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高学期个人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07 15:00:4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职高学期个人总结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职高学期个人总结

篇1

备好课 做到每一课都“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我认真专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做好,并制作各种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教具,课后及时总结,写好教学反思,认真收集教学要点。同时,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和他们的兴趣、需求、方法和习惯,设想他们在学习新知识时,可能会出现哪些困难,做好相应的预防措施。然后,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授给学生,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都作好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

备好课堂 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组织好课堂教学,使讲解条理化、情感化、生动化,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在课堂上特别关注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做到老师讲得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充分考虑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能力,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提高。

篇2

我们语文组现有教师10人,有县学科骨干教师1名,一级教师5名,二级教师4名,是一个具备奉献精神而又踏实肯干的集体,我们也极尽自己的能力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添砖加瓦。几年来,在学校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在全组同志的共同努力下,在语文教改的大潮中,我们热衷于校本教研,热衷新理念新教材的学习,并连续多年带领学生在校内举办大型演出或比赛。努力让我们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下面就将语文教研组本学期的工作汇报如下:

一、着眼学生的发展 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1、组织兴趣小组进行专项辅导参赛,获得佳绩。在各班语文老师的精心指导下,每班都培养了3-5名写作方面的优秀学生,组成校写作兴趣小组,随时参加各级各类比赛。本学期带领这些学生参加了县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征文大赛,县“春天送你一首诗”征文大赛。均获三等奖2名。

2、开展学生竞赛活动,丰富语文第二课堂生活。在学校教务处主办的“金乡职业学校第一届文化技能节”中,我们组承办两两次活动:一是现场作文大赛,一是说话大赛。两次大赛均有序并有效的开展,分段评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

   

二、认真钻研业务,搞好常规教学

1、注重顺利并有效完成教学任务加强理论学习和规范课堂教学、作业制度。在理论学习上,我们不仅积极参加学校的集体学习,而且我们组也主动去接触最新教学理论,本学期我们组集中学习了“语文教学四法则”和“快乐”理论,受益匪浅。更重要的是在语文教学上,我们组织同一阶段老师统一学大纲,学进度,统一整体教学思路,强调集体备课和个人钻研教材相结合。在课堂上,我们努力贯彻“三主”原则,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授课,发扬教学民主,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在课后的作业布置和修改上,我们还统一有大作文,小作文,读书摘记,课后练习,作业本,周记本等各种形式的作业加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巩固各方面知识,通过作业本实现与学生的沟通,对学生的教育。由于我组教师的素质好,业务能力强,方法得当,因此我校学生的语文成绩普遍比较好,在会考、高考中语文成绩在各门功课中总是名列前茅。

  

2、因为语文学科的特殊性,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深知肩负着不同与众的责任,除授之学生语文知识,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外,“育人是语文教师份内的事。”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不容否定的道理,所以我们要有更高尚的道德休养更渊博的语文知识。为此我们组的全体教师十分重视人格修养和知识水平的提高。首先我组每位老师非常注重教师形象对学生的影响力,所以组内教师提倡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

  

三、积极开展教研活动,提高教学水品

教研活动搞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师理论水平和教学水平的提高,所以我们十分重视并努力搞好每一次教研活动,做到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有记录,我们的教研活动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1、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总结经验,撰写论文、建立博客。每个学期,在教学教育的基础上,我们组还动员大家随时反思总结,并撰写论文,积极参加各级教育教学论文比赛活动。本学期,我们组教师共写反思148篇,大部分老师在备课本中还留下了不少课堂小反思。在论文比赛方面,组内老师基本上能积极参加,在论文、案例、教学设计评比中获得市三等奖2篇、县级二等奖2篇,三等奖2篇。派了三位教师参加县职高语文老师基本功大赛分别获得二、三等奖,派出2名教师参加市职高语文教师基本功大赛均获二等奖。在参加县职高语文评课活动中获得了一个一等奖,2个二等奖的佳绩。此外我们组内还有4名教师在县职高语文教学设计中进行了专题讲座。

    

2、规范教研活动。坚持开展教研组活动,只要学校没有例会,把星期五的第三节课规范为组教研活动日。坚持多样性的教研形式,如案例分析,评课、理论学习(坚持一学期两次的理论学习),教学观摩等形式。其中评课是我组活动的亮点。

3、学习外地的经验,取人之长,补已之短。每当市县举行公开课,我们都参加听课。听课后我们便在一起评课,学习先进经验,以便改进自己的教学。本学期我们积极参加了在县职业中专开展的县职教问研讨会,参加了在我校举办的市职教送教下乡活动,均受益匪浅。  

4、坚持同课异构教研形式。本学期我们教研组仍以“阅读教学”为主题,在高一高二年段分别中开展了一次同课异构活动,一次异课异构,共开了5节课,高三段开了4节模拟卷分析课。每次活动全组成员参加听课,评课。通过一学期的听课评课,不但有利于我们组员之间的相互学习,我们也基本总结出了一套适合我们学校学生的阅读教学模式。本学期我们组教师的听课本中记的大多是本组老师的课多,加上外出听课我们组共听了260节课。本学期我们组在选拔以后,承担了一次市级公开课。

四、我们的问题与不足共2页,当前第1页1

本学期,由于全组同志的齐心协力,我们语文教研组实实在在的做了不少事,在教育教学上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在仔细反思时,我们也找出了不少问题和不足之处:

1、组内教师参加各类比赛的积极性不高,参加的覆盖面不广,没能发动全组教师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活动。

2、在教科研方面,主要是缺少名师指引,缺少切实理论的指导,导致每学期的教研走到一定的程度时,就难以深入。

3、在备课、作业批改上虽然我们在每次检查时没有出现大问题,但在教案上偶尔也会出现个别环节的缺漏。作业批改方面,反馈不及时,学生订正工作没有做到位。

篇3

[作者简介]陈晶(1970-),女,陕西礼泉人,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与管理心理。(陕西 咸阳 712000)侯雪萍(1985-),女,陕西乾县人,延安市实验中学,中教二级,研究方向为应用心理与学生职业规划。(陕西 延安 716000)王蕊(1984-),女,陕西西安人,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陕西 咸阳712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2009年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院级课题“高职高专学生求职心理与职业发展研究”(课题编号:ZK09-004)和2010年陕西省教育厅科研项目“陕西高职高专学生求职心理与职业发展研究”(课题编号:2010JK03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08-0092-03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职高专教育的蓬勃发展,高职高专学生的就业也随之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越来越多的学生面临“毕业即失业”的窘境,这种局面无疑给高职高专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问题,同时也使这些学生面临前所未有的心理压力。

一、高职高专学生求职心理

高职高专学生求职心理是指高职高专学生在选择职业时所表现出的各种心理状况与特征的总和。在目前竞争激烈的就业环境下,高职高专学生的求职心理千姿百态,就其求职过程的心理现象进行分析,可以总结为“良性求职心理”和“异常求职心理”两种求职心态。

(一)良性求职心理

“良性求职心理”常见于那些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择业观的求职者中。如有些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以大局为重,响应国家号召,自愿到经济落后地区工作锻炼,这是应该大力提倡的一种职业品德。而多数毕业生则结合自身情况,求职过程针对外部就业环境,积极主动选择适合自身职业发展与组织发展相适宜的岗位,谋求组织发展与自我价值的双赢。

(二)异常求职心理

“异常求职心理”指求职者在择业过程中持有的不客观、非理性的求职心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稳定求闲心理。部分学生因害怕职业风险,本着以满足个人基本生存需要和生活便利为前提,从职业的稳定、舒适、清闲而非个人发展出发来选择职业岗位。就目前高职高专学生就业情况而言,追求安稳舒适、生活便利、离家近仍是多数毕业生的主要选择。在这种心理影响下,许多毕业生把事业单位、大型国有企业等收入待遇稳定的单位作为首选。

2.从众依赖心理。指以“多数人选择”为导向,缺乏对个人兴趣和特长的认真分析,定位不当、盲目随大流。很多学生临近毕业,把求得既能发挥专业特长,又有良好工作环境的岗位的重任寄托在亲戚、父母、学校和老师身上。这种不结合自身情况盲目从众,必然导致个人求职定位错误,延误择业时机,也会影响未来工作的适应与胜任。

3.焦虑矛盾心理。主要表现为急躁,拿不定主意,择业过程反复掂量利弊得失,瞻前顾后,患得患失。毕业前夕或就业岗位没有最终确定之前,这种心理尤为明显。特别是那些性格内向、有生理缺陷、成绩欠佳、不善“包装”的学生,在规定期限内未落实单位、或临近毕业单位仍无着落的学生更是如此。有些毕业生甚至脚踏两只船,迟迟不与用人单位签约,认为一旦签约就会不自由,签协议后却又后悔没有后来的单位好。

以上求职心理较为明显地展示了当下高职高专学生与时俱进的求职心态,也反映了其价值观、劳动观与职业观的微妙变化。这些求职心态以现实为基础,与当下高职高专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状况紧密相关。

二、高职高专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

(一)缺乏规划意识,盲目乐观

不少在校生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对未来只有模糊的打算,忽视职业生涯规划的本质作用,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就是寻找一份合适的工作。还有不少学生认为,国家近年来实施扩大内需政策,必然使高职高专学生的就业形势一片大好。

(二)求职与就业急功近利

近年来许多学生为了顺利就业,都在努力考取各种资格证书,在校参加各种专业课程学习、课后大部分时间参加各种培训,很少参加社会活动,真正规划如何努力选择适合个人兴趣、能力发展相匹配的工作事宜却没有时间考虑。部分院校评估考核就业指导部门的工作绩效也多数从学生就业率人手,忽视学生能够就业的质量。这种局面导致许多就业指导部门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就业率,而非真正从学生职业发展的角度出发做好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

(三)忽视专业系统建设,指导教师匮乏

近几年,高职高专院校数量剧增,师资力量相对薄弱,许多院校没有把职业规划教育纳入正常教学计划,没有规范的教材,缺乏相应的教学管理体制。一些院校为应对上级主管部门检查,临时加开一些教学任务,教学方式单一、知识零散、学生接受效果很差。同时,从业指导教师不具备相关心理学、管理学、人力资源规划指导等基础理论,也不具备多年的实际工作经验。部分院校现有从事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教师素质参差不齐,不能针对学生个性特点、职业追求、认知偏差、职位限制等因素,对学生进行切实可行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三、高职高专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实施

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开展高职高专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促进学生确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客观、理性、成熟地选择职业。笔者认为,可以从学校和学生两个层面进行职业生涯教育。

(一)学校开展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途径

盲目、错位的求职心理与学生自身成长发展密不可分,但个体社会化与自我生存发展目标的确立是大学教育不可缺失的环节。因此,在高职高专院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以学生社会化和职业发展要求为目标,成功就业为目的开展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促使学生自觉开发潜能,提高综合素质,合理定位,确立适应未来发展的职业生涯目标。学校方面可从以下几条途径着手:

1.重视入学教育。入学教育是高职高专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起点。通过入学教育,促进学生对高职高专教育培养目标、所学专业的职业岗位要求、行业前沿技术、职业道德等的初步认识。通过学习使学生尽早明确个人未来职业走向,确立个人职业发展目标,平衡在校学习各阶段资源的投入,注意训练职业发展所需的各方面能力,培养未来职业所需要的专业技能,为将来毕业求职、步入岗位、增强竞争能力打好基础。在此过程中有效开展学生个人职业生涯设计指导工作,并引导帮助其从事与职业发展方向相关的工作实践,为获得职业岗位的感性认识及实际工作经验打好基础。

2.改革课程教学。近10年来,高职高专教育不断丰富、完善课程体系、理实一体的教学实践尝试等。尽管每个高职高专院校都有自己的就业指导部门,但大多注重政策层面的指导,多关注“就业本身”,对就业质量的管理常常顾此失彼。虽然很多院校也陆续安排相关教师进行学生职业生涯培训。但师资配备多为兼职,培训偏理论轻实践,且真正既懂专业而又通晓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教师很少,学生认可度差,培训效果走过程。

因此,配备专业的师资队伍,不断丰富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使更多的学生从该课程有所启示、有所收获。有效整合自身人力资源,理性规划人生,为走向社会、步入岗位,开始职业生涯做好硬件准备。

3.转变就业观念。就业是找到一份工作,获得物质上的报酬,从而解决个体生活经济来源问题。择业是主动、自主、有远见的审慎选择,不仅是寻找工作,更是要在众多的就业机会里选择某个适合自己的、未来能够获得更好的成功的职业,非被动地就业。但“先就业,再择业”仍是目前很多就业机构对大学生就业所持有的一种观点。尽管“就业”意味着一份生活经济来源,使学生很快融入社会、安稳下来,但这种缺乏理性思考与规划的行为,会导致盲目地为了找一份工作而找工作,很可能导致工作不开心、业绩平平,甚至职业倦怠,最终频繁换工作,耽误了职业发展的宝贵时间。

因此,在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中,在多方引导学生转变传统就业观念的基础上,应帮助学生结合自身综合因素,客观理性地对求职择业进行合理定位,正确认知职业岗位的技能与素质要求,为自己确立职业起步与发展的合理目标。

4.建立完善机构。职业生涯规划和发展是一个复杂的、持续的过程,单凭个人努力与经验很难实现目标。而借助专业职业咨询的经验优势,为学生个体提供职业生涯规划建设性的建议,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高职高专院校要建立专门职业咨询服务机构,应配备一批具有广博的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理论与经验,并精通各种科学测评手段的专家和实际工作者。工作开展中结合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理论,从实际出发,科学、积极、主动地对学生开展职业咨询、择业指导等实践活动,使学生把个人的职业选择和社会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在高职高专院校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学生接触最密切的是辅导员和班主任。因此,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导中,要建立以专业职业咨询机构、辅导员、班主任为主体的全程生涯指导机构,建立全过程渗透的就业指导体系和服务模式,为学生提供及时、到位、有效的服务。

(二)学生开始职业生涯规划的建议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强大的外部环境教育一定会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提供信息与机遇,但这一切还需学生自我认知客观、定位清晰、明标明确的个人素质的成熟与发展,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开始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参与自我评估。所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每个学生都应及早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适当自我定位,以良好的心态认真客观地进行自我评估。通过自我评估体系,使学生对个人兴趣、特长、性格、学识、技能、智商、情商以及管理、协调、活动能力等进行测评。达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诊断出个人问题所在,自我分析,并通过每学期这样的评估,提高综合能力,为毕业成功融入社会打好个人基础。

2.客观认识社会。对所处社会环境进行比较全面的了解和认识,涉及学生未来职业的选择。只有明确把握当前面临的外部职业环境与就业形势,学生才能确立适当的就业期望值,调整并使之更切合实际,才能在激烈的求职竞争中掌握主动权,获得理想工作。

如何迈好这第一步,要求在校学生首先对环境进行分析,主要是外环境因素对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影响,包括社会环境、行业环境、企业环境和职业环境的分析。环境分析的核心是职业分析,是对自己向往或对口的行业进行了解,了解该职业的发展前景、职业性质、职业素质与能力、职业含金量、任职资格等具体从业要求。通过一系列对特定环境条件与变化情况、环境中的机会与威胁的分析,特别是职业分析环节的进行,明晰在校学生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方向,为确立今后人生目标,合理的职业定位做好铺垫。

3.设定职业目标。在前期自我评估、了解自我优势和劣势、分析外部环境的基础上,在职业生涯教育体系帮助下,学生可在比较客观准确定位的基础上进行个人职业目标设定,合理分解职业目标为学生的特定学期职业生涯目标,即将学生的职业目标进行有效分解(培训兴趣与才能、培养性格、适应外部环境等),制定阶段性的努力目标即学生的学期目标或事件目标。学生在特定学期职业目标的驱动下,根据个人资源条件,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有收获地完成一个又一个子目标,进而为个人职业生涯目标的完成奠定大学阶段的准备。这样就使难度艰巨的个人职业目标分解为难度适中,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学期目标或事件。促进学生充分挖掘个人潜能,有序提高个体能力,推进个人条件与职业要求的不断吻合。

4.生涯规划调整。影响个体职业生涯规划的因素很多,有些可以把握,有些则难以预测。早期制定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可能由于学生自身经验缺乏、对自我资源及外部环境的认知存在一定偏差,确立的职业目标可能模糊抽象,甚至严重脱离个人实际。随着不断学习与经验累计,特别是通过检验自己学期特定职业生涯目标的完成情况,学生有必要在外界环境和自身情况变化后,有意识地整理自己的资源与行动计划,重新进行自我剖析与评估,自觉总结经验教训,及时发现生涯规划各个环节出现的问题,理性评估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方向,不断整合自身资源,修订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目标及学期目标,及时纠正两者偏差。主要包括职业目标的修正、职业的重新选择、职业路径的选择、实施措施与计划的变更等,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完善、确立成熟的职业生涯规划目标。

四、小结

面对国家政策调整、经济形势及高职高专教育发展方向与学生自身特点,在高职高专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准确把握学生求职心理将有效促进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通过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可以帮助学生客观、理性地认知自我,准确定位,确立正确的劳动观和职业观,明确今后的职业发展方向,有目的地构建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并确立在校期间的学习目标,增进学生应对挫折的能力,提高其职业适应能力,为今后成为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做好基础工作。

[注释]

①赵婵娟.谈当代大学毕业生的求职心理[J].高校教育研究,2009(7):85.

②杨海燕.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0(11):83.

③叶小小.浅议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62.

篇4

一、高职导师制培养的重要意义

本科导师制把培养的重点放在学术和科学研究上,培养的是科技领军的精英;而高等职业教育则本着“知识够用、技能过硬”的原则培养高端技能人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赋予职业教育新使命,“十二五”时期国家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使前沿科技尽快物化为生产力,拓展新的经济增长点,这就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加快改革与发展,提升服务能力,承担起时代赋予的历史新使命。

面向全体学生,追求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充分的发展是我们的育人理念,大学的二课是学校一个重要的育人文化阵地,开展导师制培养等特色育人模式是高校育人的发展趋势,相对于本科院校,高职老师的教学任务异常繁重,且职称偏低和水平不一等,不能像本科那样采取“一带二”的模式,而高端技能人才的培育时不我待,高职导师组培养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实践证明,在高职院校实行导师制培养不仅是必要,而且可行,它不但使我们转变了教育观念(从就业教育向创业教育),还强化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自学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使高职学生更适合岗位群工作之需和社会所求。

二、高职导师制培养的指导思想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的培养意见》指出:高职高专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围绕高职学生的培养目标,必须在保证学生基础理论课程学习的同时,着重加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适应实际工作的能力,对于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在教学计划之外强化实际能力。为此,学院明确了办学育人宗旨:贯彻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坚持办特色院校,出精品人才的原则。

新形势要求我们在育人理念和培养模式上与时俱进,导师组培养是我们实施“学科分层施教和专业分向育人”和培养高端技能人才教学改革尝试的有效载体,体现在:(1)高职高专生源的新变化,水平参差不齐,很难实施“一刀切”的教育,应宜梁则梁,宜栋则栋;(2)社会岗位群对不同人才的多样化的需求;(3)完善培养目标(方案)的需要,让少数学生有理想的工作岗位,提升就业质量和就业层次,培养一线技能领域的“行家里手”;(4)培养方式上:理论实践并重,课上课下结合,校内校外并举。

三、导师组培养的育人理念

导师组培养模式符合高职实际,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最大程度上挖掘并激发了学生的潜能。我院的导师制培养模式在以下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与尝试,理念上:以学生为中心,以互动探讨为核心;导学与自学相结合重在“导”,理论与实践并重贵在“动”;“导学”是精髓,“点拨”是关键,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是目的。

四、导师组培养模式的实践

高职高专的导师制培养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循,只能创造性借鉴本科院校的导师制培养模式,并根据社会需求及我们专业的自身实际不断探索与尝试,并随着实践的深入日臻完善。

1.学院出台了导师组培养实施方案、实施细则,做好了师生的组织动员。

2.建立了导师制领导小组、逐步完善了教育培养机制和评价机制。教务处对各专业的导师制培养活动进行听课检查和随访。每个学期各导师组要进行工作小结,内容为:工作态度、人格影响、履职情况、指导方法和导师效果等。考核分为:自评、学生测评和教务处评估三个环节。一个循环后学院将对各个专业的导师培养质量进行评估,评出1~2个先进集体,5~6名模范导师并颁发奖金、证书,与评优树先挂钩。

3.导师的资格认定、导师组的配置和工作职责

由于高职高专现阶段发展过程中自身水平和师资结构的限制,加之多数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我院从实际出发实施了导师组培养模式,首先从师资力量比较雄厚的国贸、会电、旅游和工商四个热门专业进行试点:①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教师可独立带1~2名学生,专业技术职务较薄弱教研室(专业)可以组成一个导师组,带5~6名学生;②导师组成员应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良好的教学效果,并具备“双师型”的身份,有较高的言传(知识)身教(技能)能力;③每个导师组聘请2名企事业单位的“能工巧匠”担任实践技能课培养任务,整个导师组分工协作,各显神通,共同完成培养任务。

导师的工作职责:①教书育人、言传身教,有严谨、踏实、实事求是的教学态度和敬业精神;②引导并培养学生熟练掌握本专业1~2项高超的专业工作技能,指导培训其获得本专业的较高的国家技能等级证书;③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从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上全面关爱学生;④指导学生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的兴趣特点,正确地认识自己,合理定位,确定成才方向,制定科学的学习计划,发展个人特长;⑤教育学生发奋读书,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并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⑥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科研和社会实践等,参与导师的科研课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兴趣,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4.学生的选拔

三个环节的选拔:①志愿报名:大一第一学期在充分宣传的基础上学生自愿报名;②资格审查:参看学生的高考成绩,第一学期的考试成绩,思想表现及班主任推荐意见;③面试:导师组在第二学期开始对学生进行面试及对外语水平的测试。经过遴选,按学生的意愿分为专升本、就业意向两类,并分别就教学计划、培养规格、学习内容做必要的调整和要求,导师制的培养是我院因材施教,个性化特色育人的举措之一,目前为确保培养质量,只能面向10%的少数优秀学生。

5.培养目标(规格)及教学计划(以国贸导师组为例)

(1)培养目标。贯彻“知识够用、能力过硬、外语搭台、专业唱戏”的育人理念,培养外经外贸、合资独资企业的经贸高端技能人才。

理论目标:掌握国际贸易产生发展的过程及原因;了解各国的对外贸易政策法规及具体措施;熟悉当代国际经贸的发展现状;学习WTO的运行机制与规则。

操作目标:熟练运用进出口的成本核算、询盘、报盘、还盘等各种基本技巧;熟悉国际贸易的物流、资金流、业务流的运作方式;体会国际贸易中不同当事人的不同地位、面临的具体工作和互动关系;学会外贸公司利用各种方式控制成本,达到利润最大化的思路;掌握利用网络资源来寻找有利信息的基本技巧。

外语目标:语言要求英语必须过四级,日语过二级;培养学生涉外业务、经贸、会电、旅游业务进行英语会话的能力,熟悉各种应用文文体的写作,培养学生模拟、套写各种应用性文体的能力。

通过两年多的导师制培养,使学生掌握以上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既能从理论角度透视经济现象,提高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独立完成整个进出口业务操作流程,成为适合外贸岗位需要的专业人才,毕业后能立即承担国际贸易跟单员和业务员的工作。同时,又可以参加专升本考试,考取知名本科院校继续深造。

(2)各导师组教学计划

第二、三和四学期统一辅导培养,第五至六学期进入分方向(专升本和就业方向)培养,教学计划的指导意见和时间安排大体分三大基本内容和四个基本阶段:

6.导师制培养的模式(环节)

在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要求上学用(练)结合,着眼“四个化”即与能力培养有关的知识拓展化;实践能力的培养任务化(解决具体问题);学习内容问题化、案例化(学以致用);教学过程讨论、互动化。参考环节:①布置任务,指导学法:可以合作或自学探究,下一次授课辅导时拿出自己的观点、完成的任务;②陈述观点,问题讨论:第一、二环节主要体现教师的“导学”,活动的主体是学生;③点评任务,点拨升华:实践课为授课、实训穿插,校内校外结合,即在校内实习实训,在校外顶班锻炼(在导师组外聘教师的指导下);④模拟操练,案例拓展:教师根据任务完成情况,模拟实际工作和岗位群的常规技能要求,进行知识拓展和技能训练,以检查导练效果;⑤小结作业。

7.调度及总结验证

导师组培养是对高职高专常规教学的一种很好补充,也是一种个性化育人培养模式的探索,我们一边实施,一边调研总结,及时研究、调控和解决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①领导小组不定时进行听课调研,每学期召开两次调度会;②各导师组每月进行一次教与学的情况讨论会,每学期上交一份导师制实施情况小结;③教务处和系每学期进行一次总结和评估。通过一个循环的探索与尝试,高职导师制培养在培养机制、教学计划、培养模式等方面得到了不断完善,为在全院各系部推广积累了经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结语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