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信息传播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7 15:01:4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科技信息传播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科技信息传播论文

篇1

1传播效果评价的重要意义

传播活动是一项有目的的人类社会实践活动,是以追求一定的效果为先决条件的。就农业传播而言,可以说,自从有了人类农业活动,也就有了农业信息的传播,人们在农业生产活动中的思考、发现和创造就是农业信息传播的内容。千百年来,人类农业技术的进步都仰赖于农业信息的传播和农业技术的推广。

传播效果是指传播者发出信息,通过一定的传播渠道到达受众之后所引起的受传者思想与行为的变化。人类的信息传播活动,无论是人内传播、人际传播,还是组织传播、大众传播或者其他形式的媒介传播,人们都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进行的。农业信息传播的目的,就是为了传承农业生产技术和对自然界的认识的积累,实现农业对人类生活的改善,促进人类经济文化活动的开展和提高人类的生活水准。

农业信息传播效果的科学评价,有助于农业信息化,有助于农民尽快掌握先进技术和市场信息,有助于提高农业市场的竞争力,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模式,推进农村及农业生产的科学管理,加快农业的现代化进程。

2农业信息的传播与传播效果的实质

信息传播的效果是各种传播要素相互作用的集合效应,也是受众受到信息作用在某些方面发生的具体变化。这些变化有的可能微不足道,有的可能引人注目甚至轰动一时,更有经久不衰的,也有潜移默化的,这些都是农业科技信息技术传播效果的实质所在。

任何农业信息传播的效果都可以说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2.1构成受众的变化

如受众因获得信息而增长了知识、智能(能力的提高),改变了价值认知、关切态度和行为模式等。

2.2农业信息的特征影响

如农业信息本身都具有一定的内隐性、积累性和恒常性,而且具有层次性和多面性,这些特征性质决定了农业信息传播的效果。

2.3效果形成过程

农业科技信息的扩散和效果的形成过程可大体分五个阶段,即信息本身所表达的技术、媒介的传达、主要受众接受、次要受众接受及受众全体的接受程度。

2.4影响农业信息效果的形成因素

(1)人的因素:包括传播者(编、导、播)、中介者(如农业技术推广站)和受众(信息接受者的立场、经历、智能、心理、兴趣、个性特点等);

(2)信息因素:所传达的信息的真实性、新颖性、适用性及信息的可接受度等;

(3)媒介因素:各种媒介的成功应用,如书、刊、报、广播、电视、电影等媒介的特点和优势直接影响信息的传播及受众的范围与接受程度。

3传播效果评价的主要方法

目前,有影响的传播研究方法的专著,无论是在国外还是在国内已出版了不少,但是,专门研究传播效果分析方法的著作却很少。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以及人们对传播学认知度的提高,很有必要在深化研究传播学研究方法的同时,把传播效果分析研究提到议事日程,这既是传播学发展的需要,也是有效提高传播效果的需要。

3.1定盘分析法

从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发展过程来看,要能够准确地把握事物的性质,首要就是把握事物的量,因为,只有把握一定的量,才能精确地把握事物的特性、性质及各因素的关系,进而为科学的决策提供依据。定量分析的方法主要是调查分析法。

3.2定性分析法

在信息传播效果定量分析的基础上才能对传播效果做进一步的分析,也就是定性分析。

目前,传播效果的定性分析在传播学界还没有形成共识,但是在有些传播学的著作中已开始使用这个概念,并提出了一些定性分析方法,比如实地观察法、小组座谈会法、深层访谈法等。但是,这些方法都是一些中性的分析方法,在定量分析过程中可以使用,在定性分析中也可以使用,包括定量分析的主要方法—调查分析法在定性分析过程中也可以使用。在实践中,定量分析的方法和定性分析的方法是可以相互补充,共同使用的,所不同的是对于获取结果(材料)的分析上有不同的角度。在科学研究中,定性分析是定量分析的基础,定量分析可以使定性分析更精确化,只有进行科学的定量分析,才能够更精确地描述研究对象的特征、性质以及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尽管这样,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是不能等同的,更不能相互替代。就其分析方法来讲,定量分析的主要方法是调查分析法,定性分析的主要方法是理论分析法。

4理论分析法在传播效果评价中的应用

理论分析法是一种建立在客观实际基础上的科学抽象分析法。根据传播学的发展过程,传播效果研究所采用的理论分析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4.1专题论证法

在传播过程中,人们会碰到许多专题,可以针对某一个专题采取无结构的、面对面的、直接的论证。这种论证既包括“正面”的论证,也包括“反面”的论证,这两个方面的论证对于研究传播效果都是十分有益的,特别是“反面”的论证,有时比“正面”论证对研究传播效果更有意义。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在一个时期很难确定传播效果的性质,有时“反对”者的观点实践证明是正确的,而“正确”的观点实践证明是错误的。由于采用专题论证法所研究的问题比较集中,正反面两种观点所借用的材料既广泛又有代表性,便于深化研究传播效果。

4.2个案分析法

个案分析法既是研究传播效果常用的定性分析法,也是其他理论研究常用的方法。个案分析法的关键是选择有代表性的案例,否则,即使个案分析如何深刻,也不可能解决带有普遍性的事物所要解决的问题。个案分析通常有以下几个步骤:

(1)选择个案。选择适当的个案,如农业实用图书,现在的图书传播体系是出版社出版的图书通过新华书店渠道销售,存在着图书出版和销售体系。此体系可作为农业信息传播效果的理论研究基础。

(2)选择个案中的关键性问题。通过对图书出版和销售体系的研究,可得出媒介具有二重性的结论,并为媒介的产业功能及宣传功能的实现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经济方面的准备。目前,理论界对媒介二重性理论和媒介产业化经营理论不仅已形成共识,而且是定性分析传播效果研究的一种重要的理论依据。

(3)延伸性研究。在对已选择的个案进行深化研究的基础上.可以采用延伸性研究方法.把个案研究成果扩展到相关领域,比如报业领域、网络领域等,进而形成系统的媒介传播理论。

(4)归纳性研究。理论是一个完整的系统。个案分析的目的是通过对点的分析,寻找到一种理论的基本架构,并确定选择的个案在宏观的理论架构中的位置。归纳性研究不是指对个案研究本身的归纳,而是把延伸性的研究成果用归纳的方法把已形成的宏观理论系统化,进而找出规律性的东西。

(5)应用性研究。定性分析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是通过个案分析的方法抽象出有普遍意义的理论,并能够科学的把这些理论应用于实际,解决现实生活中碰到的各类问题。比如传播效果的定性分析,目的是为了抽象出具有普遍意义的传播效果理论,进而解决传播过程中的各类相关问题。

4.3集成研究法

集成研究法是定性分析常用的一种方法,其具体做法是把前人或别人的研究成果用自己的思想和观点使其系统化、理论化。目前,关于传播效果的研究,已有许多传播学研究者或传播学家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理论观点,现在可以运用集成研究法使其系统化、理论化,进而指导传播者的传播行为,为取得理想的传播效果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4.4抽象研究法

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是理论研究常用的一种方法,它是指在认识上把事物的规定、属性、关系从复杂的整体中抽取出来的过程和结果。在传播过程中,一方面是传播内容具有复杂性,另一方面是受传者具有复杂性。传播内容的复杂性决定了受众群体必须具有多样性、多层次性,否则,所谓的传播效果就难以实现;受众者的复杂性决定了同样的传播内容对受传者影响度的差异性,进而影响着传播效果的实现程度,影响着传播者的决策行为。抽象研究法可以从这些复杂的现象中抽取出来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或者具有普遍性的东西,为传播者的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4.5科学预见法

科学是一种系统的知识。运用科学预见法来研究传播效果,对研究者有很高很具体的要求。第一,研究者必须具有扎实的理论传播学和应用传播学的基础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善于发现或创立具有传播学前沿的理论性问题和新理论。第二,占有翔实的材料,并具有很强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第三,有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和是非判断能力。只有具备了这些基本条件,才能在正确认识现有传播效果的基础上对未来的传播效果作出科学的预见,才能很好地把握人类传播活动的方向。

5结论

篇2

农业科技信息是指能够推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农业科技知识和实用技术信息.这些信息能满足农业实施者(特别是指农民)需要.并以声音、文字、图片、录像和多媒体等形式存在。利用农业科技扶贫就是希望通过各种信息传播渠道将农业科技送达到农业实施者手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农产品产量和质量.增加农民收入。

1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

从世界各国农业发展情况看.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对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具有相当大的作用

1.1有利于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保证国家粮食安全

1978年以来.我国耕地面积不断减少.根据(2007年中国国土资源公报》公布.已减少至1.22亿hm2。在土地等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要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技将成为重要支撑力。近年来.我国农业科技贡献率不断提高.已达48%.但与其他一些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究其原因.除了我国农业科技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落后于这些国家外.农业科技信息传播不畅也是~个很重要因素一方面是农业科技研究者或持有者没有合适的渠道将科技成果传播到农民手中:另一方面是广大农民找不到合适的实用技术应用到生产中去因此.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将促进两方面的交流.加快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保证我国粮食安全。

1.2有助于增加农民收入.解决地区农民收入差异

从国际经验看.农业科技信息传播速度越快、途径越多.农民得到的科技信息越多,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越高.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农民收入就会增加.农民脱困时间就会缩短。另外.农业科技在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地区作用也不同。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的农民更容易获得农业科技信息,农业科技采用率高.农民收入增加也比较快因此加快农业科技信息的传播.特别是在落后地区加大农业科技信息的宣传力度.不仅会促进农业发展.提高农民素质.也可增加农民收入.减少地区收入差异。

1.3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将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当今国际农产品竞争不仅是数量竞争.重要的是质量竞争.特别是在加入WTO以后.为了保护本国农产品市场安全.发达国家不断提高技术壁垒.检测标准越发严格.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屡遭限制和退货农产品质量的提高则取决于农业科技的应用和推广.这就离不开农业科技信息的传播。因此.农业科技信息渠道的有效利用和拓宽将加快农业科技转化为生产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速度。

2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的主要途径

农业科技信息传播途径主要有人际传播、大众传播等形式。其中电视、广播和报刊等属于大众传播,农技推广站、农民培训班等属于人际传播

2.1以电视为主的大众传媒成为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

郭绪全等人的调查显示(表1).大众传播方式之一的电视在农业科技信息传播中占据主要地位.近36%的农业科技信息是通过电视渠道传到农户手中(因农业科技信息到达农户才算是真正达到了传播的目的.故仅引用了调查数据中农户承认的自己所获农业科技信息的传播渠道).这也与近年来中国电视普及率大幅度提高直接相关截至2006年中国农村的彩色电视普及率为89.43%(表2)

2.2网络即将成为不可替代的农业科技信息传播渠道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脑和网络在农业科技信息传播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虽然现在电脑普及率还远远低于电视和广播等传统的传播工具(表2),但从网络的发展速度和对信息传播的速度与广度来看.网络将会在农业科技信息传播中发挥着传统传播渠道所无法替代的作用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6年农村每百户中电脑拥有量为2.7台,比上年增加了0.6台。另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调查.至2007年6月.农村网民规模达到3741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5.1%:同期城镇网民规模达到1.25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1.6%。农村地区互联网发展水平与城镇差距很大.但网民规模差距在逐步缩小随着农民在外打工人数增加,农村电脑的普及率将上一个大的台阶。

2.3农技推广站一直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随着对农业科技发展的重视.国家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日趋完善。各级农技推广站的作用大大增强。表1可看出农业科技信息的人际传播大约占1/3.其中镇政府农技推广站为主.农民反响较好从2007底开始.我国开始实施信息大篷车、培训教室和农业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试点等为农民提供农业科技信息、发放农业科技资料。成为农民学习农业实用技术的重要渠道。

3农业科技信息传播中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国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取得了一定成果。但还存在一些不能忽视的问题

一是目前农业科技信息量多.但部分信息内容不全.实施过程需要注意的事项或应用后会产生的不利影响等不为农民所知:信息针对性不强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

二是由于信息传递双方对农业科技信息传播途径的认识不同.双方对各种渠道的利用程度也不一致.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科技信息传播者认为农民主要从培训班、推广站和电脑等获得农业科技信息.他们在传播过程中也更容易采取这些方式传播但调查发现农民的大部分农业科技信息是从电视等大众传媒中获得。

三是农民整体素质还需要提高我国农村劳动力整体文化程度偏低2006年我国农村劳动力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人超过85%.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人群不足15%(表3).

远低于农业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国家.如美国25岁以上的农民中.有17%的人完成了高等教育.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是10~15年。因此.在这种情况下.由于一些农业科技信息语言太过专业.农民无法理解.这些技术在农村传播的可能性比较小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农民参加培训的机会很少.一些最新的科技信息无法传播到农户一级.即使农户接触到了,也因为文化水平所限,不能很好地理解.无从应用。

4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的发展趋势

4.1农业科技信息量大幅度增加.更加精准

目前国家正在逐步改进农业信息的质量和数量,从长远来看.网络和手机等信息平台将得到更加有效的利用.农业科技信息量将继续增加同时.农业科技信息在传播渠道的入El审查将会更加严格.只有经过考证的农业科技才能通过大众媒体进行传播。国家对网络传播媒体的管理将大大加强农技推广部门的农技介绍也将更加全面.各种农业科技的优缺点和注意事项也会传达到农民手中各级政府和传播媒体针对本地区适用的农业科技的宣传将增加,实用技术将进一步得到转化.农民更容易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实用农业科技信息。

4.2各种渠道的农业科技信息传播能力将大大增强

除了继续利用电视、广播等传统大众媒体外.信息移动技术、网络技术以及农业科技推广站等方式将得到积极利用。一是政府加大了对网络信息服务设施的投入、全国范围的农业科技信息平台将全面建立。二是传递双方的互动将进一步增加.农民和专家将利用网络和移动通讯工具进行互动交流.双方关系进一步紧密。是农技推广站管理和支持力度将会加大.农技推广人员的素质将得到进一步提高,真正掌握农业科技的农技人员将不再限于县级以上的农技推广站,乡镇一级的农技站将从农药、化肥或种子销售机构转为推广机构,发挥应有作用

4.3农民素质提高将使农业科技信息利用率提高

篇3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107-0024-02

人类进入21世纪,就意味着全球化和知识经济化时代的到来,科技兴邦、创新立国已成为我国发展经济,参与国际竞争的战略重点。构建与完善科技传播服务体系,不仅能为各级企业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升提供有效的服务保障,而且有助于全面推动与提升国家科技传播能力,促进国家创新体系的有效运行。本文将以企业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升为目的,探讨现代科技传播服务体系的构建与完善,以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

1 科技传播服务体系的内涵与结构

科学社会学家J.D.贝尔纳(J.D.Bernard)在《科学的社会功能》一书中指出了科技传播的重要性,他认为,“按照过去关于科学的概念,交流是科学家之间惟一的桥梁”,但是,“在今天我们已经明白科学情报数量之多已使其传播成为巨大问题”,“除非采取某种措施,我们就将面临知识一经获得就立即无用的局面”,因此“需要极为认真地考虑解决科学交流的全盘问题,不仅包括科学家之间交流的问题,而且包括向公众交流的问题”[1]。因而在信息社会中,加强科技传播不仅非常必要,而且已经刻不容缓。科技传播大概包括三个方面内容:科学界之间的交流、科学与其他文化之间的交流、科学与公众之间的交流等。科技传播涉及到如何收集、制作、提炼、组织、传递科技信息等问题,有学者将其定义为“一个信息的采集、组织、提炼和提供的过程”[2]。

科技传播工作应该由一定的科技传播服务体系来承载并完成科技信息(知识)的传递。科技传播服务体系“是由承担知识传播和技术推广等科技传播任务的相关机构和组织构成的网络系统,其主体部分是科研机构、高等院校、教育机构、大众媒体机构、科技社会团体等” [3]当然,更广义的科技传播体系还包括政府部门、企业和起支撑作用的基础设施。一般而言,传播系统主要由传播者(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渠道、受传者等组成。科技传播服务体系同样涉及到这些传播要素。

科技传播服务体系是一个完整的网络系统,其中的各个要素必然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在这个有机统一体中,其结构也是有层次性和条理性的:科学家个人的科学认

作者简介:籍慧波,编辑,工作单位:山西省科技传播中心,职务:企划部主任

知过程(科学研究)是一种人内科技传播,这属于第一层次的科技传播结构;科学家之间的信息交流形成人际科技传播,这属于第二层次的科技传播结构;科技共同体之间的信息交流形成群体传播,这属于第三层次的科技传播结构;科技共同体中的信息向全社会传播即科学普及,这是第四层次的科技传播结构。[4]这种多层次性和联系广泛性的结构模式,表明了科技传播体系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社会动态体系。

2 科技传播服务体系对企业创新的意义

美国创新经济学的创始人熊彼特教授于1934年在其《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指出:“创新是指企业家实行对生产要素的新的结合。它包括以下几种情况:引入一种新的产品或提供一种产品新质量;采用一种新的方法;开辟一个新的市场;获得一种原料或半成品的新的供应来源;实行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实际上,广义的企业创新包括经营创新、产品创新、销售创新、市场创新、管理创新、体制与机制的创新。

在全球化、信息化的当代,企业创新必须获取足够的信息资源,特别是有利于企业创新的科技信息。面对当今社会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状况,如果因循守旧,闭关自守,没有开放的眼光和广取博收的胸怀,企业的发展必将面临困境,更不要谈创新发展了。当前企业的创新不能离开科技信息的获得,因而科技传播服务体系的构建与完善对企业创新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企业产品的创新需要科技传播服务体系提供最新的科技创新信息。有了最新科技成果信息,企业可以根据自己产品的特点以及企业的远景规划,把相应的科技新成果转化并附着在企业产品之上,或对产品进行革新,或者是科技新成果转化成一种新产品。

其次,科技传播服务体系强大的信息传播功能,有利于促进企业经营管理以及销售方式的创新。科技发展的方向时刻影响着人们的消费理念和消费行为,企业借助于科技传播服务体系这个平台,一方面可以获取科技新信息,在了解科技发展动向的基础上,决定企业产品经策略和市场开发思路,另一方面借助科技传播服务平台,可以对企业创新产品进行推介。

再次,作为网络化的科技传播服务体系,有利于企业创新活动中整合并有效地利用资源。科技传播服务体系的主体包括科研机构、高等院校、教育机构、大众媒体机构、科技社会团体以及政府等,这些构成要素在现代传播理念的规整与重构中,能够有效地组织和协调起来,使传播主体之间的信息融汇并及时第传递给企业,企业根据自身需要与实际,进行信息的筛选,从而有效地利用科技成果(信息)为企业创新服务。当然企业作为科技传播服务体系中的一端,其反馈产品信息、市场信息等同样能促进这些构成主体的改进传播方法,提升传播效率。

3完善与创新科技传播服务体系

科技传播担负着知识交流、培养人才、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任务,同时,在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中,科技传播服务体系的建设更显出其重要意义。科技知识信息的创新、加工、传播和应用将成为经济增长的最重要的资源,而经济的增长与企业的创新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只有科技传播服务体系的有效运行才能够很好地整合知识的创新、加工、传播和应用的各个方面。因而完善与创新科技传播服务体系,是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需要,更是加快中国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迫切需要。

首先,构建与完善统一协调的科技传播服务平台。科技传播体系是一个复杂的大体系,其整体功能的发挥受到环境要素、各个主体要素和组织结构的影响。作为科技传播的内容仍然以一种信息的形式存在,信息的传播必须与当代媒介融合的实际相结合,不能因循守旧地走固有的传播路径。作为科技传播服务体系的主体在科技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应该承担起重要的职责,无论是科研机构、高等院校、教育机构、大众媒体机构、科技社会团体,还是政府部门和企业,作为科技传播服务平台,都应该强化各自的主体能动性,加强各主体要素之间的协调与合作,完善内部合作机制,既把自己当成传播的主体,同时也把自己作为传播系统中的媒介,这种新型的科技传播服务体系把媒介与主体融为一体,能够在科技信息传播的过程中提高传播效率,更好为企业创新服务。

其次,提升从业人员的科学素养和媒介素养。在科技进步与创新过程中,人是最关键的因素。人也是建设科技传播服务体系的关键,人才是传播服务体系中的真正的主体。因而,必须提高科技传播服务体系中从业人员的科学素养和媒介素养。科学素养一词源自英文 “scientific literacy”,指的是对科学和技术的基本知识、基本观点和科学价值观所具备的基本了解。[5]从事科技传播服务的工作人员,必须了解科学技术的基本术语和基本科学观点,了解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科学研究的过程;了解科学的社会影响和作用,提升自身科学素养。同时在新媒体时代,媒介融合以不可阻挡之势遍及全球,无论是对传统媒介还是新媒介,从业人员必须了解其传播规律,掌握其传播技术和路径,特别是当前的网络媒介,因为互联网技术可能改变科学合作结构,从而提高合作生产力[6]。研究传统媒介与新媒介之间的共性与差异,吸收各自的优点,才能更好地搭建科技传播服务平台,从而为科技创新、企业创新服务。

再次,必须构建畅通无阻的科技传播服务渠道。在科技信息传播的过程中,无论是作为主体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教育机构、大众媒体机构、科技社会团体、政府部门和企业,还是作为受体的大众,其间要进行信息的交流,必须有一个畅通的信息流通渠道,否则,科技信息即使能够进行一定的传递,也会因为交流障碍而影响传播效果,同时影响科技创新与企业创新,因为信息渠道不畅通必然带来科技信息的滞后,这就会“面临知识一经获得就立即无用的局面”。为了避免这样的局面的出现,科技传播服务体系内部的各主体之间,必须进行有效的协调,建立完备的传播运行机制,更好地为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服务。

另外,必须建立企业创新与科技传播服务平台之间的合作机制。当前“即使历史学家也不怀疑,科学已经是形成我们的生活方式和决定我们未来的主要因素之一”[7],科技意识与日常生活已经密不可分,科技信息对企业的发展更是不可缺少,因而,科技信息如何有效第传播给企业是目前企业和传播服务平台共同面临的重要课题。而且,如果仅仅构建和完善了科技传播服务体系,而企业缺少科技创新意识,或者没有与科技服务平台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和相互间的运行机制,企业的创新力的提升也必将大打折扣。所以,在完善科技传播服务体系和提升从业人员的科技素养媒介素养的同时,还应该从企业与服务平台两方面同时入手,构建二者之间的合作机制,完善科技信息传播渠道,不仅使企业能更快更有效地获取新的科技信息以提升企业自身的创新能力,同时也让企业能向科技传播服务平台进行信息反馈,以便科技服务平台能更好地确定服务方向,提高科技信息传播服务效率。

当然,科技传播服务体系作为提升企业创新力的服务平台,不能固步自封,应该不断扩大与其他领域之间的信息交流,不断开拓创新,与时俱进,为企业创新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从而全面推动与提升国家科技传播能力,促进国家创新体系的有效运行。

参考文献

[1]贝尔纳JD.《科学的社会功能》[M].陈体芳,商务印书馆,1982: 398-418.

[2]JamesH.CollierDavidM.Toomey(ed).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communieation:Theory, Praetiee.and Policy[M].SagePublieation.ine.1997.

[3]魏娟.中国科技传播体系建设的现状与对策研究.南京农业大学论文.

[4]江昀.科技传播系统的结构和传播模式分析.全民科学素质与社会发展——第五届亚太地区媒体与科技和社会发展研讨会论文集,2006.

篇4

目前,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仍然面临着“网破、线断、人散”的局面,农业科技资源分散、条块分割严重,重复建设、封闭运行突出,科技资源共享机制尚未形成,信息瓶颈、梗阻现象相当普遍,涉农企业、合作组织、农民群众急需的科技经济信息无法及时获取和。以需求为目标、市场为导向,整合各类涉农科技资源构建的简便、快捷、经济、实用的户户通平台,其优势体现在:有利于提高各级政府、涉农组织联动解决“三农”问题的协作能力,较好地解决农业科技服务与农村需求相脱节的问题;有利于推动科学技术和其他生产力要素充分结合.较好地解决了如何提高农村电话电视普及应用率问题;有利于科技信息在农村的适时传播和广泛应用,较好地解决农业科技信息最后一公里问题。

1平台构建及科技传播过程

1.1平台系统体系

户户通平台主要以电话网、互联网和广电网为载体,通过语音、视频和网站提供信息的查询、、技术支持与协作,解决农业科技信息进村入户问题,其总体构架包括科技信息需求终端、科技信息处理平台、科技信息资源系统和科技资源协作网络等。

科技信息需求终端指户户通平台的受众对象或目标人群,主要包括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涉农企业、广大农民和城镇居民等终端用户。科技信息处理平台指系统具备的信息处理和资源配置管理功能,包括数据库、用户、权限、角色管理和信息匹配等。科技信息资源系统指市级科技信息咨询服务系统,主要结合农村需求统一设计数据标准和人机界面,组织信息搜集、分析和加工。科技资源协作网络指农业与科技管理部门、委托机构、相关单位及专家网络。

1.2技术功能和传播过程

(1)技术路线。为了保证户户通平台低成木、高效率地运行,程序设计采用浏览器/服务器模式。运用智能体技术,通过专用服务器和特定软件实施电话网与互联网的有效连接,如利用系统语音合成软件使动态文字信息转换成电话可以识别的语音信息;利用系统上传下载软件使户户通信息数据库和互联网的相关信息互联互动;利用数字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使动态信息静态化、静态信息号码化、复杂信息简单化;利用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使用户(电话)拨号进人户户通系统平台,查询互联网上的科技信息或把自己的信息到互联网上(称为电话曲线上网或电话间接上网)。在现有科技信息网络平台的基础上,建立户户通信息平台(外网)和工作平台(内网),使用统一热线电话号码或借助农村远程教育网,通过人工(或自动)接受与处理,构架用户与互联网之间的桥梁,通过各级专家团队的协作联动,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的技术服务。

(2)平台功能。户户通平台主要具有信息、资源共享、快速查询、用户接人、文字语音转换、远程培训、协作互动、服务管理、系统维护等功能。信息平台(外网)主要用于公众信息和用户供需信息的。工作平台(内网)作为科技服务资源库和科技系统网络调度平台,存放当地技术、人才、市场信息,以备加工、和应用。

(3)咨询流程。当用户通过电话或机顶盒电视咨询问题时,可根据户户通系统提示按键进人户户通信息数据库获取和科技信息。当咨询者认为信息数据库无法满足自己需求时,可根据系统提示进人户户通人工服务平台,工作人员将利用信息平台进行答复处理。如果用户提出的问题咨询服务中心坐席专家不能实时处理,则提交调度服务中心或市县互动服务平台,由相关专家借助三方通话予以解答,对于技术性比较强或必须现场处理的问题,调度服务中心将根据情况就近指派专家随户户通现场服务直通车实地解决。

(4)管理模式。户户通平台运行的成败取决于管理模式是否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前期以政府投人为主,逐渐转为市场化运作模式。以市场为主的管理模式需在实施过程中逐步探讨。当前主要采取以政府为依托、农业和科技部门为主体、能够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规律要求的管理模式。可以组建户户通调度服务中心、咨询服务中心、农业专家团队和科技协作组织。

2户户通平台的运作实践

蹼阳市在媒体宣传、热线咨询、网络传播、实地指导、教育培训和示范开发“六位一体”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基础上,结合多年开通17S(要技术)科技服务热线(160S17S, 1688S17S专家咨询和语音信箱相结合)的成功实践,2004年投资15万元引进神农智能电话查询系统,开发建成了科技信息户户通综合服务平台,2005年蹼阳市科技信息户户通工程建设项目列人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2007年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其具体做法包括:①开发建设了户户通综合服务平台,该服务平台是一个集信息查询、信息、信息管理和呼叫联动于一体的综合性科技信息服务系统,由“五个一”构成,即一个户户通网管系统、一个户户通网站(kjhht.net)、一条户户通热线9600175)、一支强大的专家团队和一组电话应用终端。②开发建设了科技信息专家数据库,作为科技信息的主要来源和平台建设的核心。③引进开发了虚拟电子邮件系统,可以支持农户利用电话接收、发送“电子邮件”。④开发建设了农业科技短信平台,可以为用户提供农业技术、市场预测、市场行情、供求信息、务工信息和农家乐等点对点服务。⑤开发了科技信息供需甄别系统软件,可以把复杂信息简单化,解决农民甄别真假信息能力较弱的问题。⑥组建了一批综合性机动化的专家团队,利用户户通热线、现场服务直通车保证用户咨询问题的及时准确解答。⑦编制了户户通平台应用指南,解决了农民如何利用电话间接访问互联网的问题。⑧签订了符合市场规则的双赢合作协议,保证了户户通平台的持续运行和健康发展。⑨建立了市县乡三级高效协作体制,具备了组织开展联动协作服务能力。⑩建立了多媒体宣传推介机制,实现了农民、专家、媒体和户户通平台的良性互动。

由于户户通网络的科技信息丰富实用,专家服务权威热情,每天都有不少农民拔打户户通热线(9600175)来咨询各类科技信息。近年来,户户通平台咨询人数呈现出急剧增长趋势,有时一天超过50人次。

3户户通平台的成效分析和问题思考3.1应用成果

科学研究和运作实践表明:户户通平台运用于农业科技信息传播,主要可以取得以下三方面成果:①冲破传统农技推广观念和体制束缚,形成大农业、大科技联动工作格局,通过建立上下联动、协调运作机制,可以逐步实现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六化”,即服务组织网络化、服务管理规范化、服务机构市场化、服务手段信息化、服务利益共赢化和服务能力持续化;②遵循专业化市场化原则,符合现代农业科技传播的发展规律。平台的维护运行、信息的采集更新、团队的服务活动等都需要专业人才和资金支持,长期的运行必然要走专业化、市场化之路;③实行低成本启动运作,拓展户户通网络发展空间,既不收取信息服务费,也不收取技术服务费,甚至连专家现场技术服务的交通费都不收取,农民获取和科技经济信息的成本非常低、热情非常高,户户通平台在广大农村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大。

3.2优势特点

案例实践、社会调查和数学统计表明:户户通平台传播农业科技信息既科学实用又快捷节省,主要优势包括以下四个方面:①投资量小、覆盖面大。所有电话普及的乡村用户只要有一部电话,记住户户通热线电话号码,就可以通过平台查询、信息。②内容丰富、实用性强。传播内容涵盖涉农政务、市场供求、农业科技、工业科技、卫生科技和大众科技等农村科技信息,农民用普通电话即可间接上网交流。③人机结合,异地同步。系统自动应答、昼夜服务,可以通过专家体系异地同步地为农民提供科技信息服务。④解决困难,节省花费。用户不用电脑、不用宽带,不付信息费,不付专家费,可以大量节省获取和科技信息的成本。

3.3存在的问题

户户通平台的协作机制不够完善,人机互动效应需要进一步强化,专家信息库的先进性和本地化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系统应用查询方法需要进一步改进,运行成本需要进一步降低,应用终端需要进一步拓展,媒体宣传需要进一步扩大。

3.4户户通平台的发展思考

(1)从户户通平台传播农村科技信息的过程看,应该运用现代科技传播理论,构建高效农业科技信息传播体系,较好地做到以下三方面的结合:①网络平台的规划建设和协作体系的建立完善相结合。例如,在建成市级户户通综合服务平台、规划建设县区乡镇户户通信息服务平台的同时,建立市、县、乡三级科技资源协作系统,做到电话曲线上网和专家实时服务的有机结合。②传统的科技传播经验和市场化运行机制相结合。例如,在吸取现场指导和技物结合等传统农技推广经验的同时,进一步引进市场经营理念,用电信运营商的电话资费分成弥补户户通平台维护和运行经费的不足,可以避免重建轻管或有建无管现象的发生。③科技信息传播方法的实用性和科技信息传播内容的先进性相结合。例如,户户通平台上网查询科技信息的方法简便易行、快捷节省,具有经过专家团队甄别、符合农村需求的科技经济信息数据库,能够奠定户户通平台的应用基础。

(2)从户户通平台传播农村科技信息的内容看,应该以农村市场需求为导向,构建先进实用的科技信息数据库。不仅要解决好把科学知识和技术信息传播给一般社会公众的问题,还要解决好传播过程中的信息搜索和甄别问题。科技传播的信息量和复杂度急剧增加,科技传播过程的不确定因素也日益剧增。户户通平台在选择相关信息时,要忽略不相关或者不先进、不实用、不准确、不科学的信息方面。另外,要充分发挥科技专家团队的作用,尽量减少农民选择应用科技信息时的盲目性,增强科技传播、信息传递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并使传播内容更加适应传播体制,传播方法更加适应农民需求。

(3)从户户通平台传播农村科技信息的效果看,应该更加符合中国农村科技传播的现实,既要解决或弥补当前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也要解决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科研成果、技术信息棚架,以及农民急需的各种经济信息、技术服务无从获取的问题。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农业现代化和农村信息化指日可待,农民科技经济信息需求与日俱增,农村通讯事业长足发展,户户通平台的应用前景自然会更加广阔。

篇5

关键词 科技期刊网络出版;全媒体;可行性;必要性;紧迫性;以内容为王

中图分类号G2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107-0020-02

当前,我国网络建设逐步完善,加上电子出版物的崛起,科技期刊利用计算机在网络上进行组稿、编稿、审稿,乃至全程化的管理、出版已显示出许多传统纸质出版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与传统出版相比,网络出版具有出版快、检索方便、阅读时空不受限制等优势。但是我国的科技期刊目前只是简单地将纸质出版数字化,离真正意义上的网络出版还有很大距离。初步实现纸质期刊的数字化,只是科技期刊出版转型的初级阶段,其出版转型的高级阶段是能够达到全媒体的网络出版。所以,实现科技期刊全媒体的网络出版势在必行。而我国科技期刊全媒体网络出版的发展应把握一个方向,即以内容为王。具体而言,笔者认为应以图片为主,文字为辅;以视频和音频为主,文字为辅;开设多人交流互动的网络出版平台。

1 科技期刊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全媒体网络出版

1.1科技期刊全媒体网络出版的可行性

网络出版就是合法的出版机构将作者的著作经过加工后通过互联网,以电子文献的形式广为传播(出版发行)。它的实质是拥有固定域名、超文本信息并与互联网相连的网络实体,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介质,定期或不定期地向网络用户提供信息产品和服务的一种信息传递模式[1]。笔者的论文中提到的科技期刊网络出版指的是科技期刊社建设自己的网站,实行网上投稿、网上审稿、网上编辑制作、网络发行的出版方式,即指以网络为载体和传播形式的期刊,而非印刷出版的电子版[2]。

科技类的期刊和其他类型的期刊有明显的区别,科技期刊的专业性强,展示科技创新的成果、报道科学研究的动态是它的主要内容。科技期刊的作者、受众和编辑都是科技工作者,他们必定有较高的学历,具备较高的科学素养,对上网浏览信息、网上投稿审稿、检索文献资料应该是轻车熟路的。而且现在计算机网络的普及使上网对人们来说变得十分方便快捷。科技信息即时上网就能即时显示,即时互联就能及时沟通,不限版面、不限时空的全媒体传播,决定了作者群、读者群和编辑们可以进行实时的交流讨论。这一切都让科技期刊实现全媒体的网络出版变得可行起来。

1.2科技期刊全媒体网络出版的必要性

国际上论文的发表周期是6~8个月。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科技学术期刊的差距还很大,稿源较多、发表周期较长是其普遍存在的问题。据有关研究统计,我国科技期刊论文的发表周期平均为14.1个月。知识的生产周期包括论文的撰写周期和出版周期,如果研究周期与发表周期大致相同,即使它有较高的引用率,也只能出现在3年以后,其影响因子也就大大降低,价值也会因时间的推移而迅速贬值[3]。

第一,科技信息具有很强的时效性,科技期刊的发表周期太长的话,科技信息就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传播和报道。而全媒体网络出版可以提升信息传播的速率,将出版周期大大缩减,受众范围也可以大大扩展,人们通过网络在最短的时间以内可以掌握最新最全的科技信息,因科技期刊出版周期长而造成的稿件积压问题也能得到很好的解决,这些都正好能满足科技信息时效性强、需及时报道的需求;

第二,全媒体网络出版不但能刊登纯文字的内容,还可以刊登视频、音频、数据库等多种多媒体信息,很好地弥补单纯文字表述的不足。由此可见,全媒体网络出版比传统纸质的内容更加全面;

第三,网络出版能够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读者只要上网在搜索栏输入科技信息的作者、标题、主要内容和关键词等进行搜素,就能方便地找到自己想看的信息;

第四,从商业前景的方面来看,科技期刊全媒体网络出版的信息和出版手段先进,更能吸引读者,也能大大降低出版的成本。

1.3科技期刊全媒体网络出版的紧迫性

国外科技网络期刊的实践证明,科技网络期刊给作者、编辑、读者带来了有别于传统出版的全新感受。科技网络期刊发挥了网络出版的种种优势,受到了极大的欢迎,并大大推动了科技的发展。但就目前来看,在我国,科技网络期刊还不被人们所接受,为数并不多。被冠以“网络期刊”、“电子期刊”和“在线期刊”的, —般都是印刷出版的电子版在线服务;或者只是提供下期目录、文摘、广告等信息;还有一些大型企业、知名企业或软件公司开办的行业网络期刊、专业服务的网络期刊,较少有真正的科技网络期刊。这种现状表明加快科技期刊全媒体网络出版的进程,促进其规模型增长,存在—定的紧迫性。

2 以内容为王是科技期刊全媒体网络出版的发展方向

科技期刊全媒体网络出版的发展应把握一个方向,即以内容为王。例如,美国《科学》杂志十分注重内容的兼容、学术与普及的兼容;既刊登具有高深学术水平的研究论文,也发表研究简报,又报道科学新闻[4]。

2.1以图片为主,文字为辅

展示不同场景的图片和不同角度拍摄的图片,而不只是单纯地靠文字来表述,不但能提升科技报道的真实性和可信度,还能对读者产生强大的视觉冲击力,拉近研究者和读者的距离。同时,这种对科研过程和科研环境的真实还原,能切实打动科研工作者,比单纯的文字描述更有说服力,避免了单纯文字表述的单调和枯燥。大量的图片说明,可以将平面的科学研究创新成果立体化、现场化、多角度化,也就是所谓的科研成果的全景再现,将使科技报道更具有科学价值。

2.2以视频和音频为主,文字为辅

作为反映科技创新和体现科学进步的一种重要载体,科技期刊用全媒体的表现形式能更全面地展示我国科技进步的全生态。视频、音频、文字、图片、图表等都是全媒体的主要信息表现形式。科技期刊全媒体网络出版应以视频、音频、图片为主,文字和图表为辅,全景记录重要的科技成果及其主要的实验环节,以及研究者讲解实验环节的音视频,以便使其更加清晰明了和直观可信,从而更好地体现科研成果的价值。如果再加上专家学者对科技报道的肯定或质疑、读者的评价和人们关于某个问题的互动,那么其科研价值将会不断提升。

2.3开设多人交流互动的网络出版平台

网络出版的科技期刊,相当于是作者、网站编辑和网民一起创办的。它的容量是无限的,克服了纸质媒体版面有限、无法刊登大量图片、无法播放视频和音频,纸质出版数字化无法建立交流互动平台的问题,将最新的科研创新成果以全媒体的表现形式,多角度、立体化地全方位地展现出来。人们不管在什么地方,只要连上互联网,就能随时搜索、浏览、下载和互动。同时,这些图片、文字、音频、视频都能长期保存,方便有需要的人随时调阅。

开通微博、微信、网络论坛等多人交流互动的平台,让大家通过这个平台结合最新的科技动态和本期刊的属性类别畅所欲言,交流过去的实践经验、现在存在的问题和以后的期刊的发展方向。或者由网站的编辑策划主题,大家针对这个主题在线讨论,进而深入挖掘人们关心的热点话题。这些做法在普及大家科学知识的同时,还会吸引愈来愈多的人参与其中讨论争议性的话题,掀起大家学习科学的热潮。大家经过讨论提出的新思路和有价值的意见都属于科技期刊的原创信息,都能够作为期刊的稿源使用。这些原创性的东西,不仅能将不同层次的科技知识提供给所有的读者朋友,还可以为科技工作者搞研究提供更多的思路。这样的良性循环必然会扩大科技期刊的社会影响力,进而也会提高期刊的经济效益。

综上所述,科技期刊实行全媒体网络出版是发展趋势。而以内容制胜才是其实现全媒体网络出版的法宝。

参考文献

[1]李卓彦.谈谈网络出版[J].长春:长春大学学报,2003.

篇6

诱导创新理论认为历史上有多种农业增长道路,具有不同要素禀赋的国家应该有不同的农业增长道路。那些劳动力丰富而土地资源贫乏的国家应该走生物和化学技术进步的道路;那些劳动力稀缺而土地面积相对丰富的国家应该走机械技术进步的道路。这一理论的重要意义就在于认识到了把发达国家的农业技术直接移植到发展中国家可能会导致高度无效率的增长。

相反,强调市场需求的诱导创新理论,则认为市场需求决定创新努力的有效配置,不同产业产品的发明数量与产出销售额密切相关,由此引申出三个命题:技术发明是一种经济活动,与其他经济行为一样,追求预期收益;预期收益取决于该项发明产品的预期销售额;而采用发明后的预期销售额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该产品目前的市场销售额,认为农业技术推广和使用的一个主要影响因素是市场盈利性,技术创新的收益是与农业研究的外部效应——生产者剩余和消费者剩余的增加有关,而新技术和新品种的推广率又受到经济利益的支配。

近年来一些学者运用上述两种理论对中国农业科学技术进步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认为中国农业技术进步目前仍然是诱导性的。从要素稀缺性来看,虽然中国农村和劳动力市场很不完备,要素价格无法正确体现要素相对缺乏程度,但是作为生产者的农民仍然为追求产出最大化而寻求相应的技术发明。从市场需求来看,尽管中国的主要农产品特别是主要粮食作物还受到遗留下来的统购统销价格体制和行政命令对生产过程的干预,农产品价格和需求数量在政府政策的限制之下不能正确体现市场需求的强度,但由于农民是利益最大化的主体,农产品生产规模仍然能较好地反映市场需求规模,因而农业科研单位依然可根据实际需求规模选择具有较大市场潜力的技术创新——科技成果创新。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将对中国农业进出口贸易产生巨大影响,我国农业经济迎来了自改革开放以来,第二个蓬勃发展的阶段。其利弊如何最终取决于中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但近10年来,中国粮食生产成本平均每年以10%的速度递增,使粮食价格也随之提高。如何搞好科技创新技术成果的转化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是解决我国现阶段农业经济发展瓶颈的问题所在。

一、浅析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障碍

在我国,由于农业生产者数量庞大,文化水平普遍较低,虽然广播电视、报刊等传媒在农业科技成果的传播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最主要、最有效的传播方式仍然是农业科技推广机构与农业生产者面对面的沟通。然而,我国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和农业科技信息持有者尚未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成果市场化的运行机制和传播特点,农业科技成果的创造者和传递者尚未建立起有效的沟通传递机制,加之由于近年来面对改革中遇到的新情况缺乏有效的应对措施,原本效果不错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也出现了很多问题,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与日新月异的新知识、新技术大量涌现的新形势相比,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年龄大,文化水平低的问题日趋严重,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科技文化素质已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其次是科技传播渠道建设障碍,我国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建设发展很快,但网上资源匮乏,因此网络用户稀少,加之用户入网费用的提高,进一步限制了网络信息的开发。同时,农业信息网络技术水平低,信息交流方式落后,传递速度缓慢,信息时效性不强,也大大限制了信息网络作用的发挥。加上普遍无偿获取农业科技信息的现象,使得成果拥有人(包括成果转化开发单位和各级推广组织)的经济利益不能得到切实保障,严重者甚至无法收回成本。从而形成一个怪圈:免费或过低的收费,将使科技成果与信息的供给者血本无归,而过高的收费又往

往造成潜在用户的流失使得新科技无法得到推广。加强农业推广工作是科技转化的前提。

二、创新科技转化的对策

对于怎样提高创新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是当前提高农民收入、加快农业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进一步改革农业科技推广体制,促进农业科技信息的传播是有效提高科技转化的重要手段。进行制度创新,改革农技推广项目的拨款制度,建立推广项目的基金管理制度建立公开公平的农技推广项目招投标竞争制度,改善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和个人发展条件,解决其长远发展的后顾之忧,以调动农技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才能使农技推广工作得以发展进而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同时加快农业科技推广的新生力量的扶持及建设,以弥补了政府农技推广部门的不足,填补农业科技推广的一段真空地带。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以农民专业协会为代表的民间科技推广组织的作用,积极扶持、促进其健康发展。在建立扶持政策的同时还要为涉农企业等中介组织提供良好的政策空间。融技术、产品、服务于一体的中介组织最大的优势就是能将技术成果、技术转化、技术应用有机地联系起来,促进农业科技信息的交流与利用,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进程。

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农业科技信息传播效率。结合国情,注重信息技术的先进性与实用性的有机统一,采用多种信息手段,全方位、多角度地传播农业科技信息。并要加快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建设,通过政府和民间、国内和国外等多种投资渠道,加大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建设的投融资力度,促进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的网络化,加强农业科技成果的在线推广。在信息传播中建立并实施信息的准确、规范,实现标准化和统一性的有机结合,避免无效和错误信息的出现。导致农业生产者对信息产生不信任而使科技成果的应用受阻。

三、有利于科技转化的因素

农业经济多样化发展(传统的粮食开发机制转向大食物开发机制,传统的种植业二元结构机制转向三元结构机制,使“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的结构转为“粮食作物——饲料作物——经济作物”的结构,传统地耕地资源开发机制转向多次增值的现代化农产品制造业机制。)必将为创新科技成果的转化带来新的契机,为科技成果的转化带来强大的需求之风。

而在近期举行的“农业科技中介机构发展战略专家座谈会”也作出大力推进农业科技中介机构建设,以依托科技中介这一“红娘”,为科研成果与“三农”牵线搭桥的决定。大力推进农业科技中介机构建设,培育一批服务专业化、发展规模化的农业科技中介机构,造就一支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红娘”队伍,初步形成开放功能完备和高效运行的农业科技中介服务体系,以满足各类农业科技创新活动需求。解决中国科技中介服务体系整体市场尚不成熟,农业科技中介机构还存在一系列问题,主要包括政府管理封闭使技术信息流动不畅、科技成果缺乏实用性、小农生产形式与科技成果推广相矛盾、中介机构的能力和认识不适应市场需求、资金不足等。科技中介的大规范建立也将为科技成果的转化起到推动作用。

四、总结

加深科技成果对农业经济发展推动作用的认识,多方面促进农业的现代化,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是我国现阶段农业发展的关键。运用市场经济体制的规律,增加信息流通的价值,是科技转化的必要条件。科技成果转化将是农业发展的方向所在。把握其信息特点,遵循信息传播规律,改善信息传播条件,以促进农业科技信息的传播来推动农业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将是提高农民收入,大力发展农业经济的重点。

篇7

诱导创新理论认为历史上有多种农业增长道路,具有不同要素禀赋的国家应该有不同的农业增长道路。那些劳动力丰富而土地资源贫乏的国家应该走生物和化学技术进步的道路;那些劳动力稀缺而土地面积相对丰富的国家应该走机械技术进步的道路。这一理论的重要意义就在于认识到了把发达国家的农业技术直接移植到发展中国家可能会导致高度无效率的增长。

相反,强调市场需求的诱导创新理论,则认为市场需求决定创新努力的有效配置,不同产业产品的发明数量与产出销售额密切相关,由此引申出三个命题:技术发明是一种经济活动,与其他经济行为一样,追求预期收益;预期收益取决于该项发明产品的预期销售额;而采用发明后的预期销售额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该产品目前的市场销售额,认为农业技术推广和使用的一个主要影响因素是市场盈利性,技术创新的收益是与农业研究的外部效应——生产者剩余和消费者剩余的增加有关,而新技术和新品种的推广率又受到经济利益的支配。

近年来一些学者运用上述两种理论对中国农业科学技术进步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认为中国农业技术进步目前仍然是诱导性的。从要素稀缺性来看,虽然中国农村和劳动力市场很不完备,要素价格无法正确体现要素相对缺乏程度,但是作为生产者的农民仍然为追求产出最大化而寻求相应的技术发明。从市场需求来看,尽管中国的主要农产品特别是主要粮食作物还受到遗留下来的统购统销价格体制和行政命令对生产过程的干预,农产品价格和需求数量在政府政策的限制之下不能正确体现市场需求的强度,但由于农民是利益最大化的主体,农产品生产规模仍然能较好地反映市场需求规模,因而农业科研单位依然可根据实际需求规模选择具有较大市场潜力的技术创新——科技成果创新。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将对中国农业进出口贸易产生巨大影响,我国农业经济迎来了自改革开放以来,第二个蓬勃发展的阶段。其利弊如何最终取决于中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但近10年来,中国粮食生产成本平均每年以10%的速度递增,使粮食价格也随之提高。如何搞好科技创新技术成果的转化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是解决我国现阶段农业经济发展瓶颈的问题所在。

一、浅析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障碍

在我国,由于农业生产者数量庞大,文化水平普遍较低,虽然广播电视、报刊等传媒在农业科技成果的传播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最主要、最有效的传播方式仍然是农业科技推广机构与农业生产者面对面的沟通。然而,我国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和农业科技信息持有者尚未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成果市场化的运行机制和传播特点,农业科技成果的创造者和传递者尚未建立起有效的沟通传递机制,加之由于近年来面对改革中遇到的新情况缺乏有效的应对措施,原本效果不错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也出现了很多问题,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与日新月异的新知识、新技术大量涌现的新形势相比,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年龄大,文化水平低的问题日趋严重,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科技文化素质已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其次是科技传播渠道建设障碍,我国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建设发展很快,但网上资源匮乏,因此网络用户稀少,加之用户入网费用的提高,进一步限制了网络信息的开发。同时,农业信息网络技术水平低,信息交流方式落后,传递速度缓慢,信息时效性不强,也大大限制了信息网络作用的发挥。加上普遍无偿获取农业科技信息的现象,使得成果拥有人(包括成果转化开发单位和各级推广组织)的经济利益不能得到切实保障,严重者甚至无法收回成本。从而形成一个怪圈:免费或过低的收费,将使科技成果与信息的供给者血本无归,而过高的收费又往

往造成潜在用户的流失使得新科技无法得到推广。加强农业推广工作是科技转化的前提。

二、创新科技转化的对策

对于怎样提高创新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是当前提高农民收入、加快农业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进一步改革农业科技推广体制,促进农业科技信息的传播是有效提高科技转化的重要手段。进行制度创新,改革农技推广项目的拨款制度,建立推广项目的基金管理制度建立公开公平的农技推广项目招投标竞争制度,改善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和个人发展条件,解决其长远发展的后顾之忧,以调动农技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才能使农技推广工作得以发展进而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同时加快农业科技推广的新生力量的扶持及建设,以弥补了政府农技推广部门的不足,填补农业科技推广的一段真空地带。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以农民专业协会为代表的民间科技推广组织的作用,积极扶持、促进其健康发展。在建立扶持政策的同时还要为涉农企业等中介组织提供良好的政策空间。融技术、产品、服务于一体的中介组织最大的优势就是能将技术成果、技术转化、技术应用有机地联系起来,促进农业科技信息的交流与利用,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进程。

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农业科技信息传播效率。结合国情,注重信息技术的先进性与实用性的有机统一,采用多种信息手段,全方位、多角度地传播农业科技信息。并要加快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建设,通过政府和民间、国内和国外等多种投资渠道,加大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建设的投融资力度,促进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的网络化,加强农业科技成果的在线推广。在信息传播中建立并实施信息的准确、规范,实现标准化和统一性的有机结合,避免无效和错误信息的出现。导致农业生产者对信息产生不信任而使科技成果的应用受阻。

三、有利于科技转化的因素

农业经济多样化发展(传统的粮食开发机制转向大食物开发机制,传统的种植业二元结构机制转向三元结构机制,使“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的结构转为“粮食作物——饲料作物——经济作物”的结构,传统地耕地资源开发机制转向多次增值的现代化农产品制造业机制。)必将为创新科技成果的转化带来新的契机,为科技成果的转化带来强大的需求之风。

而在近期举行的“农业科技中介机构发展战略专家座谈会”也作出大力推进农业科技中介机构建设,以依托科技中介这一“红娘”,为科研成果与“三农”牵线搭桥的决定。大力推进农业科技中介机构建设,培育一批服务专业化、发展规模化的农业科技中介机构,造就一支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红娘”队伍,初步形成开放功能完备和高效运行的农业科技中介服务体系,以满足各类农业科技创新活动需求。解决中国科技中介服务体系整体市场尚不成熟,农业科技中介机构还存在一系列问题,主要包括政府管理封闭使技术信息流动不畅、科技成果缺乏实用性、小农生产形式与科技成果推广相矛盾、中介机构的能力和认识不适应市场需求、资金不足等。科技中介的大规范建立也将为科技成果的转化起到推动作用。

四、总结

加深科技成果对农业经济发展推动作用的认识,多方面促进农业的现代化,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是我国现阶段农业发展的关键。运用市场经济体制的规律,增加信息流通的价值,是科技转化的必要条件。科技成果转化将是农业发展的方向所在。把握其信息特点,遵循信息传播规律,改善信息传播条件,以促进农业科技信息的传播来推动农业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将是提高农民收入,大力发展农业经济的重点。

篇8

关键词:

科技期刊 媒体融合

在中国,科技期刊几十年就走过了发达国家100多年的历程。在这个最好的与最坏的时代,需要有更开阔的视野,从历史和社会的维度重新审视身边的各种问题和危机,并在危机中更机敏、更勤奋。

一、科技期刊的新机遇

数字出版从传统的物流转变为信息流,科技期刊已从传统出版产业转变为现代信息技术产业。对于非英语类小型科技期刊出版机构,这一变革带来了困惑不安、无法掌控的局面,如何来应对这场全球性的动荡呢?

1. 媒体融合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

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使技术创新以用户为中心、以人为本的理念越来越得到重视,用户体验是一种纯主观的用户使用产品过程中建立起来的感受,用户体验也因此被称作创新2.0模式的精髓。科技期刊的数字出版使传统期刊从单向传递转变为双向互动,从以产品为主转变为以产品和服务为主,从基于形式转变为基于内容。[1]媒体融合则使科技期刊内容的形成、展示、推送、互动都变得简单、亲切、人性化。

科技期刊投稿审稿平台的应用,使作者在投稿时须以真实身份注册、登录,填写真实的联系方式,因他们具有良好的教育经历和高素质的专业知识,可通过网络途径被吸引参与到网站建设中;通过搭建网络交流平台,加强与作者的专业交流,提高其业务水平和论文撰写水平;同时交流的热点内容又可减少信息不对称造成的沟通障碍,指导编辑对年度选题进行设计和规划。投稿审稿网络平台的应用提高了稿件的周转速度,便于对论文投稿、审稿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网络提前发表,使得高质量的学术论文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公开发表的途径。开放存取(open access, OA)的普及,数据库建设的完善,搜索技术的优化,使科技期刊的展示度提高,编辑部由此获得更多的投稿量、点击率,从而扩大影响力,影响因子随之提高。

在过去的十几年里,网络技术飞速发展,随着可用带宽的增加,创建科学视频的成本大幅下降,科技期刊和研究人员越来越多地将研究进行富媒体出版,即在网络上后,可随时随地在固定或移动设备中获得,编辑出版者已从交付印刷品,转变到只有一个强大的移动上线。如SciVee平台,一个非常活跃的富媒体科学出版物,它提供一个视频分享的平台,科学家、科学研究人员可以随文添加与内容信息有关的视频,比如实验演示、作者的说明自拍、教程等等,非常直观,更具可读性,包括PubCasts:同步的视频摘要同行评审的文章;PaperCasts:非同步的视频摘要同行审查的文章;PosterCasts:同步视频,海报或会议简报;SlideCasts:同步幻灯片演示视频。这些出版方式使观众更多地参与、有效地过滤和进一步深入研究学术信息。作者提高了工作的影响力,出版商获得了更高的流量、文章的意见和读者的兴趣,拓宽了读者群,找到了新的服务和探索商业化的可能性。

近年来,互动媒体和工具,如科学模拟和仿真环境或动态数据可视化,成为科学普及的方法。游戏化是一个热门词,简单来说就是将游戏的思维和游戏的机制运用到其他领域,来引导用户互动和使用。科技期刊作为对专业人员继续教育的承担者,可应用游戏化,将继续教育的内容与游戏结合在一起,激发读者对内容产生兴趣,并加强理解和记忆。现在智能终端设备(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App应用产品开发风生水起,游戏化的互动体验使得教育应用软件得到快速发展,值得科技期刊借鉴。

2. 载体的改变或传播途径的改变

作为科技信息传播的载体与平台,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期刊的出版方式和载体形式产生了质的变化。数字化期刊和大型期刊数据库的出现,可方便用户查阅文献,促进科技信息的传播与交流,出版降低成本。

除网络平台,数字出版的硬件部分还有手持阅读器,包括手机、平板电脑成为人们数字阅读新的选择。信息移动化是大势所趋,手机阅读借助移动运营商实现最终的发行,国外期刊如《新英格兰杂志》《英国医学杂志》等都有相关的移动应用。

2003年,比尔・盖茨访问西班牙皇家学院时在新闻会上立下誓言:不消灭书本和纸张死不瞑目。此言一出,立刻在全球引起轩然大波。7年过去了,对数字阅读的敌意正在淡去,那些对盖茨的嘘声变成了对乔布斯的赞美,那些对数字阅读的抗拒变成了对新媒体的追捧。人们正在适应数字阅读,并享受它带来的便利。下一代儿童,将伴随着数字阅读成长。

篇9

科技期刊与知识创新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科技期刊一方面记录创新成果,另一方面又是创新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开始,也是科技成果向市场过渡的桥梁。正是通过科技期刊的这种桥梁作用,创新成果才能被充分利用,才能产生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与创新能力是知识经济发展最主要的动力,知识创新体系是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基础。知识的传播系统是知识创新体系重要的支持系统,是知识创新的资源。科技期刊是传播科技创新知识的主渠道。因此,从知识创新到应用,自始至终渗透着科技期刊的贡献,科技期刊担负着记录知识、传播信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培养人才的重任,在科技知识传播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知识经济时代科技期刊的载体作用

知识的传播分为直接传播和间接传播。直接传播是一种面对面的活动,非常局限;间接传播是通过图书、期刊、报纸、广播、电视等其他媒体间接实施。众所周知,出版物形式的图书、期刊、电子期刊、报纸较之广播、电视等更利于知识的存储和积累。与图书相比,期刊避免了出版周期长、传播滞延的弊端,而在传播内容上却发挥了图书所具有的专门性和系统性的优点;与报纸相比,期刊避免了缺乏系统性、学术性的弊端,却具有报纸的多样性和连续性。科技期刊所记录的创新知识是经过期刊编辑工作的严格筛选、审定、加工整理的知识信息,具有可靠性、规范性、权威性。当今世界已经进入信息社会,信息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信息的价值与信息传播速度密切联系,新技术、新方法、新理论只有及时发表才能被称为创新。另外,新的成果发表以后,其他人会在这项成果基础上作出新的探索,促进这一学科的发展,所以科技期刊的出版周期也对科技发展产生很大的作用。在网络高速发展的今天,科技期刊应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缩短出版周期,及时传递科技信息。因此,科技期刊可以引导知识创新者的科研方向,帮助知识创新者完善和提高创新成果,使创新知识的传播和交流更系统、更深入、更有利于诱导新成果的诞生,同时,科技期刊也是展示学术思想的平台。

二、科技期刊的中介作用

科技期刊是科技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期刊的发展水平,集中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科学技术和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对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科学研究和社会发展中,科技期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中介作用。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但科学技术需要中介环节才能与生产活动相结合,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科技期刊是科研工作者发表科研成果的园地,也是人们获得信息的基地。科技期刊为知识的创造者、技术的发明者与工程的设计者之间提供了一片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天地。科技工作者只有通过相互交流和探讨,才能使模糊的观念变得清晰,片面的认识得到纠正,散乱的概念得到整理,有缺陷的知识得到补充,创造性的火花得到触发。科技期刊把科技成果分布于世,传播为社会所知,从而转化为社会知识的组成部分,进而转化为社会生产力,实现知识应用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发展都必须依靠科学技术和科研成果的创新。科技期刊是广大科研工作者进行学术交流和探讨的平台,它是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和纽带,是促进知识创新、科技发展的必备条件。据有关资料记载,当今世界平均每分钟产生一个发明创造,并且这些发明创新很快被写成文字信息,在世界各地广泛传播。正是由于科技期刊的这种传播和纽带作用,使科技创新成果充分得到利用,并产生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由此可见,从知识创新到应用的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科技期刊。

三、发现和培养科技人才的作用

知识经济的发展最终取决于人才及人才的素质。与以往的经济不同,知识经济中知识是经济的最基本资源和生产的最核心要素。而科技的飞速发展使知识的更新越来越快,这使得获取知识成为终身任务,终身学习将是知识经济时代人们生存和发展的永恒主题。科技期刊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是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教育的园地。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期刊多样化载体,如光盘版、网络版等的出现,使科技期刊的这种教育功能将会越来越大。

另外,科技期刊在发掘人才和扶植人才方面,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编辑通过大量地审阅、比较、选择、修改和编辑加工,发表本专业具有代表性的优秀论文,这既是科技期刊编辑“人梯”作用的体现,也是社会赋予科技期刊的使命。而论文的作者由此而获得人们的肯定和支持,并引起学术界的广泛重视。如历史上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华罗庚等的成名,是与《物理学年鉴》、《科学杂志》那些独具慧眼的编辑分不开的。在知识经济时代,高素质的人才资源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最大动力,科技期刊发掘人才、培养人才、扶植人才的功能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尤为重要。

编辑工作是通过生产有精神文化内容的出版物来为社会服务的,科技期刊的编辑要顺从时代潮流,与时俱进,审时度势。观念创新是一切创新的基础,同样也是创新工作的动力。第一,科技期刊编辑在认识和思想上一定要牢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增强服务大局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管理、运营机制上有所创新,走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之路,扩大业务创新范围、提高业务创新能力,如掌握计算机、网络新技术和方法,电子排版和办电子杂志、光盘杂志的业务知识,还要掌握并精通英语。英文是世界第一国际语种,世界上70%的科技论文是用英文发表的,SCI收录的英文期刊约为80%。英语水平差是许多科技期刊难以进入SCI的原因之一。因此,除写好外文参考文献,英文文题、单位名外,还应写好英文摘要,这是国际交流时专家获取有效信息的唯一来源。

总之,科技期刊是科技普及的园地,也是科技创新交流的平台,更是一个国家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尺度,科技期刊是知识传播与信息传播的重要推动力和重要支柱之一,也是社会赋予科技期刊的使命。

参考文献:

篇10

高校图书馆是高校信息传播的主体,由于信息需求的特殊性和读者的特殊性,客观要求高校图书馆按照传播学原理提高文献信息的传播速度和质量,提高对读者信息服务水平。

1信息传播的形式与在图书馆中的应用

从传播的基本形态来看,主要分为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等几种形式,其在图书馆信息传播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1.1自我传播

在这些基本类型中,自我传播对个人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判断、推理等环节和要素,人能够认识自己,改造自己,不断实现自我的发展和完善。这一模式在图书馆的应用主要是指读者对文献信息的自我选择与阅读学习。

1.2人际传播

人际传播被人们作为进行传播研究的逻辑起点,自有其不可动摇的理论地位,主要指个人与个人之间面对面的信息交流。其特征有:①属于社会信息传播,是人类社会最普遍、最大量的传播行为;②是面对面的信息传播,传者与受者可以相互交替;③信息表达不规范;④信息反馈及时,传播效果当即产生。这一模式在图书馆的应用最首要的当属信息咨询工作,也可以说是图书馆核心业务之一。WWw.133229.Com

1.3群体传播或组织传播

群体传播是指通过一定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的团体内部和团体与团体之间的传播。组织传播作为公共关系的基本手段,也受到人们的足够重视,主要是指有组织、有领导、有一定规模的讯息交流活动。其特征是规模较大,对象特定,传者与受者角色有所规定,信息表达和传播周期较规范,信息反馈比较困难。此二者似乎在概念上有所交叉,但其在本质上仍有所区别。以上两种传播模式在图书馆亦比较显见,前者的应用如图书馆界的资源共享和馆际互借,后者如面向读者组织各类活动一报告会、讲座、展览等等。

1.4大众传播

大众传播由于规模巨大、影响深远,理所当然地成为最被重视的传播类型。大众传播就是职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媒介(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对其广泛受众所进行的信息传播过程。对于当代图书馆来讲,注重通过各类大众传媒进行自我宣传,使更多的社会公众了解图书馆、走进图书馆、利用图书馆,则是大众传播模式的最佳应用体现。

2高校图书馆信息传播的特点

对于高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来说,图书资料工作就是教学科研工作的起点和组成部分,因而高校图书馆的信息传播可归结为两点:一是直接配合教学进行专业教育;二是配合学校科研、提供参考咨询和情报服务,即教师和科研人员要通过查找资料将国内外先进的技术和知识吸收过来,图书管理人员还要通过资料把信息传递出去,这一来、一去,实际上体现的就是高校图书馆的传播特点:

(1)对信息资源加以采集、加工、存储并将其开发成有序的信息产品提供给用户以满足他们的信息需求。在这里,高校图书馆面对的信息资源主要是文献,其传播的方法主要有外借、馆内阅读、馆际互借、情报检索、咨询服务、定题服务、翻译、复印等,服务或信息传递方式取决于信息的存在形式和读者需求。

(2)网络化信息服务。高校图书馆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和手段,依托高效、快速的通迅网络,对网上信息资源进行开发并提供用户。

(3)举办各种书评、书展、读者座谈会等,来建立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的沟通,达到信息交流的目的,从而优化和提高高校图书馆信息传播的效率与效果。

3黑龙江科技学院图书馆信息传播现状分析

3.1图书馆馆情概况

黑龙江科技学院图书馆于2003年10月正式投入使用,建筑面积3.77万耐,现有馆藏图书80万册,阅览座位4000个。管理职能设有八部:流通部四个,负责图书、期刊的借阅工作;信息部负责开展信息咨询服务以及用户教育工作;技术部负责全馆计算机及网络系统的运行和维护工作;采编部负责图书、期刊的收集、整理和加工工作;综合部负责自习区管理及安全保卫工作。图书借阅采用ilas图书管理系统,实现流通、采访工作自动化。

购有cnkj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资源系统、重庆维普中文期刊全文、书生之家、矿业工程数字图书馆、中国煤炭数字图书馆、美国ebsco等中外文数据库。

建馆以来,大力发展电子阅览和网上虚拟图书馆建设,积极开展网上图书需求调查及读者培训;推行“一站式”服务体系,初步形成了秩序、高效、和谐的图书管理和信息传播体制,为学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服务。

3.2影响图书馆信息传播效果的矛质和不足

根据图书馆信息传播理论,考察分析我院图书馆信息传播现状,认为存在以下不足:

(1)图书馆需求信息反馈不足。目前,已建立了网上图书需求调查反馈系统,但信息反馈量不足,影响了图书馆对图书采购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2)图书馆信息网络建设不全面,在用的机房微机数量相对读者来讲,数量不足;

(3)经典科技图书、外文期刊和外文原版教材采购数量和质量不足,对提高教学和科研的支撑力小;

(4)图书借阅流通过程中,图书破损和丢失现象时有发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妨碍了教学和科研工作。

4加强图书馆信息传播的建议和措施

结合我院图书馆信息传播的现状,对黑龙江科技学院图书馆信息传播建设提出如下建议和措施:

4.1加强图书馆信息反馈渠道建设,提高图书馆图书采购的数量与质量

在继续开展好现有的图书采购网上订购服务外,拓宽信息反馈渠道,设立专家或学术带头人咨询服务热线,聘请各专业专家、学者、学术带头人对本学科重点图书或信息进行评估和推荐,评估和推荐结果做为图书采购、特别是科技前沿图书或资料采购的依据。

4.2加强图书馆信息网络硬件建设,提高电子信息查询和传播能力

采用两条腿走路的方法,提高校园网的使用效率,一是适当增加电子阅览室微机数量和阅读座位,提高电子信息的查阅能力;二是在阅览室或馆内自习室设立独立网线端口,方便携带笔记本电脑用户上网查询,并降低电子阅览室压力。

4.3加强电子图书和数据库信息网络化建设,提高电子文献载体信息的比例

根据需求和经济运行情况,加快电子图书和数据库购置,增加电子文献数量,提高图书馆信息传播能力和信息质量,提高对教学和科研的服务效果,并努力做到国内、国际科技信息共享。

4.4加强读者培训

除了对读者进行信息查询技术培训外,还需要加强对读者道德修养教育和尊书爱书教育,延长图书、文献的使用寿命,保证信息传播不受中断的影响。

4.5建立专题数据库

篇11

1.1善用媒体工具,扩大内容传播

在传统的期刊内容传播模式下,作为内容受众的读者,对于内容信息的接受处于相对被动的状态,期刊提供什么样的内容,读者便被动接受什么样的内容,即使这些内容并不符合读者自身的阅读需求。这种单方面授予的模式,难以形成期刊与读者之前的良性互动,大大限制了内容传播的广度[3]。新媒体技术在给读者阅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引起了读者阅读方式的改变,这种变化体现在:1)阅读习惯的变化———读者对内容信息由过去的单一纸质媒介依赖变成现在的对多种媒介的依赖;2)读者阅读的个性化需求日益突出———读者对期刊内容不再是一股脑儿地全盘接收,而是希望期刊提供的内容更具自主“选择性”。科技期刊要应对读者日益“挑剔”的阅读口味,有效扩大内容传播范围,就必须改变原来内容传播方式的单一媒介性,采用现代媒体技术,将期刊的内容资源与技术“联手”,从而增强内容信息传播的实效性、互动性和直观性,节约信息传播成本,扩大信息传播广度。利用新媒体技术信息量大、覆盖面广、传播迅速、互动性强的优点,科技期刊可从以下几方面扩大内容传播[4]:1)采用刊网互动形式,将期刊在内容资源方面的优势与网络快速传播的优势相结合,对一些热点研究领域的文章,做到用稿即见刊,通过网络数据库的优先发表功能,将热点论文第一时间呈现给读者;2)利用微信公众号进行点对点的内容订阅和推送,满足读者的个性化和实时化阅读需求[5];3)研发期刊自身的App,让读者自我掌控阅读内容和频次,并实现在线付费阅读、在线付费下载等功能,在扩大内容传播的同时实现效益的同步增长[6];4)撰写期刊最新内容或重点专题的导读,并通过微信、微博、博客等新媒体平台加以推介,引起读者的阅读和购买兴趣,并进而引导读者对新兴学科或研究热点进行讨论,扩大内容传播的力度和广度。新媒体的使用,使科技期刊内容的传播手段更多样,呈现形式更丰富,在给读者展示丰富信息资源的同时,也有效提高了期刊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1.2打造内容产品,延伸内容服务

目前科技期刊所提供的内容信息具有体量庞大、内容全面的特点,读者若想从纷繁的信息中找到符合自己需求的内容,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为满足受众阅读日益个性化和非同质化的要求,并实现期刊内容的价值提升,科技期刊的内容服务不应满足于常见的内容推送,而是应该在对所占有的优势内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加工和整合的基础上,利用现代媒体强大的信息储存和检索能力,打造多形态、多角度的内容产品[7],并将其以“数字化”的形式呈现给读者,让受众自由浏览、选择自己需要的信息和关注的内容,从而有效延伸期刊的内容服务。科技期刊内容产品的打造,可围绕“提供科技信息”这一宗旨来进行。在这方面,科技期刊可以做以下工作:1)通过论坛、博客、微信等新媒体平台与读者互动,发掘读者关心的热点问题,加以分析和归纳后,围绕相关热点向特定读者群体提供其研究领域的一系列文献,通过这种专题文献服务打造具有针对性和全面性的内容产品;2)通过新媒体平台的后台数据,追踪读者的阅读轨迹、点击行为和停留时间等,统计分析读者的兴趣点,再利用主题相关性分析,获取出版内容中符合读者兴趣的信息,将相关论文的题名、摘要、主要创新点进行定向推送,打造个性化、定制式的内容产品;3)在进行期刊内容的新媒体传播时,利用超文本链接这一功能,将与原始内容相关联的该刊已及其作者信息、研究背景、主要成果等进行超链接,为读者提供全方位的、围绕某一主题的内容信息,打造具有核心主题的、系统性的内容产品。在这方面,笔者所在编辑部已形成了对已刊发论文摘要点击率、全文下载率、栏目浏览量定期追踪和综合分析的机制,通过挖掘平台数据,获知特定读者群和特定内容信息之间的关联,将一定时间内刊发的论文细化、重组为不同专题的内容产品,提供给与之关联的读者群。该项服务一出,便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新媒体技术有助于科技期刊获得有关读者需求的第一手资讯,打造被读者接受的新的内容产品[8],扩大内容服务的外延。通过这种扩展式的、有针对性的内容服务,可以吸引有深层次阅读需求的读者,提高期刊在专业领域的美誉度,也为期刊带来新的盈利增长点。

1.3进行专题策划,挖掘内容深度

内容是科技期刊的立刊之本,而内容的深度是期刊在激烈竞争中胜出的法宝。期刊内容的深度体现在其所刊发论文的专业性、指导性和前瞻性上。要挖掘期刊的内容深度,就必须从纷繁复杂的信息中提取最重要、最核心的部分,通过筛选、分类和整理,进行专题策划,强化内容的专业性和先进性[9],满足相对高层次的读者的需要,实现受众的精英化和内容的深度化、精细化。科技期刊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渠道挖掘内容深度:1)借助多媒体平台,发挥编辑个体主观能动性,对期刊所刊发内容的后续研究进展进行持续追踪,全面掌握关于该研究的最新、最全面的资讯,据此进行选题策划和组稿。2)根据所掌握的作者信息,建立网络数据库,对有相似研究方向和研究兴趣的人员进行归类,跟踪某一特定群体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对于科研院所和高校的优势学科及顶尖团队,要持续跟踪其团队研究进展,从而贴近学术前沿和热点,围绕某个研究专题组织高水平的稿件。3)构建作者、读者、编辑多方参与的多媒体平台,营造良好的学术讨论氛围,鼓励读者和作者参与互动交流,编辑作为中间协调人参与其中,从中准确捕捉学科热点和研究空白,据此实时调整自己的策划和组稿重点,打造具有权威性和前瞻性的内容产品[10]。4)实时跟踪期刊内容新媒体传播过程中关注度高的话题,或通过新媒体平台的高频词分析,捕捉某行业领域发展的重大问题或热点话题,再利用所掌握的作者信息来组织稿件展开讨论。笔者所在编辑部根据编辑个人的学科背景以及所负责的栏目,采取分类包干、责任到人的方式,利用多媒体平台对本校重点学科、重大项目和重要团队的科研成果进行持续跟踪,并通过关联性搜索将跟踪范围扩大至国内各高校和科研院所,从而充分掌握有关学科的热点话题和研究进展,组织到大量高水平的稿件。近年来,一批有关光电材料及器件、智能装备等的优质稿件在本刊发表,便得益于这一举措。好的选题策划,不仅能够提升期刊品牌美誉度,而且有助于推动行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在专题策划过程中,可抓住某一学科领域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策划,也可就某一科技领域存在的突出技术问题进行多角度的深入分析,其目的都是提供具有影响力的内容信息,打造具有内容深度的期刊产品。

2内容拓展的注意事项

2.1准确定位读者和期刊内容

新媒体环境中的期刊内容拓展,不仅仅是内容信息体量的扩大和内容推送数量的增长。新媒体环境中期刊内容的碎片化阅读,要求科技期刊对读者的定位比以前更加细分,通过精细化分类发现并满足每一群体对期刊内容的阅读需求;同时,科技期刊应该密切关注行业市场的变化,主动、准确地把握时代脉搏和各类人群的阅读需求,及时、审慎地调整期刊的读者定位。在做好读者定位的同时,还应对期刊内容进行准确定位。缺乏准确定位的内容,非但吸引不到读者,还会降低期刊的专业性和影响力。在采用新媒体工具进行内容拓展之前,需要了解读者的准确的、具普遍性的需求,突出报道重点,要有主打内容和主推栏目,有主有次,而不是单纯地为了迎合读者而全面开花。只有这样,才能构建忠实的、具有专业认同度的读者群,扩大期刊内容的影响力[11]。

2.2坚持内容为主、技术为辅的原则

篇12

1科技期刊受众向大众拓展的必要性和深刻内涵

1.1国家需要、社会责任

一个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增强,基础在于公民科学素质;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重要内容也在于公民科学素质。没有全民科学意识和科学素养的普遍提高,就难以在全社会培育崇尚科学、弘扬科学、运用科学的良好氛围和一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创新型国家的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这是一项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科学技术事业,科技期刊作为科技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刊登的有重大实践价值和社会意义的优秀科技成果向大众传播,义不容辞,这是其响应国家科学普及号召、履行科学普及责任的必然选择。

1.2开放科学研究范式使然

当前开放科学已成为国际科学研究的新范式,开放科学强调科研过程和结果在全社会范围内的开放和共享,以促进知识的自由、迅速、广泛传播并在流动中产生价值和效果,其中就包括倡导科技期刊论文的开放获取[5-6]。广大科技人员从事科研活动需要获取和阅读大量的研究论文,以跟踪学科发展前沿;论文作者需要扩大其研究成果的社会影响力,以取得同行认可和学术声誉;科技期刊登载的公共资助项目研究论文属于公共资金创造的科研资源,应该向公众开放。但目前绝大多数科技期刊仍采取订购发行模式,学术资源网络平台也是有偿服务且价格不菲,相当数量的研究成果被阻隔在“付费墙”后面,无法自由共享,成为科学传播“最后一公里”的瓶颈。着眼于面向公众的传播,打通这“最后一公里”,是开放科学的应有之义。

1.3生存空间扩展之要求

科技期刊受众向大众拓展,不仅是纯粹意义上传播力建设的需要,也是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因为科技期刊面临的不只是传播危机,还有生存危机。多数科技期刊以纸质媒介传播,受众群体本就不济,在数字出版和网络技术迅猛发展、新媒体应用极大丰富、受众阅读习惯凸显移动化和碎片化的今天,媒体所处的传播生态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进一步挤压了纸质期刊的生存空间。如果科技期刊仍然沿循过往的传播途径和传播方式,抱残守缺,必将自绝于时代和大众。

2科技期刊受众向大众拓展的可行性和传播环境

科技期刊受众向大众拓展不仅有理论上的必要性,而且有现实中的可行性,包括政策环境、用户需求、内容生产、技术手段、传播模式的可行性,并且不会损害科技期刊的学术性和专业性。

2.1政策保障

“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和叶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年冤曳把广泛深入开展科技教育、传播与普及工作列为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7]。在科学普及法中,特别强调了科技期刊等新闻出版机构和团体在科技传播中的优势。在叶中国科协科普发展规划(2016-2020年冤曳着力实施的科普传播协作工程等六大重点工程中,就期刊杂志在其中发挥的作用提出了明确要求[8]。一系列纲领性的文件和规划的出台,为科技期刊加大面向大众的科学普及力度做出了系统安排,肯定了科技期刊在其中发挥的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为此提供了政策保障和战略支持。

2.2公众需求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泛在化特征愈发明显,科技已经渗透到人们生产、生活、学习、工作的各个环节,科技的发展需要公众的理解和参与,公众对科技知识和科学方法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2018年中国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达到了8.47%[9],但仍明显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且呈现人群、区域以及科学素养结构的不充分性和不平衡性,存在较大的增长和改善空间。在当前的公众科学传播格局中,虽然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已成为人们日常获取科技信息的主要渠道(比例高达64.6%)[9],但科技期刊在其中的源头地位并未根本改变,最基本的科学传播途径仍然是将科技期刊上的重要科学发现和研究论文变成其他媒体报道,期刊仍然是公众最信任的科学传播渠道[10-11]。

2.3专业优势

在当今信息泛滥、过载和注意力稀缺、传播碎片化的时代,受众迫切需要媒体为其筛选专业、权威、深度的内容。科技期刊掌握着专业领域的最新科研进展,拥有专业的编辑队伍、精良的专家资源,生产的内容(发表的论文)是经严格同行评议过的,具有较强的权威性和公信力,且有主管、主办单位丰富的行业资源,便于开展推广普及活动,这些专业优势都是其他大众媒体所不具备的。特别是在一些社会热点或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公众可能会陷入恐慌、无助或质疑,此时大众媒体由于缺乏专业知识并不能满足公众对于科学报道的期待,而科技期刊此时便可站出来,向公众及时准确科学解读相关事件,有效传播科学知识,主动引导舆论,尽显其社会价值。如在“塑化剂”“地沟油”“瘦肉精”“速生鸡”等食品安全热点事件发生后,叶食品科学技术学报曳迅速策划相关专题,邀请专家从学术基础、检测技术、监督管理等角度深度解读,为危机事件正本清源,减少公众不安情绪,呼吁民众理性看待[12]。

2.4传播渠道可扩展

一直以来,科技期刊受众向大众拓展受限于纸媒传播渠道单一且低效,尤其在新媒体语境下受众对纸质阅读的依赖度降低更加剧了纸媒传播的这种窘境。但科技期刊的传播渠道却是可扩展的,可借力或借势。所谓借力,如借助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大众媒体传播,大众媒体覆盖面广、时效性强,至今在社会组织和人们生活中仍占有重要地位,科技期刊可将公众关注度高、实用性强且有重要科学价值的科研成果加工成新闻素材,推荐给大众媒体;所谓借势,指在移动互联网和新媒体出版趋势下,信息的传播渠道得到前所未来的拓展,传播速度、范围和深度大幅提升,为科技期刊由小众化向大众化传播扫清了技术上的障碍。科技期刊可以大力发展移动端服务,建设新媒体平台,融合期刊网站、电子数据库、开放存取、微博、微信、移动APP等,多载体呈现、多平台、跨媒体传播,将极大地增强在全社会的信息传播能力,扩大受众范围。

2.5传播模式可创新

传统科技期刊内容的传播是单向的、静态的,缺乏读者参与、互动和反馈,传播效果大打折扣。近年来,以社会性、开放性、及时性和互动性为特征的社会化媒体的大发展,为科技期刊创新传播路径和模式提供了契机。基于人际网络的社会化传播,使每个人成为传播网络中的节点,并通过转发、分享、讨论与其他节点联通,从而构建起超越时空限制和组织边界的庞大的社会圈子,这为科技期刊的信息传播提供了坚实的社会基础和广阔的裂变空间。在新的传播语境下,信息由单向变为双向或多向传播,有利于提升科技期刊的用户黏性,提高受众参与度,增强互动性;多媒体、可视化、碎片化的信息显示方式,有利于增强科技期刊内容的吸引力,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6无损学术性和专业性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