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7 15:01:4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团干部学法材料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正文】
“永追青无悔成长路”十佳大学生候选人事迹
田博文,男,汉族,共青团员,湖北武汉人,长江大学法学院法学11901班学生。现任法学院第九届团委学生会组织部部长、法学11901班班长,曾任法学院第八届团委学生会组织部干事、法学类31901班班长兼团支部书记。曾加入法学院第三期青年学习小组,现为法学院君和辩论队队员并入选长江大学“卓越法律人才实验班”。
入学一年以来被评为“优秀共青团干部”1次、“优秀学员”1次;获省级、校级演讲朗动比赛“一等奖”1次、“三等奖”1次、“优秀奖”1次。大一学年必修绩点为4.06,在校总平均绩点为4.11,学年必修绩点排名第2,其中高等数学D课程99分,大学英语(下)课程95分。
学习:笃实青春之行
大学是与社会的经济和政治机构既相互关联又鼎足而立的传承、研究、融合和创新高深学术的高等学府。而作为大学生,第一任务便是扎实学习专业知识,不断夯实专业技能,巩固好报效祖国服务社会的基石。
自2019年9月入学以来,我一直严格要求自己,以学为本,在专业课程学习之外广泛探索,同时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融会贯通,利用假期时间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并颇有收获。
在大一学年下学期,我便开始着手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主持的《大学生参与法律援助的问题探究及解决方案》项目已获得校级立项并开始实施;参与的《123·微光农村法律服务中心——普法乡亲,助力乡村振兴》项目已获长江大学第六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校赛一等奖。
工作:永追青春之梦
学生干部工作,已经成为了我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入学开始的学干生活让我受益良多,既培养了全局观、时间观等工作观念,又提升了协调能力、沟通能力等工作素质。
在班级中,我一直担任班长兼团支部书记,不断学习进步提升自我能力的同时,以高标准高要求建设班委会,合理分工各班委负责事务,在班主任徐莹老师的指导下通力协作把班级打造成“标兵班集体”。
而在学院团委学生会中,我从干事成长为部长,尽职落实组织部的各项繁琐工作,在工作中锻炼自己的能力,磨砺自己的耐心。并且在干部工作中我一直兼顾学习,不忘根本,并于2020年5月获长江大学“优秀共青团干部”。
实践:勇绽青春之花
然而因各种原因,在校中职生应用文写作效果不尽如人意。笔者身处教学一线,发现诸多问题。
问题一:“怎么又要写作文啊?”
中职学生文化基础比较薄弱,写作功底良莠不齐,普遍文字功底较差。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的熏陶下,本能地排斥写作,不喜欢上写作课,看见老师捧着作文本进教室就怨声载道,不管老师今天布置训练哪方面的写作,都有排斥心理。甚至会追问一句:“今天交吗?”可见学生不但不喜欢写作,甚至害怕当堂作文,更多的是一种无奈和妥协,最终是在规定时间内搪塞应付了事。
而应用文写作又是写作课程的一部分,在当前大多数中职语文教材中都占有一定比重。2012年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就明确:指导学生掌握日常生活和职业岗位需要的写作能力。
问题二:“这有什么好学的?书上有现成的格式。”
当被告知今天学习写应用文时,部分学生会觉得应用文写作理论很简单,没什么可学的,一看就懂,无非就是套用一些固定模式。但结果是好多学生一写就错,甚至教师反复强调的细节都会继续犯错,大部分教师遇到此类情况就会很头疼。
问题三:“我以后是做XXX的,会写这个没有用啊!”
部分学生不重视,觉得自己学习的是专业,认为应用文与未来岗位的工作关系不大,学不学无所谓。甚至出现这样的情况:学校历年来一些工作优异的班干部、团干部、学生会干部,他们写的工作计划、工作总结、活动海报、通知、启事等应用文体,错漏百出,用语不规范,文体毛病明显。
问题四:“这个XXX怎么教啊?我自己都没有写过啊!”
教授应用文写作的教师一般都是语文教师,他们大多缺乏实际写作经验。实际教学过程中甚至沿用普通高中的教学模式,没有凸显中职特色。有的教师忽略理论联系实际,只注重具体知识点的讲述,照本宣科,和学生交流少,让学生动手少。甚至有些教师认为应用文枯燥,不如文学作品有趣味,因而教学敷衍了事。另外,一些教师往往只注重课堂教学本身,对学生的专业知识、校园活动生活极少关注,因此教学中的例文和写作要求往往脱离生活实际,学生只能“闭门造车”,导致教学效果弱。有的教师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学了写了就结束了,不会再带领学生反复修改、推敲。
问题五:“这个考不考?怎么考?”
有的学生比较关心应用文写作怎么考核,经常会有这样的提问,认为要考试的就要多花点时间,不考试的就可以少花点时间,甚至应付了事。学生没有充分认识到应用文写作的作用,再加上目前的考核机制不全面,使得学生仍然以应试教育的学习方式在应付中职语文学习。
二
上述问题是在我们中职学校应用文教学中屡次出现、无法回避的问题。如何改变应用文写作教学的尴尬局面,让学生学得明白,让教师教得透彻呢?如何使应用文发挥实用价值,实现中职教学贯彻“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学生培养目标呢?语文教育工作者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改善。
(一)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和生活实际。
职业性是中职教育的显著特点,中职学校进行应用文写作教学,是为学生将来有效解决特定的工作问题服务的,这就决定了中职语文教师应该从专业特点出发,选择相应教学内容。
(二)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新颖生动的教学手段。
只有教学形式多样化,才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应用文的兴趣,才能避免教学流于形式和枯燥。应用文的特点重在实用和操作,教师为了将应用文课讲得生动有趣,调动学生主动性,让学生学有所得,就必须探索教学方法的改革,例如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等。充分利用生动形象、科学先进的现代化教学设施设备,为学生提供更加直观的写作材料,开阔学生的视野,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以期达到真正的有效教学。
(三)强化师资力量,激励教师的专业发展。
关键词 综合实践活动 贝类 宝贝计划 生物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B
从2001年新课改启动到2005年全面展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实践中遭受到不少质疑和考验。从全国各地来看,由于种种原因,各地各校开课情况很不均衡,不同程度上存在不开、假开、虚开的现象,有的学校甚至占用综合实践活动课时,用于中考、高考考试科目的教学,严重违背国家教育教学法规。现今综合实践活动课实施影响因素也是多方面的,教师感受到的“校内支持”、“校外支持”和教师的“关心事项”是影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关键因素。笔者认为,若能结合国内、国际实情热点,紧紧围绕中学生物教学,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让学生认识到生物学习所具有的地区特色和浓厚的生活气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体现综合实践活动的高效性。下面以利用海洋贝类资源开展的“宝贝计划”为例,探索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和实施。
1 “宝贝计划”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背景
当今社会,人们对海洋生态环境、海域资源、海洋权益争端等问题越来越关注。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对海洋环境的影响越来越严重,海域资源的掠夺式开发所导致的生物多样性锐减,我国东海、南海等海洋权益争取问题此起彼伏。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涉及“认识生物、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分析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软体动物、根据生物的特征进行分类以及认识和保护生物多样性”;高中生物教学中,涉及“探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及保护生物多样性”等问题。《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版》和《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在活动建议中均有提及调查人类活动破坏或改善生态环境的实例,提出保护建议或行动计划。我校做为一所滨海学校,靠山面海,校门口500 m处即是汕尾海域,地理位置相当独特,有着丰富的贝类资源。
因此,笔者结合目前的国内、国际时局,围绕关于“软体动物”及“环境保护和生物多样性”等中学生物教学实际,充分利用校门口这片得天独厚的海域资源,依托我校的生物学社,开发具有学校特色的生物综合实践活动――“宝贝计划”,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融入自然、切身感受海洋生态环境和调查海域资源生物多样性等问题,丰富中学生物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给学生们提供接触自然、锻炼能力、探索创新的平台。
2 “宝贝计划”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
2.1 活动一:学习贝类的基础知识、解剖观察及标本制作
(1) 活动目的:
① 学习贝类的基础知识。
② 进行贝类解剖和观察的实验,加强实践操作能力。
③ 掌握贝类浸制标本的制作方法,为后续活动打好基础。
(2) 活动设计:
① 了解贝类趣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② 学习软体动物的简介及软体动物门的主要特征,为贝类解剖打好理论基础。
③ 动手实践,进行软体动物的解剖和观察。笔者要求学生根据理论学习,以小组为单位,发挥团结协作的精神,对实验材料(沙白贝,又称为沙白、白贝,是中国文蛤的一种)进行解剖,结合所发资料上的图片,观察软体动物的形态和生理结构,指导教师进行随堂指导。
④ 师生合作,共同制作贝类浸制标本。
(3) 活动成果及反思:
① 首先介绍了生活中耳熟能详的贝类,把课堂的氛围一下子调动起来,教学效果非常好。
② 作为“宝贝计划”的第一次活动,加入了实验解剖这个环节,第一次接触解剖实验,学生们异常兴奋,积极性很高,进一步提高了课堂的活跃氛围。学生们乐在其中,特别是初、高中学生进行合理穿插分组,恰逢初二学生刚刚学习完软体动物等相关知识,实现了彼此的优势互补。
③在实验材料这一块,因为采用的是提前买回来放在冰箱里冷藏的,因此个别沙白贝有些异味,给解剖实验带来一些困难和干扰。如果条件允许,可尽量买新鲜的、活的产品回来开展解剖实验。
此外,解剖材料不在于多,而在于精,最好买个大的贝类来解剖,比如一些较大的扇贝,效果可能会更好。
2.2 活动二:调查贝类的应用,集体创作大型手抄报
(1) 活动目的:
① 掌握科学调查的方法,学会利用各种途径,查阅资料,获取信息,处理信息。
② 调查贝类在食用、生活、药用、生产等方面的应用。
③ 集体创作大型手抄报,加强贝类应用的了解和宣传。
(2) 活动设计:
① 提前布置活动任务,每个小组长给组员至少分配一个方面的调查任务,通过各种方法,或网上查阅资料,或去药店、菜市场进行实物拍摄,用两周的时间收集素材。
② 由社团干部精选学生查找或拍摄的照片,统一冲印,以备手抄报之用。
③在社团活动课上,全体成员共同参与,利用图片、彩色卡纸、彩笔、双面胶、剪刀等工具,分四大板块“食用”、“生活”、“药用”、“生产”,创作一幅高2 m、长6 m的大型手抄报,完成后在学校宣传栏进行集中展示。
(3) 活动成果及反思:
① 本次手抄报共展示了50多种贝类的具体应用,部分学生拍摄了很多实物照片,非常贴近生活。
② 每个学生相互交流各自的成果,积极投入到活动中去,共同完成作品,体现出合作和创新精神。
③ 在校园进行展示,受到师生的大力关注,起到很好的宣传效果。
2.3 活动三:“汕尾海洋贝类生态环境调查――海岸线徒步10 km”实践活动
(1) 活动目的:
① 调查校门口汕尾海域海岸线附近的生态环境,关注人类生产、生活等对海洋环境产生的影响。
② 采集贝类,利用所学的生物分类方法进行分类,为今后制作贝类工艺品收集原材料;部分活体贝类带回学校制作标本。
③ 每隔一段距离调查海岸沙滩的贝类多样性。
④ 冬季开展徒步十公里的活动,能够锻炼身体,同时能够扩大宣传,在社会上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
(2) 活动设计:
① 注重社团文化建设,发动学生设计好统一的社服和社旗。
② 加大前期的宣传力度,在活动开展前进行“保护海洋环境,关注海洋资源,守卫海域疆土”的现场签名活动,在校园内营造积极的氛围。
③ 统一乘车前往活动的起点――白鹤寺,集结队伍,点名确认后出发,沿途采集贝类标本,观察海岸线附近的生态环境,进行拍摄,按计划开展“探究海岸沙滩的贝类多样性样方调查”实验。
④完成徒步10 km的活动,返校后对采集的贝类进行处理(贝壳的清洗及活体标本的制作),为后续的活动作准备。
⑤撰写实践活动报告,对发现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向当地环保部门提交建议书。
(3) 活动成果及反思:
① 作为本校第一次以社团为载体,充分利用校外资源开展的活动,反响强烈,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
② 徒步10 km的活动是个较大的挑战,学生积极参与,认真地完成任务,收集到较多的贝类标本,为后续的活动积累了丰富的材料。
③ 沿途发现黑黢黢的生活污水以及工业废水直接排入大海,学生对此进行了统计和拍摄,为制作调查报告收集了真实的宝贵资料。
④ 在高二学生的主导下,各个小组完成了“探究海岸沙滩的贝类多样性样方调查”实验,记录了详细而真实的数据,将生物教学的实验平台置于真实的大自然情境下,学生收获了不一样的经验。
⑤ 从学生的实践报告和活动反思来看,本次实践活动非常成功,学生的内心体验受到极大的感染,也争取向当地环保部门提交实践调查报告,希望环保部门加大对污水直入大海的控制。
2.4 活动四:软体动物的分类及命名
(1)活动目的:
① 掌握生物分类的方法。
② 学习贝类的分类。
③ 利用参考书,尝试对采集的贝类标本进行分类和命名。
(2) 活动设计:
① 指导老师结合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等内容进行理论教学,介绍生物分类的方法以及软体动物的分类。
②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利用参考书《中国海洋贝类图鉴》和《中国南海经济贝类原色图鉴》对实践活动中所采集的贝类标本进行分类和命名。
③ 展示分类和命名的成果,进行互动交流。
(3) 活动成果及反思:
① 践行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程理念,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具体的实践操作,本次活动共鉴定了大约40种软体动物,为组建学校的“宝贝馆”收集了第一份资源。
② 进一步引导学生了解生物多样性问题,激发了学生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情感。
2.5 活动五:贝类海鲜的食用及安全问题
(1)活动目的:
① 了解中国菜系。
② 了解贝类的烹饪方法。
③ 了解有毒贝类及常见的中毒案例及对策,熟记吃海鲜的禁忌等生活常规。
(2)活动设计:
① 向学生介绍中国的四大菜系,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② 了解贝类常见的烹饪方法,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家庭贝类的烹饪方法。
③ 向学生介绍有毒贝类的种类、有毒成分、中毒的原因、症状、诊断、急救处理和预防措施,了解我国的“出口贝类腹泻性贝类毒素检验方法”等法律法规。
④ 识记吃海鲜3禁忌:不能与大量维生素C同食;不能与寒凉食物同食;不能与啤酒、红葡萄酒同食。
(3) 活动成果及反思:学生们了解国家在食品方面的法律、法规,掌握了实用的应急方法,引导学生关注食品健康问题。这些项目非常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学生们收获了课堂教学里所不能学到的东西。
3 “宝贝计划”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
职业院校的办学主体作用有待加强。改革开放以来,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济源市的职业教育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注重规模扩张到注重产业对接的曲折发展历程。到2012年,济源已初步形成了拥有16所职业院校(含1所本科、1所专科、5所中职)、90多个对口专业、年输送4500多名毕业生的中高职衔接的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格局。但是,长期以来形成的政府直接抓管理、计划式培养的职教发展模式,也越来越不适应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最突出的表现是,我们往往对调动职业院校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的主观能动性重视不够,或者说是忽视了职业院校“主体”功能的发挥,导致职业教育的培养成果与产业发展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从而出现企业招工难与学生就业难并存的结构性矛盾。而实际上,职业教育是一种面向工作岗位技能的教育形式,其在保持制造业增长和区域竞争力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不可能直接管理好市场化趋势日益明显的职业教育。当前,政府的职能作用应着眼于“管”,放手让职业院校的“办”来反映市场需求,并根据市场需求调整自身的办学思路。从这个角度讲,职业院校始终应该是办学理论创新、机制创新、实践创新的主体。只有进一步扩大职业院校的办学自,才能有利于学校形成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的办学机制,有利于学校成为面向市场、灵活开放的办学主体。
适应产业发展需求是职业院校的办学生命。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紧密结合,是职业教育能否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也是职业院校发展的活力所在。近些年,济源围绕战略性产业的发展需求,在校企合作、公办民助等方面积极探索,促进了工业结构的优化。但是,职业院校的主体作用发挥仍然不容乐观,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受政府办学体制下的职业院校属于事业单位的管理制度束缚,其与企业、社会、市场对接时受到行政事务监管、财政预算制度、人事管理制度、公益产权管理的制约。
充分赋予职业院校的办学自。在办学模式上,鼓励学校主动的与企业等用人单位的“零距离”对接,让用人单位深度参与到职业学校从专业调整到教学计划制订、课程设置、教材开发、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学生实习、考试考核等办学全过程,并大力推行“依托专业办产业、办好产业促专业”、“校内办厂”、“厂内办校”模式。在办学条件上,积极探索国有土地、设备资产与多种所有制共存的办学体制,大力倡导、鼓励职业学校面向企业、行业和个人,以股份制方式吸纳社会资本和民间资本投入职业教育,使得职业学校的设施设备等办学条件与现代化企业的生产条件相适应,且具有一定超前性。在教学内容上,职业院校应针对学生的个人兴趣和个性化发展,创办“教育超市”,进行“菜单式”培养培训,并把行业标准、职业规范、企业文化引入课堂。在教学模式上,应变革以学科体系为主的教学模式,探索实施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把企业人才需求分解成能力模块,把企业岗位需求分解为一项项生产任务或一个个工作过程,让学生从技能模块入手学习,从生产任务入手学习,从工作过程入手学习。
二、走市场化的校企合作之路
校企合作是职教发展的首要任务。首先,校企合作是世界各国职业教育的普遍规律和基本特征。不论是德国双元制、瑞士三元制,还是新加坡的“教学工厂”,均是“厂中校”的“学徒制”模式。其次,校企合作是双方共同发展的需要。当今世界,新产品、新材料、新工艺不断涌现,社会对专业人才需求和质量要求不断提高,学校里能满足教育要求的师资严重不足,实训设备和设施也需要更新换代。要增强学校办学实力,必须解决好观念、经费和师资问题,三者的更新是教育发展的前提。而良好的校企合作机制能够密切校企双边关系,可通过教师到企业参加教学实践或请专业技术人员到校任教来解决师资问题,而企业也可通过合作增强发展后劲和活力。第三,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基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教育不仅要为社会、企业系统的培养输送学历性人才,也要承担起一些社区、企业多元化的短期培训需求,可以说,职业院校从招生到教学直至学生毕业就业都受到社会经济、企业发展的牵动和制约,因此,职业教育必须要加强与社会、企业的多边合作。
健全校企合作机制的任务艰巨。当前,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仍处于职业院校推荐学生就业、订单式培养的初级阶段,与深层次的企业参与学校教学、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校企双方资源共享以及校企一体化发展还有一定差距。究其原因,一是政策扶持机制不够健全。目前的校企合作多为学校和教育部门自主推进,而政府层面的统筹协调、财税激励、人才规划等方面的作用较为缺位,如激活职业学校建设用地使用权、行业企业技能人才需求的统计、制定提供实习岗位企业的财税补贴政策等等。二是公办职业院校动力不强。由于公办职业院校属全供事业单位,而并非与合作企业对等的公司法人主体,故其与合伙企业的经济往来必然掣肘于审计、预算制度。没有发展经营自的公办职业院校,很难机动灵活地调整专业设置、聘请专业教师、购进实训设备和原材料,也没有利益来驱动其积极创办“校中厂、厂中校”,建立真正与企业需求对接、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三是企业参与职教途径不畅。由于缺乏有效的财税激励或政策引导,加上部分企业的人力资源意识缺位、校企合作缺乏平台、人才供需信息不对称等因素,企业往往不愿意主动地将人才培养工作纳入到企业的价值链条之中,甚至有部分企业考虑到实习岗位的利益损失,而淡漠与学校的合作。
利益分配在校企合作中至关重要。近些年,在开放办学思想的主导下,济源的校企合作呈现了双方共建专业学院、实习工厂、组建第三方公司等发展模式,在满足学校实习岗位需求的同时,也解决了企业人力资源难题,取得了较好成效。如济源职业技术学院以1.8万平方米厂房折合3400万元入股、富士康投入6000万元设备入股,组建了济源市准源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开发教材、培养师资、训练技能,既满足了学院机电、电子和工业管理学生的岗位实习需求,也承担起了富士康科技集团干部培训任务,实现了学校教学与企业发展的双赢。下一步,校企合作应侧重于如下模式,一是校办产业企业模式。有实力的学校可根据专业特点兴办企业,实施科技和经营理论成果转化,或建立开放性、企业化管理、集教学生产科研为一体的实践教学基地。二是行业企业办学模式。即行业企业自主办学或政府将原有学校划归行业企业来管理的校企合作。事实上,历史上的中等专业学校多为此种模式。三是校企股份合作模式。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学校和企业以股份制形式合作,组建第三方的现代企业性质的市场主体。合作企业可以是国内企业、国外企业、国有企业,也可以是其他所有制形式的企业。企业以设施、场地、技术、师资等多种形式向高职院校注入股份,并以办学者身份直接参与办学全过程。但是,不论何种形式的校企合作,都必须认真处理好设备购置资本、实训场地使用、技能教师选聘、学生就业安置、企业人才需求等方方面面的利益关系,最有效地方法是组建由国有资本、企业资本、社会资本多方参与的混合所有制职业教育实体,通过规范的现代企业管理机制,来实现学校办学目标、企业人才需求、学生全面发展的多方共赢。
三、走集团化的规模办学之路
集团化办学是职业教育生存发展的需要。国家曾在1992年将教育归入第三产业并作为发展重点,直接催生了职业教育的集团化发展。当然,职业教育的“集团化”不同于经济学领域的“集团化”,后者的内涵是将经济领域分散的、生产规模较小的实体,以集团形式有机结合起来形成规模较大的经济运行实体,而前者不仅包括紧密型组织机构,也包括松散型组织机构,主要是以集团化的形式,借助规模效应、品牌效应和对口效应,来实现职业教育的资源共享、结构优化和功能扩展,促进人才培养的高质量、集约化以及集团实力的提升。具体到济源,面对职教资源布局分散、规模较小、占地较多的状况,2013年市政府在济东新区高标准规划建设了占地700多亩的职教园区,顺利实现了1所高职院校、5所公办中职学校和2所民办职技院校的集中进驻,并以济源职业技术学院为依托,组建了由5个政府部门、6家职业院校、28家企业参与的济源职教集团,在整合教育资源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济源职教集团并非现代企业性质的“集团”,依然是松散型、协会式组织,尚存在公办职业学校重组整合不彻底、园区内公办民办学校招生竞争激烈、设备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不高等客观问题,职教集团的功能发挥空间仍然十分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