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发展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7 15:02:2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低碳经济发展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低碳经济发展论文

篇1

摘要:低碳经济的特点是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并且现在低碳经济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很多发达国家都通过财政方式对低碳经济做出很多有益的尝试,加大政府财政的激励和约束作用。本文主要介绍我国低碳的发展现状,以及面临的瓶颈,详细的阐述解决措施,为我国的低碳经济发展提供政策性参考依据。

关键词:低碳经济;经济发展;财政政策

全球范围内应对气候变暖,主要的目的是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并且在运行中主要是解决气候的变化和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的问题,该事件已经受到很多国家和地区的认同,中国作为工业化和城市化迅速前行的国家,不但要面临巨大的经济压力也要承受环境负担,所以我国的整体发展中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模式,推动低碳产业链的发展,让我国的低碳产业在国际发展中立于前列,在产业发展中经济因素固然重要,但是也要考虑环境为子孙后代带来的影响,因而要运用长远的眼光看待问题,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现状

(一)节能降耗的效果显著。十二五规划期间,中央安排336亿的财政内投资,中央财政总体资金额达到505亿元,用于支持十大重点节能工程与城市污水设施配套处理。推动我国节能减排工作的开展,导致全国单位GDP能耗逐年降低,根据现行数据统计累计下降大概10.1%,而这直接节约了2.9亿吨标准煤。

(二)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显著提升。我国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进展显著,不但提升其整体的技术水平,并且产业发展也形成一定的规模,2013年底,我国的新生能源主要占比已经超过原有的13%。2014年,我国的太阳能产业已经位居世界榜首,成为全球太阳能热水器使用量最大的国家,我国的太阳能产业在全球发展态势不利的情况下依旧能保持30%的高增长。2014年底,中国的电装机容量已经达到1300万千瓦,风力发电在全球排名第四,生物质能、核能等新能源发展潜力较大。

二、我国低碳经济面临的发展困境

(一)煤炭依旧是能源结构的主体。我国正在经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重要发展时期,因而对能源的需求量较大,所以有必要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集中于低碳产品的研发。根据相关资料预测,我国的能源消费可以在短时间内得到持续稳步的增长,到2020年,我国的能源消耗将会达到50亿吨以上。从能源结构考虑问题,我国的煤炭消费占比最高,截止到2015年,在我国的整体能源消耗中占比量达到76.5%,而发达国家不能超过22%,以此可以看出我国的经济的总体发展态势,表面我国在将来一段时间内必须解决有关环境与企业发展的问题,协调煤炭能源的妥善利用方式。

(二)产业结构不合理。我国当前的产业结构也需要合理调整,现在比较大的产业结构是第二产业,第二产业在环境方面的劣势主要体现在耗能低、污染少,以服务行业为主的第三产业整体的发展状况落后,占比也较低,所以我国的整体经济增长更依赖于第二产业。2014年,我国的第一产业总体占比达到GDP的16.1%,与上一年相比其比重上升了0.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的整体比重为44.8%,上升比重是0.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的比重是47.1%,整体比重下降升0.3个百分点,出现上述情况的真正原因是由于我国当前正处于工业化进程发展的关键时期,工业占国民经济的主导地位,导致我国的产业结构发展滞缓,不利于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

(三)资金支持不能落实现在创新是行业发展的关键,所以在低碳经济迅速发展的前提下技术创心是核心内容,当前我国的低碳经济发展还较为薄弱,究其原因是缺乏资金支持。一方面,技术创新资金的投入必不可免,现在我国的很多技术的研发都是依靠政府临时拨款,以及技术立项后申请资金补助,这种资金供给方式很低效,并且资金到位滞缓,当资金经过层层审批到位后,很多技术的研发已经错过最佳阶段,因而没有稳定的政府财政投入机制。另一方面,资金获取的主要方式是贷款,但是金融机构对于低碳项目的支持力度不够,很多银行不看好低碳项目的融资渠道,即使选择,资金总额上也会受到限度,这将不能满足低碳能源的研发需求,也将限制低碳经济的发展,很多资金对于整体的项目研究而言只能是杯水车薪。

三、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财政实施政策

(一)政府减免低碳产生的税收。在低碳产业中政府地位举足轻重,为了鼓励低碳产业的发展,政府需要对这些企业给予财税支持,鼓励发展,并在这个过程中吸引其他企业发展低碳经济。主要的措施如下:第一,强化财政中的鼓励和约束作用,减免从事低碳企业的所得税,鼓励更多的企业从事该行业。如果企业购置环保设备,政府可以补贴一部分资金,可以推行投资退税政策,主要的目的是吸引国内外企业加入该行业;第二,完善低碳技术中的财务激励政策,通过研究、开发、引进这些税收积累政策,积极的引进外国的优良技术,推动国内外技术的相互交流与合作,努力提高我国的企业管理水平,其中包括技术税收减免、技术转让等有效措施;第三,运用各类合理的关税,保护国内和国外资源以及投资环境,努力提升企业的竞争力。通过完善关税政策,抑制高耗能的产品,支持附加值比较高的产品,升级企业产品和技术,鼓励资源的二次运用。

(二)能源价格的改革机制。我国需要将各种能源都引入到市场中,依靠市场的供求关系和规律调整资源的配比,让市场价格可以准确的反应出环境变化规律,最终建立可持续的能源价格系统。第一,建立科学的成本核算机制,要求煤炭价格相互联动,可以及时的处理煤炭产业中的各类矛盾;第二,完善与煤炭相关的产业结构调整,比如石油和天然气的产业结构情况,了解国际市场的变化发展规律,国内的供求情况,在生产、销售等相关环节建立以竞争为主体的市场结构,要求天然气的价格内外统一,并且给用户提供合理的使用方案,以节约能源为原则。另外,建立符合市场规律的竞争机制,要求市场整体和谐有序,推动绿色能源的健康发展。

四、结束语

低碳经济必须依靠低碳技术创新,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有效的优化能源产业结构,通过转变生产方式,降低化石能源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占比,尽量用无污染的可替代能源进行生产活动,主要的目的是降低能源消耗率,减少碳的排放量,避免污染,以能源的发展带动经济的高效运行。同时正确的财政政策在低碳经济发展中处于关键性地位,不但能保障低碳经济的稳步发展,更能起到调节及引导的作用,为低碳经济的长远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何沅懋.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财税政策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4.

低碳经济发展论文范文二:金融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研究

摘要:随着现代城市化进展的不断加深,我们在获得经济建设成果显著的同时,也无可避免地出现了一系列的环境和生态问题,这就不得不引起人们对低碳经济发展的思考。

关键词:金融;低碳经济

一、我国发展对策建议

通过对低碳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的相关计量检验可知,只有将金融发展转变为碳金融发展模式,才能从根本上促进低碳经济的全面健康的发展。下面针对我国目前低碳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金融对低碳经济发展的支持的相关理论,提出对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的一些建议,主要表现在政策、服务以及金融市场三个方面。

(一)构建相应的碳金融市场

为了促进金融支持低碳经济的健康全面有效发展,首先应该构建与之相应的碳金融市场,并且采取各种有力措施进行碳金融产品的开发和创新利用。我国是能源大国,碳排放资源在世界范围内都是较为丰富的,我国的碳排放权供给在世界范围内也是名列前茅的,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对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进行供给。这是我国目前存在的独特优势。但是我国的碳金融市场就目前而言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与国外先进国家尤其是一些碳金融市场较为发达的欧美国家,我国的碳金融市场无论是从碳金融市场的功能方面而言,还是从碳金融市场的规模而言,都存在着不小的差距。我国只有区域性的交易试点,就全国范围而言,还没能形成较为系统全面的碳金融市场交易平台。我国的碳交易市场发展较为滞后,还基本是起步阶段,碳交易市场的交易量小,也达不到理想的价格。这些都是我国碳交易市场中存在的弊端,也在很大程度上导致我国始终处于碳排放权交易的价值链低端。这是因为如此,我国应该极力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碳金融市场国家的经验,学习他们在碳金融市场的区域规划、制度设计以及交易平台的建设方面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同时结合我国碳交易市场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布局。就目前而言,我国已经形成了不少一部分区域性的碳排放权交易所,但是这些已经成立的碳交易所都是各自为营,相对独立,它们之间并没有统一的、系统的、全面的可以跨越不同交易所的市场规则和体制,因此急需要我们构建统一的碳交易市场机制,完善我国的碳交易市场,加强我国的碳交易市场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竞争力,促进我国快步融入世界碳交易市场高端价值链,成为国际上都屈指可数的碳交易平台。另外就是,我国的碳交易产品相对单一,很少有或者几乎没有碳金融相关的衍生产品,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碳金融市场的快速健康发展。为此,我国应该大力发展清洁机制项目交易、合理能源管理交易、自愿减排项目交易以及节能减排技术交易,加强其优势竞争力,促进广大的企业能够了解和熟悉相关的碳金融产品,加强碳交易产品市场的规范化建设,与此同时,还应该加强对碳交易产品的相关衍生产品进行大力开发和创新,不断推出相关的衍生产品,比如将碳排放权作为标的物的相关的期权以及期货等碳金融交易产品的衍生产品等。

(二)完善服务体系

为了促进金融支持低碳经济的健康全面有效发展,除了应该构建与之相应的碳金融市场,发展和创新碳金融交易产品之外,还应该建立和健全一套完善的、合理的、行之有效的碳金融服务体系和机制,通过培养一些碳金融中介机构,来很好地服务于碳金融交易市场。碳排放权交易产品及其衍生产品的交易流程比较复杂,交易过程中涉及众多交接事项,而且交易历时较长,且常常涉及到境外客户进行交易,对整个交易场所和交易管理人员的综合专业要求较高,因此,应该大力发展具备相关的交易执行能力和相关项目开发能力的专业性机构来服务于碳金融市场的交易。我国的碳金融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相应的碳金融中介机构也还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不仅缺乏必要的交易专业知识和经验,而且相关的碳金融交易中介规模和数量也存在很大的劣势,远远形不成规模和系统的服务机构体系,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低碳经济的金融支持发展。为此,我们应该在开展碳金融交易的同时,加强开发和发展中介交易机构的力度,培养专业碳交易服务体系,促进我国碳金融快速高效健康的发展。可以加强专业咨询机构的参与力度,加强其对碳交易活动的指导,同时加大相关评估机构的参与力度,并加强一些基金公司、碳金融业务相关的银行以及碳金融业务相关的保险行业等进行介入,以达到有效降低碳交易成本,降低碳交易活动过程中存在的风险,保证碳交易市场高效健康持续的发展的目的。通过大力发展碳金融服务体系,加强中介服务机构和服务体制,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我国碳金融的快速高效发展。首先,商业银行要不断的开发和拓展相关的碳金融中介服务和业务活动,提供一系列的管理服务,包括与低碳项目相关的信息咨询、项目推荐、资金管理以及相关的项目开发等服务,银行方面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特有优势和资源,积极参与协调国外投资者、政府部门、和项目发起人以及相关的金融机构之间的相互关系,积极开发和创新各种金融理财产品,全面为企业的各项金融交易等提供一系列的资金支持,积极开拓各种全新的投资渠道。其次就是,相关的碳资源管理公司要加强自身在碳金融市场中参与力度与调控力度,积极为碳金融市场提供相关的各类资讯服务,如碳信用经纪服务、碳资产开发、相关碳项目的融资和相关的碳金融项目的咨询服务等。只有加强相关的碳资产管理公司的参与力度,才能有力地保障碳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再次,就是要加强碳资产评估机构的参与力度和调控力度,要完善相关的碳金融产品的评估体系,为碳金融进行全面系统的咨询,最大程度地规避碳资源市场的风险,为碳金融市场提供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经纪服务。最后,就是要保证在碳金融市场中作为评级机构部门的信用程度,碳信用评级机构要充分认识自身在碳金融交易市场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要确保能够对碳信用进行合理科学公正的评级,对相关企业做出公正合理的信用级别评价,最大可能地降低碳金融市场交易中的风险因素,积极为企业碳金融交易进行融资,并为其最大程度地降低成本费用。

(三)健全法律政策

我国的碳金融市场目前而言还处于起步阶段,碳金融交易相关的法律制度和政策还几乎是处于一片空白,为了促进金融支持低碳经济的健康全面有效发展,除了应该构建与之相应的碳金融市场,发展和创新碳金融交易产品,构建与之相应的中介服务机制体系之外,还应该从宏观上对碳金融交易活动进行调控和管理,为碳金融市场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和政策保障,保障其能在一个健康有效的大环境中快速发展。我国应该充分借鉴国外碳金融市场较为先进的国家情况,结合我国碳金融市场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一系列的配套的与碳金融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并在实际运用中不断对其进行健全和完善,以保证我国的碳市场能够高效持续而且规范化地运行和发展。

(四)加强监管力度

为了促进金融支持低碳经济的健康全面有效发展,离不开监管部门的配合和管控。只有保证监管部门能够严格按照相关的法律和流程进行监控和管理,才能保证我国的碳金融市场相关法律法规能够真正落到实处。因此,在碳金融市场的开展过程中,除了要建立和健全一套完善的、合理的、切实可行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之外,还应该在同时加强相关金融监管部门的监管力度。金融监管部门一方面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学习、接受和创新最新的服务理念,改变传统的监管模式和方法,研究和开发出具有时代特征的能够在现代碳金融市场中发挥独特巨大作用的碳金融监管新思路,另一方面金融监管部门也要根据国际先进碳金融市场发展状况,结合我国自身碳金融市场现状,制定出符合我国实际的一系列配套的监管体制和风险调控制度等,全面降低碳金融的风险,保证我国的碳金融业务能够在一个健康良性的大环境中持续高效快速的发展。

二、结语

随着现代城市化进展的不断加深,我们在获得经济建设成果显著的同时,也无可避免地出现了一系列的环境和生态问题,这就不得不引起人们对低碳经济发展的思考。低碳经济发展离不开金融支持,而我国就目前而言,低碳金融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各项法律制度和政策还处于一片空白,相关的碳金融中介服务机制也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我国的碳金融市场产品较为单一,缺乏一些碳金融产品的衍生产品,这些无疑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碳金融市场的良性健康高效的发展。我们应该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对这些情况予以重视,不断寻求适合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有效途径。

篇2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步伐,低碳经济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农业经济发展转型阶段中形成的新模式,并没有深入实践当中。受农村区域信息获取速度、知识普及度的影响,人们对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理念了解甚少。另外,由于低碳经济投入度高、经济收益获取周期时间长,人们对其接受度也比较低。因为传统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在人们思想观念中根深蒂固,习惯于依赖化肥、农药等加快农作物生长,长此以往,造成农田土壤可耕种质量严重下滑,直接影响了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实施。

(二)科技创新性差且没有科学技术作指导

在低碳农业经济模式发展转变阶段,受科学技术支持度和农业发展基础的影响,缺乏核心性科技发展元素,很难将其转化为生态经济模式,满足不了社会发展需求,诸如:农村耕地质量问题、农田水利设施问题以及环境保护问题等都是阻碍农业发展水平的提升的影响因素。所以,在低碳经济理念指导下,必须以科学技术的创新性发展作为基础,不断提高农业经济发展的科学技术含量,创新技术手段,才可以有效的加快低碳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速度。

(三)当前我国农业环境污染比较严重

我国在不断提高农产品生产总量的同时,造成的农业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农业环境被污染,不仅会阻碍农业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还会降低农民收益。若这一问题不能得到及时的控制和改善,将会产生诸多负面影响。同时,调查资料显示,造成农业污染的因素很多,如:养殖业污染、农业种植污染以及农业废弃物污染等。其中,农业种植业污染最严重,主要有:化肥、农药污染、秸秆污染等;养殖业污染主要为:水污染和水资源富营养化。在国际贸易农产品出口过程中,鱼药污染和重金属污染造成的水产品污染已成为影响出口关键因素。

(四)农村从业人员的整体劳动素质不高

我国社会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提高了整体社会的文化教育水平,各行各业对人才需求的竞争日益激烈。然而,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受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认为农业生产不需要强有力的技术作重要支撑,学生在专业填写的时候很少选择农业,然而实际为,农业部门需要大量的对口人才加入。尤其是在现阶段农业发展模式急需转变的背景下,需要大量的专业性农业专家参与。但当前参与农业生产的人大部分没有受过高等教育,整体农业从业队伍人员素质偏下,这种情况,对于低碳农业经济的发展的影响是十分恶劣的,在很大程度上减缓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步伐。

二、低碳经济理念下农业经济发展驱动因素分析

(一)农业生产过程中生态环境压力的驱动因素分析

1.世界范围内人们对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认识度的提高。全球气候变暖的直接危害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被破坏,节约能源资源、减少废弃物排放,是缓解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措施。据美国气象局调查资料显示,在相同气候条件因素下,不同行业所受到的影响程度最为严重的是农业。而农业生产所释放以CO2为主温室气体约占全球人为因素所致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30%。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农业生产所用的有机化肥数量过多、农业废弃物燃烧过于严重;一方面是农业耕地致使森林面积急剧减少所致。而气候变化与农业生产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前者影响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后者加快全球气候变暖的速度。为确保低碳经济理念下,实现农业生产与节能减排之间的协调性,必须加大对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

2.我国对低碳经济理念下农业生态文明建设重视度的提高。当前,我国正处在农业发展由高碳经济逐步向低碳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在全球低碳经济建设理念的发展趋势下,我国愈加重视农业生态文明建设,重视农业生产发展与农业生态环境间发展的协调性。参照《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中的相关规定,农业在生产过程中须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相关内容,开展以防治水土污染为重点的农业环境保护政策,科学合理使用化肥、农药,依法调整部分污染严重难以投入农业生产活动的耕地,提高水产养殖业污染治理水平,做好农作物秸秆焚烧利用工作,妥善处理农村生活垃圾用水,有效解决农村生产发展过程中产生的脏、乱问题。由此可见,国家对低碳经济理念下现代化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

(二)现代农业科技因素的驱动力

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为了更好的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农业生产低碳理念的引导下,国家大力研发各类与农业生产发展相关的科学技术,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如农村沼气工程,它以秸秆、生活类垃圾等为原料,在减少CO2为主的温室气体排放的同时,又能够减少煤炭等资源的消耗量;秸秆还田技术,它既能够培育地力,改善土质的酸碱平衡,又能够作为动物饲料、肥料等使用。由此可见,科学技术的不断革新,既能够促进农村经济的低碳式发展,又能够实现农业生产与农业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

(三)农业协调发展的推动因素分析

在当前的社会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农业产生过程中的各经济主体为实现自身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提高农业生产总值,不惜过度使用化肥、农药等,致使农业生态环境被破坏。而在低碳经济发展视角下,为确保现代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则需要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各类经济主体,按照各自生产机制的特点,将各组成部分联系在一起,促使它们协调运转。

(四)低碳经济理念下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各类激励机制推动因素分析

1.生态补偿机制。生态补偿机制是政府参照农业经济生产总值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所采取的推动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在实际使用过程中,都需遵低能耗、低碳化及低污染的原则,借助市场与行政调控手段,再结合农业生态保护成本及其服务价值,来协调各方之间的利益关系。

2.制约机制。第一,建立以农业废弃物排放为主的税收制度,加大政府财政生态补偿力度,采取“以能代赈”的措施,大力研发风能、沼气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为低碳经济理念下,现代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能源支撑;第二,征收农业碳排放税。其最终目标是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中期目标是减少农业生产过程中各类废弃物的排放总量,开发新型可再生能源;短期目标是增加低碳类农产品的生产总量,筹集更多的环保资金。

三、提高低碳经济理念下现代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相关措施

(一)深化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理念,革新农业经济生产机制

农村之所以不断推广低碳经济发展究其原因为,当前农业经济的发展体制过于落后于时展步伐。在农村经济建设过程中,要不断加大低碳经济发展宣传力度,让广大人民群众了解低碳发展低碳农业经济的用意,确保低碳经济发展思想深入人心。另外,改革农业经济生产体制,需要在农村生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完善发展机制,制定有效措施推广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从根本上促进低农业经济的发展。

(二)减缓农业经济生产环境污染问题

缓解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要做到如下几点:首先,深化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理念,明确我国所追求的GDP增长应当以环境保护为前提,而不是以环境污染为代价。这就要求我们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找到持续化发展的最佳路径,选择低污染、低能耗、低投入、高效益的农业经济发展新模式;其次,在低碳经济理念的引领下,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发挥其引领作用,做到收入产出的最大化,加快经济产业的转变步伐。

(三)选择综合化农业发展道路,逐步提高农业经济发展水平

我国作为农业经济生产发展大国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根据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急需提高农业生产的现代化水平,走出一条科技化、机械化、低碳化、循环化的综合农业经济发展道路。依照资源化、持续化、减量化的原则,选择正确的生产技术,全方位、多层次的增加农业经济生产收入,在提高农业产量的同时,提升我国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实现资源效益的整合利用。

(四)加大农业劳动从业人员的素质培训力度

当前,我国农业经济生产发展的整体水平差,导致该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为农业劳动从业人员素质水平偏低,人作为主导其它事物发展的主观因素,影响事物发展的各方面,只有作为劳动主体人的素质提升了,才可以从根源上革新农业生产发展模式。所以,我国若想成为农业经济生产大国,就必须造就一批有知识、有素质、有技术、有能力的专业化团队。另外,还需不断开发应用新型生产工具,加大农业生产技术研究资金的投入额度,对广大劳动群众进行适当培训,调动其农业生产积极性。

(五)逐步建立起完善的低碳农产品市场体系

促进低碳区域农业资源整合的有效办法是建立完善的低碳农产品市场。借助区域政府间的行政调控手段,加强经济合作,共同建立起有序的低碳农产品市场机制,并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质量认证标准、低碳产品检测标准及农业生产标准等,在确保各方经济利益的前提下,实现区域低碳经济的协调发展。其具体措施为:第一,建立低碳农产品品牌市场,积极培育地方特色低碳农产品;第二,政府加大农产品企业扶持力度,紧抓龙头企业,鼓励企业积极探索外向型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在提高农产品市场增值的同时,实现农业经济的节能减排;第三,利用计算机网络系统,公开推广低碳农产品信息;第四,不断完善农业劳动生产制度体系,确保低碳农业经济生产的实施。政府有关部门要从农业生产发展的科学角度来重新审视农业经济生产的相关制度,争取为低碳农业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制度,谁污染谁治理,鼓励农村企业发展低碳融资。

(六)不断革新农业生产技术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要逐步改善传统形式的生产方式,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量,科学合理的使用施药数量,降低对农业土壤和水资源的污染。大力推广使用农家肥料,如:动物粪便、生物肥以及又复合有机肥等,加快生物型农药研究力度,选择科学有效的方法降低害虫灾害,可选择抗病植株的方式降低农药使用频率。另外,大力发展可循环性农业经济模式,提高废弃物的回收利用效率。

(七)建立低碳农业生产技术试点基地

当前,我国正处在低碳农业技术的探索发展阶段,建立低碳农产品技术试点基地能够有效整合各区域间的农业技术资源,共同研发低碳农业技术,逐步建立起以农村低碳经济为主导的产业链,依照市场发展需求,合理配置技术资源,组组建区域技术创新团队,通过由点及面的方式逐步辐射带动提高区域内的低碳农产品生产水平。

篇3

一、森林是最大的储碳库和吸碳器

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森林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并把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固定在植被和土壤中。所以,森林具有碳汇功能。森林以其巨大的生物量储存了大量的碳。作为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森林被公认为最有效的生物固碳方式,同时又是最经济的吸碳器。与工业减排相比,森林固碳投资少、代价低、综合效益大、更具经济可行性和现实操作性。森林的碳汇功能和其他许多重要的生态功能一样,对维护全球生态安全和气候安全一直起着重要的杠杆作用。

二、森林锐减造成大量温室气体排放

毁林和森林退化以及灾害导致森林遭受破坏后,储存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碳被重新释放到大气中。联合国《2000年全球生态展望》指出,全球森林已从人类文明初期的约76亿hm2减少到38亿hm2,减少了50%,难以支撑人类文明的大厦,对全球气候变暖造成了严重影响。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数据,2000~2005年,全球年均毁林面积为730万hm2。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指出,2004年,源自森林排放的温室气体约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17.4%,仅次于能源和工业部门,位列第三。而且,目前全球森林减少的趋势仍在继续。围绕哥本哈根乃至今后的国际谈判,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都在积极倡导通过恢复和保护森林生态系统,以推动“减少毁林和退化林地造成的碳排放(REDD+)”等政策的制定,以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减缓气候变暖。

三、森林是适应气候变化的重要措施之一

森林是适应气候变化的重要措施,如大规模植树造林、治理荒漠化等,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的作用;建设农田林网,起到了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粮食产量的作用;建设沿海防护林、恢复红树林生态系统,对抗御海洋灾害,保护沿海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价值。而采用抗旱抗涝作物品种、加固海岸提防、减少森林火灾和病虫灾害、加快优良林木品种选育等,有助于提高森林本身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森林适应气候变化能力的增强,反过来又会提高森林减缓气候变化的能力。

篇4

低碳生产是一种可持续的生产模式,要实现低碳生产,就必须实行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循环经济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所有的物质和能源在经济和社会活动的全过程中不断进行循环,并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以把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清洁生产是从资源的开采、产品的生产、产品的使用和废弃物的处置全过程中,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最大限度地减少它们的消耗和污染物的产生。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的共同目的都是最大限度地减少高碳能源使用和二氧化碳排放,最重要的操作模式是“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两者不同之处是范畴的不同,前者是一种经济模式,包括了生产和消费,后者只是一种生产模式,是循环经济的组成部分。我国在电力、钢铁、化工和轻工等许多行业,已开展了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工作。

推行低碳生产,需要相关政策和配套措施,为此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要完善发展循环经济的相关法律法规。制定和实行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经济政策;完善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体系;推进重点行业、产业园区和省市循环经济试点工作等。来源于/

二是要按照低投入、低消耗、高产出、高效率、低排放、可循环和可持续的原则发展低碳产业,改造传统产业,把节能、节水、节地与削减污染物总量有机结合起来,实行统筹规划、同步实施。

三是要发展清洁能源,推动能源结构的低碳化。提升新能源在国家能源战略中的地位,做好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地热、生物质能、氢能等,提升可再生能源的比重;在采用最安全最先进技术的前提下,积极发展核电等。

四是要加大科技投入,促进低碳技术创新。把可再生能源、先进核能、碳捕集和封存等先进低碳技术作为提升国家技术竞争力的核心内容,列入国家和地区科技发展规划;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的重大科学、战略与政策的研究。

二、提倡低碳消费,实行可持续的消费模式

大力宣传低碳消费理念,引导城乡居民转变消费观念,以节能降耗为抓手,推进低碳消费,着力构建低碳型社会。

发达国家占世界人口20%,消耗了全球50%的能源,而世界上有13亿人口每天生活费不到1美元,有10亿人没有安全的饮用水。美国人均排放二氧化碳比中国多达五倍。按照“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发达国家要对造成的全球环境问题负主要责任,他们应当首先带头实行低碳消费模式,带头采取行动,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与此同时,在消除贫困,发展经济的同时,发展中国家也应当实行低碳消费这种可持续的消费模式。中国在未来可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我们应当尽最大的努力,在实行低碳生产的同时,实行低碳消费,为保护世界气候和全球环境作出贡献。

低碳消费应当从我们的日常生活做起。有些事情看起来很小,但如果大家都这么做,意义却非常重大。

三、控制高碳产业发展速度,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我国的环境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产业结构不合理造成的。钢铁、有色、建材、化工、电力和轻工等行业的高速过热发展,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这些行业中,存在着许多设备陈旧、技术落后、污染严重的企业;不少新建项目,污染治理设备建成后放在那里,只有当环保监管人员去检查时才使用;由于我国排放标准普遍低于先进国家的标准,即使达标企业也排出了大量的污染物;由于我国工业能源效率普遍低下,使二氧化碳和其它污染物的排放十分严重。

我国2004-2008年GDP年平均增长9.8%,2007年全国有200多个地级市平均GDP达17%,有的达到了30%以上。这种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牺牲环境和资源为代价的。在这种形势下,降低我国单位GDP能源资源消耗,节能降耗,缓解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约束之间日益突出的矛盾,成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要扭转我国环境形势日益恶化的趋势,必须降低高碳产业发展速度,提高发展质量。要加快结构调整,加大淘汰污染工艺、设备和企业的力度;提高各类企业的排放标准;提高钢铁、有色、建材、化工、电力和轻工等行业的准入条件,新建项目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准入条件和排放标准;制定必要的经济政策和惩罚措施。

另外,在调整经济结构过程中,要对我国现行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作出必要调整,限制高碳产品的出口,努力扩大低碳产品出口。我国每年出口大量高碳产品,这些产品生产过程中消耗了大量的资源和能源,产生了大量的污染。产品出口到外国,污染和环境破坏留给了自己,这不是低碳经济,更不是可持续的发展模式。来源于/

四、大力开展国际合作,引进低碳技术

篇5

摘要:首先应制定广西低碳经济发展规划,在发展规划中明确低碳发展的各项指标和相应的监督机制和考核办法,在发展规划的基础上还应制定交通、工业、建筑等领域的专项发展规划,给各领域低碳发展确立标准。

关键词:城镇化;低碳经济发展

1快速城镇化与低碳经济的内涵与关联

1.1快速城镇化的内涵

2014年我国的城镇化率已达到54.77%,按此前的速度发展,预计到2020年,我国的城镇化率将达到60%,相比发达国家来说,我国的城镇化平均速度快了一倍多。西部地区城镇化率比起全国平均水平来说有一定距离,2014年广西按城镇常住人口计算的城镇化率为46.0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8.76%,但广西的城镇化率却正处于快速推进的阶段。从1978年到2014年,广西城镇常住人口从360万增加到2187万,城镇化率从10.64%提高到46.01%,年均提高0.98个百分点,尤其是2004年以后城镇化增速明显加快,年均提高1.6个百分点。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广西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改善,人居环境等明显提升,但是对GDP总量的追求使得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长期存在,以提高效率和经济增长质量的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久久被压制而难以施行。因此,建设方式粗放,管理水平不高,空间开发无序,重经济、轻环境,重建设、轻管理,重地上、轻地下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城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生态空间不足等城市病逐渐显现。

1.2低碳经济的内涵

低碳经济概念是在2003年英国的《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白皮书中所提出。低碳经济是一种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是针对严重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的高碳经济所产生的全球气候变暖、生存环境恶化等问题所提出来的,目的是要通过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技术创新、能源开发等手段,促使经济社会朝着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方向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并非贫困经济,是要求人们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走向富裕,低碳经济也并不是说不能发展重工业,而是要提高高能耗、高排放产业的碳效率。有些人认为,发展低碳经济就会降低生活水准,不能开小车,不能住大房子,不能吹空调等。事实上,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提高资源能源使用效率,保护生态环境的需要,也是缓解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增强国内产品国际竞争力的需要。

1.3快速城镇化与低碳经济的关联

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热点问题,也被作为解决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途径。快速城镇化的发展计划一拟定,随之而来面临的是城镇化进程中粮食安全、能源短缺、环境污染的挑战,因为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会产生城市经济的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使得城市能源消费急剧增加,碳排放量增大,城市基础设施和住宅需求增多。同时,我国经济近几十年来的高速发展,日益突显出一些体制性、深层次的问题,如产业结构升级迟缓、经济建设方式粗放、经济增长动力不足、国际技术竞争日趋激烈等。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只能寻找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来调整产业结构、创新发展方式、增强经济内循环能力,而低碳经济是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道路,是新型城镇化的必然选择。

2广西低碳经济发展现状及面临的主要问题

2.1广西低碳经济发展现状

2.1.1体制机制方面十二五期间,广西结合区情,制定实施了《广西壮族自治区节能减排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广西区合同能源管理奖励资金管理具体实施办法》等地方性法规,为节能减排提供了专项资金支持,也促进了节能服务产业的发展。此外,为了推动产业转型和建设美丽广西,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开展以环境倒逼机制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攻坚战的决定》《美丽广西生态乡村活动指导意见》及三个配套文件《村屯绿化专项活动工作指南》《饮水净化专项活动工作指南》和《道路硬化专项活动工作指南》,促进广西走可持续发展的低碳经济道路。

2.1.2节能减排方面近几年,广西在节能减排方面卓有成效。2014年全年能源消费总量比上年增长4.6%,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上年下降3.7%。规模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源消耗比上年下降9.3%。全年总用水量290.9亿立方米,比上年下降5.6%。其中,生活用水增长2.4%,工业用水减少30.2%,农业用水下降0.1%,生态补水下降23.0%。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185.6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64.3立方米,人均用水量611立方米。年末城市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达405.5万立方米,比上年末增长6.0%;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86.5%,提高2.1个百分点。2013年二氧化硫排放总量43.8万吨,比上年减少3.36万吨,截至2014年底,全区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累计完成了十二五目标任务的103%、71%、233%和22%。在监测的14个城市中,空气质量均达到二级以上(含二级)标准。在监测的14个城市中,城市区域环境质量较好的有8个,占57.1%,轻度污染的有6个,占42.9%。

2.1.3林业碳汇方面丰富的森林资源,是建设美丽广西的根基,也是发展生态经济的家底。截至到2014年,广西林地总面积2.366亿亩,活立木蓄积量6.8亿立方米,其中森林蓄积量6.47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62.1%,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8倍,在全国排名依然第三。2014年全年完成造林面积299万公顷,其中人工造林有146万公顷,保持十二五以来年均增长约0.6个百分点的态势,年均增加森林面积达200多万亩。此外,全区已获批准的国家级生态示范区达到25个,全区建成自然保护区达到77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22个,自然保护区面积有135.27万公顷。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329.65平方公里。

2.2广西低碳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2.2.1快速城镇化促使碳排放升级健康的城镇化应该是经济城镇化、土地城镇化和人口城镇化的协调发展,土地城镇化和人口城镇化要以经济城镇化为基础。而在目前快速的城镇化进程中,广西乃至全国的城镇化模式都较多趋向于土地城镇化和经济城镇化,人口城镇化相对缓慢,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矛盾重重。究其原因,当前广西经济城镇化还是沿袭了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以消耗大量的资源能源为代价,大量接纳大城市淘汰掉的高能耗、重污染的落后产能,使得碳排放量上升;土地城镇化实际上是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在城市土地紧张的局势下,城郊的耕地成为建设用地的主要来源,这相当于增加了碳排放源;人口城镇化就是人口从乡村地区流入城镇以及人口在城镇的集中,这必然导致城镇居住人口的增加。日益增加的城镇人口和逐渐提高的生活水平使得能源消费、基础设施和住房的需求在不断升级,碳排放有增无减。如建筑施工过程中能耗大、碳排放量高,建筑使用过程中的碳排放持续产生;消费过程中房子越大越好、夏天空调越冷越好、汽车排量越高越好。虽说发展中国家70%的碳排放是企业排放,30%是居民排放,但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高碳消费产生的碳排放是不可小觑的。

2.2.2低碳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不足低碳技术是能够有效控制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减少能源消耗的新技术。具体分为三种类型:减碳技术、无碳技术和去碳技术。广西低碳经济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对低碳技术的研发创新能力较弱。现有低碳技术基本上靠引进,照搬照用的低碳技术往往出现水土不服,使用效果不理想。因此,自主研发适合广西本土自然条件、资源禀赋的低碳技术刻不容缓。广西的能源供给结构主要是由原煤、原油、天然气、太阳能、风能等构成,能源消耗以煤炭为主,其次是原油、天然气、太阳能、风能等。而煤炭、原油的消耗量越大,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汽体的排放量也越多,这就需要我们根据自身能源状况,利用低碳技术不断开发和利用清洁能源,将以煤炭、原油消耗为主的能源结构向以太阳能、风能、沼气、生物质等清洁能源消耗为主的能源结构。但目前广西的低碳技术在创新和应用方面还存在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广西低碳经济的发展。

2.2.3体制机制有待完善低碳经济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系统性工程,需要政府来发挥引导作用。广西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有力的扶持政策和配套的支撑体系,如企业在投入低碳项目时应获得政府一定程度的资金投入,当地金融机构应在政府的补偿机制下优先给予企业低碳项目的财力支撑,而目前广西在低碳经济发展方面的扶持政策非常有限,金融支持力度不够,低碳技术人才也严重缺乏,企业选择低碳项目的热情度不高,这些因素都制约着广西低碳经济的顺利发展。虽然当前广西低碳经济发展方面制定了一些鼓励政策和节能减排的补偿机制,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难以实行,导致鼓励政策和补偿机制名存实亡。因此,低碳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和法规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3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广西低碳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

3.1倡导低碳消费

倡导低碳消费,首先得树立低碳意识。这需要政府、企业和居民三者合力才能达到好的效果。政府具有极强的公信力,其消费理念对企业和公众低碳意识的形成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因此,政府应树立榜样,政府采购选择节能减排的产品或服务,办公楼宇实行低碳化改造,行政办公尽量选择无纸化绿色办公。企业要以生产低碳产品、提供低碳服务作为生产目标,从各个环节入手建立低能耗、低排放的生产模式,为消费者提供放心的低碳产品和服务。居民消费不容忽视,随着城镇化的快速进行,城镇居民逐渐增多,而城镇居民是消费群体中的主要力量,因此,广西城镇居民低碳生活和低碳消费意识的形成对广西低碳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而随着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高生活质量的追求,城镇居民消费需求愈发膨胀,攀比之风盛行,生活中二氧化碳的排放和环境污染情况越发严重。因此,转变城镇居民的消费理念,需要通过媒体或公益宣传来让低碳生活深入人心,让城镇居民改变传统无节制、奢侈、过度消费,形成低碳消费、低碳出行等低碳生活模式。

3.2创新低碳技术

低碳技术的创新与应用,能够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为促进广西低碳技术的创新与发展,首先要扩大低碳技术研究队伍,集聚高校、科研所等研究资源,为新能源、清洁能源等低碳、无碳能源的技术开发提供人才储备。而目前广西低碳技术人才严重缺乏,要想扩张队伍、集聚资源还得从薪酬激励、研发环境方面来下功夫。其二,政府应加大低碳技术研发投入,成立专门组织研发节能减排、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技术,立足工业、能源供应、交通、建筑等领域,创新低碳技术推进工业企业清洁生产,设立专项基金来研究新能源利用技术,大力开发快速交通等运量大、节能型的交通工具,推广建筑节能技术等。

3.3发展低碳产业

发展低碳经济就得发展低碳产业,目前广西产业结构呈现出第一产业稳步下降,第二产业稳步上升,第三产业先增后降的趋势,而第二产业在三产中的碳排放量较高,第一、三产业碳排放量相对较少。因此,广西低碳产业的发展要求我们控制第二产业的碳排放量,同时应注重产业结构的调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一是要谨慎承接产业转移,重点承接低能耗、低排放产业;二是淘汰落后产能,限制高耗能新上项目;三是建立耗能企业监管模式,对未达标企业实行停产改造;四是大力培育新兴产业;五是改造传统服务业,发展现代服务业;六是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3.4推进碳汇建设

广西应进一步推进城镇绿化、村屯绿化工作,加强城市园林建设,提高林木覆盖率,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打造城市绿化空间。同时应促进造林、护林机制的完善,强化广西林业碳汇计量监测体系建设,按照《土地利用、土地利用变化与林业碳汇计量监测技术指南》有关规定从技术准备工作、工作组织保障、技术方案执行、遥感判读区划、监测报告编写等方面严格执行。

3.5完善体制机制

首先应制定广西低碳经济发展规划,在发展规划中明确低碳发展的各项指标和相应的监督机制和考核办法,在发展规划的基础上还应制定交通、工业、建筑等领域的专项发展规划,给各领域低碳发展确立标准。其二,应健全广西低碳发展的法规体系,制定有利于低碳产业、低碳技术发展的有效政策和措施,在税收政策、投融资政策、政府补贴等方面加大对低碳项目的支持力度。其三,应建立广西碳交易机制,根据广西经济圈的经济发展情况来确定广西经济圈的碳减排总体目标,并建立起碳排放交易市场来开展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市场交易。

参考文献

1、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工具创新宋德勇;卢忠宝;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5-25

2、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困难与障碍分析庄贵阳;江西社会科学2009-07-25

低碳经济论文范文二:财税政策与低碳经济发展浅探

摘要:近年来,虽然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绩,然而,在经济发展的过程当中,由于经济发展的方式存在一些不当的行为,因此,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环境的恶化不仅会影响我国居民的生命健康发展,同时也会制约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因此,为了促进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财税政策;低碳经济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温的不断升高,两极的冰川开始慢慢融化,全球的海平面也在不断升高,这在很大程度上对全球的生态环境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因此,为了保护人类的生态环境,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欢迎。所谓低碳经济,顾名思义就是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经济发展模式。因此,低碳经济和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一致的发展内涵,因此,我国需要在经济的发展当中注重发展低碳经济。

一、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研究

1.发展低碳经济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潮流

随着全球气温的不断升高,低碳经济受到了全球的重视,2010年世界专门召开了针对全球气温变暖的全球性会议哥本哈根会议[2]。在会议当中提到的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减排工作,发展低碳经济已经得到了全球的一致的认同,因此,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了全球的共同目标,为了响应世界的号召,并且推动我国的经济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的方向。

2.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解决能源短缺问题的主要发展选择

在我国的经济发展当中,我国现有的经济发展模式是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工业产值在国民经济发展当中的比例比较巨大,因此,我国的经济发展需要的能源的数量十分巨大,除此之外,在我国的经济发展当中,近年来,我国的经济进一步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因此,我国经济发展对能源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地增多,再加上我国城市居民的数量也是在不断地增加的,因此,居民生活方面的能源消耗量也在不断地增加。据统计,本世纪的头十三年内,我国对能源的消耗量已经从最初的15亿吨煤,快速增长到将近40亿吨的巨大规模[3]。因此,为了促进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维护我国的能源安全,就需要我国转变经济的发展模式,从最初的高投资、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当中,转变为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集约型的经济发展模式[4]。因此,发展低碳经济,是为了解决我国逐年剧增的巨大的能源消耗量。

3.发展低碳经济是改善我国环境的需要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的环境污染的状况越来越严重,尤其是在一些地区,沙尘暴、雾霾等恶劣天气的影响越来越严重,这些恶劣的天气不仅会给城市居民的身体健康造成不良的影响,甚至还会对城市的经济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不仅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状况,甚至还对我国的国际形象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因此,为了改善我国的环境状况,提高环境的质量,就需要我国发展低碳经济,降低污染物对环境的影响。

二、我国的财政和税收政策在推动低碳经济发展当中的不足

1.当今的财税管理体制当中的不足之处

在我国的财政制度当中,我国财政的收入相对来说具有集权化的特点,而且财政支出则出现了分灶吃饭的发展特征[5]。所以为了赚钱更多的财政收入,为地方的经济发展赢得更多的财政资金,地方政府往往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更加注重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经济财政收入,因此,在地方经济的发展当中,地方政府往往对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的关注力度不够,没有给予相应的重视。因此,由于我国财政制度的特征,在地方经济的发展过程当中,地方的发展往往没有对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进行实际的落实。除此之外,在我国的税收制度当中,由于地方政府被划归的税收的种类往往是一些收入特别少的小的税种,而且这种税种的税源非常不稳定,除此之外,对这些税收的征收难度也相对来说比较难,因此,地方政府的收入往往得不到有效的保证。

2.我国对低碳经济的财政投入相对来说是不足的

在我国的经济发展当中,我国政府对低碳经济的投入与西方国家相比,具有很大的差异,在西方经济的发展过程当中,以美国为例,上世纪70年代的时候,美国政府对低碳经济的投入占到国民生产总值的1.5%,而到了本世纪初的时候,已经达到了将近3%,而我国现在对低碳经济的投资比例才刚刚达到将近40年前的美国的水平。因此,在我国如今的财政制度当中,对低碳经济的税收的投入不足也是低碳经济发展的不利原因。

3.我国目前还没有设立专门的税种

在我国的目前的发展当中,我国现有的税种并没有专门针对环境保护的税收种类。在我国现有的税种当中,和环境保护比较接近的是消费税、增值税、车船税等的最基本的税务种类。税收作为一种对经济发展进行调节的工具,可以通过增加税收和降低税收的措施,从而对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经济发展模式进行鼓励和支持,而对于那些破坏环境的要进行处罚,抑制这种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的消费行为,从而达到对经济进行调节的目的。因此,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就需要在我国的经济发展当中,通过税收政策的制定对低碳经济的发展进行鼓励。

三、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财政和税收的措施

1.建立健全有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税收政策

由于税收政策在调节经济发展中的巨大作用,因此,需要我国在税收政策的制定过程当中,建立一个有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健全的税收体系。在税收政策的制定过程当中,对于那些有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税收政策要对这些经济发展方向的企业进行降低税收的政策,通过降低税收的方式,鼓励低碳环保企业进行发展。与此同时,对于那些不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方式,要通过制定较高的税收而对这种企业进行制裁,抑制此类企业的发展。与此同时,还可以在税收制度的制定过程当中,制定一些惩罚性的制度,从而对破坏环境的经济发展模式进行处罚,进而在全社会营造一种保护环境的经济发展方式。

2.建立健全有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

(1)增加财政对低碳经济的财政投入。在低碳经济的发展当中,低碳经济往往是和高科技手段联系在一起的,而低碳、环保的节能技术往往是需要巨大的资金支持的,而且通常情况下,研发的周期是比较长的,在短时间内很难获得经济回报。因此,为了发展低碳经济,首先就需要政府投入大量的财政预算,鼓励企业进行节能、环保技术手段的开发力度,为企业进行节能技术的开发提供资金的支撑。

(2)在政府的采购过程中完善绿色的采购机制。在政府的采购过程当中,政府要尽可能地采购绿色低碳的产品。通过对绿色低碳产品进行采购,一方面可以为绿色低碳产品提供更多的市场空间,另一方面政府可以为社会的消费方向进行引导,通过政府绿色采购的这种引导,可以使社会形成一种进行低碳产品的购买方式,促进低碳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3)加大对低碳经济的补贴力度。在经济的发展过程当中,政府可以对一些低碳的科研项目进行一些必要的财政补贴,这些补贴具体的包括对科研项目进行补贴、对科研人员进行补贴,以及对科研成果进行相应的补贴。除此之外,在经济的发展过程当中,政府也可以对一些低碳产品进行财政补贴,例如政府对节能空调进行相应的补贴,从而引导消费者的消费趋向,促进低碳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四、结束语

近年来,虽然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绩,然而,在经济发展的过程当中,由于经济发展的方式存在一些不当的行为,因此,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环境的恶化不仅会影响我国居民的生命健康发展,同时也会制约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因此,为了促进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就需要在我国经济的发展当中,利用财政政策和税收政策对经济进行调节,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

篇6

2水运在发展低碳经济中的问题

2.1船舶种类多,型号复杂

因为分类方式不同,同一条船舶会有不同的称呼。按用途的不同,可分为:客货船、普通货船、集装箱船、滚装船、载驳船、散粮船、煤船、兼用船、特种货船、油船、液化气体船、液体化学品船等。船舶的种类多了,相应地需要加工的零部件就多了,对它们的加工要花费很多的人力物力财力,造成碳的排放,造成环境污染。

2.2船舶老化严重

目前大部分船舶都是上了年纪的老化船舶,有一些船舶甚至还是上个世纪70年代从国外购进来的。老化的船舶增加了安全隐患,也使得能源利用率低下,加重环境污染程度。

2.3企业没有燃油能耗统计,忽视低碳减排技术

目前,很多企业都没有燃油能耗统计,大多是因为管理机制的不完善。同时,因为船舶买卖的频繁性,很多企业忽略了这一部分。不管是效益好还是效益不好的时候,忽视低碳减排技术都难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2.4船舶空载率较高

较高的船舶空载率一直是一个问题,究其原因,不外乎是运量供求信息的缺乏、航运信息的不对称、来源不及时。

3实施水运低碳经济运作的措施

3.1加强船舶设计人员的低碳意识

走低碳经济发展之路不仅要从能源角度去考虑,同时也要抓住生产用料的环节,制造工艺的改进也是发展低碳经济的有效途径。加强设计人员的低碳意识,在生产过程中,多采用低碳环保材料,充分考虑材料在其寿命终止后的利用率问题并提高整个生产过程中的效率,使能耗降至最低。这些都是降低碳排放量的重要手段。

3.2加强对老龄船的监管

目前仍然存在一部分的老龄船只,我们不能放松对老龄船的监管,老龄船在碳排放、能源利用率上仍是不理想的。注重老龄化船舶的管理,系统地制定老龄船的使用要求,是促进低碳运行的一种方式。

3.3建立低碳经济科技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

推行低碳经济的同时要融入科技的力量。科学合理地运用低碳科技,使我们的船舶拥有更高利用率的船舶发动机。在船的外形上也要进行科学的改进,降低风阻,利用空气动力技术,正反馈调节船舶的运行。同时我国企业也应该与世界航运企业密切联系,建立良好的运营体系。

3.4降低船舶空载率

确保船舶来往过程中都存在稳定的货源,从而降低船舶空载率,这不仅需要政府部门的积极参与,同时还要发展出一套更加科学、带有科技力量的信息系统与运营理念。大力发展机械自动化,使电脑、卫星、实时航运信息连成一个整体,既能提高效率,又能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

篇7

林业作为具有生物质能源的独特性与能源替代的突出作用已被世界各国所认可,并成为开发新能源的战略选择。但是,我国地方政府并未充分认识到低碳化林业产业发展的重要性,黑龙江省在这方面也有欠缺,其在推进林业发展方面虽有部分政策、法律、制度支持,但远不能达到产业快速发展的目的。

1.2林业资源与生态环境发展失衡

如前所述,黑龙江省的林业自然资源是相当丰富的,长期以来都存在着资源利用率低、超限额采伐与破坏森林资源等突出问题。低碳化林业经济构建是在人们对森林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综合分析、认识基础上进行的。当前,黑龙江省对林业资源低碳化建设研究开展的不充分,人们对低碳并不了解甚至心存疑虑,低碳化林业产业开发明显不足。

1.3林业产业经济发展缓慢黑

龙江省林业产业经济面临的最大发展阻碍就是资金的匮乏。林业的低碳化建设需要地方政府长期投入,在片面追求GDP增速的时下,发展低碳化林业经济很难让地方政府看到立竿见影的经济回报,因此,造成因资金不足而使林业得不到应有的发展。

1.4林业科技发展滞后

低碳视角下,林业产业发展需要技术创新的支撑,尤其是在林业生产过程中林木病虫防治、环保化学品的使用、生态产业链的建设等等方面,没有创新的技术应用是很难实现低碳化林业产业发展的。但另一方面,科技创新研究需要地方政府资金投入与支持。黑龙江省作为林大省,对林业科技的发展还应加大支持力度[4]。

2低碳经济视角下黑龙江林业发展模式构建

2.1低碳化林业产业发展模式

这一模式主要围绕低碳经济需求展开,依托技术创新、能源开发、产业转型三大趋势,探索低碳化林业发展之路。一是立足黑龙江省实际,积极调研,政府牵头,制定林业产业低碳化发展规划,引导低碳林业经济;二是实现森林分类经营策略,在注重现有森林质量基础上,全力推进造林工程,实行产业化经营;三是进行技术创新,在推进低碳化林业经济的同时,加快生物质能源的研发与推广,充分利用新能源优势。

2.2森林碳汇贸易发展模式

众所周知,森林是大自然中当之无愧的“碳源”,森林凭借其独特的生存方式发挥着生物固碳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全球变暖的趋势,发挥着其环境保护的优势。碳汇贸易就是建立在森林碳汇功能之上的。所谓森林碳汇贸易发展模式强调的是通过投资造林以消减二氧化碳排放过多,这种模式的需求主体多为发达国家。纵观黑龙江省森林资源的现状,可以说黑龙江省具有充足的森林碳汇容量,缺少的只是走出去的魄力与勇气。黑龙江省可以通过发展人工种植碳汇林的方式,增加碳汇储备,寻求合适的时机打开国际碳交易市场的大门,实现碳汇林资源向经济效益的转化。碳汇贸易的建设不仅能够有效吸收、合理转化森林建设资金,而且在建设过程中能学习、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林业技术,可谓一举多得。

2.3绿色林下经济发展模式

互联网时代为绿色林下经济带来新的发展契机。从低碳经济视角看,黑龙江省可以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鼓励发展林下种植业、养殖业以及包括药物种植在内的高附加值产品。例如,可以推广具有广阔销售前景与较高营养价值的黑木耳林下种植,形成种植、网上销售、物流运输为一体的产业链,创新传统林业发展思路,为黑龙江省林业发展带来新契机。此外,应重视旅游业飞速发展对经济的推动作用,绿色林下经济可以从打造黑龙江省林区旅游品牌入手,精心规划旅游路线,形成特色旅游产业,实现低碳经济背景下绿色林下发展模式[5]。

篇8

2.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

2.1发展低碳经济是应对气候变化的现实选择有关资料显示,由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增加,在过去100年里,全球地面平均温度大约已升高了0.3—0.6摄氏度,全球海平面有明显上升,沿海地区和岛屿国家的居民的生活受到严重威胁;许多动物濒临灭绝;同时,农作物的生长受到严重影响。有学者称全球变暖会成为下个世纪影响人类生活的重要因素,发展低碳经济刻不容缓。

2.2发展低碳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第二次工业革命至今的一百多年来,全球的工业化进程发展迅速,长期以来,以煤炭为主要核心能源的消费结构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直接导致了全球气温上升,并引发了许多的气候问题。至今,这些不可再生的能源已经越来越少,据预测,全球的石油还能开采40年左右,而煤炭还能开采200年左右。因此,寻找新的可再生能源和替代能源,发展低碳化的国际贸易,是缓解全球气候变暖、实现节能减排的重要手段,也是各国实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2.3发展低碳经济是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自“低碳经济”一词提出后,各国都在积极开展低碳活动,发展低碳经济。英、日等国斥巨资开发替代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并在潮汐能、水能、地热能等新能源上大力开展研究工作,以减低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同时,这些国家业限制或禁止了一些高能耗产品的发展。美国2007年出台的《低碳经济法案》中提出了创建低碳经济的10步计划,对一些可再生能源项目实施优惠政策。近年来,许多发达国家,如加拿大、法国等都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努力,而中国等发展中国家也在努力实行节能减排,向国际发展主流趋势靠拢。

3.低碳经济对机电产品发展带来的机遇

发展“低碳经济”对于机电产品的出口企业来说,也是不可多得的机遇,它不仅可以实现保护环境的客观需求,还能为自身带来巨大的经济收益。

3.1企业转型所带来的经济收益根据国际制冷学会的数据统计,在全球的电力消耗中,空调占有较大的比重,因此,对空调实行节能减排是“低碳之路”的重要举措。针对这一现状,海尔推出了业界唯一的热水空调,这是空气能热水和空调合为一体的技术创新,也引领了行业的技术升级和未来发展。相对于传统意义上的空调,海尔热水空调能对空调在工作时产生的废弃能源进行重复利用,满足空调制冷制热、热水、干衣、地暖等多重需求,大大增加了能源的利用率。数据显示,使用海尔热水空调所带来的能效收益,将会提高80%以上。除了家电行业,汽车等其他机电设备也开始探索低碳之路,并于2008年开始了对汽车零部件的再制造试点工作,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2欧盟等国家贸易壁垒的积极影响欧盟是世界上环保意识意识最强、贸易壁垒最多的地区。近年来,欧盟等国家针对低碳环保而增设的贸易壁垒层出不穷,其目的就是限制产品的进口,为此,中国机电产品的出口受到了很大的限制。然而,这些新的指令也给我国的机电行业带来了积极地影响。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迫使那些技术落后、不符合要求的出口企业不得不进行技术创新,提高其产品的技术和安全性,提升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推动了我国机电产品向国际化标准靠近。

3.3政府给予企业大力支持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间,我国政府对于符合节能标准的空调、冰箱、平板电视、洗衣机、热水器等高效节能产品,实行以旧换新的财政补贴。许多家电企业都抓住了此次机遇,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提高了自身的销售业绩,也开拓了更大的市场。

4.低碳经济背景下机电产品发展面临的挑战

在享受低碳转型所带来的各种收益之前,企业首先要面临的是许多在转型道路的挑战,无论是从企业自身、员工们的思想上、技术等方面,都要有巨大的转变和全新的理念,才能使得企业能够立足长久。

4.1经营理念和经营方式有待改变首先,机电企业要转变其对外贸易的方式,不再是单一的加工贸易和间接贸易。企业要在目标市场上的建立自己的销售机构,或与国外的销售商建立合作关系。其次,企业要改变其低价销售的国际竞争策略,创建自主品牌。在国际市场上建立自己的品牌和企业形象,以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篇9

节能建筑生产和消费双方缺乏节能建筑意识,对节能建筑的认识肤浅,尤其是消费者的节能建筑概念比较匮乏。由于节能建筑意味着多投入使用节能建材,多设计节能环节,这必然会导致节能建筑的成本上升。对于开发商而言,成本造价相对较高,利润空间有限,加之现在处于高房价阶段,市场认可度比较低,开发商只会关注短期利益。无论对于开放商还是消费者,都会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造成节能建筑市场动力不足。另一方面,节能建筑相关的从业人员大部分为非专业人员,节能建筑的专业知识匮乏,尤其是作为节能建筑的生产者,对于节能建筑缺乏系统完善的知识,只关注短期利益,往往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结构和外观上来,从而导致节能低碳建筑的发展缓慢[2]。

1.2缺乏完善的技术支撑体系

节能建筑作为一种特殊的产品,也包括技术研发、工程设计、工程施工等方面,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节能建筑涉及到暖通、建材、电气、环保、智能信息等领域,是多个学科的交叉和结合[3]。在低碳经济的背景下,利用新型建筑材料可以做到恒温保温,减少建筑热传导性,提高建筑物墙体的保温隔热性能,但由于核心建筑材料价格高昂,也阻碍了节能建筑的发展。面对能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的现状,将太阳能、风能发电技术等与建筑设计规划结合在一起,推广利用可再生能源,减少建筑物的能源消耗,对于节能减排、低碳经济具有重要意义。但是,我国大部分建筑的能耗还依赖于一次能源,对于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相对落后,加之光伏电池板、风力发电装置的一次性投入较大,维护保养成本高,并且对于多余电量并网技术和政策不够完善,导致清洁能源在节能建筑领域推广应用困难。

1.3缺乏综合评价体系和政策支持

我国节能建筑的起步较晚,目前缺少对节能建筑进行综合评价的技术标准,建筑物建成后,无法提供有效的节能数据,消费者不能直观地看到节能效果。现有的评价体系侧重于建筑环境质量的评价,忽视了建筑本身的经济性和舒适性,亟待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与机制。同时,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节能建筑的发展。目前,国家已设立了可再生能源基金,在推动可再生能源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但是,由于节能建筑建设成本高昂,而其所带来的节能减排的环保价值无法体现,消费者为其所增加的建设成本埋单的动力不足。

2德国节能建筑发展的启示

推动节能建筑是一项巨大的工程,不仅需要设计和工程方面的技术支撑,更需要政府政策、立法方面的支持。德国在推动节能建筑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有一些值得我国借鉴的经验。

2.1积极利用太阳能和先进的保温技术

德国的可再生能源利用已经做到自用有余,余量并网,将能源消耗转变成能源生产。智能电网建设以及并网政策,让消费者享受到可再生能源带来的利益。

2.2注重对现有建筑的技术改造

与我国面临的同样的问题是,德国的老式建筑也没有采用节能保温材料,使得冬季供暖能耗较高,舒适度下降。德国从政策层面鼓励和支持居民对现有建筑进行节能改造,并提供补贴和资助。为了提高能源利用率,还进行了水处理、雨水回收、垃圾生物降解等技术改造。

2.3出台节能建筑标准规范

通过制定节能和保温技术规范指标,不断优化节能建筑的建设,保障节能建筑的推广和普及。

3对我国节能建筑发展的几点建议

在大力倡导低碳生活的大背景下,在大力推动城镇化建设的时机下,发展节能建筑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

3.1提高居民的节能意识,大力宣传推广节能建筑

在我国工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加快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每年冬季供暖期华北地区雾霾不断,导致了生存环境恶化、交通拥堵等一系列问题,已经严重地影响到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因此,大力推广节能建筑,加强对建筑的保温隔热,以减少冬季采暖能耗,对于缓解碳排放、二氧化硫等污染物排放意义重大。应在全社会树立节能建筑的绿色形象,加大低碳节能建筑的市场需求。

3.2加大科研投入,研发面向市场需求的节能材料

节能建筑发展缓慢的其中一个原因是我国节能建筑材料稀缺,许多建筑材料需要进口,导致成本加大。因此,应加大对适应市场需求、性能良好的节能材料的研发。政府也应出台相关的政策,加大对节能产业的扶持力度,给予更多的优惠,例如减少节能产业税收、降低贷款利率、提供部分补贴、简化相关产业审批流程等。

3.3建立相关的机制监督,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我国对于节能建筑领域的相关检测及规范、监督和监管机制缺乏。一方面,政府应建立相关机构,加强对节能建筑的认定,并出台相关的规范,使节能建筑有章可循。同时有关部门应加大对于节能建筑建设以及效果的监督和监管,使消费者切实能使用到高效能的节能建筑,防止为降低成本偷工减料,使得节能建筑空有其表。另一方面,使用节能建筑带来的环境效益非常显著,在节能建筑发展初期,政府应制定一些推广政策,以补贴节能建筑初期建设的高昂成本,鼓励居民使用节能建筑[4]。

篇10

2、低碳经济下交通产业发展战略的基本途径

2.1积极发展低碳燃料

目前机动车辆的燃料普遍使用汽油、柴油等高碳排放量的燃料,燃料结构较为单一,这是影响交通产业碳排放量的主要因素。为此在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下,交通产业首先应该从发展低碳燃料入手制定发展战略。目前可以用在交通行业的低碳燃料主要有乙醇、生物柴油、天然气、太阳能、电能等等,这些燃料的含碳量较低,若能够得到大面积的推广,则势必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善碳排放量高的交通产业现状。虽然目前低碳燃料并未得到普及,应用范围也较小,但是其应用前景十分可观,需要我们进一步极大研究力度,开发并普及更多低碳燃料。

2.2提高车辆燃油的经济性

要实施这一战略,需要燃料和车辆结构两方面入手进行改进。一方面是要积极利用先进科技研发可再生燃料和低碳燃料。一方面要对车辆的传动装置和驱动系统进行有效改进,使其在运行中所受到的滚动阻力进一步减小,增大发动机的运行效率,提高燃油燃烧效率,从而实现低碳排放的效果。在当前零碳排放燃料还未全面推广的形势下,通过提高车辆燃油的经济性无疑是一条非常可行的发展途径。

2.3减少高碳强度的出行

目前我国私家车的数量越来越多,高碳强度的出行率较大,在此情况下是很难促进低碳排放目的的实现。为此应该采取减少高碳强度出行的战略措施。包括引导人们绿色出行,多选择公共交通方式出行,或以自行车、步行等慢速交通系统为出行方式。

2.4提高运输系统效率

提高运输系统效率战略是指从系统的角度出发,通过优化整个运输系统的设计、建设、运行,达到减少能源利用和温室气体排放。运输系统效率低的主要表现为交通拥堵,因交通拥堵而导致的燃油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并不是个小数目。有效的交通管理手段和拥堵缓解政策不仅可以达到减排的效果,而且可以节省巨额资金的投入。

2.5碳收费

为达到运输产业的减排,碳排放与碳交易的收费政策是必要的。增加整体碳经济的花费,通过碳排放与交易或是碳税,为消费者和商业减少C02排放提供经济刺激。碳收费的目的是在不影响生活质量和经济的前提下,减少运输部门碳排放。对价格政策起决定性作用的是高碳出行替代选择的有效性,这些替代选择包括使用低碳燃料,购买燃油经济性更好的车辆,使用公共交通或城际铁路,远程办公,合乘,发展减少长距离出行紧凑用地模式。没有替代选择,消费者就不得不而对高消费或是降低生活质量。通过减少出行需求、鼓励低碳燃料和节能车辆的利用,碳排放收费政策影响上述所有战略。

2.6系统性

交通产业是一个系统,在整个社会实现低碳经济的过程中,系统的观点要始终贯彻其中,各学科间研究和技术调度促进节能减排的最终实现。例如,通过几十年的努力,小汽车行驶每100km的耗油量下降了5000,但小汽车总量增加了几十倍,显然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也增加了许多倍。同样,轨道交通的建设成本巨大,运营时所有的设备都在运行,从此角度轨道交通本身是高碳排放,但它可以为社会服务几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从减少整个社会碳排放的角度看,它是环保经济、低碳排放的。新能源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利用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资金投入,但节能减排的效果和社会效益远远大于资金的投入。

篇11

地方投资环境,不仅是经济发展和资源有效配置的必要前提,而且是投资者确定潜在直接投资对象的重要因素。由于基础设施等环境建设存在建设周期长、投资额度大、投资回报率低但社会效益高的特点,社会资金很难投入到这一领域,因此,财政必须从市场缺位的地方补位,加大投入力度,通过直接投资或多种融资方式,加强区域环境建设,促进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

(一)建设功能齐全的社会环境。要充分发挥财政部门筹集资金的传统优势,支持加强水、电、路等各个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建设环境优美、功能齐全、设施配套的经济发展硬环境,突出招商平台建设,依托良好的投资环境大力开展招商引资。

(二)培育经济发展的人文环境。要采取多种形势,广泛宣传,大造声势,使广大人民群众支持和参与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提高群众的参与程度。对影响经济发展环境的各种行为,敢于抵制,敢于举报,加强打击,努力打造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浓厚氛围,形成“人人都是经济环境、事事关系经济环境、处处维护经济环境”的工作格局。

(三)创造优质规范的政务环境。政务环境是打造区域经济环境优势的重要标志,因为行政权力对经济社会的影响最普遍,对公民和法人的影响最具体,对经济发展环境的影响最深刻。因此,地方财政部门要转变工作职能,提供优质规范服务,提高工作效率,继续深化审批制度改革,创造出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务工作环境。

(四)营造科学高效的服务环境。要形成一套积极主动、办事快捷、管理科学的服务机制。为企业和投资者提供全程式、贴心式、保姆式的优质服务。一是要建立完善的经济服务平台,向企业实行公开办事,“一条龙”对外服务,接受所有企业和投资者的咨询,并进行相关辅导和协助,方便企业和群众办事。二是要加强“窗口”建设,强化服务意识,切实转变机关作风,促进行风建设,树立良好形象。三是要由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主动深入到企业中去帮助企业排忧解难。

(五)建设公正文明的法制环境。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依法行政和严格执法是最重要、根本的环境建设。建设一流的法制环境,必须做到依法行政,规范行政,从严治政。要深入开展对经济发展环境建设的调查研究,确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确保政令畅通,促进依法行政和公正执法、文明执法。

(六)营造诚实守信的信用环境。“诚信”就是要言而有信,一诺千金,诚实守信。通过信用建设努力营造人与人之间的信任,达到社会和谐,从而使我们的经济能够实现更快、更优、更好的发展。因此,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必须优化信用环境。我们要集中力量,采取措施,有效地加强和提升信用程度,以诚实守信来进一步塑造良好信誉,大力营造讲求诚信的发展环境。

二、转变财政扶持方式,发挥资金导向作用

发展区域经济,资金启动必不可少。随着公共财政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财政职能发生转变,支出的范围受到许多限制,财政直接进行经济建设的投入变得十分有限,因此,要重点发挥财政资金导向作用,逐步减少直接投资,广泛吸纳社会资金,逐步拓宽社会投资渠道,加强区域经济的发展。

(一)要进行引导性扶持。一个管理规范的企业,投资关注的不仅是优惠的地方政策,更重要的是一个地方的投资环境和市场前景。因此,我们必须改变过去注重直接投资和减税让利等传统发展模式,在进一步完善财政管理体制和健全财税运行机制的前提下,努力增加财政可支配财力,增强财政对经济的调控能力,在满足基本支出需要的基础上对区域经济实施引导性扶持,努力扩大财政投资的乘数效应,带动社会投资跟进增长。

(二)要进行间接性扶持。要综合运用间接调控手段,在减少财政直接投资的基础上,做好区域经济发展规划,规范市场行为,为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环境。同时,用活经营管理政策激发民间资本投入,在法律法规允许范围内对民营经济发展实行不定规模、不限项目、不设门槛、不控制行业的管理办法。要建立相应激励机制,鼓励和支持本地在外科技人员、打工人员、大中专学生回当地领办、创办民营工业企业和投资经商,在国家政策规定范围内,其征地、办证、子女入学、转户等手续一律从简,并享受一定优惠。

(三)要进行政策性扶持。要用足用活现行各项经济发展的国家优惠政策,尽量减少企业负担,保证企业健康发展。要认真发挥好用好中小企业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粘合作用,使政府投资带动更多的社会投资和消费需求,促进金融资本、民间资本导向基础产业领域、特色产业领域,不断推动产业优化升级。要认真落实好新企业所得税法中关于农林牧渔项目、公共基础设施项目、环境保护和节能节水项目、技术转让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保护企业合法利益。

(四)要进行关键性扶持。财政支持经济建设,就是要用有限的资金,发挥尽可能大的收益。因此,我们要科学选择投资方向,将财政资金集中投向能带动其他投资主体和产生较大效益的关键环节上,能够带动一个产业和一批产业的发展,使之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

三、不断深化财政改革,提高服务经济能力

财政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必须不断深化财政改革,研究财政管理的新举措,努力提高服务经济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一)注重发展政策连续性,实行正确领导。要确保财政支持经济发展政策的连续性,综合运用税收、预算、国债、财政贴息等手段,加强和改善财政宏观调控。要建立健全稳定增长的财政对经济发展的投入机制并创新支持方式,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全面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二)深化财政体制改革,规范政府间分配关系。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建立健全地方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形成财权与事权的有机统一。进一步加快财政部门预算、政府采购、收支两条线、国库集中支付、国有资产经营预算等各个方面的改革进程,规范政府间的分配关系,为经济发展提供均等、公平、有序、高效的服务,不断增强提供服务能力。

(三)优化支出结构,加大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要增强与民生有关的各项重点支出项目的保障力度,财政投入重点向“三农”倾斜,向社会事业发展的薄弱环节倾斜,向困难地区、困难基层、困难群众倾斜,特别是要加大在教育、卫生、文化、就业再就业、社会保障、生态环境、节能减排、社会治安等方面的投入,推动加快建立改善民生的长效机制。要大力支持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支持本地区企业或单位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换。要大力支持节能减排、环境保护、产品深加工的投入,促进经济发展形式不断优化。

篇12

2林业在发展低碳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首先发展林业能为低碳经济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林业担负着保护和发展森林生态系统、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职责。而森林具有涵养水源、防风固沙、保持水土、净化空气、改善气候、保护物种、固碳释氧等多种生态功能。其次林业还为低碳经济提供丰富的绿色能源。森林是重要的资源库、能源库和绿色经济体。森林能持续提供多种林产品,如木材、食物、化工和医药原料、生物质能源等。通过发展林业产业来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成本低、效益好,而且不会像有些低碳工业项目,在设备生产过程中还会造成新的二氧化碳排放。林业产业是安全的,可以真正实现固碳和减排,因此林业措施是促进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保证人类福祉的“低碳”最佳选择。

3发展林业低碳经济的途径

森林在应对气候变化特别是低碳经济中大有作为。森林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把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化为碳水化合物,并以生物量的形式固定贮存下来,这个过程国际上把它叫做碳汇。森林具有以最低成本实现最大固碳效益的特性,是陆地最大的“储碳库”和最经济的“吸碳器”。把林业纳入低碳经济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森林经营水平,提高林地产出率;(2)加强大径级珍贵树种培育,利用房前屋后等非林业规划用地种植名贵树种;(3)提高木材综合利用率,节约木材,加强废旧木材回收再利用;(4)鼓励非木质生物质代替木材,大力发展灌木林和竹产业;(5)大力发展森林旅游和生物质综合利用产业。

4林业低碳经济发展的建议

4.1加快造林绿化步伐,进一步规范林业资源管理体制机制围绕《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和《应对气候变化林业行动计划》,加大生态建设投入。进一步加强对林业资源的管理,强化林业资源管理的资金和机构保障,大力打击滥砍滥伐以及非法收购木材等现象,确实加大对林业资源的保护;进一步规范林业资源的流转机制,进一步激发林业的活力;进一步完善木材的流通市场管理机制,减少对区域内木材流通的行政干预。

4.2提高木材综合利用率继续运用财政政策引导林业企业改进生产技术,提高木材综合利用率,发展循环经济。重点扶持一批龙头企业和木材加工生态园区,并发挥其示范带头作用。

4.3加大科研投入,提供科技支撑要加大对林业科技资金投入,加大新技术、新产品的科研开发与应用步伐。深入开展种苗繁育、高新技术研究和应用推广;深入开展森林对气候变化的基础研究;加强森林灾害发生机理和防控对策研究;加强气候变化情景下森林、湿地、荒漠、城市绿地等生态系统的适应性问题研究并提出适应技术对策;加强森林作为重要可再生能源库的研究和开发利用。

4.4积极鼓励节约木材资源和发展林业非木质利用产业鼓励以竹、秸秆等木材替代物为原料生产板类产品;鼓励企业加强木材的防腐处理,提高木材的性能,延长木材的使用年限;鼓励废弃木质材料回收利用,并根据实际情况建立有效的废弃木质材料分类回收体系,保证木材资源再生化的物流链条。积极探索林业非木质利用,寻找不砍树又能发挥森林的经济效益的新道路。大力发展花卉、名优特经济林、森林食品、生物制药、森林旅游等林业非木质利用产业,既充分保护生态环境,又发挥林业的经济效益。

4.5加大宣传,引导全民参与低碳发展要积极宣传,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环保意识和绿色消费意识,改变固有的消费观念;从市场需求上改变企业的生产方式和经营模式;广泛宣传林业在发展低碳经济中的优势,充分调动企业、公众参与植树造林、保护森林等活动的积极性,通过林业措施,实践低碳生产和低碳生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