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辅导员工作范文

时间:2023-03-07 15:02:4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教师辅导员工作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教师辅导员工作

篇1

曾有人说:班主任是世界上最小的主任,却担负着最大的责任。根据教育部要求,各个省份都要求高职院校专职教师从事辅导员工作,否则,不能晋升职称。很多年轻的专职教师,刚工作就双肩挑,既排满了课程又担任班主任,心里总有抵触情绪,但面对晋升职称压力,不得不从事辅导员。怎么做好辅导员工作,我有如下建议:

一、 认识到当班主任的意义

人们常说“经师易得,人师难寻”,班主任的岗位就是按照人师的要求设置的。其实,入职伊始,从班主任做起,在教师整个职业生涯中都可受益。辅导员的工作,最融入学生,方便了解学生动态,较之上课来、下课走的经师师生关系,更能体现人师的本性。所以,班主任、辅导员要调整心态,积极工作。

二、 掌握合适的工作方法

就我的经历,我觉得班主任工作的核心问题是师生关系。作为一个青年专职教师,工作伊始,我也走过很多误区,高职学校,学生素质较同类本科学生差,很多同学上课状态不好,吃东西的,化妆的,逃课的,聊天的......我也是真的替他们着急,爱之深,恨之切,反而没有收到好的效果。后来我认识到我工作的两个误区:一个是想管住学生。不让他们请假、逃课、说话。一个是刻意讨好学生,表现的想融入他们。这样的工作方式,让我工作第一年就觉得很累,甚至想到退出。在和我校的老教师请教的时候得到了要领:爱学生的心不一定能够感化学生,严格的管理学生不一定能改变学生内心的逆反。学生不理解的爱是廉价的,学生不认同的严厉是虚无的。班主任工作的核心就是要打造好的师生关系,具体的做法有

1关心所有学生。不要因为学生的学习,家庭条件,性格等对学生有偏见,真诚的关心所有学生。曾经有学生说,老师说过无数的话,都是好话,但没有感情。思考这个问题,我常常在开完班会找学生聊天,关心他们的优点、困境、变化。师生关系有了很大改善。

2理解学生。泰戈尔曾说过:爱是理解的别名。学生的身心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不是教师一方的主管愿望所能决定的,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就要从学生的角度,设身处地的替他们想。比如,我校用军事化管理,早上6:20有起床玲,6:40要划操,学生对此规定很抵触,但学校又把此项设为量化考核之一,我们班总是迟到最多的。我刚开始很痛恨,天天批评学生。后来在学校住了两天,晚上11点睡觉,早上6点起床,确实很残酷。但学校也有规定,怎么办呢?我说服同学早晨和我一起跑步,慢慢的,加入的人越来越多。划操迟到的同学也很少了。

3培养学生责任感。最近湖南卫视有个栏目很火《变形记》。节目主要是城里叛逆的孩子和山里有责任感的孩子互换环境一星期,结果都是本来叛逆的城里孩子经过一个星期都像重新被洗礼了,多多少少都懂得了什么是责任。看完这个节目,我也在思考,班主任对学生的培养。我们班里大一的时候选了个班长,当时是他自己主动请缨,同学也都支持他,当班长第一年,他学习成绩退步较入校时退步明显,经常无故和同宿舍人逃课上网。当时很想撤他班长的职。但他也哀求,说丢不起那人。考虑到学生的自尊心,就给他了半年时间,给他两个任务,第一补学习成绩,第二想想怎么当好班长。到大二时,他的成绩大幅提高,和同学的人际关系也很和谐,是我的好帮手。特别是高职院校,学生都已成人,毕业后面对的是各种社会角色,所以,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对于班主任而言,比关注学生学习更重要。

三、青年教师要和班集体共同成长

1、建设班集体。集体和群体不同,集体要有共同奋斗的目标,班主任要善于引领班集体制定目标,培养班干部,发动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在这个过程中,班主任要理解自己的“教练”角色。不是实施灌输、控制管理,而是不断的引导。

2、开展丰富多彩的班集体活动。班集体的成长,每个同学的进步,要依托活动,只有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班级和学生个人才能得到锻炼,增长才干,真正的成长起来。班主任应该努力给每个学生都创造展现自身价值的机会。现在很多学校怕学生出事,不愿让班主任活动。这样的想法,我认为欠妥。青年教师和青少年学生,应该是人生中最有活力的阶段,若为安全因素,可以多组织些校内或者校外实践活动。学生和班级就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了发展。

3、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这意味着班主任的工作,不是一般的日常管理,看看学生有没有缺课、有没有迟到、早退、有没有打扫卫生,而是要透过日常管理的种种小事,渗透人生教育。

四、关注“问题学生”。

每个班都会有几个问题学生,这些学生绕不开、躲不掉。处理好了,是班主任工作的拐点,处理不好,可能会一只老坏一锅汤,影响班风建设。如何处理,我认为有如下几点:

1、理解“问题学生”。其实在问题学生身上浓缩了教育的一切问题,在他们身上,班主任可以发现过去和现在教育存在的问题,发现教师、班集体、家庭、社会对待问题学生的问题。班主任的教育观、学生观、教育能力在对待问题学生时都能有所检验。没有学生愿意当问题学生。也许学生只是行为习惯不良、厌学、品德不良、心理障碍等等。具体的问题,班主任要具体分析,分别对待。

2、建设良好班风。问题学生的成长和班集体的成长息息相关,一个坏的班集体,会发展更多的问题学生,一个好的班集体,可以消化、改变问题学生。如何建设班集体,可以从培养班核心骨干,策划班级愿景,搞好集体活动入手,帮助问题学生做长期打算。

3、找准时机,让问题学生体验成功。心理研究表明,问题学生很多都是对自己没有信心,持有破罐破摔心态。激发问题学生的根本办法,就是要他们发现自己,树立信心。班主任应该找到合适的时机,鼓励学生去做,并予以及时评价,帮助问题学生体验成功。

总之,当班主任确实是个良心活,既然选择了这份工作,就要做到最好,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对人来说,最大的快乐,最大的幸福是把自己的精神力量奉献给他人。教师正是可以诠释这样快乐的最好职业。希望所有的青年班主任都可以调整心态、找对方法,体验工作的快乐。

参考文献

篇2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1-0034-01

有人说,辅导员工作是事务性较强的工作,也是一份需要从业人员有很强的责任心的工作。由于思想的差异性,所以对同一工作每个人的看法是不尽相同,但就工作本身的性质,其担负的任务和扮演的角色来说,正确认识辅导员以及指导老师的工作特点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辅导员是学生们在校最亲的家人,是辅导学生衣食住行的核心领导,责任之重大,在教育系统中占据重要地位。做好工作先要做好以下几点:

(1)积极响应党的政策纲领,并落实到实处。特别是制定的教育相关政策,应予以高度的重视,客观认识当下教育发展趋势。

(2)就自身而言,要不断加强业务能力,能够贴合学生实际情况,结合所学理论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获取经验,把学生各项工作做到最好。

(3)对待自己的本职工作要有责任心以及对事业的进取心。在工作中做到踏实肯干、乐于奉献、克服焦躁情绪,遇到问题迎难而上,不断增强自身工作能力,做学生困难中的好老师,生活中的好朋友。

(4)工作要有计划进行,抓重点、难点,处理问题干净利落,提高做事效率。

(5)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给学生做好榜样。

(6)要及时做好工作反思,总结工作中的优势与不足,不断摸索,争取把工作做得更好。

做好以上几点之外还应清楚了解工作范围,辅导员应把握日常工作的重点,在做学生思想工作时遵循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做日常行为管理工作时遵循观察学生学习中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生活中是否遵守规章制度,是否积极参与学校活动。做好工作的基础上,善于总结发现工作经验。时常融入学生生活中,监督指导、做好总结。善于对于获奖的同学和团体进行表扬,恰当处理违纪同学。具体到我院,还包括组织管理学院社团,充分调动学生会工作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组织管理能力;引导正确的政治方向,做好我院团学工作及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工作,提升学生的理论水平及综合素质;对各指导教师团队组织情况进行监督与考核。

篇3

赏识教育的实质是尊重、激励和爱。学会赏识教育,教师必须要学会爱。教育心理学指出,在教师教学的众多因素中,教师对学生的真诚的爱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赏识教育的主要方式是激励学生,激发学生的自由潜力,拓展学生能力。赏识教育是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激励的状态下实施的教育。在赏识教育的过程中,教育以赏识为先导,激发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和潜在的巨大能量,激发受教育者的良知与自觉性,从而让教育顺理成章地自然发生。所以赏识教育的过程就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激励、相互教育的过程,也就是感动与被感动的过程。

二、赏识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操作方法

高职赏识教育归根结底是要求辅导员老师用关爱来认识、发掘高职学生的潜力和长处,把对于学生的爱化作学生能够感受到的具体的行为的过程。赏识教育的方法就是要对高职学生采取尊重、理解、肯定、鼓励、挖掘潜能、赞赏、宽容、指导等一系列行为。赏识教育要遵循尊重学生主体意识、理解学生行为、信任学生发展能力、挖掘学生发展潜能、赞赏学生现有成绩和指导学生拓展能力的六项原则和方法。

(一)尊重学生主体意识

赏识教育的原则首先要求发扬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尊重学生。高职学生大多高考分数偏低,在他们的求学生涯里,更多以差生的角色面对家长和教师。有的高职学生认为自己是被教育遗弃的学生,报考高职院校的初衷只是学习一门技术,将来找个好工作等。赏识教育的必要前提是尊重学生,尊重学生发展历程和现状,高职学生绝不是差生,只是被遗忘的好学生。高职辅导员工作在接触学生时,要求绝对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这就要求做到重视学生和开发学生的主体精神。

首先,重视学生要求辅导员经常接触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经历和家庭情况,为下一步引导教育打下基础。同时辅导员要从内心接纳学生,在处理双方关系上不是把学生作为自身工作的对象和失败的学生,而是把学生视为发展的朋友、未来的成功社会人。高职学生教育,要真正面对一个个实在的学生,而不是面对一个群体,设计一套风险防范制度。其次,开发学生的主体精神。80后和90后高职学生家庭依赖性强,自主性弱,这几乎是一个通病。然而现实却要求高职学生的在校学习和社会实践工作最后都要自我完成,因而在辅导员工作中如不加以主体精神开发,后果将难以想象。开发学生主体精神要贯穿三年高职教育的始终,辅导员要针对学生多做认可性谈话,设计班级活动并让学生自我组织,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自理能力,培养良好生活习惯,鼓励学生坚持克服困难。从方法上要注意让学生在归属家庭的封闭人格中开创自尊、自立个性,最终在学习和工作中实现自强。

(二)理解学生行为

社会中每一个人都渴望为其他个体所理解,刚刚成年的高职学生更是如此。而现实情况下,很多家庭和学校以高职学生不成功的学习经历为由,不能给予高职学生相当的理解。久而久之,高职学生在学习生活上轻者没有目标,放任自流,重者自暴自弃,沾染不良习惯,在社会群体互动的过程中,家庭、社会、学校和学生四方形成恶性循环。要打破这种不利的局面,辅导员老师要理解学生。理解是赏识教育的前提之一,在方法上要求高职辅导员工作要用耐心来帮助学生,用爱心来接近学生,用关心来提升学生。

高职学生的学习能力相比普通高等院校的学生要稍有差距,这是必须承认的教育现实,有些学生可能还沾染一些不良习惯,在心理上排斥学校教育和教师谈话,因此辅导员在理解学生行为上要有耐心,要准备打持久战。方法上辅导员应给班级的学生建立个人小档案,从品行、学习、志向、能力、潜力、心理、不足等方面来描述学生,认识和理解学生发展现状。进而辅导员要用爱心来接近学生,关心学生日常生活,及时了解班级学生不满情绪并寻根探源,多开展关心学生、关心社会的班会和班级活动,让学生感受被爱和爱人与爱社会的乐趣。辅导员和学生之间必须建立一条理解的关系线,开通学生情绪释放的通道,这在实际工作中会促使学生进步,有效防止学生意外事件发生。

辅导员要用关心来提升学生,对学生每一段时间的变化,辅导员都能及时感知和施加能动影响。理解学生在校的行为,宽容学生的失误,学生在失误、困难的时候,尤其需要辅导员的理解和帮助。有理解学生,才能在学生发展的瓶颈期采取得当措施,推动学生学业和生活能力良性发展。

(三)信任学生发展能力

高职学生管理的一个误区就是对学生管的太死,约束学生的任何行为,教师总是对学生以命令的语气发号施令。信任学生的发展能力,让学生发挥能动作用,不控制学生同时指导学生是赏识教育信任学生的要义。高职学生管理只有在教学双方互信的情境下才会实现良好目标,高职辅导员要做到培养学生的价值感,开拓学生责任感。没有价值感的学生认识不到自身长处,也不以自身不足为隐患,他们自认人生迷茫,无所适从,得过且过,对于学习、生活、工作自我信心不足。辅导员培育学生的价值感要信任学生的能力,创造发挥学生能力的舞台。当前高职学生技能大赛就是一个很好的平台,辅导员要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级别的学生技能大赛,在大赛中锻炼学生能力,让学生自我发现自身价值。学生的责任感培养主要是指树立学生的家庭观,集体观和社会观。辅导员启发学生对父母的理解和孝心,培养他们对于家庭的责任;在集体活动中,帮助学生找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尝试理解团队的感觉;多组织社会活动,使学生享受社会中成年人的幸福和责任,理解自己未来的社会角色。

(四)挖掘学生发展潜能

有教育家认为,天下没有不成功的孩子,只有被庸师耽误的学生。高职学生教育要避免“出庸师”和“误学生”,必须挖掘学生发展潜能。霍华德·加德纳(MartinCardner)是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发展心理学教授,他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认为人有八种智力,分别是:语言智力、数学智力、空间智力、肢体运动智力、音乐智力、人际智力、个人内省智力、自然观察智力。人的智力表现是有差异的,赏识教育就是要抓住学生的每一点闪光之处,激励学生成功。实践表明,很多学生头脑灵活,动手能力、交际能力强,通过挖掘学生潜能,加以锻炼,学生自我发展很快步入良性轨道。

挖掘学生潜能要善于发掘学生的优点,培养学生学习动机,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成功的高职辅导员必须有一双善于捕捉学生身上闪光点的“火眼金睛”,多与学生交往、接触,发现他们的优点,及时准确的告知学生,促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奋进。学习动机是认知学习的最重要的必备条件之一,学生的学习动机源于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理想人格的自我完善,但这种动机在活动中一旦受挫,损伤条件反射会大大降低学生的尝试行为。若有外力在其尝试过程中不断激励,认同学生尝试的行为和结果,学生便会持续尝试的行为,尝试的结果会趋于良性,尝试者的行为过程伴随成就感。高职辅导员就是要在学生管理中充当学生尝试行为的守护者。赏识教育是一种阳光教育,要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态度,高职辅导员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重于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一旦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积极的人生态度,乐观的进取精神,职业教育的预期结果就必然会成为赏识教育的一个过程。

(五)赞赏学生现有成绩

马斯洛(Abraham.H.Maslow)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们在试图满足高一层次的需要之前,必须先部分满足低层次的需要。从学校教育来看,学生的生理需要基本能被满足,因此只有学生的精神需求得以满足,他们才会将主要精力放在被自己的家庭和社会群体接受上。学生的精神需求满足很重要的是依靠辅导员的行为肯定和对他们所取得成绩的赞赏。运用赏识教育,尽量满足学生对于尊重和爱的需要,使学生求知的驱动力总体自强,这要求辅导员要经常真诚的赞扬学生,慎用批评。行为主义理论认为,学生被强化的行为要比没有受过强化的行为或受挫行为更有可能发生。

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BurrhusFredericSkinner)认为,我国学生的学习被教师或家长正强化,他们会更有学习的动机,反之,则会丧失动机,产生避免学习的动机。因此,赏识教育要求高职辅导员必须多给学生鼓励和赞赏,及时肯定学生的成绩和进步,让学生产生持续的动力,形成附属驱动力。对待后进学生,要创造机会让他们能尝试成功,对他们给予特别关爱,引导其体验成功的感觉,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赞赏学生并不完全排斥批评教育手段,只是提倡要慎用批评。辅导员的批评必须以维持学生自尊为底线,尽量使用乐观批评的方法。对于学生的严重错误,批评必须具体和及时,辅导员要给予耐心的帮助和指导,让学生意识到错误的严重性,努力做到以理服人,以情动人。

(六)指导学生拓展能力

篇4

一、何为诗化、诗化教育

诗化是西方现代哲学关心的一个问题。荷尔德林有一首风格独特的诗,其中一句是:“充满劳绩,然而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人诗意地栖居”并不是指人天生都是诗人,而是指人皆可以通过教养、修养和陶冶而成为真正的诗人或成为真正有诗意的人。人要实现“诗意地栖居”,必须通过“诗化”这一途径。“诗化”是西方尤其是德国许多哲学家、美学家经常使用的一个概念。像德国生命哲学家狄尔泰提出“生命的诗化”,认为“诗把心灵从现实的重负下解放出来,激发起心灵对自身价值的认识。……诗意的表达成了生活本质的表达”;符号论美学家卡西尔则多次强调“把哲学诗化”,认为“真正的诗不是个别艺术家的作品,而是宇宙本身――不断完美自身的艺术品”。在他们眼中,“诗化”多指艺术化、审美化,有时也指一种审美境界和尺度。在我国道德教育界,关于“诗化”的论述很少,只在哲学界和美学界有所提及。像美学界的学者易健提出了“诗化”这一概念,认为“‘诗化’,即通过审美教育,也就是充分运用美自身巨大的感染力、召唤力来陶冶、净化人的心灵,‘按照美的规律’来美化、构建人的心灵,让人学会用审美的态度对待生活、对待人生,从而促进整个人的审美化”。

本文所讲的诗化教育,就是通过诗性思维,引导人们在观察生活、观察事物中,培养显隐结合意识,揭示事物内在的显隐联系,从而对事物采取诗意的看法。儒家的“比德”就是这样一种诗化的教育方法,它不是把某个自然物看作某个自然物,而是使人由显现的自然物体悟到隐蔽的、未言明的道德人格。“诗化”向人们展示了显现者与隐蔽者相互结合的人生境域,只有诗化的人生才是本真的人生,才是充满诗意的人生。

二、诗化教育的特点与辅导员工作的契合之处

诗化的教育在实践中呈现出寓理于情、寓教于乐、寓意于形、人文关怀四个方面的特点,与辅导员的工作内容有很多契合之处,总结如下。

(一)寓理于情与主题教育

诗化的教育不是简单的传授知识,也不是进行说教向人们提供某种行为规范,而是通过情感起作用的,在本质上是一种情感教育。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认为:“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此情特指诗性)。情感是人重要的心理活动,人的任何一种行为动机,无不发端于人的内心情感。唯理性的教育付诸人们的理性,使人们认识到应该这样去做,而诗化的道德教育则通过诗性付诸人的情感,使人们从内心情感上心甘情愿地这么做。诗化的教育所凭借的完全是美自身巨大的感染力、召唤力,使受教育者通过亲身的情感体验,产生对客观事物善恶美丑的价值评价,从而获得情感的共鸣、情绪的陶冶、心灵的净化、心理的满足和道德的升华。辅导员应将这种情感教育方式运用到具体的教育中去,利用每一次主题班会、团课、学生干部培训班等时机用饱满的激情去感染学生,用富有感彩的诗意的语言去打动学生,用生动感人的事迹去感化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这样就使学生不仅仅从理智上认同教育者所宣传的道理,更使其在心灵深处产生共振和共鸣,在怡情悦性中使自己的精神世界得到升华。

(二)寓意于形与社会实践

诗化的道德教育是一种形象性的教育,它所采用的手段、方式不是抽象的理论说教,而是具体可感、生动鲜明的形象,是用一种令人动情的悦耳、悦目的综合形象诉诸人们的感情,影响人们的行为。正所谓“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是通过“山”、“水”、“松柏”等具体的自然形象所具有的特征,来暗示、比喻或象征君子的美德,使学生不仅在欣赏美丽的自然景象中获得美的愉悦,而且领悟到君子人格美的内涵,促使其思想境界得到升华。辅导员可以通过组织学生欣赏自然景色、游览名胜古迹,使学生在获得审美愉快、喜悦之感的同时,对家乡、对民族、对祖国产生热爱之情,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三)寓教于乐与拓展训练

席勒把审美欣赏、审美教育称作“审美游戏”。他认为,“只有游戏,才能使人达到完美并同时发展人的双重天性”,这是因为“只有当人在充分意义上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是完整的人”。这里,席勒不仅指出了美育是用一种像游戏一样比较自由、愉快的方式进行的,而且说明了美育的目的是使人们取得更多的自由,成为完美的全面发展的人。目前,拓展训练在培训市场很受欢迎,每个接受过拓展训练的人都会感觉印象非常深刻,就是缘于拓展训练通过各种游戏使受教育者已经摆脱或淡化了一切物质的欲念和追求,肯定了自身的价值与尊严,因而感到由衷的高兴、愉悦,情感、个性也得到了自由的舒展。这是任何强制手段都无法达到的。诗化的教育正是通过这种寓教于乐的手段,在实施过程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能动性,变消极被动为积极主动,使学生在生动、愉悦、有趣的活动过程中受到教育,充分感受到成长的愉悦。我曾多次给所带班级开展拓展训练,有针对性地设置训练项目,发现效果比开一次主题班更深刻、更持久。

(四)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

目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尤为突出,心理疏导成为辅导员工作的重要部分。但是在工作中,存在“目中无人”现象,把受教育者当作物对待,忽视了人的主体性、能动性,仅仅把他们看成接受条目、规范的容器,而没有去倾听学生的心声,所以问题学生的心理困惑很难得到有效解决。诗化的教育克服了这种把人物化的错误倾向,以人文关怀为核心,把关心人的生存和发展、尊重个性发展、促进个体的情感解放和精神自由作为根本价值尺度,尊重学生的情感,通过融情感、激情、意志、关爱于疏导过程,培养、塑造人们的生命意识,引导学生关怀人的价值和尊严,重视对身内之物的追求,抵制将身外功名利禄视为最高价值的观念,使他们既具有高尚、善良、纯洁的情操与精神,又拥有真善美的生活态度,让人从各种物欲、贪婪、猥琐、偏执、愚昧、自私、颓废等束缚自己的枷锁中解放出来,成为真正“大写的人”、“完整的人”、“诗化的人”。

三、辅导员如何进行诗化的教育

我通过大量的实践积累,提出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辅导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诗化的教育。

(一)培养学生诗意的观世法

诗意的观世法,即一种诗性的世界观,它使自然景物拟人化,使自然因人的情思包裹而染上花笑叶舞、山欢水唱的色彩的韵味,使自然万物(一花一鸟、一树一石、一山一水)都负荷着无限的深意、无边的深情,人从周遭世界中找到精神的栖居场所。具体来说,培养学生诗意的观世法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想象力是在直观中表现一个本身并未出场的对象的能力,它可以使我们冲破现有的界限,于在场与不在场之间、显现与隐蔽之间翱翔。无法想象一个没有想象力或想象力贫乏的人,其人格是完整的、充满诗意的,同样一个这样的人也很难形成诗意的观世法。因此,我们在诗化的教育中要注重学生的想象力的培养。这就要求在教育过程中通过各种活动创设一定的情境,有意识地引发学生想象,使学生通过想象揭示事物的显隐联系,将隐蔽的、不在场的东西与显现的、在场的东西结合起来,由前者揭示后者的意义。只有具有了一定的想象力,才能以诗意的眼光观察万事万物,才能看到日常事物背后隐藏的道德教育意义。比如,让学生通过诗性的想象,可以看到青松隐喻的刚正不阿的人格、红旗隐喻的祖国、圆明园遗址隐喻的近代史上的国耻,等等。

其次,使学生树立“民胞物与”的观念:要培养学生诗意的观世法,还要使他们树立“民胞物与”的观念。“民胞物与”的意思是指,不仅天下之人皆如我的兄弟,而且天下之物亦皆我的同类,我对他人他物均应像兄弟一样对待。人所生活于其中的世界不是绝对独立于人之外的抽象的“自在之物”,它是人与自然界相互交融的产物。从深层来看,人与自然不是对立的,而是一气相通、融为一体的,人对自然万物应有同类感,应当以仁民爱物的态度对待它。有了这样的认识,学生才能热爱自然如热爱自己一样。

(二)从理性的“独白”转向诗性的“对话”

一直以来,在教育过程中,往往采用“独白”式的教育方法,将学生变成接受道德知识的容器,使人物化。“独白”式的道德教育只是把受教育者当作各种道德规范的受体,很少正视心理世界和内在需要,以至于在道德教育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难以理解和沟通。久而久之,学生就自动地把思考的权力交给了教师,教师代替学生思想,学生所做的就是对道德概念、原理、规范的记忆、背诵和顺从。通过这种道德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是现有道德的顺从者,并不是真正的道德生活主体,一旦他们面对复杂的道德现象需要做出选择时,就会晕头转向,甚至可能会做出错误的选择。

对话,是一种与“单向式”的独白相对应,以“沟通性”为宗旨的学说和思想。通常来说,我们在教育中所说的对话是特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是师生双方基于相互尊重、信任和平等的立场,通过言谈和倾听而进行的双向沟通、共同学习,从而达到双方视界融合的教育方式。这里的“对话”不是一般意义的交谈和讨论,而是指各方内心世界的敞开,是对对方真诚的倾听和接纳,在相互接受与倾吐的过程中实现精神的相遇相通,也就是相互理解、共同成长的过程。对话的教育方法使辅导员和学生之间双方建立了“我一你”的平等关系,在相互理解和交流中,真正做到心灵沟通,使双方的精神境界和道德品质都得到进一步提升。

(三)有言之教与无言之教相结合

所谓“有言之教”,就是教育者通过口头语言向受教育者传授道德理论知识,论证道德规范与原则,以影响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提高道德认识。而“无言之教”,就是不通过语言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而是通过引导受教育者自己去观察万事万物,从中体悟到做人的道理,进而积极效仿,产生道德行为。

《说文解字》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把教育之教,强调为身教。这种身教不是道德语言上的夸夸其谈,而是“以身作则”的道德上无言的言说,它能使学生积极去体悟、去效仿,具有道德说教所无法替代的教育力量。像孔子说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在学校教育中,学生往往以教师作为人生的标准和社会的化身,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在感染着学生,而辅导员与学生的接触最多,在一个超市买东西、在一个操场打球、在一栋宿舍居住,等等,辅导员的日常言行作为在很大程度上是学生的标准,学生在不知不觉地受到辅导员的人格和思想品德的影响和感染,进而建立与辅导员一致的人格和思想品德。为此,辅导员要做到:为人正直、正派,树立崇高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具有崇高的人格魅力的人,并用自己的浩然正气影响学生,用自己高尚的道德行为熏陶学生。唯有这样,学生才能从辅导员的人格示范和思想境界中有所感悟,并主动地去效仿,最终领悟到道德教育的真谛。

最后要说明,我们并不是完全否定理性的教育方式,我们希望看到的是理性的教育和诗化的教育形成有效的互补,相互结合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实效。

参考文献:

[1]孙迎光.理性话语与诗意德育.教育研究与实验,2001,(4).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