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8 14:52:3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美丽乡村建设规划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每一座村落都有其特色,传承保护也没有一贯模式可循。如何结合当地情况,把传统村落和传统民居建设成“美丽乡村”;如何破解发展难题,将生态文明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值得我们研究。
一、如何处理好传统村落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在河北省的落地
一些传统村落和魍趁窬釉獾狡苹瞪踔料失,如何保护它迫在眉睫。《美丽乡村建设指南》国准,已于2015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标准改变了以往美丽乡村建设从方向性概念转化为定性、定量、可操作的工作实践,为全国提供了框架性、方向性技术指导标准。2017年全国两会的召开,雄安新区的设立,也给我们河北省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为了做好符合京津冀发展的传统村落保护工作,我们得出要以“留得住太行山,记得住燕赵情”,作为河北省内落地实施的规划方案研究的目标。
根据《2016年河北省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我们认为首先要积极整合河北省乡村建设项目资源,发挥各方力量,突出重点,保护文化遗产、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环境为重点,研究一条属于京津冀区域自己的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统筹规划的方法。其次关键之处还是应该建立协调机制,制定建设规划,明确实施指导意见,完善支持配套政策,推动美丽乡村建设由点到面全面开展,整体推进传统村落保护可持续发展。再次,通过挖掘太行文化资源,通过创意转化、概念提升、科技参与和市场运作,提供具有鲜明河北省古村落特点和民俗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及服务的文化产业形态。第四,发展河北省特色文化产业对深入挖掘和阐发河北省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化文化产业布局。
二、以保定大激店为例看传统村落的文化资源挖掘与文化调性提升
以大激店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实践案为例,研究河北省对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的调研和实施落地,提出进一步创新河北省传统村落保护的工作机制,在全省内开展建设美丽乡村的建设规划经验的推广和学习,推动这项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一)通过古村落现状概况分析了解村落发展存在的问题。深入了解挖掘古村落的历史沿革、交通状况、用地现状、历史概况、古街巷现状、建筑现状、水系现状。以保定大激店村为例,经过调研分析、实践总结,发现存在以下问题:一、村内中心街功能内容单一,服务对象局限,缺乏吸引力;二、公共开敞空间系统不完善;三、基础服务设施配套欠完善,居住生活品质尚需再提升;四、大激店村的交通;五、历史建筑的价值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六、管理水平上存在问题。虽然部分遗址已得到重视和原貌回复,现有古建筑也得到了保护,但缺少一个统一的机构进行管理。历史与现实产生剧烈碰撞,保持环境的完整统一面临时间加空间的双重矛盾。新建建筑往往都是为了追求个人利益,短期效益和片面强调现代人生活、生产所需而建。严重影响大激店村的总体文化形象和长远利益。
(二)通过发展前景分析制定保护与更新对策。隶属保定竞秀区江城乡的大激店村是中国北方古村落、保定传统村落文化、美丽乡村建设的标杆与典范,先后被评为“全国文明村镇”、“全国生态文化村”、“河北省文明村”、“河北省发展文化产业先进村”等。发展前景总结如下:一、农业结构调整有了新突破。二、旅游经济发展呈现新亮点。三、城镇建设出现新面貌。四、社会各项事业取得新成效。从而得出以下对策分析:一、发展策略是保护与更新开发并重。二、保护文物建筑和优秀的近代建筑,应赋予新的使用功能。三、发掘与梳理村庄空间形态与肌理特征,建立生动有序的公共开敞空间系统和沿河景观系统,提高大激店村的环境品质,突出大激店村的形象个性,增强村庄活动与吸引力。四、新建筑注重其布局、尺度、形态上与保护建筑及街区空间的风貌的良好协调关系。五、注重居住环境与沿街商业建筑及大激店古村落形象的营造。
(三)通过设计理念挖掘保障文化调性的提升。从实际出发,高起点高水平,建设一个有地方特色的综合旅游乡村。需要从制定规划原则开始,合理继承历史上形成的特色道路系统和建筑院落的空间格局,协调现代生活与传统风貌保护的矛盾,并尝试在改造中,形成独具一格的地方风格。作为保定市传统村落风貌风俗的保护与开发,大激店村是重点建设的村落之一,也是太行山区古村落的代表。在提炼大激店村传统特色的基础上,通过加强整体历史文化环境、重点历史地段与自然环境空间的保护,进一步挖掘其文化内涵。确定规划范围,从而制定规划目标为:保定市城区西部生活的家园、旅游的胜地的设计理念。规划设计将遵循高标准、高质量的原则,严格服从规范,注重景观效果。延续其历史文脉,做到建筑风格的活态传承,形成独具特色的明清风格的北方水乡古村落。以人为本,创造健康、完善的“人居环境”。
发展保护京津冀地区的传统村落,建设“美丽乡村”,“走出去,引进来”向来是发展的良药。将中国特有的传统的东方元素展现在世界舞台,传统需要发展,需要和世界接轨。目前为止,两届保定大激店音乐节成功举办,让保定在世界发声,让世界听到了保定的声音。此外,大激店匠人谷项目、艺术家院落的筹建、各种文化节艺术节的举办都为大激店文化城的美丽乡村建设增砖添瓦。保定市大激店近郊村落文化的提升与改造在河北省内有较强的示范性作用。
参考文献:
Abstract: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new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strategy, speed up the process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as a whole, must be guided by modern beautiful rural construction, insist on producing development, wealthy life, polite phenomenon, the management democracy caught together, put the focus of the modern rural construction beautiful cultivate characteristic industry, promote the farmers' income, promote the comprehensive improvement of the village,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infrastructure, strengthening the basic public services, optimizing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give play to the role of farmers' main body, etc.,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modernization of farmers live a happy life and beautiful countryside as the fundamental starting point and the foothold to build a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Combining with zhejiang southeast mountain health farm planning and design as an example, discusses the main points of the new beautiful countryside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Key words: new urbanization; Beautiful country; Planning; Alpine health farms; The location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前言
党的十报告首次提出了“美丽中国”这一理念,指明了我国乡村建设方向。尊重生态文明的自然之美,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建设可感知、可评价的“美丽中国”。
浙江省实施美丽乡村建设,明确提出了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把建设让农民过上幸福生活的现代化美丽乡村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本文主要探讨浙江省楚门镇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应家村、余家村、筠岭村)的要点。
一、美丽乡村概述
美丽乡村是一个全面的、综合的、统领新农村建设工作全局的新提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美丽乡村建设发轫于浙江省安吉县,从2008 年初开始,安吉县开展了“中国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用十年左右时间,把安吉建设成为“村村优美、家家创业、人人幸福、处处和谐”的现代化新农村样板,构建全国新农村建设的“安吉模式”。2010 年6月,浙江省全面推广安吉经验,把美丽乡村建设上升为全省性的战略决策。近年来,浙江美丽乡村建设成绩斐然,成为全国美丽乡村建设的排头兵,其创造的“安吉模式”、“桐庐模式”、“江山模式”等成为全国美丽乡村建设的样板。
现阶段建设美丽乡村,绝不仅仅只是为了给村庄一个美丽的外表,关键在于提升农村、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实实在在地提升农民的幸福指数,推动城乡一体发展。从先行先试的浙江及广州的花都、增城、从化等地实践来看,美丽乡村的“美丽”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生态良好、环境优美、布局合理、设施完善;二是指产业发展、农民富裕、特色鲜明、社会和谐。
建设现代化美丽乡村,要实现五个层面的“美”,即城乡规划科学布局美、村容村貌整洁环境美、农民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农民素质美、管理民主乡村和谐美。由此可见,美丽乡村之“美”,既体现在自然层面,也体现在社会层面。建设现代化美丽乡村是集农村生态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于一身的庞大社会系统工程,更是一项关乎千万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民生工程。
二、新型城市化过程中美丽乡村规划的意义
(一)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是发展农村生态文明的必由之路
当前,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加快推进,加上发展方式相对粗放,浙江农村资源过度利用和环境污染的问题仍较突出,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压力日益加大。推进现代化美丽乡村建设有利于促进农民转变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和农民生活质量;有利于节约集约利用各类资源要素,从根本上促进人口与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只有加快建设现代化美丽乡村,把生态文明建设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把生态文明的发展理念、产业导向、生活方式、消费方式等融入到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社会等各方面,才能把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落到实处。
(二)推进现代化美丽乡村建设是缩小城乡差距的现实需要
尽管近年来浙江城乡人均收入比逐年缩小,但仍远比长三角的上海、苏州、杭州等城市及珠三角的东莞、中山、珠海等城市都要高。同时,在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体系等社会事业及人力资源配置等方面,浙江山区农村与市区的差距还很大。如不解决城乡差距问题,将不利于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农业和农村活力难以增强,农村社会结构矛盾和社会稳定成本有加大的风险。
(三)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是新型城市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从统筹城乡发展的高度看,新型城市化应是城乡一体、城乡和谐发展的城市化,是城乡经济互补发展的城市化,是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的城市化。走新型城市化道路,必须统筹城乡一体发展,从根本上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共同富裕。建设美丽乡村则是城乡一体化的重要载体。通过优化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让农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清新的空气,生活在景色优美宜人的环境中,感受和体会幸福,是浙江新型城市化进程的必经之路。
三、新型城市化过程中美丽乡村规划建设的要点探析
(一)浙东南山区楚门镇应家村、余家村、筠岭村美丽乡村规划的总体思路
1、区位条件
应家村、余家村、筠岭村共有规划用地423.33ha,其中建设用地39.99ha,非建设用383.34ha。农林用地占绝大部分,占到总用地的91.43%。其中应家村规划范围内总用地151.6ha,余家村规划范围内总用地45.53ha,筠岭村规划范围内总用地226.20ha。
该地区东与沙门镇相连,南与龙溪乡相连,其北部76省道复线穿楚门镇而过,三级路网等级,其中盘山道路宽度4-6米,土泥车行路3-4米,村庄步行路0.9-1.5米。基地自然生态环境优越、村庄特色鲜明、交通便利。具体区位优势见下表。
表浙东南山区楚门镇应家村、余家村、筠岭村区位优势表
2、“高山养生农庄”的总体规划思路
从上表可以看出,浙东南山区楚门镇应家村、余家村、筠岭村具有以下区位优势:高山地理环境确保了良好的自然环境免于破坏;存在多处较好的旅游景观资源,且相对集中;具有发展农家乐、乡村旅游、休闲度假的优势条件。由此,该地区规划整合现状自然要素,融入创新要素,并加以提炼,确定以下形象定位——“高山养生农庄”,即在“天人合一,回归自然”的养生 理念的指导下,发掘现状空气新鲜、环境优美、有山有水有森林、交通方便、离大城市较近的有利条件,利用高山自然村庄作为自然生态养生基地,规划成集养胃养心养体成一体、休闲娱乐为一道、“旅”“农”结合的生态养生场所。
3、“高山养生农庄”的规划理念
图1“高山养生农庄”的规划理念
①养胃
体验农业劳作的乐趣,采摘丰收果实,品尝绿色无公害食物。
②养心
回归自然,体验高山自然风光,到寺庙中会禅,都能让现代都市人群能放松工作生活压力,使游客达到调理身心的目的。
③养体
养体重要的是一个动字,动字包括劳动和运动。参加农业体验,进行户外运动,到自然中洗肺,到绿色中洗眼,到潮润中洗肤。
4、规划理念解构
图2规划理念解构
①应家村“欢乐谷”
应家村的发展应借助本村大面积的集体山林用地,促进土地流转,大力发展规模水果种植产业;借助本村的农家乐旅游业基础,充分利用本村的特色旅游资源,大力发展特色农家乐旅游产业。
②余家村“养心谷”
余家村应依靠日照寺和自然山林,为游人提供一个远离都市喧嚣,既能亲近自然享受田园农耕之乐,又能修身养性、明心净气的恬淡雅致之所,通过日照寺上香、吃素斋、坐禅、抄经、禅修课程、朝山等一系列活动,为游人提供一次涤荡心灵的休闲之旅。
③筠岭村“逍遥谷”
筠岭村发展以古村为服务依托,以山林为娱乐空间,结合高山生态农业种植,将筠岭村打造成建设具有特色的户外运动休闲旅游区,形成极具美誉度和吸引力的城郊休闲旅游区。
(二)规划实施措施
1、道路规划设计
(1)乡村干道
①用水泥硬化泥土路面,路面宽度为5米。
②道路两旁控制0.5米到1米的绿化带,绿化植物采取“乔木+灌木+地被”的三层垂直结构。乔木建议选择本村特色果树,营造地方特色。
③道路两旁增加路灯,完善村庄亮化工程。
具体规划设计效果图如图3。
图3乡村干道规划效果图
(2)街巷规划
①清理街巷两边的杂物。
②就地取材,用青石板对街巷道路进行铺装,营造特色。
(3)景观道路
①景观游步道,采用青石对路面进行铺装,路面宽度控制在1-2米。
②部分路段,适当点缀野花,小灌木(如茶花),增添乡村气息。
2、民居整治要点
(1)石屋民居
二类建筑中类似于左边的传统石屋,其立面的整治可采取的整治策略:清洁墙面,尽量保持石屋原有的风貌;
①修缮窗户,用暗红色油漆粉刷木框架;
②用与现状相同的深灰色瓦对屋顶进行翻新;
③山墙顶部喷绘“福”字花纹;
④改用具有狮头门扣传统风格木门,展现乡村风貌。
(2)混凝土民居
二类建筑中类似于左边的采用混凝土的居民房,其立面的整治可采取策略:
①用米黄色涂料对墙面进行粉刷;
②修缮窗户,外侧增加木格栅,防风防盗;
③换用更为结实的防盗木门;
④用防水涂料对墙脚进行粉刷,防水的同时,增加层次美感。
(3)水泥民居
二类建筑中类似于左边的居民房,外层水泥涂层,其立面的整治可采取措施:
①用石灰将墙面粉刷为米白色,改善外观;
②增加木格栅,防风防盗;
③深灰色涂料粉刷墙脚,防水和增加建筑层次感;
④山墙顶部增加“福”字图纹,体现乡村特色。
游客接待服务中心
此项目位于筠岭村北部,盘山公路和村庄主路交叉口,是筠岭村的入村村口。基地南面是山坡和梯田,北面是开阔林地,整个基地地势较为平坦。
现状保留8栋石屋建筑,建筑基本结构保留完好,结合地势而建,地基多在道路水平面以下,已无人定居。规划效果图见图4。
图4游客接待服务中心
(1)功能定位为游客接待区,为游客提供餐饮、购物、休憩、娱乐功能。
(2)保留石屋结构,对建筑整体进行加固,对内部进行装修,清洗外立面,更换木质门窗,利用灯笼、廊架等突出特色风味。对部分混凝土构建进行清洗粉刷。
(3)改造外部环境,添置具有乡土气息的景观小品,规划设计休憩广场,为服务区和自行车骑车者提供休闲平台。
美丽乡村规划中农民角色的转变建设总结
通过浙东南楚门镇应家村、余家村、筠岭村“高山养生农庄”项目规划,力图使该地区发展更上一个层次,促使农民的角色从传统角色转变为农业工人和三产服务人员,实现农民增收,切实解决三农问题。
高度重视乡镇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充分考虑其在县域功能栉局中的地位。通过乡镇总体规划修编,确保乡镇总体框架更清晰、功能布局更合理,重点根据各自的资源特色,立足产业找定位,宜工则商,官商则商,宜游则游。加快形成主导产业和特色经济,努力形成一二三产相促进、协调发展的局面。
乡镇建设中则坚持生态优先,切实推进环境综合治理,积极实施垃圾化处理、污水集中治理、街面清洁保洁。突出抓好亮化、美化和绿化,健全社会治安防控
体系,完善文体活动设施,保持乡村的和谐稳定。
在城乡统筹上,浙东南楚门镇更是创新提出把整个县域作为“中国美丽乡村”进行建设,围绕“村村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辛福”目标,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原则和“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业”要求,将全镇应家村、余家村、筠岭村划分为生态农业、高效农业、休闲产业、综合发展和城镇村落等类别,抓点连线扩而逐次推进,从而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县域新型城市化进程,实现农民增收。
在该地区现有土地构成的基础上,结合乡村发展规律和特点,从它与城市的差异性中寻找潜在的经济发展机会,做到不仅为了美化环境,还要为村内产业发展寻求更多的出路。利用现有的空地规划高山养生农庄,不但结合了农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同时也推动了高山区的经济发展,实现了农民角色的转变。
本次规划有别于单纯完成任务式的“穿衣戴帽”工程,真正从居民日常生活入手,利用现有条件,在最大限度节约成本的同时,利用自然要素来打造艺术、生态、和谐的生活环境。通过建筑立面的美化、绿化景观的增设、文化小品的布置,为村民带来真正实惠且舒适的生活。
参考文献
受我国基本国策影响,建设美丽乡村是当下我国新农村发展的主要方向。基于美丽乡村建设的背景下,诸多地区都建设了属于自己的美丽乡村,也成为了联系城市与乡村的枢纽。在对乡村进行大规模的建设中,因为构建步伐较快,对乡村一些基础要素或是实质原则有所忽略。因此,本文从园林学的角度去探究思考美丽乡村建设。
1园林学视角的概述
1.1生态性
景观生态学是把乡村景观看作是在自然景观基础上形成的生态系统,其研究对象包含农业、生物、湿地景观、农田等。当前乡村面临着污染严重、生态环境脆弱等问题,园林研究者以保护环境为原则规划村庄,对环境进行改造,有效改善乡村生态环境,从而促进其发展。基于此展现乡村生态的优点,推动乡村生态文明建设。
1.2地域性
乡村的地域性包括了情感记忆、生活特征以及地域特征等。当地居民居住的环境以及一些植物、建筑等都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可以充分体现出人文情怀以及乡土气息。这些要素不单单依赖于具有特征性的建筑以及山水等,同时,也依附在地域的文化认知与情怀中。
1.3文化性
基于园林视角下的乡土情怀不单单包含了传统文化形态,还包含交流方式与精神情怀等。在古典园林中经常会用到对联与牌匾等一些具有文化特征的元素,一方面可以传达该地域的特色,另一方面就是应用牌匾或是对联本身就是文化特质组成元素的。美丽乡村中的文化要与其他乡村的文化进行区分,从而突显乡土特点。延续乡土文化是确保乡村建设的基础,可以使美丽乡村的构建更加多样化,使乡土民情得以保留,进而增加乡民的自豪感。
2基于园林学视角的乡村建设
2.1生态性建设
在对村庄进行规划建设中,充分体现了乡村生态的特性。村庄的布局与溪流、河道、山体等诸多元素进行有机结合,或是与自然风景进行有机融合,充分体现出当前已有的景观资源。绿化建设是体现乡村生态的基础,不论是在山水风貌上,还是生物保护中,都是属于生态建设的组成部分。通过对自然流水的添加,可以有效还原出自然生态的美观,对于一些垂柳或是滨水植物等基调树种的配置,创建出一个适合生物与乡民栖息的场所。植物需要应用适地适树原则,时刻注重季节变化,建设出一个美丽且生态的景观环境。在树种选择上基本使用乡土树种,搭配使用引种驯化的景观树种。
2.2地域性建设
在建筑改造方面,保留乡村区域中具有较高价值的历史建筑,对于一些破损的建筑作复原处理,既能确保乡村具有文化特色以及地域特色,还能对其地区的文化传承与保留带来极大帮助。一些新建的建筑物需要通过门楣、门窗等在形式或是颜色上进行处理,使其充分与原有的建筑物协调统一。同时,应用传统的设计元素展现出该地区的文化特色与地方特色。例如,在建设美丽新疆乡村建设中,更要加入民族团结的设计元素,使其空间具有领域性与识别性。对于目前因住宅而形成的巷道,在满足原有机理的状况下,可以对其空间进行梳理,使其空间结构更加合理有序。在景观建设上,可以通过种植植被的方式,有机融合景观建筑物,从而构成统一有序的整体。
2.3文化性建设
依据乡村用地设计与该区域地质地貌的特点,依附该地区的人文景观建设文化风景区。可以在一些具有明显文化特征的建筑物旁边构建休闲公园,使其成为邻里情感交流的主要场所,或是组织一些文化活动的区域,构造出一个可以供乡民娱乐休闲的活动场地。公园可以充分结合一些我国传统文化,例如,结合孝道,自古以来我国都在提倡孝道的重要性,将其作为公园的核心雕饰,形成地域文化特色。除此之外,还可以构建乡村文化广场,提供给乡民一个休憩、锻炼的场所,可供村民品茗下棋等,不仅满足乡民的心理需求,同时也满足了其精神需要。
3结语
基于园林学视角下的美丽乡村建设所涉及到的学科较多,统一的目的就是使乡村更加美丽。在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的今天,构建美丽乡村不单单是口号,而是需要通过实际构建,满足现代化发展。与城市发展相比,农村建设中出现的问题是多样的,在构建美丽农村时需要重点加强文化、生态、地域的建设,基于此,才可以真正将乡村之美充分体现出来,从而改善居民居住环境。
作者:赵晓忠 单位:哈密市园林管理处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K878 TU98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12-0356-02
传统村落,通常情况下是指形成时间较早(民国以前),拥有较为丰富历史文化与自然资源,具有珍贵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和经济价值的聚落形态。传统村落是农耕文明的精髓、民族文化的家园、中华儿女的乡愁、多彩贵州的靓丽名片。因此,对贵州传统村落进行调查研究,不仅能够传承乡土文化和保存历史记忆,更是有助于实现“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现实生活需求。
一、贵州传统村落保护现状
贵州省共有426个村落进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占全国的16.7%,在全国排名第二,仅次于云南。2016年11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网站公示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全国1602个村落列入,贵州省又有120个村落入选。同时,据贵州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资料显示,贵州省民族村寨较多,50户以上的民族村寨约有1万余个。在国家民委2014年的首批340个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命名挂牌名录中,贵州省有62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入选,数量全国最多。
上世纪80年代初,贵州即着手开展村寨调查并进行保护试点工作,建立了一批露天民族民俗博物馆。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贵州省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工作进入国际化视域。“1995年,中国和挪威学者组成的课题组对贵州省民族村寨进行实地考察,拟筹建一种新型的文化机构――生态博物馆。至2005年,相继建成六枝梭戛生态博物馆、花溪镇山布依族生态博物馆、锦屏隆里古城生态博物馆和黎平堂安侗族生态博物馆,形成了独特的贵州生态博物馆群。”[1]但由于历史发展,贵州传统村落的分布极不均衡,大部分集中分布在东部地区,特别是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西南、东南部分地区[2],同时省内很多市州并不重传统村落的保护,很多市州在美丽乡村建设时只注重形象工程,追求片面发展,对很多村落进行统一“穿衣戴帽”,造成了村庄原始风貌的破坏。
因此,从总体而言,由于观念滞后、经费投入不足、管理不到位、无针对性的管理保护模式等诸多方面原因,贵州省传统村落文化保护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大多数的传统村落仍然面临消亡的危险,进一步加强其保护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二、贵州传统村落的文化价值及文化保护
贵州是个多民族的省份,少数民族主要有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仡佬族、水族等17个,少数民族人口约占全省总人口的38%。民族的多样性,使古村落呈现出绚丽多彩的文化特征。吴正光在《领略贵州古村落古韵》[3]一文中从自然环境、历史流年、地域特点、民族特色、美丽外观、鲜明个性、丰富的内涵等方面对贵州省的古村落进行了详实的描述。吴正光认为,形成于元明清时期的古村落,尤其是少数民族村寨,如花溪青岩镇、开阳马头寨、松桃寨英、雷山西江镇、锦屏隆里、黎平肇兴村等,是贵州最具地方特点和民族特色的古村落。李晓兰在《新时期贵州传统古村落的保护与传承》一文中从“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观念、地方历史文化的结晶与积淀、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还体现了一定的时代意蕴”等三个方面论述了贵州传统村落的文化价值,贵州传统的古村落深刻体现了贵州各族人民的乡愁与记忆。
从目前的研究现状看来,在贵州省传统村落文化方面的研究当中,主要包括村落文化保护和开发利用两方面。李松在《多民族地区村落文化保护与社会发展的思考――以贵州荔波水族村寨研究项目为例》一文指出,研究者应以文化整体性的视角进入社区,充分尊重村民的自治能力和传统监督机制,在长期深入的调查基础上与村民共同谋划社区的文化发展和保护。刘晓晓等在《基于文化集体记忆的贵州雷山控拜村落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中指出贵州雷山控拜村落文化遗产保护以重建村落文化集体记忆为核心,开展村落文化记录、村落文化交流学习、鼓藏文化凝聚力调查和文化传习等保护活动,实现了民族村落“活态”遗产的动态保护,保持了村落文化遗产的生命力。罗德启在《中国贵州民族村镇保护和利用》一文中提供了贵州民族村镇保护和实践的一些具体有效的办法,认为应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方针和“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政策,特别要注重民族村镇整体风貌的保护,保护文化与发展旅游相结合。燕海鸣,杜骞在《社会学视野下的传统村落以贵州塘都为例》一文中认为传统村落保护本身并不是终点,而是为解决更广义上的三农问题提供一种途径,保护传统村落不仅要面向文化的保护,更是为维系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的基本秩序。蒋盈盈、王红在《浅谈贵州民族村落文化景观保护与利用――以花溪镇山布依族村寨为案例》中提出综合性保护村落文化景观,理顺体制,形成合力,推动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袁承蔚等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贵州屯堡文化村落的保护与开发》一文中指出贵州屯堡文化村落保护与开发需要坚持“以自组织为基础,他组织为引导,保护与开发并举,人文与生态和谐可持续发展的总路径”,特别要注意屯堡村落人文与自然的和谐可持续发展。另外,针对传统村落文化知识产权保护、传统村落文化景观和遗产保护等,都有专门的研究资料。
三、贵州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
“美丽乡村”的概念虽然最早源于浙江省安吉县,但从2004年起,贵州省就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实施农村危房改造,着力推广起源于遵义市余庆县的“富在农家,学在农家,乐在农家,美在农家”创建活动,特别是2013年以来全面实施“小康路、小康水、小康房、小康电、小康讯、小康寨”基础设施建设六项行动计划,打造了“四在农家”这一张亮丽的名片,唱响了“四在农家・美丽乡村”这一享誉全国的品牌。
据《贵州省推进美丽乡村小康寨建设两年综述》显示,“十二五”时期,仅仅是贵州的小康寨行动计划就超额完成目标任务,截至2015年10月底,全省累计完成投资75.19亿元,项目建设覆盖近2.6万个自然村寨。[4]李克明在《贵州毕节:美丽乡村建设的成功实践与目标思考》[5]一文中总结,近几年毕节市美丽乡村建设的路径,2007至2008年起步试点、扩点村庄整治,2008至2009年持续抓了农村危房改造,2009至2010年重点推行了黔西北民居改造和建设,2010至2011年重点推行了“五园新村”建设,2011至2012年重点推进了特色小城镇建设,2013至2014年重点推进了农村“两个硬化”建设,2014年以来重点推进了通村水泥路(油)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及美丽乡村公(户)厕和垃圾池的建设试点。作为“四在农家・美丽乡村”的发源地,遵义市通过多年努力创建,全市农民受益率达90%以上。2014年,市启动“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升级版创建工作,新增创建点322个。其中,按照全景域理念、4A级旅游景区标准推进33个市级精品工程建设;完成6条高速公路沿线林业绿化美化景观通道建设,覆盖120个重要景观节点、面积为10481亩,种植花草点37个、面积达3528亩。因此,按照农业部的美丽乡村创建的“十大模式”,贵州美丽乡村建设的模式侧重于生态保护、环境整治、休闲旅游、文化传承这四大类。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和新农村建设的推进,许多传统村落被湮没在现代化建设的大潮中,贵州省自然也不例外。为此,贵州省接连出台有关指导意见,专门就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进行部署安排。通过近几年的不断努力,保护与发展初见成效。其中,通过大力实施“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六项行动计划,帮助民族村寨、传统村落改善水电路、排污等基础设施,扶持发展绿色有机种养等传统产业和传统手工业,让当地群众过上有尊严的富裕生活,自觉保持传统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因此,夏月华在《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做好传统村落保护工作》一文中指出,如果我们能够正确处理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之问的矛盾,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做到规划有序、措施得当,将保护的理念贯穿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必能使传统村落获得新的发展契机。但文红《美丽乡村建设与贵州村落文化景观保护利用》一文着眼于美丽乡村建设、新型城镇化等背景,从不同角度提出了贵州省村落文化景观的保护方法及开发模式,认为只要在技术和管理模式上创新,村落文化景观就完全可以助力美丽乡村建设。陶波则在《六盘水“美丽乡村”建设与“传统村落”保护》一文中从六盘水当年“传统村落”零记录的现状反思,在“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中我们应该把传统村落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纳入日程,在小城镇和乡村建设过程中拿出部分资金用于传统村落的保护建设,既留住“乡愁”,又留下文化。
综上所述,对于贵州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的主要问题和发展思路,目前的研究已有较为清晰的的认识,但仍存在着研究区域不平衡、研究角度不全面等各种问题,如对贵州省传统村落在微观方面的研究,已有的文献主要集中在黔东南州地区,以侗寨、苗寨的研究占据了大多数,而其他集聚地研究较少[6],特别是对于铜仁市、遵义市、毕节市、六盘水市等地的传统村落研究较为匮乏。另外,针对传统村落文化保护法规不完善、保护与发展体系缺失、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困难、美丽乡村建设与乡村产业发展、美丽乡村建设对传统村落文化保护的影响、人居环境改善与传统村落原始风貌变迁等问题的研究还较为匮乏。因此,还需进一步研究传统村落的自然和人文环境特点、与村民的内在关联,协调好保护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因地制宜,解决好传承和发展问题,真正在下一步美丽乡村建设升级改造过程中促进传统村落的文化保护。
参考文献
[1]宋江.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贵州实践《中国文物报》2015-12-10
[2]佟玉权,龙花楼.贵州民族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异因素 《经济地理》 第35卷第3期 2015年3月
[3]吴正光.《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13年01期 P23-28
在住房保障方面,该局按照市级下达的保障房建设任务,共实施保障房及配套工程6个。截至目前,除2015年瑞士风保障房工程完成基础施工外,其余5个工程已全部完工,完成投资3.79亿元;在城市建设方面,2015年共累计投资1.04亿元,完成了市政建设项目10个。按照县城“一中心三片区”规划布局和“一桥一景”思路,打造“500米公共服务圈”,实施景观桥梁新建与改造工程,先后建成城东龙文化景观区,城北汉文化等五处城市景观,逐步实施旧城改造和居民下山工程。
党的十给中国的建设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伟大构想,这是我国的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也是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统筹的推进,新农村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新农村规模不断扩大,各地纷纷涌现各色新型小城镇。然而,建设新农村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艰巨任务,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从实际出发,制定科学的规划和部署,调动各方面力量参与,才能获得最终成功。随着新农村进程的推进,中国也日益面临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社会保障、农业产业繁荣和金融支持等一系列问题。但我县的小城镇建设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对此,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科学规划新农村建设
道真自治县地处黔北偏远山区,经济贫穷落后,但资源及区位优势明显。在新农村建设规划中,一些乡镇出现五种不良倾向:一是以村容规划代替新农村建设规划,在内容上忽视发展生产。二是以城市住宅小区规划代替农家群落规划,忽视了庭院经济和民族风俗特点。三是以新产业开发规划代替当前主导产业发展,忽视粮食生产;四是以行政领导的意图代替村民自愿,忽视农户的家庭支出能力;五是关注宅基地整理后的土地开发,忽视原有宅基地和承包地农户的产权和承包经营权。
这些倾向集中反映出政府职能部门对农村基本经济政策观念的淡薄。新农村建设规划是一种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规划,其基础是农村土地的集体所有和家庭承包经营,以及农民家庭、家族生产的自然条件和生活习惯。搬用城市规划的方法和程序搞农村建设规划,搬用城市居民小区的图纸搞农村民宅建设,显然脱离实际。
这里还有一个规划的法律依据问题,目前国家只有城镇规划方面的法规,没有农村建设规划的法规,在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中只能依据当前的农村基本经济政策,依据农村生产、农民生活的需要探索编制。
二、坚持科学规划,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树立长远观念,坚持科学发展,规范农村土地使用与管理,杜绝主观臆断、拒绝盲目随意。牢牢把握建设用地置换契机,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盘活存量土地,科学规划、严格依法用地、规范用地、依法管地,严禁违章、违法用地。坚持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只有高起点编制新农村建设规划,才能高质量高水平建设新农村的未来。全面编制城乡规划,把社会发展规划、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对村镇人口规模、经济状况和各行各业优势的分析,客观地评估新农村的实际消费水平,在规划编制中合理确定村寨人口、商业、服务业规模,注重把新农村建设同发展招商引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有机结合起来,把建设与管理有机结合起来,以此促进小城镇建设的健康发展。
三、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使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只有是多渠道筹集资金建设新农村,才能实现城乡统筹兼顾、协调发展。把新农村建设提升到政府重点发展的战略高度,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多年来,由于经济基础薄弱,虽然在有些方面存在一定的优势,但一直苦于没有强有力的资金支持,集镇与村镇建设速度受到明显阻碍,镇区建设面积不够大,人口密度也显不足,严重影响了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建设新农村,需要稳步推进。加大政策、资金的扶持。目前,基层领导缺乏新农村科学发展观,对新农村建设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缺乏深刻认识,则往往会走偏,以至于出现用行政力量来扶持大户,把有限的资源过分集中在少数试点上,形成了新旧悬殊太大。甚至人为地造成农村内部的“二元分化”,违背了新农村建设的宗旨。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政府应当根据各地的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水平,以当地农民的特殊需求为导向,因地制宜地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要在不同地区探索符合当地情况的新农村建设路径与做法。
四、新农村建设要突出“新”
在目前新农村建设中,往往是利用有限的地理空间,来建设自己特色。在新农村建设中,只有坚持区域设施的共建共享,统筹规划好交通、通信、教育、卫生、消防、供水、休闲、垃圾处理等公共设施和社会公益设施建设,才能突出新农村建设的“新”,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如:阳溪四坪村、洛龙镇大塘村等形成了中药材、乡村旅游很具特色的产业。但这些产业的发展太过分散。如饮水安全、道路硬化、排水管网、教育等基础设施建设还跟不上。虽然产业结构在调整,乡村旅游在加快,诸如学校教学点却在消失。这些都与新农村建设不协调。在新农村建立中,逐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进度大力发展乡村教育,充分利用教育资源、提高办学效益,为新农村储备跟多的基础人才。
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不断改善投资环境,2009年全乡道路建设投资534.5万元。新铺路面5公里,道路改造8公里,新建公路2公里,改造桥梁2座:在河道整治中投资130万元,砌筑河堤挡墙3公里2万余方,建造蓄水坝18条,修复水毁工程1公里5000余方:为加快林区作业道路建设,提高林业效益,投资315万元新建林道18.5公里:为进一步提升集镇总体水平,投资70万元进行集镇道路、给排水工程建设。
着力改善环境面貌。以改善环境面貌、提高环境质量为重点,加快村庄环境建设。今年全乡总投资456.8万元新建、改造休闲公园6个:新建休闲长廊、亭台9个;新建和改造文体活动场地6个(篮球场、广场等);新建乡标、村标(碑、门楼)5个;新植绿化面积1万多平米。建设金钱松大道1条;新装路灯(包括广场灯、景观灯)241只,有4个村路灯实现全覆盖:房屋立面改造、外墙粉刷258户,面积13500平方米,拆除各类违章建筑、破旧房屋51户,2550平方米,改造围墙5500米;新增高档垃圾箱(筒)60只,生活垃圾实行统一清运,环境卫生基本实现城乡一体化。
完善创新社会事业。结合美丽乡村创建,不断创新和完善公共社会服务功能。全力建设和谐山川。投入资金1225万元加快推进公共社会服务设施建设。新建和改造社区服务中心5个,共计建筑面积2870平方米;新建和改造生活污水池10个300平方米,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75%以上:2个村完成安全饮用水普及工程,使全乡饮用水普及率达到80%以上:在大里入口处新建农村公交车站一座,建筑面积120平方米,新建生态公墓l处,完成全乡全覆盖;乡、村相继出台老年人基本生活保障政策,老有所养得到充分体现。
全面提升产业发展。今年以来,招商引资工作有了较大突破。新签约的休闲农业观光项目有5个:嘉鼎山庄、别院山川、凤凰水榭、东篱农业、得水山庄,总投资近2亿人民币;九亩村省级农家乐特色村通过验收:现代毛竹园区提级升档取得新成就,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土地流转取得新成效。
美丽乡村建设的四大抓手
抓思想统一。实现美丽乡村全覆盖,统一思想认识是关键。3月初召开了由村民小组长及种养大户以上骨干参加的全乡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动员大会,为美丽乡村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同时乡政府出台美丽乡村建设奖励扶持政策,会同各村签定责任状,实行美丽乡村工作一票否决制。各村也纷纷组织召开会议,组织外出考察,学习经验,理清思路,进一步明确创建目标,并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创建方案。通过一系列的学习、参观、考察等活动,思想得到统一,认识有了提高,共建美丽乡村的氛围初步形成。
抓规划引领。美丽乡村建设关系未来科学发展,创建工作必须立足实际、着眼未来、科学规划、体现特色。我们坚持以规划为龙头,用规划引领美丽乡村建设,在充分征求多方意见的基础上,编制了科学的美丽乡村创建规划。
抓项目推进。认真组织实施美丽乡村创建规划,经过认真疏理,全乡在美丽乡村建设计划中确定上报各种建设项目62个,实际投资2700余万元。山川乡在申报建设项目的同时,抓紧与项目主管部门工作对接,争取部门支持,在项目推进中严格按计划实施,实行分工负责、责任到人的工作机制。乡联村干部联村工作与美丽村创建挂钩,从10月份起乡村干部实行“5+2”工作制,一切以美丽乡村建设为中心,全力推进项目建设。
抓督查检查。为确保全乡美丽乡村建设顺利开展,乡党委政府成立了乡三套班子成员全部参加的领导小组,抽调人员建立具体办事机构(美丽乡村建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各村相应成立领导小组,实行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例会制,每月召开2次各村书记主任例会,联村组长、乡职能办主任参加,及时交流和研究美丽乡村建设中推进情况以及推进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建立专门督查工作班子,不定期对美丽乡村建设情况进行日常督查。
美丽乡村建设的特色与亮点
一、强化组织领导,争取工作主动性
今年以来,街道党工委、办事处高度重视、精心部署,多次召开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专题会议,切实加强阴村美丽乡村建设的组织领导。一是成立领导小组。及时成立以党工委委员、办事处副主任为组长,包村科级干部为副组长,相关部门人员为成员的美丽乡村建设领导小组,对全面开阴村田园综合体项目建设工作进行了细致、周密的安排和部署。二是严格评审论证。多次邀请专家、领导对项目规划进行汇报评审和现场视察论证,并广泛征求村内老党员、村民代表的意见,认真讨论研究,形成了《阴村美丽乡村建设规划设计方案》,拟定了一个符合村情民意的整体规划和年度目标。三是统筹项目资金。光明路街道统筹使用好各类项目资金,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全面推行市场化运作,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群众参与”的模式,通过招商引资,引入社会资本助推美丽乡村建设工作。
二、全面推进实施,确保工作实效性
城乡一体化是我国的重点建设项目,主要为推动农村的生态文明建设,以实现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我国的发展原则是以人为本,因此,必须改善民生,注重生态建设和社会管理,并做好环境保护。所以,乡村的规划设计显得尤其重要,乡村规划设计主要包括农村的社会服务在基础设施等完善以及农村用地的结构布局规划,本文主要从这两个方面对“美丽乡村”的规划设计进行探讨。
1“美丽乡村”的规划思路
我国的“美丽乡村”规划思路主要有以下几点:①从一开始的乡村物质建设规划转变为乡村综合发展规划,将建设新农村转为新农村经济社会环境的综合建设。②在进行乡村规划设计时应将富民、宜民以及和谐作为规划的重点,提高乡村的功能转型速度,实现乡村功能的快速升级,营造乡村美丽的自然风景,提升乡村的环境质量;对于农村的主要产业应促进联合合作,提高产业的收益,对于农村的一些大项目应尽量落实,实现项目的快速发展;另外,对于农村的一些产业,应根据不同地域的不同情况,提炼出一些独具特色的产业,并打造成地方性品牌,推出地方性的产业文化。在对“美丽乡村”进行规划设计时,必须对建设的质量和数量、持续发展和阶段建设、村建与民富、内涵和特色等几大关系进行重点处理。①应具体体现出村庄项目建设的实质内涵,从村民的意愿和需求角度出发,进行美丽乡村的规划,同时应注意社会发展规划的统筹工作要做好;②在进行农村项目的规划建设时,不能太注重项目建设的多少和大小,而应从村庄村民的角度出发,考虑为村民和村庄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③在进行“美丽乡村”规划时,应注重民富和村建,并使之形成互动机制,建设好宜居新村,并在此基础上做好农村产业的发展研究,并对农村的用地空间进行规划落实,主要体现出促进农村村民精神和物质的共同[1]。
2“美丽乡村”的规划理念
(1)在进行“美丽乡村”规划时,应遵循统一规划、并村共富、整合资源的规划理念。有些村庄非常富裕,而邻近的村庄比较贫穷,因此两个村庄可以合并,利用富裕村庄的产业资源来推动较为贫穷的村庄经济的发展,改变贫穷村庄产业资源缺乏的被动局面;同时,解决富裕村庄劳动力资源缺乏的问题,利用经济比较落村庄的劳动力资源来弥补经济比较发达的村庄的劳动力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对贫穷村庄和富裕村庄的经济福利以及空间资源进行全面的整合,开创村庄建设新模式,利用科学合理的规划布局,进行“美丽乡村”的统一建设,优化农村的产业资源,提高农村居民的经济收益。另外,应对配套、布局以及建设等进行全面而有效的整合规划,并且,在对贫穷村庄和富裕村庄进行统筹规划管理的前提下,注重每个社区的设施和经济增长项目布局,实现并村共富。(2)在进行“美丽乡村”在规划设计时,应注重全域美景、互动发展以及产业兴村的理念。农村的可持续发展依赖于产业资源的优化和发展,也是建设“美丽乡村”的基本路径。对农村突出的产业资源进行合理规划,发挥其核心作用,促成经济链式的产业经济。①对农村的农业园进行规划设计,在满足观光旅游的基础上,提升农业产品的产量,同时做好旅游线路、产品、基地设置的规划设计,提高农村的农业规模和内涵;②促成农村工业经济产业链,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延伸。比如在农村建立家具产业基地等,建设完整的木材生产、加工以及销售的产业链,并在此基础上建设可供观光旅游、购物休闲的“美丽乡村”,为农村人口提供创业和就业的机会,引入外来人口进行消费,增加农村居民的收入。通过建设农村产业链,提高农村知名度,增加农村的创业就业竞争机会,以回馈农村的经济良性循环发展。比如有着“中国十大名村”之称之一的东阳市南马镇花园村,该村位于浙江省中部,东面是横店镇,北边是东阳市区,地理条件优越,总人口4476图1花园村红木家具生产基地人,主要产业有地产、红木家具(见图1)、基础材料、高效农业、以及食品服装等,且花园村通过进行产业资源的整合,完成了品牌名村商贸休闲旅游产业的建设。
3“美丽乡村”的规划设计
在对乡村进行“美丽乡村”的规划设计时,应具体结合不同地区的不同情况,比如地理条件、经济现状、人口数量、人口结构以及产业资源等,对该地区的“美丽乡村”建设目标进行明确,并对该地区的“美丽乡村”规划主题进行设计。由上文对“美丽乡村”规划设计思路和理念的论述可知,“美丽乡村”的建设应遵循“产业驱动、功能升级以及节约高效”的创新理念和规划机制,对不同地区的农村建设进行整体性的规划。从全面整体的角度来对不同地区的农村进行用地布局、项目建设、生态美景、功能配套等方面的规划设计。3.1“美丽乡村”的用地布局规划设计。首先,因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地理特点,结合该地区的产业资源和其他具体情况,建设该地区的发展元素,进行用地布局的规划设计,如图2所示,为我国十大名村之一的浙江省花园村的用地布局规划设计。该村主要从产业发展、有机整合、块区增长以及用地建设的角度去考虑整体用地布局的规划设计。从用地的整体空间上对地理性质进行改造提升,对整块的土地进行整体性的开发,对该村的商业金融和政治文化加强建设。另外,花园村将东永二线、东永一线和花园大道作为该村主要发展的核心地带,并规划为四大产业发展区,结合居民现状规划服务半径,对该村的社区进行有效整合,最终建设了六代居住块,还对该村的用地布局做了合理的规划[2]。3.2“美丽乡村”的生态景观规划设计。结合“美丽乡村”规划思路和规划理念,对不同地区的农村生态环境进行建设。①应将农村的生态建设和村庄的基础建设一起进行规划,提高农村的生态环境质量。比如浙江省花园村,实施了“退宅还耕”的政策,对该村的主要生态节点以及景观地带进行生态规划建设,并基于该村的生态功能建设提出了相应的规划要求。②对一些棚户区的地块、或其他闲置地块以及边角地块进行规划设计,融入适合本地区发展的产业资源,促进农村产业资源的发展。3.3“美丽乡村”设施配套规划设计。在对乡村单位进行设施配套规划设计时,应以本地区的社区功能为规划设计的依据,做好乡村单位的社会服务和基础设施的规划设计,提高我国乡村单位的人民生活品质。首先,乡村单位应根据具体的用地布局和地块的功能结构,整合相应的道路交通,进行基础设施规划;按照乡村单位的“美丽乡村”发展目标,规划设计相应的乡村单位社会服务设施,主要包括休闲娱乐和文化活动等社会服务功能设施的规划设计。3.4“美丽乡村”建设项目规划设计。乡村单位要实现相应的健身目标,就必须做好建设项目的规划设计。作为“美丽乡村”的规划要点,应明确建设项目的建设内容、空间布局、实施步骤等。乡村单位的项目建设规划一般有农业示范区、木材产业基地、休闲娱乐公园以及旅游产业聚集区等[3]。
4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首先论述了“美丽乡村”规划设计的思路和理念,并结合我国综合发展规划理念对我国乡村单位的“美丽乡村”规划设计进行了探讨,主要包括项目建设、生态景观、用地布局以及配套设施的规划设计,以供同类项目的参考。
作者:洪卉 单位:江西省建筑设计研究总院
参考文献
1.科学规划,编制休闲乡村美丽蓝图
围绕“建设中国最美山水型现代化中等城市”总目标,以景区理念规划整个桐庐,以景点要求建设每个镇村,全力打造“山水如画、人间仙境”的县域大景区。按照“县城(中等城市)―中心镇(小城市)―特色镇―中心村―特色村”的空间结构体系,编制了5大层次的统筹城乡建设规划,先后完成了县域总体规划、全县美丽乡村建设总体规划、县域村庄布局规划、11个乡镇总体规划、183个行政村村庄建设规划编制,并重点细化和完善了4个中心镇、2个风情小镇、32个中心村、25个特色村和50个精品村规划,基本形成了“覆盖全县、统筹兼顾、层次分明、彰显特色”的休闲乡村建设规划体系。
2.生态为本,保护休闲乡村发展环境
桐庐始终坚持“环境立县”战略不动摇,探索出了一条生态与经济共赢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生态文明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做到“五个率先”:率先完成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行政村全覆盖,率先推行农村垃圾分类收集和资源综合化利用全覆盖,率先倡导乡镇(街道)新建自来水厂取水口选址建于镇区流域最后一公里,率先推行跨乡镇交接断面水质监测通报,率先实行河长制,消灭不能游泳的河流,富春江桐庐段出境断面水质连续六年好于入境断面水质,使得“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空气更清新”。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50天以上;负氧离子年平均浓度均高于6级,森林覆盖率达74%。
3.突出特色,构建休闲乡村产品体系
依托美丽乡村品牌,发挥山水优势,大力发展休闲乡村产业,形成了以农家乐美食为特色的乡村体验游、以领略山水风光为特色的乡村度假游、以感受历史文化气息为主的乡村历史文化游以及以观摩农事节庆为主的节庆、赛事游为一体的休闲乡村产业体系。注重“村”的文章,着力培育50个精品特色村,形成“一村一点一品”;注重“慢”的文章,打造首个乡村慢生活体验区;注重“养”的文章,打响“桐君故里・养生圣地”品牌。目前,已建成一大批精品村,如富春江芦茨村、横村阳山畈村、江南荻浦村和环溪村、莪山新丰村等,芦茨乡村慢生活体验区、江南古村落成为乡村休闲的绝佳去处。
4.挖掘文化,营造休闲乡村诗化意境
深入挖掘富春江山水诗词文化,保护开发地方特色文化,树立和宣扬文明新风,为休闲乡村建设注入灵魂。如江南环溪村作为北宋大哲学家、理学鼻祖、名篇《爱莲说》作者周敦颐第14代孙的聚居地,积极打造莲文化景观长廊,做透“莲(廉)”文化; 荻浦村以清康熙年间大孝子申屠开基为典范,大力弘扬孝义文化,做足“孝”文章; 富春江镇芦茨村作为晚唐诗人方干故里和 “十八进士之乡”,着力倡导崇文重教之风,做深“进士”文化。正因为富春江畔留下了严子陵、方干、范仲淹、黄公望等历代文人墨客的文化印记及灿烂的地方文化,使得桐庐休闲乡村洋溢着诗化的氛围。
5.围绕四季,打造休闲乡村品牌活动
策划中国休闲乡村旅游季活动,以“季”为概念,推出四季不同的主题和产品,如春日赏花季、夏日亲水季、秋日养生季、冬日美食季,展示休闲乡村桐庐版的组合式图景。同时举办一系列具有桐庐特色的活动,把中国休闲乡村旅游季打造成为桐庐休闲乡村品牌活动。目前已成功举办了二届中国休闲乡村旅游季,组织了中国休闲乡村峰会、中国休闲乡村音乐节、华夏药祖养生文化旅游节、富春江慢生活体验节、桐庐山花节、乡村美食节暨土菜节等系列活动,全力打响“中国画城・潇洒桐庐”品牌。
6.加大扶持,建立休闲乡村保障机制
建立健全项目整合机制,整合环保、卫生、电力、建设、水利、农业等部门配套项目,做到资源共享,共创多赢。建立健全政策扶持机制,先后制定出台《关于发展“农家乐”度假旅游服务的若干意见》、《关于促进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促进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推进桐庐县全域旅游发展的政策意见》等文件。政府主导、部门配合,政策扶持、合力推进,为休闲乡村建设和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有效保障。
成果篇
1.提升了城市品牌形象
全省“美丽乡村建设”现场推进会、全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会议、中国长寿之乡峰会等会议在桐庐的召开,不仅展示了桐庐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果和县城建设的魅力,得到了中央和省市对桐庐县生态人居环境的高度肯定,而且吸引了全国各地众多领导慕名前来学习考察,人民日报、新华社、经济日报、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等众多媒体集聚桐庐,报道桐庐美丽乡村建设成果。桐庐最美城乡成为样本,被评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国际休闲乡村示范区”,极大提升了“中国画城・潇洒桐庐”对外知名度和美誉度。
2.推动了乡村产业发展
美丽乡村建设不仅改善了农村居住环境,提升了农民文明程度,而且有效了保护了人文古迹,弘扬了民间传统文化。干净、整洁的新农村,清新、鲜活的大自然,成为城市人群的向往和追求,同时也成为旅游发展的新蓝海和增长点。美丽乡村转化为美丽资源,开发成各类乡村旅游景区(点),形成了农业观光、农事体验、乡野拓展、乡村度假、乡村慢生活体验等多种乡村休闲业态,促进了美食、民宿等产业发展,推动了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
3.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
美丽乡村建设、乡村休闲旅游的开发,不仅招徕了全国各地的游客,带来了大量的人流、物流、信息流,也使当地百姓看到了商机,吸引了众多在外经商打工人员回家创业,发展农家乐、开发农业项目、创办乡村民宿,促进了农村就业,实现了农民增收。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5237元,比2011年增长13.2%,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连续5年高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3年1~10月,全县乡村旅游接待游客147万人次,同比增长33%,实现营业收入73500万元,同比增长37%;带动农副产品销售3.5亿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展望篇
1.围绕生态如画,领先领跑打造生态美
继续坚持“环境立县”首位战略不动摇,围绕水质提升、大气改善,积极打造“美丽桐庐”,扎实推进清水治污,不断强化资源保护,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努力在生态美方面确立起领先领跑全省乃至全国的地位,确保创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目标。
2.围绕全域景区,精致精细打造城乡美
做“精”集镇,加快小城市、中心镇和特色乡镇培育;做“美”村庄,重点推进50个市级美丽乡村精品村、32个中心村和3个风情小镇建设,全面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做“靓”精品线,提升5条风情带,打造4条杭州市美丽乡村精品线路和2个精品区块,逐步实现“处处是景、时时见景”。
3.围绕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打造产业美
大力发展“美丽经济”,努力实现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重点培育旅游度假、养生保健、生态居住、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大力发展“健康产业”、“银色产业”,积极谋划中医养生医疗旅游区和富春山健康城,大力发展健康产业。继续做好“江、村、慢、养、城”五篇文章,培育“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一乡一民宿”,切实打造一批休闲乡村和农家乐特色村。
4.围绕“中国画城”,打造区域品牌形象美
大景观刷新园区“颜值”
美乡村和公园建设规划的跟进,给足农业园区“面子”,有了农业园产业作支撑的美丽乡村和城市公园更不再“空壳”。
当下,息烽农业园区建设如火如荼:产业培育如雨后春笋,园区建设抱团发展活力四射。红岩葡萄、养龙司蔬菜、九庄肉鸡、石硐猕猴桃相继荣膺省级农业示范园区,在此基础上,还分别建起养龙司林宜居、永靖黎阳等9个县级农业园区。葡萄、肉鸡、吊瓜、猕猴桃等主导产业产业化进程步履铿锵。
息烽的果园、菜园、养殖园,不仅追求高“产值”,更扮靓高“颜值”。去年以来,息烽按照美丽乡村建设统揽“三农”思路,把现代都市农业发展布局与美丽乡村空间规划有效整合。全县初步建成永靖“红色经典生态家园”、小寨坝“红壤碧珠甜蜜家园”、西山“问禅山水养生家园”和养龙司“龙马故里巾帼家园”4条美丽乡村精品示范带。
美丽乡村跟着产业走,公园建设也围着园区转。今年,结合全市“千园之城”建设,息烽正建设中的48个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点,以及规划建设的20余个县级以上标准公园、10余个乡镇公园都围绕农业园区谋篇布局。
大旅游升级发展模式
采摘体验、乡村游、森林游……息烽承载着美丽乡村、公园建设的农业园区无一不是按照“农旅一体”化的思路进行打造。
黎安―坪上片区农旅联动精准扶贫项目,是息烽今年推进大扶贫战略集中建设的示范力作。永靖镇坪上村原是省级贫困村,与去年已建成的美丽乡村“升级型”精品点黎安村下坝组毗邻。通过黎安辐射带动坪上快速发展,息烽今年统筹推进黎安―坪上片区农旅联动精准脱贫项目,并把“南山驿站”市级示范公园和“黎阳农业园”建设纳入其中。
目前,黎安嘉年华度假区和坪上美丽乡村主体项目已完工。以蔬菜、葵花、中蜂、葡萄、花卉、优质稻为主的“6个1000亩”产业培育基本成型。“南山驿站”公园年底将开园迎客,息烽全新的“美丽南山・心的驿站”旅游景区呼之欲出。
大扶贫带动群众致富
完善基础设施“带动扶”、培育产业“引领扶”,这是息烽推进大扶贫战略行动的两大举措,而这同样仰仗于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这个主战场。
石硐镇中康猕猴桃园是息烽最“年轻”的省级农业示范园区,当下已种植猕猴桃2068亩,观光道路、温泉勘探等旅游配套项目正加快建设。远期,园区计划通过“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种植猕猴桃1万亩。同时推动采摘体验、旅游观光、温泉养生等农旅一体化发展。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new countryside, we must make great efforts to improve the living conditions of farmers and the environment, according to the local conditions to strengthen the scientific establishment construction planning,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housing design and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to strengthen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government departments to coordinate work, but also to guide peasants to become new peasants.
Keywords: new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planning; Characteristic village; Move; New farmers
中图分类号:F540.3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要提高农民的居住条件和环境,增强农村住房的抗灾能力,只有从政策上给予倾斜,大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二、三产业,继续加大对农民培训的力度,使广大农民掌握相应的生存技能,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使其有经济能力建房,从根本上改善农村生活和居住条件。本文主要结合湟源县实际,对现阶段如何改善农村困难群体住房状况提出一些建议。
一、科学编制建设规划。规划是农村住房改造建设的先导,必须科学编制。一是调整和完善县域村庄布局规划。要按照“改造城中村、整合城郊村、合并弱小村、治理空心村、培育特色村、搬迁不宜居住村”的要求,深化县域村庄布局规划编制,合理确定村庄数量、规模、布局和实施时序,并把村庄布局规划作为村庄用地要求的重要依据。二是科学编制村庄建设规划。要在县域村庄布局规划的指导下,按照不同地域、不同类型的乡村特点、地域特色、文化内涵和人文景观及实用、节约、美观、协调、布局全面、功能完善的要求,加大对村庄规划的调修编力度,尤其要重视中心村和保留村的规划编制。三是分类实施改造建设。城镇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的原农村居民点,要按城镇社区建设要求,实行统一集中改造;县域总体规划中确定集聚发展的中心村,要引导其按照农村社区建设标准进行统一规划、统一改造、统一建设集中住宅区;县域总体规划中确定的保留村,适度推进农民住房改造建设;县域总体规划中明确需要搬迁合并的不宜居住村,要按规划整村搬迁,或制定优惠政策,引导农户到城镇和中心村购房建房。要对历史、现实和未来高度负责的态度,因地制宜,力求把中心村、保留村建成富有山区特色、田园风味的生态、美丽乡村,切忌套用城镇建设的模式来推进农村住房改造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