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7 15:00:4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教育实习自我报告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自觉遵守法律法规,没有违背党过教育方针,按政策从教,但在行动中还是不够积极。
2爱岗敬业方面:
热爱教育事业,教书育人,认真备课,上课,及时批改作业,对学生积极传授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思想教育。
3在热爱学生方面:
热爱学生,棉队全体学生实施教育,理解尊重学生,没有讽刺歧视侮辱体罚行为,但缺乏引导方法。
4在严谨治学:方面
教育方法方式多样化,方法科学化耐心教育学生,尽能做到,因材施教,方式灵活。
5团结协作方面:
团结同事,虚心请教,关心学校的集体财物等。
6廉洁从教方面:
对教育事业有奉献精神,勇于抵制社会不良现象,不以教谋私,更没有向学生乱收费现象。
7尊重家长方面:
针刺伤是一种皮肤深部的,足以使受伤者出血的意外伤害,是护理工作中最常见的一种职业危害。可导致二十多种血源性疾病,最严重的包括感染艾滋病(HIV)、乙肝(HBV)、丙肝(HCV)。大量研究证实:护士是发生针刺伤及感染经血液传播疾病的高危职业群体。实习护生由于自我防护意识淡薄,操作不熟练,临床经验缺乏,发生针刺伤的概率更大。由此可见,如何有效地减少针刺伤的发生率,减少血液疾病的传播,是加强护生职业防护培训的重要内容。
一、针刺伤原因分析
1.职业暴露
护理是一份隐藏诸多职业风险的工作。护生在实习期间,有很多的护理操作要频繁使用锐器,如静脉输液、肌肉注射等。这些穿刺针常带有患者的血液、体液。我国是HBV高发的国家,HCV、HIV近年来的感染率也呈上升趋势,外加护生在平时的操作过程中,手受伤的机率比较大,如稍有不慎,伤口沾染带有HBV、HIV的体液,使感染的机会大为增加。
2.自我保护意识淡薄
护生对针刺伤的认识不足,是导致针刺伤不断发生的重要原因。与针刺有关的操作主要有注射后取下针头,将针头套回针帽,处置用过的注射器针头等。实际调查发现,166名护理人员有100%在工作中被利器刺伤过。而调查中护理人员有65.5%经常将用后的针头重新套上针帽,有53.4%经常用手拔用过的注射器针头,有37.9%皮肤被锐器刺后很少挤出血液再彻底清洗消毒。护生对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传播疾病认识不足,思想上重视不够,缺乏自我保护意识,主观认为戴手套麻烦、影响操作,导致在接触患者的湿性活体物时没有戴手套,违反执行操作规程。
3.标准预防知识缺乏
据对116名临床护理人员标准预防知识调查显示,护理人员对所有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都有传染性知晓率仅36.2%,61.4%的护生认为针刺伤的最大危害是伤口感染和感染其他疾病,仅有6.5%的护生认为可感染HIV、HBV、HCV。护生标准预防知识缺乏,是导致针刺伤不断发生的原因之一。
4.工作马虎和技术不熟练
实习护生由于护理职业道德尚不完善,工作中易粗心、马虎,未按各项操作规程执行或护理操作技术不扎实、不熟练,也易发生针刺伤。
二、应对针刺伤的对策
1.增强自我防护意识
医护人员属于被感染的高危人群,应树立“关爱你的病人,关爱你自己”的观念。首先,教育护生认识针刺伤的危害。针刺伤不仅可传播20多种血源性传染病,还会产生害怕发生HIV、HBV、HCV等病毒或细菌感染的焦虑、恐惧心理。另外,由于针刺伤感染的某些传染病不仅影响健康,还会危及生命,在理论教学、各类护理操作练习和实习前教育中,要教育学生充分认识其危害,严防针刺伤的发生。其次,在护生中开展普及性预防(UP)教育。普及性预防(UP),即假定所有患者血液、体液都有潜在感染性,接触时均应采取防护措施,从根本上预防或减少血液传播疾病的感染。因此,要教育护生在实习中无论面对的患者是否患有传染性疾病,均应清楚地意识到自己面临潜在的危险,从而在护理操作中注意每个细节,保护护生免受各种血液传播疾病的感染。
2.进行安全工作技术和方法教育,开设职业防护课程
学校通过对实习护生进行安全工作技术、方法的专门培训,使其熟悉医疗锐器的安全使用,制定锐器使用安全操作的基本原则。要求所有护生在护理操作过程中均以安全方式处理使用过的锐器,避免回套针帽,禁止徒手进行注射器毁形或折断安瓿;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锐器的使用;不将针头的器具相互传递;用过的针头不要折弯或折断,尽可能将其立即扔进锐器收集箱。此外,学校还应要求护生一律按操作规范进行,保证任何操作都能符合规定的流程,培养良好的职业安全素养,防止在实习过程中遭受意外锐器伤。
3.建立针刺伤的报告及反馈制度
调查显示,仅有23.7%的护生在发生针刺伤后能及时报告带教老师。有的学生在发生针刺伤后抱无所谓态度,有的学生心里害怕,但不知道该怎么做。在校期间,学校应对即将实习的学生进行针对性的专业指导,建立针刺伤的报告及反馈制度。教师应对实习护生的职业防护做具体的指导和管理,将职业安全教育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指导学生一旦发生针刺伤,应立即对受伤人员进行登记、报告管理,清楚记录针刺伤发生的时间、地点、经过、损伤的部位、程度、处理方法等,以及是否实施了预防性用药、血液检查及随访。教师还应明确告诉实习护生,当被锐器损伤后,在迅速处理好伤口的同时,马上报告带教老师,再由带教老师逐级上报,并填写意外损伤事故报告单。
4.发生针刺伤后的紧急处理
针刺伤后,应指导学生务必保持镇静,迅速挤出受伤部位的血,使部分血液排出,相对减少受污染的程度,同时用肥皂和流水冲洗伤口,在碘酊消毒后用密封敷料包裹伤口。发生针刺伤后应尽早报告,以便对受伤者进行HIV、HBV及HCV抗体检测。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多练习发生针刺伤后的紧急处理过程,确保真正掌握。如可疑暴露HBV感染血液、体液时,应于24h内注射乙肝免疫高价球蛋白,同时进行血液乙肝标志物检查,阴性者皮下注射乙肝疫苗。
5.提高乙肝疫苗的预防接种率
我国是乙肝高发区之一,乙肝总感染率高达60%左右,乙肝病毒携带者已有1.3亿。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最有效的措施,护生应在临床实习前完成全套的乙肝疫苗接种,但调查表明49.5%的护生未接种乙肝疫苗。因此,学校在学生进入学校体检时进行HBV的基础检测并存档,了解学生乙肝疫苗接种情况,对乙肝表面抗原及抗体阴性的护生应告知并要求接种乙肝疫苗,引起学生重视。接种后应检测是否产生抗体,抗体阴性者予以加强免疫。
三、总结
护理工作是一份神圣、平凡但同时又隐藏着诸多职业风险的工作。这决定了护理教学必须是一项严谨的工作,不仅要教育学生尊重病人、关爱病人,还要教育学生在服务病人的同时也要保护自己的健康,在平时的操作训练和实习过程中,一定要认清职业风险,树立自我保护意识,规范各项操作行为,掌握应对突发事件处理能力,养成良好的综合职业素养。
参考文献:
[1]毛秀英,高凤莉,于荔梅等.实习护生发生针刺伤的现状调查[J].护理研究,2003(17).
[2]张利平,王晶,徐国英等.急诊护士针刺伤情况调查分析[J].中华现代医院管理杂志,2005(4).
[3]于小凤,田雪梅,邓利利.手术室护士锐器刺伤的危害及防护对策[J].护理研究,2006(20).
关键词:医学生 医德 医学教育 高职高专
key words: Medico medical ethics medical education quality high specially
作者简介:贾长喜,1981年5月生,男,汉族,河南商丘人,毕业于吉林大学法学院,本科学历,法学学士,商丘市法学会理事,现任教于河南商丘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助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法制教育、中国化教育、高效校园和谐文化建设。
经过10年的飞速发展,以高职高专为主要模式的医学高等职业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技能型医疗卫生人才,丰富了我国医学高等教育的体系结构,对推动我国医学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满足广大基层群众的医疗卫生需要起到了基础性和决定性作用。然而,近年来广泛争议的医德医风问题也不可避免地波及医学教育领域,引起社会对医学高等教育素质培养模式的深入思考。作为培养基层一线医疗卫生人才的高职高专医学教育,应该从根本上认识到医德教育的重要性,进而将其贯穿到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的医德教育着力培养高职高专医学生的医德素质,为社会打造从内到外、从品德到技能双合格的真正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医疗卫生人才。
一、 招生录取环节
在招生录取过程中,医学高职高专院校应该真正加强对道德标准的把关。几乎所有高等教育院校在招生简章中都概括性地规定了德、智、体条件,部分高校还将“德”条件做了一定的细化。然而,由于 “德”的抽象性和考查的难度,实际录取过程中的确难以把握这一标准,但是作为培养基层医疗卫生人才的高职高专院校,应该率先积极探索道德标准衡量和考查的机制和模式,在培养对象遴选过程中真正重视道德标准的把关,为下一步培养打下坚实基础。
二、 入学教育环节
新生入校伊始,对医疗卫生职业的内涵知之不多甚至一无所知,进而更谈不上对医德内容及作用的理解。因此,高职高专医学院校在新生入学教育过程中,应该将医德教育作为思想教育的重要部分。
具体来说,可以通过职业认知教育,让学生初步了解医疗卫生职业的基本内涵,认同职业的崇高性、服务性、人道性、公益性和特殊性,激发自我职业选择自豪感和使命感及优良医德自我养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以通过医德基本内容教育,组织新生集体宣读《医学生誓词》,让学生认同防病治病、救死扶伤、人道主义和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的社会主义医德,懂得医学是维护人的生命和增进人类健康的科学,懂得医务人员对人民群众和社会所必须承担的重大道德责任,领会社会主义医德基本原则的精神实质,对医德有一个整体的基本认识。可以通过将医德教育与学生基本道德规范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从学生日常道德教育入手,延展到职业道德教育,进而具体到医疗卫生职业道德教育即医德教育,让学生懂得医德也是一种职业道德,是处理医疗卫生职业伦理关系的特殊的道德规范,认识到从现在做起、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在校自觉遵守学生道德规范,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才会有良好的医德。
入学教育环节的医德教育工作,就如在白纸上作画的第一笔,又如在心灵播下的第一粒种,应被充分重视起来,抓好、做实,为教育对象职业理想的实现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三、 在校教育环节
高职高专医学生一般学制为三年(部分院校开设初中起点五年制大专教育),而在校理论学习时间仅为2年,相比本科医学生而言,时间紧、任务重,基础课、专业课、公共课基本充斥了四个学期的所有时间。然而,在集中进行专业理论知识的教育的同时,更要注重通过课堂教学、讲座报告、调查参观等多种途径对他们进行集中的医德教育。
笔者认为,高职高专医学院校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探索新的教育途径,开展丰富多彩、卓有成效的医德培养和教育工作:
第一,把传授专业知识、医学技术和医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把医德教育渗透于教学过程中。一方面,“为人师表,传道为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要以身作则地履行教书育人的责任和教师职业道德。只有教师具有崇高的师德和高尚的灵魂,才能影响学生,培养出良好的医德和纯洁的灵魂。另一方面,教师应注意根据学科特点,充分利用教材,精选教学案例,在日常教学中发掘医德教育内容。值得注意的是,医德教育并非只是德育教师的任务,更是所有教育教学和管理人员的共同责任。
第二,重视榜样引导作用,邀请专家、名医、学者开展讲座、报告。高职高专医学院校应当结合像2003年非典、2008年抗震救灾等时事形势,适时邀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人物开展讲座或报告活动,从正面引导医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更要注意自身道德素养的提高。讲座人或者报告人可以是“重量级”名人,也可以是一名普通的医务工作者,甚至可以是一名患者,只要能够打动被教育者的心灵,都是有助于医德培养和教育的。
第三,以医德为主题,通过征文、辩论、演讲、社会调查等形式,开展学生参与性较强的活动,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理性认识医德、抒发内心情感、辨明是非曲直、表明远大志向,将理性道德和感性道德结合起来,引导其自我培养高尚的医德。
在校学习不只是医学生基础及专业理论学习的关键时期,更是医学生系统了解医德理论并形成医德意识的重要环节。特别是面向基层一线培养医疗卫生人才的高职高专医学院校,更应该充分重视对在校医学生进行医德教育,为他们形成高尚的医德奠定坚实基础。
四、 实习教育环节
实习环节是医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进而形成操作技能的重要环节,也是他们初步接触医疗一线,将医德理论初步印证于现实生活并转化为自我医德行为的最初过程,在此重要时期对他们进行必要的医德教育对他们医德的形成和发展也是十分重要的。
高职高专医学院校应该真正加强校院全方位合作,在注重技能培养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对实习生的医德教育。
首先,医学院校在实习生离校之前,应明确提出实习期间医德培养的要求,要求学生在学习实践技能的同时将医德理论应用于实习过程,进一步加强医德规范学习,充分认识医德在社会生活重的重要作用,学会运用医德理论分析现实医患关系和医德医风问题,为自身高尚医德的形成奠定坚实基础。
其次,实习医院在遴选带教人员时不但要注重医术的高超,更应加强品德标准的把关,以求品德高尚、德行合一,同时加强对带教人员的教育培训,使他们首先认识到医德教育在带教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在接受实习生以后安排实习之前,应结合医疗实践进行集中的医德、伦理、心理等方面的教育,提出严格要求,使他们通过实习自觉形成较为明确、系统的医德意识、伦理意识和心理素质。
再次,实习医院应组织实习生参加一定的思想道德教育活动,通过生动的实例进行医德教育,让实习生有机会了解、接触现实医患纠纷案例,这样可以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最后,医学院校还应安排人员在学生实习期间加强与实习医院之间的联系,定期访视,了解实习生的医德培养状况,挖掘优秀典型并进行表扬,发现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纠正不足,强化实习生医德自我培养和教育能力。这样不但有利于现有实习生的医德教育,更有利于学校今后的医德教育工作。
五、 就业指导环节
经过理论学习和实习以后,医学生迈向社会实现就业的前夕,就业指导也是对他们进行医德教育的重要环节,高职高专医学院校应该把握住这一机会,结合在校理论学习和实习环节对他们医德状况的调查情况,通过开展讲座、组织参观、讨论、征文、辩论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在自我总结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将来职业责任,正确认识平凡与高尚的辩证统一关系,树立投身医疗卫生一线基层的理想和为人民服务的志向,开展针对性和实效性较强的医德教育。在此期间,还可以通过具体表彰在实习环节挖掘的优秀典型,模糊批评某些违背职业道德的不良行为,对他们进行医德自我培养的科学引导,让他们发现自我不足进而自觉改进。
六、 跟踪调查环节
学生就业以后,高职高专医学院校并非完事大吉了,还应该进行必要的跟踪调查,搞好“售后服务”工作。在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尚未完成的这一时期,城乡、区域乃至不同医疗机构之间的条件、待遇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别,不可否认地影响到医学生就业后对待现实的心态。学校应通过座谈、访谈、发放《调查表》等形式,加强与就业单位的联系,及时了解毕业生的技术和道德“质量”,与就业单位联合进行必要的进一步教育。对于在此过程中发现的“缺陷”和“瑕疵”,也有利于增强学校教育的针对性,更好地进行下一步理论和医德教育。
总之,高职高专医学院校应该首先明确自身培养基层一线医疗卫生人才的办学定位,以“三个面向”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大力开展全方位素质教育,将医德教育融入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创新教育方法和手段,切实加强医德教育的实效性,努力提高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出技术高超、品德高尚的一代又一代基层医疗卫生人才,这才是高职高专医学院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根本所在。
参考文献:
关键词:教育实践;师范生;反思能力
一、研究背景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关教师反思方面的内容开始逐渐进入大众的视野,成为大众尤其是广大教育者们关注的重点,各类关于教师反思的研究与讨论日益增多;各种致力于号召教师进行反思的口号也是层出不穷;更有甚者,反思型教育运动在多个国家也是如火如荼的开展起来。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师范生作为未来教师的不二人选,其反思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开始受到关注。
然而,目前教育界内,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关于教师反思的研究主要着眼于在职教师尤其是教龄较少的教师身上,对职前教师即师范生的关注度明显不够。大多数人困囿于一个误区,认为师范生用不着反思,那是毕业以后走上工作岗位的事情。事实上,反思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贯穿于整个教师职业发展生涯。因此,职前教师学习阶段自然也应该给予重视。然而,反观我国当前师范生培养过程,反思性训练现状着实令人堪忧。通过对未来教师反思意识及反思技能的调查分析研究得出,当前我国师范生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虽然有反思意识,但这种反思只是一种随意的“反省”(只是想想而已),而不是针对性很强的较为规范的反思。各层次师范生反思意识也存在差异。在反思技能上也存在很多不足,多数学生不能完全领会学习反思的意图,因而也就不能进行较为深入的反思,在问题设计上比较简单,在反思表述上也不能很好地认识和评价自己。[1]师范生反思性教学能力现状调查报告也指出,当前师范生对教学反思概念理解还算清晰,但只是限于表面,理解并不深刻。不同层次师范生的反思性思维能力是参差不齐。[2]这种种现状都反映了一个严峻的事实,目前的师范教育中,无论是认识上还是实践上,我国师范生反思意识普遍淡漠,反思意识及能力上存在较大差异。
针对这一现实状况,大多数学者在探究影响师范生反思差异因素主要聚焦于师范生自身各因素以及一些外部因素如教师引导、课程设置以及教育实践等方面,多数学者统一而论,并没有对各因素影响力度进行分析探讨。相较于其他因素其中最受关注的自然是教育实践,接下来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对教育实践对师范生反思能力影响问题进行一个相关探讨与分析。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通过对上述问题的解答,我们可以有效的探讨教育实践对师范生教育反思的影响程度,我们可以以此为理论基础进而优化教育实践时间,提高教育实践对师范生反思能力培养力度,用最短的时间实现师范生教学反思能力的最快提升,提高教育实习效率,同时可以从不同方面去引导师范生进行反思,通过外部力量加强对师范生的反思意识及能力的培养。
对于承担未来教师任务的师范生来说,具备一定反思能力及良好的反思习惯则是必要而且必须的。培养师范生的反思能力不仅能够提高教育教学实践水平,同时也是造就自我成长型教师的起点与关键。通过培养师范生的反思能力,可以唤醒师范生的主体意识,促进其个性的发展,尽早进入教师的角色,从而有效解决师范生的教育理论脱离实践的问题。[3]通过反思能力训练,师范生对自身的教学活动、决策及教学方法进行正确的审视与分析;不断自我批判、自我调整、自我建构,从而使自身的教学实践水平获得质的提升与飞跃,对其今后的实际教学有重要意义。[4]通过反思,师范生还可以把自身有限的教学实践经验转化为最有价值的东西。没有反思的经验只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5]而通过反思对经验进行审视、修正、强化、否定、去伪存真、去粗存精,使之得到提炼、升华到理性认识的高度,最终发挥其最大的作用成为促进师范生教师专业技能成长的有力杠杆。[6]不仅如此,对学校及学生的发展也是十分有益,能够有效推进学校教学改革的进行,促进学生的个人成长。因此,只有将反思性教学能力培养纳入到师范生教育过程中去,不仅可以从源头上解决教师在反思意识与能力方面存在的障碍,更能缩短教师成长的周期,对师范生的发展有百利而无一害。
三、理论基础
杜威是第一个把教师看作反思性实践者的教育家,他把把反思界定为“一种根据支持的理由及其所导致的结果,对任何信念和实践进行积极的、持续的和仔细的考虑行为”。[7]他认为批判性反思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之一。
肖恩(Donald Schon)把反思分为三个模式:对行动的反思,行动过程中的反思,为行动的反思。他特别重视行动中反思,认为一个专业人员在工作中,并不是简单地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而是在工作中以一种“在行动中反思”的方式处理和解决问题。他指出教师通过自己的实践来发展,从实践中学习如何成为好的教师这是职业的特征。反思的实践者通过问题解决来提高他们对专业实践的理解,最终完成知识的重新建构。师范生通过教学实习在教育实践中对原有的教学观念方法产生质疑,进而尝试用新的假设来指导实践,最终通过实践来改进理论发生认知的变化。因此,师范生获得实践性知识的有效途径就是参与教学行动,也就是要进行教育实习,在实习中通过自我反思来处理并解决所面临的教学问题。职前教师通过实践和对实践的反思,学习和获得专业知识,从而加深对专业的理解和把握。实践中反思加深了师范生对教学的理解,使理论与实践能够紧密联系起来。
我国有学者将师范生的反思发展分为四个循序渐进的阶段,主要包括:一是引导性反思阶段,是师范生反思能力的萌芽阶段。主要是师范生针对其个人学习经历、教师教学行为、自身角色的反思,是一种个体性的反思;二是改进性反思,是师范生反思能力形成的思辨阶段。师范生主要针对所学习的如何进行教学的内容反思,是一种理论上的反思;三是发展性阶段,是师范生反思能力迅速长成阶段。在师范生教育实习过程中进行,师范生反思的主要内容包括听课反思以及对课堂教学的反思,该阶段的反思主要有针对性、实践性、群体性特征。四是评价性反思,是师范生反思能力形成的深化阶段。在教育实习过后进行,师范生主要针对的是自身教育信念、知识结构、科研能力的反思,是一种自我评价性的反思。[8]
四、已有发现及不足
当前关于师范生反思能力方面的研究,主要是对师范生反思现状的调查,如师范生反思性教学能力现状调查,对师范生反思的认知特征、行为特征做了调查分析。还有就是师范生反思意识现状的调查等,揭示当前我国师范生反思现状的严峻性。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曾对反思意识进行调查分析,但其调查对象是小学骨干教师,通过调查了解了小学骨干教师对反思活动本身的认识,反思活动可能发生的情境,影响反思的因素等方面,在影响因素方面主要揭示了教师自身知识、态度及能力的内部原因的影响,还有教师学历、环境、功利等外部原因方面,其中提及教师教学经验的影响最为有力,这也为师范生教学实习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另外,还有一些研究主要着眼于对师范生反思训练模式的探讨,通过对国外教学模式的分析借鉴,联合中国实际国情对师范生反思训练课程等提出一些建议等,如教学医院模式、大学——中小学联合模式等。也有对师范生反思的内容、原则等做出了一些探讨。
可以说,关于教师反思的研究资料还是非常丰富的,取得的成果也是令人瞩目的。但是,问题与成果并存,仔细分析这些研究还存在许多不足,主要有:
1.主体针对性不强。大部分反思研究关注的是在职教师尤其是教龄教师的教师,对职前教师即师范生关注度仍然较少。
2.即使对师范生反思能力培养有所关注,也主要是对现状的调查与研究或者是对措施的探讨,针对原因的分析大多一带而过,而且大部分仅仅只是做了一些理论探讨,并没有对其进行仔细深入的分析。
3. 在对教育实践对师范生反思能力影响分析的时候,大部分仅仅单纯地强调教育实习对师范生专业成长的作用,缺少强有力的理论基础。
五、研究方法与研究结果
首先运用访谈法了解所选样本师范生(苏州大学2012届教育技术师范类本科毕业生)其反思能力的水平阶段。通过访谈了解他们反思的内容与特征,确定其反思所在哪个阶段,是属于引导性阶段还是改进性阶段,并按阶段分层。然后从所分的层次中各随机抽取四名学生对其实习期间进行跟踪观察并配以访谈调查,以此来了解其反思能力发展特征与状况。
确定研究对象后在其教育实习期间,采用定组追踪研究方法和观察法,对所选定的样本进行全程跟踪观察。为了深入了解师范生在教育实习后反思意识及能力的变化,可以采取全程定组跟踪观察的方法,对样本师范生的课堂教学和课后反思会进行追踪观察,并适时针对具体教学问题进行了访谈,最后对其实习文本进行整理分析,包括反思报告、教学设计、课堂录像、教学观察报告、反思会录音、行动研究报告、实习后访谈记录以及教育实习工作手册等以了解其反思能力所属的具体阶段,看看是否从第一、第二阶段实现了到第三或第四阶段的跨越。
最终,通过跟踪调查与及时访谈的研究方法,我们在整理总结访谈记录的基础上发现,教学实践对师范生反思能力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能够使广大师范生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通过教学日记,录像观看等方法改变培养其反思意识,发展其教学反思能力,实现自身教学反思能力有第一、第二阶段向第三、第四阶段的跨越,最终对他们教学能力的提高产生重要作用,对教育的发展也起到一定的推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永花,张利桃.从“反思型学生”到“反思型教师”——未来教师反思意识与能力的调查[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4:15-18
[2] 王婷,刘小强.师范生反思性教学能力现状调查报告 [J].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6):20-23
[3] 曹中平,文方圆.批判反思型教师的反思实践方法[J].复旦教育论坛,2003,1(6):52-56
[4] 陈俭贤.通过增强自我反思意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J].基础英语教育,2011,13(3):97-100
[5] 余国良,辛自强,林崇德.反思训练师提高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9,4:69-73
[6] 张建伟.反思——改进教师教学行为的新思路[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7,4:56-62
[7] Deway Jhon.,How We Think[M].Chicago:Henry Regnery,1933.
[8] 刘燕,刘素婷,张顺利,成庆堂,徐存拴.反思型教师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8,6:55-58
[9] 吴卫东,洛伯巍.教师的反思能力结构及其培养研究[J].教育评论,2001,1:33-35
[10] 彭华茂,王凯荣,申继亮.小学骨干教师反思意识的调查与分析[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02,39(5):27-30
[11] 杜复平.培养师范生反思能力的探索与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8:48-51
[12] 饶从满,王春光.反思型教师与教师教育运动初探[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00,5:86-92
[13] 吴永忠.试论反思理论与反思型教师的培养[J].教学与管理,2011,6
《辞海》把教育实习定义成:“各级师范学校的教育环节之一。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已获得的知识,在中等学校、初等学校和幼儿园参加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般在毕业阶段进行,能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是各级师范院校教学计划的有机组成部分。”[1]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教育实习的解释为:“中等师范学校和高等师范院校高年级的学生到初等或中等学校进行教育和教学专业训练的一种实践形式。它是师范教育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实现培养目标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是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2]
1.2 教育实习的特点
一般来说,教育实习的特点主要有四个方面:目标性:实习教师要尽可能扩充专业知识,提高教学技能。实用性:融入教学实际,深入了解教学对象的身心特点和学情。系统性:教育实习活动必须系统化,具有合理的组织结构、明晰的计划。评价性:通过教育实习,实习教师能够评价自我职业素质,如:专业知识、身心状况。
2 教育实习现存问题
2.1 实习方式不合理,成效低下
按照惯例,多数师范院校采用终结性办法,把教育实习安排在毕业前最后一学期。也就是说,第八学期。最后一学期的负担过重,包含教育见习、动员大会、说课、备课和试讲等。这种方式安排不合理,导致效率极其低下。
2.2 时间太短,太过仓促
依照传统,教育实习时间一般为6到8周。对实习教师而言,时间太短,无法深入此次经历学习。实习过程仅限于常规项目,诸如听课、备课、讲课、作业批改。然而,对其他实用如课堂管理、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涉及甚微。实际上,真正参与实习的时间不超过两个月,这势必对实习成效产生消极影响。
2.3 师范课程陈旧,教学基本功薄弱
大多数师范院校的课程设置无法满足新课程改革的需要,课程内容陈旧,与中学真实情境脱节,不适应其发展变化。课程内容以理论而非实用方法和技能为主。这导致实习教师所学书本知识无用武之地,教学基本功薄弱。
2.4 实习基地匮乏,利用率低
当今社会,高校不断扩招,高等教育普及,高校毕业生的逐年增加给教育实习施加了巨大压力。准毕业生教育实习扎堆、缺乏双赢政策规范,很多高校实习基地匮乏。
与此同时,尽管部分高师院校确实拥有一定数量的实习基地,由于缺乏沟通协调,基地利用率极其低下。
2.5 评价方式欠科学、不严谨
教育实习结束后,准毕业生剩余在校时间仅约两周。在此期间,导师多忙于上课及各项毕业事宜安排,无暇给予实习教师严谨、科学、客观的成绩与评价。几种常见的笼统评价有:模板化评语、各班均等分配名额等。
3 相应处理策略
3.1 更新实习观念,改革实习模式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高等师范教师和学生都应更新陈旧实习观念,树立“实用、有效、合作、兼容”的新型教育实习观,并在实践中不断调节自身行为。
3.2 师范课程结构重组
除传统理论课程“老三门”(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学科教学法)[3]外,应对教学技能的培养引起重视,开设与教学设计、课程资源开发、课外活动组织相关科目,举办三字(粉笔字、钢笔字、毛笔字)大赛、英语口语大赛、演讲比赛等活动以丰富课程内容。
3.3 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
师范院校应加强与当地中小学校的联系沟通,可以举行导师与校长教学研讨会。如必要,高校可选拔品学兼优生去偏远乡镇志愿支教。
3.4 制定综合、完备的教育实习手册
为明确规范各个实习参与主体的职责义务,根据美国教育实习经验,制定综合、完备的教育实习手册,包括三大部分。
(1)实习简介:核心理念、实习安排注意事项、重要联系方式信息。
(2)主要参与主体:校内导师(高等师范院校内)职责、实习教师与校外导师关系处理的建议、实习教师成绩评定细则。实习教师(师范生):教育实习的意义及预期目标、实习教师的行为准则、需要承担的任务(课堂观察、课堂教学分析与设计、课堂过程控制及课后反思)。校外导师(合作中小学内)职责、日常工作计划、培养促进实习教师的技巧及实习成绩考核细则。
(3)支撑材料:课堂管理资源:各班名单、学生情况简介、成绩单和其他档案材料。教学参考材料:教学参考书、课本配套练习、配套课件(学生双语报)以及实用网络资源。教案、学案、反思报告:教师教案、听课记录、学生学案、课后反思报告。
3.5 建立科学、严谨的实习评价机制
亟待建立一套科学、严谨的教育实习评价机制。此项系统应涵盖实习教师自我鉴定、校内导师评价和合作教师、实习单位鉴定意见。为使导向功能和激励功能得以充分发挥,可以鼓励实习教师试讲公开课,以此作为教育实习评价的重要形式。
结语:总而言之,教育实习涉及面广、过程复杂、综合性强。要推进师范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了解教育实习现存的五大问题是采取相应策略的必要前提。只有不断调节和改革理论和实践,才能达到培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的终极目标,实现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
1 教育实习的内涵、特征
1.1 相关概念界定
《辞海》把教育实习定义成:“各级师范学校的教育环节之一。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已获得的知识,在中等学校、初等学校和幼儿园参加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般在毕业阶段进行,能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是各级师范院校教学计划的有机组成部分。”[1]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教育实习的解释为:“中等师范学校和高等师范院校高年级的学生到初等或中等学校进行教育和教学专业训练的一种实践形式。它是师范教育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实现培养目标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是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2]
1.2 教育实习的特点
一般来说,教育实习的特点主要有四个方面:目标性:实习教师要尽可能扩充专业知识,提高教学技能。实用性:融入教学实际,深入了解教学对象的身心特点和学情。系统性:教育实习活动必须系统化,具有合理的组织结构、明晰的计划。评价性:通过教育实习,实习教师能够评价自我职业素质,如:专业知识、身心状况。
2 教育实习现存问题
2.1 实习方式不合理,成效低下
按照惯例,多数师范院校采用终结性办法,把教育实习安排在毕业前最后一学期。也就是说,第八学期。最后一学期的负担过重,包含教育见习、动员大会、说课、备课和试讲等。这种方式安排不合理,导致效率极其低下。
2.2 时间太短,太过仓促
依照传统,教育实习时间一般为6到8周。对实习教师而言,时间太短,无法深入此次经历学习。实习过程仅限于常规项目,诸如听课、备课、讲课、作业批改。然而,对其他实用如课堂管理、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涉及甚微。实际上,真正参与实习的时间不超过两个月,这势必对实习成效产生消极影响。
2.3 师范课程陈旧,教学基本功薄弱
大多数师范院校的课程设置无法满足新课程改革的需要,课程内容陈旧,与中学真实情境脱节,不适应其发展变化。课程内容以理论而非实用方法和技能为主。这导致实习教师所学书本知识无用武之地,教学基本功薄弱。
2.4 实习基地匮乏,利用率低
当今社会,高校不断扩招,高等教育普及,高校毕业生的逐年增加给教育实习施加了巨大压力。准毕业生教育实习扎堆、缺乏双赢政策规范,很多高校实习基地匮乏。
与此同时,尽管部分高师院校确实拥有一定数量的实习基地,由于缺乏沟通协调,基地利用率极其低下。
2.5 评价方式欠科学、不严谨
教育实习结束后,准毕业生剩余在校时间仅约两周。在此期间,导师多忙于上课及各项毕业事宜安排,无暇给予实习教师严谨、科学、客观的成绩与评价。几种常见的笼统评价有:模板化评语、各班均等分配名额等。
3 相应处理策略
3.1 更新实习观念,改革实习模式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高等师范教师和学生都应更新陈旧实习观念,树立“实用、有效、合作、兼容”的新型教育实习观,并在实践中不断调节自身行为。
3.2 师范课程结构重组
除传统理论课程“老三门”(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学科教学法)[3]外,应对教学技能的培养引起重视,开设与教学设计、课程资源开发、课外活动组织相关科目,举办三字(粉笔字、钢笔字、毛笔字)大赛、英语口语大赛、演讲比赛等活动以丰富课程内容。
3.3 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
师范院校应加强与当地中小学校的联系沟通,可以举行导师与校长教学研讨会。如必要,高校可选拔品学兼优生去偏远乡镇志愿支教。
3.4 制定综合、完备的教育实习手册
为明确规范各个实习参与主体的职责义务,根据美国教育实习经验,制定综合、完备的教育实习手册,包括三大部分。
(1)实习简介:核心理念、实习安排注意事项、重要联系方式信息。
(2)主要参与主体:校内导师(高等师范院校内)职责、实习教师与校外导师关系处理的建议、实习教师成绩评定细则。实习教师(师范生):教育实习的意义及预期目标、实习教师的行为准则、需要承担的任务(课堂观察、课堂教学分析与设计、课堂过程控制及课后反思)。校外导师(合作中小学内)职责、日常工作计划、培养促进实习教师的技巧及实习成绩考核细则。
(3)支撑材料:课堂管理资源:各班名单、学生情况简介、成绩单和其他档案材料。教学参考材料:教学参考书、课本配套练习、配套课件(学生双语报)以及实用网络资源。教案、学案、反思报告:教师教案、听课记录、学生学案、课后反思报告。
3.5 建立科学、严谨的实习评价机制
亟待建立一套科学、严谨的教育实习评价机制。此项系统应涵盖实习教师自我鉴定、校内导师评价和合作教师、实习单位鉴定意见。为使导向功能和激励功能得以充分发挥,可以鼓励实习教师试讲公开课,以此作为教育实习评价的重要形式。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2-0015-03
教育实习是职前教师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职业准备中最有力的介入,对师范生的教师职业定向形成、教育教学技能训练、教师专业素养养成等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师范生的教育实习工作由组织、指导、管理、评价等众多环节聚合而成,其中,评价在教育实习过程中发挥着导向功能,是教育实习良性发展的重要保障。如何通过科学的评价活动调动师范生参与教育实习的积极性,以有效促进师范生的专业成长,提高教育实习的质量和职前教师培养的质量,是目前各高校发展和改革职前教师教育共同面对的重要课题。针对传统教育实习评价体系中存在的诸多不足,构建以发展性评价理念为指导的评价体系是新时期师范生教育实习评价改革的必然诉求。
一、传统教育实习评价体系的缺陷
目前,教育实习评价体系存在诸多弊端,成为制约职前教师教育发展的瓶颈,主要表现在:(1)评价内容过分强调实习生教育、教学技能的习得,忽视实习生专业素养的养成,忽视实习生的专业成长过程以及整体素质的提升。(2)评价标准缺乏操作性。目前大部分高校的教育实习评价指标体系不够完整,甚至有些评价体系相当模糊,缺乏操作性,评价教师无标准可依,致使教育实习评价的形式化、随意化现象日趋凸显。(3)评价主体单一化。当前的教育实习往往以实习学校指导教师的外部评价为主,这些指导教师缺乏必要的评价知识和技能,不懂评价标准,往往以自己的喜好来评价实习生;有些院校把评价权力交给学院(系)指导教师,而实习生的数量直接关系到指导教师对他们的熟悉程度,最终影响到对实习生的评价。评价主体单一造成了评价的随意性,致使实习评价结果缺乏真实性。(4)评价方法绝对化。大部分高校单一使用终结性评价方式对实习结果进行评价,而忽视了对实习教师实习过程的关注。
就目的而言,传统的教育实习评价体系仅仅是为了完成教育实习的基本程序,故过分强调评价的监督、检查、鉴定和筛选功能,而忽视甚至放弃了评价对实习生所具有的诊断、激励、改进和发展等功能。这种不客观、不科学、不公正的评价体系,不利于教育实习工作的开展,不利于实习生未来的就业和专业成长。
二、教育实习发展性评价理念的提出
(一)发展性评价理念
发展性评价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发展起来的教育评价理论,最早见于20世纪30年代泰勒(Ralph W-Tyler)所提出的评价理念:“评价应该是一个过程而不仅仅是一两个测验,评价过程中不仅要报告学生的成绩,更要描述教育结果与教育目标的一致程度,从而发现问题,不断改进课程教材和教育教学方案。”1967年,美国教育评价专家斯克里文(M-Scriven)提出,目的游离评价模式,区分了针对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指出:“评价不仅要考查某一方案是否有效,还要发现评价对象的优势和不足,为改善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提供依据。”20世纪80年代,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埃贡・古贝(Egon G.Gu-ba)提出第四代评价理论,促使教育评价的功能逐步由侧重甄别筛选转向注重诊断、激励和发展。而真实性评价(authentic assessment)、表现性评价(performance assessment)、档案袋评价(port-folio assessment)等的出现则进一步促进了发展性评价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末期英国学者对发展性教师评价和传统性教师评价加以比较,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发展性教师评价的框架,为世界范围内发展性评价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模型。
发展性评价是在主体参与和自我反思基础上进行的自我判断,其核心在于“为发展而评价,以评价促发展”,将评价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是发展性评价的关键所在。发展性评价以促进被评价者的发展为根本目的,通过评价者与被评价者的共同协商而建构评价过程。所以,从本质上讲,发展性评价是指向未来发展的形成性评价,其优点在于能够给被评价者提供发展方向和成长建议。
(二)教育实习实施发展性评价的价值
发展性评价是一种依据目标、重视过程、及时反馈、促进发展的形成性评价,它强调利用评价来促进被评价者自觉、主动的发展。在教育实习中实施发展性评价,能弥补传统教育实习评价体系的不足,及时发现不利于实习生专业成长的因素,最终实现既提高实习生教育教学技能又促进其专业成长的目的。
1 有利于促进师范生的专业成长。随着教师专业化进程的推进,教师专业发展后劲乏力的问题开始凸显,因此教师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帮助实习生掌握熟练的教学技能,更为重要的是培养他们自主专业发展的能力。实施发展性评价,能够促使实习生在扮演、体验、反思等实践性活动中进一步理解教育和教学的内涵与责任,不断生成教育智慧,更新专业结构,促进自主专业成长。
2 有利于提升师范生在教育实习评价中的主体地位。发展性评价重视实习生的参与意识,强调其个体价值的实现。由于评价不再仅限于对实习结果的考核和评优,而着眼于实习生自身未来的专业发展,因此他们对评价的认同度会从根本上得到提高,由被动地接受评价转为主动地参与评价,并且愿意根据评价结果在教学和个人发展方面进行改进。发展性评价能为实习生的成长指明方向,并成为推动其全面发展的强大力量。
3 有利于促进参与教育实习各方的发展。在教育实习中实施发展性评价,不仅可以测定实习生教育教学技能的进步幅度,还可以通过日志、反思等定性评价促进实习生的自我认识、自我诊断和自我改进,发展日后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潜能;推动高校教师与中小学指导教师进一步加强交流、合作,使教育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得到提升,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还能够反馈高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深化教师教育专业教学改革提供有力依据。
三、教育实习发展性评价体系的基本架构
(一)全面的评价内容
师范生的教育教学技能训练和培养是教育实习的应有之义,而师范生的教师角色体验、身份转换与认同、反思实践能力的养成等,也是教育实习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发展性评价不再局限于传统教育实习评价以课堂教学和班主任工作为主的做法,将评价内容扩展到教育教学、组织管理、信息技术、职业意识、合作交流、反思和调查研究等多个方面。这样既可以为高校和中小学全面了解师范生提供参考,又可以为师范生自我反思、自我改进提供参照,为高校检测教学质量、深化教学改革提供依据。
(二)操作性强的评价标准
评价标准是评价得以顺利开展的先决条件,评价标准不科学、不全面,指标体系不完整,就无法得到可靠的评价信息与结果。因此,应以发展性评价理念为指导,高校教师教育机构、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校通力合作,在遵循评价理论一般规律的同时,结合区域社会的具体实际,构建指标体系完整、详细、易于操作的评价标准,使其成为开展教育实习评价的科学依据,成为师范生依照标准反观自己的表现,进行自我诊断、自我反思和自我改进并引导其专业成长的指南。
(三)多元参与的评价主体
美国著名教育评价学者豪斯(E.R.House)认为,教师评价是一个民主的“价值协商”过程,应当反映各类人群对教师工作的不同价值认识和实际需求。因此,发展性评价应该涵盖不同层面的人员,让他们从各自的角度展开对话、沟通与协商,自由发表自己的评价意见。参与教育实习发展性评价的人员可以包括大学和中小学指导教师、实习学校领导、实习生本人、实习生同伴、实习学校学生及家长等多元主体,以指导教师评价为主,兼顾实习学校校长、实习生同伴、实习学校学生和家长等的评价,同时辅以实习生本人的自我评价。实践表明,多元主体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域内参与评价,能够从不同侧面多视角地反映和衡量学生的发展状态,提高评价过程的透明度及评价结果的客观性,有效避免教育实习评价中“以偏概全”的现象。同时能够帮助实习生全面了解自己的不足,为日后自我改进指明方向。此外,多元主体参与评价能够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实习生的专业成长。
(四)多样整合的评价方法
由于教师工作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仅使用定量评价方法无法有效地检视教学的全貌,需要整合多种评价方法,做到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并重。以发展性评价理念为指导的教育实习评价要求整合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着重强调定性评价方法的开发和使用,如课堂观察、学生访谈、实习日记、教学笔记、反思日志、实习档案、同伴评议等。这些定性评价能够全程跟踪实习生,全方位揭示他们真实的教育教学状况和专业成长情况,及时反映实习生实习阶段发展情况与实习目标之间的差距,便于指导教师提供有针对性的反馈信息,有利于实习生及时改进和提高。
四、教育实习发展性评价体系的保障机制
(一)加大多方有效合作的力度
发展性评价要求多元主体参与到教育实习的评价过程中,因此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大学和中小学之间的有效合作是教育实习发展性评价能否取得预期功效的关键要素。大学与中小学应当加强联系与合作,建立稳固的教育实习基地,邀请中小学教学名师作报告,或组织师范生去中小学观摩,通过双方的交流,让大学教师和师范生了解中小学,让中小学教师开阔视野,消除大学和中小学之间的隔阂,真正实现合作双方的平等对话。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应积极做好协调、辅助工作,发挥桥梁作用,一方面帮助大学教师解决指导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组织、管理方面的问题;另一方面利用大学的优秀教育资源,组织对中小学师资的培训,提高其教育教学水平,真正实现大学和中小学的共享、共赢。
(二)强化指导教师的岗前培训
《辞海》把教育实习定义成“:各级师范学校的教育环节之一。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已获得的知识,在中等学校、初等学校和幼儿园参加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般在毕业阶段进行,能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是各级师范院校教学计划的有机组成部分。”[1]《中国大百科全书》中教育实习的解释为“:中等师范学校和高等师范院校高年级的学生到初等或中等学校进行教育和教学专业训练的一种实践形式。它是师范教育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实现培养目标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是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2]
1.2教育实习的特点
一般来说,教育实习的特点主要有四个方面:目标性:实习教师要尽可能扩充专业知识,提高教学技能。实用性:融入教学实际,深入了解教学对象的身心特点和学情。系统性:教育实习活动必须系统化,具有合理的组织结构、明晰的计划。评价性:通过教育实习,实习教师能够评价自我职业素质,如:专业知识、身心状况。
2教育实习现存问题
2.1实习方式不合理,成效低下按照惯例,多数师范院校采用终结性办法,把教育实习安排在毕业前最后一学期。也就是说,第八学期。最后一学期的负担过重,包含教育见习、动员大会、说课、备课和试讲等。这种方式安排不合理,导致效率极其低下。
2.2时间太短,太过仓促
依照传统,教育实习时间一般为6到8周。对实习教师而言,时间太短,无法深入此次经历学习。实习过程仅限于常规项目,诸如听课、备课、讲课、作业批改。然而,对其他实用如课堂管理、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涉及甚微。实际上,真正参与实习的时间不超过两个月,这势必对实习成效产生消极影响。
2.3师范课程陈旧,教学基本功薄弱
大多数师范院校的课程设置无法满足新课程改革的需要,课程内容陈旧,与中学真实情境脱节,不适应其发展变化。课程内容以理论而非实用方法和技能为主。这导致实习教师所学书本知识无用武之地,教学基本功薄弱。
2.4实习基地匮乏,利用率低
当今社会,高校不断扩招,高等教育普及,高校毕业生的逐年增加给教育实习施加了巨大压力。准毕业生教育实习扎堆、缺乏双赢政策规范,很多高校实习基地匮乏。与此同时,尽管部分高师院校确实拥有一定数量的实习基地,由于缺乏沟通协调,基地利用率极其低下。
2.5评价方式欠科学、不严谨
教育实习结束后,准毕业生剩余在校时间仅约两周。在此期间,导师多忙于上课及各项毕业事宜安排,无暇给予实习教师严谨、科学、客观的成绩与评价。几种常见的笼统评价有:模板化评语、各班均等分配名额等。
3相应处理策略
3.1更新实习观念,改革实习模式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高等师范教师和学生都应更新陈旧实习观念,树立“实用、有效、合作、兼容”的新型教育实习观,并在实践中不断调节自身行为。
3.2师范课程结构重组
除传统理论课程“老三门”(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学科教学法)[3]外,应对教学技能的培养引起重视,开设与教学设计、课程资源开发、课外活动组织相关科目,举办三字(粉笔字、钢笔字、毛笔字)大赛、英语口语大赛、演讲比赛等活动以丰富课程内容。
3.3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
师范院校应加强与当地中小学校的联系沟通,可以举行导师与校长教学研讨会。如必要,高校可选拔品学兼优生去偏远乡镇志愿支教。
3.4制定综合、完备的教育实习手册
为明确规范各个实习参与主体的职责义务,根据美国教育实习经验,制定综合、完备的教育实习手册,包括三大部分。
(1)实习简介:核心理念、实习安排注意事项、重要联系方式信息。
(2)主要参与主体:校内导师(高等师范院校内)职责、实习教师与校外导师关系处理的建议、实习教师成绩评定细则。实习教师(师范生):教育实习的意义及预期目标、实习教师的行为准则、需要承担的任务(课堂观察、课堂教学分析与设计、课堂过程控制及课后反思)。校外导师(合作中小学内)职责、日常工作计划、培养促进实习教师的技巧及实习成绩考核细则。
1、课堂教学:完成教案数为五份,试讲次数为五次,上课节数为五节。
2、班主任工作:组织一次《迎奥运主题班会》观摩课。
3、教育报告;完成一份教育调查报告。
这次实习令我感受颇多。一方面,我深感知识学问浩如烟海,使得我不得不昼夜苦读;另一方面我也深深地体会到教学相长的深刻内涵。比如在我从事教育教学活动时。在我第一次深入课堂时,我就遇到了许多师范学校里没学过、没想过的难题。即当自任口才出众的我绘声绘色地讲完一节课后,我问学生:“你们听完课,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学生面面相觑,茫然无语。学生何以如此呢?在我看来主要是由于学生没有学习的兴趣。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兴趣对于一个学生的学习来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条件。兴趣是学习入门的阶梯兴趣孕育着愿望,兴趣溢生动力。那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在班主任实习工作中,我在班上开展了“迎奥运”主题班会活动。起初,我遇到了许多困难:比如学生的不配合就常常令我痛心疾首。当时,有人建议我使用强制方法。比如说罚站、罚蹲等。诚然,这种方法可以勉强维持班级秩序。然而,这也无疑加深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隔阂,甚至会使学生产生厌学的心理。作为教育工作者,就要想方设法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在教学活动中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而且,教师要把自己当成活动中的一员,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发者,是学生的学习伙伴、知心朋友。
通过和学生的接触也使得我对班上的一些学生有了一定的了解。班上有几个同学家庭相当困难,于是有人向我提议:在主题班会上为这些同学献爱心——为他们捐款。可是,经过我的再四考虑,我还是把他否定了。因为,为贫困生捐款献爱心动机非常好,可是这样做却很容易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学生没有了自尊,也就很难再有强烈的学习兴趣了。最终,我还是把班会主题敲定为一个十分时尚的主题——迎奥运。
为了办好这个班会,我努力为每一个同学创造展示自我的机会,提供展现自我的平台,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感觉到自我的价值,品尝到其中的乐趣。结果,在准备班会的过程中,同学们都很积极。班会的节目花样繁多,唱歌、跳舞等应有尽有,而且还组织一次辩论会。论题为:体育是否可以创造友谊。辩论中双方各执异词,辩论深刻到位。另外,为了普及奥运知识,我还在班会上举行了一次声势浩大的“奥运知识有奖抢答活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都很浓烈、热情也很高涨。最后一曲笛子独奏——歌唱祖国将班会推向了。
当然,在开展班会活动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我曾经问过班上的同学一个问题:一斤棉花和一斤铁哪个重?尽管我一再“放水”,可是人有为数不少的人回答:“当然是一斤铁重了!” 字串8
最近,我还在学生的习作中发现这样的句子:“除夕之夜,深蓝色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色的圆月。”除夕之夜,天空中又怎么可能出现一轮金黄色的圆月呢?严重失真,近乎荒谬。其实,这仅是一个常识性的问题,这样简单的问题都回答不好,问题似乎就变得复杂了,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深思了:不懂得这些常识的学生,又怎能拥有完整的人生?这样的教育能被称作素质教育吗?
此外在一些观摩课上,还常常呈现表演的风气。一个学生回答了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后。教师说:“讲得真好!”其余同学马上“啪、啪、啪”地鼓起掌来。另一个同学回答了另一个简单的问题,也得到了同样的“殊荣”。一节课下来,表扬不断,掌声此起彼伏。这就是明显的弄虚作假,这种现象很值得我们去深思。
字串5
针对以上问题,我也想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
2、班主任工作:组织一次《迎奥运主题班会》观摩课。
3、教育报告;完成一份教育调查报告。
这次实习令我感受颇多。一方面,我深感知识学问浩如烟海,使得我不得不昼夜苦读;另一方面我也深深地体会到教学相长的深刻内涵。比如在我从事教育教学活动时。在我第一次深入课堂时,我就遇到了许多师范学校里没学过、没想过的难题。即当自任口才出众的我绘声绘色地讲完一节课后,我问学生:“你们听完课,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学生面面相觑,茫然无语。学生何以如此呢?在我看来主要是由于学生没有学习的兴趣。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兴趣对于一个学生的学习来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条件。兴趣是学习入门的阶梯兴趣孕育着愿望,兴趣溢生动力。那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在班主任实习工作中,实习报告我在班上开展了“迎奥运”主题班会活动。起初,我遇到了许多困难:比如学生的不配合就常常令我痛心疾首。当时,实习报告有人建议我使用强制方法。比如说罚站、罚蹲等。诚然,这种方法可以勉强维持班级秩序。然而,这也无疑加深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隔阂,甚至会使学生产生厌学的心理。作为教育工作者,就要想方设法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在教学活动中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而且,教师要把自己当成活动中的一员,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发者,是学生的学习伙伴、知心朋友。
通过和学生的接触也使得我对班上的一些学生有了一定的了解。班上有几个同学家庭相当困难,于是有人向我提议:在主题班会上为这些同学献爱心为他们捐款。可是,经过我的再四考虑,我还是把他否定了。因为,为贫困生捐款献爱心动机非常好,可是这样做却很容易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学生没有了自尊,也就很难再有强烈的学习兴趣了。最终,我还是把班会主题敲定为一个十分时尚的主题迎奥运。为了办好这个班会,我努力为每一个同学创造展示自我的机会,提供展现自我的平台,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感觉到自我的价值,品尝到其中的乐趣。结果,在准备班会的过程中,同学们都很积极。班会的节目花样繁多,唱歌、跳舞等应有尽有,而且还组织一次辩论会。论题为:体育是否可以创造友谊。辩论中双方各执异词,辩论深刻到位。另外,为了普及奥运知识,我还在班会上举行了一次声势浩大的“奥运知识有奖抢答活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都很浓烈、热情也很高涨。最后一曲笛子独奏歌唱祖国将班会推向了。当然,在开展班会活动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我曾经问过班上的同学一个问题:一斤棉花和一斤铁哪个重?尽管我一再“放水”,可是人有为数不少的人回答:“当然是一斤铁重了!”
最近,我还在学生的习作中发现这样的句子:“除夕之夜,深蓝色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色的圆月。”除夕之夜,天空中又怎么可能出现一轮金黄色的圆月呢?严重失真,近乎荒谬。其实,这仅是一个常识性的问题,这样简单的问题都回答不好,问题似乎就变得复杂了,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深思了:不懂得这些常识的学生,又怎能拥有完整的人生?这样的教育能被称作素质教育吗?
此外在一些观摩课上,还常常呈现表演的风气。一个学生回答了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后。教师说:“讲得真好!”其余同学马上“啪、啪、啪”地鼓起掌来。另一个同学回答了另一个简单的问题,也得到了同样的“殊荣”。一节课下来,表扬不断,掌声此起彼伏。这就是明显的弄虚作假,这种现象很值得我们去深思。
针对以上问题,我也想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
2、班主任工作:组织一次《迎主题班会》观摩课。
3、教育报告;完成一份教育调查报告。
这次实习令我感受颇多。一方面,我深感知识学问浩如烟海,使得我不得不昼夜苦读;另一方面我也深深地体会到教学相长的深刻内涵。比如在我从事教育教学活动时。在我第一次深入课堂时,我就遇到了许多师范学校里没学过、没想过的难题。即当自任口才出众的我绘声绘色地讲完一节课后,我问学生:“你们听完课,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学生面面相觑,茫然无语。学生何以如此呢?在我看来主要是由于学生没有学习的兴趣。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兴趣对于一个学生的学习来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条件。兴趣是学习入门的阶梯兴趣孕育着愿望,兴趣溢生动力。那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在班主任实习工作中,实习报告我在班上开展了“迎”主题班会活动。起初,我遇到了许多困难:比如学生的不配合就常常令我痛心疾首。当时,实习报告有人建议我使用强制方法。比如说罚站、罚蹲等。诚然,这种方法可以勉强维持班级秩序。然而,这也无疑加深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隔阂,甚至会使学生产生厌学的心理。作为教育工作者,就要想方设法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在教学活动中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而且,教师要把自己当成活动中的一员,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发者,是学生的学习伙伴、知心朋友。
通过和学生的接触也使得我对班上的一些学生有了一定的了解。班上有几个同学家庭相当困难,于是有人向我提议:在主题班会上为这些同学献爱心为他们捐款。可是,经过我的再四考虑,我还是把他否定了。因为,为贫困生捐款献爱心动机非常好,可是这样做却很容易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学生没有了自尊,也就很难再有强烈的学习兴趣了。最终,我还是把班会主题敲定为一个十分时尚的主题迎。为了办好这个班会,我努力为每一个同学创造展示自我的机会,提供展现自我的平台,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感觉到自我的价值,品尝到其中的乐趣。结果,在准备班会的过程中,同学们都很积极。班会的节目花样繁多,唱歌、跳舞等应有尽有,而且还组织一次辩论会。论题为:体育是否可以创造友谊。辩论中双方各执异词,辩论深刻到位。另外,为了普及知识,我还在班会上举行了一次声势浩大的“知识有奖抢答活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都很浓烈、热情也很高涨。最后一曲笛子独奏歌唱祖国将班会推向了。当然,在开展班会活动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我曾经问过班上的同学一个问题:一斤棉花和一斤铁哪个重?尽管我一再“放水”,可是人有为数不少的人回答:“当然是一斤铁重了!”
最近,我还在学生的习作中发现这样的句子:“除夕之夜,深蓝色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色的圆月。”除夕之夜,天空中又怎么可能出现一轮金黄色的圆月呢?严重失真,近乎荒谬。其实,这仅是一个常识性的问题,这样简单的问题都回答不好,问题似乎就变得复杂了,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深思了:不懂得这些常识的学生,又怎能拥有完整的人生?这样的教育能被称作素质教育吗?
此外在一些观摩课上,还常常呈现表演的风气。一个学生回答了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后。教师说:“讲得真好!”其余同学马上“啪、啪、啪”地鼓起掌来。另一个同学回答了另一个简单的问题,也得到了同样的“殊荣”。一节课下来,表扬不断,掌声此起彼伏。这就是明显的弄虚作假,这种现象很值得我们去深思。
针对以上问题,我也想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
职业技术教育的职业性、生产性和社会性决定了实习教学是职业技术学校重要的和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实习教学是通过实践对学生进行多方面教育的综合教育,是实现职业技术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和途径。重视和加强实习教学,是职业技术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的显著特征。
一个合格的职业技术人才,除了必须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必须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和职业道德修养,才能胜任岗位工作。实习生是否“可靠顶用”,不仅关系到学校的声誉,关系到学校的发展,而且更关系到学生的就业出路。因此,我们把德育教育放在职校毕业生实习教学的主导地位,针对实习前、实习中、实习后三个阶段的不同特点,以及在实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开展我们的德育工作。
1、以“岗位成才”为德育的终极目标,树立岗位成才观。首先,在学生心中播种“天生我才必有用”、“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岗位成才观,帮助学生克服职校生低人一等的自卑心态,让学生以理智、现实、平和的心态走向实习工作岗位。21世纪的我国,既需要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也仍然需要发展各种劳动密集型产业,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
其次,让每个职校生借助于学校的德育工作,能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他们在离开学校走向社会后,面对人生的各种不同的情况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学校接受的还只是基本教育,尽管这个基本教育十分重要,但毕竟不是人生所受教育的全部。长到老学到老,人才的成长最终要在社会的伟大实践和自身的不断努力中去实现。“岗位成才”应该成为衡量德育工作效果的标准。
2、以“职业道德教育”为德育的核心内容。职业技术教育的职业性、生产性和社会性,决定了职业道德教育是职业技术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内容。希望通过实习前后的以“职业道德教育”为核心内容的德育工作,来努力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认识,加深职业道德情感,磨练职业道德意志,坚定职业道德信念,养成职业道德习惯。
3、以“实习督导”为德育的基本途径,以解决三个阶段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为德育的切入点。
3.1 实习前一灌输熏陶,促成共识。职校生面临定向实习,同时也是人生的第一次择业上岗,其心态是复杂的。一方而对即将从事的职业有着种种美好的憧憬与期待,另一方面又对即将从事的职业岗位要求、职业职责不甚了解,对在实习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难以预料。我们结合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和思想的热点问题,组织了一系列的讲座和报告会:
3.1.1 组织以“爱岗敬业”为主题的职业道德教育专题讲座。我们邀请了校党总支书记,就“人生观”与“职业道德观”,对即将参加实习的学生举办了以“爱岗敬业”为主题的职业道德教育专题讲座。从宏观角度向学生阐述了“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道德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帮助学生克服从事服务行业低人一等的思想,促使其形成“热诚为人民服务的职业道德情感一岗位成才一实现人生价值”的正确人生观。
3.1.2 组织以“岗位成才”为主题的创业教育报告会,存“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教育讲座的基础上,邀请三位校友返校作创业教育报告。让三位校友分别从不同角度,现身说法,不仅增加了榜样的感染力,而且更增加了榜样的可信度,引导学生学其精神,进而提高职业道德认识,加深职业道德情感,坚定职业道德信念,进一步坚定“岗位成才”的信心。
角度一:“自强不息”――勤业意识。校友窦中艳曾获“河南省十佳导游”的称号,在报告会上着重谈了毕业后如何通过刻苦钻研终于岗位成才的个人成长经历,以典型的事例说明了:服务业从业人员不是仅靠相貌和青春,更重要的是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消除了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心病”,取得了良好的预期效果。
角度二:“拾金不昧”――敬业意识。校友曹秀芳在东湖宾馆实习期间,整理客房时拾到顾客遗落的十万元现金,立即上交主管,使客人在结账离店数天后,重返查找时能失而复得。她的报告给学生上了一堂生动而详实的“职业道德修养”课。
角度三:“艰苦创业”――创业意识。校友陈玉琴谈了自己从一名导游到一名旅行社经理的成长经历,给相当一部分担心没有“关系”、“后门”的学生提供了“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的现实榜样。
3.1.3 组织“面试技巧”指导讲座。邀请了校实习就业处主任根据用人单位的情况,结合我校历年面试情况,为学生开展了“如何在面试中成功展示自我”的主题讲座,让学生解除面试前的紧张情绪,在面试中从容自如,给用人单位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从而实现自我的择业理想。
3.1.4 制定实习规章。职业道德习惯,是人们自觉地按职业道德规则和规范选择自己行动的行为方式。只有形成职业道德习惯,才表明某种职业道德的形成达到较高的境界。“物有本末,事有终始。”这种“自律”只有在“他律”的基础上,在工作实践中才能逐步得以形成。因此,我们在学生走上实习岗位前颁发了《实习生守则》与《学生实习成绩评定办法》,以具体的规章来约束、规范学生在实习中的职业道德行为,从而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
3.2 实习中――排忧解难、督促指导,虽然我校学生实习的涉外饭店、旅行社等单位分部较散,给我们的德育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但是我们的德育工作从两个方面采取措施,即实施“全程育人和全控育人”的跟踪管理。
3.2.1 班主任或教师的带队指导。学生到用人单位实习期间,由学校指派一名班主任或教师随同带队指导。带队教师一方面协助用人单位使学生尽快熟悉从事的职业环境,实现从“学生”到“员工”之间的角色转换;另一方面负责协调、理顺学生与用人单位的关系,保护实习生合法权益与待遇,努力为实习生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再则,带队教师每周向用人单位了解实习生的表现、思想动态及存在问题,并填写实习反馈表,在学生实习过程中延续职业道德教育。
3.2.2 建立实习点学生干部“反馈机制”。从每一个实习点学生中挑选一名学生干部作为实习点负责人,不定期召开实习点学生干部会议。这样,一方面教师能及时得到实习点的反馈信息,便于有针对性地开展管理工作,另一方而使实习生能体会到学校、老师对他们实习成长的
关心。
3.3 实习后――总结表彰,跟踪成长。实习结束后,学生与用人单位签订聘用合同成为正式员工,我们的德育工作并没有因此而结束。
3.3.1 写出实习报告。我们要求每一位实习生在实习结束时,就实习阶段“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体会写一份实习报告,希望学生能通过对整个实习过程的反思、总结,在“终身继续教育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三个方面形成共识,从而达到“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育人目标。
3.3.2 表彰优秀实习生。在实习结束时,对在实习中表现出色的,受到用人单位好评的学生进行表彰,既体现了过程管理,而且通过表彰,激励其他同学从优秀实习生的榜样中得到启发教育,能在各自的岗位上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争取岗位成才。
3.3.3 跟踪成长过程,积累典型德育案例。实习结束后,注意保持与用人单位的联系,跟踪学生在用人单位的成长过程,从中积累典型的德育案例来开展以后的德育工作。为全面深化和推进素质教育,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成长的特点,必须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学校德育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联系,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从而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艰苦创业的精神和爱岗敬业的意识,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这是我们职业学校通过实习教学来开展德育工作的基本途径。
几年来,我们在对学生实习期间的德育工作实践中,深切体会到职业学校实习生实习前后的德育工作必须贯穿于实习教学的始终。要求我们不仅要在思想上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塑造艰苦创业的精神,树立服务大众、岗位成才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而且要本着为学生服务的思想,切实为学生当好参谋,替学生排忧解难,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学校、老师对他们成长的关心与帮助,这样才能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才能使德育产生实际效果,并且在学生的未来人生中得以延伸,从而在平凡的岗位上成为二十一世纪现代化建设的高素质的劳动者。
参考文献:
1.《中等职业教育改革探索》
二、实习方式
实习形式是根据实习单位和学生实际情况以及学校(院)承担的科研任务,采取集中与分散、实习与教学相结合等形式进行。原则上统一安排实习单位集中实习,对有特殊需要的学生,在完善相关手续以后批准同意单独实习;实习经费的来源与使用按照学校统一规定处理。
三、实习要求
1、服从学校(院)、系和实习单位的安排(有能力自己安排实习单位的可自己联系)。自觉遵守学校和实习单位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特别是安全规定、劳动纪律和保密制度。敬业爱岗,勤学好问,刻苦钻研。
2、不得随意收受有碍执行公务的任何钱物或赠品。
3、因病、因事不能参加实习者,要有医院证明和书面陈述报告,向指导教师和学院办理请假手续,同意以后方可准假。实习期间请假,应经指导教师同意,未经批准,不得擅离实习单位,否则按无故缺课处理。无故缺课达三分之一者,不予评定实习成绩。
4、对违反实习纪律的学生,指导教师应及时给予教育批评,经多方教育无效或情节特别严重者,可暂停其实习,及时报告学校有关职能部门,并按照校纪校规作相应处理。
5、实习期间应注意安全,保障身心健康。
四、实习领导小组
五、实习时间
1—7周为实习时间,学生于4月2日返校。
六、学生实习注意事项
1、认真落实习计划。实习的顺序可视具体情况作些灵活调整,但规定的实习任务必须完成。在实习中要积极主动地完成承担的任务,加强实际操作能力的锻炼。
2、遵纪守法,讲文明、讲礼貌。虚心向实习单位的同志学习,自觉接受他们的指导。
3、严守相关机密,自觉爱护公共财产。借阅的文件和资料不得丢失和损坏。
4、认真填写半月一次的汇报表,并按规定的时间寄给指导老师。
5、实习结束后,及时将专题调查报告送指导老师评阅,认真写好个人实结与自我鉴定表,交实习部门与企业单位联合签署鉴定意见。
七、指导老师职责
(一)实习动员阶段:
1.2月16日召开实习动员会,向学生具体布置实习安排。
2.校内指导教师对学生开展实习前的指导工作。
(二)实习中间阶段:
1.辅导员及指导老师每周至少与外地学生联系一次,并做好联系记录。指导老师每周走访本市学生实习单位一次,并做好走访记录。
2.及时回答学生实习中遇到的问题,协助领导小组组长处理突发事件。
3.指导与回答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各种问题。
(三)实习结束阶段:
1.4月2日学生实习结束,指导老师要及时收齐实习材料,按学院要求填好实习情况统计表。
2.召开实习交流会,负责评定实结成绩。
3.评定实习专题调查报告成绩。
4.按学院要求评定实成绩。
5.按归档要求负责整理好实习全部材料,以备学院、教务处检查。
八、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
实习成绩由实习鉴定成绩和实习报告成绩两部分组成:
实习鉴定成绩依据学生毕业实习鉴定表中指导教师给出的成绩给定,占总成绩的70%;
实习报告成绩由毕业实习指导老师给定,包括遵守纪律、学生自我评价和考核意见等,占总成绩的30%。
九、实习报告要求
在实习结束后必须完成不少于3000字的“毕业实习报告”,根据自身在实习岗位上的工作经历,写出对实习内容的认识、理解和体会。实习报告要求条理清晰,不得抄袭,不能只是简单的工作日报或者有关资料和说明等。
实习报告的格式,整个毕业实习报告分两个部分:标题,正文。
1、标题:主标题,副标题。
主标题统一为《毕业实习报告》,副标题根据自己的工作和体会来定。副标题要求能反映工作和报告的性质或者自己的工作感想体会等。
2、正文:大体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实习目的,减少实习的目的和意义及实习要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