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7 15:01:4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大学室友关系的总结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一、选题背景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当今大学生除去上课及其他户外活动,平均每天在宿舍中的时间约为13.72小时,约占全天总时长的58%。从横向空间上来看,大学生与其宿舍成员之间接触与交往的程度是大学中其他活动组织及团体远无法相比的;从纵向时间上来看,大学课业普遍不太紧张,大学生们要比中学时代待在宿舍的时间更长。
宿舍成员们朝夕相处,各自的性格、爱好、素养、习惯得到充分显露,往往会在无意中进行互相影响,并由此营造出宿舍的整体风气,作用于每个成员身上。大学宿舍如同一个微型社会,舍友之间的关系直接影响到整个大学生活。宿舍人际关系可以反应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以及心理健康亮,所以深入探究宿舍人际关系尤为迫切与必要。
二、特点及类型
美国社会学家约瑟夫.德维托认为人际交往分为六个阶段:接触期、涉入期、亲密期、恶化期、修复期,和解体期。非常全面的总结了人与人之间由浅入深、由深入浅、继而结束的过程。我国大学生在宿舍交往关系其实也与上面所讲的“六阶段理论”呈现相呼应的特点:学生在大一时,人与人始相识,在校园中唯与室友接触最多,宿舍人际交往频繁;大二时,开始接触宿舍以外的同学,且与室友经过长期接触,互相的缺点开始遭到排斥,开始产生矛盾,人际交往开始减少;大三时,宿舍交往状况降到最低点,矛盾基本还是大二的延续;大四时,临近毕业,宿舍人际交往又有所回升,直至毕业,联系近乎于零。宿舍人际交往关系,可以分为以下四种类型:(1)和谐友好型。在这种关系形态下,室友之间持有认同感、依存感,情谊深重,处于和谐状态,零矛盾零冲突,这也是最理想的宿舍环境。(2)个别结群型。在这种关系形态下,学生会在宿舍中找到与自己关系融洽的室友,集成小群体,对自己群体内的室友保持友善与宽容,处于和谐状态,但对不属于自己群体的室友则有自觉或不自觉的排斥行为,这种状态多发生于六人及六人以上的大宿舍。(3)封闭独立型。在这种关系形态下,室友与室友之间互相独立,互不依赖,并无过多友好及过深情感,但也不至于敌对与冲突,基本维持平和的状态。(4)对立冲突型。这是室友关系中最为僵化与过激的状态,在这种关系形态下,室友与室友之间会因危及个人利益的事件而产生强烈的冲突,并且可能会因此而产生人身隐患。
三、影响关系和谐的因素
(一)外部因素。(1)贫富差距。俗话说,人以群分,物以类聚。大学生出身各异,都会选择与自己生活条件及背景相当、经历相似的人进行交往,这样更容易互相理解,不易产生矛盾。但与此同时,分在一个宿舍的不同出身背景的室友之间便会更容易产生交流阻碍。(2)地域、城乡差距。大学生来自五湖四海,不同地域之间的风俗习惯相差很大,并且,来自城市的孩子大多见多识广,交际面宽泛;而来自农村及偏远山区的孩子交际面较窄,视野也不太开阔。因此,两者对人生、价值及世界的认知及看法也会大大不同,易产生分歧。(3)家庭教育。家庭影响至关重要。在家庭生活中,重视孩子交际能力培养的父母往往会教给孩子很多与他人相处之道,而忽视这一点的父母培养出来的孩子通常易以自我为中心,不顾他人感受。在学校,室友就如半个“家人”,相处时间最长,孩子在家庭中所受到的教育及影响会在与室友交往时得到充分的体现。
(二)内部因素。(1)生活习惯。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如饮食喜好、作息时间等等,与生活习惯不同的室友朝夕相处,就是一个相互理解、相互容忍的过程。这也是冲突产生的一个重要来源。(2)个人性格。当今社会充分尊重个人特性,每个人都具有每个人所特有的个性特征。不同的个性造就不同的行为及反应,人类本能的排异心理在宿舍中会得到深刻的反应,也是影响宿舍人际关系和谐的重要因素。(3)学习竞争。学生在学校最大、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学习,宿舍室友之间也会或多或少的产生竞争心理,加之现如今的奖学金制度,使得学习竞争愈演愈烈。良性的学习竞争会营造出刻苦努力的宿舍风气,宿舍成员相互促进,共同进步。而恶性的学习竞争则会相互拆台、相互伤害,为了奖学金不惜一切代价,甚至会对室友狠下毒手。
四、问题解决的途径
(一)学校方面。大学生宿舍的管理工作一般是归属大学后勤集团来进行的,大学后勤集团应切实担起责任,对大学生宿舍进行定期的了解工作,对于产生冲突的室友之间进行矛盾化解及劝导。同时,适当举行一些易于增强室友感情的学生活动等等,多方面打造和谐宿舍的氛围。
(二)家庭方面。父母及其他亲人应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指引,使他们有着健康正确的心理思维方式,同时,教会他们如何与他人相处及沟通,尊重他人、关爱他人。
(三)大学生自身方面。(1)在与室友的相处过程中,应多站在他人的立场和角度去思考问题,以诚沟通、互相包容。(2)制定室规协议,无规矩不成方圆。尽量涵盖所有室友的要求,按规矩处理问题,可以减少很多不必要的矛盾及误解。(3)定期开展宿舍小会议,室友之间敞开心扉,陈述自己的内心感受,通过沟通交流,及时的化解宿舍内部近期以来的矛盾。
参考文献
[1] 全政,孙奇,卢晓娜,刘积舜.大学生该如何处理宿舍人际关系[J].中国教育报,2010.
摘 要:宿舍人际关系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宿舍交往是一种人际交往,也是一种情感交换。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社交新媒体的广泛应用,大学生宿舍关系趋于冷漠,这不仅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也成为构建和谐校园的一道障碍。本研究基于社会交换理论的视角,分析当今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现状,并提出构建和谐宿舍人际关系的对策。
关键词 :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社会交换;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4-0223-02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目“大学生宿舍人际冲突问题的实证研究”(SK2012B371)
在大学生人际关系中,宿舍人际关系是其中较特殊的一种,也是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基础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据统计,大学生呆在宿舍里的时间占整个课余时间的80%以上,宿舍已成为大学生学习、交往、娱乐、休息的主要场所[1]。因此,对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研究不仅有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还对构建和谐校园、维护校园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宿舍人际关系作为大学生人际关系中较特殊的一种,其实质是一种交换行为,具体表现在室友间彼此的情感交换和物质交换等方面。社会交换理论由美国社会学家霍曼斯提出,主要代表人物有布劳、埃默森等。霍曼斯认为,社会行为是一种“至少在两人之间发生的、或多或少要获得报酬或付出成本的、有形或无形的交换活动”,并据此提出了成功命题、刺激命题、价值命题、理性命题、剥夺—满足命题、攻击—赞同命题[2]。布劳的理论以霍曼斯的交换理论为基础,提出交换不仅存在于市场关系中,也存在于类似爱情、友谊等亲密形式出现的社会关系中。布劳提出了理性原理、互惠原理、公正原理等交换原理。本研究基于社会交换理论的视角,拟对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现状及构建和谐宿舍人际关系的对策进行探讨。
一、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现状分析
交换是一种基本的社会组织形式,即两方或两方以上的人在遵循各类规则的前提下相互换取他人所拥有的各种形式的“所有物”[3]。交换是人类活动的基本行为,大学生宿舍相处和交往是一种无形的交换行为,其中包括物质交换和情感交换。随着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持续推进,当代大学生们虽更加富有创新精神但心理脆弱,独立意识增强但对父母依赖加重,注重维权但功利性更加明显,这一群体的诸多特性影响了宿舍人际关系和谐。另外,现代社交新媒体的广泛应用也在促使着大学室友成为最亲密的陌生人。
通过对安徽省多所高校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调查结果的总结分析,认为当代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呈现如下特点:
(一)大学生普遍认识到宿舍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从调查数据及个案访谈来看,当代大学生普遍认识到宿舍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并渴望拥有和谐融洽的宿舍人际关系、温馨舒适的宿舍人文环境。在与学生交谈中发现,学生们普遍认为在大学期间要学会如何与人交往,而宿舍相处是大学人际交往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在和室友相处过程中,彼此相互帮助、互相扶持,对每个人都在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由此可见,大学生认识到了宿舍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二)大学生能够采取积极的方式处理宿舍人际关系
通过调查数据分析发现,总体上,换位思考、冷静下来委婉告诉对方是大学生最常用的应对方式,他们宁可沉默、跟身边的人诉苦或者宽恕对方,也很少采取大哭、向辅导员和宿舍管理员求助的方式[4]。因此,大学生在应对宿舍人际关系上总体来说是积极的。但也有部分同学选择了“沉默”和“回避”等中性却被动的应对方式。这些方式尽管能够暂时避免矛盾发生,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宿舍成员之间积累的摩擦和矛盾可能会越来越深,如不及时进行调适,很有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严重后果。
(三)当代大学生个性化突出,宿舍人际关系影响因素呈多元化
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学教授谢宏忠认为,高校学生之间关系的变化显示出当代大学生更加注重社会契约,更有维权意识[5]。总结造成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紧张和矛盾的原因,主要有价值观差异、不良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不良人格特征等方面。有人喜欢深夜上网、聊天,影响别人睡觉;有人擅用他人物品;有人睡得太晚,有人起得太早;有室友在暗中是学习上的竞争对象;有的同学奉行个人主义,自私自利、敏感多疑、心胸狭隘。由此可见,影响宿舍人际关系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四)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随着时间的变化呈现阶段性特征
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是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大一入学时,很多同学没有过住宿经历,对于集体生活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和新鲜感。同时为了减少对父母和亲人的思念,新生往往会把心思都转移到宿舍和室友的身上,渴望在新的环境中重新找到家的温暖。此外,面对新的环境、新的同学和老师,新生往往都会尽力表现出自己完美的一面,克制自己,实现与室友融洽相处。到了大二,经过一年的相处,室友彼此之间更加熟悉,每个人的生活习惯、行为方式、人格特征等会逐渐展现出来。在共同生活和学习过程中,由于彼此的差异性凸显,难免会产生矛盾和冲突,从而影响宿舍人际关系和谐发展。霍曼斯认为,在同一地理环境中生活的人,培养出共同的信仰、传统及友谊,使得人们彼此行为之间会产生了一定程度的相互接受即认同,导致社会肯定[6]。在大三阶段,宿舍同学经过两年的融合,彼此相互影响和同化,差异不断减少。另一方面,经过两年的大学生活,每个人都形成了自己固定的交往圈,大多数同学将注意力从专注于宿舍相处转向了更加广泛的校园人际交往。同时,进入大三后,多数同学都开始考虑自己的未来发展问题,将精力和时间更多的投入到学习和考证上。加上此阶段大学生的心理趋向成熟,宿舍人际关得到缓和。大四阶段,面对即将到来的毕业,同学们会骤然感到四年相处的短暂,倍加珍惜与大学室友共同生活的最后一段时光,宿舍人际关系的质量会大幅提高。
二、构建和谐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对策
和谐的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不是宿舍成员单方面的努力可以实现的,它需要多管齐下,从学校教育、辅导员引导和学生自身三个方面来构建宿舍人际关系。
(一)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紧张的根源在于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因此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其重视宿舍人际关系。学校要充分发挥指导作用,有组织、有目的定期开展大学生宿舍有关活动,鼓励宿舍学生积极参与,促使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向更主动、更积极方向发展。学校可以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大学生寝室文化节”活动,促进宿舍成员的相互了解和沟通,增进友谊,提高宿舍成员的凝聚力。此外,加强和规范宿舍管理,通过建立“宿舍公约”引导同学们营造文明宿舍环境、和谐人文环境,增强宿舍区的教育功能。
(二)注重发挥辅导员的教育和引导作用
辅导员作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在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构建和谐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上,要充分发挥辅导员的教育和引导作用。辅导员要经常深入学生宿舍,经常关心同学们的生活和心理诉求,及时发现并帮助宿舍成员解决问题,力求将宿舍矛盾和冲突化解在萌芽阶段,避免矛盾积累与恶化。同时,充分发挥学生干部和宿舍长的作用,做好“大学生宿舍晴雨表”,有情况及时向辅导员反映,鼓励宿舍积极开展活动,营造良好的宿舍氛围。
(三)建立有效的宿舍成员沟通机制,增强彼此信任度
布劳认为:“社会交往是一种建立在相互信任基础上的自愿活动。社会交往虽然期待回报,但事先不能够确定回报的内容,因此需要某种程度的信任。只有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才能维持某种稳定的交换模式。”[6]大学生宿舍人际交往是社会交往的一个重要内容,和谐的宿舍人际关系是建立在彼此信任的基础上的自愿活动。因此,在大学生宿舍交往中,要建立有效的宿舍成员沟通机制和渠道,增加彼此的交流和沟通,增加感情投入,在交往中不断增强相互信任,在此前提下形成的和谐宿舍关系,增强宿舍成员的归属感和安全感。
(四)引导大学生宿舍成员积极参与
和谐的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构建需要从一点一滴做起,需要宿舍成员的积极参与。首先,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良好的道德修养是和谐人际关系的基础。大学生要深刻认识到只有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从每一件小事做起,不断提升自我,才能建立起融洽的宿舍人际关系。其次,保持舒适安静的居住环境,宿舍成员要共同遵守学校规定的宿舍作息时间,要按照学校有关要求规范个人行为,共同创造舒适安静的宿舍居住环境。再次,学会换位思考,掌握人际交往技巧。在宿舍相处过程中要学会换位思考,“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凡事要将心比心,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同时还要学习和掌握人际交往技巧,同样的目的,不同的表达方式,往往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最后,宿舍成员积极参与集体活动,加强对室友的了解,做到团结互助,和睦相处。
三、结语
从社会交换理论的视角来看,大学生宿舍人际交往中的交换行为是普遍存在的。社会交换理论在较大程度上诠释了当代中国人际关系的新走向,也必然为当代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构建提供有益的理论参考。改变大学室友成为最亲密陌生人的现状,构建和谐宿舍关系,需要多方合作,共同参与。和谐融洽的宿舍关系将会增强大学生归属感,促进校园稳定,最终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吴连海,钱兰英.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质量调查问卷初步编制及心理测量学检验[J].精神医学杂志,2007,20(1):27-29.
〔2〕蔡循光.社会交换理论视角下的当代中国社会人际关系[J].理论观察,2008,51(3):52-53.
〔3〕朱国宏.经济社会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4〕付春新,李清贤.大学生宿舍人际冲突的调查研究——以安徽16所高校为例[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54(4):100.
〔5〕陈竹.大学寝室室友为何成最亲密陌生人[N].中国青年报,2014-3-25.
(一)艺术类学生个体差异巨大,容易引发宿舍矛盾造成寝室人际关系紧张的主要原因是艺术生的个体差异巨大。在问卷调查中,“你认为造成寝室人际关系紧张的主要原因”前三位是性格差异(78.8%)、生活习惯差异(55%)、兴趣差异(40%)。艺术类学生的成长一直是以个体为本体的,一切以个人感悟、喜好为出发点,以自我为中心的。大多数艺术类学生不太重视对自身的思想建设,在道德认同和道德实践上存在较大反差;个人本位主义较强,集体观念弱;在内心极少产生榜样,对制度和管理产生反感,不太注重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待人接物喜欢按自己的方式和爱好进行;情感丰富,在取得成功时会喜形于色甚至得意忘形,但遭遇挫折使容易一蹶不振自暴自弃。所以,艺术类学生个体差异比非艺术类学生显得更大,他们之间的互相沟通理解显得更难。
(二)新媒体的普及应用淡化寝室人际关系手机上网、微信、QQ等新媒体的普及应用,极大丰富了大学生人际交往模式,扩大了交往范围,但对新媒体的过度依赖也成为大学生寝室人际交往障碍的重要原因之一[1]。本次调查发现:有60%的受访者上网时间明显多于与寝室同学交流的,有70%的受访者的手机24小时开通手机QQ和微信功能,并会第一时间使用新媒体表达自己的不满情绪或获取安慰,有30%受访者认为室友过分使用新媒体而造成寝室矛盾。
(三)人际交往教育不足,寝室矛盾积累大学生寝室关系的日益复杂也绝非只是短时间内各种突发因素造成的,寝室矛盾之所以会集中于大学阶段,主要原因是当今中国学生从小缺乏良好的人际交往协作能力的教育培养[2]。中国式的应试教育使学生将所有精力用在考试上,忽视了对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与协作意识的培养,导致了学生相应技能的缺失,造成一些问题和矛盾被暂时性忽略,推迟了爆发时间。而到了大学后,学生从各自家庭中出来,聚集于一个较小的寝室空间里,自由度被完全加大,各种问题出现,矛盾集中爆发。
2.构建和谐寝室人际关系的方法和措施
随着艺术类专业扩招,艺术生先天性格不稳定、个体差异巨大,后天人际交往教育不足,新媒体社交淡化寝室交流,这些势必造成寝室矛盾不断出现,并在被忽视中积累、扩大,最后爆发,出现不可挽救的恶果。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可以从三方面探索构建艺术类大学生和谐寝室人际关系。
2.1加强艺术类大学生思想建设,建立寝室价值观对以自我为中心不重视思想建设的艺术类大学生来说,首要建立艺术类大学生认可的寝室价值观,这是构建和谐寝室的关键。通过调查和实践,“尊重、宽容、互助、友爱”比较迎合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和情感需要,因为只有在相互尊重和宽容下,才能体现个人中心、彰显个性,只有在互助、友爱中才能更好发展个人。接着,发挥艺术生的特长使用艺术类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如开展书法、歌唱、表演、绘画、展示等比赛让寝室价值观在学生中入眼、入脑、入心。最后,运用寝室价值观指导各寝室建立和执行寝室公约,处理日常寝室矛盾。
作为我们大学生生活、学习的主要空间,体现着一个家的概念,它承载着并体现着其内部成员的人文精神、生活态度及综合素质,学生寝室在学生意义世界的构建中作用重大,寝室的总体布局、卫生状况和寝室成员的人数等物质环境的好坏都影响着学生寝室生活的质量,在狭小的寝室空间里,寝室自然环境是否整洁、干净,布局是否合理, 成员密度如何都直接影响人的心理健康,大学生之间以及大学生与他人之间在进行多种社会活动时所形成的互动交往关系包括信息传达和感情传递两方面,大学之后面临的各种社会压力等都会导致大学生之间的关系疏远,有一个合理的寝室空间及环境可以使同学放松,使人与人之间发生矛盾的概率减小。
2 寝室的现有空间设计已经出现的问题
由于寝室空间的限制性,使寝室空间活动受到了阻碍,同学们不能更好的在寝室进行室内锻炼,影响身体健康。置物空间少,东西多会显得整个寝室不整齐,空间狭小也会让同学们的心里显得尤为压抑。目前大学寝室大多数为四人寝,每个人均有属于自己的一张桌子,桌子间相隔一定距离,据了解,大多数时间都是寝室四人对着电脑做自己的事情,交流甚少。这种情况就造成了室友间的情感疏远,没有交流也容易发生隔阂。倘若在寝室这个狭小的空间里,充分发挥空间的联系性,使室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从而建立起良好的交往关系。
3 共享研究中设计的定位调查研究
3.1 大学生的心理与行为与寝室
据调查,在高中阶段(16岁~18岁),很多学生已经对社会有了初步了解,而且有了独立性的自我判断能力,可想而知进入大学的他们(19岁~23岁)在自我意识与独立性方面都是我们在寝室设计研究方面不可忽略的因素,另外根据对本科院校的不同年级研究,得出大一到大四学生对宿舍的依赖程度随着年级的增长而增强,主要是低年级的同学基本上公共学习活动的时间比较多,而高年级的自由支配的时间会越来越多,从另一方面也与高年级外租房的高比率相符。
3.2 学生诉求与寝室现状
虽然学校各有条例规定外出居住的惩罚条例,不过学生外出租房的现象是屡禁不止,也从侧面提醒学校在寝室设计与管理方面已不满足当今学生的需求
3.3 大学任课老师对学生宿舍的诉求
从本科的教学中,我们也调研了专业教师的了解方面,他们一般指出学生在宿舍的学习中是至关重要的,一方面符合大学自我学习能力培养的精神,另一方面学生的宿舍学习方式阅读与书写,还有设计专业的学生,可能在学习方面需要特殊的空间满足他们的绘画、制作需求,另外宿舍提供的学习空间也相对缩小了教室与宿舍这种因距离和空间不固定性带来的学习上的不连续性的考虑。
3.4 大学辅导员与班主任对学生寝室的意见
另外我们也调研各高校的辅导员与班主任,他们从大学生的生活方面给出意见参考,主要是从生活中的休息、起居、交往中介绍,宿舍的休息占到了一天中的8~10小时,其中包含了睡眠与午休时间,在起居方面主要是清洁卫生与储物管理方面,在对对学生的起居管理中,学校也会整体上去开展起居活动,不过学生的反应是消极居多,主要原因就是储物与清洁的本身设施的不完善性,再就是这些活动大部分也即是暂时性,没有根本上解决与改善学生的起居生活,在交往中,学生的诉求主要是更多的聊天、娱乐与健身空间的需要,当然需求的更多地公共空间的利用。
以上从专业设计角度、学生、专业老师、辅导员与班主任的全面性的考虑,大学生的宿舍生活规律体现出的是大学精神本身的诉求,这也让我们对寝室空间的研究更有意义,另外目前的宿舍空间的问题也反映出了学生在统一时间下的大学生活的单调、压迫学生寻求正常时间之外的寻求与渴望,主要体现在熬夜、晚起、逃课现象的屡禁不止,另外在统一时间下的学校公共服务设施的人性化的缺失也是一方面。
4 寝室空间的重要特点是其共享性
何为寝室的共享性研究,这里我们解释为增强在寝室设计的空间共享性、注重寝室家具设计的互动共享性以及装饰文化在认同上的共享性。寝室空间的共享性目的是让室友更加紧密联系情感,更好促进学习与生活。而在大学校园里,每一个大学生都会最早在寝室里发展自己的人际关系,在共同生活的寝室里寻找心理认同与安慰,克服离家的陌生与恐惧感。
4.1 寝室室友之间被空间界限与共享空间理念相悖
大学生寝室室友之间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人际关系中比较常见的一类关系,而学生宿舍中的人际交往往往被空间界限划分得非常明显,从而产生距离感,使得室友间不能够互相了解,恶性的寝室关系甚至会影响学生的身体健康,会影响整个大学的学习与生活质量,更有可能处理不好会造成一些恶性事件。
4.2 宿舍公共区域空间面积小
在宿舍空间设计保障最基本的可能下,增加寝室里的共享空间是至关重要的,尽量多地增加公共区域的互动空间,让学生能够有更多的机会相互接触、交流,并有场所开展进一步的活动。
4.3 注重寝室空间及家具设计在人际交流的互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