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7 15:00:4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职高学期个人总结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备好课 做到每一课都“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我认真专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做好,并制作各种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教具,课后及时总结,写好教学反思,认真收集教学要点。同时,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和他们的兴趣、需求、方法和习惯,设想他们在学习新知识时,可能会出现哪些困难,做好相应的预防措施。然后,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授给学生,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都作好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
备好课堂 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组织好课堂教学,使讲解条理化、情感化、生动化,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在课堂上特别关注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做到老师讲得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充分考虑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能力,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提高。
我们语文组现有教师10人,有县学科骨干教师1名,一级教师5名,二级教师4名,是一个具备奉献精神而又踏实肯干的集体,我们也极尽自己的能力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添砖加瓦。几年来,在学校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在全组同志的共同努力下,在语文教改的大潮中,我们热衷于校本教研,热衷新理念新教材的学习,并连续多年带领学生在校内举办大型演出或比赛。努力让我们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下面就将语文教研组本学期的工作汇报如下:
一、着眼学生的发展 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1、组织兴趣小组进行专项辅导参赛,获得佳绩。在各班语文老师的精心指导下,每班都培养了3-5名写作方面的优秀学生,组成校写作兴趣小组,随时参加各级各类比赛。本学期带领这些学生参加了县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征文大赛,县“春天送你一首诗”征文大赛。均获三等奖2名。
2、开展学生竞赛活动,丰富语文第二课堂生活。在学校教务处主办的“金乡职业学校第一届文化技能节”中,我们组承办两两次活动:一是现场作文大赛,一是说话大赛。两次大赛均有序并有效的开展,分段评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
二、认真钻研业务,搞好常规教学
1、注重顺利并有效完成教学任务加强理论学习和规范课堂教学、作业制度。在理论学习上,我们不仅积极参加学校的集体学习,而且我们组也主动去接触最新教学理论,本学期我们组集中学习了“语文教学四法则”和“快乐”理论,受益匪浅。更重要的是在语文教学上,我们组织同一阶段老师统一学大纲,学进度,统一整体教学思路,强调集体备课和个人钻研教材相结合。在课堂上,我们努力贯彻“三主”原则,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授课,发扬教学民主,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在课后的作业布置和修改上,我们还统一有大作文,小作文,读书摘记,课后练习,作业本,周记本等各种形式的作业加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巩固各方面知识,通过作业本实现与学生的沟通,对学生的教育。由于我组教师的素质好,业务能力强,方法得当,因此我校学生的语文成绩普遍比较好,在会考、高考中语文成绩在各门功课中总是名列前茅。
2、因为语文学科的特殊性,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深知肩负着不同与众的责任,除授之学生语文知识,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外,“育人是语文教师份内的事。”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不容否定的道理,所以我们要有更高尚的道德休养更渊博的语文知识。为此我们组的全体教师十分重视人格修养和知识水平的提高。首先我组每位老师非常注重教师形象对学生的影响力,所以组内教师提倡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
三、积极开展教研活动,提高教学水品
教研活动搞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师理论水平和教学水平的提高,所以我们十分重视并努力搞好每一次教研活动,做到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有记录,我们的教研活动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1、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总结经验,撰写论文、建立博客。每个学期,在教学教育的基础上,我们组还动员大家随时反思总结,并撰写论文,积极参加各级教育教学论文比赛活动。本学期,我们组教师共写反思148篇,大部分老师在备课本中还留下了不少课堂小反思。在论文比赛方面,组内老师基本上能积极参加,在论文、案例、教学设计评比中获得市三等奖2篇、县级二等奖2篇,三等奖2篇。派了三位教师参加县职高语文老师基本功大赛分别获得二、三等奖,派出2名教师参加市职高语文教师基本功大赛均获二等奖。在参加县职高语文评课活动中获得了一个一等奖,2个二等奖的佳绩。此外我们组内还有4名教师在县职高语文教学设计中进行了专题讲座。
2、规范教研活动。坚持开展教研组活动,只要学校没有例会,把星期五的第三节课规范为组教研活动日。坚持多样性的教研形式,如案例分析,评课、理论学习(坚持一学期两次的理论学习),教学观摩等形式。其中评课是我组活动的亮点。
3、学习外地的经验,取人之长,补已之短。每当市县举行公开课,我们都参加听课。听课后我们便在一起评课,学习先进经验,以便改进自己的教学。本学期我们积极参加了在县职业中专开展的县职教问研讨会,参加了在我校举办的市职教送教下乡活动,均受益匪浅。
4、坚持同课异构教研形式。本学期我们教研组仍以“阅读教学”为主题,在高一高二年段分别中开展了一次同课异构活动,一次异课异构,共开了5节课,高三段开了4节模拟卷分析课。每次活动全组成员参加听课,评课。通过一学期的听课评课,不但有利于我们组员之间的相互学习,我们也基本总结出了一套适合我们学校学生的阅读教学模式。本学期我们组教师的听课本中记的大多是本组老师的课多,加上外出听课我们组共听了260节课。本学期我们组在选拔以后,承担了一次市级公开课。
四、我们的问题与不足共2页,当前第1页1
本学期,由于全组同志的齐心协力,我们语文教研组实实在在的做了不少事,在教育教学上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在仔细反思时,我们也找出了不少问题和不足之处:
1、组内教师参加各类比赛的积极性不高,参加的覆盖面不广,没能发动全组教师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活动。
2、在教科研方面,主要是缺少名师指引,缺少切实理论的指导,导致每学期的教研走到一定的程度时,就难以深入。
3、在备课、作业批改上虽然我们在每次检查时没有出现大问题,但在教案上偶尔也会出现个别环节的缺漏。作业批改方面,反馈不及时,学生订正工作没有做到位。
[作者简介]陈晶(1970-),女,陕西礼泉人,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与管理心理。(陕西 咸阳 712000)侯雪萍(1985-),女,陕西乾县人,延安市实验中学,中教二级,研究方向为应用心理与学生职业规划。(陕西 延安 716000)王蕊(1984-),女,陕西西安人,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陕西 咸阳712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2009年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院级课题“高职高专学生求职心理与职业发展研究”(课题编号:ZK09-004)和2010年陕西省教育厅科研项目“陕西高职高专学生求职心理与职业发展研究”(课题编号:2010JK03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08-0092-03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职高专教育的蓬勃发展,高职高专学生的就业也随之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越来越多的学生面临“毕业即失业”的窘境,这种局面无疑给高职高专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问题,同时也使这些学生面临前所未有的心理压力。
一、高职高专学生求职心理
高职高专学生求职心理是指高职高专学生在选择职业时所表现出的各种心理状况与特征的总和。在目前竞争激烈的就业环境下,高职高专学生的求职心理千姿百态,就其求职过程的心理现象进行分析,可以总结为“良性求职心理”和“异常求职心理”两种求职心态。
(一)良性求职心理
“良性求职心理”常见于那些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择业观的求职者中。如有些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以大局为重,响应国家号召,自愿到经济落后地区工作锻炼,这是应该大力提倡的一种职业品德。而多数毕业生则结合自身情况,求职过程针对外部就业环境,积极主动选择适合自身职业发展与组织发展相适宜的岗位,谋求组织发展与自我价值的双赢。
(二)异常求职心理
“异常求职心理”指求职者在择业过程中持有的不客观、非理性的求职心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稳定求闲心理。部分学生因害怕职业风险,本着以满足个人基本生存需要和生活便利为前提,从职业的稳定、舒适、清闲而非个人发展出发来选择职业岗位。就目前高职高专学生就业情况而言,追求安稳舒适、生活便利、离家近仍是多数毕业生的主要选择。在这种心理影响下,许多毕业生把事业单位、大型国有企业等收入待遇稳定的单位作为首选。
2.从众依赖心理。指以“多数人选择”为导向,缺乏对个人兴趣和特长的认真分析,定位不当、盲目随大流。很多学生临近毕业,把求得既能发挥专业特长,又有良好工作环境的岗位的重任寄托在亲戚、父母、学校和老师身上。这种不结合自身情况盲目从众,必然导致个人求职定位错误,延误择业时机,也会影响未来工作的适应与胜任。
3.焦虑矛盾心理。主要表现为急躁,拿不定主意,择业过程反复掂量利弊得失,瞻前顾后,患得患失。毕业前夕或就业岗位没有最终确定之前,这种心理尤为明显。特别是那些性格内向、有生理缺陷、成绩欠佳、不善“包装”的学生,在规定期限内未落实单位、或临近毕业单位仍无着落的学生更是如此。有些毕业生甚至脚踏两只船,迟迟不与用人单位签约,认为一旦签约就会不自由,签协议后却又后悔没有后来的单位好。
以上求职心理较为明显地展示了当下高职高专学生与时俱进的求职心态,也反映了其价值观、劳动观与职业观的微妙变化。这些求职心态以现实为基础,与当下高职高专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状况紧密相关。
二、高职高专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
(一)缺乏规划意识,盲目乐观
不少在校生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对未来只有模糊的打算,忽视职业生涯规划的本质作用,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就是寻找一份合适的工作。还有不少学生认为,国家近年来实施扩大内需政策,必然使高职高专学生的就业形势一片大好。
(二)求职与就业急功近利
近年来许多学生为了顺利就业,都在努力考取各种资格证书,在校参加各种专业课程学习、课后大部分时间参加各种培训,很少参加社会活动,真正规划如何努力选择适合个人兴趣、能力发展相匹配的工作事宜却没有时间考虑。部分院校评估考核就业指导部门的工作绩效也多数从学生就业率人手,忽视学生能够就业的质量。这种局面导致许多就业指导部门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就业率,而非真正从学生职业发展的角度出发做好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
(三)忽视专业系统建设,指导教师匮乏
近几年,高职高专院校数量剧增,师资力量相对薄弱,许多院校没有把职业规划教育纳入正常教学计划,没有规范的教材,缺乏相应的教学管理体制。一些院校为应对上级主管部门检查,临时加开一些教学任务,教学方式单一、知识零散、学生接受效果很差。同时,从业指导教师不具备相关心理学、管理学、人力资源规划指导等基础理论,也不具备多年的实际工作经验。部分院校现有从事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教师素质参差不齐,不能针对学生个性特点、职业追求、认知偏差、职位限制等因素,对学生进行切实可行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三、高职高专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实施
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开展高职高专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促进学生确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客观、理性、成熟地选择职业。笔者认为,可以从学校和学生两个层面进行职业生涯教育。
(一)学校开展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途径
盲目、错位的求职心理与学生自身成长发展密不可分,但个体社会化与自我生存发展目标的确立是大学教育不可缺失的环节。因此,在高职高专院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以学生社会化和职业发展要求为目标,成功就业为目的开展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促使学生自觉开发潜能,提高综合素质,合理定位,确立适应未来发展的职业生涯目标。学校方面可从以下几条途径着手:
1.重视入学教育。入学教育是高职高专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起点。通过入学教育,促进学生对高职高专教育培养目标、所学专业的职业岗位要求、行业前沿技术、职业道德等的初步认识。通过学习使学生尽早明确个人未来职业走向,确立个人职业发展目标,平衡在校学习各阶段资源的投入,注意训练职业发展所需的各方面能力,培养未来职业所需要的专业技能,为将来毕业求职、步入岗位、增强竞争能力打好基础。在此过程中有效开展学生个人职业生涯设计指导工作,并引导帮助其从事与职业发展方向相关的工作实践,为获得职业岗位的感性认识及实际工作经验打好基础。
2.改革课程教学。近10年来,高职高专教育不断丰富、完善课程体系、理实一体的教学实践尝试等。尽管每个高职高专院校都有自己的就业指导部门,但大多注重政策层面的指导,多关注“就业本身”,对就业质量的管理常常顾此失彼。虽然很多院校也陆续安排相关教师进行学生职业生涯培训。但师资配备多为兼职,培训偏理论轻实践,且真正既懂专业而又通晓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教师很少,学生认可度差,培训效果走过程。
因此,配备专业的师资队伍,不断丰富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使更多的学生从该课程有所启示、有所收获。有效整合自身人力资源,理性规划人生,为走向社会、步入岗位,开始职业生涯做好硬件准备。
3.转变就业观念。就业是找到一份工作,获得物质上的报酬,从而解决个体生活经济来源问题。择业是主动、自主、有远见的审慎选择,不仅是寻找工作,更是要在众多的就业机会里选择某个适合自己的、未来能够获得更好的成功的职业,非被动地就业。但“先就业,再择业”仍是目前很多就业机构对大学生就业所持有的一种观点。尽管“就业”意味着一份生活经济来源,使学生很快融入社会、安稳下来,但这种缺乏理性思考与规划的行为,会导致盲目地为了找一份工作而找工作,很可能导致工作不开心、业绩平平,甚至职业倦怠,最终频繁换工作,耽误了职业发展的宝贵时间。
因此,在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中,在多方引导学生转变传统就业观念的基础上,应帮助学生结合自身综合因素,客观理性地对求职择业进行合理定位,正确认知职业岗位的技能与素质要求,为自己确立职业起步与发展的合理目标。
4.建立完善机构。职业生涯规划和发展是一个复杂的、持续的过程,单凭个人努力与经验很难实现目标。而借助专业职业咨询的经验优势,为学生个体提供职业生涯规划建设性的建议,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高职高专院校要建立专门职业咨询服务机构,应配备一批具有广博的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理论与经验,并精通各种科学测评手段的专家和实际工作者。工作开展中结合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理论,从实际出发,科学、积极、主动地对学生开展职业咨询、择业指导等实践活动,使学生把个人的职业选择和社会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在高职高专院校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学生接触最密切的是辅导员和班主任。因此,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导中,要建立以专业职业咨询机构、辅导员、班主任为主体的全程生涯指导机构,建立全过程渗透的就业指导体系和服务模式,为学生提供及时、到位、有效的服务。
(二)学生开始职业生涯规划的建议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强大的外部环境教育一定会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提供信息与机遇,但这一切还需学生自我认知客观、定位清晰、明标明确的个人素质的成熟与发展,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开始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参与自我评估。所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每个学生都应及早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适当自我定位,以良好的心态认真客观地进行自我评估。通过自我评估体系,使学生对个人兴趣、特长、性格、学识、技能、智商、情商以及管理、协调、活动能力等进行测评。达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诊断出个人问题所在,自我分析,并通过每学期这样的评估,提高综合能力,为毕业成功融入社会打好个人基础。
2.客观认识社会。对所处社会环境进行比较全面的了解和认识,涉及学生未来职业的选择。只有明确把握当前面临的外部职业环境与就业形势,学生才能确立适当的就业期望值,调整并使之更切合实际,才能在激烈的求职竞争中掌握主动权,获得理想工作。
如何迈好这第一步,要求在校学生首先对环境进行分析,主要是外环境因素对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影响,包括社会环境、行业环境、企业环境和职业环境的分析。环境分析的核心是职业分析,是对自己向往或对口的行业进行了解,了解该职业的发展前景、职业性质、职业素质与能力、职业含金量、任职资格等具体从业要求。通过一系列对特定环境条件与变化情况、环境中的机会与威胁的分析,特别是职业分析环节的进行,明晰在校学生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方向,为确立今后人生目标,合理的职业定位做好铺垫。
3.设定职业目标。在前期自我评估、了解自我优势和劣势、分析外部环境的基础上,在职业生涯教育体系帮助下,学生可在比较客观准确定位的基础上进行个人职业目标设定,合理分解职业目标为学生的特定学期职业生涯目标,即将学生的职业目标进行有效分解(培训兴趣与才能、培养性格、适应外部环境等),制定阶段性的努力目标即学生的学期目标或事件目标。学生在特定学期职业目标的驱动下,根据个人资源条件,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有收获地完成一个又一个子目标,进而为个人职业生涯目标的完成奠定大学阶段的准备。这样就使难度艰巨的个人职业目标分解为难度适中,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学期目标或事件。促进学生充分挖掘个人潜能,有序提高个体能力,推进个人条件与职业要求的不断吻合。
4.生涯规划调整。影响个体职业生涯规划的因素很多,有些可以把握,有些则难以预测。早期制定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可能由于学生自身经验缺乏、对自我资源及外部环境的认知存在一定偏差,确立的职业目标可能模糊抽象,甚至严重脱离个人实际。随着不断学习与经验累计,特别是通过检验自己学期特定职业生涯目标的完成情况,学生有必要在外界环境和自身情况变化后,有意识地整理自己的资源与行动计划,重新进行自我剖析与评估,自觉总结经验教训,及时发现生涯规划各个环节出现的问题,理性评估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方向,不断整合自身资源,修订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目标及学期目标,及时纠正两者偏差。主要包括职业目标的修正、职业的重新选择、职业路径的选择、实施措施与计划的变更等,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完善、确立成熟的职业生涯规划目标。
四、小结
面对国家政策调整、经济形势及高职高专教育发展方向与学生自身特点,在高职高专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准确把握学生求职心理将有效促进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通过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可以帮助学生客观、理性地认知自我,准确定位,确立正确的劳动观和职业观,明确今后的职业发展方向,有目的地构建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并确立在校期间的学习目标,增进学生应对挫折的能力,提高其职业适应能力,为今后成为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做好基础工作。
[注释]
①赵婵娟.谈当代大学毕业生的求职心理[J].高校教育研究,2009(7):85.
②杨海燕.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0(11):83.
③叶小小.浅议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62.
一、高职导师制培养的重要意义
本科导师制把培养的重点放在学术和科学研究上,培养的是科技领军的精英;而高等职业教育则本着“知识够用、技能过硬”的原则培养高端技能人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赋予职业教育新使命,“十二五”时期国家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使前沿科技尽快物化为生产力,拓展新的经济增长点,这就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加快改革与发展,提升服务能力,承担起时代赋予的历史新使命。
面向全体学生,追求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充分的发展是我们的育人理念,大学的二课是学校一个重要的育人文化阵地,开展导师制培养等特色育人模式是高校育人的发展趋势,相对于本科院校,高职老师的教学任务异常繁重,且职称偏低和水平不一等,不能像本科那样采取“一带二”的模式,而高端技能人才的培育时不我待,高职导师组培养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实践证明,在高职院校实行导师制培养不仅是必要,而且可行,它不但使我们转变了教育观念(从就业教育向创业教育),还强化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自学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使高职学生更适合岗位群工作之需和社会所求。
二、高职导师制培养的指导思想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的培养意见》指出:高职高专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围绕高职学生的培养目标,必须在保证学生基础理论课程学习的同时,着重加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适应实际工作的能力,对于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在教学计划之外强化实际能力。为此,学院明确了办学育人宗旨:贯彻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坚持办特色院校,出精品人才的原则。
新形势要求我们在育人理念和培养模式上与时俱进,导师组培养是我们实施“学科分层施教和专业分向育人”和培养高端技能人才教学改革尝试的有效载体,体现在:(1)高职高专生源的新变化,水平参差不齐,很难实施“一刀切”的教育,应宜梁则梁,宜栋则栋;(2)社会岗位群对不同人才的多样化的需求;(3)完善培养目标(方案)的需要,让少数学生有理想的工作岗位,提升就业质量和就业层次,培养一线技能领域的“行家里手”;(4)培养方式上:理论实践并重,课上课下结合,校内校外并举。
三、导师组培养的育人理念
导师组培养模式符合高职实际,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最大程度上挖掘并激发了学生的潜能。我院的导师制培养模式在以下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与尝试,理念上:以学生为中心,以互动探讨为核心;导学与自学相结合重在“导”,理论与实践并重贵在“动”;“导学”是精髓,“点拨”是关键,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是目的。
四、导师组培养模式的实践
高职高专的导师制培养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循,只能创造性借鉴本科院校的导师制培养模式,并根据社会需求及我们专业的自身实际不断探索与尝试,并随着实践的深入日臻完善。
1.学院出台了导师组培养实施方案、实施细则,做好了师生的组织动员。
2.建立了导师制领导小组、逐步完善了教育培养机制和评价机制。教务处对各专业的导师制培养活动进行听课检查和随访。每个学期各导师组要进行工作小结,内容为:工作态度、人格影响、履职情况、指导方法和导师效果等。考核分为:自评、学生测评和教务处评估三个环节。一个循环后学院将对各个专业的导师培养质量进行评估,评出1~2个先进集体,5~6名模范导师并颁发奖金、证书,与评优树先挂钩。
3.导师的资格认定、导师组的配置和工作职责
由于高职高专现阶段发展过程中自身水平和师资结构的限制,加之多数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我院从实际出发实施了导师组培养模式,首先从师资力量比较雄厚的国贸、会电、旅游和工商四个热门专业进行试点:①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教师可独立带1~2名学生,专业技术职务较薄弱教研室(专业)可以组成一个导师组,带5~6名学生;②导师组成员应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良好的教学效果,并具备“双师型”的身份,有较高的言传(知识)身教(技能)能力;③每个导师组聘请2名企事业单位的“能工巧匠”担任实践技能课培养任务,整个导师组分工协作,各显神通,共同完成培养任务。
导师的工作职责:①教书育人、言传身教,有严谨、踏实、实事求是的教学态度和敬业精神;②引导并培养学生熟练掌握本专业1~2项高超的专业工作技能,指导培训其获得本专业的较高的国家技能等级证书;③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从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上全面关爱学生;④指导学生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的兴趣特点,正确地认识自己,合理定位,确定成才方向,制定科学的学习计划,发展个人特长;⑤教育学生发奋读书,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并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⑥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科研和社会实践等,参与导师的科研课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兴趣,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4.学生的选拔
三个环节的选拔:①志愿报名:大一第一学期在充分宣传的基础上学生自愿报名;②资格审查:参看学生的高考成绩,第一学期的考试成绩,思想表现及班主任推荐意见;③面试:导师组在第二学期开始对学生进行面试及对外语水平的测试。经过遴选,按学生的意愿分为专升本、就业意向两类,并分别就教学计划、培养规格、学习内容做必要的调整和要求,导师制的培养是我院因材施教,个性化特色育人的举措之一,目前为确保培养质量,只能面向10%的少数优秀学生。
5.培养目标(规格)及教学计划(以国贸导师组为例)
(1)培养目标。贯彻“知识够用、能力过硬、外语搭台、专业唱戏”的育人理念,培养外经外贸、合资独资企业的经贸高端技能人才。
理论目标:掌握国际贸易产生发展的过程及原因;了解各国的对外贸易政策法规及具体措施;熟悉当代国际经贸的发展现状;学习WTO的运行机制与规则。
操作目标:熟练运用进出口的成本核算、询盘、报盘、还盘等各种基本技巧;熟悉国际贸易的物流、资金流、业务流的运作方式;体会国际贸易中不同当事人的不同地位、面临的具体工作和互动关系;学会外贸公司利用各种方式控制成本,达到利润最大化的思路;掌握利用网络资源来寻找有利信息的基本技巧。
外语目标:语言要求英语必须过四级,日语过二级;培养学生涉外业务、经贸、会电、旅游业务进行英语会话的能力,熟悉各种应用文文体的写作,培养学生模拟、套写各种应用性文体的能力。
通过两年多的导师制培养,使学生掌握以上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既能从理论角度透视经济现象,提高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独立完成整个进出口业务操作流程,成为适合外贸岗位需要的专业人才,毕业后能立即承担国际贸易跟单员和业务员的工作。同时,又可以参加专升本考试,考取知名本科院校继续深造。
(2)各导师组教学计划
第二、三和四学期统一辅导培养,第五至六学期进入分方向(专升本和就业方向)培养,教学计划的指导意见和时间安排大体分三大基本内容和四个基本阶段:
6.导师制培养的模式(环节)
在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要求上学用(练)结合,着眼“四个化”即与能力培养有关的知识拓展化;实践能力的培养任务化(解决具体问题);学习内容问题化、案例化(学以致用);教学过程讨论、互动化。参考环节:①布置任务,指导学法:可以合作或自学探究,下一次授课辅导时拿出自己的观点、完成的任务;②陈述观点,问题讨论:第一、二环节主要体现教师的“导学”,活动的主体是学生;③点评任务,点拨升华:实践课为授课、实训穿插,校内校外结合,即在校内实习实训,在校外顶班锻炼(在导师组外聘教师的指导下);④模拟操练,案例拓展:教师根据任务完成情况,模拟实际工作和岗位群的常规技能要求,进行知识拓展和技能训练,以检查导练效果;⑤小结作业。
7.调度及总结验证
导师组培养是对高职高专常规教学的一种很好补充,也是一种个性化育人培养模式的探索,我们一边实施,一边调研总结,及时研究、调控和解决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①领导小组不定时进行听课调研,每学期召开两次调度会;②各导师组每月进行一次教与学的情况讨论会,每学期上交一份导师制实施情况小结;③教务处和系每学期进行一次总结和评估。通过一个循环的探索与尝试,高职导师制培养在培养机制、教学计划、培养模式等方面得到了不断完善,为在全院各系部推广积累了经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结语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1(c)-0140-02
不同时期大学生都有不同的特点,新时期的大学生又表现出新的特点和发展趋势。研究新时期高职高专学生的特点,有利于探讨大学生在校变化发展的规律,从而有利于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在大学生群体中,高职高专学生是一群有积极性、有热情又与社会接轨的学生,有很多方面特点的特殊群体,分别为目的意识不强、学习主动性不足、适应能力受到考验、自我认识出现偏差、情绪管理和自我调控能力需待加强[1]。学生往往有很多与众不同的表现。比如从进入学校便考虑将来去哪些地区哪类单位找工作,并已经确定自己的意向,甚至有些学生原先便已经学习过基础与专业课,早已认为自己可以胜任工作岗位,总想表现出聪明、睿智,希望有与重点大学本科生同样的高能力,模仿有能力的人的表现,以期能被其他人所认知和认可。
就高职学生教学管理而言,永远抓住学生管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不放松。学生管理工作的重点是政治思想工作、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安全教育工作;难点是一个好的班风的建设和文明卫生公寓的建设。
1 学习兴趣
高职高专学生的学习情绪化较强,对感兴趣的东西学习积极性较高;而对于枯燥的内容则学习效率较低,并受到一定程度群体性影响。因此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结合社会实际,组织不同学生回答问题和畅谈,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和带动性,开展热烈的班级授课氛围。
对高职高专教育来说,可采用以下方式。
(1)实践教学应该是教学重点,学生对实践动手性环节的学习兴趣明显高于单纯枯燥的理论课程学习,教师应该通过加强实践教学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设计多种教学模式,展现学生的个性魅力[1]。针对不同的情况,可设计不同的教学目标,对应不同的教学模式,充分开发每个学生的个性和潜力,展现不同学生的性格魅力。
(3)采用启发式教学模式[1]。因为入校考分较低,很多人低估了高职高专学生的能力。其实,如果能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学生分清主次,明辨是非,高职高专学生同样能够认真学习枯燥细致的知识,并较好地回答问题,独立完成课后作业。
2 学习动机
动机是引导人的行为和表现的重要原因。高职高专学生一般不考虑将来有多大发展,为社会创造多少财富,实现多少社会价值,部分学生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对自己的前途和职业生涯没有一定的设想或规划。学生的学习动机多种多样,而且也随着家庭条件、个人的成长经历、社会意识形态的不同而发展变化。高职高专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自尊心和进取心。不仅仅在认识的人周围考上大学,还想能争取当上优秀学生或者干部,争取到更多的奖学金,既补贴家庭和生活,也得到同学和老师的认可。另一方面将来去有更大发展潜力的城市,找到一份人人称羡的好工作,不止多挣点钱保证父母和自己的生活,更能得到别人的体贴和帮助。而一些学习困难的高职高专学生,他们往往存在更多的情意障碍,表现为学习动力不足。在教W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帮助学生认识,启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特别关注学习动机不明的学生,帮助他们建立起强烈的学习动机。
3 学习方式
与中学阶段的学习相比,高职高专学生的学习具有更多的自,学习途径具有多样性。随着科技发展和手机、电脑的普及,人与人联络更为紧密,高职高专学生也开始通过网络途径增进课堂学习。实践性教学环节(如案例分析、专业实训等)提供给学生更多可以发挥的余地。
4 学习方法
高职高专学习阶段的学习不同于中学时期的学习,入学后,学生对高职高专的学习活动需要有一个适应过程。如何使刚入学的学生尽快适应高职高专的学习生活,这不仅涉及到教师的教学方法问题,也涉及到学生的学习方法问题。高职高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有待提高,只有少部分学生有听记课堂笔记的习惯,教师应当适当支持鼓励少数同学,并提高后进同学的积极性。
5 动手能力
相对于本科生来说,高职高专学生更注重实践,重视动手能力的培养。因此,大部分高职高专学生动手能力、专业技能都较强,许多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有这样的体会,即“并不是成绩不好的学生才上高职高专院校;单位选择的应是动手能力强的高技能型人才”[2]。
6 心理特点
2010年,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卢迪对天津市某高职院校的22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分别从躯体化(F1)、强迫症状(F2)、人际关系敏感(F3)、抑郁(F4)、焦虑(F5)、敌对(F6)、恐怖(F7)、偏执(F8)、精神病性(F9)及其他(F10)10个方面进行分析,以“症状自评量表”(SCL-90)作为高职高专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测查工具,收回的211份有效问卷中,发现强迫症状(F2)、人际关系敏感(F3)、抑郁(F4)、焦虑(F5)、偏执(F8)人数较高[2]。
很多用人单位会瞧不起高职高专毕业的学生,因此容易出现自卑感,造成一定程度的心理压力,学生会出现逆反心理。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采取鼓励式教学方法[1]。
因此,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师应树立起因材施教的指导思想,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实施应充分考虑到特定高职高专学生的特点。不可盲目地照本宣科和带有主观意识地判断学生的行为。教学内容的传授应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和接受能力,讲课速度应当适应学生的反应速度。超出学生接受能力的教学是没有意义的,会招致学生的反感。
7 就各学期而言,高职高专学生的发展和变化
7.1 第一学期特点和工作
(1)自豪感与自卑感交织。
(2)新鲜感与恋旧感交织。
(3)轻松感与被动感交织。
(4)疲劳感与适应感交织。
安排紧凑的校园生活,与原先想象的轻松自在的日子有所出入,便会时常在课堂活动中打盹,不时地走神,答非所问。随着学习和了解的深入,突然感觉失去学习的方向与目标。
参考管理方法:(1)以人为本,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积极组织校园文化宣传和社团活动。采取各种形式的政治思想教育,比如在所有学生中开展“学会感恩,孝敬父母”的活动中,要求每位新生写一封家信。(2)不畏难点,齐抓共管,解决学生管理工作的难点。(3)教育要认真,管理要严格。(4)培养和建立一支作风过硬,综合素质较高的学生干部队伍,在工作中注意引导和保护他们,学生干部是教师工作的得力助手,也是学生队伍的中流砥柱。学生往往更能理解学生,让更多的精英学生参与到学校的管理体系中,提高学生管理的自律性。
7.2 第二学期特点和工作
学生已基本了解和适应学校生活,同学之间已基本熟悉,开始认识和了解其他班级的同学、学校的风云人物,开始听说个别上进学生的事迹,并开始学习和模仿。通过榜样学习,树立坚定的信念。
参考管理方法:(1)开展大量的群众性活动。(2)知识教育和行为习惯的培养相结合。(3)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要全面加强校园网的建设,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要利用校园网和图书馆为大学生学习、生活服务,对大学生进行引导性教育,不断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空间。(4)引导学生自我管理。加强和注重横向联系,适时进行沟通和交流。做好学生恋爱、暗恋及失恋的引导工作,使学生正确对待。
7.3 第三学期特点和工作
随着各种组织的建立和工作的开展,学生之间的来往增多,关系复杂起来。各种苗头和问题也发生并逐渐暴露出来。学生在各方面都比较活跃。所以,学生进入了矛盾的暴露和发展阶段,呈现出一种兴奋的特点。参考管理方法如下。
(1)启发学生思想上、政治上进步的积极性,帮助他们提高自我修养的自觉性,努力纠正人生观的偏差。
(2)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各N问题。
(3)调整好各种冲突的关系,及时妥善地解决出现的问题,做好团结工作。
(4)充分发挥班干部、积极分子、党员的作用,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5)工作要有层次。
(6)塑造教育和改造教育相结合。
(7)对待变化中的学生,应给予理解和支持。
第四、五、六学期,注重对学生校园实训实习、就业的指导,并进入企业指导学生的选择、工作和发展。
(1)如何选择就业方向。现在学生对社会信息了解和掌握增多,选择更多,不一定从事本专业工作,教师应帮助和指导学生做出更适合和有利于自己的选择。
(2)如何更高质量地实习。当学生进入医院和企业实习时,指导学生更好地完成领导交待的任务,更好地与同学、同事相处,并争取能够在实习单位留下。
(3)选择就业方向。学生往往会有不止一个的工作机会,指导学生选择最适合自己、最好的工作单位。
总之,在网络发展和社会意识形态多样化、丰富化的新时期,高职高专学生具有了新的特点,教师应当紧随时代潮流,把握新时期的新特点,更好地完成教学、管理和指导工作。
参考文献
导言
财税,即财政、税收的简称,主要包括财政、税收、纳税筹划、涉外税收等内容。目前,随着市场经济日趋完善,越来越多的企业为了提高自身企业的竞争力与信誉度,开始注重各自企业内部的财税管理工作,因为它是企业经营管理中必不可少的一项管理内容,通过财税管理工作,能够帮助企业在其合理的范围内,通过财政与税收相关法律降低自身的生产经营成本,因此财税管理能力也日趋成为会计专业学生在专业学习中需要具备的一项基本能力。
1.高职高专财税课程设置
财税课程是高职高专会计专业的基础课程,包括财政学、税法、税务会计、税收征收管理、纳税筹划、国际税收等课程。会计专业学生在开设财税课程时需要注意开设的顺序,保证学生在学习本门课程的时候有前沿知识作铺垫。如第一学期可以开设财政学,学习基本财政理论与税收理论;第二学期开设税法课程,系统学习税收法律制度,了解我国税制建设与各个税种的计算缴纳方法;第三学期开设税务会计,在学习了基础会计、财务会计与税法课程的基础上,将税收课程与财务课程相结合,学习如何在计税的基础上进行会计核算;第四学期开设纳税筹划,在学习了如何计税如何进行会计核算的基础上为企业在合理范围内进行税务筹划,帮助企业降低税收成本,得到更多的经营利益;其余学期开设涉外税收等课程,进一步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财税体系中的其他基本理论。
2.高职高专财税课程师资建设及教材选择
财税课程是高职高专财务专业中较为综合且较为具有连贯性的一系列课程,因此在师资的建设上就要注意培养全方面的教师、培养具有综合知识素养及实践能力的教师。例如税务会计课程对教师的要求就比较全面,这门课中不仅包含税法的基本理论,还包含会计核算的方法,因此就需要教授该门课程的教师同时掌握税法与会计的双重知识。
财税课程中有很多课程是具有实效性的,很多理论依托国家相关部门的法律法规,因此在教材选择上必须注意更新换代,已经脱离时代的教材不能用,已经不符合现状的教材不能用。除此之外,在教材选择上还要注意必须符合高职高专的教学特点,不应选用纯理论化的研究性教材,应选择实践性较强、能够进一步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教材。
3.高职高专财税课程教学方法与实训方法
(1)高职高专财税课程教学
在高职高专财税课程教学中,必须注意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何让学生参与到课程建设中,因此在课程设计上就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注意课程导入。在《税法》的第一节课上,我就向学生提过一个问题:“你觉得‘税”离你有多远?”以这个问题为导入,举出生活实例如购物会有增值税、旅游会有营业税、中奖会有个人所得税、买房买车会有契税和车辆购置税等,让学生发现自己的生活中其实离不开税收,之后再通过具体事例让学生看到我国的税收制度中都有哪些内容。通过这样的课程导入,让学生觉得税收并不遥远。
注意引导学生总结。在《税法》中消费税一章的讲解中,为了让学生了解为何有些消费品需征消费税,我用女生购买的化妆品、过年会购买的鞭炮焰火、高端消费的高档手表、游艇、平时小餐馆会见到的木制一次性筷子为例,让学生自己总结为什么这些消费品需要在征收增值税的基础上加征一次消费税。经过学生讨论,得出了结论:有些属于奢侈品、有些属于不可再生品、有些属于对社会和人身造成危害的产品等等。这样经过学生自己的总结,学生能够对这些问题了解得更加清晰。
注意展开讨论。在《纳税筹划》一课中,针对任何一种需要筹划的情况,都可能产生好几种纳税筹划的方案,在教学中,我会给学生一个既定情境,让学生分组为其策划筹划方案,例如我给学生设定了一个情境是:甲企业是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该企业每年发生的运输费用都非常多,那么该企业该如何对运输进行筹划来减少税收负担?在筹划结束之后,每个小组向大家展示为何要这样作筹划、这样筹划的目的是什么、筹划的方法是什么,全班同学发现不同的小组给出了不同的筹划方案,有的认为应该确保每次支出的运输费用都能取得运费结算单据来抵扣进项税,有的认为应该自设一只运输队来减少额外的运费支出,有的认为应自设一个独立的运输公司,于是全班针对不同的方案一起讨论这些筹划在实际工作中是否可行、是否有弊端、是否游走在法律边缘或者是否违背法律意愿,是否减少了税法负担但是增加了企业整体支出,是否减少了一个税种的负担但是反而增加了另外一个税种的负担。通过这样的分组讨论,每一小组都能对自己的筹划方案进行反思进行修正,从而进一步掌握税法基本理论和纳税筹划基本方法。
注意引入实物。在《税收征收管理》课程中发票管理一章中,为了让学生能够看到发票的票面构成、发票的种类及发票的开具方法,我让学生从生活中收集发票,如在超市购物要求开具发票、外出用餐要求开具发票等,并且在上课的时候要求学生将自己拿到的发票带来向大家展示,说明自己这张发票是在什么地方因为什么行为取得的发票,那么这张发票的发票印制章上刻印的是“国家税务局”还是“地方税务局”,学生所取得的发票是如何填写的,手上拿的这样发票是发票的第几联,和之前基础会计与财务会计中作为原始凭证的发票有什么区别。通过这样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依靠发票实物学习到什么样的发票属于增值税发票、什么样的发票属于营业税发票、国税和地税分别负责哪些税种、发票的开具方和取得方的发票是否是同一联次、开具方的发票对其有何意义、取得方的发票对其又有何意义等等问题。
注意引入情境。在《税收征收管理》一课中涉及到税务检查及税收法律责任相关内容,如果只是单纯依靠课本讲授,对学生而言有些枯燥而且非常难记。在这一章节的讲授中,我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案例,通过多媒体形式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了解为什么这个案例中的纳税人违背了税收法律法规,为什么另一个案例中税务机关工作人员需要接受违纪处理。在系统讲授过相关内容后,我让学生分组自创情境,通过自创情境展示给全班一个税收征收管理中的实际情况,由其他学生讨论在这个自创情境中谁违背了法律又该接受怎样的处理或者情境中给予的处理是否恰当是否合适。
注意更新知识。财税课程的任何一门课程都与政策紧密联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时刻关注国家税务总局所颁布的最新的税收法律法规有何变化、如何变化的。例如我在2009年讲授《税收征收管理》一课中,所用的教材中对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的征纳管理仍然按照4%和6%的征收率进行税款征收,但是我国自2009年1月1日起对小规模纳税人的征收率统一降至3%,因此所用教材中相应内容必须对学生进行修正。我在今年讲授《税法》和《税务会计》课程中的个人所得税时,在课程导入之前,首先向学生提出个人所得税已经进行过修改,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回答以下问题:什么时候改革的?改革之后和改革之前有何区别?学生在自行查阅资料之后得出结论,于是通过课堂讨论的方式我们就一起进行了知识更新,对教材上的内容进行了替换,将税率等内容进行了修正。另外,教师在教学中还必须清楚一些地方税的逐步改革,例如资源税在很长时间内都是从量征收的,但是以新疆地区为试点,我国已经逐步对原油及天然气的资源税进行了从量至从价的变更。不仅如此,教师在教学之外应该经常查阅相关资料,掌握税收改革的方向,可以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灌输,让学生清楚将来我国的税制可能发生怎样的变化,如我国目前将以上海为试点进行营业税向增值税的转变,这些税制的更新是教师在教学之中及教学之外都必须清楚掌握的。
(2)高职高专财税课程实训方法
高职高专的教学目的主要是实践,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注重学生的实训活动。财税课程的实训活动可以通过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通过学生手动计算进行实训活动。这类型实训活动主要应用在《税法》及《纳税筹划》课程的讲授中,因为税法的侧重点主要在于让学生掌握税法基本内容、计算各个税种应纳税额,而纳税筹划的侧重点主要在于让学生通过计算帮助企业合理减轻税收负担,因此学生在本门课程中的实训重点会放在如何进行计算应纳税额,如何设计不同方案进行纳税筹划。
通过税务教学软件进行实训活动。这类型实训活动可以应用在税务会计、税收征收管理、税务等课程中,常用软件包括税务会计实训软件和电子报税模拟软件等。税务会计实训软件可以针对不同税种设计不同难易程度的企业案例资料,学生通过不同的案例进行模拟训练,包括计算税额、填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及填制纳税申报表,这也刚好构成了一个税务会计人员的工作流程;电子报税模拟软件是针对现在大部分的企业都通过电子申报的形式进行纳税申报,系统中设计了不同类型的企业进行申报的不同情况,针对不同税种设计不同案例,要求学生进行纳税申报,另外系统还针对可能发生的个人申报进行了相关内容的设计,帮助学生了解在电子商务的条件下如何进行个人纳税申报及企业纳税申报。
不同类型的实训活动可以应用在不同的课程中,教师可以根据自身讲授课程的不同进行合理选择,实训活动能够帮助教师进一步将所讲授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更能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所学课程,因此实训活动是在财税课程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在财税课程的讲授中,笔者发现很多课程的方法基本类似,因此在讲授中必须注意到的问题是,如何将这么多门不同的财税方面的课程整合在一起,如将税法与税务会计可以整合为一门课程,系统讲授如何计税如何核算。作为高职高专会计专业的基础课程,财税课程的学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学生在日后工作中必不可少的知识储备之一,因此讲授过程中如何调动学生积极性,如何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中来,是每一个财税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邵瑞珍.教育心理学[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教学体系是人才培养目标、人才规格以及培养过程的总体设计,是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确定教学体制的基本依据, 也是现代教育思想、观念在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具体体现。实践性教学体系的构建是实现专业应用技能培养的总体规划和依据,只有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体系,才能顺利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目前,高职高专建筑装饰施工技术专业还刚起步,均处于摸索阶段,存在很多不足。下面针对实践性教学体系的构建谈点个人的经验和看法。
一、现状分析
目前,高职高专建筑装饰专业的实践性教学体系主要存在以下的问题。
1、思想认识上不到位。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学校是以理论教学为主的,学生只需掌握知识技能,而知识应用能力及实践动手能力、职业道德的培养应靠社会大舞台。因而,存在着注重理论教学体系及理论教学,实践性教学体系及教学仅留意于形式的不良现象。
2、实践性教学体系缺乏系统性、完整性。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相关专业院校在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手段和产学研结合方面也进行了改革,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实践教学的内容、组织形式和教学目标上,还只是注意到与理论教学的简单对应,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实践课程体系和课程大纲,使实践性教学缺乏系统性、完整性、可操作性与行之有效性,试行起来不切实际,效果难尽人意。
3、实践性教学方面没有规范化考核和管理措施。考核方法不明确必然导致教学的盲目性和敷衍了事;管理出效益,管理不到位,致使教学过程中,只有计划,没有把计划真正落实到实处,消耗了人力、资金和时间,却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4、不重视“双师”素质教育,教师实践动手能力差,知识运用能力低,从而使教学与社会脱轨,教学质量也随之难以保证和提高。
5、只注重毕业证书,不重视市场准入的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学生就业,缺了一张绿卡,少了多次就业机会。
以上不合理的因素必然导致培养出的建筑装饰专业的高职高专人才是与高职高专的教育理念相差甚远的高分低能,只会纸上谈兵,技术应用技能怯弱的低能儿。
二、构建建筑装饰工程技术的实践性教学体系的基本思路
1、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 逐步明确建筑装饰专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在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熟练掌握计算机辅助设计、室内设计和效果图表现能力,适应建筑装饰行业的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
2、以调研职业岗位分析职业能力与素质分析知识结构分析确定课程体系编写专业培养方案专家论证制定主干课程教学大纲专家论证定案程序为基本思路,先对从业人员现状、岗位职责、工作内容、工作标准、专业知识、能力结构等几个方面,深入建筑装饰市场、国家大、中型建筑装饰企业,也不可忽视有市场优势的小型企业,充分了解建筑装饰业的人才市场需求,对就业岗位进行分析,得出建筑装饰工程专业最直接的就业岗位是建筑装饰工程施工技术员,扩展的岗位群为设计员、预算员、质检员和监理员;分析职业岗位能力如图1示;对应知识能力结构分析如图2示;最后围绕能力培养把专业课程体系分为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
3、通过开设认识实习、各类实验、见习、课程设计、生产实习、定岗实习、综合社会实践、毕业设计、证书培训等实践性课程,构建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实践性教学体系主要是通过三个模块、四个层次来构建。三个模块是指知识技能实训、操作技能实训和技能证书实训。知识技能实训是指学生通过实训熟悉或掌握基本理论的一种实训或实验,如:各种实验、课程设计、大型作业等;操作技能实训是指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一种实训,如:建筑装饰施工各工种基本操作技能;技能证书实训主要是学生通过考核取得各种证书的实训,如:CAD证、预算员证。四个层次主要是指基本技能实训(建筑识图制图实训、美术实训、计算机应用实训等)、专业基本技能实训(建筑材料实验、构成艺术实训、房屋构造实训、计算机辅助设计实训等)、专门技能实训(表现技法实训、室内设计实训、装饰施工实训、装饰工程预决算实训、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等)和综合技能实训(毕业设计、模拟建筑工程招标投标等)。在学时分配上,实践教学学时占总理论教学学时的应超过40%以上,而理论教学学时还包含了数学、英语、政治、体育等基础课,实际上占专业课程教学课时的50%以上,从而加大专业课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时间。
4、在课程体系安排上,构建以培养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突出岗位能力训练,确保实践能力训练不断线:第一学期进行整体感觉认识实习、《制图与识图》和《美术》集中周实训;第二学期进行《建筑材料》认识与实验、《装饰CAD》和《构成艺术》集中周实训;第三学期进行《民用建筑构造与装饰设计》课题设计集中周实训、《3DMAX计算机辅助设计》集中周实训;第四学期进行《室内设计原理》《装饰表现技法》、《PS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设计集中周实训、《装饰施工技术》常用岗位工种操作实训;第五学期进行《室内设计原理》、《建筑装饰预决算》、《建筑装饰工程施工组织设计》课题设计集中周实训;第六学期进行毕业综合实践和毕业设计。同时,保障计算机技术应用和学习不断线:第一学期开《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第二、三、四学期开《建筑装饰AUTOCAD》、《3DMAX》、《PHOTOSHOP》;第三、四、五、六学期应用计算机知训进行建筑装饰构造设计和室内设计;第五学期进行施工组织、管理和预算应用软件学习;第六学期利用计算机进行毕业调研、毕业实习、模拟建筑工程招标投标和毕业设计。针对核心课程,在学时分配上理论和实训各半,有些主干课程更偏重实训部分,例如:《CAD》、《3DMAX》、《PS》、《室内设计原理》、《装饰施工技术》则应偏重。另外,应紧跟市场,紧跟社会,拓宽专业知识面,以便更好适应社会,附加如《监理概论》、《施工项目管理规范》等课程,穿插《三法一条例》、《安全法》等工程建设相关法律;《建筑设计规范》、《结构设计规范》及《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等专业规范知识;并进行安全、组织、预算、管理等案例或名人专家讲座,尽可能与社会接轨。
5、制定与课程体系相适应的实践性课程教学大纲。结合理论教学大纲和专业技术技能的要求及专业技能的认知规律,制订实践性教学大纲,指导实践性教学。
6、完善并规范实践性课程教学的考试考核办法及教学管理办法,使考试和考核真正达到考出水平,考出技能的水准,且严格管理,确保教学质量的实现和提高。
构建实践性教学体系同时应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和“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等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基础建设,建立稳定合理、长效健全的人力、环境、设备三保的支撑保障体系。
三、构建实践性教学体系的现实意义
1、通过该实践性教学体系的构建,可使实践与理论并重,弥补相应不足,以达培养目标,有力推动高职高专建筑装饰专业的教学改革。
2、实践性教学体系的改革符合本专业职业能力形成规律,探索出了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的科学途径,经过专业技能应用及动手操作能力的强化训练和职业道德的培养,才能提高本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出合格的高职高专人才。
一、引言
2014年6月23至24日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主席对职业教育做出重要指示,强调职业教育要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各层次各类型职业教育模式,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努力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总理在会上强调职业教育要走校企结合、产结融合、突出实战和应用的办学路子,依托企业、贴近需求。
由此可知,国家要积极营建一个以企业需求为主导、以教育管理改革为目标的教育新局面。作为尚未成熟的应用型高等教育市场营销专业“旺工淡学、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作为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有益探索,不仅契合党和国家的大针方针政策,还符合当前经济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二、“旺工淡学,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原因
近年来,高职市场营销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多为“2+1”,即前两年在校学习理论知识,第三年企业实践一年。此种人才培养模式在海南省社会环境存在以下问题:第一,由于我省旅游行业“夏淡冬旺”的地域特点决定了企业在淡季对人才的需求量减少,接收学生实习积极性不高,学生校外实习基地资源不足,实习学生权益缺乏保障等诸多问题。第二,学生由于前两年一直学习理论,缺乏感性化学习,很难及时适应现代企业实际的需要。
针对以上问题,有必要改变人才培养模式,“旺工淡学,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正是指根据海南省旅游行业“夏淡冬旺”的特点,结合企业岗位需求,采取柔性化教学安排与管理,校企共同育人,实施“岗位体验-轮岗实训-顶岗实习”不间断的企业实践,学校与企业相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外训练相结合、实习与仿真模拟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三、“旺工淡学,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实施
(一)“旺工淡学,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实施安排
“旺工淡学,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三亚城市职业学院市场营销专业的具体实施如下:学生在大一第一学期在学校学习公共课和专业课,对未来实践岗位有一个认知:实现“学中做,手把手”;在12月份至第二年三月份的旅游旺季开展第三学期实践教学,学生成为现代学徒,既满足雇主的基本需求,又在实践中解决“如何做”的问题,实现“做中学,放开手”;为期三个月的实践教学结束后返回学校进行大一下学期和大二上学期的理论课学习;第二年寒假再次参加第三学期实践教学,学生成为现代师傅,解决“为什么做”的问题,实现“学会做,育巧手”;为期三个月的实践教学结束后返回学校进行大二下学期和大三上学期的学习,在理论知识上进行提升;大三下学期进入企业进行为期六个月的社会实践,学生经过前两次的第三学期实践,现在已经可以进行基层管理、包岗,此时学生的能力可以超越雇主的需求,懂得基层的经营管理,解决“更好做”的问题,实现“学做合一,手脑并用”。
此种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职业生涯为主线、培养企业预备队的目标,实现了理论与实践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同时解决了学生毕业就业难和企业旺季用工荒等问题,促进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缓解了就业压力。
图 市场营销专业“旺工淡学,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
(二)“旺工淡学,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实施考核
传统“2+1”人才培养模式存在学生外出实践过长,学校难以监督和跟踪评价实践过程和检测实践效果等,学生发现问题再无法回校进行查漏补缺,企业满意度较低等问题。“旺工淡学,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按照“小步伐,高频率,快反馈”的原则,实行“每周一交流”(即指导教师随学生进入企业每周开展一次交流会,反馈实践中的收获及问题,形成会议记录,并完成周记和周项目作业),“两周一考核”(指每两周指导教师和企业部门领导共同对学生进行阶段性考核,填写平时成绩登记表,评选“实习之星”和“进步之星”)、“每月一评估”(即指导教师和企业部门领导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评选优秀实习生的评价方式,加强实践教学督导)。学院充分利用社交媒体在学院微信公共账号和学院官网宣传实践教学过程中的成长故事,营造氛围,树立典型。
在学生实践结束后要根据实践岗位填写实践总结与反思,提交实践报告,按照专业班级组织总结反思会,分享个人成长。学院及用人单位在实习结束后共同评比出优秀实习团队、优秀实习队长、优秀实习生和优秀指导教师。
(三)“旺工淡学,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
1.解决学生就业难问题。该种培养模式将全体师生的思想统一到“实践第一”的观点上,学生经历过三次第三学期实践教学后,深入真实工作环境,认识到自身的不足,返校后更有针对性地学习理论知识,达到理实化一的目的。经过一次又一次的顶岗实习,学生已经了解企业的工作要求,为未来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2.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下真学真做,带着工作中的问题和实践经验返回学校学习,这对于老师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已经深入实践岗位,真实经历过,才能解答学生的问题。这就激发了教师教学改革和企业实践的内在动力,加强了学院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3.解决企业旺季用工荒问题。海南省每年冬季槁糜瓮季,企业人才需求量大,但夏季为游淡季,人才需求量减少,如果企业在淡季仍然雇佣大量人员就势必增加企业成本。学院培养了大批学生在旅游旺季深入企业解决企业用工荒的问题,培养了大批的企业预备队,弥补了企业招聘困难等不足。
4.缓解政府的就业形势。学生在工作环境中获得了工作经验,提高了专业能力,组建了企业后备队,学校人才培养满足了企业的需求,势必减轻了政府的就业压力,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发展。
(四)“旺工淡学,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1.学生存在抵触心理。由于学生参加第三学期实践教学在寒假,占用传统放寒假时间,因此学生存在抵触情绪。第三学期开始的第一个月学生处于波动期,新环境的适应困难,出现多名学生更换企业,情绪有波动,虽然通过沟通辅导坚持完成了三个月的实践教学,但是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第三学期开始前的动员不够彻底,没有使学生认识到实习的艰辛。
2.学生与指导教师不熟悉给沟通带来困难。有些第三学期实践教学的指导教师之前没有给所带学生上过课,学生与教师之间不熟悉,没有打好感情基础,学生出现问题时没有第一时间和指导教师沟通,会影响指导教师了解学生情况的时效性。
3.专业导师队伍建设有待加强。第三学期指导教师团队存在年纪轻、经验少、人员少等问题,处理学生问题时会有力不从心的感觉。教师团队缺乏经验和人手缺乏对开展实践教学工作的影响巨大,会影响学生情况的及时反馈及处理的时效性。
4.实践课程设计有待加强。因为学生分布在各行各业,从事的工作与所学专业不对口,同时不同的企业导师的水平参差不齐致使学生之间学到的知R相差大,因此,指导教师有必要通过课程设计改善学生的情况,制订具体方案,把学生的工作岗位和所学专业结合起来。
(五)“旺工淡学,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
1.做好前期动员工作。教师应该在入学之初和平时教学过程中反复强调实践教学的目的与意义,运用学生实践过程中遇到的真实案例进行教学,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使学生接受并乐于参加实践教学,从而发自内心地认真完成三学期实践教学。
2.教师加强与学生沟通。由于学院师资队伍较为年轻,教学管理经验缺乏,缺乏处理突发事件的经验。在实习期间多与企业人员保持联系,争取在第一时间发现学生的情绪问题。同时,指导教师多与学生家长沟通,及时传递学生实践期间的成果及问题。学校、企业和家长共同努力,引导和鼓励学生完成实践教学。
3.积极进行实践课程建设。目前已经采集大量的第三学期实践教学的一手资料,包括视频、图片、案例等,将其运用在校内教学活动中,并将实践教学与专业知识相结合,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多结合所学专业,多总结,多反思。
四、取得的成效
(一)学生就业率提高
经过对参加过三年的第三学期实践教学毕业生就业情况的统计,就业率高达99%,其中32%的学生在就业之初担任企业中层干部职位。
(二)双师型教师队伍壮大
教师在指导学生实践的过程中需要深入企业了解情况,为教师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下积累教学案例提供机会,激发教师教学改革的内在动力。
(三)校企合作企业队伍壮大
由于“旺工淡学,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企业用人旺季时输入了大量人才,降低企业招聘成本,解决企业用工难问题,同时为企业注入新鲜血液,把最新的教学成果带入企业中,提高企业员工的素质和行业竞争力。
(四)学生收获颇丰
学生在三个月的实践教学中平均工资在5000元~6000元,2015年在实践教学中最高工资高达21000元,不仅减轻了家庭负担,缓解了生活压力,更重要的是认清了个人职业发展路线,明确了职业发展规划,为未来的工作奠定了基础。
综上,“旺工淡学,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是三亚城市职业学院对教学改革的尝试与创新,同时是未来高职高专教育适应社会需求的发展趋势,实现学生、企业和学校三方共赢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张静,张振笋,容振英,陈卉,高振.应用型高等教育下校企合一,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研[J].文教资料,2015(12):106-107.
中图分类号:H1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3-0257-01
中国在政治、经济上的成就日益受到世界瞩目的同时也正以其巨大的魅力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公司、团体、个人等到这里经商、访问、旅游。英语作为世界语言,其桥梁和纽带作用在对外交流和国际交往中不可忽视。高等职业教育为我国经济建设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势必成为社会的主力,在教育部颁发的《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明确指出,“高职学生必须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技能,并要求学生能够将一般题材的英语借助工具书翻译成汉语。”那么如何在高等职业教育的环境中培养出合格的、能够进行普通日常、外事翻译的人才,如何对现有的口译教学模式进行改善,以使其更符合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实用为主、应用为目的”教学理念,则成为我们在职业教育下的口译课程改革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一、高职高专口译教学现状
高职高专教育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领域的高等应用型专门人才,因此高职高专体系下的英语口译课程必须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为主,从而培养技能型人才。但目前,高职高专口译课程开设较晚,口译教学设施仍处于欠缺或是不能满足常规教学状态,口译课程的教学方法更是延续本科的教学理念,没有形成高职特色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各个学校或是按照本科教材生搬硬套,或是没有目的性、系统性的自编讲义,东拼西凑的应付一学期的授课内容,种种做法都不能够达到我高等职业教育对合格人才的培养要求。因此,口译课程亟待改革,使其沿着有序、健康的轨道向前发展。在剖析了口译课程的现状后,结合笔者近十年的口译教学实践,特提出以下几种改革方法以供研究。
二、改革口译课程教学内容
根据用人市场对高职高专口译人才的需求我们可以知道,在外事接待、商务谈判、涉外旅游、涉外访问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就业市场。而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生源质量相对较弱,学生英语基础差,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对于高职院校来说,要想切实可行的将以职业活动为导向的教育理念落实到实际授课中,且选取内容难易适度,适合高职学生的培养模式,我们在选材上就不能脱离实际。口译材料应结合课堂所授技能和真实口译准备,而不是没有背景介绍的单独成段的材料。因此在口译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我们将体现工作过程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在教学内容设计上我们分为纵向和横向两个过程,纵向过程即按照工作过程来设计教学思路,教学内容设计为7大模块:外宾迎入、产品展示、参观公司、业务谈判、晚宴聚会、旅游休闲、外宾欢送这样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处于一个类似于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进行演练,加深印象,加深技能。而横向过程则是由于口译工作包罗万象,涉及各个行业,每个行业又千差万别,有各个领域的术语,所以平时必须要扩大知识面,对各个领域都要培养兴趣,而这一点单单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无法完成,所以在课后我们每个教学周都要布置一定话题的阅读翻译任务。横向纵向相结合,形成一个教学网状结构,真正使学生不遗漏知识点。
三、改革口译课程教学方法
(一)口笔译结合、课内外结合
口译与笔译作为翻译的两种实践形式,其关联性不言而喻。如果说口译是上层建筑,那么笔译便是下层建筑。简而言之,口译的基础是笔译。在口译训练或实践之前,笔译要过关(至少必须是同步进行)。这两者不仅并行不悖,而且前者的质量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今后口译水平的高低或发展潜力的大小。口译人才的培养若离开笔译训练的基础既是刻舟求剑,也是行之不远的。如若忽视笔译的重要性,或者笔译训练的量不够,那么势必会有头重脚轻之嫌,口译上的作为也难以更进一层。因此,在口译课程进行的同时,老师还给学生以不同的笔译任务,要求学生每天在课外利用工具书翻译200字的旧报纸《CHINADAILY》,每学期大约翻译2-3万字,以此来增加学生词汇量和阅读信息容量。在课堂实训的过程中,教师和班上其他学生一起倾听该学生的翻译过程分析,并拿出其他同学翻译的一段报纸进行视译,并记录下翻译过程中有误的或不准确或漏译的地方。在结束之后,要求倾听的同学对这些地方进行分析、纠错。在每次学生发言后,教师都应及时进行总结和提升,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并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表现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针对学生口译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再作一次强调,使学生们加强记忆、重点掌握。对学生们在口译中不够深入、不够确切的问题,再作一次重新讲解,并强调这些问题的重要性,尤其对学生口译中的分歧,要进行全面、透彻的分析和说明;对学生的讨论要以正面激励为主进行评价。
(二)“三人行”训练模式
一、概述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显著发展,社会对既具有理论知识,又具备相当动手实践能的专业技术人才需求日益加大。由此社会、家长、学生将关注的目光投向正蓬勃发展的高职高专教育。在这样大背景下,高职高专取得了空前的发展机遇。但是,高职高专学生以其特殊的年龄、生活环境以及自身性格等特点,表现出与本科院校学生的差异性。经分析总结,从生源思想上,高职生大多是迫于高考失利而又没更好选择而选择高职院校;从意识上,大多新生都认为职业教育学历层次较低;从生源来源上看,高职学生有普高文科生、普高理科生、三校生等;从生源素质上看,普遍高职学生基础相对薄弱;行为习惯上,高职生自律能力相对较弱;高职学生多为90后且独生子女者居多,强调个性自由的思想,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差等。以上所述高职高专学生差异性,就对高职高专学生管理提出新的要求。在学生管理实践中总结出切实、合理、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
二、助其端正思想 认识现实
经过调查分析总结得出,大部分学生在高中曾受此种的思想影响:大学生活较为轻松和自由,学校学生管理工作亦不会像高中那样严紧。在此种思想的影响下,学生由高中升入高职院校时,思想与实际形成较大反差,表现出较难适应的情况。因此,班主任或是辅导员与学生接触的第一时间,应该通过谈心或是班会等方式,将学生的此种观念及时的扭转过来,为其以后的学习和生活做好心理准备,以免心理反差而造成的自由散漫的行为。具体可以利用学生入学后的军训过程以及开展班集体活动等。
三、助其建立近期及远期树立目标 避免迷茫和空虚的心理
高职学生进入大学后,面对的一切都是新生的事物。有专家分析认为,人在自己较为陌生的环境当中容易产生焦虑、空虚等对环境不适应的特性。加之高中时期紧凑充实的学生生活且目标明确与大学相对宽松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之间的较大反差,容易使新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产生迷茫和空虚的心理,一时之间失去生活目标而变得不知所措。因此,作为学生管理者和学生的学习生活指导者和支持者,应该为其树立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使其较快度过心理迷茫期,以崭新的心理状态和精神面貌去面对自己的短暂而珍贵的大学时光。
为学生树立学习和生活目标,应注重目标的实际效果和长期意义。此处基本分两种情况处理:一是对于旨在完成高职高专学习目标然后参与社会工作实践的学生,可树立其学期学习目标,更甚至可确定到单科学习成绩目标,并根据学生自身实际情况帮其制定学生毕业之后职业生涯规划;二是对于想圆大学梦,通过高职院校然后通过“专升本”到本科院校继续深造的学生,对其近期目标确立与前者大致相同,此处重点应该是帮助其在“专升本”时二次专业选择给以指导。以上两种情况基本将学生的学习生活目标包含,对于有较为特殊的学生,应视具体情况而定。
四、抓班委、班级文化建设
针对学生入学成绩水平比较集中,高分学生少,中低分学生较多,性格偏内向,不善于表现自己,生活比较节俭,思想上都积极要求进步的特点,从入学伊始,就提出了团结,紧张,活泼,共进的班风口号。措施如下:
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开学伊始就在班集体中形成了良好的奋进,团结的氛围,努力帮助他们树立正确地人生观,价值观。举行新老生经验交流会,以自身的经历现身说法,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学习,思想水平及能力,以更好的树立个人的目标。
抓好学生管理工作,关键是要搞好学生干部建设。结合学院管理制度以及学生特点,制定出符合班级实际的管理制度,约束以及引导学生日常行为习惯,提升学生素质,增强班级凝聚力。为加强学生管理力度,增大管理幅度,在原有学生干部队伍基础上,确立“寝室长“责任制。让学生以高度的荣誉感和个人情怀融入班级当中。
五、多方式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
结合当下学生信息交流的特点,学生较勇于表达思想观点,而且方式方法多变,途径多等特点,我们有效运用QQ、微信、微博、等信息交流平台,即“新媒体载体”,开展学生干部沙龙活动等,与学生进行更好的情感交流。
六、当好学生与家长的联系桥梁 做好学生感情的支持者
通过对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了解分析,部分学生的家庭背景以及社会背景都与其他学生有较大差异,主要表现为父母离异、单亲、隔代抚养等现象,如此生活背景极易造成学生在心理上以及生活习惯上的一些问题。如性格孤僻、不愿与外部事物接触,生活在自己的思想空间里,有的学生与其监护人存在感情或是交流上的隔阂,这些因素的存在对于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学生的管理工作较为不利的。作为管理者应该敏锐的抓住这些特点,及时将学生在校的情况与监护人进行沟通,以取得他们的支持。但是应该注意方式方法,因为学生自尊心等心理较强,应该尊严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同时又应该达到交流目的。如上分析,这部分学生的感情方面会显得相对脆弱,对周围事物以及班级同学冷漠,因此应该在这部分学生身上投入更多感情,做好学生感情的支持者。
从事中职教学以来,我深深地感受到,思想教育是学校管理的灵魂。没有到位的思想教育,管理就难以出效率。因此,创新班级管理,要做好学生思想教育工作。针对不足,创新管理方法:
1、学生目标定位不明确。在我国,职业教育较之于普通教育,具有先天的“营养不足”和后天的“发育不良”的缺陷。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社会认同度。家长在指导学生选择专业时,往往因认识的局限,表现出理性上的不足,导致学生入校后情绪波动大,思想不稳定,掉入“职高无用论”的怪圈。所以,在入学之初,加强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尤为重要。
怎样才能抓好这一方面的建设呢?我认为,应以集中教育为主,渗透到学科教学的全过程。同时,结合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职业道德教育来同时进行。首先,要给学生讲清国家教育结构的调整,以使学生对有关的职业教育政策与发展动态能有一个了解,懂得职高与普高是同一教育层次上的两种不同类型的学校。普高重文化知识的积累,而职高学生侧重在实际操作理论和能力的培养,培养的是国家需要的技能性人才。其次,要强调职业教育在科教兴国、振兴经济和提高全民素质中的重要性,使学生走出对职业教育片面认识的误区,让学生明确读职高同样有远大的发展前途。再次,应结合市场人才需求的现状和专业发展的前景、优势,使学生尽快了解和熟悉自己所学专业的概况以及人才需求的规格,便于调整自己的专业认识。同时,还要结合专业特点,组织学生去参观,参加社会实践;或请已就业的优秀毕业生做专题报告会,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对专业的兴趣;也可以就各种媒体已出现的与专业相关的素材,作有针对性的点评或举办专题讲座,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面。
2、教育形式单一,学生荣辱心不强。在开学初,职高学生需要加强荣辱观的教育,要教育学生具有集体主义荣誉感。个人离不开集体,根深才能叶茂,班兴我荣,班衰我耻,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矛盾时,利用集体教育与个别谈心相结合,开展集体活动,使学生间的关系融洽,拧成一股绳,始终牢记个人言行直接关系到集体的形象。同时,要带领学生参加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给他们提出具体的任务、目标、要求,教育他们尽最大的努力,获取佳绩。如果学生在各项活动中认真、刻苦,获得了成功,教师要大力鼓励,把奖状张贴于教室,让学生既享受到成功的快乐,又感受到集体的力量,培养了学生的集体主义荣誉感。
3、缺乏自信,不思进取。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采取以下方法:①新生入学后两个月内,学生失落心态相当突出,总觉得上了职高便形同废物,情不自禁处在消极状态,不思进取,纪律性差,学习不专心。面对学生这种状况,班主任要及时开导,婉转教育,对症下药,要主动适应新环境,懂得努力了,前景必定会一片光明。②教育学生要从小事做起,树立小因素大改变的观念,严以律已,以身作则,做好表率。③抓实学困生的思想教育,积极引导,唤回信心。职高生大多是初中的差生,在长期的“笨蛋”“不可救药”等斥责声中,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早已荡然无存。那么,如何帮助这些学生找回自信心呢?首先,教师必须克服职高学生智力低下的思想。我每学期都要作班组调查,调查发现,这些学生学习成绩差,大部分是由教师、家长批评不当、帮家长干活、生病等所致。职高学生决不是“天生愚笨”,每一个职教工作者都应当从思想上摒弃陈旧的观念,还学生以公正。其次,要克服学生低人一等的心理,走出“上职高没出息”的阴影,唤醒他们沉睡已久的自信与自尊。
二、抓好常规考核,创新班级管理内容
1、要抓好常规教育考核的管理。通过晨会、课间,尤其是班团会进行争先恐后、勇当第一的日常考评教育。通过考评教育来激励学生敢于拼搏、全面发展、再创佳绩,不进则退、骄者必败、精益求精、坚持就是胜利的竞争意识,树立你无我有,你有我忧,你优我新的创新意识,树立取长补短,借力发展的学习意识。
2、要制订正确的班级计划。职高对班级管理的要求更高,标准更严,奖罚分明。要对照文明班级评比规定和相关细则从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制订班风(文明、拼搏、求实、创新)、班规(请假制度、出勤制度、劳动制度、卫生制度、奖罚制度、晚自习制度、班团委管理制度、评优评奖制度等),要求学生努力实现这一目标。并且要有总目标,或第一学年争创文明班级,第二学年一定实现文明班级,第三学年争创一流文明班级。
3、要建立合理的班级组织。根据级班管理目标,按照目标统一,精干高效,分工协调等原理建立近似直线的组织结构。
4、放得开,又有度,及时控制班内的活动。控制的最佳目的是防止问题的发生,要按“文明班级”的目标去控制,抓住班级主要问题,尤其是灵活运用“例外原理”去“抓两头带中间”。根据反馈情况,重点控制住优生和学困生,使优生有动力,带动普通学生,使学困生有压力,不至于拖累班级目标的实现。
三、创新班干部培养方法,发挥其带头作用
班内干部配备是否恰当直接关系到班级目标能否实现。第一学期初,班团干部、舍长、组长的选配,唯一依据是学生初步表现,要反复考察,慎重物色人选。所选干部在一学期中的表现可能并非所期待的那样好。那么,在第二学期一开始就把班级工作重点放在干部的选拔上,按照竞争原理,能级原理,“民主集中原理”,在班内“因需设岗”,“以岗定人”。对缺乏工作责任性和热情、工作能力较低、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干部要重新选配,通过他们以身作则的示范效应影响和带领全班同学走向目标。
1、重视班干部的学习。作为班干部更应勤学苦练、才能成为学习上的佼佼者,才具有说服力,起表率作用。但是在同学中有一种误导:认为班干部只要有胆量、肯干、能干就行,成绩差不要紧,以致于不重视班干部的学习,只注重为班级做了多少事情,开展哪些工作。殊不知,这种偏见既损害了班干部的形象,又影响以后的可持续发展。没有内涵的班干部是没有多少威信的,同学也很难信服,即使勉强撑着,也难以把班级工作搞得有声有色。因此,选好班干部后,我就明确要求:班干部一定要抓紧时间学习,不得以工作忙为借口疏于学习。出现学习成绩较差者撤职。平时,若发现不认真学习的班干部,必严加督促。由于有了思想上的认识和行动上的督导,班干部总体学习成绩均较好,从而影响带动了班级良好学习风气的形成。
2、加强班干部的思想品德教育。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越大,为非作恶越大。”这也充分说明加强职高生思想品德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由于班干部是班级的领头羊,所以我们应当从班干部抓起,培养他们具有明确的政治方向,高尚的道德品质,文明的行为规范,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和强烈的工作责任感。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通过抓班干部这一典型,带动影响全班学生内在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和奋发向上的积极性,真正做到自己教育自己,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水平,也使班干部在同学中有较高威信,从而理直气壮地组织开展工作。
3、指导班干部的工作方法。在职业高中,文化课程和职业技能课程都要上,开展班级工作也要花时间,如何科学地安排时间,处理好班级工作与学习的关系,则需要班主任的引导及工作方法的指导,以减少工作上的迷茫和困惑。同时,为了避免出现有的干部忙得团团转,有的干部闲着没事干的现象,我首先让班干部明确工作任务及各自职责,并把它制成镜框挂在墙上,用于监督也用于自律。其次,定期召开班委会,让班干部汇报工作进展情况。而对于准备组织开展的活动,事先则提出具体的目标要求、采用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完成后,及时总结经验并指出搞得出色的地方和不足之处,以便下次开展时更加完善。由于事先的精心指导细致安排,减少了班干部工作过程中出现失误而引起同学的“另眼相待”,提高班干部在同学心目中的地位。
4、班干部团结协作的精神。在职高生中,要求班干部先忽视或放弃自身的利益,自我牺牲,甘于奉献,才能在同学间、班干部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才有可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创建一个生动活泼,积极奋进的班集体。此外,塑造班干部的形象还应注意强化班干部的心理素质,增强班干部克服困难,承受挫折的信心和勇气。
四、从师生关系切入,创新班级管理
1、欣赏与信任学生。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的每一个想法、每一次发现,发现他们的可爱之处和闪光点,要尽量给予鼓励和热切的期待。
2、换位思考与平等对待。设身处地地从学生所处的角度、位置、环境去看待、理解和处理事情,领悟学生的所思所感所为,给与学生同等的关注。
3、因势利导,以情动人。用真诚和鼓励,唤起学生的自信,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长、感受进步,走出自卑的阴影,去玩味自身价值得以实现的愉悦和幸福。
1.形成性评价:教学任务完成后,对同一年级同等层次的实验班和对照班,我们用同一试卷进行阶段测试、期中考试、期末考试(中专生与高职高专生的试卷难度不同),其中对期末考试进行形成性评价,两届中专生实验班的成绩为65~98分,平均82.89,标准差7.95;而对照班成绩为55~92分,平均81.19,标准差6.72,中专生四个班级的平均成绩经t检验,t=2.429>1.987,P<0.05,有显著性差异,中专实验班成绩高于对照班。两届高职高专实验班成绩为63~97分,平均84.18,标准差7.72;而对照班为58~95分,平均81.89,标准差8.56,四个高职高专班平均成绩经t检验,t=2.137>1.987,P<0.05,有显著性差异,高职高专实验班成绩高于对照班。
2.教学情况问卷调查:期末考试后的下一学期开学时,对实验班学生进行不记名问卷调查,结果见表2-4。通过两年努力,实验班学生的学习成绩、自学能力、调查研究及收集资料、整理资料能力,都有了明显地提高。调查表明82%的学生赞同三段教学法;约65%学生认为此教学方法没有增加学习负担,并且还认为课前的预习题和课后的总结报告,大部分是一个寝室集体讨论和调查获得的,分摊到每个人的任务很少,不但没有增加学习负担,还增进了寝室团结,更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了解,减少了课后复习时间,提高了整个寝室同学的学习成绩。25%左右的学生认为轻微增加学习负担,她们认为查找资料,完成预习题和总结报告,多多少少占了她们的业余时间。8%的学生认为明显增加学习负担,她们认为自己自学能力较差,或没有预习的习惯,还是老师按部就班教学好;84%学生认为三段教学法对以后自学有帮助,她们认同将来要继续学习,特别是自学,但在校时没有养成自学习惯、缺少方法和信心,更缺少老师在这方面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