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7 15:00:5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中小学个性化辅导书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一、中小学图书馆建设的现状
2003年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图书馆(室)规程(修订)》(简称“新规程”),这个规程明确规定了中小学图书馆(室)的藏书标准,也首次对数字图书馆(室)的建设提出了要求,对各地中小学图书馆建设起到了指导和推进的作用。在“新规程”指导下,中小学图书馆的装备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但由于各地经济发展不均衡,对中小学图书馆的投入也不尽相同。在全国数字图书馆建成数远远超过10000所的今天,农村中小学在特定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环境诸因素的制约下连传统的图书馆(室)还没有完善。一般而言,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中小学图书馆建设发展不平衡,城乡及区域差距明显突出。
中小学图书馆建设的任务还很艰巨,以浙江省为例,建立图书馆(室)的中小学数量仅占全省学校总数的65%,就全国来说远低于这个水平,以全国中小学校总数(中学77977所,小学36.62万所)计算,全国建有图书馆(室)的学校仅有234825所,不足1/2。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重点校与普通校、基础薄弱校之间,城近郊区与农村及偏远山区之间,完全中学与纯初中之间,普通中学与职业中学之间都存在差异。
2.藏书数量不足,图书陈旧,图书馆投入不足。
许多中小学的图书馆多年来从不进行图书剔旧工作,充斥着大量陈旧过时、无人问津的图书,而新近出版的书籍及文学、科普类等适合中小学生阅读的书较少。有些学校为了凑足图书册数,大量购进便宜图书,还有一些学校的图书是由有关部门或者单位捐赠的,这些图书并没有专职人员进行筛选,不少不适合学生阅读。
由于对图书馆投入不足,多数图书馆没有专项经费购置新图书,致使藏书数量不足。一些条件好的学校靠自筹资金购置图书。多数学校没有专门的图书经费,因此学校图书馆图书陈旧,许多中小学的图书馆留下的是“普九”痕迹,自“普九”验收以来,没有进过一本新书。
3.藏书结构不合理。
多年来,中小学校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收藏了大量的试题、教参等资料,而随着中小学课程的调整,教学大纲及教材的变化,这些资料不但已经失去了参考价值,而且对学生有误导作用,但是图书馆仍不敢下架。中小学的图书馆配备一些考试辅导书,供教师和学生参考使用是必要的,但如果这方面的书籍过多或过于陈旧,则不符合学生的阅读需要,他们需要吸收多方面的阅读营养。
4.中小学图书馆专业管理人员少。
中小学图书馆的管理人员中,专业人员很少,有的图书馆根本就没有,大多是兼职教师或者是非专业人员。有些学校是由于教师短缺,抽不出多余的人来管理图书馆,有的学校认为来借书的学生少,没有必要配备专门教师,这就使图书馆成为摆设,变成应付检查和验收的工具,造成了图书资源的极大浪费。
5.由传统的图书馆向数字化图书馆转化较慢。
当今网络发展较快,计算机已走进千家万户。图书馆为适应时代变化也应进入数字化时代,而在这方面因各种原因,数字化进程始终较慢,这制约了图书馆向更高层次发展。
二、新形势下如何建设中小学图书馆
1.政府投入专项经费。
中小学图书馆建设是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落实经费投入是中小学图书馆建设的根本保证。随着我国基础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建立,中小学图书馆建设应以政府投入为主。建议每年在教育经费中按一定比例设立图书馆专项经费,确保在中小学校经费的使用中,对中小学校图书馆(室)建设经费予以统筹安排。实现中小学图书馆经费投入、总藏书量、生均拥有图书册数三个增长。
2.培养有创新能力的图书馆馆员。
高素质馆员的创新能力是图书馆竞争力的关键,要促进图书馆(室)的发展,首先要对图书馆(室)工作人员进行一定的专业培养,使他们在充分了解图书馆(室)的规章制度及熟悉掌握本馆(室)的各种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馆藏文献资料和网络上有关信息资料进行加工提炼做成二次文献,使这些文献资料以更简便快捷的方式服务于师生。今天的图书馆馆员,应该是信息馆员、知识馆员、网络馆员,应该是信息的组织者、再造者,应该是知识创新的推动者,应该是知识的应用者和传播者。这些崭新理念的确立,标志着中小学图书馆的治理将从物本主义向人本主义演变,治理重心将从对书刊、设备的治理转向对学生和图书馆员的治理。人文化的治理和服务,将始终成为中小学图书馆进展的原动力。
3.建立多元化中小学图书馆。
建立多元化中小学图书馆,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使中小学图书馆面向未来的挑战,适应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教育手段现代化和教育信息化的需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中小学校图书馆宣言》中指出学校图书馆应“给学生以基本技能训练,使之具有广泛使用资源和服务的能力”。它以科学的精神和理念,对学校图书馆的多元化任务提出挑战。为适应这种挑战,多元化图书馆应当具有信息传播、教学服务、开展活动等功能。首先图书馆应该成为向师生提供和传播信息的“信息港”。图书馆的建设在信息传递方面要体现诸如多媒体的传播、多向性的传播和动态发展式的多元化传播,使信息更逼真地反映所表述的对象,并实现实时传播、跟踪性传播、同步性传播等;多元化图书馆的特性更体现在图书馆信息库的结构上,实现融印本图书馆和电子图书馆为一体的“兼容性图书馆”或各种图书馆并存的多模式状况,师生的信息选择更自主、处理更方便、感觉更直观和立体、服务更有成效。在教学服务方面,图书馆成为师生开展各种学习活动的场所。创造个性化的信息服务方式,特别是主动服务和深层次服务,适应学生探究性学习、自主学习,以满足不同师生读者在不同情况下的信息需求。开展活动方面对学生进行图书阅读、图书馆利用、网络利用等技能方面的基本技能训练,不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4.以信息技术为先导,推进数字化的图书馆的建立。
在传统图书馆中,信息的传播完全依赖于物质的载体——书籍,但是一本书中的知识不能同时被多个读者共享。另外,读者必须到图书馆借取书籍,才能获得其中的信息。这种信息的传递方式,不能充分发挥图书资源应有的作用。数字图书馆是我国今后几年发展的重点。它是通过电子格式,存储海量多媒体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资源进行高效操作,如插入、删除、修改、检索、提供访问接口和信息保护等。数字图书馆将提供网络环境下跨仓储的、统一的、高效的访问和利用工具,以及高质量信息的生成、组织和检索,将从根本上改变人们获取信息、组织信息和使用信息的方法。积极推进建立以学校和教育部门为依托的数字图书馆,实现资源共享。
参考文献: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学习型社会的建立,最简单、最快捷,影响最大,见效最快的方式是全民阅读。在书香社会,人们拥有丰富的精神生活,健康的生活情趣,人与人的关系更加和谐、工作环境更加温馨,因此,学习型社会呼吁“全民阅读”的开展。
一、我国全民阅读现状
国民读书不尽人意,主要表现在:
1.国民阅读量与阅读率徘徊不前。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实施的第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2012年18―70周岁人均阅读图书4.39本,未成年人的人均图书阅读量为5.49本,超五成的国民认为自己阅读量较少。
2.阅读快餐化、消遣化。随着网络发展,用计算机上浏览新闻,打开电脑看新闻已成为很多人生活当中的阅读方式,比如一个习惯从网络获取信息的人阅读新闻时,一般只打开大型新闻网站,通过标题阅读,碰到感兴趣的新闻才会点进去看看,现代社会人们工作紧张、生活节奏很快、很少能挤出大段的集中的时间来阅读,多在睡前、等车、工作间隙来快速阅读,由于时间速度快,阅读往往快餐化、消遣化。
3.阅读功利性。随着社会的进步,竞争日益激烈,为升学、就业、学习实用性技术的阅读越来越多,而为提升个人修养的经典图书阅读淡化。我国现在许多青少年从小阅读的目的被灌输为好好念书,长大后考个好学校,找个好工作,阅读动机具有功利 性。不少书店,中小学各类教辅书,大学生四六级考试辅导书、考研资料、法律、会计、医学等各方面考试用书,占据了不小面积。而一些出版社和编辑只考虑经济效益,将目光集中于迎合当下潮流的图书的“短销书”,不仅人们阅读功利化,出版社也越发功利化。
二、推进全民阅读的主要途径
1.增强全民利用图书馆的意识。当前人们还没有认识到图书馆对他们生产、生活的重要作用,不熟悉、也不愿意主动去了解图书馆的使用方法,很少利用图书馆更没有养成经常和长期利用图书馆的良好习惯。推进全民阅读就必须加强公众的图书馆意识,激发公众的阅读热情,除了全民阅读立法建设,开放更多的图书馆外,还要增强图书馆的吸引力,有的图书馆图书种类单一、书籍陈旧,借书手续繁琐,需要支付借阅费用等都很难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因此,图书馆要适应社会需求,积极发挥在构建学习型社会的生力军作用,努力满足人们在信息、教育、娱乐和文化领域的需要,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和积极向上的阅读氛围,在完善书籍种类,更新图书资源,减免借阅费,简化借阅手续上下功夫,让图书馆为公民终生学习促供保障、促进全民阅读、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建设。
2.丰富阅读活动形式,吸引大众阅读。图书馆应举办如:主题书展、赠书活动、读书会,征文比赛等类型的活动多角度、全方位满足社会需求。开展家庭读书中学生课外阅读辅导,图书漂流经典诵读、优秀读者评选等活动,引导全民阅读走向深入。建立网上读书论坛,邀请知名的专家、学者做客论坛与读者一起针对一些内容健康,较为经典的书籍进行专题讨论,共同交流阅读感受,解疑答问的同时专家可对读者的阅读偏好和阅读方法进行积极引导,加强与读者的交流,通过开展书目推荐、新书快报等活动,帮助读者理解经典阅读与浅阅读的区别,养成好读书、读好书的习惯。图书馆尽可能多的吸引民众注意,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培养全民阅读习惯,营造书香社会。
3.倡导在家庭实施亲子阅读计划。亲子阅读又称“亲子共读”就是以书为媒,以阅读为纽带,让孩子和家长共同分享多种形式的阅读过程,在学生课外阅读当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倡导家庭实施亲子计划、能够通过共读,父母与孩子共同学习一同成长,通过共读,为父母创造与孩子沟通的机会。亲子阅读注重的是一种良好家庭气氛的培养,良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父母应耐心的加以指导,通过日常生活小事情引导孩子使孩子能够积极主动地阅读,家长要注重孩子读书兴趣的培养,力求使孩子从小养成读书的习惯。儿童是民族的未来,国家的希望。倡导在家庭实施亲子阅读计划,可以通过阅读一些名人励志书籍,在孩子心中树立光辉的榜样,抚慰孩子幼小脆弱的心灵,让他们在书籍的陪伴下身心健康快乐的成长。
4.推广“鸟巢”图书馆。鸟巢图书馆一是这个图书馆确实像鸟巢,大小只有24cm×24cm×30cm,用木头做成书柜,树脂或玻璃做柜门,也取鸟巢的温暖孕育之意,最早的鸟巢图书馆诞生在美国威斯康星州,2011年,从美国留学归来的成都人张伟办起了国内第一家鸟巢图书馆,鸟巢图书馆能够365天24小时开放,可以放置在路边,草丛里,街角的某个拐弯处。不像公立图书馆路途遥远,时间有限,此外鸟巢图书馆像是一个阅读的自助饮水机,人们聚集在一起,然后谈论图书,谈论阅读。鸟巢图书馆的所有图书馆都是免费出借,不过借出一本书的同时,需要往里面放置一本书,这样保证鸟巢图书馆的书永远充盈。在当今过于泛滥的电子时代,推广鸟巢图书馆,可以让阅读回归为一个更个性化,更舒适的地方。
读书决定一个人的修养和境界,关系一个民族的素质和力量,影响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深入开展全民阅读活动,积极引导群众多读书、读好书,对培育文明道德风尚,建设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全民族奋发图强的精神力量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大学英语课程作为高等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基础必修课,开设以来已历经数十年。这其间,大学英语改革一直未曾停歇,如:大学英语四级证书作为非英语专业本科生的毕业要求被废止;大学英语的考试和教学日益注重听说能力;随着网络的普及,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越来越被广泛运用等。尽管如此,社会对大学英语教育的质疑与诟病却与日俱增。有人提出大学英语教学是一壶煮不开的温吞水,大学英语教学“费时低效”是不争之事实。在实践中,高校不断减少大学英语课程的课时和学分,甚至有高校领导和教授们公开呼吁“去外语化”。大学英语该何去何从?是彻底废弃,还是成为学生们的自由选择?笔者认为,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的关键是重新地位这门课程。当前,大学英语课程在高校是公共必修课,非英语专业的本科生,无论专业如何,中学英语基础如何,将来就业意向如何,对英语学习有无兴趣,都必须学学英语课程。人人必学带来了大学英语教育的“量大而质微”。无论从尊重学习者的个人选择,还是从减少教育浪费、提高教育效率,抑或是满足社会需要而言,大学英语课程都应该设为“选修”。
一、定位为选修是尊重学习者不同学习需求的必需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的一个事实是,无论是从个人的学习需求,还是从社会的人才需求来看,认为每个大学生都有必要掌握英语绝对是歪曲事实。个人来看,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甚至普及化,很多地方大学对生源学业水平的要求已大为降低。上大学已成为适龄青年的权利,但并不标志每一个大学生都有能力学好每一门大学课程。以笔者所在的云南农业大学为例,这所高校的绝大部分生源来自农村,大约有三分之一的生源高考英语不足60分(总分150分)。像这些在中学六年都从没学好过英语的学生早已对英语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到大学后没有高考的压力,英语学习更是失去动力。从将来就业来看,大众化以后的高等教育不仅培养社会“精英”,同时也更多地培养千千万万的普通劳动者。于这些去到生产、服务第一线的普通劳动者而言,英语通常难有用武之地,吃苦耐劳的精神和专业素养则是最重要的。有毕业学生反映,会说英语还不如会说当地方言重要。毕竟,工作在县乡一级的农业科技工作者,会当地方言,能与地方农民“打成一片”确实重要。而且,即使毕业后要用到英文,因为届时有了学习的必要和动力,同时有了具体的学习目标,那时候再“重拾”英语也未必不可。当前的大学英语课程不是专门用途英语,并不与具体职业相连,很多具体行当用不上。一般综合英语能力无法适应“今后工作”。每个大学生都学英语纯属“劳民伤财”。从社会需求着眼,虽然英语是国际通用语言,但即使在我国最发达的上海、北京等城市,绝大部分工作岗位也依然不会与英语发生太多关联。中国社会即使再过几十年,中国人还是说中文、用中文。于绝大部分普通劳动者而言,他们的工作、生活与英语几乎不发生实质性关联。不精通英文基本不会给他们的工作与生活带来不便。经常听到有人说英语如何重要,即使一个饭店服务员也可能经常遇到老外来吃饭,以此来论证“学英文”的必要性。这个论据只能说很幼稚。首先,简单的英语日常用语在中小学已经学习,无需大学再多学两年。而且,为了应对生活中出现的个别英美人士,就要中国人花上十多年时间去学习英语,这简直荒谬。实际上,这个社会真正需要的是能熟练从事科技、商务、文学等各类翻译的高端翻译人才,能听懂几句英文,说出几句英文的低端英语人才已经遍布市井。我们的英语教育应该转型,走向“缩量提质”。综上所述,非英语专业学生大学必修英语既有悖于学习者的个人意愿,也有悖于社会需求。
二、定位为选修是尊重学习者不同学习兴趣、不同学习风格的必需
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智能结构,不是每个人都擅长语言学习。如果说基础教育阶段我们要求学生均衡发展,掌握各门学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以便形成日后的自主学习、自我发展能力,那么,高等教育阶段的教育则应是“扬长”。经过中小学十多年的学习,学习者已经清晰自己喜欢什么,擅长什么。高等教育应该为学习者提供满足其学习倾向的条件,而不应再实行“整齐划一”的教育,于学习者的个人意愿和兴趣不顾。此外,不同的学习者有不同的学习习惯和学习风格。有的学生属于场依存型学习风格,倾向于与其他同学一起进行小组学习、合作学习;而场独立型学生则喜欢独自学习和思考。有不少学生反映,课堂的合作学习浪费时间、影响学习效率。客观而言,中学阶段六年的英语学习内容包括语音、约四千词汇和所有语法规则、语用规则。在经过这六年的学习之后,一个学习者完全有能力自学英语。基于此,学习者应该被赋予权利选择学习时间、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强迫每个学生在固定时间走进教室以同样方式学习同样内容的英语完全有违学生的选择权利。同时,当前的外部学习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自学辅导书、学习软件的大量涌现、网络技术的普及,使英语学习完全可以朝着个性化、主动式方向发展。曾经有一个英语成绩很好的学生对笔者说:“老师,我来上课完全是出于对您的个人尊重。其实我自学比听您上课效率更高。”很多高校大学英语都是大班授课,教师授课难以因材施教,也很难顾忌到所有学生。
三、定位为选修是提高教育效率、减少教育资源浪费的必需
赋予学生选择的权利于学习者个人和整个高等教育而言都是减少浪费、提高效率的必需。当前存在于高校的一个普遍事实是,大学英语课成了缺课率最高、学生睡觉最多、学生抬头最少、不买课本学生最多的课程之一。专业课学生们要去抢座位,唯恐坐得太后听不清、看不清;对英语课,许多学生的宗旨是:能坐后面就绝不坐前面。“一刀切”地强调英语的重要性只会严重浪费中国年青一代的时间、精力和财力。大学时光正是人生中最宝贵的时光,如果把大好时光浪费在自己不喜欢、不擅长的事物上,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把英语改为选修课,让愿意学的人学习英语,让有需要的人学习英语,这样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反而会更高,老师教学也才会有成就感、愉悦感,这样才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学生也才会有更多的时间来学习自己感兴趣的课程或者选修对他们的人生发展、专业学习更有价值的课程。
从大学英语教育自身视角来看,高校扩招后师生比普遍下降;同时,在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政府的经费投入不足,尤其是一些经济落后地区的地方院校长年负债经营。为节省办学经费,扩大班额在所难免。笔者所在云南省地方院校,大学英语课班额通常都在90人左右,有的院校甚至一个班100人以上。客观来看,大班授课或许适合于讲授型课程,但绝对不适合像英语这种需要应用、实践的课程。班额大使得教师根本不便于因材施教,不便于课堂互动,严重影响了授课质量。同时,因为是必修课,教学内容不得不“统一”。我国两千多所高校,生源质量差异巨大。但是,从清华北大到三本,我们用的英语教材却基本相同,教师对教材几乎没有选择的权利。一般地方院校有的生源连高中英语水平都未能达到,还要学习“大学英语”课程,难度可以想象。统一的课程内容不能满足不同层次、不同专业学习者的多样化需求。赵庆红等(2009) 于2008年对主要来自武汉以及北京、西安、济南和长沙共12所高校的2500名大学一、二年级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认为英语学习“收获很大,英语水平得到了提高”的仅占6.7%,认为“收获不大”的为36.2%,“没学到什么,英语学习劳而无功”的为32.5%,“没学到什么,英语水平没有进步反而退步”的为24.6%。如果设为选修课,一则可以减小班额,让想学的学生有更好的环境学习英语,充分利用教育资源。让完全不愿学的人占有教育资源绝对是巨大的教育浪费。二则设为选修后教师工作量可以一定程度减少,从而有时间和精力根据学生的需要开始诸如ESP、英语高级会话、英语翻译、英美文学等方向明确或是实用性很强的课程,以满足学习者的多样化需求,扩大学生视野或是提高英语技能。
四、结语
大学的时间是宝贵的,也是有限的。学习者应该充分利用时间学习专业、充分发展兴趣特长、广泛阅读、充实自我。然而,所有的大学生都被强迫必学英语无疑剥夺了许多学生的选择权利,无情剥夺了他们大量的学习时间和精力。英语于绝大部分不从事语言文学研究的人而言不过是一工具,日久不用便前功尽废。赋予学习者选学英语的权利才是当前大学英语课程科学的、人性化的选择。
参考文献:
一、教学资源研究的背景与实用现状
(一)研究背景
本课题的提出有其现实背景,包括相关教育实践探索背景和理论研究背景两个方面。教育实践探索背景,主要指的是由素质教育目标掀起的全面的教育改革。开发辅教学资源,应积极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新型的辅教学资源,应该有利于实现教学方式由强调接受、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向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索学习转变,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由夯实“双基”向追求“三维”(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转变,并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育理论研究的背景是指辅教育资源的学术问题,很少受到教育理论界的关注。在教育实践中,对教辅给予理性思考的人也甚少。较早见之于报刊研究“教辅”方面问题的文章,是伴随“素质教育”的社会呼声、于1996年广西教育学院学报(第四期)发表的吕瑞荣《教辅刊物应在素质教育中摆正自己的位置》一文。该文指出:“在中小学教育教学中起着特殊作用、不可低估其影响力的教辅刊物,应该在素质教育中居于怎样的位置,以便适应当前教育形势的转变,并切实为素质教育服务,是我们教辅刊物同仁必须认真思索的问题”。后几年,也有业内人士发表了对教辅建设性的看法,但从总体上看,目前国内对教辅的理论研究还相当不足。
(二)实用现状
教学资源问题已成为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一个较大的障碍,也是新教材使用中教师感到困难最多的问题。基础教育教学资源从总体上说还不够丰富,特别是符合课程改革要求和理念、真正能够应用到课堂教学的、适合网络环境特点的优质教学资源严重匮乏;教学资源的应用也还不够广泛;基础教育教学资源的开发投入相对不足,制约了教学资源质量的提高和规模的发展。
教学资源库实际价值的核心还是资源的质量,包括资源的技术质量和内容质量。分析当前我国教学资源的质量不尽如人意的现状,突出的问题还是优质资源的数量比较匮乏、教学观念相对滞后、资源类型不够丰富。使用比较普遍的资源,仍然是基于传统概念上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即以“传授和演示”为主要方式的教学资源,具体分为以下四类。
1.教学素材类资源
教学素材类资源一直是目前市场上各种资源库的主体。图片、视频影像、课件、电子教案等素材类资源成为中小学教学资源的主要内容。素材类资源在今后仍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2.主题类学习资源
主题类学习资源是利用计算机通用工具软件,帮助教学资源创造者,利用素材资源,以某一学习主题为核心组织起来的相关资源。它可以随时灵活地扩展、增加、更新教学内容,也可以记录学习过程,评价实施教学过程,还可以帮助学生选择学习内容和进度。这是传统媒介载体资源难以具备的优势。在国外,主题类学习资源已经成为一种很重要的学习方式并得到充分的使用。我国部分地区已经开始尝试利用这种信息化教学资源和教学方式促进课程改革。
3.网络课程类学习资源
网络课程类学习资源是按照特定的教学目标和进度,围绕一个完整的教学单元实施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总和。网络课程是系列化、系统性的资源。以往比较普遍地采用传统的视频(电视)技术制作这类课程资源,例如,课堂实录、名师课堂等。但利用视听技术制作的网络课程,难以形成资源系列化、资源多样化,更难以随时灵活地更新、扩展,传统的视听教育技术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网络课程类学习资源”。
4.学生学习辅教学资源
本课题首先面对的就是助学读物尤其是教辅图书的种种现实问题。
下面是一组关于中学使用教辅资料需求和作用的调查数据[1]。
(1)对于中学使用教辅资料需求的调查数据
对教师的调查
教辅资料对学习的作用
必须有,量不能少
必须有,量不能多
有一点即可,最好在一本中挑选
有一点即可,最好是单元试题
不需要
调查结果
12%
36%
44%
5%
3%
对学生的调查
教辅资料对学习的作用
必须有,量不能少
必须有,量不能多
有一点即可,最好在一本中挑选
有一点即可,最好是单元试题
不需要
调查结果
3%
47%
11%
31%
8%
(2)对于中学使用教辅资料作用的调查数据
对教师的调查
教辅资料对学生的学习作用
帮助很大
有一定的帮助
稍有帮助
没有帮助
调查结果
45%
37%
16%
2%
对学生的调查
教辅资料对学生的学习作用
帮助很大
有一定的帮助
稍有帮助
没有帮助
调查结果
36%
52%
11%
1%
从这一组调查数据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师生对教辅是十分需要的,要求要适量而且是精品;师生认为教辅对学习是有一定帮助的,有时帮助还很大。另据统计,我国570家出版社,约530家都出版教材教辅。而无论是出版单位还是选题品种、发行数量,教辅都远远超过教材。可见教辅的开发与使用都是颇具规模的。
但教辅出版数量巨大的背后却是教辅质量存在严重的问题。从选题立意到编校水平,都让人忧心忡忡。归纳起来,这些图书有三大问题:一是新瓶旧酒、墨守成规;二是七拼八凑、变本加厉;三是随心所欲、无理无据。与新课程的理念相去甚远,甚至背道而驰。比如,“三个维度”的体现,完全看不到──从书名到立意、到体例、到文字。这些助学读物中的大多数,不论是其所包含的教学理念还是具体的内容,都超不过上个世纪80年代我国基础教育和教育出版的发展水平,甚至还不及当时我国某些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及某些一线教学改革的先进性;而只是书名的花样翻新、版式的不断变化和印装的别出心裁。更令人难以容忍的是,有些读物,即使是用最传统的眼光、用最常规的标准去要求它,也是非常不合格的。这说明一个问题,这些读物严重缺乏学术支撑,甚至缺乏起码的常识。新课程追求高境界的教学,高境界的教学呼唤高质量的教辅,高质量的教辅必须依靠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必须依靠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对其开展严肃的学术研究。从实用角度讲,应加快开发和制作符合课程改革精神、适应不同地区、不同要求的基础教育教学资源。
二、辅教学资源开发研究的现实意义
新课程中辅教学资源的开发研究,对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反思反省及评价能力的提高,对学生志向、情感、兴趣、智慧、人格的健全发展,对新课程教学实践,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课题研究针对课程改革中新旧课程、新旧教材体系转化的矛盾,通过辅教学资源来解决课程教材在继承与创新的碰撞中给教学带来的实际问题,避免不良影响,促进学生得到应有的发展。
课题研究针对新课程理念的先进性与教师整体水平相对滞后的矛盾,通过辅教学资源来弥补师资参差不齐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
课题研究针对新课程改革的快速推进与教学资源建设相对落后的矛盾,通过辅教学资源建设,解决学生学习资源相对欠缺的问题,促进学生得到更加完善的发展。
课题研究针对教学改革与考试改革不配套的矛盾,通过辅教学资源解决学生个性心理发展以适应社会化要求的问题,促进学生在内在素质提高的基础上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力。
课题研究针对学校教学与学生认知心理发展不对称的矛盾,通过辅教学资源,解决学生认知心理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促进学生认知心理的顺利发展。
课题研究针对传统教辅存在的弊端,提高助学读物的学术品位,促使辅教学资源步入正常的发展轨道。
课题研究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掌握知识、提高学科能力和培养学科素养三者难以并重的矛盾,通过辅教学资源来解决促进学生建构学科知识、积累问题情境经验、提高心智操作水平的问题,以促进学生潜能得到充分的开发、学科能力得到均衡的发展。
课题研究能够针对新、旧学习方式之间的矛盾,通过辅教学资源以体现学习的自身诉求,实现“三维”总目标,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心智水平、情感态度的全面发展。
三、研究的主要方面和成果
教学资源呈现多元的形态,对不同形态的教学资源的作用和价值应该有清醒的认识。课程改革要求改变以教科书为唯一教学资源的现象,建立以书籍、实物、影像、软件、网络等为载体的教学资源系统。基于此,我们把课题研究的重点集中在课堂教学资源、课外学习资源、网络学习评价资源等方面。
(一)《课程标准情景要素》教学资源库的研究
课题针对课程标准中涉及的教学活动、探究案例等学习情景素材,策划开发制作一套适合教师新课程课堂教学过程、教学内容的教学资源资料──《课程标准情景要素》各学科教学资源库。
《课程标准情景要素》是为使用新课标教材的教师提供的优秀的不可代替的教学资源,以文字、图片、动画、视频、音频等形式展现各学科课程标准中涉及的许多新的知识内容、探究案例、现代科技、社会活动素材等,其中包括大量教师不易收集到的教学资源素材。其主要特点是:通过具体而生动的情景化过程来阐释抽象的知识内容;用缩小的手段展示宏观的知识内容;通过放大的形式再现微观的知识内容;通过动态化的过程来演示静态的知识内容。
关于教学资源(不包括教材)的研发,目前从国内外现状来看,尚处于自发阶段,或者说还未把教学资源研发作为教材改革的战略性补充部分。因此,从自觉研发的角度而言,教学资源库这一研究课题具有开创性和补白性。
几年来课题组深入实验区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在调研的基础上,课题组提出了多元教学资源观,认为课程资源从形式上可分为传统资源(如教材)和现代信息技术资源(视频、动画等),从内容上分有情境性资源、知识性资源、情感性资源。只有建立立体多元的教学资源,才有助于教师完成课程标准的要求,实现课程目标。为此课题组和实验区教研员、教师共同确定了
转贴于 各学科新课程急需的视频、动画等资源,在实验区教师研制的脚本指导下,由专家、教研员、电教专业人员组成的摄制组走遍了全国许多的科研单位、实验室、工厂、矿山,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制作出了一批新课程急需的、高质量的视频素材。视频素材有如下四个特点。 1.来源于教师,以服务教学为宗旨
本研究从开始就以服务教学为宗旨,在国家级实验区进行了各个学科新课程资源需求的调查,从中筛选出最急需的素材,进行了视频的拍摄和制作。可以说我们收集的视频素材都是一线教师在进行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所急需的。我们的教学资源还有了专门的配套指导书,“视频点击”为教师讲述视频的过程和重点,“素材集锦”为教师提供此视频的文字背景材料或其他不能用视频表达的资源,“应用建议”为教师在教学中应用这些视频或文字资源提出建议。这些新型教学资源必能真正为新课程教学服务。
2.贴近新课程,体现新理念
此次课程改革着力体现生活情境性,注意引导学习方式的改变,同时课程目标调整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课题组注意了这三项改变,视频素材来源于生活实际、工农业生产和科学实验,对社会的热点问题进行了记录和分析,为实现三维目标,我们收集了科学发展历史事实、科学家生平、历史事件、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方法。为让学生了解最新的科技动态,我们拍摄了最新的科学实验设备、高科技工厂等。视频素材本身要凸显情境性、过程性、真实性和探究性,体现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的时代要求,符合新课程理念的需要。课题组的全新资源观,使我们的视频素材具有了新课程的特点,符合新课程的要求。
3.利用高科技,采用新手段
课题组研制的素材使用了现代视频拍摄、制作手段,利用慢速和高速拍摄技术、显微摄影技术,利用电脑动画和非线性编辑手段,制作出了许多可“再现”的学生无法在实验或生活中看到的现象,为课堂教学增加了许多的感性认识。
4.制作阵容强,专业显身手
本课题组由课程专家、教研员、教师、专业电教人员组成了强大的制作阵容,第一次采用了联席会议制度,课程专家、教师介入拍摄和制作的全过程,课程专家与电教专家联手成就了我们的课题成果。
(二)网络在线学业评价研究
课题旨在探讨如何利用网络信息技术科学地实现学生学业能力评价以及教师教学特质评价。课题组从命题、组卷、测试、诊断等评价的关键环节着手,架构高质量的题库、卷库,提供智能路径,帮助教师构建优秀、科学的教学评价流程,并利用心理测量学理论进一步挖掘学生成绩数据背后的信息,力图对学生个体、群体学业能力及教师教学水平做出全面诊断。
课题组基于世界上最先进的数据挖掘技术、网络技术、教育心理测量学技术,开发研制出网络在线学业评价系统,这是国内首个客观诊断学生学业能力和教师教学特质的大型网络在线教学评价系统。
学业评价系统融合了传统的教育经典测量学理论和现代的项目反应理论,使教师在传统的评价纬度之外有了更加丰富、深刻的评价方法和尺度;创造性地构建了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学校评价、学区评价等多级多主体的评价模式;通过从科学、高效、智能化的个性化组卷到成绩分析、评价报告的教学评价流程,充分挖掘学生成绩数据背后的信息,实现了对学生个体、班级、年级、校际以及跨地区等多层多范围的学生学业能力的系统、客观、科学的衡量与诊断,从而为全面提升教师业务能力提供了辅助工具,为因材施教提供了客观依据。
网络在线学业评价系统包括三个模块:考试中心、评价引擎和数据仓库,以保证安排考试──选卷组卷──录入成绩──评价报告──数据跟踪流程的顺利完成。
(三)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新课程中辅教学资源的功能
辅教学资源是经过编者精心设计的学科课程资源,就其实质而言,是学科课程的延伸和拓展,也是教科书的补充,它是对学科课程及其教科书的解构、演绎、配合、强化、延伸,应凸显以下功能:目标明确与细化功能;知识梳理与扩展功能;技能训练与强化功能;方法点拨与实践功能;思情启迪与促进功能;教改凭借与推动功能。
教辅资源的功能直接关系到教辅在素质教育过程中的实际效果和地位,也关系着教辅自身的价值和生命。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教辅资源的功能,乃是教辅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
本课题对教辅功能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新课程背景下,教辅对于变革学生学习方式的作用。
教辅资源必须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前提,否则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自主学习(意义学习)相对于被动学习(机械学习、他主学习)而言,概括说,就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自我评价”的学习,即学习者自己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的一种学习方式。优秀的教辅,应能激发和推动学生的自主学习。在自主学习的前提下,也才能促进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综合学习与创新性学习。
要实现辅教学资源促进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的作用,必须做到:在谈论感兴趣的话题活动中学习;在游戏活动中学习;在表演活动中学习;在艺术欣赏与体验活动中学习;在实践活动中学习;在交流研讨活动中学习;在合作互动活动中学习;在转换角色活动中学习。
第二,教辅中的反馈与评价,对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作用。
所谓反馈(feedback),指的是某一控制系统在把信息输出之后,又将其作用的结果作为新信息送回原控制系统,用以调整和纠正它所输出的信息。在教学中运用反馈原理,是将教学过程也看成是一个信息控制系统,在教学控制系统中,不断地将教学信息输送给教育主体,再从教育主体得到信息反馈,通过反馈信息以改进和调整教学控制过程的方法。在学习中运用自我反馈原理,是要科学地建立起自我反馈学习模式。在学习和训练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学会多渠道、多形式地收集多种学习过程信息,促进学生对学习训练过程进行反思,引发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完善认知结构、掌握学习方法、拓展思维,以及深化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验,促进更有效地学习。
采用“自我反馈”策略,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自我反馈,提高自我评价、自我调节的能力,避免学生过分依赖教师,逐渐自主地学会学习。自我反馈,可以提高学生对学习的自我监控能力。对学习的自我监控和调节,是学生运用元认知进行自反馈、并通过反馈调整自我意识的能力。皮亚杰认为,元认知的自调能力的强弱,与学习进步的速度有很大的关系,高效的自调能力可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自我反馈的基本内容有三方面。一是自我观察,是指学生将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及行为表现作为被观察的对象,这是对自身学习状况及学习结果的最初级的认识。二是自我分析,是指学生把自身在学习过程中所观察到的情况加以分析、归类。三是自我评价,它是建立在自我观察与自我分析的基础上,是指学生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进展情况、学习效果、学习方法、情感体验等要素进行科学而可靠的评估。
所谓“同步反馈”中的“同步”的含义是:与练习的过程“同步”;与课程阶段性进程同步(与每章、每单元涉及的课程主题配合);与课程教材内容同步(与每课每节教学内容配合);与每课的训练阶段栏目同步(与栏目板块配合);与学生学习心理兴奋点同步(与学生解题思路配合)。
(四)教具学具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教具学具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工具。运用教具、学具进行教学、实验、探究活动,具有真实、具体、直观、形象的特点,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有助于学生学习和理解知识的重点和难点,有助于学生掌握探究方法和技能,促进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启发学生的思维和智慧,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学具的使用可以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一个动手操作的机会,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知识转向主动探索、主体实践、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与“学”之间产生互动作用,并引导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加强主体意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最终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
课题组设计开发了与新课标小学数学、美术教材配套使用的教具学具。教具的设计思想是依据《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为教师的教法创新、直观演示、引导学生充分从事教学活动提供辅教学工具,解除自制教具的烦恼;为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师生互动、拓宽思路创设广阔的平台;教具新颖、便捷,科学性、趣味性、可操作性强,与教材内容密切结合。
通过本课题研究,一方面关注了开发教具学具的理论研究,体现教具学具开发的科学性。另一方面,本课题着重研究教具学具的教学实用性,注重理论转化为实际操作的可能性,使研究的成果具有即时性的应用价值。
(五)配合新课标教材的学生教辅图书研究
就教师而言,一套优秀的教辅,能起到传播新的教育理念,改善教师的知识结构,减轻教师的备课负担,提高教研水平和教学质量的作用。就学生而言,与教材紧密配合的教辅可以巩固课堂学习的效果,弥补课堂学习的不足,提升课堂学习的质量。
作为辅教学资源之一,狭义的助学读物主要指同步辅导、同步训练类教辅。在教辅出版界,习惯上分别把它们叫做“讲”的教辅与“练”的教辅。教辅策划者常常同时设计一讲一练、相互配合的教辅,人们又把它称做“1+1”的讲练结合的教辅出版模式。从助学读物的本质上讲,就是要帮助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我评价。本课题研究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我评价的角度,就这几类教辅的编写原则做出分析。
1.同步辅导的设计原则
同步辅导是配合教科书逐课逐单元编写的以解析性内容为主的助学读物,它就像一位无声的教师陪伴在学生身边,为学生耐心、细致地分析和演绎教科书。同步辅导书既可以在课前预习使用,也可以作课后复习使用,还可以在课堂上直接使用。编写同步辅导书应该体现以下要求: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教科书的理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科表达能力;有助于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有助于学生扩展阅读。
2.同步练习的设计原则
同步练习是配合教科书逐课逐单元编制的训练材料。一般情况下,同步练习是对课堂教学的巩固和拓展;教师也可以将同步练习在一定程度上纳入课堂教学活动中。同步练习是促进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自我评价”的重要阵地,能够最直接地发挥对学生的引导作用。当然,作为载体,如果没有先进的设计思想,也容易将学生引进“机械训练”的死胡同。立足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我评价能力的提高,同步练习设计应该体现目的性、实践性、启发性、系统性、简约性、趣味性以及正面性。
3.讲练结合的设计原则
讲练结合形式的教辅可以具有同步辅导与同步训练的功能,也可以是综合性的讲解与练习,是近期广为流行的一种助学读物。编写讲练结合辅导书应该针对其使用功能,确定较为灵活的编写设计原则。
1.遵循语言学习规律
英语教育类数字出版物的设计开发必须遵循语言学习的规律。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可以把视频、音频、文字以及写字板融为一体,甚至可以在一个终端上实现虚拟的课堂,将英语学习者置于真实、生动的语言环境之中。而英语教育类数字出版物中动画、图片及背景音乐的过度使用,则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英语学习的效果。因此,英语教育类数字出版物的策划、设计人员要了解语言教学的相关专业知识。
2.服务于英语教育
英语教育类数字出版物的显著特征是它的教育性,能否服务于当前的教育教学,推进英语教育教学改革,是英语教育类数字出版物选题策划应遵循的另一个原则。英语教育类数字出版物利用数字资源开发管理平台对内容资源进行高度集成,运用数字出版技术改进传统英语教育类教材和教辅,确保教材、教师用书、学生辅导书等不同内容出版的横向立体化配套,以及纸质介质、音像、电子、网络等多种媒体出版物的纵向立体化配套。[2]英语教育类数字出版物可以立体化、多维度地呈现教材内容,并通过与数字出版平台及数字资源开发管理中心的互动,为学生提供个性的学习方案,真正实现个性化和自主化学习,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英语应用能力方面得到充分的训练和提高。
3.融合国外文化知识
英语教育类数字出版物的涉外特点是指书稿内容、图片、视频等涉及国外的文化背景的特点。为了保证学习者能接触到地道的英语表达和思维方式,英语教育类数字出版物的原文多为外国人创作。另外,在英语教育类数字出版物中,英语学习者除了提高英语应用能力方面,还应涉猎国外的生活习惯、行为习惯、思维方式、等文化信息。因此,英语教育类数字出版物的内容应让英语学习者提高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同时了解国际文化知识。
二、英语教育类数字出版物的现实困境
1.兼具外语素养和专业素养的编辑人才匮乏
在数字化出版的环境下,编辑出版的整个流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英语教育类数字出版物的发展中,人才储备仍然是关键因素。在传统的纸质出版物生成流程中,编辑的工作相对要简单,只需负责英语教育类出版物选题的甄选和内容的把关,但是数字出版物对英语教育类的编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参与到数字出版物的设计、加工、出版、营销几乎所有的环节,并具备对数字技术的熟练运用、较高的外语水平、信息快速的检索能力、计算机熟练的操作能力、多媒体娴熟的转化能力,还要有全方位的市场营销能力。由于数字出版社都是从传统出版社的基础上改制而来的,但是专业人才并没有紧跟数字技术的发展步伐,或者是具备数字技术的人才不太了解英语教育的专业知识,这就使得能够完全掌握英语教育类数字出版技术和管理的人才稀缺,因此引进和培养具备综合素质的人才是英语教育类数字出版物很快要解决的问题。
2.英语教育类数字出版物的策划创意不足
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教育政策改革为英语教育市场的需求形成一个基本的模式:以大学英语教材为例,一般的纸质图书都需要配上电子教案、助学光盘以及网络教学平台。因而,但凡出版大学英语纸质教材,必然要出版这三类数字出版物。由此一来,这类英语教育类数字产品的选题就固化了。[3]这就需要策划编辑对英语教育类数字产品的素材呈现方式、产品功能、出版平台设计等方面进行突破,更好地为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服务。另一方面,英语教育类数字出版物对内容有巨大的需求。英语学习包括听、说、读、写、译五个方面的能力,学习者关注的侧重点各异,需要各种类型的内容来满足不同层次英语学习爱好者的需求,更需要大量优质内容来凝聚核心的用户群体,而当前英语教育类数字出版物选题雷同的现象十分严重。
3.英语教育类数字出版物的版权困扰
英语教育类数字出版的另一困境是海量作品的授权问题,其常见的版权问题表现如下:其一,作为语言学习材料,英语教育类数字出版物经常会使用大量的英语原文作为素材。这些原文均为教材作者从已出版的材料中选择出来的,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出现侵权情况。其二,图片、音频和视频的著作权往往容易被忽视。由于语言学习的环境十分重要,尤其英语的听说能力的训练,英语教育类数字出版物能够使文字、图画、音频和视频相结合,这是英语学习的一大优势。现在这些资源在网络上搜索起来比较容易,但是使用这些图文并茂的素材时一定要谨慎。由于图片、音频和视频上经常会不注明作者,容易出现侵权问题。产品一旦销售出去,就可能面临版权纠纷。
三、化解英语教育类数字出版物困境的路径
1.培养高素质的英语数字出版人才
数字出版工作需要培养复合型编辑人才,英语教育类数字出版物的高素质编辑人才需要具备如下素养:首先,英语教育类数字出版物的编辑需要有敏锐的市场洞察力,熟悉英语教育的市场需求,了解不同层次英语学习者的需求,熟悉当下英语学习的最新趋势。其次,英语教育类数字出版物的编辑应有较强的创新意识,懂得如何对传统资源进行创新和加工,同时在素材内容的表现形式上加大创新力度,提升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再次,英语教育类数字出版物的编辑应掌握丰富的语言知识基础,不仅涉猎二语习得的规律和英语课堂教学的特点,而且要了解具体产品所涉及的专业知识和出版英语教育类数字出版物的流程及技术。最后,英语教育类数字出版物的编辑要具备很强的执行能力和社交协调能力,编辑需要制定周详的计划并予以落实,在执行计划过程中对各环节的工作进行有效的协调。
2.提升产品策划能力
研发英语教育类数字出版物之前,要根据产品的大致服务对象和目的,开展相关英语学科教学和学习规律以及数字出版物特点的研究,从而能够有针对性地开展营销。例如针对中小学教育,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以卡通、小游戏等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英语学习产品;针对高等教育,则集合图像、声音、文字等向英语学习者呈现更加丰富的知识与信息,同时开通网络互动信息平台,有助于出版社、英语学习者、著作者等多方的互动交流,从而促进英语教育类数字出版物的不断完善。再就是根据出版介质的特点、技术能实现的程度决定是否改编内容以及怎么改编。如果网络课件、助学光盘和网络教学平台的内容与图书完全一致,则会丧失英语教育类数字出版物的吸引力。因此,策划编辑可以在产品内容中增添一些丰富生动的口语情境、逼真的语音训练等视频、音频,增加英语学习的趣味性、互动性,充分发挥网络和光盘作为出版介质优势的素材。数字出版物不同的表现形式、不同传播渠道以及不同的终端拥有各自的优势和不足,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并相互补充,才能使英语教育类数字出版物更具有市场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2)10-016-03
一、研究背景
自1974年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Paul G. Zurkowski首次提出“信息素养”概念,信息素养教育开始受到人们关注。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信息素养教育开始与中小学教育及课程改革紧密结合,以信息技术课程为主渠道的信息素养教育愈来愈受到国内外教育界的重视。
广州市中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一直处于国内前列,早在1994年就在中小学开设计算机课程。2002年,颁布《广州市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提出教育信息化“三个阶段”发展理论,即基础设施建设阶段、探索与推广阶段及信息技术真正融入教学阶段。2004年10月,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整合教学资源和推动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广州市“教育e时代”工程启动。由于城乡差别,广州市各城区的中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发展水平不一。为此,广州市从2010年起开始为期三年的“教育信息化促进区域教育均衡改革发展”试点工作,推动广州市各城区的教育均衡化发展。???番禺区自2000年撤市改区,城市化发展迅速,不可否认,由于生源多来自乡镇,其教育发展水平与广州老城区仍有距离。因此,以番禺区国家级示范性高中为调查对象,对广州市教育均衡化发展背景下的中学生信息素养状况进行调查很有代表性,以此来获得中学生信息素养各范畴的第一手资料,了解广州市城乡中学生信息素养现状。
二、研究方法及其过程
(一)调查内容的界定
一般认为,信息素养是一种综合能力,即学会利用信息工具和技术来搜集、获取、加工或创造信息的能力,同时还要具备正确判断和选择信息、尊重知识产权及个人私隐的意识。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知识和信息道德四个方面。本研究即从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知识和信息道德及图书馆利用等方面开展调查。
(二)调查概况
本次调查采取的是问卷调查方法,选取广州市番禺区现有的四所国家级示范性高中的在校生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抽样方式。本研究自行设计了“中学生信息素养调查问卷”,以匿名方式进行作答,题型为单项或多项选择题,共30道题。此次调查共发放了调查问卷200份,回收188份,回收率为94%,其中有效问卷为185份,有效回收率为92.5%。为能够全面分析番禺区中学生信息素养现状,本次调查的第1题是生源的城乡分布情况,在185份有效问卷中,有79位学生来自乡镇,其比例达42.7%。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信息意识现状
信息意识主要表现为人们对信息的敏锐感受力、关注程度及对信息的判断,对信息能力的提高起到基础性作用,信息意识的强弱将直接影响到其信息能力的提高。本研究着重从对信息技术的认识、网络利用态度、资料查询习惯及网络使用动因等方面来考察高中生的信息意识。
调查发现,对以计算机和互联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认识方面,31.9%的学生认为计算机和互联网主要是一种学习工具,但同样有31.9%的学生认为是娱乐工具,30.8%的学生认为是交流工具,还有少数学生认为是一种存储信息的工具。这说明学生已认识到计算机和互联网在学习、生活中的重要性,但不容忽视的是,还不够全面。
关于网络利用态度方面,77.3%的学生认为网络是目前获取有用信息最快、最有效的方式,22.3%的学生认为教师或家长提供的信息更为有用,有60.5%的学生会为获取对学习有帮助的信息主动访问专业学习网站或交流论坛,但也有39.5%的学生从未意识到要去访问专业学习网站或交流论坛。这说明高中生基本清楚在哪里可以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在学习信息获取途径上,有45.4%的学生是通过教学辅导书来获取,51.9%的学生是通过网络来获取,还有2.7%的学生认为报刊杂志可以提供学习信息。这与目前高中生以升学为指向的现状相符合,但网络信息的高速发展,也使高中生愈来愈认识到了来自网络的信息的便捷性和有效性。
(二)信息能力现状
目前,番禺区教育信息化建设实现了“6个100%”,即信息技术开课率、校园网建有率、课室电教平台配备率、教师办公电脑配备率、学校网站建有率、信息技术应用覆盖率均达到100%, 而四所国家级示范性高中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更是走在前列,校园网设施良好,多媒体教学设备完善,师生可以在校园内免费上网,其中番禺中学被教育部确认为“全国一千所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调查显示,番禺区国家级示范性高中学生的信息能力整体较强。
1.计算机基本运用能力:调查对象中,使用电脑时间为4-6年的学生为56.8%,23.8%的学生接触电脑超过7年,接触时间为1-3年的为16.2%,只有3.2%的学生是刚接触,而这3.2%的学生中,并非全部来自乡镇。值得注意的是,他们使用网络的时间长与使用电脑的时间长并不一致,其中接触网络4-6年的学生为47.6%,1-3年的占27%,超过7年的为21.1%。有6%的学生自认为非常精通计算机技术,68.1%的学生则是能较熟练运用计算机,但自己解决不了技术难题,23.8%的学生仅仅会上网。能够熟练运用PPT、PS以及制作网页、编程和动画制作的学生达14.6%,超过80%的学生会运用Word、Excel等常见软件,超过60%的学生会使用网络上传和下载文件。
2.信息检索能力:信息检索指的是从信息集合中找出自己需要的有关信息的过程,信息检索能力是一项最为基本、最为重要的信息能力。网络环境下,信息检索能力主要体现在搜索引擎的使用上,如Google、MSN Search、Yahoo和AltaVista等都是国际著名的搜索引擎,由于语言的限制,国内主要是利用百度、Google、Yahoo和搜狗等搜索引擎。调查发现,超过90%的学生都会以关键词的方式利用百度或Google搜索自己需要的信息,66.5%的学生表示在学习或日常生活中已养成运用搜索引擎来查找所需信息的习惯,有30.8%的学生表示熟知检索语言和了解包括布尔逻辑在内的各种检索表达式。
3. 利用网络进行互动交流的能力: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利用网络进行互动交流成为目前网络利用最为瞩目的主要形式。尤其是web2.0技术的普遍应用,从e-mail、QQ、Msn、BBS等同步或异步交流工具到大家熟知的Blog已发展到现在最为流行的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的微博(MicroBlog)。调查发现,76.8%的学生有自己的QQ或Msn,超过80%的学生有e-mail,71.9%的学生有自己的微博和个人空间,45.4%的学生有自己的Blog,其中超过75%的学生表示自己利用率最高的是QQ或Msn等即时通讯工具,一半以上的学生表示自己利用最多的是微博。调查显示,87.6%的学生表示有班级微博或QQ群,49.2%的学生认为班级微博或QQ群能够解决学习上的问题,15.1%的学生认为能够解决生活中的问题,9.7%的学生表示能够解决思想上的问题,但也有27.6%的学生认为班级微博或QQ群没有起到任何作用。
(三)信息知识及其信息技术学习条件
作为信息素养重要的组成部分,信息知识不可或缺。信息知识掌握程度和丰富程度决定着学生利用信息、创新信息的能力和水平。调查显示,超过85%的学生表示学校的信息技术学习条件完善,能够满足教学需要,但有13.2%的学生认为学校先进的学习条件并未充分发挥作用。关于什么时候开始接受信息技术课程教育的调查中,70.8%的学生表示小学时学校就开设了计算机相关课程,甚至有 6.5%的学生表示在幼儿园时就开始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34.6%的学生表示在小学和初中时经常参加学校组织的电脑制作活动。
在信息技术课程学习效果的调查中, 86.5%的学生认为信息技术课程对提高信息知识水平和信息技能很有帮助,11.4%的学生认为信息技术课程安排课时过少;对信息技术课程开设对学生其他学科课程学习的促进作用方面,有42.2%的学生认为非常有促进,46.5%的学生认为比较有促进,但仍有11.3%的学生认为没有任何促进作用。这说明虽然大多数学生能够认识到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性,但在课业繁重、分数至上的环境下,部分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认识并不全面,而课程内容已不能完全满足求知欲非常旺盛的学生们的需要。
值得注意的是,在回答“你的计算机知识与技能主要是通过什么途径掌握的?”问题时,62.2%的学生表示主要是依靠自学,只有36.8%的学生表示是通过信息技术课程学习而掌握的。
(四)图书馆的利用
作为学校的图书资源中心,图书馆是中学生获取信息素养知识和技能的重要场所,指导学生课内外阅读、开展文献检索与利用知识等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收集和整理资料以及利用信息的能力是图书馆的基本任务。调查显示,超过70%的学生认为非常希望学校图书馆开展文献检索的专门教育。
在针对学习中遇到问题如何解决的调查中,51.4%的学生表示会到图书馆查阅资料,74.1%的学生表示会和同学进行讨论解决,76.2%的学生表示会通过网络查资料,49.7%的学生选择直接问老师。这说明在学生看来,去图书馆查阅资料是他们解决学习中问题的重要手段,但并非首选。
调查显示,番禺区四所国家级示范性高中的图书馆利用率并不高,只有13%的学生表示自己经常去图书馆查阅资料或看书,44.8%的学生只是偶尔去一下图书馆翻看杂志或课外书,26%的学生极少去图书馆,16.2%的学生甚至表示办过卡后从未去过图书馆。
对图书馆资源需求方面,58.9%的学生表示最喜欢课外书,14.6%的学生表示最需要对学习有帮助的专业书籍,12.4%的学生表示最喜欢期刊杂志,16.2%的学生认为网络资源是他们最为需要的。
对于图书馆文献资料分类的了解,68.3%学生表示“大概了解一点”,16.5%的学生表示“一点都不了解”,7.4%的学生表示“对图书馆分类不感兴趣,不想了解”,只有7.8%的学生表示“比较了解”。
对于图书馆的开放时间,57.1%的学生认为太短,无法抽出时间经常去图书馆看书;而33.1%学生认为升学压力太大,开放时间长短意义都不大;9.8%的学生认为开放时间合理,正好学习累了可以到图书馆看些课外书。
(五)信息道德
对信息的批判性利用,自觉抵制网上的不健康内容,尊重知识产权,不侵犯他人权益是学生信息素养水平高低的重要体现。对于计算机病毒危害性的认识,超过60%的学生表示对计算机病毒危害有了解,但不知如何预防;25.3%的学生表示非常了解,会采取简单的预防措施;8.3%的学生表示不在乎。
对于尊重知识产权和网络道德方面,调查显示,64.3%的学生时刻注意遵守《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尊重他人权益;21.1%的学生表示有时会遵守,但有时也会忘记;8.1%的学生感觉无所谓;5.4%的学生表示根本不当回事,从来都不遵守。48.6%的学生表示坚决不买盗版软件,非常反对这种行为;33.2%表示无所谓,偶尔也会买;9.3%的学生表示因为便宜,不会抵制盗版。
对待网络不良信息的态度,62.2%的学生表示反对,应受法律和道德约束;14.1%的学生表示无所谓;11.4%的学生表示会感到好奇,但不会主动去看;11.4%的学生表示反感,但对这些现象也表示理解。这说明学生尊重他人权益和网络道德方面的意识较为薄弱,未能认识到信息道德的重要性。
三、现状的反思及其对策
番禺区四所国家级示范性高中在教育信息化建设方面一点不输于广州市老城区及其他中心城市,但从调查的结果来看,还需要在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融合、利用Web2.0技术开展协作学习、及图书馆利用等软件建设方面狠下功夫,来全面提高学生信息素养水平。
(一)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课程的信息素养教育主渠道,技能与兴趣培养并重,加强与其他课程融合
中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主要通过信息技术课程这个主渠道来进行。到了高中阶段,专门技能的培养和信息素养的综合发展应该是该课程的核心要求。本调查显示,63.2%的学生认为课程内容较注重计算机技能,对新技术及网络发展趋势重视不够;33.7%的学生认为课程实践效果不明显,过于注重学习软件本身的功能,忽略了与其他课程的整合实践。这与目前将信息技术课程孤立地作为一门课程开设、主要让学生掌握技术及缺乏与其他课程整合的现状相吻合。另一方面,番禺区四所国家级示范性高中的生源超过40%来自乡镇,他们虽受惠于广州“教育均衡化发展”计划,但接受的信息技术课程教育情况仍各有异同,加上升学压力的影响,学校和学生普遍对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有降低的趋势。
因此,在信息技术课程的具体实践中,我们要考虑如何切实利用好这个信息素养教育主渠道。目前而言,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紧密结合其他课程,实施有针对性的灵活教学方式,可根据学生兴趣、技能水平,进行分组式、个性化教学,采取以某一课程为试点,以实践课的形式开展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整合,引导学生结合学科知识,进行一些实地调查或实验,运用信息技术来解决一定的实际问题,一方面培养其信息处理的技能,一方面有意识地帮助学生树立对待信息的正确态度。同时,要重视学生的兴趣培养,本调查中就有超过85%的学生认为信息技术课程要注重学习兴趣的培养。兴趣培养可结合网络和软件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对日常工作、生活的影响,通过案例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认识到信息素养知识和技能对未来工作、生活的重要性,注意与学科发展密切相关的新技术、新成果,通过多维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充分利用班级微博等互动平台,推动电子学习,切实培养学生信息意识和尊重知识产权的习惯
随着Web2.0技术的迅速发展,“微博”以其速度快捷、内容精简、多途径传送和即时分享等为特点已成为现在最为活跃的信息传播平台,甚至成了一种崭新的社会生活方式,2011年被媒体称为“微博应用元年”。2012年1月,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我国微博用户数达到2.5亿,较上一年底增长了296.0%,网民使用率为48.7%。微博以其开通的多种API使得用户可以通过手机、网络等方式来即时更新信息,使得以网络为基础的电子学习形式更为多元化。本调查中,87.6%的学生表示拥有班级微博,71.9%的学生拥有自己的微博,94.6%的学生家中有可以上网的电脑,82.7%的学生拥有手机,这说明利用班级微博来推动电子学习是切实可行的。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班级微博开展专题讨论、布置作业或协作研习等学习活动,搜寻学科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增强对信息的敏锐度和洞察力,逐步培养信息需求意识。同时,在实践中让学生明白微博的信息公开、传播速度快等特点,运用案例让他们意识到不尊重网络伦理和相关法律规范的危害性,逐步引导他们养成尊重知识产权和相关法律规范的好习惯。
(三)全面发挥图书馆职能,紧密结合高中课程,以探究性学习为主要模式,开展文献检索和阅读指导教学活动,加强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综合培养
一直以来,高中图书馆都处在一种充当学校门面的尴尬位置,图书管理者的定位和责任意识也存在误区,其职能没有得到很好发挥。本调查中,68.7%的学生就认为学校图书馆没有充分发挥图书馆职能,利用率较低。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学科教学模式和学生学习方式都在发生改变,图书馆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和师生的书刊资料信息中心,正在成为学生探究性学习的信息环境保障和实践平台,在信息素养教育中开始扮演关键角色。学校图书馆要抓住契机,配备专业素质较高的馆员,紧密结合高中新课程改革,在不增加学生课业负担基础上,以探究性学习为主要模式,在低年级开展文献检索和阅读指导的教学活动,加强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综合培养。其实,一些基础条件较好的地区早已进行了这方面的尝试,如北京156中的 “图书馆利用指导课”,以“课程教学”和“阅读教学”两种形式来开展,课程教学在教室上,阅读教学在阅览室上,讲授图书分类及工具书使用等图书馆基本知识,指导学生写读书摘录、随笔,注明文章出处,学习在规定的时间内按照规定的主题查找资料,学会分析所选资料的最佳内容和最新信息,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信息意识。
Investigation on Guangzhou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formation Literacy Based on the Regional Educational Balance
Yang Hengping
从课堂入手来解决教师专业发展和落实课程改革的做法已是普遍共识。华东师范大学钟启泉教授曾指出,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课堂改革,课堂改革的核心是教师专业发展。中国经济的发展,农村城市化已然是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但目前农村教师群体普遍缺少专业发展的动力,自我发展意识较弱,教育观念相对滞后,科研意识普遍淡薄,教育创新精神和实践技能相对不足,如何在城市化进程的洪流中提高农村中小学青年教师队伍专业素质已是我国新时期教师队伍建设的主题。
二、导学案教学课堂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结果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是学习方式的转变,新课程课堂要求真正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强调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的状态为参照来评价课堂教学质量,提倡"以学论教"。因此作为落实新课程改革精神高效导学案课堂教学模式正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与认可。"导学案"是相对于传统的"教案"而言的,是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以学案为载体,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形式,以教师的指导为主导,以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实现高效教学为目标的一种教学方式。
三、导学案的种类
导学案种类划分:按学习方式要求可分为自主学习案,合作探究案、当堂检测案,训练(巩固)案。英语基本课型如听力课,听说课,阅读课,写作课、语法课都可以根据教材及授课内容的不同用以上案进行自由组合。每个案的组合主要取决于课题与课时的关系:一般有如下三种情况。一课时的课题就安排来呈现自学、展示、反馈。两课时的课题就设计成自学课、展示反馈课或自觉展示课、反馈课。三个课时的课题,就安排为自学课、展示课、反馈课,也可将自学课作为两个课时呈现,展示和反馈作为一课时呈现,所有的组合都要根据具体教学需要要灵活调整预习、展示和反馈的不同组合。
四、英语导学案的设计原则
导学案是对教材进行的二度整合,因此在编写一份好的学案时应考虑以下几点:
1.主体性原则
学案的设计不同与传统的教案设计,它是由师生共同参与完成的,由于有了学生的参与学案便更能以学生的角度来考虑问题设置,所设置的问题也更能符合学生的实际学情。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能动性)、创造性方面等因素都在设计中得到了充分的考虑,因此更能以"学生主体,教师指导,问题主线,创新主旨"的教学基本原则出发,切实能做到"诚心诚意把学生当主人,严肃严格地进行基本训练"。
2.目标性原则
导学案被称为学生学习的"路线图"、"方向盘"、"指南针"、"导航仪"等,在每份学案的开头要吿知学生本节的学习内容,如在《英语句子成分及基本句式导学案》中学习目标具体呈现为:(1)看懂句子成分的英语单词。(2)基本能分清句子的主、谓、宾、表、定、状及表语。(3)能说出并默写五个句子基本句式。(4)热情投入,积极合作,大胆展示质疑。 并用黑 体字标注了要点:五个句子基本句式及句子成分 难点:分清句子成分。这样做让学生学习目的明确,少绕弯路,少浪费不必要的时间,使学习事半功倍。
3.导学性原则
第斯多惠说过:"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导学案的突出特征就是"导学",重在指导学生自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在整个导学案设计中,学法线贯穿始终,如导学案的使用说明、学法指导、疑难问题提示,解题思路、方法、技巧等指导性内容和要素。如在Unit 3 Lesson 4 Christmas(阅读导学案)【使用说明及方法的指导】的4中就对课本使用提出具体了要求:
1)学案上出现的短语和句子要在课文中划出,重点理解;
2)课文中的生词要超出意思,红笔标注;
3)难于理解的句子要结合辅导书做好理解,仍未解决的要用问号标注出来,等待课堂质疑解决。
4.合作性原则
合作性原则是导学案教学与传统教学最大的区别之一,传统的课堂更多关注的是个体学习,而导学案教学课堂学习方式更为多样化。在"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指导下,科学合理地划分学习小组,小组中独学、对学、群学等合作学习是课堂中的一大亮点,在这种课堂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讨论,吵而不闹,杂而有序,讨论氛围蔚然成风。"因材导学,分层学习,整体推进,共同提高"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策略得以很好的落实。
5.问题性原则
教学过程的实质就是来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活动,以问导学、以问导趣是导学案另一大特点,一份好的导学案往往是用巧妙的问题来引导学生的求知欲,推动学生主动积极学习新知识。比如中Unit 5 Lesson 3 Experiment in Folk Kong goes for folk! 这一课中老师就巧妙的提出作为一名著名的艺术家孔祥东为什么会剃光头呢?这一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去探课文,得出是为了尝试新风格而理的新发型这一结论。
6.层次性原则
同一个班学生的基础知识、智力水平,学习能力的差异性是普遍存在的,研究学情,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通常把学生分为A、B、C三个层次)来分层设计学习目标,分层设计探究问题,分层设计学习程序,分层设计展示板演,分层设计评价标准,分层设计达标训练,分层设计检查反馈,形成师生共同建构适合学生学习的个性化学案是十分必要的。比如说在新课导学的学案中课文复述这一部分就对不同的同学做出不同的要求如A层的同学,不参考文章直接完成,B层的同学给出重点连接词,C层的只填写有关文章的关键词。
7.情境性原则
语言的学习讲究真实语境,语境越贴近真实的学习效果就越好。在学案的设计中就应考虑应用现代技术手段如多媒体来营造真实语情。如在Uni5 Lesson 1 performance Alanis -a true performer这一课中学案设计就有Alanis的视频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