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7 15:01:0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华南理工大学专业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关键词 外语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08-0025-03
作者简介:周建新,男,华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后,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汉英诗歌对比与翻译研究;英语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省教育厅2013年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理工科院校英语专业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以华南理工大学英语本科专业为例”(编号:x2wy/N913079a)的阶段性成果。
研究型大学以其卓越的研究能力和研究水平为其立校之本,一向注重培养和推动师生研究能力的发展,因而,在研究型大学中,从本科生阶段起即提倡研究型教学,注重培养本科生的科研能力,这是较为普遍的做法。最近几年,华南理工大学在培养本科生科研能力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连续有本科生在国际顶尖杂志《科学》和《自然》上,引起业界关注,称为“华工现象”。在外语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方面,自2013年起,也开始采取新举措,执行新计划,努力提高本科生培养质量,提升本科生科研能力。在提高本科生培养质量方面,实施了一些策略,尤其是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策略,同时,也着眼于培养本科生的科研能力,采取了一些具体措施。提高本科生的培养质量自然也包含了提升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因此,两者所采取的措施并非截然分离,而是互有共通之处。为培养本科生的科研能力,首先形成了培养思路,并依据培养思路和现实具备的条件,制定和实施了相应的培养策略。培养一个人科研能力的行动,总有开始、过程和结果三个阶段,其中,开始和过程的实施效率直接决定了结果的质量,因此,开始和过程的应对策略至关重要。就华南理工大学英语专业而言,自2013年起,外国语学院在开始阶段实施了源头精选策略,在过程阶段则分别制定了过程实施策略和后勤保障策略,以保证实施的结果,截至目前,已经实施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策略2年了,取得了一定效果。鉴于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艰难、不确定因素较多的实践工作,本着互相交流、共同提高的精神,现将本单位培养本科生科研能力的一些做法和启示总结如下,以资借鉴与批评。自2014年9月起,外国语学院开始招收商务英语专业本科生,因此,提升本科生科研能力的策略既针对原英语专业本科生,也覆盖2014级商务英语专业本科生,而其中的生源精选策略则主要针对2014级和2015级学生。
一、源头精选策略
为进一步提高本科生培养质量,也包含提升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学院自2013年起确立了提升生源质量的指导思想, 决定自2014年起,在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新生中提高外语学校保送生的比例,亦即从源头开始,就要精选生源,提高生源质量,换言之,实施源头精选策略。为了贯彻落实这一决策,学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并稳定、高效的实施。
1.成立以学院领导为核心、包括各系部负责人在内的招生小组。学院成立了以学院主要领导为核心,包括所有院领导和全院各系、部负责人的招生宣传小组,并多次进行集体学习和讨论,使大家认清了方向,形成了思想共识。此后,在学院主要领导的指引和带领下,开始进行各项相应的具体工作。
2.制定招生宣传策略、生源遴选方案和标准。首先是制定了招生宣传的内容、宣传的方式方法;还讨论和制定了生源遴选的方案和具体标准。这样,招生宣传工作就有了理论方向和实践准备,可以开始进行实际的宣传和招生工作了。
3.积极主动与各外国语学校进行交流。统一了思想,制定了宣传内容和策略,明确了生源遴选方案和标准后,招生小组从2013年起就分批次、分组次,分别和各个具有保送资格的外国语学校联系,积极主动和各校进行交流互动,让各校的师生了解我校、我专业。
4.投入经费保障招生工作。为保证招生宣传和生源遴选工作顺利进行,学院不仅投入了大量人力和物力,也投入了足够经费,在财力上全面支撑招生宣传和生源遴选工作的具体实施。
5.践行公正、公平的生源遴选办法。在对报名学生进行选拨时,实施了公正、公平的遴选办法。从笔试试卷出卷、监考、阅卷评分,到面试考官遴选、面试程序和计分、统分等环节,都严格按照规定执行,做到了2014级和2015级学生遴选工作的合理、合规,公正、公平。
二、过程实施策略
从2013年起,即开始实施了提升本科生科研能力的策略,2014级新生到校后,也及时开始了科研能力培养的相关措施。学生入学后,科研能力培养工作进入到第二个阶段,即过程实施和管理阶段,在这第二阶段,制定和实施了清晰的过程实施策略和随时保障过程实施策略顺利运行的后勤保障策略。在过程实施策略上,主要实行了以下几个措施:
1.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新生入学后第一学期,即为每位本科生配备指导教师,指导教师有义务为学生今后四年的大学求学生涯提供生活指引、学业规划建议、未来职业和人生发展咨询等。为有效地贯彻落实本科生导师制,学院还制定了相关的实施计划。
2.开设新生研讨课。新生研讨课是研究型大学普遍开设的一种课程类型,旨在专业、学业学习和研究方面对新生进行宏观指引,特别是在学生未来的专业研究上起到方向性的引导和入门介绍作用,对于提高学生对学科和专业的整体认识,明确自身研究方向,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为科研工作打下心理基础等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学院已经为本科生开设了《语言与文化》和《外语学习与文学》两门新生研讨课,为学生明确自己未来四年的研究方向预先做了方向性的指引。
3.实施100本书读书计划。学生科研能力的提升必须在学生自身具有扎实、广博专业知识的基础之上,为此,必须努力夯实学生专业基础,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促进学生多学多思,这样才有了提升其科研能力的前提条件。为此,学院实施了100本书读书计划,要求每位学生在大学四年期间必须读完要求必读以及推荐阅读的总共100本图书。为落实100本书读书计划,学院制定了相关措施,并稳妥、有序地执行,定期举行“悦读分享会”便是其中一个比较突出的措施。
4.实施“导师工作坊”制度。自2014年起,开始在学院本科生中实施“导师工作坊”制度,不定期地邀请校内外学有所专或做有所为的教师、校友、社会贤达、企业高管等人士为本科生做专题讲座,以开阔学生的学业和社会视野,同时激发学生对相关领域进行进一步研究的兴趣。
5.推动师生申报学生研究项目。积极推动教师和学生在教师,特别是指导教师的组织下申报学校的学生研究项目(SRP),借助学生研究项目,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直接进行相关项目的实际研究。近两年来,每年都有学生研究项目申报成功,有一批学生在1-2年级阶段就开始进行了科研工作,并初见成效。
三、后勤保障策略
在过程阶段,除了在过程中具体施行的旨在提升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具体过程实施策略外,还必须要有相应的后勤保证策略,以确保这些具体的过程实施策略能够顺利、有效的实施,否则,缺乏足够的后勤支撑,过程实施策略就会落空,无法真正实行。学院制定和执行的后勤保障策略包括:
1.成立领导小组,确立行政保障。为确保提高本科生培养质量、提升本科生科研能力的目标能够顺利实现,学院成立了以院领导领衔的领导小组,明确了分工和责任,并不定期进行工作总结和交流,分析情况,制定应对办法,确实解决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2.实行专人专门管理,明确责任和任务。对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本科生导师制、本科生100本书读书计划、导师工作坊、本科生学习和研究实践等涉及学生生活、学习、实践和研究等几方面的工作,学院都指派了负责人,实行专人、专门、专项管理和落实,并明确了责任和任务。
3.施行动态监控,确保过程高效。对学院制定的旨在提高本科生培养质量和提升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各项措施的落实情况,学院实施动态管理模式,即学院不定期的对专人专门负责的各项工作进行检查、要求汇报、实行会诊、联合决策等,确保对整个实施过程进行实时、有效监控,以保障各项措施的正常、正确运行。
4.投入经费支持,保障运行资金。为保障提高本科生培养质量和提升本科生科研能力各项举措的长期稳定实施,学院拨出了适当的经费,对各项措施进行评估,分别给予经费支持,使各项措施均在经费上获得足够的支持力度,得以顺利实施。
四、效果与问题
学院在2014年设立了商务英语专业,并在2014年9月开始招生,为了提升原英语专业本科生和2014级商务英语专业本科生的培养质量,同时,为与学校研究型大学的地位相适应,尤其要提升外语专业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因此,在确立了提高本科生培养质量、特别是提升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工作目标后,学院在2013年出台了各项措施,既保障在源头上首先提升生源质量,也确保在过程中各项措施运行良好,以达到最终的良好结果。从目前情况看,近两年(2014年和2015年)的新生中保送生比例均大幅提高,达到了提升生源质量的目标,同时,在培养过程中,目前各项措施实施顺利、有效,实施两年来,已经有几位本科生发表了科研论文,可以说,本科生科研能力提升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此外,在提升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工作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解决:
1.教师工作量难于量化计算。提升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工作涉及多方面,包括前期基础和准备工作,如开头阶段生源的遴选、过程中基础知识的扩充和深化、研究方向的指引等等工作,还包括后期学生进入实际研究阶段时的指导和评估等,这诸多工作中有些是可以量化计算的,而更多的则是无法细化、量化计算,因此,在整个过程中,参与的教师的工作量如何计算和评价,这是一个难题。目前还主要依靠工作布置和教师个人自觉来实施各项工作,虽然效果还不错,但是教师工作量难以量化的问题始终是一个无法忽视的问题,需要进行研究。
2.师生互动积极性有待提高。提高本科生培养质量,提升本科生科研能力,其动力源于教师和学生当事双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双方必须积极主动配合和推动,才能取得最佳效果,不然,措施再多,如果师生都没有积极主动性,那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在各项措施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教师中和学生中同样都有积极主动性参差不齐的情况存在。有些教师比较积极,有些则相反,反观学生,也是如此。在导师和学生之间,有些是导师积极,学生则不积极;有些是学生积极找导师,而导师则不积极,只是消极被动应付学生的求教。因此,总体而言,就出现了师生互动积极性参差不齐的情况,有些导师与自己指导的学生关系紧密,在学习和研究中都有合作和指导,有些导师和学生的关系则较为疏远。师生互动和交流是提升本科生科研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如何提高师生互动积极性,目前还亟需研究解决。
3.激励机制难以制定。为了促进师生更加积极参与到提升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实践中,也为了使这项工作能够长期、稳定的推进和实施,需要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但是,由于参与教师的工作量难以细化、量化,激励机制也就难以制定。
总之,为提高本科生培养质量,特别是提升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学院制定了相应的措施,并探索性地实施了两年,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也遇到了一些问题,这些成绩和问题都给我们带来启示和思考,启示我们在培养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实践之路上且行且谨慎。
[中图分类号] G2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2012) 04-0052-04
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编辑出版专业创办于2004年,迄今为止,已经走过九个年头,培养了四届本科毕业生。兴办之初,正值“媒介融合”“大出版”这些新的出版趋势逐步形成之际,我们经历艰难的探索阶段,在依托学校和地方资源优势,明确专业定位之后,初步树立自己的办学特色,为广东乃至全国培养出一批优秀的跨媒体复合型人才。在这里,我们拟以华南理工大学编辑出版专业建设为例,探索新办编辑出版专业的高校如何依托资源优势,明确专业定位,形成办学特色,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跨媒体复合型编辑人才。
1 依托学校的办学定位和优势教育资源,明确专业定位,树立专业特色
华南理工大学编辑出版专业从成立到现在,专业定位几经调整,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到,2004年创办的时候,还没有明确的专业方向,依托于专业教师的文史学科背景和学院的新闻传播背景,开设大量人文类和新闻传播类课程,课程设置较为混乱。经过一年的探索和研究之后,考虑到广东省的商业氛围较浓,便试图从武汉大学编辑出版专业的成功中吸取经验,将专业方向确定为“出版策划与营销方向”,并随之调整课程设置,主干课程中加入出版选题策划概论、出版企业管理学、版权与版权贸易、畅销书与现代出版等出版营销类课程,并从业内邀请一些从事出版策划与营销的专业人员来校开设讲座或授课。尽管我们为这一专业定位的推行做了大量工作,但是经过两年的发展,我们发现这一专业定位并不适合我校。因为相对于报刊业和新媒体行业而言,广东省图书出版业实力较弱,图书出版市场人才需求量相对较小。另外,也是因为武汉大学在图书发行营销领域早已建立非常强大的优势,而这一优势的形成一方面得益于该校在这个专业方向上的发展历史较长,具备强大的师资力量和丰富的教研经验;另一方面也得益于该校大量毕业生就职于图书发行营销领域而形成的强大行业人脉资源。前者不是我们短期建设可以与之比拟的,后者更是难以企及。同时,我们发现,因为我校是一个以理工科专业为主的院校,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等技术类专业较强,学校更重学生实用技术的培养,人文氛围与一些综合性院校相比有很大差距。而且,我校编辑出版专业在招生的时候,采取的是文、理兼招的模式,文科生与理科生人数相当,其中理科生的人文基础相对较弱,通过调查发现,他们普遍希望增加技术应用类课程的比重。因此,我们调整过去纯文科的专业定位和课程设置,将专业方向调整为“电子与网络出版方向”,增加网络传播学、电子与网络出版等课程,并与计算机学院合作开设多媒体设计与制作等课程。2008年,我院新增“新媒体艺术”这个专业,引进数位具有新媒体技术基础的专业教师,借助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学院优质教学资源,在原来的基础上再次调整专业定位,确定“新媒体”的专业方向。在课程设置方面,将一些人文课程合并,并取消了版本目录学等课程,增加了传播技术基础、多媒体素材采集与制作、数字出版与网络编辑等课程。经过三年发展,通过毕业生和企事业单位给我们的反馈发现,这一专业定位逐渐受到认可,在广东地区,初步树立培养跨媒体复合型人才的特色。
文化课总分180分其中,高等数学科目组:中山大学240分
文史类、法学类、中医类(脱产、函授、业余):文化课总分240分
其中,民法科目组:暨南大学280分
大学语文科目组:广东教育学院300分
广州大学240分
韶关学院260分
医学类(脱产、函授、业余):文化课总分210分
其中:中山大学240分
暨南大学240分
体育类(脱产、函授、业余):文化课总分110分
艺术类(脱产、函授、业余):文化课总分160分
其中:广州美术学院220分
(二)高中起点本科理科(脱产、函授、业余):文化课总分380分
文科(脱产、函授、业余):文化课总分450分
外语(脱产、函授、业余):文化课总分450分
体育(脱产、函授、业余):文化课总分360分
艺术(脱产、函授、业余):文化课总分210分
二、第二批院校(高中起点专科脱产班)
理科:文化课总分150分
其中:中山大学280分
华南理工大学280分
东莞理工学院220分
广州市职工大学200分
文科:文化课总分150分
其中:中山大学310分
华南理工大学310分
湛江海洋大学190分
东莞理工学院230分
广州市职工大学200分
广东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200分
广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190分
广州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200分
外语:文化课总分150分
其中:中山大学350分
广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190分
艺术:文化课总分120分
其中:广州美术学院220分
三、第三批院校(高中起点专科函授、业余班)
理科:文化课总分150分
其中:中山大学250分
华南理工大学230分
广东工业大学210分
文科:文化课总分150分
其中:中山大学300分
华南理工大学220分
暨南大学220分
华南师范大学220分
广东工业大学230分
广州大学220分
外语:文化课总分150分
其中:中山大学320分
广东工业大学240分
广州大学240分
体育:文化课总分120分
艺术:文化课总分120分
四、第四批院校(高中起点专科)
医学类:文化课总分270分
其中:
中山大学320分
广州医学院280分
韶关学院280分
2. 招生范围:江苏、浙江、江西、山东、河南、湖南、广东、海南、甘肃
3. 各考点报名、考试地点及时间
考点 考试地点
报名时间
考试时间
浙江(杭州)
杭州师范大学(杭州市仓前区海曙路
58号杭州师范大学仓前校区)
待定
待定
江苏(南京)
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
(南京市江宁大学城格致路309号)
详情登录江苏省教育考试院网站
1月30日
山东(淄博)
淄博市招办指定考点详见准考证
详情登录山东省考试院网上报名网站
2月24日
河南(郑州)
郑州市第106中学(郑州铁六中学)
(郑州市中原区中原东路124号)
1月28日-2月1日
(艺行家artlets.cn)
2月5日
江西(南昌)
待定
详情登录江西省考试院网站
待定
广东(广州)
华南理工大学大学城校区体育馆
(广州市番禺区广州大学城)
专业特色: 船舶与海洋工程系是全面应用信息技术从事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物及相近领域的设计、研究、制造、规划、经营与管理等的工程学科,长期以来奉行“厚基础、严要求、重能力、强适应”为办学宗旨。
师资设备:船舶与海洋工程系非常注重师资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现有专职教师18人,教授7人(其中6人为博士生指导教师、1人为华南理工大学“百人计划”特聘教授)、副教授6人、讲师5人, 84%的教师具有博士学位,形成了老、中、轻相结合,知识与职称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在校本科生近200人,硕士研究生近40人,博士研究生近20人。在本科教学中不仅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训练、计算机和外语能力的培养,还积极开展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多次在各种国内、校内大学生科技比赛中获奖。设有华南理工大学船舶海洋工程科学与技术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基地。
2003年6月《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的签署被普遍认为是推动粤港高等教育合作的一大契机。如今8年过去,两地高等教育合作的进展如何?带着这一问题,笔者选取校际合作这个层面,对广东6所有代表性的大学进行了专题调研。6所大学分别是综合性大学――中山大学,理工科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中国华侨最高学府――暨南大学,李嘉诚捐建高校――汕头大学,离香港最近的内地大学――深圳大学,高职院校――深圳职业技术学院。通过调研,笔者发现:8年来粤港大学校际合作受益于CEPA,取得了较为明显的进展。
一、人才培养合作:从单一到多元
后,粤港两地高校便展开了人才培养的合作,但在最初几年,合作主要局限于相互招生这一形式,且人数较少。1998年,香港8校在内地联合招生150名,其中广东只有9名(中山大学4名、华南理工大学3名、华南师范大学2名)。而广东具备招收香港学生资格的高校也只有暨南大学。CEPA签署后,受中国经济一体化战略的推动,内地和香港都急需熟悉两地经济文化的人才,因而相互招生的数量直线上升。从2003年起,教育部允许港校在内地自主招生,并逐年扩大可报考港校的省份,各地掀起报考港校的热潮。在对港招生方面,CEPA签署的当年,中山大学即获得单独招收港生资格。2006年中山大学在校港生便达到436人(含8名硕士生、1名博士生)。2004年,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经教育部批准,成为全国首家通过单独考试招收港澳台学生的高职院校。此后,华南理工大学、汕头大学、深圳大学等广东本科高校也被纳入可以招收港生的院校名录。除了相互招生取得量的突破外,近年来粤港大学在人才培养上还出现了一些新的合作形式。
1. 以“2+2”等模式合作培养学生。从2005年起,中山大学先后与香港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校通过“2+2”模式联合培养学生。合作办学类专业的本科生一、二年级在中山大学学习,经考核、考察合格者,三、四年级到香港地区的大学学习,双方相互承认学分。符合学位授予条件的学生,由中山大学颁发毕业证书,香港地区的大学颁发学士学位证书。从2008年开始,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与香港专业教育学院(IVE)黄克兢分校合办“电气服务工程”高级文凭课程,招收香港中五毕业生,采取“2+1”模式,其中有两年时间在香港修读,另一年则安排在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毕业颁发两地文凭。从2009年开始,华南理工大学与香港科技大学霍英东研究院开展合作,开设双硕士学位项目。根据合作计划,被录取的研究生第一年在香港科技大学修读基础课程;第二、三年回到华南理工大学进行课题研究、论文撰写及答辩,通过论文答辩者将颁发两校硕士学位证书及华南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2011年,汕头大学医学院开始与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联合培养本硕连读生,计划在广东省内招收10名学生,学费由李嘉诚基金会全额资助。
2. 实施交换生计划。中山大学是广东较早开展交换生项目的高校,近年来与香港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浸会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岭南大学等六所香港高校有交换本科生的协议。按照协议,每年中山大学将选派本科生到香港高校学习,同时也接收香港高校的学生来中山大学学习。此外,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深圳大学等校也与香港高校签订了交换生的协议。
3. 相互认可学分。广东与香港有合作协议的高校一般都认可或部分认可香港高校的学分,如中山大学认可香港大学法学硕士部分学分,这样香港高校的毕业生在内地攻读学位可以更加省时省力。同样,与广东大学有合作关系的香港高校也认可合作方的部分学分,如香港大学就认可中山大学的部分学分。
4. 聘用香港师资。中山大学近年来对香港教授求贤若渴,如原香港城市大学社工学部主任杨罗欢翠到中山大学当社工系主任,香港城市大学公共及社会行政学系研究员岳经纶到中山大学公共事务学院当教授。同时,香港科技大学丁学良教授、香港中文大学黄田津教授、香港科技大学李泽湘教授等香港知名专家也分别被深圳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等校聘为客座教授。但关于香港高校聘请广东高校教师的情形尚不多见。
5. 合作举办大学。2005年由北京师范大学和香港浸会大学在珠海合作创办的联合国际学院(UIC),虽不属于粤港合作大学,却成为粤港高等教育合作的一座桥梁。在深圳市政府的支持下,2011年7月4日,香港中文大学与深圳大学合作筹建的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在深圳签署协议。根据协议,即将成立的合作大学由中文大学负责日常管理、教学科研、招聘教师,并参照中文大学的办学理念和运作模式,以使办学水平与中文大学本部一致。华南理工大学计划与香港一所大学在广州南沙创建联合研究生院,目前两校已进入实质性的商谈阶段。
6. 加大成人教育合作的力度。暨南大学近年来面向香港地区相继开设了中国经济与管理、中医骨伤、护理学、会计学、经济法、计算机软件等成教专业。该校在香港地区开设的短期培训项目也受到青睐。如与香港警务督察协会等机构共同举办的香港警务人员普通话培训班已成功举办78期,培训警员共1629名,成为香港公务员在内地最大的培训项目;暨南大学与香港民政事务总署的普通话合作培训项目已开设五期,累计培养学生86名。近年来,深圳大学成教学院积极拓展香港培训市场,先后与香港有关高校、职业训练局、行业协会等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开办了金融证券、刑法、物流、税制、人力资源管理、保险等专业文凭课程班,国家司法考试考前辅导班,中外各类职业资格证书考前辅导班并经授权举办相应考试。这些培训和证书班、课程班社会效益良好,受到香港各界的欢迎。
二、科学研究合作:从形式到实质
CEPA签署前,粤港大学之间已经有一些科研合作。CEPA的实施要求两地加强科技合作,特别是科技应用领域的合作,以适应两地经济一体化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急需。为此,CEPA签署后的第二年9月,粤港两地政府便宣布成立粤港科技合作资助计划,以支持6大科技应用研究项目,这一计划直接推动了粤港大学在科研领域的实质性合作。据了解,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广东大学都通过参与这一计划与香港高校建立了更为密切的科研合作关系。2003年到2008年,粤港大学科研合作项目数量有大幅度的增长,但分布不均衡,项目多少与学校综合实力特别是科研实力密切相关。华南理工大学、中山大学的合作项目分别达到92项、73项,暨南大学有24项,而汕头大学、深圳大学分别只有10项、2项。①
通过调研,笔者发现,近年来粤港大学科研合作逐步显现“广、实、强”三大特点。
1. 广:合作领域分布广泛。合作涉及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医学生命科学等多个领域,但各校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如中山大学与香港合作的科研项目几乎是全面开花,文科约占一半,自然科学和医学各占四分之一左右。而华南理工大学与香港的科研合作偏重工程技术领域,汕头大学则主要在医学领域与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大学开展合作。
2. 实:实质性合作逐步增多。各校与香港合作的不少项目已不再停留于纸面,而是有明确的计划,双方都不同程度地投入了人力、物力和财力,特别是联合创建了一批实验室、研究所、研发中心、学术刊物等科研合作平台。如中山大学与香港中文大学合作创办华南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与香港城市大学合作创办全国第一本全英文会计学术期刊《China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暨南大学与香港中文大学共同组建“再生医学联合实验室”,与香港大学合作创建“脑功能与健康联合实验室”;华南理工大学与香港中文大学共建“自动化科学与工程联合研究中心”等等。
2. 强:以“强强联合”提升合作效率与效益。上面提及的几个实验室都体现了粤港大学在某些优势学科方面的强强联合,因而极大地提高了科研效率,推动重大科研成果不断涌现。如“再生医学联合实验室”汇集粤港两地31名顶尖科学家联合攻关,在较短时间内就研制出对心血管疾病有特殊疗效的天然药物,该实验室已经获批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又如汕头大学与香港大学医学院联合举办的流感研究中心在世界卫生组织、李嘉诚基金会的支持下,已发展成为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流感病毒基础研究、流感监测及预防的重要科研基地,研究成果多次发表于《Nature》等国际顶级刊物。
三、学术交流互动:从稀疏到频繁
CEPA实施后,两地更为密切的经贸关系客观上要求两地建立更为密切的高等教育关系,同时粤港两地采取多种措施,简化了人员往来的手续,这使得两地高校的交流互动日趋频繁,呈现“三多”的特点,即层次多、数量多、形式多。
所谓层次多就是交流的层次不仅包括校际交流、也包括学院、系、研究所、乃至学者个人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从笔者调研的情况看,粤港大学学院、系所等基层单位之间的交流频率已经远远超过学校之间的交流频率,成为主要的交流路径。
所谓数量多,从笔者调研学校的网站新闻就可以清楚地看到:2003年前各校网站上与香港高校交流互访以及举办学术会议等新闻每年只有区区几条、寥若晨星,而2003年后此类新闻大大增加,一般多达十几条乃至几十条。如果耐心搜索学校各单位的网页,会找到更多的粤港交流资讯。这足以说明近年来粤港大学校际交流互动已经成为经常化的行为。
所谓形式多的事例更不胜枚举。一是学术会议多。近年来,仅中山大学就先后与香港高校合作举办十周年的回顾和展望研讨会、第一届粤港物理研讨会、香港――珠江三角洲产业结构转型与经济增长研讨会、粤港一体化论坛等多个粤港合作方面的学术会议。二是交流互访多。粤港大学领导、教师之间的交流互访多不必赘述,学生之间的交流互访多是近年来粤港大学交流的一大亮点。如中山大学承担了多项教育部重点对港教育交流项目,2005年的“中山大学――香港岭南大学学生交流活动”、2006年的“粤港青年论坛”等活动都推动了两地学生的交流。又如汕头大学法学院、医学院等学院每年都组织学生到香港访问、交流、实习,收到很好的效果。2010年2月,在李嘉诚基金会的资助下,汕头大学至诚书院的12位学生前往香港高校进行团队体能训练与学习交流活动。三是师资培训多。利用毗邻香港的优势,选派教师干部到香港高校学习培训是近年来广东一些高校的重要举措。如2010年7月,深圳职业技术学院选派教学骨干及学生工作管理人员共71人,分别前往香港理工大学和香港大学,进行为期一周的进修培训。又如2010年11月,汕头大学选派15名公益类课程任课教师赴香港浸会大学、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三所高校进行学习和培训。
四、合作机制建设:从无为到有为
CEPA签署前,粤港大学在校际合作的机制建设基本上无所作为,导致两地大学合作处于相对随意、无序和低效的状态,缺乏规划性、组织性和可持续性。CEPA的签署将粤港地区的经济合作与交流提升到制度化建设层面,它必然要求建立粤港高等教育制度化合作的机制。CEPA实施8年来,粤港高等教育合作机制的建设尽管仍然比较薄弱,但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1. 粤港大学通过举办“大学校长论坛”等高端论坛加强双方的沟通和交流。如2004年2月,中山大学、香港大学等16所粤港高校举行了第一次粤港大学校长论坛,对两地教育合作交流之热点,如粤港高校各自到两地办学或设立分校、联合培养学生、交流学生机制、学分互认等问题交换了看法。同年10月,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汕头大学等“211工程”高校与香港8所高等院校再度举行大学校长论坛,会议达成了把泛珠三角区域高等教育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争取把粤港教育交流作为一个特区的共识。2011年3月,粤港高校合作与交流座谈会在韶关召开,来自广东省教育厅外事处、中联办、香港教育局、香港理工大学、中山大学等粤港28所高校的40多名代表就新形势下如何深化和提高粤港高校国际化合作与交流进行了深入讨论。
2. 各大学加强了粤港合作组织机构的建设。为了加强粤港澳台交流与合作,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等校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均同时挂牌“港澳台事务办公室”,实行“一套人马,两块牌子”。2006年和2007年,暨南大学分别成立了校院两级国际交流合作工作委员会,其中将粤港合作作为委员会的重点工作。2011年,深圳大学将外事处改名为国际拓展部,隔海相望的香港高校自然成为该部门的重点“拓展”对象。汕头大学的李嘉诚基金会在粤港合作中更是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3. 各大学将粤港合作纳入学校发展规划,通过规划设计粤港合作相关制度,保障合作的持续性。笔者调研的几所学校在近年来的规划中都或多或少提到粤港合作,各校都希望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加强与香港高校的合作,达到优势互补的双赢效果。
4. 各大学还通过与香港高校签署一些协议达到持续交流与合作的效果。如中山大学与香港大学等多所大学签订了合作协议,涉及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等多个方面。又如2008年,深圳大学与香港教育学院签订了《学术合作协议书》,在进一步巩固和加强两校间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把教师间的学术交流以协议的形式变成长期的行为。
五、主要问题
笔者在调研中发现,尽管CEPA实施以来,粤港大学校际合作取得明显进展,但毕竟CEPA只是一个经贸合作的协议,对教育合作的影响有很大局限,上述进展严格说来还不是直接受益于CEPA,而是间接受益于CEPA带来的两地日益密切的经贸关系和日趋宽松的交流环境。由于两地直接针对教育合作与交流的长效机制尚未真正建立,粤港教育合作还有许多体制上的障碍,导致粤港大学校际合作仍然存在的不少缺陷和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为“四重四轻”。
1. 重欧美、轻港澳。粤港尽管是山水相连的邻居,但两地大学似乎都没有把对方作为最理想的合作伙伴。由于粤港大学在办学条件和教育理念上的巨大差异,香港高校与欧美高校的联系显然更多,即使与内地高校合作,一些香港高校也首先选择水平更高的北大清华。对于广东一些高校而言,虽然香港高校近在咫尺,但他们往往更愿意寻找与欧美高校合作的机会,似乎欧美才代表“一流”或“高水平”。粤港合作在各校国际合作中占据半壁江山,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近水楼台”,而非真正从战略高度认识到粤港合作的重大意义。这一思想认识上的问题不解决,粤港合作难以做大做强。
2. 重设想、轻落实。近年来,各校的发展规划都不约而同地提到粤港合作并有若干计划和设想,但如果对照落实情况会发现,不少规划的项目几乎没有付诸实践。由于两地政治制度和教育体制不同,合作存在很大的障碍,导致合作意向近半数难以实现,有的合作项目经过多年多轮的协商最后仍然不了了之,造成人力物力和时间的浪费。
3. 重数量、轻质量。某些大学尽管开展了多种项目的粤港合作,但层次和质量仍然有待提高。某些大学虽然与香港的合作项目逐年增多,但一些项目实际流于形式,没有实质性的内容和效果,有的项目因缺乏后续资金支持而半途而废。个别人才培养类的合作项目,由于过于关注经济效益,教育质量难以得到真正保障。
4. 重技术、轻理念。这是粤港合作中的一个普遍现象。在合作中,我们往往重视学习和利用香港高校的“技术”、“知识”,而忽视对香港高校先进教育理念和现代大学制度的借鉴。这说明,现阶段粤港大学校际合作还停留于“器物层”。这当然是必要的,但倘若仅停留于此,不深入到制度和理念层面,粤港合作的层次难以提高,亦难达到理想效果。
[关键词]
高校学生社团;校园文化;枢纽作用
一、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社团的认识及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
(一)高校学生社团的认识
1.高校学生社团的特点———以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为例
(1)灵活性和广泛性。学生社团是大学生依据自身需要自愿组成的一种非正式团体,社团可以因地制宜、相对独立地开展各类活动,大学生可在无压力的情况下加入社团,参加社团活动。
(2)专业性和社会性
学生社团专业化的特征十分明显,依托学科、专业而发展的学生社团热衷于专业领域的探索与研究,注重对社团成员在专业方的技能培训与提高,如会计协会、英语协会、金融理财协会等。
2.高校学生社团基本类型的划分———以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为例
体育竞技类主要涵括所有与体育运动相关的项目,体现了因地制宜的特点。大部分活动以体育竞赛的形式开展。学术科技类具有较强的学术专业性和实践性,它主要为满足学生科技文化知识的需求。其又可细分为两类,一是学习型,例如汽车爱好者协会;二是研究型,例如物理爱好者协会。社会公益类该类型社团具有较强的社会性和公益性,鼓励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得到锻炼,增强学生服务社会的意识及社会责任感。学习实践类该类型社团旨在提升学生知行合一的能力,鼓励学生把知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让学生在实践中思考。文化艺术类该类型社团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其主要是增强大学生的艺术素养和造诣,增添艺术才能,展现个人风采。
(二)校园文化建设
1.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以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为例
学校实施“校园文化建设工程”,倡导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互为补充,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举办科技文化节、社团文化节、科技竞赛、学术节、品牌讲座等一系列活动。学校积极支持学生社团建设,到目前为止已形成覆盖社会公益、文化艺术、学术科技、学习实践、体育竞技等五类56个学生社团。
2.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枢纽作用的调查总结
通过问卷调研活动,我们可以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因为有共同的兴趣爱好加入不同类型的社团,并成为其会员。无论从活动的数量、活动的影响力、活动的覆盖率、活动的质量,还是从社团的类型、影响力及广泛度来看,我校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都扮演着重要的环节。总体来说,目前我校共有56个学生社团,五大分类基本涵括了学生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五大主题月活动横跨一个学年,有序合理地分类分阶段举办,使得活动周期能够与学校的教育活动及校园文化建设安排有效吻合,起到了与“第一课堂”相互补充的作用。
二、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枢纽作用的案例分析
(一)案例分析
1.体育竞技类———以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的武术协会为例
武术协会以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武术为主要目标,同时设立醒狮队,在发扬传统武术的同时还积极宣扬醒狮文化。
(1)弘扬传统文化、增强学生体质:武术协会拥有各种特色的拳种队伍,例如太极、洪拳、棍术、蔡李佛拳、长拳、南拳、八卦掌、咏春等中华武术知名拳种。
(2)营造良好传统文化氛围,展现传统文化独特风采: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交融才使得两种文化的精髓迸发出新的魅力。其承办的武术大汇操活动邀请了十二所高校的武术协会代表队,累计人数达三百多人,展示多种拳种表演,为武术爱好者提供一个武术交流平台。
(3)凝聚社团特色,对外展示风采:在荷兰交流、我校与国外院校交流、重大会议开幕式等场合上,都会出现武术协会醒狮队矫健的身影、活灵活现的动作,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独特的魅力。
2.学术科技类———以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的计算机协会为例
计算机协会本着提高成员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集趣味性、知识性、学术性于一体,激发广大同学对计算机的兴趣为宗旨。
(1)富有社团特色的组织结构:计算机协会有特色的Py-thon研发部、PHP研发部、前端研发部、安卓研发部门等,使社团的建设侧重在与计算机技术相关的开发和研发上。在人才培养方面也与产品的研发计划相结合,把产学研相结合的运作模式使得社团在人才培养和成果开发方面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独具创新的极客精神:基于PHP的学校投票系统;基于PHP的微信选课系统;基于PHP人工智能聊天机器。其成果紧紧围绕着校园生活来开展,既大大方便了师生的校园生活,也为学校实现网络化办公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3)用技术服务学生:利用其自身特有的技术,开展了系列志愿活动,例如:进行校内学生电脑维修、帮助老师进行电脑的维护、开通线上新生开网预注册、定期推送网络问题维护推文等。
3.社会公益类———以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的自强社为例
(1)独具特色的社团定位,挖掘大学生助人自助的闪光点:社团会组织开展受资助大学生的公益性活动,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和思想上的困难,使受资助大学生通过自身的行动感恩回报社会。
(2)重视社会服务,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社团承办了由中国扶贫基金会发起的“善行100之爱心包裹温暖行动”的活动,组织在校学生参与劝募的行列,关爱贫寒山区的小学生。经过两年的积极筹备与落实各项工作,使得劝募成果实现了巨大突破,累计劝募成果达四万多元。
(3)搭建分享平台,传播爱与感恩的力量:社团通过特色的自强社大讲堂活动,定期开展以社会热点为主题的大讲堂,同学们可以在这里畅所欲言,发表言论。
(二)枢纽作用的体现
1.学社社团促进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
(1)富了学生课余文化生活社团种类数量之多,活动的形式灵活多变,极大地丰富了大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吸引学生的积极参与。
(2)激发了学生的文化参与热情很多学生是基于兴趣爱好而参加的学生社团,作为社团活动的主体,社团活动的策划既是对自身的挑战,激发自身潜能,参与活动中还能收获快乐,树立了积极健康向上的校风。
2.有利于营造积极向上、宽松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
(1)展现特色———促进校园文化丰富多彩。在不同社团中,每一个社团都有具备其领域中较强吸引力的部分,结合其本身具有的发展方向形成特色的活动。引入社会文化进入到校园文化,当社团与企业单位进行合作时,吸收企业文化,以独有的姿态展现在校园社团文化中。
(2)自主管理———强化校园文化的健康向上。学生社团文化是当今高校非正式群体文化的重要和典型代表,在校大学生通过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自主选择加入不同的学生社团,社团的负责人有民主竞选产生,各社团以自身的规章条例开展自主管理。
三、如何更好地发挥新时期下高校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枢纽作用
(一)建立科学的社团管理模式,深化社团评优体制改革,以评促建树立榜样
在评比过程中全面深入各学生社团发展现状,发现组织自身优势与不足,促进社团规范、制度化,强化各学生社团的危机感和竞争意识,选出优秀社团向学校师生出其独特魅力,并给予一定的支持,让它们发展成立为一批对我校学生的成长有所裨益、有所帮助的社团。
(二)明确社团定位,拓宽活动视野,精简项目,提升品牌
面对学生社团活动举办的数量需求不断加大,校园活动资源短缺,学生社团活动质量参差不齐,活动形式单一、缺乏创新。明确社团定位,精简项目整合资源,有针对性地对各类学生社团活动给予方向引导,提升品牌,有效缓解社团活动定位不准确,品牌活动缺乏创新、形象不够鲜明的状况。
(三)积累优秀成果,完善文化引导,精益求精,缤纷校园
搭建优秀学生社团活动及成果展现舞台,以“精简项目,狠抓品牌”作为引导,明确活动主题,提高活动质量,全方面深入挖掘和展现学生社团成果。
作者:殷文彬 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
华南理工大学:只有建筑学院的专业要求学生加试素描,其他专业都是按照分数优先、遵循志愿的原则来安排专业,并且我校没有专业级差。
《求学》:贵校有没有基地班、特色班等?如果有,具体有哪些班?就读这些班有哪些具体要求?
华南理工大学:我校有7个创新班(本硕、本硕博连读),分别是机械类、工程力学、材料类、化学类、数学类、计算机全英创新班、自动化,这七个创新班是作为七个专业来招生的;另外我校入校后还有电子联合班、计算机联合班。
《求学》:许多学校对特殊的人才的选拔会有特别招生的政策,贵校有哪些特招政策?
华南理工大学:我校自主选拔考试中有特殊人才一项。《求学》:近年来,艺术类报考比较热,贵校招收艺术类考生吗?近三年的报考情况如何?录取有几种方式?华南理工大学:我校招收艺术专业考生,艺术专业有:音乐表演、舞蹈学、艺术设计。近三年专业报考考试人数保持在8000人左右。艺术学院录取方式按文化课过各省艺术类文考控制分数线,专业按本校专业考试成绩从高到低录取,同时专业课必须通过该省的联考。
《求学》:请问贵校有哪些特色专业呢?这些特色专业的优势在哪里?
华南理工大学:国家特色专业有网络工程、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机械工程及自动化、轻化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工程、建筑学、材料科学与工程、自动化、数学与应用数学;广东省名牌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自动化、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轻化工程、土木工程、信息工程、机械工程及其自动化、数学与应用数学、工商管理、化学工程与工艺、建筑学、机械电子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工程力学、电子科学与技术、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应用化学、生物工程、城市规划。
学校拥有一批有较强实力的科研机构及技术开发基地,其中包括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国家工程实验室(与企业合建)、7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4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8个广东省重点实验室、3个广东省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8个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等省部级以上科研机构54个,以及国家甲级建筑设计研究院、国家大学科技园,并以此为依托形成了众多重点科研基地,承担了一大批国家、省市的重点科研任务,形成了多学科门类、多专业联合攻关,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一条龙的科研格局。学校坚持科学研究面向市场、科技成果转化进入市场,2009年学校实到科研经费突破7亿元,有效专利总量居全国高校前五名,是全国第一批企事业专利试点工作先进单位。
《求学》:贵校的奖助学金制度是如何的呢?是否能够给农村学生提供一些经济上的减免政策和照顾?
华南理工大学:我校提供以下几种方式帮助有经济困难的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上的问题:①国家助学金。我校的国家助学金资助标准分为2000元/人•年、3000元/人•年两档。②国家助学贷款。每生每年申请金额原则上不超过6000元,利率按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同期贷款利率执行,毕业后一至两年内开始还款,毕业后六年内还清。在校期间的助学贷款利息全部由财政补贴,毕业后利息全部由学生自付。国家助学贷款是信用贷款,学生不需要办理贷款担保或抵押,但需要承诺按期还款,并承担相关法律责任。③勤工助学。学校设立勤工助学中心,负责对勤工助学学生应聘资格的审定及岗位的安排,指导、管理和监督勤工助学的各项工作,拓展社会服务项目。有多种岗位可供选择,学生可通过课余时间勤工助学,获得工作报酬。④社会资助。我校现有社会各界捐赠设立的校级助学金二十余项,资助金额从1000元/人•年到5000元/人•年不等;助学金中有一次性资助的,也有根据学生表现连续资助至毕业的,每年资助人数近千人,是我校资助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此外,各学院也有各种社会资助项目。⑤临时生活困难补助等。
《求学》:针对学生的就业,贵校是怎么做的呢?怎样保证学生就业率呢?
华南理工大学:我校地处珠江三角洲,是华南地区唯一直属教育部的以理工为主的重点大学,有着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加上我校培养的毕业生具有专业基础扎实、综合素质高和创新能力强的特点,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每年我校各专业毕业生供需比例均在1:6以上,毕业生的就业率达97%以上,在教育部直属高校和广东省地区重点高校中名列前茅。我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与华南地区远大的经济发展前景及市场对人才的巨大需求,为我校毕业生的就业与创业提供了更充足的机会和强有力的保证。2009届我校本科生就业的单位性质流向为主要民营及私营企业2355人、国有企业1050人、三资企业223人、事业单位321人、其他企业466人、部队及国家机关288人,出国56人,分别占就业人数的49.5%、22.1%、4.7%、6.7%、9.8%、6.0%、1.2%。
暨南大学
《求学》:请问暨南大学校名的来历及办学历史、方针?
暨南大学:“暨南”二字出自《尚书•禹贡》:“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意即面向南洋,将中华文化远播到五洲四海。前身是1906年清政府创立于南京的暨南学堂,1927年更名为国立暨南大学。直属国务院侨务办公室领导。执行“面向海外,面向港澳台”的办学方针。同时兼收内地学生。
《求学》:暨南大学有哪些办学特色?
暨南大学:中国第一所由国家创办的华侨最高学府,中国最早招收外国留学生的大学之一,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综合性大学。学校目前有12000多名海外学生,分别来自83个国家及港澳台地区,高居全国各大学之首。国际学院设有6个专业,实行全英语授课。与五大洲近150所高校及科研机构签订了合作协议,开展学术交流及互派交换生。从海外引进知名学者及优秀人才,科研和学科建设工作紧密结合国际前沿与国家经济建设发展需要。
《求学》:请问有何特殊报考要求?
暨南大学:对国内招生严格执行国家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无特殊要求。对海外及港澳台地区的学生采取免试录取及考试录取两种方式(详情请查询我校官方网站上的招生信息)。
《求学》:请问有哪些办学地点?
暨南大学:共有四个校区:主校区在广州市,另在广州市广园东路、深圳市、珠海市设有三个分校区。四个校区录取标准一致、学费标准一致、毕业证书一致。
《求学》:请问招收艺术类、体育类考生吗?
暨南大学:艺术学院四个专业:美术学(中国书画鉴赏方向)、动画、导演(影视编导方向)、音乐学(音乐艺术表演方向)及音乐学(作曲与电脑音乐制作方向)。新闻与传播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体育部:体育教育。报考以上专业的考生需获得当年当地省(市、区)专业术科统考合格证及我校校考合格证(详情请查询当地或我校公布的招生章程)。
《求学》:请问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如何?
暨南大学:学校有4个国家级重点学科、14个广东省名牌专业,加上特色化的培养方式、生源多元化的教育背景,每年的总体就业率均接近95%,一些专业的毕业生供不应求。且就业分布较广、适应领域宽,区域主要集中在以广州为中心的珠三角地区。每年学校主办多场招聘会,平均3天一场。
《求学》:请问一般在当地的排名中,排在前几位的考生可以被录取?
2.负责货物的Packing list,Proforma invoice,C/O等单证的制作。
3.负责货物装柜的装船前检验。 离职原因: 志愿者经历: 教育背景 毕业院校: 华南理工大学 最高学历: 本科 毕业日期: 2005-06-01 所学专业一: 生物化工 所学专业二: 受教育培训经历: 起始年月 终止年月 学校(机构) 专 业 获得证书 证书编号 2001-09 2005-06 华南理工大学 生物化工 语言能力 外语: 英语 优秀 其它外语能力: CET-6 国语水平: 精通 粤语水平: 精通 工作能力及其他专长 1).从以前的工作中,我对各类的商品有一定的了解,熟悉商检,出口业务。到过很多企业,工厂,广东各地,可以跟进订单,采购。熟悉各类商品,可以进行出口验货,验厂,跟进货物的出口。有良好的学习能力,客户交流沟通能力。
2).我有良好的英语能力(CET-6),计算机操作能力。
3).电子商务类能力
A.擅长搜索引擎营销
B.可以进行国外Btob推广、国外黄页推广
C.善于通过各种网络手段在网上寻找客户
4).国际贸易类能力
A.英语六级水平,可进行一般性沟通,可以看懂国外btob网站、黄页内容
32所院校 36场活动 推动人才落地
本届大学生时装周自去年8月开始筹备以来,得到了国际及广东各大服装院校的全力支持和广大师生的积极参与。香港服装学院、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广州市秀丽服装职业培训学院、广东南华工商职业学院、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广东文艺职业学院、惠州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华南理工大学设计学院、广东白云学院、广东培正学院、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广东省轻工业技师学院、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岭南师范学院美术学院、五邑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广东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院、广州广播电视大学纺织服装分院、华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私立华联学院、广州市白云工商技师学院、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广州涉外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广东职业技术学院、广州大学纺织服装学院、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等32所院校都在本次大学生时装周中举行了精彩的毕业作品展演。
中国(广东)大学生时装周一直致力于推动时尚产业链各方面资源的拉动与参与,促进服装教育和时尚产业进一步对接,提升人才资源和设计成果的落地转化。据统计,为期14天的2017中国(广东)大学生时装周共举办了36场主题活动,包含指定面料团体创意设计大赛、各院校优秀毕业作品展演、主题讲座、产学研合作交流会以及广东大学生优秀服装设计大赛总决赛等活动,共吸引了院校师生、服装企业家、服装设计师等专业观众18000人次到场观摩,参与院校学生群体超过64万人次关注,到场报道中外主流媒体突破80家,覆盖人群3.2千万人次。
大学生群体俨然成为了时尚的弄潮儿。根据《今日头条》与中国(广东)大学生时装周组委会联合推出的大数据显示,2016年1月到2017年4月,广东大学生有超过十亿的用户关注了“时尚”的兴趣标签。大学生们对时尚相关资讯的阅读量同样突破十亿,足见其对时尚的关注和喜爱。广东大学生对时尚领域的内容涉猎广泛,但服装远超其他门类,成为最受关注的时尚领域,包括中国(广东)大学生时装周在内的时装周和时装秀,是他们关注热度最高的文章。
大赛延续高水准 折射广东服装教育水平
作为本届大学生时装周的重头赛事之一,今年指定面料团体创意设计大赛首次独立举办,明丰纺织、东京.百花园、云泽纺织、迪泰尔.德盛、伊美金品、银春麻坊、成兴纺织 、丰织国布业、信业纺织、翼睿纺织等十家来自广州国际轻纺城的优质面料企业成为本次大赛的指定面料供应商。
此外,本届大赛还引入了全面竞争机制,32所高等纺织服装院校争相报名,最终经过组委会和指定面料供应商的共同评选,有20所高校获得了进入决赛资格,包括华南农业大学、广州涉外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广东轻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华南理工大学、岭南师范学院、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广东南华工商职业学院、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香港服装学院等。经过激烈角逐,岭南师范学院创作团队作品《超级玛丽》获得最具舞台效果奖;广州涉外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创作团队作品《滴答》获得最佳面料运用奖;私立华联学院创作团队作品《幻灵》获得时尚风潮奖;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创作团队作品《名・义》获得工艺制作奖;而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创作团队作品《本源》则获得市场价值奖。
中图分类号:G647;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7)02015207
归属需要是情感需要、社会需要,人人都需要和邻居、伙伴、同事等建立关系,并希望成为集体中的一员,与其他集体成员相互关心、相互照顾。归属需要的满足与否对个体的心理具有重要的影响,并对更高层次需要的实现产生影响[1]。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一方面,大学时期是人生成长与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人社会化过程的重要阶段,是生理和心理发展成熟的关键期,大学生处于迅速走向成熟而又未成熟的阶段。另一方面,大学生有许多特殊的问题需要解决,如适应新的生活环境以及与高中不同的学习方式,建立新的人际关系,面临未来职业的选择等,而这些问题都可能给他们带来心理上的困惑、压力和冲突[2]。
高校在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过程中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种模式:一是“合并重组”,如浙江大学;二是“自我扩展”[3],如华南理工大学。分校区办学成为高校发展越来越普遍的趋势,然而因各校区之间地理位置、教学条件、生活环境等方面存在差异,学生的学校归属感与认同感问题逐渐引起关注。
学者杨萍(2008)将多校区大学定义为:具有一个独立法人资格,但拥有至少两个以上在地理位置上不相连的校园的大学[4]。关于多校区的类型,国内学者则有不同的意见,杨萍认为可以将其划分为三种类型,包括合并类多校区、拓展型多校区和混合型多校区,混合型多校区大学是指兼具合并类多校区和拓展型多校区两类多校区大学特征的大学,如中山大学等。容蓉认为我[ZK)]
[FL(K1*2]国多校区高校办学局面的形成,主要是通过新校区开辟和学校合并这两种形式实现的,前者包括在同一城市或不同城市,甚至跨省开辟新校区,称为扩展型多校区或新建型校区,后者称为合并型多校区[5]。
本研究参考杨萍学者关于多校区大学的定义与分类,并将研究范围限定为拓展型多校区大学。
一、研究数据与方法
(一)被试
以广东省华南理工大学五山校区和大学城校区在校本科生及研究生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460份,最终回收418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0.9%。调查对象分属于文、理、工、医、管不同学科,被试分布见表1。
(二)研究工具
学校归属感问卷。采用Goodenow1993年编制,浙江大学包克冰、徐琴美2006年修订的学校归属感问卷。该问卷包含15道题目,采用五级评分,从“完全不同意”到“完全同意”。该问卷效度和信度良好,目前在国内已有学者应用。
学校因素问卷由笔者自编,包括校容校貌、学习环境、生活环境、校园文化环境、制度环境五个分问卷,在编制过程中征求了心理学专家和研究生的意见并做了修改,最后确定为56个题目。
自尊量表。使用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Rosenberg自尊量表来测量个体的外显自尊水平。该量表原有10个条目,分4级评分,在多个文化背景下的研究中被广泛使用,并且现有研究结果都表明该量表的一些测量指标较好。但根据在中国被试群进行的研究,该量表的第8个条目(“我希望我能为自己赢得更多尊重”)与其他项目的相关程度非常低,因此在本研究中删去了该项题目,即仅有9个条目进行分析。
领悟社会支持量表。采用由Zimct等编制,姜乾金(1999)翻译,并经过杜好强(2010)修订的领悟社会支持量表。该量表是一种强调个体的自我理解和自我感受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包含12个自评项目,采用7级评分法。原作者通过因素分析将这12个项目分为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和其他支持三类,内部一致性和重测信度值较高。
二、研究结果
(一)学生对学校归属感的分析
1.学校归属感总体特点分析
表2列出了学生对学校归属感的总体情况,从中我们发现,华南理工大学学生的学校归属感总体平均值偏中上且向高分区域集中,得分在平均分以下的学生占总被试的45.5%,而标准差的值稍大,说明个体特征不同的学生,在学校归属感的得分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2.学校归属感的方差分析
以华南理工大W学生归属感平均分为因变量,以性别、年龄、专业、是否是学生干部、就读校区、生源地(城市或农村、省内或省外)为自变量,进行方差分析,以检验7个自变量对学校归属感的影响。结果见表3。
结果表明,学生学校归属感的性别、年龄、年级、专业、学生干部、生源地(城市或农村)的主效应均未达到显著性水平,表明这些因素与学生的学校归属感不存在显著差异;而“就读校区”(p
从交互作用来看,性别和学生干部、年级和学生干部、年级和生源地(城市或农村)、专业和学生干部、专业和就读校区之间在学校归属感上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p值都小于0.05),表明这些因素之间的交互关系对学生学校归属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为了进一步明确学生学校归属感因素的差异性,以下分别对就读校区、生源地(省内或省外)的主效应作进一步分析。
(1)学生学校归属感就读校区差异。以就读校区为自变量,学生学校归属感量表的平均分为因变量进行方差分析,其结果见表4。
从学生归属感的总均分来看,五山校区学生的得分高于大学城校区学生的得分,且存在显著差异(p
(2)学生学校归属感生源地(省内或省外)差异。以生源地(省内或省外)为自变量,学生学校归属感量表的平均分为因变量进行方差分析,其结果见表5。
从学生学校归属感的总均分来看,广东生源学生的得分高于非广东生源学生的得分,且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p
综上所述,在学校归属感方面,被试群体存在五山校区学生得分高于大学城校区学生,省内生源学生得分高于省外生源学生的情况。
(二)学校归属感的影响因素研究
1.学校因素与学校归属感的相关分析
运用KMO样本适合性检验和巴特利特球形检验对数据的适合性进行检验。本研究的KMO值为0.911,同时巴特利特球形检验的χ2值为10 594.716(自由度为1 540,P=0.000)达到极显著水平,表示数据群的相关矩阵间有共同因素存在,适合进行因素分析。根据因素分析的结果,删除E4,E12,E30等18个题项,确定学校因素包含10个因子,共38个题项。10个因子分别为:学生管理、医疗条件、治安环境、师生关系、实践活动、食宿条件、班级氛围、校区布局、就业指导、教学环境。
为了研究学校因素10个因子与学校归属感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简单相关系数来研究两者的相关关系。结果发现,学校因素10个因子与学生的学校归属感之间均存在非常显著的正相关。
2.学校影响因素的校区差异分析
以学生就读校区(1=大学城校区,2=五山校区)为因变量,十项影响华南理工大学在校生学校归属感的因素为自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见表6和表7。
结果显示,学生在学生管理、医疗条件、治安环境、师生关系、班级氛围、校区布局、就业指导这七个因素上的总体平均分比大学城校区学生高,说明五山校区学生受这七个因素的影响较大,而大学城校区学生的总体平均分只在实践活动和食宿条件上占有优势,在教学环境上两个校区学生受到的影响差不多。
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两校区学生的学校归属感影响因素在学生管理、师生关系、实践活动、食宿条件、班级氛围上有非常显著的差异,在医疗条件、校区布局、就业指导上有显著差异。
(三)自尊与学校归属感研究
1.大学生自尊的现状分析
结果表明,华南理工大学的大学生自尊量表9个项目合计后平均值为26.07(表8),单个项目的平均值均高于中等计分2.5,这说明华南理工大学的学生拥有较高的自尊水平。
对不同校区学生的自尊水平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见表9。
在自尊上,校区的主效应并不显著。进一步多重比较结果显示,不同校区间的自尊水平也并不存在显著差异。
2.大学生学校归属感与自尊的相关分析
对大学生学校归属感与自尊进行相关分析的结果表明,华南理工大学学生的自尊水平与学校归属感在0.01水平上有显著的正相关,即自尊水平高的学生,其学校归属感也高。
(四)领悟社会支持与学校归属感研究
1.大学生领悟社会支持的现状分析
对大学生领悟社会支持量表的调查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华南理工大学的学生领悟社会支持量表8个项目合计后平均值为39,单个项目的平均值均高于中等计分4,这说明华南理工大学的学生在领悟社会支持度上有较高的水平。
对不同校区学生的领悟社会支持水平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见表10。
结果表明,在领悟社会支持上,校区的主效应并不显著。进一步多重比较结果显示,不同校区间的领悟社会支持水平也并不存在显著差异。
2.大学生学校归属感与领悟社会支持的相关分析
对大学生学校归属感与领悟社会支持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华南理工大学学生的领悟社会支持水平与学校归属感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即领悟社会支持水平高的学生,其学校归属感也高。
三、思考与建议
通过探索大学生学校归属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培养学生积极正向的学校归属感,为不良归属感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有效的干预途径和方法,这也是本研究的目的之一。因此,从研究结果出发,提出以下建议。
1.学生个人因素
根据研究结果,非广东省生源的学生学校归属感显著低于广东生源的学生,因此应促使生源地非广东省的学生积极参与班级管理和集体活动,感受来自身边朋友及教师的社会支持,适应并融入班级和学校文化氛围。
2.W校因素
根据研究结果,学校因素10个因子与学生的学校归属感之间均存在非常显著的正相关。对于学校来说,从学校管理、医疗条件、治安环境、师生关系、实践活动、食宿条件、班级氛围、校区布局、就业指导与教学环境等方面着手进行改善与提升,均能显著提高学生的学校归属感。具体而言,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学校管理方面,学校对学生的管理应做到以学生为本,采取民主的管理方式。有关学生切身利益的问题学校应听取学生代表的看法,学校有关部门及时答复学生提出的问题或诉求,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将奖助学金用在真正需要帮助的学生身上,并严格尊重学生的权利和个人隐私等。
医疗条件方面,妥善诊断并治疗患病学生,满足学生的基本就医需求,除此以外还应做到就医方便、安全。
治安环境方面,增加日常与夜间巡逻次数,增设路灯,修建治安岗亭,对学校偏僻地段加强整治等,为学生创设安全的生活与学习环境。
师生关系方面,教师与学生作为学校的两大主体,师生关系对学生在校成长与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同时对学生的学校归属感具有正向的影响。作为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联系与互动,日常教学应照顾到大多数学生,学校应为学生开设合理的课程结构。
实践活动方面,在社会实践方面,学校应为学生建立与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基地,若条件允许,还可对学生的社会实践进行适当的干预与指导,帮助学生在学习与实践中实现平衡。在社团活动方面,学校应大力支持学生的社团建设与活动开展,营造活跃积极的社团气氛。
食宿条件方面,营造舒适宽敞的住宿环境,使学生在宿舍感到舒适安心,保障干净卫生的食堂环境与可口多样的饭菜质量。
班级氛围方面,以学校为发起人,举办多种多样的班级活动与班级竞赛,鼓励所有学生积极参与。作为班级负责人,努力在班级中创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和友好舒适的班级气氛。
校区布局方面,校区建筑布局合理,校区的建筑风格充分体现学校的特色与风格,修建景色怡人的自然景观,以此提升学生的学校归属感。
就业指导方面,在态度上重视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为学生提供及时丰富的就业信息。
教学环境方面,教师教学态度认真,师生相处融洽,为师生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
多校区办学模式成为高校跨越式发展采取的主要方式,多校区的类型不同,每所学校的基本情况也相差各异。以上给出的对策、建议只是立足于宏观层面上的,针对具体情况,每所多校区大学应有一套符合本校特征的解决方案。
以华南理工大学五山校区和大学城校区为例,根据调查结果和研究分析,五山校区在学生管理、医疗条件、治安环境、师生关系、班级氛围、校区布局、就业指导这七个因素上的总体平均分高于大学城校区,而大学城校区学生的总体平均分仅在实践活动和食宿条件上占有优势,在教学环境上两个校区学生受到的影响相差不大。此外,两个校区学生的学校归属感影响因素在学生管理、师生关系、实践活动、食宿条件、班级氛围上有非常显著的差异,在医疗条件、校区布局、就业指导上有显著差异,在治安环境和教学环境上无显著差异。
(1) 首要平衡两校区在学生管理、师生关系、实践活动、食宿条件、班级氛围方面的差异。两个校区在学生管理、师生关系、实践活动、食宿条件、班级氛围五个方面具有非常显著的差异,其中,五山校区在学生管理、师生关系、班级氛围方面得分显著高于大学城校区,而在食宿条件和实践活动方面显著低于大学城校区。
比较而言,五山校区因建立时间更早,东区、中区及西区的宿舍、食堂建筑略显陈旧,内部设施也难以满足学生的基本需求。另外,五山校区近年施工不断,对学生的作息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而大学城校区因为建立时间不久,各项建筑更现代化,基本生活设施也更齐全。在实践活动方面,大学城校区本科生占比重较大,校区氛围富有活力,无论是社会实践还是社团活动都开展得如火如荼、有声有色。此外,五山校区在学生管理、师生关系、班级氛围方面表现出比大学城校区更高的水平。
因此作为学校管理者在提升学生学校归属感的工作中,应着重提升五山校区的实践活动与食宿条件,以及大学城校区的学生管理、师生关系与班级氛围。
(2)关注两校区在医疗条件、校区布局、就业指导方面的差异。两校区在医疗条件、校区布局和就业指导方面差异显著,五山校^在这三方面具有更好的表现。作为学校管理者,在不断提升与改善两校区医疗条件、校区布局和就业指导的同时,应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大学城校区,即着重提升与改善大学城校区的医疗条件、校区布局与就业指导服务,以缓解两校区的不平衡状态,使两校区学生的学校归属感水平达到一致。
(3)保持两校区在治安环境和教学环境方面已经达到的平衡状态。研究结果显示,两校区在治安环境和教学环境两个方面无显著差异,水平相当,学生评分也大致持平。作为学校管理者,应在这两个因素上继续保持平衡状态,并力求共同提升,共同改善,防止出现“一高一低”的不平衡现象。
参考文献:
[1]包克冰,李卉,徐琴美.中学生学校归属感及其与自我概念的关系研究[J].教育科学研究,2006(1):25-28.
[2]杜好强.大学生学校归属感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0.
[3]王宣. 兰州大学多校区校园文化建设问题研究[D].兰州大学,2010.
[4]杨萍.多校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8.
[5]容蓉.广州多校区高校管理模式探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
[6]Goodenow C.Classroom belonging among early adolescent students: relationships to motivation and achievement[J].Journal of Early Adolescence,1993,13(1):21-43.
[7]Goodenow C.Strengthening the links between educational psychology and the study of social contexts[J].Educational Psychologist,1992,27(2): 177-196.
寒风刺骨的冬日,他走在祖国的大地上,测绘着每一寸土地;酷热炎炎的夏天,他关在闷热的研究室里,细数着枯燥的数据。但对他而言,寒风吹响了他前进的号角,烈日照耀着他前进的道路,陈广学深知自己掌握的数据对于社会的意义,而他自己所做的就是不断创新,勇攀高峰。作为中国测绘学会地图学与GIS专业委员会委员,他是当年地图制版工艺变革的推手,首次发现并提出单浴冲洗中的超加和作用机理,研制成功的“GS-II型正性重氮感光撕膜片”获国家级新产品称号,而他也顺理成章地成为国内这个领域的先驱。
作为第一发明人,陈广学先后申报国家发明专利4项,获专利授权3项;主持完成“地图电子出版系统”、“地图数字成像印刷系统”、“多功能无银胶片自动冲洗设备”、“异同像混用重氮复制胶片”等十多项部级科研项目,主持或参与完成的科研成果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9项。
华丽转变 创建印刷专业
2008年,陈广学以特聘教授身份调入华南理工大学,担任轻化工程系主任,负责“印刷与包装工程”新专业的创办。开始了他传奇的行业转变之路。
陈广学认为作为一个新成立的专业,必需要在学生培养和专业研究中取得突出成就,才能在学校站得住脚跟。他将专业定位在培养从事产品包装印刷装潢和纸品研究与开发、企业生产管理等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同时为硕士生和博士生的培养输送可造之才。
他详细制定新专业“印刷与包装工程”的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他要求学生必需熟练掌握制浆造纸原理与工程、色彩学、印刷材料及印刷适性、制版工艺原理、印品质量检测与控制、印刷图像处理、数字印刷技术等专业内容,还要懂得计算机排版技术、包装工艺等技术。
陈广学非常重视新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为新专业培养的毕业生谋划了在印刷包装及复合材料企业从事生产技术、管理工作,或到相关院校、研究机构、设计院从事教学科研、设计等工作,或到国内外经营制浆造纸及印刷包装材料与机械设备的公司从事经贸等就业之路。
陈广学教授主持完成“印刷工程”本科专业的筹备和申报工作,2010年获教育部批准招生,正式成为华南理工大学轻工与食品学院一个新的专业。如今,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华南理工大学的轻化工程系,已经成长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广东省名牌专业。
潜心专研 深掘印刷科技
在主持轻化工程系教学工作的同时,陈广学还坚持开展科学研究工作。调入华南理工以后,他先后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印刷图像颜色信息的高保真传输与再现研究”、制浆造纸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课题“纸张表面特性与印刷油墨转移及色彩再现性能关系的研究”、“数字印刷关键技术基础研究”以及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发挥轻工学科优势,优化专业结构,构建印刷与包装工程新专业体系”等课题研究。
在他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研究中,围绕印刷图像颜色信息的高保真传输与再现这一基本理论问题,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和国际会议上发表了30余篇高水平论文,其中被EI检索的论文就有20多篇。2011年,他的《基于高保真颜色再现的色域拓展方法研究》刊登在《包装学报》。陈广学等人针对高保真颜色再现的需要,研究了多种拓展目标色域方法。这些方法包括基于新显示技术的色域映射方法、改善纸张表面性能和采用多种数字印刷纸张、采用超过四色的高保真印刷方式等。
陈广学等对多种扩大目标色域的方法进行研究,提出影响目标色域拓展的因素,并对这些因素进行实验分析。实验的结果表明,采用软件方法与采用硬件方法对色域拓展的机理和效果并不相同。由此可以根据高保真颜色再现的具体要求采用不同的方法拓展目标色域。对于基于新的技术的色域拓展,通过新的映射算法,能够实现色彩在不同标准下的转换,并能够充分利用目标色域的全部色彩空间;对于基本高保真数字印刷输出的色域拓展,可采用纸张、油墨、加网方式和设备等的综合方法,提高颜色再现的效果。
陈广学等人的这一研究有助于进一步研究色域拓展的新方法,使颜色在传递过程中达到最佳的视觉效果。
陈广学还主持制浆造纸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自主课题——“纸张表面特性与印刷油墨转移及色彩再现性能关系的研究”和“数字印刷关键技术基础研究”。制浆造纸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于华南理工大学,是国家重点学科,其一级学科“轻工技术与工程”在2004年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名列第一。
2011年,陈广学等发表其课题研究成果《水性油墨在凹版印刷中的应用研究》。在文中,陈广学先介绍了水性油墨的基本成份和特性,并通过水性油墨与常规溶剂型油墨的对比,详细阐述了水性油墨在凹版印刷中的优势以及在未来包装印刷发展中的地位。
文章着重分析了凹印水性油墨的特点和优势,指出其在使用性能上已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尤其在着色力、附着牢度以及光泽度等方面,甚至超过了溶剂型油墨的性能。而且,水性油墨本身是一种环保型油墨,无溶剂挥发,无溶剂残留,尤其适用于食品、药品包装印刷。但是它依然存在油墨干燥速度慢,干燥能耗高,生产效率低,成本高等问题,急需研究解决。
文章最后总结,水性油墨的开发符合市场要求,也能适应市场要求。他认为,随着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节能减排压力的增加,在印刷材料上必然需要环保型的凹印水性油墨。
凝聚团队 重产学研合作
通过调研,陈广学发现珠江三角洲的印刷产业总产值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其中,数码印刷飞速发展,并以其高效节能、可变数据等特点成为印刷行业的大热门。他认为,传统印刷有十多个环节,只能大量印刷,资源污染、浪费严重;而数码印刷只要输出数据即可进行操作,而且输出数据和数量灵活多变,不会产生废气废水,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