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7 15:00:4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乡镇精准扶贫工作总结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辖13个行政村69个村民小组,全乡**户**人。由于所处的自然环境山大沟深,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地广人稀,居住分散,给当地的发展带来许多阻碍因素,扶贫开发难度大。自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以来,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为了更加精准地识别扶贫对象,我乡先后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实施方案,严格按照“二公示一公告”的程序确定贫困村12个,贫困户1122户4194人,贫困面达59%。2014年以来脱贫507户2435人,2018年贫困户基数为605户2462人,贫困率下降到了34.6%。
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中的主要做法
(一)“紧盯一号工程”,强化领导,靠实责任。为了更加有组织、有计划地做好精准扶贫工作,我乡成立了精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和扶贫工作站,抽调精干力量,具体负责开展精准扶贫各项具体工作。制定了***精准扶贫工作方案,配套了相关工作制度,建立健全了“五到村、六到户”的工作机制,按照“分片包干、责任到人”的原则将工作责任逐级落实到每位包片领导和包村干部身上,进一步靠实了领导责任。
(二)在“六个精准”上做文章,扎实工作出成效。
1、继续加强对扶贫对象的精准识别。严格按照“12345”的工作程序,在2018年“大排查、大整改、大落实”工作中,全乡共排摸出自然增加人口214人,自然减少人口141人。
2、因户施策、制定精准的帮扶措施。通过对全乡贫困户主要致贫原因的分析,我乡因缺技术致贫的贫困户达到了28.77%,因缺资金致贫的贫困户达到了47.31%。针对这些问题,我乡对每一户贫困户制定了“一户一策”脱贫计划,摸清了贫困户产业发展需求,确定了贫困户脱贫主导产业。
3、精准安排基础设施项目。截止目前,全乡12个贫困村全部实施了整村推进项目;硬化通村公路54.5公里;新修通组沙化路37.5公里;打通**村至**公路20公里、**村至**公路21公里;硬化小巷道33公里;完成人饮工程16处,解决865户3353人的安全饮水问题;新修建的**等7个村的村民服务中心及配套设施大部分工程主体已经完工。
4、精准使用惠农资金。我乡将一二类低保和贫困户中因自身发展动力不足、因缺劳力致贫和因病致贫的贫困户衔接起来,优先安排以上三类人员享受低保。2018年全乡一二类低保130户380人,占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9.1%;**发放花椒树苗900亩4万株,**发放核桃树苗350亩1.21万株;**发放地膜713卷4991公斤;**发放马铃薯种子7.5万公斤;**发放蚕豆种子3000公斤,发放蚕豆专用肥8000公斤;中蜂投放7村400箱;中药材补助3000亩,每亩补助500元,共补助150万元;
5、精准利用驻村帮扶工作队力量。全乡13个深度贫困村驻村帮扶工作队达到了全覆盖,做到了每个村都有帮扶单位、每户贫困户都有帮扶队员。C级危房户都有帮扶队员具体指导,目前进展良好,
6、严格标准、精准脱贫。按照“十不脱,十不算”的原则,根据“七个一批”脱贫类别,认真对照户、村脱贫指标,达到稳定脱贫、精准脱贫的目的。2018年贫困人口计划退出294户1280人,贫困村退出三个。
三、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取得的成效
(一)、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4年的2376元增加到2017年的3665元,增长率为13.6%。
(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4年的2602元增加到2017年的4125元,增长率为14.6%。
(三)、贫困人口由2014年的1275户5180人减少到2017年的782户3209人。2017年计划脱贫172户742人,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72.8%下降到2017年的45.1%。
(四)、基础设施明显提升,人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观,全乡通村路全部实现硬化;贫困户住房除60户C级危房外达到全部安全;积极争取水务局人饮工程项目,饮水基本达到脱贫要求;随着贫困户脱贫硬性指标的日趋完善,脱贫步伐进一步加快。
四、脱贫攻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自2018年3月以来,我区20个乡镇(场)和340个村围绕精准扶贫,着力抓好“1+2+N”产业,组建了区、乡、村三级“一社一司”市场主体。为进一步厘清发展成效和存在的问题,扎实推进“一社一司”创新发展,现就做好乡镇、村级“一社一司”年度工作总结相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报送内容
1、做好年度工作总结。各乡镇、村认真做好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一社一司”工作中的成绩和存在问题的总结,以及下一步工作计划和安排,要求有具体数据做支撑。
2、依法编制财务报表。各村级“一社一司”要分别根据《公司法》《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试行)》《企业会计制度》的要求,厘清资产、收支、债权、债务,根据财务状况和经营情况,编制相应的财务报表和经营情况报告。
3、公开财务和经营状况。合作社的财务报表和经营情况报告,应经执行监事进行内部审计,并由理事会提交社员大会审议,经本社成员表决权总数过半数通过的,决议有效;公司的会计报表和经营情况报告,经股东大会审议,向社会公示。
4、依法向市场监督管理登记机关报送年度报告,并向社会公示。各乡镇(公司)、村公司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应当按《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按要求向市场监督管理登记机关报送2018年度报告,并向社会公示(具体公示办法咨询当地市场监督管理所)。
【正文】
2020年度交通运输局扶贫工作总结 裕安区交通运输局根据省、市、区相关脱贫攻坚工作要求,紧紧围绕实现贫困区退出后巩固提升为目标,结合我单位承担职责继续实施“四好农村路”建设等交通项目、科学规划、严密组织,并提前完成全年度工作任务;同时继续开展单位包村干部包户结对帮扶工作,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现就扶贫工作汇报如下:
一、单位包村、干部包户工作完成情况
(一)交通局包保帮扶工作目标
紧紧围绕贫困区退后巩固提升为目标,并对剩余2%的贫困户,着力在精准识别、精准施策、精准帮扶、精准脱贫等方面下功夫,确保我局帮扶的所有贫困村与贫困家庭2020年底实现全部脱贫。同时做好脱贫后巩固提升工作,确保已脱贫户收入稳定不返贫。
(二)交通局包保帮扶工作任务
2020年根据区委部署安排,按照“单位包村、干部包户”工作要求,我局100位扶贫干部总共帮扶联系贫困户389户1045人。涉及我区5个乡镇13个行政村,分别是单王乡的王楼村、胡台村;西河口乡的锅棚店村、石湖村、红石岩村、江店村、郝集村、龙门冲村、河口居委会;新安镇的迎水村、洪河村;城南镇的黄小桥村、丁集镇的车贩村。牵头帮扶西河口乡石湖村、单王乡王楼村。分别给锅棚店村、石湖村、胡台村下派了驻村干部并制定了《区交通运输局选派干部管理制度》,根据制度要求不定期对驻村干部进行查岗、对选派干部驻村履职情况建立考核与奖惩制度;驻村干部每个季度汇报一次驻村工作开展情况,每个有帮扶任务贫困村都安排一名党组成员负责联系,同时安排一个局二级机构负责协助;局人事股协同局扶贫办负责驻村干部管理,严格按照规定按时发放驻村各项补助,及时掌握驻村干部工作生活情况,为驻村干部解决后顾之忧。同时为圆满完成帮扶工作任务,专门印制《扶贫宣传资料汇编》,确保帮扶干部按时走访,详细宣传扶贫政策,局扶贫办每月督查,为做好“双包”工作奠定基础。
(三)交通局包保帮扶工作完成情况
1、2020年我局对三个帮扶贫困村分别下派了三名驻村帮扶干部,制定了单位包村脱贫计划并按照节点圆满完成帮扶工作任务。
2、在当地党委政府正确领导、村两委密切配合下,通过局全体帮扶干部共同努力,我局所有帮扶联系户都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脱贫巩固计划,针对贫困户家庭情况,制定了帮扶措施,取得了帮扶成效,2020年度交通系统所有帮扶贫困户全部实现稳定脱贫。
二、交通基础设施实施建设完成情况
(一)交通局承担交通基础设施工作目标
紧紧围绕村出列、区退出后巩固提升为目标,继续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进一步加大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巩固提升力度。
(二)交通运输局承担交通基础设施工作任务
2020年扶贫项目总投资10815.265万元,完成村级道路建设(含3个加宽)项目141个123.125公里5371.735万元;乡、村级道路大中修20个75.874公里3180万元;村级桥梁23座2263.53万元。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情况
1、村级道路141个项目,已经全部完工。
2、村级道路大修项目8个,已经全部完工。
3、村级桥梁建设23个,已经全部完工。
4、村级安保项目59个,已经全部完工。
三、其他扶贫工作完成情况
(一)、扶贫消费工作:按照扶贫消费专班任务分解,我局积极落实相关工作。
1、先后制作消费扶贫公益广告宣传海报100余份、制作立体宣传牌20块。分别在客运西站、六安火车站、快捷客运公司、车辆检测站、高速公路6个服务区,各个乡镇公交首末站、枢纽站进行张贴、摆放宣传。
2、积极争取市局支持,配合区商务局完成在高速公路服务区设立消费扶贫专区工作。
3、在六安火车站、车辆检测站、客运西站、乡镇公交首末站、枢纽站设置消费扶贫专柜投放点。
4、动员本单位职工购买消费扶贫农产品合计金额14万元左右,加上疫情期间购买农产品21万元左右,到目前为止今年我局完成农产品购买35万余元。
(二)、扶贫资产管理确权工作:我局积极落实区扶贫开发领导组部署的扶贫资产管理确权工作,为尽快完成扶贫资产确权工作,我局专门购买第三方服务(会计审计事务所)对19个乡镇上报交通扶贫资产数据进行审核,在区财政局、区扶贫局大力支撑下,通过各乡镇配合,圆满完成此项工作。
(三)、省脱贫攻坚督查反馈问题整改工作:我局认领两个问题一是进一步加强公益性岗位管理,我局认领问题后及时召集路长办相关人员开会进行传达部署,要求路长办进一步加强交通公益性岗位常态化管理,强化日常管理和日常考勤,确保公益性岗位人员尽职尽责,按照“按需设岗,科学开发,岗需互选,人岗匹配”原则,对交通公益性岗位人员进行在规范,对不符合岗位需求,人岗不匹配的予以清退,同时结合今年强降雨造成部分群众受灾情况,计划2021年交通公益性岗位动态调整时,优先安排受灾户与建档立卡贫困户。二是进一步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均衡发展,我局认领问题后及时安排计划科结合全区交通扶贫项目库更新,认真梳理近年来交通扶贫项目安排偏低乡镇,在2021年项目按排时优先考虑,同时安排前期办积极与上级主管部门对接,争取上级交通主管部门支撑,补齐交通基础设施短板,确保全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均衡发展。
(四)、交通局扶贫办、妇联、文化办与驻村工作队、村两委联合开展情暖童心 关爱留守儿童 共庆”六一”活动,并取得了圆满成功。
(一)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围绕贫困家庭劳动力精准识别、技能培训、转移就业、劳务输出、公益性岗位安置等就业扶贫帮扶重点工作,强力推进,注重落实,圆满完成各项预定进度。组织开展技能培训1630人次,分行业举办“就业扶贫专场招聘会”93场次,开展现场招聘、网上招聘、送岗位下乡村等活动63场,促进3.4万余名贫困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并逐步分别兑现求职创业补贴、单程交通补贴1023.098万元,按季及时更新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信息24万余条,更新率达95%以上,逐年加大农村公益性岗位开发,现已达1514个。以上目标任务每年均超额完成。
(二)特色经验做法
一是突出宣传“广泛性”,建好平台推动政策普及。在全县46个乡镇、52个社区、170个辐射能力强的重点村建立人社基层服务平台291个,详细采集贫困劳动力基本信息、就业意向、培训需求等情况,适时更新“一库五名单”,实现贫困劳动力一村一册、一乡一柜、一县一库,收录贫困劳动力4.1857万人。依托各类基层平台,广泛开展就业扶贫政策宣传,在贫困村人口聚集区设立醒目宣传牌210余块,依托县人力资源市场“点对点”宣传发放资料90000余份,结合“大走访”、“走基层”、“挂牌督战”等活动,深入各乡镇(街道)、村社宣讲就业扶贫政策7300余次,推动就业扶贫政策普及全覆盖。
二是突出培训“精准性”,因人施训提高就业技能。精准掌握贫困劳动力就业现状,部门帮扶责任人和镇村联动,紧盯重点对象宣传引导,广泛动员其参加技能培训,切实提高了培训的覆盖面。精准掌握贫困劳动力培训意向,科学编制培训目录,务实开发柠檬种植、农村电商、竹器编织、居家保洁等实用工种,切实提高了培训的针对性。不断精准培训方式,组建由专家、教师、技术人员为主的培训团队,广泛开展“送培训下乡”活动,在班级制教学基础上,探索师带徒教学、以工代训等多种培训方式,联动推进县农广校实用型培训、县职教中心定单式培训、县就业局转移型培训和“农民夜校”补充式培训、驻村农技员点对点培训,切实提高了培训实效性。目前,累计开展就业扶贫专班培训34期,技能培训贫困家庭劳动力1630人次,拨付培训资金142.12万元,1427人成功实现就业,培训后就业率达87.5%。
三是突出转移“引导性”,政企联动扩大转移规模。抓住成德眉资同城化、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契机,与成都武侯区、重庆大足区等地深入开展区域劳务合作,建立落实输出用工地、用工企业、劳务公司“三方合作”机制,推进岗位信息共享、网络平台共用、现场招聘共促,有序推动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依托县、乡、村三级就业服务体系,搭建转移平台,提供岗位信息,免费职业介绍,扎实开展送岗位信息下乡,积极开展“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鞋服产业专场招聘”等系列活动,分区域、分行业举办“就业扶贫专场招聘会”。目前累计举办扶贫专题招聘会93场,提供就业岗位26万个,吸引23万人次入场应聘,2.53万人与用人单位达成就业意向。四是突出就业“灵活性”,主体带动拓展吸纳空间。突出发挥返乡创业带动灵活就业作用,大力推进创业孵化基地、众创空间、创业培训基地、创业服务体系建设,组织返乡创业培训20余期,累计发放创业担保贴息贷款4217万元、返乡创业补贴67万元,带动2300余人次贫困劳动力灵活就业。依托柠檬、蔬菜等特色效益农业产业化经营,引导延长产业链条、增加就业容量,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吸纳贫困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5.4万余人次,特别是鸳大镇薛燕平创立五凤农民创业园,引进种植、养殖类企业10家,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500余人次。突出发挥企业吸纳就业牵引作用,引导鸿星尔克、季茜鞋业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建立贫困劳动力务工优先机制,务实开发、及时工作岗位,重点吸纳贫困劳动力稳定就业。目前,全县开发扶贫车间12个、扶贫基地4个,吸纳就业4900余人次,兑现奖补资金48.5万元。突出发挥农村公益性岗位在灵活就业中的兜底作用,因地制宜开发清扫保洁、道路养护、治安巡防、社保协管和留守老人、儿童看护等岗位。目前,按贫困村不低于5个、非贫困村至少1名的标准,已开发扶贫公益性岗位1514个,发放岗位补贴资金1430余万元。
(三)存在的困难问题。
一是部分乡镇、村社对就业扶贫政策知晓度不高,创业担保贷款政策、专合社、种养殖大户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奖补政策落实较差。县就业局已印制有关宣传资料,并在扶贫督战过程中,张贴海报14000余张,发放宣传资料7000余份,向镇村两级干部、部分专合社负责人、种养殖大户宣传解读就业扶贫政策。
二是乡镇、村社“一库五名单”数据更新不及时,部分村资料存放错乱,归档不及时,存在遗失等情况;针对这类问题,县就业部门已统一制定并下发相关表册,现部分乡镇进行了数据更新,但个别乡镇、村社存在重视度不够,整改推进滞后。
三是公益性岗位管理不规范。县在开发农村公益性岗位时,各乡镇村社在理解文件时发生偏差,造成多数村社申请的岗位与贫困劳动力实际从事的岗位不相符合;部分村社公益性岗位人员考勤考核资料中存在逻辑关系、时间节点问题;县就业局已把统一模版发给各乡镇、驻村工作队,对问题现场指导整改,目前乡镇村社已基本整改到位。
二、2020年工作总结
(一)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全年完成贫困家庭技能培训407人,完成目标任务300人的122.1%;组织召开就业扶贫线上线下招聘会34场次,完成目标任务12场次的283.3%;开展送岗位信息下乡活动12场次,完成目标任务12场次的100%;促进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34148人,完成目标任务10800人的316.2%;所有贫困村开发公益性岗位至少达到5个,非贫困村至少达到1个。
(二)重点工作
一是强化政策和资金支持。细化落实现有就业扶贫政策,积极贯彻落实企业吸纳就业、有组织劳务输出、创业扶持、技能培训、公益性岗位安置等就业扶贫“十五条措施”。出台《关于申报非贫困村农村公益性岗位人员的通知》(安人社发〔2020〕20号)、《关于申报就业扶贫有关补贴的通知》(安就业发〔2020〕1号)、《关于申报就业扶贫及疫情期间有关补贴的通知》(安就业发〔2020〕8号)、《关于做好农村劳动力暨农村贫困劳动力信息登记更新工作的实施方案》(安就业发〔2020〕11号)、《关于申报就业扶贫及疫情期间吸纳就业和县外务工及求职补贴资金资料的通知》(安就业发〔2020〕21号)、《关于申报脱贫攻坚补短板综合财力补助资金的通知》(安就业发〔2020〕32号)政策文件,争取各项资金1383.5万元。细化措施,强化政策资金保障,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确保就业扶贫政策落地落实。依托各类基层平台,广泛开展就业扶贫政策宣传,在贫困村人口聚集区设立醒目宣传牌210余块,依托县人力资源市场“点对点”宣传发放资料90000余份,结合“大走访”、“走基层”、“挂牌督战”等活动,深入各乡镇(街道)、村社宣讲就业扶贫政策7300余次,推动就业扶贫政策普及全覆盖。
二是动态更新完善“一库五名单”。依托县、乡镇、村“三级联动”机制,及时更新农村劳动力实名制登记数据库和贫困家庭劳动力信息。在全县46个乡镇、52个社区、170个辐射能力强的重点村建立人社基层服务平台291个,详细采集贫困劳动力基本信息、就业意向、培训需求等情况,适时更新“一库五名单”,实现贫困劳动力一村一册、一乡一柜、一县一库,收录贫困劳动力4.1857万人。按季度及时更新“一库五名单”,完成信息更新40674条,更新率为97%,为精准就业服务提供数据支撑。
三是实施技能培训脱贫行动。精准掌握贫困劳动力就业现状,部门帮扶责任人和镇村联动,紧盯重点对象宣传引导,广泛动员其参加技能培训,切实提高了培训的覆盖面。精准掌握贫困劳动力培训意向,科学编制培训目录,务实开发柠檬种植、农村电商、竹器编织、居家保洁等实用工种,切实提高了培训的针对性。不断精准培训方式,组建由专家、教师、技术人员为主的培训团队,广泛开展“送培训下乡”活动,在班级制教学基础上,探索师带徒教学、以工代训等多种培训方式,联动推进县农广校实用型培训、县职教中心定单式培训、县就业局转移型培训和“农民夜校”补充式培训、驻村农技员点对点培训,切实提高了培训实效性。目前,累计开展就业扶贫专班培训12期,技能培训贫困家庭劳动力343人次,结合劳务品牌培训64人,共计培训407人次,发放培训期间生活补贴7.9390万元,拨付培训资金29.0555万元,326人成功实现就业,培训后就业率达80.1%。
四是大力促进转移就业。抓住成德眉资同城化、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契机,与成都武侯区、重庆大足区等地深入开展区域劳务合作,建立落实输出用工地、用工企业、劳务公司“三方合作”机制,推进岗位信息共享、网络平台共用、现场招聘共促,有序推动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依托县、乡、村三级就业服务体系,搭建转移平台,提供岗位信息,免费职业介绍,扎实开展送岗位信息下乡,积极开展“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鞋服产业专场招聘”等系列活动,分区域、分行业举办“就业扶贫专场招聘会”。目前累计举办扶贫专题招聘会34场,提供就业岗位11.3181万个,就业招聘信息15万余条,开展职业指导1.6万余人次,吸引23万人次入场应聘,1.1万人与用人单位达成就业意向。特别是今年疫情期间,与秀洲、嘉兴、台洲、嘉善、昆山等地达成劳务合作协议,实施“返岗春风行动”,通过“点对点包车护送”等方式,组织输送2.2万余名贫困劳动力到广东、江苏、浙江、重庆、成都等地就业,发放求职补贴和单程交通补贴1023.098万元。
五是扎实推进贫困户就近就地就业。鼓励和引导各类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及就业扶贫车间、扶贫基地等市场主体充分吸纳贫困劳动力在“家门口”就业。突出发挥企业吸纳就业牵引作用,引导鸿星尔克、季茜鞋业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建立贫困劳动力务工优先机制,务实开发、及时工作岗位,重点吸纳贫困劳动力稳定就业。目前,全县开发扶贫车间12个、扶贫基地4个,吸纳就业4900余人次,兑现奖补资金27.2万元。
六是扶持返乡下乡创业带动贫困劳动力就业。贯彻落实《市促进返乡下乡创业二十五条措施》,进一步强化要求保障、财政支持、融资信贷、创业服务等方面政策支撑。突出发挥返乡创业带动灵活就业作用,大力推进创业孵化基地、众创空间、创业培训基地、创业服务体系建设,组织返乡创业培训20余期,累计发放创业担保贴息贷款4217万元、返乡创业补贴67万元,带动2300余人次贫困劳动力灵活就业。
七是务实开发公益性岗位保障就业。发挥农村公益性岗位在灵活就业中的兜底作用,因地制宜开发清扫保洁、道路养护、治安巡防、社保协管和留守老人、儿童看护等岗位。目前,按贫困村不低于5个、非贫困村至少1名的标准,已开发扶贫公益性岗位1514个,发放岗位补贴资金373.34余万元(未计算第四季度)。
八是开展就业扶贫工作“回头看”。对全县已退出的贫困村和已脱贫的贫困户,继续实施就业扶贫政策扶持,实行“脱贫不脱政策”,通过稳定就业巩固脱贫成果,进一步提升脱贫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