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范文

时间:2023-03-07 15:02:1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临床医学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篇1

2调整教学方法

临床医学概论》教学以前均以传统的教学方法(LBL)为主,调整后根据不同科目内容采用不同教学方法,如内科学、儿科学、妇产科学、外科学在“LBL”教学基础上增加了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PBL)和以“病例”为引导的教学法———CBS教学法。CBS方法不仅强调理论知识,而且更强调结合临床病例深入地掌握理论知识,使理论联系实际[2]。PBL代替以往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中心、学生被动听的封闭教学模式,变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导,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发挥出最大潜能[3]。部分涉及执业助理医师资质技能考试、操作性强的内容,如诊断学体格检查部分,应当改为“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式。此方法不仅提高学生的技能操作能力,而且节省了上课学时,同时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参与性;而对于难度较大的心肺腹部听诊部分内容则直接利用现代化仿真模拟听诊系统进行教学,以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水平。为锻炼学生的理论联系实践能力,提高学生临床思维水平,本课程教学应当增加24学时的医院临床实践见习课。

3调整教学资料

本院《临床医学概论》师资队伍由校内专任教师与校外兼职教师组成,校内教师以青年教师居多。限于本课程教学的特殊性及师资的差距大,根据调整后的教学大纲,课题组成员进行深入探讨,通过专家访谈和问卷调查,制定统一的教学计划、教学进度、教案、讲稿、课件、教学重难点,最后形成“六统一”的教学光盘以便资源共享,并在2012高职非临床医学专业班实施教学。教学过程中每周四下午课题研究组进行集体备课交流,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得到快速提高,其对《临床医学概论》教师团队建设和师资队伍培养起到较大促进作用。

4实施效果

我院目前所开设的非临床医学专业有口腔医学、口腔技术、医学影像技术、医学检验技术和康复治疗技术,分别为普通高职和五年制高职两个层次。基于对《临床医学概论》课程建设的学大纲、学计划和教学进度、案、统一讲稿、统一课件和学重难点的“六个统一”,缩小了因学生层次不同、专业类别不同而形成的教学效果的差距,有利于顺利开展本门课程的教学督导、同行评价和教学互评三级教学评价。高职院校应围绕“三贴近”教学理念,在本课程建设的“六个统一”的基础上,大力培养青年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快速提高教学效能。其有利于本门课程校内专任教师与校外兼职教师的沟通与交流,缩小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的教学差距;有利于内科学教研室教学团队的建设和《临床医学概论》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和实践。总之,高职院校通过对《临床医学概论》课程建设的探讨,使其更加适应高职非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和专业发展的实际需要[4]。

篇2

急性甲状腺炎24例临床分析 胡新艳,郑云会

外伤性前房出血62例临床分析 余曼丽

成功溶栓减少急性心梗Q-T离散度 孙鸿彬,卢鹏亮,邢淑慧

应用真皮下血管网皮瓣治疗手部创伤 罗文福,张先安

改良腹式筋膜内子宫切除术 裘月红,凤,游燕

老年人肺结核合并自发性气胸39例临床分析 吴朝英,张莉

胃切除术后残胃排空障碍的诊治 杨则安,陈孝实

新型隐球菌脑膜炎24例临床分析 欧阳取平,黄艳阳

急性脑卒中后发热82例临床分析 吴怡华

维持性血透患者闭式腹水回输72例次 朱永坚,盛双林,华琴英

小儿恙虫病肺部损害26例临床分析 方静,刘晟,杨晓红

肺心病并发低渗血症19例临床分析 黄爱梅

糖尿病并发医源性低血糖17例报告 周凤燕,梁柯

甲状腺激素与充血性心力衰竭 王宏,何晓红,郝齐志

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25例临床分析 汤景平

后牙干髓术后并发症的再处理 肖燕,张艳,蔡何平

抢救危重极低出生体重儿10例成功体会 韦冬英

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室出血的临床研究 李英杰,于伟,张民

肺心病合并高血压病80例临床分析 林娜

支气管哮喘116例发病诱因分析 熊华春

急性脑卒中并急性心肌梗塞25例临床分析 吕平

胎膜早破200例产科原因分析 殷贵芳

小切口胆囊切除术136例分析 卢朝德

戴可摘义齿或全口义齿出现不适反应的耳穴治疗 侯惠军

肺心病并发心律失常150例分析 田春霞

急性感染性中毒性脑病21例临床分析 杨吉昌,程维龙

糖尿病补镁的临床意义 何泉

591例小儿急性阑尾炎分析 陈琦,杨险峰,周菊玲,张书峰,王贵宪,黄岩,杨启政

安阳市2000年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检测状况分析 武秋林

70岁以上老年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化疗疗效观察 罗文纪,刘兴贵,桑桂珍,史军

重型颅脑损伤并发应激性溃疡60例临床分析 杨芳

结肠癌致急性肠梗阻36例治疗分析 李淦,刘玉强,赵华,郭伟鹏

脑弥漫性轴索损伤42例治疗体会 张彤旭

少年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症正畸治疗28例分析 范慧青,谢素娟

急诊和住院急性心肌梗塞患者静脉溶栓的对比研究 冯丽霞

两种心包置管引流术治疗大量心包积液的评价 刘成加,霍纲娣,童步高,葛均波

妊娠子宫破裂22例治疗体会 孔广华

胃癌根治术中胆总管损伤6例分析 陈峰,赵学钧,陈昌生,吴昊

慢性前列腺炎致功能障碍96例治疗体会 李新立,常艳华,武宝通,宋贯杰,卢燕民

新生儿破伤风52例治疗体会 刘九月

胆囊结石伴病毒性肝炎行小切口胆囊切除术58例治疗体会 陈

60例老年性重型颅脑损伤的诊治体会 孙含蓄

布-加氏综合征的治疗体会(附114例报告) 高鹰,冯自成,王学庆

咳嗽变异型哮喘76例临床分析 唐玲

中晚期妊娠合并支气管哮喘30例分析 王建中,冯小娟,温芝芸

面中部复合性骨折26例治疗体会 林君,刘静

68例常见皮肤病斑贴试验结果分析 李雪莉,王西京,张敏

多发性骨折的早期治疗 陈卫华

绝经后糖尿病合并尿路感染的诊治体会 何英姿

自体肋软骨鼻腔粘骨膜下充填治疗萎缩性鼻炎 段青,董梅

CO中毒致心肌损伤62例分析 董法娥,顾显水,顾云

食管异物并发症的处理 蒋以亭

梗死前心绞痛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 何晓红

健康教育是母乳喂养成功的关键 李晓改

甘露醇应用过程中低颅压综合征 罗登立,杨西安

羟基脲与干扰素联用治疗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疗效观察 赵锋,李明景

胃复安在纤维喉镜检查中镇吐作用疗效观察 谷占河

缬沙坦氢氯噻嗪联合治疗原发性老年人高血压临床疗效观察 沈国强,周文君

硫酸依替米星治疗恶性血液病合并感染的临床应用研究 刘海华,李爱静,杨万勇

奥曲肽治疗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疗效观察 吴勇,胡方晴

尿激酶、低分子肝素、阿斯匹林治疗急性心梗非早期疗效观察 刘光勇

纳洛酮的临床应用 刘继英

胺碘酮抢救心脏骤停30例疗效观察 张自正

胺碘酮对充血性心力衰竭室性早搏的疗效观察 石新木,杨海燕,沈伟忠

更昔洛韦治疗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观察 刘亚琼,余静,何晓芸

篇3

前言

在已经过去的近一个世纪里,医学飞速发展,取得了无比辉煌的成就,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日益健康长寿,同时也更期待一个逐步消灭各种疾病的美好时代的来临。与此同时作为与病患直接接触的现代临床医学已成为探索生命奥秘、防治疾病、缓解病痛以及促进社会和谐的综合体系。

1.临床医学发展史

1.1临床医学理论发展进程

要想深刻理解临床医学的现状,首先需要大致了解临床医学的近展史。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临床医学相关的巨大变革是生物医学科学和医疗技术突飞猛进的重要成果。现代临床医学发展的显著标志则形成于19世纪后期,此时建立了一批以生物医学为基础的学科,如细胞病理学、遗传基因学、实验生理学等。

1.2临床医学技术发展进程

(1)外科技术突飞猛进

而临床医学的一个重要应用--在20世纪初攻克了几种困扰外科手术的难关后,外科技术开始突飞猛进。同时带动了临床医学的飞速进步。在20世纪后期,外科因感染、失血等问题的解决取得了质的飞跃。其中标志性事件有,1944年,美国的布雷洛克和托马斯经过多年的准备和研究,对一个已经生命垂危的“蓝婴”女孩成功实施了心脏外科手术。1960年,主动脉-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和心脏移植业已成型,技术日趋成熟。1954年全球第一例肾器移植手术的成功开启了器官移植的全新时代。

(2)细胞生物学等学科建立

20世纪中叶以后,细胞生物、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科的建立,使人们能够以一个全新的角度来观察人类和疾病本身,这极大推动了临床医学的发展,为如肿瘤、遗传等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1.3基因工程的建立与应用

(1)基因工程的建立

上世纪另一重要里程碑就是基因工程的确立和发展。为新药物、新疗法和新技术的诞生铺就了一条全新的道路。1985年美国科学家率先提出了人类基因组计划。基本了破译人类遗传信息。

(2)基因工程的应用

80年代基因工程就开始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如:英国伦敦大学的医学哲学博士阿密特等人研究发现基因治疗对B型血友病有一定效果效。

2.临床医学现状

2.1与各门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

现代临床医学技术发展与医学与各门自然科学和技术的进步密不可分。在20世纪,人们想到医院时首先想到的是各种各样先进精密的医学器械,繁杂的检验,而不是过去的穿白大褂的医生护士和针剂药品。近几十年来临床医学开始应用的X射线、二维超声、血管动脉造影、CT扫描、磁共振(MRI)、核医学显像、内镜技术等,使诊断结果的各项标准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临床诊断变得越来越精确、标准、动态。介入治疗、放射治疗的进步,微创外科使得许多疾病的治疗取得了显著进步。

2.2药物学迅猛发展

同时,药物学的迅猛发展也成为临床治疗进步的中流砥柱。在此我们必须一提的是祖国的精萃—中药学。在2015年10月5日,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为中国人民带来了一个巨大的惊喜。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为首个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屠呦呦对青蒿素研究40余年如一日,,终于迎来了巨大的成功。屠呦呦表示,青蒿素是传统中医药送给世界人民的礼物。进入21世纪,基因组学、生物学及纳米技术被广泛运用在中药研究中,辉煌指日可待。中医药有不同于世界其他医学的独特之处,而中国医药学要有更大的发展,需要搭上世界科技这艘大船,运用现代科学的一切先进手段进行研究和发展,使祖国的这块瑰宝放射出更加绚烂的光彩,造福于人类。

3.关于临床医学的深入思考

3.1清晰临床医学的最终意义

临床医学的终极意义在于治病救人,时代在进步,技术在发展,临床医学面临的问题也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

3.2临床医学现在面临的问题

(1)主要疾病的变化

在20世纪中后期,由于各种主观与客观因素,各种慢性病、职业病逐渐成为人类健康最大的威胁。虽然慢性病与职业病的防治目前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但人类对这类疾病已经有了较深刻的认识,明确了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是多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除了生物学因素外,还与人的生活方式、行为活动、环境污染等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现在比较流行的观点认为目前已进入慢性病、生活方式病、现代文明病或各种职业病时代。为了适应这种变化,医学界晰的定位与思考。

(2)医学技术进展缓慢

医学技术进展相当缓慢,医生与学者凭借有限的药物,在实践中不断摸索,竭尽全力解决病。

(3)人群对医学产生不现实的依赖性

在21世纪,这种局面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医学掌握了控制疾病的武器,而且对操纵生命的密码有了最基本的认知。现代医学在为增强人类健康交付越来越多的好处的同时,许多棘手的问题也随之而至。人们陷入了一种人类万能的不切实际幻想中:医院万能,医生万能。先进的技术、高效的药物,克隆技术,移植技术等等,使人们产生了一种没有什么疾病是无法治愈的错觉。其实,我们心里都清楚很多所谓的治疗只是延缓死亡的过程。单就治疗而言,这一过程对病患本身而言也许只是痛苦的延长,对病患家庭和社会而言则是沉重的经济负担,这种做法越来越受到社会的质疑与批评。

3.3在质疑中前行

努力寻找高精尖技术与药物与适宜的技术与药物之间的平衡点;了解病患心理倾向与治疗疾病之间的矛盾,是现代临床医学与社会需要共同面对并联手解决的问题。

4.结论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发展必然伴随着怀疑,发展要在质疑中成长,在批评中寻找方向。上个世纪医学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前路依然渺茫,医学何去何从始终是盘桓在我们心头的难题。本文希望通过指出医学的困境,拨开迷雾,共同探讨医学发展的必经之路,使我们能够更清晰地阐述临床医学的目的所在,不忘初心。

参考文献:

[1]陈抗生.香港中医药的现状与展望[J].世界中医药,2007(03).

篇4

我国的临床医学本科生为五年制,第一至三年级在校学习理论知识,四、五年级学习临床专业课,只有三年级见习和四、五年级实习才有机会接触病人,接触临床时间少,对临床病种、多发病和典型病例接触少,导致学生的基本理论和技能掌握不扎实,这是基础知识与临床教学内容严重脱节的表现。针对目前传统的医学教育模式存在专业理论与临床实践相分隔的的弊端,2012年5月7日,教育部、卫生部以教高〔2012〕6号印发《关于实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其中指出要改革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医教结合,强化临床实践教学环节,增加基层见习,严格临床实习过程管理,实现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现全国多数普通高等医学院校均已开展临床学生的“早临床”实践活动。“早临床”即早期接触临床。临床医学生“早临床”是一种区别于高年级医学生毕业前期在医院进行的实习或见习活动,它主要对象是中低年级医学生,是一种具有医学生特色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针对西南医科大学临床专业学生、教师、川渝地区多家三级医院临床执业医师进行的分类调查问卷及问卷结果统计分析,以研究西南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开展“早临床”活动的情况。

一、西南医科大学“早临床”的实施现状

西南医科大学自2012年起在四川较早实施针对临床医学生的“早临床”活动,其临床专业活动覆盖率达100%。活动要求临床专业学生暑期到相关医疗机构进行为期两周的临床实践。活动的基本要求是:大一能够基本了解卫生机构运行框架;大二能够深入科室学习观摩并进行简单地医疗服务;大三能够独立从事如问诊、查体等常规的医疗活动。通过对各年级临床学生的调查,有超过90%的学生认可“早临床”活动的必要性,这也体现了该活动在学生中的响应程度较高。但是由于“早临床”活动在全国普通高等医学院校开展的时间均较短,缺少实施经验,西南医科大学在活动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一)“早临床”活动推广力度不够。通过对还未参与“早临床”活动的大一临床学生的问卷显示,有79%的学生表示不了解该活动的具体形式及目的。而针对另一部分对“早临床”活动有所了解的大一学生的问卷显示,其中64%的学生是通过已经有过“早临床”实践经验的高年级学生了解“早临床”活动。出现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在针对学生“早临床”活动的安排时,学校没有举办过专门的讲座或发放过专门的学习手册告知学生“早临床”活动的形式及其目的。许多辅导员对于“早临床”活动重视程度也不够。同时,通过对西南医科大学教师的调查显示,仅有30%的教师能够经常在教学工作中提及“早临床”活动。

(二)“早临床”活动开展时间过早。西南医科大学针对临床学生大一学年的课程设置是以与临床联系较少的基础课程为主。通过对学校教师的问卷显示,62%的老师认为,临床大一学年学习的主要是医学基础课程,与临床实际联系较小,到临床见习意义不大,且可能妨碍临床工作。同时通过对已参加过“早临床”活动的大二、大三学生的问卷显示,67.8%的学生认为大一学年暑期进行的“早临床”实践对自身帮助不大,主要是由于医学理论知识薄弱,对很多疾病认识不到位。

(三)对学生进行“早临床”活动的意义理解不充分。通过对已有“早临床”实践经历的学生的问卷显示,有50%的学生所到的医院并没有系统的安排“早临床”活动的流程,存在随意安排科室,随意指派带教老师的现象。甚至有10%的学生进行“早临床”活动的医院出现了针对见习学生收费的情况。平均有48%的学生在“早临床”活动期间,其带教老师很少讲解临床知识,多是安排跑腿送文件的工作,这种情况在大一学年暑期参加“早临床”实践活动的学生中比例达67%。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临床工作的忙碌和紧张的医患关系;另一方面是由于“早临床”活动近年才开展,其活动的安排显得尤为不完善。

二、提升“早临床”实施效果的建议

(一)应加强关于“早临床”的宣传和部署。学校应定期举办关于“早临床”活动的专题讲座,尤其是针对大一临床学生,要系统全面的讲解,同时应组织相关人员编写“早临床”活动的学习指导手册以及实践医院“早临床”活动实施细则。号召教师在讲授学科知识的同时有意识的补充与“早临床”活动相关的内容。从大一开始就让学生树立起积极到临床多看、多动手的观念,而并不是仅局限于书本理论知识的学习。同时明确实践医院及带习医生的职责,使“早临床”活动真正达到实施目的而不是流于形式。

(二)可将“早临床”活动推后到大二学年暑期开展。学校可以通过提前临床相关课程的学习帮助低年级学生尽早尽多地掌握相关知识,但始终大一学生所能接纳的东西不多,自身理论知识有限。同时学校针对大一学年临床学生“早临床”实践活动的要求主要是了解医疗卫生机构的运行框架,而当今医疗资源不足、医患关系紧张,安排过多的大一临床学生到医疗机构进行“早临床”活动,有可能妨碍临床工作。了解医疗机构运行框架的要求完全可以与大二学年的“早临床”活动的要求相合并。

(三)应加强与医院的沟通。学校在针对学生暑期进行“早临床”活动的问题上,应该多与医院沟通,提高医院合作的积极性。而且有效的信息沟通能够及时反馈学生在医院“早临床”活动中的表现情况,学校还可以采取多到医院检查,制定学生“早临床”考核标准等措施督促“早临床”活动的顺利实施。我国现行的临床医学生教育是“回顾性”学习,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单纯地实现基础知识与临床知识的转移,而“早临床”教育是“前瞻性”学习,能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基础知识,主动解决问题。相比于学校开设的一些理论课程,“早临床”活动这种实际的进入临床工作环境的方式更加具有可操作性,而且对临床学生将来适应复杂的临床环境也更加有益处,更能体现教育“知,情,意,行”的理念,对于临床医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养成和动手能力的培养都具有促进作用。同时,在我们针对临床一线执业医师的问卷调查中也显示,超过60%的临床执业医师认为自己带教的临床学生在结束“早临床”实践活动时在其责任感、学习兴趣、医患沟通技巧等方面都有提高。“教学相长”的意义也在“早临床”活动中得到充分体现,一些非教学医院的临床医生真正带教学生的机会并不多,这种“早临床”活动使得一部分基层医院的医生有机会带教学生,这使得他们在给学生讲解临床知识、演示临床操作的同时,既提升自己的临床理论知识,还有助于培养其严谨的医疗作风。

总之,“早临床”活动这一临床医学教育改革的举措是我国现行体制下医学生综合能力提高的必经之路。此次问卷调查中超过70%的临床学生表示“早临床”实践活动提高了他们对医学的兴趣,提升了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还对于增强其人际沟通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有所帮助。“早临床”活动使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在实践中逐步提高其临床思维能力,逐步提高其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为将来的实习或独立承担医疗工作储备必要的临床知识和经验。同时,能够让学生尽早地对医生这个职业有清晰全面的认识,帮助他们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结合“早临床”的教学模式明显优于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它有助于培养综合素质高、职业能力强的应用型医学人才,在今后,也必将逐渐成为主流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友情链接
发表咨询 加急咨询 范文咨询 杂志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