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工程专业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7 15:03:2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电子工程专业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电子工程专业论文

篇1

2毕业设计指导工作

毕业设计指导工作是决定整个毕业设计质量好坏的关键。基于专业导师制毕业设计指导工作的实施,有利于密切师生关系、促进教风和学风建设,有助于解决指导环节存在问题。专业导师负责制,即从大三开始,每位学生都选择一名专业指导教师,由专业导师指导专业课程学习、专业技能训练,由专业导师布置和指导其毕业设计。实施专业导师负责制,专业导师来自于科研教学骨干教师与企业工程师,学生和导师双向选择,建立专业导师制度;其次,三年级学生即可进入毕业设计环节,在导师指导下,确定专业方向,学习专业知识。

3毕业设计质量管理

3.1建立毕业设计规范制度

建立毕业设计管理办法与实施细则、毕业设计大纲、指导教师职责、评阅教师职责、成绩考核标准、答辩工作规范、工作流程、论文格式规范等系列文件制度,从过程管理上形成选题、指导、中期检查、评阅、答辩等环节的规范和标准。

3.2选题规范化管理

制定科学、合理、规范化的选题申报制度,毕业设计选题实行一人一题、题目不重复。严把指导教师质量关,选派有教学和科研经验、具有讲师职称或博士学位的教师担任指导教师。

3.3毕业设计过程监控

毕业设计质量监控机构有学校、院(系)及专业建设组(或教研室)三级,采取院(系)自查和学校检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明确各级监控岗位职责。监控环节分为初期检查阶段,包括指导教师资格、选题、开题;中期检查阶段,包括教师指导、设计进度、学生工作情况等;末期检查阶段,包括设计质量、答辩资格审查和答辩情况,整个监控环节形成了毕业设计质量监控闭环。

3.4毕业设计量化考核

毕业设计工作的量化考核应以毕业设计规范制度为依据,对质量监控过程进行量化。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评估指标体系,分为一级指标(质量监控、题目选择、论文或设计质量),二级指标(组织领导、质量监控、选题、成绩评定、总体水平)及主观观测点,最终达到对毕业设计工作的量化考核。

3.5毕业设计网络化管理

毕业设计网络化管理系统实现了教师网上出题、开题下任务、中期检查、论文审阅的全过程指导,提供师生互动平台,为教学管理人员的组织立题、中期检查、答辩分组、论文评审、归档全过程监督管理提供了工具,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毕业设计管理水平和毕业设计的质量。

篇2

根据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专业目录,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由原来的十多个本科专业合并而成,可见该专业的涉及面相当宽广。其业务培养要求中指出,本专业是一个电子和信息工程方面的较宽口径的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信号的获取与处理、电子设备与信息系统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受到电子与信息工程实践的基本训练,具备设计、开发、应用和集成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基本能力。在这样一个基本培养要求的基础上,各个高等学校如何根据自己的特色与优势,扬长避短,制订针对性更强、更切合实际地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十分必要。我们在进行多次调研和讨论的基础上,确定了我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和重点,力求突出特色,在竞争激烈的高等教育领域站有一席之地。

1人才培养的基本定位

不同层次的高等学校应有不同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也应多样化。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属于一般本科地方院校,根据我院战略发展纲要及人才培养规划,确立“立足安徽、面向全国、依托建筑业、服务城镇化”的办学定位。在学院办学定位前提下,我们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培养定位是:具有较宽理论基础、较强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能够综合应用所学专业知识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目的是:通过加强本科学生培养方案与工程实际的结合,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强化实践环节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提供更多的机会,鼓励学生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实验室成为学生动手能力训练和技术创新的主要基地。

2就业目标

比较重点院校,我院学生的入学成绩显然较低,尤其高等学校扩招以后,进入我院学习的生源质量进一步降低,如何适应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培养符合社会需求、具有实际动手能力和一定创新能力的应用型技术人才,是我们面临的、急需解决的重大课题。

经过对我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情况的分析发现,我院毕业生的就业主要集中在全国大大小小的IT公司、弱电公司、设计院等部门,大多数学生从事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系统运行与维护、技术支持等工作,因此就业单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较高。针对这样的就业目标,我们对本科专业的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做出进一步调整,基本要点是:强化电子电路的设计能力;增设选修课程,拓宽知识面;依托我校与建筑相关的专业,设置智能建筑专业方向;开设其它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特别强调电子综合设计能力的培养。同时,引导学生积极开展课外科技实践活动,参加各种科技比赛。从而扩大了我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面。

3专业特色建设

处在建筑类一般本科院校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特色建设,不仅要注重符合社会需求、具有实际动手能力和一定创新能力的工程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还应注重结合建筑类院校的特点和优势,形成自己独到的专业特色。

3.1智能楼宇控制专业方向的设立

建筑院校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如何体现它的专业特色,我们认为应紧紧依靠建筑院校的特点和优势,设立与建筑相关的专业方向。1998年我们在98级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设立智能楼宇控制专业方向,如表1所示,经过几年的建设,已基本成熟。智能楼宇控制(既楼宇自动化系统)属智能建筑范畴。智能建筑是以建筑为平台,综合应用现代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及电气技术等方面的先进技术,使建筑物成为具有远程通信功能、办公自动化功能和建筑物自动化功能的建筑。实现建筑物自动化功能的系统称作楼宇自动化系统(或称建筑物自动化系统,简称BAS)。楼宇自动化系统的含义是将建筑物内的各种机电设备以集中监视、控制和管理为目的,构成的一个综合系统。智能楼宇控制专业方向适应了现代建筑电气行业的迫切需要,满足了建筑电气行业中从事产品开发、系统集成、工程设计、施工、监理和物业管理人员对相关知识的需求。近几年,该专业培养的学生供不应求,且大部分学生被分配到建筑行业。

3.2学生能力的培养

培养工程型应用人才的总体特征是“能设计、会操作、懂管理”,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有创新精神。实践教学是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关键环节。对此,我们除了加大实践性教学环节,还对实践性教学环节进行一系列的改革。

(1)建立新的实验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根据实验教学基本内容整体优化实验教学选题,重组实验教学,增加独立的综合实验课程,构建新的实验教学体系。整合实验室和实验教学设备,最大限度地提高现有教学设备的使用率。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他们能从实验中领略各专业学科之间的最本质的联系和内在规律,更有利于学生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如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增设信息电子技术综合实验和智能楼宇控制综合实验课程,其中信息电子技术综合实验涵盖:《ComputerControlTechnology》、《DSPTechnologyandApplication》、《单片机原理》、《嵌入式系统》等课程的实验,智能楼宇控制综合实验涵盖:《智能建筑设备》、《安全防范》、《电气控制与PLC》、《电缆电视技术》、《智能建筑及小区总体方案设计》等课程的实验。同时,由学生参与组建我院“智能建筑实验室”的建设,目前,“智能建筑实验室”已正式批准为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重点实验室。同样,其它信息类专业根据各自专业特点,增加相应的综合实验课程。

中国-(2)因材施教,以“优生导师制”促进创新人才脱颖而出

为加快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研究和高层次人才培养。挑选优秀学生,创建各种人才创新基地班,并配备具有丰富实践(工程型)的老师作为他们的导师,指导他们有针对性地学习某些科目,或直接进入老师的科研课题组,接受科研能力的训练,接受创新意识的熏陶,进行特色培养,以充分发挥高校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設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优势,同时积极开展理论研究与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最终将基地建设成为集教学、研发功能于一体的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在信息类人才培养领域起到示范、辐射作用。由于采取因材施教,近年来,我们取得如下成果:培养的学生,分别获得“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竟赛二等奖一项”、“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竟赛安徽区二等奖一项”、“西蒙杯征文竞赛(智能建筑)二等奖一项”、“中国智能机器人大赛银奖一项、铜奖一项”。

(3)开设综合课程设计,体现职业培训技能

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既需要科学家,也需要工程师,但大量需要的是工程师。为提高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在原有的毕业设计的基础上,开设部分综合课程设计。如电子信息专业开设信息电子综合课程设计和智能建筑综合课程设计等。综合课程设计覆盖工程训练的各个环节: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现,系统调试,系统测试与性能评估;既培养工程能力,又积累工程经验。职业化素养训练应训练学生工作的规范性,综合课程设计引入一定的工业界规范与标准来进行学生职业化素养训练,同时,包含一定数量的符合工业界需求的辅助工程工具的使用训练。

4结语

我们还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等专业开设与建筑相关和能力培养方面的课程。信息类专业开设与建筑相关的专业方向,是我院在教学方法和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所进行的一次探索和创新,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充分发挥了高校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設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优势,同时积极开展理论研究与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最终为社会培养出综合素质高,适应能力强的有用人才。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体现建筑内涵,是建筑类高校的优势和特色,是其它类型的高校无法比拟的,是电子信息与建筑两大学科相互渗透的具体实现。它所培养人才,将会占领它所独有人才市场。

参考文献

篇3

2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教学实践环节存在的问题,可概括为散慢、肤浅和随意。从面上看,实践教学环节安排的比较松散,实践过程衔接不紧,逻辑性也不强;实践过程中说闲话的、从事其它活动的有不少人,这种现象称就是“散”。从实践安排的内容上看,缺乏一定的深度,实践只在表面上打转转,对问题的本质触及不多,这种现象称就是“浅”。从实践参与的主客体来看,有比较大随意性:一是老师比较随意。有的教师治学不严,放松对学生日常教学管理,对各种不良现象不问不管,听之任之,管理、指导均不到位。二是学生随意。有的学生缺乏必要的纪律约束,自由涣散,旷课、迟到经常发生。这种现象就是“随意”。“散”、“浅”“、随意”成了很多高校目前制约实践教学的质量提高的主要问题。对广东海洋大学电气工程专业而言,前面这些问题虽然也有一点,但并不突出,该系专业教师都能认认真真对待每一次实践环节,珍惜每一次给学生提高实践技能的机会,甚至自己出钱找关系为学生联系实习,但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该专业多年来一直缺乏实验条件,建设专业实验室投资较大,去生产单位也只能参观不能动手实践,这成了制约专业实训开展的主要原因。

3解决办法

3.1提高思想认识,重视实践环节教学过程

在认识上重视学校实践教学过程,这是深化实践教学改革的关键。实践教学需要相对的教学投入来保障,投入高,成本大,如果流于形式,不把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落到实处,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既贻误了学生,还造成教学资源的极大浪费,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3.2加强实际培训,提高指导老师技能实践教师的能力直接影响着实践的效果,教师只有对指导的方法、实践的内容了如指掌,才能保证指导到位。目前很少有老师能做到这一点。因此需要组织实践教师进行培训,邀请专家开展讲座,提高指导教师的技能,除此之外,新、老教师之间还要互帮互学、取长补短,老教师传帮带,新教师积极虚心学习,充分利用和发挥各自的优势,建设一支专业技能强,作风过硬的专兼职实践教师队伍。

3.3加大经费投入,提高实践教学工作量的比例

加大实践教学的比例,改变传统的实践教学依附理论教学的观念,创建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作为从事教学多年的老师都懂得,一个老师既要指导学生实践,还要保障学生安全,可谓是责任重大,但在实际的工作中,教师并没有得到公平的待遇,导致教师进行实践教学的积极性不高。要保证实践教学教师队伍的稳定,让老师安心工作,必须要有相应的物质制度措施,提高其工作积极性。

3.4加强过程管理,进行必要的考核和监控

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下教学管理的方法和体制,采取合理措施,加强对实践教学的老师管理、现场管理;对实践教学实施情况实行督导和过程监控,并要清楚认识设备的危险性,告知学生,对实施效果进行严格考核,确保各种措施实施到位。我们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训采取指导教师责任制,这个专业特点是危险性较大,所以必须有安全责任到位的意识,必须树立安全第一的原则。

3.5拓展实践教学形式,强化校校合作办学

校校合作办学方案随着社会进步和新科技革命的到来,普通高校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了学校必需和企业或者其它有实力的学校合作,校校合作是广东海洋大学办学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大力发展实践教育的必然要求。在校校合作和产教结合作为学校办学重要性、必要性的趋势下,能为校-校联合办学带来一条新路,使全社会办学互助,节约型办学,共享型办学。这学期该校有3周的专业实训就采取了这个办法。选择华南理工大学电力学院作为该校的合作学校,原因有三个,一是华南理工大学电力学院是华南地区该专业办学条件最好的学校,拥有一名院士和电气工程专业博士后流动站,拥有设备齐全的实验室;二是费用较低,不出省路费节约,住宿在对方学校学生宿舍,住宿费用也低廉,对方学校收的实训费也在该校预算之内;三是地处广州,学生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利用实训间隙走访一些与专业相关的企业,因为从该校多年的就业数据统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90%以上的学生都在珠三角工作。按照教学计划安排和要求,在对方学校安排了电气工程的三个实训内容,包括电力系统稳态和暂态的过程实训、电能计量和校核、综合自动化动态模拟等内容,这些内容在广东海洋大学均没有实训条件。学生充分利用这个机会,亲自动手体验电力系统主要生产环节的工作,实训结束后都表示这次实训真正是实训,不虚此行。

篇4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应用型本科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的毕业设计一般要求学生独立完成课题的方案设计、电路设计、原理图与PCB图设计、实物制作与调试、撰写论文以及答辩等多个环节,是对电子信息类毕业生工程实践技能和科学研究能力的综合考核。但是,近年来由于高校扩招和生源质量的下降,以及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大的影响,导致电子信息类专业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出现明显的下降。因此,如何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已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1 毕业论文(设计)中的主要问题

1.1 学生缺乏工程实践能力

我校工程实践教育中始终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认识倾向,忽视了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学生在做毕业设计时,有的不会做方案设计;有的缺乏研究思路和方法;有的仪器操作不熟练,不会排除在实物制作与调试中遇到的故障和问题,导致实物没调试成功;这些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影响了毕业设计的质量。

1.2 学生投入的时间、精力严重不足

我校的毕业设计安排在第8学期的1~16周,正是企事业单位招聘的高峰时刻,由于如今经济转型,大学生就业压力巨大,寻找一个好单位,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参加招聘会和面试,如果面试成功,用人单位希望学生马上顶岗实习,使得学生在毕业设计中实际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不足,当然还有极少数学生忙于补考等遗留问题的解决也牵扯了大量的精力,影响了毕业设计的质量。

1.3 学生对毕业设计认识上有误区

我校大多数学生认为毕设对寻找工作单位没有影响,同时认为毕业设计总是可以通过的,没有将毕业设计看成是大学实践活动中最重要的综合实习,是对自己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自己清晰了解设计过程的学习,是自己论文撰写能力的培养,对自己在以后的实际工作中尽快适应社会,影响巨大。

2 提高毕业论文(设计)的措施和建议

2.1 合理设置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

我校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为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对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进行了修改,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有进行系统设计、实验分析和数据处理的能力。课程体系改革中进行了如下修改:(1)将课程体系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实践教学五个模块。(2)重视专业基础课程平台建设,对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等教学内容优化,主要强调电路理论的基本理论和概念,电子器件的外部特性,突出实践运用,加强实验教学,在实验性教学中增加设计性实验。(3)对一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如单片机,将其由专业基础课调整为选修课,考核方式为项目设计,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4)针对应用型本科的特点,调整专业选修课程内容,突出实践运用,将一些理论性较强的选修课进行调整,如模式识别、图像处理等,调整为射频电路及CAD技术、FPGA通信设计基础、ARM原理与应用等。(5)优化实践教学内容,增加了电子技术课程设计,专业实践课程体系更加合理有序,符合认知规律,学生在一、二年级注重专业基础训练,培养学生的仪器操作能力和建立基本的系统概念,掌握基本的设计流程和动手制作实物的能力;三、四年级则是专业工程设计的培养,使学生具备独立设计一个完整电子系统的能力。(6)为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建立实验室开放机制,电子工艺实验室全天开放,学生自主管理,其他专业实验室由学生申请,系部批准后对申请学生开放,尽可能提供实验室给学生使用,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7)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中引入仿真工具和软件,如MATLAB,MULTISIM,PROTELL等。尤其是单片机教学采用CDIO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8)校企合作,与企业合建实验室,如与TI公司合建单片机实验室,将最新的电子技术引入教学中;并设立大学生创业创新基地,鼓励大学生自主学习、探索和开展科研活动。(9)开设科技讲座,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兴趣。

2.2 对毕业论文(设计)的时间、模式进行调整

(1)由具有中级职称以上的有责任心的中青年教师组成毕业论文(设计)选题小组和指导小组,对选题的综合性、实用性、创新性和时效性进行评价和筛选,强调选题以设计类题目为主,要求软硬件相结合。(2)学生的选题时间可灵活调整,我校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学科竞赛。如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在做毕业设计时可选取与学科竞赛相近的题目;参加飞思卡尔的可选取智能车的题目;还有一些学生可在第6学期单片机实践时就选取自己感兴趣的题目作为选题,如有学生在单片机实习时做的是电子抢答器,毕设时做的是无线抢答器,学生完成得非常好。(3)对学生加强教育,认真开好毕业设计动员大会,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毕业设计是一个自主学习、实践、探索和创新的过程,是学生参加实际工作的一个预演,对学生很重要,消除学生的认识误区,提高学生的积极性。(4)严格毕业论文(设计)考核制度,对在毕业设计中期检查中不合格的给予警告,如在毕业设计中确实不合格的要求二次答辩,二次答辩还不合格的则毕业设计判定不合格。

3 总结

近年来我校通过不断地探索和调研,借鉴其他学校的一些经验并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科学设置课程体系,优化突出应用型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毕设时间和组织机构,整合学校实验室教学资源,与企业合建实验室,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达到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目的,从实施的效果来看,已初步扭转质量下滑的趋势。

参考文献

[1] 杨英桂.浅谈高校学生毕业设计(论文)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化学高等教育,2006:89(3):65-67.

[2] 彭熙伟,郑戌华,王向南.工科专业本科毕业设计选题的几点思考[J].高教论坛,2010(12):45-47.

[3] 刘港.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途径[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10(4):49-51.

篇5

作者简介:吴晓刚(1981-),男,黑龙江哈尔滨人,哈尔滨理工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副教授;周美兰(1962-),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哈尔滨理工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教授。(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基金项目:本文系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项目编号:JG2201201107)、哈尔滨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重点项目(项目编号:A201200004)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8-0098-02

随着汽车产业的发展,电子技术在汽车上的应用已成为汽车设计研究部门考虑汽车结构革新的重要原因。在国外,平均每辆汽车上的电子装置在整车成本中占20%~25%,一些豪华轿车上装有40多个微处理器,有的汽车电子产品甚至占整车成本的50%以上。许多汽车制造商都认为,增加汽车电子装备的数量,促进汽车电子化是夺取未来汽车市场的有效手段。[1]

在对汽车电子技术的教学研究中,文献[2]提出优化“汽车电子与控制”配置课程的内容、改革结构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加强实验建设和课程设计环节等改革思路。文献[3]分析了“汽车电子控制技术”课程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方面的问题,提出了灵活多样的理论教学改革方案和采用项目教学法等加强实践环节教学的建议。文献[4]介绍了汽车电子控制技术课程精品实验项目的设计思想、主要环节及具体实践。文献[5]将虚拟仪器LabVIEW软件应用于汽车电子技术综合性和设计性虚拟实验中,并进行了实验教学的实践。文献[6]开发了汽车电子控制系统实验教学所需要的嵌入式系统,完成了实验箱硬件及教学实验所需的支撑软件,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教学实践。文献[7]介绍了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开设汽车电子系列特色课程的研究。

在汽车电子中,涉及到电力电子技术的内容通常称为汽车电力电子技术,并且成为了电力电子技术的重要分支。哈尔滨理工大学(以下简称“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下的电力电子方向,在汽车电子研究上已有了十几年的基础。在依托汽车电子驱动控制与系统集成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和黑龙江汽车电子技术研究中心科研基地的基础上,形成了以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控制和汽车电子驱动控制为特色的研究方向,并培养了大量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因此,为了在本科教学中体现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办学特色,结合在汽车电子方向上的研究成果,在2010年制定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电力电子方向本科生培养方案中,特别增设了“汽车电子技术”专业方向选修课。本文以“汽车电子技术”课程作为研究和实践对象,通过课程结构优化设置和考核方式改革,结合现场教学和研究性教学的教学方法,实现具有特色的专业选修课教学。

一、“汽车电子技术”课程结构

“汽车电子技术”课程开设在大学四年级上学期,为专业选修课程,2学分,共32学时。其中理论教学22学时,实践教学10学时。根据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基础课程和平台课程设置,结合汽车电子技术的主要特点,“汽车电子技术”课程的理论教学可分为6个模块,如图1所示。

在“汽车电子技术”课的理论教学环节中,第一部分,先介绍汽车电子的基本概念,回顾汽车电子技术的发展历史,通过实例分析介绍汽车电子对汽车安全与节能的影响,结合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相关知识,讲述汽车电子与电力电子的关系。

第二部分,介绍汽车电子技术中常用的器件。包括光电、霍尔、电阻等各类传感器,常用于汽车电子控制系统中的单片机选型及选用依据,汽车电子控制系统中所用的交直流电机、电磁阀等执行器件的工作原理和控制方法。

第三部分,在以上介绍的基础上,着重介绍汽车变速器电控、ABS系统、动力转向电控等汽车电子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法,主要内容包括电控系统开发遵循的标准、硬件电路设计和软件编程方法,特别强调目前汽车电子控制系统中所用的V流程开发模式。

第四部分,结合新能源汽车的热点问题,充分发挥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知识在电动汽车方面的运用。本门课与目前车辆工程专业所开设的“汽车电子技术”不同之处在于,省去了传统以发动机作为主导的汽车动力系统控制部分,强化了电驱动系统的匹配与设计部分。该部分内容除了包含对于汽车动力系统设计方法和匹配规律的介绍外,还增加了对于电动汽车动力系统控制的一般方法介绍。

第五部分,介绍汽车电器系统,包括汽车仪表系统、灯光照明系统、电动门锁系统、电动车窗、电动后视镜、电动天窗、电动座椅、车载空调系统、车载音响系统、车载电视娱乐系统、车载无线通讯系统、电子导航与全球定位系统、智能交通系统和车载网络系统等方面的内容。

第六部分是课程的最后部分,介绍汽车电子控制系统中可靠性的评价标准和一般的故障诊断方法。

以上六部分构成了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汽车电子技术”理论教学的主要内容。

在“汽车电子技术”课程的实践教学过程中,主要有实验和课程设计两种方式。实验课作为学生在校内实现理论联系实际的一种比较有效的手段,学生通过实验能够加深对课程理论知识的理解,并能够培养一定的实践能力。我校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汽车电子技术”实验课的设置上,主要分为5个部分,如图2所示。

课程设计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手段,它不但可以使学生加深对理论和实验课程的理解,而且能够使学生将所学的课程内容与相关课程综合起来,提高了知识的应用能力。[8]“汽车电子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课程设计主要结合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平台课的知识,以电动汽车控制系统作为设计目标,让学生结合电力电子技术的相关知识进行设计。

二、“汽车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

对于“汽车电子技术”课程来说,涉及到的汽车电子控制系统单靠语言描述是很难讲清楚的,而通过传统的板书教学方式,也很难清晰勾勒出汽车电子控制系统的原理和工作过程。因此本门课在授课方式上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通过多媒体课件制作出的动画及示意图等来展示汽车电子控制系统的结构、组成及工作原理,使教学的内容直观清晰,易于理解。

在“汽车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除了正常的多媒体课堂教学外,还采用了现场教学结合研究性教学的授课方法。现场教学即依托我校汽车电子驱动控制与系统集成教育部工程中心的实验平台,使学生到工程中心参观现场演示,并试用工程中心开发的汽车电子产品实验样机。这些教学手段可以使学生对汽车电子的功能及开发有更直观的认识。除此之外,教学内容中以汽车电子产品的项目开发作为主导。例如在“汽车电子控制系统的设计”这部分内容讲授时,可自始至终以工程中心开发的汽车变速器控制单元作为对象,从汽车电子产品开发的前期调研、方案论证,到中间环节的样机开发、功能验证,再到最后环节的样机标定、测试等进行全方位的介绍。通过这样的讲授,学生对汽车电子的感性知识加深,在理论学习中的目的就会变得明确,清楚地认识到需要掌握的主要内容。

三、“汽车电子技术”课程考核方式

为了有效地组织教学,突出“汽车电子技术”课程的实践性,改革了这门课程的考核方式。我校其他专业课程的考核方式大部分是以平时成绩占30%,期末卷面成绩占70%的比例进行综合评定。而由于“汽车电子技术”课程面向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电力电子方向的本科生,选课人数基本维持在40~60人范围内,这样的人数规模便于授课教师进行小范围内的专业指导,因此在考核方式上提出了平时成绩、作业成绩、实验成绩、课程设计与专业论文撰写相结合评定的方式。与其他课程不同之处还在于,其他课程安排的课程设计都是最终给定一个独立的成绩,而作为专业选修课,本门课程的课程设计成绩只是最终成绩的其中一部分。

目前该门课程的考核采用平时成绩占10%,作业成绩占10%,实验成绩占10%,课程设计占30%,专业小论文占40%的比例权重进行成绩的评定。这样做的好处是,不但能够充分发挥本门课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特点,并且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专业小论文作为考核的主要部分,在撰写过程中,授课老师首先利用2学时的时间对学生进行科技论文撰写的培训,而后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的资源,根据各自分配到的科技论文主题进行文献的检索;学生分成了3至4名成员一组,选择关于汽车电子的主题项目,可建议主题为电动汽车整车控制器的设计、汽车防抱死ABS系统设计、汽车自动变速器控制系统设计等,学生也可以自己提出新的主题。给定主题一段时间以后,学生提交科技论文,并以学术会议的形式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老师和其他同学可以自由根据报告者的内容提问,并提出意见和建议。该部分成绩可以当场给出,这样做的好处是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所给定的成绩能够实现主观与客观兼顾的效果,令所有同学信服。

四、结论

根据“汽车电子技术”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的特点,结合所开设课程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教学中课程内容优化配置,现场教学结合研究性教学的授课方法;考核上提出了平时、作业、实验、课程设计与科技论文撰写相结合的方式。通过这些教学改革,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能够在有限的学时内获得最实用的知识,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建秋,赵六奇,韩晓东.汽车电子学教程[M].第2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2]周雅夫,连静,李琳辉,等.《汽车电子与控制》课程教学改革的探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0,(16):190.

[3]赵科.汽车电子控制技术教学探讨[J].新西部:理论版,2011,(27):221-222.

[4]赵秀春,徐国凯,陈晓云.汽车电子控制技术精品实验项目设计与实践[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10,12(5):497-499.

[5]仇成群.LabVIEW在汽车电子虚拟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仪器仪表用户,2011,18(6):97-98.

篇6

摘要:在研究生结构调整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比例逐年增加的背景下,文章根据专业学位的内涵及培养目标定位要求,探析了基于生源遴选、课程设置、专业实践、科研选题、学位论文等重点环节的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质量控制路径,以实现工程硕士招生、培养、学位论文及其评价等环节的有效对接,保证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全日制;工程硕士;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1-0070-02

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应用型高级专业技术人员需求的快速增长,教育部决定全面调整我国研究生的培养结构,自2009年开始直接在应届大学生中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并逐年扩大其招生规模。通过多年的调整,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招生比例已接近50%。虽然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结构已发生根本性改变,但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仍处在不断探索、不断完善的阶段,在满足培养特色和目标定位的前提下,各高校对如何保证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还需要不断摸索和总结。本文就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重点环节及其质量控制这一问题进行了初步的分析探讨。

一、全日制专业学位的内涵及培养目标定位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属于同一层次的硕士学位,但类型不同,侧重不同,在课程设置、培养模式、质量标准等方面有其自身的特色与要求,以培养具有较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良好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为其培养目标。作为最大类别的专业学位,工程硕士的培养侧重于工程应用,对学生的动手能力有更高的要求,其课程设置既要体现知识的宽广性、新颖性、先进性和综合性,更要符合培养应用型工程人才的需要。为保证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其培养离不开工程实践。同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科研选题还应来自于行业应用需求或工程实践,有较好的应用价值或前景,通常还应体现一定的行业或职业应用背景,而且其学位论文应体现研究生综合运用专业理论、技术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生源质量、课程设置、专业实践、科研选题、学位论文等成为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的重点环节,是保证其培养质量的关键。

二、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重点环节及质量控制路径

(一)分类复试,优先倾斜

吸引优质生源报考是保证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基础。由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历史较短,其培养质量尚未得到社会用人单位的全面检验,社会和学生对专业学位的认同度目前还难以达到学术学位的高度,许多学生对报考专业学位研究生存在一定顾虑。因此,一方面要加大招生宣传力度,让报考者了解工程硕士的特点、定位和良好的社会需求状况及就业前景等,特别是作为以电子信息类专业为主的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应主动出击,针对电子信息类高校和行业就职人员展开针对性重点招生宣传,提供比学术型研究生更优惠的政策;另一方面,复试时采取与学术型研究生不同的分类复试措施,对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实验、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进行专项考核并作为录取重要依据,同时,对有工作实践经历或工程实践实习的考生给予优先录取。

(二)注重课程设置的应用性、实践性与职业性

课程设置是研究生培养的核心环节之一,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和适应社会需求的程度。专业学位通常与职业任职资格相联系,以培养能够承担特定工程领域的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这与工学学术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定位明显不同,因而在课程设置上两者应有显著差异。工程硕士的课程设置应以应用为主线、实践为基础、职业为导向,除了设置体现本学科专业特点的核心主干课程,更要设置以培养研究生工程能力为目标的应用类、实践类、职业技能类课程和专业实践环节,这部分课程占总课程的比例不低于50%,其中至少包括一门职业技能训练或职业资格认证课程,以充分体现本工程领域的应用性、实践性和职业性,使所培养的工程硕士具有专业(或职业)领域宽广的知识和较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和技术素养。

(三)专业实践应依托工程实际或企业生产环节

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新方法、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涌现并应用于工程实际或企业生产环节。专业实践是工程硕士研究生积累工程经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适应未来职业需求的重要环节。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多数来自于应届大学毕业生,他们没有工作经历,对这些新方法、新技术、新工艺没有直接的实践体会或工程应用,如果不进行有针对性的系统专业实践训练,在未来的应用中就会面临许多新问题、新矛盾、新挑战。而工程实际或企业生产环节正是应用这些新方法、新技术、新工艺的现实载体,这些载体可以是校内各工程中心,与导师有项目合作的企业,各专业领域在企业建立的专业实践基地,或学校在行业骨干企业建守的工作站等。

(四)学位论文选题应与应用或工程实践相联系

工程硕士研究生的科研选题是研究生培养过程的核心环节之一,选题不仅应体现工程硕士的培养特色和目标定位,而且是工程硕士培养质量保证的重要基础,是培养研究生技术创新能力,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科研选题应以是否能够提升研究生综合应用知识和技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与创造能力为标准,既要考虑选题的科学性和先进性,也要考虑选题的技术应用性和工程实践的可行性,避免选题的理论化倾向,体现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研究工作的技术价值、工程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的选题途径因课题来源不同而不同。工程实践是选题的主要来源之一。研究生通过系统调研、深入分析,结合自身特长、兴趣和工作意向,能够从工程实践的实际问题中找到学位论文研究工作的切入点。由于问题直接来源于工程或生产实际,使选题不易滑入学术型研究,还可以充分满足研究生个体发展需求。产学研合作项目是选题的又一重要来源。这类选题针对合作企业急需解决的技术难题,不但可以解决企业的工程或生产实际问题,还可以增强研究生对企业生产的感性认识,能够在研究中将专业理论与工程或生产实际联系起来,锤炼研究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符合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要求。基于导师的应用基础研究或应用研究项目是目前常见的选题途径之一。因为这些项目的提出,或是解决某些实际应用中普遍存在的技术共性问题,或是直接来源于工程实际,具有非常强的应用针对性,也符合工程硕士的培养要求,同时在经费保障、实验条件、实践应用等方面能够提供更有力的保障,有利于保证培养质量。

篇7

第一部分,先介绍汽车电子的基本概念,回顾汽车电子技术的发展历史,通过实例分析介绍汽车电子对汽车安全与节能的影响,结合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相关知识,讲述汽车电子与电力电子的关系。

第二部分,介绍汽车电子技术中常用的器件。包括光电、霍尔、电阻等各类传感器,常用于汽车电子控制系统中的单片机选型及选用依据,汽车电子控制系统中所用的交直流电机、电磁阀等执行器件的工作原理和控制方法。

第三部分,在以上介绍的基础上,着重介绍汽车变速器电控、ABS系统、动力转向电控等汽车电子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法,主要内容包括电控系统开发遵循的标准、硬件电路设计和软件编程方法,特别强调目前汽车电子控制系统中所用的V流程开发模式。

第四部分,结合新能源汽车的热点问题,充分发挥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知识在电动汽车方面的运用。本门课与目前车辆工程专业所开设的“汽车电子技术”不同之处在于,省去了传统以发动机作为主导的汽车动力系统控制部分,强化了电驱动系统的匹配与设计部分。该部分内容除了包含对于汽车动力系统设计方法和匹配规律的介绍外,还增加了对于电动汽车动力系统控制的一般方法介绍。

第五部分,介绍汽车电器系统,包括汽车仪表系统、灯光照明系统、电动门锁系统、电动车窗、电动后视镜、电动天窗、电动座椅、车载空调系统、车载音响系统、车载电视娱乐系统、车载无线通讯系统、电子导航与全球定位系统、智能交通系统和车载网络系统等方面的内容。

第六部分是课程的最后部分,介绍汽车电子控制系统中可靠性的评价标准和一般的故障诊断方法。

以上六部分构成了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汽车电子技术”理论教学的主要内容。在“汽车电子技术”课程的实践教学过程中,主要有实验和课程设计两种方式。实验课作为学生在校内实现理论联系实际的一种比较有效的手段,学生通过实验能够加深对课程理论知识的理解,并能够培养一定的实践能力。我校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汽车电子技术”实验课的设置上,主要分为5个部分,如图2所示。课程设计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手段,它不但可以使学生加深对理论和实验课程的理解,而且能够使学生将所学的课程内容与相关课程综合起来,提高了知识的应用能力。

“汽车电子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课程设计主要结合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平台课的知识,以电动汽车控制系统作为设计目标,让学生结合电力电子技术的相关知识进行设计。

二、“汽车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

对于“汽车电子技术”课程来说,涉及到的汽车电子控制系统单靠语言描述是很难讲清楚的,而通过传统的板书教学方式,也很难清晰勾勒出汽车电子控制系统的原理和工作过程。因此本门课在授课方式上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通过多媒体课件制作出的动画及示意图等来展示汽车电子控制系统的结构、组成及工作原理,使教学的内容直观清晰,易于理解。在“汽车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除了正常的多媒体课堂教学外,还采用了现场教学结合研究性教学的授课方法。现场教学即依托我校汽车电子驱动控制与系统集成教育部工程中心的实验平台,使学生到工程中心参观现场演示,并试用工程中心开发的汽车电子产品实验样机。这些教学手段可以使学生对汽车电子的功能及开发有更直观的认识。除此之外,教学内容中以汽车电子产品的项目开发作为主导。例如在“汽车电子控制系统的设计”这部分内容讲授时,可自始至终以工程中心开发的汽车变速器控制单元作为对象,从汽车电子产品开发的前期调研、方案论证,到中间环节的样机开发、功能验证,再到最后环节的样机标定、测试等进行全方位的介绍。通过这样的讲授,学生对汽车电子的感性知识加深,在理论学习中的目的就会变得明确,清楚地认识到需要掌握的主要内容。

三、“汽车电子技术”课程考核方式

为了有效地组织教学,突出“汽车电子技术”课程的实践性,改革了这门课程的考核方式。我校其他专业课程的考核方式大部分是以平时成绩占30%,期末卷面成绩占70%的比例进行综合评定。而由于“汽车电子技术”课程面向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电力电子方向的本科生,选课人数基本维持在40~60人范围内,这样的人数规模便于授课教师进行小范围内的专业指导,因此在考核方式上提出了平时成绩、作业成绩、实验成绩、课程设计与专业论文撰写相结合评定的方式。与其他课程不同之处还在于,其他课程安排的课程设计都是最终给定一个独立的成绩,而作为专业选修课,本门课程的课程设计成绩只是最终成绩的其中一部分。

目前该门课程的考核采用平时成绩占10%,作业成绩占10%,实验成绩占10%,课程设计占30%,专业小论文占40%的比例权重进行成绩的评定。这样做的好处是,不但能够充分发挥本门课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特点,并且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专业小论文作为考核的主要部分,在撰写过程中,授课老师首先利用2学时的时间对学生进行科技论文撰写的培训,而后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的资源,根据各自分配到的科技论文主题进行文献的检索;学生分成了3至4名成员一组,选择关于汽车电子的主题项目,可建议主题为电动汽车整车控制器的设计、汽车防抱死ABS系统设计、汽车自动变速器控制系统设计等,学生也可以自己提出新的主题。给定主题一段时间以后,学生提交科技论文,并以学术会议的形式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老师和其他同学可以自由根据报告者的内容提问,并提出意见和建议。该部分成绩可以当场给出,这样做的好处是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所给定的成绩能够实现主观与客观兼顾的效果,令所有同学信服。

篇8

1988年6月,欧阳征标到深圳大学任教,现任深圳大学太赫兹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固态光子实验室主任等职,长期从事光子晶体的理论及相关光子器件的开发研究。

近年来,在光子晶体研究领域,他提出了一系列新型的光子晶体全光逻辑门和全光半加器等逻辑光路;他还提出了一类光子晶体磁光环行器、单TM模工作的磁性材料Bragg光纤结构、宽禁带全角度反射器结构以及正入射情况下超窄频带、超窄角度单偏振滤波器结构等。他发现了光子晶体谐振腔的模式分类特性和复周期光子晶体中的密集多通道滤波特性。他提出的二维FIBONACCI光子晶体的概念,从理论和实验上证实了该光子晶体存在较大的光子禁带。

篇9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1)11―0052―05

引言

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以每年两位数的增长率逐年递增。截至去年,全国在校研究生已超过100万人。清华大学电机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系(以下称“清华大学电机系”)目前有在校硕士、博士研究生643人,已经超过该系在校本科生的规模。研究生的培养成为本系教学的重点。为实现建设世界一流电气工程学科的目标,清华大学电机系不断深化教学改革,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缩小与世界一流电气工程学科研究生培养水平的差距。本文着重介绍清华大学电机系在完善课程建设、加强学术交流、注重实践培养和严格规范学位评审等环节所进行的改革尝试,以及这些改革措施对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起到的积极效果,和对促进学生就业于能源电力企业和教育科研事业单位发挥的推动作用。

一 根据就业去向确定研究生教学体系改革的重点方向和内容

2006年-2010年问,从清华大学电机系毕业后就业的博士生和硕士生(不含工程硕士生)人数分别是226人和397人。图1和图2分别据此统计了研究生的就业去向。

从上述统计数据可知,能源/电力企业和教育/科研事业单位已经成为近70%的研究生就业时的首选,“进入主流行业、发挥大才干”已成为大多数研究生首选的就业取向。

反过来,为了适应这种择业的需求,在研究生教育培养体系中如何把握其技能需求,就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通过对205名毕业研究生的调研和对国家电网总公司、南方电网总公司、区域电网公司、省电网公司、电力设计院、发电公司、发电设备制造企业、输配电装备制造企业、电力电子设备制造公司和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等10余家用人单位的访问,对包括学科认识、毕业生工作状况、行业用人需求、毕业生知识和技能需求在内的共9个方面内容进行了调研。我们得出以下具有代表性的结论:

1 基本功扎实是在后续事业中取得成功的基石,培养严谨的科研作风是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

2 加强专业知识的讲授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应当成为研究生教学的重点和核心内容。

3 研究生创新能力需要“智商+情商”兼修,即不仅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分析和工程实施等各项专业技能,也要有与人沟通的能力。

结合这些调研分析结果,本系的研究生教学改革拟定从课程建设、学术交流、学位评审过程管理三个环节来加强专业教育,综合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并在规范化的学位评审制度中培养学生严谨的科研作风。

二 不断完善研究生课程改革与建设

1 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

清华大学电机系多年来始终坚持研究生课程的改革,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开展研究型教学、鼓励双语或纯英语教学、促进高水平研究生教材编写等角度开展工作,通过不懈努力,取得了较多突出性成果。先后有“现代电力电子学”、“高等电力网络分析”、“现代控制理论”、“电力电子与电机集成系统”4门课程荣获“清华大学研究生精品课程”称号。“高等电力网络分析研究生学位课重基础研究型教学方法”项目荣获2008年清华大学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电力电子与电机集成系统,研究生双语专业课程建设项目荣获2010年“清华大学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2 完善研究生课程规划

课程规划包括研究生课程建设的完善,教学理念的创新、教学内容的创新等方面的内容。清华大学电机系不断增加研究生课程的深度与探索性实践,优化课程内容设置,适当删减部分内容相对陈旧、教学效果不够理想的课程。我们认为所学课程应为研究生在工程实践与先进理论之间起到桥梁作用,不仅要使研究生更好地掌握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正确地运用有关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同时还需拓宽研究生的专业基础知识,了解和掌握学科前沿动态,培养和提高研究生独立从事科研的能力。

近几年来我们逐步完善了一批研究生课程,新增开设了“磁性物理与电磁检测”、“电力电子器件原理与应用”、“磁测量原理与技术”、“现代电力系统优化新进展”(深圳研究院)课程。已通过批准开设“电能质量”、“现代电力系统规划”、“电力系统复杂性与大电网安全技术”等课程,优化调整了“现代能量管理系统”、“电气设备可靠性工程”、“电力系统广域监测与控制”、“电力系统理论与分析”等课程的内容。这些课程由于一方面介绍电气工程领域的最新科研进展,另一方面也满足当前智能电网与新能源产业迅猛发展的需求,受到学生的欢迎。

3 聘请海外学者短期讲学

为推进研究生课程建设,学习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借鉴其教学模式,提高研究生课程质量,清华大学电机系积极开展“海外学者短期讲学资助计划”,先后聘请一些国外的著名教授、学者来校进行短期讲学。共有100余名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选修了海外学者讲授的课程。表1列举了近年来聘请的国外知名大学来本校进行短期讲学的课程内容。

三 加强学术交流,着力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

1 选派研究生参加国际联合培养与短期访学

为拓宽研究生的国际视野,加强研究生的国际化联合培养力度,清华大学电机系选派部分优秀学生赴国外一流大学进行联合培养、短期访学交流,培养了一批具有国际视野、能够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拔尖创新人才。

2007年至今清华大学电机系已选派研究生出国联合培养26人次,前往的国家包括美国、英国和加拿大等。2010年和2011年共选派9名博士生进行短期访学交流。表2为清华大学电机系近5年选派研究生出国联合培养情况。

清华大学电机系选派的学生在国外著名大学学习交流,师从著名教授,学习到国际先进的科研方法和手段,提升了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选派研究生出国联合培养已取得显著成果,如博士生何同学在“IET Generation,Transmission&Distribution”、袁同学在“IET Electric Power Applications”期刊上发表了高水平论文、林同学更是在发表了多篇高水平文章的基础上,还获得教育部颁发的“博士研究学术新人奖”。

2 建立专项基金资助制度,加强研究生国际交流

为支持博士生出国参加重要的国际学术会议,促进博士生与国际同行学者直接交流沟通,拓宽学术视野,了解学科研究进展和动态,提高学术水平,清华大学电机系依托电力系统及发电设备控制和仿真国家重点实验室设立专项基金,

资助博士研究生参加在其研究领域中重要的、影响大的国际会议,鼓励研究生出成果并鼓励其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

专项基金自2009年6月设立至今,已实施资助40名博士生出国参加国际会议,受资助的博士生覆盖清华大学电机系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电机与电器、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工理论新技术所有二级学科和深圳研究生院能源与电工新技术研究所。

资助博士生参加国际会议,受资助的学生既开拓了国际视野,又促进了其创新性研究的思路和方法的培养。如博士生罗同学将与会报告内容完善并在“Journal of Physics D:Applied Physics”期刊上发表文章。之后,该博士生又以此内容为基础进行扩展,并申请成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

3 改善研究生学术交流氛围

要想培养高质量的研究生,活跃的学术氛围是必不可少的。创新的思想需要在浓厚的学术氛围中孕育。清华大学电机系采取了多种行之有效的措施,加强学术交流,营造创新的氛围。

电机系成立“研究生学术交流中心”,通过组织调研,及时了解研究生所需,定期整理汇总各类学术活动信息。促进二级学科间的学术活动信息共享,以及相近研究方向的深层次学术探讨,使研究生的学术交流活动得到常规化、规范化、制度化。

2007年底创办《学术前沿导读》电子刊物(以下简称《导读》),该刊目前已出版10期。《导读》包括的主要内容有:(1)相关行业的发展态势;(2)国际学术前沿的发展情况:(3)相关专业的研究动态和最新成果;(4)科学研究方法与科研研究经验等。《导读》主要归纳总结国内外电气工程学科的最新研究进展及思路;及时准确、分门别类地归档记录系内教师、研究生已有的与最新的学术方向与研究成果,并定期。《导读》不是简单的资料汇编,它很好的起到导引作用,通过对学术资源的整合,将初涉学术科研生涯的研究生导引到更广阔的资源、获得更科学的研究方法、融入最前沿的学术环境中。

4 促进师生间的学术交流

良好的师生交流是研究生做好科学研究工作的基础,同时也能促进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博士生论坛是研究生进行学术交流非常重要的平台。清华大学电机系利用这一平台,积极组织安排博士生导师会议在博士生论坛期间召开,既使老师们参加了博士生导师专题讨论会,同时也保障了更多的博士生导师参加博士生论坛并对博士生的学术报告进行点评,为全系师生间进行学术交流创造更多的有利条件。博士生论坛每年组织一次,每次有120名左右研究生参加论坛。博士生导师专题讨论会自2007年开始举办,每次都有10余位至20位博士生导师参加。

以“聚焦行业热点,关注学术进展;着眼学科交融,开阔思想视野;感受学者风范,品味学术人生”为宗旨,清华大学电机系于2004年推出“行家行话”学术活动品牌。该活动每学期举办一至两次,现已经成功举办23期。每期的嘉宾均是电力行业内的著名专家或业界精英,其中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美国电机电子工程师院士、大型电力企业技术专家等。

清华大学电机系为加强导师与研究生间的学术探讨,积极组织召开访学报告会,安排麻省理工学院、剑桥大学、多伦多大学、威斯康星大学等名校归国的访问学者、公派出国生、短期访学生,向全系师生介绍他们在国外一流大学的访学经历。访学报告会不仅开阔了学生的学术视野,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

四 依托企业建立研究生工作站,加强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

从2009年起,为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我国推出了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这个新的培养类型。专业学位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形式之一,是相对于学术型学位而言的学位类型。而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定位,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目的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并适应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专业学位硕士开始全日制培养,并发放“双证”,是我国将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转变的重要举措,是实现研究生教育结构的历史性转型和战略性调整。对于这种新的类型,如何制定好培养方案,特别是如何突出“应用型”特色,值得各个学科深入思考。

清华大学有关学科按照教育部的部署,积极发展具有特色的专业学位教育。清华大学电机系自2009年开始招收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我们认为,专业学位教育是为了培养掌握电气工程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为达成此目的,需要面向行业领域进行充分的、高质量的专业体验和实践。清华大学电机系注重利用企业资源,建立专业实践或合作培养基地,推进应用型硕士研究生培养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的紧密联系,积极探索人才培养的供需互动机制。

为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实现“人才强国、人才强校、人才强企”战略,加强校企合作,充分发挥高校在人才培养系统性、学科交叉性及知识前沿性和企业在重大工程项目平台和高水平工程实践方面的优势,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密切理论研究和生产实际的结合,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清华大学电机系与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签订了研究生工作站合作协议。清华大学电机系每年将选拔一批以专业型硕士生为主的研究生,赴企业研究生工作站进行合作研究,研究专业包括:电力系统及自动化、直流输电技术、电力系统仿真、高电压技术、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自动控制、信息技术、智能电网等。工作站的建立是对清华大学电机系研究生实践培养的很好保障,必将提升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促进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

五 规范学位评审制度,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

1 严格规范学位论文预审查制度

2006年开始,清华大学电机系积极实行《电机系工程硕士论文预审核实施办法》。该办法的实施,为清华大学电机系工程硕士论文质量的改善和提高起到了非常有效的促进作用。在两年多的实施过程中,及时发现该办法存在的不完善之处并进行修订,从而完善了工程硕士论文预审核制度,进一步促进了工程硕士论文质量的提高。

2009年,从工程硕士开始,清华大学电机系率先对学位论文进行重复度审查。经过对最近两年答辩的近40名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进行的重复度审查,结果表明该项审查对电机系工程硕士论文质量的提高起到显著作用。

2 严格规范学位论文送审评阅、答辩过程

自2006年年底起,清华大学硕士答辩改为集中答辩,给答辩管理工作带来一定影响。论文评阅人的聘请、答辩委员会的组成、答辩硕士生和导师及答辩秘书对时间节点的把握、答辩工作的组织安排、导师和答辩硕士生对答辩后收尾工作的认识等都存在一定问题。清华大学电机系高度重视硕士生答辩工作的严格把关, “电气工程”学位分委员会2010年9月专门讨论,通过并实施《电机系硕士学位论文答辩有关规定》,对硕士答辩的相关工作提出了规范要求。

2011年4月清华大学电机系积极编写《电机系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秘书工作提示》和《电机系硕士学位论文答辩研究生工作提示》,专门组织召开硕士研究生答辩动员会,要求全系预计答辩的工学硕士生、全日制工程硕士生、非全日制工程硕士生、答辩秘书以及全系各所主管研究生工作副所长参加会议。通过动员会,对硕士研究生答辩的全过程、各项工作的时间安排进行全面介绍,明确提出系级论文预审查、论文送审评阅、论文答辩各环节的要求及注意事项。结合第一届全日制工程硕士即将进行毕业答辩的实际情况,对答辩各个阶段中主管副所长、答辩秘书和答辩硕士生等相关人员的各项工作及任务进行细致的分析和说明,并对硕士论文写作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与错误进行讲解,要求研究生的学位论文不但内容要保证质量,同时也要重视论文的写作格式规范。答辩动员会效果良好,今年的硕士学位论文答辩相关工作,存在的问题比以往有所下降。

篇10

主管单位:中国科协

主办单位:中国电子学会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0732-2112

国内刊号:11-2087/TN

邮发代号:2-891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62

期刊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09)

SA 科学文摘(英)(2009)

SCI 科学引文索引(美)(2009)

CBST 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日)(2009)

EI 工程索引(美)(2009)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中科双高期刊

第二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

第三届(2005)国家期刊提名奖期刊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电子学报》(月刊)创刊于1962年,是中国电子学会主办的高级学术刊物, 刊登电子与信息科学及相邻领域的原始(original)科研成果。 本刊的办刊宗旨是反映中国电子与信息科学领域内的新理论、新思想、新技术,具有国内外先进水平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技术进展,为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促进中国电子与信息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服务。

本刊的办刊宗旨是反映中国电子与信息科学领域内的新理论、新思想、新技术,具有国内外先进水平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技术进展,为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促进中国电子与信息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服务。

本刊设有:学术论文,科研通信,综述评论等栏目。凡以电子与信息科学为主体(交叉学科论文必须侧重电子与信息领域),在理论与应用实践上具有创新的,代表我国研究水平的学术论文,有科学依据和可靠数据的技术报告,阶段性成果报告,以及属于前沿学科,并对学科发展有指导意义的展望评论性文稿,均可向本刊投稿。

篇11

一、从电子版工具书刊中系统搜集

电子版工具书刊载有大量文献信息,一般以检索型光盘、网上数据库等形式存在,是较理想的文献检索工具。

1.综合性电子版检索工具书刊。常用的综合性电子版检索工具书刊主要有以下几种:

(1)《中国学术期刊网》(同方)。该库遴选国内正式出版的中英文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与专业特色期刊6600余种,收录1994年至今(部分刊物回溯至创刊)上述刊物上发表的论文近1800万篇。该数据库共分为8个专辑,查找理科文献应利用理工a辑、理工b辑、理工c辑、农业专辑、医药卫生专辑。

(2)《万方数据资源系统》(万方)本文由收集这是一个综合性信息资源系统,主要收录理科文献,包括少量文科文献。系统中的全文期刊库涉及期刊5500余种,其中理科期刊为3876种。

(3)《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该库涉及期刊1.2万余种,收录上述刊物上发表的论文1700余万篇,引文2400万条。理科文献是其收录的主体。

(4)《中国优秀博硕士论文库》。该库精选国内1949年以来的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目前总量已达31万余篇。分为9大专辑,查找理科论文应利用理工a(数理科学)、理工b(化学、化工、能源与材料)、理工c(工业技术)、农业、医药卫生以及电子技术与信息科学等6个专辑。

(5)《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该库收录的博士、硕士学位论文目前已达73万余篇,其中理科论文为51万余篇,约占总量的71%。与该库互为表里的《中国学位论文文摘数据库》摘录博士、硕士学位论文,也有一定的检索意义与参考价值。

(6)《calis高校学位论文数据库》。该库是文摘索引型数据库,其内容涵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医学等各个学科领域,目前已收录由全国80余所高校提交的自1998年以来发表的4万多篇学位论文的题录数据,并在cernet上提供试检索服务。

(7)elsevier、ebsco、spring link等外文期刊数据库。这些国外研制的数据库收录了大量的理科文献,国内数量可观的高校与研究机构都购买了使用权。这些电子检索工具比较集中地体现了科研动态与科技水平,应予以充分利用。

(8)《science citation index》。简称sci,即《科学引文索引》,是美国出版的综合性检索工具刊物。收录约40个国家的大约3000种高质量的期刊。

(9)《the engineering index》。简称ei,即《工程索引》,是美国出版的检索工具刊物。收录50多个国家、20多种文字的3500多种期刊和1000多种相关论文集上发表的论文。

(10)《index to scientific & technical proceedings》。简称istp,即《科学技术会议录索引》,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编辑出版。适用于检索会议论文,内容涵盖工程技术、应用科学、生命科学、临床医学、物理和化学、生物和环境科学。

(11)《index to scientific reviews》。简称isr,即《科学评论索引》。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1974年开始编辑出版。涉及3600多种期刊、100多个学科。每年提供近3万篇评论文章、科技发展动态综述。

(12)《science abstracts》。简称sa,即《科学文摘》,是英国出版的检索工具刊物。创刊于1898年,分辑出版,如a辑为“物理文摘”。其中的资料选自3000多种高质量的期刊。

2.电子版专科、专题文献检索工具书刊。综合性的检索型光盘、数据库是常用的理科文献检索工具,但在检索某些学科的文献时,利用相应的电子版专科、专题文献检索工具书刊更得心应手,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类检索工具主要有以下几种:

(1)《mathematical reviews》。简称mr,即《数学评论》。

(2)《physical abstracts》。简称pa,即《物理学文摘》。

(3)《chemical abstracts》。简称ca,即《化学文摘》。收录150多个国家、50多种文字的约1.6万种期刊、会议录、学位论文等。年报道70万篇,约占化学文献总量的98%。

(4)《biological abstracts》。简称ba,即《生物学文摘》。

由于国内开发的统一检索平台目前在检索效果上还不够理想

转贴于

,所以系统搜集相关理科文献时还需逐库检索。

篇12

【中图分类号】G40-057【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009―8097(2009)05―0051―03

引言

伴随着计算机科学、网络技术和信息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的电子杂志发生了脱胎换骨般的巨大变化。由90年代初期传统杂志的简单数字化,到数字媒体的杂志化再到现在的多媒体互动电子杂志,已经形成了三种形态并存的局面。[1]多媒体互动电子杂志一经问世就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并表现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形成了以XPLUS、ZCOM、POCO等为龙头的一大批专业多媒体互动电子杂志平台,市场注册资金不断涌进,杂志订阅和下载人数月月攀升。如开发了POCO的广州数联软件,“2005年2月获得IDG2000万美元的第二轮注资”,[2]“该杂志2007年已有超过3000万注册用户,其旗舰杂志POCOZINE就有570万读者”。[3]然而在多媒体互动电子杂志蓬勃发展的同时,我们也注意到目前国内的多媒体互动电子杂志多是非学术类杂志,主要是以时尚、消费类杂志为主。学术类杂志基本上处于空白状态。当然我国教育技术界也曾创办了《教育技术通讯》、《信息化教育通讯》等一批电子杂志,然而,此类电子杂志仅仅刊登一些传统杂志上的论文,或者刊登一些传统杂志上通不过的论文,其学术价值和教育意义有很大的局限性,与传统杂志的互补作用也很有限。多媒体互动电子杂志的出现让我们看到了曙光,事实上在教育技术界创办多媒体互动电子杂志不仅具备天时、地利、人和等优越条件,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多媒体互动电子杂志及其特性

目前,多媒体互动电子杂志正处于不断发展和成熟阶段,业界还没有一个公认的确切定义,笔者结合有关文献资料[4],给出了一个描述性的定义:多媒体互动电子杂志是指以文字、图形、图像、动画、音视频等多媒体为创作手段,以互联网为主要传播载体,可以在计算机及其他终端设备(包括PDA、手机、数字电视机等)上进行阅读,并能实现传者和受者之间互动的电子出版物。

多媒体互动电子杂志具有以下特性:

1 多媒性

多媒体互动电子杂志中的“论文”是多媒体形式的,与传统杂志和以往形态的电子杂志相比,在创作手段上集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于一体,“论文”创作更加丰富多彩,也更加吸引读者注意力。在杂志表现形式上,多媒体互动电子杂志通过FLASH动画、背景音乐、超链接等传播手段,更加注重杂志的视听效果,使读者的阅读更具有美感和艺术性。

2 在线性

在线特性是多媒体互动电子杂志的又一重要特性。多媒体互动电子杂志主要通过网络进行传播,阅读者只要登录互联网,就可以通过网页浏览器或发行方提供的阅读器进行免费阅读,也可以将杂志下载到电脑上进行阅读。在线特性使得多媒体互动电子杂志的传播范围远远超过传统杂志。

3 互动性

多媒体互动电子杂志可以实现创作者与读者之间互动、读者与读者之间的互动。读者通过杂志中的留言和评论功能即可对杂志“论文”发表看法,并与其他读者展开交流讨论,分享各自的阅读体会。如果创作者也在线,还可实现与原创者的直接对话。多媒体互动电子杂志的读者还可以通过交互按钮和超链接等形式实现与杂志的动态交互。一些杂志甚至还允许读者对杂志中的文章直接进行修改,实现与杂志内容的直接对话。

其他特性如传播及时快速、发行门槛低、传播受众广、免费或低成本阅读等,笔者不再详述。

二 我国教育技术界创办多媒体互动电子杂志的可行性

1 具有数量庞大、专业水准高的创作群体

我国教育技术学专业是一个以创新改革为专业灵魂,以多媒体、网络技术为专业应用特色的新兴专业,自专业创办以来,已经形成了本、硕、博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师范院校、理科院校、工科院校、医学院校、军事院校、综合大学等各类别、各层次院校大都设有教育技术学专业,30年的风雨历程使我国教育技术学专业队伍日益壮大,从业和研究人员分布在社会各个领域,且大多数人员都具备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等专业素质,具有良好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能够实现从传统论文写作到多媒体论文写作的转型,可以源源不断地为多媒体互动电子杂志提供“论文”素材。

2 具有数量庞大、分布范围广的读者群体

首先,我国教育技术界的从业人员和研究人员本身就是一个庞大的读者群体;其次,在中小学基础教育、远程教育、企事业单位等教育技术的服务领域也有为数众多的读者群,仅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学刊物读者群就数目惊人;第三,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逐步推进,以及国家学习型社会的建设和全民学习氛围的日益浓厚,客观上都推动了社会对教育技术类知识的迫切需求和日益庞大读者群的形成。

3 制作和发行成本低、教育及社会效益高

首先,多媒体互动电子杂志制作和发行成本较传统杂志低,随着读者群的日益壮大,个人消费成本甚至可以少到忽略不计;其次,教育技术类多媒体互动电子杂志主要服务于文化、教育领域,带有很大的公益性质,因而杂志的创办必然会得到国家、社会、企事业单位及个人的广泛支持和赞助;第三,我国近年来开展的校校通工程、网络远程教育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等一系列规模浩大的工程,已经使信息化教育的硬件建设初具规模,然而资源建设尤其是优质资源尚显匮乏,而多媒体互动电子杂志这支优质资源活水必然为其注入活力,因而多媒体互动电子杂志的创办必然会产生良好的教育效益;第四,多媒体互动电子杂志网上易得、免费服务社会,服务教育且优质高效的阅读体验必然会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从而发挥良好的社会效益。

三 我国教育技术界创办多媒体互动电子杂志的意义

1 有利于更广泛更深入地传播教育技术知识、服务社会

多媒体互动电子杂志能够更广泛更深入地传播教育技术知识,服务社会。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多媒体互动电子杂志的在线免费特性,使其受众面相对较广,传播受众将会是传统印刷杂志的几倍、几十倍,甚至国外感兴趣的人同样也可以通过点击鼠标轻而易举地看到我们的杂志;其二,传统杂志中的学术论文都是文本形式表达的,专业性较强,其知识往往不易为普通读者或基础较差的读者看懂,从而流失一大批读者。而多媒体形式的论文由于集多种表达方式于一体,形象直观、深入浅出,较易为普通读者所理解,可以吸引和培养大批读者。比如,建构主义理论,我们通过几幅“鱼牛的故事”的图片就可以很直观地表达出其理论涵义,而比单纯的文字表达更易被人理解。其三,多媒体互动电子杂志往往采用动画、音乐等表现手段,制作精美、声画一体,使阅读恰似一次视觉盛宴,容易吸引更多读者的注意力。

2 有利于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创新和发展

黎加厚教授曾一针见血地提出:“创新是我国教育技术研究的灵魂”。目前多媒体互动电子杂志在我国学术界尚不多见,因而创办多媒体互动电子杂志在我国教育技术学术界可以说是一种“创新”,它的成功创办不仅可以发挥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专业特长,提升我国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科形象,而且可以为其他学科创办此类杂志提供很好的借鉴和参考。教育技术界“首创”多媒体互动电子杂志在一定程度上将引发学术界其他学科创办多媒体互动电子杂志的浪潮,形成社会对电子出版人才的大量需求,对我国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及专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 降低书面语言表达能力的门槛,促进作者与读者群的共同成长

在现实生活中,有相当一部分人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不高,影响了其在传统杂志中的发言权,使其智慧和才识得不到表达,不为别人所见。而多媒体互动电子杂志降低了书面语言表达能力的门槛,给了他们一个应用多媒体表达观点的机会。如生活中书面语言表达不流畅、但动画做得很好的人,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采用图片、动画、文本语言相结合的表现形式来表达自我观点和智慧,创作具有一定学术性、教育性的论文。甚至可以通过视频让一些人用口头语言表达自我思想和观点。另外,在多媒体互动电子杂志中还能很方便地实现作者与读者、读者与读者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从而在一个主题下广泛地集中众多人的智慧,开阔彼此之间的思维和视野,促进作者、读者群的共同成长。

四 对我国教育技术界创办多媒体电子杂志的几点建议

对我国教育技术界创办多媒体互动电子杂志,笔者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积极寻求国家在资金、政策等方面的支持

任何新生事物的发展都难免会碰到艰辛和困难,因而教育技术界在创办带有公益性质的多媒体互动电子杂志上要积极寻求国家在资金、政策等方面的支持,使在多媒体互动电子杂志上发表文章的作者能享有与传统杂志作者相同的学术地位,并使初始创刊中需要的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能得到妥善解决。

2 形式要多样化

多媒体互动电子杂志在内容和形式上要多样化。在以多媒体论文为主的情况下,也可以吸纳一定数量的多媒体作品、传统论文、专家访谈录像等。对于多媒体动画、电视短片等只要具有一定的学术性、教育性就可以适当收录,甚至于中小学一线教师自制的优秀多媒体课件包括PPT等也可以考虑少量收录一些。总之,杂志形式要多样化、多元化,使杂志办得丰富多彩、有声有色。

3 读者定位要“大众化”

多媒体互动电子杂志在定位上要面向教育、面向社会,既要考虑教育技术高层研究人员,也要照顾到一般的教育技术读者群,使其更趋“大众化”,成为教育、技术领域内各个层次的研究和从业人员都看得懂、喜欢看的电子杂志。要更多地与传统杂志寻求互补,更多地吸引传统杂志流失的读者,充分挖掘社会各阶层的读者,使多媒体互动电子杂志深入到社会的各个角落,更广泛地传播教育技术文化知识。使其在中小学一线教师、教育技术一线工作者,以及对教育和技术感兴趣的人群中产生影响、激发共鸣。

4 内容应短小精悍

相对传统的书本杂志,多媒体阅读会占用大量的注意力资源,而读者的注意力耐性相对有限,因此多媒体互动电子杂志中的论文作品要短小精悍。多媒体论文所占版面要少,多媒体作品也要短,访谈录像既要短更要精。杂志论文、作品总量上也不能过多。可以采用出旬刊、周刊的方式增加杂志内容。

结语

多媒体互动电子杂志以其多媒化、在线免费、可互动等特性,在未来必然与传统杂志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丰富我国的图书杂志领域。笔者认为:多媒体互动电子杂志在学术界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和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教育技术学界创办多媒体互动电子杂志既是理应承担的历史使命,也是新时期增进教育技术界学术交流和文化传播的必然趋势。笔者希望本文能引起学术界更多同仁对创办多媒体互动电子杂志的关注,并尽早在教育技术界创办多媒体互动电子杂志。

参考文献

[1] 熊艾华.我国多媒体互动电子杂志发展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