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7 15:02:4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公共图书馆新馆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图分类号:G25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8-0025-01
随着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现代图书馆的服务范围在不断地扩展,服务方式趋于多样化,图书馆管理员队伍也在逐渐壮大。由此,提高新馆员的业务技能和综合素质,培养出新的管理人才,成为提高图书馆工作质量和整体服务水平的基本条件之一。而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行之有效地提高新馆员的素质,则是一项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图书馆新馆员素质现状
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冲击下,图书馆工作范围在不断扩展,服务内容不断深入,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资源,同时,我们也清楚地看到图书馆人力资源短缺的现状,公共图书馆拥有的专业图书管理员少之甚少,大部分管理员尤其是新入馆的管理员,其基本素质和必备能力不尽如人意,而图书馆针对新员工的培训工作却三年五载没取得成效,严重阻碍了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新图书管理员素质状况具体表现在:
1.学习意识不强
由于受传统的图书馆管理模式的影响,多数人认为图书馆的任务主要是提供阅览、借还书服务,工作内容单一,工作难度不大,任何人都能胜任。认识上的偏差导致一些人来到图书馆工作后,学习意识淡薄,不思进取,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升缓慢。
2.业务素质不高
加入到图书馆行列的人员中,图书馆专业毕业的人员比例低,半路改行当馆员的占大多数。这部分图书管理员因为没有系统学习图书情报的基础理论和专业技术,加上自身缺乏学习意识,业务能力低下,图书馆多半安排他们从事诸如整理图书、上架排架、图书的物理加工等技术含量低的工作。由于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业务培训,无法胜任信息编制、采购编目、数字图书管理等重要岗位的工作。
3.成长时间过长
新馆员进入图书馆工作后,由于所学的专业与图书馆实际工作的专业相去甚远,没有参加系统的专业培训,即使是自学能力很强的人,要在实践过程中逐步积累经验并掌握专业技能,成长为能够在业务上独挡一面的业务骨干,需要5-7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无法满足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需求。
二、图书馆新馆员培训工作存在的难点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图书馆工作发生了重大变化,图书馆的社会职能、服务方式也不同以往,工作范围的扩展产生新的岗位,需要更多的业务素质强的人才充实到管理员队伍中。而从图书馆新馆员素质现状的描述中不难看出,要想培养出新的图书管理人才,必须进行必要的有针对性的系统的业务培训。但是图书馆新馆员的培训存在诸多的困难。具体表现在:
1.图书馆单位领导不重视
许多图书馆的领导对新馆员的培训工作并不重视,认为提高业务素质是馆员个人的事,靠的是个体在实践中学习,能力提高的快慢取决于个体学习能力的高低,因此,会把没有工作经验的新馆员送到某个业务部门,由新馆员自行跟随部门工作人员学习。由于没有明确的培训要求和培训任务,业务部门的领导也不会重视新馆员的培训工作,忙的时候安排新馆员帮忙干一些无关紧要的杂事,有空时就零零星星地传授些知识,没有规划性和系统性,新馆员业务技能很难在短时间内得以提升。此外,由于受办公经费短缺的限制,很多领导不愿意花费资金让这些馆员外出培训,这样直接导致的结果是:新馆员素质无法适应图书馆的发展,业务和服务水平也就更无法提高。
2.专业的培训机构和培训教师较少
目前,国内开设图书馆学专业函授班的高等教育学院少之甚少,成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也没有设立图书管理学相关专业。新馆员想通过进修的方式提高自己素质,几乎是不可能的。此外,很多省市图书馆学会没有成立专业的培训机构或培训组织,来有针对性地组织省、市级图书馆业务骨干教师对新馆员进行系统地业务培训。就公共图书馆自身而言,能根据工作实际需要成立专门的培训机构和落实专门培训教师就更少了,这在一定程度增加了图书馆新馆员培训工作的难度。
3.新馆员需要学习的内容繁多
一个合格的图书管理员需要熟练地掌握图书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知识方面,要了解图书馆的功能、构成、作用等,熟知图书、期刊等纸质文献和电子文献的分类和检索知识,掌握图书学、版本学、文献学、信息检索、分类编目等专业知识。在技能方面,必须熟练地掌握多项服务技能,比如咨询服务技能、编制二、三次文献技能、语言表达技能等,才能满足读者的求知欲望,实现高水平的读者服务。学习内容多,任务重,想在一年或更短的时间内通过培训提高新馆员的综合素质,难度较大。
4.时代呼唤高素质馆员
在网络化、信息化条件下,图书馆逐步向馆藏数字化、管理自动化、服务信息化和信息资源共享网络化方向发展,图书馆的图书管理工作是以计算机的应用为核心的,并辅以缩影、光盘、声像、通讯等新技术,针对读者需求开展电子资源的检索服务、网上信息资源的导航、信息传递、电子邮件推送、拓展专利查询、网上咨询等服务形式,形成了高密度存贮、远程传输、快速检索的图书情报处理特点,从而对管理员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管理员不仅有扎实的图书馆基础专业知识,还要掌握计算机使用操作技术、网络通讯技术、数据库技术、系统开发和维护、信息存储技术、信息检索与处理技术、多媒体技术等。此外,将外文文献、外文数据库有效地处理并推介给读者,还要掌握外语知识,才能为读者提供优质服务。
三、图书馆新馆员培训的对策
新时期图书馆功能的改变需要更多的管理员加入到图书管理行列,而新馆员必须在短时间内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才能满足新的岗位和工作的需要。那么,面对着图书馆新馆员培养工作的种种困难,又该怎样克服呢?
1.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
要想有效地开展图书馆馆员的培训工作,领导的态度是其成功保证的必备条件之一。图书馆领导要转变对图书馆功能定位,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曾说:“员工培训与能力开发是效益最好的一种投资”。图书馆的人力资源管理是以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振兴图书馆事业为根本出发点,为此,图书馆必须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力度,加强对馆员,尤其是新馆员的培训,逐步建立科学的长效的培训机制,强化馆员的学习意识,形成学习型组织。
2.建立科学完善的培训机制
对新馆员进行专业的集中培训,是提高新馆员素质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要使培训工作卓有成效,图书馆必须建立一整套切实可行的科学的培训机制。成立专门培训机构,从组织上保证培训工作的有效开展,使之不流于形式或走过场。制定详细的培训方案,明确培训的目的和意义,落实系统的培训内容和方法,合理安排培训流程等等。培训工作可分为入馆培训、上岗培训、在职培训等,形式上分为专家专题讲座、视频学习、岗位实习、学术交流等。通过一系列有规划性地强制业务培训,切实提高新馆员的素质和业务水平。
3.建立科学的考核激励体系
对培训结果和实效化进行考核是十分重要的环节。培训结束后,不仅要求接受培训的人员以书面或口头方式陈述学习情况,更应该以实际操作、换岗见习等方式验证馆员培训的实效。综合各类考核结果,进行科学评估、分析,由此基本上可以估价一个人的工作能力、学习能力、应变能力等综合素质,评定成绩等级,公开评定结果。对于考核成绩不合格者,强制其进行再培训,直到真正熟悉本专业达到本专业要求的水平为止。此外,要把培训与调岗、晋级结合起来,使员工有危机感、紧迫感,从而激发出内在的活力与潜力,促使他们在培训过程中能尽全力学习。
4.提供利于自学的系列教材
一、县域老公共图书馆不再适合时展需要
从地理位置上看,各个县域的老公共图书馆一般坐落于老城区的中心区域。随着县域经济的不断发展,县域城区范围都有极大的扩展,县城中心的人口也有了很大的增长。特别是在新的发展时期,各个县域都对其城区进行了重新的规划和调整,县域政治和文化活动的中心区域都发生了转移,人口分布状况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由此,县域老公共图书馆在地理位置上讲,已经没有了便捷和四通八达的区位优势,有些县域的老公共图书馆坐落于偏僻乃至无人知晓的某个角落。这显然无法满足新时期公共图书馆建设和发展的要求。
从图书馆建筑的物理设计和功用来看,县域内的老公共图书馆已经不能满足需要。对绝对多数的县域来讲,旧的图书馆都没有宽敞的阅读场所和专门功用的场地。建筑空间有限,活动场所不足,既不能满足现代公共图书馆专业分工的需要,也不能满足现代公共图书馆多馆区的基本设置要求。老图书馆所在的场地一般都是临时性场地,当初并不是为图书馆专门设计的,既不能提供借阅服务,也不能让大家开展阅读活动,更不能满足建筑审美的要求。
从图书馆承载的服务读者和服务社会的任务来看,县域内的老公共图书馆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读者群体的需要,也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我们已经进入了信息高速传播和发展的阶段,知识经济时代已经来临,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日新月异。县域公共图书馆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必须改善硬件设施,扩展其活动的物理空间,同时必须大幅提高软实力,增加馆藏图书数量,扩展馆藏图书类别,提高在馆资源和信息的质量,加快馆藏资源的更新步伐。只有这样,县域公共图书馆才能赶上世界科学文化的发展步伐,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的经济和文化建设。
二、县域公共图书馆进入迁建的高频率期
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社会经济文化各项事业取得了跨越式发展,人民的生活也进入到了小康阶段。县域范围的经济实力有了显著提高,财政实力显著增长,公共服务设施的改善和更新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这些为县域范围内公共图书馆的迁建奠定了坚实的财政基础并获得了政策支持。
随着县域经济的发展,城镇人口的大量增长,人民文化水平的提高,原有的图书馆已远远不能满足需要。长期以来各个县一般都有比较固定的图书馆场所。但大部分场所十分狭小,坐落偏僻,鲜有人知。设施也相当落后,资料依然是传统的纸质资源,以报纸和书籍为主。电子资源少,甚至馆藏图书都没有,或者十分有限。有些地方图书馆由于人员和技术局限,还没有开展图书的借阅服务。县域图书馆的这种现状,显然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
这些年来,从国家层面上,中央政府相继出台了一些指导公共服务性单位提高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水平,并推进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等机构向公众免费开放的政策。这些也为县域政府筹划建设新的图书馆、改善图书馆的服务环境和服务条件,提供了政策上的支持。
三、县域公共图书馆迁建是个大事
县域公共图书馆是服务地方的重要公共服务机构。它的迁建,对一个县域的发展是一件大事。首先,县域公共图书馆迁建工程的资金来源是地方财政。合理谋划图书馆的迁建,可以合理使用地方财政投入,避免地方财政的滥用和挥霍。
其次,县域公共图书馆迁建不仅要基于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也要着眼于未来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不但要立足于满足未来几年的需要,而且要立足于符合未来十年二十年发展的需要。
再次,对县域图书馆服务的群体来说,其迁建也是个大事。新的图书馆建设得好,可以更好为读者服务,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为当地的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做贡献。新的图书馆发展得好,可以吸引和扩大读者群体,提高图书馆的利用效率,激活图书馆的人气,增加图书馆的活力。
四、县域图书馆迁建应考量的若干方面
第一,财政投入的承受能力。县域公共图书馆发展的瓶颈就是县级财政的投入力度。在图书馆迁建的准备工作中,一定要深入了解地方的财政收入状况以及增长前景。新馆的场地和硬件规划要符合地方财政投入的承受能力。新馆建成之后,财政上的投入要有合理的规划和保证,应通过地方性法规或者制度,建立起地方财政对地方公共图书馆资金支持体制和机制保障。避免新的图书馆建成之后,可能面临硬件设施落后或不足,在图书馆长期发展中馆藏资料建设迟缓、滞后甚至长期得不到保障的困境。
第二,迁建新馆的选址。新图书馆迁建初,必须科学规划,选择合理的建馆地址。建馆地址要选择交通便利,城镇居民集中的中心区域。又要合理规避商业中心,商业街道和大型的购物中心和广场,远离经常举办大型活动或者公共活动的场所。
第三,服盏亩琳呷禾濉O赜蛲际楣萸建之后,其服务的内容和服务的对象都会有很大的增加。做好充足准备满足读者的需求,必须对图书馆面对的活跃性读者群和潜在性读者群有深入的研究。活跃性读者群是指在老馆的服务当中已经频繁接触和活跃的读者群体和个人;潜在性读者群体是指在老馆的服务中没有过,或者没有接受过图书馆服务的个人和群体,而经过图书馆的迁建、硬件的改进、馆藏的增加、服务质量的提高能够吸引和满足这部分人和群体需要的读者。新迁建的图书馆,立足于留住活跃性读者群体,扩大潜在性读者群体,这样才能实现发展和进步。
第四,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县域图书馆应着眼于服务本县的农民。要做好这服务,就必须研究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特色,发展状况和发展趋势。在图书馆的建设过程中,应引入满足当地农民致富、农业和农村发展现实需要的刊物、书籍和电子资源,把农民致富和农业发展带入一个依靠知识、依靠技术和依靠信息的发展轨道。
第五,县域产业发展状况。一个县域之内,常常有具有县域特色和比较优势的工业产业,拥有较好历史传统的工业企业单位,有比较成熟的产业圈和产业链。县域图书馆在迁建和发展中,必须在馆藏建设中积极增加能满足这些产业和企业技术积累、管理进步和科学研究创新工作的需要,使县域图书馆成为地方企业技术进步和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促进县域工业企业发展和图书馆建设的良性互动,彰显图书馆为地方经济做贡献的作用。
五、总结
县域书馆的迁建是各个县域政府和县域发展的大事,必须要做到科学合理的规划和设计。在设计和规划中,必须从本县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出发,研究县域图书馆服务群体的特点和需要,研究农业农村农业经济发展状况和特点,研究当地工业企业的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这样,才能使迁建的图书馆能合理利用财政投入,更高效合理地为广大群众提供服务。
【参考文献】
[1]闫丽光.从农民阅读需求出发探索县域图书馆建设的路径[J].才智,2012(23):351-352.
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运用先进的理念和互联网等先进技术,以智能手机、智能电脑等设备为载体,利用微信、QQ、微博等方式,以文字和图片的方式传播图书内容,并向终端用户提供更加权威、实时、准确的信息和服务。由于新媒体具有开放性、双向性、互动性和及时性等特点,所以通过新媒体不仅图书信念传播速很快,而且可以更好促进公众获得信息服务。可以说,公共图书馆新媒体服务有效开拓了公众的思维模式、交流方式和思想观念,这也让公共图书馆实现自身的创新发展,推进其服务渠道更加多元化、简单化和个性化,进而才能为用户提供全面而个性的服务。公共图书馆的新媒体服务促进了信息资源共享和服务超前,这是时代造就的,也是创新理念和新媒体技术在公共图书馆中的良好应用,进而推动整个公共图书馆新媒体服务体系更加趋于完善,促进公共图书馆事业实现新的发展。
2 公共图书馆新媒体服务的发展现状
图书馆新媒体服务促进了公共图书馆发展的新篇章,当前,公共图书馆的新媒体服务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2.1 移动手机图书馆
当前公共图书馆的移动手机图书馆主要通过云服务构架,将公共图书馆进行集中管理,设置专门的搜索系统、文献系统和数字资源系统,进而为用户提供便捷的信息服务,同时用户还可以通过移动手机图书馆查询馆内图书,并进行预约和借阅,还可以进行查询馆内热门图书和实时新闻动态等自动移动服务。通过开展移动图书馆可以有效发挥公共图书馆的新媒体服务优势,进而及时、准确地掌握图书馆情况。移动手机图书馆通过利用互联网资源,可以让广大用户能够随时连接数字图书馆,进而受到很多用户的喜爱,这种服务理念受到很多公共图书馆的青睐,进而促进移动手机图书馆数据库的更加完善。
2.2 公共图书馆官方微博
微博的最大优势是及时性和有效性,有效突破了QQ、微信等交流方式的局限,进而也有利于促进图书信息的传播。当前,我国已经有很多家公共图书馆开设了官方微博,通过利用官方微博平台最新图书活动、图像和视频等数字资源,可以让读者更好便捷及时的获得图书信息,同时读者还可以有效利用手机图书馆进行相互交流,进而可以吸引更多的读者,从而提高图书馆的公众影响力。另外,有些公共图书馆的官方微博,不仅发表图书馆的相关信息,还会在官方微博上发挥人物特色,有效挖掘潜在用户,在新浪微博上开展微博访谈等活动,进而有效利用官方微博大力宣传服务理念,树立起自己的图书馆公共形象。
2.3 公共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
微信是一种新的交流沟通工具,不仅包括了传统的文字、图像,还可以进行语音和视频等信息交流。当前国内有很多公共图书馆开通了微信公众平台,为读者提供新的服务,及时地馆内的信息,推出一系列的服务。通过开展图书馆微信公共平台,可以更好与读者进行有效的沟通,同时能够传递更多的信息。比如,有些图书馆开通了微信官方平台,推出了很多深受读者喜爱的活动,读者只要通过扫描二维码就可以添加公共图书馆账号来参加相关活动,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可以更好的大力宣传图书馆,并且通过官方微信不仅可以实现图书相关信息查询,而且还可以向读者提供更好智能化的问答服务,还可以及时回复读者的提问,进而可以更好的展现公共图书馆的特色。
3 新媒体环境下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拓展途径
3.1 运用多种新媒体技术形成图书馆特色
随着网络和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公共图书馆不能简单局限于当地,而是会通过网络来与其他公共图书馆建立起联系,当然这也就要求公共图书馆树立属于自身特色的品牌和良好的形象,同时在新技术环境下,不能再局限于仅在馆内报告厅开展特色活动,更应该通过新媒体在网络上开展特色活动,才能让更多读者通过自己的移动终端进行随时随地地参与。
3.2 开展更多样化的互动交流
公共图书馆要充分利用新媒体信息传播效率更高、范围更广的优势,有效运用微博、微信和数字电视图书馆等平台更新馆内活动,通过有效运用新媒体技术,加强与其他公共图书馆的交流,不仅要有实地的交流,而且还要有网络上的交流,通过与政府、高校进行合作,开展经常性的各种专业的学术交流活动,带动当地产业发展和学术水平的提高。除了举办各种高端学术讲座外,还要面对各行各业的普通劳动人民,比如开办汽车维修技术、美容美发等讲座,进而有效吸引广大读者。
3.3 合理整合各学科影像资料与文字文献
近年来,出现在国外大学图书馆中的“信息共享空间(Information commons)”模式的服务方式的建设引起了国内图书馆界的高度关注。信息共享空间最早出现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美国的大学图书馆中,是大学生获取数字资源,并可随时与信息专业人员沟通的一种模式,在提高图书馆资源利用率和更好地为读者服务层面上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国内从业人员大多已经认识到,进行信息共享空间建设已经成为今后国内图书馆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国内一些高校近年来也引进了信息共享空间这一理念,将其运用于高校图书馆的建设中,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而作为为社会公众服务的公共图书馆,也应该结合自身特点来发展公共图书馆中的信息共享空间服务。信息共享空间在国内大学的发展情况说明,这种图书馆服务模式所具备的优势日益显现,所以本文想重点探讨一下这种模式在公共图书馆中发展的必然性与可能性问题。
一、关于“信息共享空间”
“信息共享空间”,英文为Information commons (简写为IC,或ICs),一般译为“信息共享”,以信息共享理念为基础在图书馆中设置的Information commons一般译为“信息共享空间”。早在1992年,美国爱荷华大学哈定图书馆(University of Iowa,Hardin Library)即投资75万美金建立了名为Information Arcade的IC。
信息共享空间是指在图书馆中划出一部分空间,同时提供信息存储、处理、输出与通讯设施、资源、信息分析工具、文件管理工具及全程服务的咨询人员,将这一些因素有机地整合为一体,为用户提供从获取信息到形成最终产品的一站式的一种服务模式。信息共享空间模式为图书馆提供了一种以服务创新辅助知识创新的解决方案。在美国这种服务模式已成为大学图书馆的基本组成部分,在开发大学生知识管理技能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信息共享空间已成为美国大学图书馆最受欢迎的场所和服务形式。
信息共享空间的发展也是经历了一个过程的,由于条件不同,在各地的发展也略有差异,但总起来说,其普遍性、适应性、灵活性、共公性的特征,同时为受众提供的方便、专业、数字化的服务,构成了信息共享空间服务模式的基本特征。
一个完整的信息共享空间体系,需要包括三个层面:实体层、虚拟层,以及支持层。实体层主要指馆舍空间区域,及诸如电脑、打印机、扫描仪、相机等数码设备。虚拟层,则重点关注软件设施、信息资源和各种网络虚拟环境。支持层包括服务组织中的各类人员,和围绕这种服务模式所需要的服务规范以及服务评价体系。从以上这三个层面不难看出,这种新型服务模式,在传统图书馆服务模式上进一步提升了服务内容和质量,更好、更有效地利用了图书馆的现有资源。这种一站式的服务模式,增强了被服务者与服务者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也使图书馆的服务更加主动和人性化。
二、图书馆IC模式发展的可能性
信息共享空间模式首先诞生于国外大学中的图书馆,传到国内时也是大学图书馆首先进行了尝试。笔者认为,地方一些公共图书馆也已经具备了建设信息共享空间的现实基础。首先,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各地图书馆基本都能够满足建设信息共享空间的空间要求,可以从传统的馆区分隔出电子教室、协作学习区、多媒体制作室、休闲室等区域,而且这些可以根据各馆的馆舍实际情况进行优化和组合。其次,数字技术已经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并且已经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普及。同时,许多公共图书馆现都设有电子阅览室,有些还开辟了具备丰富搜索功能的专有信息平台,为用户提供了高知识含量的综合支持。
总之,多数图书馆已具备了提供信息共享服务的能力,为信息共享空间的实现提供了保障。多数图书馆无论在各类馆藏资源、文献提供能力、计算机软硬件方面,还是在网络资源方面已经具备了很强的综合实力。应该说,在借鉴学习国外国书馆信息共享空间建设和国内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在各公共图书馆建立信息共享空间还是可以做到的。
三、图书馆IC模式发展的必然性
读者信息需求的改变,使得信息共享空间模式成为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趋势。以前读者到图书馆主要是通过阅读获取知识,现在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他们不再仅满足于书上的信息,更多地需要查询馆内数据库、网络信息资源。图书馆单一的借书、看书和一成不变的管理方式已经适应不了以动态和开放为特征的新模式的需求,因此IC是今后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趋势。
现代人际交往、学习方式的改变需要信息共享空间的出现。现在人们来到图书馆更愿意既能上网查资料、写论文,又能喝咖啡、听音乐。另外,读者有问题时,需要相关技术人员或是图书馆员为他们面对面地提供帮助。这些都需要图书馆为他们提供一定的空间,相关的技术支持,和丰富的电子资源及其他小型的设备等。诸如此类的需求都要求有信息共享空间的出现。
四、公共图书馆建立IC的发展规划
通过对美国大学图书馆,以及国内一些大学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建设情况的了解,我们必须认识到:信息共享空间必须是一个能提供一站式服务的综合空间,它不是仅仅是电子阅览室和数字图书馆以及休闲场所的简单组合。它是综合实体空间,虚拟资源和技术的开放存取环境下的信息共享空间,是虚拟环境和实体空间的完美结合。信息共享空间建设不仅需要布局合理、舒适优雅的馆舍空间,配置完备的上网设备,还需要热情专业的图书馆专业服务人员。如果能够按照信息共享空间模式所要求的理念,对传统的图书馆业务进行扩展的话,那么扩展后的图书馆服务功能会远远超过传统图书馆的服务功能。
(一)信息共享空间服务模式是今后各类图书馆发展的趋势
信息共享空间服务模式其核心是提供完善的资源和全方位的服务,而人员的配备及其服务能力则是评价一个“信息共享空间”服务优劣的决定因素。因此在图书馆中发展IC模式过程中,人才培养将成为图书馆在其建设中面临的一个(下转第154页)(上接第152页)重大问题。馆员服务能力的提高有助于信息共享空间效力的更大发挥。在新的社会环境和技术条件下,人们对图书馆的服务内容和服务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相应的图书馆的人员素质也要较以前有很大提高。目前高校图书馆已经注意到吸纳各学科专业的高级人才,或通过人才引进的办法加强业务队伍的合理化、专业化建设。公共图书馆的人才建设也必须得到应有的重视,这样才能使信息共享空间模式建设真正得以实现。图书馆馆员信息技术能力的提高和专业知识的扩展有,有助于其与读者的相互交流,也必将会促进信息共享空间效用实现最大化。
信息共享空间需要多方面的专家和工作人员的支持,可以说,各类人员提供的服务是信息共享空间内除硬件设施和信息资源以外,最重要的支撑因素。所以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建设首先要保证有充足的人才储备,这也是目前公共图书馆在信息共享空间模式建设中最大的困难。从国内大部分公共图书馆的现状来看,这些人员全靠图书馆自己培养还不现实。除了在引进人才时加以考虑外,还应当考虑聘用一些兼职人员,以填补这个人才空缺。
(二)“信息共享空间”由物理空间和虚拟空间共同构成的。
其中,物理空间是信息共享空间的实体。信息共享空间实体空间划分要考虑多种用户及其需求,用户群不同,空间类型也不同。依据现实情况基本可以划分为:个人学习区、小组学习区、图书资料区、打印扫描区等。虚拟空间,着重于“开放”,即开放存取空间,它是独特的在线环境,用户通过网站主页可以获得多种数字服务。信息共享空间虚拟空间的建设主要是信息资源库和网站的建设,信息资源库建设包括:收集、组织网络信息资源,建立资源指引库;数字化传统的信息资源,建立数据库;整合现有的数字资源,建立索引库。网站建设,包括主页设计、功能模块的设计以及栏目设计。因此,在我国馆舍建设空前高涨的今天,无论是新馆建设还是旧馆改造,都应考虑图书馆未来发展的需要,应融合信息共享空间服务理念,营造舒适、方便、快捷和人性化的信息服务空间。在实体层面上,一个舒适的学习空间和充足的电子资源,是我们建设信息共享空间的基础。
结语
虽然“信息共享空间”概念起源于大学图书馆,而且目前的实践也主要在大学图书馆,但事实上信息共享空间并非只适用于大学图书馆。其他类型的图书馆也需要建设信息共享空间,特别是大中型公共图书馆和某些专业图书馆。读者的需求是信息共享空间发展的直接动因,公共图书馆和科研图书馆虽说面对的读者对象和大学图书馆有所不同,但是在网络环境下用户的需求呈现出某些相似的时代特征。公共图书馆由于读者的多样性,需要满足的需求也是多样的,公共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建设成功的关键和大学图书馆一样,需要将资源、功能和服务进行充分整合,满足多样化的读者需求。同时,公共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建设还要注意因地制宜,灵活运用,绝不能一味死板的模仿国外信息共享空间建设模式。在条件成熟的地方,应尽可能地将信息共享空间的理念与实践扩大到各类大中型公共图书馆中,在把握其提升服务本质,保持原有特色的基础上,让更多的读者能够从这一模式中获得愉快的学习体验。
参考文献:
[1]李秋实,冯承柏,温宇龙.美国高校图书馆的信息共享空间建设.现代情报,2007(4).
[2]邬宁芬.信息共享空间.大学图书馆的机遇与挑战[J].图书馆杂志,2005(11).
[3]胡广霞,周秀会.信息共享空间.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新趋势.情报资料工作,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