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德育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7 15:02:0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学校德育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学校德育论文

篇1

(1)厌学。中小学是青少年求学的最佳时期。但仍有少数学生得过且过,无心读书,荒废学业。

(2)打架,勒索财物。少数学生经常旷课,校际之间互相勾结,为一些小事互相打架,还利用威吓等手段,勒索财物。

(3)赌博,偷盗。以玩扑克、麻将、桌球等方式为名,参与赌博。

(4)吸烟、喝酒。2013年11月某校学生会调查数据显示:该校3200多名学生中吸烟喝酒的约占男生的1.2%,女生中约0.6%。

二、学生中问题产生的原因

学生中问题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校教育的缺失和疲软,使学生道德品行下降,法制观念淡薄;

2、德育工作的形式和方法简单;

3、社会环境受污染,影响中学生健康成长;

4、劣迹家庭教育的缺失,导致了学生的不良成长;

5、中小学生具有道德意识、法律意识以及分辨能力比较差,缺乏自控力,易冲动的特点,也是影响他们成长的主观因素。

三、全面加强学校德育工作实效性

为了更好的增强学校德育实效性,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我认为,重点抓好几个方面的工作:

1、提高对德育工作重要性的再认识。学生的思想信仰、道德和文化科学素质,不仅是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而且关系到国家的稳定与发展。为此,学校要高度重视德育。提高认识,改进德育工作的方法,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2、采取有效措施、净化中小学生德育环境。社会和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文化市场的管理,净化学校的育人环境,抓好学校周边环境整治;整顿书报刊、音像、电子出版市场,防止“”对学生的侵袭;有效禁止中小学生进入营业性的录像厅、舞厅、电子游戏室和网吧。从学校来说,学校的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德育,党支部,政教处、团委、年级组、班主任、学科教师要自觉成为德育骨干,做到领导到位,工作到位、育人到位、服务到位。齐抓共管,形成合力。此外,要建立健全学校、社会和家庭结合的教育网络,深入细致地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

3、转变教育观念,把传统的“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要转变思想,大力开展“素质教育”。一切工作要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协调发展。同时,要改革教育考核评价体系,要转变我们的人才观和质量关。要严格按现行的课程、教材、教学大纲进行改革,减轻学生的负担。同时,各级党政领导,教育行政部门、家长、社会各界也要转变教育观念,不能给学校施加“升学率”的压力。

篇2

1.在当前环境下的意义

在很大程度上来说,做好德育教学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最佳方法,也是帮助学生尽快融入社会生活的重要手段,在德育教育的影响之下,学生能够更好地进行社会实践,在工作上脚踏实地,在生活中与其它同学和睦相处。学生是国家未来的主要建设者,中职学生大部分就职于实践岗位,更是在社会建设中处于关键地位,对他们进行的与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另外,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很多思想上的负面影响也不断呈现,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有很多学生的道德观念也受到了极大的冲击,譬如说很多学生缺乏自己的梦想和理想,在与同学相处时矛盾频发,缺乏应有的合作意识等。并且我们都知道,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诱发了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这对于中学生未来发展是极其不利的,再加上中职学生本身的特点,最终带来的不良影响可见一斑。

2.现实情况

由于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很多中职老师依然采取较为陈旧的教学方式,缺乏新鲜感,导致学生学习兴趣并不高,教学效果不尽人意,使之达不到效果。另外,我们不得不承认,现阶段的中职德育课内容和现实生活当中存在很大程度上的罅隙,难以兼顾到中职学生的特殊性和发展需要,虽然德育工作自身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但是实际上在这种理论性的背后却有着极强的实际意义和作用,然而在大多的中职学校中,老师只是将相关理论教给学生,却没有告知他们这些理论与实际生活和工作中的联系,这与德育教育的最初目的南辕北辙。

二、采取新措施构架并完善相关工作

1.完善相关德育建设的领导与考核

对于中职学校来说,德育建设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便,首先是对有助于学校自身的发展,其次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想做好相关工作首先就要切实研究当前党和国家对未来建设者的需求,从而从中分析当前学校道德建设应当发展的方向,并根据这个方向确定具体的德育教育课程以及教学内容。另外,学校要根据当前的国家政策方针以及社会现状对老师进行重点培训,例如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要对老师进行相关内容的教育和讲解,抽出有关德育以及有助于学生未来学习和生活的部分,对学生进行教育以及做出要求。中职学校也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建设合理的考核机制,并将考核的结果纳入到全校职工的绩效评估之中,对于按时优质完成任务的领导和老师进行奖励,对忽视德育教学工作的要提出批评,从而提高各领导和老师的积极性,改变教育工作者原有的教育教学模式,逐步和素质教育相契合,从而为德育工作建设创造强有力的动力支持。

2.净化教育环境

除了对学生进行教育之外,对老师自身的德育教育也十分的重要,正所谓为人师表,如果老师不重视自己的师德师风,做出违反道德的事情,那么他就难以得到学生的尊重,甚至会歪曲学生的道德意识,例如当前较为突出的就是学术功利化的现象,很多老师将工作重心放在了课题和项目上,而没有重视对学生的基本教育,导致学生也产生了较强的功利心理,将物质和名气作为自己人生奋斗的方向,这与社会发展的大方向背道而驰,不利于他们今后的工作和生活。对此中职学校要对严格控制学校的教育风气和环境,定期检查老师的教学质量,并由学生填写相关调查问卷,对于有问题的老师要求其限期整改,对于问题严重的老师则坚决辞退。

3.加强德育工作队伍建设

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队伍是主抓学校德育工作的团队,所以对这个队伍人员的选拔和培养上一定要慎重,将其作为学校的工作重点去培养。在人员配置上主要考虑每个班的班主任,与其他教师不同,班主任主要负责班集体的日常学习和生活管理,很多工作都会涉及到德育教育,所以选择班主任作为队伍成员是非常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的。另外,还需要配备较为专业的德育教育人才,专门负责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将一些理论知识抽选和总结出来,并化为一定的可实践性知识点,交给负责德育教学和队伍其他成员,这样不但能够保证老师教学质量,也能保证学生对知识的可实践性。

4.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对于整个德育工作的开展过程来说来说,中职德育工作要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此处我们强调“典型案例”、“实事分析”等多种教学法,这些方法得到了大量的实践,也得到了客观的成果,会在很大程度上冲淡德育教育工作的理论性,但是由于我国中职学校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因此在开展“典型案例”教学法的时候,难免会受到种种主观和客观上的阻碍。由此看来,想要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法推动中职院校德育工作的发展,就必须要走出思想上的误区,充分认识到其作用所在,从而弥补传统德育课堂上的种种弊端,构建轻松活跃的德育课堂,促使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相关的教育,并将其落实到今后的实践当中。

篇3

二、中职学校践行德育导师制的现状

浙江省教育厅出台《关于全省中小学生实施“德育导师制”的指导意见》至今已有九年。学校对德育导师制的重视程度不一,效果也有差别。我省德育导师制开展较早的属长兴中学,已积累了丰富的实际经验。浙江省教科院院长方展画在对长兴中学德育导师制的实践进行调研后认为:“德育导师制是学校班主任工作必要而有效的补充,具体就是在‘整体、合作、优化’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将学校班级德育的诸多目标、诸多任务分解到作为‘导师’的任课教师身上,导师依据‘用心沟通、以德树德;竭诚交流、以情动情;刻意磨练、以志励志;修身垂范、以行导行’的育人原则,既教书又育人,既管理又管导,从而形成整体合作、优化班级教师管理群的一种班级管理模式。”[5]与之不同的是,还有一些学校仍处于尝试阶段,没有作深入实践。笔者所在县的职业学校推行“德育导师制”已有三年,积聚了一定的经验,也暴露出很多问题。学校推行德育导师制历经三个阶段:一是筹备阶段。由德育安全处着手准备,先在教职工大会上动员,再由各班主任根据需要列出受导学生的名单,分给各任课老师。原则上受导对象为所谓的“后进生”———学习能力、思想品德、行为习惯上存在问题的学生,每个德育导师负责一至三名学生。二是施导阶段,学校发放德育导师及受导学生的记录表,用于平时交流时填写,学期结束上交学校。三是考核阶段,将平日要求施导教师与受导学生记录的谈话表及相关材料作为考核依据,纳入学期或学年德育考核。实践下来,效果不很理想。据笔者调查,在实施初期,教师“每周与受导学生交流一次”的占45%,“两至三周一次”的为30%;后来就迅速减少,有的甚至一个月不与学生交流一次。学期结束前,有的德育导师一次性填完表格上交即完事,有的干脆没交。在考核方面,学校考核过于笼统,缺乏评价的操作性,缺乏过程性考核制度,大多德育导师由开始的一点“勤”,演变为后来的形式主义。学校整个德育导师制的实践可谓“浅尝辄止”。师生对“德育导师制”总体上满意程度较低。

三、中职学校在德育导师制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应对策

中职学校中推行的“德育导师制”,让更多的教师关心、指导学生的思想、生活、心理健康与学习,有助于形成全员参与管理的新格局。但在实践中也暴露出一系列问题。

(一)定位不准:应明确自身角色

角色定位是角色执行的前提,模糊的角色定位只能带来行动上的不自觉,以致效果受损。一些中职学校对德育导师的角色没有形成统一的认同,以致产生了各自为阵、随意施导的现象。有的教师因为教学任务重,就对受导者予以一点学习上的鼓励就算是德育导师施导的全部内容了;有的教师在自己空闲时,叫来受导学生,随意聊一通话,算是尽上导师的职责;有的教师纯粹从经济上关心,受导学生缺乏生活费,慷慨地拿出钱借给对方就算完事。如此种种,都是对德育导师制职责的片面解读。笔者以为,德育导师制首先需要在概念上加以明晰:教师担任学生德育方面的导师,有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职责,其角色应是“学生思想上的指引者、学习上的辅导者、物质上的求助者、心理上的疏导者与学习上的指导者”,其中“,思想上的引导者”与“心理上的疏导者”是主要角色。同时,德育导师制不能代替德育安全处与班主任的职责,中职学校应采用以班主任工作为主、德育导师制为辅的多元德育模式。

(二)准备不实:应满足培训需要

学校推行德育导师制首先就要让德育导师对自身的职责、德育的任务及方法有充分的了解。笔者所在的学校没有实施这个准备阶段,德育导师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就仓促地接受“导师”的身份与使命,效果自然就不理想。问卷调查显示,认为“开展德育导师制前需要培训的”占95%,说明绝大多数教师需要并希望学校能组织相关的培训,学校或师资培训机构可以把德育导师的培训作为一个新的培训项目。与德育导师制相关的培训主要涉及两大内容。一是开展学校相关工作负责人的培训,学校要预先提供制度保障,如档案制度、学生家访制度、谈心与记录制度、会诊制度等。这些制度需要在“德育导师制”开展前预先设置,否则会直接影响后面的工作成效。二是开展德育导师的培训,以理论学习、专题讨论、模拟实践的方式对他们进行培训,让他们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辅导与咨询技巧。这样的培训可以贯穿在“德育导师制”实行的整个过程中。

(三)教育不当:应尊重学生心理需求

德育导师制工作的核心与落脚点是学生的实际需求,包括思想上的矛盾、心理上的困惑、行为习惯上的偏差等。在具体的实践中,教育不当的问题也比较突出。一是沿袭旧的说教式教育方式。德育导师制关注的是学生的个体生命体验,“把他们看作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去呵护、去赞美、去矫正,让学生的生命在发展的过程中享受生命成长的快乐……德育不再是板着面孔的说教,而是朋友式的推心置腹,亲人般的亲切自然”[6]。德育的本质意义在于生命关怀,至少是心理关注,所以应该基于学生的需要去倾听,但在与受导学生交流中笔者发现,学生反映最多的是教师的道德优越性,这容易使他们本能地产生抵触情绪。如有个德育导师第一次把受导对象叫来,简略地询问了对方学习生活的情况后,就请学生在“受导学生手册”中填写谈话记录内容。这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班里不听话的人”或“有些不良习惯,被人当作另类学生,而且被询问一些隐私”。可见,德育导师应充分尊重学生心理,特别是对方的隐秘,教育方式不能居高临下地说教,而应以平等的朋友身份与学生相处。二是忽视学生心理层面的需求。相对传统的德育,德育导师制的一个特征就是对学生心理层面的关注。据调查,笔者所在县的职业学校,有60%的教师认为“德育导师最基本的任务是给予学生心理疏导”。中职学生的一些不良习惯及行为不完全是道德问题,更为主要的可能是心理问题。德育工作的核心不是知识性地说教,而是一种情绪的感染与交流。忽视对方的心理需求是造成“德育导师制”实效低下的重要原因。

篇4

(二)在工学结合中提高心理素质

工学结合不仅可以培养技校生专业技能、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而且对于技校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和心理素质的锻炼也是一个重要的过程。在工学结合中对技校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有利于纠正学生在理论学习中表现出来的学习动机缺乏、学习针对性不强、期望值过高、责任感缺乏等问题。通过工学结合,一方面能促进技校生对职业进行准确心理定位,树立自信心和忧患意识,促进健全人格的完善。在实习活动中促进技校生对未来职业发展的合理规划。实习活动可以强化技校生的职业生涯教育,真实地指导技校生对特定行为真切体验以及对错误认知的矫正,促进学生形成正确自我概念,从而能够理性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有利于学生对自我潜能的挖掘,为形成积极乐观的心理状态打下良好基础[3]。

(三)重视高尚师德对技校生的示范作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