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题研究范文

时间:2023-03-07 15:02:1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小学语文课题研究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小学语文课题研究

篇1

1、以研究课为中心,努力探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新模式。

2、认真做好语文相关课题的研究工作,高度重视研究过程,扎实有效,力争早出成果。按计划开展课题实践,及时做好个案积累,及时汇报了课题进展情况。

二、依托课题,深入教研

1、课堂教学重视拓展,与课题紧密结合。本学期,是我校课题进入实施的阶段,因而要求每位教师都要主动参与到课题的学习研究之中,不断深化对课题的理解。我围绕本年段制定的子课题展开教学研究,并落实到每一节课上进行教学尝试,特别是在每一节研讨课上都针对课题进行或针对课题的一个方面进行必要的研究,并使课本资源、媒体资源、教师资源、学生资源等得到了较好的利用和拓展,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2、重视实验的日常管理。注意实验资料的收集、整理,做好教后反思、典型案例记载等工作。要求自己创造性地使用实验教材,落实课题研究的日常工作,在每节课结束时,都对本课教学及时记录,认真总结、反思。

3、围绕课题开发校本教材,建设校园文化。本学期我加强了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提高学生课外阅读量。

三、实施课题,突出特色。

本学期我在实施课题,深化教研的过程中主要以四大板块为课外阵地,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1、以学校阅览室、图书室为载体,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首先是每期期初向学生开列出阅读文学名著的书目,初步规定每个人每期必须完成的阅读量。其次是要求学生在阅读名著时必须写读书札记。最后是要求学生进行审美阅读,切实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文学素养。如写读书随笔、书评等。浓郁的文化气息在校园中蔚然成风。

2、以“艺术天地”为展示台,为学生提供一个施展才华的平台。本学期,我班继续加强对学生课内的书写指导,狠抓写字教学,强调书写教学规范。

3、结合“教师节”、“国庆节”、“元旦”等节日开展语文综合性活动,开展如诵读《三字经》、诗歌朗诵、快板表演、绕口令展示、故事会、演讲活动、手抄报评比等活动,探索语文课外教育活动的多种形式,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课外活动成为课内教学的补充。

篇2

【课堂项目】此文为白银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课题批准号BY[2013]G007)“新课改背景下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教学方式转变的研究”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063-01

一、课题研究背景:

学生语文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一个人今后工作、生活的质量。在语文教学中,虽然老师们做出了种种努力,但来自各方的批评、指责还是此起彼伏,原因何在?教师的教学方式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各方面发展,教师的主宰意识很难改变,社会对语文学科的认可度不满意等。为此,2001年教育部基础教育司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自此,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新课程改革正式实施。如今已是2014年,基础课程教育改革到了深化阶段。《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要求树立全新的语文教育理念,摒弃固有的,陈旧落后的传统教育观念,建立全新的语文观、教学观、教师观、学生观、师生合作观,与此同时,还对语文教师自身所具备的专业素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研究目标及内容: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应创造性的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应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课堂教学方式是新课改成败的关键,只有转变教师固有的“旧”的教学方式,努力适应新课改对当代教师教学方式的多维要求,才能使新的教学方式更有效,才能构建符合农村学情的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本课题在研究中,采用案例法、问卷调查法等,以常规课堂教学为载体,教研活动为平台,以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为出发点,通过典型案例的收集,常规教学、教研与课题研究相结合,利用多种形式与教育专家进行沟通,不断提升自我,进而探究出符合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四、研究结果分析:

1.语文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与认识

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成为了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是新课程的创造者,教师们都能意识到新课程实施以来语文教师角色的变化及对教师教学等多维度的要求。

问卷显示,96.1%的教师能够意识到新课程实施以来语文教师角色的变化,认同新课程实施对教师要求的提高;80%的教师认为新课程对教师负担有所增加;73.5%的教师能基本把握新课程改革。可见,当今语文教师已经认识到了新课改所带来的教师角色的变化,对自己在新课改中所扮演的角色有了准确的定位。

2.语文教师教学方式转变的具体情况

(1)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方面

语文学习的渠道是多方面的,学生语文知识的掌握不单单依靠教师的讲授,教师应根据学情积极创设问题情景,注重问题的层次性,给每个学生都提供参与探究的机会,教师在加以适当的组织、引导后,学生通过积极的思考、合作交流,进而集思广益、思维互补,寻找到问题的答案。在研究过程中,我们课题组深入课堂观察、参与常规教研活动、走访调查,了解到有近20%的教师认为语文学习只要教师教的好,学生就能进步;认为语文学习靠学生,老师关系不大的占到10%;认为语文学习靠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占到70%。可见,大多数教师已经认识到教师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

(2)在多媒体运用及其他教具使用方面

教学实践证明,课堂教学中,创设一个和谐、愉悦的教学情景,把抽象的知识直观化,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升。通过课堂观察和问卷结果显示,80%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够经常使用多媒体及其他教学具辅助教学,使抽象变直观,学生容易进入课堂教学情景,又增大了课堂容量;13.5%的教师偶尔使用;6.5%的教师几乎从来不用。问卷结果中显示,44.5%的教师认为最欠缺的知识就是现代教学技术;40%的教师选择了语文专业知识不足。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已经意识到了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的必要性。

(3)在课堂教学评价方面

评价语对学生的激励作用很大,能调动学生内心的情感,引起学生共鸣,让学生体验到成功,享受到成功的快乐。通过课堂观察及常规教育活动来看,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对学生的评价有了质的变化。以前课堂中师生、生生之间几乎不评价或评价少、形式单一,现在师生、生生之间的评价能很好把握评价时机,评价语言中肯、委婉,以学生为主,采用适时评价和延缓评价相结合的办法,并且采用多元评价、多角度评价,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探讨的积极性,激发了学习热情,从而达到课堂教学的高效。

(4)在课堂教学方式方面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是语文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主要途径。因此,课堂教学是关键,课堂教学方式在新的理念下是必须更新的。通过课堂观察、常规教研活动、调查问卷结果来看,语文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85%的教师能根据学情师生共同制定学习目标,实行充分、开放的预设,坚持适度有意义的讲授,努力构建民主、和谐的课堂。在最喜欢的语文教学方式中,66.9%的教师选择“讨论法”,选择“讲授法”的教师占到12.5%,90%的教师选择“教学方式不固定,课堂上比较关注让学生思考”。可见大多数学生能适应语文教师的教学方法,而语文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上灵活多样,注重学生思考。

五、问题探讨:

首先,农村学校由于受各种客观原因的影响,高效课堂实施学校有限;家校联系少,家长对高效课堂认识程度参差不齐;老教师较多,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方式陈旧,专业知识不够充分,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新课改的实施。

其次,本课题研究的对象仅限于本乡所属小学语文教师,还缺乏一定的普遍意义,以后的研究工作要多与兄弟乡校交流,全面开展研究。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潘瑞娟.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师教学方式转变的研究.青春岁月.2011

[3]周健仁.做有魅力的语文教师.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11

篇3

迎接新挑战,解决新课题,必须全面推进以德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以德育为核心,必然要求发挥德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动力、导向和保证作用,实现德、智、体、美各育之间的良性互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首先,必须重新审视教育的价值。教育价值的科学定位,不是定在专业知识上,不是定在具体教育目的上,而是定在人的全面发展上,人的整体素质提高上。未来青少年一代是具有高度文化修养与高尚道德的全面发展的人,良好的道德观念和品行是合格的未来一代的重要标志。塑造德才兼备的青少年一代,必须把道德教育作为教育的崇高目的。教育概念首先应当是一个道德观念。传播知识,增强生活及生存能力,只是教育的部分使命,并非全部,教育肩负的更为重要的使命是陶冶人性,铸造健康饱满的人格,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如果不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我们培养出来的人,将可能是有智商没有智慧,有知识没有文化,有文化没有修养,有欲望没有理想,有青春没有热血,这是十分危险的。

篇4

一、教学目标的制定

根据课的内容,确立本节课的指导思想制定好教学目标,目标的制定要合理,要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要不大不小,学生要经过一定的努力才能达到,目标太低,学生不需要经过努力就可以达到,那么就激发不了生练习的积极性,目标制定太高,学生经过努力也达不到目标,那么就会打击学生练习的积极性。目标要有认知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目标,并且要确切,要从学生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相结合,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二、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教师如何对学生进行教育,进行引导,如何去组织学生练习,如何去正确的评价学生,是提高学生的身体健康、生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主要过程。

1、准备活动要充分,要有针对性,要为课的内容打好基础,最好在配乐的形式下进行练习,内容要以游戏化与韵律舞蹈相结合,准备活动不但要做好学生的生理准备,同时还要做好学生的心理准备,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练习难度和要求要适度,增强学生练习的信心,创造和谐地练习气氛与环境,教学方法、练习形式和教学手段要变换,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教学内容要游戏化,或通过比赛的形式进行练习,激发学生练习的积极性。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要体现,一节课的教学其实就是在教师主导下进行的,教师就是导演,学生就是演员,学生的活动就是在教师的导演下进行练习的。教师在课堂上要精讲,队行调动要少,学生在课堂上要多想多练。

3、教师要做到对学生放的开,收的回,要收缩有余,有些课教师虽然放开了,但放的不够大,学生的练习也是在教师的思维下进行活动,根本体现不了学生的自主,有些课教师放开了,学生练习气氛也活跃了,但教师又很难收回。课前教师要设置好问题,让学生能够带着问题、带着目的去进行练习,在练习当中通过学生的实践去解决问题,这就是所谓的自主性练习。

探究与合作要运用恰当,有些时候教师为了达到合作这一环节,就提示学生进行合作练习,其实在教学中,学生能够自己完成任务的就不必要进行合作,当学生自己完不成的,就一定要进行合作,合作不是一种形式,而要真正为教学服务,要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提高学生的群体意识。

4、过去的教学方式,统一要求、一刀切,好的同学吃不饱,差的同学吃不了,严重打击了学生练习的积极性。教师面对的是全体学生,在练习当中必然会存在差异,教师如何去面对这种差异,如何去解决这种差异,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有深入的了解,对不同的学生要提出不同的要求,例如在投准练习当中,有的学生投的比较远,可以击中目标,这样的学生可以向后退几步,有些学生投不到,可以向前走几步。这样可以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练习的积极性,这就是教师改变练习方法与要求,注重学生差异,增强学生的信心,同时教师要积极参与到学生学习当中,师生互动。转5、体育课以学生的身体练习为主,是通过学生的身体活动,发展学生的身体健康,发展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课改初期,一节课花样百出,课堂气氛活跃,无运动量,无运动技术,学生只是积极的在参加体育活动,这样的体育课怎么能称的上是体育课呢?一节体育课要有学生的身体练习,要有一定的运动量,要有一定的密度,学生的心率要达到一定的水平,学生要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过去激发学生运动兴趣淡化运动技能教学,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兴趣是手段,技能是目的,课改不但不淡化技能,而且要注重学生的技能发展,并且学生要对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当中,这就是社会适应。

6、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及对技术技能掌握情况及时做出的相应的语言指导和激励,是引导学生积极地进行学习和对自己学习情况的认定,传统的评价,是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单纯地进行评价,只注重终结性评价,忽视了学生学习的过程性,课程改革对教学评价提出了新的方法与要求,要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性,学生学习的进步幅度、学习态度、情谊表现和合作精神等方面进行评价,学习评价要通过自我评价与小组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发展评价与激励评价相结合和教师评价。教师评价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地进行评价,不能夸大,也不能脱离实际情况或凭空夸大。

篇5

一、问题设置不合理的原因

1.问题的重复。教师常犯的错误是习惯性重复问题和问题的回答。这种不良习惯把学生训练为只会抓住“重复”的问题而不去认真地或直观地注意问题的初次出现。这种习惯会导致大量有意义时间的丢失,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但这并不是说,在任何情况下教师都不能重复问题和老师的回答。

2.不注意学生对问题的回答。教师不仅要会问,而且要会听,要成为一个好的倾听者。而成为一个好的倾听者必须注意两个方面:肯定的态度和听的技巧。作为教师,你可以自己观察你自己或请别人观察,你是否集中你的注意力,,对学生感兴趣?仅仅做到这些还不够,因为“听”是一门综合艺术,它不仅涉及到人的行为、认知和情感的各个层次,而且需要心与心的理解。

3.提问到的学生面窄。走进学校,经常听见学生的抱怨“我的老师从来不点我”或“老师总是喜欢点那几个学生”。从这些抱怨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的不满和挫折感。仅点几个学生的教师给了大多数班级成员一个消极的强化——反正我的学习不好,老师比喜欢我,也不会关注我,尽管玩吧。久而久之,这些学生对学业越来越没兴趣,在课堂上开小差,从而导致集体斗志的丧失。

4.自问自答。你见过这样的课堂没有,就是教师很认真地提出一个问题,然后自己回答;或是让学生回答后又打断学生的回答,自己完成回答;或者是在学生答错之后没有试图启发学生思考就加入了个人的评价。结果,整个课堂上只能听见教师的观点,而没有学的观点,学生也不知道自己的回答是对还是错。这些都是极端容易分散学生注意力的行为。当学生知道教师不让他们完整地说出自己的观点时,他们怎样学会去思考、去形成逻辑思维?教师的这些行为往往使学生感到万分沮丧,学生难以形成自己回答回答问题的逻辑系统,从而使学生消极地对待教学。如果确实是问题太难,教师应该充分地启发学生或留给学生课后思考。

5.给予学生消极的反馈。当学生回答只是部分正确或不完整甚至完全错误时,很多教师仅仅只是简单地说:“你离题了”,“不对”,“不正确”。在有些时候,教师故意出些刁钻古怪的题目让不认真听讲的学生回答,当学生答不上来时加以冷嘲热讽,以示惩罚。实际上,着都是消极的反馈方式,会降低学生参与课堂交流的愿望。此时,教师可以运用启发性策略。如用“你再仔细想想,看还有没有要补充的?”“不,并不全对。”或“你能告诉我是怎样得到这个答案的吗?”这些不带任何消极感彩的中性词语。

6.不擅长解答学生的提问。学生在课堂上不愿提出问题,主要是学生的提问、表达受到各种限制,可能还会招致教师的指责甚至挖苦、批评,于是因怕给自己惹麻烦而不提问题的学生只能是越来越多。教师忽视学生的提问是导致学生不爱提问的罪魁祸首。

以上这些做法,严重挫伤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限制了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使课堂提问这一教学方法的优势得不到体现,导致的后果令人担忧。

二、课堂提问应注意的方面

有鉴于上述种种后果,为了达到“教学过程最优化”,充分体现课堂提问这一教学方法的科学性与有效性,通过课堂提问来组织教学活动应当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要激发学生的质疑意识,让学生大胆质疑。教师既要给出学生“自己说话”的自由和“说自己话”的权利,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脑袋去思考,用自己的心灵去体验,用自己的嘴巴去表达,获得自我满足,还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善于捕捉学生星星点点的智慧火花,并适时给i表扬和鼓励,使他们时时处处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创造的乐趣。

2.积极提示,善于启发。在整体把握全篇的基础上,注重前后知识点的联系,巧设问题,吸引学生。有意识地把设问的过程当作开启学生思路的过程,激活他们思维的灵性。在学生思路梗塞时巧言启发,在对立或矛盾中诱其比较,站在新的角度,新的层面锻炼学生的思考力,使他们思维向纵深拓展,感受到思考的乐趣。

3.要由浅人深,循序渐进。一个难的大问题,可以科学地分解为几个容易的小问题,步步诱导,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中解决难题。设问要结合学生年龄、研习课题、能力实际,使他们回答问题时可望又可及。

篇6

一、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教育部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方法进行了新的改革要求,但是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很多教师还是为了完成教学目标、完成教学内容而采取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不仅使课堂氛围过于死板,也使得学生考虑问题的思维过于局限,久而久之对于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是一种打击,最终导致学生只会被动学习,不会独立思考问题或者是思考问题的方式、角度不全面。

二、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提问实效性的办法

1.转变教学思想

提高课堂提问的实效性的关键就是要改变教师的教学思想,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小学生正处于初步认知的阶段,对于任何事物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教师就是要根据这一依据与学生建立起平等的关系,尊重学生探求问题的好奇心,通过引导等方式使学生获得知识、获得学习技巧。

2.活跃课堂氛围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单位,有一个好的学习氛围会使学生放松心情,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主动性以便将充沛的精力投入到学习当中。但是传统的课堂氛围过于死板,教师只注重完成教学内容,整堂课下来只有教师在滔滔不绝地讲解知识,对于学生有无真正理解知识根本不予重视,这也就导致教学质量严重下降。新课改就是要改变这种教学方式,通过活跃课堂氛围、通过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提问中来。

3.合理选择教学方式方法

(1)问题的选择

教师要认清一个事实,就是每个学生的资质、接受问题的能力都是不同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特点设计提问的技巧,不至于使问题过于太难也不会过于简单,通过引导的方式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从而获得答案。不同表现为差异,而没有高低之分,就好比体育,有的人擅长百米跑,有的人擅长长跑,只是能力取向不同而已,所以在提出问题时要尽量放宽思路,同时也是发现学生兴趣爱好的一种方式。

(2)如何提问

在教学过程中提问是不可避免的,因为这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式。既需问,又要答,而这又是生活中最主要的交流方式之一,所以务必本着学习的最高目的:学以致用。如此为之,才能达到教育的最终目的。

(3)由谁来提问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就是要通过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尊重学生提问的权利,通过积极引导的方式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大胆提出质疑,以此来激发学生探求结果的兴趣,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真正地做到将课堂还给学生。

(4)语言的选择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还带有天真的特点,看待问题的角度、提出问题的方式都还比较幼稚。针对这一特点,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来看待,尽量用幽默、委婉的语言来解答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或者引导学生自己来解答。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氛围,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对于教学质量也起到了促进的作用,可谓一举三得。

综上所述,以巧妙的技巧进行课堂提问不仅可以提高教学质量,也可以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活跃学生的思维,以新的角度和方法考虑问题,这对学校的教学质量、学生自身能力的提高都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篇7

小学语文是小学教学中的重要科目,学生的语文基础就在此阶段开始了有效奠基,因此要想提升学生的语文水平,加深学生对于中国文化语言的认识和理解,教师就要加强重视课堂提问,注重课堂提问的技巧,从而实现课堂的有效提问。本文分别从课堂有效提问的意义及策略角度对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进行分析研究。

一、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意义

1.加强对学生的引导教学。

课堂提问,固然是一提一问,在语文课堂上,大部分提问都是由老师进行的,而学生更多地处于回答状态,但是在语文课堂上,教师也要注重学生的提问,加强学生在课堂上的提问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思考,从而加深学生对于语文的理解。所以课堂提问能够有效加强对学生的引导教学。首先,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的提问引导学生的思考方向;其次,教师可以通过回答学生的问题引导学生如何思考问题。因此,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是加强对学生的引导的教学方式之一。

2.加强对学生的鼓励。

课堂提问,有提问也应有回答,那么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或者是提出问题的时候就可以恰当地对学生进行赞扬和鼓励,从而优化教学效果。例如,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通过思考,正确回答出问题后,教师应及时对学生进行表扬。在课堂上,如果学生能够主动将自己在学习中的问题提出来,则教师也应对其进行赞扬,因为只有在学生认真思考过所学内容后,才能提出问题。所以,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也是一种鼓励教学。

3.有效地反馈教学效果。

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最显著也是最重要的意义就是能够通过课堂提问反映出教师的教学效果及学生的学习效果。如在进行完某个知识点的教学后,教师就可以通过对学生进行提问,从学生的回答情况中了解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从而更好地调整教学计划,提高教学效率。

二、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

1.教师应加强对课文的理解,突出课文重点。

要想实现小学语文课堂的有效提问,首先就要确保教师对于课文的理解,准确地掌握课文难重点,从而提高提问的准确性。例如,在学习《变色龙》的时候,课文主要是通过主人公奥楚蔑洛夫的态度变化塑造出见风使舵的形象,从而更好地迎合文章名字,突出文章中心。所以,在《变色龙》课堂上,为了更好地加深学生对于文章的认识和理解,教师就可以提出以下问题。

(1)主人公奥楚蔑洛夫对于狗的称呼在文章中变化了多少次,称呼分别是什么?

(2)通过主人公奥楚蔑洛夫的态度变化,我们可以感受到奥楚蔑洛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与变色龙有什么相似之处?

通过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切合课文内容的提问,能够有效加深学生对于课文的认识和理解,进一步强化教学效果。

2.结合讲课进度,应用恰当的提问方式。

在不同的讲课进度中,都有相应的课堂提问方式,所以要想实现课堂的有效提问,提高学生对于语文的理解水平,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就要结合讲课进度应用恰当的提问方式。例如,在学习《七律》时,在分析诗中各个字词、语句的意思和意境时,教师就可以采用分析型的提问方式,如,“等闲”是什么意思?开头“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等等。在分析完毕后,学生就可以让学生对课文进行记忆,然后对学生开展记忆型提问,如合上书本,教师随机抽取诗中重要的字词,然后让学生进行解释,或者是直接点名学生,让学生背诵课文。所以要想更好地实现小学语文课堂的有效提问,强化教学效果,教师应结合讲课进度,应采用恰当的提问方式。

3.确保提问对象的全面性,体现公平性。

要想实现课堂的有效提问,通过提问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就必须确保课堂提问对象的全面性,在提问问题的时候,教师应该面对全班学生,而不是个别学生,这样才能整体提高全班学生的语文水平。如教师在提出问题后,首先应该让学生主动举手回答问题,如果没有学生愿意主动举手回答问题,教师就可以随机抽取学生回答问题,但是教师不能总是点名固定的学生回答问题,而是要公平地、平等地在全班进行随机抽取。所以要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教师就要确保提问对象的全面性,从而更好地体现公平性,加强对学生的鼓励教学。

4.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加强学生对问题的探讨。

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因此在课堂上,大部分教师给予学生的思考时间相对短暂,对于小学生来说,如果没有足够的思考时间是很难回答教师所提出的问题的。所以要想实现小学语文的课堂有效提问,教师在提问问题后,就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这样才能确保学生的充分思考,加深学生对于问题的探讨,进一步深化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思考和理解。例如,在提出难度较大的问题后,教师可以给学生五分钟的思考时间,如果是难度较低的问题,则教师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可以相对缩短,可以是三分钟。

5.加强对问题难度的把握,确保提问的有效性。

要实现小学语文课堂的有效提问,通过课堂提问点燃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热情,语文教师就要确保自己所提问题的难度。首先,如果所设计问题的难度过大,就会降低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主动性,失去对学生的激励作用;其次,如果教师所设计问题的难度过低,几乎全班学生都能迅速地回答出来,则会大大降低学生对于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因为难度过低的问题会使得学生缺乏成就感,也就无法有效维持学生在课堂上的热情。所以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一定要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设计出难度适中的问题,更好地实现对学生的鼓励,提高提问的有效性。

加强小学语文课堂的有效提问不仅可以实现对学生的引导教学,而且能实现对学生的鼓励教学,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加强对课堂提问策略技巧的研究,从而更好地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提高教学效率。

篇8

一、语文课堂提问的必要性

有效的提问对学生们的学习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其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有效的提问能开发学生思维,小学生正处在智力开发的黄金期,发散思维的提问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们积极思考,发散思维;二是可以促进课堂上师生交流,活跃课堂气氛,带动其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三是有效的提问可以加速学生理解,渐进式的提问,由易到难,可以逐层深入加速学生们对知识点的理解,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巩固已学的知识。但是,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不仅仅局限于这几个方面,语文是一个交流的学科,通过交流获取知识。因此,课堂提问在语文课堂上显得尤为必要。

二、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

当前小学教师虽然将语文课堂提问作为重要课题深度研究,但是却是理论多于实践。大部分语文课堂上还是采用“一讲到底”的模式,课堂枯燥乏味,导致大部分学生上语文课都昏昏欲睡。其中几个较为突出的问题便是内容空洞广泛、枝蔓繁杂、凌乱无序、浅显直露、过于简单、深奥难懂等。当前课堂提问遗留的问题需要广大小学教育者敢于研究,多探究,多讨论,开辟出更加适合学生发展的道路,促进学生们对知识的吸收。

三、就当前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1.精心设计,考虑提问的多面性。内容空洞的语文知识大部分会让学生们昏昏欲睡,加之“一讲到底”循规蹈矩的上课方式,学生们参与的积极性也就普遍降低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师们要学会抓住学生们的兴趣点,集中学生们的注意力,促进学生们对知识点的理解。通过富有趣味性的提问,可以激发学生们的求知欲,激发他们学习的乐趣。思维创造从惊奇和疑问开始,教师们可以在课前拟定一个小故事或发散性思维式的提问,引起学生们的好奇心,再引入课堂的内容。提问不仅仅要考虑到趣味性,还要考虑到启发性、条理性和抓住思维发散点。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可以提高学生们的想象力。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且小学生正是处于想象力丰富的年纪;具有条理性的问题可以让学生们整理知识点时了解得更透彻,不会因为条理不清而对所学内容茫然无措;抓住发散性思维的问题让学生们能够更愿意加入到思考问题的队伍中去,感染力强,可以吸引小学生的好奇心。总之,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考虑到多面性,包括趣味性、条理性、启发性等,这样才能从多方面抓住学生们学习的心。

2.创设情境,把握提问时机。提问的艺术性不仅表现在问题的设计上,还有提问时机的把握。大部分老师不是在提问的时候直接让同学回答,就是不断重复问题。大部分老师都希望学生们能够在提出问题后便对答如流,根本不考虑学生们是否有足够的思考时间。这样的提问方式即使问题设计得多巧妙都无法实现它真正的作用。因此,教师们在提问时要考虑到两个方面,一是提问的时机,二是等待回答问题的时间。课堂提问的时机要在学生们学习情绪被激发、被调动的时候,学生思维受阻的时候。同时,教师要学会等待,教师要在等待时给予适当地引导,这样学生们在回答问题时会给出更加详细的答案,也会更愿意主动给出答案。这种提问方式更加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学习。对于刚踏入课堂的小学生来说,具亲和力的提问更能激发他们回答的欲望。

3.面向全体,提问保持广度。提问不仅要考虑问题本身,还要考虑被提问对象。所谓的提问要保持广度,即提问时要考虑到全班同学的知识水平和知识理解程度,要让所有的同学都感受到老师的关注和期待,培养同学们积极参与思考和竞争的能力。同时,要考虑到让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不能将问题难度都定在同一水平线上,要让每个同学都能理解这门课的知识,尽量不出现“遗忘的角落”。提问保持广度不仅能照顾到每位同学的理解程度,使他们学有所获,还能提高学生们的自信感及在解决问题时的满足感,以此来调动学生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促进课堂上的交流。尤其是在小学课堂上,从小培养学生们的自信感,有助于学生们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去,也有助于培养学生们积极参加活动和积极发表看法的自信心,有利于学生们身心发展。

四、结语

总之,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提问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教育工作者敢于发现和勇于解决。学习不是一种拷贝和传递的过程,而是学生们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吸收和融合新旧知识。提问作为一种传统的授课方式,如果运用得当,提出的问题具有艺术性、科学性,并且考虑到学生们的全面发展,这样不仅可以拓展学生们的知识面,还能活跃课堂氛围。因此,教师们要多思考,多研究,多方面考虑设计出趣味性、条理性、发散性思维强的问题, 让提问成为师生间沟通的桥梁,成为打开学生心房的钥匙。教师们要做个提问的有心人,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篇9

一、课堂提问要有明确的目的

各科教学都有课堂提问,提问的一般目的是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引导思维的正确方向和进程。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提问应当为完成小学语文教学的总体任务服务。当前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提问具有引导学生领会课文内容的作用,但是,不要停留在领会课文内容的水平上,而要在领会课文内容的过程中使学生受到熏陶感染,学到语文知识,得到语言训练,最终达到培养听说读写的能力的目的。

二、课堂提问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自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树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充分发挥自,教师在课堂上不再是主导者,而是指引者和组织者,以课堂提问引导学生去自主学习,探究发现,使得提问教学变成语文教学的生命线。教师应该首先研究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知识的积累程度以及已有的生活经验,在设计问题时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将课堂提问的功能发挥到最大。在认知发展水平上,小学生理解问题主要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也应该偏重回忆性或者记忆性的问题,伴随着年级和年纪的增长,教师可以逐渐增大理解性问题的比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并不是一句空话,而是一种教学理念,教师应该在教学中随时恪行。经过笔者的调查研究,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提问的时候都避免让自己的思维去干扰学生的联想、想象和创造的空间。

三、课堂提问应把握好提问的“度”

1.把握好所提问题的难易程“度”。教育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的认识能力是沿着一定的层次进行的,即识记、领会、应用、创造等几个层次。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也要遵循这一认识的规律。所设计的问题应该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层层递进,以便逐步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

2.把握好提问时间的“度”。这一层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教师在提出一个问题后,不要立刻点名让学生回答,而是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以便发展学生的思维,找到最佳的答案。二是当学生回答之后,教师不要马上给予评价,而是要延迟一段时间,以便促进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激发学生的灵感和创造性。

四、提问对象的多层次性

教师提问的问题应该是针对所有学生的,而不是只是针对学习好的学生提问。许多教师只是喜欢提问学习优秀的学生,因为这些学生成绩优秀,回答问题的答案正确率高。但是这种做法却会造成课堂互动的不平衡,以至于老师只是过多关注那些学习好的学生,而忽视了其他学生。为了让全体学生都能够有所收获,教师的提问应该具有多层次性,这就决定了所设计的问题的多层次性。

在教学实践中,针对不同水平和能力的学生应该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以便照顾到所有的学生。比如针对优等生可以设计有创造性的问题,以便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其榜样和带动作用;针对学习一般的学生可以设计一些难易程度适中的问题;针对性格内向或者后进生应该设计一些简单、回顾性的问题,让他们也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加入到学习与讨论的课堂中来,从而让全班同学都能够真正互动起来,体现其学习活动的主体性和层次性。

五、课堂提问要重视评价

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很多老师虽然注重了问题的设计,却忽视了对学生的评价,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有着负面影响。在课堂上,当学生回答完问题后,老师要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给予一定的评价和鼓励。但是,老师要掌握好表扬的力度和频率,有些老师在课堂上的表扬之声不绝于耳,使得表扬过于泛滥,而失去了其真正的价值。因此,老师在给予学生表扬时,也要讲究一定的方法和策略,要根据不同的学生、不同的问题给予学生不同的评价,不能对整个班级运用同样的表扬方式。如果老师对所有学生的评价都一样,这样不仅不能起到鼓励作用,相反地,会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课堂教学的原则就是以老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因此,老师要充分的注重课堂提问的重要性,为学生创造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注重提问的设计。提问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项艺术,老师需要精心的设计,把握好教学的目标,避免提问的随意性和盲目性,要以先易后难,循序渐进,逐层深人为原则。师生之间可以通过提问进行交流和沟通,在课堂提问时,老师要把握好提问的时机,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会得到很大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李海林.20世纪语文教育的两个叉路口―兼论王尚文语文教育思想的意义与特征[J].中学语文教学,2010

[2]罗月香.浅谈语文课堂提问的教学艺术[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

篇10

二、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有效教学的基本状态是对话式的、互动式的。教学是否出现和维持某种对话式的、互动式的状态,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够有效地“提问”。“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回答,且这种回应或回答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

课堂提问: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要求,针对教学内容、教学的重难点以及学生实际,设置一系列问题情境,要求学生思考回答,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教学手段。

有效:《现代汉语词典》对其解释是:“能实现预期目的;有效果。”有效性提问是指提出的问题能使人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三、理论依据

1.传统中“启发式”的教育理论

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关于教学过程中最有代表性的主张是“学思结合”,孔子精辟地指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怎样使“学”的过程成为“思”的过程呢?这就是孔子的“启发诱导”的教学思想。学习离不开启发诱导,提问在课堂教学诸因素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对学生掌握创造方法具有决定作用。课堂教学论中指出设计课堂提问必须以认识论为基础,以教学大纲和教材的知识体系为依据,针对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思维的关键点上提出问题。

四、研究的目标

1.研究目标

以研究科学有效的课堂提问为核心,扎扎实实地开展课例研究,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课题研究的实施方案

(1)精心设计问点

①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提问。教师的提问,要讲究感彩,努力创造出一种新鲜的、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境界,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火花得到迸发。教师若能抓住原有的知识经验和接受信息不相适应而产生的心理失衡,提出问题,特别是能打动学生的心。

②抓住知识点的坡度提问。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课堂提问要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这样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设计提问要讲究坡度。教师巧妙的设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为学生接受新知识做了铺垫,减缓了思维的难度。

③抓住思维的发散点提问。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新时期对人才的要求。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在求同思维培养的基础上,强调并重视求异思维、发散思维的训练,让学生尽量提出多种设想,充分假设,沿不同的方向自由地探索和寻找解决问题的各种答案,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散。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寻找答案。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④抓住知识的聚合点提问。聚合点是知识网络上的交点或纲。围绕聚合点提问,更能突出重点,使学生理清线索,系统掌握知识。让学生找出两者之间的异同点,找到它们的联系,更深刻地理解有关概念和规律。

(2)把握提问火候

课堂提问要抓住时机,看准火候。提问火候主要是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提问的课堂时机;二是提问后的等候时间。

(3)选好提问方式

提问的方式从内容角度说是指问什么样的问题。如,知识型问题、理解型问题、应用型问题、分析型问题、综合型问题、评价型问题如何实现有效操作。

(4)及时给予反馈

有的语文教师对学生回答的对错与否不作评价,马上又提出第二个问题叫学生回答,或者评价含糊其辞,叫学生如坠云雾,摸不着头脑;或者只说缺点,不说优点;或者过早把答案告诉学生,代替学生思维。正确的做法应当是,在学生经过思考、回答后,给予客观的、鼓励性的评价或必要的指引。

(5)优化提问的情感氛围,激发学生思维兴趣

有人打过一个比方:情感对于思维,犹如能源与发动机,没有能源,再好的发动机也无法启动。良好的情感氛围,能赋予学生愉快积极的情绪,使学生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积极思维。作为课堂气氛创设和保持的主导者,教师应努力做到:

①保持良好的提问心境。

②尊重学生的提问权。

(6)优化提问的思维氛围,促进学生积极思维

消除学生畏难情绪,激发思维积极性。设疑、解疑的目的是要使学生实现智力和知识中的“现有水平”向“未来的发展水平”的迁移,因此,问题总有一点难度,这就造成部分学生的畏难情绪。激发这部分学生的积极思维,首先要消除他们的畏难情绪。

五、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实验研究准备阶段(2013年3月-2013年6月)

①撰写开题报告,召开开题研讨会,研讨实验研究方案。制订课题指南。

②第一阶段:实施阶段(2013年3月-2013年6月)

制定实施研究方案,展开课堂教学研究。

③第一实验阶段:检查和总结。(2012年6月-2013年3月)

根据第一阶段:实验研究的汇总的情况,调整实验研究方案。

篇11

课堂提问是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主要教学方法之一,尤其对于小学语文教学,小学生的经验有限,自学能力差,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领悟更需要教师的引领。研究小学语文课堂提问对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师提问的问题

(一)关注提问技巧,忽略提问的价值源泉

当前对于课堂提问的技巧讨论异常激烈,比如:提问时要面向全体;提问后要停顿等候;对灵感显现时给予追问;及时评价等等。

(二)增加提问难度,把有效理解成有难度

并不是简单的问题就没有意义,无人问津的问题就有效,这明显是把有效理解成了有难度。在追求课堂提问有效性的今天,这种认识并不令人费解。

(三)方式不够灵活,课堂提问缺少灵动

课堂教学中的直问过多,常出现教师一问到底的情况,教师甚至无法做到设计追问;也不会变换提问的形式,发问乏味,令课堂沉闷呆板。

(四)提问表述不明,难以把握提问意图

教师表述不清也是课堂提问普遍存在的问题。有些教师对学生不负责任,并没有进行充分备课,而是讲到哪,问到哪,缺少逻辑层次。

二、影响小学语文课堂教师提问有效性的因素

(一)小学语文教师自身因素

教师不仅决定着问题的质量,提问的时机、提问的技巧更是操控在教师的手中,教师的素质是教学课堂提问有效与否的决定性因素。教师的专业素养直接影响着教师对教学的态度、对学生的看法、对教材的理解,影响着教师对问题的设计。

(二)学生特点

课堂提问的对象是小学生,他们是发展中的人,具有与成人迥异、需要教师关注的特点。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小学生的好奇心强,但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小学生的年龄决定他们是不断变化的。

(三)师生关系

自古就有亲其师、信其道,尤其是处于小学阶段的孩子,对教师的依赖性很强,个人情绪极易受到教师的感染。如果教师和蔼亲切,总是能与学生平等交流,就会带给学生愉悦的情感体验,对提问内容给予积极的思考,主动发展自己。

(四)环境因素

教学环境对于教师的课堂提问效果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干净整洁的环境容易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于教师的提问上来;而杂乱无章的学习环境则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关注与学习无关的内容上来,分散对教师提问的兴趣。

(五)新课程理念下的学习目标

不能再把目光仅仅停留在对字、词的认读上,而要从促进学生个面发展的三维目标出发设计内容新颖、学生喜爱、能够激发思考的问题,不只是关注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而且要注重对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

三、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师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一)加强学习、丰厚积累,提高教师个人素质

更新理念、丰富理论,强化有效提问的意识。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提问的设计和提出也需要有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加以引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先进的教育理念,会促使教师以这样的标准衡量自己的课堂提问设计。

钻研业务、增长才干,练就高效提问的本领。教师既要以积极的心态、阳光的心情带给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同时也需要教师有卓越的交往能力,在学生回答有误、表现欠佳时,如果教师能以幽默的发问、机智的应答融洽课堂气氛。

(二)目标明确、深入挖掘,理解把握学科特点

凸显人文性,升华课堂提问的灵魂。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提问时要以能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为主的创造性问题,引导学生勇于表达对文本材料的独特感受。教师也应该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对学生的错误理解给予订正。

落实工具性,把握课堂提问的根本。小学语文课堂上的教师提问,承担着为语文知识的积累、能力的发展奠基的责任,只有关注课堂提问的根本任务。

(三)以人为本、尊重差异,了解学生个性特征

以生为本,有效提问要依托学生天性。设计符合学生心理特点、认知特点的问题,不为学生的发展设障碍,同时也不能提太简单的问题。教师在提问过后要停顿留白,给学生充分思考时间,保护学生自尊心。

尊重差异,有效提问要设计多样问题。教师对课堂提问的设计还要关注个性突出以及班级中的个别生,要为他们量身定做他们喜爱的、且有思考价值的问题。

(四)师生平等、课堂和谐,营造良好教学环境

师生平等,为有效提问搭建交流平台。真正意义上的课堂对话的基础就是民主、平等,失去了民主平等,师生之间就失去了相互的尊重和信任。

表扬鼓励,为有效提问开凿动力源泉。教师在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中都要精心设计对学生的积极评价,教师应以微笑的表情、点头或抚摸的动作,或用表扬肯定的语言鼓励学生,成为学生积极发问的动力。

篇12

老师似乎将学生看做是接收器,这似乎是一种固有模式,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则在下面记笔记,而学生上课难免开小差,记的过程中不认真,精力分散,导致老师课堂讲课效率低下,学生对知识的吸收效率不高。

2.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老师注重的是学生的成绩而不是在教学中去找寻并开发学生的综合能力,讲课中的标准答案已经深深刻在了学生的心中。但是,语文应该是一门开放的学科,面对问题应该是畅所欲言,在那些阅读中的问答,答案不可能是唯一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为了分数,答案就被固定了,这样的方式压制了学生的思维,硬性地将符合教学大纲的标准答案灌输给学生,久而久之,学生就缺少了自行思考的能力,渐渐地面对问题就难以展开思维的空间,束缚了他们的创造力思想。

二、提高课堂效率的几点建议

1.营造欢乐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小学语文教育,顾名思义教育对象就是还不成熟的少年,正处于童年的他们心里总处于玩耍的状态,如果在课堂上还是保持固有的严肃,那将会打击他们学习的兴趣,在新的教育理念下,我们应该将枯燥无味的课堂变成轻松愉快的课堂活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仍然是引导者,组织学生有序地进行,教师要让自己融入学生群体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鼓励学生发散思维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课堂上教师都在为考试做准备,而不是真正教授学生语文这门课,如果从实质上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要让学生打开他们的思维,让学生大胆地去想,只要学生的回答是有道理的,教师就不应该因为其答案远离了教学大纲要求就否定学生的答案,而是要鼓励他们以后多思考,多想出智慧,可以在班上进行话题的讨论,让学生都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样可以让学生听到不同于自己的思考,从而激发他们想思考的兴趣,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兴趣,兴趣永远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说得一点都不错,实践证明了兴趣不管在学习还是在生活中都是最好的启发老师,由于小学生的思想容易在课堂上分散,所以,老师在上课时要注意这个问题,可以在讲课的同时插入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小故事等,让学生的注意力一直都集中在课堂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