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7 15:03:3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茶文化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低碳经济视角下的茶文化旅游分析
摘要:近年来,在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中,低碳经济成为引领当下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在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带领下,我国的经济也在逐渐实现转型,而这种转型对环境安全而言也是一个好消息。随着低碳经济的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行业加入到这种新型的发展模式中来。旅游业作为嗅觉最灵敏的行业领导者之一,自然也率先引入了低碳概念。随着人们出行观念的改变,低碳旅游已然成为了大多数人的首选。在茶文化旅游中,低碳经济的引入也更加契合茶文化发展的模式。本文首先对低碳经济的理论进行了大体的概述,接着对基于低碳经济视角的茶文化旅游进行了深入分析,希望能够改变当下茶文化旅游存在的不良现象。
关键词:低碳经济;茶文化;旅游
当下,旅游成为人们放松身心的最佳方式之一。每逢节假日,与家人朋友外出游玩也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同时,旅游业的发展也为我国带来了不菲的经济收入。而与之前的传统旅游方式相比,现在的人们却愿意选择更节能环保的方式。作为节能减排的代言人,低碳经济模式的发展引领了一股新的旅游风潮,在低碳经济理念下,旅游业变得越来越绿色环保。而低碳旅游的发展对优化我国的产业结构,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也大有裨益。茶文化旅游业的兴起为人们提供了生态化的旅游乐国,它不仅能够让人们看到恬静的茶园景色,也能够加深人们对于茶文化的了解。因而,在此背景下,分析低碳视角下的茶文化旅游将会为经济旅游模式注入一股新鲜血液。
1低碳经济与旅游的关系
1.1低碳经济概述
20世纪九十年代,为了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低碳经济首次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与之前只顾一味追求经济利益相比,低碳经济将环境保护放在了更为重要的位置上。因此,低碳经济的主旨是低排放、低污染、低耗能,在节能减排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更好的发展。低碳经济不仅能够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更能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良好的生存土壤。在全民上下高度关注的背景下,低碳经济的重要性也由思想意识高度上升到国家的政治高度。低碳经济模式的实施也展示了我国负责任的大国态度,表明了我国在环境保护上的决心。可见,低碳经济不仅是某个人的事情,或者某个组织的事情,它更应该是全国乃至全世界人民所达成的共识。在全球化经济融为一体的背景下,低碳经济的发展也能够改变某些国家对这方面认识的不足,提高他们对资源利用以及环境保护的意识。
1.2低碳经济对旅游业的影响
在低碳经济的影响下,旅游业也迅速的改变了之前的发展模式,朝着更加绿色、更加生态的发展模式前进。在有限的全球资源下,如何制造可再生的能源,实现经济的可循环利用也成为时代关注的重点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自己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在满足物质需求的同时,人们也更注重提高自己精神上的幸福指数。因此,节能环保的低碳经济理念也为构建合理的生态旅游产业链,优化旅游产业结构做出了不少贡献。而将低碳经济引入到旅游业中,也必将为旅游业带来更加光明的未来。
2基于低碳经济视角的茶文化旅游
茶文化旅游是在当地茶叶资源以及茶文化背景的基础上,整合当地的特色产业,为人们打造的一个更为贴心和环保的茶旅游方式。相比于其他行业,茶文化旅游本身就具有节能环保的特点,能够给人们带来更为自然的生态环境,而在低碳经济发展理念下,茶文化旅游也开始着手筹建新的发展项目,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在中国,饮茶不仅是人们茶余饭后的一个活动,更是促进情感交流的方式之一。无论是在重要的商业密会还是在老百姓的家中,都有以茶会友的习惯。可见,茶文化早已经深入到我国人民的心中,与人民的生活密不可分。因此,以茶叶为主线,结合其他产业共同发展,不仅能够大大的增加当地的经济,更能促进当地茶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促进茶文化的弘扬。而茶叶生长的环境大都温度适宜,环境优美,这些先天性的条件也为茶文化旅游奠定了可行性基础。同时,茶文化的内涵也为当地积累了丰厚的文化底蕴,这都为茶经济的发展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文化条件。
2.1合理配置:科学设计茶文化旅游的路线
对于旅游业而言,旅游路线的规划往往直接决定着旅行的舒适度。因而,茶文化旅游项目以及路线的规划,绝对不能一概而论。为了制定合理的路线,我们只有深入地了解每个城市茶文化的特点,才能够利用这些优势打造专属的特色。中国地大物博,与茶有关的城市也有不少。而由于地理环境以及土壤环境的不同,茶叶的味道也各有千秋。为了凸显当地茶城的特色,我们一定要对当地的茶文化旅游路线进行科学规划和合理的配置。在设计茶文化旅游路线之前,我们要对茶城进行全面而又系统的调查,包括地理环境、人文景观、历史故事、风土人情。其次,我们要将这些内容进行合理的搭配,并进行进一步的修饰和删减,当然,这其中涵盖着可能对茶文化旅游造成污染的项目,也包括了可能破坏当地茶文化特色的因素。剔除了这些不符合低碳要求的项目之后,我们才能打造一条低碳环保的茶文化旅游路线。而适度的开发机制也是维持茶文化旅游城市长久发展的前提。因而,在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对茶文化旅游区的开放程度进行慎重的考量,并不断地进行修正和测试,才能够促进茶文化旅游路线的优化升级。
2.2主打特色:开发低碳的茶文化旅游产品
在旅游中,旅游产品的开发至关重要。茶叶作为茶文化旅游的标配,成为了带动茶文化旅游经济发展的必需品。与茶叶有关的药品和保健品业已经成为旅游业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当然,在研发与茶叶相关的新产品中,我们一定要将绿色安全、低碳环保放在首位。因此,在产品的生产环节,我们也要对产业链进行严格的把关。同时,在包装销售的过程中,我们也要注意资源的浪费问题,特别是包装纸的运用。践行低碳节能的发展理念,使用循环可再生的材料作为茶叶包装,突显旅游产品的茶文化特色。当然,同花哨却毫不实用的包装纸相比,人们更愿意购买环保实用的材料。所以,绿色节能的茶叶包装更能满足大众的消费需求。茶文化低碳旅游模式下,有的城市还开发了茶文化生态游、茶文化健身游的项目,这些项目符合了低碳茶文化旅游的主题,能够吸引不同阶层、不同年龄的游客前来游玩。在低碳经济的概念下,有的茶城还将当地的茶叶制成低碳茶饼,不仅方便收藏,更能够吸引游客的兴趣。可见,开发低碳的茶文化旅游产品不仅能够增加当地的专属茶文化特色,更能为游客量身定制专属的旅游路线,为他们留下愉悦环保的旅游体验。
2.3保护底蕴:深入挖掘茶城的文化内涵
旅游中真正打动人内心的绝不仅仅是美食的诱惑以及别外洞天的美景,在具备了得天独厚的优势之后,茶城如果想要得到更长远的发展,就必须深入挖掘历史所赐予的文化优势。例如:在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之中,与色彩绚丽的服饰相比,更让人心之所向的是一段段唯美的爱情故事。可见,文化内涵能够为这个城市建造坚不可摧的城墙。这是任何事物都替代不了的,而这些不仅能够牵动人最敏感的神经末梢,更能为我们带来精神上以及心灵上的鼓舞。民族文化特色是强烈的印记,而少数民族自然的生活状态也能够增加茶文化旅游的魅力,让茶文化旅游低碳的主题表现得更为明显。深入挖掘茶文化也能够让本地悠久的茶文化得到继承和发扬,让这些尘封起来的传统文化重新被人们熟知,这对于文化本身也是一种很好的保护。侨香风情,文化圣海,人们在获得了低碳生活的感受之后,更获得了心灵上的低碳享受。
2.4贴心服务:营造轻松自由的旅游体验
传统旅游之所以被人所诟病正是因为大量的被迫消费。强制性的消费行为不仅造成了人们心理上的不适,也使得旅游的质量大大的下降。因而,基于低碳经济下的茶文化旅游一定要改变传统高消费给人带来的感受。在低碳经济的引导下,茶文化旅游应该是轻松自由的,在这个过程中,除了美好的低碳体验外,其他任何不好的印象都不能留下。而贴心的服务不仅能够给人们留下美好的旅游体验,让游客沉浸在自然的茶园美景之中,更让人们不受强制消费的迫害,有了欣赏美景的心情。
2.5立足创新:打造茶城文明的茶文化品牌
旅游是城市对外宣传的平台之一,在当前的社会媒体中,仅靠电视以及网络等新媒体往往不能够让人们全面的了解当地的茶文化,只有亲身进入到当地,受到当地文化的熏陶,才能够在不经意之间发现茶文化的韵味。在茶文化旅游中,茶城应该注重打造自身的专属茶文化品牌。例如:加强对茶叶质量的监测,打造家喻户晓的茶叶品牌;注重茶叶食品的开发,为人们献上风味独特的茶餐饮。这些不可替代的茶文化特色都能够为茶城不断积累名气,也为茶城走出中国,走向世界奠定了基础。通过一个品牌了解一座城市,这才是茶文化旅游对于这座城市最慷慨的回礼。而这一切都是要建立在低碳经济模式的基础之上,才能让人们得到最舒服、最自在的体验,才能够让每个人成为城市的发言人。这种力量要比广告强得多,通过亲身经历建立的信赖提升城市形象,从而让茶乡的知名度愈来愈高。
3结语
综上所述,在低碳经济的引领之下,茶文化旅游如果想要做出自己的特色,就应该深入的挖掘当地茶文化的内涵,构建合理的旅游路线,搭配自由轻松的旅游体验,并在其中建立具有形象力的茶文化品牌,才能够使茶城的形象深入人心。
参考文献
[1]吴雅玲.低碳经济视角下的旅游产品开发[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2):10-12.
[2]李琴.低碳经济背景下以茶为主题的文化旅游开发模式研究[J].福建茶叶,2016(7):126-127.
[3]郑晓曦,吴肇庆.低碳经济背景下发展茶文化旅游的基本策略[J].福建茶叶,2016(7):137-138.
[4]张耀武,龚永新.低碳经济背景下的茶文化旅游[J].旅游研究,2011(2):39-42.
[5]杨正怀.基于低碳经济视角下的中国旅游经济发展模式探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14):19-20.
关于旅游与茶文化的论文2
茶叶节发展中茶文化旅游开发思考
摘要:茶叶节是茶产业的经贸交流活动,也是具有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的。由于茶叶节对文化价值的忽视,导致很多地区开展的茶叶节活动并没有发挥太大的作用。本文首先对茶叶节进行了介绍,然后对茶叶节开展过程中茶文化旅游开发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就茶叶节发展中的茶文化旅游开发提出了几点看法,希望能够对茶文化旅游领域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茶叶节;茶文化旅游;经贸展会;茶乡经济
文化旅游业是国内旅游业发展的方向。茶文化旅游业属于文化旅游业的一种,对于茶乡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简单来讲,茶文化旅游是茶文化与旅游业的结合体,是一种新型旅游业。茶文化旅游业借助茶文化提升了旅游业的品质,同时也借助旅游业的形式给当地的茶文化交流创造了许多机会。由于茶叶节主要是针对茶叶经济贸易展开的,所以茶叶节中的文化内涵在某种意义上被人们所忽视。为了促进茶文化旅游的开展,茶叶节组织者应该更加注重提升茶叶节的文化意蕴,将茶叶节的发展与茶文化旅游相结合。
1茶叶节概述
茶叶节事实上是茶文化和茶业发展的产物,是茶叶行业的大型经贸活动,是茶企茶商贸易交流的平台。茶叶节的开展不仅针对茶商和茶企,其还为喜爱品茗的茶人提供了文化交流的机会。茶叶节的开展在较大程度上促进了茶文化和特色茶乡的推广,有利于提高茶乡及该地茶叶在国内外的知名度,这对茶产业快速的发展,茶乡经济的兴起有着较大的帮助。我国有着许多茶区,这些地区有着举办茶叶节的经验。比如说,凤庆县就曾经举办过21届的茶叶节。由于凤庆县位于我国西南边陲,因此该地区举办的茶叶节也吸引了许多东南亚国家参展商的前来,这不仅有利于提升凤庆县茶叶的知名度,同时还使茶叶贸易变得更加频繁。除此之外,国内还有很多类似的重要展会,比如溧阳茶叶节等。国内茶叶节的活动形式多样,特点鲜明,且极具文化意蕴。此类大型茶叶节的举办促进了当地的经济文化发展,提升了当地的社会影响力。
2茶叶节开展过程中茶文化旅游开发的问题
茶文化旅游属于文化主题旅游,旅游者在茶区可以欣赏茶园风景,体会茶区文化百态。当然,旅游者参加茶文化旅游主要是为了欣赏茶文化的魅力。茶叶节是茶文化与现代经贸相互融合的产物,茶叶节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茶文化旅游的开展。茶叶节对于我国茶文化旅游的帮助是值得我们肯定的,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够忽略开展茶叶节时茶文化旅游开发所存在的问题。要是对这些问题置之不理,就会使茶文化旅游开发受到阻碍,这对于茶区经济发展也是十分不利的。
2.1茶叶节中的茶文化内容不突出
国内一些产茶区开展了茶叶节,当然目的主要是通过茶文化交流推动茶叶经济的发展。茶叶节与茶文化旅游相结合,有利于深化茶文化旅游的内涵。虽然茶叶节对于茶文化发展有着一定的推动,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很多地区在举办茶叶节时忽略了茶文化内容的导入,这对于茶文化旅游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近年来,一些茶区举办的茶叶节主要只注重展会活动的形式,而不太注重推广和宣传茶文化。在这种情况下,作为茶文化旅游要素的茶叶节对游客的吸引力就会大大降低。游客的减少会给当地的茶文化旅游造成一定程度的打击。文化因素是茶文化旅游赖以发展的重要因素,要是一味地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最本质的文化意蕴,就极有可能给茶文化旅游造成重创。
2.2茶叶节的文化价值取向不明显
茶叶节不仅仅是茶业产区的重大活动,同时也是当地实现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文化价值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在这种理念下,人们也提出了很多观点,比如“文化兴旅”等。经济发展固然十分重要,但是就现阶段的社会实际出发,经济效益应该与文化效益齐头并进。就国内茶叶节相关资料记载分析,很多地区的茶叶节对经济价值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文化价值,事实上这种形式的茶叶节并不能对当地茶文化旅游业的开展起到任何帮助。事实证明,茶叶节不注重文化价值的导入,就会使当地茶品牌的美誉度大大降低,同时也会使游客的数量减少。
2.3茶叶节缺乏宣传力度
就有些地区的茶叶节情况来看,前来茶叶节参与文化经贸交流的茶叶展商主要为该地区的茶企。除此之外,很多地区的茶叶并没有登上其他地区茶叶节的舞台。这些因素都是对当前茶叶节缺乏宣传力度的有力证明。那么大家一定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当前茶叶节的宣传力度缺乏?”茶叶节的宣传力度低,主要可以归为三方面的原因。其一,茶叶节组织单位的投入资金较少,使得茶叶节的规模较小,而投入和收效是成正比的,小规模自然也较难换来宣传度的大幅提升。其二,茶叶节中茶叶市场管理存在许多漏洞,这给茶叶节的举办带来了一定的阻力,在某种意义上削弱了茶叶节的推广效果。第三,茶叶节通常作为展销活动开展,这就是茶叶节的参展对象,主要集中在茶叶参展商领域。很显然,参展商的人数较少,所起到的宣传作用也是有限的。
3茶叶节发展中的茶文化旅游开发
3.1注重茶叶节的文化价值
茶叶节是茶叶展商之间的经贸交流活动,很显然是具有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的。由于茶叶节对文化价值的忽视,导致很多地区开展的茶叶节活动并没有发挥太大的作用。随着社会经济领域的不断发展,很多经济学家发现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对于很多行业是同等重要的。茶文化旅游业就属于这类行业。对茶叶节文化价值的不重视会使茶文化旅游的质量大大降低。该地应该在确保茶叶节经济社会效益的基础上,提升茶叶节的文化价值,确保茶叶节能够促进茶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当然,茶文化旅游业的发展不仅有利于茶区经济的兴起,同时还能够提升茶区知名度。
3.2注重茶区特色品牌开发
对于很多企业来讲,品牌优势对于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有着较大的影响。很多企业直接将品牌开发作为公司头等大事,因此品牌优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茶区的核心竞争力事实上就是该地的茶叶,要是茶叶的质量都不过关,或者茶叶毫无口碑,那么该地的茶文化旅游也是很难开展起来的。也就是说,茶叶是茶文化旅游开展的基础所在。茶区应该重视特色茶叶品牌的开发与打造,并学会利用品牌优势提升茶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品牌优势与产业链的形成是相关联的,茶区管理人员应该借此积极打造特色茶叶品牌,通过推广和宣传有效提升茶叶品牌的口碑。
3.3多层次开发茶区茶文化
事实上,茶文化旅游资源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高层次茶文化资源、中层次茶文化资源和低层次茶文化资源。其中,高层次茶文化资源主要指的是茶艺表演,比如采茶戏。中层次的茶文化资源主要包含茶文化习俗和茶道等。相比之下,低层次茶文化资源主要集中于物质范畴,比如茶具和茶园等。传统的茶文化开发模式主要集中于中低层次的茶文化资源开发,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茶业产业链的发展。开发者应该注重茶文化的多层次开发,在开发中低层次茶文化资源的同时还应该兼顾高层次茶文化资源,这样才能够有效提高茶文化旅游的市场竞争力。
3.4注重茶文化氛围的营造
茶文化氛围的营造对于茶文化旅游的发展有着较大的帮助。而茶文化氛围的营造工作主要可以分为两点。第一,将茶区的生态环境优势与茶文化相结合,塑造出适应茶人与游客所推崇的茶文化旅游环境。当然,开发者在营造茶文化氛围时不仅应该考虑自然生态环境,同时还应该在环境中导入文化因素。第二,注重茶文化旅游空间休闲功能的开发,使游客更好的感受传统茶文化的魅力所在。茶文化博大精深,茶文化氛围的营造需要充分考虑茶文化要素,确保游客能够在游览的过程中体会“天人合一”的乐趣。
3.5有效结合其他旅游形式
认为,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整体。就茶文化旅游领域而言,茶文化旅游与其它旅游形式事实上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他们属于与旅游业,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都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我们在茶乡地区发展茶文化旅游时不应该限制自己的思维模式,而应该有效结合茶文化旅游形式与其他旅游形式。比如说,要是该茶区有着夏日清幽的特点,那么就可以考虑在该地茶文化旅游的基础上增加避暑旅游。要是茶乡地区还涉及到其他方面的特产,比如我国景德镇地区具有丰富的茶文化和陶瓷文化,那么开发者就可以将茶文化旅游与陶瓷文化旅游结合起来。旅游形式的结合对于茶文化旅游是十分有利的。
3.6增强茶叶节的宣传力度
茶叶节存在宣传力度低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茶区经济和茶文化旅游的发展。针对该问题,开发者有必要增强茶叶节的宣传力度。首先,茶叶节组织者应该增加资金投入,延长茶叶节的举办时间,不断丰富茶叶节的内涵。其次,还应该注重解决茶叶市场管理漏洞,给茶叶节的开展扫除障碍。再次,还应该将茶叶节与茶文化旅游相结合,通过茶叶节提升茶文化旅游的档次,并通过游客推广和宣来提升传该地的茶文化和茶叶品牌。
4结语
综上所述,茶叶节开展过程中茶文化旅游开发存在许多问题,茶区管理者应该注重茶叶节的文化价值和茶区特色品牌开发,同时也应该注重茶文化氛围的营造和增强茶叶节的宣传力度,这有利于当地茶文化旅游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照华.茶文化的概念、内容和传播[J].茶叶科学技术,2000(2):39-40.
[2]陈铭华.茶文化是促进文化交流推动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J].农业考古,2002(4):53-55.
[3]余青,吴必虎,殷平等中国城市节事活动开发与管理态势[J].地理研究,2004(6)845-855.
[4]孙艳红.茶文化旅游资源的主体层次分析及开发构想[J].商场现代化,2005(2X):63-64.
[5]张宏丽.信阳茶叶节的困境与对策[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6(8):67-68.
关于旅游与茶文化的论文相关文章:
1.茶文化与商业旅游研究毕业论文
2.中国茶文化旅游的论文
《茶经》由“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就;十之图”十部分构成。 ‘十之图’即‘荼之识’的谐音(注:楚因图、兔、土、荼等字读头tou音),‘荼之识’中‘荼’驱‘一横’化为‘茶’之‘一之源’(一易同音,‘一’ 指代‘易’,横亨同音hēng ,‘横’指代 ‘亨’,源元同音,‘源’ 指代‘元’),这就是‘茶荼之易,道为文化’。 ‘茶荼之易’隐喻‘察人心,知变化’,茶有清明将来察,茶有谷雨历史察,子曰:“唯君子能好人、能恶人”,诗云:
察微知拙,佩玉琼玖;
承前启后,宜言饮酒。
以翱以翔,与子偕老;
琴瑟在御,莫不静好。
知子之来之,茶佩以赠之。
知子之顺之,茶佩以问之。
知子之好之,茶佩以报之。
上面讲的是‘茶艺知源’,下面就讲‘茶十知图’的‘荼’。 图,楚音读tóu, tóu音在楚,含‘荼、图、土、头、土、途、凸’等字器, tóu音与za音按易理搭配,za音首选字为‘杂’, ‘杂’即‘文质彬彬’,子曰:“文质彬彬,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tóu音首选字为‘土’, ‘土’代表大地‘坤’ , ‘土’居‘金木水火土’五行之‘五’位上,脚踏实地,意义重大。由za音次选字为‘查’,tóu音次选字为‘途’,人在旅途,归去来兮,怎能不查清来去归路?…茶无土不立,无阳崖阴林紫者(不扬雅、不盈文行忠信诸执者,不善)不上,无西南(习揽)不成嘉木;知人参(仁善)为累,则茶累(文质彬彬之类)尽矣。《诗经·兔爰》云:
有图圆圆,自不离乐。
我生之初,尚有为;
我生之后,逢此百律。
尚梅,有阿!
有途远远,执不离福。
我生之初,尚有造;
我生之后,逢此百佑。
尚莓,有觉!
有土源源,志不离同。
我生之初,尚中庸;
我生之后,封雌搏雄。
尚美,有聪!
我想,这就是赏茶知荼的形而上,我们谓之曰‘茶道’。 转贴于
备注:
福州是茉莉花茶的原产地。茉莉花[Jasminumsambac(Linn.)Aiton.]原产于印度、波斯湾一带,属木樨科,茉莉属,常绿灌木,为热带、亚热带长日照偏阳性植物,适于在光照充足且年均温20—40℃,土壤持水量60%—80%的环境下生长。茉莉花在西汉时经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之初就在福州落地生根,这与福州独特的自然条件关系密切。福州市位于福建省东部沿海,闽江下游,地理位置介于25º15''''N—26º29''''N,118º08''''E—120º31''''E之间,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闽江横贯其中,下游为福州盆地,北部和东部为山地和丘陵,南部为平原。福州属典型的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温暖湿润,降水丰沛,年均温在16—20℃之间,7月平均气温28.6℃,1月平均气温10.5℃,年均日照时数1700—1980h,全年无霜期长达326d。年均降水量达900—2100mm,平均湿度77%。福州在光、热、水、土资源等方面与其他茉莉花种植区相比优势明显,为茉莉花的生长提供了十分优越的自然条件。福州茉莉花与茶文化系统农业文化遗产地主要分布在福州市境内的晋安区、仓山区、闽侯县、连江县、长乐市和永泰县等6个县(市、区),总面积3291km2,其中茉莉花主要生长在闽江沿岸的冲积平原和沙洲上,茶树则主要分布在鼓山等山区。
1.2研究方法
1.2.1问卷设计与调查本研究中问卷调查主要包括福州居民人口统计学特征、福州茉莉花与茶文化系统农业文化遗产地方认同维度测量量表等内容。按照调查对象的性质把福州居民分为福州市民和外来居民。福州居民对茉莉花与茶文化系统不同事物的地方认同维度测量量表采用从1(表示“强烈反对”)到5(表示“完全同意”)的5分制Likert量表。参考Proshansky[4]对地方认同所下定义,结合本调查问卷的具体研究内容,以农业文化遗产地作为地方认同理论的应用及研究范围,将地方认同划分不同认同维度:历史认同(historicalidentity)、现实认同(practicalidentity)、情感认同(emotionalidentity)和行为认同(behavioralidentity)。调查小组于2013年5月在福州市仓山区的万达广场、台江区的闽江公园以及晋安区的鼓山3个地点随机对福州居民开展问卷调查并当面回收有效问卷342份。受访居民基本情况参见表1。受访居民中,福州市民(46.78%)和外来居民(53.22%)所占比例较为接近,男女性别比例相当(51.46%和48.54%)。受访者中以18—60岁年龄段为主(占比92.68%),所从事职业以工人(23.39%)、学生(15.20%)及企事业职工(24.56%)为主,年均收入在5,000元以下、20,001—30,000元、30,001—50,000元的受访者所占比例分别为20.17%、22.22%和27.19%,受访者多接受过良好的教育(54.67%受访者具有大学及以上文化程度)。借助Excel进行数据汇总并利用SPSS17.0对汇总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1.2.2问卷信度与效度良好的问卷结构要求各维度与测量总分间的相关系数在0.30—0.80之间,各维度间的相关系数在0.10—0.60之间[18]。据此,为使研究更具科学性和可信性,本研究利用SPSS17.0中scale模块提供的信度分析(ReliabilityAnalysis)及因子分析功能对量表进行信度和结构效度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地方认同维度量表的克朗巴哈(Cronbach)系数为0.664,KMO统计量为0.65,球形Bartlett检验发现变量间在0.01显著性水平下显著相关,说明量表的信度和结构效度处于可接受范围内,可以对量表数据进行后续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福州居民地方认同维度总体特征分析采用5分制Likert量表对问卷结果进行测量时,通常情况下得分均值在1—2.4之间表示不同意,2.5—3.4之间为一般,3.5—5之间为同意。由表2可知,福州居民对茉莉花与茶文化系统农业文化遗产不同认同维度的总体得分介于2.80—3.90之间。其中,福州居民在历史认同、现实认同及情感认同3个维度上的总体得分分别为2.85、2.80和3.25,认可程度一般。行为认同维度上的得分达到3.90,表明福州居民在保护茉莉花与茶文化系统农业文化遗产的认知上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在对福州居民中的福州市民和外来居民分别进行研究发现,福州市民在各地方认同维度中的得分均高于外来居民。除在行为认同维度上福州市民和外来居民得分均值差异没有达到显著水平外(P>0.05),在其他认同维度中两者得分均达到显著差异(P<0.05)。
2.2福州居民地方认同维度差异特征分析以地方认同均值及不同地方认同维度均值为变量,利用方差分析方法对福州居民茉莉花与茶文化系统的地方认同及其4个认同维度在不同性别、年龄、职业、年均收入、居住时间、文化程度和调查对象之间的差异进行分析,以研究这些因素对福州居民茉莉花与茶文化系统地方认同的影响程度。为尽可能地降低某些分组因样本量过少而对分析结果产生的干扰,现将职业组别中“科研人员”样本以及年均收入组别中“5,001—10,000元”样本予以忽略,在此基础上对数据进行方差分析(表3)。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年龄段居民对福州茉莉花与茶文化系统地方认同差异极显著(P<0.01),随着年龄的增加,地方认同亦增加,但不同年龄段居民之间的地方认同差异主要体现在历史认同维度(P=0.042)、现实认同维度(P=0.009)及情感认同维度(P=0.004)上,而在行为认同维度上没有达到显著水平(P=0.601);不同收入水平居民对茉莉花与茶文化系统地方认同差异显著(P<0.05),随年均收入的增加而升高,但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情感认同维度(P=0.005)和行为认同维度(P=0.002)上,而在历史认同维度(P=0.164)和现实认同维度(P=0.224)上差异不显著。年均收入在“30,00150,000元”的居民在情感认同和行为认同上均高于其他收入居民;居民居住时间的长短对其地方认同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居民地方认同的形成需要较长时间的积累,居住时间愈长,地方认同程度愈高。具体而言,不同居住时间的居民地方认同的历史认同维度(P=0.000)和现实认同维度(P=0.001)差异极显著(P<0.01),在情感认同维度(P=0.029)上差异显著(P<0.05),但在行为认同维度(P=0.412)上差异没有达到显著水平(P>0.05);不同文化程度居民的地方认同、历史认同维度和行为认同维度分别在0.05、0.01和0.01水平上差异显著,其中“大学”和“硕士及以上”受访者的地方认同、历史认同和行为认同高于其他文化程度受访者,说明居民地方认同程度的高低与其受教育水平关系密切,受教育水平愈高,地方认同程度也愈高;福州市民和外来居民的地方认同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具体分析发现,福州市民和外来居民在历史认同维度(P=0.000)和现实认同维度(P=0.000)上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在情感认同维度(P=0.019)上差异显著(P<0.05),但在行为认同维度(P=0.087)上差异不显著。福州市民地方认同高于外来居民,表明人口的空间迁移和依存地变化可能对居民的地方认同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2.3福州居民茉莉花与茶文化系统地方认同影响因素分析为研究不同因素对福州居民茉莉花与茶文化系统地方认同的影响程度,借助SPSS17.0相关分析功能中的Pearson相关系数对受访者的年龄、年均收入、居住时间以及文化程度与其对茉莉花与茶文化系统的地方认同、历史认同、现实认同、情感认同和行为认同进行相关分析(表4),分析结果表明:年龄、年均收入、居住时间和文化程度与居民地方认同之间均存在相关性,其中,年龄和年均收入与地方认同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居住时间和文化程度与地方认同之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受访居民的居住时间和文化程度与历史认同同样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表明在当地的居住时间愈长,受教育水平愈高,受访居民对福州茉莉花与茶文化系统的历史文化传统了解程度愈高。福州居民现实认同的形成主要受到年龄和居住时间的影响,与年均收入和文化程度没有显著相关性(P>0.05)。居民的情感认同与年龄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年均收入和居住时间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福州居民的行为认同与其年均收入和文化程度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且更多受到居民文化程度的影响。综上所述,福州居民对茉莉花与茶文化系统的地方认同及各认同维度主要受到居民居住时间和文化程度的影响,居住时间愈长,文化程度愈高,居民对地方事物的了解程度愈高,更有利于提高对当地的认同程度。
3结论与讨论
3.1福州居民农业文化遗产认知及保护规律为探究福州居民对茉莉花与茶文化系统的认知及保护规律,按照受访居民人口统计学特征及其与地方认同各维度间相关系数大小,将福州居民对茉莉花与茶文化系统的认知保护划分为由低到高的3个层次:人口特征、认知态度和保护态度,其中,依据地方认同各维度涉及的具体调查内容,以历史认同、现实认同和情感认同3个维度指示居民的认知态度,以行为认同指代居民对该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态度,据此,构建福州居民农业文化遗产认知及保护规律(图1)。在地方认同与受访者行为表现的关系研究中,Williams等[20]研究发现当人们对一个特定地方产生地方认同时就会表现出对该地负责任的环境行为。本研究中,福州居民的认知态度受居民人口特征(年均收入、文化程度等)的影响,而居民对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行为主要受其对该遗产项目的认知态度的影响,与居民人口特征相关性不强。依据福州居民农业文化遗产认知及保护规律,在如何有效保护的问题上,应采取积极举措转变居民的认知态度,如政府及相关部门可经常性地组织或举办弘扬茉莉花文化的大型民间文艺活动以吸引市民参与其中,增强居民对茉莉花及茶文化的了解;茉莉花在福州拥有悠久的栽培历史并因此而成为福州市花,占据“天时”与“地利”而独具特色,政府部门应利用大众传媒及移动互联网多渠道对茉莉花与茶文化进行积极宣传,增强居民的文化自豪感以及对该文化遗产的情感认同;可针对居民开展茉莉花茶保健功效的讲座或论坛,拓宽居民对茉莉花茶用途及功效的理解,进而影响其消费倾向。通过增强居民的认知程度最终影响其行为选择,以实现对该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目的。
二、茶禅一味思想的生命意识
茶禅一味思想经过漫长的历史演进,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它不仅浸润着中国人追求天人合一的精神取向,更体现了中国文化中豁达、开通的人生观和生命意识。“茶禅一味”的精髓不仅在于审美境界,也体现在茶禅一味思想所表现的生命态度上。中国人对茶禅一味的认识是以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作为基础的,因此,也饱含着中国人对自我生命历程的解读和认识。中国传统社会的是以农业为经济基础的,自董仲舒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重视农业生产就成为中国历代统治者所热切关注的问题,进而生发出“重本抑末”的思想。对于农业的重视使得中国人极为强调对土地的坚守,在传统的禅理经济中,僧侣种植茶叶的目的之一就是为提供经济来源。因此,我们可以透过茶禅一味思想中感受到中国人对生命归属感的重视。当禅宗高僧大德强调“吃茶去”时,不仅是要告诉学佛之人以平常心看待周围的一切,也是要以平常心对待生命。只有获得了对于人之生命本真状态的理解,才能将自己对生命的感悟升华至最高的境界。无论是对于禅宗佛理的阐释,亦或对于僧人生活状态的展示,现实生活中的生老病死将是所有人都无法回避的问题。对于佛教徒而言,生死不过是脱去这一世的皮囊进入六道轮回而已。如果能在禅修之中获得佛法领悟则可以进入不生不死的涅槃之境,而这样的生命状态也并非只是属于佛家僧侣。任何能够诚信信奉佛法,在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去修行的人都可以实现终极佛法的回归。不仅是对于佛法领域可以借助于茶禅的方式实现,我们还能从佛法中感受到“茶禅一味”思想对于“天人合一”思想的认可。从茶禅的修行过程而言,所有涉及茶的行为都需要遵从自然规律,这是因为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才能取得良好的收成、才能获得自然对人类的回馈。在中国文化的沃土中,佛道两家对中国茶文化的形成各有贡献。道家崇尚自然无为,认为茶具有“返璞归真”的品格。因此,人们通过品茶不仅可以获得感官的享受,甚至可以达到回归自然的人生境界。尤其是中国传统儒家士子遭受了仕途、人生的挫折后,他们渴望获得精神的慰藉、找寻心灵的家园,被道家思想赋予了独特内涵的茶文化就成为中国士大夫阶层重要的寄托方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