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学专业论文范文

时间:2022-09-17 06:46:2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地理科学专业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地理科学专业论文

篇1

1)缺少有影响力的学术带头人。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青年教师占多数,基本上都是从学校毕业就直接来校任教,缺少教学、科研的经验与积累,在教学与科研的双重压力下负担较重。因为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没有知名度较高的学术带头人,在教学上未能形成鲜明的专业特色,与专业的办学历史不符,在科研上也没有确定某一明确的方向,各位教师各自为政,单打独斗,不能形成具有战斗力的教学科研团队,无法实现1+1>2的整体涌现性。

2)生源质量不高,师生双向不满。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与城乡规划、土木工程等专业相比,录取分数线较低,由于社会大众对该专业不熟悉,往往招收的大部分学生都是在其他专业录满后调剂过来的低分生,生源的质量较差。因此,学生从入学开始就对专业不认同,缺少学习动力,这样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了教师的上课热情。学生抱怨教师工作不敬业,教学不投入、能力差,教学手段单一,讲课不生动。教师抱怨学生学习不认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态度不端正。

3)课程设置不科学。地理信息科学是依托测绘工程而创办的专业,地理信息科学和测绘的专业课程各占50%,虽然拓展了学生的就业面,由于课程之间衔接不紧密,学生所学的地理信息科学专业课程不完整,尤其是开发类课程较少,使得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学生与测绘工程专业的学生相比,在测绘能力方面处于劣势,与中南大学、湖南科技大学等高校的地信专业学生相比,开发能力较弱,学生容易产生厌学情绪。毕业后绝大部分学生只能胜任数据处理工作,只有少数学生能够从事GIS开发方面的工作,限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1.2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学风建设的机会

1)社会对高素质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技术人才需求迫切。随着地理信息产业的高速发展,我国地理信息产业的总产值以30%以上的速度增长,到2012年就已突破2000亿元。产业的发展,促进了社会对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人才的需求,特别是即懂技术又懂应用的中、高端人才。

2)院校领导重视。近两年,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得到了学校、学院各级领导的重视,学校成立了湖南省城市规划信息技术高校重点实验室,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教师都是实验室成员,将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发展与城市规划相结合,为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学风建设提供了平台。

1.3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学风建设的威胁

1)社会环境影响。市场经济的发展为学生学习提供了优越的物质条件,但是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读书无用”、“一切向钱看”等思想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使得一部分学生在学校虚度时光,沉溺于网络游戏中的虚幻世界,没有学习目标。

2)校园氛围影响。湖南城市学院是一所处于转型期的地方二本院校,学校在教学与管理方面并不能完全适应社会需求和学生的发展。校园的学习氛围不强,“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在校园中广泛存在,这些不良风气影响了部分学生的学习情绪,改变了一些学生的价值观,阻碍了优良学风的形成。

2学风建设改革措施

学生是学风建设的主体,教师在学风建设中起主导作用,而专业是学生学习的基本单位,专业学风对学校、学院和班级学风,以及学生个人都有非常大的影响。因此,可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学风建设改革。

2.1以思想教育为切入点,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学风建设的关键是解决学生学习的思想问题,通过主题班会、一对一交谈等思想教育形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2做好入学教育,培养学生的专业认同感新生对专业不了解,大部分学生并没有将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作为第一志愿填报,因此,在入学教育时将专业介绍和学风建设的教育作为重点,使学生从了解专业到热爱专业,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学习。班主任、辅导员和专业教师应根据不同的学生,采用具体的方式,尽快确定学习目标,以激发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兴趣。

2.3以科学的管理制度,促进专业学风建设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奖惩制度、考试管理制度、计划管理制度、教学过程管理制度、质量管理制度等,保证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教学工作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通过这些制度规范师生的行为,做到有章可循,更利于形成公平竞争的环境和良好学风。

2.4深化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地理信息科学是一门交叉学科,知识更新快,应按其知识体系设置专业课程,厘清各门课程的关系,保证本专业的学生能够掌握数据采集、数据处理、系统开发与应用等不同环节的知识。把握社会对技术更新的需求,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将市场急需的、先进的科学技术传授给学生。通过大学生导师制,以大学生创新性项目和开放性实验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习主动性。

2.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教风促学风通过引进有影响力的学者作为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学术带头人,在科研和教学方面确定方向,指导年轻教师快速成长,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战斗力和协同竞争的良好氛围。教师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在教学中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态度。

2.6开展积极向上的文化活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围绕学科专业,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如GIS文化节、GIS技能大赛、学术讲座等,让学生尽快融入到大学生活中来,同时也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习的热情。

篇2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2C-0031-03

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加强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对国家、地方、高校以及大学生个人都极其重要。国外许多高校通过组织学生全面参与科研等方式进行研究型创新实践学习,培养创造性人才。我国许多高校也正在大力推动本科生加强科研活动,开展实验调查等,以促进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然而,目前我国地方高校数量占全国高校总体的大部分,它们与重点研究型高校相比,在为学生提供的科研项目、资金及科研平台及实验设施等方面还存在明显差距。这必然要求地方高校在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方面,必须努力寻找与本地区、本校情况相适应的因地制宜的创新途径。而探索有效的创新实践教学途径则是地方高校弥补不足的最重要方式。创新能力就是推陈出新的能力,具体是指人们运用知识和理论,在科学、艺术、技术和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和新方法的能力。本文以贵州省凯里学院为例,探索如何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一、地理科学专业加强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研究和解决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问题。吴传钧院士认为,地理科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表层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的交互关系与作用的科学。地理科学作为一门综合性专业,已经在社会经济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其人才培养目标已经不仅是为中学基础教育培养合格的地理学科教师。地理科学研究对象的综合性还决定了实践教学是地理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因此,加强地理专业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不仅可促使学生深刻理解地理环境事物发展与演变规律、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结构等知识,还对培养地理科学专业学生成为创新型人才,为国家构建战略创新体系提供支持具有重要基础意义。

二、地方院校创新实践能力培养面临的困境

凯里学院作为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因其建设时间较短,在学科建设方面与国内许多高校相比,还存在多方面的不足,在建立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机制方面还面临许多困难。

从凯里学院内部因素来看,存在以下几方面不足:师资队伍不完备,整体教学与科研队伍水平不高;实践、实验教学设施不完备,考核评价体系不完善,激励等管理体制不健全;实验实践基地数量少,资源整合利用度低,没有充分发挥实践实验设施、基地的效能;实践教学方法还存在不足,对促进创造性和创新思维发展的方法还较少。

从凯里学院所处区域环境看,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劣势:区域经济落后,地方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小;生源质量不突出,教育资源整体匮乏;地处西部山区,地理区位条件差,对高级人才吸引力弱;当地社会企业数量少、层次低,对高校实践支持力度弱,能提供校外实习基地数量少,产学研实践平台层次与水平低。

目前,凯里学院在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过程中,在人才创新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的优化设计,因地制宜地构建合理的创新实践教学体系与方案、高效的管理制度、评价考核体系等方面都亟待提高,并且还面临着资金不足等问题。因此,努力探索、研究适宜本地院校的创新能力培养实践教学体系,是培养出优秀的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对于促进地方、国家的经济发展等也具有重要意义。

三、构建培养创新能力的地理科学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目前,不少学者进行了地理科学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例如,朱爱琴对地理科学专业的实践教学提出了地理过程实验模块、地理教育实践模块、地理应用实践模块、地理技术实践模块。

1986年钱学森提出,地理学应当是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数学科学等并列的大科学体系,故称“地理科学”。它可分为三个层次,即基础理论层次(基础科学)、技术理论层次(技术科学)、技术层次(工程科学)。杨开忠认为科学体系应是客观存在的科学研究分工和协作发展的系统反映,并总结和概括出地理科学体系包括地理科学哲学、基础地理科学、应用地理科学和技术地理科学四个层次。构建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地理科学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也应该是以科学的地理科学体系为基础。本文以钱学森、杨开忠等人构建的地理学学科体系为基础,根据凯里学院地理科学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实际情况,进行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将其分为地理科学基础实践课体系、地理科学应用实践课体系、地理技术实践课程体系、地理科学综合创新实践课程体系。

(一)地理科学基础实践课程体系。主要是通过地理科学专业课程的实验、实践去深刻认识地球表层,理解人地相互作用关系及过程。包括核心基础实践课程与基础实践课程。

核心基础课程有地球概论、地质学基础、气象学与气候学、综合自然地理学、植物与土壤地理学、水文学与地貌学等。基础地理科学是核心基础地理科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合作领域。主要有人文地理学、环境生态学、文化地理学、人口地理学等专业课程。

在基础实践课程体系中,通过设置验证性和探究性等形式,在室内、室外分别进行观察、测试、分析、考察及综合自然地理实习等实践训练,培养学生对实验操作、数据采集、分析处理等能力,并通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去分析、研究、探索出结论,促进学生在实践训练中对地理现象、地理环境客观规律、人地关系的深刻认识,培养并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二)地理科学应用实践课程。主要是把基础地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系统地应用于解决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问题。主要包括地质、环境、资源、生态、城市、经济、社会等领域。主要的应用实践课程有经济地理学、岩溶学及应用、区域分析与规划、旅游地理学、乡村旅游学、环境学概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区域经济学、城市地理学、灾害地理学、生态旅游学等。

在应用实践课程体系中,主要让学生通过室内资料准备与分析,室外实地综合考察、观测、调查研究,去获得地理环境中自然要素、人文、社会、经济、环境等各方面的数据资料,运用地理科学专业知识去分析与研究地理环境中的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各方面及综合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与办法的实践训练,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科学专业思维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地理科学技术实践课程。技术实践课程是专门研究和开发地理科学技术手段的科学,是地理科学的技术支持系统,它包括传统地图测量技术、数学分析方法、新兴信息计算机技术与“3S”技术,是地理学与计算机、信息学、图像学、遥感、卫星等新兴技术的结合。主要技术实践课程有地图学与测量学、遥感概论、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地理学的数学方法应用、计量地理学等。

在技术实践课程体系中,主要让学生在运用计算机技术实践中,通过对地理信息系统技术、遥感技术掌握及相关软件技术运用,对数字化地图、遥感影像等资料中提供大量的地理信息数据资料,进行提取、分析运用的实践训练,以及运用数学方法对地理事物的空间规律的分析、建模的实践训练,建立认识、分析地理空间事物信息系统的新思维、新思路、新技能。

(四)地理科学综合创新实践课程。主要是地理教学技能与理念的培训实践,以及科技竞赛、科研课题、学术(毕业)论文写作等综合性创新能力训练的实践,它还是运用地理科学专业知识水平及创新实践能力的综合体现。包括教育教学实践训练、科研课题研究实践训练、学术(毕业)论文写作实践、科技竞赛实践训练等。综合实践课程有地理教学论、中学地理教学技能与教材精读、教师教学技能训练、教学见习、社会综合实践调查、学术规范与论文写作、毕业论文写作讲座等课程。

在综合创新实践课程中,主要让学生参与课程教学技能的训练与实践,通过主持或参与课题研究过程的实践及撰写学术(包括毕业论文)论文等实践训练形式,逐步培养具备良好的中学地理教学技能的能力,培养具有较强的信息处理、数据分析、研究写作等科学研究能力。

从地理科学专业创新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结构可知(参见图1):基础实践课程是地理科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侧重于对自然环境特征及其演化规律认识的实践训练;应用实践课程侧重于对自然环境整体系统中的社会经济、环境等问题认识与研究的实践训练;技术实践课程侧重于培养学生运用新技术与方法进行地理科学领域进行研究的实践训练,它也是当代研究地理科学领域的重要技术手段和工具;综合创新实践课程则是综合运用地理科学专业知识进行教学技能、科学研究能力的实践训练。其中基础实践课程与应用实践课程体系在地理科学创新实践教学体系中,起着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基础知识铺垫作用,技术实践课程体系起着训练学生具备运用地理科学系统理论与方法、先进信息技术与数学方法进行综合实践创新的技能,综合创新实践课程体系则是训练、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科学知识、理论与技术进行实践创新的能力。

图1 地理科学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结构

四、地理科学专业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教学措施

凯里学院尽管在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过程中面临许多困难,但也在不断向国内外优秀高校学习,努力寻求适宜的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途径,不断弥补不足,并根据本学院及地理科学专业的实际情况总结出以下几方面的实践教学措施。

(一)重视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地理学是对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相互作用与关系及其时空规律的科学,因此地理科学专业对学生具备良好的科学与人文素质提出很高的要求。通过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可以使科学与人文教育的紧密结合。学生不仅可掌握所学的专业知识外,还可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为综合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哈佛大学等世界名校对通识教育课程建设非常有特色,要求学生所学知识必须包含文、理两大领域的基础知识,通过多学科知识的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创新能力。因此,加强通识课程体系的建设,对促进地理科学专业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基础作用。

(二)打造学生参与科研实践的教学平台。地理科学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要求学生具备很强的区域野外实地观察力、运用“3S”技术处理区域地理空间信息的能力、区域经济综合分析的能力等。通过打造建设学生参与科研实践的教学平台,促进学生在参与科研过程中去创新、设计实验过程,主动观察、分析地理科学现象,促进其创新思想与创造力的形成。

(三)重视实验室和实践基地的建设与管理。虽然凯里学院资金困难是其实验室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但只有加强建设才能为学生提供最好的创新实践平台。在建设过程中,应该注意厉行节约、务实,集中资金优先购买急需的设备。加强对高水平实验技术人员的培育与引进,注重引进教学与实验兼具的“双师型”人才。对实验室的管理,从实验室管理制度与学校实验室资源整合等方面加强管理,充分发挥全校所有实验设备、设施的功效。

实践基地建设是地理科学专业创新实践教学的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选择典型的、具有区域综合性强及区域特性突出的实践教学区,作为稳定野外实践教学基地,是地理科学专业实践教学必须达到的要求。凯里学院充分利用黔东南州及周边区域特色,有效地建立自然、人文景观为实习实践基地。如剑河县八郎国家地质公园、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雷山县西江千户苗寨风景区等极具区域特色的自然、人文景观作为实习基地。此外,还应积极加强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与管理,改变以前将其作为实践场所的观念,寻求与实践教学基地所在单位深入合作途径,建立校企互利机制,促进实践基地建设的稳定和持续发展。

(四)加强教师创新实践教学素质的建设。高素质创新实践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具有创造能力的教师队伍。只有教师具备地理科学专业的前沿理论以及对相关交叉学科的最新理论有深入理解,才能在教学中讲出新思路、新方法,并引领学生在科研实践中去创新、探索。当教师具有较强的创新实践能力时,才能改善自己的教学方式,开展有利于创新实践培养的教学组织形式,从而培养出具有创新实践能力的学生。

(五)建立地理科学专业实践课程的质量考核与评价体系。合理、有效的实践课程质量考核与评价体系是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制度保障。地理科学专业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需要从实验室实验、野外实践基地的调查研究、教学技能训练与见习等几方面分别进行建立,从实验实践的准备、流程设计,实验实践参与过程,实践作业及教育实习效果等几个环节进行考核,其中实践作业按实验报告、实践调查报告、学术论文等形式进行评价。从学生与教师的角度分别建立考核体系,并对考核体系建立量化考核指标。

总之,高校肩负着培养学生具备创新实践能力的历史重任。虽然地方高校在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方面还存在许多限制性因素,但只要能因地制宜制订创新实践人才培养方案,从教师队伍、实践课程体系、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实践基地建设及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等方面做好创新实践基础工作,提高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一定能建设优良的创新实践人才培养基地,为我国经济建设与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参与文献】

[1]陈晔,徐晨.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与探索[J].高等理科教育,2011(3)

[2]鲍玉珩.美国大学的创造性人才的培养:策略与模式[J].电影评价,2012(22)

[3]曹建,王海欣,朱若珊.以本科生科研促进创新能力培养―北京大学的个案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2003(1)

[4]王亚娟.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之路径探析[J].价值工程,2011( 14)

[5]付军龙,温恒福,王守纪.大学创新教育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6)

[6]吴传钧.论地理学的研究核心-人地关系地域系统[J].经济地理,1991(3)

[7]朱爱琴,周勇,谢双玉.地理科学专业“模块式、层次化”实验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10)

[8]钱学森.关于地学的发展问题[J].地理学报,1989(3)

[9]杨开忠.论地理学体系建设[J].地理学报,1991(4)

[10]郑度,陈述彭.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前沿领域[J].地球科学进展,2001(5)

[11]吴怀宇,程光文,丁宇.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途径探索[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

篇3

会议设置了大会主题报告和分会场交流。佘之祥、蔡运龙、刘彦随、熊康宁等4位知名专家分别作了题为《城市化与农村土地问题》、《农业与农村的多功能性》、《统筹城乡发展与土地整治方略》、《喀斯特高原石漠化综合治理模式与技术集成》的大会主题报告。

大会设立了两个分会场,共有近40位专家、学者作了大会或分会场学术报告。与会专家、学者采用了“报告+提问+辩论+评述”的方式进行学术报告,强化了学术交流的灵活性与互动性。

为了激励土地资源青年科技人才,本次大会设立了“全国土地资源研究优秀论文奖”。由河南大学乔家君提交的论文《河南省农田利用集约度时空变化及其影响环境》等20篇论文荣获一等奖,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李婷婷提交的论文《山东省农民人均纯收入时空演变格局研究》等22篇论文荣获二等奖。

篇4

一、专业办学条件

该专业现有专任教师28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14人、高级实验师1人、讲师5人;博士后3人,博士和在读博士共占专任教师总数的52%。专任教师主要来自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同济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和中科院的北京地理所、成都山地所、新疆地理所等,具有良好的人脉资源与学缘结构。专任教师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1人。教授与副教授每年至少为本科生讲授一门专业基础课或主干课。近年来,专任教师先后主持或承担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四川省科技厅、教育厅和国土资源厅以及地方政府委托的科研项目23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8部,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358篇,科研成果获省部级奖励5项,科研考核连续5年获全校理科第一名。同时,专任教师还主持或承担四川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9项,教学成果获省部级奖励8项。建设有四川省级重点课程1门(人文地理学),省级精品课程4门(环境保护、人文地理学、旅游学、水文学),校级精品课程3门(自然地理学、地球概论、区域分析与规划),精品课程数量位居全校前列。

该专业课程教学与科学研究所需的图书资料和仪器设备等较为充足。学校图书馆藏书230余万册,有地理类藏书近10万册,有中国期刊网、重庆维普、超星数字图书馆以及ebscohost、eco psp、ccc、isi proceeding等多种中外文电子期刊数据库。学院资料室的面积约200m2,有100余种国内外专业学术期刊和近万册藏书,每年新增图书、杂志1 000余册。专业实验室面积约5 400m2,有基础实验室28个、开放实验室23个,仪器设备总价值600余万元,万元以上大型仪器28台;有arcgis、erdas、mapgis、geostar和cass等国内外专业软件实验平台。其中,地理信息系统实验室为中央与地方共建基础实验室,丘陵地区国土资源统筹利用工程实验室为四川省教育厅高校重点实验室,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实验教学中心为四川省地理科学专业惟一的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该专业的专业实习和教育实习基地不断完善。1996年,经四川省国土局同意、省教育厅批准,由四川省国土勘测规划研究院和川东北地区58个市、县国土资源局联合成立“四川师范学院国土管理学院董事会”。董事会不仅为专业建设提供资金与智力支持,同时为学生的实习和见习等提供条件,这也是四川省地理科学专业校地合作办学的成功案例。此外,还有南充市污水处理厂、青居曲流国家地质公园、凌云山国家森林公园和嘉陵江中游阶地等近郊实习基地;乐山—峨眉山地区的部门地理野外实习基地,成都—西安—延安地区的区域地理野外实习基地;以南充市5所中学为核心,辐射四川盆地的广安、绵阳、广元、巴中、达州、德阳、乐山、眉山、内江、南充、遂宁和雅安等12个地市的70余所中学地理教育实习基地。

二、主要优势特色

教师教育是师范院校固有的优势和特色。作为四川省属重点师范大学,西华师范大学是四川省教育师资培养的重要基地,历来把师范专业特色建设作为提升办学实力的根基。地理科学是研究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人文各要素相互作用及其时空变化规律的科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具有区域性、综合性、实践性和应用性等特征。学科特征要求地理科学专业教育必须重视“厚基础”、“强实践”。

1.负重自强、铸魂励教,矢志不渝为基础教育服务

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地理教师,必须具备厚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扎实的教育教学功底,必须能够结合实际、灵活自如地将专业知识应用到教学一线。课程与课堂教学是专业知识传授和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西华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专业最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于2008年修订、实施。为了增强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新方案将各部门自然地理学单独设课,并开设天文学概论、旅游地理学、文化地理学、城市地理学、灾害地理学、数字地球导论、综合自然地理学、区域经济学、环境地理学、环境影响评价、水土保持学、土地资源调查、土地利用规划、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土地法学、房地产估价、可持续发展导论等与中学地理教育和资源、环境与发展问题紧密联系的选修课程。为了夯实学生的教育教学功底,新方案除开设教育学、心理学、普通话、书法和地理学科教学论外,还增设乡土地理教学与研究、地理素描与三板艺术、地理活动与地理教学、中学地理微格教学、中学地理新课程改革、地理教学技能训练等地理教师教育课程,还组织

转贴于

编写《地理科学专业学生必读》供学生查阅拓展阅读书目、地理学人风采、专业期刊网站、报考研究生及地理教师职业发展等相关信息。

为了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风气,除了落实新生入学教育、教学督导制、学生信息员制、期中教学检查和严格考试纪律等常规管理外,还组织大一、大二学生固定时间、固定教室上自习。大一学生参加手工绘图技能比赛,大二学生参加自然地理野外调研报告比赛,大三学生参加课堂教学技能比赛,所有学生选择性参加数字测图技能比赛、gis软件操作与二次开发技能比赛、遥感专题应用技能比赛、城市规划软件操作技能比赛、autocad软件操作技能比赛、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设计比赛等,通过各种比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核心竞争力。为了促进学生将专业知识应用到教学一线,除了选派中青年教师到中学挂职锻炼、评聘基础教育兼职教师外,还定期邀请基础教育一线名师如四川省教科所张白峡教研员、南充高中何从春高级教师、南部中学赵海特级教师、德阳二中饶萍教师(第五届全国优秀中学地理教育工作者)等给学生讲授示范课,还定期将学生带到南充市5所中学去参加教研活动、听公开课、评阅试卷等,还选派优秀本科生去顶岗实习或参加中学地理教师置换培训项目等,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真刀真枪地磨炼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

2.校地合作、科研强化,千方百计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地理学人,必须具备丰硕的实践经验、敏锐的学术思维和强烈的创新欲望。实验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拓展知识面、提升综合素质和激发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也是地理科学专业教育必须高度重视的关键环节。西华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专业已建立起由基础到综合、由验证到设计、由设计到创新,“基础验证实验—综合设计实验—创新探究实验”逐步推进,“实验—实训—实习”互为补充,“课内—课外、校内—校外、教学—科研”互相结合,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融为一体、课程教学与科学研究融为一体、专业教育与择业教育融为一体的新型实验实践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必修课非独立设课实验实践均有严谨的教学大纲及配套讲义,非独立设课实验实践占总学时9.9%;一些技术性或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如计算机地图制图、测量与地图学、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等,特别重视综合性、设计性和探究性实验,占其实验实践学时85.0%;近郊乡土地理实习、乐山—峨眉山部门地理实习、成都—西安—延安区域地理实习、地理教研论文写作等,独立设课实验实践占总学时20.3%。

篇5

二、工商治理科研与教学要适应人文教导与素质教导需要

目前高等学校工商治理课程设置不尽合理,完全实用主义课程比重偏大,而人文科学课程极其薄弱,所谓“左脑巨人,右脑矮子”,导致高等学校工商治理教导与人文教导严峻脱离。假如使高等学校工商治理教导与人文教导实现有效对接,必然要求高等学校工商治理教导加大人文教导课程的比重[2](P12)。然而传统的工商治理教学内容陈旧,急需重组、改造、更新,不论是企业治理学、领导科学,还是治理哲学、治理伦理学,都需要重新审视,重新定位。尤其是治理伦理学,长期以来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美国、日本等西方发达国家已经认识到治理伦理学的重要性,并在工商治理学院普遍开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涩泽荣一说过:“拨算盘是利,读《论语》是道德,余则相信论语、算盘二者,应该相伴随,相一致,故咀嚼《论语》的教论以为处世之信条。”[3](P6)从素质教导上看,21世纪是素质教导的时代,我国将逐渐由应试教导向素质教导转变。素质教导要求高等学校工商治理教导体现科学人文观与伦理观的工商治理教学内容将占主导地位。因此须加强治理伦理学的教学内容,加强的主要措施是建立一整套科学性、可行性俱强的系列教改练习方案,这些方案的研制均须工商治理科研来完成,并不断应用于教学之中,以适应高等学校人文素质教导的需要。

人文教导与素质教导要求高等学校工商治理教导专业的重组与改造。这便需要对工商治理教导专业进行大胆改革,强化工商治理科研,强化工商治理科研服务于教学。工商治理科研服务于教学的标准是能否更新丰富教学内容,与素质教导接轨;能否提高工商治理学生的素质、培养跨世纪人才,以适应21世纪人文素质教导的需要。

三、工商治理科研服务于教学的基本原则

工商治理科学研究离不开方法论,更离不开哲学。正因为如此,才应该铭记大卫·哈维的话:“没有方法论我们将躺着不动,没有哲学我们会无目的乱转出处。”[4](P5)因此,若使科研与教学合二而一,真正实现科研为教学服务,就必须建立哲学原则。若使工商治理科研服务于教学,首要的问题是工商治理科研选题。爱因斯坦曾言:“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5](P3)通过工商治理科研实践,深感选题的重要性,选题的好坏或方向直接影响科研成果,进而影响科研成果的应用。科研初期往往带有一种盲目性,追新求奇,缺少辩证思维。随着科研的进一步深入,渐渐形成工商治理科研选题的基本思路,即工商治理科研为教学服务,且将科研成果全面正确地应用于教学。经过多年实践,逐渐形成工商治理科研服务于教学的基本原则。即:服务性原则;需要性原则;应用性原则;创新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可行性原则。

1.服务性原则。工商治理科研紧紧围绕教学而进行。为教学服务是工商治理科研的终极关怀。工商治理教学从哪些方面加深改造,工商治理科研的触角就该伸向哪些方面。虽然普通高等学校科类不同,如理工、农林、医师等,虽然科研的目的目标不同,但科研为教学服务却是一致的。不管哪类院校都在从事高等教导,因此都该遵循服务性原则。保持服务性原则,就是保持以教学为中央,以科研为动力,科研回归教学,教学促进科研。

2.需要性原则。科研的目的在于社会的需要。工商治理科研服务于教学要适应新世纪人文素质教导的需要。工商治理科研能够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服务,但更重要的是为教学服务。因为只有明确科研服务于教学,才能明确科研方向。保持需要性原则,必须确定社会需要什么,工商治理科研优势在什么地方,怎么样使科研服务于教学以及如何满足人文素质教导的需要。

3.应用性原则。工商治理科研的应用性极其广泛,尤其治理伦理科研和深层治理科研,能够研制经济发展规划、工商治理策划、诚信经营模型、企业联盟、环境治理等等,这是为地方经济、企业发展服务。但突出工商治理科研的应用性要强化为人文素质教导服务,将大量工商治理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中,这是高等学校工商治理科研的根本。因此遵循应用性原则,就是遵循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

4.创新性原则。只有工商治理科研选题具有创新性,才能使工商治理科研服务于教学的工商治理教学具有创新性。所以创新性是工商治理科研与教学的灵魂。不同科类的科研均需遵循创新性原则,这种创新可以是新产品、新技术、新发明,也可以是新发现、新理论、新思维。对工商治理科研而言,就是在工商治理科学的边缘地带领域开展研究,因为在边缘地带领域很多是空白地带,可以提炼很多新思想。如在治理科学边缘领域的“深层治理学”便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其主题有无为治理、不伤害原则、中庸治理、简朴治理、整合治理、负熵治理、分形治理、周期治理等等,其研究价值巨大,应用性也强。将研究成果充实教学中,这样既保持了科研服务于教学的创新性原则,又保持了应用性原则。

5.科学性原则。遵循这一原则,就是遵循工商治理科研服务于教学的科学性,不可违背自然规律与人文规律。运用科学的观点看待科研服务于教学的基本问题。经过论证、筛选,将有利于教学的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中,不能无选择地全部应用[6](P11)。有些科研成果可以直接转化为生产力,为地方经济服务,为工商企业服务。如技术发明、创造等。只有保持科学性原则,才能正确地确定工商治理科研选题,才能有效地为教学服务。

6.可行性原则。工商治理科研选题不能盲从,应实事求是。科研选题与科研过程均应建立在可行性基础之上,不能凭空构建。工商治理科研服务于教学更应突出可行性特点,问题的要害不在于科研为什么为教学服务,而在于如何为教学服务,因此构建工商治理科研服务于教学的服务渠道是至为要害的。服务渠道选择的好坏或是否畅通,即可行性如何,直接关系到工商治理教学的效果。

四、工商治理科研的成果分类与服务渠道科研成果分类可以有教师单体、院级群体、校级与省级等。在各级成果中教师单体成果分类十分重要,因为教师单体是最基本的单元,是组成群体成果的基础。在分类过程中,要保持为教学服务,保持科学性与可行性相统一。作为教师单体,笔者将已取得的能够应用于教学的科研成果分类,大致分成三类:

第一类是深层治理科研成果。如完成的专著《深层治理学》、《周期地理学》,大量的规划文本《杭州市西湖区转塘镇规划》、《齐齐哈尔市克东县扶贫规划》、《哈尔滨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富区规划》,还有在《经济地理》、《人文地理》等学术刊物上发表的治理论文,参加各种学术会议的优秀治理论文以及由科研地图转绘成的大量的商贸教学挂图、幻灯片等等。

第二类是治理伦理科研成果。如在《自然辩证法通讯》、《自然辩证法研究》等发表转载的治理论文,“可持续发展的哲学阐释与计算方法”、“人地关系调解系统的建立———对生态伦理学的一个重要补充”、“‘后结构主义’思维框架下的企业生命有机体理论研究”,涉及到人地关系、人伦关系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论文。

第三类是工商教改科研成果。如在《黑龙江高教研究》等发表的教改论文,“让学生从‘面具’后面走出来———‘多元交流评价式’小论文教学的行动方案”、“高等学校教学治理的有效方法研究”等等,主编的全国高校教改教材《新概念人文地理学》。

依照三类科研成果,建立起3条服务渠道,即深层治理科研服务于教学的渠道,治理伦理科研服务于教学的渠道,工商教改科研服务于教学的渠道。经过多年的研究与教学实践,这3条渠道运行良好。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科研回归教学、教学促进科研的良性循环系统。

五、工商治理科研服务于教学的“123”应用模式

通过上文所论及多年的探索与实践,便可构建工商治理科研服务于教学的“123”应用模式,即1个服务,2个需要,3条渠道的应用模式。1个服务是指工商治理科研服务于教学;2个需要是指人文教导需要与素质教导需要;3条渠道是指深层治理科研服务于教学,治理伦理科研服务于教学,工商教改科研服务于教学。如图1所示。

通过3条渠道可将工商治理科研成果源源不断地应用于教学之中,如把专著《深层治理学》、《周期地理学》等的科研成果编入教案中,以研究促进教学;把区域治理规划成果与科研论文编入自编讲义中,以充实更新教学内容;把大量科研地图转绘成教学挂图或制成幻灯片;把编辑制作的扶贫电视片纳入教学过程中;把研制的各种教改方案付诸教学实践中[7](P3)。同时,为适应高等学校教学改革需要,主动编写教改教材,如笔者主编的全国二十余所高校使用的《新概念人文地理学》与配套教材《新概念人文地理学试题全解》等,更加切合实际教学的需要。依照工商治理科研服务于教学的“123”应用模式的实践,极大地丰富更新了教学内容,使教学科研紧密结合在一起,彻底改变了学生的知识结构,有利于人文教导与素质教导的需要。

六、普通高等学校科研服务于教学的“12n”基本范式

篇6

【摘 要】依据地理科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提出了现行地理科学专业课程体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应重视和增加地理教学中的实践环节,增加基础课程在地理科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比例,增加课程设置的分类方向。目的在于构建起符合综合素质培养要求的地理科学课程体系。

关键词 地理科学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

作者简介:刘永林(1983.10—),男,博士,环境科学专业,讲师,从事地质环境方面的教学研究。

自1998年教育部颁布《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以来,地理科学专业课程体系一直在进行着改革,并且形成了百花齐放的局面。每个高校都结合自身的发展特点,对地理科学专业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但随着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人口健康、城市化、能源结构优化、国家安全等的需求和发展,社会一些部门对地理科学专业毕业的学生要求也在变化[1-2]。要培养高素质的地理科学人才,就必须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和课程设置方案。什么样的课程体系是合理的,什么样的课程是学生所需要的,这是高校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因此,本文将结合目前的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对地理科学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发表一些个人见解,希望对其发展有所帮助。

1 地理科学专业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即人才定位问题,其针对性决定了社会对学校所培养人才的接纳程度。地理科学专业培养目标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与现代公民素养、具有健全的人格与健康的体魄;具备坚实的地理科学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以及自主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既掌握地理科学基本思维方法和基本实践技能,具备高素质人才所必需的人文社科基础知识和人文修养,又懂得现代教育基本理论与技巧,具有良好教师素质,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地理学科人才。对于一个专业,其课程体系要围绕培养目标进行构建。

培养目标具体体现在以下6个方面:(1)培养现代公民具有的基本人格素养和强健体魄;(2)培养现代公民基本地理素养;(3)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兴趣需要;(4)重视培养学生对科学问题的探究能力;(5)培养学生掌握必要的地理信息技术;(6)培养学生自学和自我发现问题的能力。

2 现行地理科学专业的课程体系问题

目前高校地理科学专业课程体系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课程的设置不能很好的符合现行社会的需要,课程结构失衡。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重理论轻实践

地理科学是一门十分重视实践的科学,在课程体系中,实践性教学应该占据及其重要的地位。教育部现行规定的理科专业实践学分应占总学分的25%。表1为部分师范高等院校地理科学专业课程结构,可知地理科学专业中实践课学分占总学分的6.4%~14.3%,远低于教育部规定的标准。这样的课程设置没有体现出地理科学专业的理学特点,也没有体现出地理科学实践性学科的优势[3]。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伴随着物价的上涨,使部分高校面临实践经费短缺的问题。这可能是高校转向理论而轻视实践的一个原因。另一原因,伴随着科学知识的大爆炸,学生学习的知识越来越多,而每学年的时间总数是固定的,那么高校不得不挤压一些课程的学时以扩充一些选修课而满足学生的知识需求[1]。

2.2 课程结构失衡

任何一门学科都是为了培养专业性的人才,地理科学专业也不例外。首先,地理科学在课程设计上偏重专业课,而较忽视基础课。以重庆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专业为例,基础课程的学分数仅为13个,而基础课程为一门必修课高等数学和两门选修课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计量地理学。这使得基础课和专业课程比例严重失调。随着地理科学的发展,物理和化学中的基本知识在地理科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但目前有些高校地理科学专业竟然没有与物理和化学相关的课程,这使得学生自学和应对今后的一些实际问题,不能很好的做全面而深入的分析。其次,基础课与地理学应紧密结合,不能仅仅学习物理而学习物理,也不能仅仅学习数学而学习数学。应将基础课程与地理专业课程统一起来,但目前这种授课方式还处于实验和探讨阶段,因为这要求老师具有很好的基础课知识和地理专业课知识。

2.3 高中地理与大学地理课程不衔接

地理学在高中阶段被列入文科,而在大学阶段地理学属于理科,这使得高中地理课程与大学的地理专业不能较好的衔接。大学的地理科学专业需要学生具有较好的理学思维能力,而高中阶段将地理列入文科,并且地理学课程在高中阶段是一门副课,使得高中生在无意识中忽视了地理学的重要性。也使得进入大学地理科学专业学习的学生,不了解地理学,甚至认为地理学是一门及其不重要的科学。

2.4 课程与课程之间交叉联系少

任何一个专业都注重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地理科学专业也不例外,课程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可以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地理学的基础理论,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教师在给学生授课时,不能仅靠所教课的书本知识,而应该联系其它相关课程和扩展书本外的知识,给学生一个开放的思维空间,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探索过程。

3 课程体系的改革思考

针对以上地理科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一些问题,我们应该做如下的改革,以使地理科学专业的课程结构能够更加适应现行社会对地理人才的要求。

3.1 增加实践课

地理科学专业是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地理学的许多理论知识都是来源于实践。地理实践教学,对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素质高、能力强、具有科研精神和科研能力的创新人才起到重要作用[4]。为能使学生能更好的掌握地理学知识,地理科学专业应增加实践课的学时,加大实践课的学分比例,增加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野外地理工作方法方面的实习。以重庆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专业为例,实践课程主要包括室内实验、野外实习、社会实践及毕业论文设计与教学实习,这些实践课充分体现了地理科学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理论知识、创新精神、动手操作能力和野外工作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建立了一定的基础。

3.2 基础课和专业理论课配置合理

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社会对地理科学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再仅是地理教学方面的需求,国土部门、环境部门和规划等部门也开始需求地理科学方面的人才。这就需要地理科学的学生不仅仅具有地理学知识也需要具有一定的计算机、信息技术、环保等方面的知识。因此,地理科学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应该增加普通物理、普通化学等基础课程,以使学生能更好的理解地理学中的一些基本原理。但针对地理科学的学生授课时,需选用具有地理学特点的物理、化学教材,在授课中能较好的结合地理学专业讲授物理和化学等基础课程。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地理学基本理论知识,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对地理科学人才的要求。

3.3 设置专业分类方向

结合学校自身的特点,设置地理学专业的分类方向,如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专业就设置了自然地理方向、人文地理方向、资源环境方向、GIS方向和其它方向。增加了学生自主选择的机会,也会使学生更好的顺应自己的兴趣而发展。这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和能力素质做了基础。

4 结论

大学是学生综合素质(科学素质、能力素质、人格素养等)形成的关键时期,而课程体系的设置是培养学生的根本。课程结构的设置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成长,甚至关系到学科的发展。课程体系是否合理,我们必须结合当前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与时俱进的进行评价,并改革课程体系。地理科学是实践性很强,且是多学科交叉的学科。因此地理科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具有其特殊性,第一,应重视实践;第二,注意基础学科和专业课程的交叉,注意专业课程之间的交叉;第三,应设置专业分类方向,以使学生能更好的发展自我。

参考文献

[1]管华.地理科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讨[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9(5):420-424.

[2]郭金铭,袁天凤.我国地理科学专业空间分布格局研究[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3,28(8):46-49.

篇7

[1]保继刚.从理想主义、现实主义到理想主义理性回归——中国旅游地理学发展30年回顾[J].地理学报,2009,64(10):1184-1192.

[2]保继刚.中国旅游地理学研究问题缺失的现状与反思[J].旅游学刊,2010,25(10):13-17.

[3]刘智运.论高校研究性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的关系[J].中国大学教学,2006(2):24-27.

[4]许箫迪,王子龙,谭清美.知识溢出效应测度的实证研究[J].科研管理,2007,28(5):76-86.

[5]赵勇,白永秀.知识溢出:一个文献综述[J].经济研究,2009(1):144-156.

[6]王坤.知识产权对象中存量知识、增量知识的区分及其功能[J].浙江社会科学,2009(7):54-59.

[7]聂长建,李国强.从“知识增量”向“知识升质”:以法学研究为例[J].理论与现代化,2012(3):62-69.

[8]张建华,刘仲英.知识管理中的知识贡献激励机制[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2(7):966-970.

[9]石中英.知识增长方式的转变与教育变革[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1(4):1-7.

[10]宣勇,钱佩忠.知识增长与学科发展的关系探析[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7(1):21-26.

[11]杨冠雄.我国旅游地理学的发展[J].国外人文地理,1988(1):43-46.

[12]王宁.旅游中的互动本真性:好客旅游研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9(6):18-24.

[13]章锦河,张捷.旅游生态足迹模型及黄山市实证分析[J].地理学报,2004,59(5):763-771.

[14]左冰,保继刚.从“社区参与”走向“社区增权”——西方“旅游增权”理论研究述评[J].旅游学刊,2008,23(4):58-63.

[15]唐文跃.地方感研究进展及研究框架[J].旅游学刊,2007,22(11):70-77.

[16]杨奎松,谢维扬,赵世瑜等.遵守学术规范推进学术对话——关于“学术对话与学术规范”的笔谈[J].中国社会科学,1999(4):49-71,205.

[17]郭来喜,保继刚.中国旅游地理学的回顾与展望[J].地理研究,1990,9(1):78-87.

[18]Corley,K.G.&D.A.Gioia.Buildingtheoryabouttheorybuilding

[19]张茂泽.论学术批评[J].学术界,2001(2):85-99.

[20]保继刚,王宁,马波等.旅游学纵横——学界五人对话录[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13.

[21]毛丹.理想主义的改塑与解构[J].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6(3):99-108.

[22]保继刚,张骁鸣.1978年以来中国旅游地理学的检讨与反思[J].地理学报,2004,59(S1):132-138.

附1:《论我国地理学研究的现状及发展》

参考文献:

[1]陆大道.中国地理学的发展与全球变化研究[J].地理学报,2011(02):147-156.

[2]柴彦威,塔娜.中国行为地理学研究近期进展[J].干旱区地理,2011(01):3-11.

[3]刘卫东,金凤君,张文忠等.中国经济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2011(12):1479-1487.

[4]保继刚,尹寿兵,梁增贤等.中国旅游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2011(12):1506-1512.

[5]方创琳,周尚意,陆玉麒等.中国人文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2011(12):1470-1478.

[6]蔡运龙,李双成,方修琦.自然地理学研究前沿[J].地理学报,2009(11):1363-1374.

附2:《旅游地理学学科建设与高层次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冯卫红.旅游产业集群:旅游地理学研究的微观领域.人文地理,2008(3)

2.朱桂凤.中国旅游地理教学理论与实践探讨.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6(4)

3.冯琼兰.关于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高教论坛,2008(1)

(作者单位:重庆科技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重庆401331)

附3:高职《中国旅游地理》教学中的人文素养培育

参考文献:

[1]李晓梅,项桂芳,彭花燕.谈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学生的职

业素质培养[J].十堰职业技术学学报,2007,(8).

[2]李向群,卢睿.旅游人才综合素质研究[J].南宁职业技

术学院学报,2007,(12).

篇8

1《地理科学导论》课程设置的基本目的和任务

“地理科学导论”是地理科学类特别是地理科学专业的一门必修的专业核心课程.它的开设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自1987年(原)国家教委召开地理教学研究会决定在各大学地理学专业开设“地理学引论”课程以来,国内多数大学的地理学专业相继以“地理学引论”、“地理学导论”和“地理学概论”以及“地理学发展史”等名称开设了这门课程.

随着全国各地高考地理科目的恢复,各高校地理专业也纷纷进行新一轮的教学计划改革.各高校不约而同的做法就是大量压缩专业课课时,部分专业基础科目合并,开设大量选修课的同时,并均将《地理科学导论》作为专业核心课程在第一学期开设专业,课程的名称也逐步得到统一.这表现了各大高校地理专业教育的共同认识,就是需要一门科目作为地理专业学生的向导科目,在学生入学之后对地理学的全貌、地理学的基本理论有个总体了解,以更加自觉地学习各部门地理知识,有意识地结合自己的兴趣选择未来自身的发展方向,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地理科学导论》课程教学的现状和课程体系统一构筑的必要性

虽然各高校大都以《地理科学导论》为名称,但是在课程任务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取方面,各高校却有着很大的差异.调查发现主要存在着三种情况:

一是比较全面地介绍地理学科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一般选用《普通自然地理学》或《地球科学导论》为教材,周学时3,第一学期与《地球概论》(3学时/周)、《地图学》(3学时/周)并行开设.学生在学习数学外语的同时,猛然增加三门专业课,一时很难接受.《地理科学导论》在内容上更像是各专业基础课和部门自然地理学的缩略课,且各部分内容均点到为止,学生们感到内容庞杂,对专业学习感到茫然.

二是类似于专题教学介绍地理学的研究任务和研究方法,为学生的后续学习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课时安排一般为2学时/周,依然在第一学期与《地球概论》(3学时/周)、《地图学》(3学时/周)并行开设.在这种模式下,授课内容往往以专题的形式出现,讲授专题由任课教师自行确定,各校各教师差异较大.这种教学安排对学生导的作用得到了体现.但是,兼顾学术性与系统性、基础性与入门性两者的关系方面成为问题.同时,这种教学安排对学生而言负担仍然很重.

三是以《地球概论》为基础,内容体系根据“导”的原则进行一定的增删,周学时为3,与《地图学》(3学时/周)同在第一学期并行开设。其优点在于既压缩了课时,又能对地理学及其后续课程有个大体的了解,并把这种专业基础教学放在其它专业课之前,起到了先行课程的作用.在8O年代中期尚没有开设《地理科学导论》科目,金祖孟和陈自悟在《地球概论》课程教学中就担负了地理科学研究对象和任务的教学.华中师范大学地理专业教学中一直将两者的教学统一在一起.因此,对《地理科学导论》课程体系统一构筑.显得非常必要.

3《地理科学导论》课程体系统一构筑的指导思想

3.1完成课程所肩负的多重任务

作为地理专业的基础课程,地球运动观及其意义等方面的教学无疑是教学的重点内容,主要包括地球运动导致的热量分带和地球运动周期两个方面,是理解区域分异、树立时空观点的基础;地理教育是中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所涉及的天文学内容也是中学教学的难点,其中对于有关无尽星空和瀚海的宇宙认识,服务于中学师资培养,同时也满足了人们对于宇宙奥秘继续探索的求知欲;作为地理专业的先导课程,以大气圈、水圈、岩土圈(土壤圈)、生物圈、智慧圈即圈层结构为主线,对后续部门地理学和学科任务进行介绍.

3.2贯彻总课时压缩的精神

在总学时压缩的前提下,整合《地球概论》,融入《地理科学导论》,使其既能够为地理专业学生奠定区域分异的学科思想基础,也对地理科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有个总体了解,具体做法是将现有的《地球概论》(周学时3)和《地理科学导论》(周学时2)融合,构筑为改为《地理科学导论》(周学时3或4).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对授课内容进行集中选取,并将适于学生自学的内容及时布置给学生自学.具体将授课内容处理为三大模块:我们的宇宙和地球的内部环境等部分内容作为通识教育模块,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讲授为辅;地球的运动和意义作为核心内容模块重点讲授;将圈层结构和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作为专业先导课程模块作为了解性内容进行专题性授课.

基于上述原则,我们构筑了课程的内容体系的基本框架,并以周学时3进行了课时安排和教学内容的分类筛选

4《地理科学导论》课程内容体系的基本框架

在上述指导思想下,我们分为三个模块统一构筑了《地理科学导论》课程内容体系,即:通识教育模块、核心内容模块和专业先导课程模块.

4.1通识教育模块

以自学为主,课堂讲授为辅.主要内容为恒星及其~生、银河系和太阳系、地月系、地球的内部圈层构造等.

4.2核心内容模块

重点进行讲授,引导学生预习和开放式学习.主要内容为地球的运动和地理意义,包括为研究地球运动服务的天球坐标系.

4.3专业先导课程模块

内容包括圈层构造与部门地理学、地理学研究对象一地球表层系统和地理学的方法、手段与其现代化等内容,以专题性讲座的形式进行.

篇9

【作者简介】刘玉婷(1990-),女,新疆农六师五家渠市人,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2010级本科生,主要研究方向:地理科学。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实行,地理素养被赋予了新的阐释。“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是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并且也是中学地理教学的终极目的。那么什么是地理素养呢?实际上,地理素养是指学习者经过地理学习后所养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品格。具体来讲,地理素养是个体的一种修养、一种气质,也是现代公民的一种必备素质,更是国民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地理科学素养、地理人文素养和地理技术素养三个部分。

一、地理科学素养

地理科学素养是地理素养的组成之一。地理科学素养包括地理科学知识、地理科学能力、地理科学方法、地理科学品质和地理科学意识这五个组成部分。其中,地理科学知识是地理科学素养的基础。地理科学知识是指以人地关系为核心的地理基础知识,如地理概念、地理术语、地理现象、地理特征和地理规律等内容。例如在学习地理必修一中的基本原理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中,教师应教会学生思考“讲了什么?如何发生的?是什么样子的?为什么?怎么办?”,如果按这种方式来引导,学生就比较容易掌握了。除此之外,教师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创新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掌控地理课堂,能够驾驭学生,注重讲课时的体态和表情,以及课堂用语。教师应多多关心学生,积极的与学生做朋友。最后,地理教师还应多搜集社会资源,做社会的有心人,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地理科学观,并且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成长。

二、地理人文素养

地理人文素养是地理素养的另一大组成部分。地理人文素养主要包括人文地理知识和人文精神两大方面。地理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人口与城市、生产活动和工业联系、交通运输和人地关系等内容,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有关“人对自然的基本态度”等价值观方面的内容。此外,教师还应做到以下五点:

1.了解学生的日常生活,抓住其生活体验,从生活中创设问题情境。人文地理教学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关联度高,如果地理教师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入手,将枯燥的理论知识转化为鲜活的生活场景,则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请学生合理布局就读县城的住宅区、文化区、工业区、商业区等,结合当地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创设系列问题情境,请学生合理规划。

2.师生共同收集资料,开展人文地理合作学习,在小组合作中思维碰撞、提炼问题。合作小组认真阅读相关资料和案例,理解质疑、提炼问题、形成观点。

3.利用有思维深度的问题,促成课堂上的辩论,培养全面分析人文地理问题的能力。如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迁移带来的影响”为辩题,分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展开辩论,激活课堂。

4.通过角色扮演,加深对角色的认识和理解,在情境体验中理解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角色扮演为学生创造一个开放的学习空间,激发学生学习生活中地理知识的兴趣,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内化。如把学生假设成某城市市长,对城市交通进行合理规划。

5.引导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了解社会、关注热点问题,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为将课堂延伸到社会具体场景,老师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如关注并调查就读县城生活、生产用水情况,撰写论文并向有关部门提交,向决策者提供参考依据。

三、地理技术素养

地理技术素养主要包括地理技术知识、地理技术能力和地理技术观点三个部分。地理技术方面,教师要掌握地理3S技术,主要包括地理信息技术(GIS)、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RS)。地理教师还应具有运用3S技术进行地理信息处理的能力;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课件的能力;对地震、火山、泥石流进行预测和防治的能力等。随着信息技术与学科的不断整合,地理教师必须掌握必要的信息技术能力,并把它运用于课堂教学中,构建全新的教学模式。我们应掌握信息工具的使用,并学会在自己的教学设计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地安排教学的各个环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学额过程的最优化。

地理应该是一种基本技能,一种思维习惯,一种于世事浮云表象之外的本质的洞察力、理解力与内心的感悟。因此地理教师应将专业技能和地理素养二者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够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篇10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商洛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计划项目(项目编号:10jyjx01012)和商洛学院科研项目(项目编号:09SKY028)资助。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以下简称资环专业)是1998年教育部根据学科发展的新形势和社会的需要而设立的较新的本科专业[1]。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已有158所高校开设了该专业[2,3]。其目标是培养具有地理学、环境生态学和城市规划学的基本知识,掌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够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城乡建设、区域经济与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与管理、生态环境保护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由培养目标就可以看出该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因此,对该专业的实践教学培养模式、规格、环节的探索和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现以商洛学院资环专业为例,在专业定位的基础上,探索该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研究现状

商洛学院于2009年被国家正式批准招收第一届资环专业本科生,至今已有3年的办学历史,2013年将有第一届毕业生。该专业已经确定了城市规划与设计的专业方向,设置了相对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和学科体系,不断探索实践教学改革,力争使毕业生有一个良好的出路。

该专业现有在校生人数为200多人,专职教师9人,兼职教师3人。并建有资环综合实验室、自然地理综合实验室、测量与绘图学实验室、地质地貌学实验室、地图实验室等5个专业实验室,可完成大部分课程的实验与实习教学;建有商洛市城乡建设规划局《城市规划原理》和商州区牧护关镇《自然地理学》见习基地,基本能满足学生部分课程的专业见习和实训。

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1.明确实践教学专业思路

资环专业是商洛学院新建的厚基础、宽口径的理科专业,其专业的知识面相对较宽。对于“立足地方,面向全国”的商洛学院的大学生而言,该专业也有专业知识理论性强、方向不明确的问题,致使建设初期一些学生处于方向迷茫、专业知识实践能力不足的境地。为此,2009~2011年,我们多次组织相关教师赴吉隆坡建设大学、浙江万里学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师范大学、长安大学、西北大学、西安理工大学、济南大学等高校进行专题调研和考察,学习资环专业和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与办学经验,开阔了眼界和办学思路。经过调研和全系教师充分论证,认为我院资环专业的专业方向应该定位为城乡规划与设计,并且对2009版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微调,加大了主干专业课程的设置,并且结合我院实际制定了《实验教学大纲》和《实践、实习教学大纲》,把专业逐步建设成为以实践教学为特色的专业。

2.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

依据资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学生对实践技能的要求,对实践教学的组成部分进行了设置,构建了由基础实践、专业实践、社会实践和综合实践等构成的,与理论教学相协调、有明确的教学要求的实践教学体系(表1)。

由表1可以看出,实践教学体系的四个组成部分是由简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既有基础理论课程的验证性实验,又有毕业设计和大学生科技创新的综合性实践;既有对主干专业课程的技能训练,又有相关的创新性实践;既有校内实践,又有校外见习基地的实训;并且通过社团活动、社会调查和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的专项调查等,让学生提前参与到生产实践和科研活动中来,做到实践教学与科研活动相互促进[4]。

(1)基础实践教学体系

基础实践教学主要有自然地理学实验、地质地貌学实验、遥感实验、地理信息系统实验和测量与地图学实验与实习,这些实践课程主要是以地理科学和“3S”技术为支撑手段,通过该阶段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和掌握用现代信息技术解决资源、环境、城乡规划等实际问题的一般方法。

(2)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专业实践教学主要有城市规划原理实习、城市园林绿地规划实验与实习、土地调查评价实验与实习、CAD制图实验、小城镇规划实验与实习等近14门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我们与商洛市城乡建设规划局签订了合作协议,把该单位确定为资环专业的见习基地,每年带领学生进行现场观摩,并聘请该单位建筑设计院的高级工程师给学生授课。此外,我们还组织学生到商州区黑龙口镇、丹凤县等地调研小城镇土地整治规划。通过这些实习活动的开展,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又丰富了他们的规划知识,使他们对专业知识的应用领域有了更好的理解,对社会的某些领域有了更深的认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社会实践教学体系

篇11

一、问题的提出

二十一世纪是个挑战与机遇并存的世纪,在这个国际交流日益密切,人口膨胀,社会科技发展迅速的时代,国家综合国力的竞争更多体现在人才的竞争。为复兴中华民族,使我国处于强国之林,我们的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高等教育处于我国教育体系金字塔塔尖结构,是我国人才培养的基地,事关我国各行各业发展所需人才匹配,因此历来是我国政治,文化,经济等众多领域讨论的焦点。纵观我国近几十年来的高等教育发展,我们虽然取得了重大的进步,但是也暴露出不少不足之处:高等教育质量下滑,毕业学生就业率低,社会对高等教育满意度下降等。从1999年我国高等学校扩招开始到现在,当下在校大学生人数《中国统计年鉴2010》数据显示,截止2009年底,我国普通高校在校生人数2144.657万人。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达到28%左右,已从过去的精英化教育进入到国际广泛认可的大众化教育阶段标准。我们在追求招生规模和学校各项基础建设的同时,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问题就尤为重要了。因此国家在《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 2010 ~ 2020 年) 》中明确提出了“ 全面提高高等教质量 ” ,“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 ,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我们知道大学的三大职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然而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出现办学混乱的现象,很多情况下是对大学职能取向出现偏差,通过培养优秀人才,从事科学研究,促进社会的发展。

宏观上:面对当今社会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国家与国家综合实力的竞争归根结底乃是我们教育所培育出人才的竞争。中观上:高等院校担负这培养社会发展各级各类人才的重担,与此同时在创新性人才的培养中发挥至关重要的引领作用,因此在这大背景下办好我国的高等教育的诉求变得极为迫切。微观上: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大环境下,人才自身创新意识的加强以及自我的全面发展。

美国的教育家罗伯特.M.赫钦斯曾说过:“高等教育的目标是智慧。智慧意味着了解事物的原则和起因。”如今,我国高等教育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探究,却呈现出越来越多的经验主义和职业主义的倾向。我国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深为中国为什么不能培养出自己的大师唏嘘不已,“钱学深之问”正是我国教育风风火火几十年却不见出现拔尖创新人才的现实困境。众所周知,这导致现阶段混乱因素本身的并没有出现差错,然而其却忽略了高等教育主为核心的办学价值。我们要使高等教育恢复应有次序,作为一种对现有高等教育办学的探索,高等院校理科基地班建设孕育而生,而其主要办学目的培养即一流的基础学科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且把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放在突出位。追求最高层次的科学,首要的科学和最具普遍性的基础理论知识。

自从1991年我国高等教育理科基地班开办以来,到2009年经历18年,原国家教委和教育部有计划、有步骤地分六批在全国部分高校建立了 113 个”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简称”理科基地”)理科基地覆盖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理学、地质学、大气科学、海洋科学、天文学、力学、心理学、基础医学、中医基础、基础药学、大理科试验班等 15 个专业。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在我国社会主义现在化建设的各行各业中,发挥着中坚力量,不少人还成为了领导者和自己专业领域的著名学者。故对理科基地班毕业生发展状况追踪调查对我国高等教育很有研究价值。

二、文献综述

笔者查在CNKI上查阅关于理科基地班的研究文献有 110 篇左右,这些研究文献中,关于理科基地班整体建设和建设经验总结的文章最多,有 48 篇;关于理科基地班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论文有 11 篇;关于理科基地班课程建设和课程内容改革的研究论文有 11 篇;有 9 篇是理科基地班实践教学研究论文;关于理科基地班人才培养模式、课堂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改革的研究论文各有 6 篇;关于理科基地班办学条件、双语教学的研究论文各有 3 篇;关于理科基地班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创业教育、能力培养的论文各有 1 篇。

国内外对高等教育基地班的研究成果相对匮乏,对高等院校基地班毕业生发展状况的跟踪调查更是少。

三、本文献研究的实践和理论意义是

篇12

白城师范学院地理专业根据多年来的实践经验提出针对不同学生和不同教学目标设计的“一纵三横”野外实践教学模式(图1),以期充分挖掘各实习基地的科学内涵,指导各年级学生的地理野外实习。“一纵”是时间上:大一主要进行以认知为主的地理认识实习,大二开始是以学生野外技能调查训练为主的综合自然地理实习,大三是以培养学生综合研究能力为目的的区域地理实习,大四进行为期10周的毕业论文写作,四年中穿插学生的自主实习和社会实践等活动。“三横”是空间上:在三级不同的实践平台上实施学生野外技能的培养。

这种实习模式涵盖地理科学专业低、 中、高年级的不同层次学生。实习内容包括各种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充分利用实习地丰富的资源,挖掘实习基地的深刻科学内涵。野外实习教学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形成科学而合理的野外实践教学模式。

二、 搭建“以线串点、以点托面”三级野外实习基地

野外实习基地建设是组织野外教学工作,稳定实习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地理综合能力的重要保证。白城师范学院地理专业结合教学计划,建立远近结合、功能不同的分等级野外实习基地,建设的三级梯度野外实习基地如图2所示。

地理野外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野外实习基地建设是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根据学生认知发展规律,构建出满足不同需要的三级野外实习基地,分别是秦皇岛的点状一维实习、阿尔山的线状二维实习和白城市及周边地区的三维面状实习。这三级野外实习基地,体现“盆地—平原—高原”、从海到陆、“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的地理景观立体实践教学特征。

第一级实习基地——秦皇岛石门寨。石门寨地区位于秦皇岛市北28km,实习区坐落在柳江盆地,为南北延伸的低山丘陵区,北、东、西三面为高山包围,属暧温带半湿润大陆性气侯,受海洋气温的调节。将石门寨作为“点”实习基地兼顾地理要素的完整性。其优势为:第一,在柳江盆地不大的区域范围内出现较为典型和完整的地层、构造、岩浆岩等地质内容,被誉为“地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和自然博物馆”,方便实习路线和内容的安排;第二,采矿和旅游开发对柳江盆地的地质遗迹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可在此考察由于人类不合理活动引发的环境问题;第三,参观不同旅游景点,观察认识旅游发展中出现的环境问题,理解旅游资源保护的重要性;第四,交通方便,登山便捷,学生食、宿、行较为方便和安全。该基地设有实习路线8条,实习内容主要是水文、地质、地貌、工矿企业、旅游地理、港口建设、城市结构等专项知识的认知实习,实习方式以“徒步考察、定点观测”为主。地理认知学习对低年级学生地理科学的兴趣培养起到良好的作用,同时强化了课堂教学中难以描述的地理要素,为后续课程学习奠定基础。

第二级实习基地——阿尔山。阿尔山市位于东北部,地处连绵起伏的大兴安岭山脉中段,被呼伦贝尔、锡林郭勒、科尔沁、蒙古四大草原所环抱。阿尔山市处于特殊的地理环境,海拔高度由西南向东北逐渐升高,全年主要受东南海洋暖湿气流与西北干寒气流影响,属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又处于大陆型高山气候区,地方小气候特征明显。阿尔山在山地气候、火山地质构造、地貌、生物地理、土壤地理、生态旅游景观方面都有非常丰富的内容。将阿尔山作为“线”实习基地,主要是把不同地理要素串联起来,在“点”实习基础上,使学生从点扩展到线,整体上理解气候、植被、土壤、水文、地貌等各自然要素的分异、特征和变化规律以及人类对自然要素的开发利用和影响,旨在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从知识认知上升到理论实践。以阿尔山为第二级实习基地,主要强调对野外调查技能的培训,提高动手能力,传授地理野外考察的工作方法,使学生掌握各种地理资料的获取方法,加深对地理科学知识的理解。

第三级实习基地——白城市。将白城市区域作为“面”实习基地有其地域优势,也符合白城师范学院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办学理念。白城市地处吉林西部农牧交错地带,属干旱半干旱季风气候区,土地退化问题严重,是典型的生态环境脆弱区。在该区域内,土地利用类型复杂多样,植被群落丰富,有较明显的土壤带谱,水文现象和水系形成及变化有独特规律,各地理要素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耦合关系密切,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特色明显。“面”(区域)实习是一种探索与研究型实习,它在“点”与“线”实习的基础上进行。实习内容以“区域地理综合研究”为目的,是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理论方法,在对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区域的自然地理综合特征及其分布规律,同时对实习区域的工业、农业、商贸、交通、旅游业做访问调查,对当地经济发展和区域(城市)规划等进行评价,并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实现途径,使其深入了解地理学在区域社会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这种实习以三、四年级学生为宜,结合毕业论文选题进行。实习过程的设置覆盖整个白城市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经济地理全方位,在全面认识基础上找出某个研究课题,作为学生深入研究的对象,为完成毕业论好基础,同时了解和认识白城市区域地理特征规律,锻炼学生对某地区“区域地理综合研究”的方法和技能。

三、改革野外实践教学方式与评价机制

改变“由因导果”平铺直叙的“灌输式”教学方式,采取“由果溯因”的探究式和互动式教学方式,在实习过程中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和讨论问题。为避免出现“灌输式”实习教学过程,每到一个实习地点,指导教师首先简单介绍基本内容,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开始考察,之后展开讨论和回答相应的问题。在撰写野外实习报告时,以实习小组为单位写出一份实习报告,让小组中的每一个成员都各尽其职、各负其责,经过小组成员之间的讨论、研究,最后完成一份满意的答卷。通过这种互动学习方式,会让学生的互动能力有很大提高。

野外实习成绩科学而有效的评定,是提高学生实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有效手段。过去野外实习成绩的考核大多是通过评定学生的实习报告,这种考核办法以偏概全,难以考查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使实习成绩的评定流于形式。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