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件范文

时间:2023-03-07 15:02:4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语文课件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语文课件

篇1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6-374-01

如今多媒体泛滥的课堂,把每一个场景、每一句文字多换成了有声有色的课件,课堂是越花哨、越热闹是否就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可是反观教学的效果是否与热闹无关。喧宾夺主式的多媒体教学值得一线语文教师谨慎选择和运用。

讲意境,并非越具体形象越好。动不动做课件以求“直观”反而添乱。

比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录些急雨声来听,当真就好听吗?所谓急雨,不过是说琵琶声节奏快、激越而已,“激越”为何物,不可进一步物化。同理,“小弦切切如私语”,更不可录些悄悄话来欣赏,只可引申到“细碎、亲切”而止。这时,若再直追具象,必定弄巧成拙。最好满足于适度的抽象,给美感留点想象空间,不必再坐实了。我妈妈那年代,有个“名师”上课真抓一把珠子往盘子上丢,以此演绎“大珠小珠落玉盘”,实在是画蛇添足。其实再好的珠盘相击声也不可能比一支乐曲更好听。它也不过是说“声音清脆悦耳”而已。

语言是人类相互沟通时最简便、最经济、最有实效的东西,语文课的主要目的应当是学语言(包括文字),备语文课首先要备语言艺术,这是正途。如果以“精讲”为借口该多讲而少讲,甚至不讲,或尽找其它途径来“启发”,是舍本逐末。语言的局限似乎不够形象,但这一点恰恰又是它的专长,只有它才能给听者(读者)留下足够的想象和再创造的余地。

小时候心目中的关羽、张飞何其神威,一看电视剧中人物我就傻了眼。不看电视剧《红楼梦》还好些,想象中的林黛玉可达到“风情万种”的水平,而坐实了的林妹妹,也不过尔尔,令人大失所望。这就是图像的死硬处。我见过好几种版本的“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插图,总不如对原诗的想象过瘾。只因为对语言的想象是动感的、随心所欲的,各取所需的,因此,它的丰富、完美,就可能是其他图象所不能企及的了

另一种情况是嫁错了对象。有次听一个老师讲《荷塘月色》,“起立、坐下”之后乐声骤起,播放一首小提琴名曲《梁祝》,叫学生体会“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这也叫不得体。朱自清先生写本文的目的是说“心里颇不宁静”,是说他烦。这位教师只因这“烦”不好形象化,于是丢下主题不顾,而去大肆发挥朱先生虚拟的,用以逃避忧思的荷塘月色,甚至找些古代采莲的幻灯片来打岔。这是真正的避实击虚。弄得一堂课学生一直沉醉于美妙音乐之中,其乐融融,这是朱先生的目的吗?真会辜负人!实在喜欢摆弄课件的,还不如让学生听锉锯子,把学生整得如朱先生一样烦,急需找个宁静处避一避为佳。

还有一种叫喧宾夺主。有一老先生为了追时髦,他的课件是为了那句“铁骑突出刀枪鸣”,于是放了一曲漫长的《将军令》之后,不过瘾,又加一曲震耳欲聋的《十面埋伏》。且不说一般中学生不大可能欣赏琵琶曲,就算能欣赏,这两支曲子与那一句诗有多大关系?白居易本意也不过是想说琵琶女此时的演奏达到,反映她心潮澎湃而已,说多了就反而添乱。因为那《将军令》和《十面埋伏》自有它的全面的思想感情,与此处白居易的特指不同。

有句名言说的是“任何比喻都是蹩足的”,它只能从某一侧面提示二者的相似,一旦将喻体完全坐实,一个完整的形象出现,就控制不了人们可能从全方位,从原文不需要的方位、角度去联想,反而忘记了原文截取的那一小部分用意。比如“四弦一声如裂帛”,是说收尾干净利落,嘎然而止。你若真让一美女出来撕绸子,我就可能想到褒姒误国,甚至想到烽火戏诸侯等等,岂不滑稽。

现在弄课件弄成了时髦。许多教研活动把它作为评优质课的必备条件之一,似乎在比赛花哨,真是语文课的大不幸。搞语言文字的人疏于磨砺自己的嘴皮,而挖空心思拼凑图像;忽视培养学生对第一工具的领悟能力,而倒退去大搞图像辨识,是不务正业。尤其是文学欣赏,图像课件一定要慎用。以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电视,一般都给人留下遗憾,即使有好的,至多也不过各有所长。语文课是要训练学生对语文的感悟力,而不是对图像声响的感受力。图像,声音,雕像自有专门的课程去对付,不必由语文庖代。

我也并非完全否定图像的辅助功能。我认为带科技性质的说明文就比较用得上。比如《景泰蓝的制作》中,若把“掐丝”一节录下来放映,必对“说明”有益,但末了也必须回到原文,别忘了教语文的目的,说一声:“你看,作者的‘语言’是多么地准确。”

总之,语文老师最要紧的基本功是嘴功,最须揣摩费心的是语、是文。需明亮时不模糊,需模糊时不坐实。语言能解决的就不必用图像,因为,我们的任务是训练语言。

参考文献:

[1] 王 婷.多媒体课件在语文教学中的合理应用[J].文教资料,2010(02)72-74.

篇2

这一天正是清明佳节。诗人小杜,在行路中间,可巧遇上了雨。清明,虽然是柳绿花红、春光明媚的时节,也是气候容易发生变化的期间,甚至时有“疾风雨”。这日的细雨纷纷,是那种“天街小雨润如酥”样的雨,这也正是春雨的特色。这“雨纷纷”,传达了那种“做冷欺花,将烟困柳”的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 ... ...

这首诗,即便不去挖掘诗人的内心世界,也是一首非常美妙的励志颂歌。人生总的来说,是苦处多,乐处少;迷惘多,洞悉少;独行多,共路少。一个人独自前行的时候,突然间见到陌路他人,哪怕只是个孩童,心里都会为之一热。至少,有来人处,必是有希望之处。有希望,就会忘了苦处、忘了迷惘、忘了独行,从而踏上坚定的脚步执着奔赴。

这首小诗,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活灵尖现的雨中问路图。小牧童的热情指引,自然会叫诗人道谢连声;杏花村里那酒店的幌子,更在诗人心头唤起许多暖意!

篇3

“妈妈想锻炼一下你独立观察的能力。”我说。

篇4

学生对化石的知识了解不多,但是对银杏树和大熊猫特别熟悉。在教学中要从学生的识知出发,让学生了解一些古生物知识的同时,呼唤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物的意识。让学生动口、动手,走出教室、走出校门,查阅有关古生物的资料,扩展自己的视野,培养他们的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地展示自己,阅读、识字、交流,注意多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发现,引发他们研究、探索的欲望。本课教学可以采用放手让学自学的方式进行,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教学目标

1、 认识11个生字。会写8个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初步了解一些古生物知识,有保护珍稀生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了解古生物知识,有保护珍惜动物的意识。

信息资料

1、 课件或有关录音磁带,头饰。

2、 制成各种生物形状的生字卡片。

3、 课前布置学生通过多种方式搜集有关古生物的资料,并自己整理。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 演示:(播放课件或录音,向学生介绍一点古代生物的知识)说说你看到(或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板书课题) 组内交流找到的资料(文字或图片),推选出代表向全体同学介绍。

(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绘声绘色的解说和生动的画面的展示中受到感染,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展示图片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收集处理信息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成就感。)

2、 板书:化石,问:你知道什么是化石吗?你见过化石吗?在哪里见过?它是什么样子的?(在“化石”前面加上“活”字,齐读。)我们这节课要学习“活化石”这课,看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

(从学生的认知出发,让学生交流已有的生活经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同时发展了思维和表达能力。)

对话平台

自读

1、 课文是怎样介绍“活化石”的呢?请你一边读一边想,读后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相信学生,给他们充分的表现自己的机会,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

2、 边读边画出自己不认识的字,想办法解决;边读边画出自己不懂的词语或句子。

(培养学生边读书边动手、动脑的习惯。)

朗读

1、 指名读。

2、 领读,教师有重点地领读重点句子,正音。

3、 轮读,每人读一自然段。

4、 选读,喜欢哪段就读哪段。

5、 指读,组内指定读,互听互评。

(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是朗读训练,用多种形式的读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发挥范读的作用,在朗读中要注意对朗读的评价。)

识字

1、 拿出生字卡片,自主识字。

2、 请小老师介绍识字经验。

3、 开火车读,连词读,齐读。(注意“珍、肉、史”翘舌音。)

4、 游戏:猜猜猜。(小组合作,一人摆生字的口形,其它同学快速找到他说的生字。)

(用不同的方法复现生字,增加学生和生字见面的机会,给学生识字的空间。)

写字

1、 出示四个左右结构的字“化 代 孙 植”,认读,交流识记方法。问:这四个左右结构的字应该怎么样写?(先书空,再引导发现写字规律:左窄右宽。)

2、 观察“化、代”两个字,你发现了什么?教师范写。(加强对单立人写法的认识和运用,写好单立人的关键是:撇不能太弯;竖一定要垂直。)

3、 学生描红,临写。

4、 组内推选出好的作品在全班展示。

作业

将找到的文字资料或图片资料做成卡片,写上说明,下节课向大家介绍。

第二课时

对话平台

导入

1、 抽读生字卡片。

2、 同桌互读检查,小组给生字找朋友。

3、 课件出示生词,举行擂台赛,选出识字小擂主。

质疑

自由朗读课文,想想你还有哪些地方不懂,提出来在小组内讨论,再集体交流。

熟读

象银杏树、大熊猫、中华鲟这样的古生物已经越来越少,许多人还不了解他们,大家想不想把这些古生物介绍给别人听,并让大家都来保护他们?现在,请大家认真读课文,看谁把课文读的正确,流利。

1、自由读课文。

2、小组内互相检查。

4、 全班整体检查。

表演

假如你是“活化石”,请你任选一种生物,向大家介绍一下自己吧。(先组内练习,再戴头饰到台上表演。)

(转换角色,培养学生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关注科学、保护珍稀生物的意识。)

写字

1、 出示“历 史 灭 克”四个字,认读,组词。组内交流:这四个字的笔顺及怎样写好这几个字。

2、 指导书写:上下结构的字“灭、克”横不能太长;“史”和“灭”书写时竖撇要先坚后撇。

3、 学生边观察边练写,教师巡视,发现不足之处随时指出。

4、 选出自己写得最满意的字在组内展示。

练习

完成课后“读读写写”

展示

拿出上节课的作业向大家展示,介绍自己的作品。(内容不必限制,可以是本课介绍的三种古生物,也可以是其他的古生物,甚至可以是学生喜欢的其他动植物。)

拓展

篇5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6B-0016-02

多媒体课件是高效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工具,它集成了多种媒体手段,可以展现传统教学手段无法呈现的信息,具有形式多样化和信息海量化的优势,因而在语文教学中得到全面运用。语文课件除了具有多媒体课件以语言符号为重点、以教师授课需要为旨归、全面覆盖课堂教学过程等共性外,还是协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重要工具。所以语文课件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既充分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又不能超越学生的认知水平。认知心理学发现,人脑只能同时加工一定量的信息,因此会对刺激信息进行选择,心理活动会指向和集中于一定的对象,这种指向被称为“注意”。注意是一种认知资源,其容量或能量是有限的。个体为了完整地辨识刺激信息,需要运用有限的认知资源,刺激信息越复杂,需要运用的认知资源就越多,若不同的复杂刺激信息同时呈现,认知资源很快就会消耗殆尽,此时若再有新异的刺激信息出现也不能被加工和处理,即不能够被注意。学生的认知资源也是有限的,在此情况下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多样化和信息海量化就成了双刃剑,它给学生带来信息“大餐”的同时也可能会让学生“消化不良”。因此,恰当处理课件中的文字内容、多媒体要素和师生的语音交流的关系是语文课件创作的关键。总结平时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语文课件的创作应注意内容的详略、内容与背景的差别以及背景要素的编排。

一、注意内容的详略

相对于传统板书,多媒体课件可承载大量文字信息,但也有两个缺点:其一,课件投影屏幕的尺寸是固定的,学生的视觉分辨力有限,单幅幻灯片可呈现的内容也有限。此外,课件投影是虚拟画面,幻灯片不能同时出现在屏幕上,在课堂教学时间固定的情况下,单幅幻灯片的放映时间也是有限的。其二,课件的文字信息是预先备好的、固定的,而教师的语音讲解是即时发生的、灵活的,课件内容与教师的讲解缺少互动,对于教学的灵活性和深刻性有一定的影响。鉴于以上原因,课件文字内容要有详有略。首先,不能照搬课文内容,要对其进行概括,用最少的文字准确表达课文内容,做到框架清晰,使人一目了然。可用词表达的,不用句子;可用句子表达的,不用段落。这样既可减轻学生的视觉负担,也为教师的讲解留有余地,避免照本宣科的尴尬。其次,重点部分可以原文形式出现,但应集中在单张幻灯片内,避免分成多幅幻灯片,以免频繁翻页打断学生的思维。最后,对辅助理解的文字信息加以控制,通过教师简单讲解或学生自行阅读可以获得的信息不必列入课件。

二、注意内容与背景的差异

认知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会将所感知的事物分为“前景”和“背景”。前景是感知的中心和焦点,背景是相对次要的信息或物体。前景最容易、最先被感知,留下的印象也最为深刻。前景和背景的反差越大,前景就越容易凸显。语文课件的文字信息内容是语文教学的载体,应该成为课件中的前景,而课件的版底、伴音、图案、花纹等应该属于背景。要保证学生对课件内容的辨识,需要凸显内容和背景的差异。首先,控制要素的数量,形成差异。要保证内容与背景的差异,首先应控制图形的布局、颜色、形状及密度等技术要素的数量,形成明显的差异,并保证内容在颜色、形状、版式等要素上的高辨识度。笔者的经验是采用“三三制”原则,即整体画面颜色不超过三种、图案加文字不超过三项、文字板块不超过三块、字体和字号也不超过三种。文字在颜色、版面和篇幅上占据主置,背景则需朴素、简练。其次,注意动静的差别。人们对运动的物体会特别注意,运动的物体容易被感知为前景,而静态的物体则易被视为背景。对于运动的物体,人们的注意力往往会集中在其运动状态,而忽略其构成。因此,语文课件一般不宜出现动态图案,除非该图案是特别需要演示的内容;注意选择“动画放映”的方式,保证幻灯片切换和内容变化不能有幅度过大的动作。最后,注意规律和突变。人们的知觉对与周围事物不相似的事物会加以注意,突变的事物容易被感知为前景,而常规的事物被视为背景。在课件画面上,与整体形状、颜色、样式不一致的事物会特别容易吸引注意,例如黑色整体中的红色部分会被认为是重点部分。因此,课件背景应该尽量有规律,避免突变。课件的伴音,如有必要,可以采用语音或音乐作为画面的补充,但应选择连续的、舒缓的声音作为背景音,以免突兀的、变化剧烈的声音干扰学生的注意力,切割、破坏画面的和谐,影响课件效果。有的课件在幻灯片切换或动画效果中设置“咔嚓”声,反而会转移学生的注意力。

三、注意背景要素的安排

篇6

新课标理念强调,“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地位必须得到保证,教师是教学目标实施的组织者,只有二者的关系保持和谐,才能创建有效课堂。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出现为语文教学提供了一个新舞台,使用课件教学成了非常普遍的现象,然而教师的一些错误做法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下面我就来谈谈使用多媒体课件过程中的存在几个问题:

一、多媒体课件的盲目使用淡化了课堂学习中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课堂学习应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上课制作的课件,要以服务学生为导向,应该以激发学生思考探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为目的,创设相应的学习情境,实现课堂三维目标的实施为重点,最终达到学生与文本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因此,教师制作的课件不是为了方便自己的教,而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学,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老师离不了粉笔、黑板,学生的目光始终停留在教师身上,教师就是教学的中心。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因素逐渐对传统的教学手段产生影响,粉笔与黑板的光环似乎正在消退,多媒体课件应运而生。两者相比,多媒体能够借助音频、视频、图像等多种强烈的手段刺激学生的感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实现预设的教学效果。合理使用音乐元素、动态图画,的确可以让学生注意力集中,但是,当课堂中的动态图画、色彩绚丽的文字不断出现在银屏中的时候,学生关注的重点可能发生了偏离。精美的感官因素让学生忽视了本应学习的知识重点,却将目光放在那些表象上,违背了教育的初衷。

语文课件中常常会忽视PPT的辅助教学功能,以至于课堂上出现了教师念PPT上内容的现象,学生只有当听众的份,走马观花,应接不暇,根本就没有师生间的情感交流;还有些教师把课件设计成线性结构,一环套一环,设计好一些问题,“引诱”学生掉进陷阱,同时准备好标准答案,抹杀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空间,使得学生丧失主动性,缺乏探索问题的兴趣和能力。在这种现代化多媒体的教学模式下,学生渐渐迷失了自我,不知道怎样去学习。

在教师的“机灌”中,学生结束了一节课的学习,但学到了什么?显然是个大大的问号。没有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学习,无论教师的课件做得无论多么绚丽,那只是一段风景,不会让学生流连忘返,很快就会忘得一干二净,荡然无存。

新课改理念要求教师必须更新观念,端正教育教学思想,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明确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想方设法调到学生的各个感官,让其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主人。

二、多媒体课件的滥用导致教师主导作用的淡化

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确实讲得过多过细,学生没有思考与主动探究的时间和机会,教师掌握着课堂的话语权,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多媒体进入课堂,对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是一种改进,似乎带来了一缕春风,让课堂教学满面春光。但是在新课程多媒体教学中,一些教师过分追求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没有正确认识到多媒体只是辅助教学的工具,把展示PPT当成课堂的主角,陷入唯技术的误区。对于使用多媒体的教师来说,必须认清多媒体辅助作用,不可本末倒置。教师应该在多媒体工具的辅助下,引导学生思考,组织学生讨论、探究,在师生交流合作中落实教学目标。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师的教要致力于导。如果教师过多地关注多媒体,忽视了恰当地引导,学生的学习会杂乱无章,很难保证教学效果。多媒体课件必须也只能起辅助作用。教师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师既要挖掘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深藏的潜力,又要清醒地看到它可能产生的负面作用。教师在课堂中的任务就是要启发引导学生,让学生从无知到有知,从盲目学习、不会学习到自主学习,让学生乐学、善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探究式问题的设置,打开学生发散性思维的翅膀,引领其自主探究知识。

教师在课堂中要创造一个探究知识的环境氛围,让学生从上课铃响第一分钟开始思维就始终保持活跃的状态,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实现思维的碰撞。碰撞产生的火花是学生获取新知识的钥匙。

教师要时刻谨记自己是引路人,而不是一个旁观者。那种盲目地使用多媒体,让学生依课件而动的行为是不可取的。看似热热闹闹、气氛活跃的一节课,学生缺少感知,缺少方向,没有明确的主题,结果天马行空,偏离文本的主旨。

多媒体在教学中只是起到辅助作用,用新科技拓宽学生前进的道路,对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起到推动作用。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地位时刻不能改变。当一群游客来到一片异常美丽的景区,东逛西逛,如果没有一个向导,就会迷失方向。美的东西,我们不拒绝,但绝不意味着盲目接受。

三、在课件使用中教师盲从多媒体的视听效果

多媒体进入课堂教学,给学生带来了耳目一新的感觉。教师如果能够恰当地使用电教手段,引领学生追寻探究知识,必将大大提高教学效果。但是有些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时,忽视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交流,片面追求新、奇、特,试图以绚丽的课件制作代替学生的认知过程。例如在教学余光中的作品《乡愁》时,首先给诗文配四幅画面(江中行船、千里家书、墓前悼念、弯弯海峡),同时配以凄惨伤感的乐曲,让学生去感受氛围、体会离愁别绪。之后,再带领学生去学习这首诗。课件处理时,展示大量的动画设计和背景设计,以吸引学生关注的目光。看似轰轰烈烈、热热闹闹的一节课,学生很忙,老师很高兴,但结果如何呢?这种过分追求多媒体效果的做法,完全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偏离教学的本质。语文教学特别注重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交流,注重对文本进行解读感悟,而不是追求感官的刺激。学生只有通过阅读、交流、感悟、想象,才能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才能拓展自己的思维空间。那种用音频、视频代替学生对文本阅读的做法,实际上剥夺了学生想象的空间,扼杀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最终会导致学生学习能力停滞不前。这些教师采用的现代电教手段,过分吸引了学生关注的目光,简直是画蛇添足,舍本逐末,违背教育的初衷。

篇7

2、能准确拼读“zh ch sh r”和带调韵母拼成的音节。

3、学会“zhi chi shi ri”四个整体认读音节。

教学难点:

区别声母“zh ch sh r”和整体认读音节“zhi chi shi ri”,理解它们各自的不同用处,为今后能正确拼读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顺序背诵学过的17个声母。

2、读6个单韵母。

3、带调的单韵母。

二、借助插图学习声母“zh ch sh r”的音形。

1、学生自己借助图学习声母的音形。

2、问:谁能结合图的意思试着读一读字母的音?

3、学生根据图中所画的“织毛衣”的“织”、“吃东西”的“吃”、“大狮子”的“狮”来试读字母“zh ch sh r”的发音,如果学生读对了一定给予表扬,如果读错了也不要批评,可以请别的同学试读。

4、三个字母的音试读后,教师要进行范读后告诉学生:“zh ch sh r”这四个声母都是翘舌音。发音时,舌头都要翘起,但要注意舌头不要卷得过于往后,不能顶在上腭正中,应当把舌头顶在上牙床靠上一点的部位。读的时候要注意轻短。

5、教示范读,学生练习读,教师及时纠正。

6、出示“z zh;c ch;s sh ”对比练读,让学生区别比较,对发音有困难的同学教师要加强个别辅导。

7、问:你用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的形呀?学生说说即可。

三、 正确书写“zh ch sh r”四个声母

1、让学生自己观察“zh ch sh r”的占格位置。

2、引导学生观察“zh ch sh”是由哪两个字母组成的?写的时候应注意什么?(要靠拢,不能分开

3、教师范写“zh ch sh”,学生观察。

4、学生练习书写“zh ch sh”,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同时纠正学生的写字姿势和执笔方法,对于姿势合格的同学教师要给予表扬。

5、教师指导书写“r”前,先请学生观察占格位置,看书上的笔顺,先写哪笔?再写哪笔?

6、教师范写“r”。 要提醒学生注意先写竖,占中格,然后在竖的上边向右写一弯笔,就像刚出土的幼苗一样。

7、学生练习书写,让学生边写边发音记忆字形。教师个别辅导。

8、在实物投影上展示学生作业书写好的、进步的,进行表扬鼓励,激发学生书写的积极性。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又认识了4个声母朋友,大家不仅掌握了它们的音形,而且书写得也非常好!特别值得表扬的是你们能运用以前学习字母的方法自己学习字母的音形,非常好!

附:板书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二、看图拼读音节

1、出示书中三幅图,问:图上画了什么?

2、出示图下的音节

3、学生自己试读。

4、同桌互相读,相互纠正。

5、指名读。教师及时纠正学生拼读中的错误,指导好三拼音节。

6、开火车读。

三、学习整体认读音节

1、读四个声母“zh ch sh r”,提醒学生读时要注意轻短些。

2、出示四个整体认读音节“zhi chi shi ri”让学生想一想应该怎样读?自己试着读一读。

3、指名读。

4、教师强调:借助“zh ch sh r”的音,再读得长些、响些就是“zhi chi shi ri”的音了。

5、教师范读,学生随读,指名读。

6、出示“zi ci si ”与 “zhi chi shi ri”的发音进行比较,区别平舌音和翘舌音。

7、开火车读。

四、学说儿歌

(1)出示儿歌内容,读一读红色的声母。

(2)把你会读的音节画下来读一读。

(3)自己试着读儿歌,把读不准的音节画下来。

(4)指名拼读学过的音节。可以提出读不准的音节,同学之间互相帮助。

(5)同桌互相帮助读儿歌。

(6)结合图,请学生读儿歌。

(7)教师领读,学生随读,自由读。

篇8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先进媒体被应用到教育中来,课堂教学也因多媒体的介入而丰富多彩起来.带有视频的课件形象、直观、生动,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件中的视频作为教学资源,在网络上可以找到一些现成的,但教师如果想在视频中融入自己的设计内容,或者说将一些教学资源整合到一起,那就需要对资源进行再编辑,Premiere软件是编辑视频的一款理想软件.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课件;视频;非线性编辑;Premiere

中图分类号:G40-0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2-0272-02

引言

在小学阶段,小学生由于年龄小、思维不完善,又加上生活经验不足,在接受新知识时很难理解一些抽象的内容,例如,小学语文《赵洲桥》一课,文中关于桥的描述文字是很抽象的,学生除了要解读生字的含义,还要在头脑中形成桥的影像,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教师光凭语言讲授是很难达到教学目标的,如果通过播放相应视频来呈现生动的情景画面,再加上一些声音和文字,就会使知识形象化,更有利于小学生的理解,这也符合了小学生直观的认知水平,也会使课堂教学更生动,所以,带有视频的课件在教学中有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更能提高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备课环节中,要深入钻研教材,丰富教学资源,最重要的是能够将这些有用资源按照自己的设计思想有效地整合到教学课件中,而Premiere软件在多媒体课件制作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1 Premiere软件的一些相关知识

1.1 非线性编辑技术

非线性编辑技术是相对线性编辑而言的,线性编辑是指按照摄像机拍摄的画面顺序原封不动的将视频进行编辑,而非线性编辑是指可以利用非线性编辑软件对画面进行任意顺序的组接,可以实现交叉或者跳跃式编辑,同时,编辑过程中还能加入诸多的处理效果,例如特技、字幕制作等.非线性编辑技术是影像编辑常用技术,也常常应用于教育教学中的视频制作上.非线性编辑的软件有很多,Premiere就是非线性编辑的软件之一,作为教育工作者,只要会用Premiere软件制作简单的视频就可以让自己的课件丰富起来.

Premiere是Adobe公司出品的一款用于进行影视后期编辑的软件,由于Premiere并不需要特殊的硬件支持,所以,它是数字视频领域普及程度最高的编辑软件之一.很多对视频感兴趣的人在电脑里都装了这一款软件.

1.2 非线性编辑的工作流程

以Premiere软件为例,非线性编辑的工作流程,主要分成如下4个步骤:

(1)收集素材

教学课件中的素材大致分为视频、图片与声音,制作课件所用素材可以从网上下载共享资源,也可以亲自拍摄视频或录音,如果对于画面的质量要求不高,用高像素的手机就能完成视频的拍摄.如果想使视频画面质量高一些,家庭用的照相机或者摄像机也能够满足我们的需求.

不管是下载还是自制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存到电脑磁盘上后,要检查其格式是否能被Premiere软件所接受,现在比较常用的视频格式有:MPEG、MOV、AVI、WMV、flv、MP4等;常用的音频格式有MP3、WMA等,在导入素材时,一旦发生格式不匹配,可以用格式转换的软件(例如格式工厂)先将其格式进行转换再存储.收集好的素材要与新建立的Premiere节目文件放在同一个文件夹中,这样,才能保证已经导入Premiere中的视频素材可以正常显示.

(2)导入素材

Premiere的默认操作界面主要分为项目窗口、素材窗口、监视器窗口、时间线窗口、信息与特效窗口及工具面板等,在菜单栏列有九个常用的菜单.

准备好素材之后,打开Premiere软件,在文件菜单中选择导入命令,导入制件视频所需要的素材,在Premiere项目窗口中可以将素材进行分类管理,便于我们编辑使用.

(3)编辑

具体编辑时,可以将视频与音频素材拖放到相应轨道上,Premiere软件可以将视频与音频进行合成或者分离,还可以利用剃刀工具对视频或者音频进行截取,将不需要部分清除掉,再将有用部分按照设计进行组接.

编辑还包括特技处理和字幕制作,特技处理包括转场特效,这些特效可以产生令人震撼的画面效果,而非线性编辑软件功能的强弱,往往也是体现在这方面.字幕是视频中非常重要的部分,针对一些抽象的视频画面,加上相应的字幕或者解说,可以帮助观众增加对画面的理解.利用Premiere制作字幕很方便,并且还有大量的模板可供选择,用Photoshop软件所做的各种字体字幕也可以导入到Premiere中与画面进行合成.

(4)输出

节目编辑完成后,可以按需求输出不同格式的视频、音频或图片.

2 利用Premiere软件制作教学视频的案例

在课件制作中,涉及到的动态影像素材,如果直接应用很难尽人意,而用非线性编辑软件加工处理后所生成的视频动画,就能按我们制作课件的需求达到演示作用,能使一些抽象的东西形象化,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所讲解的内容,同时还能提高教学效率.

例如,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秋天的图画》,因为在城市长大的学生很少有机会在秋天季节去农村的田地,对秋天的理解仅限于周围环境的信息加工,所以秋天中的农村是什么样的?孩子们对秋天的认识十分模糊,所以,要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秋天的特点,应该注重实践教学,教师可以在秋天季节让学生进行实践活动,鼓励学生从多方面去认识秋天.如果没有条件进行实践活动,老师可以利用premiere软件制作视频课件,让城里的孩子们对农村的秋天了解的更多.

教师可以利用摄像机或者照相机,在秋天季节拍摄一些农村风光与农民秋收的视频素材,用premiere进行简单的编辑,配上音乐和字幕,一幅幅秋天的画面形象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学得更直接,更容易,也更有兴趣了.用premiere软件制作《秋天的图画》这一课文视频的大致过程如下:

2.1 设计课件脚本,准备素材

教学课件的质量高低与前期设计密切相关,对整个课件的制作有了统筹安排之后,收集素材才会有的放矢,避免盲目收集素材,节省准备时间与精力.

用摄像机或者照相机录制视频,录制视频时要注意景别和角度的选取.

除了准备视频素材外,还要准备一些相关的图片和音频素材.

2.2 导入素材,进行编辑

按照课件脚本的设计,将准备好的素材导入到新建的premiere节目中,方法:新建一节目,在其“文件”菜单中选择“导入”命令,导入我们需要的素材.如果素材很多,应在项目窗口中建立多个文件夹,将视频、音频和图片分类管理.

按照脚本的设计思路,将素材按顺序拖入到相应的轨道上,素材的截取可以利用“剃刀”工具来完成,利用“选择”工具将不需要的部分清除掉,再将有用的部分按顺序组接到一起,在premiere软件中可以随意改变素材的位置.部分截图如下:

premiere软件优势之一是可以实现素材的合成,premiere软件有若干个视频轨道和音频轨道,可以将多重轨道上的视频和音频素材进行合成,图片素材是放在视频轨道上的.优势之二是可以为素材加特技效果,其中包括转场特效,即素材之间的切换效果,实现上一素材消失与下一素材进入的完美过渡;还可以对素材本身进行特技处理,例如素材的淡入淡出效果与素材的颜色与亮度处理等,利用premiere软件的特技功能,还可以使静止的图片运动起来;如果对素材的景别不满意,可以通过放大或者缩小画面比例来改变景别,这些特技效果大大增加了视频画面的质量.

视频制作中要重视开头与结尾的处理,有一个好的开头,才能引起观众的观看欲望,好的结尾则会让观众意犹未尽,截图3是开头的一个画面,截图4是结尾的一个画面,开头与结尾做到了首尾相互呼应,即收获之时还要孕育希望.

编辑完成后,在监视器窗口播放整个视频,反复修改直至满意为止.

2.3 输出视频

选择文件菜单的“输出”命令,在设置窗口选择我们需要的视频格式输出视频.制件出的视频可以单独作为课件使用,也可以插入到教学课件中使用.

3 小结

在制作课件时,我们习惯到网上去查找资源,但有时候,一些素材很难找到,或者找到的素材也不太适合我们所需,这种情况下,我们不如拿起自己的摄像机或照相机,亲自去拍摄一些镜头,因为这些素材来自于身边熟悉的生活,所以内容更加鲜活,再利用Premiere Pro软件进行恰当处理,一定能很好地满足我们的教育教学所需.带有视频的课件更生动感人,比那些空洞的说教或呆板的素材所实现的教育效果要好得多.

在课件制作中,能够恰当利用Premiere软件进行视频制作,获得成功的案例还有很多.本文通过阐述Premiere软件的一些相关知识及Premiere在小学语文视频课件中的应用,倡导小学语文教师尝试用premiere制作课件中的视频,通过形象、生动、直观的画面,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只要我们坚持从艺术和技术相结合的新视角掌握Premiere制作技巧,就一定能开发出更多优秀的课件,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周婷婷,张璐.Adobe Premiere Pro 2.0影视编辑标准教程[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4-5.

〔2〕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9-64.

篇9

色觉的产生与光有关。日光等白色光是由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波长各异、可分别产生不同色觉的彩色光谱构成。按理说,被白光照射的物体应全呈现白色。然而,人们眼前的世界永远是五光十色的。因为各种物质对光线有不同的吸收与反射。如呈蓝色的物体主要是反射蓝色光波,吸收其他光波的缘故。与此相同,呈白色的物体是因该物体对白光近乎全反射。对光线全部吸收的物体则呈黑色。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物体对色光全吸收或全反射。颜料等物质本身并不发光,它们之所以显露某种色调是因借助了外来光线。

日常生活经验中,区分深夜枝头的乌鸦、雪原奔跑的白兔很难,但区分黑板上的白色粉笔字却很容易。由此可见,色彩是否醒目与其本身的颜色几乎没有关系,与它的配色有关。黑、黄两种颜色的搭配,一般被认为最醒目。然而,若周围都是相同的配色,就未必醒目。

在众多颜色中,红、黄、蓝、绿四色为“心理原色”,它们独立于任何色彩,不受光线强弱的影响。对于大面积物体的目视,还要考虑被视物体的亮度较其背景的明暗程度。通过实验证明,黑背景前,黄色与黄橙色更为突出;紫、蓝紫、蓝、蓝绿等颜色较为暗淡。但在白背景前,紫、蓝紫、蓝、蓝绿等颜色容易被人们所注意;黄色与黄橙色则没有那么明显。如上所述,黄背景下,黑色物体就会显得比较刺眼,即使远隔相当的距离也能一目了然。三位日本学者分别将背景色和标识物颜色作了对比,结果均显示:当背景色为黄色、标识物颜色为黑色时,辨识效果最明显;当背景色为白色时,标识物颜色分别为绿、红、蓝时,辨识效果程度依次减弱。令人费解的是,三位学者的实验均证明背景色为黑色,标识物为白色时的效果相较上述其他情况,辨识效果是最不明显的。这也就解释了大多数地区教室中所放置的黑板并不是纯黑,而是偏绿的原因。

当两种色彩以适当的比例混合,会失去原色调,变为黑色、白色或灰色,具有这种关系的两色称“补色”。色环上,以圆心为对称点的两相对者为补色。每种色彩都有相应的补色,如:红与蓝绿、黄与蓝等。具有补色关系的两色,色调截然相反,亮度差大,异常醒目。

相似色调的配色,给人以温和、亲近的感觉,具有融和性。色调差明显的色彩,配色鲜艳醒目、刺激性强。另外,在一定条件下,人对同一色彩有不同的感受。色彩单一给人一种印象,与其他色彩并置又给人另一种印象。例如:绿色草丛中盛开的红色花朵比手中的单枝红花看起来更鲜艳。

除此之外,色彩还可以给人们或温暖或寒冷的感觉,并在某些情况下引起学生的情绪体验。红、橙、黄等颜色使人想到阳光、烈火,给人以温暖的感觉。绿、蓝等颜色让人联想到柳树、小草,联想到春天。黑色和深蓝色,让我们想到了黑夜,有种寒冷的感觉。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4~7岁的儿童主要是靠直觉而非逻辑来解决问题的。故低年级学生所掌握的概念大部分是具体的,可以直接感知的,而要求低年级学生指出概念中最主要的本质的东西,常常是比较困难的。他们的思维活动,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与面前的具体事物或其生动的表象联系着的。在小学中高年级,学生才逐步学会分出概念中本质的东西和非本质的东西,主要的东西和次要的东西,学会掌握初步的科学定义,学会独立进行逻辑论证。同时,达到这样的思维活动水平,也离不开直接的和感性的经验,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由此可见,学生的学习始终都需要具体形象思维,只不过是各阶段所占比重不同。在利用课件作为辅助工具教学的课堂上,直观是在形象化教学媒体直接作用下产生的一种认知活动。通过这种认知活动,主体对信号的表层意义进行加工,反映事物的外部特征与联系,对阅读内容产生一种具体的、感性的认识。直观是各种学习中所必需的。为了领会某些概念或法则,学生必须触摸一些实物,观察一些图像、图表,或进行一些实验。这些直观活动都是经过学习者对直观材料进行感受及登录、分析与综合、类化与整合而实现的。

陈立等人曾对儿童色的发展进行了研究,发现儿童对颜色爱好的判断比较一致,大学生的差异比较大。美国科学家F・培廉发现,受乳期的婴儿喜爱饱和度高的明亮色彩,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不少人偏爱的色彩由暖色变为冷色。一般情况下,人对冷色系的颜色是按照蓝色、绿色、淡紫色的顺序逐渐改变喜好的,而对于暖色系则是按照红色、橙色、黄色的顺序改变。且有研究表明,颜色辨认与儿童的注意集中有关。吴凤岗研究儿童绘画时,发现他们最先画生动活泼的事物或事物中具体而生动活泼的因素。王唯通过对小学一、三、五年级学生的观察,发现一年级学生集中注意观察时间较短,三、五年级有所改善;一年级学生观察事物凌乱,看到哪里就哪里,中高年级学生的观察顺序有进一步发展。

根据以上研究,可以把小学阶段分为低年级和中高年级两个阶段。

低年级的学生由于认知水平发展阶段的限制,不能长时间集中注意力,这时就需要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对其进行一些特殊处理,以便更好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除音乐动画外,字体颜色的设置也是必不可少的。不可能每一堂课都需要音乐和动画,但是几乎每一个课件都会有字。从这方面来说,设置字体颜色比其他方式更简洁、实用。根据研究成果,儿童对颜色爱好有很大一致性,均以暖色、艳色(如红、黄、橙)为最喜爱的颜色,故教师可以参考它来确定课件中字体的颜色,字体的背景颜色可参照色环进行搭配。

中高年级学生由于认知等能力的发展,注意力较低年级学生更易集中,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喜爱的颜色逐渐向冷色调过渡,这时教师课件中字体颜色就可以以蓝、绿等为主,与暖色调,如红、黄等颜色交替使用,但切忌过于花哨。

除了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对字体颜色进行设置外,还可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和功用来设置字体颜色。目前,小学语文课文是文选型,不同文章具有不同的内容。例如讲到春天的树木,教师可以将字体设为绿色,或根据每种颜色给人的不同感觉来进行背景与字体的色彩搭配,让同学们在毫不费力地阅读文字的同时,也能通过颜色想象春暖花开的情境。另外,教师在利用课件辅助教学时,往往会将自己认为重点的地方用特殊字体颜色标注,以提醒大家注意,这个时候就需要用到色相中的“补色”。通常,颜色中的补色对比是最为明显的,教师可以根据背景颜色来选择字体颜色,以达到突出重难点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霰拘⑿郏藤g英昭.色彩心理学[M].成同社,译.区和坚,校.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9.

篇10

现今,课件制作不再是计算机教师的专利,而是所有学科教师必备的一项教学基本功。随着“三通两平台”的创建开通,语文教师更有了应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软硬件条件,这对语文教师的教育信息化素养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增强自身信息素养,提升课件制作技能,推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是语文教师应该努力的专业成长目标。从硬件信息素养方面,多媒体计算机操作能力是第一位的,另外,多媒体设备如电子白板、投影、触摸式电视等熟练操作技能也是必备的,这样才能面对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信息化设备得心应手、操作灵活。从软件信息素养方面,信息技术整合理论是基础,尤其是课件制作理论基础知识是制作精美语文课件的前提,才能更有效地指导课件制作。对于课件制作软件的选用,PPT是首选,PPT课件足够满足日常教学需要;其次Flash,这是操作能力较强的语文教师的一个更新的追求目标。语文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适应新时代对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的需求,才能制作出满足语文课堂教学的多媒体课件,提升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有效性,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2善于应用网络课件资源,提高课件制作效率

对于课件来说,具有可重用性和伸缩性,因此可以采用“拿来主义”,尤其是网络平台上的海量语文课件,都可以作为参考课件下载修改应用。网络上语文课件资源很丰富,小到语文课件图片素材、声音素材、视频素材,大到一个完整的语文课件乃至系统课件,这些都是语文教师可利用的现成课件资源。善于利用好这些资源,是提高课件制作效率的一个快捷通道。但是,笔者还是建议提高自身的课件制作能力,这样在面对良好的课件资源时才能应用好、整合好,不然也只能望洋兴叹!另外,语文课堂教学本身就是具有个性化的,体现语文教师风格和素养,因此,课件制作也需要体现特色,也要量体裁衣,才能符合自身的规格。从这个角度讲,语文教师需要有自制课件的能力,制作课件的过程正是落实自己的教育思想,进行教学创新的过程。教学实践表明:如果给教师提供各类素材,教学时,教师根据自己的需要,重新整合成符合自己教学意图的课件,这样的课件用起来才能得心应手,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提高课件素材处理能力,强化整合技能

其实课件制作简单理解就像拼积木一样,把相应的语文课件素材如文字、图片、声音、视频、动画等课件积木块有效地整合在一起,满足一定的语文教学需要,这就是一个课件作品。因此,需要语文教师具备课件素材处理、编辑能力,掌握常用课件素材编辑软件的操作技巧,这样才能灵活地制作出满足辅助教学的课件素材,并有效地整合成一个课件系统辅助教学,提升语文教学有效性。其中,图形图像处理技术和声音视频编辑技能是多媒体语文课件开发应用的基本功:图形图像可应用Photoshop专业软件编辑处理,或用一键傻瓜式美图秀秀软件加工,或用ACDSee等看图软件进行转变格式、调整大小等批量处理。另外,声音的录制、编辑、合成和视频的导摄录编都需要类似绘声绘影软件的应用,可以随心所欲地实现语文课件所需要的声音和视频素材。除此之外,还需要掌握一些课件辅助小软件的应用技巧,如:网络Flash下载、破解、修改技巧;FLV视频下载技巧;音视频格式转换技巧;屏幕录制大师操作技巧;等等。这种课件相关辅助小软件操作技巧学无止境。如果有时间和精力,建议语文教师学习一下Flash课件制作技术,以后的教育信息化发展趋势肯定是Flash课件制作技能将作为课件制作基本功。

4语文课件开发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风格统一,协调一致语文课件讲究一个美感,这其中就要求风格统一、协调一致,特别注意的是图片与图片之间的整体性与协调性,背景音乐和图片的协调性,音乐、图片等素材的选择与课题的协调统计性,等等。如《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在设计课件时,笔者就注重课件动画环节的风格一致性,都用统一风格样式的动画、背景、音乐来展示小画家的不同作品,从而提升语文课件的教学辅。界面精美,画面简洁语文课件设计时不要把所有课件元素都散乱地放在一个画面上,要有针对性取舍,保持课件界面精美、画面简洁,为学生传递有效辅助教学信息,不要使课件显得非常花哨、凌乱。要使语文课件看起来主题突出,内容详略得当,大方自然,条理清楚,一定要把握好花哨和精美的度。交互性强,增强体验语文课件要注重增强学生体验,多设计交互互动环节,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获得学习信息,提高学习效率,从而有效提升语文教学有效性。在设计交互时要考虑界面友好的因素,即良好的人机对话界面,使用者看到软件一目了然,很清楚地知道如何使用。因此,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应注意同一功能的按钮,使用同一种图形,并放在同一个位置。对于不具备指示性的图标最好有文字说明,以免引起异议。这样就能促进课件使用者快速掌握课件应用技巧,能更好地融合到语文教学中,起到应有的辅助教学效果。注重拓展性和广泛性大部分语文教师还兼任班主任工作,课件制作周期要短,质量要精,因此需要提升语文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效率,课件开发应用时要注重拓展性和广泛性,也即可重用性。如制作语文《颐和园》PPT课件,由于很多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色,不可能笔者制作的《颐和园》PPT课件就适合同学年组授课的其他语文教师,但对于本节课的相关课件素材却可以分享,让其他语文教师再组织细加工完成个性化的授课课件需求。因此,在设计PPT课件时,笔者尽可能把课件素材模块化和积件化,使其具有重组拓展性和广泛应用性,大大提升语文课件制作效率,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

篇11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教学手段进入课堂已蔚然成风,各级各类的观摩课、评优课若不用多媒体课件,便有落伍之嫌。的确,课件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确具有一些无法否认的优越性,多媒体教学以其特有的形象性和科学性,在教学中发挥了其魅力,促进了教学形式的丰富多彩、教学教程的优化组合和教学质量的普遍提高,从而给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生机,给我们的教育带来了一场革命。但在具体的使用过程中,我们发现这种教学手段也有其一定的弊端。

1.语文课件的形式化。语文课件的形式化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1.1 课件正逐渐成为评价一堂课优劣的重要的不可或缺的标准。尽管《新课标》规定,学校应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帮助教师提高水平,发展特长,开发和利用各方面的课程资源,建立互补互动的资源网络,建设开放、多样、有序的语文课程体系,但是也规定了要“有选择地、创造性地设计和实施课程”。也就是说,任何教学方法与教学工具都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或者说,课件只能成为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辅助手段。教学工作中不应该舍本逐末,不去看是否适合课文内容而一味要求使用课件,否则必然导致教师对课件形式的追求远远大于对文本内容的深思。其结果必然是南辕北辙。

与之相应的是,有些学校和教师在这种评价方式的讲课比赛中过于关注课件的制作,不惜调动语文专业和计算机专业教师群策群力做课件,这样的方式不说根本不能够应用在平时的课堂上,其结果也必然使课件的应用成了一种形式主义。

1.2 虽然有越来越多的课件做得很新鲜,但是也有一部分课件缺乏创新,缺乏活泼生动的东西,缺乏新颖独到的问题和思考,更多的是一种板书的电子表现,或者说是板书的替代,这样一种CAI形式“换汤不换药”,显然也是没有多大意义的。何况CAI板书与传统手书板书相比较,除了快捷、节省时间,很难说有更多的优越性。

1.3 更多的课件精美异常,缤纷的色彩,多彩的画面,炫目的视频,生动的音频的大量加入使整个课件丰富多彩,也使学生的眼睛和耳朵被各种绚烂的东西充斥着,好比很多音乐一起播放,或者各种美丽的花儿拥挤在一起,满耳喧哗,满目春光,结果反而让人感觉一塌糊涂或者乱七八糟。如果能够做到文质兼美,效果也许不错;但是我们经常看到的是,表面的绚烂冲淡了主体的思索,表面的热闹使学生忽略了本质的探求,这样的课堂看起来很热闹,但是实际效果往往不大。何况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还不够强。心理学研究证明,使用课件的语文课堂上,学生的认知监控能力往往不够,这也使得学生很容易流于对热闹的向往,从而不能更沉静地进行更深入的思索。语文课堂应该为更好的教学效果使用课件,不是为了热闹而使用。

2.弱化了教师的示范作用。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可以以自身的魅力感染学生,而学生对教师自身魅力的欣赏可以促使学生自觉不自觉地对教师产生仰慕之情和学习的意向,这样,在潜移默化中,教师就完成了对学生的教育。教师自身魅力所产生的感染力是计算机、多媒体等无法替代的,是漂亮的视频、动人的音频所无法企及的。这可以从两个方面看出。

首先是板书的作用。传统的教师板书能够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一笔漂亮的板书也是教师可以感染学生的地方。CAI再精彩漂亮的板书也不会让学生惊叹,但是教师写出的漂亮的板书却可以赢得学生的倾慕。学生愿意模仿他们认为教师特别优秀的地方,如果我们要对学生进行祖国书法文化和艺术的教育,那么教师工整漂亮的板书对学生的熏陶感染作用要远远大于缺乏感情的电子板书。当我们要求学生写一笔工整漂亮的汉字时,靠计算机CAI的影响大概是远远不够的,并且也缺乏足够的说服力,相反,CAI只会教学生不必练习书法,不必在意书法。

篇12

好的导入就代表着一个良好的开端,它不但能够开启想象的空间,而且还可以在以后的学习中有一个坚实的基础,更是沟通教学目标与实际的桥梁。利用图文导入,对学生或者老师都是一个新鲜的挑战,图片是一把万能的钥匙,它能够轻易地震撼人的心灵,直击心底。学生可以感受图文那种强大的震撼力,感受图片直观、形象、生动的体现以及文本中文字所蕴含的强大的、旺盛的生命体,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的出现,无疑使得图文导入更加的具体生动,更能吸引学生的眼球,也会使得课堂的气氛越来越活跃,效率越来越高。因此,利用图文导入的方式开始一堂新的语文课时,不但为老师的教学提供一种新的方式,同时也借助于生动的导入方式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例如,在讲解《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时,老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将大自然的优雅、魅力通过课件的形式展示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图文形式了解平时所看不到的大自然景象,另外对大自然绿色的课本进行着重地分析,配以特色的图片,可以将自然的端庄、灵活、俏皮等特点牢牢的刻在学生心中,从而也就促使学生想要迫切的了解自然,那么对课文的学习也会更加耐心专注,课堂的学习效率也会越来越高。

二、借助音乐导入,渲染气氛

音乐对人类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它可以帮助人类表达情感、交流思想、缓解压力,一些舒缓的歌曲还可以使人身心放松、心情愉悦,一些劲爆的舞曲可以帮助人环节压力、振奋精神。所以将音乐用于小学语文课堂导入中,必定会带来不同凡响的效果。

将与课文相配的音乐制作于语文的多媒体课件中,这样在课堂开始的时候就会为本堂课所要讲的内容奠定一定的基础、渲染出文章中所要蕴含的氛围,使得学生很快进入状态。无论是现在的流行乐、乡村音乐亦或是其他的音乐种类,都需要老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的过程中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与耐心,去寻找与所讲课文相匹配的音乐。例如在讲解《林冲棒大洪教头》时,我们都知道这是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中的一个故事,主要讲108条好汉锄奸惩恶的故事,所以就诞生了《好汉歌》,若将《好汉歌》加入到课件中,进行这节课的导入工作,首先听到这首歌孩子们就知道这是讲的《水浒传》中的故事,其次这首歌也给要讲的内容渲染一种正义的气氛,这绝对是一件一举多得的好事情。

三、视频导入,引人入胜

视频显然是结合了图文与音节而制成的,使得课堂不仅做到真正的有声有色,而且更加有情有意,视频元素的加入,使得语文课件不再直白空洞而是变得欲语还休、引人入胜。那么,很显然,将与课文相适配的视频文件加入到语文课件中,可以很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好奇心,同时也会使得文章更加引人入胜,让学生究根寻底。

然而在寻找与课文相适应的视频文件时,老师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视频的安全性,不能给学生造成不必要的困扰或影响学生的正常生活等等。另外,由于小学生所掌握的生字量并不是很丰富,所以利用视频导入课堂的形式也会缓解学生这方面的压力,将枯燥无味的课文转换为生动有力的音像,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犹如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帮助学生快速进入课本,打开学生智慧的大门、踏上求知的旅途。如老师讲解《嫦娥奔月》这堂课时,其实小学生对于嫦娥已经是非常熟悉了,都知道那只是一个神话传说,并不知一个真实存在的故事,老师可以将嫦娥奔月的动画片插入课件中,用于导入这堂课,将画面直接、形象的出现于学生眼中,在嫦娥真正开始奔月的那一刻,学生就会犹如身临其境,仿佛真正地看到嫦娥在奔向月球一样,这对学生带来的视觉与心灵上的冲击都是巨大的,会让他们产生继续了解下去的兴趣与信心。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