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7 15:00:5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十四五规划措施及建议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一、指导思想和编制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步伐,坚持以推动林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林业改革为动力,全面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积极构建自然保护地体系。持续开展生态保护修复,深入实施国土绿化行动。统筹发展和安全,全力做好建设绿水青山、维护生态安全、打造金山银山三篇文章,为我区全面开启林业高质量发展新征程,建设生态文明、秀美山川新XX提供科学的规划保障和政策指引。
(二)编制原则
1.坚持实事求是与创新发展相统筹原则。既要从实际出发,深入调研,在掌握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全面总结“十三五”期间林业发展基础,科学设置“十四五”林业发展目标;又要适应林业转型后新体制、新环境的内在要求,要以发展的眼光全面分析林业发展现状与突出问题,主动衔接国家、省、市等上位规划,锐意改革、大胆创新,确保规划适应新时代要求。
2.坚持全面谋划与突出重点相协调原则。既要全面统筹林业各方面,推动全区林业高质量发展;又要突出重点领域、薄弱环节、滞后方面,集中攻关,提出可行思路和务实措施。
3.坚持战略谋划与可操作性相统一原则。既要坚持未来五年甚至未来更长远的发展谋划,增强规划的宏观性、战略性、指导性;又要突出规划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充分考虑规划设定目标的科学、合理和易评估,维护规划的严肃性。
4.坚持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原则。既要充分发挥好政府部门编制规划的主导作用;又要坚持开门搞规划,充分听取和吸纳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尤其要听取基层单位、涉林企业及林农的意见,增强规划编制的民主性,提高规划工作的透明度和社会参与度。
二、主要任务和责任分工
(一)主要任务
系统总结XX区“十三五”时期林业建设取得的成绩、经验,找出制约林业建设的主要问题,提出“十四五”时期林业发展的总体思路,确定林业改革发展的总体布局、生态治理重点建设区域和重点建设项目;提出营造林任务、森林面积增加、森林蓄积增长、林业产业发展和助农增收等目标指标;确定“十四五”期间深化林业改革的重点任务及需要国家支持的政策建议;制定实施“十四五”林业发展规划的主要保障措施。
(二)责任分工
1.生态保护修复股。牵头推进XX区“十四五”林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落实规划编制机构单位;征求相关部门、社会各界对林业发展的意见建议;汇总收集相关课题调研报告,整理形成XX区“十四五”林业发展总体思路;组织召开专家咨询会及规划评审会;协调解决规划编制中遇到的重大问题、重大事项。
2.财务股。负责落实规划编制工作经费。
3.森林资源管理股、森林防火股(办)、森防站等相关股室(单位)。根据各自工作领域和调研工作安排,完成相关课题调研,并形成调研报告,及时报生态修复股收集汇总。
4.南阳国有林场、区国有林管理所、区种苗站等直属单位。根据单位自身基本情况,结合“十三五”期间工作开展及项目进度,充分考虑“十四五”期间林业发展方向,撰写本单位“十四五”林业发展规划成果报告,并报生态修复股汇总。对全区“十四五”林业发展规划初步成果提出意见建议。
5.规划编制单位。具体规划编制单位采取购买第三方服务,由生态修复股按程序落实。
三、工作阶段和时间安排
规划编制期限为:2020年12月-2021年7月,分为制定工作方案、开展专题调研、形成总体思路、编制规划大纲、成果编制评审和规划成果报批6个阶段。
(一)制定工作方案阶段(2020年12月)
制定XX区“十四五”林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方案;成立规划编制领导小组;部署开展重大问题调研;组织各直属单位、局机关有关股室和乡镇林业工作人员开展“十三五”工作总结和“十四五”发展基本思路、建设目标、主要任务、重点项目、政策和资金需求等基础材料及数据收集上报工作。
(二)开展专题调研阶段(2021年1月-2月)
围绕《规划》编制和重点工作,确立3个调研课题方向,分组开展调研,并形成专题调研报告,于2021年2月底前报“十四五”林业发展规划编制领导小组办公室(生态保护修复股)汇总。
1.推动林业转型,实现“十四五”XX林业高质量发展的方向与对策
课题组组长:施广,成员:岳映强、曾冬、毛中友、胡昭、李文铭
课题任务:精准分析XX林业存在的问题与困境,准确研判国家林业政策走势和重大机遇,对接林业改革方向,确立林业转型思维,研究提出“十四五”林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方向、重点任务和实现路径。
2.建立“十四五”林业森林资源综合监管保护体系的重点任务与对策措施
课题组组长:XXX;成员:XXXXXXXXXXXXXXXXXXXXXXX
课题任务:吃透国家、省、市林业政策法律法规,结合自身工作职能,提出“十四五”森林资源、野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地、有害生物防治、森林防火等体系建设的重点任务和措施。
在专题调研进行的同时,同步启动规划编制单位招标。
3.“十四五”林业产业发展提质增效的对策与思考
课题组组长XXX,成员:XXXXXXXXXXXXXXXX
课题任务:全面分析“十三五”XX林业产业发展基础,把握林业金融、资金等政策走向,提出“十四五”林业产业发展升级的方向、途径。
(三)形成总体思路阶段(2021年3月)
完成规划编制单位落实。
规划编制领导小组办公室(生态保护修复股)在汇总前期资料收集和调研报告的基础上,结合林业发展相关政策,撰写形成XX区“十四五”林业发展总体思路,提出发展目标与重点任务,经规划编制领导小组审定后提交规划编制单位。
(四)编制规划大纲阶段(2021年4月)
深度剖析国家、省、市林业发展规划,深入对接上位规划和区级相关部门“十四五”规划,编制完成“十四五”林业发展规划大纲,召开第一次专家咨询会,修改后报规划编制领导小组审定。
(五)成果编制评审阶段(2021年5-6月)
2021年5月底前,编制完成“十四五”林业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6月上旬,广泛征求相关部门单位、乡镇(街道)、机关股室、直属单位、社会各界等意见建议,召开第二次专家咨询会,修改形成规划送审稿;6月下旬,召开专家评审会,根据专家评审会意见修订形成规划成果稿。
(六)规划成果报批阶段(2021年7月)
2021年7月,完成XX区“十四五”林业发展规划成果编制,按程序送审报批。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为切实保证规划编制工作顺利开展,成立XX区“十四五”林业发展规划编制领导小组,由局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区农业农村局分管林业工作负责同志任副组长,生态修复股、森林资源股、财务股、森林防火股(办)、区森防站、XX国有林场、区林管所、区种苗站等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附件),下设办公室于生态修复股,负责日常工作,统筹推进“十四五”林业发展规划编制,协调解决编制过程中的相关问题。
(二)成立咨询专班。
市场监管局十三五总结报告一
一、“十三五”期间主要工作完成情况
(一)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全力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始终以审批事项最少、办事效率最高、投资环境最优、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获得感最强的“四最”营商环境为目标,以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的“放管服”改革为动力,以创优营商环境提升行动为抓手,贯彻落实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工作,企业登记审批事项全面实施缺少非主要材料或者材料存在缺陷、瑕疵的,窗口一次性告知需要补正的材料、期限和超期处理办法的“容缺受理”,进一步简化住所登记,实施住所(经营场所)“申报承诺+清单管理制”登记模式。推动“多证合一、一照一码”,使“一照一码”营业执照成为企业唯一“身份证”。全面实行“最多跑一次”,推进企业登记全程电子化,完善企业全程电子化登记管理系统,实现区域全覆盖、业务全覆盖、企业类型全覆盖。十三五以来各类市场主体新增设立登记xx户,其中企业xx户,个体工商户xx户。
(二)认真履行职责,构建市场监管新格局
20xx年开始,我局承接“综合监管分类执法”改革试点工作,着力构建基于大数据,广覆盖、专业化、一体化、高效率的事中事后监管体系。监管部门由最初的3+7个部门到3+11再到现在的1+xx个部门,监管事项从最初的xx项扩大到xx项。对市场主体建立“一户一档”电子档案,内容涵盖监管的全部事项内容,截至目前,共建立一户一档xx户,通过监管信息平台的运用,监管部门对监管对象的数量、分布、生产经营状况一目了然,心中有数,执法管理由粗放式迈向精准化。落实一体化信用监管体系,推动“双随机一公开”工作,制定我区“双随机一公开”联席会议制度和年度抽查工作计划,建立各部门“一单两库”——检查对象库和检查人员库,并实施动态管理。积极探索做好网络市场监管工作。对各类电子商务经营者特别是电子商务平合经营者,采取送法上门、加强行政指导、规范经营、平台监测等方式,了解电商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听取企业的意见和建议,解难题办实事。
(三)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坚守质量安全底线
加快建设质量强区工作,积极推进质量品牌建设。成立了以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的质量发展委员会,出台了xx区《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加快建设质量强区实施方案》,召开了xx区创建质量强区动员会。十三五期间我区共有xx家企业获得“xx名牌”称号,x家企业获得“芜湖名牌”称号。目前全区在用在册特种设备总数xx台,其中电梯xx台,锅炉xx台,起重机械xx台,压力容器xx台,场(厂)内机动车辆xx台,大型游乐设施x台。我局对全区xx家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开展了安全警示教育集中培训,全面落实“一书一单一报告”工作。建立一般安全隐患清单和重大安全隐患清单,加大执法处罚力度,及时查封各类超期未检设备和不合格设备,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坚守质量安全底线。
(四)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严格落实“四个最严”要求
深入贯彻实施《xx省食品安全条例》,召开宣贯会xx次、发放宣传资料xx份、实施小餐饮备案xx家、小作坊登记xx家;落实“党政同责”,出台了《xx区食品安全党政同责实施办法》;完成基层市场监管所标准化建设,扎实推进综合监管分类执法;扎实推进食品药品风险分级管理工作,严格实施风险分级动态管理;稳步推进餐饮业质量安全水平提升工程,全区完成“明厨亮灶”工程建设的餐饮单位达xx余家,其中学校(幼儿园)“明厨亮灶”工程建设完成率达100%;继续强化药品流通和使用环节监管,深入开展了“执业药师挂证情况交叉互查”等一系列专项检查;严格落实各级食品药品监督抽检任务,积极完成药械化不良反应监测任务;深入开展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查处了一大批食品药品安全违法案件,行政处罚公开率和食品药品违法案件查处率达双“100%”;持续强化食品药品监管能力建设,建成并正常运行xx家食品“快检室”,累计实施快检并上传数据xx批次;组织实施小餐饮后厨前置等重点领域专项整治x个,完成xx家小餐饮后厨前置安全隐患整改,xx个独立式烟感报警器投入使用。积极开展监管人员大培训;修订了食品药品安全应急预案,组织开展了专项培训暨演练。扩大食品药品安全宣传工作。严格执行各项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信息公开制度,做到标准公开、程序公开、信息公开;深入开展了“食品安全宣传周”“安全用药月”“食品药品安全知识大讲堂”等一系列科普宣传活动,畅通投诉举报渠道。
二、“十四五”期间发展目标
继续贯彻落实省、市、区相关部署和任务,继续以创优“四最”营商环境为目标,以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为动力,以创优营商环境提升行动为抓手,积极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程,为实施“营商环境联建、重点领域联管、监管执法联动,市场信息互通、标准体系互认、市场发展互融,逐步实现统一市场规则、统一信用治理、统一市场监管”的“三联三互三统一”工程,贡献xx市场监管力量。
三、“十四五”期间重点任务
1.合力打造一体化的市场准入环境。落实市场准入政策共享和“放管服”改革协同,为长三角地区市场主体准入提供便利化服务。统一市场准入规则。实施全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制定统一的管理规范,实现业务流程、条件要求、解释口径、办理时间“四个统一”。加快实现证照管理一体化,推行“证照分离”“多证合一”改革事项相同、改革措施相同。协力推进长三角“一网通办”建设。共同落实数字政府建设,构建跨区域政务服务网,强化公共数据交换共享,完善网上身份认证、电子签名、电子文书归档等功能,统一电子营业执照运用场景。按照市级的统一部署设立长三角地区“一网通办”综合服务窗口,加强政务信息和数据的互联互通,提供区域性一体化受理、收件、查询、发证等服务,让企业和群众少跑腿。
2.合力打造一体化的市场监管环境。深入推进市场主体监管制度创新,营造规则统一、公开透明的监管环境,全面提高市场监管效能。落实一体化信用监管体系。推动“双随机一公开”、抽查检查等信息在区域内充分共享应用,落实企业信用分类监管标准、企业信用修复规则、实现信用监管标准互认结果互用。对重点监管领域和对象实施精准监管,对守信企业开通“绿色通道”,实施“容缺受理”等便利措施,对失信企业实施重点监督和联合惩戒。落实知识产权一体化保护工作。引导市场主体积极创造、运用和管理知识产权,鼓励以知识产权利益分享机制为纽带,促进创新成果知识产权化。加强地区行政执法,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案件移送制度,降低企业维权成本。配合推进消费者权益保护。落实“满意消费长三角行动,共建区域内消费纠纷解决机制,共同推动经营主体自律,配合打造统一的消费投诉公示平合。推进消费领域社会监督。协同监管网络交易。充分发挥全省网络市场监管服务系统平台作用,注重整合辖区电子商务经营者基础信息、经营信息、监管信息等信用数据,开展研究分析,实施分类监管。落实长三角地区网络、合同案件查办协作机制,协同破解新形势下的网络监管难题。
3.合力打造一体化的质量供给环境。配合推进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一体化建设。在信息、业务、资源各方面配合推进一体化建设,实现信息互通共享、工作协同联动、效率共同提升。配合建设长三角和华东地区社会公用计量标准,促进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建设整体水平提升。培养长三角计量技术人员,互派计量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交流互动。推动特种设备监管一体化。推进特种设备单位、人员、设备信息互查互享,检验检测结果互认和运用。
4.合力打造一体化的食品药品安全环境。全面建成责任体系更加健全,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全程监管更加科学,“党政同责”“四个最严”“四有两责”全面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全面履行,社会满意度全面提升的食品药品安全现代化治理体系,形成企业自律、政府监管、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共治格局。有效遏制制假售假、无证经营等行为,杜绝和控制重特大食品药品安全事故,控制和减少较大及一般食品药品安全事故。继续巩固xx省食品药品安全城市成果,积极配合争创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不断推动食品药品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保障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深化芜湖市食品安全“四项治理”行动,推动实现小作坊、登记和小餐饮、小摊贩备案管理,公开违法违规、虚假欺诈产品和企业信息。以落实企业追溯管理责任为基础,推进长三角地区食品领域全产业链追溯体系建设,实现顺向可追踪、逆向可溯源、风险可管控,有效保障人民群众饮食安全。
四、“十四五”期间保障措施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发展规划工作领导小组,由党工委书记、局长担任组长,分管副局长担任副组长,各科室负责人为成员,共同做好“十四五”规划工作和“十四五”期间各项重点工作。
市场监管局十三五总结报告二
一、2020年及“十三五”时期工作总结
2020年1至10月份,全市共计成交各类交易项目2.3万宗,成交金额243.26亿元。其中工程建设项目6xx项,成交金额78.8亿元;政府采购项目xx94项,成交金额21.5亿元;土地出让项目1xx项,成交金额120亿元。
20xx年至20xx年交易额分别为52.63亿元、246.58亿元、2xx.50亿元、303.48亿元,成逐年上涨态势。
“十三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市公共资源交易管理局紧紧围绕全市大局主动担当作为、攻坚克难,持续强化监管、优化服务,全市范围规则统一、公开透明的平台体系逐步健全,公共资源配置的效率和效益明显提高,促进了我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概括起来,成效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一)体制机制逐步健全,公共资源交易综合监管体系基本形成。积极推进行政执法权集中行使,推进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成立公共资源交易执法支队,整合财政、住房城乡建设、交通运输、水务、医疗保障、数据资源等部门的监督、管理、执法等职责,统筹配置执法资源,执法监督审查力量不断增强,监管效能不断提升。
(二)制度规范加快出台,交易规则和技术标准不断健全。不断完善制度规范和交易规则,坚决遏制低于成本价竞标行为,覆盖平台运行、服务和监管的制度体系初步建立。组织清理并修订废止相关交易制度文件,重点纠正限制市场公平竞争、干预交易主体自主权等行为,促进了公共资源交易领域的制度规则更加合理合法。
(三)平台运行更趋规范,公共资源交易服务水平持续提升。实行“容缺受理+承诺制”,企业申请事项实现程序优化、流程简化、限时办结、进度可查,交易便捷度明显提高。支持企业采用非现金形式缴纳保证金,降低企业交易成本。在全省率先制定出台交通运输、水利工程造价数据交互接口规范,推行远程电子不见面开标、远程异地评标,平台电子化水平稳步提升。
(四)监管体制改革创新,监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明显提高。全市范围内职责清晰、协同高效的监管体系不断完善。更加注重标后履约监管,信用监管加快推行,依法依规开展失信联合惩戒,规范市场行为。大数据应用加快推广,开展数据关联比对和数据统计分析,做到实时智能预警“围标串标”等违法违规行为。
(五)问题整改持续推进,公共资源交易环境更加公平公正。各部门间信息共享、线索发现移交、结果通报反馈以及联席会议制度初步形成,形成协同打击违法违规行为的长效机制。通过全面排查一批公共资源交易领域突出问题,立案侦查一批涉嫌串通投标案件,公共资源交易环境明显改善,各方市场主体满意度明显提升。
二、2021年及“十四五”时期工作安排
主要目标:到十四五末,适合以市场化方式配置的公共资源基本纳入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体系,实行目录管理;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纵向全面贯通、横向互联互通,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电子化交易全面实施,公共资源交易实现全过程在线实时监管。在此基础上,公共资源交易流程更加科学高效,交易活动更加规范有序,效率和效益进一步提升,违法违规行为发现和查处力度明显加大;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公共资源交易市场健康运行,市场主体获得感进一步增强。
(一)进一步拓展平台覆盖范围。完善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机制,逐步将公共资源交易平台覆盖范围由工程建设、政府采购等,扩大到国有产权交易、农村产权交易、土地使用权和矿业权出让等各类公共资源,系统梳理公共资源类别和范围,制定和芜湖市公共资源交易目录,坚持应进必进,做到“平台之外无交易”。稳妥推进各类市场主体跨地市自主选择平台进行公共资源交易。力争到十四五末,我市全年公共资源交易金额达到600亿元。
(二)进一步提高公共资源交易效率。加强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电子系统建设。精简管理事项和环节,压缩办理时限,对于能够采用告知承诺制的实行容缺受理。建立完善公平高效的投诉处理机制,规范投诉及受理投诉行为。不断优化场所、信息、档案、专家抽取等服务。推广通过“一表申请”将市场主体基本信息材料一次收集、后续重复使用并及时更新。持续推进“不见面开标”“掌上交易”等系统建设,不断提高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事项网上办理比例。
(三)进一步加强公共资源交易监管。进一步创新公共资源交易监管体制,实施协同监管、智慧监管、信用监管。推行公共资源交易综合监管,形成监管权力和责任清单并向社会公开。加快推进公共资源交易全过程信息依法公开。畅通社会监督渠道,促进市场开放和公平竞争。完善评标评审专家、机构管理办法,健全培训、考核和清退机制。强化运用大数据技术手段,增强监管的针对性和精准性。加快公共资源交易领域信用体系建设,依法依规开展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力争到十四五末,我市公共资源交易环境更加清朗,围标串标等突出问题逐渐减少。
(四)进一步健全标后监管体制机制。一是动态掌握项目开工及进展情况,采用“双随机一公开”方式,坚持全面覆盖、规范透明,对一般性工程建设项目开展常态化的常规巡查。二是创新工程建设项目标后监管检查方式,开展芜湖市政府投资工程建设项目标后履约巡查,由标后办及行业主管部门牵头,聘请外地专家和第三方机构组成巡查小组,深入了解掌握真实情况。三是建立标后履约“双约谈”机制,由市政府负责同志和相关部门负责人与施工单位的法定代表人进行诚信履约事项的中标约谈;由建设单位牵头与施工单位的法定代表人进行专门问题的履约约谈。四是开发应用芜湖市政府性资金项目标后履约监管平台,自动对关键岗位人员异常变更、工期拖延等异常情形发出预警提示,提升监管精准化和智能化水平。
三、2020年及“十三五”时期主要工作亮点、创新点和问题
(一)创新“智慧监管”,精准打击串通投标。市公管局勇于创新,积极探索“互联网+公共资源交易”,推进新技术和公共资源交易的融合,会同公安部门创新构建“芜瑕·串通投标犯罪研判模型”,在公共资源交易领域“扫黑除恶”打击串通投标专项整治行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至今,共摸排线索问题线索53条,行政处罚7条,立案32件,审判9件。20xx年,“芜瑕·串通投标犯罪研判模型”入选全国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创新成果,纳入2020年全省公共资源交易重点工作,并在全国公安机关列装和推广使用。2020年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信息专报》第62期介绍了芜湖市串通投标犯罪研判模型的先进经验,充分肯定了芜湖市探索运用大数据技术实现智慧监管的创新做法。2020年10月,串通投标犯罪研判模型入选安徽省第xx届长三角法治论坛现代化法治保障创新实例。
(二)市县一体化平台改革。2015年芜湖市作为全省公共资源交易市县一体化试点城市。20xx年4月1日全市公共资源交易市县一体化平台正式转轨运行,是全省唯一统一企业(供应商)库、统一交易系统、统一信息、统一交易规则、统一交易流程、统一诚信评价、统一专家库的市县一体化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形成了具有芜湖特色的市县一体化平台交易模式。我市公共资源交易一体化平台试点工作被省发改委公管办作为20xx年度改革工作的重点成效上报国家发展改革委。
(三)打造“三位一体”的信用体系。市公管局扎实推进公共资源交易信用评价体系建设,对公共资源交易信用体系进行重新规划设计,制定《芜湖市公共资源交易信用评价管理暂行办法》及黑名单、不良行为认定披露、机构名录管理和从业人员信用档案等一系列信用制度,通过实施全流程信用评价、失信联合惩戒和信用评价结果运用等有力举措,切实加强履约现场交易市场两场联动,努力营造“守信者一路畅通、失信者寸步难行”招标投标市场环境。
四、对市政府2021年及“十四五”时期工作的意见建议和诉求
(一)加大对公管系统人员编制支持力度,适度提升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和执法支队架构;
提升措施:
(一)加快提升管理水平。一是全面落实企业质量主体责任,强化全员质量意识,建立健全质量责任体系。组织邀请行业专家团队深入企业开展质量品牌诊断现场指导活动,帮助企业梳理、排查在质量品牌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供有针对性、可行性的改进建议,进一步推动企业质量改进和管理水平提升。支持有关行业协会开展质量管理小组、质量信得过班组等群众性质量提升活动,营造质量管理学习实践环境,提升企业员工质量技能和素质,切实提高质量改进的成果率和创新性,进一步强化质量管理水平。二是积极推广应用“天府通办”“蜀信链”等大数据分析应用、不断完善工业产业服务管理平台,建设工业企业生产经营情况直报系统、经济运行监测系统、项目建设监管系统、重点企业培育监测系统等质量工程技术,为科学分析工业企业质量发展提供支撑,不断改进产品质量和提升安全性,提高企业质量管控能力。深入开展“质量标杆”活动,积极深入企业实地,挖掘提炼典型经验,推荐一批“省工业质量标杆”,争取获得“全国质量标杆”,形成良好示范效应,带动一批企业质量管理能力突破性提升。在全州范围内推广典型标杆经验,推动州内工业领域深化全面质量管理,促进工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三是针对我州制造业规模小,建议国家和省在制定扶持政策方面,因地制宜设置标准,采取更多方式支持我州制造业发展,对制造业的所属园区基础设施、产品研发技术中心、孵化平台等项目给予资金和信贷方面更大的支持和倾斜力度,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帮助我州制造企业实现健康发展。
(二)加快提升工业品牌培育能力。一是指导企业建立健全和完善品牌培育管理体系,组织开展以“圣洁、藏地优品”为主题精品展示活动,集中展示农特产品、中藏医药、民间手工艺品、瓶装饮用水、民族服饰等产品。推广品牌培育科学方法,增强企业品牌培育能力,推动品牌培育向全面贯标转化,促进品牌培育理念升级、能力升级、竞争力升级。以中国品牌日”为契机,积极参加组织州内企业参与全省工业企业质量品牌建设经验交流会”,搭建交流平台,学习成功经验,引导企业树立“品牌兴企,质量强企”发展意识,营造“提质量、创品牌”的发展氛围。二是支持具有明显产业集群特征、建立区域品牌联动发展机制,形成优势产业集约发展态势,加快培育一批知名度高、美誉度好、竞争力强和附加值高的工业产业集中区。支持我州的食品饮料业、特色加工业、中藏医药业和州级重点发展集中区,高起点培育产业集群,深挖品牌资源优势和潜在价值,强化政策引导,推动品牌升级,形成区域产业聚合、集群联动发展效应,提升区域内产业整体发展实力。
(三)加快提升技术保障能力。一是围绕加快构建“6+1”现代工业体系,支持鼓励企事业单位、科学院校、工业企业等主导或参与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的制定和修订,形成一批具有特色的先进标准,进一步提高产业和产品核心竞争力。支持优势产业领域,健全完善标准体系,提升企业用标准指导、规范、引领和保障产业发展能力。积极配合市场监管部门开展质量提升行动,鼓励支持企业以国际标准、国家标准等为参照,对产品安全、性能、功能等关键质量指标进行比对,提升企业工艺技术水平,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和管理创新。二是加快培育发展团体标准,支持鼓励企业技术中心、行业协会、产业联盟等社会团体研究制定团体标准,有效满足市场需求,增加标准有效供给。积极推荐申报“国家百项团体联盟标准应用示范项目”,提升企业对团体标准推广应用率。三是大力开展“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专项行动,推动消费品工业更加稳定、更有效益、更可持续的发展。在优势矿产、食品饮料、中藏医药、特色加工、新兴产业和数字经济等领域开展数字化改造、智能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绿色制造试点示范。重点加强我州牦牛肉、葡萄酒、唐卡、藏医药等优质优势产品、品牌培育,组织企业按照创建品牌产品、品牌工程、品牌企业和区域品牌并举,努力争取更多的产品进入全省品牌体系,全力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做大做强“圣洁”品牌,提升品牌消费品市场占有率和知名度。
二、存在问题:数字经济发展较为滞后,积极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工作存在缺位。
提升措施:
“十三五”规划《纲要》实施以来,全县坚持新发展理念,牢牢把握主题主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经济运行质量显著提高,各项目标任务总体平稳。
(一)地区生产总值。2016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实现205.81亿元,增长7%;2017年实现216.47亿元,增长7%;2018年实现213.93亿元,下降1.4%,根据第四次经济普查数据,省市对2018年GDP数据进行修订,2018年我县GDP修订为179.52亿元,比原数据核减34.4亿元。2019年GDP实现190.09亿元,增速4.5%。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3.9%、44.2%、51.9%,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2.8:30.2:47.0,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0465元,增长4.4%。2020年一季度实现40.23亿元,增长0.4%。
(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实现29614元、13141元,增长7.33%、8.6%;2017年,实现32102元、14232元,增长8.4%、8.3%;2018年,实现34181元、15340元,增长6.5%、7.8%;2019年,实现36441元、16712元,增长6.6%、8.9%;2020年受疫情影响,一季度城镇居民实现9541元、4423元,下降0.7%、0.1%。
(三)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016年、2017年和2018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7.39%、6.25%和-12.99%。2019年预计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2%左右。“十三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为年均增长10%,近年来,受煤炭消费压减、电解铝清理整顿、采暖季错峰生产等因素影响,全县经济发展受到很大冲击,部分企业停止生产导致工业总产值大幅减少。2020年,1-5月份累计增幅13.1%。环比提高0.2个百分点,高出全市平均水平12.9个百分点。
(四)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16年、2017年和2018年,全县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增长12%、13.5%和-20.7%,2019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17.5%,列全市第六位,降幅较上半年收窄24.5个百分点,连续6个月收窄。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完成投资下降2.0%;第二产业完成投资下降60.2%,其中工业技术改造完成投资同比下降7.4%,占工业投资比重为74.9%;第三产业完成投资下降27.7%。高新技术产业投资下降85.6%。民间投资下降29.7%,民间投资占全部投资比重为87.9%。
(五)其他指标增长情况详见:附件“十三五”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表。
二、三大攻坚战推进落实情况
(一)脱贫攻坚成效明显。牢固树立“扶真贫、真扶贫、真脱贫”理念,2017年争取各级产业扶贫资金5512万元,落实金融扶贫贷款2.7亿元,73个省扶贫工作重点村顺利摘帽,5897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医疗商业补充保险实现全覆盖;新建改造危房1155户,姜楼镇、县供销社荣获“全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2018年创新“5333”扶贫模式,新识别扶贫人口808户、1892人,享受政策11951户、22489人。扶贫产业项目收益覆盖率达100%,贫困人口动态管理“1234”工作法全省推广。1334名建档立卡贫困群众达到脱贫标准。2019年建成扶贫智慧管理平台,实现贫困人口信息零差错管理,10721户21653人享受扶贫政策,建立“5+4+12”产业扶贫模式,发放扶贫收益1431.05万元。“两不愁三保障”各项措施有效落实。黄河滩区脱贫迁建工程在全市率先交房入住。
(二)污染防治深入推进。圆满完成中央环保督察、省环保督察和“2+26”城市大气污染防治强化督查、巡查和“回头看”等各项任务,统筹推进“四减四增”三年行动计划,环境监管体系不断健全。出台实施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1+1+10”工作方案,落实重污染天气应对和工业企业错峰生产等制度,完成清洁取暖改造5.6万户。大力开展“清河行动”,河长巡河常态化,主要河流实现“一河一策一档”;完成畜禽养殖“三区”划定,畜禽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建率达100%。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改善、水生态修复工作得到全面加强,2019年PM10、PM2.5、二氧化硫平均浓度分别同比改善3.6%、8.2%和15%。。
(三)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取得积极成果。建立健全债权人联席会议制度,深入开展“增信贷、降不良、打逃废、树诚信”活动,不良贷款率大幅降低,金融环境企稳向好。处置不良贷款23.46亿元。数字化普惠金融项目上线运行。2019年全县各项存贷款余额分别达252.55亿元、189.03亿元,增长9.6%和6.4%。2020年5月底,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70.79亿元,较年初增加18.24亿元,增幅7.22%;各项贷款余额195.92亿元,较年初增加6.89亿元,增幅3.65%。2020年1-5月份房地产业销售面积10.25万平方米,同比增涨1.9%。全县金融、地方债、房地产等重大风险防范化解成效显著。
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重大改革任务推进情况
(一)供需动态推进更加平衡。清理取缔“小散乱污”企业290家,关闭淘汰10蒸吨及以下燃煤锅炉589台,拆除砖瓦窑厂27家,治理挥发性有机物企业8家;关停电解铝违规产能54万吨,停运煤电机组容量66万千瓦,实施超低排放改造企业4家。完成提标改造企业36家,整治造粒企业56家。2019年加强工业用地供应制度改革,完成“标准地”供应8宗262.6亩,弹性出让3宗87亩。建成标准厂房15.39万平方米。报批建设用地2913亩,挖潜增减挂钩节余指标1507亩、耕地占补平衡指标3870亩,盘活闲置低效用地1163亩。完成110千伏香翟变电站及配出工程,500千伏站送电运行新建、改造10千伏线路200公里,建成供电台区120个。气化工程实现镇镇通,超额完成省下达的“煤改气”任务。
(二)经济质量优势凸显。2019年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00亿元,增长19%。化纤绳网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69亿元,增长12%。装备制造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50亿元,增长11%。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52%。中国绳网国际创新产业园项目开工建设,中国绳网文化体验中心、产业大数据平台建成投用,金冠网具获批绳网产业新旧动能转换创业创新示范基地,李庄镇获批创建省优质绳网基地,县绳网数字经济园区获批省级成长型数字经济园区,中国绳网产业大数据平台入选省第二批“现代优势产业集群+人工智能”试点项目;水溶性红曲生产新技术荣获全县首个中国专利优秀奖。黄河三角洲花木小镇入选省级服务业特色小镇。李庄、姜楼获评2019年中国淘宝镇,中国淘宝村增加到20个,获批创建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工程示范县;李庄镇获批首批省绿色能源示范村镇;淄角镇在全省率先完成全域村庄规划编制,获评全国村庄规划优秀案例;在全省新旧动能转换项目现场观摩中,鑫诚现代农业产业园代表向全省展示了培育发展农业“新六产”的创新实践成果。
(二)重大改革任务顺利完成。一是联合办税服务大厅投入使用,国地税实现深度合作。实施“五证合一、一照一码”商事制度改革。二是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顺利完成,农村集体产权交易中心投入使用。三是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精简行政审批事项80个,不动产统一登记全面落实;四是财政体制改革持续深化,被评为全省县级现代预算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先进县。五是深化“一次办好”改革,顺利实现“3540”攻坚目标,96项政务服务事项已全部下沉社区,在全市率先成立行政审批服务局;六是扎实开展“鲁担惠农贷”全省改革试点,发放惠农贷款2317万元。七是全面推进县管校聘、校长职级制、教师交流轮岗、绩效工作考核四项改革,典型经验在全省推广;深化集团化办学改革,推动学校教育联盟向纵深发展。八是推进医疗卫生服务一体化改革,县医院与8家卫生院组建了医共体。九是公车改革政府机构改革和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完成。十是警务协作区机制改革经验得到省委领导批示肯定,被确定为全省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案例在全省推广。
四、重大发展战略任务推进情况。
(一)新旧动能转换提档加速。编制完成新旧动能转换实施规划和意见,建立新旧动能转换项目库,列入省市重点项目40个;列入省新旧动能转换优选库项目8个;培育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38家,实施工业技术改造项目136个,国家批复2020年地方专项债券资金支持项目11个,下达债券资金11.12亿元。争取中央和省市预算内资金项目172个,到位资金12.84亿元。各类市场主体总量达4.09万户。引进培养省级以上高层次人才10人;引进硕博士93人、大学生879人。获批院士工作站4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家,入选市级新兴产业“白名单”企业3家、隐形冠军企业2家、瞪羚企业1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家,获评市优秀企业家“银狮奖”2名、“铜狮奖”3名。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6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室45家,省级工程实验室3家,市级工程实验室达到12家,省企业技术中心7家,市企业技术中心17家,省级众创空间2处、市科技进步奖4项、授权专利459件。
(二)乡村振兴步伐更加坚实。编制乡村振兴实施规划和意见,统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一是现代农业实力壮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达到14家、农业龙头企业达到27家、农民专业示范合作社达到943家、家庭农场达到64家。土地流转面积93.91万亩,土地流转率达到70.62%;建设高标准农田39.7万亩,深松土地28.45万亩;成片造林14.41万亩,新增省级森林乡镇3家;“三品一标”认证农产品达到39个。编制完成现代农业产业园总体规划,获批创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智飨田园综合体跻身全市首家省级试点。编制完成沿黄生态高效现代农业示范区总体规划。注册资金1亿元,成立县农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推出全省首家县域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原耕”,入围2019中国区域农业品牌影响力排行榜名单。香菇被评为“中国好香菇”,“联五西瓜”成功申报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惠人面粉”荣获中国驰名商标,“淄角”成为全市首件注册地理标志集体商标;“蜜桃”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2个粮食产品入选“中国好粮油”第一批名录,成功举办2018优质小麦规模种植现场观摩暨全国产业化交流大会;荣获省级知名农产品企业产品品牌4个,创建为全国良种棉繁育基地县、省级三资管理先进县和全市首家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二是乡村治理更加有效。合村并居工程全面启动,10个镇办增减挂钩项目立项,拆迁复垦村庄16个,9个安置区启动建设。改造农村危房1662户、土坯房1763户。打造美丽乡村示范村51个、创建村223个,完成人居环境整治村庄达756个。改造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11.1万户,顺利通过省政府全覆盖认定;城乡环卫一体化、美丽乡村建设扎实推进,镇办全部被认定为市级“十佳”,麻店镇获批创建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省级示范区;李庄镇荣获省级绿色生态示范城镇、美丽宜居小镇;魏集镇成功入选省十大美丽小镇;皂户李镇火把李村获评省级美丽宜居村庄;入选省级乡村振兴“十百千工程”示范镇2个、示范村19个,被确定为全省农村社区治理创新实验区。三是人才振兴助力发展。3人荣获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标兵)称号,13人入选省市“乡村之星”。四是文化成效明显。胡集书会被列入国家《曲艺传承发展计划》,曲艺保护传承工作经验全省推广,成功创建“中国曲艺之乡”。
(三)对外开放持续深入深化。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着力提升“引进来”质量和效益,创造便利化、法制化、国际化的开放环境,积极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成功举办第八届、第九届、第十届、第十届海峡两岸()孙子文化论坛暨第十四届中国()国际孙子文化旅游节;成功举办第六届、第七届、第八届、第九届黄河三角洲(·)绿化苗木博览会;成功举办第七届中国淘宝村高峰论坛。落实“6+4+6”招商工作机制,2019年全县实现进出口总额152661万元,增长13.22%,其中,出口额143422万元,增长13.31%。2020年1-5月份全县认定招商引资到位资金25.22亿元,完成年度目标任务84.07%;全县实现外贸进出口50191万元,同比增长22.66%。
(四)区域协调发展成效明显。紧紧围绕打造“黄三角新的经济增长极、省会都市圈重要节点城市、连接京津冀枢纽城市”的发展定位,落实“两区一圈”战略推进,积极承接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和京津冀协同发展,促进区域交流与合作。树立全方位融入理念,主动超前做好城市规划建设和功能完善配套。加快基础设施对接,积极推进交通设施、信息网络、能源保障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畅通区域间要素流通。促进产业对接,抢抓发达市区产业转移机遇,充分利用其信息、人才、资本、市场等要素资源优势,共建优势互补、协作配套的产业转移发展平台,提升区域整体产业水平。加强区域间旅游、金融、人才、现代物流、生态环境建设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开展教育、科技、文化、医疗等社会事业的合作,共建品质生活圈,努力把打造成为承接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转移的前沿阵地,生态养老休闲旅游的后方基地。
(五)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一是网络化立体交通格局正在形成。坚持交通先行,加快构建以国省道、高速公路、铁路运输、城际轨道为骨架,县乡道为辅助的立体化交通网,完成了外环路和“六纵六横”公路网规划,完成了滨惠大道绿化、亮化工程。乐安黄河公路大桥及接线工程截至2020年5月底已完成年度计划30%。阳信至胡集里则铁路专线、济滨高铁线型确定。高青至商河高速前期工作、G233克黄线段改建工程有序推进。建设“四好农村路”87公里,养护大中修181公里,改造危桥34座,建设客运站点150个,设置乡镇客运站牌280个,农村客运班线停靠点587个,城乡公交一体化实现全覆盖。二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编制综合管廊、海绵城市、古韵慢城、古城墙保护等专项规划,23个城中村改造顺利完成,县政务服务中心(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启用。2018-2020年棚改旧改工程计划完成改造14782套,已签订协议9558套,开工建设7214套,腾空土地面积3468亩。启动了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县城、省级森林城市、省级食品安全先进县“四城同创”,滨惠大道绿化提升、北城门修复、北关街和孙武三路东延、仿古立面改造等工程完工,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县城,省级卫生镇实现全覆盖。
三是民生投资持续加大,水利等各类设施更趋完善。2016年民生支出完成26.5亿元,2017、2018、2019年民生支出分别实现24.6亿元、28.4亿元、29.22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82%、81.3%、82.9%。实施了3万亩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工程,樊桥闸、幸福闸新建和灌区干沟清淤等水利工程竣工投用。完成全面改薄、解决大班额、足球进校园工程和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建成了第三中学、县实验中学、职业中专,新建、改扩建学校13处、幼儿园148处。
五、重大工程项目进展情况
1.2016年,汇宏新材料新建项目、创源集团铝镁合金、龙马重科风电装备制造等大项目相继投产达产,国内500强企业明阳集团来惠投资合作。鑫诚农业、冠铭菌业、春生食用菌等改扩建项目全面完成。黄河三角洲苗木产业物流园、中国北方花木博览园投入使用。圣豪丽景温泉度假区、古源恒昌乡村旅游度假区、信誉楼百货建成运营。
2.2017年,省网具检验检测分中心投入使用。康和药包完成股份制改造,进入主板上市辅导期。龙马重科等10家企业获准电力直接交易资格,交易用电量达7亿千瓦时。新上沐泽药业、斯蒙特新型建材、创源金属二期、中惠生物科技二期等项目。黄河三角洲花木物流园、红星美凯龙开业运营。
3.2018年,以汇宏新材料、创源金属为龙头的铝精深加工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80亿元,带动正信新材料年产60万吨铝用碳素项目、万顺新材料年产60万吨高品质冷轧薄板项目加快建设。借力“互联网+”,加快化纤绳网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工业总产值120亿元,成为我县首家市级创新型产业集群。绳网产业园区入选省绿色制造项目库。以国创风能、辰星耐磨材料为龙头的现代装备制造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30亿元,成长为我县新兴主导产业。县电商产业园开工建设,电子商务运营服务中心建成投用,李庄镇成功创建全省第一批电商小镇,实现电商交易额72亿元,增长30%。国创风能提档升级,年产50套百吨级核乏燃料贮运一体容器技术实现突破,蔚蓝生物二期植物用微生物发酵工程顺利达产,智慧工厂示范项目主体建成,实现无人操作生产,达到行业领先水平。中惠生物科技建立国际红曲研究中心。获批创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并开工建设一期食用菌扶贫产业园,建成投产温室大棚146个。智飨田园综合体跻身全市首家省级试点。建成润生现代果品种植基地、弘邦苗木二期、滨惠大道绿色廊道等项目。
4.2019年,汇宏新材料12万吨置换电解铝产能达产运营,元旺电工科技高档电工圆铝杆项目建成投产,汉狮高档砂纸、万顺高品质冷轧薄板等项目加快建设。中国绳网国际创新产业园项目开工建设,中国绳网文化体验中心、产业大数据平台建成投用,县绳网数字经济园区获批省级成长型数字经济园区。高端风电装备制造基地项目、铸友机床高端数控机床部件项目开工建设,国创风能与金风科技实现深度合作。绳网生产力促进中心、黄河绳网先进技术研究院相继成立,省绳网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落户。日产3万只菌包车间等项目建成投用,花木示范区等项目加快建设,魏集古村落二期主体完工,圣哥帝湾水上乐园投入运营。
5.2020年,成立全县重大项目推进指挥部,集中办公,实体化运作,落实6项推进机制,建立“1+7+7+N”、“指挥部+专班”经济运行和重大项目推进指挥体系,盯紧188个列统项目,推动180个“四个一批”项目、98个投资500万元以上项目、30个省市县重大项目,8个集中开工项目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持续做好38个专项债券项目、75个新增中央投资项目和50个省扩内需项目后续跟踪对接,制定出台《县新旧动能转换引导基金奖励办法》,发挥7个巡回督导组和30名驻企业服务员的作用,每周采取“四不两直”的方式,运用“工作提醒”、“蜗牛项目”倒逼机制,争取更多资金支持,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
六、规划实施中的典型经验和有益探索。
(一)建设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数字引擎试点县。成功举办第七届中国淘宝村高峰论坛,与阿里巴巴集团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成为阿里巴巴集团确定的全国4个数字乡村试点县之一。李庄、姜楼获评2019年中国淘宝镇,中国淘宝村增加到20个,获批创建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工程示范县。疫情期间,与阿里巴巴集团创新合作方式,搭建数智平台,推出“同战疫情·平安、点亮、振兴、智慧”四部曲,开展了全民直播暨万人直播挑战赛活动,以全国第二的成绩成功入选阿里巴巴“2019年度淘宝直播村播计划示范县”,“电子商务+乡村快递共配”服务品牌成为国家交通部25个农村物流服务品牌之一。全力构建“6+1+N”数字体系,建设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数字引擎试点县。举办第三届淘宝五金行业绳网名城大会,打造一批电商示范园区,争创一批中国淘宝镇和淘宝村,构建普惠共享、线上线下融合、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畅通的农村现代流通体系。
(二)建设中国绳网国际创新产业园。做优化纤绳网产业。发挥黄河绳网先进技术研究院创新引领作用,加快中国绳网国际创新产业园建设,打造绳网产业集群+人工智造基地,促进绳网产品向农业、海洋、生活、环保、军事等应用领域拓展,推动化纤绳网产业从“规模最大”向“价值最优”转型。
(三)打造全产业链风电现代装备制造基地。积极做大装备制造产业,发挥国创风能产能优势和高端风电装备制造项目带动作用,围绕数控智能装备、海上风电装备及汽车精密零部件等高端装备核心领域,攻坚研制一批首台(套)重大装备及关键部件,打造全产业链风电现代装备制造基地。
(四)研发编制中国()绳网价格指数打造全国绳网产业话语权。在省发改委的介绍下,南开大学价格指数编制团队两次到李庄进行调研,绳网价格指数编制工作已经初见成效。一是数据建模工作。此项工作已由学院承接,目前已签订协议,6月底完成建模任务。二是数据建模后的平台建设工作。此项工作李庄镇政府已经与相关软件企业积极联系,达成初步协议。三是专家评审验收工作。在指数投入试用完成后,将组织数量统计学、经济学专家、价格指数所在行业专家、省价格主管部门指数业务骨干和指数所在地价格主管部门指数业务骨干组成专家团队进行评审验收。四是后期宣传工作。此项工作省发改委、中国经济导报等媒体将为我县绳网价格指数提供媒体平台。
(五)建设省级农高区和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高标准温室20万平方米,创新采用混合所有制运行模式,打造现代农业孵化器,建设农业高新技术企业集聚区和成果转化区。运营打造“原耕”区域公用品牌,开拓高档商超、航空食品等中高端市场,增强品牌影响力,带动提升全县农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加强与首农集团合作,把农产品全面推进京津冀。
七、规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和工作建议
(一)规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主要经济指标完成不理想。对照“十三五”规划目标,经济增速有所放缓。面临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压力叠加,工业产业园区实力不强,园区核心区集聚效应不高。工业上,传统制造业、初级加工业项目存在产业链条短、技术含量低、附加值小、经济效益差和名牌产品少;农业上,农产品加工链条短、档次低,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资源优势还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市场优势。
二是新旧动能转换矛盾依然突出。当前,面临着新旧动能转换步伐加快,我县新兴产业培育压力较大,传统产业改造仍需加快,在加快现代化经济体系形成上任务艰巨,集聚技术、资金、人才等高端要素的能力不足,投融资渠道窄,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能力不强,辐射效果不明显。优势特色产业总体上仍处于培育和起步阶段,产业集聚、规模集群形成仍有阻力,以“四新”促“四化”步伐仍需提档升级。
三是发展要素保障能力依然不足。县是全省贫困县,在经济、社会、民生建设等方面历史欠账多,经济发展及民生项目建设正处于高峰期,年均用地需求量较多,未利用地资源稀缺,政策红线压缩了县域建设用地空间,“亩均论英雄”倒逼机制尚未真正形成。金融机构对县域贷款的总量仍是杯水车薪,高层次人才严重不足,经济建设急需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和学科带头人、优秀企业家紧缺。环保、交通等条件,严重制约了我县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四是机制体制体系创新力不足。政府职能转变不够到位,越位、缺位、错位现象不同程度存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相对较弱,部门职能交叉、权责脱节的问题依然存在,事业单位活力不足的问题比较突出。政务公开缺乏突破性进展,行政效率还需进一步提高。思想解放的深度和广度跟不上发展需求,市场经济意识不够强,改革创新意识不强,改革开放的意识不够浓厚,创新体制机制任重道远。
五是乡村振兴战略投入不够。乡村振兴仍处于起步阶段,距离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目标,距离广大群众的期望仍有一定差距。建立乡村振兴稳定的资金投入机制仍有困难,乡村振兴过度依赖财政专项资金,投入渠道有待拓宽,由于缺乏有效激励约束机制,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进入农业农村的意愿不强。乡村产业振兴基础仍不牢固,发展质量和综合效益有待进一步提升,推动农业农村绿色发展任重道远。
(二)工作建议
一是在规划编制上给予支持。建议在研究上报国家重大事项、编制撰写“十四五”总体规划、统筹协调专项规划时争取省市支持,将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园、汽配风电产业园、铝精深加工产业园(一区三园)、“健康”、“慢生活”旅游和“原耕”实施“数字乡村”战略和上报的重大决策、重大工程、重大项目列入市“十四五”规划内容,争取列入省“十四五”发展规划。
今天是集团成立以来召开的第一次集体会议,这次会议不仅仅是对集团公司经济运营情况的分析调度,还是包含党风廉政、业务发展等多方面的综合会议。今后随着会议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将形成例会制度。下面,我根据集团公司党委、行政研究精神,讲三点意见:
一、充分肯定现阶段取得的工作成绩
年初,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市国资委的指导下,克服重重困难,环保集团顺利完成组建。短短两个月的时间,从无到有,发展至今,虽然还不完善,但是值得肯定。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规章制度建设逐步完善。根据集团公司工作需要,形成六部一室的组织框架,领导班子的分工也已细化明晰。《徐州市环保集团有限公司“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实施办法》等一系列制度文件的印发,确保集团公司发展逐渐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做到有章可循,有规可依。《徐州市环保集团党委会议议事规则》《徐州市环保集团有限公司董事会议事规则》《徐州市环保集团有限公司经理层工作规则》《徐州市环保集团有限公司人事管理制度》《徐州市环保集团有限公司中层干部选拔任用暂行管理规定》等五个文件已征求完相关意见,待上会研究通过后颁布实施。
二是业务公司筹建基本完成。咨询中心、国新公司、危废中心三家企业已顺利完成划转。同时,按照集团公司谋划的五大业务板块,完成了科技公司、工程公司、产业公司、环司等四家公司的注册工作。虽然各家公司的业务侧重点有所不同,但都要紧紧围绕环集团公司战略部署要求,严格按照年初制定的经济任务目标,通力合作,为集团公司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三是从严治党落实群策群力。今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建党100周年,做好全面从严治党工作意义重大。集团公司党委及各党支部,能够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着力提升党建引领能力,汇聚改革发展动能,确保“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为集团公司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障,以优异成绩向党的百年华诞献礼。
二、查找总结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方面,划转来的三家老公司一季度的经营情况距离阶段性任务目标还有一定差距,要拓宽思路、研究办法。新注册成立的公司,还没有具体项目落地,缺少新的经济增长点。可以按照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办法,采取必要措施,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保障全年任务目标的实现。
另一方面,集团公司规章制度和各部室的职责责任还没有完全理清,一些部室负责人对自己的岗位职责、目标任务仍然没有了然于胸,各部室负责人是贯彻落实集团领导班子意图、落实目标任务举措的主要执行者,对下级公司要起到指导、监督和管理的作用,有效推进下级公司良性稳定发展。
最后,集团公司还处于建设阶段,各项工作都需要去研究、去开创,集团公司大的发展目标是领导班子定的,也是市委市政府定的,目标的实现则需要各部室、各公司来拿出举措并具体落实。随着人员逐步到位、制度逐渐完善,各项工作的开展要做到有计划性、前瞻性、主动性。
三、持续做好下一阶段重点工作任务
二季度的经营指标已经下达,围绕圆满完成全年目标任务,下一阶段要持续做好以下五方面工作:
一是持续完善各级架构的组建。以集团公司各项制度为依据,以年度目标的营收和利润为基础,以各二级公司为主体,按照公平公正、奖勤罚懒的原则,结合各公司发展实际需要,制定工资薪酬及绩效考核方案。同时,把握好人员入口关和人员素质关,打造符合各公司实情的人才队伍。关于新办公楼的装修,则按照多快好省的原则,紧盯施工进度,控制施工节点,确保按计划时间入驻办公。
二是持续推进全新业务的落地。年度目标的实现主要靠全新业务的拓展,因此各公司要有明确的年度目标,实施细化管理,要具体到季度、月、项目、人。集团公司各业务部室也要加大督促力度,制定阶段性目标,适时地进行工作调度,对项目进展情况进行科学分析,对下一步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三是持续做好经济目标的实现。在确保安全生产的前提下,落实以月保年的经济目标。各公司要根据自身现状,正确研判经济发展趋势,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做出详细的发展规划,明确下一阶段任务重点。国新公司,要降费增效,在技术设备上进行优化;要国企公文整理拓宽市场,全面提升生产负荷率;要落实政策,做好同政府对接工作保障政策实施。危废中心,要尽快完善医废的收运体系,因地制宜,解决最后一公里,实现网络全覆盖;转变工作作风,提高焚烧效率,发挥品牌优势;与咨询公司合作,做好污水系统的改造,研究新的污水纳管方案。生态工程公司,集中精力筹建土壤修复基地,要按照一级资质标准组建队伍。这个大的战略目标是决定将来我们土壤修复能否完成市委、市政府交给我们的任务。科技公司,对接城管局、渣土办等部门提出工地管理方案,配合做好方案推进;与各大院所开展合作,建立专家库,为下一步咨询工作的开展提供保障。投资公司,统筹谋划下一步投资项目,从技术和政策层面推动项目发展;提前考虑能源公司组织运行和人员保障,使其能够尽快开展工作。
四是持续重视党建工作的开展。注重完善落实学习制度;注重新党员的培养教育工作;注重培养亮点,做到一支一品,突出环保的特点;注重平时的监督检查、经验总结、档案管理。
0引言
人类是科技的发明者,也被科技发展深刻影响[1].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人类生存、社会发展与科技导致的变革和自然环境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2].从不同角度可以将人类社会的发展划分为不同类型的阶段.一般来说,从思想变革角度可将人类社会划分为古希腊—先秦时期(东西方思想体系的初始化)、十五世纪到二战时期(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和宗教改革)、战后至今(现代与后现代思潮、网络时代)这3个阶段.从技术变革角度,可以将人类过去已经经历的技术变革分为3个阶段,即第一次的蒸汽机发明,第二次的电力应用,以及以信息技术为标志的第三次工业革命[3-4].当然也有从更细角度划分为6阶段的观点,即第一次近代物理学诞生,第二次蒸汽机诞生,第三次电气和运输革命,第四次相对论和量子论革命,第五次电子和信息革命,以及以生命科学为基础的第六次科技革命[5].人类在生存与进化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改变自然,创造新的技能,包括新的交通形式[6];同时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工作与生活模式又反过来被这些科技因素所左右[7-8].科技与人类社会发展演化之间的这种互动关系可能是协调的促进关系,也可能是某一方响应滞后所导致的局部或短时冲突,这需要我们及时开展系统、深入的研究工作[9-10].
交通作为人类“衣食住行”四大基本需求之一,也受到众多环境因素的多角度影响.人类接受这些影响的方式是多样化的,有主动的,也有被动的.
1历次技术革命对交通运输业的影响回顾
人类一直在探索征服自然的技能.从技术变革角度可以将早期人类的进化过程分为:石器时代(止于距今6000~4000年)和青铜器与铁器时代(止于公元18世纪初欧洲工业革命前后)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从科技和社会的发展方面看,都可以说是进展缓慢的,科技对人类发展的改变自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后进入了快车道[11].工业革命之前尽管经历了数千年,不同程度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此前技能改善对人类生存与进化的总体影响是缓慢而微小的.欧洲工业革命之后,人类经历的启蒙时代,以及后来的第一、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人类产生的影响巨大,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生活模式的改变.
一般认为,第一次工业革命源自18世纪英国(1760—1840年),其标志是以瓦特改良蒸汽机的机械化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促进了纺织、煤炭、冶金等近代工业的兴起.
从交通运输角度来看,其主要影响有:
(1)采用蒸汽机驱动的蒸汽船技术及其应用推动了内陆运河等水上运输业的发展,水运资源得到充分开发,运河运输也发展迅速,成为客货运输的重要工具.
(2)1825年英国建成最早的铁路,这一发明使铁路在全球各国得到迅速推广;交通运输业也因此进入一个为时长达近百年(1830—1930年)的铁路时代.例如,美国1830—1839年间铁路总里程增加了4828km,19世纪50年代总里程达到14000km.
第二次工业革命(1840—1930年)是以电与石油为标志的电气化革命,主要效果为:自动化、铁路的发展改变了全球经济与工业结构,德、美取代英、法成为新的世界强国.日本抓住机遇推进“脱亚入欧”的明治维新改革,通过学习新技术,提高了国家工业化水平,生产力大幅提升,实现了运输规模大幅度的扩张效果[12].
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交通运输业的影响主要包括:
(1)电气化推进大规模生产模式,以福特“T型车”为代表的流水线生产模式逐步取代手工制作.福特1903年年产1700辆车,1927年年产150万辆,成本降低了60%.大规模生产拓宽了市场需求,改变了生产与市场模式.
(2)铁路网大规模建设使客货运输更为迅速.例如,美国1920年铁路里程一度达到40万km,铁路货物运输周转量占全美的84.3%.1941年全世界铁路网络总长度约达到126万km,其中,美洲、欧洲分别占47%、33%.欧美各国对原料、资源的需求及国际商品贸易量迅速增长,铁路成为陆地运输的主要工具.
第三次工业革命(1950年开始至21世纪初),以原子能、计算机、空间技术等信息智能技术发明和应用为主的信息化、智能化革命.其效果包括:促进了社会经济和生活结构重大变革.第一、第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的比重上升,城市化与城市交通发展迅速.20世纪70年代以后,全球经济总体呈“一强多极”格局.不过,这一阶段美国的进出口贸易增速逐步放缓,而德国、日本等国的对外贸易增长迅速,亚洲部分国家的贸易额也有了快速增长.日本20世纪60年代在全球开通了第一条高速铁路,即连结东京与大阪的东海道新干线.
第三次工业革命对交通运输的影响主要有:
(1)工业化国家铁路运输又发生了变化,铁路在综合运输体系中占比逐渐下降.例如,美国1930年时铁路货运量占全美货运量比重达74.3%,1965年降到43.5%.铁路市场份额的下降大致持续到高速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
(2)1945年二战结束后,全球车辆制造技术获得突破,各国公路系统日趋完善.高速公路成为公路现代化的标志,车辆与公路技术推动了公路运输业的高速发展.
(3)民航运输快速发展,成为洲际长距离旅客运输的主要工具.民航运输起步于20世纪20年代,发展于二战后,波音、道格拉斯、洛克希德及后来的空客,以及20世纪50年代喷气式技术广泛用于民用飞机使远洋客运成为历史.
(4)20世纪50年代后,现代集装箱技术不仅简化了中转装卸环节,也简化了国家间货物贸易的检验手续,推进了远洋海运规模的扩张,促进了全球贸易运输的发展.进入21世纪,海运集装箱已经成为国际货物贸易运输的主要方式.
不难看出,前三次技术/工业革命的主要特点有:
(1)促进了全球化一体化发展.前三次技术革命总体上提高了全球货物与资金的流动效率,这个过程中发达与欠发达经济体各取所需,形成互相补充的全球经济结构.尽管近年来全球化有些回潮,但经济体之间的互补依然是主流.
(2)促进了全球经济规模的增长.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部分新兴发展中国家抓住机遇,获得了较快增长.例如,中国、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持续、快速的发展,缩小了与发达经济体之间的差距.
(3)促进了城市化与城市交通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全球平均城市化水平为29.7%,其中,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分别为54.9%、17.8%.2011年,全球平均城市化水平达到52.1%.预计2050年全球城市化率可望达到67.2%.由于活动频率的增加,城乡交流更加容易,城市地区经济比重增加,城市化也加剧了城市交通的拥堵.
从历史角度看,科技进步因素以更快的速度改变或影响人类社会运行与工作和生活模式;技术进步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呈指数式增长,例如:
(1)工业化时代,电、电话、收音机、电视机在美国的普及分别用了46年、35年、31年和26年;数字时代,个人电脑(PC)、移动电话、互联网、社会化媒体普及仅分别用了16年、13年、7年和5年[13].QQ在线用户数达到1亿用了11年,新浪微博日活跃用户数达到1亿用了6年,微信用户数达到1亿用了433天[14].
(2)数字技术广泛应用导致的数据流量呈指数增长.资料表明[15]:2005—2014年,近10年间全球数据流量增长了45倍;2015—2019年,这5年估计至少增长了9倍.信息化也推动了交通智能化系统的发展[16].
(3)在互联网和现代金融的支撑下,近年来一个科技型企业从诞生到成为独角兽企业最快只需要3~5年,刷新了企业成长速度的记录.
2当代交通运输业面临的技术革命影响
当前正处于第四次工业革命(也称“工业4.0”)时期.尽管关于其开始时间与准确内涵仍存在争议,但其基本特征却是基本共识的.总的来看,第四次工业革命以“多种技术集成发展”为特征,如增材制造、物联网、人工智能、机器人、虚拟现实等多方面技术相互融合形成的智能化、信息化革命.相比数字信息技术的逐步发展,“工业4.0”是对当代技术模式的颠覆性变革.它将彻底改变现有的感知、计算、组织、行为和交付方式,从而改变产品与服务的生产和运输方式,最终改变沟通、协作和体验世界的方式.
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技术有以下4个方向[9]:
(1)数字技术及其应用.这方面的技术涉及大数据及其利用的相关技术,包括新兴计算技术、区块链技术、物联网技术等.与第三次技术革命中的信息技术相比,这些技术从根本上改变了信息获取、信息关联、信息处理与传递的方式方法,甚至颠覆了人类社会对传统信息技术及其应用理念的认识.
(2)改革物理世界方面的技术.涉及人类生产手段、生产过程的变革,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先进材料技术、增材制造技术等.与之前科技发展导致的渐进变革相比,这些技术可能改变人类在社会生产过程中的作用与定位.
(3)改变人类自身生存方式的技术.涉及生物技术、神经技术、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技术等,它们可能导致人类社会伦理层面的变革.
(4)拓展人类发展环境的技术.涉及人类社会运行所需能源的获取存储和输送、地球工程技术、空间技术等.这些技术拓展了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视野,也可能极大地改变人类的发展竞争观.
从交通运输系统角度看,这些技术的影响可以归纳为:
(1)改变运输需求的技术.主要涉及客货运输需求产生及其分布规律的变化,例如制造业(生产)的本地化可能导致制造业版图重组,从而影响货运需求时空分布规律的变革;发展中国家较低的劳动力成本曾使制造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而发达国家技术领先与机器人技术的大量应用使技术成本降低,可能促进制造业向发达国家回流,从而改变货运需求的流向.
(2)改变运输供给的技术.旅客出行的高速与超高速运输技术、大型船舶与铁路重载化货物运输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交通运输供给的效率与成本,促进节能并降低运输排放[17],这导致运输结构的变革,进而改变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的模式[18].具体来说:高速铁路建设及其运行的准时性扩大了铁路运输的市场空间,推动了铁路运输的新一轮发展;船舶大型化进一步降低了远洋海运的成本,同时也压缩了陆桥运输的市场空间等.
(3)改变供需机制的技术.这包括国际货物贸易模式的变化,运输链(模式)的变化;原来由大型跨国企业主导的大宗货物贸易向分散化、通用化的平台模式转变.新兴经济体国内产业供应链的成熟也将削弱全球贸易强度,降低对外贸易依存度.直接后果是运距大幅缩短,制造业产运系数降低,原材料、能源类大宗散货运输需求减弱,生鲜食品运输需求上升.运输过程更加倾向快速化、灵活化.
3第四次工业革命对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影响及其后果
科技发展给人类社会运行与交通运输业的运行与发展带来速度越来越快、影响越来越大的变革,这些需要我们有充分、全面地认识.总的来看,“十四五”乃至2035年前,我们需要探讨以下领域科技发展带来的重要影响.
(1)共享理念、增材制造技术推动供需模式变革,降低交通运输系统发展规模.
“共享单车”揭开了现代社会资源配置优化的盖子,它带来的影响将是深远的.
首先,“共享”改变了人类供给的理念,将降低运输系统的发展规模.“共享”模式甚至可以称为另一种形式的(资源共用的)公共交通,显著改变了交通运输的能力观与成本观,为交通运输资源配置带来了新观念.由于共享模式的发展,在交通拥挤的很多领域,共享可望带来解决交通供给不足的新方案.
其次,远程办公、物联网、虚拟现实与高速通信技术等将降低人们的出行率,这使传统的工作观念发生根本改变,导致交通需求规模降低.从需求预测角度看,人们会发现尽管人口与经济仍在增长,但需求却已不再继续(线性)增长了.这需要我们研究交通资源(供给)规划的新方法.
第三,增材制造(如3D打印)等技术改变了供应链模式,“就近制造”缩短了运输距离,货物运输需求的空间规律发生重大变化.
(2)大数据与信息技术应用挑战人类伦理,激发社会隐私保护冲突.
科技发展增加了信息采集的手段,极大地降低了信息采集与处理成本,为更大范围的数据采集、分析与信息应用提供了契机[19].全过程信息记录、客货运行为全轨迹追踪与追溯甚至未来关于人类思维的摄取与追踪技术或许都会有所突破,这些技术在提升交通运输服务水平的同时,也可能触发个人与社会隐私权的保护问题.因此,应尽快着手研究出台关于各类信息的采集范围、采集方法与应用领域管理的法律与管理制度[20],防止某些隐私信息被非法滥用,保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3)智能化技术改善交通安全与运输效率,或触发人类生存(发展)危机.
人工智能提升了运输效率与安全性,使智能化、自动化成为交通建设与运营管理的发展方向.海量的数据采集技术与分析计算科学的发展,辅以强大的计算能力,为人类“偷懒”提供了各种可能.例如,自动驾驶技术既可免除人们学车之苦与驾驶过程的辛劳,也可为老年人、残障人出行提供便捷途径,还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或消除交通运输系统运行中因涉及人的因素而引发的安全问题.自动驾驶技术可使未来私家车、出租车无需人工,从根本上改变人们出行的成本结构;智慧交通系统建设将使客货运输环境发生革命性变化.
不过,全智能化系统的普遍推广可能埋下人类自身“低能化”隐患.一方面,一旦系统或局部发生失灵,如停电、定位子系统瘫痪等,是否会有许多人因不会驾驶车辆而陷入无法出行的困境?另一方面,人工智能的核心就是通过让机器学习人类的知识与思维逻辑不断提高其功能与智能化水平,科技水平的发展将使越来越多的智能机器人取代人工作业,阿尔法狗的出现已经让大家领略了人工智能的力量.未来深度智能化的机器学习是否会导致人类对车辆等设备的失控或许不再是科学幻想层面的场景.这些问题值得人类警惕.
(4)运输需求更加个性化为定制交通提供发展空间.
近年的实践表明,未来的客货运输需求将向更加个性化的方向发展.客运的具体体现可能是多样化、快速化与分散化,而货运的特征可能是小型化与短距离化[21],这将对运输效率与服务水平提出更高要求.一方面,这些特征在信息化背景下将因运输过程更加透明而更易受到客货用户诟病.就运输过程组织而言,运输商需要更多关注运输产品的细节及其运输过程的衔接效率.另一方面,客运分散化与货运距离的缩短将压缩运输业的利润空间,从而提高运输效率变得更重要了.
在上述背景下,个性化的定制交通成为重要发展方向.以客运为例,人们出行的时空特征更加复杂多变,而信息化支撑下对满足需求的服务水平要求却有增无减.货运方面,批量更小、更分散的运输业务需要过程更透明的运输服务,而短距离运输需求可能对供给的即时性要求更高.这些对交通运输供给产品设计提出了新挑战,并成为推动运输过程智能化、无人化或自动化的重要因素.未来科技作用下的运输系统变化如图2所示.
4我国“十四五”交通运输发展对策的建议
当前总体上已处于第四次工业革命的起点,科技发展及其累积效果对社会生产与生活的影响日益增大.从科技发展看,先进技术的集成化降低了技术保密难度;而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的发展将进一步提升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占比,发展中国家劳动密集型产业下低劳动力成本的“福利”空间被压缩.在多种因素作用下,未来就业问题可能超过劳动力成本问题成为国家治理的重要课题,制造业向发达国家回流的现象可能更加明显.“就近制造”将降低货物运输需求的规模与强度,更大范围的“居家办公”也将降低人们的出行率,从而导致客运需求下降.研究认识到这些现象及其后果并制定具体可操作的应对策略具有重要现实意义[11],如图3所示.
从图3可以看出,未来“十四五”乃至2035年间需要重点关注的主要课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顶层设计上,应根据不同区域社会与经济发展对运输的需求特点研究运输资源的科学配置问题.
与注重速度与数量的快速发展时期相比,大数据支撑下新时期的发展规划应当更精细,这当然需要更大的时间与经费投入.传统“轻规划、重建设”理念下的工作模式实际上已使我们付出了不少资源浪费与排放污染代价.改革开放几十年来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也为我们赢得了一些喘息之机,是时候全面、系统地思考一下我们的长远发展战略了.例如,未来客货运输需求的总走势将受到哪些科技因素、在何种程度上的作用?不同区域的交通运输系统发展目标是否需要更多地兼顾其社会、经济乃至地理环境的特点?作为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不同区域是否应该有差异化的交通服务水平目标?我国传统对外贸易中约2/3是依靠沿海港口实现的,未来对外贸易目的地的变化是否会对未来我国沿海港口功能定位和“中欧班列”发展带来影响?
(2)科技发展带来的变革效果亟需纳入各级发展战略与发展规划.
如前所述,科技进步给人类社会生产与生活的推动力愈来愈大,及时、准确地应对才会给我们带来“后来居上”的机遇.就交通运输相关行业而言,尽管我们总体上与发达国家还有差距,但我们在很多科技领域确实已位居世界前列,这些离不开我们过去几十年来快马加鞭、勇于探索的制度优势的支撑.不同地区应结合自身的资源、环境特征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系统研究未来科技变革在客货运输需求、供需匹配机制、运输系统运行管理等方面产生的效果,制定适合各城市、各地区发展需求的交通运输长远发展战略、规划方案与实施路径.
例如,在“十四五”乃至2035年,哪些科技成果将在何种程度上影响到我国这一阶段的交通发展战略?如何评估它们对需求侧影响的具体效果?他们对供给侧的影响是否需要以及如何调整我国综合交通运输系统的结构?通过哪些政策工具才能实现上述调整?
(3)通过切实可行的措施促进客货运输服务水平提升.
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的基础设施水平有了巨大改善,基本缓解了城市间的出行难问题;城市道路、高速公路、高速铁路、铁路客货分线、民航机场建设也为高质量运输服务奠定了一定的硬件基础.不过,关于交通运输服务水平的改善仍有较大空间,尤其是“软”管理方面.
首先,尽管关于“一体化”“综合运输”的提法已有很长时间,国家也在着力推进大部制改革,但在不同方式的紧密衔接和建立“以用户为本”的服务理念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其次,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我们的枢纽越做越大,但旅客在枢纽内标志标识不清环境下的长距离步行并没有产生美好感受;高速铁路建设投资巨大,许多车站设施不亚于机场,但车站管理几乎还是沿袭传统铁路模式;如何设计并打造现代化的枢纽服务产品需要研究.第三,网购给很多人居家购物带来方便,但城市道路上快递车辆也制造了大量险象环生的事件,恶化了城市道路上人车出行体验;规范对这些新交通服务形式的管理十分必要.
在信息化环境下,打通不同方式、不同运营商之间的合作壁垒,推行公共交通出行“一票到家”“换乘优惠”等服务;建立更完善、更有效的出行服务、引导信息推送制度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4)研究新形势下部分既有交通运输设施延伸服务策略.
如前所述,科技发展与我国经济结构转型给交通运输行业带来的可能不再是运输需求规模的持续增长,而是服务质量提升的新要求,这将导致部分专业化基础设施的能力过剩.在这一形势下,如何优化既有设施的合理分工,通过少量更新改造来引导部分既有设施向更合理的功能过渡具有现实意义.
多数重大基础设施,如沿海港口的建设与运营商均属国有企业,与西方国际大企业相比,目前国内多数企业对发展战略的思考不足、重视不够,这可能导致在发展方向上出现偏差,最终将增加国家负担.结合2020—2035年市场需求变化,从中央层面开展系统研究,为下属行业、企业提供发展指导或参考,也许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5)从政府层面研究部分新交通服务方式的发展引导与规范管理政策.
大数据技术的应用推动了诸多交通运输服务产品的研究与发展.可以预见,“十四五”及以后一段时间,有利于优化资源利用、降低客货运输成本、提高服务质量的共享、预约服务模式可能得到进一步发展.有必要预先对这些交通运输服务方式的发展与运行管理提出要求,引导它们科学、合理发展,更好地服务于国民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例如,共享单车是一种有利于解决公共交通最后一公里出行问题的方式,与许多城市政府倡导的公共自行车功能基本相同.然而,由于未能解决共享单车停放的规范性问题,许多公众与多数小区对其持否定态度,影响了这种交通形式的发展.“十四五”到2035年,共享汽车、自动驾驶等可能比预期更早地进入我们的生活,这需要我们有充分的准备.
(6)研究制定推进城市群(跨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的政策与措施.
近年来,城市群已成为我国区域发展的一种重要增长模式.总体上看,不同城市群的运行环境不同,进展也不一样;城市群内的基础设施如何实现一体化的建设与管理是一个重要课题.
【正文】
三道坑镇位于芷江县境西北部,距县城18公里,区域面积189.29平方公里,辖7个村和1个居委会、113个村民小组、4429户、12472人。“十三五”期间,我镇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围绕一个中心、四个芷江”的发展目标,坚持“生态立镇,旅游兴镇,产业旺镇,打造民俗特色旅游名镇”战略定位,以脱贫攻坚为总揽,坚定不移抓发展,众志成城防疫情,全心全意保民生,全镇面貌更加美丽,经济更加发展,队伍更加有力,作风更加务实,干群关系更加融洽,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稳定发展。现将相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十三五”及2020年工作任务完成情况
1.坚持凝聚最强力量,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全镇有贫困村6个,建档立卡贫困户725户2309人,截至2019年底已实现脱贫695户2258人,剩余未脱贫30户51人预计在2020年已全部实现脱贫。2020年我镇一是全面开展脱贫质量“回头看”及相关问题整改。对2019年来27项各类问题清零销号。二是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巩固提升脱贫动力。新完成4条组级公路硬化,实现全镇组级公路通畅率94.6%;自筹资金3万元奖补维修集中饮水点10个组,维修水井17口,对于6个季节性缺水村民小组制定应急预案,解决木叶溪社区7个组安全饮水问题。全镇电力改造、网络到村、卫生室建设全面达标。三是进一步打牢“两不愁三保障工作基础。贫困户基本医疗保障100%覆盖,重点“五类”人群100%缴纳;完成危房改造3户,厨房厕所改造8户;义务教育保障方面无辍学问题。
2.坚持常态化防控,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做好“三防三查三清”,组建了共计109人的8支干部进村队伍进行全面排查,共发放宣传资料4500份,张贴宣传横幅20条,宣传到位率100%。全镇共组建普通专班69户122人,重点专班3户10人,实行24小时体温、去向等监测,在时限结束后均按规定解除了专班管理并做好后续帮扶工作。我镇结合实际加强芷铜高速项目部、西晃山风电厂、五郎溪扶贫车间等重点区域流动人口排查管控。各村防疫联络员与各重点区域管控人员全覆盖建立微信好友,实时掌握动向。
3.坚持安全发展理念,强化安全监管。将安全发展摆在社会管理首要突出位置,每周一次工作例会,每月一次专题调度会。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带队检查安全生产工作制度,加强安全隐患排查。一是开展马路市场整治,完成木叶溪集镇秩序改造;二是与391台机动车全部签订安全责任书,摩托车1734台进行宣传登记;三是日常监管运渡船3只、民用渔船137只、工矿企业1家、山泉饮用水厂2家、烟花爆竹专卖店3家;四是以网格为单位由网格干部、村干部、组长党员组成摸排小组开展汛期安全防患地毯式复查登记,排查防汛隐患点75处,影响人口92户230人,全部责任到人,实行常态监测,并密切关注山体滑坡风险区域19户50人,古树大树边19户50人,涉溪孤寡老人、重病人员等重点监测对象15户28人;五是注重中小学生防溺水工作部署,加强水库巡逻预警、加大宣传力度,除中小学常规安全宣传外,设置防溺水警示牌16个,悬挂标语横幅18幅,发放宣传单1000余份。
4.坚持守住民生底线,解决群众实际困难。各项惠农政策尤其是“新农合、新农保”等社会保障政策得到有效落实。救灾、救济、救助等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农村低保、社会保障资金按标准落实到位。全镇有低保户261户、483人,其中扶贫户178户368人,非扶贫户83户115人;有特困供养97人,其中集中供养27人、分散供养70人;重新摸底未颁发残疾证残疾人,核定残疾人数425人。不断扩大社会保障范围,在积极落实民政优抚、低保、五保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等政策的基础上,对困难对象给予临时救助,帮助其解决生活困难,并完善临时救助评定方案、规范申报救助程序、统一帮扶救助标准、健全监督监察机制。截至2020年七月,我镇实施临时困难救助218户,发放救灾资金19.31万元,发放棉被43床、棉大衣43件、床单200床、夏凉被100件、枕头100件、枕套200件、夏装100件。
5.坚持推动政务改革,惠民服务到村到户。根据乡镇权责清及县直各单位下放便民服务事项清单梳理出31项群众常办事宜,明确村级直接代办办理23项和镇级办理8项,实现74%的业务在村直接受理办理,变群众跑路为干部上门,极大地方便了群众。我镇明确政务中心两名同志专人负责便民服务数据后台登记汇总、交办分发、督查跟踪,不断提高便民服务规范化、制度化水平,以确保群众申请信息和村级受理信息无遗漏,提升服务质量。为更好推进政务服务改革,我镇做到100%入户走访宣传,对78个大院落设立宣传栏,发放宣传单2400余份。截至目前,承办事项共计721项,办结率100%。全面提升了便民服务水平,做到“群众少走路、干部多跑腿”。
6.线上线下平台落地,推动农业产业升级。我镇充分发挥生态优势,打造生态产品品牌。按照“一个产品、一个合作社、一支队伍、一个标准、一个包装、一个品牌”“六个一”的工作模式,在原有的葡萄、柚子等大众产品的基础上新发展了优质大米、乌鸡绿壳蛋、蜂蜜、羊肚菌等特色生态产品。为了舞活产业龙头,三道坑镇在加强对外合作的同时,成立了位于镇域内的芷江沅丰特色农产品销售有限公司,充分聚合本地能人队伍抱团发展,统一组织生产、统一销售平台、统一品牌商标对外销售。5月初,三道坑镇“沅丰商场”上线试运行,开启了该镇电商经济发展新引擎,大力推广绿壳鸡蛋、羊肚菌、蜂蜜、大米、蓝莓5个主打、12个系列生态产品,实现合作社与公司的利益联接协议、完成产品宣传与质量溯源视频录制,完成蜂蜜加工车间和电商中心布置。
7.坚守底线,稳固污染防治攻坚战。关于“绿盾”专项行动交办问题及其他环保关于网箱拆除问题,后续工作已完善,已整改处置到位,下一步将做好稳控和稳固方面工作。
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1.人员编制存在空缺现象。虽然上级针对乡镇开展了多次人员招聘,但因基层人员流动大等原因,人员数量一直未完全满足工作需求。
2.人员工作能力待加强。很多基层工作者由于年龄偏大等原因,对电脑等设备操作不熟练,导致一些工作效率受影响。
3.基层财力不足。很多基层工作需要投入资金,而乡镇财力有限,因此难免出现“捉襟见肘”的情况,工作推进受影响。
三、2021年及“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思路及拟采取主要措施
1.全力以赴冲刺脱贫攻坚。我们将保持清醒头脑,严格对标脱贫标准及要求,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做到问题清零,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统筹做好脱贫监测户和边缘易致贫户的跟踪和帮扶,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一起抓,进一步提升贫困农村地区公共服务水平,为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打好基础。
2.示范带动抓好环境整治。强化8个示范院落建设、摸索环境整治经营;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加快“厕所革命”进程;结合精品旅游环线建设,在适当区域合理规划观赏树木及花卉种植,美化亮化沿线风光。
3.抓好便民服务改革试点。按照全县政务改革试点要求,进一步对照乡镇权责清单及县直单位下放便民服务事项,为全县便民服务摸索经验。
4.稳步推进项目建设。继续全力以赴抓好三道坑景区游服中心、田园综合体、垅口至三道坑旅游公路、旅游环线四好公路建设、舞水库区公路提质改造、三道坑集镇客运车站、三道坑镇木叶溪集镇改造、怀铜高速建设等建设项目的保障协调,实现全镇硬件条件升级完善。还要重点继续抓好特色农产品绿色食品创建,推动品牌建立。
5.启动民俗旅游文化工程。按照县委、县政府关于将三道坑镇建设成龙头旅游景区的部署安排,经过与县旅游局全面对接协调,下半年将通过深挖掘我镇民俗文化内涵,恢复相关建筑习俗文化,学习借鉴侗族地区保留精品文化,组建民俗文化队伍,组织推广培训活动,营造浓厚氛围,打牢文化旅游基础。
6.毫不放松抓好疫情防控。继续保持高度警惕不放松,进入常态化疫情防控,对重点地区人员的动态动向及时掌握,向群众宣传好勤通风、勤洗手、公众场合戴口罩等注意事项,坚决打好疫情防控人民战争。
一、关于“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扎实推进农田水利项目建设”审议意见的落实情况
一是做好农村供水、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灵宝市“十四五”农村供水保证规划,共规划66处工程,覆盖11个乡镇,158个行政村,农村供水人口301175人,其中新增集中式受益人口237703人,新增自来水入户人口57900人。设计供水规模25382.43m3/d,其中新增地表水供水规模11547.4m3/d,新增地下水供水规模8628.52m3/d。工程估算总投资15742.38万元。组织相关职能部门,根据川区、塬区、山区不同地形区域,着手编制了五年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规划面积25万亩。
二是实施5.3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总投资7950万元,修建田间道路19.218千米,铺设管道284.245千米,新打机井93眼,架设高压线路31.65千米,平整土地120亩,田地施肥翻耕18053亩,修建270亩滴灌区,修建溢流堰1座、蓄水池11座,种植侧柏936棵等工程,积极推广喷管、滴灌、渗灌、水肥一体化等节水技术,提高水利用系数。
三是紧盯国家“十四五”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及高质量发展,谋划了3个项目,其中:窄口灌区现代化改造项目,总投资6.18亿元,计划争取政策性资金3-4亿元,改造提升灌区干、支渠,配套渠系网络,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开展灌区信息化建设,实行智能化控制,精细化管理,恢复节水灌溉面积30万亩。沟水坡水库除险加固项目,总投资1.5亿元,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水库大坝防渗加固、溢洪道加固、尾水渠修复、新建输水洞及防汛道路、信息化建设等,初步设计已经完成并通过省水利厅组织的技术审查,争取中央和省级资金支持。窄口-沟水坡水源地安全保障达标建设项目,总投资7000万元,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水源地生态恢复及库岸防护林工程、保护区隔离防护工程、建立水质自动监测站、环境监控信息系统、警示牌和垃圾处理池等,形成水源地和供水渠道“治、管、保”一体化格局,实现水库水质持续改善提升,水源地达到三类水质标准,实施方案已经过评审。
四是做好函谷关引水隧洞应急抢修,投资2260万元,新修施工及管理道路450m、开凿断面2.0×2.3m支洞355m,对9153m引水隧洞进行清淤和除险加固,解决310国道南移工程施工造成隧洞大坍塌问题,同时提升函谷关隧洞建设标准。
五是加强对跃进渠、太平渠综合管理,建立长效管护机制,实行渠长制。乡镇(区)设渠长1名,每个村设分渠长1名,负责各自辖区渠道日常巡查管护、用水计划、环境卫生、汛期安全、拦污栅看护、淤积打捞等,明确管理职责,健全完善渠道管护与巡查制度,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加大巡查力度,加密巡查频次,通过监控,随时掌握渠道运行状况及环境卫生情况,渠首、牛庄回水池及入河口拦污栅安全派专人看护,守好水源头,及时打捞垃圾漂浮物,彻底杜绝垃圾入河,确保正常发挥作用,汛期安全。
二、关于“加强协调,统筹安排,加大资金投入整合力度”审议意见的落实情况
一是抓住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这一国家战略机遇,利用国家深化农田水利改革有关政策,结合我市实际,向上争取水利建设项目3个,其中:朱阳佛山烟区水源工程,以灌溉烟叶和农田为主,灌溉范围涉及朱阳镇9个行政村2.75万亩基本烟田(烟叶采用轮作),投资1.2亿元,修建拦水坝2座,铺设压力钢管35公里,蓄水池7座,水利局联合朱阳镇前往省烟草公司进行对接。双桥河太张村至文底村段治理工程,治理长度7.10km,新建护岸0.9km,河道整治宽度10.43m~52.92m,项目造价2923.91万元,完成初步设计报告编制和评审,2021年5月开工建设。函谷关水土保持工程,总投资1268万元,治理水土保持面积13.88平方公里,其中水保林156.9hm2,经果林39.9hm2,建设蓄水池17座,沉砂池3座,生产道路3.516km,排水沟0.514km。项目计划2020年12月开工,四季度计划完成投资100万元。
二是整合农田水利建设资金,做好水系连通及农村水系综合整治项目建设。项目总投资4.5亿元,其中争取省级财政资金1.5亿元,治理河道水系总长度45.279km,新建水系连通河道2条,长2.81km,新建水源拦蓄工程11处,新建淤地坝3处,谷坊群8处,林草措施治理面积1659.56 hm2,新建污水处理厂4处。项目于5月8日开工,目前已累计完成总投资13900万元,其中弘农涧河牛庄段潜坝、护岸工程正在施工建设;川口乡吴家村水源拦蓄工程已组织专家进行项目评审;寺河乡段工程10月28日已开工。我们在保证质量前提下,加快进度,确保2021年完成项目建设,保障河道两岸防洪除涝安全,防洪受益10.8万亩,保证农村供水安全和5万亩果园灌溉。
三是多渠道筹措农田水利改革发展资金。多部门多渠道积极向上争取国家和省级专项资金投入。同时充分运用BT、PPP等建设模式,用活我市市管投资融资平台,拓宽融资渠道。另外足额配套地方投入,严格落实从土地出让收益中计提农田水利建设资金政策,水资源税地方留成部分足额用于水利事业。以及激活民资投入,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制定以奖代补政策,采用市场化运作,调动农民自建五小水利工程、群众兴修水利的积极性。
四是摸索建立资金长效使用机制。探索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多元投入”模式,有计划、有步骤引进外地企业投资农业项目,不断完善我市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完善水费收缴管理制度,要按照工程管理维护资金由乡镇、行政村、供水管理小组、用水户分级筹措的原则,制定维修养护资金筹措方法,合理确定水价,足额收缴水费,建立完善的水费收缴机制及资金的使用管理办法,确保维修养护资金到位,工程能够及时维修,正常发挥效益。建立管护激励机制,落实以乡镇为单元的农村供水工程财政补助资金,发挥“济困”和“激励”作用。对自然地理条件复杂、水资源条件较差,远距离引调水、高扬程输配水、净化处理工艺复杂的“特殊工程”以及贫困户、五保户等低收入的“特殊群体”,给予财政支持,促进城乡供水服务均等化,维持农村供水工程正常运行,保障农村居民基本用水需求。对于水费收入不能覆盖供水成本的工程,落实财政足额补齐,兜住底线。同时要建立补助资金与农村供水工程水费收缴和管护机制创新的挂钩激励机制,对于不收水费的工程,原则上不得再安排使用上级补助农村供水工程的维修养护资金。
三、关于“明晰产权,创新模式,积极构建农田水利工程建管并重、用护结合的长效机制。”审议意见的落实情况
一是建立工程监管体系。实行项目主管领导及技术负责人定期和不定期巡查制,通过召开现场观摩会、促进会、分析会等,落实工程安全、进度、质量。加强项目建设单位、监理单位、和相关职能部门沟通协调,严禁超规模、超标准、超概算现象的发生;落实质量保证措施,加大工程质量责任追究力度和处罚力度,稳步推进项目建设。
二是加强工程运行管理。对不同类型的工程,确定不同的管理模式,制定相应操作性强的管理措施,在保本微利的前提下,适当提取维修、折旧费用,定期收取水费,实行专户储存,专帐管理,专款专用,使工程达到以水养水、良性运行;积极推行“量、价、费”三公开,使农民用上放心水、明白水、幸福水。
三是建立用护长效机制。以饮水安全工程管理为重点,建立台账。以行政村为单位,按照基本情况、工程概况、管理状况、运行状况逐类分项,将工程数据全部进行归纳整理,整理编辑农村饮水安全手册,装订印刷成册,分发到相关人员手中,做到胸中有数。加强管护。以水费征收为手段,落实管理人员补助、筹集维修养护资金,确保工程正常持续运行。今年我们狠抓了水费征收,对落实水管员、按时收取水费的行政村,在项目安排、工程维修等方面予以倾斜,目前水费征收率已达96%,有力地提升了管理水平。加强水质检测。建立水质化验室,配置了专门检测人员及快检设备,按照水质检测指标及频次要求,联合市疾控中心对全市366个村的供水工程进行了水质检测,完成季度水质检测和日常水质检测任务,确保水质安全。加大资金倾斜力度。将山区村基础薄弱列入重点解决问题,加大对南部山区零散户、偏远户的资金倾斜力度,积极向上争取各级各口的项目资金,优先对其实施饮水安全维修养护和巩固提升工程。
四是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以卫家磨灌区和窄口灌区的农业水价改革项目为依托,深入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强化用水过程管理,提高农业生产水资源利用系数。推进简政放权,在资金投入、用水合作组织建设、工程用地、末级渠(管)系产权移交、材料供应及计量设施和水价核定等方面提供保障。减少行政手续审批环节,足额配套资金,兑现投劳折资;依法收费,实现计量收费到户;核定批复终端水价;协调土地,保证渠道(管道)施工顺利进行。实行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根据水权分配计划,核定农业用水总量,明确用水总量上限;按照耕地面积将用水总量分配至用水组织,确定农业水权。根据灌区作物种植结构制定灌溉制度,实现灌溉用水定额管理。全面实行终端计量供水,推广节水措施,针对田间末级渠系状况,修复维护项目区的田间泵站工程和渠(管)系工程,在泵站提水干(渠)管进口和支(渠)管进口设置量水堰或水表实现田间灌溉计量。积极推广喷灌、滴灌、穴灌等高效节水灌溉和水肥、水药一体化技术,开展技术培训。建立健全水价形成机制,推行差别水价,根据工程水费和管护运行费用核算供水成本,联合物价部门制定农业用水价格。根据作物种类,实行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分类价格政策。在定额管理基础上,推行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建立农业节水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机制,从落实补贴渠道、明确补贴对象、制定补贴标准和确定补贴方式,建立农业节水精准补贴机制。探索利用超定额累进加价、高附加值作物和财政的多渠道筹集节水奖励基金,建立节水奖励机制,对采取喷灌、滴灌的高效节水灌溉和水肥、水药一体化技术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给予奖励。。
四、关于“整合职能,健全制度,全面提高基层水利服务能力”审议意见的落实情况
一是整合全市农田水利相关行业机构力量,充分发挥农业水土资源优势。借鉴王牌智库关于解决多头管水问题的建议,基于现状,由农业农村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制定统一的农田水利管理制度,建立农田灌溉水管单位联席会议制度,逐步解决多头管水、政出多门、职能交叉等问题,统筹协调各涉农单位及住建、环保、城投等与农田水利相关市直部门的人员、技术和项目资金,发挥整合效益。
二是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水利人才队伍建设。农村工作实践证明,素质高、眼界宽、思路长远的村班子,谋划农田水利项目科学,项目争取积极,建设质量高,运行管理好。我们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为抓手,充分调动村班子特别是支部书记、能人大户等领头人兴水治水的积极性。同时采用政策补贴、购买社会服务、合同制雇佣等方式,配强配齐乡镇水务技术人员,留住乡村水管人员,用好管好基层水利设施。
截至2020年底,全国公共机构总量158.56万家,用能人数约4.97亿人(包括公共机构自有人员及接受公共服务人员),建筑面积约82.73亿平方米,能源消费总量1.63亿吨标准煤,约占全社会能源消费总量的3.29%;用水总量106.97亿立方米,约占全社会生活用水总量的12.39%。目前,我国公共机构办公条件舒适性还远不如发达国家,如果办公条件要达到同样的舒适程度,我国公共机构单位建筑面积能耗会要增长2至3倍,公共机构节约能源资源空间巨大。由于全国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公共机构点多线长面广、基础条件各不相同,在节能工作中投入的财政资金也存在一定差异。“十三五”时期公共机构累计投入财政资金开展节能改造资金总量为145亿元,平均每个单位不到1万元。“十三五”期间,公共机构应用市场化机制不够,全国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仅为2570个。公共机构节能是全社会节能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工业节能、建筑节能、交通节能领域相比,公共机构具有便于集中管理、执行力强的优势,对全社会有着示范作用。公共机构节能应用市场机制可为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提供巨大的市场需求,并推动合同能源管理等市场化机制在全社会的推广应用。
公共机构用能管理社会化进展情况
公共机构节能市场化主要包括合同能源管理、合同节水管理、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等方式。其中,合同能源管理机制是应用中最主要的方式,公共机构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较多采用节能效益分享型、节能量保证型、能源费用托管型的模式。合同节水管理借鉴了合同能源管理机制,是一种用于节水改造的新型市场化商业模式。在公共服务的供给过程中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有助于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实现公共服务提供的竞争性与私营化。国管局积极推进公共机构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机制实施节能改造,在《“十四五”公共机构节约能源资源工作规划》中明确要求公共机构推行合同能源、合同节水管理等市场化机制。同时,将合同能源管理推行情况纳入节能工作考核和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节约型机关创建,在全国12个省(区、市)29个市(县、区)开展集中统一组织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试点,取得良好效果。组织编制《公共机构绿色节能节水技术集》,推动合同能源管理新技术、新产品。各地方也开展合同能源管理创建工作,深圳市率先出台了《深圳市公共机构合同能源管理实施方案(试行)》;上海市、江苏省、广州市等地方政府进一步明确了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费用和成本结余核算办法;重庆市政府创新商业模式,在项目采购阶段采用项目打包进行招标,并设立“建筑节能产业基金”。
存在的主要问题
部分公共机构对节能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节能意识淡薄,缺乏常态化、制度化的节能工作机制,对合同能源管理机制不了解、不重视。有的地区公共机构节能管理体系不够健全,在机构改革中行政职能不断弱化,节能工作缺乏获得感,节能压力传导机制不够顺畅。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主动实施节能措施的内生动力不足。在现有公共机构能源资源费用财政预算制度下,如果减少能源资源消耗,可能会减少下一年的能源资源费用预算,缺乏节约能源资源的动力。此外,公共机构属于国有资产,实施节能改造项目可能涉及国有资产处理,为了规避不必要的管理风险,往往选择保持管理现状,不会主动实施节能措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规模小、散,节能服务公司融资困难。一方面,公共机构合同能源管理项目通常规模较小、较散,难以形成规模效益。节能服务公司需要提前垫付大量项目资金,大大增加了节能服务公司的融资压力。另一方面公共机构领域从事节能服务的公司大部分为中小企业,企业自有资金规模有限,从商业银行贷款又难以提供足额的担保抵押物,导致融资困难。节能服务公司资质水平参差不齐。一些资质较差、技术管理水平不达标的企业往往能通过低价竞争手段抢下项目,而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因缺乏足够的风险控制能力导致项目失败或成本增加。公共机构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费用和成本节余预算规则缺乏明确、细化的说明,尤其是对于节能改造后能耗下降了,项目合同期内的预算是否会消减,尚无明确的解释。能源费用列支分散,缺乏统一归口管理。目前公共机构的能耗费用在会计账目中未能单独列支或独立体现,且列支存在相互交叉,按照“实报实销”方式结算,难以体验到用能管理的资金压力。项目审批流程复杂,严重影响项目进度。传统的工程项目审批流程比较复杂,需要经过项目立项审批、可形性研究审批、项目概算审批、投资计划审批等环节,迟滞节能改造项目的进度,也增加了项目的时间成本。项目招投标流程不清晰,政府采购管理存在制约。由于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支付方式特殊、项目周期长(大多数超过政府采购项目周期3年要求)等因素,通常的采购评标方法不能直接适用。对招标文件编制、综合方案评定涉及项目投资、施工管理等内容,还缺乏明确的制度安排。技术产品缺乏相关标准规范,用能单位对服务水平有质疑。缺乏不同气候区、不同建筑类型、不同用途的公共机构能源消耗定额标准,不利于公共机构用能管理和评价。缺乏市场普遍认可的第三方节能效益评价机构,也没有对节能效果进行评价的行业标准,这对公共机构支付费用的多少产生不确定性,财政性资金使用难以得到合理保证。
12020 年高校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压力
2020 年我省高校毕业生数量约为40.9 万人,再创历史新高。在就业空间压缩和经济下行的双重压力下,就业形势更加严峻。通过对省内部分高校的调研,截至到2020 年6 月,已签订就业协议或初步达成就业意向的毕业生比例不足65%,低于往届,2020 年9 月后,随着各类招聘工作的陆续开展,就业形势得以缓解。其就业压力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1 经济下行持续影响就业
2019 年河北省GDP总量为35104.5 亿元,排名全国13 ,首次被挤出前十,经济下行压力明显。说明河北省仍处于经济转型期和蓄势期,与京津及东南沿海城市相比,就业渠道不宽。人才培养是一个相对滞后的过程,省内各高校与新经济模式的对接还需要一个磨合期,短期内还不能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增长与人才规模的匹配。
1.2 经济波动对就业造成消极影响
2020 年河北省受国内外经济波动的影响很严重,对大学生就业造成了消极影响。一是企业招聘岗位减少,导致很多已签订就业协议或达成就业意向的毕业生未能及时就业;二是校园招聘工作延迟,线上招聘还不成熟,难以达到线下招聘的效果;三是很多毕业生推迟了出国留学计划,加入到国内的求职队伍中;四是各地机关、事业单位招聘都延期举行,一定程度上造成就业的拥堵;五是由于就业市场供大于求,很多企业提高了人才门槛,一般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变得更窄。1.3 产业布局调整长期影响就业2020 年,全球经济造成了巨大冲击,失业成为世界性的焦点问题,在此背景下,贸易保护主义对经济全球化的阻力持续加大,国家间、区域间的人才流动受到一定制约。国外就业市场萎缩,造成产业布局的调整和大量人才回流,对新毕业大学生就业造成一定的冲击。
2 新时期河北省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十三五”期间,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全力以赴保障就业形势的稳定。突出高校毕业生这个重点,落实创业社保、创业担保贷款等补贴政策,支持鼓励毕业生多渠道就业、到基层就业。通过政策落实,河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成绩显著,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稳住了大学生就业的基本盘。为“十四五”时期就业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为了准确掌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课题组立足衡水学院及周边地区的高校,利用网络平台开展抽样调查,深入了解应届毕业生就业意向及现状。从就业意向来看,想要参加机关事业单位招聘的占到47.7%,想要到企业工作的占32.6%,想要推迟就业继续深造的占16.1%,想要自主创业的占3.6%;从就业地选择来看,想要到一线城市就业的占24%,到省内各市的占57%,到县乡基层的占15%,到国外留学就业的占4%;从对就业前景观望态度上看,认为就业受到影响,年内就业困难的超过80%。通过问卷调查,展示出2020 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几个趋势:(1 )整体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今年的高校毕业生面临竞争人数增加和就业岗位萎缩的双重压力,迫使一些毕业生不得不放低就业姿态,重新调整职业规划,很多学生准备通过继续深造,避开就业高峰。2020 年有可能会有一定体量的毕业生“库存”,对今后数年的就业岗位形成冲击。(2 )就业方向正在发生变化。我国经济模式正在由出口拉动转向内需驱动,受贸易摩擦影响,有意愿出国或到外资企业就业的毕业生数量在相应减少。同时,由于二、三产业受经济波动影响较大,相对稳定的机关事业单位成为毕业生就业的主要目标。(3 )京津冀协同发展促进我省就业模式转变。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实施已经5 年多,三地间形成了良性有序的人才交流态势。党的十以来,河北省经济转型升级成效显著,高质量发展态势良好,承载就业能力不断提升。2020 年上半年,尽管受到一定影响,河北省GDP名义增速依然上涨0.42%,体现了积极向上的经济发展势头及较强的风险承受能力。更多高校毕业生选择留在省内就业建设家乡,体现了经济转型对就业质量的驱动效应。(4 )积极的人才政策为大学生扎根河北创造了条件。近年来,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惠及人才的政策,主动为各类人才创造就业机会,服务毕业生就业。通过“人才绿卡”、定向选调生等政策的实施,提升了清北以及海内外名校的各类英才入冀的数量,为稳定毕业生就业、巩固壮大人才队伍做了制度上的安排。
3 应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策略
积极应对经济下行影响,保障大学生就业,要从以下两个思路去探究。一是正视机遇与挑战,短期内挑战大于机遇,需要积极应对就业岗位减少、就业结构调整的困难,解决就业的燃眉之急;二是做好对就业形势转变的应对,立足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建立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为今后一段时期的就业布局展开前瞻性谋划,筑牢高校毕业生就业基础。
3.1 深化产业的转型升级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
就业是民生之本,扩大和稳定就业的根本在于产业发展,发展是稳定就业的决定性力量。“十四五”期间是我省经济实现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经济模式转型提升,经济新业态不断成熟,才能为解决就业问题提供新的方案,拓宽就业渠道。河北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规划上重要的一极,中央赋予了河北每个城市不同的功能定位,各个地区区域资源禀赋优异。以城市集群带动产业集群,以功能定位定义职业方向,必然会极大增强区域对人才的吸引力,有效促进大学生就业。
3.2 深挖第三产业的就业潜能
从就业方向来看,第三产业已成为吸纳就业的最大产业,非公有制经济成为城镇劳动力就业的主要渠道,对就业的贡献率接近50%。党的十以来,突出以发展服务业和创业带动就业为重点的一系列政策的实施,极大地带动了城镇新增就业规模,特别是为大学生就业注入了新的活力。随着河北省新一轮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总量去产能向结构性优产能转变,未来河北省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也是要由规模化向细分化、多样化、个性化转变,中小企业、民营企业、高科技企业会承担更多的就业责任,成为河北省就业最大的“蓄水池”。但中小企业承担风险能力较差,生命周期不稳定,需要政府予以更多关注和支持。今年中小企业受波动较大,对于民企就业和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冲击最为直接。各级政府为了帮扶民营企业恢复生产,稳定就业,制定了一些援企稳岗、减费降税、贷款资金支持的政策,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企业降低了成本,维持就业岗位的稳定。但决定中小企业长远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市场和人才,各级政府应该立足经济转型的历史契机,采取更积极的政策措施,为企业扩大产品市场,特别是注重内需市场的开发,培养引进更适合河北省经济发展模式的高精尖人才,不断提升经济活力,为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政策支撑。
3.3 新的就业模式催发新的就业机会
2020 年以来,国家发改委提出要大力发展共享经济,支持“宅经济”等新业态,引导生产制造企业和小微企业发展“云服务”,鼓励发展共享员工能新的就业模式。一方面是积极应对各种不利影响,开辟新的就业模式,另一方面是主动适应产业数字化转型的要求,充分发挥数字经济的功能。这些新型职业形态具有门槛低、成本小、技术含量高、市场面宽等特点,适合年青人的特点。鼓励毕业生在新型岗位就业创业,不仅可以拓宽就业面,缓解的就业压力,还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对接。
3.4 规范化网络招聘平台
当前,线上招聘已成为一种新常态,尽管还有一些功能上的不完备,但其高效便捷的特点,得到了大多数企业和求职者的认可,或将成为未来人力资源市场的主要形态。2020 年上半年,通过河北省毕业生就业市场网络招聘会、河北省春季大型网络招聘会及各地市春季网络招聘会、“毕业生云就业”等专项活动,全省累计举办网络招聘854 场,达成就业意向的有15 万人,成为特殊时期推动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平台,成效显著。大力发展并规范网络招聘平台,着力点在三个方面:一是优化服务流程,便捷服务手段,不断提升信息匹配的精确度;二是丰富服务方式,完善服务功能,开发网上面试、签约、报到等多种功能;三是完善制度,建立诚信约束机制,避免违约、欺诈等违法违规行为。
3.5 积极转变就业观念
大学生就业难,除了经济下行压力和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等因素,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大学生角色的转换还不到位,就业观念还不成熟。2020 年是“非常规”就业的一年,但大多数学生的就业之路绝非一片黑暗,而是曲折中蕴含着希望,甚至机会大于挑战。毕业生对于当前就业形势,应有积极的心态和充分的准备,合理规划自身的职业生涯,正确处理就业与择业的关系。利用就业的空挡期,不断积累知识,主动适应社会,扩大就业能力的边界。充分利用政策优势和改革红利,把就业眼光投向一线岗位、基层岗位、小微企业,更多地尝试灵活就业和自主创业,在就业中磨练本领,快速适应社会。
3.6 精准开展就业帮扶
一是要建立科学的就业创业指导培训体系。信息化社会对于人才的职业适应能力提出了更高、更具体的要求,而每个毕业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规划都不同,需要提供更加规范化、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服务。二是用足用好就业帮扶政策。面对就业难题,各级政府、高校应积极应对,为企业纾难解困,与企业和毕业生齐心协力,共渡难关。不断完善落实各项就业帮扶政策,将暂时应对就业困难的举措,转化成稳定大学生就业的长效机制,实现更高质量、更充分的就业。
[参考文献]
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视察重要讲话精神,坚决落实中央和省委、市委、县委决策部署,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树牢“项目为王”理念。坚持以“三改四争创一流”为主题,以项目建设大会战为主线,以“四个赋能”为主动力,以“三县四区”为主战场,以“四个倍增”为总目标,加快打造“六个地”。坚持以生态+大健康为方向,走“专精特新”之路,持续打好“产业招商升级战”,着力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成长性好、爆发力强的“链主”企业和“小巨人”“独角兽”“瞪羚”企业,构建以文旅商贸、生物医药、绿色食品、竹精深加工、电子信息为特色的产业体系,确保“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以建设多彩多艺新的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二、目标任务
(一)聚焦三大指标
实际利用外资总额完成3000万美元,其中现汇进资550万美元,现汇增幅13.32%。利用省外2000万元以上项目资金(简称:利用省外项目资金,下同)总额完成21.27亿元;增幅8.7%。对外贸易实现量稳质升,确保进出口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二)项目提质增速
新签约项目30个以上,新引进外资企业2个,新引进生产型出口企业3个,亿元以上项目20个以上;其中央(国)企、民营100强企业1个,“5020”项目1个。入统项目投资总额达到26亿元;入统亿元以上项目10个,其中2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1个。强力推进“9865”项目落地计划,即2020年新引进的项目开工率和投产率分别达到90%和60%以上,2021年新引进的项目开工率和投产率分别达到80%和50%以上。
(三)重点产业集聚发展
全县围绕文旅商贸、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绿色食品、竹精深加工五大重点产业,打造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县域产业经济,各重点产业链招商小分队、乡镇围绕我县重点产业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加快推动我县重点产业集聚度达到50%以上。
三、产业重点方向
(一)文旅商贸
1.重点区域:
2.重点领域:①全国知名的文旅企业;②知名休闲度假、康养企业;③全国知名的品牌酒店、民宿企业;④业内有影响力的商贸综合体等企业。
(二)生物医药
1.重点区域:
2.重点领域:①全国知名的生物提取、超临界萃取、生物转化、合成企业;②知名医疗器械、装备(包装、设备制造)生产企业;③知名中药饮片、中成药等企业;④黄精等中药材精深加工全国龙头企业。
(三)电子信息
1.重点区域:
2.重点领域:①全国知名的电力电子器件、光电子器件、敏感元器件及传感器、电路板生产企业;②知名汽车电子器件、通讯设备器件、计算机器件等生产企业;③知名集成电路设计及球栅阵列封装、插针网格阵列封装、芯片规模封装、多芯片封装等先进封装与测试企业;④知名中高端触摸屏及显示屏应用企业。
(四)绿色食品
1.重点区域:
2.重点领域:①全国知名的黄精、竹笋、茶叶、蜂蜜、富硒食品等精深加工企业;②知名畜禽肉制品、蛋制品生产企业;③知名菌类生产加工等企业。
(五)竹精深加工
1.重点区域:
2.重点领域:①全国知名的竹精深加工企业;②全国知名的竹产品销售研发及设计企业。
四、创新招商方式
(一)开展“不见面”招商。要积极开展“不见面”招商,引入“互联网+”概念,使“互联网+传统招商引资方式”深度融合,通过网上洽谈、视频签约等方式将项目洽谈“面对面”变“线连线”,全面提升招商引资效能。
(二)着力以商招商。提升服务企业水平,加快项目建设速度。利用落地企业的示范效应,促使更多企业认可投资环境;利用产业集群的吸附效应,吸引相同产业企业集聚发展;利用龙头企业的带动效应,引导产业上下游企业和配套企业落地。
(三)推进驻外招商。要强化驻外机构招商,发挥旅游北京营销中心、驻深圳台州等地的招才引智工作站信息渠道广、驻地情况熟的优势,收集项目投资信息,积极上门拜访对接企业,引导企业来铜考察。
(四)深化中介招商。在上海、深圳等地委托专业机构开展专业招商,有效规避前期寻找项目、考察项目、协商联络等繁杂的程序,拓展招商空间,破解招商瓶颈,大幅提升招商引资的精准度和成功率。
(五)强化活动招商。一是积极参加国家、省、市重大招商活动,主动对接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地区,积极承接长株潭城市群优质产业转移,瞄准重点产业龙头企业精准招商。二是精心举办特色活动,选择具有区域特点和产业特色的城市举办招商推介会、产业对接会和外贸企业招商会等,加快引进重点产业企业和生产型出口企业。
(六)加强平台招商。一是加强园区招商。将工业园区作为项目建设主战场,重点打造食品产业园、茶文化产业园、竹精深加工产业园、电子信息产业园四个“园中园”,加快建设标准化厂房,大力推进扩区调区和“腾笼换鸟”,加快补齐园区配套设施滞后等短板,完善园区公共服务设施体系。二是加强飞地经济招商。贯彻新发展理念、突破空间局限和资源要素制约,每年在经开区、丰城高新区等地至少引进1个亿元以上“飞地经济”项目,实现资源互补、利益共享。
五、工作要求
(一)招商信息及项目认定程序
1.全县所有项目招商信息实行“首报认定制”,同时将信息报告给产业招商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经组长认定后才能确定为有效信息(具体见附件2)。2.所有项目的洽谈、合同签订等工作需向县产业招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报备(含农业、文旅、总部经济项目),经产业招商领导小组认定后,项目按程序准入。原则上乡镇工业项目全部入园,确需落户乡镇的,需报产业招商工作领导小组审定后,并参照入园政策方可办理相关手续。
(二)组建重点产业链招商小分队
按照“一个重点产业组建一支招商小分队”原则,组建文旅商贸、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绿色食品、竹精深加工、工业园主战场六支招商小分队,由县领导担任产业链招商牵头领导,分别负责各产业链的招商引资工作,制订招商工作方案(牵头领导同时兼任招商小分队队长,从县四套班子中选任有相关工作经验的班子成员担任副队长,牵头部门和小分队成员由牵头领导从县直部门中选定和挑选,每个县直部门只能加入1支招商小分队,具体重点产业链招商小分队组成名单见附件3)。
(三)完善考核激励机制
对乡镇引进落户到工业园区的项目,乡镇与工业园地方实际可得税收分成比例为每年7:3。县直部门引进落户到工业园区的项目,县直部门与工业园地方实际可得税收分成比例为每年1:9,但对单个项目每年最高奖励不超过100万元。同时为进一步强化干部政治关心,积极向县委推荐使用优秀招商干部,完成任务的重点产业链及乡镇可以优先向县委推荐干部。
(四)全面落实奖励政策
1.各乡镇开展“比项目引进增量,比项目入统增速,比有效信息增效”的竞赛活动。按照一类、二类划分乡镇,对乡镇项目引进、项目入统和有效信息等三项主要指标进行分类考核。在完成目标任务的基础上,一类乡镇评选2个先进单位,奖励10万元;二类乡镇评选1个先进单位,奖励10万元。每类别中第一名授予“骏马奖”,未完成目标任务且排名最末位的授予“蜗牛奖”,并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约谈获得“蜗牛奖”单位的主要领导。获得“骏马奖”的单位在年终绩效考核中建议列为优秀,未完成目标任务的单位在年终绩效考核中取消评先评优资格。2.县重点产业链招商小分队的考核,以考核组成单位的部门为主,按照项目引进、项目入统和有效信息等指标进行考核,所有部门得分相加为产业链招商小分队得分;在完成目标任务的基础上,各产业链招商小分队在组成单位里评选1个先进单位,奖励10万元,同时在年终绩效考核中建议列为优秀。未完成目标任务且在重点产业链招商小分队排名后两位的单位在年终绩效考核中取消评先评优资格。3.设立招商引资先进个人奖,评出10名招商引资先进个人,对获得“先进个人”,由县委、县政府给予及时奖励。
(五)强化考核惩处力度
实行“一周一调度,一月一通报,年中一述职,年底交总账”。由县产业招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每周调度各乡镇和重点产业链小分队的招商引资工作进展情况,每个月通报一次情况。年中县产业招商工作领导小组牵头进行考核,对7月20日前未完成过半目标任务的所有招商单位,督促主要负责人将主要精力放在招商工作上,直至完成时序进度为止,同时排名后三位的县直部门和末位的乡镇,其负责人在县电视台作公开表态发言。对年终考评未完成目标任务的单位且排名后三位的县直部门和末位的乡镇,对其单位干部提拔或进一步使用从严把关,同时对单位主要负责人及单位分管领导给予组织处理。
(六)重奖外资、出口、现汇进资及重大项目活动
1.外资、出口奖励:鼓励利用外资和出口创汇,每利用外资1美元,县财政奖励商务主管部门0.003元;每出口1美元〔以海关(保税区)、上级商务部门、港口统计为准〕,县财政补贴企业按铜府办字〔2019〕50号文件执行,奖励商务主管部门0.003元。
2.现汇突出贡献:当年实现一次性现汇进资600万美元以上,且现汇进资总额居全县第一名的乡镇及部门单位,授予现汇突出贡献奖并奖励15万元。
3.重大项目奖励:凡引进“5020”项目经省商务厅认定并入统的工业项目,且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额达到投资总额的20%以上,给予项目中介机构(人)一次性奖励,投资总额20亿元以上项目奖励10万元,每增加10亿元投资额,增加奖励5万元,最高奖励50万元。凡引进外资工业项目并当年实现现汇100万美元的项目,由县财政奖励引资单位5万元,每增加100万美元,再奖励2万元,最高奖励25万元。
(七)落实经费保障
每个重点产业链招商小分队安排专项招商经费20万元,安排全年招商引资工作经费200万元。各乡镇也要安排好招商工作经费,有力保障项目引进和推进服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各地各部门要提高认识,服从大局,克服困难,安排责任感和事业心强的人员充实到招商引资一线,稳步推进招商引资各项工作,确保完成全年工作目标。
(八)奖金分配和责任金缴退机制
按照省、市有关及时奖励规定,制订招商引资项目考核激励办法,对招商引资有功人员实行经济奖励与政治关心的激励机制,按照“谁担责、谁获益,谁有功、谁获奖”的原则分配奖金。乡镇及县直部门所获奖金由各单位主要负责同志自行确定先进个人奖励方案。各考核单位与县产业招商工作领导小组签订招商引资工作责任状,实行招商引资工作责任金制度,责任金必须个人缴钠,不准单位垫付。每个重点产业链招商小分队队长缴纳1500元责任金,其他县领导缴纳1000元责任金,成员单位、乡镇的班子成员分别缴纳1000元责任金。各单位统一收齐责任金后,集中缴纳至县财政局,按照年终考评结果确定是否退还。重点产业链招商小分队、乡镇必须完成项目引进和入统项目个数,责任金才予以退还,未完成则不予退还,上缴县财政冲抵招商引资奖金支出。
(九)工作纪律
要严格遵守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省、市、县相关要求,商务接待做到务实高效、厉行节约,商务接待标准严格按照《关于进一步规范机关商务接待管理办法的通知》(铜商字〔2021〕10号)的文件规定执行。外出招商、推介和县内接待活动全程要严格遵守中央、省、市、县关于疫情防控的最新安排部署,实时关注全国疫情动态,遵守防控工作具体规定,落实防控措施,确保外出人员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六、组织分工
成立县产业招商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如下:
1.加强理论学习。通过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政策宣讲、学习培训等多种形式原原本本学习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深刻领会其中的精神实质和时代意义,坚持以上率下、联系实际学,真正把学习当做工作开展的第一道工序贯穿到脱贫攻坚工作全过程和各方面。
2.指导工作落实。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全面排查解决存在的问题,实现剩余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加快推进脱贫攻坚“十大工程”,坚持不懈抓好各项政策和措施落实,加强动态监测管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采取差异化帮扶措施,努力降低肺炎疫情对脱贫攻坚工作影响,确保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全面完成,确保全市人民同步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二、全面完成年度脱贫目标任务
3.完成剩余人口脱贫。聚焦613户1645名剩余人口脱贫,摸清底数,对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和部分丧失劳动能力且无法依靠产业就业帮扶脱贫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及时给予低保兜底保障,全面解决“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问题,确保小康路上不落一户、不少一人。
4.继续坚持“四个不摘”。坚持摘帽不摘责任、不摘政策、不摘帮扶、不摘监管,切实防松劲、防懈怠。持续强化扶贫对象和扶贫项目库动态管理,全面加强扶贫项目资金和扶贫资产管理,实施精准施策,开展精准帮扶,切实做到精力不散、靶心不变、力度不减。
5.防范返贫和新增贫困。进一步巩固60个贫困村出列成果,确保87135名已脱贫人口稳定脱贫不返贫。对前期摸底的1373名脱贫监测户和3184名边缘户,及时提供精细帮扶,防范返贫和新增贫困。继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大对非贫困村和边缘户支持力度。探索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
6.努力降低疫情对脱贫攻坚的影响。积极开展肺炎疫情防控,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工作。充分发挥驻村工作队和帮扶干部作用,开展宣传引导、生产指导、帮扶督导和民意疏导工作,摸清底数,分类开展精准帮扶,解决好贫困群众外出务工、生产发展和产品积压、扶贫项目复产复工等问题,切实将疫情对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影响因素降到最低。
三、全面解决“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问题
7.深入开展脱贫攻坚“回头看”工作。开展脱贫攻坚问题排查,围绕实现“三保障”、落实“三精准”、抓好“三落实”,重点围绕脱贫结果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调查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及安全饮水实现情况、获得帮扶情况、参与脱贫攻坚项目情况等,全面排查2014年建档立卡以来脱贫攻坚工作中存在的各类问题,在6月底之前切实整改到位。
8.开展“动态清零”工作。狠抓义务教育“控辍保学”工作,确保建档立卡贫困学生资助“应补尽补”。全面落实贫困人口“三保障一兜底一补充”综合医保政策,降低因病致贫返贫风险。完善农村危房改造常态化机制,实行“应改尽改”。全面完成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因地制宜加强农村供水工程建设、改造和建后管养。3月底前完成“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再排查工作,建立问题台账,全力补缺补差。6月底前,全面解决影响“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新增问题。
四、坚决攻克深度贫困堡垒
9.打好深度贫困歼灭战。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目标,继续对8个深度贫困村在政策、资金上予以重点倾斜,统筹各类资源、加大支持力度。加大对贫困老年人、重病患者、重度残疾人等特殊贫困人口的兜底保障力度,全面落实低保、医保、养老保险、特困人员救助供养、临时救助等综合社会保障政策。
10.开展脱贫攻坚挂牌督战。对剩余贫困人口较多的5个乡镇及贫困发生率超过全市平均水平1倍以上的14个村进行挂牌督战,督促脱贫攻坚各项工作落实,帮助解决问题。对“三保障”和饮水安全突出问题动态清零、扶贫小额信贷清收等重点工作挂牌督战,及时掌握工作进展,研判形势,协调相关部门加大工作指导,及时解决制约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突出问题。
五、精准落实帮扶举措
11.持续加大产业扶贫力度。继续深化“四带一自”“三有一网”扶贫模式,巩固产业扶贫成果。结合疫情防治工作,推动各乡镇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完善带贫机制。大力解决产业扶贫中出现的滞销等各类影响稳定脱贫的问题。加强村级光伏扶贫电站运维管理,确保村集体光伏扶贫电站收益在扣除土地租金、运维费用等必要支出后80%用于贫困人口,支持鼓励贫困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继续实施电商扶贫和旅游扶贫。
12.持续推进就业扶贫。继续深化“三业一岗”就业扶贫模式,扎实推进就业扶贫工程,降低疫情对贫困户家庭工资性收入的影响。加大就业帮扶工作力度,巩固就业扶贫成果。加强扶贫车间建设,提升带贫能力,给贫困家庭劳动力提供更多就业机会。优先使用贫困家庭劳动力,促进贫困地区劳动力稳定就业。开发并规范管理扶贫公益性岗位。
13.做好扶贫小额信贷工作。坚持户贷户用户还原则,对贫困群众因疫情影响的春季生产和后期恢复生产资金需求,做到“能贷尽贷”,适当延长受疫情影响还款困难贫困户的还款期限。加大“户贷企用”清收力度,做好实时跟踪监测,继续执行提醒、通报、预警、约谈、司法到期回收等机制,确保完成3.66亿元到期贷款回收任务,强化扶贫小额信贷逾期风险防范。
14.加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多措并举、综合施策的原则,深入实施产业带动、就业扶持、“两基”提升、社区融入“四大工程”,增强搬迁贫困群众稳定脱贫和自我发展能力,努力实现“搬得出、稳得住、有事做、能致富”目标。
15.扎实推进资产收益扶贫。结合农村“三变”改革和“四带一自”产业扶贫模式,协调相关部门有序推进资产收益扶贫项目实施。折股量化和收益分配向弱劳动能力和无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倾斜。指导乡镇、村结合实际,创新利益联结机制,提高财政扶贫资金使用效益,确保带动贫困户增收。
16.深入实施消费扶贫。以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试点先行县为契机,以消费扶贫为抓手,以拓展贫困户增收为目的,积极创新扶贫方式。持续推进贫困地区农产品进高校、进企业、进园区、进社区、进商超、进电商、进电视、进深加工“八进”行动,拓宽贫困地区农产品流通和销售渠道,多措并举解决好产业扶贫中的“卖难”问题。积极争取各级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和民营企业、公民个人等参与消费扶贫。
六、加快补齐脱贫攻坚短板弱项
17.扎实补齐基础设施建设短板。大力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完成300公里农村公路扩面延伸工程计划任务。继续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确保剩余贫困人口饮水安全“不落一人”。持续加大农村电网建设,有效解决农村电网“卡脖子”问题。重点做好水电供区电网改造,提升农村电网基础设施条件。推动光纤网络向自然村延伸,夯实农村信息基础设施。
18.扎实补齐基层基本公共服务短板。着力做好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作。以疫情防治为切入点,加强基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改善乡村两级医疗卫生服务设施条件,加强基层医疗技术人员队伍建设。扩大乡村文化惠民工程覆盖面。加快养老服务机构建设。加快市残疾人康复托养服务机构建设,扎实推进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行动。
19.扎实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短板。持续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大革命”和“三大行动”。加快推进农村改厕问题排查整改。加强宣传教育,广泛开展以“五清一改”和“四净两规范”为主要内容的村庄清洁行动,着力改善村容村貌。启动实施2020年度省市中心村规划建设,继续抓好美丽乡村示范村和重点示范村创建。
七、提升脱贫攻坚管理水平
20.持续深化综合问题整改。继续推行“清单管理、专班督战、四季攻势、闭环调度”工作机制,统筹推进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回头看”、国家和省脱贫攻坚成效考核及扶贫资金专项审计反馈的各类问题整改,扎实开展“重精准、补短板、促攻坚”专项整改行动,坚持全面排查、一体整改、一体推进,以问题整改促进脱贫攻坚提质增效。
21.继续完善建档立卡工作。按照省扶贫办统一部署安排,及时开展扶贫开发信息系统清洗工作。强化建档立卡动态调整机制,完善信息服务功能,加强数据比对与分析。开展数据摸排,提高数据质量,切实做到账账相符、账实相符。完善贫困人口统计监测体系,做好贫困监测和建档立卡两套数据的衔接。
22.加大扶贫资金监管力度。充分运用扶贫资金动态监控系统,全面掌握资金安排、拨付、支付进度。全面实施扶贫资金绩效管理,压实资金使用部门和单位绩效主体责任。进一步规范扶贫资金公开公示制度,自觉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积极配合纪委监委、审计等部门深入开展扶贫领域监督检查工作,多措并举推动扶贫资金使用的安全性和规范性。
23.强化扶贫项目规范管理。完善脱贫攻坚项目库建设,围绕“补短板、强基础”,加大对产业就业补贴、保障贫困群众基本生活、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的项目支持力度。进一步规范扶贫项目公开公示制度,加快扶贫项目实施进度。全面落实扶贫项目运维管护机制,完善扶贫资产登记制度,突出项目后期管护,确保持续发挥扶贫功效。
24.扎实开展普查试点和全面普查工作。积极开展全省脱贫攻坚普查试点工作,对先行试点的3个乡镇6个村加强指导,及时总结经验,为完善省普查方案提出建议。认真细致做好全市普查工作,摸清贫困现状,精准掌握直接影响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实现的问题,研究提出解决措施,确保高质量通过国家全面普查。
八、加大精准帮扶工作力度
25.做好精准帮扶工作。加强对驻村工作队的指导、培训和管理力度。继续做好单位包村、干部包户工作。防疫期间,帮扶责任人要适时通过电话、短信、微信和入户走访等方式开展精准帮扶,因村因户因人制定并落实好“一村一计划、一户一方案、一人一措施”。扎实做好县域结对帮扶,进一步加强与贵池区和桐城市对接合作,推动结对帮扶各项措施落地生根。深入开展“百企帮百村”精准扶贫行动,组织开展“10.17”扶贫日系列活动,继续发挥“中国社会扶贫网”平台作用,推动需求对接,助力脱贫攻坚。
九、强化脱贫攻坚总结宣传
26.做好脱贫攻坚总结宣传工作。分类指导各地各部门做好工作总结。县级重点总结以脱贫攻坚统领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带来的巨大变化、历史成就、经验启示等。乡镇重点总结具有特殊性、典型性的做法、成效和经验等。村级重点总结产业发展、村容村貌、治理能力、内生动力等方面的显著变化和经验启示等。做好2014年以来脱贫攻坚档案收集整理工作。启动“十四五”巩固脱贫成果规划编制工作。加强脱贫攻坚宣传工作,弘扬正能量,讲好故事,展现我市良好形象,表彰一批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和个人。组织参加“2020年全国脱贫攻坚奖”评选。
十、进一步强化攻坚责任
27.强化组织领导。充分发挥市、乡脱贫攻坚指挥部牵头抓总作用,坚持综合督导和专项督导相结合,全面排查问题和挂牌督战相结合,压紧压实行业主管部门、乡镇、村(社区)、帮扶单位、驻村工作队各级干部的责任,推动各项工作落地见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