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活动反思范文

时间:2023-03-08 14:52:5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幼儿园活动反思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幼儿园活动反思

篇1

剪纸是中国最具特色的民艺之一,是中国民间一个古老而富于传统的美术式样,体现了中华民族最基本的审美观念和生活情趣。剪纸也是幼儿艺术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不仅能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还能让幼儿在活动中受到美的熏陶,提高艺术欣赏能力,为增强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剪纸适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让幼儿剪剪玩玩中动脑、动手,提高剪、折的技能,因此,在本园家长开放日活动中,我特设计了剪纸这一手工活动,让孩子们积极参与进来,剪出他们眼中的童话世界。

大班的幼儿剪纸,主要是通过幼儿自画样稿,剪出各种生动的作品,并发展幼儿创新能力、想象力和动手能力。开始我运用欣赏感知法,创设幼儿自我探索学习的环境。引导幼儿感受衣服美,激发幼儿创作的积极性。从而让孩子对剪纸活动更感兴趣了,学得时候也更加认真了。在幼儿操作过程中,我适时给幼儿一定的鼓励与指导,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幼儿较好地发挥了创造性思维、想象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使幼儿的作品各具特色。

在本次活动中大部分幼儿都能独立完成作品,一小部分幼儿虽然一时无法掌握最后一步,但是在老师引导下也能较好的完成作品。有些孩子衣服多做了改变,变成了短袖、裙子;有些速度快的孩子剪了好几条裙子,孩子们的认真,孩子们的创意,孩子们的笑容创造了整个活动轻松、快乐的氛围,而这样的氛围更有利于孩子们的创意想象,更有助于孩子们积极的参与活动、出色的完成作品。做好的剪纸作品让幼儿在家长的面前充分展示与分享,让家长和孩子们互动。这样既锻炼了孩子的胆量也培养了孩子与人交流的能力,同时也让孩子自豪的在家长面前讲述自己的作品,增强自信心。

不足的是整个活动时间较长,由于幼儿的兴趣很浓,所以在操作过程中纪律有点无法掌控,有点欠缺。

幼儿园剪纸活动反思

篇2

(1)圈养。圈养是指幼儿的活动在教师的高管束之下,幼儿大都能中规中矩,但是幼儿的身心很难得到最大程度的放松,这对幼儿的身心健康是很不利的。幼儿时常会表现出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

(2)放羊。放羊是指教师不管幼儿的活动,让他们完全地自由活动。我们经常可见教室里幼儿飞快地奔跑、大声地叫喊,这样虽然能放松幼儿在学习活动中紧绷的神经,但是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而且也不利于下面活动的开展,经常有幼儿很难平复兴奋的神经,活动的效率也就大打折扣了。

二、原因分析

仔细分析原因,不难有源可溯。根源有二:

(1)教师观念落后。许多教师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认为我们只要把幼儿的学习活动搞好了就行,其他的就能放低要求,课间活动可以很随意。只要能保证幼儿的安全就行。他们没有认识到课间活动对于幼儿的重要性。

(2)活动环境单一。幼儿活动的环境比较单一,缺乏对幼儿的吸引。比如活动区的材料区经常摆着几种一样的东西,教室里的环境也一直是老面孔,难以保证幼儿持久的兴趣。

三、幼儿园课间活动的有效措施

1.正确更新教师观念

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课间活动是调节幼儿生理、心理的重要时机,它能放松幼儿高度紧张的神经,对幼儿的身心健康都是大有裨益的。让幼儿休息一会儿,以便其有更好的精力投入到下一次的学习活动中。在课间活动中蕴藏着大量的教育契机,教师要及时关注并抓住时机,发挥教育的最佳效应。

2.精心投放游戏材料

精心投放活动材料,为幼儿创造一个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教师可以精心设计活动区,使活动区的设置科学合理,而且材料丰富、可变、有层次、可操作。例如可以经常更新教室里的环境,使得教室能根据主题不断变化而更新,使幼儿有新鲜感,有话题讲。

3.巧妙创设室外环境

在室外的走廊上画上几根彩色的线,就能成为孩子边唱边跳五线谱的好地方。地上的格子会成为孩子喜爱的“跳房子”。地上写的数字不仅能让孩子认识单双数,而且可以玩各种各样的体育游戏,例如单脚跳、双脚跳、造房子等。所以要巧妙创设室外环境,让幼儿在课间有既轻松又好玩的地方。

4.创新应用民间游戏

民间游戏也是幼儿课间活动的最爱,一些徒手的游戏就受到幼儿的热烈欢迎,例如丢手绢、切西瓜、木头人、熊和石头人、炒黄豆、萝卜蹲等。幼儿在玩这些游戏的时候也能创新运用,比如:丢手绢,现在的孩子一般没有手绢,我们就商量用别的代替,用孩子身边的一个小玩具,抽屉里的铅笔盒,手上的一只套袖等。如果丢手绢的歌重复唱了很多次,幼儿觉得趣味性不大后,我们就商量唱一些动画片中的歌曲,幼儿唱着熟悉的歌曲,玩得特别开心。

5.无痕开展活动延伸

课间活动还可以作为集体活动的有效补充和延伸。有时一个有趣的集体活动后,幼儿的兴致仍旧很浓,我们就把集体活动的内容延伸到课间活动中。因为不是集体活动,幼儿身心放松了,玩起来也就更加投入,表现也更为出彩。一些手工活动结束后,幼儿总是喜欢拿着自己的作品和别人说一说、玩一玩,一个课间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结束了。

6.积极进行幼师互动

课间活动如果有教师的参与,能使活动变得更加有趣,有利于游戏发展得更深,新游戏学习得更快,同伴之间的关系更加良好,师生之间的关系更加亲密。

篇3

中图分类号:G623.71

引言:音乐艺术主要是以人声为乐器的一门音乐艺术。这门艺术与其他器乐演奏的表演艺术是不同的。它天生的长在人体的内部。

(1)音乐学习步骤的简单化声乐学习方法的复杂化(模仿)

(2)音乐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一、对音乐欣赏过程中“音乐的反思”

音乐欣赏活动应该是一种整体性的感知、审美活动,它有赖于儿童的日常生活经验的积累,包括动作的,语言的,想像的,画面的,符号的,情感的等。如果把音乐片断化、局部化,难免有分割之嫌.孩子无法从中获得一个整体的完整的享受,可能会导致儿童对音乐的片面理解。

二、音乐欣赏过程中“教师”的反思

在幼儿园的音乐欣赏过程中,认知、审美、情意目标如何运作?教师们如何合理地进退,何时走向中心,处于“前台”,何时退向边缘,处于“后台”。这方面的问题不是音乐欣赏过程中的独有问题,在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中普遍存在。在欣赏过程中,主要表现为教师指导语过多,线索过多,发问过多,控制过多。教师在幼儿面前往往充当的是一个全知全能的角色,在教师频频发问、频频抛出思考的线索的情况下,儿童主宰自己头脑、主宰自己思想的权利也被老师们所殖民。

三、对音乐欣赏过程中“儿童”的反思

儿童作为音乐欣赏过程中的主体,在教师提供的多种欣赏辅助手段的包装下被一些音乐以外的东西所吸引,因而在音乐欣赏活动中游离于音乐之外,并没有融人到音乐中去。此时的音乐成为儿童活动的一种背景而不是主体。要让儿童成为音乐欣赏中的儿童,让音乐和儿童融合在一起,处于交融状态,教师必须采取相应措施,使儿童回归音乐本身,不再在音乐的边缘徘徊。

四、对音乐欣赏过程中“师幼关系”的反思

传统的师幼关系是以“控制一服从型”为主的,这实际上反映出教师作为成人作为制度规范的代表对儿童的一种“教化”和“征服”。幼儿作为个体,有自己的思维和想法是非常好的一件事,我们不就是常常说要培养幼儿的发散思维吗?教师和儿童在活动中应该是相互建构、共生互长的。儿童的知识经验通过教师的引导和提升日益精细化、丰富化、多维化,教师则通过对儿童反馈的敏锐的觉知和借鉴达到对儿童的理解和尊重,使师幼双方都能达到一个新质的生成、飞跃。

五、音乐教师教学反思的必要性

新课程改变了以往课程即教材、学科的旧概念,转变成为由教师、学生、各个环节、教材整合的复合体。在这个复合体中,教材已变化,学生在成长,教学重过程,那么教师该如何?教师更需要成长!教师的成长不仅是日益信息化、学习化社会对教师的外在要求,更是教师新课程改革中自我完善的内在需要。

六、音乐教学中的因材施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选择教学方法要与学科特点相适应,要依据该学科教学活动的目的、任务。音乐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对幼儿进行审美教育,即通过音乐教学陶冶幼儿的审美情感,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音乐教学的内容包括歌唱、器乐、律动、欣赏、创作和音乐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音乐课又是一门技艺性较强的学科,这就决定了音乐教学普遍采用的是练习法、欣赏法和示范法。

音乐教育作为一种审美教育,并不是纯知识理论传授,感受音乐、鉴赏音乐、表现音乐都必须以掌握一定的技能、技巧为基础。音乐教学就是为欣赏音乐、演奏演唱、创作表现音乐而进行技术方面一系列的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离开了技术训练就很难完成美育任务,也就无法完成音乐教学任务。故而练习法理所当然应当成为音乐教学中广泛使用的基本方法和重要方法。音乐是听觉艺术,要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首要条件是让他们接受美的熏陶,让他们大量接触优秀的音乐作品,扩大音乐视野。审美、修美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音乐欣赏的能力,在聆听音乐的同时,音乐的美会感染学生并激发他们的兴趣,音乐欣赏能培养幼儿对音乐的感知能力、注意力和记忆力,提高他们的鉴赏水平。作为音乐课教学内容之一的欣赏本身就是以欣赏教学方法为主,而在歌唱、器乐、律动等教学中也无不贯穿和体现着欣赏活动,所以欣赏法也是音乐课普遍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我们知道,儿童学音乐是从模仿开始,在课堂上学生学习各种技能也都离不开教师的示范,尤其是在唱歌、器乐等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范唱、范奏都必不可少。所以,示范法也是音乐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

学生的实际情况,如年龄特征,音乐素质等也影响着教学方法的选择。

此外,在运用教学方法时,要注意多种教学方法的合理配合。

总之,选择音乐教学方法要注意培养和发展学生音乐审美能力,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爱好。

七、建立“互动”新型师生关系

“互动”是学前教育改革的新理念,也成为师生新型学习方式、学习关系的代言,被提倡应用于各种教育活动中。幼儿园音乐活动作为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情感性,形象性,参与性的特点。

八、遵循教学规律,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

所谓教学不是教师教,幼儿学,而应是教师正确地,恰当地组织引导幼儿的学习活动。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指导下,诱饵通过自己的智能活动去探索获得知识、技能,并在探究获取中进一步发展智能的过程。

教学过程的本质决定了幼儿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则体现在把幼儿自主的学习活动有效地组织起来,把幼儿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一方面,幼儿园教师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示之以范,培养幼儿对歌唱的正确动机、浓厚的兴趣、真挚的情感、顽强的毅力。真正把幼儿吸引到歌唱中来,全身心地投入声乐学习。另一方面,教师必须按照诱饵的认识规律和心理特点,选择适应学幼儿的教学方法,指导幼儿学习,使学幼儿会学习。大班自我意识较强,音乐教师就应该保护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引导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自主学习或与同伴结成学习伙伴进行合作式的音乐学习。

参考文献:

出版社、中国教育杂志社、

《反思性教学》 熊川武著、

篇4

同时,老师也根据谈话的内容和孩子们的年龄特点进行相应的环境准备,如跟主题相关的图片、录像资料等,也允许孩子们带来分享的东西,如照片、礼物等。

早谈流程

我们一般以柔和的音乐开场。音乐一响,孩子们开始收拾手中的玩具和图书。早谈的时间到了,孩子们都集中过来,或坐椅子或坐地上,每个人都找到了舒服的位子。

音乐停了,我们开始了开放式的谈话。一般由一些轻松愉快的话题开始:

“我今天很开心,因为我没有迟到!”

“今天闹钟一响我就起床了,妈妈表扬我了!”

“今天早上来园的时候,我看到门口的‘文明小天使’好有精神,我也大声向他们问好了!”

“我用英语跟老师说:Good morning!”……

然后,老师或某个孩子将话题引入一些有针对性的主题,如分享以前的旧照片,一起解决某个难题,讨论一件最近发生的事情等。孩子们通过发表自己的观点,学会表达和倾听;对于所出现的不同答案,也学会以开放的态度进行讨论。最后,老师总结谈话的主要内容,对孩子进行积极正向的引导和强化。

早谈规则和要求

根据幼儿园各级各班的特点,我们的早谈活动并不一定围圆圈,而是本着以幼儿为本,由自己选择舒适的位置,或围圆圈盘腿坐地上,或坐椅子上,或围半圆等等。

除了给孩子营造轻松的氛围,参与早谈的老师还必须关注孩子的兴趣点,让孩子们有话可说,有话愿说,同时适时评价和小结,帮助孩子们理清思路,畅所欲言。

我们的早谈活动对孩子也有特殊的规则和要求。首先,当某个幼儿讲话时,其他孩子必须目视说话的孩子并认真倾听。在这里,孩子得到的不仅仅是谈话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学会尊重他人,学会倾听。其次,当有不同意见时,每个人都有权利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但必须在其他人讲完之后再表述。第三,谈话的孩子可以提出特殊的要求,如要求关上房门,要求其他孩子站起等。第四,当有资格说话的孩子不愿意说话时,教师和其他孩子给予他思考的时间,可以选择放弃。

篇5

1开展活动成功经验

襄阳市将幼儿园自制玩教具工作放在突出位置,予以高度重视,目的在于激发幼儿教师研究自制玩教具的兴趣,提高幼儿教师利用自制玩教具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的能力。目前,幼儿教师自制玩教具已蔚然成风,涌现出许多精品佳作。

1.1全员参与逐级推荐挑选精品

第3届全国幼儿园自制玩教具展示评选活动(以下简称“展评活动”)启动后,襄阳市迅速响应,采取措施,贯彻落实,确立“走出襄阳、走出湖北、走向全国、走向冠军”的工作目标。同时,他们清醒地认识到展评活动每4年一届,周期长,机遇难得;在国家级展评活动中获得优异成绩,要历经县级、市级、省级和国家级角逐,竞争很激烈。

1.1.1抓宣传人人知

通过文件、会议、通信、网络等形式与途径广泛宣传展评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将展评活动信息传达到每一位幼儿教师,做到人人都知晓;将展评活动要求辐射到每一所幼儿园,要求园园都参加。

1.1.2抓培训人人会

开展自制玩教具专题培训与讲座,围绕《自制玩教具的制作方法与技巧》、《参加自制玩教具竞赛注意事项》、《因地制宜自制玩教具》等3个专题进行讲授,让幼儿教师掌握自制玩教具的业务知识和专业技能。

1.1.3抓海选人人练

县级比赛采取海选方式,要求幼儿教师全员参与,鼓励大胆尝试。作品质量无论高低,贵在参与,扩大挑选对象和范围,重点是发现优秀人才,寻找创新闪光作品。

1.1.4抓精选人人信

襄阳市严格把好市级评审关口,组建权威性高、公信度强的专家委员会,依据评审原则、标准和条件,将最优秀的作品精选出来,质量是作品晋级省级比赛资格的唯一标准。

1.1.5抓奖励人人争

襄阳市教育局出台奖励办法,对在省级和国家级比赛中获奖的自制玩教具作品给予奖励,颁发证书,发放经费。

1.2年年举办建有平台基础坚实

襄阳市从2011年到2014年,每年举办一次全市幼儿园自制玩教具展评活动,搭建自我展示、互相交流、共同学习的平台,鼓励幼儿教师锐意进取,积极主动地创新自制玩教具。同时,也是及早谋划,提前准备,为4年一届的全国自制玩教具展评活动培养骨干教师,储备精英人才。他们的主要做法如下。一是创新活动主题。展评活动必须结合幼儿教育教学特点和需求,必须符合自制玩教具发展方向和趋势,必须融合襄阳地域特色,做到常办常新,办好办实,持续发展。二是创新活动形式。展评活动有评选、展示、专题讲座、参观、研讨和观摩等,形式多样,丰富多彩。2013年襄阳市和荆门市共同举办幼儿园自制玩教具展评活动,尝试和探索省域范围内市州联合举办活动的形式,受到普遍欢迎,构筑了两地幼儿园教育紧密联系的纽带与桥梁。两地幼儿教师在思想碰撞中产生创新火花,在学习思考中凝聚教育共识,在交流讨论中拓宽教学视野。三是创新活动待遇。襄阳市教育局出台政策,下发文件,明确自制玩教具的地位与作用,确认自制玩教具为教学科研成果,在职称评定、晋级、晋职、绩效考核、年度考核、评先表彰等方面予以认定。同时,将自制玩教具等同幼儿园“课本”,要求幼儿教师像钻研文字教材那样去研究和自制玩教具。

1.3团队协作集思广益制胜法宝

团队的力量是巨大的,可以取得一加一大于二的功效。在全国获奖的襄阳市8件自制玩教具作品都是团队智慧的结晶,经历了县级比赛时单枪匹马一个作者,市级比赛、省级比赛和国家级比赛时作者增加到3个“臭皮匠”的历程,共有3层团队。一是内部核心团队。成员由自制玩教具第一作者、第二作者和第三作者组成。如荣获全国一等奖《益智石子棋》自制玩教具,内部核心创作团队发挥了“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功效,大家会商确定制作系列套棋,作品在外形、结构、使用方法以及所用材料等方面“独具一格”或“推陈出新”。参加国家级比赛时,《益智石子棋》涵盖有遵守交通规则的“交通安全棋”,爱护环境从我做起的“环境保护棋”,践行中国礼的“文明礼仪棋”,宣传风景名胜的“襄阳旅行棋”,了解家乡饮食的“襄阳美食棋”等17种游戏棋。实践证明,幼儿游戏情趣倍增,乐此不疲,沉浸在“玩棋”快乐之中。二是外部技术团队。成员由襄阳市域范围内的幼教专家、教研员、高校教授和幼儿园骨干教师组成,对代表襄阳市晋级湖北省和国家比赛的作品多次点评,仔细推敲,完善设计,反复修改,精细打磨,追求作品的尽善尽美。三是外围保障团队。成员由教育局领导、幼儿园园长、教研室领导和教育技术装备站领导组成,解决作者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提供技术支持,给予后勤保障。

2开展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自制玩教具既是当前解决幼儿园玩具品种和数量不足的一种不得不为之的选择,又是目前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一种主动自觉的选择。通过定性与定量分析,自制玩教具尚存下述问题。

2.1原创性作品少

参加县级、市级竞赛的自制玩教具作品,包括参加省级和国家级竞赛的自制玩教具作品,大部分停留在利用纸箱、果冻盒、饮料瓶、PVC管、呼啦圈、易拉罐等材料,通过剪一剪、贴一贴、粘一粘、画一画、缝一缝这些方法,制作成小火车、智慧屋、神州火箭、毛毛虫这些玩教具,基本上停留在改进与提高、增补与修改层面上,创新与创意的作品有限,深入发展空间比较大,主要表现如下。一是模仿作品多。自制玩教具融合了美术设计、手工制作、科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知识,制作具有独创性的、符合幼儿需要的玩教具,对幼儿教师具有较高的挑战性,大多数教师只能参考网络、书籍照着做,缺乏灵感和创意;二是制作理念不新。许多作品没有结合幼儿的成长和需要,没有融入幼儿的想法和需求,仅仅侧重好看,明显在追求作品的“高(高度)”、“大(体积)”、“长(长度)”,制作理念缺乏“标新立异”。三是忽视幼儿的参与度。制作过程没有幼儿的参与,没有幼儿的试玩,为做玩具而做玩具,“做”与“用”分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缺少其中一个关键和重要环节,即把自制玩教具纳入幼儿园教学课程和游戏活动中进行检验,而是自制玩教具“做好(完成)”后直接参加比赛。

2.2简单东西复杂化

自制玩教具的显著特点和巨大优势就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利用自然材料、废旧材料制作玩具。材料易得、制作简单和成本低廉是自制玩教具快速发展、持续发展的核心因素。然而,实际情况不容乐观,主要表现为:一是过分装饰、装潢自制玩教具,给人一种“矫揉造作”感觉,有自然物还要专门刻意制造人造物来代替,认为天然物没有自己制作的上档次。二是将自制玩教具工艺搞得越来越繁琐,将流程搞得越来越复杂。三是不惜财力的投入,甚至到了浪费的程度。如荣获全国二等奖的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中心幼儿园《趣味迷宫》,主要材料是纸箱,需要纸箱的面积多达150 m2,幼儿园考虑整齐划一和美观一致,放弃利用废旧纸箱,改为从印刷企业采购统一规格的纸箱,开支一笔费用,自制玩教具废物利用、节约经费的优势被忽视了。

2.3为竞赛而制作

主要表现为:一是幼儿教师为“竞赛”、为“参展”制作精美的“赛品”、“展品”,一味追求自制教玩具的美观大方,虽然获得参赛资格,甚至获奖了,但是好看不好玩,中看不中用,幼儿不喜欢,被人们戏之为自制“看具”,成为一种摆设。二是各级承办部门过分侧重选拔推优的目的,将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拿奖上,“挑选精品、摘取大奖”的功利思想指导着县级、市级、省级和国家级自制玩教具展评活动,与幼儿园实际教学需要结合程度不够紧密。三是县级、市级、省级和国家级自制玩教具评审结束后,在发挥展评活动功效方面不到位,在宣传获奖作品方面力度不够,导致榜样典型的示范引领、辐射带动功能没有充分发挥出来,甚至将自制玩教具束之高阁,弃之不“问”,弃之不“用”。

3自制玩教具发展方向

自制玩教具承载着幼儿教师的教育理念、教育意图、教育思想和教育价值,是心灵智慧与劳动创作的结晶。幼儿教师的创意设计与制作水平,影响和制约着自制玩教具的发展方向,需要坚持3个“有利于”的原则。

3.1坚持有利于贯彻和落实学前教育“游戏活动观”要求

游戏与活动既是幼儿教育的主旋律,贯穿始终,承前接后;又是幼儿教育的主要方式,成为幼儿教育区别于小学教育的显著特征。幼儿园“小学化”倾向是违背教育规律的,属于“揠苗助长”行为。模糊、淡化概念与原理的传授,注重、倡导游戏与活动的开展,需要为幼儿提供充足适宜的玩具。涉及到自制玩教具,这就要求幼儿教师遵循下述原则:一是自制玩教具要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及规律,着眼于促进幼儿快乐游戏与活动,主动学习,实现“寓教于乐”的幼儿教育理想,避免自制玩教具“小学化”,甚至“中学化”倾向。二是要考虑自制玩教具所承载的知识、概念和原理是否是幼儿在学前教育阶段需要学习的,幼儿是否能够真正理解这些知识、概念和原理,适合性是自制玩教具的核心要求。

3.2坚持有利于发现和挖掘玩教具“可探索性”功能

玩具是幼儿游戏的亲密伙伴,是幼儿活动的“实物教科书”,是幼儿学习的课程资源。但是,幼儿对待玩具一般的态度是喜新厌旧,几分钟热情后,就抛在一边,不感兴趣了。所以,自制玩教具要在开发“可探索性”的功能上下功夫,做文章。一是遵循“趣味性”原则,以儿童为中心,体味“童心”,体现“童趣”,符合儿童年龄特点和审美趣味,用丰富多彩的造型、色彩、声响吸引儿童。幼儿只有喜欢自制玩教具了,才能够玩,才愿意主动去操作与摆弄,才会表达想法与创意。二是遵循“一物多用”原则,一种自制玩教具开发设计出多种玩法,让孩子能够持久地玩,经常性地玩,常玩常新。同时,自制玩教具要富有挑战性,操作方法要变化多样,才能够激发幼儿动手动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3.3坚持有利于宣传和推介本地“家乡文化”特色

篇6

一、幼儿园主题教学活动组织中的误区

随着我国教育制度的不断完善,在整个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中,主题教学作为其中的一种形式,在实施过程中以系统的课程组织与设计为基础。然而在具体的操作中,受多方因素的影响,导致主题教学活动无法顺利得以实施,具体分析如下。

1.主题教学流于形式化,导致课程的架构缺失

在幼儿园主题教学活动设计的过程中,多数教师没有以幼儿园的整体课程与教学为基础,导致幼儿园的教学方案众多。这些方案在实施的过程中,主要对象是各个年级的幼儿,年级与年级之间无法形成统一的整体。甚至一些教师为了完成主题设计与组织,将没有关系的学科强行扯上关系,导致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出现过多不必要的活动环节,使得整个课程活动呈现出松散的状态,在影响教学活动质量的同时,还直接影响到幼儿自身的学习。

2.主题教学缺乏一定的层次性

多数幼儿园在开展教学活动时,以知识为整个主题的核心,采用串联的方式将幼儿园的各科知识联系起来。在实施的过程中,这种教学活动缺乏一定的层次性,没能在同一年龄段或整个幼儿园不同年龄班级之间形成递进与衔接,导致主题教学活动在实施的过程中出现间接性的中断。与此同时,由于缺乏必要的层次性,导致教师在进行教学时,难以从整体上对一节教学活动的目标、内容组织与实施过程有比较好的整体把握与设计,就会出现仅仅关注当下的活动,难以从系统的角度设计与关注课程,教师把所有的目标都集中于一节活动中,并且想方设法要在20分钟内达到,这不仅影响了儿童的正常学习与活动,也给教师带来了不必要的压力。

二、完善幼儿园主题教学活动组织的相关措施

完善幼儿园主题教学活动组织,在提高幼师教学质量的同时,还能为幼儿今后的成长奠定基础,在幼儿园的整体教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其完善的过程中,主要包括以下措施:

1.明确主题教学的基本概念

在幼儿园的整体教学中,主题教学只是幼儿园教学组织的一种形式与手段,其本身并不是目的。在整个教学主题活动设计的过程中,其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幼儿获得完满的学习经验和健全的人格,其内在目的在于活动的功能价值得到认可。在整个主题教学活动组织中,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在整个主题教学活动中,必须以学科的整体性为基础,将其他分科结构组成一个系统的整体,同时处理好各个分科之间的关系,使其能够灵活、科学地运用。另一方面,教师在组织主题教学活动时,需要结合幼儿的心理特点及学习、生活状况,合理地安排学习活动,在培养幼儿行为习惯的同时,还能为幼儿今后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2.系统地设计主题教学

在整个主题教学活动中,要想从根本上发挥出自身的优势,必须按照一定的层次进行设计,使其在实施的过程中能够形成统一的整体,由此就需要教师在设计主题教学活动时,能够有计划地进行。无论是教学主题还是教学内容,都需要结合幼儿的实际状况,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设计、开发与实施。此外,在整个教学目标设计的过程中,需要教师准确地把握幼儿的认知能力及目标的程度,在提高幼儿事物认知能力的同时,还能达到活动的目的。在目标的设置上,需要教师结合幼儿的心理特征及实际理解状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设置,确保活动的系统性。例如,教师在《请你帮帮我》为主题的教学活动中,针对大班的同学,教师可以通过表演话剧的形式,即一个小朋友坐在地上“哭”,另一个小朋友拿着糖“哄”,使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首先形成一种乐于助人的意识。接下来,拿糖的小朋友肚子“不舒服”,而地上“哭”的小朋友则积极地喊来了老师帮助他。这样的情节设计,能够使学生感受到帮助人的快乐,培养幼儿团结互助、乐于助人的品质。

3.确保主题教学的科学性与可行性

主题教学活动涉及学科、幼儿以及社会等三个方面,在开展的过程中,必须确保主题教学活动的科学性与可行性。在当前主题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需要参考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主题活动必须围绕着幼儿进行开展,在组织的过程中,组织者应从实际出发,将幼儿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等各个方面考虑进去,同时还要结合着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进行设计,确保教学活动的可行性。(2)主题教学活动的设计离不开学科、幼儿及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从社会的角度出发,在组织主题教学时需要按照幼儿认识事物的现实及解决问题的现实进行知识的内部考虑;从幼儿的需要出发,则需要结合幼儿的实际生活状况,将幼儿与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科学出发,即在主题教学活动组织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幼儿的实际学习能力,从幼儿的角度进行活动设计。在整个活动设计的过程中,除了考虑幼儿身体方面的知识、技能外,还需要结合社会发展状况,将主题教学活动设计得更科学、实际。在动画片结束之后,教师可以与幼儿之间进行互动,教师发给幼儿卡通贴纸,幼儿则说“谢谢”,以此来培养幼儿的礼貌意识。

4.结合幼儿阶段的课程组织

在幼儿园主题教学活动组织的过程中,其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幼儿的学习能力,为幼儿今后的成长奠定基础,因此在组织的过程中,必须结合幼儿教育阶段所有的课框架。在其组织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两个方面:(1)教学活动的组织应结合幼儿园各个年级学习的实际状况,以便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循环渐进,一步步地扩展自己的学习进程。(2)不同年级、不同科目的教师在组织主题教学时,所用的风格、内容不同,幼儿在拼图的过程中能够对动物有初步认识,然后教师结合教材内容进一步引导幼儿了解动物的特性。在激发幼儿学习积极性的同时,还能深化幼儿的思维认识。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教育制度的不断完善,幼儿园主题教学活动也会随之完善。由此就需要教师在今后的主题教学中,能够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完善,敢于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创新主题教学活动形式,在提高自身教学质量的同时,还能为幼儿的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马翔宇.幼儿园主题活动中的情感教育[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

[2]孙敏.谈幼儿园英语活动与主题活动整合[J].课外阅读:中旬,2011.

[3]任春红,夏美红.体验,一种生命化的教学方式——体验教学:探索型主题活动的设计[J].新课程:综合,2011(2).

篇7

幼儿园游戏区域分为角色游戏区、建构游戏区、语言阅读区、表演游戏区、科学发现区、美工区、益智区、操作区等。其中益智游戏区是通过幼儿的摆弄、操作、游戏,来发展幼儿的感觉,调动幼儿充分运用五官进行观察比较,感受物体的形状,识别物体的颜色,比较物体的大小、长短、高矮、粗细,理解形体的等分,等等,让幼儿在不断发现和探索的过程中启迪智慧。但因游戏材料投放的问题,很多幼儿不愿选择益智游戏,幼儿感受不到参与益智游戏的快乐与有趣,班级益智区参与率低。

现将益智游戏材料投放的问题进行分析与反思。

一、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益智游戏是游戏,不是个别教学。

游戏是幼儿自发的学习,但学习不一定是游戏,区域中一些无游戏情节的分类、排序不是游戏。很多老师习惯于将数学或蒙氏活动中没有完成的部分,放到益智游戏区进行个别辅导,实际上是在使用高结构化的材料进行个别化教学,这不是游戏。

(二)测查、改错的材料多于用来探索、发现的游戏材料。

多数益智区里投放了大量测查性材料,而不是让孩子用来探索的材料。很多教师以图形标记的方式交代任务,幼儿识别图形标记比完成任务本身还难。一旦完成任务后,材料就失去继续游戏的意义了。另外,游戏中还多以纠错的方式让孩子接触新知识,导致幼儿失去了获得知识的过程性体验。

(三)作业材料多,游戏材料少。

教师提供的材料限制了幼儿在活动区的自发游戏与自主探索,投放的学具多于玩具,这些学具都是高结构的作业材料,而不是低结构或非结构的游戏材料。教师益智游戏材料自制的过程,就是将本来开放的材料(如各类小棒)按照教学目标进行结构化了的过程。是一个限定玩法的过程,一旦高结构化,往往功能单一,幼儿的兴趣性降低。即使自制的材料承载了多项功能,如不仅练习长短的分辨,还练习区分颜色,但功能还是固定的,幼儿没有自主性。幼儿的活动意愿被材料控制,而非幼儿控制材料。

二、反思与解决思路

(一)区分游戏与小组教学、个别教学的概念,使幼儿真正通过游戏获得发展。

对幼儿来说,游戏就是学习,区域活动中的益智游戏是幼儿带有自主性的个别化学习,是幼儿通过发现、感知、体验而进行的过程性学习,是具有开放性的低结构化学习。游戏能反映幼儿的发展,是幼儿已有经验的表现;游戏能巩固幼儿的发展,因为游戏中有大量的自发的练习;游戏能促进幼儿的发展,因为游戏中有大量的自发探索,是幼儿小步递进的自我发展。

(二)教师投放的材料要具有探究性、引导性。

经常看到的测查类的材料实际上是接受式的完成作业,我们倡导的是具有探索性的发现式学习和具有游戏性的自发式学习。这样的材料会引导幼儿将已有经验进行创造性表现,会使幼儿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有所发现。

1.材料的探究性:探究性的游戏材料应留给幼儿更多的操作和创造空间,保证幼儿与材料充分的互动。简单的动手操作和机械训练,并不具有探究性。在学习匹配和对应时,教师经常好使用“点子和小动物身上点子对应”的游戏,这类材料不具有探究性,游戏的答案是唯一的。益智区的游戏材料,应多考虑材料的多种可能性。例如,游戏“毛毛虫”,教师提供了毛毛虫的身体和大小不一、颜色不一的各种圆片,孩子可以按照大小、颜色等多种方法进行装饰。

2.材料的引导性:材料的引导性规定了材料的操作范围和创造边界,保证幼儿在探究中获得有价值的发展。在思考益智游戏材料的引导性时,要考虑幼儿的实际能力,考虑材料之间的关联,考虑材料所提供的线索对幼儿是否能带来启示,考虑最终希望幼儿获得怎样的发展。例如:①教师提供了“板和棒棒”的游戏材料,幼儿拿到手后孩子不知道该怎么玩,材料不具引导性;②然后老师直接用棒棒在板上拼成数字投放,材料有了引导性;③以后教师又提供了小本子,上面有书写好的数字,幼儿按数拼;④后来教师又提供了眼罩,一名幼儿拼数字,一名幼儿戴上眼罩用手摸,以确定幼儿拼的是什么数字。由此可见,“引导性”不是教师的语言引导,更不是动手代替操作,而应该是内化在材料中的“指路”线索。关键是教师要找到材料与活动预期结果间的关联性。

(三)减少作业材料,丰富游戏材料,让游戏充满玩趣。

1.益智游戏区材料的投放方式决定了幼儿行为的游戏性与非游戏性。益智游戏要求教师要提供低结构化的材料,这是探索发现式的投放方式,材料中隐含着学习目标,操作方法具有一定的探索性,结果具有多样性。例如,教师提供牙签、萝卜丁、肥皂水,幼儿可以利用以上物品学习造型,制作出的不同造型浸泡肥皂水后会出现不同造型的泡泡。也可以投放一些非结构化的材料,这是自由开放式的投放方式,材料不设学习目标,活动方式有无限多种可能性,活动结果具有不确定性。

2.教师要适时把握游戏中的教学契机,既不中断幼儿的游戏,又让游戏充满玩趣。这要求教师准确解读幼儿游戏行为所蕴涵的发展水平,判断教育目标与幼儿当前发展的可能性,掌握在支持幼儿行为意愿前提下的引导机制。例如,幼儿使用积木进行颜色排序,绿、红、绿、红……结果积木没有绿色和红色了,还有蓝色和黄色积木,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幼儿插入其他颜色:绿、红、黄、绿、红、黄,或练习测量还需要多少块红色的,多少块绿色的。

篇8

1、练习曲线跑的动作,提高身体的协调力和灵活性。

2、体验竞赛游戏的乐趣,有初步的竞争意识。

3、通过参加节日环境创设,感受参与中秋节庆祝活动的乐趣。

4、体验合作创编游戏的乐趣。

图片

【活动准备】

1、平衡木2条、梅花桩若干、月饼图片若干、月饼盒2个。

2、布置游戏场地。

【活动过程】

一、知道八月十五中秋节,认识各种各样的月饼。

出示月饼图片若干:小朋友说八月十五什么节日?我们吃什么?小朋友看一看这里有什么样的月饼?请幼儿观看图片认识各种各样的月饼。

二、听音乐做热身运动。

这些月饼真漂亮,我们一起和爷爷打月饼吧!(听音乐《爷爷为我打月饼》带领幼儿随意做动作)

三、曲线跑动作技能的尝试和练习。

我们打了这么多的月饼,要送给谁呢?(请幼儿自由说说)咱们送给爷爷,让爷爷看一看你做的月饼香不香,但是去爷爷家路非常远,要经过小桥,还要绕过一片树林,小朋友要小心啊!咱们先练习一下吧!

1、教师讲解动作要领,幼儿练习。

教师演示:曲线跑要注意:身体前倾微微侧;脚前掌外蹬要用力;同时别忘变方向;外侧手臂使劲摆;看谁跑得快又快。

2、请个别幼儿演示曲线跑的方法,教师指导。

3、分组练习正确的曲线跑动作,在跑的过程中注意提醒幼儿注意动作要领。拐弯时身体要稍侧体,手臂要摆动起来,并注意脚部的安全。

四、游戏“送月饼”综合练习。

介绍游戏的玩法及规则:

分组:幼儿分成人数相等的两队,站在场地一端的起跑线上。

玩法:开始,两队第一组的排头手拿月饼(图片),跑到小桥前,走过小桥,曲线跑过森林,将月饼放到月饼盒里,快速返回拍第二个小朋友的手,先完成任务的队为胜。

规则:一是如果在走的过程中人或月饼从平衡木上掉下来,要从掉下之处重走。二是每名幼儿一次放一个月饼,返回时要拍第二个小朋友的手,游戏才能继续。

五、游戏“吃月饼”。放松运动

一名教师扮演爷爷上来和小朋友一起吃送去的月饼,幼儿随音乐变成一个大月饼,然后一口一口变小,最后吃完的时候放松躺在地上,感受游戏带来的快乐!

六、收拾物品,归放到原来的地方。

篇9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1)07/08-0052-04

教师的职业语言运用能力包括书面语运用能力与口语运用能力两方面,本文讨论的语言运用技能特指职业口语运用技能。职业口语是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工具,是贯通教与学的“基本媒体”,职业口语运用技能是评价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指标。

幼儿园教师具备良好的职业口语运用技能有特殊的意义。首先,学前阶段是儿童口语习得的重要时期,成人恰当的话语方式对儿童语言、情感等的发展会产生积极的作用,教师是儿童观察、模仿的主要对象之一。因此尤其要注意自身的言语行为。其次,幼儿园教师的职业口语具有“课程”的功能。学前儿童识字量十分有限,大量的教学内容必须依靠教师口头来传达,因此教师的职业口语也成了儿童学习的内容。

幼儿园教师的职业口语运用技能具有一定的规范,技能背后存在与话语目的、交际对象等相关的价值观、情感态度以及学科知识等,而这些是需要经过一定的专业训练才能养成的,因此,职业口语运用技能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备的技能。

一、职业口语运用技能的内涵与外延

幼儿园教师的专业能力涉及多个领域:教与学、儿童发展、园所发展、专业交流以及社区服务等,因此,幼儿园教师在工作中通过语言交往的对象不只是儿童,还包括同行、家长以及社区工作人员等。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而言。他们要学习的语言技能主要是运用口语解决相关问题的技能。这一技能也是幼儿园教师职业口语运用技能的核心内容。

(一)口语运用技能的内涵

1 口语运用技能是一种语言运用能力

社会语言学认为,语言是社会交际的工具,具有社会组织作用。教育活动是一种具有“沟通”与“合作”特性的社会交往,口语则是实现“沟通”与“合作”的重要工具。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口语运用,一般包含以下因素:“谁对谁”――发话者与受话者;“为何”――话语的目的;“何时”――话语运用的时机,即特定的话语情境;“说什么”――话语内容,等等。这些因素又受教师的价值观、教育信念、儿童观、与现场儿童的关系、对表达内容的理解程度等的影响。从本质上讲,口语运用技能是一种语言运用能力。

2 口语运用技能是一种实践性知识

口语运用技能包括相应的动作技能和认知策略。动作技能表现为对发音、发声器官的控制。认知策略包含运用言语行为规则、语用结构规则、语用含义规则以及语篇知识、语体知识等的能力。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而言,这些动作技能和认知策略不是天生就具备的,而是要通过不断学习和长期积累才能养成的。从这一角度来看,口语运用技能实际上是一种实践性知识,它具有个体性、行动性、情境性、缄默性和反思性等特点。

(二)口语运用技能的外延

学前教育教师职业口语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为实现教育目标、进行有效交流的工具,如传授知识、组织活动、抚慰鼓励幼儿等;二是作为一项学习内容,比如,儿童通过教师的语言了解故事内容,模仿教师说话等。

有鉴于此,我们认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口语运用技能应该包括口语运用基础能力、儿童文学作品的口头表现能力、教育活动的口语运用能力和口语运用的反思能力。口语运用基础能力,包括普通话水平、发声技能和口语运用基本技能;儿童文学作品的口头表现能力,指运用有声语言、态势语以及其他辅助媒介表现儿童文学作品的能力;教育活动的口语运用能力,指根据教育活动情境运用口语解决各类问题的能力,这是一种综合的语言运用能力,整合了口语运用基础能力以及对各领域教育内容的把握能力;口语运用的反思能力,是指对自身或他人语言加工过程和结果进行监控的能力。

二、口语运用技能培养路径探索

(一)探索过程

基于对口语运用技能达标必要性及其含义的认识,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于2007年制定了《语言技能达标考核实施细则》(以下简称《细则》),规定了每一位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应达到的口语运用技能标准。《细则》明确了口语运用技能的考核内容、考核标准、考核方式以及达标途径等。其中“考核内容”有三项:普通话、幼儿诗歌诵读技能、幼儿故事讲述技能。学生可以参加浙江省普通话水平测试中心组织的统一测试;“幼儿诗歌诵读”“幼儿故事讲述”技能则结合《幼儿园教师口语》课程学习进行考核,具体由学院“语言技能达标”考核小组组织实施。

基于对口语运用技能内涵的进一步认识,2009年下半年在有关研究项目的支持下。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启动了以幼儿园教育实践为平台的“幼儿园教师职业口语训练与评价体系建构”,展开了基于职场情境的幼儿园教师职业口语技能学习方式的研究。《幼儿园教师口语》课程中的“幼儿园教师职业口语”模块的学习与考核依托幼儿园教育实践展开,学生在校内课堂学习教育活动口语运用的基本规则,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对所学加以运用。

教育活动口语运用的主要内容是:设计一项教育活动的语言运用方案,实施、反思并撰写实践报告。教育活动的口语运用能力评价有六个要素:伦理信念、话语内容、声音形态、态势语、有效交流、调控反思,其中“伦理信念”指标不计分,但为首要条件,达到这一条件后方可开展其他各项评价。幼儿园指导教师和学院课程学习指导教师分别通过观察实践和审阅实践报告对学生进行评价。幼儿园指导教师根据“教育活动现场表现”评分,学院课程学习指导教师根据“教育活动口语运用与反思实践报告”(附视频或音频)评分,各占总成绩的50%。由幼儿园指导教师和学院课程学习指导教师共同评价,保证了每一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与反思都能落到实处。“幼儿园教师职业口语训练与评价体系建构”这一课程实践教学项目的顺利实施表明,基于幼儿园教育实践平台开展“教育活动口语运用及反思能力”的达标考核是完全可行的。

(二)实施策略

达标是学习的结果,根据口语运用技能的知识属性和实施达标的现实条件,实施口语运用技能达标的主要平台是“《幼儿园教师口语》课程”和“幼儿园教育实践”。语言技能达标的实施策略可概括为:依托《幼儿园教师口语》课程,贯通幼儿园教育实践,以学习促达标。建构与幼儿园教育实践整合的《幼儿园教师口语》课程形态以促进学生口

语运用技能的达标,具体措施包括更新课程目标定位与内容、调整课程结构以及变革学习方式等。

1 重组课程内容:学习目标指向口语运用技能的养成

以学生的专业发展需要作为学习内容的选择依据,根据口语运用技能的内涵重组《幼儿园教师口语》课程内容。课程内容包括三个模块:口语运用基础能力训练、文学作品口头表现能力训练和教师职业口语运用能力训练。口语运用基础能力训练保留“发声技能”,这是因为“嗓音管理是成功教学的一个关键要素”,从事“幼儿园工作的人出现嗓音问题的风险更高”,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必要技能;精简“朗读技能”内容,基础训练模块侧重朗读的基本技巧,把不同文体的朗读训练移到“文学作品口头表现能力”模块中。“儿童诗歌诵读”和“儿童故事讲述”原来完全服从语言学科逻辑,因表达形式的差异被分散组织在不同的单元中。现依据学生专业发展需要重组后整合到“文学作品口头表现”模块。学习目标中加入学前教育活动情境维度,儿童文学作品口头表现能力要求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鲜明的对象感。增加了“教师职业口语运用能力”训练的分量,通过学习要求学生能够根据教育活动目的、儿童特点以及活动情境选择合适的话语内容和表达方式,并能对口语运用进行反思。

重组课程内容的另一个举措是将部分口语运用基础训练与教师职业口语运用学习整合在一起。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要养成的是特定教育活动情境中的口语运用能力,比如描述、解说等语体表达方式应与教育活动口语运用结合起来学习;态势语在文学作品的口头表现和教育活动口语运用中风格各异、要求有别,因此,学习态势语要结合特定教育内容和教育情境。

2 调整课程结构:校内课程学习与职场实践一体化

篇10

A幼儿园是我带领工作室成员第一个开展实地把脉的园所。这所园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是区内一所老字号的市一级园,位于老城镇中心的旧居民区内,与新建的幼儿园相比显得有些拥挤。A园园長是一名有多年管理经验的园長,为人很谦和,把我和工作室成员誉为本园一级园复验的先遣专家团队,恳请大家“挑问题、出主意”。工作室成员们深入到保教现场。全面观摩教师的半日活动组织实施、幼儿园的后勤保障、教研管理工作等,并记下当时的所思所想。直至中午,大家才从幼儿园的各个地方集中到会议室,开始了一一的反馈。很多学员都把自己看到、想到的说了一遍,反馈的时间大大超过了预期。

在反馈后,我提出“你觉得今天的研修活动怎么样”的问题,引导大家就本次研修本身进行反思。学员焦园長认为我们虽然有良好的愿望,希望能凭借大家的力量来为A园教育教学与管理出谋划策,可是仅凭半天时间,我们无法真正抓住A园的“病症”,更不要说开出什么“药方”。学员夏园長认为幼儿园的管理工作千头万绪,我们需要首先确定会诊点,否则大家要么对幼儿园各项工作做蜻蜓点水式评论,要么随意就某一方面谈感想,这样的反馈事实上是一对一就事论事,很难形成一些共鸣或是值得碰撞的东西……我一边听学员们谈论,一边把大家的意见归纳成以下几点:

1.观摩活动时没有重点,没有聚焦。

2.实地诊断的目的性不强。

3.反馈时缺少梳理归纳。

4.交流没有引起实质性的碰撞。

当我把这些问题呈现出来时,大家顿时明白,我们遭遇首次会诊失败是源于我们对实地会诊和教育管理反思认识不足。找到问题的原点。我们随即探讨实地会诊,提升教育管理反思能力的要素。

1.会诊对象——从园所整个管理到一项一项具体的管理。

工作室不统一安排实地诊断的幼儿园,由幼儿园在自我诊断的基础上决定是否要集体会诊。明确会诊的对象后,再将会诊的内容聚焦到园長教育管理的具体方面。例如:幼儿一日活动的整体安排(作息安排),园長课程质量监控行为等。

2.会诊方式——自我反思和集体协作反思结合。

会诊时,被会诊的幼儿园园長首先进行反思和自我诊断。然后。学员们围绕诊断内容、目标实地收集数据资料进行问题的查找,并分析原因。最后是集体会诊,被会诊的园長也参与到集体会诊中,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3.会诊过程——研究与实践行动相结合。

会诊不是仅仅为了形成案头上的建议方案。更为关键的是把这些建议方案付诸实施,在实施中进一步反思方案的可行性,并及时修正,真正达到解决幼儿园管理问题的目的。

达成这样的认识后,我们重新回过头来对A园进行集体会诊。A园园長首先进行自我诊断,提出对照市一级园建设标准,幼儿园在硬件建设方面稍有欠缺,特别是园所空间比较小,如何在现有的条件下扩展幼儿的活动空间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带着这个问题。学员们分成两组。分别从“室外活动空间、室内活动空间”两个方面对A园空间的开发和利用进行现场的考察。每个学员从“存在的问题、我的建议”两个角度对考察的现场进行个人反思诊断。在此基础上同组(室外组或室内组)学员聚焦共同的问题进行小组讨论汇总,提出综合性建议。室外考察小组认为,幼儿园在户外运动的时间安排上有些过于集中,例如上午8点20分大班与中班同时外出运动,导致这一时间段幼儿运动空间少,而在上午10点之后户外运动场地却闲置。幼儿园可以在幼儿活动作息安排上作调整,分时分段安排幼儿户外运动时间,充分利用已有户外运动场地。另外,连接幼儿园两栋楼的半封闭長廊没有很好利用,可以根据幼儿园课程的需要开发成幼儿民间游戏的运动场地,如跳房子、踢毽子、玩铁环等,拓展幼儿活动空间。室内考察小组则认为A园把教室的一隅分隔成幼儿的午睡室,影响了教室的通风和采光,更为重要的是导致幼儿室内游戏的空间很小。幼儿园可以建设活动午睡室,购置能移动和叠放的小床,中午在教室设置午睡室,其他时间把整个教室还原成幼儿学习、游戏的空间。

由于有了共同聚焦的问题,诊断明显有效了。A园接受了学员的建议,在实践中逐一落实,并把实践中碰到的新问题,如“活动午睡室带来保育员工作量增加”带到工作室的研究活动中进行讨论。“基于问题一集体诊断一形成方案一落实方案一实践反思一解决新问题”,不断地循环实地会诊,提升了学员的教育管理反思能力。

案例二:实地会诊解难题

在夜深人静之时,我习惯性打开工作室的QQ群,一封来自D园园長的加急贴马上跳出:家長要求换教师,我到哪里找“有经验的教师”?!加急贴上已有两个学员的回帖:我们也有同样的问题!针对这一情况,我们把实地会诊的地点放在了D园,试图引导大家就这个问题结合自己的管理工作设想可能的解决方案。如约来到D园。园長向我们反映具体情况:幼儿园是新开办园,一线教师基本上都是三年内的职初教师,而且非师范类教师占的比例较高。家長,特别是小年龄段幼儿的家長对年轻教师的保教能力表示怀疑,强烈要求园方调入有经验的成熟教师。我们以“如何应对家長对优质师资的诉求与新建幼儿园师资力量薄弱的矛盾”为题开展了研讨。建议集中在:一是迎合家長的需求,调入有经验的教师(有一定教龄的教师):二是幼儿园在园本培训方面,重点就年轻教师的保育养护能力和家园沟通能力进行培训,以专业的快速成長来获得家長的接纳与认同。学员们对这样的建议进行了可行性辩论。提出第一项建议的园長对自己的提议首先加以否定:“现实情况就是如此,在幼儿园不断扩充与扩容时,必然导致教师结构比例的变化,幼儿园(特别是地处边远城郊的幼儿园)基本上没有有经验的教师可供调入。”第二条建议虽获得了一些肯定,但也有质疑:“教师的成長是有自身规律的,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要依赖实践来积累经验的。在教师职后成長中同伴间的相互学习(特别是师徒带教式的学习)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在完全由新教师组成的班级,教师失去了这样的有效成長方式。…‘提出建议一否定建议”,在不断的质疑中问题似乎到了无解的境地,可是大家都没有放弃。“把两条建议统整起来。也许就有了解决问题的途径。”认真聆听大家讨论后我提出:“作为示范园、一级园,师资队伍较之新建幼儿园来说好得多,我们可以形成结对帮扶联盟,派出骨干教师在新幼儿园进行一定时期的支教,平衡该园内的教师结构,并对青年教师进行带教。”“对呀,同时新幼儿园也派出年轻教师到示范园、一级园跟岗学习。”“这是教师在区域间柔性流动,在解决新园当前困境的基础上也为新园的后续发展创造了条件。”整整一个上午的碰撞,终于获得了较为满意的答案。

随后,工作室把这样的建议上报到教育局,获得了试点的批准。7名优质园的骨干教师与D园的青年教师进行了换岗。D园园長把“发挥支教骨干教师的作用,提升新建幼儿园整体师资水平”作为研究课题,以此来提升自身的教育管理反思能力。看到反映的情况获得了解决,D园家長对幼儿园充满了信任感。支教的骨干教师在D园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实现了D园保教工作的有效开展,同时新的岗位和挑战也促进了她们自身突破性的发展。在试点成功后,区域内把这一经验进行推广,形成对口支援的制度,并建立了片区幼儿园之间的园际联动体,让幼儿园在相互促进中实现共同发展。

在实地会诊把脉过程中,我始终主张合作研究、平等对话、自主建构、和谐发展的原则。活动前,说清本次研讨的重点,分析观摩要点,让学员带着问题去观摩,有目的地寻找问题所在。活动中,先让观摩对象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然后让学员讨论,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活动后,学员们齐坐一起进行整体反馈、评价、反思、调整……这样,工作室的每一位学员学会了如何发现问题,如何对问题进行价值判断,如何提出整改方案。

篇11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11.194

“准幼师”顶岗实习是学校安排在校学生实习的一种方式,是指在基本上完成学校教学实习和学过大部分基础与专业技术课程之后,学生到幼儿园等专业对口的现场,全面履行其实习岗位的所有职责,综合运用本专业所学知识和技能,在实践幼儿园保教工作的过程中,提升幼儿教育专业实践能力和专业素养。顶岗实习是“准幼师”培养的重要环节,实习质量直接影响到其专业能力和素养的提升,因此,如何提高“准幼师”顶岗实习的实效,促使他们尽快适应幼儿园的保教工作,掌握幼儿园教育教学实践能力,从而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幼儿园教师,便成为了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而教学反思作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手段,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是促进“准幼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然而,反观目前对幼儿教师教学反思的相关研究主要聚焦于在职幼儿教师,却几乎找不到“准幼师”如何运用教学反思这一手段提高顶岗实习质量,进而促进其专业化发展的相关研究,鉴于此,本研究则从学校、幼儿园及“准幼师”自身三个层面,对“准幼师”顶岗实习过程中的教学反思行为进行了相关探析。

一、学校层面

《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强调幼儿园教师要具有不断进行专业化学习、实践、反思和提高的意识和能力。特别在“基本理论”和“专业能力”中均提出了对教师反思与自主发展的要求,明确指出幼儿园教师在教育工作中“应主动收集、分析相关信息,并不断进行反思,改进保教工作。”可见,反思已经成为幼儿教师专业素质之一。因此,作为对“准幼师”进行系统培养的高校教育,理应注重对其反思习惯和品质的培养,以便“准幼师”掌握反思能力,走上工作岗位后可以在对教育教学活动进行有效反思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化水平。

(一)“准幼师”在校学习期间,注重反思能力的培养

1.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列入反思能力培养的目标。

人才培养方案是关于专业人才质量的构想,它应顺应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是国家对幼儿园合格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强调幼儿园教师应具有不断进行专业化学习、实践、反思和提高的意识和能力。可见,对教育活动进行反思能力,已成为一位合格幼儿园教师的必备素质。要培养我们的学生具备这项素质,首要的是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列入反思能力培养的目标,并把反思能力培养的相关要求细化到课程教学计划之中,以便反思能力培养目标得以落实和实现,而其具体实现过程则需要高校教师根据各自所教授课程的特点,有意识的在课程教学中渗透反思教育。

2.教法课程渗透教学反思知识,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对于“准幼师”进行反思能力的培养,仅靠各门课程在教学中渗透反思教育还是远远不够的,对于教育反思知识和能力的掌握,需要进行系统的学习和专业话训练才可以更好的实现。然而,有些人则认为在校“准幼师”没有真正进入幼儿教育实践中,不具备进行教育活动反思的土壤。笔者则认为,在幼儿园五大领域教法课程中渗透教学反思知识是可行的,主要是因为健康、科学、社会、语言、艺术等五领域教学法课程是与实践紧密联系的,其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课程学习中“准幼师”会接触到实践中的教学活动素材,并学习设计、组织和开展幼儿园教学活动,这就为其进行教学反思提供了基础。

在幼儿园五大领域教法课程教学中培养“准幼师”的教学活动反思能力,可通过实施活动化的课程方案,为学生创设反思情境来实现。一方面,课程教学中教师可渗透幼儿园教学反思方面的知识,让“准幼师”掌握幼儿教师反思的方式、方式及内容等基本反思知识。另一方面实施活动化的课程方案,可采用设计幼儿园教育活动方案、观摩幼儿园优质课程教学视频、模拟幼儿园教学活动等途径。引导“准幼师”结合所学教学反思相关知识,采用独立反思或相互讨论合作反思的形式,对幼儿园各领域教育活动的设计、组织与实施进行思考与探究,在此过程中加强高校教师的反思引导与示范,使“准幼师”在多次练习中,进行系统的反思训练,培养其教学反思能力。

(二)“准幼师”在顶岗实习期间,加强教学反思的指导

顶岗实习是对“准幼师”进行系统培养的重要环节,期间学生要到幼儿园等实践基地全面履行其实习岗位的职责,综合运用本专业所学知识和技能,在实践幼儿园保教工作的过程中,提升幼儿教育专业实践能力。顶岗实习期间“准幼师”独立承担幼儿保教工作,是进行教学反思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此阶段,高校不能因为学生到了幼儿园而弱化对其专业的指导与引领,反而应抓住学生全面接触实践的大好时机充分开展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教育。

教学反思能力是“准幼师”应掌握的一项基本能力,对其后续的专业发展有重要的价值。因此,学校应在“准幼师”顶岗实习期间,加强对教学反思活动的指导。一方面,学校可制定“准幼师”顶岗实习教学反思制度,对其实习过程中的教学反思行为做出制度性的规定。笔者了解到目前大部分学校在“准幼师”实习期间会安排学生写实习日志等实习材料,而鲜有对教学反思方面的要求与规定。高校要求学生写实习日志,无非是借此引导学生深刻了解实践,思考实践问题。而事实证明,“准幼师”写实习日志,更多的流于一种形式,不仅花费了其大量时间和精力,而对其专业发展的作用并不理想。如果学校能够制定相应的顶岗实习反思制度,引导“准幼师”把写实习日志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对实际保教工作问题的反省和思考上,这样对其专业能力的发展是更为有益的。

另一方面,要想教学反思制度其实得到落实,高校应在“准幼师”实习期间,指派专门的实习指导教师,负责对其教学反思进行指导和引领。

二、幼儿园层面

(一)提出教育活动反思的要求

“准幼师”顶岗实习所在幼儿园,应配合学校完成对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的目标任务。因此,学校在制定了“准幼师”顶岗实习反思制度的同时,幼儿园方面也应制定“准幼师”顶岗实习制度,配合学校对教学反思行为提出具体要求。目前,虽然相当一部分幼儿园都会要求教师进行教学反思,而鉴于“准幼师”特殊的身份,对在园实习“准幼师”的教学反思则缺乏制度性的要求与指导。幼儿园提出教学反思要求,相对于高校,更方便对“准幼师”教学反思行为的监督、检查与指导,有利于切实落实“准幼师”教学反思制度,提高“准幼师”教学反思的有效性,促进其实践能力的掌握及专业化水平的提升。

(二)加强教育活动反思的支持

1.选派指导教师,指导“准幼师”开展教学反思。

“准幼师”顶岗实习时,往往有幼儿园指导教师,对其教育教学活动进行全面指导。要落实教学反思制度,不仅需要学校指导教师的指导,更需要幼儿园指导教师的直接引领。相对于学校指导教师,幼儿园指导教师更熟悉幼儿园实践中的教育教学活动,更清楚实践中的问题如何解决,尤其是对自身也进行教学反思的指导教师而言,他们更清楚教学反思应该如何开展,他们的指导有更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组织反思教研活动,提升“准幼师”教学反思能力。

为提高“准幼师”教学反思的实效,幼儿园可以定期开展反思教研活动,指派教学反思方面有经验的教师,组织“准幼师”开展教育反思活动,指导他们就所遇到的反思方面的问题进行有效的讨论与研究,为“准幼师”进行教学反思,提供反思氛围和支持。

三、“准幼师”自身层面

(一)树立积极的反思态度

态度不仅决定人的行为倾向,还进一步决定了其行为的质量与水平。即,态度在决定行为主体会不会实践这一行为的同时,也决定着实践这一行为过程的主体参与程度和行为的有效性程度。“准幼师”的教学反思行为也是同样的道理,即使行为主体会由于种种原因付出实践行为,例如,他们能够按照学校的相关实习反思制度每周上交教学反思材料。如果他们认识不到教学反思行为的价值,甚至对反思行为本身持抵触或否定的态度,那么他们的反思行为就是低效,甚至于无效的。

教学反思的过程是一种认知成分与情感成分相互作用的过程,反思是一种“比逻辑的理性的问题解决更为复杂的过程,涉及直觉、情绪和激情,在反思里,理性与情绪交织其中”,这决定了反思行为相对于其他一般行为而言,是更需要情感参与才能产生实效的活动,有效的教学反思更离不开“准幼师”积极的情感和态度,因此,要切实提高“准幼师”教学反思质量,首要的是“准幼师”要充分认识顶岗实习过程中对自己所组织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反思的价值,并树立积极的反思态度,就对自己所组织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主动的反思。

(二)掌握教学反思内容

“准幼师”进行教学反思,其中关键是要知道如何反思,反思哪些方面。因此,对于反思内容的把握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准幼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反思活动。

1.反思教育活动因素。

(1)教育活动目标。

教育活动目标的制定是否合理,直接决定着一次教育活动的质量与效果,因此,“准幼师”对教育活动的反思首要的便是反思教育活动目的适宜性及实现程度。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相关反思:首先,反思本次教育活动目标的选择与设置是否具有科学性和适宜性。其次,需要反思通过活动的组织相应活动目标是否已经达成,自己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采用了哪些有效的方法促进了目标的达成,哪些地方还需要改进,应该如何改进等。

(2)教育活动准备。

教育活动准备是否充分与适宜,直接影响到教育活动的效果如何,因此它也是“准幼师”对教育活动反思的重要方面。具体而言,“准幼师”对教育活动准备进行反思可以从幼儿知识经验的准备和物质材料的准备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准幼师”应思考幼儿活动前的知识经验基础方面的准备是否充分,自己所组织的活动,是否充分联系了幼儿的实际生活经验,本次教育活动内容是否处在幼儿的最近发展区之内,即是幼儿现阶段发展需要的、能够掌握却没有掌握的相关内容;另一方面,物质材料的准备是教育活动顺利完成的保障,是实现教育活动目标的关键,所以在反思时也应思考自己所组织教育活动的物质材料准备方面是否充分,玩教具选择和提供是否充分和恰当,是否能够调动幼儿兴趣并有效支持本次教育活动的需要,如存在问题,应如何改善。

(3)教育活动过程。

教育活动过程的质量,是教育活动目标实现的关键,是“准幼师”对教育活动进行反思的重要环节。对于教育活动过程的反思“准幼师”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思考教育活动过程的设计是否合理,各个具体环节的设计是否有效的促进了活动目标的达成,在各具体环节中分别采取了哪些教学方法,这些方法是否适合本班幼儿并调动了他们的兴趣和积极性,教学过程的哪些地方是需要改进的等。

(4)教育活动延伸。

为了保持教育活动的完整性、连贯性,从而更好的保证幼儿发展的完整性与连贯性,教育活动一般会有活动延伸部分,它虽不是教育活动的主体环节,却存在重要价值。很多教师对活动延伸部分往往是一带而过或根本不用心去考虑,这样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活动的效果。所以“准幼师”在进行反思活动训练时,应思考教育活动延伸部分的设计与实施是否科学,是否采用了恰当的延伸方法,是否有效的巩固并提升了本次教育活动的效果,延伸活动设计存在哪些需改进与完善之处等。

2.反思幼儿方面因素。

(1)幼儿的兴趣与需要。

“准幼师”应思考所组织的教育活动是否满足了幼儿的发展需要,幼儿对此活动是否感兴趣,分析幼儿对本次教育活动感兴趣或不感兴趣的原因是什么,是教育内容本身吸引了孩子,还是活动的方式、方法调动了孩子的兴趣。在调动幼儿兴趣方面教师做了哪些努力,有什么可取与不足之处,以及在后续的教育活动过程中应如何改进等。

(2)幼儿的发展。

促进幼儿发展是教师组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与归宿,因此,教育活动对幼儿发展的促进价值也是“准幼师”反思的重要内容。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反思:首先,本次教育活动是否实现了促进幼儿的发展的目标,具体促进了幼儿哪些方面的发展。其次,在教育活动过程中幼儿是主动发展,还是被动发展的,在促进幼儿主动发展方面教师采取了哪些措施,有什么可取与不足之处以及在后续的教育活动过程中应如何改进等。

(三)掌握教学反思方法

教学反思活动是教师对自己设计与实施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反省与思考的过程,掌握了有效的方法,“准幼师”的教学反思活动才能有效的开展。笔者认为对于刚走上幼儿教育保教工作岗位的“准幼师”而言,可以采用以下方式开展教学反思活动。

1.录像反思法。

录像反思法,即“准幼师”把自己所组织的教育教学活动,用视频录像的方式记录下来,事后再进行观看和分析的一种方法。录像可以真实、直观的再现“准幼师”在组织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表情、动作、言语等各种表现,可以使“准幼师”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看到他们在组织活动中的优势与不足,发扬优势,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与研究,从而改善问题,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2.反思日记。

反思日记法,主要是指“准幼师”把自己对教育教学过程的思考与分析以日记的形式呈现。对于“准幼师”而言,用反思日记的方法不仅有利于自己对一整天的教育活动进行集中反思,而且“准幼师”顶岗实习过程中,同时具有幼儿园实习指导教师和学校指导教师,用笔记的形式记录自己的反思行为,可以让幼儿园及学校的指导了解的他们的反思心理历程,对于他们在顶岗实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指导教师可以第一时间了解,并给予恰当的指导,这样更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和专业实践能力的快速提升。

3.教学后记法。

所谓教学后记法,主要是指“准幼师”在教学活动后,对自己所组织的教育教学活动的优势与不足进行分析和总结的方法。这种方法更为方便,易于实施。目前很多幼儿园对于教师教学活动教案材料中,一般都会有教学后记一项,方便教师及时记录教学中的感想及对活动的总结与分析。“准幼师”进行教学反思时,可以充分利用教学后记的方式,对自己所设计与组织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有效的反省与思考,对其中遇到的问题或不足,进行系统分析与探究,例如,遇到自己难以解决的问题,可以在后记中做出分析与总结,并就问题向指导教师请教,从而尽快的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困惑,不断提升教育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391.

[2]约翰.杜威.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M].姜文闵,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94.

篇12

一、培养目标———反思型幼儿教师

《标准》重视幼儿园教师的反思与自主专业发展能力,强调幼儿园教师要具有不断进行专业化学习、实践、反思和提高的意识与能力,特别是在“基本理念”和“专业能力”中均提出对教师反思与自主发展的要求。[2]幼儿园教师的反思能力是反思型幼儿教师的核心能力之一,是区别于传统幼儿园教师的“忠实技术执行者”形象的本质特征。幼儿教育的理论研究和操作实践都证明,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现实和未来发展都需要实践反思性幼儿教师,在幼儿园教师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一体化的趋势下,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应确定为培养反思型幼儿教师。反思型幼儿教师具有的本质特征有:他们具有开放的教育观和儿童观;能担当多样化的教师角色;能建立多元的合作、对话关系;善于对教育实践进行反思和修正。当然,以上是反思型幼儿教师的终极目标特征,需要职前和职后两个阶段共同培养完成,职前培养中要以此为人才素质的培养方向。[3]

二、培养模式———实践反思式

《标准》强调幼儿园教师必须具备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特别强调了幼儿园教师要具有观察了解幼儿、掌握不同年龄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个体差异的能力;要具有环境的创设与利用、一日生活的组织与保育、游戏的支持与引导、教育活动的计划与实施、对儿童的激励与评价等基本专业能力;能根据幼儿的特点和需要,给予适宜的指导,并能引发和支持幼儿的主动活动,引导幼儿在游戏活动中获得多方面的发展”。[4]目前,我国的大多数幼师院校注重师范生学前教育理论知识和艺术技能技巧的培养,没有把他们的幼儿教育实践能力、反思能力和初步实践研究能力纳入培养目标,从而造成了不少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会说不会做”、“会做不会思”,只是一个忠实的“技术执行者”,而非一个幼儿园课程的设计者、研究者、一个反思性的实践者。对应于反思型幼儿教师的培养,学前教育专业要打破原有的“百科全书式”或“技能培养式”的培养范式,而以“行动•实践”为平台,将书本的、外显的、公共性的知识通过实践性反思转化为内在的、高度个性化、经验化的个人知识和实践能力。[4]

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在国际幼儿教师教育新思潮的推动下,构建了“全实践”理念下的实践课程体系。他们将学前教育专业的通识课、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选修课的技能操作,各学前教育课程安排的见习实习,短学期的社会实践,寒暑假社会实践,毕业前综合实习及毕业设计等所有培养幼儿教师动作技能和智慧技能的课堂教学环节整合在一起,让实践要素在时间上全程贯通,在空间上全方位拓展,内容上全面整合,理念上全息浸透,课程体系上全维统整,让学生在实践统整境遇下有了实践洞察和顿悟,让实践成为学习主体内化、重构知识的前提、中介和归宿。[5]这种实践反思式培养模式,较好地提升了学前教育学生的反思境界,培养了他们的教育实践智慧,为将来最终成为反思型幼儿教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课程体系———实践整合课程体系

《标准》基本内容框架包含了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3个维度,职业理解与认识、对幼儿的态度与行为、幼儿保育和教育的态度与行为、个人修养与行为;幼儿发展知识、幼儿保育和教育知识、通识性知识;环境的创设与利用、一日生活的组织与保育、游戏活动的支持与引导、教育活动的计划与实施、激励与评价、沟通与合作、反思与发展等14个领域。这些基本内容,对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合理设置、课程内容的有效组织及课程教学效果的质量检测等方面都有很强的指导意义。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主要表现在其课程体系的“技能型”特点,艺术类课程和师范技能课程三年不间断,重视未来幼儿教师的基本技能训练。但学生的科学、人文素养薄弱;教育理论的掌握浮浅;学生在工作岗位上容易陷入“工匠式”的就事论事甚至照猫画虎,接纳新事物、新理念的后发力量不足;还有少量的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办成了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压缩饼干”,其课程体系属于“知识型”或“理论型”。其优点是文化素养的通识课比重大,学生科学、人文素养相对厚实,教育理论较扎实,但教学技能不强,动手能力差,上手慢。[6]要纠正以上两种课程体系的偏向,按照《专业标准》的基本素质要求,处理好专业理念、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培养三者的关系,建立与培养反思型幼儿教师,实践反思式课程模式对应的课程体系。

对应《标准》,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应建立五个模块:通识性课程主要包括公共基础课和选修课,如大学语文、思想品德修养、法律基础、计算机基础等课程,为他们的“职业理解与认识、对幼儿的态度与行为、幼儿保育和教育的态度与行为、个人修养与行为及通识性知识”等方面的专业理念、师德修养的培养打基础;以操作性为主的幼儿教师基本技能类课程主要包括美术、音乐、舞蹈、幼儿教师口语等课程,为他们的“环境的创设与利用能力”、“教育活动的计划与实施”等方面的专业能力培养打基础;以实验性知识与技能的课程,如儿童生理学、学前卫生学、学前儿童心理学、学前教育科研方法等课程,对应于培养他们的高度重视幼儿生命与健康意识,具有观察了解幼儿、掌握不同年龄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个体差异的能力,并具有根据幼儿的特点和需要,给予适宜指导的能力;以知识和实践并重的教育类课程主要包括学前教育学、学前教育研究方法、语言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科学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社会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艺术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健康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等课程,为他们的“教育活动的计划与实施”、“游戏活动的支持与引导”、“激励与评价”等方面的专业能力培养打基础;教育见习实习、岗前综合技能训练及毕业设计等课程,主要对应于“一日生活的组织与保育、游戏活动的支持与引导、教育活动的计划与实施、激励与评价、沟通与合作、反思与发展”等方面专业实践能力的发展打基础。

上述课程体系仅是对应于《标准》的幼儿园教师职前培养德素质结构的静态的逻辑推论,即使再合理、完美,也是纸上谈兵。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作为鲜活的生命体,如何生成其幼儿教师应有的知识能力素质,就不是一个静态的逻辑结构,而是一个发生学的实践过程。因此,不能只面对完美的课程体系叹为观止,而应着力于动态生成,发力于实践平台的建设和实施。[6]

四、课程实施———建立“三个平台”和“三支队伍”

《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指出,幼儿园教师要“把学前教育理论与保教实践相结合,突出保教实践能力;研究幼儿,遵循幼儿成长规律,提升保教工作专业化水平;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专业能力”。[1]要达到这个目标,就必须在课程实施上抓落实。

学前教育专业要实施实践整合课程,必须建立“三个平台”和“三支队伍”。“三个平台”是课程实施的物质平台,包括学前教育综合实验室、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学生社团和幼儿园实训基地。学前教育综合实验室包含美术室、声乐室、钢琴室、舞蹈室、行为观察分析室、儿童生理心理实验室等,应承担相应课程的实验(实践)任务;学生专业社团应是拓展第一课堂的重要方式,应围绕专业发展来建立,满足学生专业发展特色需求,如演讲与口才社团、舞蹈社团、合唱社团等,并要配备专业教师指导,提高社团活动质量;要与当地的省、市级示范幼儿园广泛合作,建立学前教育专业“实训基地”,承担学院的见实习任务,并要积极探索建立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建立实践共同体的导师制模式。[6]

友情链接