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库存管理范文

时间:2023-03-07 15:00:5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企业库存管理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企业库存管理

篇1

供应链整体运作成本的最小化是供应链成本控制的最终目标。鉴于供应链库存成本占供应链总成本的比例多达30%。有效地管理供应链中节点企业的库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计划和协调管理供应链中的库存就成为最小化库存成本的重要手段。

一、现有供应链中库存管理的四种横式

根据供应链中库存管理主体及内涵的不同,主要存在以下四种模式:

(一)传统库存管理模式

在这种库存管理模式下,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的库存管理是割裂的、各自为政的。供应链上的每一个节点,企业都拥有自己的库存并各自管理自有库存,都有自己的库存控制策略和库存管理模式,而且相互封闭。供应链中传统库存管理模式是基于交易层次之上的由订单驱动的静态单级管理库存的方式。各个节点企业确定库存持有量的依据仅仅是其下游企业的订货单,各个企业之间并无沟通协调机制,仅根据订单来决策库存的持有量,信息的获取渠道狭小且不充分。各个节点企业都为实现本企业库存管理最优而努力,因此很容易产生牛鞭效应,使需求变异扩大,造成企业成本的增加。

(二)供应商管理库存模式

供应商管理库存模式是一种供应商和其下游节点企业之间在充分沟通协调的基础上具有合作性的库存管理策略。首先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要达成一个共同的协议框架,这个协议框架对合作双方来说库存管理成本都是最低的,在这个协议下将库存的管理权和控制权交给供应商。这个共同协议是双方合作的基础,而变化的内外部环境会导致共同协议出现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和问题,因此这个共同协议要被经常监督和修正,以使它不断适应新的变化的环境。共同协议的执行要被严格的监督,再完善科学的协议没有认真的执行,双方的合作都将无法进行下去。供应商管理库存模式是一种决策模式,其基础是整条供应链协商合作,最终目标是合作双方都获得最低库存管理成本。供应商管理库存模式是一种战略贸易伙伴之间的合作性策略,是一种库存决策模式。

(三)联合库存管理模式

联合库存管理模式是一种在供应商管理库存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新型库存管理模式,它改变了供应商库存管瑾模式下供应商握有库存管理权的情况,平衡了上游企业和下游企业的权利责任,共担了风险。联合库存管理模式体现了战略供应商联盟的新型企业合作关系,强调了供应链企业之间双方的互利合作关系。

联合库存管理强调的是供应链中各个节点企业同时参与,共同制定库存计划和策略,使供应链中的每个库存管理者都从相互之间的协调性考虑,保持供应链各个节点之间的库存管理者对需求的预期保持一致。从而消除需求变异放大现象。任何相邻节点需求的确定都是供需双方协调的结果。库存管理不再是各自为政的独立运作过程,而是供需连接的纽带和协调中心。

(四)协同式供应链库存管理模式

协同式供应链库存管理模式是一种协同式的供应链库存管理技术,建立在联合库存管理模式和供应商管理库存模式的最佳分级实践基础之上,同时抛弃了二者缺乏供应链集成等主要缺点,能同时降低分销商的存货量,增加供应商的销售量。它应用一系列处理过程和技术模型,覆盖整个供应链合作过程,通过共同管理业务过程和共享信息来改善分销商和供应商的伙伴关系,提高预测的准确度,最终达到提高供应链效率、降低库存和提高客户满意度的目的。协同式供应链库存管理模式的最大优势是能及、时准确地预测由各项促销措施或异常变化带来的销售高峰和波动,从而使分销商和供应商都做好充分的准备,赢得主动。协同式供应链库存管理模式采取了多赢的原则,始终从全局的观点出发,制定统一的管理目标以及实施方案,以库存管理为核心。兼顾供应链上其它方面的管理。因此,协同式供应链库存管理模式更有利于实现伙伴间更广泛深入的合作,帮助制定面向客户的合作框架,基于销售报告的生产计划。进而消除供应链过程约束等。

二、四种库存管理模式的比较分析

供应链下的企业库存管理完全不同于传统的库存管理,它不是简单的预测需求与补给需求,而是要通过库存管理使用户获得优质的服务,使企业的利润优化,库存管理的目标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企业通过供应链库存管理所要实现的目标主要包括采用多种指标评价库存策略、不同变化所产生的准确效果;决定库存量时对供应链上不同节点企业各方面的影响:在充分了解库存状态的前提下确定适当的服务水平。通过对客户、生产、运输等资源的平衡利用,企业对供应链中不确定性产生的缺货、延迟等风险进行有效的识别、缓解与控制。

篇2

库存是把双刃剑,库存量过大会产生以下问题:增加仓库面积和库存保管费用,从而提高了产品成本;占用大量的流动资金,造成资金呆滞,既加重了货款利息等负担,又会影响资金的时间价值和机会收益;造成产成品和原材料的有形损耗和无形损耗;企业资源的大量闲置,影响其合理配置和优化;掩盖了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不利于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库存量过小又会产生如下问题:服务水平的下降,影响销售利润和企业信誉;生产系统原材料或其他物料供应不足,影响生产过程的正常进行;使订货间隔期缩短,订货次数增加,使订货(生产)成本提高;影响生产过程的均衡性和装配时的成套性。如何平衡库存,改善库存控制方法,在保证及时交货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库存水平,是库存控制中的难题。

二、库存特性

自我膨胀性。库存自我膨胀性与两个因素相关:一是由于市场瞬息万变,而库存从订货到交货有时间间隔,库存预算的准确性难以保证并随间隔时间的延长而下降,库存难以控制直至库存膨胀;二是生产、销售等部门的职责和目标所致,销售部门往往会高估销售量,导致库存膨胀;生产部门为确保生产的连续性,不发生因缺货而停产,加大采购申请,导致过量采购原材料、增加库存积压。

资金占用性。有存货造成库存必然要占用资金,特别是在经济出现通胀的情况下,存货对资金的需求和占用进一步加大,并且存货受自身流动性较弱的影响,大量持有存货将增加资金成本,降低企业的盈利能力;同时,资金的时间价值特性进一步放大存货资金占用率。

贬值性。大多数库存随着储存时间的延长具有贬值趋势,主要影响因素:一是技术创新导致产品更新换代,原有旧产品价格贬值;二是市场竞争加剧导致存货价格下降趋势明显;三是库存货物储存不当导致存货变质、毁损和报废;四是通货膨胀导致存货价值虚高,一但出现经济危机,产品价格出现跳水,无法回避存货价值缩水。

三、造成库存不合理的原因

“牛鞭效应”导致供应商库存失衡。传统的销售一般是由供应商将商品送交销售商,其库存责任仍然归供应商,待销售完成后再进行结算,但商品却由分销商掌握和调度。这就导致了销售商普遍倾向加大订货量掌握库存控制权,因而加剧了订货需求加大,导致了“牛鞭效应”。

分析其原因,因为当供应链上的各级供应商只根据来自其相邻的下级销售商的需求信息进行供应决策时,需求信息不真实性会沿着供应链逆流而上,产生逐级放大的现象,到达源头的供应商时,其获得的需求信息和实际消费市场中的顾客需求信息发生了很大的偏差,需求变异系数比分销商和零售商的需求变异系数大得多[4]。由于这种需求放大变异效应的影响,上游供应商往往维持比其下游需求更高的库存水平,以应付销售商订货的不确定性,从而人为地增大了供应链中的上游供应商的生产、供应、库存管理的风险,甚至导致生产、供应、营销的混乱。

企业流程问题导致库存积压。库存过多往往是某种信号,说明企业中存在严重的和低效的业务流程问题,表现为低效率的销售与作业计划,需求预测水平低,产品介绍不当,计划繁琐,低效的产品排程,周期时间长,产品与流程问题,成本高,绩效标准不符等。

如计划部门的问题。因为对市场预测欠佳,造成销售计划不准确。计划部门在安排供应上,有时要提前几个月进行销售预测。当真正的顾客需求没有被预测到的时候,库存很快积压,生产计划频繁变更,生产计划错误,造成备料错误等。

如采购部门的问题。对于顾客订货不确定,订单频繁变更顾客变更产品型号规格,销售部门传递失真订货信息或者信息传递迟缓。对供应商辅导不足,产生供应商品质、交期、数量、规格等不易予以配合而导致发生呆料的现象。

如财务部门的问题。对存货管理没有按财务制度规定办理,对货到发未到的存货,未办理暂估入库手续,有的甚至已经在生产成本中消耗掉,造成资产负债表期末存货数明显低于仓库实存数;在对账不及时的情况下,如发生偷盗等情况,易及时发现,不利于加强内部控制管理;还有,为了能及时反映成本,财务部门在材料核算时采用的都是计划价格计划成本,没有采用实际价格和实际成本,到月末时需要用材料差异调节实际成本,材料差异是有误差的,不能真正反映材料实际成本。存货规格太多,企业只能核算存货总成本,不能核算到存货种类的具体规格成本,因此在存货销售价格低于规定价格时,不能确定是否销售。

企业管理问题导致库存管理的低效。如管理人员专业水平较低的问题。一方面,作为企业的管理者,习惯于单纯凭借主观经验,而不是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对存货进行定性与定量的控制。当外界环境发生变化的时候,也不能对库存进行及时、准确的调整,最终使得企业要么不能及时供应应时的商品,要么积压大量的已经没有了市场的货物;一方面,作为仓库管理人员,一般年龄较大,整体素质不是很高,加上老旧的思想观念,缺乏学习,又缺少与外界新鲜事物的接触,各方面的信息与外界的实际不对称,导致现场管理不到位以及信息的传递不通畅,出现了工作效率低下。

企业内部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企业供、产、销各部门往往各自为政,片面追求各自部门的利益,彼此之间缺少有效的信息沟通。部门之间缺乏权限的相互制约,无法形成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容易导致采购、保管、领用、发货及入库等工作无章可依,造成内部资源的浪费,或者企业的存货储备量低于市场需求失去市场机会,或者造成库存积压,增加了企业储存成本。

四、合理库存管理的策略

加强入库、出库的合同计划执行。对于生产销售企业,应加强日常的库存管理与生产协调的监督,建立严谨的合同管理体系。在与供应商、销售商、承运商签订供货、销售和物流合同中,明确出入库时间、数量等要求,加大合同履约率考核,监督合同执行情况,保证入库、出库按合同、按计划执行。不能按要求进行履约的,加大合同仲裁和诉讼力度,保证生产销售的正常运行。

提高库存量的动态管理。应强化库存信息的交流和共享管理,逐步形成生产单位、采购部门、供应商、分销商定期和实时沟通的体系,使供应商能够及时了解到企业的各种原辅材料库存情况和使用计划,并利用其资金优势和库存能力,主动储备相应的物资存量,按照企业月份的采购计划或临时计划需求,保障及时供应,既要减少资金占有率,也要保持适当的库存。

加强科学分析与预测,降低库存风。库存管理工作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运行质量的有效途径,是转变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企业应从应对市场激烈竞争的形势出发,在库存管理中做到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企业经济运行分析,是决定库存量、现对库存有效管理的基础。应结合国家宏观政策调整、市场发展趋势、生产运行状况,编制企业经济运行分析、生产运行分析和经营运行分析,建立起科学、规范的运行分析体系,以此作为库存控制的基本依据。应进行如下分析:一是对企业当月运行情况进行系统分析,找出影响效益和有利于提高效益的主要因素,制定应对措施。二是对次月经济环境、市场走势进行预测,结合企业生产装置运行情况,制定出企业月份综合计划,包括生产、经营、资金、项目计划等,确保企业正确决策。三是根据分析结果,结合气候变化、仓储条件影响,制定最佳库存计划,降低库存成本。

建立库存信息预警机。对于企业库存管理部门来说,建立传统的库存台账是必要的,但为了适应现代企业经营活动的特点,提高市场需求快速反应能力,必须建立起对库存管理的信息预警机制。要通过计算机数据管理手段,录入所有库存材料信息,并借助信息工具能够实现库存信息的及时调取、即时统计,动态掌握企业的库存余缺,保证生产和经营的高效供应。尤其要能够根据库存数量、库存物品的安全性设定预警临界值,在库存过多、过少或库存材料安全上达到预警临界点时,应及时借助信息系统实现自动化、智能处置。应充分利用信息手段,对国家宏观政策、市场发展趋势、交通运输、气候变化等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研究,定期对原材料、产品市场发展趋势进行预测,有针对性的实现对库存管理预警控制与管理,及时调整库存标准和期限。

实行库存管理的责任追究制。应加强对库存状况的评估,加强对库存状况的监控。对库存控制不力,造成库存偏离标准,造成企业损失的,应严肃追究有关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的责任。对于库存管理效率高,服务质量好的应予以奖励。

坚持计划管理,提升库存管理效。企业应密切关注市场动态信息,掌握企业生产经营的节奏。应建立规范的库存计划管理体系,结合市场变化情况、企业的运行状况制定生产、采购、销售计划和库存标准,为经营决策提供精准的依据。经营部门可利用稳定的客户资源、运输资源控制产品销售、原料采购的周期,最大限度地调节库存,做好库存的有效把握。

库存条件检。企业应按照物资特点和存储要求,定时间、定责任人对仓库的安全隐患、应急设施、存储方法进行严格检查验收,加强对现有仓库存储条件的检查评估,发现问题,立即整改,保证库存物资的安全。

篇3

通过对油田所属单位的详细调研,发现逐年的高投入和粗放式管理形成了库存物资超储和积压现象,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产生物资超储的原因非常复杂,主要有:

1.早年形成的积压

由于技术升级或产品更新换代等原因导致库存物资闲置。

2.用户上报物资需求计划的盲目性

一般习惯按年初制订的年度计划进行物资采购入库,未能按照生产和市场的实际变动情况及时进行调整。

3.陈旧观念导致

首先,很多生产单位的观念还滞留在计划经济的定式思维中,申报物资需求计划时“余地”过大;其次,物资供应管理部门还存在大库存、保供应的旧观念,对于生产单位申报的物资需求计划核对不到位就按需求计划采购;再次,没有接受现代物流的观念,仍然认为库存多对企业有益,忽略了其挤占流动资金的一面。

4.油田生产用的很多产品属于特殊专用物资,存在多批次小用量的问题

实际生产需要与供应批量不匹配导致的多购现象。

5.部门之间缺乏必要交流和沟通

传统观念认为物资供应属于后勤保障工作,缺乏与一线生产单位必要的沟通,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采购的盲目性。

二、加强石油企业库存管理的对策

1.加强物资计划管理

一是对油田二级单位需求计划考核指标完成情况进行季度考核与通报,培养并树立基层物资计划管理典型单位,以点带面,提升油田基层单位计划管理工作整体上水平;二是强化与需求部门的协作,坚持每季度现场办公并结合业务人员每月到生产一线跟班劳动,掌握主要物资需求动态;三是加大物资需求信息化管理力度,完善物料消耗数据库,逐步形成需求计划引导订货机制;四是加强工程项目和维修项目的计划管理,与二级供应部门联合成立项目采购组,提前介入项目到前期论证和设计阶段,加强与设计部门的沟通,优化需求建议,提前解决采购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降低供应风险和采购成本;五是对重点工程项目,编制采购统筹计划,作为项目物资采购大纲,根据采购统筹计划制定主要物资的采购计划;六是对重点工程项目用料和质量容易出现问题的物资,进行效能监察立项,对计划提报和执行的全过程进行监督。

2.加强针对库存水平、服务水平的考核

对库存管理的考核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落实:一是明确绩效考核的步骤,包括确定绩效考核的具体目标;建立工作期望,达成承诺;设计评价体系;客观公正的进行业绩评价;绩效考核;绩效改进计划。二是明确针对库存服务水平的绩效考核内容,包括加强对库存服务水平的数据统计分析;建立一套针对库存水平的统计指标,如周转率,服务水平,缺货次数等;在库存水平数据的基础上,建立针对库存水平的考核指标;制订降低物资库存责任制;成立专门的库存小组,根据历史数据,制定一个合理的考核指标,确定奖惩措施。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给予一定的奖励,超出范围给予惩罚。依据当年的实际完成情况,逐年更改,提高;根据历史数据每年调整相应的库存控制指标,促使库存管理部门不断改良。根据前一年的库存运营情况,历史数据制定次年的库存指标,使库存管理不断提高。有了库存成本的考核制度,给了相关部门库存管理压力,增加了管理的动机,调动了相关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3.加大积压物资处理力度,努力降低当前库存

库存积压问题已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一个包袱,降低当前库存已变得刻不容缓:企业可以制定相关政策,鼓励设计、施工以及勘探开发等单位首先选用库存物资,尤其是积压物资;企业可以广泛利用电子商务网等信息网络,加强与同行兄弟单位之间的联系,多余积压物资信息,互通有无,调剂给兄弟单位使用。对于技术升级换代的产品,与原厂家沟通联系,可以返厂改造升级的,返厂改造,也可以通过组织自身力量,开展技术攻关,对库内积压物资进行改造利用,确保对积压物资的处理有效地进行。企业在处理完积压物资之后,还要加强计划管理,提高计划准确率,防止新的积压;制定降低库存指标,实行目标管理。认真考核;运用激励机制,调动职工降低库存的积极性;加强对二级仓库管理,严格领退料制,积极处理账外物资;尽可能的实施JIT采购。

4.实施全面库存管理

全面库存管理是采用先进术方法根据企业自身实际情况分阶段有步骤的对企业库存进行系统的、全面的管理,不断降低企业超量库存。这个定义具体包含以下几层含义:一是参与主体的全员性。所谓全员库存管理意识就是要求企业从高层到基层,在企业的日常库存管理活动中都必须树立一种全员参与库存管理的意识与观念,时刻关注企业的库存问题。提倡全员库存管理意识的目的就要使企业全体人员认识库存控制的重要性和每个岗位的工作对企业库存的影响;二是库存过程的全过程管理。制造企业的库存过程可以分为订货过程,进货程,生产加工过程,保管过程和销售出库过程,库存的管理控制要从订货过程始直到产成品销售出库过程的每一个过程进行全过程管理;三是对象的全面管理。全面库存管理的对象包括库存物资和物资供应、生产计划、生产现场状况、客户需求等各种信息的管理;四是全面考核库存管理水平。如何在企业管的各个相关流程中反应、体现库存成本就成为企业库存管理的关键,所以必须进行全流程的库存考核;五是全方位库存管理。企业库存管理应该以先进的信息技术、现代用生产管理术、工业工程技术和供应链库存管理方法为支撑技术和手段,对企业过程的库存形态,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分阶段有步骤循序渐进地不断改善企业库存管理,降低企业超量库存。

三、结论

总之,随着油田勘探、开发产能规模的不断扩大,物资保障和物流成本二者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只有清醒的认识到库存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采用科学的库存控制方法,减少存货,才能提高库存的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饶翰周. 改革油田企业物资供应管理模式[J]. 中国石化, 2007, (07).

篇4

二、中小商贸企业库存管理现状

1.库存管理制度不完善

中小商贸企业以私营或个体工商户居多,这类企业往往会忽视管理制度,而仅仅听从于管理者的意见。虽然企业内部制定了相关的库存管理制度,但执行的力度却不够。第一是缺乏拥有专业素质的存货管理人员。管理人员的素质与库存管理的效率直接相关,只有有能力的存货管理员才能充分发挥库管的功能。第二是缺乏有效监督。岗位的设置不合理,工作人员职责不明会导致员工在工作时,遇到问题自己盲目预测,造成缺货或积压能问题时又不及时上报,最终造成企业经营出现问题,资金周转困难。

2.库存管理体系不成熟

库存管理不只是简单的对存货的保存、记录和盘点,而应是一套完整的体系。有效的库存管理能够帮助企业进行经营决策,而这一点很多中小商贸企业还未能看到。有的企业为了逃避税款,在做账时拖延存货业务的处理或是销售后不结转库存,致使库存商品的实际数量与账面数量不符,影响企业制定后续的进销货计划。另外一点是许多企业采购商品时仅采取上期采购情况这一项指标,而忽视了市场需求和产品结构等因素。科学合理的采购计划不可能只凭借经验就能制定的。

三、中小商贸企业加强库存管理的措施

1.完善库存管理制度,明确岗位职责

完善存货的收发、保管、盘点和损坏赔偿制度。中小商贸企业的库管人员要在商品入库后及时开入库单,各类商品分开存放,按照有关规定和制度将单据进行传递和记录。发货时也要凭单据发货,只有审核无误的提货单才能据以发货,禁止白条抵库。商品出入库要及时入账,可以建立适合企业的数据库系统,做到账实相符。对于账实不符的情况及时查明原因,进行处理。中小商贸企业在完善库存管理制度时要做到不相容岗位分离,采购与付款岗位要分离,销售与收款岗位要分离。只有不相容岗位分离,在发生经济业务,进行经营决策时才能够互相监督、互相制约。审批人员要严格销售业务的程序和权限,防止销售人员为完成销售任务而盲目赊销导致应收账款成为坏账,进而导致企业的资金链断裂,企业无法经营。

2.建立资金预算制度和风险管理制度

对中小商贸企业而言,存货在流动资产中的比重较大,而存货周转又需要大量的资金。资金链如果发生问题,对企业来说将是毁灭性的。就以企业的供给方和需求方来说,如果企业的资金链断裂,将无法给供货方提供货款,企业信誉将会受损,供货方将不会供货。而货源中断又会导致无法满足需求方的需求,这样整个经营链条都会失去平衡。因此企业必须建立资金预算制度和风险管理制度,来应对存货占用大量资金带来的风险。

3.采用合理的库存管理方法,加强库存管理科学性

采用ABC分类管理法。中小商贸企业的存货一般种类多,数量多,价值不等。管理人员可以将企业的存货按照重要程度分为ABC三种类型。将资金占用占80%,品种只占20%的存货划为A类存货,重点管理。将资金占用占15%,品种占20~30%的存货划为B类,这类是一般存货,进行适当控制。最后资金只占5%,品种占到60%以上的存货划为C类,进行一般管理。这种方法有助于企业从繁多的商品中找到重点,从而去制定合理的采购和销售计划,减少资金占用的存货周转。进行量本利分析。即进行产量成本利润分析,也叫盈亏平衡分析。它是以会计模型来揭示商品销售量、销售额、单价、利润、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等变量之间的联系的方法。引入零库存管理方法。在商贸企业中,库存商品的出现是为了防止未知的需求,同时满足现有的销售进度。然而库存过多会导致资金周转慢,产品积压,商品保管费用过高等问题。但是,如果企业能够进行大量的市场调查和分析,对自身的进销货周期等都很清楚的情况下,实现零库存将是企业降低库存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最有利的方法。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