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7 15:03:5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村庄调查报告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在我国城市化超过50%,并仍以较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城乡之间的矛盾越发突出,引发了国内各界关注。同时在调整中国经济发展模式情况下,决策者试图通过现行的快速城市化拉动内需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为什么在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城乡间会产生这么多的激烈矛盾,在此先介绍城市化的内涵,主要包含了二个方面:人口的城市化既是农业人口向非农人口的转变、用地的城市化既城市用地向外扩张不断征收农村土地用作城市建设用地。这样可以看出在城市过程中涉及到2个重要的问题:第一问题是户籍的转变,第二个问题是农村土地的征用。这2个问题如果没有得到妥善的解决,那么城乡之间的矛盾就不会消除。
中国的城市发展方式仍是属于粗放型,以“摊大饼”的方式向外扩张,不断蚕食周边广大农村的土地。近期国土资源部副部长胡存智介绍说:近20年来我国土地城镇化明显快于人口城镇化,从数据看1990年至xx年城市建设用地面积扩大了90.5%,城镇化人口仅增长52.96%,城市用地增长率与城市人口增长率之比是1.71;xx年至xx年,城市建设用地面积扩大83.41%城镇人口仅增长45.12%,城市用地增长率与城市人口增长率之比达1.85,均远高于国际公认的合理阈值1.12。
叶裕民教授指出“中国30年的城市化过程中犹如一个庞大的筛子,把就业、健康、年轻、创造、活力和财富都留在了城市,而把实业孤独、疾病、年老、犯罪都留在农村,农村承载了中国城市化过程中太多的成本”。尤其在城市化过程中加入一个“中国速度”的元素后,城乡之间的矛盾就变得更加明显。
在这一国内现状的背景下,深入农村,反映农村最真实的一面,也就我是参加这次调研最大意义所在了。
二、村庄的现状以及问题
此次我调研的地点选择的是我生活了20多年的村庄——湘乡市泉塘镇德胜村第7村民组,位于湘乡市西北方向,距离县城约为15公里,地处典型的丘陵地带四面环山。全组共25户,户籍在册人口为102人,交通较为便捷,村级公路穿组而过,距离镇级道路为1.5公里(如图1)。全组农业仍然是传统的水稻种植,每家每户的田地里实行精耕细作,鲜有成规模的经济作物种植,主要的收入来源依靠对外的劳务输出。图1 第7村民组现状图
由于本组离县城较远,偏于一隅,没有城市扩张带来激烈的土地征收问题,同时村内并没有相关污染的企业也就没有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村民们都是基于传统的农业种植生活,也就能相对的安居乐业。
(一)妇女成为经营绿色农业、发展农村经济的“排头兵”,是农村改革和经济建设的主力军。为了引导、帮助广大农村妇女不断学习掌握农业科技新知识,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县妇联与时俱进,建立了多渠道、多形式的培训机制。依托县职业中专和县委党校,每年培训妇女学员1万人,逐步建立起文化、实用技术、新技术、绿色证书、农民技术员5个层次的培训体系。组织了“百万农家女百项新技术”培训,开展了“科技服务百千万”行动,科技服务大篷车、直通车,组织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讲座、咨询,组织农科专家讲师团,把农科技术送到田间地头,建立了农技专家—农家女联系卡,为农村妇女与农科专家结对子牵线搭桥。近15余万农家女直接接受了培训,并有6000多名农家女与200多名专家、农技员结成了科技服务对子;100%的村妇代会主任经过了“绿色证书”培训;接近3000名妇女获取了初级农民技术员资格。同时县妇联在广大农村妇女中深入开展“十万农家女争创致富户”、“争当致富能手,争当致富带头户”的“双争”活动、“信贷援巾帼致富助推新农村建设”、“机关妇女受教育,农村妇女得实惠”城乡妇女结对互助、“百岗联百村建农家女书屋”等活动,促进城乡妇女共同发展。对农业科技知识的掌握、城乡妇女的交流沟通开阔了农村妇女的视野,大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农村妇女的劳动热情空前高涨,农业女能手、女标兵、女农民企业家层出不穷,女种养大户、加工大户、流通大户不断上规模、上档次,涌现了一批批集农工贸和科研于一体的高科技龙头企业,也成长了一批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巾帼科技种养大户和农民女企业家,有力地推动了我县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有许多外出务工的妇女回乡创业,办企业,上项目,成为带动一方致富的女能人,实现了“输出劳动力,带回生产力”的良好循环。全县涌现出年收入过万元的农村妇女13多万人,女厂长、女经理、女企业家89名,219名妇女获市以上荣誉称号。苏村镇姚家官庄村妇代会主任李洪美,通过培训学到了奶牛养殖知识,办起了养殖场,并创办了奶牛养殖合作社,示范带动群众发展奶牛养殖,目前全镇奶牛养殖户达217户,奶牛存栏570多头。广大农村妇女以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时代精神,创造了自己的新生活,赢得社会的尊重和认可。
(二)妇女成为管理村级事务、建设农村民主政治的的积极参与者。各级妇女组织通过举办巾帼文明队风采展、巾帼展风采文艺汇演、演讲比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向社会展示妇女在三个文明建设中的突出成就、展示女性为推动社会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多种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多形式、多渠道宣传妇女观和《妇女权益保障法》、宣传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宣传女性参政的意义,在全社会营造了尊重妇女、保护妇女权益的浓厚氛围。组织广大妇女认真学法、普法、用法,广大妇女的参政议政意识明显增强,参与基层民主政治的积极性有了进一步提高。同时县妇联深入开展“党建带妇建”工作,抓住村级班子换届的契机,争取各级级党委、组织部门的支持通过出台钢性政策、严把选举方案、畅通选人渠道、专题进行考核等措施大力推进农村妇女进村两委。目前我县600个行政村有507名妇女进入村两委,占行政村总数的84.5%。她们积极参与村级事务管理、反映妇女诉求,带动群众致富,展示了良好的形象。岸堤镇格拉山后村民大组负责人张昌云上任仅两年的时间,先后清理了三角债,筹资12万元建起100立方米的蓄水池1座,打大口井1眼,引水上山发展经济林150亩,发展大棚蔬菜100亩,中药材160亩,把昔日又穷又乱的小山村,建设成为一个民富村安文明向上的先进村,2007年,张昌云被市妇联表彰为“十大魅力女村官”。女村官们不让须眉,带动广大妇女积极参与村级事务管理,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三)妇女成为弘扬文明风尚、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头雁。各级妇女组织广泛开展了以“平安家庭”创建活动为主要内容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推动爱国卫生、科普宣传、法制教育、全民健身、美德建设、安全知识六项活动进家庭。广大妇女积极参与,在参与中提高了自身素质,传播了文明新风,维护了社会稳定。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平安家庭”创建活动融入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内涵在不断充实。“和谐型、学习型、创业型、廉洁型、环保型”等特色家庭的培植,使“平安家庭”从抽象的概念活化成了一个个生动的家庭形象,创建活动的价值取向更加明晰。全县涌现出“学习型家庭”100个,“创业型家庭”100个,“绿色和谐家庭”100个,各级各类“平安家庭”10000多户。为美化环境,广大妇女自觉庭院播绿、社区护绿、广场植绿、家庭评绿,围绕“节能减排进社区,绿色和谐进家庭”活动,倡导了绿色、环保的生活新概念。2005年以来,全县参加植绿护绿的农村妇女达13万人次,义务植树60多万棵。同时,广大妇女积极参与扶危济困活动,积极参与实施“春蕾计划”、“恒爱行动”、“爱心妈妈”。全县近6万名农村妇女积极参与实施“春蕾计划”,300多名女性争当孤残儿童的“爱心妈妈”,捐款130多万元,编织、捐赠衣物2万多件。广大妇女以强烈的责任感,维护社会稳定,帮助弱势群体,弘扬时代精神,营造良好风气,为促进社会的文明进步做出了不懈的努力,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二、农村妇女发展在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沂南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妇女的发展,把《妇女发展纲要》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加大力度推动农村妇女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是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在农村妇女发展中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农村妇女的整体素质偏低。农村妇女的学历水平、思想道德素质和科技致富能力都有待进一步提高。在发展新项目、面对新事物过程中存在有心无力、等待观望、临渊羡鱼却不动手“结网”的现象。而且素质偏低使农村妇女面对高速发展的生产技术表现出不适应的同时,也束缚了她们的思想和才能的发挥,成为影响妇女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农村妇女劳动力转移工作有待规范。农村妇女劳动力输出自发的、无序的多,有组织、规范的输出的少,而且往往文化水平低,就业技能少,因此存在劳动密集型多、技术型人才少;基层多、管理层的少;短期工、季节工多,长期工、固定型工人少的问题。输出人员集中在年轻人当中,一些中年妇女因为传统观念的影响宁愿在家闲坐也不愿外出打工,尤其是愿意从事家政服务的更是少之又少。
(三)农村妇女享有健康服务不够,家庭暴力行为时有发生。在去年离婚案中,80%是由于家庭暴力引起。千百年来的封建思想影响,农村中部分男同志还充当封建式家长的角色,对妻子、孩子经常施以拳头、棍棒,给妇女、儿童的身心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很多妇女因不能忍受家庭暴力,通过法律途径,走出了不幸的婚姻,解放了自己。但是仍有部分妇女为了孩子,忍气吞声、委曲求全,生活在灰暗的家庭中。
(四)民主参与的程度尚嫌不够。近年来,各级妇联组织积极争取党委、政府的支持,采取各种倾斜措施加大培养选拔女干部工作的力度,农村女干部比例大幅提高。但是仍然存在副职多正职少的问题,与农村妇女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60%的状况相比,女性参政比例偏低、增长缓慢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这也影响到农村妇女积极性和作用的发挥,不利于农村的和谐和新农村建设。
三、妇女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思考与对策
农村妇女是推动农业和农村发展的生力军。能否有效地提高农村妇女的素质,调动农村妇女的积极性、参与性和创造性,直接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和小康目标的实现。组织妇女参与新农村建设,必须从解决农村妇女存在的问题入手,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要求,促进农村妇女的全面进步与发展,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农村妇女的生力军作用,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加强多种形式的培训提高农村妇女素质,努力培育新型女农民
当前,由于历史和文化观念上的原因,农村妇女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偏少,缺乏知识和技能。因此,提高妇女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女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要大规模开展农村妇女劳动力技能培训。目前,全县近24万农村妇女劳动力仅有34%的接受高新技术培训,10%的获“绿色证书”、农民技术员职称,这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因此,我们必须把提高妇女整体素质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引导广大农村妇女加快由体力型向技能型、专业型、知识型转变。要着眼于为农村妇女全面发展服务,下大力气建立健全多渠道、多层次的农村妇女教育培训网络,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农村妇女劳动者,提高农村妇女科技致富能力。要紧贴农村妇女对农业技术培训的新需求、新变化,扩大培训范围,丰富培训内容,转变培训方式,抓好培训的组织实施。在培训内容上,不仅要继续加强农业新技术、新知识的培训,还要增加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党的农业农村政策和现代化农业发展趋势的教育、农业标准化生产知识和观念的教育,使农村妇女在发展和投身新产业领域能够了解政策,能有知识储备,能够大胆发展;在培训方式上,要因地制宜分类施教,在依托农广校、各级党校等培训阵地的同时,还要加大送科技下乡的力度,通过发动组织农业专家和科技示范户、巾帼科技志愿者队伍采取“送科技下乡”、专家讲座、女能手巡回演讲、图片展等形式,把农业科技送到田间地头,送到大棚鸡舍,送到妇女手中,努力把农村妇女培养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女农民。积极实施“阳光工程”和农村贫困妇女转移培训项目。推动妇女培训列入“阳光工程”,以培训促转移,以转移带培训,重点开展职业技能、家政服务、法律宣传、安全就业和城市生活常识培训。各级妇女组织要积极配合政府,采取外输内转、城乡统筹、就业创业并举、培训维权齐抓等有效措施,帮助农村富余女劳力实现有序非农转移。更重要的是各级妇女组织要整合资源,通过自办、联办、协办、民营、公司化运作等方式,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再就业培训和职介服务,努力做到培训与企业需要结合、培训与就业结合、培训与提素结合、培训与资格证书结合,实行培训、发证、上岗一条龙服务。通过举办女性劳务集市、妇联劳务市场、与企业挂钩定点招聘等形式,积极为农村妇女劳动力转岗创业提供推介服务。大力培养巾帼创业带头人和致富带头人。各级妇联要联合农技部门、科技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建立农民创业指导基地,推进创业信息网建设,搭建农村妇女创业大平台,落实农民创业扶持政策,解决农村妇女创业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开发适合农村妇女创业的项目,提供项目选择参考,培养更多的农村妇女创业带头人和致富领路人。要为务工妇女返乡创业搞好服务。叫响“输出劳动力,带回生产力”的口号,为外出务工妇女返乡创业搞好服务。外出务工妇女特别是年轻女性有一大部分掌握一技之长和拥有一定的资金积累,也有创业愿望。建议政府、劳动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这部分人员的培训和引导,为她们创办、领办民营企业搞好资金、信息、土地、招工等各方面的服务,实现“输出一个人、引回一企业”的良性循环,引导她们带动更多的农村妇女谋发展、奔小康。
(二)建立保障妇女与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的机制,进行社会性别意义的评估和论证,激发农村妇女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农业大县,从根本上改善农民素质整体不高,农村生产力普遍偏低,解决好“三农”问题具有重大意义。为此,我们本着逐乡逐村实际统计,不隐不漏普查总结的原则在全县境内开展农村扫盲工作调查和分析,现将有关意见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扫除文盲是提高全民素质的社会工程。多年来,我县主要抓了四方面的工作:①建立健全机构,②广泛宣传鼓动,③建设乡村两级农技校,④组织师生包教,旨在大面积实施农民教育,提高农村文盲的文化水平;九六年省、市政府对**“两基”验收合格后,及时调整工作重点,转入巩固提高扫盲成果,开展农民技术培训阶段,目的在于提高农民脱贫致富能力。应该说,全县在农村实施农民教育取得了一定成绩,收到明显效果。
据调查统计,**县现有**个乡镇,***个行政村,全县常住人口总数******人(不含外出务工人员约*万人),其中山岭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群众的文化程度较差。农村人口中15~45周岁青壮年共有*****人,其中文盲、半文盲人数为****人,占青壮年总人口的**%,其中男****人,女****人;全县常住人口中接受大学专科以上教育的人数为*****人,占1.0%;接受高中(含中专)教育的*****人,占8.2%;接受初中教育的******人,占38%;接受小学教育的有******人,占37%。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扫盲困难较大。
从调查资料看,当前扫盲工作对象80%是妇女,大多数居住在山岭地区,交通不便;从思想状态看,她们只顾眼前利益,害怕别人知道自己是文盲,不愿参加扫盲学习,困难较大。
2、扫盲经费严重不足
扫盲经费的投入无论从渠道到数额,均不理想。***属省级贫困县,经济发展滞后,经费严重不足,扫盲专项资金无法保证;实际工作中提出的在基层实施“三个一点”筹集到的资金量杯水车薪。经费匮乏始终制约着扫盲工作的开展。
3、扫盲阵地设施简陋,人员不稳定。
乡镇农技校达到市颁标准的比例太小,扫盲工作队伍的主体力量,乡镇成人教育干部,农民技术培训学校专职副校长的岗位受体制改革的冲击,不能完全落实。
4、扫盲工作协作不够。
扫盲工作是政府行为,应该是有关部门协同攻坚。沿袭传统扫盲格局,仅靠教育部门一家的力量,远不能适应新的农村教育工作,应加强农、科、教统筹、协调动作。
三、今后设想和建议
二、研究的内容与结论
(一)现状分析近年来,青浦农村青少年生存与发展现状总体来说上了一个台阶,处于一个积极发展变化的过程之中,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2、青浦农村青少年的社会交往和家庭观念人的社会性决定了必须与周围的人交往,并在与人的交往过程中逐渐成熟。青浦农村青少年的社会交往面进一步扩大,交往方式呈现多元化。调查显示,青浦农村青少年注重社会交往,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困难时,会以积极态度进行处理。67.6%的受访者认为自己善于与周围的人进行沟通和交流;61.5%的受访者认为自己遇到不幸挫折或别人反对时,能保持工作或学习热情;76.4 %的受访者认为如果父母亲人不在身边,能料理自己的生活;如果遇到某些心理问题,如经常比较烦躁、脾气坏,有网瘾、比较自闭,不愿意和别人交流沟通,害怕踏上社会等等,三分之二的受访者愿意接受社会帮助。青浦农村青少年关注家庭,家庭归宿感强。调查显示,青浦农村青少年认为生活中最重要的是家庭和朋友。89.4%的受访者现在是和父母家人一起居住;六成受访者表示父母会鼓励自己从事感兴趣的职业;56.9%的受访者表示如果自己做错了事,父母会理解。调查还显示,农村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困难时,对自己帮助最大的也是家人和朋友。如果遇到影响人生的事情或遭受挫折时,四分之三的受访者会向亲友寻求帮助,还有四分之一表示自己解决。这或许也从另一方面表明,青少年存在一定依赖,缺乏独立性。
4、青浦农村青少年的文化生活当前,从某种程度上说,只求一时之乐的道德虚无的文化心态取代了文化应有的道德追求和理性思索,文化发展呈现平面化与世俗化的发展趋势。青浦青少年的文化生活状况与文化青浦的建设息息相关,调查显示,青浦农村青少年的文化氛围有待进一步提高,青少年的业余文化生活相对比较单调,主要是看电视电影、上网聊天玩游戏、打牌、搓麻等。同时,社会的发展进步不仅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物质生活状况,也改变了人们的文化生活理念,加上青年寻找工作的压力提高了其文化生活需求。调查显示,受访者中,高中、中专、技校、职校毕业的占54.2%,大专及以上占27.3%,初中及以下占18.5%。当问及最希望学习哪些知识和技能时,获选比例从高到低依次为:计算机技术、学历进修、驾驶和维修技术、数控机床、缝纫、种植养殖技术等。
(二)原因分析
在本次假期实践调查中,我们应积极进行实践调查有关情况,搜集整理资料,运用所学知识处理分析数据,以达到以下实习目的:
(1)运用本专业所学知识深入调查,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从而达到巩固所学知识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目的。
(2)通过实习对目前农村家庭收入的各方面的调查,更好的了解现在农村低收入家庭的现状和特点,并深入分析农村贫困户致贫原因,从而提出合理化建议,为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尽一份力量,同时我们也从中受到启发与教育树立强的自我意识和社会意识。
2、选题背景简介:
三农问题仍然是社会热点问题之一,农民成为社会关注的对象。国家号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东营市正在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新的形势对加强对低收入群体的保护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增加农民收入是当前农村工作的主线,为确保东营市全面实现小康,该是加大对农村落实群体的支持力度,多渠道增加贫困户的收入增强农村低收入户脱贫致富的信心。在这种形势下进行农村低收入家庭情况的统计,并根据样本进行分析。
二、实习内容
1、选题:农村低收入家庭生活保障状况调查
2、选定总体: 东营市三县两区低收入户
3、抽样:选取东营市广饶县大王镇韩庄村五户低收入家庭为样本
4、参考定义:
恩格尔系数: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例。
5、统计过程及分析
(1)收集数据
到东营市统计局进行有关数据的统计并到韩庄村村委会及此村有关低保户家进行咨询。
(2)整理数据
①运用观察法及相关的专业知识将收集好的数据进行汇总、整理、分析。②建立多种形式的统计表。
表1: 东营市三县两区低收入户户数及低保标准一览表
县区
名称
XX年末
XX年年末
低收入户户数(户)
低收入户人数(人)
低保标准(元)
低收入户户数(户)
低收入户人数(人)
低保标准(元)
东营区
2987
4150
1100
2900
4000
1150
广饶县
3111
5299
1300
3007
5000
1350
河口区
3020
4750
850
2930
4500
900
垦利县
2800
4000
900
2720
3250
1000
利津县
2750
4000
1000
2677
4020
1100
由表格可计算出本市农村平均低保为1100元。XX年年末农村低收入家庭比去年减少434户,降低2.96%;低收入人口数比去年减少1429人,降低6.44%。东营市对农村低收入户实施增收帮扶工作,低收入户有所减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
表2: 东营市广饶县大王镇韩庄村低收入家庭抽样统计
低收入家庭
家庭人口数
家庭劳动力数
家庭年收入
家庭人均收入
家庭一
4
2
5200
1300
家庭二
3
1
3300
1100
家庭三
1
1
800
800
家庭四
6
2
5100
850
家庭五
1
1
750
750
由表可看出低收入家庭中劳动力往往偏少,户均劳动力为1.4,比全村户均劳动力少1.31人,低收入户每个劳动力负担系数为2.14人,比全村每个劳动力负担系数高出0.63人,低收入户人均收入为960元。
附:本村共575户,总人口2352人,劳动力有1560 人,户均劳动力为2.71人,每个劳动力负担系数为1.51人。全村恩格尔系数为0.312,村民人均年收入为5250元。本村共有低保户20户,五保户四户。
表3: 低收入家庭消费及恩格尔系数统计
低收入家庭
食品消费支出
其它支出
总消费
恩格尔系数
家庭一
2900
3420
5900
0.492
家庭二
2700
3200
5900
0.458
家庭三
600
500
1100
0.545
家庭四
4600
5000
9600
0.479
家庭五
600
700
1300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4-123-03
一、调查背景
1、问题的提出
实施有效性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减轻师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途径。随着新一轮课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在学校教育中日趋重要,成为教育界的热门课题,教学有效性研究的理论基础亦表现出多视角,多维度,促进了教育教学的发展。目前,教学有效性研究侧重于有效教学的实施条件及环境研究、教学媒体、学习方式研究、教学策略研究等理论基础,应用层次的研究较少,典型课例研究缺乏,实际操作困惑重重。作为掌握理论基础的一线教师,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亦难免出现无效、低效的课堂环节,急需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应用层面深入研究,指导日常教学工作。
为推进榆林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农村中学课堂有效性教学的实践与研究”的进一步深入研究,为了解我校学生课堂学习的现状,探索适应我校校情、学情的课堂教学策略与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我校学生学习现状,在教研室的大力支持下,课题组就我校课堂教学情况进行了调查。
2、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以问卷调查为主,结合听课、访问学生与一线教师、观察等形式,准确、客观的收集第一手资料。
3、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对象主要包括我校一线教师、学生及课堂等。其中,发放学生调查问卷120份,当场回收问卷120份,有效问卷118份,采访一线教师18人次,随堂听课15人次,收集有效课堂纪录15份。本次调查以随机抽样为原则,样本代表性强。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问卷设计的特点
学生问卷的设计是结合我校各学科的教学特点,从我校课堂教学现状(包括课堂教学中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环境三要素)、学生课堂行为、学生学习心理、考试与作业完成等几个方面对我校课堂教学有效性现状进行调查,学生问卷共由50个题目组成,问卷调查主题及与其对应的题目分布具体
为了进一步了解我校课堂教学的现状,课题组对一线老师进行了访谈,了解老师如何看待“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最主要因素”及“什么样的课才是一堂好课”这两个问题,最后向老师请教“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建议?”、“目前我校课堂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如何实现有效教学?”等问题。被访谈教师的性别、年龄、学历、职称分布等基本情况如表2所示。
2、课题组通过听课,发现我校教师重视课堂教学,备课充分,能精心组织课堂教学,但部分老师没有采用新的教学方式(探究式、启发式、自主式、合作式等),课堂仍以讲授为主,气氛不够活跃。课题组在对老师访谈的过程中发现,我校教师认为影响我校课堂有效教学的最主要因素是学生学习行为的有效性,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行为是否有效直接决定了学习效果,一堂好课,不是学生学会了什么知识,而是学生学会了解决某种问题的方法,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3、学生问卷结果统计
(1)81.03 %的学生认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讲课时间合适。
(2)63.79%的学生希望课堂教学能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27.59%的学生希望能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教学任务。
(3)觉得老师对自己很关注、一般关注、很少关注、不关注的学生各占20.69%、64.66%、6.9%、7.75%。
(4)在课堂中,觉得自己表现和展示的机会很多、一般、很少、没有的分别为15.25%、68.64%、11.03%、5.08%。
(5)最喜欢师生双方共同参与学习、实验以获得新知识的学生占38.98%,最喜欢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探索、学习以获得新知识的学生占31.36%。
(6)喜欢严格型、朋友型、知识渊博型、幽默型老师的学生分别占10.17%、50%、11.86%、27.97%。
(7)74.17%的学生认为课堂讨论非常必要;45.83%的学生认为一节课应该花1/3的时间来讨论,22.5%的学生认为一节课应该花1/2的时间的时间来讨论。
(8)79.17%的学生非常喜欢多媒体教学,44.83%的学生是因为多媒体的生动的画面更加吸引注意力,30.12%的学生是因为多媒体教学直观、形象,效果好。
(9)69.49%的学生喜欢老师指点方法,学生先学后教,讲练结合的课堂教学方式。
(10)在全班交流时,66.1%的学生希望老师适当点拨、参与讨论。
(11)喜欢基础型、开拓型、背诵型习题的学生分别是43.1%、47.41%、9.48%。
(12)上课思维紧紧跟着老师走与带着疑难问题听讲的学生均占41.44%。
(13)做作业时遇到问题完全靠自己思考解决、找有关参考书、问老师或同学、与别人共同研究的学生分别占16.38%、21.55%、28.45%、33.62%。
(14)54.7%的学生听老师讲课学习效率最高。
(15)课堂上遇到难题时,40.68%的学生希望在老师的引导下自己找出答案,38.98%的学生希望借助课堂讨论,在与老师、同学的讨论下找到答案。
(16)50%的学生常用的预习方法是阅读要学的内容,归纳出重难点并划出不懂或有疑问的地方。
(17)在小组同学合作学习过程中,如果小组内部意见产生分歧,一时找不到根据,58.68%的学生会选择问老师。
(18)33.93%的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听课、思考,从不随便讲话和做小动作,另有50%的学可以做到大部分时间能听讲,有时会走神。
(19)44.07%的学生课前预习时有时无,不能坚持,另有25.42%的学生会很认真的预习。
(20)44.07%的学生有几个可以经常争论问题的朋友,38.98%的学生有一两个可以问问题的同学式的朋友。
(21)认为考试成绩与努力程度成正比的占30.51%,相关但不太明显的占54.24%。
(22)课堂上,有时回答教师提出问题的占51.69%,经常回答的占31.36%。
(23)52.94%的学生每天花在学习上的时间为8小时左右。
(24)50.88%的认为学习虽苦犹乐,对学习很有信心,很喜欢学习。39.47%的学生对学习没有信心,但为了将来有个好前途,只好学习。
(25)上课时,尤其是进行测试或考试时52.25%的学生会感到有点紧张。
(26)50.45%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不懂或不理解的问题会选择与同学讨论。
(27)61.07%的学生会认真对待老师布置的作业。
(28)在早读、自习前的5分钟内能进入学习状态并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学生为45.13%,可以在10分钟内进入状态的为22.12%。
(29)课堂上,最喜欢答问、自由阅读、老师讲解、讨论的分别为17.39%、26.09%、33.04%、23.48%。
(30)52.63%的学生会一面听,一面把老师讲的和自己认为重要的内容记在书上。
(31)75.42%的学生觉得课堂内容能部分听懂。
(32)开学一段时间之后,发现自己成绩不太理想,43.75%的学生会确定自己的薄弱学科,狠下功夫,31.25%的的学生会请教老师,看自己的学习方法是否对路。
(33)上自习课的时间里,如果没有老师在场,32.50%的学生能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35.83%的学生会查缺补漏,抓紧时间学习自己的薄弱学科。
(34)57.41%的学生在作业中遇到困难需要与同学讨论才能完成。
(35)试卷或作业发下来后从不修正、自习课修正、老师讲评时修正、立即修正的分别为1.71%、23.93%、41.03%、33.33%。
(36)在与同学讨论时,57.8%的学生能与别人分享自己的观点,并接受别人的指正。
(37)59.18%的学生平时比较重视自己得考试成绩。
(38)从现在的课堂中经常体验到、偶尔体验到、没有体验到成功感的分别为31.03%、53.91%、14.78%。
(39)在自习课上,经常完成老师布置作业的学生占49.04%,主动复习或预习的学生占36.54%。
(40)在解决完一个问题后,偶尔试图寻找其他方法解决的占53.85%。
(41)完成了老师布置的作业后,43.22%的学生会复习当天的内容,预习第二天的内容。
(42)在课堂合作学习讨论中经常发言、偶尔发言、只跟同桌交流过、讨论从未发言的分别占30.51%、32.20%、30.51%、6.78%。
(43)上课回答问题,69.49%能积极思考应答。
(44)在讨论释疑过程中,喜欢提出问题和发表自己的见解的学生比例为52.54%。
(45)为了自己有美好前途而读书的学生比例为77.12%
(46)50.25%的学生认为学习成绩不理想的主要原因是学习方法不当。
(47)65.57%的学生认为学习成绩下降的原因是自己不够努力,学习习惯不好。
(48)66.96%的学生认为朋友型的师生关系更利于成绩的提高。
(49)从事一个高难度的学习任务时,58.62%的学生会努力去做,但不成功也无所谓。
(50)老师经常指导预习方法、曾给全班同学指导过、给少数同学指导过、全未指导过的比例为41.38%、36.21%、13.79%、8.63%。
三、问题与建议
根据上述调查结果可以了解到目前我校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现状,可以看出我校教师重视课堂教学,备课充分,能精心组织课堂教学,认真学习新课程理念,积极开展课堂教学研究,改进了教法,课堂教学效率有所提高。我校学生学习目的明确,做到课前预习,课堂能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课后能按时完成作业。但是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我校课堂教学还存在着许多有待改进的地方。结合被调查的各位教师提出的问题及给出的建议,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一步提高我校课堂教学有效性。
1、教师方面
(1)转变教学理念,积极引导学生学习
从上述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部分教师的“填鸭式”教学及部分学生的接受式学习,严重影响了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辩证统一,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由重教师“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单向信息传递向综合互动转变,由居高临下向平等对话转变。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则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引导者、合作者。
(2)明确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堂教学的对象是学生,在课前准备时,要转变角色,换位思考,清楚学生哪里容易出现问题,明确课堂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活动,确定教学方法,组织课堂教学。在目标明确之后,教学方法的选择更具针对性,课堂教学的组织也是围绕教学目标,紧扣中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灵活运用教学策略,加强互动式教学
从各地的名校看,江苏省洋思中学的教师每节课一般只讲4-8分钟,不超过1/5时间;山东省杜朗口中学的课堂时间安排是10+35,即教师讲课累计不超过10分钟,学生自主学习、训练的时间累计不少于35分钟,教师讲课时间还没到1/5;河北省衡水中学的教师累计讲课时间不超过1/3。新课标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我校一线教师或因为其操作性不强,或因为课堂难于驾驭,有想法,无行动的例子屡见不鲜,学生问卷也反应出在合作性学习中“搭便车”现象普遍,小组讨论时不能真正表达自己的想法,这就失去了活动本身的意义。因此,课堂活动应该精心设计,明确分工,灵活运用教学策略,加强互动式教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4)适时鼓励学生,架起沟通的桥梁
适时的鼓励与沟通,可以促进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过程就是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过程,如果没有沟通和交流,就没有教学。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情感因素的作用,激发学生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情感的激励与调控,要求教师运用控制的原理,在教学的全过程中渗透对影响学生的意志行为、个性品格、动机兴趣的感情调控和激励。对于学生而言,激励是一种无穷无尽的资源,如果能有效地激励学生,学生的热情就会随之而生,并会体会到挑战的兴奋、活动的刺激和成功的喜悦。
(5)做好教学反思,促进专业化成长
教师自我反思的目的在于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同时养成教师对自己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性见解,真正成为教学和教研的主人。做好教学反思,还可以为教师撰写教学论文提供素材,其目的在于让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
2、学生方面
(1)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①自觉预习的习惯
就学习过程而言,教师只是引路人,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体,学习中的大量问题,主要靠学生自己去解决。提前预习,是培养自主学习的精神和自学能力,提高听课效率的重要途径。提前预习教材,自主查找资料,研究新知识的要点重点,发现疑难,从而可以在课堂内重点解决,掌握听课的主动权,使听课具有针对性。
②专心上课的习惯
教与学应该同步,应该和谐,因此学生在课堂上要集中精神,专心听教师讲课,认真听同学发言,抓住重点、难点、疑点听,边认真听边积极思考。即使自己会的知识,也要认真听,要把教师的思路、其他同学的思路与自己的思路进行对比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③认真观察,积极思考的习惯
对客观事物的观察,是获取知识最基本的途径,也是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环节,因此,每一位同学都应当学会观察,逐步养成观察意识,学会恰当的观察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培养敏锐的观察能力。 但是,看了不想,不是真正的观察,对认识客观事物毫无意义。要做到观察和思考有机结合,善于提出问题,积极思考在学习过程中碰到的问题,积极思考教师和同学提出的问题,通过大脑进行信息加工,总结得出事物的一般规律和特征。
④独立作业的习惯
一、全区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发展现状
我区于1987年成立,有2乡2镇1街办,近11万人口,其中有8万多农村人口,2万多城镇人口,有45个村、7个居委会。目前,全区已登记农村专业经济协会18个,20*年撤销1个、注销2个。通过几年实践,部分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在我区虽然有一定发展,但总体上看,还处在探索发展的初级阶段,很多方面还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规模不大、运作不规范,盲目发展。通过实地调查发现,多数协会规模不大,发展也不均衡,尤其是不规范。目前,我区农村专业经济协会15个,通过调查,大部分协会运作不规范,如收取会费、财务制度、会员大会制度等都没得到正常运作。规章制度流于形势,业务活动也较少。比如:协会收取会费。收取会费是协会生存的基本保证,也是开展协会工作、执行协会章程的关键一步。只有收取会费,协会和会员才会有相互促进、相互监督的作用,才更有生命力。而我区15个协会中只有2个协能够正常收取会费,运作相对规范,如桥边柑桔产销中心协会去年经会员大会通过会费标准,全年收取会费5000多元,每年为会员发行4期宣传刊,举办2期柑桔技术培训班,会员和当地群众非常拥护,会员收入有较大提高。而有的协会完全是行政单位命令不得已成立,成立后,没有开展一次业务和活动就“夭折”了,有的成立完全是为了向上争取资金,资金的使用没有具体的监管办法,没有建立财务帐,不参加年检等。同时,我们发现,有盲目发展的现象,如我区原注册了4个柑桔协会、3个养猪协会。20*年因自行解散注销1个柑桔协会、长期不开展业务撤销1个养猪协会,然而目前仍然还有继续到登记机关咨询登记柑桔协会相关事谊,并再三要求登记,登记机关认为,盲目地进行登记发证,势必会引恶性竞争,影响社会稳定。
2、机构不全、体系不稳、组织化程度不高。自2004年中央1号文件下发以后,各级政府要求迅速成立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推动“三农”迅速发展。起初,我们按照边发展、边登记、边规范的管理原则,采取灵活性和原则性相结合,做到先登记后规范,放宽登记条件,降低登记门槛。协会成立后,没有形成系统的工作机制,没有制定切实的发展目标和任务,没有强有力的管理措施。大多数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存在会员人数少、缺资金、缺场所、缺专职人员的现象,协会综合实力较弱,很难起到带动一方的作用,甚至处于名存实亡的“休眠状态”。从调查情况看,农村专业技术经济协会存在《章程》制定不规范、组织机构不健全,内部制度不健全等机制运行不良现象。有些制度虽然制定了并且也上墙悬挂,但都没有按制度具体操作,一纸空文,如财务制度,全区目前只有一个协会按照财务规定做帐。协会组织机构不健全,主要是组织机构人员配置不齐,全区没有一个协会有专职人员具体负责协会的日常工作;“三无”情况比较突出,十五个协会基本上没有固定的协会场所,没有常设机构,没有固定专职人员;加上从2007年7月开始,《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施行后,农业部门重点开展农村专业合作社的组建工作,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由于无补助资金,纷纷要求注销协会成立合作社,从而使农村专业经济协会面临挑战,发展更为艰难。由于组织化程度不高,影响力小,缺乏带动力,导致协会的操作和发展往往是“能人带着干,能人说了算”,一般会员很难发挥其作用,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等。
3、政府培育工作欠缺。农村专业经济协会是农村改革中产生的新生事物,政府职能部门应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大培育力度,积极引导协会依法自我管理、自我完善。但是,政府相关部门培育发展协会的工作还存在着很多不足。首先表现在思想上错位,盲目成立协会,普遍开花,同类协会较多,没有统筹规划和指导,政府从资金上的奖励力度不明显。客观上来讲,有的协会的成立完全是为了争取上级的资金,根本没有在协会发展上下功夫,没有真正为协会今后的生存来考虑问题,没有从会员利益着想,最终协会是自生自灭。同时,协会管理者对相关政策缺乏了解,缺乏政策方面的知识,执行和运用相关法规、政策不是主动自觉的,而是被动接受政府职能部门的安排,对于政府部门的某些不合规范的行为也不能给予监督和抵制。其次是对协会管理者的培训力度不足。比如政策法规、管理知识、实用技术、市场信息等,但目前为止除民政部门、农技部门对其进行过培训外,缺乏更多的培训,协会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还有待提高。
3、职责不明、功能单一、成效不明显。农村专业经济协会不以盈利为目的,而以最大限度为会员服务为宗旨,做到“民办、民管、民受益”,其业务范围主要包括搞好协调,维护会员利益;加强行业自律,建立行业诚信,规范市场秩序;提供政策、技术、信息等服务,进行生产经营指导;开拓市场,畅通流通渠道。农村专业经济协会作为一种新型组织,无论农民和协会的发起者,还是少数领导,对农村专业协会的“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还不能正确把握,宗旨不能深刻领会,对发展前景持不乐观的态度。具体表现在:有的农户“等、靠、要”思想比较严重,自立能力、自我发展功能不强,有依靠组织习惯,在合作时只能赢不能输,也就是只能利益共享,但不能风险共担;有的种养殖大户和能人缺乏奉献精神,对领头组建农村经济协会总是顾虑,怕泄露了自己的专业技术,怕同行砸了自己的饭碗;有的干部注重眼前利益,把上级给不给钱和给多少钱作为建立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前提,忽视了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潜在效益。
二、今后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发展对策与措施
1、制定优惠政策,重点扶持。一是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区制定的相应政策。对协会举办的公司或企业,税务和工商给予政策上的扶持,采取民政部门摸底认定,税务部门审核,在税收上先征后返或限期进行减免税收的办法进行先发展后管理,从而激发协会的积极性。二是对协会真正开展好的,见成效的,切实给当地农民带来经济收入的,各级政府对做出贡献的协会和主要负责人不惜重金给予奖励,重点扶持。三是进一步加大经济环境整治力度,规范经营秩序,严厉打击非法协会,为协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儿女外出打工,空巢老人成了家里的顶梁柱,不少老人不仅承担繁重的农活,还负担着照看孙辈的任务,他们多数无力辅导作业,加上孩子上网游戏自控力差,这让老人极度担心却又无力监管。除了大部分子女逢年过节回家团圆,平时有些老人连电话交流都没有,有的丧偶老人形单影只,倍感孤独落漠。加之各种老年病的威胁,他们抱病在家得不到及时救助的情况时有发生。在承受生活压力、经济压力和心理压力的同时,普遍文化娱乐馈乏,精神世界空虚。另外,由于留守老人防范能力不强,他们已成为一些诈骗分子的青睐对象。
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得不到来自父母的道德教化及其有效控制和帮助,就容易在健康、安全、心理、性格等方面产生问题。在营养方面,有的家庭管理粗放,造成儿童身体发育迟缓。在看病就医方面,有的老年人往往用自己一直所信奉的土办法而错过最佳治疗。在安全管护方面,爷爷奶奶疏于管理,容易出现儿童溺水、摔伤等安全隐患。在行为养成方面,隔代扶养孩子纵容溺爱,以物质消费弥补对孩子的亲情关怀,极易形成儿童的功利和享乐观。在社会认知方面,缺少父母的言传身教,极易产生认识、价值观念上的偏离。特别是现代传媒对留守儿童幼小心灵的不良渗透,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心理偏差,如:自卑、抗拒、不服管教等性格问题,影响他们茁壮成长。
留守人群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不仅涉及到具体的一户,而且对整个地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建设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都产生着深刻的影响。为此,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改善农村留守人群的生活现状,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是落实老年人优待政策。我镇有60岁以上老年人2900人,其中五保供养240人,70岁以上享受老年保健金2100人,将符合条件的老人优先纳入低保,解决了他们的基本生活问题。
二是建立留守人群档案。学校、村两委会、民政办开展调查摸底,建立0-6周岁、6-l4周岁留守儿童和70岁以上空巢老人信息台帐,对留守人员登记建卡,做到底数清、情况明。
三是开展结对帮扶活动。组织干部、党员、志愿者开展家长、尊老敬老等活动,采取4321结对帮扶方式,积极为留守人群办实事解难题。
四是实施6+1春风行动。围绕留守儿童和高龄空巢老人的基本生活、医疗卫生、文化娱乐、心理情感、权益保护、环境安全等方面,深化六项行动,开展每月一次的交流沟通、文化活动、情感连线、课外辅导、医疗服务、家访六个一活动。逐步健全监护、教育、社会扶助、医疗保健、安保及维权网络体系,建立社会共同关注关爱留守人群的长效机制。
留守人群是城镇化过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而产生的社会问题,可能是好几代外出务工家庭不得不承受的代价,需要基层政府在充分调动家庭养老主作用、大力张扬孝道文化的同时,承担起管理和保护的责任。
一是建立健全村级老年组织。各村成立老年协会,在村活动室建设老年之家,达到有办公场所、有坐班人员、有工作制度、有办公及娱乐设施。结合村两委活动室、老年活动中心、无职党员设岗定责等平台,组织老年人开展文化娱乐活动,引导他们互相帮助。以组或院落组建老年人互助组,达到一个牌子、一间房子、一部电话、一本登记册,建立详细的成员档案,一年更新一次,让空巢老人有归属感,单身老人每天的动向有人关心和过问。
二是建立留守儿童之家。在学校、村委会建立留守儿童之家,加强留守儿童德育和情商教育,定期讲解法律知识、生活常识、遇险自救,培养他们处理事情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组织家长、志愿者开展关爱活动、监护人专题讲座及社会实践活动。学校设俱乐部、爱心屋、亲情视频等,在保证正常学习之余,提供生活照料和情感关怀。
三是建立社会工作服务中心。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问题多发凸现,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理念,可以调动社会资源,帮助弱势群体建立社会支持系统,发挥社会组织微观层面的事务职能,在社会管理中成为社会矛盾的缓冲带。
[中图分类号]C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6-0111-02
农村教师是农村教育大厦的基石。发展农村教育,关系到我国教育发展的整体进程,关系到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顺利开展。教育的发展关键在于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教师法》的实施,教师聘任制和教师资格制度的不断推行,教师的流动已经在法律法规保障、国家政策引导的大背景下成为普遍的现象。教师作为社会人才的一部分,已经加入到人才流动大军的行列。但是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够完善,关于人才流动的法规制度不健全,特别是农村教师的流动更多现出一种无序、不合理的状态,严重影响到了农村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与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
本调查报告以陇南市武都区偏远农村学校教师流动的现状为例,通过问卷调查、统计分析,发现武都区农村教师流动呈现以下趋势:
1.流动的主体以青年教师居多。
2.流动渠道上,流入以毕业生招考为主;流出的方式包括转行、调动、选拔、停薪留职四种,这些教师是农村教师中的主力军。
3.流动的方向单一,从农村学校流向城市学校。
一、问卷设计的初衷
为了找到农村教师流动状况的原因,结合近年来教师流动的去向,特意设计了十个方面的问题,进行问卷调查。
1.农村教师对目前的工作环境是否满意?
2.农村教师参加工作的时间。
3.农村教师是否想调动工作?
4.如果有调动机会,他们首选的去向是哪里?
5.他们想调动的原因是什么?
6.调动工作完成的方式有哪些?
7.他们是否考虑过工作调动会影响到学校的正常工作?
8.他们调动工作的目的是什么?
9.他们最理想的工作环境是什么?
10.如果给他们第二次选择职业的机会,他们将会选择什么行业?
附问卷如下:
农村教师流动状况调查问卷
1.你对目前的工作环境是否满意?
A、满意 B、不满意C、说不上D、有时满意,有时不满意
2.你参加工作的时间
A、1―5年 B、6―10年 C、11―19年 D、20年以上
3.你是否想调动工作
A、想 B、不想 C、有时想 D、没考虑过
4.如果有调动机会,你的首选去向是
A、城市 B、家乡 C、城市周边镇 D、乡村
5.你想调动的原因是
A、离家远不方便 B、工作环境艰苦 C、学校福利待遇差 D、工作任务重
6.如果你想工作调动,将通过何种方式完成
A、花钱 B、选拔 C、人缘关系 D、不好说
7.你是否考虑过调动影响学校的正常工作
A、有影响 B、无影响 C、没考虑过 D、我不管学校工作
8.你调动工作的目的是
A、为了家庭 B、为了事业 C、追求幸福 D、方便生活
9.你最理想的工作环境是
A、乡村 B、都市 C、交通沿线乡镇 D、城市周边
10.如果给你第二次选择职业的机会,你将首选的行业是
A、行政 B、公检法 C、卫生 D、教育
二、调查情况
调查地域覆盖武都区十个农村乡镇学校,它们是:佛崖初级中学,地处武都区最北边的佛崖乡,与康县望关镇接壤;角弓初级中学,地处武都区最西边角弓镇,与宕昌接壤;地理环境和交通条件相对不错。洛塘片八个乡镇的九年制学校,地处武都区最南边,属于武都区偏远农村乡镇学校。它们分别是洛塘中学、五马九年制学校、琵琶九年制学校、月照九年制学校、三仓九年制学校、五库九年制学校、麻柳九年制学校。发放问卷214份,问卷教师214名。
三、数据统计表
四、数据分析
通过对武都区10所乡镇学校214名教师对目前自己所处的工作环境是否满意的调查发现,对目前工作环境有63%的教师满意,有11%的教师不满意,有13%的教师说不上满意不满意,有13%的教师表示,有时满意,有时不满意。这一现状说明,有37%的教师对目前的工作环境不够看好,他们存在流动的倾向。
在对参加工作时间的问卷调查发现,1―5年内参加工作的教师占调查总人数的62%,6―10年内参加工作的占21%,11―19年内参加工作的占13%,工作时间在20年以上的教师占4%。这说明中青年教师是农村教师的主力军,他们的生活不稳定,存在流动的可能性。
在是否想调动工作的214名农村教师的问卷调查中发现,时刻想调动工作的教师占50%,不想调动工作的占15.4%,有时候想调动的占27%,没考虑过是否想调动工作的占17.6%。这一现象说明农村教师队伍极不稳定,严重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农村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在对214名农村教师调动意向去向的问卷调查发现,首选城市的教师众多,占调查总人数的44%,首先家乡的占总人数28%,首选城市周边乡镇的占23.3%,首选乡村的占总人数的4.7%。这说明67.3%的教师不希望在乡村任教,希望有机会能调动到城市学校或城市周边乡镇。
在对214名农村教师想调动工作的原因调查问卷结果发现:有62.5%的教师认为,离家远不方便是他们想调动工作的主要原因;有23.3%的教师认为,农村的工作条件、环境艰苦是想调动工作的原因;有12.6%的教师认为福利待遇差是想调动工作的原因;认为工作任务太重想调动工作的占1.5%;这说明离家远不方便、工作条件艰苦、福利待遇差直接影响教师的流动。
在对214名农村教师将通过何种方式完成调动工作的调查发现:有70%的教师想通过选拔完成调动;有22.3%的对自己完成调动工作的方式表示不好说;有4%的愿意花钱调动;有3.7%的想通过人缘关系完成调动。这说明大多数教师想调动工作的意愿是:按照组织需求,通过公平公正的公开选拔完成调动。
在对有意向调动工作时,自己的调动是否影响学校正常工作的问卷调查发现:62.6%的教师认为自己的调动会影响学校的正常工作;23.3%的认为自己的调动不会影响学校的正常工作;12.6%的教师不考虑这一问题;1.5%的认为自己的调动与学校的正常工作无关。这一现象说明教师的流动会影响学校的正常工作。
在对调动工作的目的问卷调查中发现:为了家庭生活而调动工作的占26.2%;为了事业想调动的占28%;为了追求幸福而调动的占14.9%;有30.9%的认为调动工作是为了方便生活。这说明生活问题是影响教师流动的最大原因。
在对214名农村教师最理想的工作环境问卷调查中发现:认为乡村最理想的占14%;认为都市最理想的占37.3%;认为交通沿线乡镇最理想的占30.9%;认为城市周边环境最理想的占27.8%。这说明工作环境也影响农村教师的流动。
在对第二次职业选择的问卷调查中发现:有31.3%的教师想从事行政工作;有18.7%的教师想从事公检法工作;有7%的教师想从事卫生工作;有43%的教师仍然选择教育。这说明大多数农村教师对目前自己的职业不满意,希望有第二次职业选择,这也是农村教师流动的一个原因。
五、流动原因小结和应对策略
陇南市武都区农村教师流动的主要方向是从偏远农村流向城镇或城市,流动的主体是青年教师,越是条件艰苦的环境下教师队伍越不稳定。这种单向流动导致了农村教师队伍知识结构老化、年龄结构严重失衡、农村基础教育缺乏新鲜活力和师资队伍的不稳定,致使农村教育远远落后于城市教育。
而致使武都区农村教师不合理流动的成因主要包括:对目前的工作环境满意,想调动工作的中青年教师,认为农村教师的薪金过低,津贴福利较少,不足以满足自己的物质需求。他们普遍属于80后,生活在改革开放的年代,缺乏艰苦环境生活的锻炼,在条件艰苦的偏远农村学校很难安心工作。农村教师福利待遇相对于城市学校较差,农村学校资金不足,激励制度难以起到激励作用,除了工资没有任何福利待遇,新建的家庭,人人有房贷,紧张的经济状况使他们感到生活压力极大,而城市广阔的家教市场对他们有极大的吸引力,这是所有中青年教师想进城的主要原因。
农村教师队伍管理体制的不完善,调动工作没有形成制度体系,完全成了教师自己的事。中老年教师从参加工作就在农村一所学校任教,三四十年没有变换工作环境,没有任何组织去关心过问他们,并且年龄较大的教师由于家庭负担、身体状况等原因,则留在本地学校任教。青年教师有着自己年少时的梦想,想趁年轻时实现自己更远大的目标,他们会采用多种方式去完成调动工作的想法。青年教师的频繁调动与中老年教师的固定不动形成了畸形的农村教师流动状况,影响了农村教师的结构组成。由于农村学校的教育硬件设备较差,管理体制不健全,生源不稳定,地理环境偏远,教学理念不先进,信息相对较闭塞,教师没有机会外出深造或进行教学交流,也很少接触到外面的新知识和教学技能,知识储备少而且内容老化,教学质量难有大幅度的提高,所以青年教师认为在农村没有发展前景。
由于在偏远农村大部分家长文化程度有限,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学生的学习也仅限于课堂,放学后无人进行督促、辅导,并且社会对农村教育的关注程度也不高,所以大部分青年教师认为在农村教学就会承担更多社会责任且得不到社会的肯定。广大农村教师的工作时间远远超过八个小时,责任重大,已经超出了他们的承受能力。针对这种现象,笔者设想的应对策略如下:
第一,政府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力度,改善偏远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步伐,缩小城乡差距;设立农村教师岗位专项资金吸引优秀教师到偏远农村学校工作;奖励在偏远农村长期任教的优秀教师等举措,吸引更多的教师来农村任教。
第二,扶持偏远农村学校发展。偏远农村学校的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基础薄弱,导致工作的硬件环境差,没有福利待遇,职称晋升指标较少。由此可见,扶持偏远农村学校发展,改善办学条件,提高福利待遇,增加职称晋升指标,更多的教师才会义无反顾地留在偏远农村学校,将有利于稳定教师队伍,进而为提高农村教育教学质量奠定师资基础。
为了尝试回答以上问题,《创业家》联手成都市科技局,对成都创业者进行了专题调研。在一个月的调研时间里,有95名成都创业者参与了调查。他们创办的公司涵盖了游戏、软硬件开发、O2O、文娱、体育、餐饮等成都各类创业领域。调查中,成都的各高新园区、孵化器也提供了大力支持,让我们得以从中勾勒出成都创业者的典型脸谱。
成都创业者群像素描
35岁以下,具有大专/本科学历,创业前是普通职员,女性比例很高
Q1:什么年龄和阶层的人在创业?
95位参与调查的创业者中,30岁以下的人最多,占52%,其中90后占28%。30~35岁的创业者比例是28%。基本上,35岁以下的年轻人是成都创业的主力,但创业没有早晚之别,成都的60后创业者同样不乏其人,他们在此次调查中所占的比例为5%。
阶层方面,有33%的参与调查者是以企业普通员工身份开始创业;同时,学生创业也逐渐成为主流,有32%的创业者在求学阶段就启动了创业之旅。还有14%的人创业之前是具有企业高管身份。全部参与调查者中,超过一半的人是首次创业。`
Q2 :什么学历的人在创业?
和年龄一样,学历并不是创业的主要门槛。成都参与调查的创业者中,有12%为高中学历,但是大专/本科学历仍占主流,占据了总数的76%。在受调查者中,还有8位硕士和4位博士。
Q3 :成都创业者男女比例?
这个问题的调研结果令人惊喜,在男性占主导的创业大军中,成都的女性创业者异军突起,受调查者中,女性的比例高达36%。同时,女性创业者的学历和职业起点普遍较高,基本均有本科学历,而在受访对象的8位硕士中,也有3位是女性。此外,有2位女性创始人是从企业高管的位置上开始创业的。
生活篇
每天睡眠6小时,休假时间能保证,平衡工作与生活
Q4:创业者一天能睡几小时?
相对于“北上广深”,成都创业者们的生活相对轻松。21%的受访者能保证8小时睡眠时间;睡眠时间为6小时的最多,占总数的33%;7小时和5小时的均为22%;只有2人每天的睡眠时间不到4小时。
Q5:在成都创业,你能休假吗?
成都的“安逸”名不虚传。57%的受访者每年给自己留出了休假时间,10%的人还有规律性的休假,创业后完全没有休假的占33%。采访时,一位成都创业者表示:“选择在成都创业是因为这里能让我对工作和家庭兼顾。”看来,相当比例的成都创业者能够在事业和生活上找到均衡点。
运营篇
从小团队起步,电商/O2O领域最集中,创始人忙着跑销售,招人最花钱
Q6:公司初创时是什么状态?
超过一半(58%)的受访对象是首次创业,17%的人经历了二次创业。在他们创办的企业中,75%的公司成立不满2年(包括2年),20%的公司成立3~5年,超过10年以上的企业未出现在调查中。71%的公司初创时是5人以下的小团队。
Q7:哪些领域创业最集中?
成都是昔日的“手游之都”,但现在游戏业的风潮正在退去。电商/O2O是受访对象最集中的行业,占比达到15%;餐饮零售类占据第二,比例为8%;移动软件开发、线下培训并列第三,均为7%;消费服务、云计算、大数据、文娱、广告营销、智能硬件等名列其后。这里还有两个有趣的现象:在受访的创业公司中,仅有2家属于游戏行业,同时有7%的创业者在进行微信创业。
总体上看,受访公司所处的行业比较分散,涉及文娱、游戏、软硬件开发、云计算、大数据、金融、交通运输、媒体、餐饮等众多领域,没有出现严重“扎堆”的现象。我们期待这是一个健康创业生态的开端,但是这也说明,成都的创业者还在多个细分领域内进行探索,很多领域还存在很大的未知 性。
Q8:创始人每天主要做什么?
把产品卖出去最重要!受访对象中,35%的人把主要精力花在了拉人脉、跑销售上;20%的人专注技术和产品研发;15%的人思考公司未来的发展;11%的人忙于找投资人;只有7%的人主要做公司内部管理。
Q9:你的企业赢利了吗?
36%的受访公司尚未赢利,32%的公司略有盈余,28%的公司基本持平,只有4%的公司已经实现大规模赢利。
Q10:公司在哪一方面投入最大?
36%的受访者把资金投入到了人力资源方面,用于新项目研发的有23%,再其次才是场地租金。虽然O2O也是成都创业的热点,但补贴用户显然并不是成都创业者们所热衷的,仅有3%的受访者把钱花在了这上面。显而易见,他们最看重的还是“人”。
竞争篇
没有巨头的威胁,彼此相处融洽,创业圈子正在形成
Q11:产品原型有借鉴吗?
创业公司的产品或服务不可避免会借鉴他人,但成都创业者具有更强的原创精神,只有46%的受访者表示产品是有海外原型的。
Q12:存在大公司的竞争威胁吗?
尽管已经有巨头进驻成都,但是成都的创业公司并未感受到威胁。受访者中,51%的人表示没有感受到大公司的竞争,其中30%的人还期待能与大公司合作。同时,恶意竞争虽然存在,但并非主流,有55%的受访者没有遇到过恶意竞争。
Q13:创业的困惑和问题如何解决?
调查显示,成都的创业者形成了自己的圈子。在遇到困惑时,49%的受访者会采取和圈子里的朋友、同行沟通来解决问题的方法;17%的受访者选择在微信朋友圈和社群里求助;12%的人有创业导师作为求助对象;9%的创业者参加过创业培训课程,会和课程里的老师、同学探讨解决问题;信任投资人从而寻求帮助的有7%;只有4%的人愿意向创业类媒体和机构求助。
融资篇
一半人用自有资金创业,种子天使轮居多,对风投态度谨慎
Q14:创业的启动资金来自哪里?
在这方面,成都创业体现出了鲜明的早期特点:50%的受访者用自己的钱创业;亲友资助在主要渠道中排名第二,占总数的29%;金融贷款占8%;仅有8人接受了天使和投资机构的投资:选择众筹和获得政府与孵化机构资金支持的都是5人。
Q15:融资属于哪个轮次?
受访公司中,只有21家获得过风险投资,占总数的22%。其中绝大多数还处于种子天使阶段,占参与调查总人数的11%;仅有3%的受访者融资达到B轮;在没有获得融资的受访者中,大约1/3的人表示从未考虑过接受投资,他们最大的理由是担心投资人对公司的业务进行干涉。
Q16:成都今年的融资环境如何?
随着资本寒冬的到来,成都的创业者认为今年融资更加困难的人数,还是略微超过了认为“融资环境更好了”的人。
创业环境篇
人才供给令人满意,创业补贴较易获得,创业活动请来得更凶猛点吧
Q17:成都人才供给能满足公司需求吗?
大多数受访者对成都的人才供给表示满意,仅有22%的人认为人才需求难以满足;17%的受访者认为招聘比较轻松;而O2O和移动软件开发是人才比较稀缺的领域;只有5家公司表示还需要到外地招聘高端技术和管理人才。
Q18:你怎样选择办公地点?
45%的受访者选择租赁民居或商住两用房办公;16%的人入驻了成都当地的创业园区;另有12%的人在普通写字楼办公。相比而言,选择成都的民营孵化器办公的人占比最少,低于在家创业和在高校里创业的人数,仅占4%。
创业者选择办公地点的理由中,“便宜”仍然是最主要的因素,其次是交通条件、物理环境、办公设施等因素,最后才是对于周边环境的考虑。
Q19:税收是在成都创业的负担吗?
成都的税收相对宽松,60%的受访者表示税收完全不是问题,只有19%的人认为税收仍然是沉重的负担。还有6%的受访者因为拿到了政府补贴,因而能够轻松应对税务压力。
Q20:你申请过创业补贴吗?
成都近两年鼓励创业,推出了多项鼓励和优惠措施。51%的受访者申请过政府的各种创业补贴,其中1/3的人表示申请和获得补贴是“比较容易”的,但是仍有49%的受访者对此完全没有了解,几乎占到一半。
Q21:办理公司注册和其他创业所需手续上花的时间多吗?
在对创业公司的监管上,成都也是比较严格的。60%的受访者在创业过程中需要办理经营牌照和许可证等,但在办理各种手续问题上,54%的受访者都能在3个月内办理完成,还是比较顺畅的。
Q22:当地的创业孵化器和创业活动对你有帮助吗?
虽然不少受访者入驻了当地孵化器和园区,但是仍有69%的人没有参与过任何孵化计划。有33%的受访者表示,当地的创业活动还比较少,他们从来没有参加过;还有16%的受访者参加过外地举办的创业活动;在本地经常参加活动的创业者,占总数的26%。
调查小结
北上广深的房租涨了又涨,沿海城市的竞争一波比一波激烈,高昂的消费水平、日益恶化的环境,都把创业者们搞得焦头烂额。而位居内陆的成都,以其远低于一线城市的创业成本、丰富的人力资源,以及逐渐浓厚的创业氛围,正在吸引着其他地区甚至一线城市的创业者迁移至此。“蓉漂”正在成为一种现象。
乃玛岱村位于杭锦旗吉日嘎朗图镇东6公里处,总面积25平方公里,全村辖8个自然社,总人口643户、1464人,常住人口300户、1232人,耕地面积38500亩(占总面积的10、3%)、人均26亩,主导产业为种养殖业,共有牲畜8310头只、人均牲畜6只。2017年全村农牧业产值3465.2万元,人均收入2.31万元。村党支部有活动阵地300平米,村“两委”班子成员6名,监督委员会3人,其中交叉任职2人。共有党员41名,其中预备党员1名,蒙古族党员4名,妇女党员7名,现重点培养积极分子1名。
二、乃玛岱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曾经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研走访,乃玛岱村过去集体经济纯收入不足5万元,很难实现逐年递增,而且发展质量较差,收入少开销大,收入与开支比例失衡。通过总结,主要是以下几点原因造成的。一是村集体经济收入来源渠道较少。过去,乃玛岱村没有固定的收入来源,看到别人做什么能挣钱就做什么,做了才知道不符合自己村的实际情况,而且存在“就在一棵树上吊死”问题,缺乏适合自己产业发展链的战略眼光,这种情况下,村集体经济收入微乎其微,甚至有时候还赔本,这种情况,村集体经济发展持续壮大就从无谈起。而且,过去村集体经济投入仅靠镇财政所拨付的村级组织运转经费,没有专项较大数额的投入,很难有较好的发展项目落地。二是村集体建设用地匮乏,即使有好的项目,也实施起来困难重重。乃玛岱村利用土地重新确权契机,实事求是地将一些多年来无法改造的100多亩集体盐碱地,预留为建设用地,并协调办理了建设用地相关手续,彻底解决了因缺乏建设用地阻碍集体经济发展的问题。三是村“两委”班子认识不足。过去,部分“两委”干部思想不统一,认识程度不高。对如何发展村集体经济存有模糊认识,大多数干部对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劲头足,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缺乏积极性,有畏难情绪。特别是从“大集体”解散过来的“两委”干部,盲目地认为“大集体”就是教训,集体经济是很难发展起来的。没有认识到“大集体”解散是有其他客观原因的,只要总结教训,解决了实际问题,集体经济还是能健康蓬勃的发展的。还有少数群众集体观念淡薄,对集体事务漠不关心,不管不问。这些模糊、错误的认识,也成为制约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四是传统保守,缺乏干事创业的信心和勇气。“两委”班子人才匮乏,没有引进“新鲜血液”,老一辈班子成员发展经济能力不强,观念保守,不敢大胆去想,不敢放手大胆去干,存在“人穷不做、马瘦不吃”现象,发展集体经济只停留在应付上级问责上,很难实现发展壮大。
三、对促进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的经验总结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关键是选好“两委”班子,找准符合自己村的发展项目,依托村集体现有的资源和优势,努力争取更多的扶持政策,坚持多元化、多项目发展。
(一)提高认识,营造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舆论环境。从思想上大家要认识到,村级集体经济是促进脱贫攻坚工作、发展壮大农村牧区经济、增加农牧民收入、促进地区和谐稳定的有力保障,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最重要的经济基础。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对于统筹城乡发展、脱贫攻坚工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所以,村“两委”班子一定要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常抓不懈。成立工作领导机构,安排专人和专项资金,建立和完善考核和奖励机制。特别是大力宣传像伊旗乌兰木伦村、杭锦旗隆茂营村那样走合作化和集体化道路的典型经验,对优秀的“两委”干部大力弘扬,提高其政治地位和经济待遇,营造发展集体经济无上光荣的浓厚舆论氛围。
一、把发展生产放在首位,增强农民和村集体的造血功能是新农村建设的治本之策;
经济发展不仅是我国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而且也是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发展方向。若村集体捉襟见肘、农民囊中羞涩新农村的建设就无从谈起。
**村原本旱田面积较大,种植的是传统的粮食作物,但由于**村的土壤结构、地势和传统粮食价格的低弥,致使农民增收缓慢,村集体经济脆弱。如何增强村集体经济实力、增加农民收入是摆在村党支部和村委会面前的新的课题。于是村两委便动员群众将各家旱田地改为水田地种植经济效益较好的水稻。光说种,水哪来?技术谁会?谁敢先吃这第一只螃蟹?于是,村两委在秋收后首先组织党员干部、有积极性的部分农户和干部的亲属做示范。把旱田率先改成水田,并新修了水渠把西北河水引到地边作为灌溉之用。另外,利用冬闲的时间请县、镇的农业专家来村里讲授水稻种植的技术和田间管理的方法、技巧。通过几年的示范、带动和辐射,先改地的农户得到了甜头,其他农户也消除了疑虑,便纷纷改地,截止到2008年**村所有能够适宜种植水稻的地块均改成了水田,面积以达7450亩,占全村耕地面积的80%以上。水稻调优调绿达到97%,水稻种植技术标准不断提高,中棚育秧达到90%。
二、发挥村两委班子的主导作用,凝心聚力促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活力之源;
俗话说火车跑的快,全靠车头拽,若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村两委班子和一支能干事的干部队伍新农村建设就是无本之木。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扩大农村基层民主,实行村民自治,在农村普遍推行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是党领导亿万农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创造。
**村两委班子首先从维护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出发。实行了点题公开的村务公开制度,群众关心什么就公开什么,群众要求公开什么就及时公开什么,使村务公开变单向式为互动式,由原来的公开什么看什么,变为想看什么有什么。紧紧抓住还权于民这条主线,有效解决了谁来掌权、为谁掌权、怎样掌权等关键问题,找到了一个从为民做主向由民做主转变的支点,有力推动全村基层民主建设。全村在原有的村务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制定了符合全村实际情况,具有本村特色的村务管理制度。按照公开、公正、民主、科学的管理原则,对村务进行严格规范、严格操作。全村的各项村务工作都由两委和广大村民代表集体商定。同时还建设宣传栏接受民众的监督。每季度按公布要求、公布内容进行村务公开活动,保障了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切实维护群众利益,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村进一步建立健全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的各项制度,规范村务公开的内容、形式、时间和程序,规范村级事务民主决策的事项、形式和程序,建立健全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
议事规则,完善民主评议村干部工作制度,克服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中的主观随意性,推动了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不断深入,同时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好评,所以在开展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中才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参与。
三、依靠政策、争取国家支持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