~10分钟。③在全池喷洒浓度为50mg/L的新洁尔液,有效防治水霉病。

第二,腐鳍病,由杆菌引发,其症状是背鳍周围肉体腐烂,严重时背鳍会脱落,病体内浮肿,伴有红斑出现。其防治措施为:①全池泼洒金霉素比例为1mg/kg或土霉素比例为0.1 mg/kg。②用浓度为20 mg/L的土霉素溶液浸洗生病的泥鳅15~20 分钟。

第三,寄生虫病,多由车轮虫、舌杯虫、三代虫等寄生虫引发。其防治措施为:在全池泼洒0.7ppm的硫酸铜杀灭车轮虫和舌杯虫,泼洒0.5ppm的晶体敌百虫杀灭三代虫。

第四,生物敌害,往往对泥鳅养殖业产生重要影响,各种蛙类、水蜈蚣、夹子虫等会杀死泥鳅幼苗,蛇、鸟类会以泥鳅为食,这对泥鳅养殖的产量会有很大影响。尽量避免在泥鳅池中实行蛙捕,在全池喷洒浓度为95%晶体敌百虫5ppm,也可用煤油灯诱捕夹子虫和水蜈蚣。

五、泥鳅养殖技术的发展建议

注重泥鳅养殖过程中的病害的防治工作,保证泥鳅的健康成长。一定要参考专业技术人员提供的技术和养殖方法,争取达到泥鳅养殖业的增产增值。在培育过程中,对温度和饵料的掌握决定了鳅苗的成活率,养殖者要严格按照要求来控制。在捕捞的过程中,要讲究技巧,不可蛮干,尽量避免泥鳅受伤,以免影响销售价格。

六、结语

综上所述,泥鳅养殖业是一个新型的产业,也是颇具潜力的致富途径,其中的各项技术还有很多等待我们去挖掘探索,科学合理的养殖方式方法必将取代传统的方式,实现泥鳅养殖业的增产增值,促进泥鳅养殖业的良性发展,获得更丰厚的利益。

参考文献

[1]张诚;张晓玲.泥鳅的人工养殖[J].新农村.2007(05)

篇6

中图分类号 S96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23-0233-01

东北泥鳅主要为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和大鳞副泥(Paramisgurnus dabryanus),习惯上两者统称为泥鳅,是我国主要的淡水小型经济鱼类。泥鳅营养丰富、经济价值高,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素有“水中小人参”的美誉[1]。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逐渐注重养生保健,泥鳅国内市场也逐步扩大,养殖前景广阔[2]。东北地区受气候影响,泥鳅养殖规模小、数量少,主要靠天然捕捞,已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1 材料与方法

1.1 鳅苗选择及放养密度

鳅苗来源于当地水产良种场培育的夏花(3~5 cm)或收购的天然苗(5~8 cm),选择规格整齐、游动快、反应敏捷、无外伤、经镜检未带有寄生虫等病源的个体。放鳅苗5万~8万尾(3~5 cm)或3万~6万尾(5~8 cm),根据鳅苗大小、池塘状况、水质情况和养殖技术等确定放苗数量。鳅苗下塘前可用2%~3%食盐水浸泡消毒5~10 min。

1.2 池塘选择

选择水源充足、水质良好、土质为壤土或黏土的池塘,每口池塘面积以666.67~2 000.00 m2为宜,最大不超过4 000 m2,池深1 m,池水深度保持0.5~0.8 m。苗种放养前清整池底,要平坦,池埂要夯实坚硬,以防泥鳅钻洞外逃,池边要有40 cm高的围栏(塑料布),以防风雨天泥鳅逃逸。池塘在放泥鳅前用生石灰750~1 050 kg/hm2+漂白粉225~300 kg/hm2溶水全池泼洒消毒。第3天施基肥并加水至0.5 m深,10 d后药物消失即可放苗[3]。

1.3 日常管理

1.3.1 清除敌害。在泥鳅鱼苗饲养期间,主要敌害有蝌蚪、青蛙、凶猛鱼、蛇、水蜈蚣、水斧虫吞食和夹死鳅苗,在养殖过程中要严加防范和清除。此外,泥鳅经常会受到空中水鸟等的侵袭,需要设置防鸟网。

1.3.2 巡塘管理。每天要巡塘至少3次,发现病鱼、死鱼必须捡出并检测病因,及时分析处理。拔除池埂的杂草。检查池边的塑料布和防逃网,注意堵塞漏洞,防止逃跑。池塘水色以黄绿色为佳,池水透明度保持在15~20 cm。观察池水的水色化和泥鳅活动情况,严防缺氧死鱼。

1.3.3 投喂配合饲料。配合饲料营养全面,使用方便,对水质污染小。每天按泥鳅体重3%~4%比例投喂膨化颗粒饲料,每天2次(8:30―9:30、16:00―17:00)。投喂时,要沿着池塘的边缘均匀泼洒,投喂量以泥鳅在1 h内吃完为度。检查和清扫饵料台,掌握泥鳅吃食情况,及时调整投喂量。

1.4 病害防治

养殖期间要通过换水或开动增氧机调节水质,严防气泡病的发生。适当栽种一些水生植物,以起到遮荫、净化水质、提供天然饵料的作用。做好工具、养殖池、饵料台的消毒工作,每隔15 d用生石灰120~150 kg/hm2化浆全池泼洒消毒。定期向池中泼洒EM菌和底质改良剂,调节水质。

1.5 收获捕捞

泥鳅一般采用地笼(地笼间隔3~5 m)捕捉,早晨下笼,下午收笼。彻底清塘后,可用手抄网捕捞池塘底部的泥鳅。

2 结果与分析

鳅苗5―6月下塘,经过100~120 d池塘养殖,10月即可长到10~15 cm,可以出塘销售或越冬继续养成。

3 讨论

3.1 鳅苗选择及放养密度

选择鳅苗大小差异不宜过大,避免相互吞食,也有利于投料生长[4]。放养密度不宜过大,鳅苗规格大,放养密度适当降低。高密度养殖会带来很多问题,如病害多、生长慢等。放苗的规格则直接影响到养殖成活率、养殖成本、养殖产量,甚至养殖效益[5]。消毒时注意观察鳅苗反应,如果应激反应大,需降低盐度或缩减消毒时间,放至清水中缓解后再下塘。下塘时,注意水温的平衡,温差不超过3 ℃。

3.2 池塘选择

池塘不宜过深、过大,面积最好为1 333.33~2 000.00 m2,有利于泥鳅生长。池边的围栏可以换成夏花网片插在池塘中,离岸边0.5~0.8 m,底部深埋在水底50 cm,以泥鳅钻不透为宜,露出水面50~60 cm即可[6]。

3.3 日常管理

当水中缺氧(泥鳅经常跳跃水面呼吸)或水温超过30 ℃时,要加注新水以调节水温和增加水中溶解氧,同时可用水葫芦和浮萍等水生植物进行遮阳。在放养前要彻底清塘消毒,清捡蛙卵、注水过滤,防止野杂鱼等敌害进入池内。泥鳅的身体很小,极易钻洞逃跑,因此饲养员每天巡池时,必须检查池边的塑料布或水中网片是否严实,防逃网是否结实,注意堵塞漏洞。如天气闷热,雷阵雨或连阴雨时,应注意观察泥鳅是否浮头,若浮头严重,应及时采用换水及化学增氧等方法以消除浮头现象。

3.4 病害防治

主要注重放养前池塘和苗种的消毒,以及鱼苗操作上减少伤害、养殖过程中水质调控和饵料营养平衡以及定期水体消毒等。使用药物时,要准确测量水体,施药后不能离人,发现泥鳅出现异常现象要及时采取加注新水等急救措施。泥鳅病害中主要是一些常见病、多发病,如肠炎病、水霉病、寄生虫病、气泡病、赤皮病等[7]。

3.5 收获捕捞

用地笼捕捉泥鳅不会伤害泥鳅身体表面的黏膜,能够提高运输过程中的成活率。捕捉到的泥鳅,在出售前要经过1~3 d的暂养,以去掉泥味,并可使其肠内粪便排空,提高运输时的成活率。

4 参考文献

[1] 李燕.印杰.话说亦食亦赏的“水中人参”:泥鳅[J].中国观赏鱼,2007(42):17-18.

[2] 李楠,江淼,姜智飞,等.泥鳅的养殖技术研究进展[J].河北渔业,2016(3):58-60.

[3] 赵林斌.泥鳅苗种规模化繁育与高效生态养殖技术[J].中国水产,2007(5):40-42.

[4] 刘晓东.泥鳅高产高效养殖试验总结[J].水产养殖,2009,30(11):9-10.

篇7

中图分类号 S511;S96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8-0253-02

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隶属于鲤形目鳅科。除西部高原外,泥鳅在国内自南至北均有分布。其抗病力强,肉质鲜美,营养丰富,堪比“水中人参”,是重要的名优水产养殖品种,也是出口韩国的淡水鱼之一。泥鳅的养殖方式有水泥池养殖、池塘养殖、网箱养殖、木箱养殖、稻田养殖、无土养殖等多种。无论采取何种方式,生产者都需有一定的鳅苗或获得鳅苗的渠道。目前,宁国市方圆200 km内没有能批量供应泥鳅苗的鱼种场,一些养鳅的农户迫切需要解决鳅苗来源问题。为此,笔者于2011年3月7日至2012年4月30日,在宁国市霞西镇东湖村1块600 m2稻田开展养鳅试验,繁育鳅苗,养殖成鳅,探讨稻田养鳅可行性。试验结果较理想:该试验收获稻谷320 kg,收入640元。种稻成本合计260元,其中农药20元、种子款60元、机耕费150元、化肥款30元。养鳅收入合计17 000元,其中成鳅销售款15 200元,水产品(仔鳅)收入1 800元。养鳅成本合计10 550元,其中种鳅款450元、饲料款2 600元、肥料款700元、鱼药款200元、电费300元、低值易耗品折旧费300元、管理费6 000元。稻田养鳅总投入10 810元,总收入17 640元,总利润6 830元,投入产出比1∶1.63。现详细介绍泥鳅养殖技术,以供参考。

1 稻田选择

试验稻田地处山区,环境条件符合GB/T18407.4—2001无公害水产品产地环境要求。田埂坚实,黏性土壤,不漏水。水源来自东津河上游溪流,常年流水,水量充沛,排灌方便,水质符合GB11607—89标准。设置矩形稻田1块,东西长30 m,南北宽20 m,面积600 m2。

2 养殖准备

一是加高、加宽、夯实田埂。垄面距埂顶60 cm,埂顶宽50 cm,埂底宽80 cm。二是开挖鱼沟、鱼溜。距东侧田埂6 m,筑一子埂,挖出120 m2的鱼溜,铲除溜内50 cm厚田泥。在子堤西侧田块撒施牛粪500 kg后,机耕平田,再在田中央开挖“十”字鱼沟,沟宽150 cm、深40 cm。用廉价的毛竹内层篾片编制挡泥板,固定于鱼沟两侧。溜、沟面积180 m2,占稻田整体面积的30%[1-2]。可种稻面积约400 m2。沟、溜相连,结合部建闸门。三是安装防逃设施。田埂顶部用密眼聚乙烯网片做防逃墙,网脚入土20 cm,网布地上高40 cm。安装进、排水管[3]。管材为耐用的PP-R管,DN63型,管上装塑料球阀控制流量,管口扎牢双层密眼网防敌害、防逃逸。鱼溜、稻田进、排水系统各自独立。

3 水稻种植

3.1 水稻品种选择

水稻品种为皖稻119,其叶片挺立、株形紧凑、抗病、抗虫和抗倒伏。

3.2 育秧

软盘育秧,栽前施用防叶瘟药,带药移栽,减少田间施药次数。

3.3 栽秧

5月26日手工插秧,栽苗约0.9万株。插秧前用长手柄泥钯耙平、耙松田泥,兼顾除草。

3.4 水位管理

插秧后,烤田期除外,垄面以上水位保持5~20 cm。高温期加深水位。

3.5 追施化肥

栽秧5 d后,秧苗开始生根,追施尿素4 kg。

3.6 病虫防治

针对水稻危害最大的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稻瘟病,选用物理防治法和药物防治法进行防治。物理防治:人工采摘虫卵,拔除枯心团,并在鱼溜中央安装、使用1只频振式杀虫灯。该灯近距离用光,远距离用波,加以黄色外壳,引诱害虫,外配以频振高压电网触杀。害虫扑灯后落水,大多被泥鳅摄食。杀虫灯于6月2日安装,9月底撤除。药物防治:7—8月,稻飞虱及稻纵卷叶螟处于危害最大的四(2)代及五(3)代,施用噻嗪酮加井冈霉素加三环唑组方药物,防治稻飞虱及稻纵卷叶螟,兼治稻瘟病。仅施药2次达到防治效果。施药技术上做到足量对水,均匀喷雾。

3.7 收割稻谷

9月8日,手工收谷320 kg。

4 泥鳅繁育

4.1 产卵池设置

将鱼溜用作产卵池。2011年3月2日,用彩条塑料布将鱼溜一分为二,塑料布下脚入泥25 cm,用脚踩实。溜内注水70 cm深,投施经发酵的牛粪270 kg。检查、修理鱼溜防逃系统。关闭溜、沟结合部的闸门,不让种鳅进入鱼沟。

4.2 种鳅选择

用地笼捕获当地野生黄板鳅作为种鳅。鳅胸鳍末端呈圆钝形,鳅胸鳍末端呈尖状,以此特征对、鳅加以区分和分拣。

4.3 泥鳅亲鱼培育

3月7—10日投放种鳅4次,共12.1 kg、1 060尾。其中,鳅5.5 kg、370尾,平均规格14.9 g/尾;鳅6.6 kg、690尾,平均规格9.5 g/尾。雌雄重量比1∶1.2;雌雄数量比1∶1.86。雌、雄种鳅被塑料布隔开,以防早产。3月12日开始,每日17:00撒喂用蚕蛹粉、米糠、四号粉配制的粉状饲料0.8 kg,其成分配比4∶3∶3。以后随水温回升适当加大投饲量,日饵率4%~10%,阴雨天减少投饲量。每隔3 d用微型水泵在溜内就地持续冲水40 min,刺激泥鳅性腺发育。冲水时,用网布裹住莲蓬头,并使其离底泥25 cm以上,防止冲混水体。

4.4 泥鳅产卵

5月8日,拆除隔离雌、雄种鳅的彩条塑料布,向鱼涵移植水葫芦50 kg,作为产卵巢。次日开始至6月底,每日早晨检查种鳅产卵情况,鳅卵一般粘在水葫芦须根上。及时将粘有卵粒的水葫芦移入鱼沟。产卵期间,虽然泥鳅食欲降低,也要增加投饲次数,09:00、17:00各1次,以下午投饲为主,日投率4%~6%,饲料中添加一些剁碎的蚯蚓,尽量不让种鳅吞食鳅卵。加大冲水频率,每日中午冲水1次,并根据被移出水葫芦的多少,适时补植,使其覆盖鱼溜40%水面[4]。

4.5 鳅卵自然孵化

将带卵水葫芦移入鱼沟前,检查检修防逃系统,清理鱼沟,使沟内水深≥45 cm。用草绳等物将水葫芦固定于鱼沟中线,防止鳅卵粘上田泥而窒息。5月9日至6月28日,分批从产卵池移入约300株带卵水葫芦,平均每株水葫芦带卵1 500粒左右。6月28日后所产鳅卵在溜内就地孵化。

4.6 鳅苗培育

6月中旬开始,每隔7 d在鱼沟、鱼溜使用1次微生物制剂,制剂用量根据水质肥瘦灵活掌握,光合细菌与芽胞杆菌交替使用,使水色呈黄绿色,水体透明度20 cm左右,培育出藻相良好的浮游生物。阴雨天停用制剂。每日下午投喂1次稚鳖粉状料,共用料80 kg[5-6]。

4.7 泥鳅成鱼养殖

4.7.1 日常管理。7月21日,打开鱼沟与鱼溜结合处的闸门,进入成鳅养殖阶段。7月下旬至11月中旬,每隔10 d向鱼沟、鱼溜追施1次经发酵的牛粪80 kg。投喂蚕蛹粉、米糠、四号粉混合料,日饵率4%~8%,上午及傍晚各喂1次,以傍晚为主。水温低于15 ℃后停喂。2012年3月初至4月底,根据水温情况,适量投喂。

4.7.2 巡池。投饲季节,每日早、中、晚巡池3次以上,适时控制水位。割谷前,水位高低以满足种稻需求为准。割谷后,加水使垄上水位≥35 cm。发现水葫芦繁殖过量,及时捞出。入冬前,于稻田避风向阳处,用农膜小拱棚对水葫芦进行保种。冬季若水面结冰,及时打破防止泥鳅缺氧。

4.8 泥鳅病虫害防治

4.8.1 疾病防治。建成鱼沟、鱼溜后,用生石灰80 kg制成石灰乳遍洒稻田、鱼沟、鱼溜及堤埂。种鳅投放前,以4%食盐水浸泡处理10 min。用于集卵、孵化的水葫芦经0.3 mg/kg亚甲基蓝粉水溶液消毒后再用,并于产卵、孵化期间,每隔5 d,施用0.1 mg/kg亚甲基蓝粉,防止鳅卵滋生水霉。

4.8.2 鸟害预防。准备泥团,用以驱赶前来捕食泥鳅的鸟类[7]。

4.9 捕捞

2012年3月下旬开始,陆续捕捞泥鳅,捕大留小。将网片铺在进水口附近的鱼沟,注入新水,诱集鱼群。也可在鱼溜底部铺设网片,将剁碎的蚯蚓投在网片中央,待泥鳅集群摄食时起网捕鱼。以上2种方法交替使用,效果更好。至4月30日,共捕尾重10 g以上成鳅380 kg,田内仔鳅约2万尾转入下个养殖季节。

5 结论与讨论

试验田往年种稻收入约950元,年均利润450元。该试验所产稻物虽较往年略少,但增加了泥鳅养殖收入,鳅稻综合创收共17 640元,获利6 830元。是单纯种稻收入的18.6倍、利润的15.2倍,折合收入29.4万元/hm2、利润11.38万元/hm2,经济效益十分明显。

泥鳅属小型鱼类,适宜在水浅的稻田自繁自养。只要稻田所在地无工业污染,水源、水质有保障,解决好鳅、稻用水矛盾及泥鳅防逃、防病问题,搞好泥鳅繁育和成鳅生产,加之科学的经营管理,一定能取得生产成功,还可避免遭受买到假鳅苗的风险。因此,在稻田开展泥鳅养殖,是一项切实可行的农业生产项目,可吸引进城务工人员回乡投资创业,不出村、组解决部分农民的就业问题,同时增加优质水产品市场供应量,扩大水产品出口创汇份额,从而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

试验稻田插秧前进行了手工耙草,后期因泥鳅在田间的翻动,抑制了杂草生长,因而免除了稻田化学除草环节。泥鳅能取食稻脚及落入水中的农田害虫,加之灯光诱虫的作用,减少了农药的用量。鳅粪对土壤肥力具正向的影响,可替代部分农田化肥,减少了化肥用量。而且稻田养殖泥鳅的田间工程对地貌影响不大,利于土地复垦。与原稻田生态系统比,鳅、稻共生系统更复杂、更完善、更稳定,更利于挖掘土地、水资源潜力,立体利用光热资源,是人工控制生态系统的一个典型,属于生态友好型的生产方式之一。

种鳅与卵粒被隔开,基本解决了种鳅吞食鳅卵问题,共采卵50万粒左右。但受分批产卵、集卵、孵化的局限性,饵肥管理往往顾此失彼,未能很好地解决孵化、育苗问题,估计鳅卵孵化率为40%,“寸片”以下鳅苗的成活率为30%,而且养出的泥鳅规格不太整齐。试验中某些鸟类能夜间捕食泥鳅,未能很好地解决该类问题,也造成一定损失。以上问题有待在复试中进一步探索和解决。

6 致谢

该试验得到宣城市宣州区水阳镇水产站赵军老师、宣城市宁国市种植业管理局曾宪寿老师的热心支持,在此谨表感谢。

7 参考文献

[1] 青先国.湖南水稻生产发展的对策与关键技术[J].中国稻米,2013(1):7-9.

[2] 康洪灿.菜后水稻优质高产栽培集成技术[J].中国稻米,2013(1):81-82.

[3] 葛宏波.水稻选种与育苗[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3):226.

[4] 裴启文,张全.秋兴泥鳅繁育和成鳅养殖关键技术[J].渔业致富指南,2012(10):35-38.

篇8

(1)水泥池。水泥池可建成地下式、地上式或半地上式。池壁最好用24厘米砖墙砌成,池底先用“三合土”打底,然后浇一层5~10厘米的混凝土,内外壁及底面用水泥抹光。根据地形,可修成长方形或圆形,面积50~200平方米左右,池深1.0~1.2米,水深0.5~0.7米。长方形的池子容易修建,便于拉网,池底应向短边有一定倾斜度(2%~3%)。圆形池子排污能力较强,底面中心为全池最低处。

由于泥鳅具有避光性,水泥池上应搭建遮阳网,在夏季可起到降温作用。

(2)排灌设施。排灌设施的要求是要能自行排尽池水,并能及时加注新水。在池子最低处设排水口,排水口直径10~20厘米,其上用直径60~80厘米、高1.0~1.2米的圆桶状滤网罩住,既避免因吸附污物而影响排水,又不伤鱼。在池外的排水口,可设一活动的竖立圆管,池水从该管上部排出,该管的高度即为池水的深度,可根据需要设计该管的高度。将该管从排水口拔出,则可排尽池水。进水口应高于池水水面,水源如为地表水,进水口应用滤网罩住;如为地下水,在加水时应有一段曝气的过程,以便地下水增温、增氧。滤网网目为2毫米。

2.放养前的准备新建的水泥池首次使用前,需用清水浸泡15天以上,“试水”无害后方可以放鳅苗。水泥池使用前用清水将池子洗刷干净,曝晒4~5天,然后用漂白粉(20克/立方米)或三氯异氰尿酸钠(5~10克/立方米)等消毒液全池泼洒消毒。24小时后将消毒液排净,并加入新水50~70厘米,10天后就可以放泥鳅苗了。

3.放养泥鳅的养殖周期一般为5~9个月,有当年苗(人工繁育)直接养成和隔年苗(野生苗)养成两种形式。放养的鱼种要经过严格筛选,确保无病无伤,游动活泼,体格健壮,规格尽量一致。

(1)鳅苗消毒。用食盐水消毒时,由于食盐溶液对泥鳅有较强的刺激作用,泥鳅分泌大量粘液,不利于泥鳅成活,故建议用高锰酸钾溶液消毒,用量为10~20毫克/升,浸浴5~10分钟。

(2)鳅苗的放养。由于泥鳅对低氧的耐受力较高,其放养密度可按春季水体缓冲度的上限来设计,这是泥鳅进行高密度养殖的依据之一。当年苗的放养规格3~5厘米,密度可选择在200~300尾/立方米;隔年苗的放养规格6~8厘米,密度100~200尾/立方米。

4.饲料与投喂

(1)饲料。可以购买泥鳅专用(膨化颗粒和沉性颗粒)饲料,也可以自己加工饲料。参考配方:鱼粉10%~15%,豆粕25%~20%,花生饼20%,菜子粕5%,啤酒酵母5%,膨化玉米粉35%,另加食盐0.2%,磷酸二氢钙2%,添加剂。

(2)饲喂。①100平方米池子设饲料台3~4个。饲料台面积1平方米左右,其周边应有高10厘米左右的垂直沿,以防饲料团被泥鳅拱落水中。饲料台应沉入水中20厘米左右。②鳅苗入池第2天就可投喂。将粉状配合饲料拌合成软团状置于饲料台上,如有条件可将动物性饲料剁碎掺入(喂鳅苗的,量在40%、中鳅20%、成鳅5%)。投喂要做到“四定”,日投喂3次(6∶00、13∶00、20∶00)。③日投饵量按泥鳅总重的3%~7%计算,并根据季节、天气、吃食情况增减,以投喂1小时后查看无残饵为度。放养野生苗时,放养后1星期内投饵量应仅为正常的50%,驯化适应后按正常投喂。

5.日常管理

(1)换水。春秋季每7天换水1次,每次换水量为池水的1/3~1/2,夏季每3天换水1次,每次换水量应为池水的1/5~1/4,并要彻底排出底层污水。

(2)光温控制。春秋季需要阳光照射,夏季需要遮阴。水温应控制在30℃以下,以不超过28℃为佳。控制方法为在池子上方设置遮阳网和加换新水。加换新水时要注意新水的量和温差,避免换水前后水温变化超过5℃。

(3)有害藻类的控制。青泥苔是泥鳅池中常见的有害藻类,常生长在池壁、滤网、饲料台,它与水体浮游生物争夺营养,还缠绕泥鳅,败坏水质,一旦发现必须清除。可用0.7毫克/千克硫酸铜全池泼洒清除。

(4)观察摄食情况。每天投喂饲料时都应观察泥鳅聚集、摄食状态,观察长势,10~15天抽样1次,抽查测算泥鳅生长速度、饲料系数,以便调整日投饵量和饲料配方。

(5)巡塘。每天早中晚巡塘,及时捞除病泥鳅,清除残饵和杂物,尽可能做到早发现问题早解决,并做好记录。

6.病害防治

篇9

2.田块整理在鳅种放养前,必须对田块进行整理,主要做好鱼凼和鱼沟的开挖:

(1)开挖鱼凼。一般667~3300平方米的田块可挖鱼凼2~3个,建在稻田中央和田埂边,开挖成方形,深1~1.2米,与中心鱼沟相通,一般鱼凼占稻田总面积的15%左右。

(2)开挖鱼沟。在离田埂内侧1~1.5米的地方,开挖外环沟,沟宽0.6米,深0.8~1米,然后在外环沟内田板面上,开挖沟宽0.5米,深0.6~0.8米的田沟,视田块大小而挖成“十”字形或“井”字形,与外环沟相通。在开挖环沟时,可利用土方加高加固田埂,夯实以防渗漏。并在稻田四周用水泥或塑料板、薄膜、纱窗等(入泥30厘米)建设起80厘米高的防逃墙。建进、排水管和溢水管各1处,管口均用细密铁丝网拦截,排水管平时用水泥封住,起防逃和防止敌害生物入池的作用。

3.水稻种植种植水稻应注意以下几点:①水稻品种宜选择茎秆坚硬、抗倒伏、抗病害、耐肥力及产量高的品种;②育苗及插秧尽量提前,具体以各地水稻种植时间为准,以便尽早放鱼入池;③为保证稻田的丰收,插秧时采取宽窄行密植,利用边行优势,适当增加埂侧沟旁栽插密度;④为保证泥鳅的安全,稻田排灌应保持沟中有一定水位,晒田时间不宜过长;⑤施肥以有机肥为主,稻田翻耕时每667平方米按200千克施足有机肥,多铺底肥。追肥宜少量多次,氮肥施用量应低于常规养鱼,一般要减少10%~15%;⑥水稻病虫害防治应以生态防治为主,施用农药应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品种,忌用剧毒农药。施药前将田间水灌满,施药后及时换水,切忌雨前喷药,以免影响泥鳅安全。

4.鳅种放养

(1)放养准备。稻田田间工程结束后,放养前2周,每667平方米用75~100千克生石灰化水泼洒于鱼凼、鱼沟及田块中,以进行消毒,次日用耙子等工具将凼、沟及田底耙动一下,使石灰浆与淤泥充分混合。放种前一周施入发酵过的畜禽粪肥进行肥水,667平方米用量200千克,以培育水中天然饵料。

(2)放养时间。一般在水稻插秧后5天左右,待秧苗返青时放养。有的地方为了增加鱼类生长期,在5月中旬便将鳅种放入鱼凼、鱼沟中饲养,待秧苗返青后再打通沟、凼放鳅鱼入田,也是行之有效的好办法。

(3)放养方法。鳅鱼从天然水域捕捞,要求体质健壮无病无伤,年龄在2龄,雌性体重15~25千克,雄性体重12克以上。2月下旬在稻田灌水前,进行清整消毒,667平方米施发酵过的猪粪100~200千克,进水经过滤入田,沟内水深30~40厘米,培肥水体,水的透明度为25厘米左右。秧苗返青后,667平方米放3~5克/尾规格的鳅苗1.5万~2万尾,放养前用3%的食盐液浸泡10分钟,消毒后入田。

5.日常管理

(1)投饵施肥。泥鳅是杂食性鱼类,在人工饲养条件下,通过施肥培养浮游生物饵料,沉积池底的残饵、粪渣也可作它的食料。还可投喂商品饲料,如花生饼、米糠、麸皮、豆饼、蚕蛹粉、螺、蚯蚓、水丝蚓、鱼肉、家禽家畜内脏等。泥鳅个体小,重量轻,贪吃,吃饱时易引起消化不良,影响正常呼吸造成胀死。养殖过程中,为了保证浮游生物不断,必须及时、少量、均匀地追施有机肥。每隔10~15天施肥1次,每次每667平方米施肥150千克。另外根据水色的具体情况,每次每667平方米施1.5千克左右的尿素或2.5千克碳酸氢氨,以保持水体呈黄绿色。投饵由于田中泥鳅的密度较高,应投喂人工饲料,如豆饼、蚕蛹粉、蝇蛆、蚯蚓、螺、蚌、屠宰场下脚料、米糠、豆渣、菜子饼、麸皮等,以补充天然饵料的不足。7~8月是泥鳅生长的旺季,要求蚕蛹粉达15%、肉骨粉10%、豆饼25%的配比,日投饵2次,投饵率为10%。9~10月份以植物性饲料如麸皮、米糠等为主,一般每天上、下午各投喂1次,投喂量为泥鳅总重量的2%~4%。早春和秋末2%左右。具体根据泥鳅取食情况灵活掌握,一般每次投饵后,1~2小时内基本吃完为宜。

篇10

浙江杭州311228;3.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浙江湖州313001)

摘要:2013年,在杭州萧山东海养殖有限责任公司进行了台湾大泥鳅养殖试验。结果发现,台湾大泥鳅最大特点是生长速度快,当年养殖个体体重可达100~200g。台湾大泥鳅最适水温为25~28℃,摄食范围广,耐低氧,适应性强,喜好偏酸性环境,既适合池塘高密度养殖,也适合循环水集约化养殖,是一种养殖前景乐观的新品种。

关键词 :台湾大泥鳅;池塘养殖;技术

台湾大泥鳅(未见种属分类,TW),又名台湾龙鳅、台湾鳗鳅、台湾大黄鳅等,是一种选育于我国台湾地区的大型泥鳅,当年养殖个体可长至体重100~200g[1-2]。自2013年下半年以来,笔者在杭州萧山东海养殖有限责任公司先后对该泥鳅的循环水养殖、苗种繁育及池塘养殖进行了一系列生产性试验。结果发现该泥鳅生长优势明显,抗病能力较强,适养水温15~30℃(最适25~28℃);在养殖条件下,既能摄食小型甲壳动物、浮游动物、丝蚯蚓、植物茎芽、杂草种子、绿藻、碎屑、微生物等天然饵料生物,也喜食各种性状的人工配合饵料(浮性、沉性、粉状、颗粒皆可);因口径较小,摄食为轻啄吸入式,饵料颗粒的适口性会直接影响其摄食及饵料效率[3]。因具有鳃、皮肤、肠壁等多重呼吸器,其适应性很强,喜好偏酸性环境,可忍缺氧、缺水,能耐密集;适合池塘高密度养殖,也适合循环水集约化养殖。据笔者试验观察及对结果的比较分析,台湾大泥鳅的生长速度快慢主要取决于种源、环境、密度、饲喂、管理等多方面因素,其养殖成功的关键在于把握下列技术环节。

1创建适宜环境

1.1池塘条件

常规养鱼池大多适合泥鳅养殖,但面积宜为0.33hm2左右,以方便饲养管理及水质调控;池深应为1.2~1.5m,不宜太浅,以防夏季水温过高;池埂坡比1∶3左右为适;池底要求平坦,便于拉网捕捞。台湾大泥鳅不钻泥,水中无需构建防逃设施,但为预防陆生敌害生物(蛙、鼠、水蛇等)入侵,应在埂面四周设置高约50cm的筛绢围栏,并应在整个水面上方覆盖目大5cm左右的轻6股网片以防鸟害。这是提高泥鳅养殖成活率、获取高产的关键措施之一。

1.2清塘消毒

清塘方法可基本参照常规鱼类养殖,其中基于泥鳅喜好底栖的特性,做好底质改良(干池、翻底、曝晒等)尤显重要。放养前10d,应按常规用漂白粉全池泼洒消毒,以彻底清除池内各类敌害生物及病原体,尤其应杀灭水蜈蚣、蜻蜓幼虫,为泥鳅苗种放养准备安全的环境条件。

1.3培育水质

放养前,池塘注水约60cm即可。进水须用120目筛绢过滤,以防敌害生物随水而入。注水后,按750~1500kg/hm2的用量,沿池边浅水处泼洒鹌鹑粪、小鸡粪等农家粪肥,其中须特别注意:用肥须事先堆置发酵,并在其中加撒漂白粉或生石灰杀灭病菌;不宜直接使用新鲜粪肥,以免病菌传播和氨氮及亚硝酸盐升高。通过施肥培好水质(做水),是提高放养初期成活率的重要关键,尤其是直接放养水花。

2苗种放养

2.1种苗质量

选购泥鳅种苗时,应特别重视其种质和规格。经笔者多方调研及实测比较,台湾大泥鳅的种质优劣,不仅会直接影响其生长速度及生存能力,而且势必会影响到养殖产量及经济效益[4]。因此,养殖所用苗种应选择由个体不小于150g的原种亲本繁育,平均规格宜为体长4cm左右(约3000尾/kg),外观以大小均匀、体态匀壮、逆水性强为佳。

2.2放养密度

放养密度关乎养殖产量;确定放养密度应参考池塘条件、放养时间、苗种规格、放养模式(专养、套养、轮养)、生长周期、预期产量、技术水平等综合因素。在池塘条件、放养规格既定的情况下,放养密度的确定主要取决于放养时间、预期产量和技术水平。通常,放养时间宜早,如能在4月初完成放养,则一年可实现2茬养殖。具体放养密度可视预期产量及养殖模式而定,一般为30万尾~45万尾/hm2(见表1)。

2.3苗种放养

苗种下塘前,应用3%的食盐水浸泡消毒,以避免感染及带入病菌。入池时须特别注意水温差异,以温差不超过2℃为宜。

3日常管理

3.1水质调控

池水以肥爽、透明度30cm左右为好,水色以黄褐或油绿为宜。日常可视水质、水色及透明度变化,适时施放腐熟粪肥和微生物制剂,并适量补充新水进行调节,其中经常使用光合菌、益生菌等微生物制剂,有利改善底质和调节水质,是稳定水质、减少用药的重要措施。

3.2饵料投喂

放养前,通过施肥培育充足的小型浮游动物,有利于加快泥鳅种苗的适应性、提高成活率。饲养中,应选用优质饵料,以利于泥鳅生理健康、生长快速,且产生较少废物。所用饵料可为沉性颗粒,也可浮性颗粒,但必须适口,且高温季节白天不宜投喂浮性料。日投喂量宜为池鳅总体重的3%~5%左右。饵料粗蛋白含量视泥鳅规格大小及池水肥瘦,宜为40%~30%;不宜图省钱选用劣质饵料;日投喂次数可随池鳅规格及水温变化分为4~2次。其中须特别注意:一次性过量投喂,不仅不利于消化吸收,容易引发泥鳅肠炎,而且会产生过多的废弃物,败坏水质。

3.3及时分养

分养及轮捕是确保泥鳅养殖增产增效的措施之一。放养1个月后,泥鳅群体因吃食不匀等原因出现个体差异;应尽量进行定期分苗(每20d一次)。后期可采取捕小留大,小规格放入另外新的池塘继续养殖。每2周轮捕1次,既可加速整体生长,提高产量,又能实现均衡上市,回笼资金。

3.4病害防控

养殖泥鳅的防病工作应遵循以防为主的基本原则,以维持良好的水质、投喂适宜的饵料、泼洒适量的微生物制剂为重点手段,尽量不使用或少使用化学物品和药物。病害防控关键应从维持良好的养殖环境上下功夫:通过清塘除害、改善底质、调控水质等措施,以实现敌害稀少、水质良好、天然饵料丰富的安全舒适环境。对生物敌害防控主要是放养初期严防水蜈蚣等敌害生物的滋生。

4捕捞上市

当放养规格为3~5cm时,通常经3个月饲养即可用地笼网进行筛捕,捕大留小,每两周一次。由于台湾大泥鳅不钻泥,年终起塘可用拉网牵捕,起捕率可达95%左右;最后干塘捡捕。

参考文献:

[1]

邹聪.鳅科中的王者—异军突起的台湾龙鳅[J].渔业致富指南,2014(10):9-10

[2]陈景星,朱松泉.鳅科鱼类亚科的划分及其宗系发生的相互关系[J].动物分类学报,1984,9(2):201-208

[3]郑石勤.黄泥鳅养殖行情正夯[J].海洋与渔业,2013(11):80-85

[4]杨雯雯.泥鳅养殖选苗要谨慎[J].当代水产,2013(07):30-31

KeytechniqueforpondcultureofMisgurnusanguillicaudatus(Taiwan)

XURuwei1,YUQili2,YANGFusheng2,LIQian3,HUTingjian3

(1MarineinstituteofNingbouniversity,Zhejiang,Ningbo,315211;2Theeastseabreedingco.,LTD

ofHangzhouXiaoshan,ZhejiangHangzhou,311228;3Zhejianginstituteoffreshwaterfisheries,ZhejiangHuzhou,313001)

篇11

池塘位于宿迁市中扬镇现代渔业示范基地内,交通便利、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无污染且进排水方便,试验塘口2个,总面积40亩,每个塘口都为20亩。池塘平均水深1.1-1.6m,塘埂高1-1.3m,顶宽1.4m左右,不渗漏。池塘四周靠池埂1m左右用聚乙烯网布作防逃网,防逃网高70-90cm,地下深埋30cm,上网口加缝25cm塑料膜。每池配备增氧机两台。

(二)放养前准备

1.清塘消毒

冬季抽干池水冻晒一个月左右至淤泥开裂后注入新水10-20cm。每亩用生石灰150kg化水后全池泼撒,杀灭池中的病原体和有害生物。用60目过滤袋套在进排水口处,防止野杂鱼进入。

2.施肥培水

消毒10天后,每亩施发酵过的家禽粪肥300kg左右,培育浮游生物,为扣蟹提供适口鲜活饵料。

3.水草移植

1月10日开始移植伊乐草,3月20日至4月20日种植黑叶轮藻,4月20日种植苦草,水草面积达到水面积的40%-50%。

4.螺蛳投放

人工投放螺蛳既可为河蟹提供优质的天然动物蛋白原,又能净化底层水体水质,第一次投放螺蛳要早,以便于螺蛳尽早适应池塘环境,产出幼螺供幼蟹食用。两次投入能防止一次性投入量大,造成前期水质清瘦,青苔大量繁殖而影响河蟹生长。3-4月份投放干净无污染的螺蛳200-300kg/亩,7-8月份投放100-200kg/亩。

(三)苗种放养

在2月12日放养体质健全、活力强、附肢齐全的扣蟹,规格为140-160只/kg,每亩放养1000只左右。搭配放养规格为10尾/kg的花白鲢(比例为1:4),每亩放养2kg。4月10日每亩放养规格为4-6cm/尾的泥鳅苗75kg,鳅苗要求规格整齐,体色鲜亮,体质健壮,体表光滑,无出血、破损、脱黏等现象。鳅苗下塘前可用3%-4%的食盐水浸浴10-20分钟,以杀灭病原体。放鳅苗下塘时应先试水,取塘中水放入鳅苗三小时后无异常才可放养,同时塘水温度与运输鳅苗水温差不超过2℃。在鳅苗选择上,要尽量选择当地人工培育的,运输路途短的苗种,切忌收购药捕或电捕的鳅苗。

(四)饲养管理

1.饵料投喂

河蟹、泥鳅均属于杂食性动物,养殖全程投喂河蟹颗粒饲料。饲料投喂坚持“四定”原则,即定质、定量、定位、定时,日投喂量为河蟹体重的3%-8%,泥鳅不需单独投喂。根据季节、天气、蟹的生理状况而调整。春季投喂饲料蛋白含量为40%,日投喂量为蟹体重的3%,每日投喂1次;夏季投喂饲料蛋白含量为34%,日投喂量为河蟹体重的5%;秋季投喂饲料蛋白含量为36%,日投喂量为蟹体重的8%。饲料投喂需注意天气晴好时多投,高温闷热、连续阴雨天或水质过浓则少投;大批河蟹蜕壳时少投,蜕壳后多投。

2.水质调控

5月份之前,少量多次加水,保持水位在60-80cm。6月后,加深水位,使水位保持在120-150cm,水体定期施加可溶性有机肥保持水体相对肥而清爽,维持水体藻类、菌种和各类浮游动物的相对平衡。7-8月高温期每10天用一次生物底改和益水宝调节池塘水质。

3.病害防治

始终坚持“以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原则,4月中旬用纤虫净防治纤毛虫一次,5-6月使用二溴海因消毒一次,每立方水体用药0.3g,高温期每月用中草药伴饵投喂,每次7天左右,提高河蟹免疫力和抗病力,养殖过程中未发生严重病害。

4.日常管理

首先是坚持巡塘检查,每天早、中、晚巡塘,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其次是做好敌害防御,泥鳅的生物敌害较多,在日常管理期间,要及时清除生物敌害,严防生物敌害侵入。可用每立方水体0.05-0.1g敌百虫杀死水蜈蚣、蜻蜓幼虫、红娘华等生物,用药时要避开河蟹蜕壳期。最后是及时记录养殖生产情况,包括天气、水温、饲料投喂、用药、起捕上市等数据。

二、试验结果

9月份按照“少量多次,捕大留小”的原则开始用地笼起捕泥鳅上市,泥鳅要在9月底前尽量捕捞出池,为河蟹后期育肥腾出空间。用地笼起捕泥鳅时,地笼口要敞开,使误入地笼的河蟹能及时从笼口爬出来。中秋节前后结合市场行情,适时捕捞河蟹上市销售。①池塘捕获河蟹1706kg,平均规格为145g;泥鳅3274kg,规格为35-52尾/kg;②池塘捕获河蟹1680kg,平均规格为142.6g;泥鳅3056kg,规格为37-53尾/kg。

篇12

2009年,在肥西县丰乐镇池塘7 333.33 m2、稻田4 666.67 m2多水面养殖泥鳅,平均产量分别为2 250、3 750 kg/hm2,平均效益分别为1.05万、1.65万元/hm2。现将泥鳅养殖技术总结如下,供广大养殖户参考。

1池塘精养

1.1鳅池建设

养殖泥鳅的池塘要靠近水源、排灌方便,以便定期注水;面积为300~500 m2,最大不超过1 333.33 m2为好;池深为70~80 cm,并在排水口附近挖6~10 m2、深60~80 cm的集鱼坑,以方便放养和捕捞;池塘岸要整齐平直、坚硬,并在埂内贴1层塑料膜以防泥鳅钻洞逃逸;池底要整实,并要有20~30 cm淤泥,深浅要均匀。

1.2清塘消毒

将整建好的塘口进行药物消毒,在生产过程中常用的清塘药物有生石灰、漂白粉等。生石灰清塘:生石灰化水后能杀害野杂鱼、水生昆虫和细菌等病原体,不仅有除害灭病作用,还能改善水质,增强底泥的肥力;生石灰的用量应根据水深情况而定,一般水深7~10 cm的干池用900~1 125 kg/hm2;水深1 m用1 875~2 250 kg/hm2[1]。漂白粉清塘:漂白粉遇水后能放出初生态氯,具有较强的杀菌和灭敌害生物的作用。干池塘用60~75 kg/hm2,加水溶解后全池泼洒。

1.3肥水放养

放养前3~4 d施基肥,品种以畜禽粪肥为主[2],用量为9~12 t/hm2,以提高泥鳅苗种成活率。为减少疾病,用10 mg/L漂白粉溶液在水温10~15 ℃时,浸洗泥鳅鱼种20~30 min,或者用3%食盐水浸洗30 min左右,杀灭泥鳅鱼种体表的病原菌,增加抗病能力。池塘养殖成鳅时,放养量按放3~4 cm泥鳅鱼种18万~24万尾/hm2,如有流水条件的池塘可适当增加投放量,反之可少放。

1.4科学投饲

泥鳅鱼种入池后,要根据池塘水质情况,经常投施一些有机肥,培养水中的天然饵料。每日还要投喂人工饲料,日投饵量3月为泥鳅总体重的1%,4—6月为4%,7—8月为10%,9—10月为4%。投喂方法,2次/d,上午、下午各1次,并在池塘内向阳、离岸1.5~2.0 m处搭设饲料台,把饲料放在台上,有利于泥鳅均匀摄食,可减少饵料的浪费,便于检查泥鳅的食量和生长情况。

1.5种草与增氧

在鳅池中种植适量的水浮莲或水花生,种草的覆盖面应控制在15%左右,避免高温阳光直射,为泥鳅提供栖息的场所。注重观察池水变化和泥鳅活动情况,如果池水呈茶褐色或大量泥鳅不时窜出水面“吞食空气”,要立即注入新水增加水中的溶氧量;同时可选用富氧或粒粒氧增氧。

1.6泥鳅捕捞

泥鳅具有钻入土的特性,因此不容易捕捞。针对泥鳅的这一特点,可以采取以下捕捞方法:一是食饵诱捕法。把炒香的米糠或麦类放在一种特制的竹笼内,将笼置于池周边沿部位,引诱泥鳅进入笼内。二是排水捕捞法[3]。先将池水排干,然后根据成鳅池的大小,在池底开挖几条宽40 cm、深25~30 cm的排水沟,在排水沟附近挖坑,使池底泥面无水,沟、坑内积水,泥鳅会聚集到沟坑内,即可用抄网捕捞。若池大未捕尽,可进水淹没池底几小时,然后慢慢放水至只剩沟坑内有水,继续用抄网捕捞。若池中还有泥鳅钻到泥中未捕到,则再进水淹没池底过夜,第2天太阳未出之前慢慢放水,再重捕1次,可基本捕尽池中的泥鳅。

2稻田养殖

2.1稻田选择与准备

养泥鳅的稻田一般要求保水性能好,渗漏速度慢,插秧前稻田水深保持20 cm以上。稻田的积雨面宜小不宜大,选择低洼田、塘田、岔沟田为宜。水源清新,无污染,排灌方便,光照充足。土质以黏性、高度熟化、肥力较高的土壤为佳。养殖泥鳅的稻田,田埂应高出田面60 cm左右,捶紧夯实,可用农膜插入泥中10 cm围护田埂,以防漏洞、裂缝、漏水、塌陷而使泥鳅逃走。同时进、出水口处要安装塑料网栏[4]。鱼沟一般为“十”字形沟,挖在稻田中央,占稻田面积的10%左右,沟深60 cm、宽90 cm为宜。鱼沟渠道要与进、出口处畅通。养殖泥鳅的稻田插秧前施尿素150 kg/hm2为宜。

2.2放养与管理

泥鳅一般在水稻插秧后10 d开始放养。苗种规格以长3~4 cm为好,放养37.5万尾/hm2左右。一般每天投喂饲料1~2次,即上午和傍晚各1次。直接投放在饲料台。饲料以谷糠、麦麸及鱼类专用饲料等为宜,可搭配些青饲料。日投喂量一般为泥鳅总重量的4%~5%。稻田水位应根据生产需要适时调节。稻田防病治虫要注意选择低毒农药,适时适量叶面喷施,以防药害。泥鳅经4个月的饲养,体长达到10~15 cm、体重达到15~20 g,可以捕捞出售。

3参考文献

[1] 姬鸿,金艳.泥鳅养殖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9(9):248.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