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7 15:02:2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年轻干部自我总结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一、培养目标
通过加强学习、实践锻炼、动态管理、科学考核等方式,实现年轻干部在思想、政治、实践、写作、协调等方面能力的不断提高,有效培养年轻同志成长为政治上靠得住、业务上撑得起、作风上过得硬的中坚后备力量,展示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培养对象
局机关副科及以下干部。
三、管理培养途径
一是强化干部学习。年轻干部应努力自学,干部之间多做交流,“比、学、赶、超”。按月考核,年终看成果。月初制定学习计划,结合年轻干部的知识结构、工作阅历、能力素质等情况科学制定学习计划和内容;月底进行总结,组织年轻干部在月底总结会上进行学习心得交流,每人自制PPT汇报本月学习情况及心得体会。年终组织年轻干部总结一年来的学习成果。
二是关心干部成长。定期与年轻干部谈心说事,工作、生活上为年轻干部排忧解难,帮助健康快速成长。有关领导每月必须找年青干部谈心一次,引导年轻干部经常性地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适时进行提醒和鼓励,促其自我总结提高。
三是注重锻炼干部。充分结合实际工作内容,提供平台让年轻干部多写、多说,锻炼培养年轻干部能干、能写、能说的能力。建立岗位锻炼制度。根据实际情况,对经历比较单一的年轻干部进行轮岗锻炼。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通过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进一步统一思想,振奋精神,拓展视野,凝聚力量,推进学院快速发展。
二、主要内容
在省、市解放思想学习讨论的背景下,结合我院实际,要重点在以下六方面进一步解放思想。
一是在办学思路上进一步解放思想。重点讨论如何拓展办学思路和办学空间;如何整合教育资源;如何走学校与社会、学校与企业、学校与工农业相结合的办学之路;如何成为国家一流职业院校。
二是在人事制度改革上进一步解放思想。重点讨论如何打破“铁饭碗”、“大锅饭”,从根本上解决人浮于事的问题;如何破解阻碍学院发展的体制、机制等难题。
三是在用人机制上进一步解放思想。重点讨论如何有计划地培养年轻教师,让年轻教师尽快脱颖而出,承担起学院发展的重任;如何推荐、选拔年轻干部,贯彻人才兴校战略,解决论资排辈问题。
四是在工作方法上进一步解放思想。重点讨论如何打破现有的条条框框,探索新的工作方法、工作思路,用新思想、新观念、新举措武装自己,提高工作效率。如何提供优质高效的后勤保障和后勤服务;如何提供优良高效的教学辅助服务;如何对学生进行优质高效的管理服务;如何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水平。
五是在课程建设上进一步解放思想。重点讨论如何根据市场需求和发展前景设置专业,并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专业优势;如何培育优势专业;如何彻底转变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培养有用人才。
六是在创收上进一步解放思想。重点讨论如何开源节流;如何让有限的资金发挥无限的作用;如何创造条件创办企业,增加收入,解决学院建校资金不足问题;如何运用现有人力、物力资源,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
三、方法和步骤
这次解放思想学习讨论活动分四个阶段进行。
1、动员学习(9月1日—9月15日)。学院召开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动员大会。各部门要召开不同形式、不同规模的动员会。在广泛动员的基础上,迅速掀起学习。学习的主要内容是党的十七大、省九次党代会及市委四届二次全会精神和蓝军书记在解放思想动员会上的讲话等(学习内容到校园网党建天地栏目查找)。在学习过程中要坚持专家讲学与校内学习相结合、普遍学习与专题学习相结合、集中学习与自学相结合,不断把学习引向深入,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于9月15日前将每名教职工的学习体会交至思想解放大讨论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2、集中讨论(9月16日—10月31日)。要围绕本次大讨论的主要内容,紧密联系全院教职工的思想和工作实际开展讨论。讨论要抓住要害,剖析思想根源,触及思想深处。要重点讨论如何做到敢想敢为,破解难题,推进学院发展。要鼓励教职工积极谏言献策,使学习讨论的成果转化为推动学院发展的坚强力量。各部门于10月31日前将整理好的讨论稿交至思想解放大讨论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3、总结验收(11月1日—11月10日)。各部门对学习讨论活动进行自我总结,并形成总结汇报材料,交至思想解放大讨论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4、建章立制(11月11日—12月31日)。根据讨论结果,制定人事、后勤、教学改革等相关的规章制度,并在全院推行。
四、几点要求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大讨论活动自觉性和主动性。充分认识深入开展思想解放大讨论活动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学院早日步入全国一流职业院校的迫切需要,是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的迫切需要,是在新形势下解决新情况、新问题,增强忧患意识,谋求学院快速发展的迫切需要。
2、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全面落实大讨论活动各项部署。将组织开展大讨论活动列入本学期重点工作,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大讨论活动领导小组,迅速部署,层层发动,全面推开。
用实绩说话:综合分析研判筑牢“用好干部”基础
2014,对金姝来说,这是意想不到的一年。
在临近退休的当口,黔南州卫计委政策法规科科长金姝“意外”地被提拔为黔南州局副局长,成为该州“用实绩说话、不唯年龄”提拔的一个范本。
2013年以来,黔南州以年度履职测评、届中考察、专项调研、专门督查为载体,实施领导干部综合分析研判,选出德才兼备、实干精神足、业绩强的好干部,着力建设开放型创新型领导干部队伍。
2013年4月和2014年7月,黔南州两次采取“上评下,下评上,同级互评”多维度测评方式,对州直部门及县(市)、开发区党政正职履职情况进行专项测评,对重要岗位干部履职情况进行了综合分析研判。
2013年9月,在一大批干部参与都匀市棚户区改造工作启动之际,黔南州委组织部与都匀市委联手,共同组织对这一重大工作进程中干部履职情况开展专项督查,对表现突出的干部给予关注。
2014年7月至8月,黔南州委组织部先后派出16个考察组深入州直部门和各县(市),开展领导班子届中考察。同时,开展优秀干部专项调研,发现和掌握一批优秀正科级干部。
“专项调研没有条块之分,也不局限于党政机关,目的就是要在更大范围内发现人才,盘活干部资源,促进合理流动。开展届中考察和专项调研是要进一步把领导班子和干部情况摸清,把各个层面的好干部发现出来、培养起来、选拔上来。”黔南州委常委、福泉市委书记(原任黔南州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黄伟直言解读此项工作的目的和意义。
为有效运用届中考察和专项调研结果,黔南州制定实施了综合分析研判办法,考察调研组对届中考察和优秀干部专项调研情况分析研判,并形成报告后,州委组织部部务会议再进行综合分析评判,达到个人自我评价、日常考核评价、实绩考核评价和综合分析研判的统一。
“其中,综合分析研判充分运用增比进位、小康建设、目标考核、干部年度考核等指标来综合衡量干部。”黔南州委组织部副部长黄怡对记者说。
通过综合分析研判充实干部队伍,截至目前,黔南州“70后”县(市)党政正职13名,“80后”县(市)党政班子成员6名;新提拔“70后”州直部门班子成员31名,其中正职3名;新提拔的县级干部中45岁以下74人,占42.3%。干部激情得到调动,进一步树立了良好的用人导向。
干部大交流:优化资源配置让干部“动起来”
2014年10月25日,黔南州森林防火工作部署会举行。参会人员发现,与会领导多数换了新面孔,林业局“一正三副”的班子格局中,局长韦成波与另外两名副局长分别从惠水县、州委组织部、州扶贫局等单位调任。
2014年9月以来,黔南州以政府机构改革为契机,率先深入推进干部交流轮岗以激活干部队伍:230名县处级领导干部、215名科级以下干部“换座”;部分州直机关干部“沉底”到县以下基层单位或事业单位,乃至“横跨”至企业;基层部门或事业单位的干部“上行”到州直机关……
黄伟介绍,本次调整共分两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2014年7-10月的县处级干部交流。第二阶段为2014年11月至今的州直机关科级以下干部交流。两个阶段共涉及干部445名,仅第二阶段调整就涉及61个部门,占州直部门的78.2%。
“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人岗相适、合理配备”是轮岗交流的第一要义。黔南州在2014年届中考察和州直机关科级干部履职情况专项考察时,专门要求领导干部填写履职情况自我评价表,并设置“个人岗位意向及理由”栏目,让干部填写“志愿”,突出干部交流意愿;在综合分析研判中突出对干部特点和适岗性的分析。
“干部交流轮岗‘牵一发而动全身’,极其考验组织人事工作的辩证法和系统战略思维”。黄伟告诉记者,总结回顾3月底结束的交流轮岗工作,“统筹”是最为醒目的关键词:
统筹政府机构改革与县市联动调整。突出全州一盘棋,打破干部部门化、地域化倾向,破除“中梗阻”,与政府机构改革和县市联动调整融合统筹。一方面以政府机构改革为契机,整合“两办”督查室、外事侨务办、对台办等9个部门,并实行部门“大科室制”,整合机构编制和人力资源。另一方面,进一步打通州直机关与县(市)、机关与事业单位干部之间的交流轮岗通道,避免干部交流沦为“内循环”。
统筹推进州直部门领导班子年龄结构优化和梯次配备,既加强优秀年轻干部的选拔,又合理使用好其他年龄段干部。不作为改非2人,不适宜现职调整岗位15人。
统筹推动干部交流轮岗,明确州直部门领导班子成员“两个必须交流”的年龄段和任职年限,确定交流调整的“硬杠杠”。
统筹消化历次机改和换届超职数配备的干部,州直部门班子配备一律“不拉长板凳,不叠加整合”,行政正职是党员的部门一律不实行党政分设。
据了解,经交流轮岗调整,黔南州县级领导班子的结构更加合理,功能更加强化。目前,33名州政府工作部门正职的平均年龄比调整前降低了2岁,副职比调整前降低了3.2岁。
圈内外监督:用互联网方式防治“为官不为”
激活干部队伍,既要交流轮岗,也须加强干部监督。
用互联网方式给干部监督带上“紧箍咒”,成了黔南组织人事部门的又一创举。
“手机一点,工作尽显。”为强化对领导干部的日常监督管理,黔南州开发了“州管干部工作记实报告系统”,改以往的书面记实为电子记实、一月一记为一周一记。同时配套开发手机客户端,便于随时记录、随时查阅。
“但凡有空我总会记上一笔。”虽然从培训到使用才刚刚过去3个多月,黔南州委组织部副部长黄怡已经是使用“记实报告系统”的老手了。“所有州管干部每周在规定时间内,将本周工作开展情况和下周工作计划录入‘系统’,半年和年终也要对工作情况进行总结并录入系统。”
据了解,黔南州四家班子领导、法检两长、干部监督管理等相关人员能够通过电脑和手机随时查阅所有州管干部的工作记实情况,并可进行评价和“点赞”;部门正职、县(市、区)正职之间能互相查阅;各部门、各县(市、区)本班子成员之间能互相查阅;部门(单位)班子成员之间,县(市)四家班子成员及法检两长之间,都匀经济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成员之间能互相查阅,便于互相了解掌握工作情况、互相监督履职。
近年来,黔南州以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教育活动为契机,深入推进“效能革命”,坚决整治“惰症”、“庸政”。
一、影响大学生加速发展的制约因素
1.思想根基“夯得不实”。思想上不稳定,部分大学生到基层管理区任职存有心理落差,导致事业心、责任心和使命感不强。如何教育引导他们在思想上扎下根来,做到既“身入”又“心入”,在新农村建设中真正有所作为,是需要着力解决的一个问题。
2.角色分工“定位模糊”。部分大学生在基层岗位上往往找不到工作抓手,不知道该干什么,也不知道该怎么干,更不知道自己干得怎么样,基层单位在实际使用上,对大学生的作用认识不清,角色定位也不准,有时仅仅把他们当做传统意义上的“内务人员”使用,处理日常琐事上,这就偏离了培养的初衷。症结在于,目前大学生的岗位职责还不够明确,考核体系还不够健全。
3.基层工作“本领恐慌”。部分大学生深入基层工作后,知识和能力之间,理论和实践之间,还有较大的落差。对基层社会问题认识不深、了解不全,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善与职工群众打交道,缺乏足够的人际沟通能力,不会与群众拉家常。少数大学生好高骛远,大事干不了,小事不想干。加强大学生队伍的能力建设,弥补他们能力结构的不足,让其尽快成长成熟起来,是今后人才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
4.干事创业“动力不足”。大学生深入基层理想期望值较高,部分大学生在基层锻炼3-5年期间能够保持良好的斗志,但时间一长得不到领导的重视或看不到晋升的机会,期望值得不到实现,心气就会打折,时间一长就会失去斗志,不知何去何从,缺乏干事创业的持久热情和坚定决心,同时,由于农场不断实施引才政策,在人才培养的一个梯队上形成了数量大的情况,引起大学生竞争恐慌意识,部分人觉得人才济济,自身无望,也导致干劲不足。
二、人才培养的途径与方法
1.完善选聘机制,把好源头质量。严把大学生入口关。在选聘工作前,要做到按需选人、双向选择、人岗相适,实现人才配置科学化、人性化。要加强对选聘工作笔试、面试、考察等环节的制度设计,注重对大学生工作动机的考察和了解,选择一批真正志愿到垦区生产建设一线打拼的大学生,确保人到、心入、劲足,同时,对新选聘大学生加强思想教育,引导他们正确处理好现实岗位与更高理想之间的关系,打牢扎根农场的思想根基。
2.科学设岗定责,强化目标考核。提高大学生的履职责任和履职能力,必须建立明确的岗位目标和完善的考核机制,让大学生工作伊始就明白该干什么、要达到什么标准、需要挑战的目标是什么。要探索建立大学生实绩考核评价体系,通过定期自我总结、单位鉴定、民主测评、个别访谈、综合评价等形式,对大学生的工作实绩进行定期考核评价,并依据考核结果对大学生给予评价和奖惩。制定农场大学生的年度考核方案,对每年考核结果予以公示,考核优秀的给予奖励与提拔,考核不合格的进行诫勉谈话,对连续2年考核不合格的,解除劳动关系,予以辞退。
3.强化激励保障,激发工作活力。重点从三个方面健全驱动机制。一要重宣传,使其精神上有荣誉感。坚持把各级各类表彰和荣誉向大学生群体适当倾斜,创设荣誉激励平台,定期组织开展诸如“十佳大学生”等评创、典型选树活动。二要重保障,使其物质、精神上有稳定感。农场应在政策上提供一定的优惠待遇,诸如设定合理优越的大学生年薪待遇,单身补助,住房补助金、生活补助等。在大学生考核上,可设立大学生建功奖励滚动基金,对于优秀的大学生采取经济激励。同时,要做好人性化关爱工作,改善大学生的办公、食宿、起居等工作生活条件,让他们安居乐业,增强对新环境和新岗位的认同感。三要搭平台,使其政治上有成就感。本着对事业发展负责、对人才成长负责的原则,超前做好大学生队伍的职业生涯规划,对每名大学生的升迁去留给予人性化的制度设计,重点探索公开选拔等方式,畅通人才竞争机制。
4.创新培养模式,实施人才强场战略。创新推行“双向轮岗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