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学习计划范文

时间:2023-03-07 15:03:5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物联网学习计划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物联网学习计划

篇1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1)21-0076-03

联网被认为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它是未来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世界各国都把它当做促进经济发展的重点科技领域。

一、物联网的内涵

1.物联网的概念

1999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最先提出了“物联网”的概念,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ITU)的《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进一步扩展了物联网的概念。物联网是互联网的延伸和扩展。它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它通过射频识别(RFID)装置、红外感应器、激光扫描器、全球定位系统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照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监控和管理。2010年,上海开幕的中国国际物联网大会中有学者提出,物联网将成为万亿元级的新兴产业、全世界接入物联网的终端到2020年将会达到500亿个。

2.物联网的特征

从通信对象和通信过程来看,物联网的核心是物与物之间以及人与物之问的信息交互。物联网具有如下特征:

(1)全面并主动感知

物联网是以感知为目标,实现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物与物之间全面互联的网络。利用射频识别装置、传感器、二维码等随时随地主动感知物体的存在并获取物体的状态、位置等信息。实现的原理是在物体上植入微型感应芯片,用这些传感器获取物理世界的种种信息,再通过局域无线网络、互联网、移动通信网等通信网络传递交互,进而感知世界。

(2)可靠并完整传递

物联网当中的某些应用可能会使用传感器采集到的部分信息,然而存储的时候必须保证信息的完整性。物联网可以通过有线、无线等传输方式将物体的实时信息进行分门别类的管理,再准确、可靠、有指向性地传输给信息处理设备及环境,以适应不同的应用需求。

(3)海量并多视角处理

在物联网中分布着众多的传感器,每个传感器都是一个信息源,它们按照一定的频率,周期性地对环境信息进行采集,每次采集都会得到新的数据,针对采集到的海量数据,必须进行多视角分析处理才能实现智能化。随着物联网的发展,我们可以借助云计算来处理海量信息。

(4)智能服务

物联网给移动通信领域和互联网领域带来了一个全新的服务体系。物联网把传输或者是通信服务扩展成从感知到传输再到分析处理的一个综合的、全面的服务。物联网拥有常规应用无法比拟的智能性,它不仅具有超越人类听觉、视觉及触觉范围的高灵敏度,还具有感知规律、预测未来的智能特征,高灵敏度、高智能化的服务是物联网应用价值的关键体现,也是推动物联网商业运行成功的主要动力。

由于物联网具有上述特征,所以它必将为人类提供一个全新的、智能化的工作与生活环境,物联网的价值体现在它在各行业的广泛应用,这需要各行业的人员进行积极的探索。目前,教育领域中应用物联网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笔者认为物联网的应用将给教育带来极大的变革。

二、物联网在学生管理中的应用

物联网在学生管理方面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学生安全管理和学生生活管理两个方面。

1.利用物联网保障学生安全

近年来,校同安全事件屡有发生,然而,校方要负责照顾的学生人数众多,往往无法随时照顾到每个学生,尤其对于智力发展迟缓儿童,可能会毫无征兆地自行离开校园而发生走失事件,所以,教育部门希望借助物联网技术米加强学校安全管理。在台湾,教育部门于2008年实施了“校同安全应用RFID协助学生安全建置计划”。台殊教育学校和逢甲大学合作进行了学生体温异常管理、学生行踪通知、访客机制管理以及危险区域管理四项实践,希望对特殊教育学校的安全维护做出重大变革。

项目同以该校高职部一、二年级共30名学生为实验对象,采用阿丹电子公司主动式433MHz RFID读取器及具有温度感测功能的腕带式标签,如图1所示。

在实验学校的大楼入口、教室、地下室以及楼顶等地点架设了约30个RFID读取器,每个学生配戴RFID标签,其主要系统功能架构如图2所示。

网络安全监控与管理

首先,学生所佩戴的腕带式标签,可以自动感测到学生的体温,并且可以将学生的体温异常情况通知给教师,以便及时作出处理:其次,系统依据采集到的RFID信息,对学生的出勤情况加以统计,以便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查询到学生的所在位置与出勤情况;再次,当有陌生人进入校园中的管制区域时,RFID系统就会感测到,将会向陌生访客发出语音警告,同时会向学校安保人员发出通知信息:最后,当学生到了地下室、楼顶等有危险隐患的区域时,系统会向学生发出声音警示,并目,会将此情况通知给学校的安保人员,同时该系统还可以配合学校视频监视系统进行现场监视,便于管理人员进行协调指挥。

2.利用物联网方便学生生活

学生群体的手机普及率很高,同时学生又是信息应用最容易接受的群体。利用手机多卡合一的功能,将饭卡、学生证、借书证、门禁卡等多卡合而为一,这一应用不仅能够为用户提供传统的于机通信服务,而且可以通过手机实现身份识别、信息交互和购物支付等多种服务。由两师范大学实施的“校同手机一卡通”工程,在原有于机SIM卡芯片中集成无线射频(RF)模块,学生使用这种特制的RFID-SIM卡刷卡后即可完成门禁、考勤、借书、上网、用水、食堂消费、银行转账、车辆进出等校园活动,极大地方便了师生员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

三、物联网在课堂教学环境管理中的应用

学习环境对学生的学习效率有很大影响,传统课堂教学的物理环境拥有的教学资源十分有限,虚拟学习环境又缺少与现实世界的交互。物联网不仅使得物理空间的物品相互连接,而且使得物理空间与虚拟空间相互连接,能够有效地实现人与物交互、人机交互、人与人之间的礼会互。物联网使得物理环境中的每个物体都具有了智能化、数字化的特征,能够即时地采集并分析师生的教学需求,进而给师生提供智能化的教学资源与环境。

日常的教学设施、教学环境会产生大量噪音,美国、英国等国家针对噪音对学习的影响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研究表明噪音不仅会对学生的听力、注意力、阅读计算能力等产生影响,而且也会影响师生交流,进而影响学生的整体学业成绩,对于那些听力有障碍或者用非母语学习的学生更是如此,教师也会由于提高声音而损伤声带。我们可以在教室用布置传感器以监测教室中各方位的噪音情况,当噪音过大时就发出警报信息通知相关人员进行处理,比如可以在桌脚垫上

毛毡以降低噪音。

光线会对师生的视力产生影响,可以在教家里安装光线传感器,随时根据室内光线亮度调整教室内的灯光亮度和计算机屏幕的亮度,根据室外阳光强度调整窗帘的高度。利用传感器还可以根据教室里的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等自动调节空调、排气扇等的运转。另外,学生可以在教室里利用计算机等设备,读取本地或异地嵌入了传感器的物体数据,开展研究性学习。总而言之,物联网能够为学生提供舒适的学习环境、便捷的学习资源,方便学生学习。

四、物联网在图书馆管理中的应用

在图书馆领域,曾经广泛使用条形码来提高图书流通效率,但是由于条形码自身的一些难以克服的缺陷,使得它在图书管理领域的应用必将越来越少。物联网是一个智能化的网络,由于无线传感网、RFID等智能技术的大量使用,使得图书馆的管理与服务呈现出鲜明的智能化特征。

首先,可以利用RFID电子标签将文献信息与读者信息结合起来,这样图书馆就可以通过RFID标签获知读者利用文献的统计信息及其阅读偏好,进而根据读者的阅读喜好,向其提供个人文献定制服务,或者根据读者利用文献的情况,实现读者知识结构咨询、阅读习惯跟踪等服务。其次,自助还书机可以对贴有RFID标签的图书进行扫描、识别和归还等处理,利用自助还书机可以帮助用户进行自助式的续借、还书等操作,从而避免排队现象的发生,甚至还可以实现“放回即还、拿走即借”,为用户提供更加快捷的图书查询、借还等服务。再次,我们可以将RFID标签嵌入到图书馆内所有建筑(楼梯、墙面等)、没备(书架等)、馆藏,以及用户的借阅证等当中,进而实现对图书馆所有物理对象的定位、查找、追踪等服务。最后,可以将RFID卡与读者手机SIM卡相结合,进而实现图书馆内手机查询、借阅等个性化服务,从而使得读者可以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获取自己想要的资源。

目前,新西兰、韩国、新加坡等同的图书馆,国内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等都已经采用了RFID系统。物联网技术是图书馆领域的发展趋势,各学校图书馆应积极引入物联网技术,提高管理效率。

五、物联网在教学仪器设备管理中的应用

近年来,为了推进学校的信息化,国家在学校教学仪器设备方面的投入不断加大,如何对计算机、多媒体系统等教学仪器设备进行科学管理,让仪器设备发挥其最大教学、经济效益,这是当前学校管理工作很重要的一个方面。物联网中的RHD、无线传感网等智能化技术可以使设备数据采集流程简化,增加信息的透明度,使得教学仪器设备的管理越来越系统化、规范化。

1.设备清点

管理部门在教学仪器设备购入时就为每台仪器设备分配一个RFID电子标签,该标签具有唯一识别码,内部存储了仪器设备的基本信息,这些信息可以由阅度器利用射频信号进行无线读取。标签的外部有保护层,不易损坏,可以粘贴在仪器设备的恰当位置上。管理人员在进行设备清点时,只要拿着读写器,在实验室内巡视,阅读器就可以批量读取设备信息,不用再对仪器设备进行搬移来扫描条形码,大大提高了清点效率。

2.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

我们可以对RFID标签中存储的信息不受次数限制地进行修改,从设备购入开始,即将设备的在用、维修、报废等生命状态及时地在标签中予以更新,然后再经过定期的设备清点,使得仪器设备实际状态与管理系统中的状态始终保持一致,进而动态地实现仪器设备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为学校的投资决策、设备更新等提供依据,提高仪器设备管理效率。

3.设备防盗

我们可以赋予每个设备标签不同的限,并且在每个实验室安装RFID门禁系统,当某个仪器设备要被拿出实验室时,如果系统未授予该设备标签出库限,系统就会发出违规出库警报。

4.大型仪器设备共享

通过仪器设备标签-RFID系统一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就可以实现仪器没备与共享平台连接,潜在的用户可以通过该平台获取设备的基本信息、当前状态等,进而使用该设备完成自己的研究工作。

六、结束语

目前物联网要在教育领域获得广泛的应用,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比如费用问题、信息安全问题等等,然而,物联网在教育领域当中的广泛应用是大势所趋,我们应满怀信心,迎接物联网时代的到来。

参考文献:

[1]姚万华关于物联网的概念及基本内涵[J].中国信息界,2010(5):22-23

[2]宋述强,钟晓流,许俊华低碳时代的多媒体教学环境:系统集成与技术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0(10):31.

篇2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5-0246-02

物联网已成为计算机网络领域炙手可热的研究方向。针对物联网技术的课程设置和应用研究是高校相关专业教学和科研的重要工作。因此,对物联网创新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一形势下,传统实验教学方式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需要探索新的实验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为了培养新形势下信息技术创新人才,本文分析了目前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构建面向物联网的层次化分级实验教学模式,将知识体系按照基础层、拓展层和创新层来设计基础型、综合型和创新型实验,从而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综合技能和创新能力。

一、物联网概述

物联网(Internetof Things)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中的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根据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ITU)的定义:物联网是一个多网络、多设备、多应用、互联互通、相互融合的一个网络。是一个将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如射频识别装置、各种传感器节点、各种无线通信设备等与互联网结合起来形成的智能网络。能与现有网络连接在一起实现远程感知。利用物联网将形成一个更加智能的生产生活系统即物联网生态系统。物联网是一种建立在互联网上的泛在网络,是各种感知技术的综合应用。物联网将传感器和智能处理相结合,利用智能技术,将从传感器获得的海量信息进行分析、加工和处理,得出有意义的数据,满足各种用户的需求。物联网相关技术已成为各国竞争的焦点和制高点。由于物联网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这一高度交叉的新兴前沿领域在国际上备受关注。从2004年开始,物联网相继被美国、欧盟、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区域性组织列为领先全球和振兴经济的基础战略。美国IBM公司基于物联网提出“智慧的地球”概念,我国也于2009年制定了“感知中国”的战略。在这一大背景下,我国有多所高校申报和准备试办物联网专业,这反映了高校对科学技术前沿的高度敏感和重视,同时,高校也面临着如何建设物联网本科专业的严峻问题。

二、物联网专业课程体系

从学科领域来看,物联网是基于计算机、通信、微电子、传感器件等多种学科的一种综合性技术。其主要知识点涉及感知、传输、智能、控制、应用、管理等方面。目前大多数学校的物联网专业是在计算机学科的基础上开设的,因此本专业课程体系中一般包括三部分:公共基础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类基础课和物联网专业课。涵盖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如程序设计、电路与电子学基础、数字逻辑与数字系统、计算机体系结构、嵌入式系统、传感器技术、计算机网络、通信原理等),以及反映物联网知识点的专业课程,其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

三、层次化分级实验教学体系

1.传统实验教学的不足。对于计算机学科而言,传统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IT教育,其不足主要表现在:教学方式上采用教师讲授为主,教学过程枯燥、缺少趣味,实验学时不足等方面。目前一般采用理论教学加实验教学的形式,实验教学主要作为理论教学的验证和延伸,其地位仍然从属于理论教学。实验内容无法兼顾整个课程体系之间的内部联系,缺乏系统化、层次化的关联。在这样的传统的实验教学指导下,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很难将所学专业理论和实践知识融会贯通。

2.层次化实验教学模式。计算机物联网专业课程之间存在着多种逻辑关系,不能孤立的以单门的课程为核心教学,必须通过课程间的学习和关联逐步建立起整个物联网系统设计的概念。我们按照物联网专业的知识结构,构建集成了每门课程的基础实验教学、课程之间相互关联的组合实验设计、以及创新性与前沿性的综合实践训练的系统化分级实验教学体系,如图2所示。

层次化分级实验教学模式的核心是以基本技能培养为基础,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为主导,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最终目标,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探究性,全面、系统地学习和掌握物联网相关理论和实验体系,为将来从事物联网相关研究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

3.分层实验设计。①基础型实验,基础型实验主要针对课程的基础知识,突出基本实践技能,侧重于单一课程的基础训练。除此之外还包括将多个相联系的实验内容有机组合的实践训练。②综合型实验,综合型实验涉及到物联网相关课程的综合实验,这些课程不是独立的而是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相互支撑、相互辅助共同构成物联网知识体系,综合设计实验建立在单科单个实验的基础上,与物联网课程的实验内容相融合,建立统一的实验平台,实现多门课程的交叉应用,从而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整个物联网的知识体系,有助于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索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③创新型实验,创新型实验是在综合型实验基础上的更高层次的实验,此类实验不仅涉及到多门课程,而且要求学生在综合实验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在创新性实验过程中,学生根据老师布置的项目查阅相关文献和资料,并独立设计和完成实验,为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学生应该分小组集体分工完成。指导教师必须对学生的实验方案进行认证和指导,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给出合理建议。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分析能力和科学描述能力。开展创新型实验应该以教师的科研课题为依托,运用已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进行研究和创新,取得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又可以反过来作用于实验教学。

物联网工程专业是面向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需要而设置的,其实验教学应充分考虑到课程的前沿性以及与计算机相关领域的关联性,根据物联网专业的培养目标,按照认知规律和教学规律,既注重课程间知识的交叉渗透,又体现知识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探索物联网创新性层次化分级实验教学体系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技能基础,提高学生的应用实践技能,培养学生的自主设计和创新研究能力。其研究对物联网人才的培养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吴功宜.智慧的物联网――感知中国与世界的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2]王光福.从传统的实验教学走向开放式实验教学[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4,(1):80-81,23.

[3]凌明,刘昊,时龙兴.关于嵌入式系统课程教学过程中几个问题的思考[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7,(10):94-96.

[4]张业民,李光提,黄在范.提高学生综合,设计性实验能力的探索[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0,8(2):97-98,163.

[5]张飞舟,杨东凯,陈智.物联网技术导论[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

[6]李如年.基于RFID技术的物联网研究[J].北京: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学报,2009,(06):594-597.

[7]李珍香,王红.立体化创新性的计算机硬件实验教学体系与模式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11).

篇3

改变之一是,学习的渠道扩宽了。以往的教育主要在学校里进行,现在可以在网上学习,在虚拟世界学习。学习已经不限于学校,而是处处可以学习、时时可以学习。

改变之二是,教育培养的目标转变了。以往的教育只是传授书本知识,而且是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现在是创新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只有培养学生批判性、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才能适应时代要求。

改变之三是,课程内容要变化。课程不仅要增加新的知识内容,而且要把课程加以整合。人们观察事物的角度是综合的,新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往往是在交叉学科上发生的。以往课程是分科的,不利于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因此未来课程将重视学科内容的整合。国外开始流行的名为“STEAM”的课程,就是把科学、技术、工程、美学和数学整合起来,培养学生的综合性创造思维。

改变之四是,学习方式发生着根本性变化。如果说,工业革命使机器代替了个人的部分体力,那么信息革命使电脑代替了个人的部分脑力,而互联网则把个人的脑力联系起来,变成人类共有的大脑。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取各种知识。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反思教育:向“人类共同利益”观念的转变?》(以下简称《反思教育》)中所说,知识是人类共同财富,可以人人共享。

改变之五是,互联网为个性化学习、个别化学习提供了条件。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可以使教师更好地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为每个学生设计个性化的学习计划。这将促进课程和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增加学生选择的机会。

改变之六是,改变了师生关系。教师已经不再是知识的唯一载体,更不是知识的权威。教师主要是为学生的学习营造适合的环境;指导学生在信息海洋中正确选择信息、处理信息,使他们不至于迷失方向;为学生设计个性化学习计划;帮助学生解决一些疑难问题。因此,教师的角色必须由传统教育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教育的设计者、指导者和帮助者,成为与学生共同学习的伙伴。

但是,在变化中也有不变,就是教育的本质不变。教育传承文化、创新知识和培养人才的本质不会变,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不会变。正如《反思教育》中所说:“教育应该以人文主义为基础,以尊重生命和人类尊严、权利平等、社会正义、文化多样性、国际团结和为可持续的未来承担共同责任。”当今教育要超越狭隘的功利主义和经济主义,回归教育的本原。教育是人的权利,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是全社会的公益事业。教育永远要把培养学生的思想信念、道德情操放在第一位,培养德才兼备的未来公民。

学校和教师不会消失。有人认为,当今互联网时代,学生时时可学、处处可学,可以不需要学校了,也用不着教师了。这种观念已经被多数学者所否定。学校是人生走出家庭、走向社会的第一个公共场所,是人生社会化的第一步。儿童进入学校不仅学知识,重要的是要学做人,学会与人沟通和交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6年《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报告中就说,21世纪学习的四大支柱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与人相处和学会生存。这些能力都需要在学校中培养。《反思教育》也提到,教育不只是个人发展的条件,还是人类集体发展的事业。个人的发展不是孤立的,而是在人类社会共同发展进程中发展的。因此,个性化学习并不排斥集体学习,学校则是学生集体学习、共享学习成果的最好场所。

信息技术、互联网改变了教育环境和教育方式,但信息技术、互联网只是手段,不是目的。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方法需要改变,但教师培养人才的职责没有变。教师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互联网,整合各种教育资源,促进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发展。但不能迷信信息技术,要认识它的局限性,并且运用恰当,才能真正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人是要靠人来培养的,这是所有机器代替不了的。教师的活动蕴涵着人的感情、人文精神,师生的情感交流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教育力量。

篇4

关键词: 互联网;网络条件;教学模式;教师;定位

Key words: internet;network conditions;teaching model;teachers;location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2-0183-01

0引言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和广泛应用,高职英语教学已不再受传统教学时空限制的约束,师生之间交流也得以在更加丰富的层面上展开,实现了英语“教”与“学”的开放性、交互性和自主性,为学生学习创造了更好的环境,为师生间交流提供了更便捷的条件。

1互联网对高职英语教学的推动作用

首先,网络提供了丰富的英语教学资源。互联网是世界上最大的知识库、资源库,在这里可以获取丰富的信息和资料。网络环境支撑的高职英语教学,信息量大、内容新颖、形式多样,极大地弥补了传统课堂教学的资源不足。其次,网络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另外,网络增强了学习的交互性和协作性。

2构建网络条件下的高职英语教学新模式

2.1 互联网的发展对高职英语教学的新要求

2.1.1 教学目的在新型网络环境下,高职英语教学呈现出多元的教学目的。高职英语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词汇、句法、语篇、修辞等基本语言知识和听、说、读、写、译等基本语言技能,更应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如引导学生获取积极健康的信息资源,鼓励他们广泛涉猎不同学科的英语资料,不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2.1.2 教学内容高职英语教学应更加强调实用教学,鼓励学生通过体验、实践、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发展以听说为主、读写为辅的综合语言技能。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大学英语教材中的语言知识,还需要充分利用网络,学量的教材以外的知识,拓展知识的广度和厚度。

2.1.3 教学组织与手段教师应该首先转变教学理念。一是在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二是教学手段应多样化,尤其是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幻灯片、音频、视频等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创造文声并茂、动静结合、多元化的课堂氛围,使课堂内容丰富多彩,使教学效果更加明显。

2.2 高职英语教学新模式的设想以网络条件为支撑的高职英语教学环境是计算机(单机或网络)加课堂教学,它不仅可以提供真实的交际氛围,使学生进行广泛的英语听说练习,而且可以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使学生获取大量有关英语国家的背景知识、建构适当的认知图式、培养英语语感。因此,网络条件下的英语教学模式应当适应时代需要,大胆创新,有所突破。

2.2.1 以个体学习为主的自主学习模式该模式可以分为五大类:自学辅导型、掌握学习型、案例学习型、问题教学型、探索学习型。尽管这些类别之间存在一定差异,但在操作上也有共性。

2.2.2 以小组学习为主的讨论学习模式和协作学习模式基于网络的BBS可以很轻松地实现网上的讨论学习,网络的实时交流正好提供了听说教学和训练的一个平台。讨论学习模式也可以分为在线讨论和异步讨论。在线讨论类似于传统课堂教学中的小组讨论,由教师提出讨论问题,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异步讨论是由教师围绕主题设计能引起争论的初始问题,并在BBS系统中建立相应的主题讨论组,学生参与到某一讨论组,进行讨论或发言。协作学习是学生以小组形式参与,为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通过合作互助的一些相关行为,在一定的激励机制下,将个人和他人习得成果最大化。在协作学习中,学习者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实现学生之间的双向互动,并利用必要的共享学习资料,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行意义建构获得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强调学习者的创造性、自主性和互动性。

2.2.3 以集体学习为主的讲授型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不仅可以利用网络优势进行“双主”(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而且不受传统课堂人数、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较好地突破了客观因素的限制。因此,网络教学可以根据教师和学生登陆网络的时间差异划分为同步式讲授和异步式讲授,不同的讲授方式也将采取不同的程序和策略。

3互联网时代高职英语教师的角色定位

3.1 教师是学习计划和目标的制定者网络条件下的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自主发现、自主探索,但学生的自主学习往往缺乏明确的计划和目标,没有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教师应帮助学生阐明学习任务和要求,帮助制定学习计划和掌握网络课程的学习方法,从整体上给予学生指导。

3.2 教师是网络资源的优化者在学生具备自我选择能力之前,教师必须对课堂上学生需要的和主要的网上信息资源进行认真筛选、下载、整理,通过超链接的形式放在网络课件里,学生可以通过鼠标点击就能直接进入相关内容的学习,在网络自主学习中,教师的作用不仅不能被削弱,相反应该得到加强。

3.3 教师是网络自主学习的管理者和监控者网络教学模式强调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意味着教师不介入其中,不运用权威,不设置限度。教师必须对学习活动进行有效的组织和干预,合理配置课内外的学习内容,监控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教师通过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适时调整教学重点和教学方法,利用网络管理平台,安排授课讲义、公告、布置和批改作业等。

总之,高职英语教学可以通过网络手段弥补常规英语教学中的不足,调动师生两方面的积极性,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最终将大大提高高职英语的教学效果。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