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研究范文

时间:2023-03-08 14:52:1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基础教育研究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基础教育研究

篇1

主编:林红

issn:1002-3275

cn:45-1094/g4

篇2

在基础教育阶段,应该允许(实际上是不可避免地)出现学生只能“知其然”的内容。基础教育的目标是开阔学生视野,从而激发其深入探索的兴趣。以物联网为例:在教学活动中,可以把物联网中与传感器相关的知识穿插到计算机硬件部分进行讲解,把物联网中与组网相关的内容穿插到计算机网络部分作为补充,把物联网中网络节点上运行的软件作为计算机软件的例子向学生展示,使学生对物联网有一个比较基本的认识。然后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分享生活中与物联网技术相关的应用,从中体会物联网给人们带来的便捷。

二、教学方法应与时俱进

有教育界人士认为,当前网络如此发达,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上网查找资料学习最新知识。这种想法虽好,却过于理想化。

首先,网络上罗列的诸多词条并不都是由权威机构编辑的,其科学性、系统性值得商榷。其次,网站之间相互抄袭的现象比比皆是,如果不具备一定的判断筛选能力,往往很难找到真正有用的东西。此外,学生搜索资料的能力参差不齐,有些学生能够迅速锁定目标,但有些学生尽管知道网上有丰富资源却不知该从何入手。因此,完全依靠学生自学并不能达到好的效果。丰富的网络资源需要教师的整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更容易被接受的方式呈现给学生。

值得强调的是,信息技术带给教育的不仅仅是丰富的资源,更应该是学习方式和教育理念的改变。譬如初学编程时,学生往往会感到枯燥和难以理解,而Scratch这一开源、图形化编程语言的出现改变了这一点。它不同于传统的VB、C++等语言,而是以直观形象的积木式指令替代了枯燥、难以记忆的代码指令,使学生在程序设计的学习中不再纠缠于某种具体语言的语法细节。

在此前提下,程序设计教学的培养目标也从培养学生的算法思维转向了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计算思维并不仅仅限于编程,它强调的是用算法思想解决人们遇到的各种问题,最终形成一种“人”的思维方式。比如在生活中,到达某个地点应如何选择线路、在超市结账时该排哪个队、在有多个任务时如何分配先后顺序等。

三、教学环境应与时俱进

篇3

本文的创新点有两点:第一,本文的研究范围更加具体,将研究对象具体到区域内;第二,本文建立了衡量基础教育相对不均衡化的指标来对区域内基础教育不均衡化发展的情况进行分析。本文的不足之处在于本人掌握的理论知识还不够系统,调查分析时也不够细致全面,所分析的问题以及原因不够深刻,所提出的对策也存在一定局限性,还请各位老师多批评指正。

从政治学的角度,有学者认为,教育不平等源于阶级不平等,阶级不平等导致了教育特权的产生,教育特权是教育不平等的根源。从教育经济学角度,有学者认为教育公平应是教育资源分配公平和机会分布公平。从文化学角度,认为应该从物质、制度和心理意识三个层面对教育公平重新进行解读。从教育法学角度,有学者认为教育公平应体现为受教育基本权利的平等和非基本权利的不平等。

人生而平等,教育公平是构成一切社会平等关系的前提和基础,没有教育公平,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平等就无法实现。教育公平主要体现为教育内部(学校、教师、学生之间)的公平和教育外部(投入、资源配置、政策等)的公平。教育公平的实现应该以为社会处境最不利的人群提供更好的教育政策倾斜为目标。教育公平不仅要解决受教育阶段内人与人之间的教育不公平问题,更要解决在受教育阶段之外的终其一生的教育不平等问题。

篇4

主管单位:福建教育学院

主办单位:福建教育学院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福建省福州市

种:中文

本:16开

国际刊号:

国内刊号:35-1298/G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2001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篇5

一、概述

(一)基础教育的界定

基础教育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当前中国的基础教育,是指初中及以前的所有教育形式,狭义地说是指九年制义务教育,广义来讲包括家庭教育、中小学教育和必要的社会生活知识教育等。在1977年,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召开的高级教育计划官员讨论会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基础教育进行了广泛且深入的讨论,认为“基础教育是向每个人提供并为一切人所共有的最低限度基础教育的知识、观点、社会准则和经验”的教育。“它的目的是让每一个人都能够发挥自己的潜力、创造性和批判性精神,以实现自己的抱负和获得幸福,并成为一个有益的公民和生产者,对所属的社会发展贡献力量”。教育体系的关键组成部分是基础教育,就好比修建高楼,地基必须扎稳固了,高楼才不会倒塌。下面用广义的说法来解释我国农村的基础教育。

(二)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的现状

由于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面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广大人民群众都积极响应计划生育政策,导致我国出生率急剧下降,很多农村小学学生人数不足百人,有的甚至只有四五十人,为了更好地开展农村基础教育,节约教学资源,相邻的村庄将合并教学。我国农村基础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教师团队整体年龄偏大,知识结构固定化,创新意识不足,教学的方式一成不变,更多的是填鸭式和单一式教学。相比较而言,刚从事教育工作的应届毕业生,虽然具有冒险精神与创新意识,但缺乏教学经验,不能熟练的掌握教学方式与运用方法,还应多与资质高的前辈交流探讨教学经验。在农村学校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是一个教师担任多个学科的教学,教师严重缺乏教学的专业性。由于教师的教学任务重,需要管理的事物繁杂,操劳过度,导致他们的身体一直处于一个亚健康状态,不能保持最佳的精神状态教学。

二、我国农村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留守儿童基础教育的严重不到位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中国社会物质和文化的提高,经济的迅速增长,更多的青壮年人士从农村转移到城市,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渐渐突显出来———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和教育问题。最新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由原来的6000多万留守儿童降到902万,尽管留守儿童在数量上有明显下降,但依然还是存在留守儿童基础教育严重不到位的问题。留守儿童的基础教育与城市里的小孩差距甚大,最基本的家庭教育的严重缺失是留守儿童基础教育不到位的一个重要原因,亚里士多德曾说过,“幼年时形成的良好习惯可以改变一生”。反之,幼年时形成的坏习惯将伴随终生。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缺少父母的陪伴,在日常生活中,缺少父母的管教,没有人给他们讲解最基本的礼义廉耻。中国的公民,尤其是农村缺乏教育的人,都存在一个看客心理,对留守儿童所说的话,所做的事,旁人是不会去纠正或赞扬,他们这是在恪守本分而已,因此会有更多的孩子误入歧途。另外有心理学家根据照片中留守儿童的行为、眼神、神态,推测出约有20%的儿童将来会走向犯罪的道路。再而就是社会生活知识教育,这也本该由父母去做出正确的引导,先给孩子“预防针”,让他们客观的了解社会。但是由于父母的失职,没有在孩子身边去发现他们的错误,导致没人纠正这个错误,这明显不利于留守儿童生理和心理的健康成长。

(二)教育设施、设备不足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发展,在短短的几十年时间里,我国教育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果。但是我们应做到由表及里,即透过现象看本质,必须深刻的认识到农村教育先天的不足以及后天失调的矛盾日渐增加的问题。尽管近几年政府在基础教育方面的资金拨款有所增加,但是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根本赶不上时代的脚步。农村教育经费的严重短缺,导致学校没有足够的经费置办教学应配备的相应的设施、设备。没有相应的教学设备,教师只能通过写板书的方式授课,这样的教学模式太单调,导致学生对学习缺少热情。城市的教学水平远高于农村的教学水平,再加上农村教育设施、设备上的不足,城市与农村学生之间的差距将更大。有些农村学校操场的质量不过关,孩子们的锻炼达不到标准,身体素质差,体能测试往往不过关,都是由于缺乏锻炼造成的。农村学校的图书馆形同摆设,图书资源匮乏,破损严重,可读性差。多媒体教室、计算机室等现代教学设备也存在同样的情况。

(三)师资队伍的薄弱

毫无疑问师资团队建设的优劣程度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成长以及整个教育环节。然而现在农村的老师普遍年龄偏大,教学质量也会有所下降。在现代化社会下,农村老教师虽然教学经验丰富,但不能满足教学需求。在农村学校,资历丰富的教师寥寥无几,有的老教师仅凭经验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方式与方法也比较老旧。当然,还是有极个别的教师是相当优秀的,但是他们的力量相对于整个学校来说是微不足道的。农村的教师团队与城市里的教师团队比起来相差甚远,农村学校给教职工提供优质的外出学习培训的名额有限,导致农村教师向城市学校优质教师学习交流的机会少之又少。农村教师队伍不稳定,有些表现优秀青年的教师在农村任教几年后,凭借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到城里的学校去应聘,导致农村教师数量下降。教师队伍没有新的“血液”流入,教学方法一成不变。在德、体、美、音等学科方面,没有专业的老师教学。教师与学校之间存在单向流动,即在农村任教的老师表现优秀,有机会被调到镇上的学校教书,镇上的优秀教师则有机会进入县城里的学校。按照这种方式类推下去,农村学校就只能拥有较弱的师资队伍。

三、我国农村基础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为改善生活条件,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随着物价水平的提高,在农村务农所取得的经济收入和在生活中所必要的支出基本持平。很多人明白靠务农取得的收入只能勉强维持家里的生活,为了改变现状,提高父母和子女的生活水平,踏上了背井离乡的路途,孤身一人去城里找工作。农民到城市工作的方式往往是干苦力,在建筑工地上砌砖。虽然很辛苦,但工资与汗水是成正比的。逐渐的,形成了农村劳动力减少,城市的劳动力增加的格局。由于大量的劳动力由农村转移到城市,家里基本上只剩下老年人和儿童,留守儿童也随着产生。父母虽然把在外打工挣的钱寄回家,家里的经济条件也有所改观,但是在子女最需要父母陪伴的年龄阶段,他们却不在身边,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农村的父母自身文化水平低,观念老旧,认为孩子成绩不好也没关系,只要长大了能找到工作,养活自己就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在生活中的言谈举止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孩子的生活中缺少父母,父母也没有对子女的学习引起重视,放任孩子,认为只要满足孩子在物质上的基本需求,供其上学就行,学习的事是靠自觉,但是生活在这个科技时代,留守儿童容易被外界的新鲜事物所吸引,抵抗力弱,容易向不好的方面发展。

(二)农村学校资金短缺,使用不当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注重教育的发展,政府对教育事业的发展引起了高度的重视,但是毕竟我国资金有限,对基础教育的投入,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学校资金的来源主要是靠国家、政府财政拨款,划分到农村地区学校的资金相对比较少。农村的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农村学校的资金也是入不敷出。由于教学资金的短缺,中小学的基本教学条件根本得不到保障。有条件的农村学校虽然花钱置办了计算机和多媒体教学设备、仪器等,但学校缺少精通这些仪器设备使用的专业人士,也不能充分满足全校师生的使用,对设备的维护和更新也是个大问题。使用的不恰当,导致这些仪器设备都成了绣花枕头。学校的资金没有花在刀刃上,有严重的浪费现象,使用效率低下。学校所拥有的设施设备仅被用来做宣传,方便招生。在课堂上,投入使用的成本大,所以学校所购买的设备一般不轻易使用,除非“上级领导来视察教学工作”。

(三)农村教师工资低,优质教师更愿在主城工作

随着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人们整体的物质生活水平,但是“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人们已经习惯了大城市繁华的生活,不愿再回归到僻静的乡村,过着简单朴素的生活。教师也是需要生活的,在农村担任教师收入微薄,无法满足对物质和精神上的需求,而且所有的教师本应受到同等的待遇,但因地域、学校的不同而产生了差别待遇。农村教师与城市里的教师相比在教学环境、生活环境、工资收入和福利待遇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致使农村学校在很多青年教师心中的好感度直线下降,多数教师对农村学校的生活环境,工资待遇而望闻生怯,导致很多人不愿在农村担任教师。有基层教师表示:农村教师的月工资平均2000余元,生活环境不尽人意,缺少工作的激情,无法把心思放在教学上。马斯洛提出的需求理论,农村教师只能满足最低层次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而高层次的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在所处的环境中无法得到满足,缺少一个让他们发挥真实水平和沟通交流的平台,教师的自我价值得不到实现,种种原因导致大量的优质教师流向城市教学。

四、我国农村基础教育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在城市教学点增收农民工子女,为其提供平等教育

为了消除大众文盲,提高中国整体素质,中国开始全面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但改革开放后,为响应国家对人才的需求,全面提高我国人民的综合素质,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国家培养精英,渐渐地农村留守儿童基础教育与城市里的孩子的教育水平相差太远,这样下去会导致农村与城市的教育所培养出来的人才数量差距越大,农村的孩子不仅没有得到好的教育,而且连父母的疼爱也不曾享受。针对这种情况可以让城里的学校每年面向农民工子女增收学生,让农村孩子可以和在城市里工作的父母一起生活,接受更好的教育。农村孩子在城市里上学,这样不仅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而且可以减少我国留守儿童的数量,培养更多的对社会以及国家有用的人才。但是,政府需要做好相应的工作,正确利用社会舆论导向,引导建立一个公平对待农民工子女的社会观念,消除社会公众对农民工子女的歧视与不满,义务教育属于公共产品,每个孩子都享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城市里的学校应相应的调整农民工子女的学费,给予一定的生活补贴,降低入学门槛,城市里的市民不能带着有色眼镜看待农民工子女,学校更应为他们提供优质的教学服务,社会上更应关注他们的生活学习动态。

(二)增加教育投资,购置教学设备

我国农村基础教育发展所面临的一个首要难题是教育资金投入的不足,因此为了缩小城市与农村基础教育的差距,加快农村基础教育建设的步伐,应从解决农村基础教育资金投入这一方面着手。首先政府需增加对农村基础教育经费的投入比例,让学校拥有更多的可支配资金。其次,当地政府部门和农村学校负责人应向社会宣传当地开办学校的困难,寻求社会帮助,让外界的更多社会人士、民办非企业、社会团体、事业单位等对当地学校相互了解,在国际上也有很多教育基金会,只要当地政府给予高度的重视,拉拢资金,让个人、企业、社会团体积极加入到基础教育的建设中。这样可以多种渠道筹集教育资金,真正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制约我国农村基础教育建设的主要问题是农村中小学教学条件差,设备不够完善,最基本的教学需要无法得到满足。因此,学校可通过筹集而来的资金来改善教学条件,包括对教学楼、学生宿舍的改造,给学生们建造一个舒适的学习和休息的场地,增加图书馆的书籍、教学设备、器材、课桌椅子板凳等的置办,以确保教学需要用到的基本设备,为学生排除学习上遇到的阻碍。为防止学校资金存在滥用、挪作他用的情况,应加强对教育经费的监管,做到对每一笔教育资金开支进行公示。为避免资源的浪费,应对每一笔资金进行合理的规划,使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农村教职工待遇

农村教育发展的关键是学校的教师,教师是学生和教育发展的领跑者,只有教师教学能力高,才会培养出更多对社会有用的人才。现在的农村教师队伍十分薄弱,特别是我国西部偏远地区,与城市里的教师团队相比,数量少、专业化程度弱、素质低。所以必须对农村教师团队的结构进行调整,把不合格的代课教师和年龄偏大且教学不过关的教师辞退,引进年轻富有活力的优秀教师,充实教师队伍,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形成新老交替的合理格局。农村教师工资低,福利差是农村学校的一个致命弱点。农村学校,教师更新信息慢,接受培训的机会也不多,其教学方法、教学水平与城市的教师都有很大的差距。所以,国家应制定相关的政策,在农村从事教育事业的教师,不仅要提高他们的工资、增加教师的福利,奖金等级制度等,各级政府还要充分考虑到农村学校教师的培训所需的费用,在财政拨款上有所偏向。提高农村教师素质这项重任也是刻不容缓的,学校应对教师整体素质水平加以重视。多参加培训,相互交流心得。

(四)建立城市与农村教学交流的平台

城市里的基础教育之所以发展迅速,因为它具有先天优势,拥有强大的教师团队,先进的教学设备和良好的学习环境。相比而言,农村学校的教学条件,教师队伍,教学设施,学习环境与城市的学校是无法相比较的。为了改变现状,可以建立一个城乡教师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学习交流的平台。农村学校的教师没有城市的老师拥有那么多的公开课或者比赛的平台去磨练自己或者从中找出自己教学方法中的不足,也没有专家对其进行专业的评价和指导。他们只有通过自己摸索,根据教学结果的好坏来判断教学方法是否可行,在实践中去寻找不足,在课堂上做教学实验,这样会耽误孩子的学习成长。因此,政府可以实施“教师交流平台”,让农村的教师可以通过去城里的学校实习,听他们是如何授课,在课堂上如何与学生互动,与城里的老师多沟通交流,掌握城市里教师的教学方法。让城市里的教师到农村支教一个月或半年,这样农村教师也可以有个学习、交流的对象。古人云:“如芝兰之室久染其香”,周围的环境对个人的成长和思想是有一定影响的,通过与优秀的教师交流,在潜移默化中,会发现自身也会有一定的变化。同样的,政府也可以建立“学生交流平台”,学校可以挑选部分学生与当地主城里的学生交换学校学习,让农村的学生亲身感受班级、学校的学习氛围,从负面刺激学生让他们充满危机意识感,相比城里学生的家庭条件,依旧在努力学习,自己更应加倍努力才是。

参考文献:

[1]车丹.对基础教育改革的认识[J].时代教育,2013,24.

[2]侯玉辉.我国农村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珠江教育论坛,2015.

[3]张岚.基础教育的传统文化使命[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1,(05).

[4]孟晓东.一切为了孩子[J].江苏教育:教育管理,2013.

篇6

关键词:中美;基础教育;问题;措施

一.中美基础教育存在的差异

首先,中美两国有着极为不同的教育传统,中国基础教育注重知识的积累和灌输,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本身的掌握,注重培养学生求同思维。而美国则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进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拓展和创新,注重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我们可以看出,中国教育侧重于知识的静态接受,而美国教育则侧重于知识的动态掌握;中国是一种模式化教育,而美国则是一种精英式的教育。正如诺贝尔获奖者杨振宁教授所说的,中国和美国教育哲学是相当不一样的,美国教育哲学对前30%-40%的学生有好处,因为他们不需要按部就班的学习,可以跳跃式学习,这种学生通过训练可以很快取得成功。而中国教育哲学对后30%-40%的学生有好处,因为这些学生通过按部就班,有了扎扎实实的打基础的过程,有成才的机会。

其次,不同的国家对基础教育阶段的基础有不同的理解。以数学为例,我国教育界历来认为,基本概念和基本运算是数学的基础,因此我们中小学阶段需要去记大量的公式和定理。而美国则认为知道去哪里去寻找这些定理和公式更为重要,他们认为可以查到这些公式和定理,就无需伤神费力的去记忆,人脑完全可以省下来去思考其他得东西

再者,从价值取向上看,美国的基础教育是从个人主义本位出发,个人至上是其传统的价值追求,美国基础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中国的基础教育则是从社会本位出发,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的价值观念是其传统上的价值追求,这就决定了中国基础教育所进行的个人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也都是和价值观念相关的。

最后,中国的基础教育重视扎实性,而美国教育重视多元性;中国的教育注重纵向的深度,而美国的教育则注重广度;美国的教育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信和自立的精神,中国的教育注意培养学生严格和严谨的治学态度。相应的,美国有宽松、自由的氛围,能够充分照顾每个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而中国基础教育则沉闷的多了。

由上面,我们可以看出,中美在教育观念、教育模式和方法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中国的教育更多的是一种模式教育;而美国则侧重于强调创新精神,强调个人主义,是一种精英式的教育。从本质上讲,侧重于创新还是侧重于打基础是美国基础教育和中国基础教育的根本区别。

二.中国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

1.在教书育人的时候忽视了德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指出:“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教育应该首先是德育,思想品德的教育应高于知识的教学。目前学生普遍的变得脆弱,没有能力,不会交际,没有是非观念,不知感恩,盲目追随,一味模仿,沉溺网吧,自恋早恋,涉黄涉暴,丧失理想,丧失人格,甚至道德沦丧,前途一片黑暗。大部分几乎所有的学校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只注重知识的灌输传授,而忽略了能力的培养,忽视了思想道德品质的教育和影响。考试改革的力度也小,教育改革的力度也小。只注重教知识而忽视教思想品德和能力,只注重考查知识而忽视思想品德和能力的考查。

2.教育的以人为主的观念还没形成。

基础教育的人本性强调并关注以学生为主体,确保所有受教育者都得到发展,使其成为具有自主性、能动性的人,使当代青少年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态观念。

基础教育具有特殊性,一切倒要与中小学生的实际密切结合,要与生活结合起来。教育中要凸显生命的价值,理解生命的尊严,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教育的本质就是一个生命唤醒、激发、促进另一个生命成长、完善和提升的过程。教育要求以人的素养为主,而不只是知识的教学。

3.教育的功利性影响着基础教育的改革

目前评定一个地区教育水平的依据,评定一个学校的教育成绩,还是依据高考的上线人数,考入名牌大学的学生量,也就是升学率。高考就是指挥棒,需要怎样考学校就怎样教,需要考什么学校就教什么,学校教育都是围着高考转,以高考为准绳制定教学计划,实施教育目标。甚至为评定出一个老师的教学的水平工作的成绩,还是要求学生考试,以学生的成绩来为老师量化,非得评出个子丑寅卯来。高考制度不改革,人内心深处的考试观念不改变,教育的功利性就存在,这种劣根性就阻碍着教育的发展。

4.素质教育还只停留在应试教育的成面。

我国教育改革早就推行素质教育,但应试教育却愈演愈烈。基础教育还从形式上脱离不了那种封建私塾式的窠臼,学生还是那种板凳敢做十年冷的观念,过着三点一线式的枯燥的学习生活,教师还是那可怜的摆渡者,从事着黑板地下那所谓的光辉事业。学校教育应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但目前的影视教育培养。

三.中国基础教育的改革措施

1.课程设置方面

我们应充分考虑到儿童青少年学生的身体、智力和心理发育的阶段性、渐进性。不同时期的学生应该具有不同的学习任务,不能片面的追求知识而过多的设置课程,要知道知识的掌握是无止境的,知识的来源也是十分丰富的,不能把眼球只锁定在教材上,应该给学生留下足够的发展空间,给那些有特长的学生提供足够的个性化发展的自由,为他们提供足够优越的学习条件和必要的学习指导,让更多得钱钟书诞生。

2.课程教学方面

我们的课堂教学,课堂容量大、要求高,课堂氛围比较严肃。这样虽然给学生打下了系统扎实的基础,但同时也带来了课堂不活跃,老师讲得多,学生思考得少的弊端,典型的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而美国课堂氛围自由、宽松,上课期间学生可以随意走动,自由辩论,表达自己的观点,是典型的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因此,我们可以借鉴的吸收美国教育的模式,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模式,即何克抗教授提出的主导--主体教育模式,改进传统的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具体措施有:

首先,优化教学目标。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制定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符合将来就业需求的具体的教学目标,并制定出相应的评价方案,保证教学目标的落实。

其次,调整课堂结构。突出学生为主体,自主学习、自由发展的思想,克服学生等着教师“喂”着吃的教学现象。

最后,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要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融洽的、自由的学习氛围。鼓励教师学习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研究和制作计算机教学辅助课件,提高教学质量。

四.总结

不同的教育反映的是不同的社会文化内涵,适宜美国现在的教育方法并不一定就完全的适合中国的教育。因此,中国的教育必须是建立在适合中国的国情基础上的,它反映的是中国的社会文化内涵。基础教育是为全体国民提供基本素养的基础性、服务性事业,是为生命个体奠定文化知识基础、提高能力、发展智慧和濡养精神的教育,是为学生的一生成长和终身幸福奠基的教育。时代赋予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神圣的使命,我们必须“破旧有之陋习,求知识于世界”,加快基础教育的改革步伐,在希望中用智慧的眼光描绘出人民共和国宏伟的教育蓝图!(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篇7

关键词:财政分权 基础教育供给 固定效应模型 动态效应面板模型

1993年,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到2000年末,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达到4%。2010年5月,国务院通过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再次提出,到2012年末,实现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4%的比例。同一目标,时隔十七年的再次提出,凸显了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下国富与民生的尖锐矛盾。我国正面临着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等公共服务领域投入不足、发展迟缓、整体效率低下、地区分化严重的问题(Zhang,2003;Hofman, 2004)。

影响基础教育发展的因素很多,包括经济发展水平、公共财政体制、教育管理体制、民族文化素养等。其中,公共财政体制是直接影响基础教育供给的一个根本因素(郭小冬,2008)。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进行财政分权改革,并由此构建了全新的政府间财政关系;财政分权对公共财政体制,进而对教育等公共服务领域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关文献回顾

国内外学者关于财政分权理论的文献相当丰富,但研究主要集中在财政分权与经济增长、政府规模等的关系上,直接研究财政分权与公共物品供给的文献相对较少。公共物品按照用途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基础设施等生产性的公共物品,另一类是教育、医疗等社会福利性质的公共物品(楚永生,2004),本文关注的是后者,也可以称之为是公共服务。

传统的财政分权理论(Tiebout,1956;Musgrave,1959;Oates,1972)认为,财政分权能够增加公共服务的供给,提高社会的总福利水平,主要是基于以下两个原因:首先,“用手投票”的选举约束机制,地方政府具有当地选民偏好和公共物品提供成本的信息优势(Bardha, 2002);其次,“用脚投票”的竞争淘汰机制,居民可以根据自己的偏好来选择不同的地方政府,财政分权条件下地方政府间的竞争有利于地区公共物品的提供达到有效水平(Frey、Eichenberger,1996)。

国外多数关于财政分权利弊的实证研究表明,西方国家的财政分权与地区竞争有利于教育、医疗等领域公共物品的提供,Fagust(2004)对玻利维亚1991-1996年间的时间序列研究发现分权增加了对教育、城市建设、水利和卫生的投资;俄罗斯(Zhuravskaya, 2000)、美国、阿根廷(Habibi,2001)等的经验研究也支持了该观点。尽管上述学者的研究持积极的态度,但学界对财政分权与公共服务供给的关系并没有形成一致的看法。部分发展中国家因为制度性的原因,比如人口流动性有限、公众对政府的有效监督缺位、政府官员的问责机制不完善等,导致了传统的分权理论并不能很好地解释教育等社会福利性质公共物品的供给状况(Bardhan,2002)。在中国的很多实证研究就得到了相反的结论。财政分权并没有增加教育等公共领域的有效供给(乔云宝、范剑勇、冯兴元,2005),特别是在贫困地区,分权明显恶化了当地居民的福利状况(West、Won,1995)。周黎安(2004)进一步指出,分权使得地方政府为经济发展展开竞争,导致其对公共物品的偏好降低(张军等,2007),造成资源配置的扭曲,降低了教育等部门的供给水平(乔新平、白洁,2005;傅勇、张晏,2006)。从文献回顾中可见,在一定的激励机制下,财政分权通过影响地方政府公共物品的供给偏好,进而影响教育等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换而言之,研究财政分权对基础教育影响的关键在于厘清“分权-竞争-激励”三者之间的关系。基于此,本文以1994年分税制改革为起点,以小学义务教育为切入点,以panel-data为分析工具,检验财政分权对以小学教育为代表的基础教育供给的影响及其内在机制。

相比其他同主题的研究,本文的特色主要有:第一,通过对“分权―竞争―激励”三者关系的理论分析和逻辑推理,构建了一个全文的理论框架;第二,在财政分权指标的选取上,先分别就收入、支出分权中的一方面进行研究,再将二者纳入到一个实证分析模型中,以全面客观地反映财政分权与基础教育供给的关系;第三,在实证分析中,本文先通过固定效应面板模型解决不同地区间的异质性问题,再运用动态效应模型对可能存在的内生性进行了校正。

分税制改革以来财政分权与基础教育供给的理论框架

纵观中国近20年发展,一方面是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基础设施的日新月异,另一方面是基础教育等公共领域的困境与争议,这是中国财政分权所面临的尴尬现实。本文在这部分试图建立起财政分权与地方政府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地方政府的供给偏好为传导机制,构建财政分权影响基础教育供给的理论模型。

(一)中国财政分权的特点

中国财政分权的独特之处在于经济分权的同时,保持了政治上的集中,经济、政治二者合一,即通常意义上的“中国式分权”。经济上分权引导地方政府关注本地经济的发展,出于地方财政收入的考虑,地方政府倾向于发展能直接带来经济增长的行业。政治上的集权,中央政府牢牢把握地方官员的升迁大权,并以GDP为主要指标考核地方官员的政绩。由于不同类型的财政支出对推动经济增长具有不同的作用,地方政府必定采取在短期内,更确切的说是任期内,能够推动经济增长的财政支出政策。因此,基础设施建设支出构成其首要选择,而科教文卫等有利于居民福利增长和长期经济增长的公共物品则被人为的忽视。中国式分权通过对地方政府经济和政治上的双重激励,导致地方政府的供给偏好发生扭曲,基础教育的供给不足主要是地方财政支出结构偏颇的原因,而不是财政总量上的不足。

(二)财政分权水平的衡量指标

在本文的研究中,需要注意两个问题――两个关键指标的衡量。首先是基础教育供给的量化衡量,已有的实证分析中采用了小学入学率(乔宝云、范剑勇、冯兴元,2005),小学师生比、文盲率、每百万人拥有的小学学校数(乔新平、白洁,2005)、升学率(刘长生、郭晓冬、简玉峰,2008)等指标;本文认为,我国的义务教育制度实施超过20年,小学入学率已经达到一个稳定的高水平,入学率能够反映的信息量有限,而师生比等指标则稍显片面。相比之下,小学教育的供给质量是更值得关注的问题。

因此,本文采用小学生生均教育支出为衡量基础教育供给的指标,这实际上是建立在资金投入越多教育越好的假设上的,虽然这个假设并非在任何情况下都成立,但中国的现状下资金绝对是教育质量提高的限制性因素,所以这个假设是合理的(Eskil, 2001)。

第二个问题是财政分权度的衡量,财政分权表现为收入分权和支出分权两个方面。1994年分税制改革的直接目标是提高“两个比重”,其对政府间财政的安排主要体现在财政收入方面。因此,地区分权水平的比较需要首先考虑收入指标。另一方面,因为我国课税的权力主要集中于中央,且财政分权对其他对象的影响最终是通过财政支出来直接实施。所以,研究财政分权对基础教育供给的影响也需要考虑支出分权指标。为了全面准确地反映财政分权水平,本文综合考虑了财政收支分权的两个方面。

财政分权与基础教育供给关系的固定效应估计

我国幅员辽阔,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经济结构、要素禀赋等有着很大的差异,为矫正异质性带来的估计偏差,本文首先采用固定效应面板模型来估算财政分权对基础教育的影响。

(一)财政分权对基础教育的影响模型设定

以我国31个省级政府1995-2006年间的数据为基础,通过拉格朗日乘子检验(Breusch and Pagan Lagrangian multiplier test for random effects)和豪斯曼检验(Hausman Test),建立如下固定效应模型:

Eit=α0+βXit+γDecit+δDecDWit+εDecDEit+μi+νt+ξit(1)

(1)式中,Eit是第i个省份t期的小学生均教育支出;Xit是一组控制变量;Decit是核心解释变量―财政分权度,对于财政分权度,本文分别考虑支出分权和收入分权;DecDWit是刻画国家重大政策影响的哑变量, 2000年起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包含的地区DW为1,其余地区和年份DW=0;DecDEit是刻画地区差异的哑变量,东部地区(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浙江、江苏、福建、广东)Dec乘以1,其余地区Dec乘以0;μi为个体差异,νt为时间效应,ξit为随机扰动项。对于Xit,本文主要考虑如下变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Ln pergdp,取可比价地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的自然对数,通过CPI(1995=100)将名义值调整为实际值;地区人口结构,取地区小学生在校人数与地区年末总人口的比值;地区城镇化水平urb,取地区城镇人口与地区年末总人口的比值。

(二)财政分权对基础教育的影响估算结果

在运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估计时,本文分别考察了仅包含支出分权(ExpDec)、仅包含收入分权(RevDec)、同时包含收支分权三种情况。同时,本文还考虑到可能存在序列相关的问题,本文还采用FGLS进行了AR(1)矫正。估算结果如表1所示。

从模型c和a、b的估算结果可以看出,同时引入收入和支出的财政分权变量后,分权变量、虚拟变量的回归系数和显著性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说明单纯考虑财政支出或者收入分权度一个方面,会割裂二者相互制约的关系,导致估计的偏差。当矫正了序列相关后,估算结果也发生了比较明显的变化,说明财政分权对地区基础教育有着持久的影响。从模型c2的估算结果看出,财政支出分权对基础教育投入的影响是积极的,而财政收入分权对此则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本文认为一个合理的解释是,各地区总财政支出规模逐年扩大是不争的事实,支出分权度的提高意味着地方政府能自主支配的财力总量的增加,因此属于地方政府支出责任范围内的基础教育支出会有绝对数上的增加也不足为奇;而收入分权度就体现了财政分权的激励作用,地方政府追求地方预算最大化和地区GDP最大化,收入支配权越大,其发展地区经济的激励也就越大,由于不同类型的财政支出对吸引外资和推动经济增长具有不同的作用,地方政府在公共物品的供给上偏好能够直接推动经济增长的财政支出手段,那么基础设施等的建设支出构成其首要选择,而基础教育等有利于居民福利增长和长期经济增长的公共品的供给则被边缘化。

进一步观察地区间的差异,东部地区的财政分权对基础教育投入的负面影响更加显著,这可能是因为东部地区的财政分权度相对较高,财政激励的作用也就更加明显;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政策以来,财政收支分权对西部教育投入有着微弱的促进作用,体现在回归系数为正但不具有统计显著性。

对于本文选取的控制变量对基础教育投入的影响,上述固定效应模型给出了较为明确的结论。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对基础教育投入有显著的拉动作用,说明经济实力是增加教育投入的前提和保证;地区小学生占总人口比例越高,生均教育支出就越少,因为小学在校生比例揭示了当地对基础教育需求的大小,一个地区在基础教育总投入一定的情况下,对教育的需求越大,分摊给每个学生的教育投入就必然减少。城镇化水平的回归系数为负,因为一方面农村原有的基础教育设施简陋、水平低下,其对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需求比城市大,另一方面,农村的学校小而散,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因而需要更多的教育投入。

财政分权与基础教育供给关系的动态效应估计

利用固定效应模型能较好地解决不同省份间的异质性问题,但还需要进一步考虑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第一,小学教育支出具有持续性,前一年的支出水平会影响到下一年的投入水平,当因变量滞后项为解释变量之一时,会导致解释变量与扰动项的相关,发生解释变量的内生问题。第二,各省(直辖市、自治区)本身可能存在不可观测的固定效应,并与被解释变量相关,影响到估计的一致性。第三,选取的影响教育投入的指标中,考虑到地区教育经费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强的相关性,可能造成是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而不是财政分权的差异影响了教育的投入水平。因此,还需要建立动态面板模型来解决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在估计方法上,本文选择系统广义矩方法(system GMM),并采用稳健(robust)二步法计算标准误。

(一)模型设定

构建如下形式的动态效应面板模型:

Eit=α0+λEi,t-1+βXit+κXi,t-1+μi+νt+ξit(2)

Ei,t-1是普通小学生均教育支出的1阶滞后项,Xi,t-1是财政分权变量和控制变量的1阶滞后项。

(二)估算结果

估算之前,需要确定核心变量―财政分权度的性质,如果中央政府在划分与地方的财权和事权时,是出于某些特定的目的,与地方的基础教育投入水平无关,则将Dec视为严格外生变量;反之,就需要将Dec设定为内生变量或者前定变量。具体估算时,在模型a1、b1、c1中,将所有的解释变量都设定为外生变量,在模型a2、b2、c2中,将财政分权度、生均教育支出、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设定为内生变量或前定变量(比较Arellano-Bond 2阶残差自相关结果确定)。由于本文样本的时间跨度只有12年,因此认为小学生人口比例、城镇化水平以及政策和地区的虚拟变量都是外生变量。估算和检验的结果如表2所示。

表2中Arellano-Bond AR(1)和AR(2)检验表明,模型残差序列存在1阶自相关但不存在2阶自相关,表明模型设定基本可取。估计结果显示,基础教育投入确实存在一定程度的持续性,上下两期的教育水平显著相关,这也说明了采用动态面板分析的必要性。

比较而言,模型a1、c1的Arellano-Bond2阶残差自相关检验效果相对要差,说明不能把全部的解释变量都当做外生变量。模型c2的估计结果相当稳健,综合前后两期的影响,得到的结论也与固定效应模型下相似:支出分权促进地区基础教育的投入的提高;收入分权对地区基础教育有显著的排挤作用;基础教育投入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正相关,与地区小学生占总人口比例负相关。

结论及政策建议

(一)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利用固定效应和动态效应面板模型全面考察了财政分权对地区基础教育投入的影响,得到的主要结论是:

财政收支分权对基础教育的投入的影响方向相反,支出分权有利于地区基础教育的投入水平的提高,收入分权则对地区基础教育有显著的排挤作用。同时,经济发展水平、在校生人口比重等也是影响基础教育供给的重要因素。实证分析表明,支出分权的拉动作用是水涨船高的原因,收入分权的排挤作用需要联系上文所谈到的“分权―竞争―激励”的理论框架,财政分权通过对地方政府经济和政治上的双重激励,导致地方政府的供给偏好发生扭曲,基础教育的供给效率低下主要是地方财政支出结构偏颇的原因,而不是财政总量上的不足。

(二)政策建议

这些结论对于我国在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完善政府间收支安排上有着一定的参考价值,从以上的总结中可以得到几点政策建议:

第一,财政分权与基础教育等公共服务的关系是值得关注的,中央在安排与地方的收支安排时,应当考虑可能导致的不当竞争以及由此带来的支出扭曲。

第二,从是否有利于基础教育投入增加的角度来看,需要中央收拢地方的部分收入自,扩大地方的支出支配权。

第三,财政分权对基础教育的影响不能一概而论,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结构等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研究展望

本文的研究尚处于初步阶段,存在许多值得深入探究和有待验证的地方,作者下一阶段的研究将着力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财政分权指标的构建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以支出分权度为例,本文希望能用人均省级财政支出比上人均省级财政支出与人均中央在该省的财政支出之和来衡量支出分权度,但鉴于数据的可得性,只能用人均中央本级财政支出代替了人均中央在该省的财政支出,这就不可避免会对实证结果产生影响。

(二)省级层面数据得到的结论需要进一步细化

本文的实证是建立在省级面板数据基础上的,而基础教育的供给主要是基层地方政府的职责,所以,本文下一步的研究方向是选取更基层层面的数据来检验研究的结果。

(三)对基础教育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深入

本文以小学教育为例,研究财政分权与基础教育供给之间的关系,而基础教育的范围应当包括学前教育和初中教育,因此,今后笔者将关注这两方面的数据,研究财政分权对不同阶段的基础教育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傅勇,张晏.中国式分权与财政支出结构偏向-为增长而竞争的代价.管理世界,2007(3)

2.贾俊雪,郭庆旺.政府间财政收支责任安排的地区经济增长效应.经济研究,2008(6)

3.平新乔,白洁.中国财政分权与地方公共品的供给.财贸经济,2006(2)

4.乔宝云,范剑勇,冯兴元.中国的财政分权与小学义务教育.中国社会科学,2005(6)

5.张军,高远,傅勇,张弘.中国为什么拥有了良好的基础设施?-分权竞争、政府治理与基础设施的投资决定.经济研究,2007(3)

6.周黎安,李宏彬,陈烨.相对绩效考核:中国地方官员晋升机制的一项经验研究.经济学报,2005(1)

7.D.E.Wildasin,Interjurisdictional Capital Mobility,"Fiscal Externality and a Corrective Subsidy". 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 25,1989

8.Eskil Heinesen,"Determinants of Local Public School Expenditure: A Dynamic Panel Data Model"Working Paper,2002

9.G.R.Zodrow,and P.Mieszkowski,Pigou,Tiebout,"Property Taxation and the Under-Provision of Local Public Goods". 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19,1986

10.J.D.Wilson,"A Theory of Interregional Tax Competition".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 19,1986

11.Jon H.Fiva,"New Evidence on the Impact of Fiscal Decentralization on the Size and Composition of Government Spending", 2006

12.Loraine A.West,and Christine P.W.Wong.Fiscal Decentralization and Growing Regional Disparities in Rural China."Some Evidence in the Provision of Social Services". Oxford Review of Economic Policy,1995(4)

篇8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计算机技术应用的越来越广泛,在我国的职业教育中,计算机基础教育已经是组成职业教育知识结构中的一个不可缺少部分,在整个职业教育中所处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通常认为,有关计算机的文化教育、基本技能教育以及软件技术教育,这三大块教育共同构成了计算机基础教育的主要内容。为应对快速发展的计算机科学技术,让计算机基础教育成为职业教育知识结构的一个不可或缺部分并使之成为高校学生所必须学习的一门课程,这显然是一个明智之举。近年来,我国各职业院校在开展计算机基础教育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也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但在有关计算机基础教育认识方面也产生了一些问题,这对于今后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显然是不利的。为此,对于这些有关计算机基础教育认识上的问题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并在实践中加以解决。正是基于此出发本文着重对这几个问题进行了一些必要的探讨,旨在帮助学生能更好更快地接受计算机基础教育。

2、有关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几个问题探讨

2.1对有关计算机文化要能够正确审视和理解。在进行计算机基础教育过程中,要想对学生的教育能够达到创造性教育这种高境界的教育,就必须让学生首先真正领悟有关计算机文化的真谛和精髓,这是高校对学生开展及计算机基础教育的一个首要、也是最为基本的任务。所谓计算机文化,其内涵及其丰富,它不仅仅是一种用符合和规则来体现的知识实体,还包括传输和记录这种知识实体时所采用的那些媒体集合,其中知识实体是产生于研究、开发、生产计算机及其网络的过程中,其组成有三大块:(1)有关计算机及其网络的理论基础;(2)有关计算机及其网络的工艺技术;(3)有关计算机及其网络的基本原理。由此可见,计算机文化={知识实体}+{媒体}。这就是有关计算机文化的基本涵义,其中计算机技术是它的核心部分。总的来看,计算机文化与其他的文化相比较,有它独特的一些特征,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具有应用工具性特征:当今有关计算机文化,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已经是人们生产、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助手,这是大家公认的一个事实;第二,具有扩散渗透性特征:具有很强的参与能力,这是计算机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当代很多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计算机文化所包含的那些知识实体,因此,不管是其本身,还是其传输工具、记录媒体,它们都具有超强的渗透好扩散能力;第三,具有信息驾驭性:在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有关信息的集合可以用来表示任何一种形式的文化,而能够驾驭信息的正是计算机文化,因此计算机文化具有信息驾驭这个特征;此外,计算机文化还具有资源共享性特征以及持续创造性特征等等。以上就是有关计算机文化的涵义和基本特征,在进行计算机基础教育过程中,首先必须引导学生去真正感悟和体会这些有关计算机文化的精髓和真谛,这对于提高计算机基础教育水平将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2.2对有关多媒体教学要能够正确的对待和认识。在进行具体教学时,是否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有两种情况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第一种情况就是,不管怎样都是以传统教学方法为主,决不把多媒体这种辅助教学手段运用到课堂教学之中;第二种情况就是,不管怎样都严格拒绝传统教学手段,全部采纳多媒体教学。显然这两种情况都是不合理的,具有很强的片面性。首先,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计算机实用技术的不断普及,计算机实用技术需求量的不断增多,促使很多实用的计算机软件也不断出现,诸如文字处理方面的软件、表格处理方面的软件以及绘图绘画技术方面的软件等等,有关这些内容都是当代高校学生最感兴趣的内容,在进行计算机基础教育过程中一定离不开这些实用内容的教学,这些内容信息量大、功能性强,必须借助有关视频、音频等辅助手段才能充分它们那极其丰富多彩的内容,在这种情况下进行计算机基础教育,就一定要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这种手段,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其次,在使用多媒体辅助手段完成计算机基础教育过程中,我们也必须清醒认识到,应用多媒体教学只是一种手段,它最终也是为提高教学质量这个目的而服务的,在当前,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教学,对于师生面对面进行教和学所出现的种种问题,还无法做到全部解决,对于教学这个交互式的动态过程,对于有些问题,还是要靠人这个智能体运用传统教学手段开解决。所以在实施计算机基础教育过程中,有关多媒体技术一定要全面看待,不能视为用或不用这样一个简单问题来处理,要把在进行计算机基础教育中如何有机渗透进多媒体技术作为一个重要课题来研究。

篇9

教育发展是个人与社会发展的前提与重要保障。基础教育教给人们最基础的知识,为以后接受更高等级的教育打下基础,同时为就业提供最基本保障。为了实现教育公平,必须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使教育在起点、过程、结果这三个方面尽可能趋于公平。如果教育都做不到公平,那么社会怎么可能均衡发展?不能均衡发展的社会又怎么可能公平?教育均衡离不开两个因素,一个是外部因素,也就是国家的政策,另一个就是内部因素,要求学校资源分配合理化、均衡化。本文主要对教育公平与均衡系统发展的内在根据进行讨论。

一、我国基础教育体系内部的不公平与非均衡发展的原因

1.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分配结构失衡。

国家大力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制定大量优惠政策,由当地政府提供义务教育经费,学生只需交学杂费。但是,由于偏远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缓慢,政府无力承担这些费用,基础教育的公平发展没有完全实现。合理分配教育体系内部的教育投入,才能保证国家教育健康发展。基础教育对个人乃至国家有着重要意义,必须在投入上优先保障。

在我国,教育经费大多用来作为教育人员的工资和福利,少部分用来购置教育资源,存在教育经费分配不合理的现象。虽然,人员工资和福利支出是不可缺少的,但是人员经费支出占教育投入的比例过大的时候意味着大部分教育资金不能起到实质性作用。应该把更多经费用来购置教育设施,改善教育条件,从而真正意义上提高教育质量。

2.农村和城市两种户口的弊端。

我国户籍管理制度把公民分为城市居民和农民,在接受教育方面对居民户口严格限制。在特定历史时期城乡二元结构发挥重要作用,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弊端日渐暴露,成为制约我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原因之一。城乡统一的学费并未考虑到城乡人口支付水平的差异,基础教育阶段学生辍学的重要原因是家庭经济困难。另外在于农村教育资源稀少,长时间以来,农村学校由于得不到重视,这种困境对农村教育明显不公平,是教育起点的不公平。

3.对学生的发展认识不到位。

对学生的发展认识不到位是教育不公平和非均衡发展的根本原因。在现实生活中,由于教育资源缺乏,以及经费不足,学校一般采取班级授课制,学不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绝对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景。教育均衡发展的核心应当是学生全面、充分、自由发展。充分认识学生,才能更好地保证教育质量公平,实现教育过程的公平,从而达到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二、我国基础教育体系内部的公平与均衡发展策略

1.加大教育经费投入,调整分配结构。

国家应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合理分配资源,切实实现教育公平与均衡发展。国家应该加大对偏远农村地区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加强力度改变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系,使每个人都能接受基础教育。国家应当更重视基础教育,基础教育应得到最优先待遇,基础教育关系到的是我国整体的国民基础文化素质。只有提升国民整体素质才是现在最应该做的,整体文化素质就看基础教育,所以要求基础教育公平、均衡发展。

2.完善教育政策,缩小城乡差距。

政府应该正视当前教育差距,努力缩小这个差距,对城市教育的大投入直接导致乡村教育得不到充分资源分配。首先应该建立完善的城乡一体化户籍制度,从根本上消除城乡户籍之间的教育起点差距,并且大大提高对乡村教育的投入,合理把教育资源分配到每一个学校。移除现在所谓的重点学校、重点班级,把这些良好的教育资源分散到不同地方,均衡教育资源分配,照顾到每一个学校的发展。实现城乡教师流通,不存在好坏学校之分,按照学区分配学生学校,杜绝差异根源,同样的起点才能做到真正的公平,这样下去均衡的教育发展才指日可待。

3.深化对学生的发展认识。

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必须深化对学生发展的认识。教育真正意义上的均衡是让每个学生发挥特长所做的均衡。不能单单看到升学率及最终一张试卷上的成绩,还应当关注学生的身心是否得到发展。教育发展应当以学生为主题,以学生发展为主要目标,让学生在自由自在的环境下尽情往自己渴望的方向发展,把课堂变成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当广大学生潜能、资质都被激发,学生的个人特性都得到很好发展,教育质量也就上去了,教育的均衡发展也就基本实现了。

参考文献:

[1]张天雪,等.基础教育改革论纲[M].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

[2]杨小微.近五年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及其研究的进展报告[J].基础教育,2011(06).

篇10

(一)素质教育是发展学生主体性的教育

素质教育要求学生是独立的主体,认为教育是教师主体和学生主体间心灵的沟通、交流与互动的过程,而不是学生被强迫灌输、被动吸收、死记硬背,使学生沦为考试的奴隶和工具的过程。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在与客观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不是去被动接受外界的影响,而是对客观事物能动地反映,是积极主动地以自己独有的认识方式来理解外部环境,形成自己独特认知结构。

(二)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共同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不是精英教育而是大众教育,对基础教育而言,要面向每一位适龄儿童,给每一位学生提供同样的发展机会和空间。而不是像应试教育那样为了片面追求升学率给小部分学生“开小灶”重点辅导,而完全不顾学生整体的发展,造成学生学习成绩两极分化,并且给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带来心灵的创伤。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就是要承认每一个学生都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调动每一个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每一个学生所有的素质都能在基础上有所提升。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充分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才能,尽力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收获成功的喜悦,从而产生一种自信的心理品格。

(三)素质教育是一种以人为本的全面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以人为本,这是教育本质的体现,是教育本体功能的回归。素质教育同人的生命实体及其发展密切联系,一方面着眼于受教育者自身的潜能开发,另一方面着眼于将外在的教育影响内化为受教育者自身的素质,为每一个人最大可能地实现自身价值提供基础。随着社会的进步,个人充分发展的需求日益强烈,从为谋生的教育到为发展的教育已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四)素质教育是一种关注终身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的终身性意味着作为终身教育体系的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为每个学生的终

身发展奠定基础,首先要让学生乐于并善于终身学习。[1]素质教育的终身性把人们关于素质教育的观念、视野从狭隘的学校教育拓展开来。学前教育、学校教育、继续教育将贯通一致,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将受到同样的重视。为此,学校应主动承担起协调各种教育资源以发挥教育整体效益的责任,打破自身的封闭性,为更多的人们提供终身学习的机会,形成协调发展的大教育体系,让所有年龄层次的人都有充分的自由去选择合适的教育方法和手段,获得最大可能的发展。

二、基础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实然状态

我国的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历程中,在基础教育阶段实施素质教育暴露出的问题也日益显现。综观基础教育阶段素质教育实施的现状,总结实施素质教育的经验教训,对进一步推动实施素质教育,更加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有重要意义。

(一)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和认识有失偏颇

在素质教育实施已久的今天,仍有很多教师、学生、家长对素质教育没有全面、正确的认识。当前,在部分中小学教师和家长中,对素质教育存在这样几种片面的或错误的认识:第一,以为学校成立各种兴趣、特长小组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就是素质教育;第二,以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只要开好选修课、上好活动课和开设专题讲座就行;第三,以为加强体育、音乐、美术等学科教学,把有文体特长的学生集中编班,就是素质教育;第四,以为搞素质教育就是要取消考试,甚至认为取消考试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起点;第五,以为搞素质教育就会降低教学质量,就会降低考试分数,就会降低升学率,把搞素质教育与提高教育质量完全对立起来。[2]在这五种认识中,前三种认识是片面的,它包括素质教育的内容,但不是素质教育的全部。后两种是对素质教育的错误认识,考试历来就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实施素质教育不仅不能取消考试,相反要充分发挥考试检查教师教学质量的功能。通过考试发现教师教学中的问题,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当然,考试的制度和办法需要进行适当的改革。

(二)重教轻学,学生主体意识不强

一直以来,教学过程的教学重点就是按教材讲清知识,一般只关注教师讲了多少,而不问学生真正学到了多少,学生不感兴趣的科目也强迫学生学。灌输式授课使学生失去了自主学习的条件,也失去了培养创新能力的机会。这样的教育完全可以将一个民族塑造成只会服从、模仿、被动接受,缺乏创造力的民族。(三)学生学习任务较重,对人格的塑造不够当前,我们在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设置上,传统意义上的学业还占着较大的比重,大多数学生仍然是在校应付课程、作业,回家要参加家长报的各种业余爱好补习班、兴趣特长班。在这种环境下,课程忽视了对学生人格的培养,出现了部分学生一方面成绩优秀,而另一方面却性格叛逆、追求自我、不能融入集体等问题,这些都会给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不利的影响,应当引起我们的关注。(四)学生的依赖心理较强,独立性相对较差独立性是很重要的一种素质,较强的独立性加上坚持不懈的努力就能做成许多事。但是在基础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孩子的一切事情都由父母全权,使得孩子的依赖心理较强,缺乏独立性。

三、对基础教育阶段实施素质教育的建议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涉及的问题很多,情况也比较复杂,我们既要有全面系统的政策导向,又要紧紧抓住核心问题和关键环节,采取有力措施,力争取得突破性进展。当前,要突出抓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关键

在基础教育阶段,着力建设一支道德品质高尚、业务知识精湛、学识广博、充满生机活力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作为教师首先要热爱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不断学习专业方面的知识,提高自身素质,积极参加教育教学研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提升完善自己。按照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创新,改进教学方法,拓展教学内容,积极实践,提高教育智慧和教学水平。真正做到为人师表,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影响和带动学生,以自己的学术造诣和优秀品格赢得学生的尊重和热爱。同时也要尊重学生,关心热爱学生,对学生负责,注意对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的培育,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培养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精神。

(二)不断推进课程改革是重要环节

积极推进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阶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在课程内容上,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在课程标准上,要用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基本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在课程改革的目标上,要适应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体系,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认知规律,优化课程结构,调整课程门类,更新课程内容,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同时鼓励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探索体现时代要求和素质教育要求的新课程。

(三)加强德育工作建设是重要内容

篇11

景一:某课堂上教师们按照事先商定的主题选择各自的观察位置,或坐于教室前方综观全局,或坐于学生身侧见诸于细微。大家手持不同的观察量表(例表1、例表2),边听课边记录。课后根据记录进行数据的统计,并分析得出推论,然后与授课教师进行交流讨论。例表1[1]研究问题:活动中学生的参与广度怎样?说明:1.学生参与度可用学生参与活动的人数与参与态度来评定。2.学生参与的态度可分为:A兴趣浓厚,认真倾听,积极主动参加活动;B兴趣一般,认真听讲,被动参与活动;C不感兴趣,不认真听,被动或不参加活动(发呆、走神、做小动作、和同桌讲话等)。例表2[2]研究问题:课堂教学实践分配之各种教学行为的时间分配如何?

事件二:某学校中为系统、全面、根本性地变革课堂,实现有效教学,在学业水平测试必修科目教学中开展了“基于标准的课堂教学与评价”的实践探索。主要解决三个问题:1.你把学生带到哪里(基于课程标准分解的教学目标)?2.你怎样把学生带到那里去(朝向目标的教学过程与方法)?3.如何确信你已经把学生带到那里(发现学生学习结果与课程标准要求的差距)?通过“基于标准的教育与评价”建构了从模块到单元、到知识点的教学目标体系、评价体系,让每一个教学活动都有明晰的指向、确定的标准,让教学行为与策略的改进有明确依据。这有效克服了当前高中课堂教学中存在的“越位、缺位、简单依赖个人经验”等现象,带来了大面积教学质量的提升。教师也不再是仅仅基于经验来判断学生的学习效果,而是通过各种科学设计的评价方法来证明学生在学业上的进步,不断获得与目标紧密联系的自己教到什么程度的证据,并引导学生走向成功。[3]

事件三:某工厂里正在进行工人搬运铁块的实验。这个工厂的原材料是由一组记日工搬运的,工人每天挣1.15美元,这在当时是标准工资,每天搬运铁块的重量是12~13吨,对工人的奖励和惩罚的方法就是找工人谈话或者开除,有时也可以选拔一些较好的工人到车间里做等级工,并且可得到略高的工资。研究者观察研究了75名工人,从中挑出了四个,又对这四个人进行了研究,调查了他们的背景、习惯和抱负,最后挑了一个叫施密特的人,这个人非常爱财并且很小气。研究者要求这个人按照新的要求工作,每天给他1.85美元的报酬。通过仔细研究,使其转换各种工作因素,来观察不同的因素对生产效率的影响。例如,弯腰搬运,直腰搬运,行走速度,握持铁块的位置等因素,通过精细的观察试验,并把劳动时间和休息时间很好地搭配起来。研究者认为,工人每天的工作量可以由现在的12~13吨提高到47吨,工人并不会感到疲劳,采用计件工资制,工人每天搬运量达到47吨后,工资也会升到1.85美元。这样施密特按照这种科学实验的方式工作后,第一天很早就搬完了47.5吨,拿到了1.85美元的工资。其他工人也渐渐按照这种方法来搬运了,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很多。[4]

对比上述三者,我们可以找寻到它们之间的共同之处:明确的标准、科学的过程、可操作的工具、有效的评价。事实上,场景三发生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是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的泰罗(FrederickWinslow•Taylor,1856-1915)所做的著名的三大实验之一。泰罗首次将科学的方法引入管理学,建构了科学管理的范式,开创了西方科学管理理论的先河。而事件二发生在近几年的无锡锡山高中。锡山高中与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合作,实施“基于标准的课堂教学与评价”,在学生的学业成绩提高和教师专业发展方面引人瞩目。至于场景一,处在教学一线的老师们一定都不会陌生,课堂观察已经从专家的理论逐渐成为日常教研活动的方式之一。什么是科学管理?泰罗对科学管理作了这样的定义,他说:“诸种要素--不是个别要素———的结合,构成了科学管理,它可以概括如下:科学,不是单凭经验的方法。协调,不是不和。合作不是个人主义。最高的产量,取代有限的产量。发挥每个人最高的效率,实现最大的富裕。”[5]这个定义,既阐明了科学管理的真正内涵,又切合了“基于标准的课堂教学与评价”模式的特点。"基于标准的课堂教学与评价”是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崔允漷教授及其团队所指导的以课标分解方法、学习目标叙写规范、目标导引教学和促进学习的课堂评价为技术路径,并引入课堂观察实践活动来推动教师教学行为的改进,从而实现有效教学的模式。以课程标准的要求为出发点、运用科学的方法、注重团队的合作、追求教学的有效性正是它所倡导的。不难发现,科学管理的取向在基础教育教学实践中正在进行一场并不悄悄的革命。以南京市教研系统近三年的几次主要大型培训为例,更能印证这一点。

其实不只是南京,近几年来,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教研员之家已经为全国各地教研员开办了30余期培训班。以课标分解、课堂观察为主题的教研活动、课题研究逐步从市级、区级专家讲座、教师培训、教研反馈向校本推进,成为教师日常生活的一个部分,改变着我们的教学活动方式。如同泰罗科学管理理论最初的遭遇相似,以课标分解、课堂观察技术为特征的“基于标准的课堂教学与评价”无论在他的支持者还是反对者那里,都遇到了不同的解读和阐释。支持者认为“基于标准的课堂教学与评价”提供了明确的标准和可操作的技术手段,能够成为落实有效教学、提高效率强有力的抓手。但是课标的分解技术对一线教师来说,无论是难度还是时间上都有困难,希望专家们把各学科的课标分解好,给一线教师去用。课堂观察最好能把4维度20视角68观察点量表全部开发出来,甚至提供一些量表的常模,比如一节课到底多少次提问算合理?一节课几次合作学习合适等作为参考。反对者则认为教育是一门艺术,它的复杂性、场景性无法用机械的、技术的手段去研究;以生命的体验、意义的获得为标志的教育,是个性化的,难以用科学的逻辑、规范的话语、毫无生气的数据来表达。面对这一有着鲜明科学管理取向的教学实践变革,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它的工具性?它的核心价值在哪里?它的局限性又是什么?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回答将影响教学实践改革的方向。泰罗科学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脉络或许能给我们有益的启发。#p#分页标题#e#

一、通过工具发展专业

一种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需要简化,但简化往往带来偏差和误解。计件工资制、工作标准化、工作时间研究、动作研究、工作定额化等工具和方法是科学管理原理实行的必要途径。在相当长时期内,人们都认为科学管理就是这些工具。科学管理确实是由这些工具构成的,但仅有这些工具绝不是科学管理。泰罗曾在美国国会连续用了16个“它不是”的排比句来解释他的理论思想和实践活动。那么科学管理究竟是什么呢?泰罗总结说,“科学管理是过去曾存在的各种要素的集合,即把老的知识收集起来,加以分析、组合并归类成规律和规则,于是构成一种科学”。[6]技术工具只不过是必要的手段。同样,“基于标准的课堂教学与评价”是为回答何为有效教学和怎样实现有效教学而产生的,有明确的功利性和工具性。这种工具性是通过它的技术性来实现的。它的顺利开展需要开发出一套技术运作规范,能有效指导教师的教学,促进教师行为改进并带来学生的发展。目前教学一线中对这一理论的学习和实践比较多集中在它的技术操作层面。技术操作层面是需要的,但是一种研究方法,要在实践中得以贯彻,真正取得理想的成效,仅仅具有技术层面的技巧是不够的,“如果教师不能很好地理解课堂行为,也就不可能进行有效的课堂观察。因此,课堂观察不仅仅是方法和技术的问题,它需要教育理论的支撑,需要教学经验的积淀……”[7]同科学管理一致,它需要将我们所有的教学知识收集起来,加以分析组合归类形成规律和规则从而形成一门科学。没有不断发展的学科背景、教学知识、专业技能,不可能有效的运用这些程序和工具。这也是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漷教授及其团队拒绝开发现成的观察量表,拒绝为各学科一线教师做好现成课标分解,而让教师们亲自去经历的原因。老师们在实践中,不仅要关注课标分解、课堂观察的程序和技术,更要关注背后的原理、科学的态度。只有了解了后者,才有可能真正欣赏“基于标准的课堂教学与评价”的魅力和精髓。而一旦掌握了后者,才可以不受已有手段、技术、方法的限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推陈出新。只有这样,教师个人专业进步、教学行为的改进、团队协作成长、校本教研的发展,才会真正有迹可循。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理解崔允漷教授在《有效教学》扉页上满含深意地说“相信好教师是自己悟出来的而不是教或评出来的,关键是要给教师正确的悟的机会。花如此精力编写此书,旨在让教师去正确地悟,仅此而已。”[8]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体会无即是有,有即是无的妙处。

二、学习科学方法,涵养科学精神

篇12

中图分类号:TP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00(2012)011003203

作者简介:白海灵(1986-),女,华中师范大学信息技术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影视技术与数字媒体;邵晰(1987-),女,华中师范大学信息技术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影视技术与数字媒体;余晨(1987-),男,华中师范大学信息技术系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影视技术与数字媒体。

1 采用云计算技术构建基础教育云服务平台的意义 云计算的基本原理是,用户所需的应用程序并不需要在个人电脑、手机等终端设备上运行,而是通过互联网在大量服务器组成的云端运行;用户所处理的数据也并不存储在本地,而是保存在云端的数据中心里。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用户都可以任意连接至互联网的终端设备。

采用云计算技术构建的基础教育云服务平台对教育领域的影响表现在以下方面:可通过资源的虚拟化与按需调用,提供可靠的软、硬件服务,实现优质资源普及共享,降低资源数据库重复建设成本,解决传统教学资源单一问题;低成本的构建和管理能力,能有效加速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解决信息系统运行维护、人工成本和能源消耗巨大等问题;丰富多样性的资源可解决教师进修、研讨费用,教师可以足不出户接受一流的培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为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奠定基础;高效的交互功能可促进教师、学生、家长、社区等的交流互动,实现协作式学习、互助式办公,促进学生与家长、社区的联络;强大的平台可为公众提供公共教育信息,方便快捷地获取所需信息,进而为国家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2 基础教育云服务平台云端技术构思

用户基于网络获取云服务。云计算技术降低了系统对用户终端配置的要求,用户只需要具备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或者车载电子设备等就能轻松登陆云端;网络端需具备无线网、有线网以及数字服务等资源提供多样的网络获取方式,以便创设无所不在的学习硬件环境;云服务端是一些可以自我维护和管理的虚拟计算资源,云计算将计算资源集中起来,并通过专门软件实现自动管理,无需人为参与。

建设基础教育云服务平台是一个长期且复杂的工程,就技术层面来讲,无论线路布局还是设备连接都离不开技术。如何选择以及选择什么样的云计算技术仍处于探索阶段,本文主要阐述了构建服务于基础教育的教育云平台技术。按照云服务的服务类型分为: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平台即服务PaaS、软件即服务SaaS三类。鉴于每一种服务类型需要解决的问题不尽相同,根据云服务端三大服务类型,笔者对应地列出了一些主要技术。

基础设施即服务能够提供计算、存储、带宽等按需的服务。它将硬件设备等基础资源封装成服务提供给用户,为整个系统的运行提供安全高效的基础设施环境。在IaaS环境下,用户相当于在使用裸机和磁盘,要实现多台机器协同工作,需采用节点互联技术;要容纳丰富的数字资源需采用数据存储技术;要保证云与云广泛的交流,提供畅通的带宽服务,需采用带宽优化技术。基础教育用户可以在云端储存各类教育和学习视频等数据资料,安全稳定且空间足够大。

平台即服务是云计算系统的核心,能够提供专业的教育应用引擎用于教学软件或教育系统的开发。它主要包括并行程序设计和开发环境、结构化海量数据的分布式管理、海量数据分布式文件系统以及实现云计算的其他系统管理工具,如云计算的系统中采用资源调度技术、多租户技术实现资源的部署、分配管理、采用容错技术实现安全管理等。

软件即服务将某些特定的应用软件如各类教育软件封装成服务,提供在线软件服务。用户通过选择相应服务在线运用各类软件满足实际应用需求,不受限于自己客户端配置问题,且无需处理繁琐的软件安装和升级问题,它支持教学、科研、管理等教育领域各方面的信息化应用。本文主要阐述了在线协作交流互动技术。

3 基础教育云服务平台具体技术介绍

笔者将支持基础教育的云服务技术基于云服务三大服务类型进行了相应的部署。需要指出的是,随着云计算技术的深化发展,相应的技术可能会渗透两种以上的服务类型中。

3.1 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

3.1.1 节点互联技术——异步光分组交换技术

云服务模式下数据中心是按照客户的需要进行分配计算资源。但是因为各家厂商定义的接口不兼容,导致这些云之间无法顺畅地交流。为了实现不同接口之间互联,更好地实现资源共享,可采用基于异步光分组交换(OPS)技术。该技术采用主从式树形架构进行分布式控制盒管理,高速数据流在各级节点基于组播方式实现异步交换,进而实现大批量云计算节点的可扩展性互联。

3.1.2 资源存储技术——分布式数据存储技术

云计算技术实现资源共享的理念是,互联网上多台计算机比单台计算机掌握的信息多,通过将网络内部的资源进行统一管理和调度,构成一个资源库并向用户提供按需服务。为了整合各学校教学资源,使其统一构成资源云的组成部分,在这个过程实现之前,必须对所有资源进行标准化管理,建立资源的元数据标识标准和资源数据接口标准。资源库整合之后,由大量服务器组成的云端为了能同时满足大量用户的需求,需要对大规模数据进行存储,云计算主要采用分布式数据存储技术。

云服务平台为了能同时满足大量用户的需求,需具备存储超级容量数据的能力。分布式存储的目标是利用多台服务器的存储资源来满足单台服务器所不能满足的存储需求,用冗余存储的方式保证数据的可靠性。分布式存储要求存储资源能够被抽象表示和统一管理,并且能够保证数据读写操作的安全性、可靠性、性能等各方面要求。目前,云计算的数据存储技术主要有谷歌的非开源的GFS文件系统(Google File System)和Hadoop开发团队开发的GFS的开源实现HDFS分布式文件系统(Hadoop Distributed File System)。GFS文件系统是一个可扩展的分布式文件系统,它能对大量数据进行访问和应用。GFS的设计理念区别于原始的文件系统,主要针对大规模数据处理,运行于较为便宜的一般硬件上,具有较强的容错能力,能为用户提供很好的服务。

3.1.3 网络优化技术——内容分发网络技术

云服务是基于网络的服务,在云与云之间需要实现大量的数据传输,在传输过程中,如何保障数据传输的安全性、准确性及快捷性等要求,显然需要数据传输优化技术。

网络宽带的性能将直接影响到云的性能。云与用户之间需要高速网络连接,要发展云的先决条件是具备性能优秀的宽带网。为了使互联网中的内容能更快、更稳地传输和分发,CDN(Content Delivery Network)即内容分发网络技术可以尝试发现网络中的瓶颈环节,并消除这些影响数据传输速度和稳定性的因素,解决网络性能不佳问题。CDN技术集合采用了负载均衡技术、动态内容分发与复制技术(将占网站主体的大部分静态网页、图像和流媒体数据分发复制到各地的加速节点)、缓存技术。

3.2 平台即服务PaaS

3.2.1 资源管理技术——列存储数据管理技术

云数据库系统是专门用来放置各种分布式数据的数据库,数据管理技术必须能够高效地管理大数据集。为满足云计算对海量数据存储、读取操作的特点,云系统的数据管理往往采用数据库领域中列存储的数据管理模式。用户只需注册获得使用授权和执行相关的操作后,即可通过浏览器来进行增加、查询、删除、更新等数据管理操作。云计算的数据管理技术中最著名的是谷歌提出的BigTable数据管理技术,该数据库具有高性能的数据管理能力,有专用的GQL(Google Query Language)查询语言。

3.2.2 多租户技术

与传统的软件运行和维护模式相比,用户所需要的应用软件不需要一次性购买和部署在个人的数据中心里,教育云平台中包含的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能够被很好地共享,且具有良好的伸缩性,任何一个用户都能够按照自己的需求进行相应的配置而不影响其他用户的使用。多租户技术就是目前云计算环境中能够满足上述需求的关键技术。

多租户技术的实现重点,在于不同租户间应用程序环境的隔离以及数据的隔离,以维持不同租户间应用程序不会相互干扰,同时保证了数据的保密性与安全性。应用程序部分通过进程或是支持多应用程序同时运行的装载环境(如IIS)来做进程间的隔离,或是在同一个服务程序进程内以运行程序的方式隔离。数据部分通过不同的机制将不同租户的数据隔离,Force是采用中介数据的技术来切割,微软MSDN的技术文件则是展示了使用结构描述的方式隔离。

3.2.3 容错技术

在教育云服务平台中,为保证教育资源的安全性,通常会采用多副本形式不同云朵上存储多份相同的资源以保证数据资源的安全性,在PaaS服务中要具备容错技术。容错技术的实现是通过存储副本资源,通过冗余信息存储实现。

3.3 软件即服务SaaS

在讲究合作追求共赢理念下,相互的协作是必不可少的。云服务的特点是无论身在何处,都可以在任何联网的电脑上访问自己的文件,还可以将文件与他人共享。针对基础教育,一些常用的应用软件如办公软件等学习软件可以采用云服务。目前来看,非常流行的基于Web在线文档编辑的服务是谷歌文档Google Docs,它的界面简洁美观,且功能容易掌握使用。用户只需连接网络,即可使用这些云服务,实现学习项目协作规划、教学活动协作管理、师生人员文档、表格、演示文稿的共享与协作编辑,完成网上协作办公。

典型案例如Google Site(Google协作平台),它可以将文本、文档、电子表格、演示文稿、视频、照片和其它类型的信息,以及Google云服务完全组合在一起,为网络学习者提供丰富的网络学习资源和良好的学习平台。平台的参与者可以是学生、教师和家长。协作平台是连接教师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的桥梁和纽带,学生无论是在校内还是校外都可以访问。教师可以提供一个让学生共同参与的项目或话题,培养学生协作学习的能力,弥补课堂教学上的不足。协作平台可以作为虚拟教室,供学生展示自己的家庭作业或为学生提供学习、生活等方面的资料。作为教师,可以与教学相关的通知,在平台上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并提供学习资源的链接。教师还可以利用该平台分享自己某一学科的教学成果和教学反思。对于家长,也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和教师、学校之间进行及时交流,了解孩子在校的表现和学习情况。

4 结语

目前,选择何种技术构建基础教育云平台尚处于探索阶段。在意识到教育云在促进基础教育发展存在诸多优势的同时,也应认识到建设基础教育云服务平台任重道远。

本文就构建基础教育云平台的技术选择上进行了探索,以期通过构建基础教育云服务平台解决基础教育当前存在的问题,实现新技术与先进学习理念的结合,进而提高教育质量,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培育更多优质人才。尽管目前构建基础教育云平台的技术实现上还存在许多问题,在平台的建设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大量新情况、新问题,这些问题都需要去研究和解决。

参考文献:

[1]郑皓.云计算技术在网络远程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中国科技信息计算机与网络,2010(10).

[2]MICHAEL MILLER.姜进磊,译.云计算[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3]刘鹏.云计算[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

[4]李芳芳.云计算现状综述[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